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制作岩群图的新方法

一种制作岩群图的新方法

一、一种制作岩组图的新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白仙富,戴雨芡,叶燎原,聂高众,徐硕,罗伟东,于江,徐昕[1](2022)在《基于GIS和专家知识的滇西南地区滑坡敏感性模糊逻辑推理方法》文中提出为了充分识别和有效减轻滑坡灾害风险,对滇西南南涧(约470 km2)和凤庆—昌宁(约2 300 km2)两个研究区开展了基于GIS和专家知识的滑坡敏感性模糊逻辑评价研究。通过检查模型计算得到的历史滑坡点敏感性值与整个研究区域的滑坡敏感性平均值是否不同来评价本方法的性能,用Z值检查来测试差异的统计显着性。计算结果显示,南涧地区的Z值为4.1,相应的P值小于0.001,表明通过模型计算得到的滑坡敏感性值是该区域滑坡事件发生的良好指标;凤庆—昌宁地区的Z值为8.93,相应的P值小于0.001。在此基础上,采用自然断点法对滑坡敏感性值进行分类,根据分类结果将滑坡敏感性水平划分成5个等级:极低(0.0~0.001)、较低(0.001~0.051)、中等(0.051~0.394)、较高(0.394~0.557)和极高(0.557~1.0)。敏感性极低和较低的地区没有发现历史滑坡记录;敏感性极高地区的历史滑坡密度约是敏感性较高地区的4倍,约为敏感性中等地区的10倍。凤庆—昌宁地区的研究结果表明,从区域专家群中提取的滑坡敏感性与环境因子关系的知识可以外延到滇西南其它地区。

方维萱,王寿成,贾润幸,李天成,王磊,郭玉乾[2](2021)在《大比例尺构造岩相学填图理论创新、技术研发与发展方向》文中研究说明国家社会需求是构造岩相学创新技术研发和理论创新的动力源泉,构造岩相学填图技术研发过程推动了理论创新实现,逐渐形成了"五步式"研发范式为:解剖建相与技术研发→应用试验和深度研发→示范应用和理论创新→推广示范和普适验证→集成创新和融合建模。经对盆山原镶嵌构造区重要金属成矿盆地进行基底构造层(前盆地期)、成盆期、盆地改造期、盆内岩浆叠加期、盆地表生变化期与成岩相系的构造岩相学和地球化学岩相学综合研究,取得主要进展为:建立了沉积盆地内成岩相系划分新方案,创建了盆地构造变形史研究新方法,揭示了构造-岩浆-热事件形成机制,创建了复杂叠加成矿系统的构造岩相学解析研究方法技术,提出了"还原性流体成矿与预测"新理论,将塔西盆山原镶嵌构造区砂砾岩型铜铅锌成矿系统划分为三个成矿亚系统,开拓了盆山原镶嵌构造区研究的新领域。在回顾前期大比例尺构造岩相学填图创新技术研发和理论创新研究基础上,认为聚焦于矿山和金属矿集区的生态环境资源等国家需求,探索构造岩相学与深部地球物理等多学科综合探测和融合预测建模、基于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平台技术进行创新技术研发和理论创新研究等是今后主要发展方向。

于广宇[3](2021)在《基于小波分析与EMD分解的球磨机齿轮齿面故障诊断研究》文中指出球磨机的传动系统是其运行关键部分。随着运行时间的增加,其传动系统的关键零部件--大小齿轮的齿面若发生点蚀、胶合、塑性变形等故障会大大影响传动效率从而会影响设备生产效率,甚至发生安全事故。为贯彻安全生产方针,本文以某矿业公司的球磨机齿轮齿面为主要研究对象,挑选出5种不同故障等级的齿轮在实验条件下安装运行,采集齿轮振动数据。对小波分析与EMD分解两种信号处理方法思路进行研究,通过算例得出两种方法结合研究的可行性结论。基于两种信号处理方法对振动信号进行特征提取,分析计算标定出更为精准的齿轮故障等级标准,做为球磨机齿轮齿面故障诊断定量与定性的判断依据。最后通过现场故障案例进行验证,将两种方法结合的信号处理方法与常用故障诊断方法进行诊断效果对比。具体工作如下:(1)对两种常用信号处理方法的研究思路进行剖析,通过其他相关方向的研究算例,指出两种信号处理方法结果的可行性、有效性和不足之处,进一步分析两种方法结合起来进行故障判断的准确性。(2)根据球磨机的设备参数和运行工况构建实验环境,将三台实验球磨机按运行时间进行多次、多坐标测量,基于国家标准规范出适合现场运行的球磨机齿轮振动标准。随后挑选出5种不同故障等级的齿轮作为实验对象,以相同输入的条件进行运行实验,采集不同程度的振动信号。(3)利用小波分析与EMD分解两种信号处理技术,使用5种不同程度故障等级的齿轮进行10组故障模拟实验,对采集球磨机运行过程中的振动信号进行分析,得到振动信号的一级高频小波系数、二级高频小波系数以及一级IMF函数的均方根值,三者对齿轮齿面故障呈现出较为敏感的特征模式。最后利用该结果绘制特征提取结果变化率曲线,得到诊断效果对比结论。将两种方法结合的诊断方法代入故障案例进行故障分析,通过对比发现前者诊断更精确,效果更好。

刘忠琴[4](2021)在《奕车人影像呈现研究 ——以影像《生的狂欢》《四季奕车》为例》文中提出影视人类学这一学科在我国发展已逾六十余年,经过不断摸索与前进,走向成熟。20世纪70年代,国际人类学表述危机,人类学的创作传统与范式受到了质疑,人们开始反思、探索人类学表述的更多可能,影视人类学也被反思热潮席卷,开始了新的实践。影视人类学在我国发展至今,已经从最初的科学实证发展到了现在的具有先锋意识的交互式实验影像。本文以关于奕车人的两个影像《生的狂欢》与《四季奕车》为案例,通过后期对影像的观看与分析中,笔者发现影像中某些东西已悄然变化,虽然《四季奕车》是受《生的狂欢》的启发的再拍摄,但是身处不同的时代背景与学术背景,两个制作团队从不同的创作背景出发,创作出了两个相似而又有不同的影像文本。其次是通过结合影视人类学相关理论对两个影像文本的分析,折射出了上世纪80年代与当下影视人类学创作的技法与观念的不同。最后,当地社会文化发生了变迁,奕车人现在的居住、交通方式都发生了极大改变,部分节日的性质正在发生改变,外地人融入当地人的民俗活动等。影视人类学虽然经历上世纪70年代的表述危机。但是,经过后期的发展,其生发出许多创作范式与理念。然,作为研究“人”的学科,其作为记录与保存民族文化的学科使命一直没有改变。

