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斗到最后一刻——记在抗洪第一线殉职的共产党员李建国(论文文献综述)
郭婷[1](2017)在《《人民日报》1998年与2016年抗洪救灾报道对比研究》文中认为2016年7月初开始,我国南方一些地区发生了严重的洪涝灾害,重大灾难的发生总是牵动着亿万人民的心,媒体成为了民众了解信息的主要渠道。而作为党和政府喉舌的《人民日报》在引导社会舆论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在这样重大灾难新闻中的表现如何?与1998年的抗洪救灾报道相比有什么不同?引发其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官方媒体在之后的灾难新闻报道中又该怎么样去改进和发展?本文试图通过研究去回答这些问题。首先,本文以《人民日报》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内容分析法和文本分析法对1998年和2016年的抗洪救灾报道进行对比。通过对比研究发现:《人民日报》在灾难报道中对于灾情的报道信息由单一转向全面,而且更倾向于客观;整体的报道方向由政府和党的救灾宣传转向为民众对灾难的认知;报道手法也比原来更加的细腻和生动,展现出更多的人文关怀。其次,本文探究了发生这一系列变化的原因在于18年间我国的外部社会背景和内部媒介生态发生的巨大变化。从外部社会背景来说,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国际形势和国内外舆论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主要的社会因素都影响着传媒报道方式和内容的变化和发展。从内部媒介生态来说,新媒体的崛起、官方话语与民间话语的搏弈、新闻从业人员素养的不断提升等因素也使媒体在新闻报道中做出了一些改变。最后,通过总结和反思,本文认为《人民日报》在抗洪救灾报道中的表现仍有很大的改进空间。《人民日报》应与新媒体相互配合,一起发挥舆论引导的作用;坚持信息公开透明原则;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受众需求;保持“喉舌”功能,彰显平民化。这样才能使得《人民日报》能够在坚守党的舆论阵地的同时,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
周晓瑾[2](2018)在《《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研究(1950-2002)》文中提出《人民日报》“英模报道”是党的政治宣传的具体方式之一,其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贡献了巨大力量。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政治宣传理论,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的思想宝库。但是,时代的发展却暴露了《人民日报》“英模报道”的局限性,民众主体意识的高涨、价值观的多元化、新媒体的勃兴、使《人民日报》“英模报道”面临巨大挑战,于此,非改进其报道无以阻止《人民日报》“英模报道”之颓势。本文在绪论部分梳理了《人民日报》“英模报道”研究的历史和界定了相关核心概念。第一章分别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苏联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和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并介绍了《人民日报》创刊和发展的基本情况以及其“英模报道”的历史起源与报道栏目变化。第二章分析了英模报道中的“英模”构成情况。通过结合不同时期《人民日报》“英模报道”数量和类型的变化统计表,分析了变化的整体趋势和不同阶段的发展态势。在第三章中,论文分时期呈现了英模报道数量变化和英模报道类型变化、分析了报道英模的形象变化和形象变化的原因,最后阐述了《人民日报》“英模报道”形象变化造成的社会效应。论文第四章主要论述了时代的发展变化和科技的快速发展对《人民日报》“英模报道”构成的挑战和改进英模报道的建议。具体而言,《人民日报》“英模报道”面临宣传理论更新的挑战、社会价值多元和英模精神单一的挑战以及政治宣传效应衰退的挑战。应对挑战,首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宣传理论的基本原则、立场和方法,其次,要坚持新闻宣传的“三贴近原则”,再次,要改进报道方式、技巧和风格,最后,要运用新媒体技术提升英模报道的实效性。
王新民[3](2004)在《拷问2003渭河特大水灾》文中研究表明引子公元1956年,因修建三门峡水库工程,陕西开始大移民,28万多渭南农民被迫离开故园,迁移他乡……47年后的2003年,历尽艰难困苦,已返迁故乡的渭南移民又遭遇渭河历史上最大的洪灾,这次水灾造成三门峡陕西库区30.2万亩土地被淹、35.19万人受灾、18万群众家产损失殆尽。2003渭河大洪灾使250平方公里的二华(华阴、华县)夹槽地带灌进4亿立方米洪水,桑田变沧海。据初步统计,这次特大洪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3亿元,102万多亩丰收在望的庄稼绝收,27.5万间房屋垮塌,水、电、路、桥等基础设施严重毁坏,56万人受灾,37.76万多人被迫迁移,12.87万人失去家园,数十人死亡。"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是天灾,还是人祸?究竟是谁之过?水源何出?水流何归,自然规律何为?宜导宜疏?或截或堵?苍龙何日缨缚?
