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途的儿子金银财宝,不如教儿子一本经”

“迷途的儿子金银财宝,不如教儿子一本经”

一、“遗子金银满籝,不如教子一经”(论文文献综述)

胡玉琦[1](2010)在《财富魔笛》文中指出引子17世纪的欧洲探险家们虽然没有征服整个世界,却在澳大利亚一条风景如画的小河边发现了一群悠然嬉戏的黑天鹅。这一发现,彻底崩溃了欧洲人的白天鹅信念。于是人们便把黑天鹅的存在代表不可预测的重大稀有事件,意

李佩瑜[2](2020)在《《历朝杭郡诗辑》整理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浙江图书馆藏《历朝杭郡诗辑》清稿本四十卷,是丁丙仿吴颢《国朝杭郡诗辑》编纂体例,在《武林耆旧集》残本内容的基础上纂1而成的一部地域性通代诗选集。《诗辑》以“人、传、诗”的形式收録杭郡一地六朝迄明的诗人2625位,诗作5720首,小传2487条。其中,卷一至卷三十二爲南朝至明代科名与闲人;卷三十三爲闺秀艺伎;卷三十四爲名流寄寓;卷三十五至卷三十七爲僧人;卷三十八至卷三十九爲道士;卷四十爲无名氏与仙鬼謡谚。《诗辑》立足於乡邦文献的挖掘和整理,与《国朝杭郡诗辑》前後相续,展现杭郡一地诗歌繁荣昌盛的历史风貌,凸显杭州地区的自然山水、人文景观、地域文化等特色。整理研究此书能爲杭郡文献的存续补遗、诗史的谱系构建、文学的地域特色研究发挥重要作用,是一部从文献、文学、文化等方面对杭郡地区都非常重要的地域诗歌总集。本文主要分研究编和文献编两大部分。研究编包含绪论、正文。绪论部分主要对《历朝杭郡诗辑》的版本作详细介绍并阐明其研究价值及意义。目前学界还未对《历朝杭郡诗辑》有过任何的整理爬梳,更无具体的作品介绍和详细系统性的研究,可借鉴《国朝杭郡诗辑》系列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对《历朝杭郡诗辑》展开深入的研究。正文部分包含四章,从文本、内容及其价值等方面进行介绍和研究。第一章阐述了丁丙编纂《诗辑》的社会背景与个人机缘。其中,论证了《国朝杭郡诗辑》系列和《武林耆旧集》二者对《历朝杭郡诗辑》编纂的重要影响,揭示其内在联系。第二章从内容样貌与收録标准两方面阐释《诗辑》的基本体例。内容样貌包括了内容形式与编排次序;收録标准包括收録范围、收诗标准、收传原则。其中,收诗标准与丁丙的诗学倾向密不可分。第三章从诗歌的来源、题材和小传的来源、内容两大主体部分对《诗辑》着録的内容进行全面详细地展现。第四章揭示了《诗辑》的文献、文学、史料价值及地域文化特色。文献编是对《历朝杭郡诗辑》四十卷的整理点校。附録部分爲《历朝杭郡诗辑》中,人物介绍条目所提及诗集诗稿的名目存録整理。

