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举办档案专业岗位培训班 提高专业档案人员业务素质(论文文献综述)
王锐杰[1](2021)在《创新加工类企业管理新思路》文中提出本研究通过对大型机械制造加工类企业的薪酬绩效管理现状进行调查发现,该类企业薪酬绩效管理整体处于中等水平;从内外部薪酬绩效水平调查来看,其仍需通过内部薪酬绩效的完善与优化,提升整体管控水平,从而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期待本次研究能够为大型机械制造加工类企业的薪酬绩效管理,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刘学科[2](2021)在《在专业教育基础上开展档案职业教育的探索路径》文中指出本文论述了在档案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应该加快开展档案职业教育工作,并由国家相关部门配套制定档案职业资格评价体系和认证标准。
王巍[3](2021)在《企业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与管理人员能力修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修养是指"个人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和知识技能等方面,经过长期锻炼和培养能达到的一定水平"。档案管理人员要做好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工作,必须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知识素养、道德品格和能力修养,其中能力直接影响开发工作的效果。档案管理人员应当充分认识开发工作对其能力方面的要求,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和修养。
陈冉[4](2020)在《全媒体时代档案专业人员继续教育优化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全媒体时代,档案专业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开展有了新思路与新方向。全媒体技术的应用有利于档案专业人员继续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教育质量的提升。与此同时,档案专业人员继续教育也应充实教育内容、加强法制管理、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以适应全媒体时代的发展。论文共有八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介绍了论文的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对“全媒体”和“档案专业人员继续教育”进行了概念界定,阅读了国内外与论文研究主题相关的文献,并对文献内容加以归纳总结,介绍了论文写作过程中所用到的研究方法,说明了论文创新点和论文写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及解决困难的途径;第二章回顾了档案专业人员继续教育的发展历程,并对档案专业人员继续教育的现存问题进行了发现与分析;第三章展示了档案专业人员继续教育需求调查的问卷调查结果,并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得出结论,实现档案专业人员继续教育现存问题与档案专业人员实际需求之间的对接;第四章从技术融合的角度提出了档案专业人员继续教育的优化策略,从创新教育模式、丰富平台功能、拓展传播渠道三个方面展开论述;第五章从内容构建的角度提出了档案专业人员继续教育的优化策略,认为内容构建应当兼具全面性和针对性,着重提升全媒体时代档案专业人员的信息素养;第六章从法制管理的角度提出了档案专业人员继续教育的优化策略,建议完善档案专业人员继续教育的法规体系建设和法规内容建设;第七章从人才融合的角度提出了档案专业人员继续教育优化策略,提出建立健全全媒体时代专业教师队伍的培养机制,并建议在未来的档案专业人员继续教育工作中,实现专业教师、档案实践领域专家和全媒体技术人才融合发展,充分满足档案专业人员的学习需求。第八章对全媒体时代档案专业人员继续教育进行总结与展望。
谢鹏[5](2020)在《基层干部人事制度的历史演进与改革探论》文中提出制度形塑个人,人是制度的产物。根据马克思主义干部学说,基层干部人事制度是了解政治体制和国家治理的关键,也是建构社会主义特色政治学需要重点研究的领域。制度变迁理论则认为,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共同构成了“制度集成”。这种“制度集成”倒映在基层社会,一方面是文本式的正式制度的规范和制约,另一方面是传统社会残留的非正式制度的影响和侵染。然而,基层社会是一个“乡土社会”,有着自身的“情境”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基层干部既是制度体系中的个人,深受政策法规条例等正式制度的规约,也是制度文化中的个人,深受“官本位”“乡土文化”等非正式制度的影响。基层干部是实现政治现代化的关键和核心要素,但作为“情境理性人”,有着追逐个体理性、寻求机会成本的目的和需求。加之,压力型体制的现实存在,势必会产生高度的挤压状态,基层干部很可能不堪重负,担当作为动力不足。因此,亟待进行基层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修复完善制度体系中的不合理成分,解除基层干部的制度和“情境”困扰。本文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干部学说、制度变迁理论,聚焦“制度”这一变迁因素,全面梳理基层干部人事制度建设的历史进程,总结提炼基层干部人事工作的现实困境,力图探究基层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路径选择。