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科技情报人员的继续教育(论文文献综述)
郑学玲[1](1993)在《论科技情报人员的继续教育》文中指出本文主要结合工作实践,论述了科技情报人员继续教育的指导思想,应是改善科技情报人员现有的素质,提高其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其次,根据目前科技情报人员一类是图书情报专业的,一类是其他学科专业改行从事科技情报工作的不同,其继续教育的内容应有所不同,主要是改善这两类人员的知识结构;第三,归纳了科技情报人员继续教育的5种方式方法。
崔有波[2](2019)在《互联网对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每一轮科技革命都可能会引发一轮教育革命,教育和学习作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性社会活动,始终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革新。文字和学校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教育革命的到来,教育成为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出现标志着人类教育史上的第二次革命的到来,知识传播更为便利;第三次教育革命发生在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过渡期,班级授课制的出现推动了规模化教学的发展,教育普及才真正得以推进。人类历史上第四次教育革命发生在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过渡期,网络信息技术正引发教育系统的全面变革,教育方式、教育手段、教学内容、教育体制与教育目标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深刻地改变了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以及人们的思维方式,整个教育生态被重塑,信息和知识瞬息万变,不断学习成为社会成员的基础性需求。再加上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人口素质需要提高,教育公平问题需要解决,社会创新活力需要激活,而互联网的独特优势将有助于上述问题的解决。因此,建设全民、终身、全面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既是促进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又是互联网时代的必然选择。基于以上研判,本研究将学习型社会建设置于中国社会转型的宏观背景下,运用社会转型理论、网络社会理论、教育冲突理论等理念工具,从社会学视角出发,界定学习型社会的基本内涵,理清学习型社会建设理念的思想来源和历史演变,探究西方国家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主要进展,分析在我国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比较传统教学模式和网络时代的教学模式的主要区别,辩证分析互联网对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并探寻互联网时代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有效路径。导论部分首先解释了本研究的社会背景和现实意义,概括了人类历史上的四次教育革命,并从当代中国发展的实际出发分析了互联网对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影响研究这一话题所具有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然后,从教育学、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多个视角总结了学习型社会研究的主要进展,对网络教育、网络学习、虚拟学习社区等概念做了区分,在此基础之上界定了互联网和学习型社会的主要内涵。通过分析已有研究的不足,并基于社会转型理论、网络社会理论和教育冲突理论,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可能的创新之处。中西方的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都经历了若干不同的发展过程。古代中国的“有教无类”教育思想和古希腊的“博雅教育”理念都可以看作是中西方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思想萌芽,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学习型社会建设在古代中西方都未能实现。现代中西方的学习型社会建设都经历了起步、探索、发展等多个时期,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的求知欲望大增,社会发展速度加快,学习型社会建设成为必然之举。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学习的兴起和国家的鼓励支持为学习型社会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重塑了教育生态。