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他们是如何加强成教教师队伍建设的(论文文献综述)
王正惠[1](2014)在《区域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政策运行研究 ——以成都试验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是当前我国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教育发展的重大政策行动。21世纪以来,我国城乡教育发展政策的演进历程,已充分彰显出鲜明的时代特色,从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提出,到城乡义务教育统筹发展,再至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机制的构建,国家教育政策的重心无疑指向义务教育发展的城乡一体化。近年来,我国部分省市相续探索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改革试验,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阶段性的政策功效与作用,但还存在着诸多困惑与问题。因此,继续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需要促进政策的有效运行,并与时俱进地对政策进行不断创新与完善。论文以成都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为案例,运用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政策文本、政策运行状态及政策运行结果进行全面考察,以模糊—冲突矩阵理论来解释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政策执行成败的实践逻辑,通过构建"中心原则"的成功运行机制,从而保障政策目标的最终实现。第一部分,即第一章、第二章。在绪论部分,通过对文献的搜集与整理,厘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政策运行现有研究的进展与不足,在总结凝炼前人研究经验与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本研究的视角、思路与方法。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政策确立部分,通过对国家与地方政策文本的全面解读与分析,既梳理了国家层面上城乡二元教育政策到城乡教育一体化政策的嬗变过程,揭示出国家教育政策确立的"渐进变迁"特点;又以成都试验区为例从地方层面运用多源流分析框架,探讨了国家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政策在地方确立的"多源流耦合"特点。由此,笔者认为: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政策演进过程中,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间的积极互动,以及地方政府在政策执行中的创新又进一步促成了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政策的变迁。第二部分,即第三章、第四章。在第二部分中,以成都试验区为例,对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政策运行中的城乡差距进行了对比分析,一是通过静态考察政策执行结果与政策目标的一致程度,二是通过动态考察执行主体的政策执行忠实程度,对政策执行者的行为进行更为广泛的评估。在对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政策执行结果的静态考察方面,论文从三个维度五大方面来进行对比分析:三个维度即成都市整体维度、圈层维度以及县域内的城镇——乡村维度;五大方面即教育机会、办学条件、教育经费、师资队伍、教育质量等五大方面的城乡差距。在动态考察执行主体与相关利益主体的政策执行忠实程度方面,论文从管理体制、办学条件、教育经费、师资建设等四大方面入手对执行者的行为实践进行了审视。第三部分,即第五章、第六章。由论文第二部分的分析可见,成都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实践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与政策目标之间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由于政策执行过程的复杂性,政策利益主体的多元性,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政策在执行过程中遭遇了一系列困境,致使政策在地方政府的执行过程中并未得到成功实施。政策执行成败的原因何在,其"背后"的制约因素是什么?论文第第五章运用模糊—冲突矩阵理论对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政策执行矩阵进行了构建与分析,以期探寻政策执行成败的背后逻辑。论文从国家层面探讨了影响国家政策在地方试验性执行的五大逻辑;从地方层面探讨了影响国家政策在地方执行的两大逻辑。上述政策执行的实践逻辑,造成了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政策模糊—冲突矩阵下的"中心原则"——资源、权力、联盟力量、背景条件等因素——运行阻滞甚至失效,最终导致了政策执行差距。为保障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政策的成功运行,论文第六章提出如下政策建议:完善激励与问责机制、建立政策信息沟通与评估的有效机制、构建政策运行合法性机制、加强政策运行制度的"一体化"建设,以共同合力确保"中心原则"的运行环境,最终保障政策的成功执行。
罗利霞[2](2019)在《新时代高校成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以赣南部分高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现代生活方式等各方面的突进及国民对成人教育多元化的需求,中国成人教育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成人教育在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方面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目前成人教育普遍存在重知识技能、轻思想政治教育的现象,使得成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步履维艰。同时信息化的变革和全球化的推进,极大地冲击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在这种复杂的环境下成教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想取得实效性的发展,绝不能故步自封、不思进取,要大刀阔斧进行革新,与时俱进进行开拓。加强成教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既可为高校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新的理论支持和动力,又是促进成教学生全面的发展必然要求。本文以赣南高校为切入点,通过对赣南一些高校成教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及访谈,对赣南地区成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整理和归纳,并结合实际现状,提出从主客体、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载体、教育机制等方面予以改进,以提高其实效性和帮助成人教育走出困境。
段阳萍[3](2006)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反思 ——以中央民族大学成人教育学院为个案》文中研究表明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以及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为我国成人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然而,随着普通高等教育的大力扩张,也使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特别是成人高等学历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普通高校如何应对机遇与挑战这一命题已受到教育界越来越多的关注。本研究以界定普通高校成人教育概念的内涵和范畴为切入点,利用文献分析法对我国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发展历程做整体性梳理,并阐释社会变迁中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及高等教育自身发展对其的影响。在充分肯定大众化背景下发展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后,本文将以中央民族大学为个案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其专业设置、招生录取、教师队伍建设、学生培养及职业规划等各个环节进行现状调查,分析目前我国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存在问题。指出当前我国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存在办学机制的缺失、专业设置的不合理、教学环节的失衡、管理机制的不完善、社会服务功能的弱化等问题。最后,在反思50多年来我国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的发展历程和目前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我国普通高校内部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向普及化的发展进程中发展成人高等教育的新思路,包括更新教育观念、优化办学模式,调整专业设置、适应社会需求,深化教学改革、坚持以人为本,健全管理制度、加强运行机制的建设,优化教育结构、扩展社会功能等。其具体措施是:积极发展大学后教育,树立终身教育观念;深化办学体制改革,探索多元开放办学模式;注
