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完善我国税制结构(论文文献综述)
李颜[1](2006)在《论完善我国企业所得税制度》文中研究表明形成于九十年代初期的内外有别的双轨制企业所得税法,为我国引进外资、促进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这一制度越来越显现出不适应经济发展趋势的问题。目前,我国企业所得税法出现了有差别的税率、各种不同的税收优惠政策,这些差别的税率和不同的优惠政策,导致了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之间的不平等,企业间、地区间、公民间收益的不均等以及发展机会的不均衡,从而造成社会不公正。特别是自2001年我国加入WTO以后,对外商投资的“准入”限制越来越少,外资企业将在更多的领域内与内资企业展开竞争,在同样的竞争环境下,如果外资企业再继续享受着优于内资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势必违背公平竞争的市场原则,使内资企业处于不利的市场地位,加剧内外经济的严重失衡。而在世界经济正朝着一体化方向发展的同时,税收制度的统一正是保障竞争起点公平的关键。此外,这些差别的税率和不同的税收优惠政策也造成了我国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如特区、开发区、三沿地区、省会城市等,执行的是优惠的企业所得税政策,导致我国发达地区企业税负低,不发达地区企业却负担着最高为33%的企业所得税。这种内外有别的双轨制企业所得税法,对我国民营企业的影响尤为明显,并与国企改革有着内在的关联。在考虑税收法定原则的遵循、外资企业的承受能力、财政收入的稳定、税收政策的连续性等相关问题的前提下,应该对企业所得税法双轨制进行改革,制定统一的企业所得税法,在纳税人、税基、税率、税收优惠、税收分配等方面重新进行合理设计。本文拟梳理我国企业所得税制度的现状、作用,分析了存在的问题以及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对制度改革提出可能的设想。全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我国企业所得税制度现状概述,包括企业所得税、企业所得税法的一些相关概念,通过叙述我国企业所得税制度的历史沿革来说明我国企业所得税双轨制的形成,通过对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制的差异比较来阐述我国企业所得税制现有的立法架构。第二部分:我国企业所得税实行双轨制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其中分三个方
于俊[2](2019)在《国家治理视角下的当代中国税收制度改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税收制度是一国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税收制度改革是个源远流长、历久弥新的课题,从古至今,税收制度改革以制度促经济、以经济稳政治、以政治助发展,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发挥了突出的作用、留下了深刻的印迹,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统治阶级治国理政的战略考量。税收制度兼具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双重色彩,税收制度改革是通过税收制度架构设计和组成要素的边际变化来调整治理格局、增进社会福利的过程。国家治理呼唤深化税收制度改革,税收制度改革助推国家治理优化。当今世界,不论是何种性质的国家、抑或是何种发展程度的国家,在国家治理中都非常重视税收制度改革,这其中既有共性、也有个性,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如何吸收和借鉴他人在税收制度改革中取得的有益成果,适时推进本国的税收制度改革,成为各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面对的一个理论和实践课题。鉴于税收制度改革的庞杂性、专业性和技术性,目前学术界对于税收制度改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税制结构、税种设置、税收政策等较为传统单一的领域内。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视角开展税收制度改革研究,可以将税收制度改革由微观的、具体的工作层面提升到宏观的、战略的层面,拓展税收制度改革研究的内涵和外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税收制度,顺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要求,实现税收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现代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争取无产阶级自身解放的斗争中,对税收问题进行了分析论述,提供了这个问题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税收具体实践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财税思想的中国化。在当代中国,新时代赋予税收制度改革研究的新思维、新要求、新使命,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视角探讨税收制度改革,能够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从高速度增长阶段转入到高质量发展阶段、更好地化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彰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四个自信”。新中国成立以来,税收制度及其调整、改革始终伴随着共和国的历史发展进程:改革开放前,税收制度及其调整以税收集权化匹配计划经济化、以集中统一税收体制匹配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改革开放后,税收制度及其改革以税收公共化匹配经济市场化、以公共税收体制匹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税收制度及其改革以税收现代化匹配国家治理现代化、以现代税收制度匹配现代国家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这是我国税收制度变革发展的一项基本经验。历经七十年发展,我国税收制度日臻完善,但也还存在结构布局、法律层级等方面的不足,这些瓶颈制约着税收制度进一步的深化改革,只有从新时代税收文明现代化的高度统筹布局税收制度改革,才能打破瓶颈,建立起与国家治理战略相匹配的税收制度体系。党的领导是我国税收制度改革最本质的特征和最根本的属性,是贯穿当代中国税收制度改革研究始终的一根红线。在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研究中自觉融入马克思主义原理观点和党的方针政策,能够集中体现党对税收制度改革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税收制度的优势。新时代的税收制度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相融洽相助益,总体布局重塑了税收制度改革的灵魂,税收制度改革强劲了总体布局的血脉。自觉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发展的“稳定器”、文化发展的“催化剂”、生态文明发展的“净化剂”、社会发展的“粘合剂”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加速器”,是新时代中国税收制度改革的宏观抱负和历史使命。新时代的税收制度改革既要遵循自身发展规律、也要嵌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确保税收制度改革运行在正确的轨道上,避免走僵化封闭的老路和改旗易帜的邪路。恪守税收制度改革的家国情怀、激励国家社会公民多元治理主体同频共振,遵循市场规则、力求治理资源配置效率最大化,注重统筹兼顾、发挥制度集成聚变效应,尊重契约伦理、扞卫税收权利义务生态,维护央地关系、调动两个积极性,是新时代中国税收制度改革的中观价值和基本原则。新时代的税收制度改革需要仰望星空、更要脚踏实地,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是税收制度改革应有的姿态。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施行税收法治方略,在“五大发展”理念指导下放大税收乘数效应,在公平正义精神感召下释放税收正能量,在绿水青山愿景引领下促进绿色税收发展,在多元共治价值追寻下创新税收治理方式,为各国治理中的税收制度改革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是新时代中国税收制度改革的微观努力和路径探索。
