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金”工程将推动国民经济信息化

“三金”工程将推动国民经济信息化

一、“三金”工程将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论文文献综述)

查先进[1](1996)在《走向“信息高速公路”的中国“三金”工程》文中指出“三金”工程是推进我国国民经济信息化的一项重要信息基础设施,是为兴建“信息高速公路”打前站的。本文回顾了“信息高速公路”热的兴起,介绍了“三金”工程的启动情况,并对中国实施“三金”工程、建设未来的“信息高速公路”做了几点切合国情的思考。

徐震中,曹卫华[2](1996)在《三金工程与国民经济信息化》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从三金工程的诞生,论述了三金工程与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关系。阐明“三金工程”在国民经济信息化中的地位及其重要意义,强调“三金工程”是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的先决条件,也是增强综合国力,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客观要求。

郭东强[3](1994)在《论“三金”工程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文中认为根据中央领导同志的战略部署,1993年中国开始实施“三金”工程(GOLDEN PRO—JECTS)的建设,并把它列为经济建设的重点工程。“三金”工程所描绘的宏伟蓝图,将把中华民族从农业化状态逐步带入信息的社会,促进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一、中国的“三金”工程 “三金”工程。即“金桥”、“金关”和“金卡”工程。

许先春[4](2015)在《我国信息化建设的探索与起步(1983—2000年)——若干大事考要》文中指出1983年至2000年是我国信息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间段。以1983年开始新技术革命对策研究为标志,我国开始将工业化置于信息化背景下来考量,思考工业化的前途问题。以2000年提出"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为标志,符合我国国情的信息化发展战略初步形成。本文选取这期间的若干大事进行研究,试图揭示我国信息化探索的发展脉络和演进逻辑。

张兰英[5](2006)在《中国农业信息产业化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1世纪人类社会将全面进入信息化社会,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将成为现代科技竞争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以信息技术为特征的信息产业正逐步成为全球经济中最具活力的产业。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广泛应用,促进了农业信息化发展,促进了农业信息技术和服务产业化,农业信息产业化是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必然。 然而,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仍存在着很多问题,与国外相比,我国农业信息产业化发展有很大差距。本文以相关理论为研究基础,运用必要的分析框架和分析模型,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结合,系统研究和比较分析等的研究方法,对我国农业信息产业化发展的理论体系、运行机制、发展模式、投入产出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并提出了我国农业信息产业化发展的措施,对促进我国农业信息产业化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包括信息产业理论、农业信息与信息化理论、产业经济理论、后发优势理论、跨越式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需求层次理论、公共产品理论和系统理论。基于上述理论,构建了农业信息产业化理论框架,即农业信息产业化内涵及特征、农业信息产业主体结构与功能、农业信息产业化发展的环境分析与评价指标体系、农业信息产业体系运行机制及农业信息产业可持续发展。 本研究在对国内外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借鉴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分析了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障碍,提出了我国农业信息产业化发展重点,并从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农业信息技术与服务发展、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信息用户需求、农业信息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国家宏观战略的确立与发展等角度进行了我国农业信息产业化发展可行性分析。 本研究运用成本—效益分析法进行了农业信息产业投入产出分析。在对国外信息产业发展模式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农业信息产业发展模式,为我国农业信息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可行的路径。 在分析国内外农业信息化发展概况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农业信息产业化发展措施。 本研究结合黑龙江的实际,运用农业信息产业化发展的研究成果对黑龙江的农业信息化发展进行的实证分析,并提出具体的发展对策。 农业信息产业化发展有利于促进我国农业参与国际竞争,提高核心竞争力,有利于扩大就业,促进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有利于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本研究对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发展我国的农业信息产业,实现农业信息化跨越式发展,以更好地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深远的意义。