杨茂柳[4](2012)在《成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探究》文中研究说明成人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今,随着我国社会各个领域的深刻变革,将会极大地推动成人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加快教育终生化的进程,这既给成人高等教育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学校如何通过开展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出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适应经济全球化竞争、具备优良的综合素质的人才,对高校成教来说是巨大的挑战。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从成教大学生自身的需要及学校和社会的需要两个层面来阐述加强成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第二部分,归纳成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成教大学生自身存在的主要问题;成教大学生教育管理机制和人员的主要问题。第三部分,分析成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的主要原因有:思想认识方面的原因,成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及成教大学生本身对思想政治教育认识不到位: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滞后,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脱节,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不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滞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部门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有效性指导不够,对辅导员的评价机制不健全。第四部分,全文的重点,提出了加强成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及建议:一是构筑“三全育人”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二是深化成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增强实效性;三是要加强成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师资与管理队伍建设;四是探索适合成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宋伟杰[5](2015)在《《中国教育报》农村教育报道研究(1993-2013)》文中认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旺发达,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整个国家的国民素质,而国民素质的高低又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一个国家的教育。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地区的发展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前途和未来。积极有效的改善农村地区的社会环境,促进农村地区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等事业的发展,对整个国家的繁荣富强有着根本的推动作用。纵观历史,虽然我国农村教育状况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我国农村,特别是边远贫困地区的农村,在教育方面还存在着许多不尽人意之处,农村教育发展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如政策制度不完善、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和管理亟待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突出、城乡教育差距不断扩大、农村学生辍学问题依旧严重、政府对农村教育重视程度不够、教育经费不足、农村中小学办学布局不合理等等。这些问题和矛盾都引起了大众媒体的广泛关注。在众多大众媒体中,《中国教育报》是一份专注教育报道的报刊。作为教育部主办的报纸,《中国教育报》做到了准确、及时、充分、全面的报道国家关于教育方面的大政方针,反映我国教育领域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国教育的发展情况和未来趋势。凭借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中国教育报》受到了政府工作人员、教育工作者和广大热心教育人士的信赖和关注,成为了他们发表观点、探讨中国教育进一步发展的载体和平台。因此,本文选择《中国教育报》为研究对象,选择其对农村教育的报道作为研究样本。本文选定1993年到2013年为研究时间区域。首先,根据从1993年到2013年国家相关教育政策,将该段历史时期划分为四个阶段,对《中国教育报》进行分阶段研究。之后,在纵向总体研究中,由于样本数量充足,本文选择抽取1993年到2013年这段时间内双数年份中,《中国教育报》对农村教育的报道为研究样本。另外,本文以2003年为时间节点,特别关注了该年份前后《中国教育报》农村教育报道产生的一些变化和特点。原因在于,首先,1996年温铁军博士提出“三农”之后,“三农”问题一直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注,而中共中央更是在2003年将“三农”问题正式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其次,《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在2003年召开的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上得到了颁布,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首次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该会议明确了在教育工作中,农村教育是重中之重,并且要全力解决农村教育发展中的薄弱环节。本文拟分为六个部分对研究问题展开论述。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对象、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样本采集、研究框架以及研究创新点和研究难点。第二部分是对不同时期内,《中国教育报》农村教育报道的分析。该部分分别从《教师法》颁布阶段、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阶段、西部地区“两基”攻坚阶段和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这四个阶段,对《中国教育报》相关报道进行分析。第三部分是对《中国教育报》农村教育报道进行的总体分析。该部分分别从报道篇幅、报道版面、报道区域、新闻来源、新闻体裁以及新闻主题等方面对研究样本进行分析。第四部分对《中国教育报》农村教育报道的特点和变化进行了总结。第五部分基于前文的分析总结,对《中国教育报》未来农村教育的报道给出了一些思考和建议。第六部分为结论。本文希望通过研究《中国教育报》在1993年到2013年期间对农村教育的报道,分析总结出这二十年间该报刊在农村教育领域报道的一些变化和特点,进而更好的促进其未来的发展和报道的改进,更好的促进中国农村教育的进步。
郝丹[6](2016)在《四川普通高校成教学生自主学习问题研究 ——以S大学为例》文中指出随着知识的剧增,自主学习逐渐成为成人学习的主要方式,本文通过对普通高校S大学成教学生自主学习情况的调查,讨论了普通高校成教学生在自主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探讨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以及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自主学习不仅是社会发展与学校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是学习者个体发展的必然要求,自主学习能力是一个学习者必须具备的能力,它不仅能够提高学习者在校学习的质量也是学习者终身发展的重要基础,同样更是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的内在要求。对成教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全面考察主要是以齐莫漫教授提出的自主学习心理结构为基础的。自主学习主要由学习动机、学习方法、自我监控和学习环境四个大的维度构成,在学习动机维度上具体考察学习价值意识、学生自我效能感、学习归因和学习目标四个方面;在自我监控维度具体考察学习计划、学习时间管理和自我调节三个方面;以及在学习环境维度具体考察学业求助、学业资源两个方面。争取在此理论的指导下探讨成教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在自主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影响因素及对策建议。本文主要的研究方法是问卷、访谈和个案调查。