牛鹏飞[5](2021)在《基于综合指数模型的舟曲县滑坡易发性评价》文中认为舟曲县地处青藏高原东缘,西秦岭西翼与岷山山脉交汇地区,复杂多变的地质环境条件和暴雨多发的降水特征决定了舟曲县滑坡灾害较为发育,严重影响着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开展区域型滑坡灾害评价工作,对于舟曲县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可为今后县内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参考的意见。本次研究是在舟曲县野外地质灾害调查的基础上,整理统计出67处滑坡灾害点,对区域内滑坡灾害发育特征和孕育过程进行综合分析,借助Arc GIS软件构建综合指数模型对舟曲县滑坡灾害易发性进行评价,并利用ROC曲线对评价结果进行检验,验证评价结果,得到舟曲县滑坡灾害易发性分区图。本文主要工作如下:(1)简要阐述了舟曲县地质背景,并对区域内滑坡灾害的分布情况进行了总结。通过对研究区滑坡点的分析研究,并结合前人研究资料,选取高程、坡度、坡向、平面曲率、剖面曲率、地层岩性、距河流距离和距道路距离等8个评价因子构建舟曲县滑坡易发性的评价体系,确定了栅格单元作为研究区的制图单元。(2)基于层次分析法确定了获取的高程、坡度等8个评价因子的权重,利用综合指数模型计算得到舟曲县滑坡灾害的易发性指数,并采用Arc GIS软件中的自然断点法将研究区划分为5个分区。其中,极高易发区面积408.87 km2,占全县总面积的13.5%;高易发区面积712.73 km2,占全县总面积的23.5%;中易发区面积854.72km2,占全县总面积的28.2%;低易发区面积737.49 km2,占全县总面积的24.3%;不易发区面积315.98 km2,占全县总面积的10.4%。(3)采用接受者操作特性曲线(ROC曲线)对评价结果进行检验,ROC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8033,说明评价结果较好,选取的评价模型较好。表明了层次分析法和综合指数模型结合的评价模型适用于舟曲县滑坡灾害的易发性评价。

王伟,刘福兴,郭强,刘阳,谢常君,崔添淇,杨小达,邱金柱,李太阳[6](2021)在《白云金矿床60号脉带原生晕分带特征及深部含矿性评价》文中指出白云金矿床产于华北地台东端辽东-吉南裂谷带内,是古元古代变质岩地层中的代表性矿床,60号脉带是现有埋藏最深、规模最大的矿脉群,矿体赋存在黑云母片岩、黑云母变粒岩与大理岩接触界面附近,主要受近东西向层间滑脱构造控制,最大延长1240 m,倾斜延深600 m,平均品位3.82×10-6。为了评价60号脉的深部找矿潜力,进而指导深部找矿方向,本次工作采集了60号脉带坑道和钻孔原生晕样品,研究其地球化学分带特征,进一步评价其深部含矿性及找矿方向。原生晕分带特征研究表明,白云金矿的前缘晕主要元素为Hg、Sb、As;近矿晕元素为Au、Cu、Pb、Zn;尾晕元素为Co、Mn、Mo。运用重心法确定白云金矿垂向分带为(由上到下):Cr-Mn-Ni-F-BSn-As—W-Au-Mo-Hg-Cu-Sb-Pb—Ag-Co-Zn-Bi,结合元素分带特征,构建了白云金矿床60号脉带原生晕模式,并建立了前缘晕与尾晕累加比值的地球化学参数。在矿区浅部,出现前、尾晕叠加,对应现已控制的矿体;在深部,再一次出现前、尾晕叠加,且前缘晕元素异常较强的现象,预示着深部存在盲矿体。通过原生晕分带特征研究,预测了4个深部找矿靶区,分别在056勘探线与064勘探线之间的-400 m标高、-800 m标高、-1000 m标高、-1200 m标高范围内。

杨羽彤[7](2021)在《基于遥感技术和三维地质模型在山西天镇一带的成矿远景区预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晋东北地区大地构造属华北板块北缘活动带,燕山期岩浆热液活动较为强烈,是山西重要的多金属成矿区。经过多年的地质研究,不同比例尺的基础地质调查及重点区域的地质矿产调查已相继完成,积累了丰富的地质资料,但由于以往工作以解决基础的地质问题为主要目的,在区内虽有矿床的发现,但对成矿规律、成矿物质来源等研究较为欠缺,因此,在该区进一步应用新方法、新理论对其成矿机制、空间耦合等研究将对下一步找矿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次研究依托于山西省地质调查院所承担山西省国土资源厅2017年度地质勘查项目(项目编号:SXZDF20170820)。利用遥感数据对山西天镇地区进行地质构造解译和蚀变异常等信息的提取,综合区域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和典型矿床特征,建立区内找矿模型,将多源成矿信息叠加分析,进行成矿远景区预测。基于区域地质特征,以专业三维地质建模软件Surpac为平台,对重点区作三维可视化处理,增强成矿远景区预测的可靠性。主要得出结论如下:(1)对Landsat8数据做影像融合、数据增强等预处理,DEM数据进行裁剪,建立构造解译标志,通过目视解译进行研究区的线性、环形构造解译及定量分析。(2)对经过辐射定标、大气校正和去干扰因素等预处理的Landsat8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提取研究区的羟基异常和铁染异常,利用均值+偏度×标准差确定异常阈值,将蚀变信息划分等级,获得较为良好的效果。结合区域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对区内典型矿床做出研究与分析,进行由已知到未知的探索,构建最终找矿模型,验证了遥感找矿信息的有效性。在GIS平台上,将遥感和化探等找矿信息综合分析,最终圈定出成矿远景区,为下一步地质找矿工作的开展起到指导性作用。(3)对重点成矿远景区进行了多次野外地质调查和采样,对采集样品进行室内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和薄片鉴定分析等。依据基础地质、实测剖面等资料建立重点区三维地表模型、地层模型和断层模型等,通过地质特征、物化探信息与异常信息的耦合分析,分析成矿规律与成矿部位等。通过野外验证表明,遥感解译信息在找矿中起到重要作用,证实了找矿模型的准确性,认为成矿远景区的预测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吴迪[8](2021)在《辽东连山关地区早前寒武纪构造演化与铀成矿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连山关地区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铀成矿省辽东铀成矿带,是研究前寒武纪构造演化与成矿作用的重要窗口。已知铀矿床均分布在连山关花岗岩体与辽河群接触带附近,受韧性剪切带控制,前人对连山关地区铀矿成因分歧较大,对剪切带控矿缺少深入、细致的研究,对矿床中的基性岩与铀矿的关系研究处于空白。鉴于此前的成果,本文的研究对象为连山关地区典型铀矿、基性岩和周缘韧性剪切带。