李荣胜[6](2020)在《信息技术驱动产业升级研究》文中指出作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信息技术正在改变经济社会格局,关乎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从整个全球信息技术发展及其应用历程来看,信息技术进步不断激发新产业的形成,驱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从当前世界经济格局看,各国正在经历新一轮的产业调整和升级,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引领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升级。在快速信息化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期,我国在5G、移动互联网、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AI)等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进步中,能否紧扣信息技术进步的关键环节,信息产业、非信息产业以及产业生态能否跟得上信息技术升级的步伐,能否在信息技术驱动产业升级的同时提升经济效率,这一系列问题一直萦绕在笔者的脑海,而现有研究成果无法找出令人满意的答案。这激发了作者的研究兴趣,特以“信息技术驱动产业升级研究”为题,坚持问题导向,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研究思路,拟对这些问题进行系统研究。这不仅对丰富产业经济学相关理论具有一定理论意义,而且对于指导信息技术驱动产业升级的实践具有一定现实意义。本文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研究内容。一是对信息技术、产业升级以及二者之间关系方面最新、重大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分析和评价,形成借鉴,接受启迪。二是在理论上,重新审视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关系及其重要性,揭示信息、知识、数据与信息技术演变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探讨信息技术驱动产业升级的动力和传导机制;一方面从全球语言、文字、纸张、电报、电话、计算机、互联网、区块链、AI等信息载体技术和信道技术发展历程和应用中,归纳新兴产业的形成和产业结构升级规律和特点,另一方面考察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历史与特点,将二者对比分析,揭示“信息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的本质。三是在实证上,选取能够反映我国信息化技术发展水平、产业升级及其经济效应的指标体系,构建熵值法权重模型(Entropy Weighting Method)、固定效应(Fixed Effects Model)等计量模型,采用中介效应逐步法(Causal Steps Approach)以及超效率DEA包络分析等分析方法,测度我国信息技术发展水平,验证信息技术驱动产业内、产业间和产业生态化升级,分析居民消费支出在信息技术与产业升级关系中的中介作用,考察信息技术对产业升级的运营效率以及规模经济、范围经济效应。四是揭示我国信息技术发展、信息技术驱动产业升级中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主要得出四个方面的结论。一是我国信息技术水平稳步上升。本文通过构建“二步三级”指标体系,在熵权法赋予各项指标权重基础上合成了信息技术水平发展指数,并且该指数显示2001-2018年我国信息技术发展指数稳步上升。二是验证了信息技术水平对产业升级具有较显着影响。从60个固定效应模型的实证结果来看,信息技术发展对产业升级有显着影响的实证结果有48个,其中具有正影响的43%,负影响的占37%,二者占所有固定效应模型实证结果的80%。三是消费在信息技术驱动产业升级中有一定中介效应。信息技术驱动产业内升级固定效应模型实证结果显示,在60个模型中,人均消费支出在其中的48个模型中起到完全或部分中介效应,占比80%,说明人均消费支出在信息技术对产业内升级、产业间升级和产业生态化升级的大部分指标均起到一定的中介效应。这也验证了信息技术直接或者通过消费间接驱动产业升级的基本论点。四是总体上信息技术对产业升级的经济效率相对稳定。通过超效率DEA模型实证研究发现,在2002-2018年我国信息技术驱动产业升级运营效率的均值为1.0239。按照模型效率判断标准,该经济效率值大于1,反映该期间全国信息技术驱动产业升级整体上有效率。本研究主要创新之处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在着眼信息技术及其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供给侧同时,把信息类和非信息类产品的需求侧也考虑在内,在信息技术驱动产业升级问题的研究中实现了供给侧和需求侧在分析上的有机结合。第二,重新审视信息与信息技术的重要性,揭示信息、知识、数据与信息技术演变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探讨信息技术驱动产业升级的动力和传导机制,从全球语言、文字、纸张、电报、电话、计算机、互联网、5G、区块链、AI等信息载体技术和信道技术发展历程和应用实践中,归纳新兴产业形成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规律,结合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历史实践阶段,对比分析了信息技术驱动产业升级的特点和本质。第三,本文把信息技术对产业升级的促进效应和经济效应相结合,不仅研究了信息技术对产业内升级、产业间升级和产业生态化升级的促进作用,证明了消费在该作用过程中起部分或完全的中介作用,而且还发现了我国信息技术在促进产业升级的同时,却伴随着某些年份、某些省份、某个阶段缺乏经济效率的问题。这对学术界和实践领域深刻、全面认识信息技术对产业升级的影响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张琪[7](1995)在《建设现代电子信息业 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文中认为