在问卷的设计上是依据自主学习理论的心理构成进行的,争取在理论的指导下全面考察成教学生在自主学习上的问题;在访谈方法的使用上,本人力图考察在自主学习理论之外的影响成教学生自主学习的因素以及促进其自主学习的对策建议;最后本文通过对S大学的个案研究,选取该普通高校成教学生作为调查样本来具体探讨成教学生在自主学习方面的问题、影响因素,并最终提出具有操作性的对策建议。本文的主要内容是:首先,本文通过对成教学校大环境的描述,说明在此的影响下成教学生在自主学习方面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并以此为基础提出成教学生在自主学习上存在着哪些问题,什么影响了他们的自主学习以及我们可以怎样去解决这些问题?其次,重点描述、分析了自主学习理论的发展过程,指出近年来国际研究者在自主学习上不再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是开始吸收其他学派对自主学习的观点与看法。社会认知学派的齐莫曼综合了各学派的观点和思想,提出了一个系统的自主学习研究框架,即注重考查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学习环境与自我调节这四个大的维度,只是学者们在不同的研究过程当中构建在这四个大维度下面的子维度不一致。再次,在内外因作用理论、成人学习理论和自主学习理论三大理论的指导下,具体探讨其在成教学生自主学习上的应用。指出学习动机是内因,学习方法、学习者自我监控和学习环境是外因,只有学习者有学习的动机,他才会有学习的行为,才能够自觉利用合适的学习方法、合理的自我监控和创设好的学习环境,它们共同作用才能够有好的学习效果;以及指出成教学生应该明确自身的学习目标,主动学习自身需要社会需要的文化知识,应该自主选择适合学习的环境、选择与自身能力兴趣相适应的学习内容以及学习的方法使学习效果达到最佳,同时还应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以应对千变万化的科学文化知识,与时俱进,同时也为终身学习提供前提条件。最后指出自主学习理论的构成、特征和影响因素。最后,在对S大学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指出成教学生在自主学习上存在的具体问题,影响自主学习的因素以及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童隆[7](2009)在《高校成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2004年8月26日,党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这一文件的出台有力地促进了理论界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的开展,取得了一系列的理论成果。在这些理论成果的指导和实践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但我们也应看到,虽然高校成教大学生属于大学生的序列,但与普通全日制的大学生相比有其明显特殊性,需要配合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长期以来高校存在不重视成人教育、不重视成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弊,同时专门从事成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者匮乏,造成了目前高校成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严重滞后,不能为高校成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提供很好的理论支撑。正是基于此,本文选择了以高校成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为研究主题。本文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注重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相结合,全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由成人教育的含义、功能等引出,概要介绍成人教育的基本情况,再对高校成教大学生及成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给予概念界定,并阐述高校成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原则及特征。第二章,介绍成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及其背景,指出成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存在于教育理念、课程设置、评价机制、教育管理、教育队伍等五个方面。第三章,究竟是哪些原因使成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长期处于问题累积的状态?行为是受意识支配的,存在于高校教育工作者思想观念中的误区是第一位的;其次是成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置、评价机制、教育管理和教育队伍的存在不足。在本章将从多角度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剖析。第四章,本章是全文的重点,从加强对成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宣传、切实加强成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建设、健全成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改进成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方法、加强成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等五个方面着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出科学性、可操作性强的相关对策建议。
王艳[8](2013)在《基于“四位一体”的高等职业教育模式创新研究 ——以青岛科技大学高职成教学院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当今世界,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知识、科技和人才的竞争,社会的财富也越来越向着具有科技与人才优势的国家集中,知识与人才优势的形成离不开教育的强大支撑。一个国家人力资源的基本素质和创新能力与一定的教育模式紧密相关,其中职业教育更侧重于生产和工作的实际,直接服务于经济和生产活动,是推动科学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的武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促进我国工业现代化,建设制造业强国的迫切需要。面对这一背景,高等职业教育模式的创新研究成为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本文在对国内外有关高等职业教育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的基础上,首先针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进行总结分析,阐述高等职业教育所依据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教育经济学理论以及产学研体制的相关理论。其次总结了发达国家典型的高等职业教育模式,如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法国大学校教育模式、英国工读交替与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以及澳大利亚的TAFE教育模式,并分析国外高等职业教育模式发展出现的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以职业为导向进行课程开发、职教教师职业化、职业教育得到立法保障等趋势。本文以青岛科技大学高职成教学院为案例,研究分析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及存在问题。通过利用问卷调查和SWOT分析的方法,综合青岛科技大学高职成教学院具有的优势、劣势、机遇、威胁,采用SWOT矩阵分析,综合得出该校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以及存在问题,进而扩展可以看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模式普遍情况。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基于政校企研“四位一体”的高等职业教育模式,并从校企合作、校际合作、校政合作和校研合作等几个角度,提出可以借鉴的建设内容和实施方案,其中校企合作思路中包括订单式培养、资源共享、继续再教育等内容,校际合作包括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学分互认等内容。最后给出了高等职业教育模式推进实施的保障措施,从管理体制、制度保障、运行机制、教学改革、学生管理、师资建设、国际交流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马云[9](2006)在《共和国农村扫盲教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扫盲教育是社会进步的需要,也是生命个体赖以发展的需要。正如一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局势直接影响着本国各领域的发展一样,成人教育问题也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前进步伐,因此关注成人基础教育——即扫盲教育、尤其是文盲率较高的农村的扫盲教育问题至关重要。 在坚持历史唯物论和引入社会学理论的基础上,本论文以扫盲组织、扫盲教材、扫盲内容、扫盲形式、扫盲师资等问题为主线,从乡村社会控制视角探讨共和国50多年来农村扫盲教育的发生、发展过程;同时,论文还将采用文献资料、档案资料和口述资料相结合的方式,努力展现基层扫盲工作开展的具体场景,借鉴成人学习动机理论以探析特定时期农民不同的学习心理。