杨白冰[3](2016)在《产权结构多元化对税收的影响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转型期的中国税收正面临着总量增速乏力以及结构性失衡问题:一方面,在近两年经济结构转型的过程中,税收收入增速已经出现了下降的迹象。2013年与2014年,我国税收收入同比增速分别为9.86%、7.82%,这是自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税收收入同比增速首次低于两位数;另一方面,从税收收入结构看,近年来我国商品劳务税占比在50%以上,而所得税占比仅占25%左右。与其他主要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所得税比重较低。以往关于优化税收制度的政策建议多集中于对最优税率、征管效率的探讨,而忽略了对税源的剖析。事实上,税源是税收制度的基础,如果没有充足的税源作为基础,税收制度设计得再完美也很难保证税收功能的有效发挥。因此,如何通过优化税源结构来为税制改革提供前提和条件,是税制改革的一个基础性问题。本文认为,产权结构变迁是税源结构发生变化的根本所在。这是因为,随着所有权不断分割、裂变成各式各样的产权,新的产权主体产生并获得收益,这构成了新税源产生、稳定、扩大的基础;税源的变化会进一步导致税制结构变迁,这是因为新的税源结构需要新的税收汲取能力作为匹配,增强税收汲取能力的核心就在于主体税种的选择与搭配,这成为推动税制结构变迁的动力;最后,以新的税源为基础、辅之以不断增强的税收汲取能力,共同促进了税收收入的扩大;而扩大的税收收入可以弥补政府为界定与保护产权付出的成本,由此形成“产权——税源——税制结构——税收收入——产权”的良性循环机制。在此基础上,本文实证研究了中国企业产权结构变迁、城市土地与住房市场产权变迁过程中相关税收的变化情况,以检验这一机制的合理性。首先,本文通过梳理中国企业产权结构变迁的过程,分析了企业产权结构多元化对税源产生、扩大的影响机制,税源的变化会进一步影响税制结构,最终促进税收收入、特别是所得税收入的上升。企业产权结构多元化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企业产权主体的多元化。企业产权主体由国家转向集体、法人与私人,他们作为自主经营决策的主体被法律认可,这就促进了企业所得税税源的形成;另一方面,从产权权能的角度看,产权主体由国家向集体、个人以及法人转移的本质在于,市场主体获得对企业财产的使用权、处置权以及收益权。企业所有者拥有财产的使用权与处置权可以理解为企业所有者拥有对企业的控制权,而收益权则意味着对企业剩余索取权的拥有。随着企业产权结构多元化的推进,企业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逐渐由政府转向市场、并逐渐实现统一,这不仅激励了企业生产积极性,也促进了企业经营绩效的提高、利润的扩大、员工工资的增加。这些可以通过影响税源、税制结构,最终促进税收收入以及结构的变化。在此基础上,本文还利用2001-2013年间、31个省的面板数据,采用gmm方法实证研究了企业产权结构多元化程度与税收收入及其结构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投资规模一定的条件下,增加对股份制企业的投资会对税收收入特别是所得税收入的增速产生正向促进作用;增加对私营企业的投资会对税收收入增速产生正向促进作用但对其结构没有显着性影响;而增加对国有企业的投资不仅会导致税收收入的降低,特别是不利于所得税收入的增加;此外,资金约束一定的背景下,个人资本、法人资本的比例越高,税收收入特别是所得税收入增长越快;而国家资本与集体资本的增加则会对税收收入的增长产生负向影响。这一实证结果印证了此前提出的理论,即企业产权结构多元化的程度越高,税收收入、特别是所得税收入的增长越快。此外,通过梳理中国城市土地和住房产权变迁历程,本文分析了这一过程中财产税收入的变化情况。在土地市场上,土地由完全国家所有转向国家所有与集体所有共存,同时,城市土地还在国家所有制的基础上,形成以所有权为核心,以使用权和所有权两权分离为特征的城市土地产权结构。其结果是开辟了新的税源、相关税收制度不断完善,最终促进了土地增值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的迅猛增长;在住房市场上,我国城镇住房产权制度的改革经历了“有限产权——部分产权——私有产权”的变迁过程,其实质是将使用权、转让权与收益权不断由国家转移给集体、法人、个人等市场主体的过程。而住房市场的产权结构多元化有效地激励了住房的供需,无论是在一级市场还是二级市场,商品房的交易都呈现出不多扩大的趋势。结果是开辟了新的税源,进而促进房产税与契税的增长,以及相关税收制度的不断完善。通过理论与实证两个角度对产权结构多元化与税源、税制结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究,本文发现:在产权结构多元化过程中,所有权作为基础,在此基础上不断分割、裂变成各式各样的产权。而产权明晰的过程即是各种主体获得收益的过程,这种收益的产生一方面源自于激励,另一方面源自于闲置资源的利用,其结果是开辟了新的税源,进而影响税制结构、提高税收收入。本文的结论意味着,解决税收收入不足以及税收调节问题时,可以不局限于传统的税率、征管效率等手段,通过在产权结构多元化过程中对不同产权主体的清晰界定与保护,使得各产权主体在交易过程中保持平等地位,实现权、责、利之统一,同样可以促进新税源的产生,进而起到优化税制的作用。本文的创新之处体现在:第一,视角创新。以往对于宏观税负以及税制结构的研究集中于经济因素、政治因素以及管理因素三个方面,而本文从税源的角度出发,认为税源是税收制度的根本,如果没有充足的税源,税收制度即便设计的再完美,也不会产生充足的税源;此外,税源的变迁反映的经济结构的变迁,是市场主体收益结构的变迁,因此只有基于税源的变化设计税制结构,才能使得税制结构真正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真正起到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第二,理论创新。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本文创造性地将产权与税收问题建立联系,这突破了以往从政治经济学视角、以及新古典经济学视角对税收问题的研究。此外,本文尝试还构建了产权结构多元化对税收收入影响的一般分析框架。
李香菊,赵兰兵,赵博[4](2015)在《税收对我国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和结构的影响》文中指出本文通过建立省际面板数据模型和协整模型,定量探究了我国税收对城镇、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总体上我国税收对城乡居民消费扩大升级发挥了抑制效果;间接税不利于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关税明显抑制了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但国内货物劳务税对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有一定促进作用;直接税有利于城乡居民消费的扩大升级。基于现行税制在居民消费扩大升级方面存在问题的剖析,提出了降低间接税负、强化税收的收入分配调节作用以及针对不同收入群体、不同消费热点制定差异化税收政策的改革建议。
李昕凝[5](2016)在《金砖国家税制结构变迁:历程、成因及效应研究》文中指出一国税制结构,也即各类税收的组合搭配及相对地位是税收理论与实践中的一个基本问题,税制结构的改变会对经济发展、社会福利水平等多方面产生重要影响。国内理论界倾向于认为,我国现行税制结构中间接税与直接税比重失衡、流转税与所得税比重失衡,这种税制结构与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相比反差十分明显不仅难以有效降低商品与劳务最终消费的税收负担,也不利于社会公平的实现。因而,应当进一步优化税制结构,充分发挥税收对经济的调节作用,以降低税负、促进社会公平、保证经济增长。2014年6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了《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方案》,“优化税制结构”作为方案重点推进的三大改革任务之一备受瞩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也明确提出,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税收制度,要“逐步提高直接税比重”。这明确了今后税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也对理论界研究提高直接税比重、完善“双主体”税制结构的路径、条件和时机提出了更高、更细致的要求。然而,税制结构理论的局限性及实践的复杂性使得这一问题的研究面临不小挑战,一系列疑问仍有待回答:第一,提高直接税比重的确是优化我国税制结构的有益方向吗?第二,直接税比重的变化,受哪些因素的影响与制约,政府的主观能动性能够在什么范围内发挥作用,能够发挥多大的作用?第三,直接税比重的变化,会不会有损经济效率,又是否能够切实促进居民收入分配公平?第四,提高直接税比重,应通过什么路径达成,可供选择的政策工具有哪些?由于税制结构问题既是个经济问题,又是个关乎国计民生的社会问题、政治问题,国与国之间的个体异质性极强,因而这些问题在国内外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中,均尚未得到明确、一致的结论。在这种情形下,对不同国家税制结构变迁经验的分析显得尤为重要。