常文相[3](2017)在《地位、观念、角色 ——社会变迁中的明代商人》文中提出考察明代中国历史演进变迁,可以看到当时社会商品经济日渐活跃,商业关系逐步扩展,商人的地位角色也愈显突出。明代君臣能够将商人视为社会组成的必要人群加以平等看待,肯定正当商业活动对于增益国计、促进民生的积极功用,且顾念商人的利益诉求与辛劳疾苦,确立相关制度法规,改善各种征榷管理,保障商业活动有序进行。同时他们站在重视农业生产及维护社会稳定的立场,惩治游食,杜防通番,所行路引、海禁等一些措施虽起到约束商人、限制商业的实际效果,但并不以“抑商”为根本目的。因此明代国家的商业政策总体趋向承认许可而非阻碍排斥,明中后期对商人压榨掠夺的加剧实则出自皇权滥用,且遭到朝野一致批评抵制。关于商税征收,明代士大夫虽多有缓解农困、补给农赋的考虑,然他们大都重申设关置市以稽奸除暴、控遏垄断的古意,在满足国用情况下,榷商不被当作政务必需。这些士大夫指出商业切关民生,商民又和国家一体同系,主张常怀恩惠之心,宽商恤民。他们由此反对病商苛政,建议强化监管,以收官商互济共利之效。有些士大夫还鉴于国家财政对商税需求增加的社会现实,一并把传统“讥而不征”的榷税观点转化为“通商裕国”等因应时需的解释,阐发了诸如“厚农资商”、“农商交重”、“工商皆本”等透射时代特色的理念。尽管明代商税始终未在全国岁入中占据重心位置,当时官员要接受市场经济之商品货币化榷税模式亦须作出更大调整,不过从他们有关国家、商人、农民三方关系的思考中,已能说明商业在帝制框架下尚有充分的发展潜力。在明代涉商案件的诉讼审判中,商人和其他庶民群体一样,拥有同等的法权地位。地方官员体念商民生计艰难,严厉惩办劫诈盘剥商贾、铺行的盗徒胥吏,并加强缉查走私匿税等不法行径。这些官员于坚持司法公正的同时,亦能参酌商业契约惯例,注意妥善处置当事各方利益关系,终使判决结果兼顾法理人情。这样,彼时商人经由法律途径,得以表达诉求,伸张权利,并未因身份职业而遭致区别对待。此外,明代商人同样能够获取与其他民众均等的机会参加科考,也可上书言事,捐赀进学。且明中后期朝廷还在两淮、两浙盐运司专设“商籍”,以解决商人子弟因户籍所限不能异地入学应考的困难,显露出对盐商的一些优待。明代国家出自对商人财力的需求和商品市场的依赖,在经济利益配置上与商人结成了一种互利合作关系。明代盐法开中由政府管控主导,采用招募方式实施,商人不仅可从中赚取盐利实惠,且发挥了固边足国的有益作用。为保证官商合作顺利推进,明政府打击势豪侵占,规范盐政秩序,并因势利导变通策略。明中叶后的盐法改革意在运用经济规则和手段协调盐商内部及官商之间的利益关系,当时士大夫也多方建言,力求赈恤商灶,广施招徕,以继续深化合作。明代的官商合作还体现在茶法运行及国家为备边、佐军、赈饥、营造而采取的召商买办方面,此间专制政权的操纵苛敛虽无法避免,但考量开中各法的制定和变革本意,其实仍是建立在双方相需互存之上。明代士大夫不仅能够认可商业治生养家、会通资用的价值功能,且还有人阐明异业同道、义利协和之理,赋予商人事业以更为合理的存在意义。他们大体倾向从社会“公义”维度出发,益加正视兼具财富与德行优势的商人于公共层面扮演的重要角色,尤为看重其度支理财的专长。明中叶以降,士商双向交流频繁,融合趋势明显,儒贾相得家族亦较多涌现。这既反映了当时社会开放性和自由度的逐渐增强,又向商人提出了以儒家学说为本、按儒家义理行事的更高要求。士商两阶层因而在价值取向上可接近共通一致,彼此互动关系得以持续深入。同时一些士大夫对社会商业化风潮的不良后果保有清醒认识和警惕心态,显示出期待以传统文化信条规范商人行为的努力。士商融合的社会情势为商业开展营造了相对宽松的客观环境,明人往往根据个人条件及家庭需要妥当作出职业取舍,并就中体会到儒贾兼济方式对维系与扶助家族生存发展的积极意涵。明代很多商人不光在贸迁货居间展布才能,亦于商业活动内外对以孝悌、诚信、仁德、礼义为核心的儒家伦理观和义利观表现出遵奉认同,甚且通融看待儒贾关系转化,提出以儒饰贾或贾不负儒。当时还有商人能够会通儒术贾道,着意整合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又通过赈灾济困、董理营建、顾问建白、居间任使等形式主动参与地方和国家事务,展现出较强的责任意识与现实关怀。他们进而与士绅阶层一道在民间社会扩大影响,肩负起更多公共职能,越来越成为国家仰赖依需的一种群体力量,由此也预示了明代中国社会权力在保持帝制框架下渐次向“绅商”共同支配体系演进的可能前景。基于以上论析,可以认为明代商人、商业作为帝制体系的内在组成要素,被国家社会既有体制所广泛吸纳包容,两者具有相当程度的契合性。当时商人、商业的发展没有消解国家权力,瓦解社会结构,而是在更大范围继续支撑着帝制国家的经济社会基础。明代商品经济繁荣与帝制体系强固并行,双方磨合为一基本洽和局面,达成一种互适共生的历史演进态势。

尹悦琦[4](2020)在《曾巩诗歌笺注》文中提出作爲中国北宋时期着名文学家、史学家,曾巩一直以来因其散文成就闻名于世,在“唐宋八大家”中占有一席之地。但一句“曾子固短于韵语”让其诗歌成就的评价在中国文学史上争论不已。尽管对曾巩诗文的评价褒贬各执一词,但其诗歌依然有许多可取之处,在宋代文坛自成一家,也确实推动了文学的进步,这种推波助澜之功我们还是不应该忽视的,对于其诗歌的研究也不应停止。对于曾巩诗歌的研究,目前学界仍有些薄弱,尚未有学者对其诗歌进行系统完备的笺注,因此并无良好的笺注底本以供研究人员和读者使用。有鉴于此,本论文着重以《曾巩集》中诗歌部分爲研究对象,从文献研究的角度对曾巩诗歌进行笺注。在充分吸收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兼及诗人交游情况、年谱、史实典源考证等,尽力做到订正补缺,极尽所能爲曾巩诗歌的研究作出贡献。本论文主要分爲三部分:绪论、凡例、笺注。本文绪论部分,首先简要对曾巩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进行介绍。因已有论文对曾巩的文学建树进行详细的介绍,故本文不再赘述,只选及要点进行论述。其次本文对《曾巩集》的流传、版本、考辨情况按照时间顺序进行了简要梳理。最後还将学术界现有的曾巩作品研究分成师承交游、思想、散文、诗歌、影响贡献几个方面进行简要综述。本文的凡例对本笺注集所用的底本、笺注的体例等进行说明。本文的笺注部分即本论文的主体部分。按照1984年中华书局出版的陈杏珍、晁继周点校版《曾巩集》目录顺序分爲八卷进行笺注。在笺注内容上本论文对诗歌中涉及的地名、人物、景观、典故、风俗等均作笺释,并将部分诗歌以诗歌内容或现有史实资料爲依据进行编年考证,真正做到对曾巩诗歌研究有所帮助。