夏莲[4](2011)在《我国自然灾害报道中典型人物报道的框架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的新闻媒体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在国家遭受自然灾害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特别是媒体塑造的典型人物。面临灾害时,典型人物勇敢无畏的奉献精神能激发大众的积极情绪,增加人们战胜灾害的信念,这对救援工作和灾后重建有着积极的作用。我国自然灾害报道中的典型人物报道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高大全”报道模式发展到“片面完美”模式,最后发展到人文关怀模式。笔者查阅资料了解到,我国自然灾害报道中的典型人物最早是在1998年的抗洪报道中出现的,此后的“非典”报道、2008年的抗冰雪报道、汶川地震报道、玉树地震报道、舟曲泥石流报道中也涌现了大量的典型人物。本文利用框架理论研究了这儿次灾害报道中的典型人物报道,总结了三种不同的报道框架:“神”化英雄报道框架、“片面完美”报道框架、人文关怀报道框架。本研究采用了钟蔚文、臧国仁在《新闻媒体与消息来源—媒介框架与真实建构之论述》一书中提出的文本框架高、中、低三层结构分析的方法,从这三层结构入手研究我国自然灾害报道中典型人物所采用的儿种报道框架是如何建构的。在研究内容上,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概述框架理论、自然灾害报道及典型人物报道,对其起源、定义及发展状况等进行了简单的叙述。第二部分是全文的重点,主要运用框架分析的方法对1998年的抗洪报道、“非典”报道、2008年的抗冰雪报道、汶川地震报道、玉树地震报道、舟曲泥石流报道中的典型人物报道进行了分析,归纳出了三种报道框架,并从高、中、低三层结构分别对这三种报道框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第三部分是总结,通过对我国自然灾害报道中的典型人物报道的三种框架的分析,总结了报道的经验教训,并提出了典型人物报道未来发展的方向。
周立耘,刘磊[5](1998)在《战斗到最后一刻——记在抗洪第一线殉职的共产党员李建国》文中研究表明 8月29日上午,湖南省安乡县。一个隆重的追悼会正在举行。省委副书记郑培民来了,省防汛抗旱总指挥、副省长庞道沐来了,1000多名群众也自发地赶来了。他们挥泪为年仅34岁的共产党员李建国送行。李建国是安乡县环保所副所长。两天前,他因劳累过度,猝死在坚守了35个日夜的大堤上。
王定毅[6](2017)在《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从严治党是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基本原则,是被实践证明的成功经验总结。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勇于担当的精神,以全面从严治党为主题,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取得了显着成效。全面从严治党到底是以何种逻辑展开的?为什么能取得这种成效?领袖的个人作用在治党实践中发挥着何种作用?其采取的举措所蕴含的基本原则能否被坚持下去?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不仅具有现实意义,也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论文共分引言、正文、结语三个部分,具体内容如下:引言部分,在阐述选题缘由、研究现状之外,介绍了论文采取历史分析法、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计量史学法等研究方法;研究材料主要来自于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出版的文献图书以及国家权威主流媒体公布的数据资料;研究的时间区间为中共十八大至十八届六中全会期间,着力点是习近平在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方面所作出的贡献。论文的思路以研究主体解决问题为中心,在整体布局和每个章节中均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框架,来梳理相关的思想和实践。正文部分共分六章。第一章是“’全面从严治党’思想提出的历史背景”。中共以时代潮流和人民期待为观察角度,根据面临的问题作出全面从严治党的抉择。“从严治党”具有特定时代内涵,内含执政党、长期执政、一党执政、商品经济背景等背景因素。