应当说,绝对最优的税制结构是不存在的,各个国家国情不同、同一国家不同阶段的发展情况不同,税收的客观环境存在较大差异、政府的政策目标与价值选择更不尽一致,因此,不存在对所有国家都适用、或对同一国家永远适用的税制结构选择。通过分析不同国家的税制结构变迁过程,可以总结其税制结构转型的时期、条件与影响因素的共性和特性,这种历史追踪、实证研究以及案例分析的结论可以作为参照系,为优化我国税制结构提供重要经验和启示。长期以来,国内研究多关注发达国家税制结构,较少研究新兴经济体,更鲜见对发展阶段相似、基本国情可比国家的集中研究。基于以上考虑,本文选取金砖国家税制结构作为研究对象。从税制结构变迁的客观条件看,金砖国家大致处在同一发展阶段,经济因素对税基及征管水平的制约程度相近;从政府对税制结构的主观选择和价值取向看,各国均要力保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以扩大经济规模,又要尽力缩小发展不均衡带来的巨大贫富差距,因而与我国一样,都要求税收能够发挥兼顾效率与公平的调节作用。一系列事实说明,其他金砖国家与我国在税收环境与税收诉求上具有相当的共性。本文力图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金砖国家税制结构变迁的历程、影响因素及效率与公平效应进行历史梳理和实证研究,总结共性、剖析特性,探讨我国提高直接税比重、优化税制结构的可行路径,以期为我国优化税制结构的相关政策提供建议和参考。本文由七个章节组成。第1章至第3章为理论阐释,第4章至第6章为经验研究,第7章为结论及建议。第1章引言,论述研究背景、提出研究主旨。第2章国内外文献述评,整理并评述与本文研究内容相关的前人研究成果。第3章为理论分析,分为三个部分,第1节为税制结构变迁历程的研究框架,第2节为各因素影响税制结构变迁的机理,第3节为税制结构变迁对效率与公平的作用机制。第4章,从历时性和共时性两个视角梳理并分析了金砖国家税制结构变迁的历程及成因,并得出历史分析和横向比较的主要结论。第5章,运用计量分析方法研究了金砖国家税制结构变迁的主要影响因素。第6章,运用计量及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金砖国家税制结构变迁的效率与公平效应。由于中国属于金砖国家的一员,因此第4章至第6章同样包含对中国现实的研究。第7章为文章的主要结论,以及对于优化我国税制结构的政策建议。本文在下述五方面有新的尝试:第一,在税制结构变迁的研究口径、概念分类及量化标准上有新的探索。首先,明确提出税制结构变迁的比较研究,应包含“税收组合结构”与“税收收入结构”两个方面,在此基础上,创新地提出了税制结构变迁历程的分类方法:根据税收组合结构的变迁特点,将税制结构变迁分为“剧变型”和“渐变型”;根据税收收入结构的变迁特点,将税制结构变迁分为“集中型”、“平稳型”和“发散型”。其次,结合本文的研究目的与研究对象的特点,重新划分了税类结构,分为所得税、货劳税、进出口税及资源财产税四大类,并提出了税制结构模式以及税制结构变迁的数量化表达:使用直接税比重对间接税比重的比率代表税系结构,使用所得税比重对货劳税比重的比率代表税类结构,并规定相应的标准值区间,同时引入HP流动指数,作为本文界定税制结构变迁的替代指标’,在实证研究中进行稳健性检验。第二,进行了艰苦的资料搜集与梳理工作,克服重重语言障碍,力争全面、细致地分析金砖国家税制结构变迁的历程、路径和成因,并得到了较为新颖清晰的结论。其一,俄罗斯税制结构变迁呈现为“剧变-分散型”,而其他四个金砖国家的税制结构变迁呈现为“渐变-集中型”。其二,不考虑社会保障税,我国刚刚迈入间接税、直接税“双主体”(间接税比重更高)的税制结构,其他金砖国家中俄罗斯与我国类似,南非则形成并长期保持着以直接税比重更高为特点的“双主体”结构;而印度和巴西尚属间接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其三,南非以个人所得税从而所得税为主要收入来源的税制结构,以及俄罗斯以所得税、进出口税、货劳税、财产税四大税类并重的税制结构,均带有两国各自鲜明的发展特点和时代烙印,在发展中国家中别具一格。第三,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使用金砖国家长面板数据,对金砖国家税制结构变迁的成因进行了实证检验。运用面板校正标准差(PCSE)方法处理并控制了组内自相关、组间异方差等问题,同时控制了个体效应和时间效应,结果显示税制改革、税负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开放度、城镇化率、通货膨胀等诸多主、客观因素均会对金砖国家税制结构变迁产生影响。其中,影响税系结构的因素与影响税类结构的因素有所不同,影响程度也呈现差异,体现出金砖国家税制结构不同于发达国家的特点。第四,考虑到研究目的及数据特点,构建向量自回归模型研究了金砖国家税制结构的经济增长效应,并进行协整分析,发现各金砖国家税制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率之间存在显着的长期均衡关系,但方向有正有负;短期中,税制结构的新息冲击会影响经济增长率,但经济增长的新息对税制结构冲击更大;总之,税制结构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明显的互动关系,并且经济增长对税制结构的解释力要强于后者对前者的解释力。第五,为综合考虑税制结构变迁的效率与公平效应,探讨我国“逐步提高直接税比重”的实施路径及效果,对中国提高直接税比重的效率与公平效应做了可计算一般均衡模拟(CGE)。在保持宏观税负不变的情况下,选择提高个人所得税比重、降低增值税与营业税比重作为路径,研究发现,通过这条路径提高直接税比重能够显着改善我国税制结构的收入再分配效应,对总产出和总就业会造成一定的但比较微弱的负面影响,同时能够起到抑制物价上涨的作用。
杨俊滨[6](2019)在《后“营改增”时期重构我国地方税体系的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十九大报告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定位,也对新时期提出了“深化税收制度改革,健全地方税体系”的新要求。社会在不断进步,我国的税收体系也在逐步发展变化。2016年,我国完成了“营改增”的重大调整,地方税体系支柱税种营业税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后“营改增”时期如何优化地方税体系,提高地方政府组织收入能力,理顺央地政府间的财政关系,促进地方政府公共管理职能履行,更好地满足国民对于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愿景的需求,全面释放新时代深化税收制度改革红利,成为当前财税体制改革领域探寻的一项重点课题。本文将研究对象指向我国后“营改增”时期的地方税体系,着眼于地方税体系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历史沿革展开论述,重点内容涵盖五个方面:一是针对地方税体系的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性总结,站在前人肩膀上开展课题研究;二是结合公共产品理论、财政分权理论、税种优化选择理论等,从不同维度阐述和论证后“营改增”时期优化我国地方税体系的重要意义。三是结合我国地方税体系运行现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如地方税规模比重缩减、税制结构不尽合理、税收治理权严重缺失、非税收入管理亟待规范等进行深刻分析。四是对各国构建地方税体系的先进经验,如税权划分、税种设置、主体税种选择、征收管理方式等方面进行分析与可行性借鉴。五是提出后“营改增”时期我国优化地方税体系的政策建议,包括厘清地方政府职责边界、推进地方税种结构优化、选择地方税主体税种、做好配套制度改革等方面内容,以期对我国优化后“营改增”时期地方税体系有所裨益。
王蕴[7](2019)在《中国增值税税率结构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进入增长速度‘换挡’期,处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阶段”。我国GDP已经从年均9%高增速换档为当前6%左右增速水平的新常态,2018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6%,经济总量突破90万亿元。在经济增长的新常态背景下,我国宏观经济面临三大新挑战,首先,人口老龄化加速,传统以廉价劳动力为核心竞争的“人口红利”已经消失;其次,在全球价值链体系下,我国日益成为“世界工厂”,成为了全球价值链的重要一环,但是,也造成了我国制造业总体产能过剩、利润微薄,对出口贸易具有很强的依赖性;最后,由于政治经济利益的重大冲突,美国相继拉开了以中国为目标的税制改革和贸易战,恶化了我国宏观经济的外部环境。在微观经济层面上,我国消费市场已经完成了从“有胜于无”的短缺经济向“高品质消费”的现代化转型,在新的消费品市场条件下,原有以价格为核心竞争手段的工业经济模式已经失效,个性化、智能化、定制化已经成为我国现代消费品市场的新常态。在网络经济的作用下,“海淘”、“代购”等新消费模式已经将我国的终端消费品市场拉入了全球竞争。在这种经济竞争格局之下,为了保持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的“六稳”就成为了我国当前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的工作重心。然而,如何实现“六稳”?短期刺激政策等措施一段时间会推动经济增长速度,但是长时期会孕育更大的金融经济风险,造成房地产库存继续增加、债务杠杆率持续提高以及产能过剩难以出清等问题。