郭丹阳[5](2021)在《古代戏曲中的“贤母教子”故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中国传统语境当中,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同等重要。贤母教子作为家庭教育的重要表现形式,多以一个因素、一个段落、一个场景进入到戏曲、小说当中,点缀着纷繁多样的戏曲故事。元代至明代早期,戏曲中的贤母教子故事多以保守、中正为特点,展现着贤母的封建家长形象,一些作品甚至成为儒家伦理道德的传声筒,政治教化色彩较为浓厚;明代中后期,受当时特定的政治、经济、学术文化等多方影响,社会掀起反理学、反道学的思想解放思潮。相应地,才子佳人剧形成创作热潮,抒情氛围浓厚,此期的贤母教子故事又与此密切相关,形成诸多佳人式的贤母形象,她们也逐渐趋于温和、重情;清代社会理学复归,经过明末短暂的思想解放之后是对道德礼法的重新归置与强调,贤母教子故事在理性与感性的双重融合之中形成了情理兼容的优秀作品。在元明清三代众多“贤母教子”故事剧当中,最以《商辂三元记》《双冠诰》为典型。作为元代历史剧、公案剧向明代爱情剧、家庭剧转向的重要结点,《商辂三元记》以才子佳人细腻婚恋故事为骨,以贤母教子德育教化故事为血肉,形成贤母教子故事根植于婚恋戏而生成的独特新作品。一方面,剧作家以“双贤母”共同教子的故事模式展开,又将贤母塑造成为重情、有才的“佳人”化形象。这种对于情与才的追求,直接对《怀香记》《玉环记》《三元报》等作品形成影响,又与明清小说之中的诸多才女形成映照,既显示着剧作家对于女性才识的关注,也表明了女性的活动范围、社会角色的细微转变。另一方面,作者借以“孟母断机”的经典进行改编,在母子身份地位、母子关系上多有改动,最终呈现出《雪梅断机》等新的经典故事。清康乾时期,陈二白所作传奇《双冠诰》的出现开启了“贤母教子”故事的另一面貌。一方面,《双冠诰》代表《荆钗记》《万全记》《四美记》等诸多反映社会现实的贤母教子剧目,展现着穷且益坚的贤母气节,书写着贤母教子的苦志故事。另一方面,家国一体的观念之下,“贤母教子”作品开始加入英雄救国、贤母抚孤的双线性书写框架。这种远承《香囊记》《运甓记》,后启《孝女存孤》的书写架构,使得贤母教子故事不再停留在家务琐事的层面上,转而向忠君报国、移孝于忠的问题上转变。这种苦志思想与忠孝观念,远承孔孟儒学,既是对于作为封建统治工具的程朱理学的批判,也是对于古代贤士的追思。此外,借以“孟母断机”的后世影响,在《双冠诰》与《商辂三元记》的双重影响下,享誉剧坛的“贤母教子”故事剧《三娘教子》由此产生。