在此基础上,进行不同时期农村扫盲教育的横向比较、同一时期不同地区扫盲教育的纵向比较,力求深层次解读我国农村扫盲教育的发生生态,刻画其复杂多样、嬗变斑斓又极具张力的社会历史画卷,系统分析和总结扫盲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内在关联,以期为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农村扫盲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参考。正文部分共六章。 第一章即导论,分别论述了本论文的研究方法、研究意义、研究角度、已有研究成果、论文的基本概念及论文的框架结构等问题。 第二章着重论述共和国农村扫盲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共和国成立后,为满足新的经济、政治建设和广大干部、群众的需要,中国共产党及其中央政府借鉴革命根据地扫盲教育的经验、师承苏联扫盲教育的体制,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扫盲教育,并于50多年来不断建构和健全农村扫盲教育的运行系统。遵循共和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轨迹,而主要按照扫盲教育自身的发展逻辑,本论文将共和国农村扫盲教育分为健康起步(1949年—1957年)、“亚健康”发展(1958年—1965年)、“折戟沉沙”(1966年—1976年)、“梅开二度”(文革后—1992年)及“双向导”理念指引(1993年以后)的前进历程。 第三章嵌入社会学视角、尤其是运用社会控制理论,探讨共和国农村社会控制的变迁对农村基层扫盲组织的影响。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及其中央政府建构了高度集权的控制体系,将国家权力触角深入乡村社会,打通了几千年来国家与乡村之间呈现的“内核——边缘”、“中心——边陲”的结构,基层扫盲组织
王思文[10](2007)在《云南警官学院成人教育师资队伍现状分析与对策探讨》文中研究指明知识时代的到来,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实施,使云南的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也使建设一支高素质、复合型的警察队伍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云南公安队伍,尽管从创建至今不管在数量上、质量上,还是在实际履行其职责的效能上,都取得了令人叹服的成就,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公安队伍越来越显现出某些与时代的不适之处:一是队伍素质不高,学历层次偏低,而且自身素质也与其承担的任务要求和社会需求有较大的差距。二是部分民警的政治坚定性不强,执法不严、执法犯法甚至徇私枉法的现象时有发生。三是队伍结构不尽合理,知识面窄且老化,信息化水平不高。要改变这一现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培训暂行规定》以及《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公安工作的决定》的要求,有效的途径就是强化在职培训。公安机关要“全面落实民警上岗前必训、职务和警衔晋升必训、一线民警必训制度,提高公安民警的政治、业务、体能素质和实战技能”。云南警官学院作为目前西南唯一的一所公安类本科院校,理所当然承担起此项重任,而直接承担任务的学院成人教师的素质则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质量,关系到云南公安队伍的发展。但是目前云南警官学院成人教师队伍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亟待得到关注和解决。本文力图通过对云南警官学院成教师资队伍的现状调查和分析,提出云南警官学院成人教育教师的素质构成存在的问题,从完善师资队伍,提高成人教育教学质量的角度,提供解决问题的具体对策,为学院的教学服务并为相关部门提供参考。论文主要采用了文献分析、对比分析、列举分析、调查研究等方法,紧紧围绕“云南警官学院成人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这一核心问题进行研究,主要内容为:第一,阐述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第二,辨析研究中的三组相关概念:①教师素质、师资队伍建设;②继续教育、教师继续教育;③成人教育、终身教育。第三,对云南警官学院成人教育师资队伍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问题;第四,阐述国内外教师素质理论对本研究的启示,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对云南警官学院成人教育师资队伍现状进行思索,提出其成人教育教师的素质构成要素;第五,提出提高云南警官学院成人教育教师素质的对策与建议,以期能为云南警官学院成人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提供借鉴与参考。本论文对公安成人教育这个较新的领域中的师资队伍建设进行研究,在研究中能够提出自己的见解,比如推行公安类成人教师资格证等,有一定的创新。
二、他们是如何加强成教教师队伍建设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他们是如何加强成教教师队伍建设的(论文提纲范文)
(1)区域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政策运行研究 ——以成都试验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一、基于对"区域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政策"重要意义的认识 |
二、基于对成都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试验区的特有关注 |
三、基于本人的学习经历与研究旨趣 |
第二节 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
一、概念解析与界定 |
二、文献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政策的确立 |
第一节 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政策的演进 |
一、经济社会背景:由城乡隔离走向城乡一体化 |
二、教育政策嬗变:从城乡二元教育到城乡教育一体化 |
三、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政策内容:从理念到机制,从抽象到具体 |
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政策目标:总体目标与具体目标 |
第二节 成都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政策的确立与发展 |
一、"政策之窗":国家政策在地方确立的多源流分析 |
二、政府间互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政策变迁中的中央与成都 |
三、成都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基本政策 |
四、成都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政策的目标分解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政策运行绩效案例考察 |
第一节 成都市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水平总览—整体与圈层 |
一、教育机会城乡一体化水平考察 |
二、办学条件城乡一体化水平考察 |
三、教育经费城乡一体化水平考察 |
四、师资队伍城乡一体化水平考察 |
五、教育质量城乡一体化水平考察 |
第二节 成都市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水平个案比较—Y区与X县 |
一、Y区与X县:横向发展水平的比较 |
二、Y区与X县:纵向发展水平的比较 |
第三节 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县域内的差距—X县城镇与乡村的比较 |
一、X县城镇与乡村学校规模比较:繁荣与凋敝 |
二、X县城镇与乡村学校办学条件比较:总体均衡与部分失衡 |
三、X县城镇与乡村学校师资队伍比较:失衡的自然结构与逐步协调的文化结构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政策执行差距审视 |
第一节 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管理体制执行差距 |
一、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管理体制演进理路 |
二、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管理体制的运行现状 |
第二节 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办学条件政策执行差距 |
一、办学条件政策执行成效 |
二、办学条件政策执行中的偏离 |
第三节 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经费政策执行差距 |
一、区(市)县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穷县办大教育的尴尬 |
二、公用经费"低保"政策:城乡统一公用经费拨款标准 |
第四节 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教师政策执行差距 |
一、教师流动:由"单位人"到"系统人" |
二、教师培训:"分配不等"与"脱离实际" |
三、教师待遇:"同城同薪"的困境 |
四、教师之眼:政策是如何被接受的?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模糊—冲突矩阵: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政策运行逻辑分析 |
第一节 模糊—冲突矩阵: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政策执行方式 |