经济演变的周期规律显示,只有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经济发展进行效率、动力、质量变革,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经济增长质量发展第一,不简单追求经济增长速度,才能不断增强企业经营效益,提高企业的产品创新,提升企业的服务质量,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这就更加需要进一步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干预,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换言之,要优化财政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减少财税政策对经济的扭曲,激励市场主体的创新动力和创造活力,提升市场主体的投资经营决策自主权,加快实现经济发展由数量和规模扩张向质量和效益提升转变。具体而言,就是要减少财政的直接补贴,通过优化税制,实现财政的宏观调控职能。同时,距离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在2020年左右建立法治政府、落实税收法定的时间目标已经不远了。“营改增”税收制度改革,虽然从实际效果上来看优化了我国的产业结构、刺激了经济发展,但是“营改增”改革造成的繁杂税率结构却可能对法律的稳定性造成重大困难。复杂的税率结构,不仅增加了法律执行的成本,更加剧了对微观经济的扭曲作用。增值税立法在即,优化增值税税率结构,合理设置增值税税率水平成为了当前增值税改革的重点与焦点。基于上述考虑,本文将分为七大部分,全面论述增值税税率结构优化问题:第一部分,导论。首先,介绍了本文的选题背景及意义。其次,评述了当前国内外学者对增值税税率结构相关问题的研究情况,发现增值税税率结构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存在着对最优商品课税理论和增值税税收中性的认知,同时,缓解增值税的累退性更优的做法是通过财政补贴或其它税种。导论的基础研究为本文的研究明确了方向。第二部分,理论分析。本文首先界定了增值税税率结构优化的对象,增值税税率结构优化,优化的对象是法定税率(也就是经济学意义的名义税率);其次,从增值税的税收中性优势、最优商品税理论和增值税税制演化的路径依赖三个角度分析,构建我国增值税税率结构优化的分析框架。从税收中性的角度而言,单一税率结构是有效发挥增值税税收中性优势的关键机制;但是,考虑到拉姆齐法则,采用差别税率结构的增值税更符合最优商品的课税需求;同时,我国的增值税税制演化存在着典型的路径依赖。在当前增值税完成消费型转型、增值税征收范围实现全覆盖的大背景下,对增值税税率结构进行系统性调整需要明确两大原则,一是明确增值税的生产效率取向;二是必须承认增值税税率结构演化的路径依赖。在这两个原则的约束下,简并增值税税率结构应当尽可能靠近单一税率,但是,由于路径依赖,更为现实的做法是两档税率结构。第三部分,我国增值税税率结构的制度变迁与经济影响。该部分重点阐述了不同阶段增值税税率结构改革对经济的影响,虽然不同阶段增值税改革的共性目标都是提振经济、改善效率,但是,仍然存在政策关注点的差异。通过实证分析发现,我国增值税税率结构改革的阶段性目标均以实现,虽然,这造成了增值税税率结构的复杂化,但是,这是我国渐进式改革的重要特征,也是我国增值税税率结构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必然历程。同样,在增值税税率结构完成了转型改革以及货物与劳务的全覆盖之后,增值税税率结构改革的任务是在先前阶段修修补补的改革后,以发挥增值税税收中性优势为目标,完成增值税税率结构的科学化、系统化改革。第四部分,在明确了深化增值税改革的任务后,从增值税税率结构出发,我国增值税税率结构相关制度存在的两大问题:一是增值税税率水平偏高,从全球供应链视角分析,现行增值税税率水平对我国制造业价值链“升级”的制约作用。我国需要通过增值税税率水平的优化,促进我国制造业价值链“升级”,提升全球价值链收入分配的比重,对冲“人口红利”消失对制造业的税后利润,以“中国智造”维持我国“世界工厂”的关键地位;二是我国增值税税率档次过于复杂。我国增值税现行的三档税率、四档征收率以及不彻底的“零税率”政策,加剧了增值税的扭曲作用,抑制了增值税税收中性优势的有效发挥。从三档税率的税率结构而言,特别是9%和13%两档税率涉及的部分行业是在同一抵扣范围内生产抵扣链条之上的,差别税率造成了不同生产环节的税收资本利润水平差异,扭曲了资本配置;从小微企业向大中型企业的发展角度而言,税制不应当成为企业发展决策的障碍,但是,增值税简易计税办法客观上对企业生产经营与发展形成了制度性扭曲,阻碍了增值税税收中性优势的发挥;从国际贸易的角度而言,为了保持出口商品竞争力,发挥增值税税收中性优势,增值税零税率政策是征收增值税国家普遍采用的做法,但是,我国增值税“零税率”政策与理论意义上的增值税零税率仍存在不小的差距。第五部分,分析了当前我国增值税税率结构产生的原因。本文认为,当前我国增值税税率结构产生的原因主要受两种路径依赖约束:一是增值税税率结构改革不同阶段的政策关注点差异,以及先前增值税税率结构改革所形成的改革成果与既得利益约束了未来改革的空间;二是先前增值税“以票管税”征管技术,在后期不同时期不断强化,“以票管税”客观上解决了早前增值税的征管漏洞,但是也限制了其他增值税征管技术的尝试。因此,后期增值税税率结构的历次改革必须考虑增值税征管技术的约束。第六部分,对增值税税率结构的相关制度进行了国际比较。当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均采用了消费型增值税,仅有南亚、非洲、拉丁美洲等部分发展中国家采用生产型增值税,而收入型增值税几乎没有国家采用,世界各国增值税实施的主要差别在于税率结构与抵扣范围的不同。本文主要分析了当今世界上主要经济体的增值税实施情况、税率档次与税率水平。在对比采用增值税多档税率的国家时,重点分析了低税率(优惠税率)的政策,通过增值税税率结构相关制度的国际比较,得出了对我国增值税税率结构优化的启示。这些启示也成为本文第七部分对策建议的主要依据。第七部分,我国增值税税率结构优化对策选择。本部分包括五个方面:一是通过增值税税率档次的国际比较与模式调整的国际经验,得出“1+1”税率档次是现阶段我国增值税税率结构优化的模式选择;二是从国家财政安全稳定的角度,分析我国可接受的增值税减税规模,并将这一规模作为确定“1+1”税率档次的约束性条件;三是结合前述约束性条件,确认我国增值税标准税率应当控制在13%,低税率5.5%,并结合国际经验划定了低税率的征收范围;四是对增值税简易计税办法的退出提出了分阶段的优化改革建议,本文认为,首先应当先将征收率统一,实现简化税制的目的;在统一征收率后,应当将增值税起征点改革为增值税免征额,以实现增值税的税负公平;为了平衡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和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利益,在增值税免征额替代增值税起征点之后,应当将增值税免征额标准与一般纳税人标准统一,实现增值税简易计税办法的最终退出;五是增值税零税率的优化,实现出口退税率、离境退税率与适用税率相一致,跨境服务的出口退税由免税调整为零税率以及优化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的出口退税制度。最后结合现有的研究,对本文的研究结论进行了总结,并规划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王一棠[8](2020)在《中国税收征管制度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税收收入也不断增加。在纷繁复杂的经济环境下,经济活动的形式越来越丰富,也给税收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当前我国税收工作处于瓶颈时期,一方面民众的收入增多,经济活动更加多样化。同时,随着税收总量逐步增大,税收工作所面对的经济多样性也在逐步趋于复杂化;另一方面,由于税收政策不够完善,产生了税收扭曲效应,并且影响不断扩大,不公平问题日益突出,所以我国的税收征管制度亟需切合税收政策调整,同时进行适时调整与革新。本文围绕着中国税收征管制度创新这一主题,梳理了税收征管模式、税收管理措施、税收征管效率、税收征管成本与税源控制等国内外文献,构建以制度经济学为基础的研究框架,从中国税收征管制度的形成、特点以及制度变迁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并借鉴国外经验和基于实际,提出中国税收征管制度创新对策建议。本文在对税收征管的内涵、变迁及其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基于现有的相关研究,运用DEA-Malmquist方法,从三个方面展开对中国税收征管制度效率的检验:(1)从时间角度检验全国及各省区在“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的税收征管效率;(2)从空间角度验证我国31个省级行政地区税收征管效率的地区异质性;(3)研究分析我国国、地税合并改革前后全国及各省级行政地区的税收征管效率。研究结论:第一,从时间维度看,“十一五”和“十二五”两个期间内,全国税收征管效率呈上升趋势,税收征管资源投入的利用效率得到了提高。然而,全国各省区税收征管效率均值在“十一五”和“十二五”两个阶段均处于DEA无效状态。因此,需加强现有的税收征管技术以及税收征管投入资源的配置,以提高征管效率。