历经近百年,中国共产党积累了丰富的基层干部工作实践经验,其制度体系建设既是传统吏治思想的扬弃,也是在不断的实践中总结提炼而成。但是,当前现行的制度安排仍然存在不足之处:从中央到省市县(区)一以贯之的现行的正式制度存在政策体系供给不足的困扰,制度缺位有待完善、制度衔接有待加强、制度理念有待提升;基层社会“情境”之下非正式制度约束存有的短缺和失衡,传统文化下的“官本位”倾向、“熟人社会”下的说情打招呼、思想观念局限下的“为官不为”、政绩观错位下的形式主义作祟等因素,深刻影响着干部工作的开展、作用的发挥;基层干部人事制度存在执行不力与实施机制不畅等问题,选拔任用精准度不高、教育培养针对性不足、管理监督系统性不够、激励约束实效性不强;基层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也存在路径依赖,非制度化因素的消极影响造成了观念障碍,传统体制惯性导致改革滞后于社会转型步伐造成了体制障碍,党委及其组织部门错位、缺位的现象客观存在造成了组织行为障碍,缺乏科学论证、分析研判、吐故纳新等保障机制造成了机制障碍。因此,必须探究基层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应然路径,基层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也自有其价值取向。总体设想重在“科学合理、简便易行、有效管用”,选拔任用重在提高精准度,教育培养重在提升能力素质,管理监督重在严格执纪监督,激励约束重在促进担当作为。
吕新民,耿晖,刘江茹[6](2019)在《多措并举兴学育人 夯筑档案事业根基——档案工作恢复和发展初期河北档案教育采撷》文中认为1979年4月,河北省档案工作开始进入"文革"结束后的恢复和整顿时期。此时,档案工作百事待兴,但更紧迫的是档案干部队伍的建设。面对千头万绪、繁重的档案业务工作,"文革"期间被分散的档案专业技术人员急需收拢归队、低学历、无学历的新上岗档案工作人员亟待培养,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更是对档案干部队伍的建设在学历、专业技术水平、现代化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提出更高要求。1981年11月4日,省委书记尹哲在出席河北省档案学会首届会员
张菁[7](2019)在《湖南省地级市城建档案馆发展现状及对策》文中指出城建档案是指在城市规划、建设及其管理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纸、图表、声像等各种载体的文件材料。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逐步深化,智慧城市的发展和推进,城建档案作为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对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和地下管网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研究城建档案馆的发展现状,探讨城建档案馆发展对策是当前智慧城市建设下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以湖南省地级市城建档案馆发展现状及对策作为研究选题,目的在于分析湖南省城建档案馆发展现状,剖析其存在问题,探讨其发展策略,以便城建档案馆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地方城市发展和建设,为促进和改善湖南省城建档案馆的发展贡献微薄之力。同时以湖南省为窗口,管窥全国城建档案馆发展现状,以期抛砖引玉,丰富我国城建档案馆发展研究。本文运用了文献调查法、网络调查法和访谈法进行调研,获取了湖南省13个地级市城建档案馆和其他档案馆的相关资料,梳理了湖南省地级市城建档案馆在发展环境、建设工程电子文件归档、城建档案馆馆藏资源、城建档案馆信息化建设水平、城建档案利用情况和城建档案人员培训这六个方面取得的成绩。重点分析了湖南省地级市城建档案馆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资金缺乏,财政投入不足;二各地级市城建档案收集、归档规范不协调;三城建档案数字化不均衡。文章认为推动湖南省地级市城建档案馆发展的策略:一要拓宽城建档案馆经费渠道,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鼓励企业和个人赞助支持,推行工程档案保证金制度;二要协调各地级市城建档案馆收集归档规范;三要加强城建档案数字化建设,统一城建档案数字化规范,建立健全监督监管机制;四要加强城建档案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树立创新理念,发挥媒体的宣传功能;五要加强城建档案队伍建设,注重城建档案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引进,提高城建档案专业人才待遇,丰富城建档案培训形式与内容等。
张王勇[8](2019)在《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是指在中央政府支援政策的指导下,有关中央国家机关、内地省市和高等学校等机构通过提供资金、选派干部和教师、捐赠物资、培训干部和教师等方式,帮助西藏高等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提高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政策性行为。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是“中央关心西藏,全国支援西藏”方针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的具体表现,也是中央政府统筹西藏与全国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一种治理方式。