一、模糊—冲突矩阵 |
二、模糊—冲突矩阵下的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政策执行方式 |
第二节 破解"中心原则":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政策执行逻辑解读 |
一、国家层面政策试验性执行的逻辑解读 |
二、地方层面政策执行困境的逻辑解读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政策的确立与推进:国家层面的"渐进变迁"与地方层面的"多源流耦合" |
二、政策运行中的城乡差距:结果的差距与行动的偏离 |
三、模糊—冲突矩阵下的"中心原则"制约着执行成败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一、完善激励与问责机制 |
二、建立政策信息沟通与评估的有效机制 |
三、构建政策运行合法性机制 |
四、政策运行制度的"一体化"建设 |
第三节 研究创新与不足 |
二、研究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受访对象一览表 |
附录B: 成都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政策运行访谈提纲 |
附录C: 成都市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监测评价指标体系 |
在读期间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2)新时代高校成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以赣南部分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创新点 |
1.4 研究重点与难点 |
1.4.1 研究重点 |
1.4.2 研究难点 |
第二章 成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概述 |
2.1 成人高校的定义与成教学生的特点 |
2.1.1 成人高校 |
2.1.2 成教学生的特点 |
2.2 新时代成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概述 |
2.2.1 新时代高校成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涵 |
2.2.2 新时代高校成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 |
2.3 加强高校成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
2.3.1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2.3.2 马斯洛需求理论 |
2.4 新时代加强高校成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
2.4.1 加强成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成教学生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 |
2.4.2 加强成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发展的迫切需求 |
2.4.3 加强成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新时代思想文化建设的客观要求 |
第三章 高校成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
3.1 调研方案及样本选择 |
3.2 高校成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促进因素 |
3.2.1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新发展 |
3.2.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不断完善 |
3.2.3 国外优秀经验的借鉴 |
3.3 高校成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
3.3.1 学生的“偏执化” |
3.3.2 教师的“缺位” |
3.3.3 院校的“忽视” |
3.3.4 教育内容“泛化和脱节” |
3.3.5 教育方式“滞后” |
3.3.6 教育载体“单一” |
3.4 高校成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四章 加强高校成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
4.1 加强高校成教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建设 |
4.1.1 健全成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 |
4.1.2 大力引导成教学生开展自我教育 |
4.1.3 积极构建师生沟通交流渠道 |
4.2 创新高校成教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
4.2.1 普及职业道德教育 |
4.2.2 开展责任教育 |
4.2.3 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
4.2.4 拓展集体主义教育 |
4.2.5 开展形势政策教育 |
4.3 丰富高校成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
4.3.1 坚持区分教育与因材施教 |
4.3.2 坚持沟通和疏导相结合 |
4.3.3 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
4.3.4 充分发挥家庭、社会、工作单位的合力 |
4.4 拓宽高校成教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
4.4.1 重视顺应成教学生实际的实践活动 |
4.4.2 优化熏陶成教学生的校园文化 |
4.4.3 强化符合成教特色的网络应用 |
4.5 健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 |
4.5.1 建立运行机制 |
4.5.2 制定评估机制 |
4.5.3 完善保障机制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高校成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卷调查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3)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反思 ——以中央民族大学成人教育学院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的缘起和价值 |
一、选题的缘起 |
二、选题的价值 |
第二节 选题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一、选题的研究内容 |
二、选题的研究方法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期刊及研究生论文部分 |
二、着作及学术论丛部分 |
第二章 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概述 |
第一节 成人教育的含义 |
第二节 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的含义与范畴 |
第三节 相关教育形态的比较 |
一、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和高等教育考试制度的比较 |
二、普通高校成人学历教育与独立成人高校学历教育、普通高等教育之间的比较 |
第三章 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的历史沿革 |
第一节 创办期(1950—1966年) |
第二节 恢复期(1978—1986年) |
第三节 整改期(1987—1997年) |
第四节 稳步发展期(1998年至今) |
第四章 社会变迁对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 |
第一节 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发展的背景 |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拓展了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的生源市场 |
二、知识经济的兴起为普通高校成人教育提供了新的增长点 |
三、构建和谐社会、学习型社会与“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必将促进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的大力发展 |
四、高等教育大众化为普通高校成人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 |
第二节 大众化背景下发展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第五章 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以中央民族大学成人教育学院为个案 |
第一节 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 |
一、普通高校成教专业设置总体情况 |
二、中央民族大学成教专业设置情况 |
第二节 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的招生录取 |
一、普通高校成教学院的招生录取制度说明 |
二、中央民族大学成教学院的招生录取情况 |
第三节 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 |
一、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教师队伍的现状 |
