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战斗机新技术研究的重点

未来战斗机新技术研究的重点

一、未来战斗机新技术研究的轻重缓急(论文文献综述)

丁聪[1](2017)在《21世纪初的美国军事改革思想研究》文中提出“九一一”事件以后,面对风谲云诡的国际环境,小布什政府开启了新一轮军事改革。美国军事改革思想作为引领这场改革实践的指导思想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美国军事改革思想是一个动态的思想、理论、概念体系,渗透进了这场改革的方方面面。在长达十余年的时间里,唐纳德·拉姆斯菲尔德和罗伯特·盖茨在美国军事改革思想的指导下持续不断地推动美国军事制度的改革,试图满足美国打赢当下战争和赢得未来挑战的需求。拉姆斯菲尔德就任国防部长期间,积极推动美军转变军事学说,改革美军组织结构,调整军政关系,强化文官对军队的控制。另外,美国还广泛利用最新的技术,大力推动部队联合作战。盖茨就任国防部长后,继续推动美国的军事制度改革。他推动美国军事力量的再平衡,调整军队的官僚体制,平衡军政关系,革新军种文化,改革国防部的商业模式,并针对新兴国家的“反介入”和“区域拒止”战略提出了应对措施。尽管在拉姆斯菲尔德和盖茨的军事制度改革过程中遭遇了一些阻力,但是其改革仍然取得了显着的效果,深刻地改变了美国的军事制度,影响到未来美国军事变革的趋势。

李路[2](2018)在《美国“抵消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抵消战略”发端于冷战时期,是美国应对大国竞争的重要战略工具。它通常出现在美国战略扩张受阻的背景下,以“非对称”为主要特点,强调依托“竞争优势”,达成战略目的。本文主要采用唯物主义历史叙事方法,充分借鉴社会系统论新思维,首次向学界引入政策检证策略的新方法,以马克思社会生产理论为基础,以形式逻辑为工具,对美国历史上历次“抵消战略”,尤其是2014年提出的第三次“抵消战略”进行分析,全面且富有逻辑地阐明了历次战略的形成过程和内在机理,从目的、方针和手段等方面厘清历次战略的基本内容和设计考量,最终结合战略环境对当前美国第三次“抵消战略”进行了多层评估,对未来战略前景进行了预测。

杨培宇[3](2017)在《战略高技术创新体系研究》文中提出战略高技术是建立在现代前沿科学研究成果之上,与国家战略布局紧密契合,能够服务于经济社会以及国防和军队建设需求的一系列高技术(群)。在席卷全球的科技浪潮推动下,战略高技术的异军突起,不仅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也为哲学思辨带来了更广阔的空间。文章开篇便立足于哲学视角对战略高技术这一重要概念进行了理论分析,梳理了战略高技术的内涵和主要特征,并结合现实背景总结了战略高技术的社会功能以及对于所处的时代具备的变革性意义。文章遵循战略高技术创新的运行逻辑展开,依照战略高技术创新的发展时序进程,构建了战略高技术全生命周期的逻辑模型,分别从战略高技术的选择、战略高技术的组织管理、战略高技术的成果转化、战略高技术的评估等4个典型阶段构建研究脉络,试图通过论证理论成果、列举国内外战略高技术发展事例,完整地描绘分析战略高技术创新体系的组织结构,探寻制约战略高技术创新发展体制机制因素。通过理论分析、逻辑论证和案例研究,文章阐释了战略高技术选择的不同类型,构建了选择决策体系的基本模型;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战略高技术的组织管理体系进行了深入探讨,以美国、苏联和日本为代表分析了不同类型战略高技术组织管理体系的特点;剖析了战略高技术成果转化体系的组织实施流程,指出军民融合将成为未来战略高技术成果转化的主要模式;以美国测试和评估体系的历史沿革为切入点,研究探讨了战略高技术评估体系的基本框架和指标模型。文末结合前文分析讨论和所举事例,以健全体制、拓展机制为出发点,为我国下一步建立健全战略高技术创新体系提供了对策和建议。

王宏伟[4](1997)在《未来战斗机新技术研究的轻重缓急》文中认为在冷战年代,为应付可能在中欧爆发的东西方大规模战争,西方军事大国开展了几项重要的战斗机新技术研究.这些技术包括:超机动性技术(敏捷性)、垂直/短距起落技术,以及隐身技术.随着冷战的结束,全球战略格局发生了巨变.在这些新技术当中,哪些至今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呢?这是军事航空领域值得探讨的问题之一.国际局势的变化决定技术发展的取向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一些新航空武器系统的发展周期越

舒遂文[5](2005)在《预警机维修保障综合信息系统及相关标准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历次现代战争表明,预警机担负着多种雷达探测预警和指挥控制任务,是现代战争整个作战体系的神经中枢。它是现代国防和战争夺取制空权的不可或缺的装备,已成为军队信息化的重要标志。 根据有关资料,为了实现新形势下的祖国统一和疆土防空,我国大约需要部署两百多架比较先进的预警机。然而,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军机维修保障工作面临维修保障体制没有定型、维修装备和维修方式落后、信息化程度比较低下的现实,如果装备数量庞大的预警机,不能保证其作战性能的发挥。 本文通过对国外先进的军用飞机维修保障技术和系统的分析,总结了预警机等先进飞机维修保障工程的发展趋势:便捷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根据我国航空工业信息化的要求,采用先进的维修保障理念,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数据仓库和接口技术,设计出适合我国军用飞机维修保障工作的综合维修信息系统的总体结构。 在综合信息系统设计中,首先,分析预警机维修保障工作的内容与形式,提炼出数据传输的途径和传输关系,建立数据传输模型图,建立数据功能图;然后,建立“信息驱动”机制、数据属性编码,并采用专家系统提高了维修工作中的信息自动采集、转换、存储、决策统计和预测能力;最后,为了保证信息系统运行的一致性,本文应用CALS标准体系的思想,初步制订了维修保障信息系统的功能、技术和数据标准体系。 本文把先进维修技术、计算机和信息技术集成到维修保障工程中,对提高武器保障能力,提高装备适应未来战争的能力有积极的作用。并且经过系统扩展可推广到其他装备的维修保障工程中。

