一、小议电位零点的选择(论文文献综述)
曾波[1](2020)在《数字心电图机检定仪的设计与制作》文中提出数字心电图机是基于人体生理原理,利用先进的电子技术实现的一种高科技和高精度的医疗仪器设备。数字心电图机的作用是记录和显示心脏跳动时产生的电生理信号。医生通过查看心电图的波形形态、幅度大小和心脏跳动间期的宽度时间进行分析,并根据不同形态的心电波形参考相应专业心电图数据进行比对诊断;医生可以有效的掌握心脏的状态,为后续诊断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持。通过心电图可以有效的诊断出心率不齐,心动过速,房性早搏,室性早搏等等病症。心电图机经过多年应用和技术积累已经成为医院内部各科室不可缺少的诊断设备,利用心电图机进行心脏检测也是各个病症诊断时的基本检查项目;该设备在医院中属于诊断技术成熟,性能可靠,操作简单,诊断便宜,患者容易接受的医疗设备之一。为实现对数字心电图机的计量检定,国家公布了《JJG 1041-2008数字心电图机检定规程》标准以实现对数字心电图机进行相应的计量工作。数字心电图机的性能指标复杂,检测项目繁多,数字心电图机检定仪的设计和制作可以有效解决数字心电图机计量时的难度和提高计量速度,减少数字心电图机计量工作的工作量。为了实现数字心电图机检定仪的设计与制作,本文完成的工作如下:首先,对数字心电图机的检定规程进行深入分析,确定需要完成的检测项目的性能和功能需求,分析设计和制作的技术难点;研究提出实现计量功能的相应方法,并完成设计工作。其次,设计详细的原理图和PCB图,实现数字心电图机检定仪的具体功能,主要是DA数据转换和信号衰减部分的设计工作,在硬件电路上实现需要计量项目的性能和功能,验证硬件原理绘制PCB电路实现硬件部分功能。最后,数字心电图机检定仪的嵌入式程序设计与实现。完成计算机输出数据到检定仪的数据转换,实现数字转模拟芯片的控制,把需要在心电图机上显示的数据进行输出。
王浩祥[2](2020)在《混合动力汽车开关磁阻BSG电机模型预测控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等问题日益严峻,节能减排愈发受到人们重视。汽车电动化是节能减排的重要措施之一。目前,混合动力汽车作为纯电动汽车的过渡,倍受青睐。其中,皮带传动启动/发电一体式(Belt-driven Starter Generator,BSG)微混系统是混动技术研究的热点之一。相比于其它类型的BSG电机,开关磁阻电机具有不含永磁体、结构简单、启动转矩大等优点,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本课题来源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U1564201)和江苏省杰出青年项目(BK20180046)。本文针对混合动力汽车容错式16/10极分块转子开关磁阻电机(Segmented Rotor Switched Reluctance Motor,SRSRM)展开了非线性建模、模型预测控制、基于dSPACE快速控制原型平台搭建和实验验证等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在阐述新型容错式16/10极SRSRM电机结构的基础上,介绍了SRSRM运行原理。根据机电能量转换原理,以电路方程、机械方程、机电方程描述了SRSRM的机电转换关系。比较了SRSRM三种数学模型的建立方法,考虑到精确的电机控制,选择了非线性模型作为数学模型。最后,对SRSRM的运行模式进行了分析。2)为建立SRSRM非线性模型,通过转矩平衡法采集静态转矩为零的特定位置处电流、电压值,进而计算出该位置的磁链值。建立了二阶、四阶傅里叶级数磁链模型和转矩模型,通过比较建模效果,选取了更为精确的四阶傅里叶级数进行模型建立。然而,傅里叶级数只能表示转子位置角和磁链之间关系。针对该问题,引入Kringing模型进一步优化非线性模型。在此基础上,搭建了Simulink电机模型进行仿真验证。3)针对SRSRM传统控制方法的不足,提出了模型预测控制的控制策略实现对SRSRM转矩脉动的抑制。基于Kringing磁链模型,搭建了模型预测电流控制模型,包括了数学模型建立、成本函数建立。针对实时磁链值难以通过传感器采集的问题,建立了卡尔曼滤波磁链观测器。针对传统PID控制的不足,引入了自抗扰控制作为速度环控制器;除了通过控制电流抑制转矩脉动,直接通过转矩控制来抑制脉动也是一种方式。基于一种非线性转矩模型,建立了模型预测转矩控制模型,介绍了矢量选择、成本函数建立。为了进一步抑制SRSRM转矩脉动,引入了转矩分配函数对瞬时相转矩进行控制。根据所建立的两种模型,分别搭建了Simulink模型,进行了仿真分析。4)基于dSPACE控制器,设计了快速控制原型开发平台,详细介绍了硬件设计的步骤,包括了:驱动电路、保护电路、传感器电路等,介绍了软件接口的选择。最后,初步搭建了快速控制原型开发平台,为SRSRM实验研究奠定基础。5)在设计的SRSRM快速控制原型开发平台的基础上,构建了SRSRM实验平台,开展了相关实验,包括了:转矩平衡法、非线性模型和模型预测控制算法。实验结果验证了其理论和仿真的正确性。
章浩[3](2018)在《高速铁路桥梁管养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我国铁路事业发展迅速,而桥梁作为铁路线路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铁路运营中所起的作用十分明显,是保证铁路正常运营的关键节点。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高速铁路的建设也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铁路客运专线建设的全面推进,使中国高速铁路桥梁建设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到目前为止,我国高铁运营总里程居世界第一,令世界瞩目的四通八达的高铁网络已经建成运营。而高铁桥梁在高铁线路中所占的比重远大于普通铁路,为了保证高铁安全、平稳、舒适的运行,有必要对高铁桥梁的管养技术进行研究。本文基于对国内现有的各类桥梁管养技术的深入研究和对比分析,包括城市桥梁、公路桥梁和铁路桥梁,分析提出了它们的异同点及适用于高铁桥梁的部分。并根据对既有桥梁运营现状及管养技术的研究,结合国内高铁及高铁桥梁的运营状况和管养要求,研究制定了一套适合国内高铁桥梁的管养技术。通过与实际桥梁案例的结合以验证其实用性和科学性。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深入研究了当前现有的城市、公路、铁路桥梁的管养技术和方法,以及各类桥梁的管养现状。城市、公路和铁路桥梁的检查均采用经常、定期及特殊检查模式,其中铁路桥梁的检查还包括当出现紧急情况或突发性严重病害时要进行的临时检查。(2)城市、公路桥梁均根据检查结果采用考虑全桥各构件权重的综合评定方法进行技术状态的评定,并采取相应的养护措施。其中城市桥梁技术状态根据BCI指数分为5个等级,公路桥梁技术状态根据评分Dr分为五类,铁路桥梁技术状态根据结构物劣化程度分为三级。(3)在对已有的城市、公路、铁路桥梁管养技术的分析对比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适合国内高铁桥梁的管养技术方法,主要包括:文档和信息资料管理、日常作业管理、检查与检测、技术状态评定、养护维修等。其中高铁桥梁的检查包括经常、定期、特殊检查以及针对影响行车安全性、对结构有重大影响的内容所做的专项检查;(4)基于已制定的高铁桥梁管养技术方法,对某斜拉桥进行相应的检查维护工作,包括日常检查和对桥面系、附属结构、钢结构、混凝土结构等的定期检查。(5)根据检查结果提出相应的养护与维修建议。