采用岩相学、地球化学、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等研究方法,探讨早前寒武纪主要地质单元对铀矿的控制作用,丰富造山带铀成矿基础理论,完善研究区铀成矿模式,对铀矿找矿工作提出新的思路。研究取得的主要认识如下:1.连山关岩体遭受三期构造变形改造。第一期变形表现为连山关岩体隆升,上覆辽河群发生顺层滑脱;第二期变形为南北向挤压导致沿岩体南缘和辽河群接触带发生强烈的韧性剪切变形,形成北西向韧性剪切带;第三期为北西向挤压变形,形成北东、北东东向脆性断裂构造。岩体南缘的右行韧性剪切带为压扁应变类型,属于一般压缩-平面应变范围,Flinn指数K值介于0.19~0.69,属于S/SL类型构造岩。研究区内铀矿体均为隐伏盲矿体,主要赋存于沿着连山关岩体和辽河群接触带右行剪切作用形成的背斜褶皱核部,和北东东向断裂关系密切。2.连山关岩体为混合花岗杂岩体,组成杂岩体主体为红色钾质混合花岗岩,其间有少量残留体,为早期钠质花岗片麻岩,且鞍山群残留体在其中大量分布,岩体边部分布有灰白色重熔混合岩。通过锆石U-Pb年龄频谱图,表明峰值年龄主要为1760~1940Ma、~2275Ma、2500Ma。其中,~2500Ma的年龄代表了连山关岩体的主体形成时代,标志着大陆克拉通化及其地壳分异的重要事件;~2275Ma的峰值年龄代表了连山关地区一期基底岩石重熔事件;1780~1990Ma的峰期年龄代表了吕梁运动作用下,基底岩石再次发生强烈的重熔,该期事件可能有利于铀的活化、运移,这与连山关铀矿形成年龄相吻合。3.研究区发育强烈的围岩蚀变作用,有明显的热液活动现象。最常见的围岩蚀变包括水云母化、绿泥石化、赤铁矿化,其他蚀变包括黄铁矿化、钠黝帘石化、碳酸盐化、硅化等。水云母主要由斜长石蚀变而成,绿泥石主要由黑云母蚀变而成。与铀矿化关系密切的围岩蚀变作用是绿泥石化和赤铁矿化,绿泥石蚀变后叠加棕褐色赤铁矿化与铀矿化的关系最为显着。4.研究区铀矿赋矿围岩经重熔形成的混合岩有四种类型,主要特点是石英含量高,绿泥石含量变化大,石英与绿泥石的含量往往呈负相关;具有富Si、略富Al、富Na、富K和低Mg、低Ca的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微量元素具有富集Be、Mo、Pb、Y、Ba、La、Cu,亏损Co、Ni、Zn、Cr、Ti、V的特点;具有明显的轻稀土富集和重稀土相对亏损等特征,具有较显着的Eu负异常;与U关系密切的共生元素有Pb、Mo、V、Be。5.钻孔深部基性岩以变辉绿岩和辉绿玢岩为主,具有钾、钠含量相当,过铝质等特征,属于碱性–过碱性系列岩石;总稀土元素含量偏高,轻重稀土元素分异作用不明显,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重稀土元素相对亏损,有中等程度的负Eu异常,微弱负Ce异常;微量元素Ba、La、Zr、Hf相对富集,而U、K、P、Ti相对亏损。研究区基性岩,依据地球化学特征,应属于板内碱性玄武岩,源区为过渡型地幔,形成于大陆碰撞后伸展裂解的构造环境,并在上侵过程中存在地壳混染作用。连山关岩体南缘发育的韧性剪切带及相伴生的张性破裂为基性岩的就位提供空间,基性岩同时也为铀成矿提供热源、矿化剂及部分成矿流体。6.综合分析认为,一级控矿构造为连山关岩体南缘走向北西的右行韧性剪切带,剪切带作为区内铀矿热液运移的通道,其边部的晚期NEE向断裂则是铀矿储存空间;太古宙古风化壳可能作为铀源;铀的运移、富集成矿受控于大型韧性剪切活动(提供热液运移通道)和基性岩侵入作用(提供热源和还原剂)等综合因素。结合铀成矿模型,指示连山关岩体南部辽河群覆盖区岩体隆起处与北东东向断裂交汇部位可作为下一步重点找矿靶区。

杜晴[9](2021)在《新媒体时代下的中国电影海报图形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影海报作为新媒体时代下电影宣传中最重要的媒介之一,往往出现于网络新媒体、电影院、商业广告宣传区。国内电影海报行业面临着为了追求商业利益而忽视电影海报的艺术审美性、抄袭甚至照搬国外电影海报设计作品、“明星大头照”流水线模式化设计理念等危机。本研究从新媒体时代电影海报图形设计的角度出发,对其时代背景、艺术风格特色以及艺术表现力等做出深刻的研究分析。首先,通过参观长春电影制片厂影片海报集萃展(1949-1959)和“壮丽七十年.奋斗新时代”杭州电影海报展,以及对长春电影制片厂进行实地考察调研中出发。其次,通过系统地查阅资料,从新媒体时代中国电影海报图形设计的风格特征、表现形式以及设计特点、艺术创意等方面进行逐一分析。最后,将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历程与中国电影海报的艺术特性相结合,进而对中国电影海报中不同类型的图形创意设计进行对比分析。深层分析新媒体时代中国电影海报图形设计的发展趋势及艺术特征。第一章中主要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课题的研究目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论文的结构及研究方法;第二章中解读了新媒体时代下电影海报中的图形设计,从新媒体时代的特征及发展趋势和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电影海报的文化背景、风格特征、设计特点等方面逐一展开研究。最后分析了中国电影海报中图形设计的作用、语义特征、视觉特征及设计原则;第三章中分析了中国传统图形元素在电影海报中的应用,分别从中国传统图形的应用原则、基本表现形式、中国元素在电影海报中的运用进行逐一分析;第四章对电影海报中的图形设计创意进行分析研究,以图形设计语言的现状、图形设计语言的运用形式、电影海报中的图形创意设计等方面展开研究探索;第五章中逐一将目前中国电影海报图形设计存在的问题、对于现存问题的应对解决方法以及未来中国电影海报图形设计的发展趋势展开论述。综上所述,本文得出如下结论:优秀的电影海报设计,不仅仅影响着电影自身的宣传造势以及商业艺术价值的提升。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审美水平的直观体现;优秀的电影海报设计作品,不仅是电影的浓缩与名片,更是具备商业性的艺术作品;图形作为国际间通用的交流符号,是人类文化、生活交流的重要途径。在现代电影海报设计作品中,图形作为其基本构成要素,更是画面感与设计水平展现的关键所在。要对中国传统图形元素加提炼,将创意设计手法与优秀的中国传统图形元素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电影海报作品。