张晓慧[6](2012)在《宋代家庭藏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藏书作为家庭、家族财产的一部分,是祖先留给后人的重要遗产,在宋代这个科举发达的时代对世家大族和中小家庭有着特殊的意义。本文从宋代家庭藏书出发,探讨藏书在科举时代对世家大族和中小家庭所发挥的作用,文章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探讨宋人的藏书心态,主要是为了读书做官和作为家产遗后。在科举入仕的大环境下,大多数宋代人将读书视为入仕的必经之途,读书成为提高自身社会地位的最有效途径之一。贵族想要继续保持世家大族的地位就不得不适应新的选官方式,利用已有的权势力量加强文化方面的素养以适应科举;庶族更是充分利用了时代给予的机会,在科举入仕方面不遗余力,努力提高自身的地位。鉴于读书与科举的密切联系,原本的藏书家族对藏书更加重视,新兴的家庭家族也加入了藏书事业的大军,藏书作为特殊的家产传给后人成为宋代人的共识。第二部分用三节内容分别介绍了世家大族、普通官员和寻常人家的藏书概况及特点。家庭是藏书事业的主体,大到世家大族,小到普通百姓,只要有能力、有条件,都会尽己之力,完善家中的藏书。首先藏书是世家大族在社会上进行竞争重要手段。对于世家大族来说,他们在宋代已基本失去了对政治文化的垄断特权,要想继续保持在官场上的优势和社会上的地位,就要充分利用科举这个进入官场的重要通道,利用所藏有所作为,参加科举,继续为官,使家族兴盛下去。对于学术家族来说,书籍是他们进行学术研究的基础,学术家族在文学、史学、经学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与他们的藏书是分不开的,藏书是学术家族借以传延家学的重要媒介。普通官员和寻常百姓藏书为家庭成员提供相对优越的读书环境,为他们在科举入仕的路途上加一把助力。第四节介绍了藏书之外,有能力的家庭还会自己刻印一些书籍,内容既有家族中前辈的文集,又有当时名家的着述,还有与科举考试相关的书籍或心得,家庭刻书和藏书一起作为家产的一部分传给后人。第三部分探讨了藏书对宋代社会所起的作用。首先藏书促进了一地学术文化的发展,藏书兴盛的地方不仅文化发达,人才辈出,往往也是科举入仕最多的地方,为宋代代社会培养了大量的知识分子。其次,藏书对宋代世家大族的产生、兴盛、延续起到重要的作用,宋代很多大族是通过这样一种方式产生的,即以科举为阶梯,家族中出现了名卿重臣,然后,子孙族人又通过科举不断光耀门庭,从而跻身于名门望族的行列。在这期间,藏书作为教育子孙的重要物质条件发挥了重要作用。藏书-读书-仕进的模式,还给中小地主及其他中下阶层人士提供了垂直向上流动的阶梯,通过读书参加科举,中小地主和中下层知识分子有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机会和希望。

曹蕾[7](2015)在《《状元堂陈母教子》杂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状元堂陈母教子》是关汉卿所创作的杂剧中争议较大的一部,关于剧中人物形象以及戏剧主旨的褒贬之声不一。此剧的创作风格与关汉卿其他戏剧存在着差异,然而“异中有同”,对于此剧的研究将有利于延伸对于关汉卿的认识。此外,《状元堂陈母教子》中所体现出的“严教”的教育态度是部分传统教育思想的体现。基于此,本文从戏剧创作的本事、多元来源出发,研究戏剧中主要人物形象及其意义,同时结合叙事学相关知识,分析剧中情节结构的特殊性,联系元代教化题材戏剧以及关汉卿其他戏剧,分析《陈母教子》的思想内涵以及文化意义。绪论部分是《陈母教子》的总体介绍。简述《状元堂陈母教子》的基本情况以及研究现状,深入探究此剧在元代的流行并分析其原因。第一章,《陈母教子》故事来源考。通过将前人散乱的研究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分析关汉卿所作《陈母教子》与史载故事的异同。《陈母教子》中善教的母亲形象深入人心,追溯此形象源流,可知其与孟母严教有密切联系。而剧中部分情节是关汉卿根据他事而作,对此部分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其故事来源的丰富性。第二章,《陈母教子》重要人物形象分析。此部分选取了剧中陈母与陈氏三哥陈良佐两位主要人物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人物形象的多面性,深化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同时将陈母与元杂剧中的“严母”对比,分析此类形象的共性。第三章,《陈母教子》叙事模式研究。结合民间文学与结构主义叙事学的相关知识,分析此剧的结构模式。第一节,从结构主义叙事学出发,分析此剧的叙事时间、叙事视角、话语模式。第二节,对于其“三段式”结构的研究,主要包括情节发展三段式、人物塑造三段式两个部分。第四章,《陈母教子》与元代教化剧及关汉卿其他戏剧关系研究。通过对比分析,明确此剧与元代教化剧的特点。而与关汉卿其他戏剧的比较,则意在分析其中的共通性。

胡钢[8](2015)在《“人、官不二”的古代官德文化思想及其现实价值启迪研究》文中指出做人是做官的前提,做官是做人的实现。这一“人、官不二”命题,当是中国古代官德的正能量之一,也是儒家文化之优势定位,至今依然有着其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要追溯这一命题的来源,那就算孔子了。孔子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复强调,先“正己”后“正人”,已经相当正式地集聚了“人、官不二”的基调,也给后人的继续阐述和发展,提供了方向性引领。很显然,有关这样的叙述和阐发,在中国古代文献里,是比较多的,在经史子集里,也属于一个常规话题,同样,在家训、官箴等作品里,甚为凸显这类话题的专业深度和广度。当本文的写作,主要是基于了经史子集,尤其是鉴于历代官箴、家训家教为主要素材的研究中,发现了这个命题的基础性内容和理论性评述,表明本文的研究,绝非是一个无中生有的话题,而是要把这样的内容和评述,从其对现实社会的正能量之的展现出来。鉴于历史上对“人、官不二”的研究甚为丰富和复杂的情况,本文截取三个主要且重要的研究视角,来突出这些历史研究中的深刻性和具体性,并且加以深入检讨。这三个视角分别为:修身-做人做官入手处、居家-做人做官成败处、仕学相济-做人做官定位处。并且,在透过这三个视角的梳理分析后,做了本文研究的重大提升,就是发现或谓找到“人、官不二”的真实底据,就是儒家的“道义论”。做人还是做官,是以“道义”统领。这“道义”,根本的,就是“人、官不二”之“不二”的存在根据。古人发现的做人难、做官更难的事实,就是得了这个“道义论”的要领。自古以来,中国社会就有着深厚的“官本位”情结。但是,必须指出,古人希冀的是,当你要去做官时,想想在家孝顺了父母没有,那句在家为孝者、在外做官则有忠的至理名言,包含了“人、官不二”的基本思想,一直传承至今,这恐怕也是对很多想望仕途的人的一种间接警示吧。做官难,做人更难。放眼“人、官不二”的研究,本文最大的希冀,就是“做人”要有道,“做官”要有道,立志先做个好人,再去做个好官,以一种新时代的“道义论”,去统领我们的生活世界。这才是本文“放眼研究”的原始返终了。