贠永[4](2018)在《红柳林煤矿供电系统改造及安全可靠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煤矿供电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直接关系到煤矿的安全生产。随着大功率设备的应用,煤矿用电负荷日趋增大,煤矿供电系统也变得复杂。此外,继电保护整定值配合不当造成越级跳闸,矿区供电半径过长导致末端电压过低,大功率设备启动对煤矿电网造成冲击,过电压防护措施不足导致设备损坏等。因此,为了保证煤矿的安全生产,提高煤矿供电系统的可靠性十分重要。红柳林煤矿供电系统连续发生不明原因的跳闸和电气设备损坏事故,论文在对该煤矿供电系统存在问题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主要围绕供电系统的继电保护整定计算、1OkV架空线路防雷改造、空载变压器投入励磁涌流预防等问题进行分析和改进,以提高煤矿供电系统的可靠性。首先,对供电系统的继电保护定值配合不当导致越级跳闸的问题,综合考虑额定参数和运行参数,正向整定和逆向整定相结合,对煤矿10kV供电系统定值进行了重新整定计算,保证了继电保护的快速性和可靠性,兼顾选择性和灵敏性,缩小事故停电范围。第二,对煤矿两起主变压器遭受雷击损坏的重大事故,在土壤电阻率和雷暴日都高的地区,10kV架空线路防雷十分困难。根据防雷保护角要求,采用加高杆塔,架设避雷线,部分杆塔加装线路避雷器,采用立体式接地装置,把雷击跳闸率降低到了 1%以下。第三,对煤矿主斜井驱动机房整流变压器损坏事故,进行仿真研究和现场测试。通过对仿真结果和测试结果的对比,找出整流变压器损坏的主要原因是空载合闸时产生的励磁涌流。采用了励磁涌流抑制装置,解决现场的实际问题。最后,对煤矿供电系统改造后的系统运行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经过以上三相改造,彻底解决了该煤矿供电系统存在的问题,供电系统故障率大大降低,供电系统运行可靠性显着提高,保证了煤矿的安全生产。
孙景洋[5](2018)在《基于心电数据的情绪分析和社交分享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关于人类与计算机之间情感交互的研究越来越备受关注,这使得情感计算成为一个热门的研究课题。情感识别是情感计算最重要的一部分,其主要涉及的研究内容包括人的动作、语音、表情以及生理信号等方面,相比其他几个方面,生理信号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更具有真实性和客观性,所以对生理信号进行情感识别的意义更加深远。心电信号作为人体最重要的生理信号之一,可以客观的体现人类情绪变化的情况,因此本文利用心电信号进行情感识别的研究,具体研究过程分为三个步骤:心电信号的预处理、情感特征值的提取以及特征值的情感识别。本文选取平静、愉悦、悲伤、愤怒、厌恶、恐惧、惊奇七种情绪下心电波形良好的各511段样本作为实验数据。采用小波阈值去噪法对这些数据进行预处理,去除噪声及基线漂移,采用连续小波变换方法检测到心电波形的PQRST关键点,然后以P、Q、R、S、T这几个关键点的位置为参数,在时域和频域范围内共提取了心电信号的78个统计特征值,为下一步的情感识别实验做充分准备。对于七类情感数据的情绪类别划分,本文首先分析和研究了以下几种基于心电数据的情感识别方法:基于最大最小蚁群算法(MMAS)结合KNN分类算法的方法、基于BP神经网络的方法、基于卷积神经网络(CNN)的方法、基于一对一的支持向量机(SVM)分类算法、基于完全二叉树的SVM分类算法的方法、基于一对一的线性判别分析(LDA)分类算法以及基于完全二叉树的LDA分类算法的方法,然后采用这七种情感识别方法对本文七类情感样本数据进行情感识别实验。实验结果表明,采用基于完全二叉树的LDA分类算法的情感识别方法对心电数据的七类情绪具有最佳的分类效果,因此本文以该情感识别方法为算法基础,利用蓝牙开发技术、数据绘图技术以及JNI编程技术在AndroidStudio环境下开发并实现了 一个基于心电数据的情绪分析和社交分享系统,该系统包括心电图显示功能模块、情绪分析功能模块、社交分享功能模块、基本设置功能模块及其他功能模块五大功能模块。该系统可将心理疾病患者的情绪状态随时随地反馈给医生,帮助心理医生及时了解和调节病患的情绪状态,使心理疾病患者的情绪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从而达到移动医疗的目的。
郭利庚[6](2016)在《独立光伏系统中蓄电池容量检测方法的研究》文中认为近几年,太阳能发电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蓄电池由于拥有较为低廉的成本和较高的可靠性,在独立光伏系统中被广泛应用。然而蓄电池作为独立光伏系统中的储能装置,由于对蓄电池剩余容量(State Of Charge, SOC)计算的不准确,导致对蓄电池过充过放,严重缩短了蓄电池的使用寿命。论文对独立光伏系统中蓄电池容量检测方法进行了研究,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介绍了蓄电池工作的基本原理,分析了蓄电池的充放电特性以及影响蓄电池SOC的特性参数,对蓄电池容量在线检测的几种最为经典的算法进行了论述。2、通过对几种常用SOC算法的分析比较。本文采用了一种基于安时法和开路电压法结合的卡尔曼滤波SOC组合算法。该算法采用安时法为基础,以开路电压法对SOC初值进行估算,利用卡尔曼滤波算法对SOC的初值和实时值进行修正。3、对算法进行Matlab/Simulink仿真,仿真结果表明新算法减小了初始值估算误差和电流累计误差,提高了对蓄电池SOC估计的准确度。延长了蓄电池的使用寿命,提升了光伏系统的稳定性。4、本文设计了一款以PIC16F1939为主控芯片的独立光伏系统实验平台。对蓄电池的容量检测方法进行了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所采用算法的有效性。