廖鸣[6](2008)在《国防科研成本控制研究》文中指出国防科研成本控制是国防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世界各国对国防科研的投入日益增长,加之科研成本对生产成本有决定性作用,国防科研成本控制的重要性日益增加。因此,本文以国防科研成本控制为研究课题,来考察我国国防科研成本控制的系统构成及其功能机制。并在分析我国国防科研成本控制制度缺陷的基础上,进行了有益的理论研究,认为我国国防科研成本控制系统应当具备三层结构。国防科研成本控制系统的三个层次中,第一个层次是决策系统,军方通过成本预测和成本决策来做好事前成本控制,对应国防科研的决策阶段;第二个层次为管理系统,军方通过综合运用协调、激励、监督等职能对国防科研成本合同进行管理,并通过建立成本控制评价体系来进行事后成本控制;第三个层次为执行系统,军方与科研部门进行协作,主要由科研部门在国防科研成本形成过程中实施事中成本控制。本文通过对国防科研成本控制系统三个层次的展开分析,进行了相关的模型构建和实证分析,并提出了几点政策建议,希望能对我国国防科研成本控制体系的改进有所帮助。

束必铨[7](2014)在《亚太大国制海权争夺研究 ——兼析对中国制海权建设的启鉴》文中研究指明古往今来,制海权的争夺、获取和行使始终是大国走向海洋不懈追求的目标,也是决定大国命运兴衰的关键。拥有制海权首先意味着获得海上作战行动的自由权和掌握海上军事斗争的战略主动权;其次,能够有效维护国家海上安全、促进国家海洋经济发展和体现作为海洋强国国家的国际地位等。纵观海权强国的崛起和地位的确立,无不与其拥有强大的海上力量,在制海权争夺中采取了有效的政治、军事战略和正确的作战战术有关。本文的中心问题就是探讨亚太大国制海权争夺的发展历程,及其对中国制海权建设的启示意义。通过近代以来的美日、美苏、美中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制海权争夺,试图对以下三大问题进行论述:(1)大国制海权争夺贯穿并塑造了亚太的近现代史;(2)中国在大国制海权争夺中的地位、角色和作用历经重要演变;(3)中美制海权争夺要求中国推进现代制海权建设。这三大问题贯穿本文的始终,也是本文展开论述的主体部分。本文通过制海权理论的相关研究,构建起一套制海权与大国互动的分析框架,认为在地缘政治背景下,海权、海战、政治属性和海军战略的互动决定着制海权的发展态势、性质和方向,并将近代以来的大国制海权发展模式分为海权国家、陆权国家和海陆国家间关系三种,这些模式对于不同国家的安全战略、海军战略和制海权争夺方式等有着不同的影响。在制海权争夺过程中,美日、美苏、美中是不同时期的主要行为体,他们的互动塑造了亚太政治力量格局与安全秩序。中国在这些制海权争夺战中经历了从中心到边缘,再从边缘逐步进入中心的过程。大国制海权争夺的历史给予中国制海权建设有着惨痛的教训,也有着宝贵的经验启示。中美制海权争夺将呈现长期化的态势,既有滑向美日冲突的可能,也有陷入美苏对抗的可能,这两种情况都不符合中国的国家战略需求和海洋权益维护。中美必须探寻良性竞合的可能,为大国制海权争夺寻找第三条道路。此外,历史与现实告诫我们,中国必须建设现代制海权来引导、塑造地区海洋安全态势。现代制海权是中国现代化转型过程中的必然,也是古老文明向现代文明转型的必经阶段。现代制海权要拓展军事、经济、政治、法律、外交和文化等多种因素,为大国安全竞争、利益协调建立竞合共生关系提供可能。现代制海权在重视对海区有效管辖方面,更为突出对海洋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制度、技术和观念等有效治理能力,这也会成为新时期大国制海权争夺的主要特征。