陈幼松[8](1994)在《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的三金工程》文中指出 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合理的资源配置和有效的宏观调控,加快我国经济与国际接轨,迫切需要建立完备的信息手段和信息环境,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为此,去年电子部重新组建后,便立即把抓三金工程作为我国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举措。现在,三金工程正在加紧进行,它的建成将使

华德清[9](1995)在《把电子工业建成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八五”回顾及“九五”思路》文中研究表明把电子工业建成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八五”回顾及“九五”思路电子工业部综合规划司华德清一、电子工业全面提前完成“八五”计划(一)产业规模高速增长到1994年末,电子工业已经全面提前完成了“八五”计划。电子工业系统工业总产值已经达到1861亿元,比“八...

汪冰,张海峰[10](1995)在《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II)建设的热潮与我国的进展和对策》文中提出高速信息网络是信息社会重要的基础设施。目前全球正在兴起建设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热潮。本文指出了当前这一趋势,分析了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热潮的若干特征。本文还就信息业状况、通信业状况和技术状况讨论了我国建设信息基础设施的条件,介绍了我国在信息网络建设和国民经济信息化方面取得的重大进展。文章最后就建设我国国家信息基础设施中值得注意的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二、“三金”工程将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三金”工程将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论文提纲范文)

(5)中国农业信息产业化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结构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2 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
    2.1 信息产业理论
        2.1.1 信息产业的含义及形成标志
        2.1.2 信息产业的基本结构
        2.1.3 信息产业化的现实意义
    2.2 农业信息与信息化理论
        2.2.1 农业信息的内容及分类
        2.2.2 农业信息的产业属性
        2.2.3 农业信息化的内涵及特征
        2.2.4 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一农业信息产业化
        2.3 产业经济理论
        2.4 其它相关理论
        2.4.1 后发优势理论
        2.4.2 跨越式发展理论
        2.4.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4.4 需求层次理论
        2.4.5 公共产品理论
        2.4.6 系统理论
        2.5 本章小结
3 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分析
    3.1 发达国家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与借鉴
        3.1.1 发达国家农业信息化现状
        3.1.2 发达国家农业信息化发展趋势
        3.1.3 发达国家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经验借鉴
    3.2 中国农业信息化发展及障碍分析
        3.2.1 中国农业信息化现状
        3.2.2 中国农业信息化发展障碍分析
        3.2.3 中国农业信息产业化发展重点
    3.3 中国农业信息产业化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3.3.1 机遇
        3.3.2 挑战
    3.4 本章小结
4 农业信息产业化基本理论分析
    4.1 农业信息产业化内涵及特征
        4.1.1 农业信息产业化概念及结构
        4.1.2 农业信息产业化特征分析
    4.2 农业信息产业主体结构及功能
        4.2.1 主体构成
        4.2.2 主体功能
    4.3 农业信息产业化发展的环境分析与评价指标体系
        4.3.1 农业信息产业化发展环境的构成因素
        4.3.2 农业信息产业化发展环境的评价指标体系
    4.4 农业信息产业体系运行机制
        4.4.1 实行公益制和产业制并行的“双轨”制管理体制
        4.4.2 创建协作开发、信息共享的机制
        4.4.3 优化结构,引入竞争机制
        4.4.4 积极寻找市场,创造信息需求
    4.5 农业信息产业可持续发展