虞凯凯[7](2014)在《基于物联网的IDC机房综合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互联网产业高速发展,为其提供基础服务的IDC机房数量迅猛增加,机房监管问题、能耗问题及安全问题愈加突显。提升IDC机房综合监控水平将保障电信运营商相关服务的稳定拓展,为电信运营商及企业节约相关投入,是协调低碳经济与互联网热潮两者关系的有效手段。另一方面,高速发展的物联网概念及相关技术为IDC机房监控的智能化、系统化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支持。本课题分析了国内外IDC机房监控系统的现状与不足。目前国内机房监控领域以独立监控设备为主,设备问难以协同工作;国外相关公司提出的IDC机房一体化解决方案需在机房建设初期同步设计部署,且成本高昂。在上述背景下,本课题依据IDC机房综合监控相关需求,结合国内外相关领域现状,应用物联网思想及相关技术,对IDC机房内待监测对象安装各类感知节点,通过传输层将监测信息上传到综合数据分析平台,从而有效监测IDC机房内环境、设备、电源等运行状态,并通过分析状态信息由反馈控制系统作出实时响应,调节机房环境、预警安全隐患或者及时告知机房管理人员相关信息,全面提高机房能效、安防及管理水平。本文所述系统由IT设备监控系统、全寿命周期物管系统、环境监测系统、电源监测系统、安防预警系统,传输层数据汇聚系统、层间管理主机,应用层综合数据分析平台及服务层反馈控制系统组成。本文工作涉及除IT设备监控系统外的其余部分,包括系统总体框架及拓扑结构设计、系统通信协议设计、系统硬件设备结构设计以及各子系统软件设计与实现。软硬件设计实现过程中重点解决核心难点问题,包括设备低功耗问题、无线通信稳定性问题、通信切、议设计合理性问题、设备数据量及实时性问题、多种传输方式实现问题以及平台能效分析优化策略问题等。系统实现预期设计要求,一期实验性测试平台已部署于沈阳浪潮创新科技有限公司。系统实现了IDC机房设备信息、温湿度、局部“热点”温度、各路供电电源数据的实时上传,同时监测敏感区域漏水、烟感及人员活动状况,通过传输层网络将数据上传到综合数据分析平台,平台完成数据的解析、显示、分析及反馈调节工作。系统具备高性价比、易部署、系统化程度高等优点,尤其适合国内已投入使用的中小型IDC机房。系统将从各方面提高IDC机房管理效率及能效水平,为电信运营商及企业节约相关成本。
张勋[8](2013)在《嵌入式PH值和高于PH值的碱百分比浓度测试仪的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表明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工厂排出的化学废液中含有许多有用的离子,如果直接排放掉,不仅会造成资源浪费,甚至会污染环境。离子的回收对溶液酸碱度有一定要求。因此,如果研究设计出一种能够测量出水溶液酸碱浓度的测试仪,显然具有较大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本文根据实际应用的需求,基于嵌入式技术、离子选择性电极和稀释测量法,研究并设计出一种具有低功耗、操作便捷的嵌入式PH值和高于PH值的碱百分比浓度测试分析仪。该分析仪不仅能测量014范围的PH值,而且能测量出PH值高于14的碱百分比浓度。本文首先研究了离子选择性电极测量法和稀释测量方法,同时分析了温度对测量结果的影响;然后结合测试仪实际工作流程,以处理器LPC2214作为主控芯片,设计出本文的硬件系统,包括信号处理电路、A/D转换电路、触摸屏电路、串口通信电路、D/A,换电路、报警电路、液体进样电路、光电检测电路等;最后,在硬件系统的基础上,采用模块化的软件设计方法,开发出相应的软件系统,包括A/D采集软件模块、D/A输出软件模块、触摸屏控制软件模块、数据处理软件模块等。经测试仪的软硬件整体调试和使用,表明测试分析仪工作稳定、人机交互良好,操作方便;通过对实际水溶液的测试与数据分析可知,测量准确度能够达到课题设计要求。
赵苗芝[9](2012)在《粒度对块状纳米电极的电化学性质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由纳米电极材料构成的电极(电池)具有很好的电化学性能,其放电容量增大,电化学活性增强,循环稳定性改善。电池的电化学性能是由电极的电化学性质决定的,但是目前关于电极材料的分散度对其电化学性质影响的理论研究还不完善,关于粒度对纳米电极的电化学性质的影响规律的实验研究也未见报道。本论文将首先从理论上推导电极电势、电极温度系数以及电极反应的热力学函数等电化学性质与粒径的关系;然后通过实验研究纳米氧化银电极和纳米银电极的电化学性质。理论上通过在电极(电池)反应的吉布斯函数中引入界面变量,根据摩尔反应吉布斯函数与电极电势的关系导出电极电势与粒径的热力学关系式;在此基础上导出电极温度系数以及电极反应的热力学函数分别与粒径的关系式,分析讨论了纳米电极材料分别作为电极反应的反应物和产物时的电化学性质随粒径的变化规律。实验部分选择纳米氧化银电极和纳米银电极为研究体系。首先制备纳米电极材料:以硝酸银为原料,氢氧化钾为沉淀剂,采用有机聚合物分散剂法制备纳米氧化银;以硝酸银为原料,双氧水为还原剂,采用化学还原法制备纳米银;通过控制反应温度、反应物浓度、滴加顺序等条件制备不同粒径的纳米颗粒。然后通过XRD测试、EDS能谱分析、TG/DTG分析和TEM观察对制备的纳米粒子的粒径、晶型、纯度和形貌进行了表征。最后将纳米电极材料制成块状纳米电极,通过对消法测量其电极电势。通过测量不同平均粒径纳米粒子构成的块状纳米电极的电极电势得到粒径对纳米电极电势的影响规律;通过测量由不同粒径纳米粒子混合物制成的块状纳米电极的电极电势探讨不同粒径纳米粒子发生电极反应的顺序。在不同温度下测量了不同平均粒径的纳米氧化银电极的电极电势,通过分析电极电势与温度的关系,拟合求得纳米氧化银电极的温度系数,从而得到粒径对电极温度系数的影响规律。根据电极反应热力学函数与电极电势和电极温度系数的关系计算求得电极反应的热力学函数。其粒度对块状纳米电极的电化学性质影响规律的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一致。另外,实验还以不同扫描速率测试了不同纳米氧化银电极的循环伏安曲线,并对电极反应动力学进行了初步探讨。理论研究和实验结果表明:(1)采用有机聚合物分散剂法,可制备出平均粒径为12~60nm的纳米氧化银颗粒;采用化学还原法,可制备出平均粒径为26~58nm的纳米银颗粒。反应条件对纳米粒子的粒径有显着影响: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所制备的纳米氧化银和纳米银的粒径增大;随着硝酸银浓度的增加,纳米颗粒粒径增大;另外,加入方式对纳米粒子的粒径也有影响,硝酸银滴加到氢氧化钠溶液中所制备的纳米氧化银的粒径较小。