第二,从空间维度来看,“十一五阶段”全国近38%的地区税收征管纯技术效率较低,但依靠较高的征管资源投入维持总体的技术效率。“十二五”阶段中,很多地区提升了税收征管的纯技术效率,跃升至更高类别中。第三,从动态的视角分析,全国各省区税收征管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幅度不大。通过DEA-Malmquist分析发现,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呈现出波动的状态,其中技术效率的变化上下波动趋势明显,主要原因是受到税收征管规模效率波动变化的影响。第四,以国、地税合并为时间分割点,对比国、地税合并前后的税收征管效率。研究得出:自国、地税合并之后,税收征管效率均有略微提升,但提升幅度不大,可能是因为研究时间段仅半年,间隔较短,国、地税合并对我国税收征管有着积极的意义。基于上述实证结果,本文结合国外税收制度的经验,即分析了美国、英国、日本的税收征管制度,提出了国外税收征管制度对我国税收征管制度创新的启示,即限制现金交易和建立税务、社保、银行一体化信息管理制度。并对中国税收征管制度的路径进行系统分析,通过中国税收征管制度路径选择的依据、障碍和渠道三方面的因素,分析其路径选择的举措:一是提升数据采集与应用能力,获取更加全面系统的涉税信息和数据,深化对大数据的处理与应用能力;二是加大执法力度,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加大税收管理力度,促进纳税人税法遵从度的提升,努力实现税务工作的目标;三是建立健全信息资源和数据共享平台,增加风险识别、信息对比和纳税评估的衔接环节,建立以“大数据”为基础的风险导向型税收征管模式;四是重构税收风险控制流程,对征管流程整体框架和具体环节进行规范,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最终,本文提出对中国税收征管制度的创新建议。从税收法制化、机构设置、加快推进税务系统“放管服”、改善代征社保费模式、调试和优化纳税人心理、优化税务机构人员管理等几个角度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胡洪曙,王宝顺[9](2017)在《我国税制结构优化研究——基于间接税与直接税选择的视角》文中提出最优税制设计要符合效率和公平两个标准,同时,最优税制应和一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阶段相适应。我国税制结构优化改革必须放在现代财政制度的框架下进行,必须匹配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我国现行的以间接税为主和以法人纳税人为主的税制结构不利于科学发展、市场统一和社会公平的税制改革方向。在借鉴西方主要市场经济国家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我国未来必须提高直接税以及自然纳税人的纳税比重,改革个人所得税制,构建财产税体系,并强化税收征管,提高征管信息化水平。
李文[10](1998)在《论完善我国税制结构》文中认为税制结构是税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合理完善与否,不仅关系到一国政府能否简便地取得适量的税收收入,而且直接影响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税制结构几经嬗变,逐步走向合理完善,但在总体结构等方面仍存在一些缺陷。因此,应从完善税制及税收征收管理入手,积极完善我国的税制结构,促进经济发展
二、论完善我国税制结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完善我国税制结构(论文提纲范文)
(1)论完善我国企业所得税制度(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我国企业所得税制度现状概述 |
一、企业所得税的相关概念 |
(一) 一般企业所得税 |
(二) 涉外企业所得税 |
二、我国企业所得税制度的历史沿革 |
(一) 新中国成立后的企业所得税制度 |
(二) 我国实行对外改革开放后的企业所得税制度 |
三、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的差异比较 |
(一) 税率、税前列支范围和标准 |
(二) 税收优惠政策 |
第二部分 我国企业所得税实行双轨制存在的问题及影响 |
一、企业所得税实行双轨制存在的问题 |
(一) 违反税收公平原则,造成内外资企业税负不公 |
(二) 扩大了我国地区、行业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
(三) 造成避税和逃税,国家财政税收流失,加大了税收成本 |
(四) 有违WTO 基本原则,容易导致恶性国际税收竞争 |
二、企业所得税双轨制对民营企业的消极影响 |
三、企业所得税双轨制对国企改革的影响 |
(一) 统一企业所得税法与国企改革的内在联系 |
(二) 统一企业所得税,亟待加快服务于产业发展的国企改制步伐 |
第三部分 世界上部分国家企业所得税制度改革分析 |
一、企业所得税的类型及结构 |
(一) 企业所得税的类型 |
(二) 企业所得税的结构 |
二、企业所得税制度改革的概况 |
(一) 改革的原因 |
(二) 改革的动态 |
(三) 企业所得税制改革的发展趋势及其评价 |
三、国外企业所得税制度改革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
(一) 合理界定纳税人 |
(二) 将企业所得税与个人所得税系统考虑 |
(三) 降低税率,拓宽税基 |
(四) 规范税收优惠政策 |
第四部分 统一企业所得税的可行性分析及对我国制度改革的建议 |
一、税收法定原则的遵循 |
二、外资企业的承受能力 |
三、财政收入的稳定性 |
四、统一企业所得税的时机选择 |
五、对我国企业所得税制度改革的建议 |
(一) 企业所得税制度改革的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 |
(二) 关于税收要素的确定 |
(三) 关于税收收入归属的确定 |
(四) 企业所得税法与个人所得税法的关系协调 |
结论 |
参考文献 |
(2)国家治理视角下的当代中国税收制度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的来源和意义 |
二、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述评 |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观点 |
四、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五、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 |
六、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一章 国家治理与税收制度 |
第一节 国家治理 |
一、国家治理对国家统治和国家管理的历史性超越 |
二、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中的税收因素 |
三、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当今世界各国共同的任务 |
第二节 税收及其制度 |
一、财政与税收 |
二、税收制度的内涵与发展 |
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税收的论述 |
第三节 国家治理与税收制度的互动 |
一、具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双重色彩的税收制度 |
二、国家治理呼唤深化税收制度改革 |
三、税收制度助推国家治理成就新高度 |
第二章 国外税收制度改革的治理经验与启示 |
第一节 发达国家的税收制度改革 |
一、税收制度促进面向现代国家转型 |
二、相机抉择的税收制度结构化改革 |
三、税收制度改革强国富民的新担当 |
第二节 发展中国家的税收制度改革 |
一、税收制度助力稳固民族独立成果 |
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中税收制度改革 |
三、税收制度改革擦亮新兴市场国家的发展成色 |
第三节 国外社会主义国家的税收制度改革 |
一、苏联东欧国家不成功的税收制度改革 |
二、越南革新开放下的税收制度改革 |
三、古巴“模式更新”下的税收制度改革 |
第三章 当代中国税收制度的确立、改革和问题 |
第一节 改革开放前税收制度的建立、调整和评价 |
一、新旧税收制度的转换 |
二、改革开放前的税收制度调整 |
三、对改革开放前税收制度改革的评价 |
第二节 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税收制度改革 |
一、税收制度现代化进程的开启 |
二、涉外税制和“利改税”的出台 |
三、分税制和“营改增”的深远影响 |
四、市场经济条件下央地税收的合作与博弈 |
第三节 现行税收制度存在的问题 |
一、结构布局不够完善 |
二、税收法律级次较低 |
三、地方税收体系失衡 |
四、税收征管效率较低 |
第四章 国家治理视角下新时代中国税收制度改革的使命 |
第一节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治理的“助推器” |
一、促进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
二、提升政府对经济主体进行调节的能力 |
三、拓展公共资源的多元协同治理 |