从1958年西藏高等教育创建至今,中央政府始终重视和关心西藏高等教育工作,并制定了一系列特殊优惠政策和支援措施,帮助西藏高等教育加快发展和深化改革。支援政策及其实施贯穿于西藏高等教育从创建、发展到跨越的历史变迁中,并依据不同阶段的社会环境和西藏高等教育发展的诉求不断地进行调整与改革,经过60余年的发展,支援政策及其实施逐渐制度化和规范化,成为了西藏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外部动力。系统梳理60年来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的演变历程,总结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的历史经验,揭示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的动因与特征,探索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当前和今后进一步创新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内容,提高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实施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研究首先系统梳理了 60年来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的变迁过程,即依据支援西藏高等教育的政策制定背景、政策主要内容、支援形式及政策实施特征,将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的探索阶段(1958—1979年)。这一阶段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表现出鲜明的政治动员特色,即通过中央政府的政治动员,内地省市和高校选派了大量毕业生和教师进藏支教,帮助西藏公学解决师资匮乏问题。同时在70年代中期,国家在支援筹建西藏师范学院的过程中开始探索对口支援模式。二是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的调整阶段(1980—2000年)。这一阶段中央政府不断创新支援形式,丰富支援内容,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体系初步成形。针对西藏高等教育基础设施落后、师资短缺、专业建设滞后等问题,中央国家机关开始加强对西藏高等教育的专项经费支持力度,教育部继续组织内地高校对口支援西藏高校,并由以内地省市对口支援转向以内地高校直接对口支援,支援任务也从解决西藏高校师资短缺逐渐拓展至帮助西藏高校建设新专业、科研合作和培训教师等,中央组织部也开启了选派内地高校干部支援西藏高校政策。三是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的拓展阶段(2001年至今)。在延续上一阶段支援模式的基础上,支援工作向纵深发展,政策内容更为丰富,支援方式更加多样,支援政策及其实施体系趋于完善和成熟。在中央政府“科教兴藏”、“人才强藏”等战略的指导下,中央国家机关的专项经费支持政策及其实施逐渐制度化;教育部组织实施的内地高校对口支援西藏高校政策实施机制进一步完善,团队式对口支援制度基本形成,支援内容既包括以改善办学条件为主的硬件建设,也包括以提高管理水平、学科建设、教师队伍建设为主的软件建设,支援方式逐渐拓展至捐助物资、互派干部、进行科研合作、培训教师、开展人才联合培养和学术交流等;中央组织部推进实施高校干部援藏政策的力度不断强化,干部选派人数逐批次增加,政策及其实施的范围覆盖至西藏所有本专科院校;同时,相关内地省市也组织开展了对口支援西藏高校工作。本研究认为,60年来在中央政府支援政策的指导下,通过中央国家机关、内地省市和高校对相关政策的有效实施,西藏高等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根本改善,教育管理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教师学历层次、教学能力显着提升,西藏高校与内地省市和高校的联系日益紧密,双方合作交流日渐频繁。但是,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在制定、实施和评价等环节还存在着一些亟待改进的问题。如政策设计重视短期效应,缺乏长远规划,导致政策执行主体频繁更替,政策缺乏稳定性和连续性;政策制定中注重政治逻辑,忽视市场逻辑和教育逻辑,导致政策实施政治动员色彩较重,政策实施的主体动力不足,人员选派以管理干部为主而非专业技术人员为主;政策实施的决策机构繁多,部门林立,职责不明,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沟通与协调,政策规定不尽一致,阻滞了支援政策的顺利实施,降低了支援政策的有效性;政策及其实施的监督和评估缺乏科学性和有效性,政策实施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要求,导致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变形、扭曲和走样。针对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中央政府应该进一步加强政策及其实施的制度创新,尤其要提高政策实施的有效性。一是加强政策的顶层设计,政策制定要坚持长期性、稳定性原则,将中央政策的支持、西藏高校的努力和内地高校的支援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推动西藏高校的改革与发展。二是政策实施主体要改变政策理念,增强政策执行的主动性,政策实施过程中要目标明确、重点突出,严格选派管理干部和教师,把提升西藏高校的管理水平和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的核心。