鞠健[10](2021)在《丁香酚和柠檬醛对娄地青霉和黑曲霉的协同抑菌机理探究》文中研究说明面包的霉变腐败不只会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有些真菌产生的毒素也会对人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如何有效控制面包的霉变腐败,延长其货架期已成为阻碍当前我国面包行业发展的首要问题。天然保鲜剂因其没有化学合成保鲜剂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农药残留及威胁健康等问题,已成为国内外食品保鲜行业研究的热点。然而,天然保鲜剂存在使用成本高、效率低及作用靶向不明确等问题。精油作为主要的天然植物源保鲜剂,由于香气阈值低,作用时效短,易氧化分解及其在食品基质中的最低抑菌浓度值(MIC)高于体外MIC等问题限制了其在食品保鲜中的应用。因此,为了能够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本文从协同抑菌的角度出发来探究丁香酚和柠檬醛组合(SEC)对娄地青霉(Penicillium roqueforti)和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的协同作用机理,以期从协同效应的角度来降低精油在食品保鲜中的使用剂量和成本,提高其抑菌效果。在此基础上制备了含精油的多孔淀粉微胶囊活性抗菌小包装,根据不同温度下的缓释动力学模型确定了微胶囊在面包保鲜中的添加量。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4个部分:1、具有协同抗菌效应组合的筛选及其在面包保鲜中应用的初步评价本研究选取10种已报道的在烘焙产品保鲜中较为常用的天然保鲜剂,针对烘焙产品中常见的腐败真菌,同时也是引起面包腐败的主要微生物种,娄地青霉(Penicillium roqueforti,以下简写P.roqueforti)和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以下简写A.niger)进行抗菌活性研究。根据MIC值采用棋盘法对10种天然保鲜剂进行复配后发现对两种真菌均有协同抑菌作用的组合仅有1组,即丁香酚和柠檬醛(标记为SEC),其在协同抑菌作用中的MIC值比单独使用时的MIC值降低了75%~76%,有效降低了单种活性成分的作用浓度。通过建模和分子对接发现丁香酚和柠檬醛能够通过不同的氨基酸残基与娄地青霉和黑曲霉细胞壁中的β-1,3-葡聚糖合成酶蛋白和几丁质合成酶蛋白的活性位点相结合从而抑制了细胞壁的正常合成。当SEC在1 MIC时对两种真菌的孢子萌发抑制率均达到了87%以上,且对菌丝生长和菌丝形态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同时,货架期实验初步证明SEC与单独的丁香酚或柠檬醛相比能够更好的延长面包的货架期,且对面包的感官无显着影响。2、从分子水平上揭示SEC对娄地青霉和黑曲霉细胞膜的协同作用机理SEC组合对娄地青霉和黑曲霉细胞膜的完整性造成了严重损伤。SEC能与膜蛋白中的色氨酸(Trp),酪氨酸(Tyr)和苯丙氨酸(Phe)相结合,破坏细胞膜的结构,其中SEC与它们的结合主要是以氢键为主,范德华力为辅。此外,SEC导致两种真菌细胞膜中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升高,膜的流动性增强,膜蛋白被降解。SEC、丁香酚和柠檬醛能够引起ROS爆发和丙二醛含量的增加。它们通过调控NOX基因的表达来诱导ROS的积累引起细胞膜的氧化损伤,而柠檬醛在SEC对细胞膜氧化损伤的协同效应中起主导作用。丁香酚和柠檬醛的亲脂性有助于它们在细胞膜中的溶解和渗透,降低麦角固醇的合成,其中丁香酚在抑制麦角固醇的合成作用中的贡献率大于柠檬醛。由于细胞膜的完整性被破坏,导致细胞内容物泄漏、DNA降解和电导率增加。在SEC损伤细胞膜完整性和通透性的过程中丁香酚起主要作用。细胞形态及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结论。3、SEC对娄地青霉和黑曲霉的线粒体损伤和能量代谢的影响SEC可导致两种真菌的线粒体形态出现严重变形或塌陷,膜电位显着升高,发生膜电势超级化现象。其中丁香酚在SEC对线粒体形态和膜电位影响的协同作用中的贡献度大于柠檬醛。对三羧酸循环(TCA)中关键酶活性的研究表明SEC抑制了琥珀酸脱氢酶(SDH)、异柠檬酸脱氢酶(IDH)、丙酮酸脱氢酶(PDH)、苹果酸脱氢酶(MDH)、柠檬酸合成酶(CS)和α-酮戊二酸脱氢酶(α-KGDH)的活性,其酶活性的下降率在71.45%~98.38%之间。此外,SEC降低了细胞内ATP的合成和ATPase的活性,扰乱了正常的TCA循环,破坏了线粒体的正常功能。通过能量代谢发现SEC处理导致β-半乳糖苷酶,碱性磷酸酶,总腺苷酸含量和能荷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两种酶活性的下降率在12%~19%之间,能荷的下降率在6.9%~13%之间。此外,SEC抑制了娄地青霉SDH、IDH和FH相关功能的基因表达,诱导了它们在黑曲霉中的表达。这些基因表达的突变,严重扰乱了正常的TCA循环和能量代谢,最终导致细胞凋亡。4、一种延长面包货架期的新方法:含SEC的活性抗菌小包装以SEC和多孔淀粉为基材开发了一种含SEC的多孔淀粉微胶囊抗菌活性小包装(PSMA)。体外测试表明PSMA对两种真菌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PSMA在25℃时属于一级动力学释放,在35℃和45℃时处于扩散和一级释放之间。在25℃贮藏条件下,在PP(聚丙烯)和HDPE(高密度聚乙烯)包装中,PSMA能将面包的货架期延长到第13 d。而在这两种包装中,单独含丁香酚和柠檬醛抗菌活性小包装组中面包的货架期均为11 d和9 d。PSMA与单独的丁香酚和柠檬醛抗菌活性小包装相比能够更有效的抑制面包中霉菌和酵母菌的生长。当抗菌小包装中微胶囊的添加量为1 g,1.5 g和2 g时,分别在贮藏第13 d,第7 d和第5 d达到或超过协同最低抑菌浓度值0.190 mg/m L。通过货架期实验发现SEC在气相状态条件下的抑菌活性高于液体状态。最终,感官评价表明在PP和HDPE包装中使用PSMA对面包的感官属性没有显着性的影响。本课题的研究结果为高效天然抗菌剂的开发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同时,也为延长烘焙产品的货架期提供方法借鉴。