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互联网时代的教学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教学主体经历了从单主体论到双主体论、从小众化到大众化的转变;教学内容经历了从有限性到无限性、从同质化到异质性的转变;教学从同时空性转变为超时空性,从年级年限制转变为无年级年限制;教学理念也经历了从师传生受到主动自学、从重视传授知识到重视培养信息素养的转变;教学目的也从培养人才转变为实现人的自我完善。互联网的内在特性与功能对学习型社会建设产生了积极影响。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增加了人们的闲暇时间,打破了教学的时空限制,助推了教育公平的实现,为全民终身全面学习创造了条件;提高了社会成员的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学习能力、学习效率和学习转化力;助推实现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促进团队学习和系统思考,有助于构建学习型组织;能够满足学习者的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学习需求;能够促进科研和学术的交流合作,促进创新型人才和创新型思维的培养,推动社会创新。同时,互联网对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消极影响也不容忽视。首先,“数字鸿沟”的存在会加剧地域之间、阶层之间和代际之间的教育不平等。其次,“信息超载”现象会分散学习注意力,浪费学习时间,增加信息辨识难度,降低学习质量,导致信息迷航,迷失学习目标。再次,“碎片化学习”方式的盛行会降低学习者的辨识能力和深度学习能力,并助长不良学习习惯的养成,最终降低学习的实际效果。另外,“网络依赖”会助长学习者的学习惰性,抑制社会成员的原创能力,并加剧网络安全威胁。最后,“网络失范”现象的频发可能会加剧网络不良信息和消极网络文化对社会成员的误导。因此,中国的学习型社会建设要用好互联网这柄双刃剑。网络时代的学习型社会建设首先要营造公平、绿色、健康、安全的网络环境,这就需要打破网络壁垒、净化网络空间、完善网络法规和发展最新的网络信息技术。其次还要提高网络学习的质量,打造高水平的网络教学平台和高质量的网络学习资源,提高网络教学的效率,不断革新网络教学的方式。另外,还要加强对网络教学的审核与监管,防范资本对网络教学的过多干预,提高网络教学的规范性。结语部分回顾了本文的主要结论,并指出可能的拓展研究方向。
刘风芹,靖继鹏[3](1985)在《新技术革命与情报人员的教育》文中研究指明 一、新的技术革命,要求加速情报人员的新技术的教育当代科学技术正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在发展,并广泛应用到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使物质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类正面临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社会正面临新的发展前景,其中计算机科学技术和信息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
詹德优,党跃臣[4](2000)在《面向21世纪图书情报学继续教育的发展趋势》文中认为21世纪图书情报学继续教育的目标呈现为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综合化、培养创造型人才的创新化和培养多层次人才的层次化特点 ;继续教育的形式将是多类型、多途径、多系统的 ;继续教育的内容将是更新补缺和拓展扩大的 ;其组织管理将逐步走向法制化 ,手段将实现网络远程化。参考文献 49。
费业昆[5](1987)在《试论图书情报人员的继续教育》文中研究说明 继续教育,作为全球性的战略问题,早已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特别是近几年来,一些发达国家在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的进程中,都采取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政策和措施,加强了在职图书情报专业人员的继续教育,并取得了一些比较显着的效果。本文试图阐述当前继续教育工作的紧迫性;剖析一些发达国家继续教育的特点;并对图书情报工作者的继续教育提出一些探讨性意见。一、继续教育工作的紧迫性教育、科技、经济体制的改革向图书情报工作者的继续教育工作提出了紧迫而又繁重的任务。新中国建立以来,随着社会主义
傅晓[6](2000)在《谈图书情报人员的继续教育》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从当前图书情报人员继续教育的必要性出发 ,探讨了图书情报人员继续教育的内容、途径和策略。
詹德优[7](1998)在《论我国信息资源管理(IRM)人员的继续教育》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图书情报人员继续教育为例,从教育目标、教育形式和教育内容等方面,探讨了信息资源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的模式
詹德优[8](1998)在《关于图书情报人员继续教育的回顾与前瞻》文中提出随着社会信息化的日益加速,尤其是知识经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信息服务为己任的图书情报工作者,面临着更新知识内容、完善知识结构、不断提高业务能力的重要任务。本文拟对我国图书情报人员继续教育作一回顾与前瞻。1继续教育的范畴与对象继续教育是近几十年来逐...