三是加强对支援工作的监督检查力度,中央政府要制定统一的政策评估标准,通过科学有效的监督检查和督导评估,促进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周强[9](2019)在《建行湖南省分行员工培训管理优化方案研究》文中指出随着金融市场竞争的日益白热化,银行发展压力的压力已变得持久且严峻。人力资源是商业银行竞争的基础,银行如果要保持自身在市场中已有的优势地位,务必要立足于战略发展,大力开展员工培训,切实增强员工们的业务能力、综合技能和技术水平,更好地达成自身的战略目标与发展规划,稳步促进银行的健康、长远发展。因此,研究员工培训管理优化方案对商业银行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以建设银行湖南省分行(下文简称为湖南省分行)为研究对象,参考和借鉴了国内外学者关于员工培训的诸多研究成果,利用问卷调研法深入研究了当前湖南省分行员工培训的现状,发现湖南省分行的培训内容与方法单一,培训计划缺少科学性,培训效果考核制度不健全。同时,本文得出以上的问题发生的原因在于培训课程体系、培训组织流程、培训管理机制均存在亟待优化的环节。因此,本文基于湖南省分行的战略发展目标,从培训课程体系、培训实施流程、培训管理机制几个方面对员工管理体系进行了全方位的优化。该优化方案丰富了湖南省分行的课程体系,提升了师资力量,升级了培训方式,同时,对培训实施流程的各个环节进行了分步改善,完善了培训管理机制,特别是考核制度。最后,本文提出了该员工培训优化方案的实施步骤,并从组织、制度、人员、资金、企业文化几个方面提出了方案的保障措施。本文的研究基于建设银行湖南省分行的员工培训实际情况,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与指导性,为建设银行湖南省分行的员工培训工作开展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建议。同时,本文研究成果也可给其他商业银行的员工培训带来一定的借鉴与参考价值。
杨琳琳[10](2018)在《上海市文教系统奉贤“五·七”干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五·七”干校是指“文化大革命”期间,各地为贯彻毛泽东的干部下放参加劳动和知识分子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指示,以走“五·七”道路为名,将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干部、大专院校教师、科技人员、文艺工作者等类人员下放到农村进行体力劳动,改造世界观的场所。1969年8月,上海市电影、新闻出版、文化系统在奉贤各自建立“五·七”干校,其中电影、新闻出版干校位于奉新,文化干校位于塘外。三所干校建校后很快投入到“斗批改”、“一打三反”、清查“五·一六”反革命分子等政治运动中,在肃杀的政治气氛中许多知识分子受到冲击。这种紧张的情况直到1971年上半年随着干校的任务由“斗批改”转为轮训在职干部,特别是“九·一三”事件之后有所缓和。上海市文教系统16个单位的“五·七”干校逐步并迁至奉新。1975年4月,在原上海市电影、新闻出版、文化“五·七”干校的原址之上,成立了上海市文教“五·七”干校。按照文教组的构想要把所有文教单位的“五·七”干校都集中于此。但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五·七”干校生存的政治环境不复存在,全国各级各地的“五·七”干校逐步撤销,上海市文教“五·七”干校也于1978年11月停办。“五·七”干校打出的旗号就是以“五·七”指示为指针,以抗大为榜样,坚持把“学政治”“批判资产阶级”放在首位,“一面学习,一面生产”。通过组织学员通过结合现实斗争认真看书学习、参加集体生产劳动、插队锻炼这样三条途径,达到改造世界观的目的,即“三条途径,一个目的”,这成为“五·七”干校的教育方针。加之干校封闭式军事化管理使得知识分子必然要放弃原有的业务工作,从事自己不熟悉的农业生产,这是全国干校的普遍状况。但由于上海在“文革”中的特殊地位,文教干校中的部分知识分子还是从事了一些业务工作,组建“翻译连”,从事“白皮书”的翻译工作;建立“外语培训班”,培养外语人才,这是上海文教系统“五·七”干校的特殊之处。本文介绍了奉贤地区文教系统“五·七”干校出现的背景、并迁过程、办校概况,分析了上海市文教“五·七”干校的办学方针、办学评价,试图还原在“文革”背景下,作为“五·七”干校的教育和改造对象的上海市文教单位知识分子的政治生态图,深入认识上海知识分子在特定历史时期,他们在价值取向和现实处境中的选择。
二、举办档案专业岗位培训班 提高专业档案人员业务素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举办档案专业岗位培训班 提高专业档案人员业务素质(论文提纲范文)
(1)创新加工类企业管理新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研究目的与方法 |
●研究目的 |
●方法 |
●数理统计分析方法 |
结果 |
●员工薪酬绩效满意度的整体调查结果 |
●影响员工内部薪酬绩效满意度的相关因素 |
●影响员工外部薪酬绩效满意度的相关因素 |
结论 |
(2)在专业教育基础上开展档案职业教育的探索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国内档案专业人员现状 |
(一)档案专业院校培养情况 |
(二)全国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和档案馆基本情况摘要 |
二、国内外档案教育情况 |
(一)国内情况 |
1.新中国成立前: |
2.新中国成立后: |
(二)国外情况 |
三、国内档案职业教育现状 |
四、档案职业教育开展思路 |
(一)利用专业师资力量、加快档案讲师团队的建设 |
(二)发挥专业院校优势、开设档案专业课程 |
(三)加强档案宣传、扩大档案工作的影响力 |
(四)开展社会化档案培训、发展档案职业教育 |
(五)开展校企合作、编写档案职业培训教材 |
(六)建立档案职业资格、开展档案人才评价 |
(七)落实档案人员就业、提高工作幸福指数 |
(3)企业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与管理人员能力修养(论文提纲范文)