二、一种制作岩组图的新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种制作岩组图的新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GIS和专家知识的滇西南地区滑坡敏感性模糊逻辑推理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研究方法
    1.1 专家知识提取
        1.1.1 环境因子体系
        1.1.2 模糊逻辑函数建立
    1.2 研究区基础数据处理
    1.3 滑坡敏感性模糊逻辑推理
2 案例研究
    2.1 研究区域
        2.1.1 南涧地区
        2.1.2 凤庆—昌宁地区
    2.2 南涧地区模型建立与评价
        2.2.1 专家知识提取
        2.2.2 环境因子栅格图层数据表征
        2.2.3 滑坡敏感性模糊推理
        2.2.4 滑坡敏感性推断的评价
    2.3 模型在凤庆—昌宁地区的应用
3 讨论
4 结论

(2)大比例尺构造岩相学填图理论创新、技术研发与发展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构造岩相学技术研发与理论创新
    1.1 构造岩相学理论内容
        1.1.1 系统整体论
        1.1.2 多维场空间拓扑学结构解析
        1.1.3 五维构造岩相学解析研究与建相建模
        1.1.4 深部隐伏构造岩相体综合探测、实体填图和建模预测
    1.2 技术研发与理论创新的驱动因素
    1.3 技术研发与理论创新的思维方法
    1.4 重要的创新研发视角
    1.5 深部构造岩相体综合探测和建模预测的相关视角
2 主要新进展
    2.1 建立了沉积盆地内成岩相系划分的新方案
    2.2 创建盆地构造变形史研究新方法,揭示了构造-岩浆-热事件形成机制
        2.2.1 前盆地期的物质组成与基底构造层
        2.2.2 成盆期同生和准同生构造岩相带与成岩相系
        2.2.3 盆地改造期变形构造岩相学样式与构造成岩相系
        2.2.4 构造-岩浆-热事件叠加样式与盆内岩浆叠加成岩相系
        2.2.5 盆地表生变化期构造样式与成岩相系
    2.3 创建了复杂叠加成矿系统的构造岩相学解析研究方法技术
    2.4 提出了“还原流体成矿与预测”新理论,开拓了盆山原镶嵌构造区研究的新领域
3 存在问题与发展方向
4 结论

(3)基于小波分析与EMD分解的球磨机齿轮齿面故障诊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球磨机齿轮齿面故障诊断研究意义
    1.3 球磨机齿轮齿面故障诊断发展现状
    1.4 论文的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第二章 基于零部件特征信号处理方法研究
    2.1 基于小波分析的信号处理方法
    2.2 基于经验模态分解的信号处理方法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球磨机齿轮齿面故障诊断
    3.1 球磨机工作原理和设备参数
    3.2 球磨机齿轮齿面特征信号的采集
    3.3 球磨机齿轮齿面故障实验
    3.4 球磨机齿轮齿面振动信号处理方法
    3.5 球磨机齿轮齿面的故障诊断效果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4.1 总结
    4.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4)奕车人影像呈现研究 ——以影像《生的狂欢》《四季奕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综述
一、影像《四季奕车》田野拍摄概况
    (一)田野点概况
    (二)影像《四季奕车》制作概况
二、影像概述及分析
    (一)影像《生的狂欢》
    (二)影像《四季奕车》
    (三)两个影像文本的异同
三、从影像文本看影像呈现的变化
    (一)从“官方代言”到“乡音无改”
    (二)从“学术观察”到“生活呈现”
    (三)从“集体纪录”到“个体凸显”
四、影像呈现变化探源
    (一)创作者背景的不同
    (二)创作技法及观念的更迭
    (三)当地社会文化的改变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5)基于综合指数模型的舟曲县滑坡易发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及交通
    2.2 气象水文
    2.3 基础地质
        2.3.1 地层岩性
        2.3.2 地质构造
        2.3.3 新构造运动
    2.4 土壤与植被
    2.5 人类工程活动
    2.6 滑坡灾害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区滑坡灾害易发性评价体系
    3.1 易发性评价流程
    3.2 滑坡易发性评价因子的选取原则
    3.3 研究区评价单元的划分方法
    3.4 评价因子权重的获取方法
    3.5 滑坡易发性评价分析方法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区域滑坡灾害易发性评价分析
    4.1 滑坡灾害易发性评价因子选取
    4.2 评价因子分析
        4.2.1 地形地貌
        4.2.2 基础地质
        4.2.3 气象水文
        4.2.4 人类工程活动
    4.3 评价因子量级划分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舟曲县滑坡灾害易发性评价
    5.1 评价因子权重计算
        5.1.1 层次结构划分
        5.1.2 权重计算
        5.1.3 一致性检验
    5.2 综合指数模型的构建
    5.3 评价结果检验