龙青云,吴晓伟,易艳红[9](2011)在《竞争情报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错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调查分析发现,当前竞争情报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定位错位、层次错位、方向错位、结构错位、速度错位等五大典型错位现象。为了变错位为衔接,建议构建高校、企业、政府多主体合作机制;调查、规划、论证的人才培养方案形成机制;多层次、多样化、动态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机制;跟踪、预测、预警的人才市场需求知情机制;畅通、互动的人才信息传递机制。
陈予琳[10](2009)在《网络环境下科技情报人员的继续教育问题》文中研究指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对科技情报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服务理念及方法已无法满足广大用户的需要,继续教育问题迫在眉睫。要通过脱产、半脱产或不脱产等形式加强对科技情报人员的继续教育,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为用户服务的技能。
二、论科技情报人员的继续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科技情报人员的继续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2)互联网对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二、相关研究回顾 |
(一)既有研究的主要视角 |
(二)既有研究的主要内容 |
(三)既有研究的不足之处 |
三、主要概念的界定 |
(一)互联网 |
(二)学习型社会 |
四、主要理论工具 |
(一)社会转型理论 |
(二)网络社会理论 |
(三)教育冲突理论 |
五、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互联网时代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内在逻辑 |
第一节 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历史脉络 |
一、古代中西方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思想渊源 |
二、现代中国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进展 |
三、西方国家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进展 |
第二节 互联网时代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必要性 |
一、信息时代人民的求知欲望大增 |
二、传统的教学体系存在缺陷 |
三、应对未来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 |
第三节 互联网时代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可能性 |
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
二、网络教学的兴起 |
三、国家鼓励开展网络教学 |
第二章 互联网时代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 |
第一节 教学主体的不同 |
一、从“单主体论”到“双主体论” |
二、从“小众化”到“大众化” |
第二节 教学内容的不同 |
一、教学内容从“有限性”到“无限性” |
二、教学内容从“同质性”到“异质性” |
第三节 教学时空的不同 |
一、教学从“同时空性”到“超时空性” |
二、教学从“年级年限制”到“无年级年限制” |
第四节 教学理念的不同 |
一、从“师传生受”到“主动自学” |
二、从重视“传授知识”到重视培养“信息素养” |
三、教学目的从“培养人才”到“自我完善” |
第三章 互联网对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积极影响 |
第一节 为全民终身全面学习创造条件 |
一、增加闲暇时间 |
二、打破教学的时空限制 |
三、助推教育公平的实现 |
第二节 提高了社会成员的学习力 |
一、激发社会成员的学习动力 |
二、提高社会成员的学习能力 |
三、有助于培养学习毅力 |
四、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 |
五、有助于提高学习转化力 |
第三节 有助于构建学习型组织 |
一、有助于组织成员实现自我超越 |
二、有助于改善组织成员心智模式 |
三、有助于凝聚共同愿景 |
四、促进开展团队学习 |
五、有利于进行系统思考 |
第四节 满足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
一、互联网有助于促进多元化学习 |
二、互联网有助于促进个性化学习 |
三、互联网时代个性化与多元化学习的技术与实践 |
第五节 促进创新性学习 |
一、互联网促进科研和学术的交流合作 |
二、互联网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
三、互联网促进创新性思维的培养 |
第四章 互联网对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消极影响 |
第一节 “数字鸿沟”挑战教育公平 |
一、“数字鸿沟”的影响因素与具体表现 |
二、“数字鸿沟”可能扩大“教育鸿沟” |
第二节 “信息超载”模糊学习焦点 |
一、分散学习注意力,浪费学习时间 |
二、增加信息辨识难度,降低学习质量 |
三、导致信息迷航,迷失学习目标 |
第三节 “碎片化学习”降低学习效果 |
一、“碎片化学习”的成因与特征 |
二、“碎片化学习”降低学习效果 |
第四节 “网络依赖”降低学习动力 |
一、“网络依赖”的成因与表现 |
二、“网络依赖”降低学习动力 |
第五节 “网络失范”误导学习方向 |