一、企业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与档案工作人员能力素质的关系 |
1. 一定的能力素质是搞好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前提条件。 |
2. 搞好开发工作有助于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能力素质。 |
3. 能力与开发相辅相成、辩证统—。 |
4. 档案信息开发人员、档案利用者以及开发利用的环境。 |
二、加强档案工作人员能力修养的方法 |
1. 实践。 |
2. 自学。 |
3. 交流。 |
4. 培训。 |
(4)全媒体时代档案专业人员继续教育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1.2.1 全媒体 |
1.2.2 档案专业人员继续教育 |
1.3 研究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综述 |
1.3.2 国外研究综述 |
1.3.3 研究述评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内容及逻辑联系 |
1.5.1 论文的主要内容 |
1.5.2 研究的逻辑联系 |
1.6 研究的难点及主要创新点 |
1.6.1 研究的难点 |
1.6.2 主要创新点 |
2 档案专业人员继续教育发展历程及现存问题 |
2.1 档案专业人员继续教育发展历程 |
2.2 档案专业人员继续教育现存问题 |
2.2.1 档案专业人员继续教育教学模式具有局限性 |
2.2.2 档案专业人员网络继续教育平台建设不足 |
2.2.3 档案专业人员继续教育教育资源传播渠道单一 |
2.2.4 档案专业人员继续教育课程内容缺乏全面性和针对性 |
2.2.5 档案专业人员继续教育法制管理滞后 |
2.2.6 档案专业人员继续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不足 |
3 全媒体时代档案专业人员继续教育需求调查 |
3.1 档案专业人员继续教育需求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
3.2 档案专业人员继续教育需求调查结果交叉分析 |
4 全媒体时代档案专业人员继续教育技术融合的优化策略 |
4.1 创新教育模式 |
4.1.1 全媒体数字教材 |
4.1.2 VR课堂 |
4.1.3 用户画像 |
4.2 丰富平台功能 |
4.2.1 学习功能 |
4.2.2 在线交流功能 |
4.2.3 管理功能 |
4.2.4 评估反馈功能 |
4.3 拓展传播渠道 |
4.3.1 专门化的传播平台 |
4.3.2 大众化的传播平台 |
5 全媒体时代档案专业人员继续教育内容构建的优化策略 |
5.1 内容的全面化 |
5.1.1 公需科目相关内容 |
5.1.2 多学科内容融合 |
5.1.3 专业法规标准相关内容 |
5.2 内容的针对性 |
5.2.1 针对不同层次档案专业人员的继续教育内容构建 |
5.2.2 针对不同工作地区档案专业人员的继续教育内容构建 |
5.2.3 针对不同工作内容档案专业人员的继续教育内容构建 |
6 全媒体时代档案专业人员继续教育法制管理的优化策略 |
6.1 完善法规体系建设 |
6.2 完善法规内容建设 |
6.2.1 立法解决继续教育知识产权问题 |
6.2.2 立法保障教育资源的信息安全问题 |
6.2.3 立法保障档案专业人员的隐私与安全 |
7 全媒体时代档案专业人员继续教育人才融合的优化策略 |
7.1 专业教师 |
7.2 档案实践领域专家 |
7.3 全媒体技术人才 |
8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档案专业人员继续教育需求调查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5)基层干部人事制度的历史演进与改革探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研究价值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价值 |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
一、国内相关研究述评 |
二、国外相关研究述评 |
第三节 论文框架、研究方法和问题与不足 |
一、论文框架 |
二、研究方法 |
三、所遇问题 |
四、不足之处 |
第一章 核心概念和理论框架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干部 |
二、基层干部 |
三、干部人事制度 |
第二节 理论依据及主体框架 |
一、宏观层面:马克思主义干部学说 |
二、微观和中观层面:制度变迁理论 |
三、搭建理论依据与主体架构的桥梁 |
第二章 政治现代化、基层治理与干部行为模式 |
第一节 现代化进程下的基层治理结构 |
一、基层权威结构的历时嬗变 |
二、基层社会规则及其运行逻辑 |
三、基层政权结构与治理形态 |
第二节 基层干部的行为动机及其模式 |
一、关于人性的三种理论假设 |
二、“情境理性”:基层干部的人性假设 |
第三节 压力型体制与干部行为逻辑 |
一、数量化的任务分解机制 |
二、指标化的责任考评体制 |
第三章 基层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历史进程 |
第一节 传统吏治思想及其扬弃 |
一、尊重人才,选贤任能 |
二、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
三、注重基层,历练培养 |
四、加强考核,严格监管 |
五、廉洁奉公,节操自爱 |
第二节 制度建设的探索历程 |
一、初创阶段:解放思想,破旧立新 |
二、探索阶段:打牢基础,破冰前行 |
三、改革阶段:积极探索,深化前行 |
四、“新时代”:建章立制,全面发展 |
第三节 基本经验及其启示 |
一、坚持党管干部原则 |
二、秉持“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 |