    5.4 评价结果分析
        5.4.1 极高易发区
        5.4.2 高易发区
        5.4.3 中易发区
        5.4.4 低易发区
        5.4.5 不易发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6)白云金矿床60号脉带原生晕分带特征及深部含矿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概况
    1.1 区域地质概况
    1.2 矿床地质特征
        1.2.1 矿体地质特征
        1.2.2 蚀变特征
        1.2.3 矿物组合特征
        1.2.4 成矿阶段划分
2 原生晕地球化学特征
    2.1 样品采集与分析
    2.2 元素组合特征
        2.2.1 最佳指示元素组合
        2.2.2 R型聚类分析
3 原生晕元素分带研究
    3.1 原生晕浓度分带
    3.2 原生晕垂向分带序列
    3.3 原生晕成矿成晕模式
4 矿床深部含矿性评价与靶区预测
    4.1 深部含矿性评价
    4.2 靶区预测
        4.2.1 1000 m以浅靶区选取
        4.2.2 靶区预测与验证
5 结论

(7)基于遥感技术和三维地质模型在山西天镇一带的成矿远景区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遥感技术找矿研究现状
        1.2.2 三维地质模型应用研究现状
        1.2.3 研究区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主要成果及工作量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
    2.2 区域地质概况
        2.2.1 地层
        2.2.2 构造
        2.2.3 岩浆岩
第3章 遥感数据介绍与预处理
    3.1 数据介绍
    3.2 数据预处理
        3.2.1 辐射定标
        3.2.2 大气校正
        3.2.3 波段组合
        3.2.4 影像裁剪
        3.2.5 影像增强
        3.2.6 三维显示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遥感地质构造解译与蚀变信息提取
    4.1 地质构造解译标志及提取
        4.1.1 构造解译标志
        4.1.2 地质构造信息提取
    4.2 构造解译结果定量分析
    4.3 遥感蚀变信息提取理论
        4.3.1 遥感蚀变信息提取依据
        4.3.2 典型矿物波谱特征
    4.4 遥感蚀变信息提取
        4.4.1 去干扰处理
        4.4.2 羟基蚀变异常信息提取
        4.4.3 铁染蚀变异常信息提取
    4.5 遥感蚀变信息定量分析
    4.6 蚀变异常信息与构造信息叠加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找矿模型建立与成矿远景区预测
    5.1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5.1.1 1:5 万地球化学特征
        5.1.2 1:1 万地球化学特征
    5.2 堡子湾金矿床特征分析
    5.3 找矿模型建立
    5.4 成矿远景区的圈定
        5.4.1 成矿远景区圈定原理
        5.4.2 成矿远景区圈定方法
        5.4.3 成矿远景区圈定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重点远景区三维地质模型与分析
    6.1 Surpac介绍
    6.2 远景区三维地质模型
        6.2.1 地表模型
        6.2.2 地质体实体模型
        6.2.3 断层模型
    6.3 三维成矿信息分析
    6.4 野外验证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辽东连山关地区早前寒武纪构造演化与铀成矿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依据
        1.1.1 早前寒武纪地壳演化
        1.1.2 华北克拉通与成矿
        1.1.3 前寒武纪铀矿及构造背景
        1.1.4 选题依据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2.1 研究现状
        1.2.2 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研究思路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1 研究思路
        1.3.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3 本论文依托的科研项目
    1.4 研究方法及主要工作量
        1.4.1 研究方法
        1.4.2 主要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地质特征
        2.1.1 地层
        2.1.2 构造
        2.1.3 岩浆岩
    2.2 区域放射性场特征
        2.2.1 参数特征
        2.2.2 放射性场特征
    2.3 区域矿产分布
第3章 早前寒武纪地质单元形成时代及成因探讨
    3.1 研究区地质特征
        3.1.1 地层
        3.1.2 构造
        3.1.3 岩浆岩
    3.2 连山关岩体及辽河群同位素年代学研究
        3.2.1 测试样品描述及U-Pb测年结果
        3.2.2 U-Pb年龄地质意义讨论
    3.3 韧性剪切带发育特征
        3.3.1 宏观变形特征
        3.3.2 微观变形特征
        3.3.3 有限应变测量
    3.4 古元古代基性岩发育特征