王新[8](2005)在《后冷战时代中美俄三边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苏联的消亡使延续了近半个世纪的两极国际关系体系发生重大解构,美国成为唯一真正具有全球意义的超级大国。面对冷战结束后国际大棋局的新变化,世界各国都在重新调整各自的外交政策,力求在新的国际格局中谋求优势地位。中国、美国和俄罗斯也不例外。无论从经济实力、国际政治影响力、军事力量优势,还是从文化吸引力、科技尖端领域的领先地位等方面综合观察,美国都是当今世界的“巨无霸”。虽然苏联的解体导致俄罗斯综合国力急剧衰退,但是凭借雄厚的自然资源、坚实的科技力量基础及较高水平的国民素质,俄罗斯无论在地缘政治还是在全球事务中仍然是国际舞台上一个发挥重要作用的大国,而且随着俄罗斯的逐渐复兴,其对世界的影响也必将越来越大。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崛起已经成为全球的热门话题,中国经济对于地区乃至世界的影响已初显端倪。中国综合国力的持续提升,必然造就一个以中国为首的地区力量中心,从而对现有的国际体系结构造成冲击。由于中美俄在国际事务中所处的地位独特,如联合国安理会最重要的常任理事国,“核俱乐部”的重要成员国,同处在当今世界最具经济发展活力的亚太地区等,由于中美俄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与发挥的作用独特,所以,在对当代国际关系的发展及未来国际体系结构变化的影响方面,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组国家间关系比中美俄三边关系的走向更重要、更关键。本论文通过将中国、美国和俄罗斯置于冷战后国际关系新格局的大框架内,以现实主义的国家利益理论为基础,同时借助于均势理论、权力论和相互依存论等现代国际关系理论,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和历史实证的方法,对中美俄三边关系的形成、发展、调整及影响三国关系的因素进行深入的探源与分析后认为:冷战后的中美俄三边关系与冷战期间的中美苏战略三角关系有着本质区别,必须从新的视角高度出发,运用新的研究方法,分析并把握当代中美俄三边关系的发展趋势。国家利益是促使中美俄三边关系形成、发展和调整的原动力。国家利益的自身属性,即国家利益具有根本性与长期性、国家利益具有可变性、国家利益具有优先次序的不定性,以及国家利益的界定与实现取决于一国的综合国力等,是导致中美俄三边关系以合作为基础、以竞争为常势、以相互防范为必然、曲折向前发展的根本原因。本论文还就如何正确把握中美俄三边关系,如何巧妙运筹三边关系以谋求我国家利益最大化,尝试着提出一些建设性思考意见。

艾雨兵,郑金华,张文丽[9](2004)在《美国海军21世纪战略概念分析(连载二)》文中研究表明

杨朝辉[10](2014)在《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创新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是生存的挑战,更是发展的机遇,金钱搭建的“纸牌屋”有可能风一吹就会散乱,通过一时的投机或所谓“机会”而攫取的财富有可能“富不过三代”,只有长期创新发展而形成的创新传统才能使一代代人充满激情地适应环境的变化,甚至通过创新投资改变和塑造环境而保持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这对于高科技的大型企业更为如此。这些创新型的大企业用高科技架起了钢筋铁骨,用创新精神和组织管理经验高效地调配人力物力资源的最佳组合,增进企业资源力量潜能的发挥,并最大限度调动起整个国家相关的经济社会资源,在企业自身发展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对于创新型企业如何在约瑟夫·熊彼特描述的“循环流转”的经济运行状态下,为实现未来长期发展而将经济运营中的资金、人力、物力、组织管理经验等资源创新性地重新组合,进行“创造性毁灭”,以实现新的、跨越式的经济增长与发展,论文从研究大企业发展历程的历史学者、创新经济学者、技术创新经济学者、企业理论研究学者、管理学者和创新型企业理论等研究学者的实证和理论相结合的研究成果中,逐渐发展出企业创新机制的理论假设。但是,要验证之前学者的观点与这一假设的虚实真伪,还需要有扎实的实证分析。本文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指导下,通过将历史学中的企业史研究与创新经济学范畴内的创新型企业理论综合交叉,以相关史实资料为依据,用历史发展和比较历史的研究方法,集中于一家具体企业—美国通用电气公司从19世纪末组建到20世纪60年代初的创新发展历程,尝试分析论证和发展创新型企业理论。同时努力发现通用电气公司创新机制的一些独有特征,及其在美国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的积极作用。通用电气公司不仅承袭了汤姆生·休斯顿电气公司和爱迪生通用电气公司两家前身企业的各类优势资源,也继承了两家公司相互补充和强化的创新传统,并将之发扬光大。在公司成立初期和随后而来的1893年经济危机的冲击下,总裁查尔斯·科芬领导通用电气公司建立起完善高效的中央集权式职能制组织结构,有效利用公司合并获得的各类优势资源和力量,对以前不完善的组织结构,如爱迪生公司系统的销售组织等进行改革,以最大限度减少劣势,最大限度发挥合并的优势。之后,公司在新的发展时期,由于技术和产品创新对科学研究和科学进步的需求加强,公司创新构建起以相关领域基础科学研究为主的科研机构,拥有了自己的科学研究实验室和有组织且实力雄厚的科研力量。在第二代领导者总裁杰拉德·斯沃普时期,通用电气公司发展了更加完善的市场战略,“良性循环”多元化发展进入消费类电气产品等全新业务领域,加强了公司的市场力量,使公司的业务发展更加平衡健康稳定,增强了发展的可持续性。在美国参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以及战后到1951年总裁拉尔夫·科迪纳对公司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进行全面改革之间的时期,通用电气公司迎来了又一次历史上的跨越式大发展。公司的科技实力、业务多元化、公司规模和价值总量都经历了另人叹为观止的巨大发展。为了继续释放和发挥公司的规模、科技、和各种人力、物力资源力量,把大公司的规模优势和小公司的灵活性、专业性与专注度相结合,继续推动公司的长期多元化发展战略,20世纪50年代初,在总裁拉尔夫·科迪纳领导下,公司创新组织结构,实行分部制和分权化改革,构建职业化管理制度,培养大批优秀管理人才,高效运营改革后的全新通用电气公司。公司不仅成为美国最优秀管理人才的西点军校,为美国企业界培养了大批优秀领导者和管理者,而且,通用电气更是科技进步的代表,创新的源泉,长期不断地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国防安全,以及国家整体科技实力和竞争力的提升做出重大贡献。总之,通过对美国通用电气公司,从19世纪末组建,到20世纪60年代初这段时期创新发展历程的分析和研究,论文的结论既显示出通用电气公司创新机制和一般性创新型企业理论的共同点,也有诸多自己的独有特征。通用电气公司的企业创新机制总体归纳为,这是一个在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战略高层领导、控制与协调下,科研、组织结构、人力资源、资金、市场力量和外部关系等要素间协同合作,互动发展,推进公司的不断成功创新和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动态机制。通用电气公司的创新机制不是一朝一夕建立而成,创新机制本身会随着公司发展和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发展,在新的时期会带有新的特征,但其宗旨是在具有创新精神的战略高层领导下,不断创造和整合各种创新资源,在公司整体利益和长期发展目标指引下,最大限度地成功实现创新,最大限度降低创新投资的风险,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竞争力的提升做出贡献。