文章以十八届六中全会重点解决的党内政治生活和党内监督的角度来分析党内存在的问题,以“全面”为关键词梳理了十八大后“全面从严治党”提出的历史脉络,得出这一重大思想是在实践与理论互动中产生的。第二章是“坚守共产党人精神家园”。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信仰缺失。坚定理想信念,最主要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章归纳了坚定理想信念的有效途径和推进思想建设常态化的措施。第三章是“着力培养选拔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在文件梳理中对比党对选人用人不正之风的态度变化。习近平不仅确立了好干部的标准,而且树立了学习榜样,重点抓好顶层中央政治局和县委书记的建设。选人用人根本在于建立科学机制,这一机制核心在于如何减少干部选拔中因违背初衷出现的新问题,以科学使用干部和严格管理干部。第四章是“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党对作风问题抓的很紧,但结果却日益加重,主要原因是缺乏常抓、严抓以及相应的制度。作风建设以制定八项规定为切入口,通过落实落小狠抓各项措施的执行。教育实践活动之所以取得显着成效,主要原因是把握了五个重点,并在活动后采取了一系列的巩固措施。继之而来的“三严三实”则从正面和内在确立了共产党人的作风标杆。第五章是“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文章分析了反腐败斗争形势从“严峻”到“严峻复杂”的转变,总结开展强势反腐在查处干部方面的突破性进展,对党委的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内涵进行阐述。“巡视”方式的创新利用,探索了中共立足自身资源而非第三方监督自我的成功经验,防治腐败最终需要依靠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第六章是“为党的长治久安提供坚强制度保障”。制度治党不同于制度建设,它不仅着眼于建设制度,而且要使这些制度成为具有逻辑的制度体系,更重要的是要强调制度执行力建设,即不仅强调“制度”,更强调“治”,即党内纪律建设。由于制度治党的实施者依然生活于现实社会,因此,还需要通过营造良好的党内政治生态来为制度治党创造适宜的环境。第七章是结束语。论文认为“问题导向”贯穿全面从严治党始终,梳理了坚持问题导向的原因,如何发现分析问题,特别是将习近平解决问题的论述分为五个步骤,在此基础上,总结全面从严治党的内涵和本质,指出制度治党是其精髓所在。十八大以来治党实践取得成效的原因有四:一是牢记对人民的责任。二是特别重视思想在现实中的执行情况和督查落实。三是主导者在事权上的高度统一为治党实践开展提供了体制保障。四是研究主体的经历、修养和语言魅力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全面从严治党实现了从科学理论到党内法规再到全党实践的两次成功转换,探索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政党依靠在野党或反对党等第三方力量、而是创新利用自身资源监督自我的党内监督道路,这条依靠自我管住自我的治党道路,开辟了党建的新境界,符合国情党情,决定了其必将长期坚持下去。本文各部分均以历史发展为主线,来梳理相关思想的发展脉络。同时文章以问题为中心,将思想与问题结合起来,将思想与实践结合起来,不仅增强其思想的针对性,也验证思想的有效性,力图形成“问题——思想——制度——实践”的闭合循环。
贺威[7](2010)在《新闻传播中记者情感介入探析 ——以人民日报2008年南方雨雪冰冻灾害报道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无须多言,新闻要求客观、公正。基于此,或许有人认为,记者的情感有可能影响新闻的公正、客观,而持否定态度。对情感持否定意见的人认为,理性才是新闻的力量。然而,我们翻开人类的新闻传播史,就会发现新闻传播从来就是客观事实与主观认识的统一。新闻报道中的记者情感,属于“主观认识”,特别是在采写灾难新闻时,记者真挚而热烈的情感,常常能起到以情感人,唤起人们抗击灾难的信心。2008年初,我国南方遭受历史罕见的雨雪冰冻灾害,人民日报为此进行了长达75天的连续报道,无不闪烁着记者的同情、唤醒、奋起、抗击、激励、歌颂、宏扬等情感元素的光芒,极大地推动了全国人民上下一心,众志成城、夺取抗击雪灾的伟大胜利。本文试图以人民日报2008年南方雨雪冰冻灾害报道为例,分析记者面对灾情的感受,分析记者倾注情感的新闻作品,试图找出灾难新闻采写中记者的情感介入规律。