李芳园[9](2014)在《元代杂剧教化思想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元代特殊的社会文化环境为元杂剧的发展和兴盛提供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政治、经济的发展,民族间冲突融合的现实矛盾,开放、宽松、多元的文化环境,戏曲艺术的发展成熟,元代儒生士人对元杂剧创作的热情,使元杂剧从思想内容到形式结构都丰富成熟。好的文学作品是无法脱离社会现实而独立存在的,元杂剧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戏曲“礼乐”教化的传统。元杂剧创作者将历史与社会知识、伦理道德思想等自觉或不自觉的融入到作品之中,使元杂剧具有了文以载道、寓教于乐的教化功能。元杂剧中的教化思想以儒家传统人伦思想和道德规范为主,宣扬忠君爱国、孝养父母、兄良弟悌、妇女贞贤、公正守信、舍生取义等伦理道德教化。然而其中也蕴含了元代特有的思想特征,如在讲述忠君爱国的杂剧作品中,体现出对恢复中原汉族正统的民族情绪;要求女子坚守贞节的同时,对女子聪慧勇敢、大胆追爱的时代特质也颇为赞赏。由于元代社会佛、道等宗教的盛行,因果循环、善恶果报等宗教思想也成为元代教化思想的一部分,神鬼天命、灵异征兆等迷信思想成为警告世人驱恶向善、趋吉避凶的重要形式。元杂剧不仅从正面对受众劝化、教诲,也从反面讽喻朝政,揭露官场的腐败、吏治的昏庸。同时如实的描写了社会生活中权豪势要仗势欺人,人心淡漠、世态炎凉的现实人情;以及元代社会儒生落魄,生活困窘的现实境遇。元杂剧教化思想对元代社会现实的关照,使其具有了深刻的社会意涵。元杂剧教化思想体现了元杂剧的时代精神,并影响了元代以后戏曲创作的模式。汲取传统文化的智慧,运用于当代道德文化建设,发挥“寓教于乐”的正面作用,对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艾立[10](1990)在《“遗子金银满籝,不如教子一经”》文中研究指明 李老师为了动员儿童入学,每天工作之余都要跑几户人家,每到一户闲聊一会就转入孩子上学的事。父母的意见是一致的:"家里虽然困难些,孩子上学的钱还是有的。就是孩子不愿学,学不出什么来。" 孩子与父母的意见不一致:"我愿上学读书,就是家里太困难。我要用自己的劳动帮助父母,不愿增加父母的负担。"

二、“遗子金银满籝,不如教子一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遗子金银满籝,不如教子一经”(论文提纲范文)

(1)财富魔笛(论文提纲范文)