三、强化理论武装和基层历练 |
四、全面从严治党从严治吏 |
第四章 基层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现实困境 |
第一节 正式制度下政策体系供给不足 |
一、制度缺位有待完善 |
二、制度衔接有待加强 |
三、制度理念有待提升 |
第二节 社会“情境”下非正式制度约束失衡 |
一、传统文化下的“官本位”倾向 |
二、“熟人社会”下的说情打招呼 |
三、思想观念局限下的“为官不为” |
四、政绩观错位下的形式主义作祟 |
第三节 制度执行不力与实施机制不畅 |
一、选拔任用精准度不高 |
二、教育培养针对性不足 |
三、管理监督系统性不够 |
四、激励约束实效性不强 |
第四节 制度改革存在路径依赖 |
一、观念障碍:非制度化因素的消极影响 |
二、体制障碍:传统体制惯性导致改革“迟滞” |
三、组织行为障碍:党委及组织部门错位缺位 |
四、机制障碍:缺乏吐故纳新的保障机制 |
第五章 基层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路径探索 |
第一节 总体设想:“科学合理、简便易行、有效管用” |
一、涵盖选育管用四个方面 |
二、“科学合理、简便易行、有效管用”是关键 |
三、实现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是目标任务 |
第二节 选拔任用:提高精准度 |
一、考实政治素质,注重群众公论 |
二、完善考核评价,加强实绩考量 |
三、开展谈心谈话,强化分析研判 |
四、细化完善机制,健全过程保障 |
第三节 教育培养:提升能力素质 |
一、分层分类分级推进培训 |
二、完善学习培养系统方案 |
三、强化基层一线实践历练 |
第四节 管理监督:严格执纪监督 |
一、严格遵守监管原则 |
二、细化层级管理规定 |
三、实施立体监管制度 |
四、完善宽严相济体系 |
五、正确处理各项关系 |
第五节 激励约束:促进担当作为 |
一、健全考核激励制度 |
二、推进职务职级并行 |
三、完善身心关爱机制 |
结语:通往现代干部人事管理之路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
(6)多措并举兴学育人 夯筑档案事业根基——档案工作恢复和发展初期河北档案教育采撷(论文提纲范文)
一、普通大中专教育 |
二、职业中专教育 |
三、在职学历教育 |
四、举办专业证书班 |
五、岗位培训 |
六、继续教育 |
(7)湖南省地级市城建档案馆发展现状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5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城建档案馆及发展新要求 |
2.1 城建档案馆的性质、功能及任务 |
2.2 城建档案馆的发展新要求 |
第3章 湖南省地级市城建档案馆取得的成绩 |
3.1 城建档案馆发展环境不断改善 |
3.2 馆藏资源逐步丰富 |
3.3 信息化建设水平显着提高 |
3.4 城建档案利用情况有所改善 |
3.5 城建档案人员培训不断增强 |
第4章 湖南省地级市城建档案馆发展存在的问题 |
4.1 资金缺乏,财政投入不足 |
4.2 各地级市城建档案收集归档规范不协调 |
4.3 城建档案数字化不均衡 |
4.4 城建档案资源开发利用不足 |
4.5 城建档案队伍有待优化 |
第5章 湖南省地级市城建档案馆发展策略 |
5.1 拓宽城建档案馆经费渠道 |
5.2 协调各地级市城建档案收集归档规范 |
5.3 加强城建档案数字化建设 |
5.4 加强城建档案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
5.5 加强城建档案队伍建设 |
第6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8)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
(一) 选题缘由 |
(二) 研究意义 |
二、史料来源与研究现状 |
(一) 史料来源 |
(二) 研究现状 |
三、核心概念与研究阶段界定 |
(一) 核心概念界定 |
(二) 研究阶段界定 |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中央政府制定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的理论与现实依据 |
一、中央政府制定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的理论依据 |
(一) 实现民族平等与共同发展是制定支援政策的主要目标 |
(二)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制定支援政策的内在要求 |
二、中央政府制定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的现实依据 |
(一) 西藏高等教育特殊的地位要求中央政府给予重视 |
(二) 西藏高等教育发展的特殊性需要中央政府的帮扶 |
第三章 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的探索阶段(1958—1979) |
一、探索阶段的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环境 |
(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政府帮扶民族地区创建高等教育 |
(二) 和平解放时期中央政府开始对西藏教育进行帮扶 |
(三) 西藏高等学校在创建过程面临着师资匮乏问题 |
二、支援政策及其贯彻落实 |
(一) 动员内地大学生长期支援西藏公学 |
(二) 上海市选派教师支援西藏师范学院 |
三、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的主要特征 |
(一) 进藏建藏成为早期援藏工作的主导思想 |
(二) 政策实施体现出浓厚的政治动员色彩 |
(三) 开始探索对口支援模式 |
四、探索阶段支援政策及其实施对西藏高等教育的影响 |
(一) 推动了西藏高等教育快速起步 |