二、战斗到最后一刻——记在抗洪第一线殉职的共产党员李建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战斗到最后一刻——记在抗洪第一线殉职的共产党员李建国(论文提纲范文)
(1)《人民日报》1998年与2016年抗洪救灾报道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一)灾难报道研究现状 |
(二)《人民日报》灾难报道研究现状 |
三、研究设计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三)样本选择 |
(四)类目建构 |
第一章 1998年与2016年抗洪救灾报道对比分析 |
第一节 1998年与2016年抗洪救灾报道内容对比分析 |
一、1998 年与2016年报道主题分析及对比 |
二、1998 年与2016年报道体裁分析及对比 |
三、1998 年与2016年报道倾向分析及对比 |
四、1998 年与2016年报道主角分析及对比 |
第二节 1998年与2016年抗洪救灾相似主题报道的文本对比分析 |
一、对灾情报道的文本对比分析 |
二、对典型人物塑造的文本对比分析 |
三、领导人慰问救灾类报道的文本对比分析 |
第二章 1998年与2016年抗洪救灾报道对比总结 |
第一节 1998年与2016年抗洪救灾报道的相同之处 |
一、党和政府的宣传报道占据重要主体地位 |
二、塑造正面典型,弘扬社会正能量 |
三、着重塑造军人的正面形象,报道救援抢险 |
第二节 1998年与2016年抗洪救灾报道对比变化 |
一、灾情报道更加全面 |
二、报道理念:救灾宣传-灾难认知 |
三、报道手法更加丰富生动 |
四、报道倾向:正面为主,逐渐偏向客观 |
五、报道内容:逐渐凸显人文关怀 |
第三章 1998年到2016年抗洪救灾报道变化的原因探析 |
第一节 外部社会背景发生的巨变 |
一、不同特殊政治时期改变的需要 |
二、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的提高 |
三、科技迅猛发展对报道方式的改变 |
四、诸多灾难事件报道后的反思教训 |
第二节 内部媒介生态的日益改变 |
一、新媒体发展带来的冲击 |
二、官方话语与民间话语的博弈 |
三、新闻从业人员素养的提高 |
四、受众需求和媒体发展的需要 |
第四章 关于我国抗洪救灾报道的反思 |
一、与新媒体相互配合 |
二、坚持信息及时公开透明原则 |
三、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受众需求 |
四、保持“喉舌”功能,彰显平民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研究(1950-200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四、研究方法和核心概念界定 |
(一)研究方法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五、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一)研究重点 |
(二)研究难点 |
(三)创新点 |
第一章 政治宣传与《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的中国化 |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概述 |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在苏联的实践 |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的中国化 |
第二节《人民日报》的创刊 |
一、创刊及发展 |
二、功能地位 |
第三节《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 |
一、英模报道的历史起源 |
二、“英模报道”与《人民日报》新闻报道栏目变化 |
第二章 英模报道中的“英模”构成 |
第一节 历年英模报道总量统计 |
一、报道统计概述 |
二、报道数量与分布 |
第二节 英模构成的类型分布 |
一、英模行业结构分布 |
二、英模性别结构分析 |
三、英模的政治面貌结构统计 |
第三节 英模报道的品质结构分析 |
一、政治品质 |
二、劳动品质 |
三、道德品质 |
第三章 《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演变 |
第一节 建国头十七年《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 |
一、数量变化 |
二、英模形象 |
三、形象变化之原因 |
四、社会效应 |