        4.5.1 农业信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4.5.2 农业信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再认识
    4.6 本章小结
5 中国农业信息产业化发展可行性分析
    5.1 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是农业信息产业化发展前提
    5.2 农业信息技术与服务发展是农业信息产业化的基础
    5.3 农业经济的发展是农业信息产业化发展的坚实后盾
    5.4 农业信息用户需求是农业信息产业化发展的动力
    5.5 农业信息体系为农业信息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平台
    5.6 国家宏观战略为农业信息产业化发展提供政策支撑
    5.7 本章小结
6 农业信息产业投入产出分析
    6.1 投资主体
    6.2 投资环境
    6.3 投资方式
    6.4 投资收益和投资风险
        6.4.1 投资收益分析
        6.4.2 投资风险与不确定性
    6.5 本章小结
7 农业信息产业化发展模式
    7.1 国外信息产业发展模式比较分析
        7.1.1 美国信息产业发展模式及其特点
        7.1.2 日本信息产业发展模式及其特点
        7.1.3 韩国信息产业发展模式
        7.1.4 印度信息产业发展模式
        7.1.5 信息产业发展模式的比较及其对中国启示
    7.2 中国农业信息产业化发展模式
        7.2.1 农业信息产业化发展模式特性
        7.2.2 农业信息产业化发展模式选择
    7.3 本章小结
8 中国农业信息产业化发展措施
    8.1 农业信息产业化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
        8.1.1 农业信息产业的战略目标
        8.1.2 农业信息产业的战略重点选择
    8.2 农业信息产业化发展的措施
        8.2.1 加强政府的主导和推动作用
        8.2.2 完善农业信息网络建设
        8.2.3 深入开发数据库
        8.2.4 加快农业信息市场建设
        8.2.5 不断创新,探索农业信息产业化发展新模式
        8.2.6 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促进农业信息企业发展
        8.2.7 大力发展农业信息咨询服务业
        8.2.8 加强农业信息产业人才队伍的建设
        8.2.9 培养农民信息意识,加强信息意识的宣传和引导
    8.3 本章小结
9 黑龙江省农业信息产业化发展实证分析
    9.1 现状分析及存在问题
        9.1.1 发展现状
        9.1.2 存在问题
    9.2 发展原则和总体思路
        9.2.1 发展原则
        9.2.2 总体思路
    9.3 发展战略
    9.4 推进黑龙江省农业信息产业化发展的路径和措施
        9.4.1 发展路径
        9.4.2 发展措施
    9.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独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6)信息技术驱动产业升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结构
    1.4 主要创新之处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关于信息技术的研究
        2.1.1 信息技术及其测度
        2.1.2 信息技术的影响及其发展趋势
    2.2 关于产业升级的研究
        2.2.1 产业升级的概念
        2.2.2 产业升级的测度
        2.2.3 产业升级影响因素和后续影响
        2.2.4 产业升级路径
    2.3 关于信息技术和产业升级关系的研究
        2.3.1 信息化、工业化和工业结构升级
        2.3.2 信息技术、信息产业和产业升级
        2.3.3 智能化和产业升级
    2.4 对现有研究成果的评论与研究启示
        2.4.1 研究成果评论
        2.4.2 几点启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信息技术驱动产业升级的理论分析
    3.1 信息重要性向信息技术延伸
        3.1.1 信息重要性向信息媒介延伸
        3.1.2 信息媒介重要性向信息技术延伸
    3.2 信息、信息技术与社会经济发展
        3.2.1 信息、信息技术与信息化路径
        3.2.2 信息、知识、数据与信息技术演变趋势
        3.2.3 信息革命浪潮与经济形态新概念的叠现
    3.3 信息技术驱动产业升级的动力机制
        3.2.1 直接动力机制
        3.2.2 间接动力机制
    3.4 信息技术驱动产业升级的传导机制
        3.3.1 基本传导机制
        3.3.2 互动传导机制
        3.3.3 时序传导机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信息技术及其产业应用分析
    4.1 从语言到AI:全球信息技术的产业应用及特点
        4.1.1 信息技术及其产业应用
        4.1.2 信息技术产业应用的特点
    4.2 我国信息化建设的阶段和特点
        4.2.1 信息化建设的基本阶段