(二) 帮助西藏初步建立起现代高等教育体系 |
(三) 打开了西藏高校与内地的交流合作关系 |
第四章 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的调整阶段(1980—2000) |
一、调整阶段的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环境 |
(一) 中央政府加强了对民族地区高等教育的帮扶 |
(二) 加快发展西藏高等教育成为中央西藏工作的重要内容 |
(三) 西藏高等教育加快发展面临着诸多困难 |
二、支援政策及其贯彻落实 |
(一) 中央国家机关制定特殊政策帮扶西藏高等教育 |
(二) 教育部继续组织内地省市和高校对口支援西藏高校 |
(三) 中央组织部组织内地高校选派干部支援西藏高校 |
三、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的主要特征 |
(一) 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体系初步成形 |
(二) 对口支援政策实施机制趋于合理 |
(三) 支援政策制定受外部环境影响较大 |
四、调整阶段支援政策及其实施对西藏高等教育的影响 |
(一) 西藏高校办学条件得到改善 |
(二) 西藏高校办学规模逐步扩大 |
(三) 西藏高校科研能力不断提高 |
(四) 西藏高校自我发展意识增强 |
第五章 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的拓展阶段(2001至今) |
一、拓展阶段的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环境 |
(一) 中央政府进一步加大对民族高等教育的帮扶 |
(二) 中央对西藏高等教育工作的重视和关心 |
(三) 实现西藏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面临着重重困难 |
二、支援政策及其贯彻落实 |
(一) 中央国家机关加大对西藏高等教育的帮扶 |
(二) 中央组织部的高校干部援藏政策不断加强 |
(三) 教育部组织内地高校强力对口支援西藏高校 |
(四) 相关内地省市组织开展对口支援西藏高校 |
三、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的主要特征 |
(一) 支援政策体系趋于成熟 |
(二) 支援政策实施机制不断健全 |
(三) 配套政策措施逐步完善 |
(四) 对口支援逐渐向对口合作转移 |
四、拓展阶段支援政策及其实施对西藏高等教育的影响 |
(一) 西藏高校树立起了现代化办学理念 |
(二) 西藏高校办学条件得到根本性改善 |
(三) 西藏高校办学规模和层次稳步提高 |
(四) 西藏高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显着提升 |
(五) 西藏高校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增强 |
第六章 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变迁动因与特征 |
一、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变迁动因 |
(一) 外部动力因素 |
(二) 内部动力因素 |
二、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的路径依赖特征——以内地高校对口支援西藏高校政策为例 |
(一) 路径依赖是公共政策变迁的主要特征 |
(二) 路径依赖下对口支援西藏高校政策的变迁过程 |
(三) 对口支援西藏高校政策变迁的路径依赖分析 |
第七章 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的绩效与问题 |
一、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绩效评估 |
(一) 推动了西藏高等教育的全面快速发展 |
(二) 提升了支援高校的综合办学能力 |
(三) 促进了全国高等教育协调发展和边疆安全稳定 |
二、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
(一) 政策制定多头管理与政策资源配置不足 |
(二) 部分执行主体动力不足及政策执行失真 |
(三) 政策监控和评估缺乏制度规范 |
第八章 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的制度创新 |
一、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创新面临的挑战 |
(一) 加快内涵建设是当前西藏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 |
(二) 支援政策目标、任务与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 |
二、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的制度创新策略 |
(一) 加强各政策部门的协调与配套政策制定 |
(二) 增强政策执行主体自觉性及执行力度 |
(三) 健全政策监控和评估工作机制 |
结论与展望 |
一、主要结论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
(9)建行湖南省分行员工培训管理优化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1.2.1 理论基础 |
1.2.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建行湖南省分行员工培训管理现状分析 |
2.1 建行湖南省分行发展概况 |
2.1.1 湖南省分行的基本情况 |
2.1.2 湖南省分行的历史沿革 |
2.2 建行湖南省分行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
2.2.1 湖南省分行的人员概况 |