一、“网络失范”的原因与表现 |
二、“网络失范”误导学习方向 |
第五章 互联网时代学习型社会建设的路径选择 |
第一节 营造良好的网络教学环境 |
一、实现网络教学资源的共享 |
二、营造健康的网络教学环境 |
三、为网络教学提供安全保障 |
第二节 提高网络学习的质量 |
一、建设高水平的网络教学平台 |
二、提高网络学习的效率 |
三、利用最新信息技术革新教学方式 |
第三节 提升网络教学的规范性 |
一、加强网络教学的审核与管理 |
二、防范资本对网络教学的过多干预 |
结语 |
一、本研究的基本结论 |
(一)互联网的内在特征顺应了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需要 |
(二)互联网只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一种辅助性手段 |
(三)互联网对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并存 |
(四)互联网促进了“泛教育”和“泛学习”时代的到来 |
(五)互联网时代学会“学习”比学习知识更重要 |
二、可能的拓展研究 |
(一)教学活动在互联网的不同发展阶段呈现的规律与趋势 |
(二)教育事业的进步对互联网发展的影响 |
(三)网络时代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必要警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谈图书情报人员的继续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1 当前图书情报人员继续教育的必要性 |
1.1 知识老化加剧的需要 |
1.2 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
1.3 缓解图书馆人才馈乏, 培养高级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
2 当前图书情报人员继续教育的内容 |
2.1 信息技术教育 |
2.1.1 计算机基本技术培训 |
2.1.2 光盘与网络知识培训 |
2.1.3 信息处理分析技术培训 |
2.2 业务素质教育 |
2.3 外语水平的培养与提高 |
2.4 市场机制教育 |
3 图书馆工作人员继续教育的途径 |
3.1 在职学习与脱产学习 |
3.2 开展学术研讨活动 |
3.3 邀请专家讲学与参观访问 |
3.4 承担科研课题 |
4 当前图书情报人员继续教育的策略 |
4.1 必须树立图书情报人员继续教育的新观念 |
4.2 制订和完善规章制度 |
4.3 教育经费与学习时间的保障 |
4.4 继续教育可根据需要采取不同的方式 |
4.5 建立完善的教育体系 |
(9)竞争情报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错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竞争情报人才市场需求的调查 |
1.1 调查方法 |
1.2 调查结果与分析 |
1.2.1 用人单位类型。 |
1.2.2 专注行业。 |
1.2.3 分布区域。 |
1.2.4 职位名称。 |
1.2.5 职位层次。 |
1.2.6 学历要求。 |
1.2.7 经验要求。 |
1.2.8 知识结构要求。 |
1.2.9 技能要求。 |
2 竞争情报人才培养现状的调查 |
2.1 调查方法 |
2.2 调查结果与分析 |
2.2.1 教育提供主体分析。 |
2.2.2 教育受众分析。 |
2.2.3 教育层次分析。 |
2.2.4 教学方法分析。 |
2.2.5 教学内容分析。 |
3 竞争情报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错位的研究 |
3.1 定位错位 |
3.2 层次错位 |
3.3 方向错位 |
3.4 结构错位 |
3.5 速度错位 |
4 竞争情报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衔接机制研究 |
4.1 建立家长、高校、企业、行业协会、政府多主体协作机制 |
4.2 建立调查、规划、论证的人才培养方案形成机制 |
4.3 建立多层次、多样化、动态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机制 |
4.4 建立跟踪、预测、预警的人才市场需求知情机制 |
4.5 建立畅通、互动的人才信息传递机制 |
四、论科技情报人员的继续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 [1]论科技情报人员的继续教育[J]. 郑学玲.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1993(01)
- [2]互联网对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影响研究[D]. 崔有波.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2)
- [3]新技术革命与情报人员的教育[J]. 刘风芹,靖继鹏. 情报科学, 1985(05)
- [4]面向21世纪图书情报学继续教育的发展趋势[J]. 詹德优,党跃臣.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0(03)
- [5]试论图书情报人员的继续教育[J]. 费业昆. 四川图书馆学报, 1987(02)
- [6]谈图书情报人员的继续教育[J]. 傅晓.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00(02)
- [7]论我国信息资源管理(IRM)人员的继续教育[J]. 詹德优. 图书情报知识, 1998(02)
- [8]关于图书情报人员继续教育的回顾与前瞻[J]. 詹德优. 图书馆学刊, 1998(06)
- [9]竞争情报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错位的研究[J]. 龙青云,吴晓伟,易艳红. 情报杂志, 2011(01)
- [10]网络环境下科技情报人员的继续教育问题[J]. 陈予琳. 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