二、中央民族大学成教学院的教师队伍建设 |
第四节 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的学生培养 |
一、培养质量方面 |
二、学制方面 |
三、考试制度方面 |
四、教育资源方面 |
第五节 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的学生就业 |
第六章 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 |
第一节 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办学机制的缺失:办学指导思想不明确、办学模式单一封闭 |
二、专业设置的不合理:缺乏市场特色、轻视内涵建设 |
三、教学环节的失衡:无视成人学习心理、缺乏成人教育特色 |
四、管理机制的不完善:高校教育资源短缺、后勤服务意识较弱 |
五、服务功能的弱化:长期关注学历教育、漠视其他功能开发 |
第二节 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对策 |
一、更新教育观念,优化办学模式 |
二、调整专业设置,适应社会需求 |
三、深化教学改革,坚持以人为本 |
四、健全管理制度,加强运行机制的建设 |
五、优化教育结构,扩展社会功能 |
六、创建信息化学习环境,开办现代远程教育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作者声明 |
(4)成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一、关于成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心理健康相结合的研究 |
二、关于在网络环境下对成教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 |
三、从成教大学生特点着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
四、关于成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的研究 |
五、针对成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对策的研究 |
引言 |
一、加强成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
(一) 成教大学生成才的需要 |
1. 有利于成教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
2. 有利于促进成教大学生全面发展 |
3. 有利于增加学生就业率 |
(二) 学校和社会建设的需要 |
1. 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 |
2. 成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
二、目前成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 成教大学生自身存在的主要问题 |
1. 认知方面:文化基础知识相对较弱,学生整体素质不高 |
2. 情感方面:学生归属感差,自卑心理较重 |
3. 意识方面:集体主义观念相对淡漠,责任感不强 |
4. 行为方面:组织纪律涣散,自我控制能力较差 |
(二) 成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外部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
1. 缺乏系统有效的成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机制 |
2. 当今社会价值观的变化给成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新的挑战 |
三、成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
(一) 思想认识方面的原因 |
1. 对成教大学生的错误认识 |
2. 对成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性认识不够 |
3. 成教大学生本身对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偏见 |
(二)成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滞后 |
1. 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脱节 |
2. 思想政治理论课脱离实际生活,实效性不强 |
(三) 辅导员队伍建设滞后 |
1. 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视和有效指导不够 |
2. 对辅导员的考核评价机制不健全 |
3. 辅导员队伍本身出现的问题较多 |
四、进一步加强成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建议 |
(一) 构筑“三全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 |
1. 全员育人 |
2. 全过程育人 |
3. 全方位育人 |
(二) 深化成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 |
1.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
2. 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 |
3. 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手段 |
4. 注重成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放性实践 |
(三) 加强成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师资与管理队伍建设 |
1. 加强对教育管理队伍的思想政治教育 |
2. 重视辅导员的选拔、管理和培养 |
3. 培养优秀学生干部,担任辅导员助理 |
(四) 丰富成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形式 |
1. 开设周末思想政治教育课程 |
2. 开设“学生素质拓展课程” |
3. 以“双记录单”为测评方式,探索学生管理新方法 |
4. 建立领导联系班级制度 |
5. 加强家校联系,形成教育合力 |
6.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
7. 加强成教大学生法制教育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中国教育报》农村教育报道研究(1993-2013)(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研究背景和研究对象 |
0.1.1 研究背景 |
0.1.2 研究对象 |
0.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0.3 研究现状 |
0.3.1 农村教育研究现状 |
0.3.2 《中国教育报》研究现状 |
0.4 研究方法与样本采集 |
0.4.1 研究方法 |
0.4.2 样本采集 |
0.5 研究框架 |
0.6 研究创新点和研究难点 |
1 《中国教育报》农村教育报道阶段分析 |
1.1 《教师法》颁布阶段 |
1.1.1 报道篇幅 |
1.1.2 报道版面 |
1.1.3 报道区域 |
1.1.4 新闻来源 |
1.1.5 新闻体裁 |
1.2 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阶段 |
1.2.1 报道篇幅 |
1.2.2 报道版面 |
1.2.3 报道区域 |
1.2.4 新闻来源 |
1.2.5 新闻体裁 |
1.3 西部地区“两基”攻坚阶段 |
1.3.1 报道篇幅 |
1.3.2 报道版面 |
1.3.3 报道区域 |
1.3.4 新闻来源 |
1.3.5 新闻体裁 |
1.4 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阶段 |
1.4.1 报道篇幅 |
1.4.2 报道版面 |
1.4.3 报道区域 |
1.4.4 新闻来源 |
1.4.5 报道体裁 |
2 《中国教育报》农村教育报道总体分析 |
2.1 报道篇幅 |
2.2 报道版面 |
2.3 报道区域 |
2.4 新闻来源 |
2.5 新闻体裁 |
2.5.1 消息 |
2.5.2 通讯 |
2.5.3 新闻评论 |
2.6 新闻主题 |
2.6.1“两基”相关问题 |
2.6.2 农村教育教学改革相关问题 |
2.6.3 农村教师相关问题 |
2.6.4 农村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相关问题 |
2.6.5 其他问题 |
3 《中国教育报》农村教育报道的特点和变化 |
3.1 特点 |
3.1.1 报道及时且充分发挥上传下达作用 |
3.1.2 报道版面位置突出且保持较高关注程度 |
3.1.3 报道全面且重点突出 |
3.1.4 报道数量稳定且注重倾听各方声音 |
3.1.5 特别关注农村实用性技术性教育 |
3.2 变化 |
4 《中国教育报》农村教育报道的思考及建议 |
4.1 增强受众意识,反映群众声音 |
4.2 增多报道形式,加强深度报道 |
4.3 创新采编模式,活跃报刊版面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6)四川普通高校成教学生自主学习问题研究 ——以S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的必要性 |
1.1.2.1 社会发展必然要求 |
1.1.2.2 学校教育必然要求 |
1.1.2.3 学习者自身的必然要求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2.3 相关概念界定 |
1.2.3.1 普通高校 |
1.2.3.2 成人教育 |
1.2.3.3 成教学生 |
1.2.3.4 自主学习 |
1.3 国内文献综述 |
1.3.1 我国现代对自主学习的研究 |
1.3.2 国外文献综述 |
1.3.2.1 自主学习思想提出阶段 |
1.3.2.2 自主学习思想的初步实验阶段 |
1.3.2.3 自主学习的系统研究阶段 |