引子
第一章财富魔咒是游走世界的幽灵
    1.千古魔咒:富不过三代
    2.孟子的魔咒: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3. 马克思的魔咒:资本的原始积累都是血淋淋的
    4.托夫勒的魔咒:未来财富的不确定性
    5. 福布斯的魔咒:上了它的名单,你会死得很难看
    6.胡润的魔咒:富不过当代
    7.人性的魔咒:欲望、自私和炫耀
        ○人性的第一个魔咒,就是人的欲望。
        ○自私,这是人性的第二个魔咒。
        ○炫耀,是人性中的第三个魔咒。
第二章财富伦理的灵魂是如何做人
    1.黄金满籝,不如遗子一经
    2.司马光的《训俭示康》
    3.曾国藩的《家书》
        第一、将侯府改名为“八本堂”,以家风教子。
        第二、勤与俭,名门望族延续下去的试金石。
        第三、不给子孙留下太多物质遗产。
    4.德国人让孩子做完整的人
        ○生活教育
        ○动手教育
        ○挫折教育
        ○善良教育
    5.英国人从小注重培养绅士
        ○不娇宠,允许家长体罚孩子
        ○独立意识伴随着孩子的成长
        ○培养勇气,学会忍耐
        ○诚实不是孤立的品德
    6.美国人重视打造孩子的人生计划
    7.犹太人对孩子进行理性教育
        ○独特的家庭早期教育
        ○性格教育
        ○智慧教育
        ○财富教育
    8.比尔·盖茨:再富不能富孩子
        ○吝啬的比尔·盖茨
        ○让孩子尽早独立
        ○在孩子的人生中扮演引导者
    9.洛克菲勒家族的“零花钱家训”
        ○不管是穷是富,让孩子自己去挣零花钱
        ○给孩子钱要有节制
        ○控制零用钱的用途
        ○端正对孩子的爱
第三章财富秩序的核心是新的钱财观
    1.富人只是上帝财富的看管者
    2.追求财富是一种道德
    3.财富并不等同于金钱
        ○金钱是留不住的,而财富则是不可剥夺的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是赢得财富的真理
    4.财富是有人格的
    5.聚与散的财富哲学
    6.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
    7.美国富人的老钱精神
    8.做一个成熟的富人
第四章财富传承是理性的抉择
    1.中国人的继承模式“子承父业”
    2.美国的继承辅导与继承约束
    3.欧洲人的老臣辅佐与家族议会
    4.日本人的“女婿养子”制度
    5.用股权这根魔杖去荫及子孙
    6.借信托之道让财富走得更远
第五章财富永续的奥秘是文化和精神
    1.让富二代有道德地成长
        ○富人,首先是社会人
        ○常怀感恩之心,回报社会
        ○让富二代树立国家观念
    2.财富的延续在金钱之外
    3.布登勃洛克式动力的启示
    4.怀着感激和敬畏的心情对待财富
    5.真正的财富是内心富贵
    6.财富的本质是:没有什么人能够真正拥有
第六章财富接力的本领是从小积累的
    1.为孩子做一个“零花钱”的理财计划
        ○储蓄意识
        ○投资意识
        ○消费意识
    2.参加“省钱夏令营”
    3.建立一个“道德银行”
    4.对孩子进行“苦难教育”
    5.一切从最底层奋斗起
    6.让孩子成为财富的种子
    7.走出“幸运精子俱乐部”
第七章吹响财富帝国的魔笛
    1.到最需要你的地方去做义工
    2.做一件事让更多的人追随你
    3.说服一个老板接受你的方案
    4.推销一个有慈善力的魔笛产品
        ○说服父母同意你的计划
        ○销售资金
        ○管理好你的财务,做好财务分配
        ○建立一个客户档案
    5.建立一个财富魔笛俱乐部
        ○小学阶段
        ○中学阶段
        ○大学阶段
        ○踏入社会
    6.每个人都能建立你的财富帝国