        3.4.1 基性岩样品的岩相学特征
        3.4.2 基性岩样品的地球化学特征
        3.4.3 基性岩的构造环境与物质源区
第4章 典型铀矿特征及铀成矿作用
    4.1 典型铀矿床特征
        4.1.1 连山关铀矿床
        4.1.2 黄沟铀矿床
        4.1.3 玄岭后铀矿床
    4.2 铀矿石特征
        4.2.1 矿石结构、构造及矿石物质成分
        4.2.2 矿石化学成分及微量元素
    4.3 铀矿体围岩及蚀变特征
        4.3.1 铀矿体围岩
        4.3.2 围岩蚀变特征
        4.3.3 微量元素特征
        4.3.4 蚀变与铀矿化的关系
    4.4 铀成矿作用
        4.4.1 铀成矿时代
        4.4.2 铀成矿温压、pH和Eh值
        4.4.3 铀源及热液来源
        4.4.4 铀的活化迁移
        4.4.5 铀的沉淀机制
第5章 构造演化与铀矿关系研究
    5.1 韧性剪切带与铀矿关系
        5.1.1 一级控矿构造-韧性剪切带
        5.1.2 二级控矿构造-脆性断裂带
    5.2 古元古代基性岩及与铀矿关系
        5.2.1 基性岩与铀矿的时空关系
        5.2.2 基性岩与铀矿的成因关系
    5.3 构造变形期次与演化历史
    5.4 铀成矿模式及找矿方向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9)新媒体时代下的中国电影海报图形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我国电影海报设计的研究现状
        1.2.2 国外电影海报设计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及研究目的
    1.4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第2章 新媒体时代电影海报发展概况及图形设计分析
    2.1 新媒体时代
    2.2 新媒体时代的特征及发展趋势
    2.3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的电影海报发展概况
        2.3.1 电影海报的文化背景
        2.3.2 电影海报的风格特征
        2.3.3 电影海报的设计特点
    2.4 中国电影海报的图形设计分析
        2.4.1 图形设计的作用
        2.4.2 图形设计的语义特征
        2.4.3 图形设计的视觉特征
        2.4.4 图形创意的设计原则
第3章 中国传统图形元素在电影海报中的应用研究
    3.1 中国传统图形应用原则
    3.2 中国传统图形基本表现形式
        3.2.1 具象图形的运用
        3.2.2 抽象图形的运用
    3.3 中国元素在电影海报中的运用
        3.3.1 中国文化符号的运用
        3.3.2 图形纹饰的运用
        3.3.3 水墨元素的运用
第4章 电影海报中的图形设计创意研究
    4.1 视觉传达设计中图形设计语言的现状
    4.2 图形设计语言运用形式的探究
        4.2.1 图形设计的“视觉思维”
        4.2.2 图形设计的创意表现手法
    4.3 国内外电影海报的图形设计形式
    4.4 电影海报中图形设计的运用
        4.4.1 电影海报的创意设计形式
        4.4.2 图形创意在电影海报设计中的运用过程
    4.5 电影《悬崖之上》海报设计
第5章 新媒体时代下电影海报图形设计发展趋势
    5.1 目前中国电影海报图形设计存在的问题
    5.2 对于现存问题的应对及解决方法
    5.3 未来中国电影海报图形设计的发展趋势
第6章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10)丁香酚和柠檬醛对娄地青霉和黑曲霉的协同抑菌机理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烘焙产品主要的保鲜方法
        1.1.1 化学保鲜法
        1.1.2 生物保鲜法
        1.1.3 物理保鲜法
    1.2 植物精油
        1.2.1 植物精油在食品保鲜中的应用
        1.2.2 植物精油及其成分的抗真菌活性
        1.2.3 精油与其化学成分的相互作用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娄地青霉和黑曲霉具有协同抑菌效应组合的筛选及在面包保鲜中应用的初步评价
    2.1 引言
    2.2 材料与设备
        2.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2.2.2 实验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菌种活化
        2.3.2 孢子悬浮液的制备
        2.3.3 抑菌圈直径的测定
        2.3.4 最小抑菌浓度的测定
        2.3.5 FIC指数的测定
        2.3.6 S_(EC)与β-1,3-葡聚糖合成酶和几丁质合成酶的建模与分子对接
        2.3.7 S_(EC)的抑菌活性及在面包保鲜中应用的初步评价
        2.3.8 S_(EC)在延长面包货架期中的应用潜力评估
        2.3.9 感官评价
        2.3.10 数据处理与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不同抑菌剂对娄地青霉和黑曲霉的抑制活性
        2.4.2 S_(EC)与β-1,3-葡聚糖合成酶的建模结果与分子对接
        2.4.3 S_(EC)与几丁质合成酶的建模结果与分子对接
        2.4.4 S_(EC)对娄地青霉和黑曲霉的体外抑菌效果
        2.4.5 S_(EC)对面包货架期和感官得分值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从分子水平上揭示S_(EC)对娄地青霉和黑曲霉细胞膜的协同作用机理