第二节 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治理的“稳定器” |
一、从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到政治体制改革 |
二、从依法治税实践推及到依法治国战略 |
三、从税收技术发展关涉到民主权利保障 |
第三节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治理的“催化剂” |
一、协同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 |
二、丰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三、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
第四节 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治理的“粘合剂” |
一、推动形成稳定的橄榄型社会结构 |
二、推动建成全面的多层次社保体系 |
三、推动创建融通的大格局社会治理 |
第五节 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治理的“净化剂” |
一、克服生产的“异化”及自然的“异化” |
二、放大生态文明建设的正外部性 |
三、绿色税收制度拓宽绿色发展道路 |
第六节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加速器” |
一、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 |
二、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 |
三、促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 |
第五章 国家治理视角下新时代中国税收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 |
第一节 恪守家国情怀的价值 |
一、以人为本 |
二、增进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
三、助力民族复兴之梦 |
第二节 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 |
一、把握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
二、把握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
三、把握好坚守与开创的关系 |
第三节 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 |
一、统筹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 |
二、统筹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 |
三、统筹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 |
第四节 遵从权利义务相统一的契约伦理 |
一、维护税务相对人的权益 |
二、建设纳税社会信用体系 |
三、提供税收事先裁定服务 |
第五节 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
一、明确中央和地方的职权 |
二、健全地方税体系 |
三、增强税收预算科学性 |
第六章 国家治理视角下新时代中国税收制度改革的对策 |
第一节 全面落实税收法治方略 |
一、大力推进税收立法进程 |
二、严格规范税收执法行为 |
三、完善提供税收司法保障 |
四、创新开展税收法治宣教 |
第二节 充分发挥税收乘数效应 |
一、进一步优化税收制度结构 |
二、进一步稳定宏观税负水平 |
三、进一步深化税收种类改革 |
四、进一步加强税收征管改革 |
第三节 有力彰显税收公平正义 |
一、聚合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
二、情系民生降低基尼系数 |
三、大力扶持民营企业成长 |
四、积极鼓励慈善事业发展 |
第四节 加速提升税收绿色指数 |
一、激活绿色税收制度机制 |
二、健全完善环境保护税法 |
三、增强现有税种绿色程度 |
第五节 多元构建税收综合治理 |
一、推动建立税收保障制度 |
二、发挥涉税中介服务力量 |
三、打造经世济用税收智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3)产权结构多元化对税收的影响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宏观经济面临的困境 |
1.1.2 财政政策面临“三角困局” |
1.1.3 税制改革迫在眉睫 |
1.2 问题提出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结构 |
1.4 文章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2.文献综述 |
2.1 关于税收的文献综述 |
2.1.1 税源的概念辨析 |
2.1.2 税收收入的影响因素 |
2.1.3 税制结构的影响因素 |
2.2 产权制度概述 |
2.2.1 产权的界定 |
2.2.2 产权、所有权与物权的概念辨析 |
2.3 产权与税收之间的联系 |
2.3.1 对传统税收理论的批判 |
2.3.2 从产权角度看待税收问题的合理性 |
2.3.3 产权税收论 |
2.4 本章小结 |
3.产权结构多元化对税收的影响:一个分析框架 |
3.1 产权结构多元化对税源的影响 |
3.1.1 产权结构多元化与新税源的产生 |
3.1.2 产权清晰界定与税源的稳定 |
3.1.3 产权结构多元化与新税源的扩大 |
3.2 产权结构多元化与税制结构变迁 |
3.2.1 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产权制度的演进 |
3.2.2 产权结构多元化对税制结构的影响 |
3.3 产权结构多元化对税收收入的影响 |
3.3.1 产权结构多元化与税收收入的扩大 |
3.3.2 产权结构多元化程度与税收收入的最优选择 |
3.4 理论框架与假设的提出 |
3.5 本章小结 |
4.历史实证分析:企业产权结构多元化对税收的影响 |
4.1 中国经济转轨过程中的企业产权变迁 |
4.1.1 放权让利改革(1979-1984年) |
4.1.2 两权分离改革(1984-1992年) |
4.1.3 股份制改革与产权结构多元化(1993-1998年) |
4.1.4 产权约束下的国企改革(1998年至今) |
4.2 企业产权变迁中的税收变化情况 |
4.2.1 企业产权结构变迁过程中的税源变化 |
4.2.2 税制结构的变化 |
4.2.3 税收收入的变化趋势 |
4.3 本章小结 |
5.计量实证分析:企业产权结构多元化对税收的影响 |
5.1 企业控制权多元化对税收收入的影响 |
5.1.1 指标选取与数据说明 |
5.1.2 模型构建 |
5.1.3 实证结果 |
5.2 企业剩余索取权多元化对税收收入的影响 |
5.2.1 指标选取与数据说明 |
5.2.2 模型构建 |
5.2.3 实证结果 |
5.3 实证结果分析 |
5.3.1 控制权多元化对企业效率的影响 |
5.3.2 剩余索取权多元与企业微观激励 |
5.3.3 企业产权结构多元化与税收收入的扩大 |
5.4 本章小结 |
6.城市土地、住房产权变迁对相关税种的影响 |
6.1 土地市场产权结构多元化对相关税种的影响 |
6.1.1 土地市场产权结构多元化的内涵 |
6.1.2 土地产权制度变迁 |
6.1.3 土地市场产权结构多元化对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的影响 |
6.2 房地产市场的产权结构多元化对相关税种的影响 |
6.2.1 房地产市场产权结构多元化的内涵 |
6.2.2 房地产市场产权结构变迁 |
6.2.3 房地产市场产权结构多元化对房产税、契税的影响 |
6.3 本章小结 |
7.结论与政策建议 |
7.1 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7.2.1 产权视角下扩大税源的政策建议 |
7.2.2 我国税源变化趋势与税制改革对策 |
博士研究生学习期间科研成果 |
参考文献 |
后记 |
(4)税收对我国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和结构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献综述 |
二、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现状和现行税制存在的问题 |
(一)城乡居民消费现状 |
(二)现行税制在促进居民消费方面存在的问题 |
三、税负和税制结构对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和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 |
(一)理论假设 |
1.税负和税制结构对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 |
2.税负和税制结构对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 |
(二)实证检验 |