(2)《历朝杭郡诗辑》整理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研究编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意义
        第二节 研究方法及价值
    第一章 《历朝杭郡诗辑》编纂缘起
        第一节 杭郡的社会文化环境
        一、官方政策对民间的影响
        二、地域意识日渐凸显
        三、乡邦文献的需要
        第二节 丁丙的编纂机缘
        一、不忍文献纸毁帙散
        二、藏书、刊刻、编者的身份优势
        三、契机出现:《武林耆旧集》
        小结
    第二章 《历朝杭郡诗辑》基本体例
        第一节 文本体例
        一、文本形式
        二、编排次序
        第二节 收録体例
        一、诗人收録范围
        二、诗歌收録标准
        三、小传遴选原则
        小结
    第三章 《历朝杭郡诗辑》内容概述
        第一节 《诗辑》收诗情况
        一、诗作来源
        二、内容题材
        第二节 《诗辑》选传情况
        一、小传来源
        二、小传内容
        小结
    第四章 《历朝杭郡诗辑》价值
        第一节 《诗辑》的文献与校勘价值
        第二节 《诗辑》的文学价值
        第三节 《诗辑》的史料价值
        第四节 《诗辑》的地域文化特色
        小结
    结语
文献编
    《历朝杭郡诗辑》点校凡例
    《历朝杭郡诗辑》
附録 《历朝杭郡诗辑》存録诗集诗稿
徵引文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地位、观念、角色 ——社会变迁中的明代商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问题提出
    二 相关研究
    三 研究意义与论文框架
第一章 明代的商业政策
    一 明太祖的商业政策及对商人的态度
        (一)基于“重农”视角的“禁末”心态
        (二)建立商业贸易制度法规
        (三)实施“禁海”的本意
    二 永乐到万历中期的商业管理和商税征收
        (一)永乐至宣德时期
        (二)正统至正德时期
        (三)嘉靖至万历中期
    三 明中后期皇权滥用对商人的侵剥及朝臣的恤商建言
        (一)广派税使
        (二)强佥商役
        (三)苛征官木
    小结
第二章 明代士大夫对商税征收的认识
    一 对关市征商的基本看法
        (一)阐释关市缘起及其社会职能
        (二)提倡商民一体同视
        (三)批评病商弊政
    二 加强榷政监管及施惠商民的言行
        (一)强化监管
        (二)惠恤商民
    三 对商税价值功用、征缴方式及农商关系的新思考
    小结
第三章 明代商人的法权地位
    一 法律规范下的商人权利地位
        (一)服饰规定与路引制度中的“抑商”含义
        (二)法律典章对商业行为的规范及商人权益的保护
        (三)科举应试中“商籍”的确立
    二 商事诉讼中商人的法权地位
        (一)以苏州工商业碑刻为例
        (二)以《盟水斋存牍》为例
    小结
第四章 明代国家同商人的合作
    一 盐法运行中的官商合作
        (一)开中法确立的官商合作架构
        (二)“叶淇变法”对官商合作方式的适应性调整
        (三)盐法改革对商人内部及官商利益关系的平衡
        (四)士大夫对盐政运行中官商合作的认识
    二 茶法运行中的官商合作
        (一)茶法运行概况
        (二)朝臣对茶法运行中官商合作的建议
    三 其他方面的官商合作
    小结
第五章 明代的士商关系
    一 士大夫对经商治生的价值肯定
        (一)认可商人职业的社会功用
        (二)承认士人治生之需
    二 基于义利之辨士大夫对士商关系的评价
        (一)阐发义利相通理念
        (二)“公义”维度下的商人道德事功评判
        (三)对商人理财经世才能的赞许
    三 士商融合的表现及内涵
        (一)士商阶层的双向互动
        (二)士大夫家族的从商经历
        (三)士商融合的内涵
    小结
第六章 明代商人的价值取向与社会角色
    一 儒贾择业中的现实考量
        (一)着眼于生活境遇和个人资质的儒贾取舍
        (二)儒贾相济的积极意涵
    二 对儒贾关系的理解
        (一)期以儒显
        (二)认同儒家价值理念
        (三)勉为儒贾、廉贾
    三 经营处世的品行才具
        (一)孝悌行义
        (二)笃实诚信
        (三)德才兼备
        (四)对儒术、贾道的会通与实践
    四 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参与
        (一)赈济捐施
        (二)御患抗倭与议策盐政
        (三)参与地方及国家庶务
    小结
结论
    一 明代商人、商业与帝制体系基本关系
    二 明代士大夫对商人、商业的评议及士商关系面貌
    三 明代商人的价值认同与社会角色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4)曾巩诗歌笺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曾巩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
    二、《曾巩集》的流传、版本、考辨情况
    三、曾巩作品的研究现状
凡例
卷第一 古诗三十六首
卷第二 古诗三十三首
卷第三 古诗三十九首
卷第四 古诗四十三首
卷第五 古诗四十首
卷第六 律诗七十一首
卷第七 律诗六十八首
卷第八 律诗八十首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5)古代戏曲中的“贤母教子”故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概念界定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一)对于“贤母”形象的争论
        (二) “贤母”与社会文化的关系研究
        (三) “贤母教子”与社会制度的关系研究
        (四) “贤母教子”与教子主题研究
    三、选题价值与意义
第一章 元明清“贤母教子”戏曲故事总论
    第一节 元明清“贤母教子”剧目厘清
        一、以“贤母教子”为主题之剧
        二、其他含有“贤母教子”关目之剧
    第二节 戏曲中“贤母教子”故事探析
        一、母子关系
        二、教子的内容与方法
        三、教子的动机和社会价值
    第三节 元明清“贤母教子”剧作书写演变
        一、元至明成化时期的作品
        二、明万历时期的作品
        三、清康乾时期的作品
第二章 风月思想与礼教传统中的“贤母教子”故事——以《商辂三元记》及其裔派剧本为中心
    第一节 无名氏《商辂三元记》“贤母教子”关目论析
        一、 “双贤母”模式
        二、贤母形象的“佳人”化
        三、 “断机教子”故事改编
    第二节 其他裔派剧本“贤母教子关目”论析
        一、 “守节教子”故事的书写与反思
        二、 “佳人”化贤母的故事余绪
第三章 苦志思想与忠义观念下的“贤母教子”故事——以《双冠诰》及其裔派剧目为研究中心
    第一节 陈二白《双冠诰》“贤母教子”关目论析
        一、苦志教子
        二、碧莲教子的矛盾冲突
        三、教子故事的忠义化
    第二节 其他裔派剧本“贤母教子关目”论析
        一、 《三娘教子》与“断机哭诉”
        二、 《孝女存孤》与“临危抚孤”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宋代家庭藏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藏书心态
    一、读书做官的心态
    二、家产遗后的心态
第二章 家庭藏书
    一、世家大族藏书
        (一)以藏书为起点的政治大族
        (二)以藏书为起点的学术家族
        (三)世家大族藏书的特点
    二、普通官员藏书
    三、寻常人家藏书
    四、藏书与刻书
第三章 藏书对宋代社会的作用
    一、藏书对当地文化的贡献
    二、藏书与宋代世家大族
    三、藏书与中下层阶级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状元堂陈母教子》杂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陈母教子》故事来源考
    第一节 《陈母教子》本事
        一、 关于陈氏三子的记载
        二、 关于陈氏严教的记载
        三、 相关文物遗迹
    第二节 《陈母教子》情节多元化来源
        一、 《陈母教子》故事溯源
        二、 《陈母教子》细节考
第二章 《陈母教子》重要人物形象分析
    第一节 陈母
        一、 对传统理学的坚持
        二、 教育方式的严格
        三、 独立意识的体现
        四、 实利主义、金钱主义的印记
    第二节 陈母与元杂剧中的严母形象比较
        一、 性格的正直刚强
        二、 寡母的社会身份
        三、 社会功用的加强
    第三节 陈良佐
        一、 自由放任的思想
        二、 市井气息浓厚
        三、 仕途多舛的命运
第三章 《陈母教子》叙事模式研究
    第一节 《陈母教子》的结构主义叙事学研究
        一、 叙事时间
        二、 叙事视角
        三、 话语模式
    第二节 “三段式”结构
        一、 情节发展三段式
        二、 人物塑造三段式
第四章 《陈母教子》与元代教化剧以及关汉卿其他戏剧关系研究
    第一节 《陈母教子》与元代教化题材戏剧
    第二节 《陈母教子》与关汉卿其他戏剧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出版或发表的论着、论文
致谢