二、未来战斗机新技术研究的轻重缓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未来战斗机新技术研究的轻重缓急(论文提纲范文)

(1)21世纪初的美国军事改革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研究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本文写作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第二章 21世纪初美国军事改革背景
    2.1 改革的内因
        2.1.1 国内政治推动军事改革
        2.1.2 军工复合体牵引军事改革
        2.1.3 国防科技支撑军事改革
    2.2 改革的外因
        2.2.1 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推动
        2.2.2 传统安全威胁卷土重来
        2.2.3 非传统安全威胁呈愈演愈烈之势
第三章 21世纪初美军改革总体思想
    3.1 战略指导思想
        3.1.1 战略判断层面
        3.1.2 战略规划层面
        3.1.3 战略路径层面
    3.2 组织结构与编制体制思想
        3.2.1 军队管理扁平化思想
        3.2.2 制衡思想
    3.3 军事力量建设思想
        3.3.1 基于能力的军事斗争思想
        3.3.2 能力慑止思想
        3.3.3 基于能力的后勤和人才培养思想
第四章 激进阶段与温和阶段:21世纪初美国军事改革思想运用和实践的阶段性研究
    4.1 激进阶段的美军改革
        4.1.1 阶段划分依据
        4.1.2 激进阶段的重点改革实践
    4.2 温和阶段的美军改革
        4.2.1 阶段划分依据
        4.2.2 温和阶段的重点改革实践
第五章 21世纪初美国军事改革思想评价
    5.1 21世纪初美国军事改革思想的特点
        5.1.1 前瞻性和继承性兼具
        5.1.2 创新性与技术性互为补充
        5.1.3 突破性与局限性并存
    5.2 21世纪初美国军事改革经验与启示
        5.2.1 强调顶层设计、坚持将改革的权力汇聚
        5.2.2 通过法律、法规、文件将改革的成果固定下来
        5.2.3 在满足当下需求和应对未来挑战之间合理地分配资源
        5.2.4 军事改革的根本目标应符合国家的根本利益
        5.2.5 军事改革的手段应循序渐进
        5.2.6 军事改革针对的敌人不应过于具体,方案不应过于透明
    5.3 美国军事改革未来走向
        5.3.1 军事高科技的追求永无止境
        5.3.2 联合作战水平向更高层次发展
        5.3.3 军事改革思想的持续革新
        5.3.4 精兵强效的国防部改革仍将继续
        5.3.5 军民融合推动军事科技创新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一、中文专着
    二、中文译着
    三、中文论文
    四、英文专着
    五、英文论文
    六、报刊及互联网信息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美国“抵消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概念界定
    1.2 选题意义
    1.3 研究现状
    1.4 创新思路
第二章 “抵消战略”的历史起源
    2.1 “新面貌”战略
        2.1.1 “新面貌”战略的背景
        2.1.2 “新面貌”战略的提出
        2.1.3 “新面貌”战略的实施
    2.2 “抵消战略”
        2.2.1 “抵消战略”的背景
        2.2.2 “抵消战略”的提出
        2.2.3 “抵消战略”的实施
        2.2.4 能力运用:“空地一体”
        2.2.5 “抵消战略”的地位
第三章 第三次“抵消战略”的驱动因素
    3.1 现实威胁转变
        3.1.1 世界主要国家的挑战
        3.1.2 地缘战略态势的变迁
    3.2 经济环境恶化
        3.2.1 债务规模上升
        3.2.2 军费开支锐减
        3.2.3 国防研发费用下降
    3.3 作战领域的挑战
        3.3.1 精确武器技术的扩散
        3.3.2 “反进入/区域拒止”能力的增强
        3.3.3 “反进入/区域拒止”的作战挑战
        3.3.4 “反进入/区域拒止”战略的威胁
    3.4 第三次“抵消战略”的出笼
    3.5 第三次“抵消战略”的动因
        3.5.1 历史文化推动
        3.5.2 战略思维牵动
        3.5.3 官方探索驱动
第四章 第三次“抵消战略”的内容属性
    4.1 目标指向
    4.2 本质属性
        4.2.1 非对称性
        4.2.2 成本属性
        4.2.3 时空属性
        4.2.4 话语权属性
        4.2.5 间接威慑属性
    4.3 总体思路
        4.3.1 “三位一体”架构
        4.3.2 路径方针选择
        4.3.3 作战任务规划
        4.3.4 “智能作战模式”
第五章 第三次“抵消战略”的构想实施
    5.1 能力设计
        5.1.1 探索战斗力生成准则