第二节 极“左”时期《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 |
一、数量变化 |
二、英模形象 |
三、变化原因分析 |
四、社会效应 |
第三节 改革开放时期《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 |
一、报道数量变化 |
二、形象分析 |
三、形象变化之原因 |
四、社会效应 |
第四章 《人民日报》英模报道的挑战及其应对 |
第一节 英模报道的挑战 |
一、新时代需要新宣传理论 |
二、社会价值观多元,英模精神单一 |
三、政治宣传的效应衰退 |
第二节 改进英模报道的建议 |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宣传理论的基本原则、立场、方法 |
二、群众路线理论的实践与坚持新闻宣传的“三贴近原则” |
三、改进报道方式、技巧、风格 |
四、新媒体技术运用与提升英模报道实效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1950 年—1965 年《人民日报》英模报道题目 |
附录二:1966 年—1976 年《人民日报》英模报道题目 |
附录三:1977 年—2002 年《人民日报》英模报道题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4)我国自然灾害报道中典型人物报道的框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1.3 材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
第2章 框架理论综述 |
2.1 框架理论的源起 |
2.2 新闻框架(news frames) |
2.3 本文中采用的理论框架 |
第3章 自然灾害报道及典型人物报道概说 |
3.1 典型人物报道 |
3.1.1 典型人物报道的源起、概念及特点 |
3.1.2 典型人物报道综述 |
3.2 自然灾害报道及其新闻价值 |
3.2.1 灾害的定义及分类 |
3.2.2 自然灾害报道的定义及其新闻价值 |
3.2.3 自然灾害报道综述 |
3.3 我国自然灾害报道中的典型人物报道概说 |
第4章 "神"化英雄的报道框架——1998年抗洪典型人物报道 |
4.1 框架的高层结构:主题框架及其意义世界 |
4.1.1 主题设置与报道框架 |
4.1.2 主题建构下的意义世界 |
4.2 框架的中层结构:人物选择、新闻材料与写作手法 |
4.2.1 以军人为主的典型人物 |
4.2.2 新闻材料:英雄事迹、生活表现及亲友表现 |
4.2.3 文学写作手法:故事化、情节化 |
4.3 框架的低层结构:高频词汇与报道基调 |
4.4 "神"化英雄框架的特点 |
4.4.1 典型人物形象单一 |
4.4.2 把人塑造成神 |
4.4.3 宣传味重,新闻性弱 |
4.4.4 长篇幅报道 |
4.5 "神"背后的推手 |
4.5.1 传统文化背景的影响 |
4.5.2 时代的需求 |
4.5.3 保守的媒体环境 |
第5章 "片面完美"报道框架——2003年"非典"典型人物报道 |
5.1 框架的高层结构:主题框架与意义解读 |
5.1.1 主题设置与报道框架 |
5.1.2 意义解读 |
5.2 框架的中层结构:人物选择、新闻材料与写作手法 |
5.2.1 典型人物选择:医护人员 |
5.2.2 报道材料以工作表现为主 |
5.2.3 写作手法以简单客观的叙述为主 |
5.3 框架的低层结构:关键词与报道基调 |
5.4 从"高大全"到"片面完美"转变的原因 |
第6章 人文关怀报道框架——2008年冰雪灾害报道、汶川地震报道、2010年玉树地震报道、舟曲泥石流报道中的典型人物报道 |
6.1 框架的高层结构:主题框架与意义解读 |
6.1.1 主题设置与报道框架 |
6.1.2 主题建构下的意义世界 |
6.2 框架的中层结构:人物及材料选择 |
6.2.1 典型人物选择:万花筒式的人物群像 |
6.2.2 报道材料:展现人性闪光点的小故事 |
6.3 框架的低层结构:高频词汇与报道基调 |
6.4 平凡人物成为英雄的原因 |
6.4.1 媒介环境的变迁 |
6.4.2 时代的变迁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6)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现状 |
(一) 相关的硕博学位论文 |
(二) 出版的专着 |
(三) 发表的期刊论文 |
三、研究方法与材料 |
(一) 研究方法 |
(二) 研究材料 |
四、研究思路 |
(一) 几个需要界定的概念 |
(二) 研究思路 |
五、研究难点与创新 |
(一) 研究难点与不足 |
(二) 研究创新 |