        4.2.2 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特点
    4.3 信息技术及其产业应用的本质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信息技术发展指标构建与测度研究
    5.1 构建信息技术指标体系的原则
        5.1.1 常见的信息技术水平测度方法
        5.1.2 信息技术发展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5.2 信息技术指标体系构建与模型求解
        5.2.1 信息技术指标体系的构建
        5.2.2 模型的计算和求解
    5.3 信息技术水平的测度分析
        5.3.1 确定原始数据矩阵
        5.3.2 利用熵值法计算权重
        5.3.3 时间分异特征
        5.3.4 空间分异特征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信息技术驱动产业升级的固定效应分析
    6.1 模型构建
        6.1.1 数据来源与模型选择
        6.1.2 变量设计
    6.2 计量分析
        6.2.1 单变量描述统计分析
        6.2.2 变量平稳性检验
        6.2.3 信息技术对产业升级的固定效应分析
    6.3 实证研究结论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信息技术驱动产业升级的经济效应分析
    7.1 经济效应分解及其测度模型
        7.1.1 经济效应的核心:效率
        7.1.2 经济效应的总括与分解:运营效率、规模效率和范围效率
        7.1.3 经济效应的测度:超效率DEA模型及变量设定
    7.2 信息技术对产业升级的经济效率分析
        7.2.1 信息技术对产业升级的总经济效率分析
        7.2.2 信息技术对产业内升级的经济效率分析
        7.2.3 信息技术对产业间升级的经济效率分析
        7.2.4 信息技术对产业生态化升级的经济效率分析
    7.3 信息技术对产业升级的经济效应特征分析
        7.3.1 信息技术对产业升级的效率具有差异性
        7.3.2 区域之间需要加强效率平稳性和均衡性
        7.3.3 时间上信息技术对产业升级效率趋于稳定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信息技术驱动产业升级问题及政策建议
    8.1 主要问题
        8.1.1 信息技术过于依赖规模扩张和非均衡发展
        8.1.2 互联网信息技术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
        8.1.3 消费在信息技术驱动产业升级中的中介作用有待挖潜
        8.1.4 信息技术驱动产业升级伴随着低经济效率问题
    8.2 政策建议
        8.2.1 给予信息制造业技术R&D适度政策倾斜
        8.2.2 加大对信息化水平较低地区信息化建设的支持力度
        8.2.3 把握互联网信息技术应用带来的产业升级新机遇
        8.2.4 充分发挥消费在信息技术推动产业升级中的催化作用
        8.2.5 激发信息技术驱动产业升级的规模和范围经济效应
        8.2.6 鼓励信息产业优先开发新产品、打造新模式形成新动能
    8.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四、“三金”工程将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论文参考文献)

  • [1]走向“信息高速公路”的中国“三金”工程[J]. 查先进. 国外情报科学, 1996(02)
  • [2]三金工程与国民经济信息化[J]. 徐震中,曹卫华. 电子工程师, 1996(02)
  • [3]论“三金”工程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J]. 郭东强. 管理与效益, 1994(04)
  • [4]我国信息化建设的探索与起步(1983—2000年)——若干大事考要[A]. 许先春.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个人课题成果集2014年(下), 2015
  • [5]中国农业信息产业化发展研究[D]. 张兰英. 东北林业大学, 2006(10)
  • [6]信息技术驱动产业升级研究[D]. 李荣胜. 西北大学, 2020(07)
  • [7]建设现代电子信息业 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J]. 张琪. 电脑技术, 1995(07)
  • [8]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的三金工程[J]. 陈幼松. 群言, 1994(08)
  • [9]把电子工业建成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八五”回顾及“九五”思路[J]. 华德清. 宏观经济管理, 1995(08)
  • [10]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II)建设的热潮与我国的进展和对策[J]. 汪冰,张海峰. 情报学报, 1995(04)

标签:;  ;  ;  ;  ;  

“三金”工程将推动国民经济信息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