        5.1.2 构设“全球监视与打击网络”
        5.1.3 规划关键前沿技术发展
        5.1.4 提出“长期研究和发展规划”
        5.1.5 确定战略核心能力
    5.2 能力获取
        5.2.1 国防创新体系
        5.2.2 国防部机构调整
        5.2.3 国防采办制度改革
第六章 第三次“抵消战略”的分析评估
    6.1 逻辑评估
        6.1.1 大国威胁是首要
        6.1.2 颠覆性技术优势可应对大国威胁
        6.1.3 美国能够获取颠覆性技术优势
    6.2 前景评估
        6.2.1 “抵消战略”的“遁形”
        6.2.2 “抵消战略”的“隐形”
        6.2.3 “抵消战略”的“变形”
    6.3 影响评估
        6.3.1 对美国的影响
        6.3.2 对世界的影响
        6.3.3 对我国的影响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3)战略高技术创新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意义
        1.2.1 深化战略高技术概念理解
        1.2.2 拓展科技哲学的研究视阈
        1.2.3 完善和丰富技术创新理论
        1.2.4 促进战略高技术创新发展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
第二章 战略高技术创新的理论分析
    2.1 战略高技术的基本概念
    2.2 战略高技术的主要特征
        2.2.1 战略性
        2.2.2 全局性
        2.2.3 前沿性
    2.3 战略高技术的社会功能
        2.3.1 维护国家意志
        2.3.2 形成战略威慑
        2.3.3 促进经济发展
        2.3.4 培育社会文化
    2.4 战略高技术创新的时代意义
        2.4.1 促进生产力变革
        2.4.2 促进实践方式变革
        2.4.3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第三章 战略高技术的选择
    3.1 战略高技术的领域选择
        3.1.1 从技术选择到战略高技术领域选择的演进
        3.1.2 战略高技术领域选择的原则
        3.1.3 战略高技术领域选择的影响因素
        3.1.4 战略高技术领域选择的方法
    3.2 战略高技术的路径选择
        3.2.1 从宏观层面制定战略高技术发展规划
        3.2.2 从中观层面确定战略高技术发展模式
        3.2.3 从微观视角描绘战略高技术发展路径
    3.3 战略高技术选择的决策体系
        3.3.1 决策体系的构成要素
        3.3.2 战略高技术选择决策的特征
        3.3.3 主要国家战略高技术选择决策体系
        3.3.4 我国战略高技术的决策体系
第四章 战略高技术的组织管理
    4.1 宏观层面的组织管理体系
        4.1.1 宏观层面的行为主体
        4.1.2 宏观层面组织管理体系的类型
        4.1.3 宏观层面组织管理体系的发展趋势
    4.2 微观层面的组织管理模式
        4.2.1 战略高技术项目的全生命周期
        4.2.2 战略高技术项目的人员组织
        4.2.3 战略高技术项目的项目控制
    4.3 国外在战略高技术组织管理上的创新
        4.3.1 联邦资助研发中心:美国“私立公费”的研究机构
        4.3.2 科技综合体:苏联实体化的官产学研协调创新组织
        4.3.3 革新研发计划:日本战略高技术的路径选择
第五章 战略高技术的成果转化
    5.1 战略高技术成果转化的内涵和意义
        5.1.1 战略高技术成果的内涵及特点
        5.1.2 战略高技术成果转化的内涵及特征
        5.1.3 战略高技术成果转化的意义
    5.2 战略高技术成果转化的组织实施
        5.2.1 成果转化体系的构成要素
        5.2.2 成果转化的组织流程
        5.2.3 成果转化的影响因素
    5.3 战略高技术的军民融合发展模式
        5.3.1 战略高技术成果转化与军民融合的内在一致性
        5.3.2 战略高技术军民融合的体制机制需求
        5.3.3 战略高技术的军民融合的具体模式
第六章 战略高技术的评估
    6.1 战略高技术评估的理论分析
        6.1.1 战略高技术测试评估的内涵
        6.1.2 战略高技术评估的特点
    6.2 美国国防采办测试和评估体系的经验借鉴
        6.2.1 美国测试与评估的发展脉络
        6.2.2 美国国防采办测试与评估体系的基本框架
        6.2.3 美国国防采办测试和评估体系的特点
    6.3 战略高技术评估体系的构建
        6.3.1 评估体系的理论分析
        6.3.2 评估体系的指标模型
第七章 对策与建议
    7.1 树立明确稳定的战略目标
    7.2 成立高层战略高技术选择机构
    7.3 引入战略高技术风险投资制度
    7.4 组建独立自主的战略高技术评估机构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A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 计划)课题初审意见表
附录B 2016年度中国科协重大调研课题选题目录