第一章 “全面从严治党”思想提出的历史背景 |
一、时代潮流:世情国情的深刻变化 |
(一) 国际格局出现前所未有的深刻调整 |
(二) 2010年后中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
二、人民期待:美好生活的内涵升级 |
(一) “中国梦”的提出 |
(二)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 |
(三) 目前国家和社会存在的困难问题 |
三、党的抉择: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
(一) 新形势下中共内部存在的突出问题 |
(二) “全面从严治党”思想提出的历史脉络 |
第二章 “坚守共产党人精神家园” |
一、信仰缺失是党的思想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
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一) “纵”、“横”角度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二) 坚定“四个自信” |
(三) 批驳各种错误思想言论 |
三、坚定理想信念的有效途径 |
(一) 坚持科学理论是根本 |
(二) 加强党性教育是核心 |
(三) 重视道德建设是基础 |
四、推进思想建设常态化 |
(一) 落实中央领导集体学习制度 |
(二) 依托党校开展党员领导干部培训工作 |
(三) 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 |
第三章 “着力培养选拔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 |
一、干部选任工作中存在大量不正之风现象 |
二、新时期好干部的新标准 |
(一) 好干部标准的内涵 |
(二) 树立好干部的榜样 |
(三) 高级干部要发挥表率作用 |
(四) 重视县委书记队伍建设 |
三、建立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 |
(一) 好干部成长的路径 |
(二) 创新干部选拔任用制度 |
(三) 科学使用干部 |
四、严格管理干部 |
(一) 严格管理干部是党的重要规矩 |
(二) 加强干部问责工作 |
(三) 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 |
(四) 严格党员管理是干部队伍建设的源头工程 |
第四章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 |
一、党的作风问题是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 |
二、制定实施“八项规定” |
(一) 出台“八项规定” |
(二) “八项规定”的监督执行 |
(三) 以身作则践行“八项规定” |
三、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
(一) 教育实践活动的重点任务 |
(二) 教育实践活动的成效及巩固措施 |
四、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 |
(一) “三严三实”的提出与专题教育的推进 |
(二) 注重家风建设 |
第五章 “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 |
一、新时期反腐败斗争的重要性 |
(一) 反腐败斗争形势由“严峻”到“严峻复杂” |
(二) 中共惩治腐败的坚强决心 |
二、中共十八大后的强势反腐 |
(一) 坚决查处大案要案 |
(二) 着力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 |
三、反腐败工作的体制机制创新 |
(一) 狠抓党委的主体责任 |
(二) 强化纪委的监督责任 |
(三) 创新开展巡视工作 |
四、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 |
(一) 有效防治腐败机制的目标要求 |
(二) 防治腐败的制度建设 |
(三) 监督管理“一把手”是防治腐败的首要重点 |
第六章 “为党的长治久安提供坚强制度保障” |
一、党的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 |
二、建立健全党内制度体系 |
(一) 制度建设的顶层设计 |
(二) 党员干部首先要遵守宪法和法律 |
(三) 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