(2)构成电极的纳米粒子的粒度对其电极电势、电极温度系数和电极反应的热力学函数有显着的影响,作为电极反应物(如Ag2O)的纳米粒子的粒度越小,其电极电势和lnK(?)越大,而其电极温度系数、△rHm(?)、△rGm(?)、△rSm(?)越小;作为电极产物(如Ag)的纳米粒子的粒度越小,其电极电势和lnK(?)越小,而其电极温度系数、△rHm(?)、△rGm(?)、△rSm(?)越大;并且纳米电极的电极电势、电极温度系数、△H(?)m、△G(?)m、△S(?)m lnK(?)均分别与纳米粒子粒径的倒数均成线性关系。(3)粒度对纳米粒子参与电极反应的顺序有影响,较小粒径纳米粒子优先发生电极反应;由不均匀粒径的纳米氧化银混合物构成的块状纳米电极的电极电势逐渐降低。(4)构成电极的纳米粒子的粒度对其电极过程动力学也有显着影响,氧化银电极材料纳米化后,其电极反应过程由电化学反应步骤转化为扩散步骤控制;随着粒径的减小,其电极反应可逆性变差。
王邦勤[10](2009)在《电子镇流器智能在线检测系统设计》文中指出在世界能源形势日益紧张的情况下,电子节能灯作为一种新型的节能光源,已经得到广泛推广及应用。我国的技术水平与国外几大照明公司相比,在关键技术方面还有一定的差距。国内市场上节能灯产品电子镇流器电路模式相似,主要采用比较成熟的自激型串联谐振式电路。我国的电子镇流器企业主要以大批量生产为主,在生产和后期产品维修过程中,对故障品的检测仍然以人工检测为主。该检测方式的效率低,不适应批量生产以及产品分析的需要。为了保证电子镇流器的质量,增强故障判断能力,提高产品检测效率,企业提出研发一种电子镇流器快速在线测试设备的需求,实现镇流器产品检测及产品的具体故障诊断。本论文所设计的电子镇流器的在线测试仪,将在线测试技术、故障诊断技术及专家系统技术应用到实际中,可以实现电子镇流器产品的快速检测、故障品的诊断,以及对检测结果进行总体分析等功能。首先,在方案设计上,以YPZ220V/13W3URLD型节能灯的荧光灯管为基础,通过测量实际工作参数,建立该灯管器件的数学模型,利用Pspice软件的ABM元件库建立了灯管的PSpice仿真模型,对该荧光灯仿真模型作了参数验证;在荧光灯模型的基础上,建立节能灯电子镇流器电路模型,以此电路模型为研究基础,通过仿真分析了电子镇流器主要模块及关键性元器件对电路的影响,分析了镇流器电路常规故障及其原因,初步建立了电路关键节点电压参数故障字典数据库。其次,采用模块化设计的思想,设计了基于模拟电路故障字典为基础的电子镇流器在线测试诊断系统,该系统分为下位机数据采集系统与上位机软件控制平台。设计了系统节点电压参数采集系统的硬件电路、和控制软件,给出各主要软件模块功能的实现方法,给出了功能模块测试结果。检测仪上位机的系统监控平台利用LabVIEW软件开发实现了下位机硬件系统与计算机的串口通讯,可以对系统检测结果进行实时监控、检测数据存储、检测结果统计分析等功能。最后,对电子镇流器检测系统进行整体的进行了调试与分析。
二、小议电位零点的选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议电位零点的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1)数字心电图机检定仪的设计与制作(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本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数字心电图机检定仪的总体设计 |
2.1 引言 |
2.2 检定规程分析研究 |
2.3 检定仪的设计原理 |
2.4 核心功能设计 |
2.4.1 单片机选型 |
2.4.2 数模转换芯片选型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检定仪原理和PCB设计 |
3.1 引言 |
3.2 检定仪硬件原理框架 |
3.3 技术方案的原理图 |
3.3.1 电源部分原理设计 |
3.3.2 检定仪的UART原理设计 |
3.3.3 单片机外围控制原理设计 |
3.3.4 DAC转换输出部分原理设计 |
3.3.5 信号分压部分原理设计 |
3.3.6 功能切换控制部分原理设计 |
3.4 技术方案的PCB图纸 |
3.5 检定仪的硬件实现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检定仪嵌入式程序设计 |
4.1 引言 |
4.2 检定仪软件系统总体框架 |
4.3 检定仪程序总流程图设计 |
4.4 检定仪的UART通讯设计 |
4.5 检定仪的指令控制功能设计 |
4.6 检定仪的总体功能验证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本文总结 |
5.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及导师简介 |
附件 |
(2)混合动力汽车开关磁阻BSG电机模型预测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混合动力汽车BSG系统概述及发展现状 |
1.2.1 BSG系统概述及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2 BSG电机选取 |
1.3 开关磁阻电机概述及发展现状 |
1.3.1 SRM基本概述及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2 SRM控制方法概述 |
1.3.3 模型预测控制概述 |
1.4 研究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1.4.1 研究意义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开关磁阻BSG电机基本理论 |
2.1 开关磁阻BSG电机结构及运行原理 |
2.2 开关磁阻BSG电机基本方程 |
2.2.1 电路方程 |
2.2.2 机械方程 |
2.2.3 机电方程 |
2.3 开关磁阻BSG电机数学模型 |
2.3.1 线性模型 |
2.3.2 准线性模型 |
2.3.3 非线性模型 |
2.4 开关磁阻BSG电机运行分析 |
2.4.1 开关磁阻BSG电机启动运行 |
2.4.2 开关磁阻BSG电机发电运行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开关磁阻BSG电机非线性建模 |
3.1 转矩平衡法 |
3.2 傅里叶级数磁链模型 |
3.2.1 二阶傅里叶级数 |
3.2.2 四阶傅里叶级数 |
3.3 Kringing模型 |