(5)预警机维修保障综合信息系统及相关标准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预警机已成为军队信息化的重要标志
        1.1.1 世界各国和地区先进预警机装备简介
        1.1.2 我国预警机装备和需求
    1.2 预警机维修保障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1.3 预警机维修信息系统及其标准化趋势
        1.3.1 航空工业信息标准化要求
        1.3.2 预警机等军用飞机维修保障综合信息系统现状
    1.4 本文的研究意义和内容
        1.4.1 本文研究的意义
        1.4.2 研究内容与途径
第二章 预警机维修保障理念和技术应用
    2.1 预警机等先进军用飞机后勤保障
        2.1.1 国外军用飞机保障存在的问题
        2.1.2 先进军用飞机的保障特点
    2.2 先进军用飞机保障的发展趋势
    2.3 预警机等军用飞机的维修技术
        2.3.1 先进军用飞机维修方式和维修理念
        2.3.2 交互式电子技术手册技术
        2.3.3 ATE技术与机内测试(BIT)技术
        2.3.4 维修综合诊断与监控技术
        2.3.5 机载故障预测和远程维修技术
        2.3.6 人工智能和专家系统的应用
    2.4 我国预警机维修保障的发展重点
第三章 综合信息系统设计理论与方法
    3.1 信息系统的概念和功能
    3.2 信息系统的层次模型
    3.3 综合信息系统与系统集成方法
        3.3.1 信息系统集成的目标
        3.3.2 信息系统集成的任务和难点
    3.4 维修保障信息系统集成的应用
第四章 标准化以及CALS体系的应用
    4.1 标准化的内容和方法
        4.1.1 标准化和建立标准体系的意义
        4.1.2 我国航空工业标准化的特点
        4.1.3 标准体系的建立的基本原则及流程
    4.2 CALS技术及其在标准化中的应用
        4.2.1 CALS应用的目标
        4.2.2 CALS的关键技术
        4.2.3 CALS在装备使用维修中的应用
第五章 预警机综合维修保障信息系统总体框架设计和标准化实现
    5.1 维修保障功能分系统组成设计
    5.2 维修数据及传输系统设计
    5.3 综合维修保障信息系统总体设计
        5.3.1 综合维修保障信息系统设计的目标
        5.3.2 维修新技术的应用
        5.3.3 综合维修保障信息系统的总体结构
        5.3.4 维修保障信息系统的实现
    5.4 维修保障集成信息系统标准体系的建立
        5.4.1 维修信息系统的标准化原则
        5.4.2 标准化体系总体结构
        5.4.3 维修信息系统功能标准化
        5.4.4 维修信息系统技术标准化
        5.4.5 维修信息系统数据标准化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工作总结
    6.2 进一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科研与文章发表情况
致谢

(6)国防科研成本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0.3 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0.4 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第一章 国防科研成本控制的理论概述
    §1.1 国防科研及其成本的内涵
        §1.1.1 国防科研内涵的界定
        §1.1.2 国防科研成本的内涵
    §1.2 国防科研成本控制理论述要
        §1.2.1 国防科研成本控制的定义和前提条件
        §1.2.2 国防科研成本控制的构成要素
        §1.2.3 国防科研成本控制的基本原则
        §1.2.4 国防科研成本控制的主要内容
        §1.2.5 国防科研成本控制系统的设定
    §1.3 国防科研成本控制的主要类型
        §1.3.1 作业成本法
        §1.3.2 目标成本制
第二章 我国国防科研成本控制的历史、现状与问题
    §2.1 我国国防科研成本控制的历史演变
        §2.1.1 起步阶段(1949至1959年)
        §2.1.2 自力更生阶段(1960年至1976年)
        §2.1.3 调整阶段(1978至1984年)
        §2.1.4 改革创新阶段(1985年至今)
    §2.2 我国国防科研成本控制的现状和问题
        §2.2.1 国防科研成本控制决策层面上的状况及问题
        §2.2.2 国防科研成本控制管理层面上的状况及问题
        §2.2.3 国防科研成本控制执行层面上的状况及问题
第三章 国防科研成本控制系统分析
    §3.1 国防科研成本控制决策系统分析
        §3.1.1 国防科研成本控制成本预测
        §3.1.2 国防科研成本控制决策
    §3.2 国防科研成本控制管理系统分析
        §3.2.1 实行激励性的合同管理
        §3.2.2 设立科学的成本控制监督机制
        §3.2.3 设立国防科研成本控制评价体系
        §3.2.4 实施有效的成本控制激励手段
    §3.3 国防科研成本控制执行系统分析
        §3.3.1 预先研究阶段
        §3.3.2 型号研究阶段
第四章 国防科研成本控制的模型与实证分析
    §4.1 决策阶段成本控制模型
        §4.1.1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4.1.2 实证分析
    §4.2 工程研制阶段成本控制模型设计
        §4.2.1 作业成本法模型
        §4.2.2 成本进度控制系统
    §4.3 美国F-16战斗机研制成本控制分析
结论
致谢
主要参考文献
学习期间的学术成果和参与课题