1.税收对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 |
2.税收对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 |
四、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一)着力降低居民消费者的间接税负,扩大整体消费水平 |
(二)强化税收的调节作用,提升居民消费结构 |
(三)分层制定差异化的消费税收政策 |
(四)以税制改革支撑热点消费 |
(5)金砖国家税制结构变迁:历程、成因及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基本概念界定 |
1.2.1 金砖国家 |
1.2.2 税制结构 |
1.2.3 税制结构的层次 |
1.2.4 税制结构的模式及衡量标准 |
1.3 研究结构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结构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与不足 |
1.4.1 创新之处 |
1.4.2 不足之处 |
2 文献述评 |
2.1 税制结构变迁历程研究 |
2.1.1 税收组合结构变迁的理论研究 |
2.1.2 税收收入结构变迁的实证研究 |
2.2 税制结构变迁影响因素研究 |
2.2.1 分因素研究 |
2.2.2 综合研究 |
2.3 税制结构变迁效应研究 |
2.3.1 税制结构变迁的经济增长效应 |
2.3.2 税制结构变迁的收入分配效应 |
2.4 小结 |
3 税制结构变迁历程、成因及效应的理论基础 |
3.1 税制结构变迁历程的分类及量化 |
3.1.1 税制结构变迁历程的分类 |
3.1.2 税制结构变迁历程的量化 |
3.2 税制结构变迁成因:双重约束理论 |
3.2.1 税制结构变迁的客观制约 |
3.2.2 税制结构变迁的主观取向 |
3.2.3 重约束影响税制结构变迁的路径 |
3.3 税制结构变迁效应的理论分析 |
3.3.1 税制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理 |
3.3.2 税制结构变迁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机理 |
4 金砖国家税制结构变迁的历史考察 |
4.1 金砖国家现行税制结构比较 |
4.1.1 税收组合结构比较 |
4.1.2 税收收入结构比较 |
4.2 金砖国家税制结构变迁历程比较 |
4.2.1 巴西税制结构变迁历程 |
4.2.2 中国税制结构变迁历程 |
4.2.3 印度税制结构变迁历程 |
4.2.4 俄罗斯税制结构变迁历程 |
4.2.5 南非税制结构变迁历程 |
4.2.6 国比较 |
4.3 金砖国家税制结构变迁成因比较 |
4.3.1 主观取向:税制改革促成 |
4.3.2 客观因素:经济发展水平提升促成 |
4.3.3 主客观因素的共同作用:征管条件进步促成 |
5 金砖国家税制结构变迁成因的实证检验 |
5.1 影响因素的整体检验 |
5.1.1 模型与变量选取 |
5.1.2 数据来源与统计特征 |
5.1.3 估计方法及步骤 |
5.1.4 回归结果说明 |
5.1.5 稳健性检验 |
5.2 考虑结构变动的影响因素检验 |
5.2.1 巴西、中国、印度、南非的税制改革 |
5.2.2 俄罗斯的税制改革 |
5.3 小结 |
6 金砖国家税制结构变迁效应的实证检验 |
6.1 金砖国家税制结构变迁的经济增长效应 |
6.1.1 研究方法 |
6.1.2 模型与变量选取 |
6.1.3 实证分析 |
6.1.4 主要结论 |
6.2 金砖国家税制结构变迁的收入分配效应 |
6.2.1 金砖国家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现状 |
6.2.2 金砖国家税制结构对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 |
6.3 中国提高直接税比重的效率与公平效应 |
6.3.1 模型设计与数据基础 |
6.3.2 模拟测算结果 |
6.3.3 主要结论 |
6.4 小结 |
7 结论及建议 |
7.1 金砖国家税制结构变迁的研究结论 |
7.1.1 金砖国家税制结构变迁历程 |
7.1.2 金砖国家税制结构变迁成因 |
7.1.3 金砖国家税制结构变迁效应 |
7.2 优化中国税制结构的政策建议 |
7.2.1 以公平优先,兼顾效率为税制结构优化的基本理念 |
7.2.2 以高质量的“双主体”为税制结构优化的总体方向 |
7.2.3 以推行税制改革为税制结构优化的主要路径 |
7.2.4 以提升征管水平为税制结构优化的有力保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附件 |
(6)后“营改增”时期重构我国地方税体系的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外文献综述 |
二、国内文献综述 |
第四节 研究内容 |
第五节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地方税体系构建的基本理论 |
第一节 地方税和地方税体系 |
一、地方税的内涵 |
二、地方税体系的主要内容 |
第二节 构建地方税体系的理论依据 |
一、公共产品理论 |
二、财政分权理论 |
三、主体税种选择理论 |
第三节 地方税职能的最优化 |
第三章 我国地方税体系运行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一节 我国地方税体系的形成及其历史沿革 |
第二节 我国地方税体系运行现状 |
一、我国地方税税权情况 |
二、我国地方税体系现有基本框架 |
三、我国地方税收收入规模 |
四、我国地方税收收入结构 |
第三节 我国地方税存在的问题分析 |
一、地方税规模比重缩减 |
二、地方税制结构不尽合理 |
三、地方税治理权严重缺失 |
四、非税收入管理亟待规范 |
第四章 国外地方税建设的的经验分析与借鉴 |
第一节 税权划分方面 |
第二节 税种设置方面 |
第三节 主体税种选择方面 |
第四节 征收管理模式方面 |
第五节 各国地方税体系建设的经验借鉴与启示 |
第五章 重构我国地方税体系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厘清地方政府职责边界 |
第二节 推进地方税种结构优化 |
一、关于消费税改革 |
二、关于增值税改革 |
三、关于所得税改革 |
四、关于环境保护税的改革 |
五、关于资源税的改革和试点 |
六、关于房地产税的设立 |
第三节 地方税主体税种选择 |
一、地方税主体税种选择方案和原则 |
二、地方税主体税种各建议税种收入稳定性对比 |
三、地方税主体税种选择的实现路径 |
四、打造长期稳定的地方税主体税种的建议 |
第四节 重构我国地方税体系的其他配套措施 |
一、给予地方适量税收立法权 |
二、优化完善转移支付制度 |
三、深化税务系统征管体制改革 |
四、推进“费改税”与完善非税收入管理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7)中国增值税税率结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文献综述 |
1.2.2 国外文献综述 |
1.3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思路 |
1.3.2 内容结构 |
1.3.3 研究方法 |
1.3.4 技术路线 |
1.4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1.4.1 可能的创新之处 |
1.4.2 本文的不足 |
2 增值税税率结构优化理论分析 |
2.1 税率结构及增值税税率结构优化内涵 |
2.1.1 税率结构 |
2.1.2 税率结构优化 |
2.1.3 增值税税率结构 |
2.1.4 增值税税率结构优化 |
2.2 税收中性与增值税税率结构优化 |
2.2.1 增值税中立性之理解 |
2.2.2 法定增值额与税收中性 |
2.3 最优商品税与增值税税率结构优化 |
2.3.1 拉姆齐法则 |
2.3.2 基于税收公平的最优商品税理论 |
2.3.3 公共选择视角下的最优税收理论 |
2.4 增值税税率结构形成的路径依赖 |
2.4.1 路径依赖的一般机理 |
2.4.2 我国增值税试行期间的税率结构 |
2.4.3 增值税多档税率结构与政治成本 |
2.4.4 增值税税率结构优化的趋势 |
2.5 我国增值税税率结构优化理论依据评述 |
2.5.1 增值税税率结构演化与理论选择 |
2.5.2 增值税税率结构优化的理论选择 |
3 我国增值税税率结构的制度变迁与经济影响 |
3.1 增值税转型税率结构与经济影响 |
3.1.1 生产型增值税税率结构 |
3.1.2 消费型增值税税率结构 |
3.1.3 增值税转型税率结构对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 |
3.2 “营改增”改革税率结构与经济影响 |
3.2.1 “营改增”改革税率结构 |
3.2.2 “营改增”改革税率结构对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 |
3.3 增值税税率结构调整期与经济影响 |
3.3.1 2017年增值税税率结构调整 |
3.3.2 2018年增值税税率结构调整 |
3.3.3 2019年增值税税率结构调整 |
3.3.4 增值税税率结构调整对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 |
4 我国现行增值税税率结构存在的问题 |
4.1 增值税税率水平偏高不利于全球价值链“升级” |