3.4 非线性模型仿真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开关磁阻BSG电机模型预测控制 |
4.1 预测控制基本理论 |
4.2 开关磁阻电机模型预测电流控制 |
4.2.1 电流预测模型 |
4.2.2 卡尔曼滤波磁链观测器 |
4.2.3 自抗扰速度控制器 |
4.2.4 仿真分析 |
4.3 开关磁阻电机模型预测转矩控制 |
4.3.1 转矩预测模型 |
4.3.2 转矩分配函数 |
4.3.3 仿真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开关磁阻BSG电机快速控制原型平台 |
5.1 V型开发流程概述 |
5.2 基于dSPACE快速控制原型开发平台 |
5.2.1 开发平台硬件设计 |
5.2.2 开发平台软件设计 |
5.2.3 RCP开发平台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开关磁阻BSG电机实验研究 |
6.1 转矩平衡法验证实验 |
6.1.1 实验台架 |
6.1.2 实验分析 |
6.2 非线性模型验证实验 |
6.2.1 实验台架 |
6.2.2 实验分析 |
6.3 模型预测控制验证实验 |
6.3.1 模型预测电流控制实验验证 |
6.3.2 模型预测转矩控制实验验证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3)高速铁路桥梁管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高铁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
1.1.2 高速铁路桥梁管养技术研究的意义 |
1.2 高铁桥梁的发展现状及特点研究 |
1.3 国内高铁桥梁管养现状及问题分析 |
1.3.1 运营管理体制 |
1.3.2 养护维修现状及问题分析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国内桥梁管养技术的研究与分析 |
2.1 现有桥梁结构管理养护方法 |
2.2 公路桥梁管养技术的分析 |
2.2.1 《公路桥涵养护规范》(JTGH11-2004) |
2.2.2 《公路桥梁技术状况评定标准》(JTG/TH21-2011) |
2.3 城市桥梁管养技术的分析 |
2.3.1 《城市桥梁养护技术规范》(CJJ99-2003) |
2.3.2 《城市桥梁检测与评定技术规范》(CJJT233-2015) |
2.4 城市桥梁与公路桥梁相关规范的比较 |
2.4.1 公路规范和城市规范的比较内容 |
2.4.2 比较小结 |
2.5 铁路桥梁管养技术的分析 |
2.5.1 我国铁路桥梁管养状况 |
2.5.2 铁路桥梁的检定 |
2.5.3 铁路桥梁的修理规则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适用于中国高速铁路桥梁的管养技术研究 |
3.1 我国高铁桥梁的管养特点分析 |
3.2 本章研究所依据的原理 |
3.3 桥梁管理概述 |
3.3.1 桥梁管理的重要性 |
3.3.2 桥梁管理的内容 |
3.3.3 桥梁管理系统 |
3.4 桥梁养护的技术 |
3.4.1 桥梁养护工作依据 |
3.4.2 桥梁养护单元划分 |
3.4.3 桥梁养护的工作流程 |
3.4.4 桥梁养护的计划与组织 |
3.4.5 桥梁养护的实施 |
3.4.6 桥梁养护作业的安全 |
3.4.7 桥梁健康监测 |
3.5 桥梁日常管理 |
3.5.1 桥梁日常作业管理 |
3.5.2 桥梁技术档案管理 |
3.6 桥梁检查与检测 |
3.6.1 一般规定 |
3.6.2 经常检查 |
3.6.3 定期检查 |
3.6.4 特殊检查 |
3.6.5 专项检查 |
3.6.6 桥梁检定与试验 |
3.7 桥梁检查的实施 |
3.7.1 桥梁检查项目的编码 |
3.7.2 桥梁主要检查项目的检查方法 |
3.7.3 桥梁检查工作大纲 |
3.8 桥梁技术状况评定 |
3.8.1 桥梁技术状况评定的一般规定 |
3.8.2 桥梁技术状况评定的原则 |
3.8.3 桥梁技术状况的评定 |
3.9 桥梁结构的养护与维修 |
3.9.1 桥面系和附属设施的养护与维修 |
3.9.2 钢结构的养护与维修 |
3.9.3 混凝土结构的养护与维修 |
3.9.4 主塔、主墩的养护与维修 |
3.9.5 桥梁支座的养护与维修 |
3.10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适用于中国高速铁路桥梁的管养技术在实际中的应用 |
4.1 工程概述 |
4.2 桥梁概述 |
4.2.1 桥型布置 |
4.2.2 设计荷载和技术参数 |
4.2.3 主要结构构造 |
4.2.4 主要材料 |
4.3 桥梁结构的经常检查 |
4.4 桥梁结构的定期检查 |
4.4.1 桥梁检查目的 |
4.4.2 定期检查的结果 |
4.4.3 混凝土结构检查 |
4.4.4 钢筋保护层厚度检查 |
4.4.5 主要检查结论及建议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红柳林煤矿供电系统改造及安全可靠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矿井供电系统可靠性研究意义 |
1.3 电力系统可靠性 |
1.4 国内外供电系统可靠性研究现状 |
1.5 红柳林煤矿供电系统可靠性问题的提出 |
1.6 主要研究内容 |
2 供电系统可靠性理论分析 |
2.1 供电可靠性理论分析 |
2.2 矿区供电系统概况 |
2.3 地面变电所 |
2.4 井下变电所 |
2.5 自动化系统的运行情况 |
2.6 供电系统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
2.7 局部供电系统运行情况简要分析 |
3 矿区供电系统防越级跳闸的继电保护整定计算 |
3.1 供电系统运行方式 |
3.2 短路电流计算 |
3.3 短路电流计算方法 |
3.4 标幺制法短路计算基本步骤 |
3.5 基准值的选定 |
3.6 变压器高/低压侧短路计算 |
3.6.1 主变一次侧短路电流计算 |
3.6.2 主变二次侧短路电流计算 |
3.7 110 kV变电所10kV出线侧短路计算 |
3.8 110 kV变电所10kV出线保护整定计算 |
3.8.1 瞬时电流速断保护(I段) |
3.8.2 限时电流速断保护(II段) |
3.8.3 定时限过电流保护 |
3.8.4 栈桥变电所回路(10111#、10227#) |
4 风井两回10kV架空线路防雷改造 |
4.1 1#、2#主变事故过程 |
4.2 现场勘察情况 |
4.3 防雷措施分析 |
4.4 架空线路防雷措施分析 |
4.5 风井两回架空线路防雷改造技术措施 |