(7)亚太大国制海权争夺研究 ——兼析对中国制海权建设的启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意义
        一 研究问题的提出
        二 本文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问题的研究现状
        一 “海洋强国与制海权”的相关研究成果
        二 “中美制海权竞争”的相关研究成果
        三 “中国制海权建设”的相关研究成果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框架、基本观点与研究方法
        一 本文研究框架与基本观点
        二 本文的研究方法
        三 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第一章 制海权理论与大国制海权发展模式分析
    第一节 制海权发展演变及相关概念研究
        一 制海权发展演变
        二 制海权相关概念分析
    第二节 地缘战略视角下的制海权
        一 “边缘地带论”为海权大国进行制海权争夺提供理论基础
        二 海洋地理条件是国家制海权争夺战考虑的基本前提
        三 岛屿基地是确保大国制海权优势的“锁钥”
    第三节 大国制海权争夺的模式分析
        一 大陆国家制海权发展模式
        二 海洋国家制海权发展模式
        三 海陆国家间的制海权争夺模式
第二章 19世纪的中西利益竞争与亚太制海权兴衰
    第一节 鸦片战争前中西贸易发展与制海权的争夺
        一 鸦片战争前中西贸易状况、意义与教训
        二 19世纪前中西的制海权较量
    第二节 鸦片战争与中国制海权的丧失
        一 鸦片战争:海权对陆权的进攻
        二 甲午战争:中国制海权的丧失
        三 弱势制海权的教训
    第三节 美国制海权崛起与对外扩张
        一 独立之后至19世纪40年代:制海权的兴起
        二 19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制海权的发展
        三 19世纪90年代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制海权的崛起
    第四节 日本制海权在东亚的崛起
        一 明治维新:制海权建设起步
        二 甲午战争:日本夺取黄海制海权
        三 日俄战争:日本东北亚海权大国地位的确立
    小结
第三章 美日制海权争夺与太平洋秩序
    第一节 一战前的美日关系
        一 美日关系中的满洲议题
        二 排日移民法案和土地法案
        三 美日“战争威胁”与美国海军力量发展
    第二节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美日关系
        一 一战期间的美日利益竞争
        二 华盛顿体系:美日对立形成
        三 伦敦海军裁军谈判:美日军备较量
    第三节 美日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一 日本“南进政策”与美日对抗
        二 太平洋战争与亚太新秩序
    第四节 中国海权状况日趋恶化
        一 一·二八事变与海军“不作为”
        二 自沉战舰:东南沿海失守
    小结
第四章 冷战格局下美苏制海权争夺与中国近海战略形成
    第一节 冷战前期美苏亚太海权扩张与争夺
        一 美国亚太海权遏制战略的形成、实施
        二 苏联亚太海权的扩展
    第二节 冷战后期美苏亚太制海权争夺
        一 美国增强对苏海上对抗态势
        二 苏联加大亚太制海权的进攻性
        三 美苏海上协定管理双边对抗
    第三节 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与亚太安全秩序变化
        一 朝鲜战争:东北亚陆海权之争
        二 越南战争:东南亚陆海权之争
    第四节 中国海军防御战略转变与海洋权益维护
        一 美苏对峙格局下中国海军力量发展
        二 中美海上对抗与领土主权维护
    小结
第五章 冷战后美中亚太制海权建设与竞争
    第一节 克林顿政府:美中制海权建设与竞争
        一 20世纪90年代美国亚太军事战略调整与制海权建设
        二 20世纪90年代中国近海战略下的制海权建设
        三 美中海上军事安全关系发展
        四 美中制海权竞争态势显现
    第二节 布什政府:美中制海权建设与竞争
        一 21世纪初美国亚太军事战略调整与制海权建设
        二 21世纪初中国近海战略下的制海权建设
        三 美国对中国海上力量的认知
        四 美中制海权竞争态势逐步凸显
    第三节 奥巴马政府:美中制海权建设与竞争
        一 美国亚太军事战略调整与制海权建设
        二 亚太新安全态势下的中国制海权建设
        三 美中制海权竞争态势趋于对抗性
    小结
结论
    一 本文研究结论
    二 本文的理论启示:对中国制海权建设的理论思考
    三 本文的现实启示:对中国制海权建设的现实思考
参考文献
后记

(8)后冷战时代中美俄三边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关于战略三角关系的研究
    二、宜用“三边关系”描述冷战后的中美俄国家关系
    三、国家利益理论是研究中美俄三边关系的基础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
    五、论文的安排
第一章: 中美俄三边关系的形成(1991-1996)
    第一节 中美俄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
    第二节 中美俄相互认知的变化
    第三节 中美俄对各自国家利益的界定
    第四节 中美俄三国外交政策
    第五节 国家利益催生中美俄三边关系
第二章: 中美俄三边关系的发展(1997-1999)
    第一节: 为巩固世界领导地位 美国蚕食中俄国家利益
    第二节: 为维护国家利益 中俄携手抗衡美利坚
    第三节: 中美俄利益互动及三边关系的特点
第三章: 中美俄三边关系的调整(2000-2005)
    第一节: 普京务实外交:在三边关系中追求实利
    第二节: 布什外交政策:进攻性现实主义与三边关系
    第三节: 后“9·11”时代的中美俄三边关系发展特点
第四章: 影响中美俄三边关系的因素
    第一节: 国民性格与相互认知
    第二节: 国际政治与国内政治
    第三节: 经济贸易与能源问题
    第四节: 军事力量与地缘安全
第五章: 结语
    一、中美俄三边关系的实质
    二、国家利益的恒量与变量
    三、关于三边关系的思考
参考文献
论文人名译名表
后记