(四) 注重党内规矩建设 |
三、纪律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 |
(一) 纪律建设的重要性 |
(二) 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居于首位 |
(三) 严格组织纪律 |
四、构建新时期优良的党内政治生态 |
(一) 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 |
(二) 严肃党内生活是净化党内生态的重要基础 |
(三) 民主集中制是构建党内政治生态的根本保障 |
第七章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博士期间学术成果 |
(7)新闻传播中记者情感介入探析 ——以人民日报2008年南方雨雪冰冻灾害报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从欣喜瑞雪到雪灾的沉重,记者情感在认识中嬗变 |
第一节 人民日报抗冰雪报道回顾 |
一、第一阶段:感受瑞雪的欣喜 |
二、第二阶段:考问大雪中的应急、交通 |
三、第三阶段:倾情投入抗击冰雪报道 |
四、第四阶段:镇定思痛,反思雪灾 |
第二节 受新闻事件和人物影响,情感率直而真切 |
一、新闻事件及新闻人物给记者带来心灵冲击 |
二、记者亲自参与救灾活动使情感得以升华 |
第三节 在弘扬主旋律中体现情感的积极乐观 |
一、直呈灾难现场,情感悲而不伤 |
二、寻找灾难中的温情,唤起社会的爱心 |
三、“谱写”救灾英雄,诠释生命的值价 |
四、突出灾难中“救”的基调,给人以希望 |
第二章 记者情感在新闻作品中的表达 |
第一节 直接呈现式的情感表达 |
一、采写以情感为主题的报道 |
二、新闻报道和评论直接抒情 |
三、新闻图片捕捉感人瞬间 |
第二节 借人他之口的客观表达 |
一、引用新闻人物或采访对象的原话 |
二、摘录个人日记,网友留言和博客 |
三、根据读者来信整理成文 |
第三节 藏于写作技法的委婉表达 |
一、闲笔不闲,营造情境 |
二、白描细节,言简情浓 |
三、主体融入,物我交融 |
四、主体旁观,情景交融 |
第三章 以人为本传播的情感介入 |
第一节 记者情感介入是人性的必然 |
一、记者情感介入是人的特性 |
二、灾难中记者介入的情感体现了人性的善 |
三、记者情感介入是职业角色要求 |
第二节 情感介入是新闻传播的必然要求 |
一、记者情感介入是实现新闻人文关怀的前提 |
二、源自于感受对象的记者情感是新闻信息 |
三、新闻情感是构成新闻审美价值的要素 |
第三节 记者的情感介入符合社会价值 |
一、引起受众的情感共鸣,增强集体认同感 |
二、情感的感染作用,利于受众的行动 |
三、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社会的情感教育 |
第四章 新闻报道中记者情感介入的启示 |
第一节 关于记者情感介入的思考 |
一、对客观性报道的再认识 |
二、选择的情感事实与所有事实需不需要平衡? |
三、表达什么情感? |
四、事实和情感如何对位? |
五、何时表达感情,表达多少? |
六、表现形式如何突破? |
第二节 记者情感介入要注意的问题 |
一、尊重生命,从人的角度写新闻 |
二、情商助推事业 |
三、采访和写作以尊重事实为首要原则 |
四、从受众接受的角度考虑情感表达 |
五、多些来自普通公民、自下而上的情感表达 |
六、厘清灾难与常态的关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后记 |
四、战斗到最后一刻——记在抗洪第一线殉职的共产党员李建国(论文参考文献)
- [1]《人民日报》1998年与2016年抗洪救灾报道对比研究[D]. 郭婷. 兰州大学, 2017(04)
- [2]《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研究(1950-2002)[D]. 周晓瑾. 兰州交通大学, 2018(01)
- [3]拷问2003渭河特大水灾[J]. 王新民. 报告文学, 2004(03)
- [4]我国自然灾害报道中典型人物报道的框架分析[D]. 夏莲. 陕西师范大学, 2011(10)
- [5]战斗到最后一刻——记在抗洪第一线殉职的共产党员李建国[J]. 周立耘,刘磊. 防汛与抗旱, 1998(04)
- [6]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研究[D]. 王定毅. 中共中央党校, 2017(06)
- [7]新闻传播中记者情感介入探析 ——以人民日报2008年南方雨雪冰冻灾害报道为例[D]. 贺威. 广西师范学院, 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