1.4 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方法 |
1.4.1.1 问卷调查 |
1.4.1.2 深度访谈 |
1.4.1.3 个案研究 |
2 理论基础 |
2.1 内外因作用理论 |
2.1.1 内外因作用理论概述 |
2.1.2 内外因作用理论在自主学习理论中的应用 |
2.2 成人学习理论 |
2.2.1 成人学习理论概述 |
2.2.2 成人学习理论在成教学生自主学习中的应用 |
2.3 自主学习理论 |
2.3.1 自主学习的心理结构 |
2.3.2 自主学习的特征 |
2.3.3 影响成教学生自主学习的因素分析 |
2.3.3.1 学校因素 |
2.3.3.2 家庭因素 |
2.3.3.3 社会因素 |
2.3.3.4 学习者自身因素 |
3 四川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学生自主学习问题研究的实证分析 |
3.1 调查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
3.1.1 调查目的 |
3.1.2 调查对象的结构 |
3.1.3 调查方式 |
3.2 S大学成人教育学生自主学习情况统计 |
3.2.1 S大学成人教育学生学习动机情况统计 |
3.2.1.1 自我效能感 |
3.2.1.2 学习价值意识 |
3.2.1.3 学习目标定向 |
3.2.1.4 学习归因 |
3.2.2 S大学成人教育学生学习方法情况统计 |
3.2.2.1 学习方法 |
3.2.3 S大学成人教育学生学习自我监控情况统计 |
3.2.3.1 学习计划 |
3.2.3.2 学习时间管理 |
3.2.3.3 自我调节 |
3.2.4 S大学成人教育学生学习环境情况统计 |
3.2.4.1 学业求助 |
3.2.4.2 学习资源 |
4 S大学成人教育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分析 |
4.1 自主学习价值意识与学生自我效能感方面的问题 |
4.2 学习归因与学习目标定向方面存在的问题 |
4.3 学习计划与学习方法方面的欠缺与不足 |
4.4 自我监控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 |
4.5 学业求助方式上存在的问题 |
4.6 学习资源方面的欠缺与不足 |
4.7 S大学成人教育学生自主学习问题的原因分析 |
4.7.1 学生和家长对成人教育的认识欠缺 |
4.7.2 学生原有知识基础相对薄弱 |
4.7.3 传统教学方法不利于自主性的发挥 |
4.7.4 学习内容实践性不够,学生兴趣不浓厚 |
4.7.5 教师队伍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
4.7.6 学校学习支持不够 |
5 促进四川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 |
5.1 加强家长和学生对成人教育的正确认识,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前提 |
5.2 建设具有实践性质的特色课程提高学生就业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5.3 改变传统教学方法,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
5.4 改变学业单维评价机制,增强学生学习信心,提高自我效能感 |
5.5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群体整体质量 |
5.6 完善学校对学生的学习支持,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帮助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成教学生自主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
致谢 |
(7)高校成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一、国内成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
二、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
第一章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的方法与意义 |
(一) 研究方法 |
(二) 研究意义 |
三、研究现状及成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概述 |
(一) 研究现状 |
(二) 成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概述 |
第二章 成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及问题 |
一、成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 |
二、成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 成教大学生自身存在的主要问题 |
(二) 成教大学生教育管理机构和人员的主要问题 |
(三) 高校其他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三章 成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思想认识存在误区 |
(一) 与普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同一化 |
(二) 对高校成人教育的错误的"四论" |
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滞后 |
三、评价机制欠缺 |
四、师生交流出现弊端 |
(一) 没有充分以师生平等为前提 |
(二) 不能尊重师生思想认识的差异 |
(三) 教育者没有做好适时引导 |
五、管理与师资队伍建设滞后 |
(一) 成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不稳定 |
(二) 成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总体素质不高 |
(三)成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人员结构不合理 |
第四章 成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探讨 |
一、加强成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宣传力度 |
二、推进成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的进程 |
(一) 加强成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建设 |
(二) 促进成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结合 |
(三) 重视隐性课程建设 |
三、健全成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体系 |
(一) 健全成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重要性 |
(二) 构建高校成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指标体系 |
四、改进成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交流方式 |
(一) 改进成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交流方式的重要性 |
(二) 变更成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交流方式 |
五、加强成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师资与管理队伍建设 |
(一) 加强和改进教育队伍的思想政治工作 |
(二) 落实措施,重视选拔、管理和培养工作 |
(三) 支持成教政工教育队伍科学研究工作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一览表 |
(8)基于“四位一体”的高等职业教育模式创新研究 ——以青岛科技大学高职成教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研究综述 |
1.2.2 研究述评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5 本章小节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职业教育 |
2.1.2 继续教育 |
2.1.3 终身教育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教育经济学 |
2.2.2 人力资源开发 |
2.2.3 产学研合作教育 |
2.3 本章小节 |
3 国外高等职业教育的典型模式与发展趋势 |
3.1 国外典型高等职业教育模式 |
3.1.1 德国“双元制”模式 |
3.1.2 法国“大学校”模式 |
3.1.3 英国“工读交替与现代学徒式”模式 |
3.1.4 澳大利亚“TAFE”模式 |
3.2 国外高等职业教育模式的发展趋势 |
3.2.1 基于行业标准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
3.2.2 多样化和实用性的终身教育模式 |
3.3 国外高等职业教育模式经验的借鉴 |
3.3.1 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 |
3.3.2 职业为导向的课程开发 |
3.3.3 职业教育教师的职业化 |
3.4 本章小节 |
4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模式现状分析——以青岛科技大学高职成教学院为例 |
4.1 青岛科技大学高职成教学院现状分析 |
4.1.1 青岛科技大学高职成教学院发展概况 |
4.1.2 办学形式及专业设置 |
4.2 青岛科技大学高职成教学院高等职业教育问卷调查 |
4.2.1 调查目的与内容 |
4.2.2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设置 |