4.5.1 全线架设避雷线 |
4.5.2 加装线路避雷器 |
4.5.3 降低杆塔接地电阻 |
4.6 避雷线架设改造步骤及配置 |
4.7 改造安全措施 |
5 整流变压器的励磁涌流预防 |
5.1 主井口3#整流变压器损坏事故情况 |
5.2 励磁涌流对变压器的损伤 |
5.2.1 空载合闸励磁涌流问题的分析 |
5.2.2 变压器空载合闸励磁涌流问题的仿真 |
5.2.3 变压器反复空载合闸是导致绕组局部烧毁炸裂的直接原因 |
5.2.4 变压器空载合闸励磁涌流的监测 |
5.3 整流变压器空载合闸涌流预防方案 |
6 供电系统可靠性提高效果分析 |
6.1 煤矿供电系统运行参数监测 |
6.2 供电系统安全可靠性改造效果分析 |
6.3 经济和安全效益分析 |
6.4 供电系统管理改进建议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主持或参与的技改项目 |
附录 |
(5)基于心电数据的情绪分析和社交分享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内容 |
1.4 论文的结构 |
第二章 心电数据情感特征值的提取 |
2.1 情感心电信号 |
2.2 心电信号的预处理 |
2.2.1 小波阈值去噪法 |
2.2.2 基于小波阈值法的去噪过程及结果 |
2.3 心电信号的特征提取 |
2.3.1 基于小波变换的P-QRS-T波检测 |
2.3.2 心电信号的特征值提取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心电数据的情感识别方法研究 |
3.1 基于最大最小蚁群算法结合KNN分类器的情感识别 |
3.1.1 最大最小蚁群算法 |
3.1.2 KNN分类算法 |
3.1.3 MMAS-KNN算法用于情感识别 |
3.2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情感识别 |
3.2.1 BP神经网络的训练 |
3.2.2 BP神经网络用于情感识别 |
3.3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情感识别 |
3.3.1 CNN模型的训练 |
3.3.2 CNN用于情感识别 |
3.4 基于完全二叉树的SVM分类算法的情感识别 |
3.4.1 基于SVM的模型训练 |
3.4.2 基于完全二叉树的SVM分类算法 |
3.5 基于完全二叉树的LDA分类算法的情感识别 |
3.5.1 基于LDA的模型训练 |
3.5.2 基于完全二叉树的LDA分类算法 |
3.6 情感识别方法实验对比 |
3.6.1 实验准备及评价指标 |
3.6.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心电数据的情绪分析和社交分享系统设计与实现 |
4.1 开发环境与硬件基础 |
4.2 情绪分析和社交分享系统设计 |
4.2.1 系统需求分析 |
4.2.2 系统结构设计 |
4.2.3 功能模块设计 |
4.2.4 系统流程框图 |
4.3 情绪分析和社交分享系统的实现方法 |
4.3.1 心电数据的接收 |
4.3.2 心电图的绘制 |
4.3.3 JNI编程实现情感识别 |
4.4 系统成果展示 |
4.5 软件应用测试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研究总结 |
5.2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6)独立光伏系统中蓄电池容量检测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独立光伏系统的发展 |
1.2 蓄电池容量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
1.2.1 蓄电池容量检测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蓄电池的工作原理及特性分析 |
2.1 蓄电池的工作原理 |
2.2 蓄电池的主要特性参数 |
2.2.1 蓄电池的剩余容量 |
2.2.2 蓄电池的开路电压 |
2.2.3 蓄电池的放电率 |
2.2.4 蓄电池的温度 |
2.3 影响蓄电池寿命的因素 |
2.3.1 过充过放 |
2.3.2 温度 |
2.3.3 充放电电流 |
2.4 蓄电池的充放电控制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蓄电池容量检测技术的研究 |
3.1 蓄电池SOC检测的物理建模方法 |
3.1.1 放电实验法 |
3.1.2 安时法 |
3.1.3 密度法 |
3.1.4 开路电压法 |
3.2 蓄电池SOC检测的人工智能算法 |
3.2.1 神经网络法 |
3.2.2 模糊逻辑法 |
3.2.3 卡尔曼滤波法 |
3.3 本文采用的SOC组合算法 |
3.3.1 实验设计 |
3.3.2 SOC估算流程 |
3.4 仿真验证及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独立光伏系统实验平台的设计 |
4.1 系统设计 |
4.2 硬件设计 |
4.2.1 主控芯片及外围电路设计 |
4.2.2 功率MOS管驱动电路设计 |
4.2.3 电源电路设计 |
4.2.4 检测电路设计 |
4.2.5 人机交互电路设计 |
4.2.6 串口通信电路设计 |
4.3 软件设计 |
4.3.1 光伏系统软件设计 |
4.3.2 人机交互程序设计 |
4.3.3 通信程序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实验结果及分析 |
5.1 实验平台的组成 |
5.2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7)基于物联网的IDC机房综合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课题背景 |
1.2 研究内容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工作 |
1.5 本文组织结构 |
第2章 相关技术 |
2.1 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 |
2.2 RFID技术 |
2.3 智能传感器技术 |
2.4 低功耗设备 |
2.5 实时系统 |
2.6 嵌入式TCP/IP协议栈 |
2.7 GPRS技术 |
2.8 本章小结 |
第3章 系统总体分析设计 |
3.1 系统实现目标 |
3.2 功能性需求分析 |
3.2.1 感知层 |
3.2.2 传输层 |
3.2.3 应用层 |
3.2.4 服务层 |