(10)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创新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目的和意义
    二、研究状况述评
    三、论文的研究方法、基本思路和创新点
第一章 创新型企业理论与通用电气公司创新机制
    第一节 创新型企业理论的归纳总结
    第二节 通用电气公司的创新机制
    小结
第二章 通用电气公司创新传统的形成
    第一节 汤姆生·休斯顿电气公司的创新发展
        一、伊莱休·汤姆生与其开发的优良弧光灯系统
        二、汤姆生的企业家精神与初期创业时期
        三、汤姆生·休斯顿电气公司的成功发展与公司创新组合的形成
    第二节 爱迪生公司系统的发展与爱迪生的企业家精神
        一、发明家爱迪生的企业家精神
        二、爱迪生公司系统创新发展存在的问题
        三、开发电力交通设备业务的案例
    第三节 两家前身企业对通用电气公司创新传统形成的影响
        一、托马斯·爱迪生对通用电气公司创新传统的影响
        二、企业家式发明家伊莱休·汤姆生的影响
        三、工程与生产领导者埃德温·赖斯的影响
        四、查尔斯·科芬领导型企业家精神与作为的影响
    小结
第三章 公司中央集权式职能制组织结构的建立
    第一节 美国电力制造行业资源力量的发展与集聚和通用电气公司的成立
    第二节 通用电气公司成立时拥有的主要资源和组织力量
    第三节 新公司面临的各种问题
    第四节 中央集权式职能制组织结构的建立
        一、改革后公司整体组织结构的分析与介绍
        二、生产工厂布局和组织管理的合理化
        三、销售力量的组织结构与管理制度改革
        四、各主要职能部门间的沟通与协调机制
        五、经济危机和改革期间公司工程技术的进步与新市场领域的开拓
    第五节 公司中央集权式职能制组织结构的独有特征
    第六节 创新机制中的人力资源—公司战略发展与科技人才的招募
    小结
第四章 工业研究实验室建立的原因与条件分析
    第一节 研究实验室建立的原因分析
        一、已有业务职能制组织结构对新产品创新的阻碍
        二、欧美新型照明设备的威胁与公司科研专家的推动
        三、电力制造行业整体发展趋势的需求
    第二节 企业外部环境创造的条件
        一、美国早期形成的重视科技和创新的传统
        二、美国从立国时期到20世纪初对科技进步和科技人才培养的重视
        三、20世纪前美国科学界对工业发展的重视与贡献
    第三节 公司较成熟的创新型和效率型企业组织的建立
    第四节 电力制造行业整体发展趋势带来的成熟时机
    小结
第五章 研究实验室的建立与早期运作
    第一节 研究实验室的建立
    第二节 工业研究实验室的早期贡献
        一、新型照明设备的成功研发
        二、研究实验室研发活动对公司多元化发展的推动
    第三节 研究实验室的内外部协调合作机制
        一、研究实验室内部运作的协调合作机制
        二、研究实验室和公司其它部门的协调合作
        三、研究实验室和公司外部环境的协调合作
        四、惠特尼的激励式领导与实验室自由开放式研发环境的形成
    小结
第六章 通用电气公司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初的科技进步、多元化发展与公司规模扩张
    第一节 斯沃普的企业家精神与作为和多元化发展战略
    第二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和战后公司业务的多元化发展与公司规模的扩张
        一、战时业务的急速增长
        二、战时公司的科技进步
        三、战时和战后公司研究实验和工程与生产设施的扩充
        四、20世纪50年代初的公司规模
    第三节 公司未来十年发展规划(1951年制定)
    小结
第七章 通用电气公司的分部制和分权化改革
    第一节 斯沃普和威尔逊时期对公司分部制和分权化改革的探讨
    第二节 通用电气公司改革后的整体组织结构
    第三节 公司业务多元化基础上分部制组织结构的建立
        一、改革后公司运营机构的整体分析
        二、事业部的划分标准和运营部门的动态发展
    第四节 改革后公司运营部门的具体发展状况和改革成绩
        一、国防设备集团
        二、电力设备集团
        三、工业产品与照明设备集团
        四、附属公司和国外公司集团
        五、电器和电子集团
    第五节 公司咨询式职能服务部门的建立和职责
        一、公司各职能服务机构的发展历程—从运营性到咨询服务性
        二、改革后公司各职能部门的发展状况和作用发挥
    第六节 公司战略高层对分权化组织结构的中央控制与协调
        一、通用电气公司的目标管理
        二、权力、职责与责任链
        三、通过职业化管理制度实现的战略高层中央控制与协调
    小结
结论
    一、大企业的创新机制与贡献
    二、通用电气公司的创新机制及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发挥的积极作用
    三、通用电气公司自身创新发展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统一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未来战斗机新技术研究的轻重缓急(论文参考文献)

  • [1]21世纪初的美国军事改革思想研究[D]. 丁聪. 国防科技大学, 2017(02)
  • [2]美国“抵消战略”研究[D]. 李路. 国防科技大学, 2018(02)
  • [3]战略高技术创新体系研究[D]. 杨培宇. 国防科技大学, 2017(02)
  • [4]未来战斗机新技术研究的轻重缓急[J]. 王宏伟. 国际航空, 1997(01)
  • [5]预警机维修保障综合信息系统及相关标准化研究[D]. 舒遂文. 西北工业大学, 2005(06)
  • [6]国防科研成本控制研究[D]. 廖鸣.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8(06)
  • [7]亚太大国制海权争夺研究 ——兼析对中国制海权建设的启鉴[D]. 束必铨. 复旦大学, 2014(03)
  • [8]后冷战时代中美俄三边关系研究[D]. 王新. 复旦大学, 2005(02)
  • [9]美国海军21世纪战略概念分析(连载二)[J]. 艾雨兵,郑金华,张文丽. 情报指挥控制系统与仿真技术, 2004(04)
  • [10]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创新机制研究[D]. 杨朝辉. 南开大学, 2014(12)

标签:;  ;  ;  

未来战斗机新技术研究的重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