2.2.2 湖南省分行的人员配置构成 |
2.2.3 湖南省分行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
2.2.4 湖南省分行的员工培训管理现状 |
2.3 建行湖南省分行员工培训管理情况调研 |
2.3.1 调研方式及问卷说明 |
2.3.2 培训课程体系的满意度情况 |
2.3.3 培训组织流程的满意度情况 |
2.3.4 培训管理的满意度情况 |
2.4 建行湖南省分行员工培训管理存在的问题 |
2.4.1 培训内容和方式较为简一 |
2.4.2 培训组织实施缺少计划性 |
2.4.3 培训效果考核制度不健全 |
2.5 建行湖南省分行培训管理现有问题成因分析 |
2.5.1 课程体系尚待优化 |
2.5.2 员工培训组织流程不科学 |
2.5.3 培训管理机制不完善 |
第3章 建行湖南省分行员工培训管理优化方案设计 |
3.1 优化方案设计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
3.1.1 优化方案设计的指导思想 |
3.1.2 优化方案设计的原则 |
3.1.3 优化方案设计的目标 |
3.2 员工培训课程体系优化 |
3.2.1 知识体系优化 |
3.2.2 培训师资队伍优化 |
3.2.3 培训方式优化 |
3.3 培训实施流程优化 |
3.3.1 培训需求分析 |
3.3.2 培训方案制定 |
3.3.3 培训组织实施 |
3.3.4 培训考核评估 |
3.4 培训管理机制优化 |
3.4.1 强化制度管理 |
3.4.2 加强对人才的跟踪考核与动态管理 |
3.4.3 建立人才培养工作机制 |
3.4.4 完善各阶段的考核制度 |
第4章 建行湖南省分行员工培训管理优化方案实施与保障 |
4.1 员工培训管理优化方案的实施步骤 |
4.1.1 前期准备 |
4.1.2 中期管控 |
4.1.3 后期反馈 |
4.2 员工培训管理优化方案实施的保障 |
4.2.1 组织保障 |
4.2.2 制度保障 |
4.2.3 人员保障 |
4.2.4 资金保障 |
4.2.5 企业文化保障 |
4.3 优化方案实施的预期效果 |
4.3.1 完善员工培训管理体系 |
4.3.2 帮助员工与企业成长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湖南省分行员工培训情况调查问卷 |
致谢 |
(10)上海市文教系统奉贤“五·七”干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目的与研究对象的确立 |
二、研究现状分析 |
三、结构框架和创新点 |
第一章 上海市文教系统“五·七”干校的发端(1969-1973) |
第一节 毛泽东的理想王国 |
一、《“五·七”指示》溯源 |
二、知识分子的工农结合之路 |
三、《“五·七”指示》与“文革”的发动 |
第二节 奉贤境内的文教“五·七”干校 |
一、“文革”在上海 |
二、上海市新闻出版、电影、文化“五·七”干校 |
第三节 奉贤文教“五·七”干校中的知识分子 |
一、生存状态 |
二、苦中作乐 |
第二章 上海市文教系统“五·七”干校的调整(1973-1978) |
第一节 “九·一三”事件之后 |
一、“五·七”干校面临危机 |
二、“五·七”干校的整顿 |
第二节 上海市文教系统“五·七”干校的并迁 |
一、上海市文化“五﹒七”干校成立 |
二、完成合并 |
第三节 上海文教系统干校中的外语培训班 |
一、背景 |
二、上海师范大学“五·七”干校外语培训班概况 |
三、办学评价 |
第四节 上海市文教系统干校中的翻译连 |
一、翻译连的产生 |
二、翻译机器 |
第三章 上海市文教“五·七”干校 |
第一节 建章立制 |
一、组织体制及干部配备 |
二、“三条途径、一个目的” |
第二节 基础建设 |
一、建筑房屋 |
二、道路、用水 |
第三节 七次轮训 |
一、第一期轮训 |
二、第二期轮训 |
三、第三期轮训 |
四、第四期轮训 |
五、第五期轮训 |
六、第六期轮训 |
七、第七期轮训 |
第四章 上海市文教系统“五·七”干校的结束 |
第一节 走向衰落 |
一、“文革”落幕 |
二、干校的困难与挽救 |
第二节 干校停办 |
一、中央的拨乱反正 |
二、干校的正式撤销 |
结语 |
附录 |
附录一 |
一、毛泽东1966年7月8 日写给给江青的信 |
二、上海市文教系统“五·七”干校亲历者访谈实录 |
三、上海市文化“五﹒七”干校创作,组歌《“五﹒七”干校赞歌》 |
四、“五·七”干校题材期刊论文目录 |
附录二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举办档案专业岗位培训班 提高专业档案人员业务素质(论文参考文献)
- [1]创新加工类企业管理新思路[J]. 王锐杰. 人力资源, 2021(22)
- [2]在专业教育基础上开展档案职业教育的探索路径[J]. 刘学科. 黑龙江档案, 2021(05)
- [3]企业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与管理人员能力修养[J]. 王巍. 现代企业, 2021(11)
- [4]全媒体时代档案专业人员继续教育优化策略研究[D]. 陈冉. 郑州大学, 2020(02)
- [5]基层干部人事制度的历史演进与改革探论[D]. 谢鹏.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2)
- [6]多措并举兴学育人 夯筑档案事业根基——档案工作恢复和发展初期河北档案教育采撷[J]. 吕新民,耿晖,刘江茹. 档案天地, 2019(06)
- [7]湖南省地级市城建档案馆发展现状及对策[D]. 张菁. 湘潭大学, 2019(02)
- [8]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研究[D]. 张王勇.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8)
- [9]建行湖南省分行员工培训管理优化方案研究[D]. 周强. 湖南大学, 2019(06)
- [10]上海市文教系统奉贤“五·七”干校研究[D]. 杨琳琳. 上海师范大学, 201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