3.3 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
3.4 系统概述 |
3.5 功能描述及设计依据 |
3.5.1 全寿命周期物管系统 |
3.5.2 环境监测系统 |
3.5.3 电源监测系统 |
3.5.4 安防预警系统 |
3.5.5 数据汇聚系统 |
3.5.6 层间管理主机 |
3.5.7 综合数据分析平台 |
3.5.8 反馈控制系统 |
3.6 系统整体拓扑结构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系统硬件设计 |
4.1 硬件结构设计 |
4.1.1 全寿命周期物管系统 |
4.1.2 环境监测系统 |
4.1.3 电源监测系统 |
4.1.4 安防预警系统 |
4.1.5 数据汇聚系统 |
4.1.6 层间管理主机 |
4.1.7 反馈控制系统 |
4.2 主要芯片选型 |
4.2.1 微控制器MCU选型 |
4.2.2 模块芯片选型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通信协议设计 |
5.1 通信协议设计原则 |
5.2 图像数据包(I-package) |
5.3 感知层其他数据包(P-package) |
5.4 传输层数据汇聚系统数据包(C-package) |
5.5 传输层上传数据包(U-package) |
5.6 指令数据包(CMD-package)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系统软件设计与实现 |
6.1 全寿命周期物管系统软件设计与实现 |
6.1.1 系统结构 |
6.1.2 运行机制 |
6.1.3 程序设计与实现 |
6.1.4 CC1101低功耗控制 |
6.2 环境监测系统软件设计与实现 |
6.2.1 系统结构 |
6.2.2 运行机制 |
6.2.3 程序设计与实现 |
6.2.4 传感器工作方式 |
6.3 电源监测系统设计与实现 |
6.3.1 系统结构 |
6.3.2 运行机制 |
6.3.3 程序设计与实现 |
6.3.4 支持第三方设备扩展的软硬件一体方案 |
6.4 安防预警系统设计与实现 |
6.4.1 系统结构 |
6.4.2 运行机制 |
6.4.3 程序设计与实现 |
6.5 数据汇聚系统设计与实现 |
6.5.1 系统结构 |
6.5.2 运行机制 |
6.5.3 程序设计与实现 |
6.6 层间管理主机设计与实现 |
6.6.1 GPRS通信设计与实现 |
6.6.2 以太网通信设计与实现 |
6.6.3 程序设计与实现 |
6.7 综合数据分析平台设计与实现 |
6.7.1 IDC机房能效测量方法 |
6.7.2 IDC机房能效分析 |
6.8 反馈控制系统设计 |
6.9 本章小结 |
第7章 系统测试与运行 |
7.1 安调环境 |
7.2 系统测试方案 |
7.3 测试结果 |
7.4 性能分析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科研项目和论文工作情况 |
(8)嵌入式PH值和高于PH值的碱百分比浓度测试仪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意义及目的 |
1.2 课题研究的国内外发展状况 |
1.2.1 嵌入式系统的发展状况 |
1.2.2 PH 测试仪发展状况 |
1.3 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及章节安排 |
1.3.1 本文研究内容 |
1.3.2 本文的章节安排 |
第二章 嵌入式系统与 PH 值测定方法 |
2.1 嵌入式系统概述 |
2.1.1 嵌入式系统的概念及其特点 |
2.1.2 嵌入式系统的组成 |
2.1.3 嵌入式系统的应用 |
2.2 溶液的酸碱性与 PH 概述 |
2.3 溶液 PH 值的测定方法 |
2.3.1 PH 试纸法 |
2.3.2 酸碱电位滴定法 |
2.3.3 光纤 PH 检测法 |
2.3.4 离子选择性电极测定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碱百分比浓度测试仪的总体设计方案 |
3.1 碱百分比浓度测试仪设计的理论研究 |
3.1.1 PH 电位法测定原理 |
3.1.2 稀释法测量研究 |
3.1.3 温度对 PH 测量影响的研究 |
3.2 碱百分比浓度测试仪的工作流程 |
3.3 碱百分比浓度测试仪的软硬件系统设计方案 |
3.3.1 碱百分比浓度测试仪的硬件系统设计方案 |
3.3.2 碱百分比浓度测试仪的软件系统设计方案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碱百分比浓度测试仪硬件系统具体设计 |
4.1 嵌入式微处理器的选择 |
4.2 碱百分比浓度测试仪的其它电路设计 |
4.2.1 电源模块的设计 |
4.2.2 前端进样模块的设计 |
4.2.3 模拟信号采集及处理电路设计 |
4.2.4 A/D 转换模块的设计 |
4.2.5 D/A 输出模块及报警电路设计 |
4.2.6 串口模块的设计 |
4.2.7 触摸屏模块的设计 |
4.2.8 JTAG 模块的设计 |
4.3 硬件抗干扰措施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碱百分比浓度测试仪软件系统具体设计 |
5.1 ADS 集成开发环境与开发语言 |
5.1.1 ADS 集成开发环境 |
5.1.2 开发语言 |
5.2 系统启动程序设计 |
5.3 各个功能模块应用程序设计 |
5.3.1 主程序的软件设计 |
5.3.2 前端的进样模块软件设计 |
5.3.3 A/D 转换模块软件设计 |
5.3.4 D/A 转换模块软件设计 |
5.3.5 触摸屏模块软件设计 |
5.3.6 串口及报警装置软件设计 |
5.3.7 数据采集处理的软件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软硬件调试与数据结果分析 |
6.1 系统软硬件调试 |
6.2 数据结果分析 |
6.2.1 电极斜率的计算 |
6.2.2 测试仪的性能测试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本文的工作 |
7.2 待改进问题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粒度对块状纳米电极的电化学性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和选题 |
1.1 纳米材料 |
1.1.1 纳米材料的基本概念 |
1.1.2 纳米材料的特性与应用 |
1.1.3 纳米材料的基本效应 |
1.2 纳米电极的研究现状 |