4.1.1 全球供应链网络形成原因 |
4.1.2 我国在全球供应链网络中的地位 |
4.1.3 我国增值税税率水平对制造业的“锁定效应” |
4.2 增值税税率档次复杂抑制税收中性优势的发挥 |
4.2.1 增值税三档税率产生的扭曲 |
4.2.2 增值税四档征收率产生的扭曲 |
4.2.3 增值税现行零税率的扭曲作用 |
5 我国现行增值税税率结构的主要原因 |
5.1 增值税税率结构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 |
5.1.1 1994年工商税制改革前流转税税负水平较高 |
5.1.2 “营改增”改革所经历的特定过渡阶段 |
5.1.3 以增值税为基础而征收的各项附加税费水平 |
5.2 征管制度缺陷对增值税税率结构优化的影响 |
5.2.1 增值税信息不对称与征收管理能力缺陷 |
5.2.2 增值税专用发票制度及其弊端 |
6 增值税税率结构国际比较 |
6.1 世界各地增值税税率档次比较 |
6.1.1 增值税税率档次国际比较 |
6.1.2 欧盟增值税税率档次比较 |
6.1.3 OECD成员国增值税税率档次比较 |
6.1.4 我国周边国家(地区)增值税税率档次比较 |
6.1.5 主要国家增值税税率档次比较 |
6.2 世界各国增值税税率水平比较 |
6.2.1 增值税的累退性与差别税率 |
6.2.2 世界各国增值税优惠税率比较 |
6.2.3 增值税抵扣制度与增值税有效税率 |
6.2.4 金融服务业增值税税率比较 |
6.3 增值税税率结构国际比较启示 |
6.3.1 税收中性是现代型增值税主要追求目标 |
6.3.2 优化抵扣制度降低增值税的有效税率 |
7 我国增值税税率结构优化对策选择 |
7.1 我国增值税税率档次优化路径选择 |
7.1.1 增值税税率档次 |
7.1.2 “1+1”模式是我国增值税税率档次优化选择 |
7.2 我国增值税税率结构优化的财政约束 |
7.2.1 财政收入增速明显下滑 |
7.2.2 财政支出面临刚性需求 |
7.2.3 地方政府债务问题严峻 |
7.2.4 增值税税率结构优化合理减税规模测算 |
7.3 基于“1+1”模式的增值税税率水平优化 |
7.3.1 增值税标准税率水平的确定 |
7.3.2 增值税低税率水平的确定 |
7.3.3 我国增值税低税率适用范围优化 |
7.4 增值税征收率的优化 |
7.4.1 统一增值税征收率 |
7.4.2 起征点调整为免征额 |
7.4.3 增值税免征额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认定标准统一 |
7.5 增值税零税率的优化 |
7.5.1 出口退税率、离境退税率与适用税率相一致 |
7.5.2 跨境服务的出口退税由免税调整为零税率 |
7.5.3 设定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的出口退税率 |
7.6 结论与研究展望 |
7.6.1 基本结论 |
7.6.2 研究展望 |
在学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参考文献 |
后记 |
(8)中国税收征管制度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文献综述与评析 |
1.3.1 税收征管模式研究 |
1.3.2 税收管理措施研究 |
1.3.3 税收征管效率研究 |
1.3.4 税收征管成本与税源控管研究 |
1.3.5 研究文献评析 |
1.4 研究框架结构 |
1.5 可能创新与不足之处 |
1.5.1 可能创新 |
1.5.2 不足之处 |
第2章 税收征管制度的概念、内涵与效率 |
2.1 税收征管的概念 |
2.1.1 税收征管的概念 |
2.1.2 税收征管、税收管理和税务管理的概念辨析 |
2.2 税收征管制度的内涵 |
2.2.1 税收征管制度的构成 |
2.2.2 税收征管制度的特征与功能 |
2.2.3 税收征管制度的供给与需求 |
2.3 税收征管制度的成本与收益 |
2.4 税收征管制度的效率 |
第3章 中国税收征管制度分析 |
3.1 中国税收征管制度的变迁 |
3.1.1 税收征管制度变迁动因 |
3.1.2 相关法律条文变迁 |
3.1.3 征管制度模式变迁 |
3.1.4 税源管理制度变迁 |
3.1.5 大企业税收管理制度变迁 |
3.1.6 纳税服务制度和税务稽查制度变迁 |
3.1.7 发票管理制度变迁 |
3.1.8 非正式税收征管制度及实施机制变迁 |
3.2 中国税收征管体制的改革 |
3.2.1 第一阶段:征、管、查“三分离” |
3.2.2 第二阶段:纳税申报制度 |
3.2.3 第三阶段:税收征管制度完善 |
3.2.4 第四阶段:国、地税合并 |
3.2.5 第五阶段:信息技术助力 |
3.3 中国税收征管制度的现状 |
3.3.1 税收征管法律体系现状 |
3.3.2 税收征管机构设置状况 |
3.3.3 税收征管人员构成状况 |
3.3.4 税收征管收入现状 |
3.4 中国税收征管制度的缺陷 |
3.4.1 税收法律法规不健全 |
3.4.2 税务机关与纳税人权责不明确 |
3.4.3 纳税服务体系不完善 |
3.4.4 税收监控缺失 |
3.4.5 纳税评估体系缺失 |
第4章 中国税收征管制度效率实证分析 |
4.1 研究方法梳理 |
4.2 研究方法选择 |
4.2.1 DEA模型 |
4.2.2 Malmquist指数模型 |
4.3 中国税收征管效率的测度分析 |
4.3.1 指标设置原则 |
4.3.2 指标选取 |
4.3.3 数据来源及说明 |
4.4 基于DEA-MALMQUIST指数的税收征管效率分析 |
4.4.1 年际时间差异分析 |
4.4.2 各地区异质性分析 |
4.4.3 国、地税合并前后差异分析 |
4.5 实证总结 |
第5章 国外税收征管制度及其借鉴 |
5.1 国外税收征管制度 |
5.1.1 美国税收征管制度 |
5.1.2 英国税收征管制度 |
5.1.3 日本税收征管制度 |
5.2 国外税收征管制度的借鉴 |
5.2.1 限制现金交易 |
5.2.2 建立一体化信息管理制度 |
第6章 中国税收征管制度优化的路径选择 |
6.1 中国税收征管制度路径选择的依据 |
6.2 中国税收征管制度路径选择的障碍 |
6.2.1 “互联网+税务”存在的问题 |
6.2.2 “金税三期工程”存在的问题 |
6.3 中国税收征管制度路径选择的渠道 |
6.4 中国税收征管制度路径选择的举措 |
第7章 中国税收征管制度的创新建议 |
7.1 完善税收征管法律制度 |
7.1.1 制定税收基本法 |
7.1.2 延伸《税收征管法》的边界 |
7.1.3 优化税法体系和税收计划 |
7.1.4 细化地方性法律法规 |
7.2 完善税收机构设置 |
7.2.1 建立专门数据风险监控部门 |
7.2.2 建立专门登记管理和档案中心 |
7.3 加快推进税务系统“放管服” |
7.3.1 建立与其他部门协调制度 |
7.3.2 开通全国税收信息共享渠道 |
7.3.3 优化整合国地税合并后的税务征管系统 |
7.3.4 构建中国特色的税务代理体系 |
7.4 改革社保费代征制度 |
7.5 调适和优化纳税人心理 |
7.5.1 鼓励纳税人自主纳税 |
7.5.2 提升纳税人纳税意识 |
7.6 优化税务人员管理 |
7.6.1 妥善安排干部,建立激励机制 |
7.6.2 提高税务人员素质 |
7.6.3 转变税务人员服务理念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9)我国税制结构优化研究——基于间接税与直接税选择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最优税制标准及其结构选择 |
(一) 最优税制标准 |
(二) 最优税制结构选择—基于间接税与直接税选择的视角 |
二、我国现行税制结构特征 |
(一) 间接税占比高于直接税 |
(二) 纳税人以企业为主 |
三、现行税制结构的缺陷 |
(一) 不利于科学发展 |
(二) 难以保证市场统一 |
(三) 难以实现社会公平 |
四、我国税制结构优化建议 |
(一) 进一步推进结构性减税, 降低间接税的比重 |
(二) 提高自然人纳税人的纳税比重, 改革个人所得税征税模式 |
(三) 适时推出房地产税, 建立我国财产税体系 |
(四) 强化税收征管, 提高征管水平 |
四、论完善我国税制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 [1]论完善我国企业所得税制度[D]. 李颜. 中国政法大学, 2006(04)
- [2]国家治理视角下的当代中国税收制度改革研究[D]. 于俊. 华侨大学, 2019(12)
- [3]产权结构多元化对税收的影响机制研究[D]. 杨白冰.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2016(12)
- [4]税收对我国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和结构的影响[J]. 李香菊,赵兰兵,赵博. 税务研究, 2015(09)
- [5]金砖国家税制结构变迁:历程、成因及效应研究[D]. 李昕凝. 山东大学, 2016(09)
- [6]后“营改增”时期重构我国地方税体系的对策研究[D]. 杨俊滨. 华侨大学, 2019(01)
- [7]中国增值税税率结构优化研究[D]. 王蕴. 东北财经大学, 2019(06)
- [8]中国税收征管制度创新研究[D]. 王一棠. 吉林大学, 2020(08)
- [9]我国税制结构优化研究——基于间接税与直接税选择的视角[J]. 胡洪曙,王宝顺. 税务研究, 2017(08)
- [10]论完善我国税制结构[J]. 李文. 税务与经济(长春税务学院学报), 199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