4.2.3 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4.2.4 问卷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
4.3 青岛科技大学高职成教学院高等职业教育的SWOT分析 |
4.3.1 具有优势 |
4.3.2 存在劣势 |
4.3.3 发展机遇 |
4.3.4 面临威胁 |
4.4 青岛科技大学高职成教学院SWOT矩阵分析 |
4.5 本章小节 |
5 基于“四位一体”的高等职业教育模式构建 |
5.1 指导思想 |
5.2 基本原则 |
5.2.1 就业导向原则 |
5.2.2 深度融合原则 |
5.2.3 发挥特色原则 |
5.3 模式主体 |
5.3.1 政府 |
5.3.2 学校 |
5.3.3 企业 |
5.3.4 科研机构 |
5.4 实施方案 |
5.4.1 “学校——企业”合作形式 |
5.4.2 “学校——学校”合作形式 |
5.4.3 “学校——科研机构”合作形式 |
5.4.4 “学校——政府”合作形式 |
5.4.5 典型“四位一体”合作平台 |
5.5 本章小节 |
6 “四位一体”高等职业教-育模式推进实施的保障措施 |
6.1 改革管理体制,加强制度保障 |
6.1.1 强化职业教育与行业之间联系 |
6.1.2 加强职业教育科研机构建设 |
6.2 强化运行机制,积极推进教学改革 |
6.2.1 深化课程改革与行业企业的对接 |
6.2.2 创新教学管理的手段和方法 |
6.2.3 以实践为主导,优化课程教学模式 |
6.3 优化学生管理,提高培养质量 |
6.3.1 利用专业特色和学科优势扩大招生 |
6.3.2 加强学生教育和管理 |
6.4 提升师资建设,强化教学力量 |
6.4.1 拓宽教师引进渠道,提升教学师资力量 |
6.4.2 促进现代化多媒体教学及创建网络教学平台建设 |
6.5 整合优势资源,加强行业融合 |
6.5.1 发挥科技平台作用,强化行业管理 |
6.5.2 建立社会化评价体系,确保可持续发展 |
6.6 服务地方发展,加强国际交流 |
6.6.1 培养本土化人才,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
6.6.2 注重借鉴国外典型发展模式 |
6.7 本章小节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9)共和国农村扫盲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方法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三节 已有相关研究成果分析 |
一 研究现状的回顾 |
二 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
第四节 几个重要概念 |
一 农村 |
二 扫盲教育 |
三 社会控制 |
第五节 论文的基本结构 |
第二章 共和国农村扫盲教育的历史轨迹 |
第一节 继往开来与农村扫盲教育的健康起步:1949年-1957年 |
一 建国初期农村扫盲教育的缘起 |
二 农村扫盲教育的健康起步 |
第二节 “政治挂帅”与扫盲教育的“亚健康”发展: 1958年-1965年 |
一 “大跃进”与扫盲运动“大跃进”(1958年-1960年) |
二 挫顿后的调整与扫盲教育的缓慢恢复(1961年-1966年) |
第三节 意识形态极端化与扫盲教育的“折戟沉沙”:1966年-1976年 |
一 人为之灾与扫盲教育的尽乎停滞 |
二 努力抗争与夹缝中的扫盲坚守 |
第四节 经济重心与扫盲教育的“梅开二度”:文革后-1992年 |
一 扫盲教育正规化 制度化道路的重返及发展 |
二 经济建设下的“经济”扫盲观 |
第五节 非均衡理念与扫盲教育发展的“表”“里”:1993年-2005年 |
一 “两基”初始齐驱与扫盲制度的继续调整(1993年-1996年) |
二 划片推进与扫盲依次攻坚(1997年-2000年) |
三 “双向导”旨趣与扫盲教育的“东”“西”理路(2001年-2005年)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第三章 重建与变迁:农村社会控制与扫盲组织关系探微 |
第一节 农村社会强势控制与扫盲教育组织的趋同化:1949年-1957年 |
一 强势“硬”“软”控制与国家权力的逐渐下渗 |
二 农村扫盲组织的“枝繁叶茂” |
第二节 农村社会控制偏差与扫盲教育组织的“沉”“浮”:1958年-1965年 |
一 社会控制过度与教育权力的困顿 |
二 扫盲组织的“沉”“浮”:结构及功能泛政治化的凸显 |
第三节 农村社会相对失范与扫盲教育组织的解构:1966年-1976年 |
一 农村社会控制的相对失序与教育危机 |
二 “东风无力百花残”:扫盲组织形态及功能的解构 |
第四节 文革后农村社会控制重建与扫盲教育组织的多维呈现 |
一 社会控制体系的重构与乡村秩序的重建 |
二 现代农村扫盲组织的“差序格局” |
第四章 农村扫盲教育的范式转型(上):扫盲教育理念与教育内容 |
第一节 教育理念转型:扫盲教育思想重心的从低到高 |
第二节 扫盲教育内容及教材分析 |
一 扫盲教育内容的解析 |
二 扫盲教材解读 |
第五章 农村扫盲教育的范式转型(下):形式 师资及农民学习心理 |
第一节 多样的扫盲学习形式 |
一 集中学习 |
二 分散学习 |
第二节 扫盲师资及教师教学心理 |
一 扫盲师资的选择与培养 |
二 扫盲教师心理剖析 |
第三节 学习心理与动机:农民学习心理解读 |
一 主动性参与扫盲 |
二 被动性参与扫盲 |
第六章 新世纪农村扫盲教育理念和发展路向的若干思考 |
第一节 新世纪农村扫盲教育理念的指向 |
一 50多年来农村扫盲教育的成效及局限 |
二 建国以来农村扫盲教育的经验及其对当代扫盲教育实践的启示 |
三 新世纪扫盲教育的新理念 |
第二节 扫盲教育路径的比较与整合 |
一 现代化进程中农村扫盲教育发展的不同理路 |
二 扫盲教育发展路径的整合 |
参考文献 |
后记 |
(10)云南警官学院成人教育师资队伍现状分析与对策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一) 研究的背景 |
(二)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三) 研究的对象及方法 |
一、成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相关概念梳理 |
(一) 教师素质、师资队伍建设 |
(二) 继续教育、教师继续教育 |
(三) 成人教育、终身教育 |
二、云南警官学院成人教育师资队伍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
(一) 公安成人教育教师群体结构不够合理 |
(二) 公安成人教育教师师德需要进一步加强 |
(三) 公安成人教育教师成教普教化,公安专业技能较弱 |
(四) 公安成人教育教师无对外学术交流的机会,不注重科研工作 |
(五) 对公安成人教育教师无明确要求,缺乏教师资格标准 |
(六) 对公安成人教育教师无激励措施,缺乏教师继续教育机制 |
三、对云南警官学院成人教育师资队伍现状的思索──公安成人教育教师素质构成 |
(一) 成教教师素质理论诠释 |
1. 社会角色论 |
2. 教师素质结构模型 |
3. 教师能力说 |
(二) 云南警官学院成人教育教师的素质构成 |
1. 公安成人教育教师思想道德素质 |
(1) 政治思想素质 |
(2) 职业道德素质 |
(3) 教育思想素质 |
2. 公安成人教育教师专业化的知识结构 |
(1) 关于学生的知识 |
(2) 关于教学的知识 |
(3) 关于教学实践的知识 |
(4) 关于公安“三懂”“四会”的基本岗位知识 |
3. 公安成人教育教师复合型的能力结构 |
(1) 科学研究能力 |
(2) 创造性的教育能力 |
(3) 终身学习和继续学习的能力 |
(4) 生存于变革时代的适应能力 |
4. 公安成人教育教师良好的人格特质 |
四、提高云南警官学院成人教育教师素质的对策与建议 |
(一) 注重绩效的公安成人教育师资队伍组合 |
(二) 推行公安成人教师资格证制度,建立合格的公安成人教育师资队伍 |
(三) 采取多种培养方式,努力提高公安成人教育教师的综合素质 |
1. 强化公安成人教育教师入职培训 |
2. 加强继续教育,促进公安成人教育教师教育一体化 |
3. 采取多种培训方式,提高公安成人教育教师整体素质 |
4. 加强公安成人教育教师对外学术交流 |
5. 内外兼修,提高公安成人教育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 |
6. 不断提高专兼职公安成人教育教师的技能训练 |
(四) 加强公安成人教育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培养 |
(五) 建立教师评鉴体系,保证公安成人教育教师素质 |
(六) 加强教学评估,完善公安成人教育教师激励机制 |
五、结语 |
六、附:云南警官学院成教部成人教师现状调查问卷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他们是如何加强成教教师队伍建设的(论文参考文献)
- [1]区域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政策运行研究 ——以成都试验区为例[D]. 王正惠. 南京师范大学, 2014(07)
- [2]新时代高校成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以赣南部分高校为例[D]. 罗利霞. 江西理工大学, 2019(01)
- [3]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反思 ——以中央民族大学成人教育学院为个案[D]. 段阳萍. 中央民族大学, 2006(12)
- [4]成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探究[D]. 杨茂柳. 西南大学, 2012(04)
- [5]《中国教育报》农村教育报道研究(1993-2013)[D]. 宋伟杰. 辽宁大学, 2015(01)
- [6]四川普通高校成教学生自主学习问题研究 ——以S大学为例[D]. 郝丹. 四川师范大学, 2016(02)
- [7]高校成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D]. 童隆. 西南大学, 2009(10)
- [8]基于“四位一体”的高等职业教育模式创新研究 ——以青岛科技大学高职成教学院为例[D]. 王艳. 青岛科技大学, 2013(07)
- [9]共和国农村扫盲教育研究[D]. 马云. 华东师范大学, 2006(12)
- [10]云南警官学院成人教育师资队伍现状分析与对策探讨[D]. 王思文. 云南师范大学, 2007(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