1.2.1 纳米电极的制备 |
1.2.2 纳米电极(电池)电化学性能与性质 |
1.3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与意义 |
第二章 纳米电极的电化学热力学理论 |
2.1 纳米电极的电极电势 |
2.2 纳米电极的温度系数 |
2.3 纳米电极反应的热力学性质 |
2.3.1 吉布斯函数变 |
2.3.2 平衡常数 |
2.3.3 反应熵变 |
2.3.4 反应焓变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块状纳米电极的制备 |
3.1 研究方案 |
3.1.1 纳米电极材料的选择 |
3.1.2 纳米电极材料的制备方案 |
3.1.3 块状纳米电极的制备方案 |
3.2 实验 |
3.2.1 实验药品与仪器 |
3.2.2 纳米粒子的制备与表征 |
3.2.3 块状纳米电极的制备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纳米氧化银的制备结果 |
3.3.2 纳米银的制备结果 |
3.3.3 块状纳米电极的制备结果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块状纳米电极的电化学性质 |
4.1 研究方案 |
4.1.1 电极电势的测量原理 |
4.1.2 温度系数的测量原理 |
4.1.3 电极反应热力学性质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药品与仪器 |
4.2.2 电池电动势的测定 |
4.2.3 块状纳米电极电势的测定 |
4.2.4 块状纳米氧化银电极的温度系数的测定 |
4.2.5 块状纳米氧化银电极反应热力学性质的计算 |
4.2.6 块状纳米氧化银电极的循环伏安测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不同粒径块状纳米电极的电极电势 |
4.3.2 块状纳米电极电势与粒径分布的关系 |
4.3.3 块状纳米电极电势的形成机理 |
4.3.4 块状纳米氧化银电极的温度系数 |
4.3.5 块状纳米氧化银电极反应的热力学性质 |
4.3.6 块状纳米氧化银电极过程的动力学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发表论文 |
(10)电子镇流器智能在线检测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3 电子镇流器技术简介 |
1.3.1 荧光灯放电特性 |
1.3.2 电子镇流器发展概述 |
1.4 线路板在线测试概述 |
1.4.1 线路板在线测试技术 |
1.4.2 在线测试设备发展现状 |
1.5 故障诊断技术简介 |
1.5.1 故障诊断主要内容 |
1.5.2 故障诊断技术方法 |
1.6 本课题研究内容和解决问题 |
1.7 本章小结 |
第2章 建立荧光灯电子镇流器PSPICE 仿真模型 |
2.1 典型电子镇流器结构 |
2.1.1 电路工作原理 |
2.1.2 电路工作参数分析 |
2.2 荧光灯PSPICE 仿真模型的建立 |
2.2.1 荧光灯模型分析 |
2.2.2 建立YPZ_220V/13W_3U 型荧光灯PSpice 模型 |
2.3 建立电子镇流器PSPICE 模型 |
2.4 验证电子镇流器PSPICE 模型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电子镇流器典型故障PSPICE 分析及故障字典 |
3.1 关键性元器件对电路性能影响分析 |
3.1.1 整流二极管D_1~D_4 |
3.1.2 滤波电容C_1 |
3.1.3 晶体三极管Q_1、Q_2 |
3.1.4 变压器磁芯、电感L_4 等磁性元件 |
3.2.5 谐振电容C_(xl) |
3.2 电子镇流器故障常见故障分析 |
3.3 建立镇流器节点电压故障字典 |
3.3.1 模拟电路故障字典法 |
3.3.2 电子镇流器故障字典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在线检测系统下位机系统设计 |
4.1 检测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4.2 系统硬件模块设计 |
4.2.1 高频电压互感模块设计 |
4.2.2 低通滤波模块设计 |
4.2.3 高频信号真有效值测量模块 |
4.2.4 直流电压(DC)分压采样模块 |
4.2.5 模/数(A/D)转换模块 |
4.2.6 共享存储单元模块设计 |
4.3 下位机软件系统模块设计 |
4.4 本章小节 |
第5章 系统上位机软件平台设计 |
5.1 LABVIEW 技术 |
5.2 上位机系统结构 |
5.2.1 系统软件层次模型 |
5.2.2 软件平台控制流程设计 |
5.3 仪器通讯软件设计 |
5.4 数据统计分析 |
5.4.1 项目文件导入 |
5.4.2 数据传输分析 |
5.4.3 查找故障字典 |
5.4.4 检测结果记录 |
5.4.5 测试记录文件分析 |
5.5 检测结果打印输出模块 |
5.6 本章小节 |
第6章 系统测试结果分析 |
6.1 在线检测系统实物 |
6.2 系统检测实例分析 |
6.3 本章小节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四、小议电位零点的选择(论文参考文献)
- [1]数字心电图机检定仪的设计与制作[D]. 曾波.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2]混合动力汽车开关磁阻BSG电机模型预测控制研究[D]. 王浩祥. 江苏大学, 2020
- [3]高速铁路桥梁管养技术研究[D]. 章浩. 广州大学, 2018(01)
- [4]红柳林煤矿供电系统改造及安全可靠性研究[D]. 贠永. 西安科技大学, 2018(12)
- [5]基于心电数据的情绪分析和社交分享系统设计与实现[D]. 孙景洋. 北京邮电大学, 2018(10)
- [6]独立光伏系统中蓄电池容量检测方法的研究[D]. 郭利庚. 安徽大学, 2016(10)
- [7]基于物联网的IDC机房综合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虞凯凯. 东北大学, 2014(03)
- [8]嵌入式PH值和高于PH值的碱百分比浓度测试仪的研究与设计[D]. 张勋. 南京邮电大学, 2013(06)
- [9]粒度对块状纳米电极的电化学性质的影响[D]. 赵苗芝. 太原理工大学, 2012(10)
- [10]电子镇流器智能在线检测系统设计[D]. 王邦勤.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