(8)“人、官不二”的古代官德文化思想及其现实价值启迪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由来及意义
    1.2 研究方法
    1.3 研究现状
    1.4 创新之处
第2章 儒家定位
    2.1 做人之道
    2.2 做官之道
    2.3 做人与做官
第3章 修身——做人做官入手处
    3.1 要见义利清浊
    3.2 要见为官之先
    3.3 要见德性根本
第4章 居家——做人做官成败处
    4.1 做好人,先要懂个治家的第一要义
    4.2 做好官,先要治个好家出来
    4.3 做人做官,无处不在的家教
第5章 仕学相济——做人做官定位处
    5.1 仕而优则学
    5.2 学而优则仕
    5.3 仕学相济的高度
第6章 现实价值启迪的思考
    6.1 做官难,做人更难
    6.2 守住道义的决心和行动
    6.3 德性领先,做人做官做学
    6.4 站在“新常态”高度下的特殊期待
结束语:放眼研究
参考文献
后记

(9)元代杂剧教化思想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言
    (一) 选题意义
    (二) 研究现状
    (三) 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一、 元杂剧产生和繁荣的背景
    (一) 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二) 开放、宽松的思想文化政策
    (三) 戏曲艺术本身的发展成熟
二、 忠孝节烈的伦理教化
    (一) 忠臣智士
        1. 忠君爱国
        2. 谏言荐能
        3. 智勇双全
    (二) 贤母孝子
        1. 父母贤达
        2. 子女孝顺
        3. 兄友弟恭
    (三) 节烈妇女
        1. 坚贞不屈
        2. 聪慧勇敢
        3. 大胆追爱
三、 公正信义的道德教化
    (一) 清官能吏
        1. 公正廉洁
        2. 为民请命
    (二) 守信义士
        1. 正义守信
        2. 舍生取义
        3. 替天行道
四、 因果报应与鬼神天命的警世教化
    (一) 善恶果报
    (二) 神鬼天命
        1. 神祗鬼魂
        2. 特殊征兆
        3. 命中注定
五、 元杂剧教化思想的意义
    (一) 讽喻官场腐败
        1. 昏君无道
        2. 奸臣为恶
        3. 贪官污吏
    (二) 反映社会黑暗
        1. 恃强凌弱
        2. 风俗败坏
        3. 儒生落魄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遗子金银满籝,不如教子一经”(论文参考文献)

  • [1]财富魔笛[J]. 胡玉琦. 中国作家, 2010(23)
  • [2]《历朝杭郡诗辑》整理与研究[D]. 李佩瑜.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2)
  • [3]地位、观念、角色 ——社会变迁中的明代商人[D]. 常文相. 东北师范大学, 2017(12)
  • [4]曾巩诗歌笺注[D]. 尹悦琦.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2)
  • [5]古代戏曲中的“贤母教子”故事研究[D]. 郭丹阳.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6]宋代家庭藏书研究[D]. 张晓慧. 河北师范大学, 2012(03)
  • [7]《状元堂陈母教子》杂剧研究[D]. 曹蕾. 淮北师范大学, 2015(09)
  • [8]“人、官不二”的古代官德文化思想及其现实价值启迪研究[D]. 胡钢.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 2015(12)
  • [9]元代杂剧教化思想初探[D]. 李芳园. 山东师范大学, 2014(08)
  • [10]“遗子金银满籝,不如教子一经”[J]. 艾立. 父母必读, 1990(12)

标签:;  ;  ;  ;  ;  

“迷途的儿子金银财宝,不如教儿子一本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