    3.1 引言
    3.2 材料与设备
        3.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3.2.2 实验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孢子悬浮液的制备
        3.3.2 膜蛋白的荧光光谱测定
        3.3.3 S_(EC)小分子与膜蛋白中氨基酸结合力的测定
        3.3.4 膜蛋白电泳的测定
        3.3.5 脂肪酸含量的测定
        3.3.6 活性氧的积累及细胞活力和细胞膜完整性的测定
        3.3.7 NADPH氧化酶基因表达的测定
        3.3.8 丙二醛含量的测定
        3.3.9 麦角固醇含量的测定
        3.3.10 DNA琼脂糖凝胶电泳的测定
        3.3.11 细胞内容物(核酸和蛋白质)泄露和相对电导率的测定
        3.3.12 SEM和 TEM观察细胞形态和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
        3.3.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S_(EC)对膜蛋白的影响
        3.4.2 S_(EC)与细胞膜中氨基酸残基结合力的分析
        3.4.3 S_(EC)对细胞膜中脂肪酸含量的影响
        3.4.4 S_(EC)对膜蛋白降解的影响
        3.4.5 S_(EC)对细胞内活性氧含量的影响
        3.4.6 S_(EC)对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3.4.7 S_(EC)对NADPH氧化酶基因表达的影响
        3.4.8 S_(EC)对麦角固醇含量的影响
        3.4.9 S_(EC)对DNA降解的影响
        3.4.10 S_(EC)对细胞内容物泄露的影响
        3.4.11 S_(EC)对细胞膜完整性和活力丧失的影响
        3.4.12 S_(EC)对细胞形态和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S_(EC)对娄地青霉和黑曲霉的线粒体损伤和能量代谢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设备
        4.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4.2.2 实验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孢子悬浮液的制备
        4.3.2 微生物的培养
        4.3.3 线粒体形态的观察
        4.3.4 线粒体膜电位的测定
        4.3.5 三羧酸循环中关键酶活性的测定
        4.3.6 ATP含量和活性的测定
        4.3.7 β-半乳糖苷酶和碱性磷酸酶(AKP)活性测定
        4.3.8 能荷的测定
        4.3.9 三羧酸循环中代谢产物的测定
        4.3.10 三羧酸循环中关键分子基因表达的测定
        4.3.11 数据处理与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S_(EC)对线体形态和膜电位的影响
        4.4.2 S_(EC)对三羧酸循环中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4.4.3 S_(EC)对ATP含量和三种ATP酶活性的影响
        4.4.4 S_(EC)对能量代谢的影响
        4.4.5 S_(EC)对三羧酸循环代谢产物的影响
        4.4.6 S_(EC)对琥珀酸脱氢酶、异柠檬酸脱氢酶和延胡索酸水合酶基因表达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一种延长面包货架期的新方法:含S_(EC)的活性抗菌小包装
    5.1 引言
    5.2 材料与设备
        5.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5.2.2 实验设备
    5.3 实验方法
        5.3.1 含S_(EC)多孔淀粉微胶囊的制备
        5.3.2 包埋率的测定
        5.3.3 体外抗真菌活性的测定
        5.3.4 缓释动力学的测定
        5.3.5 S_(EC)在面包货架期间的释放量及面包货架期的测定
        5.3.6 感官评定
        5.3.7 数据处理与分析
    5.4 结果与讨论
        5.4.1 S_(EC)抗菌小包装的体外抗真菌活性分析
        5.4.2 含S_(EC)多孔淀粉微胶囊的释放动力学分析
        5.4.3 S_(EC)抗菌小包装对面包货架期的影响
        5.4.4 S_(EC)在面包货架期间释放量的分析
        5.4.5 切片面包的抗菌活性分析
        5.4.6 感官评价
    5.5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论文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四、一种制作岩组图的新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GIS和专家知识的滇西南地区滑坡敏感性模糊逻辑推理方法[J]. 白仙富,戴雨芡,叶燎原,聂高众,徐硕,罗伟东,于江,徐昕. 地震研究, 2022
  • [2]大比例尺构造岩相学填图理论创新、技术研发与发展方向[J]. 方维萱,王寿成,贾润幸,李天成,王磊,郭玉乾. 矿产勘查, 2021(07)
  • [3]基于小波分析与EMD分解的球磨机齿轮齿面故障诊断研究[D]. 于广宇. 广西大学, 2021(12)
  • [4]奕车人影像呈现研究 ——以影像《生的狂欢》《四季奕车》为例[D]. 刘忠琴. 云南艺术学院, 2021(12)
  • [5]基于综合指数模型的舟曲县滑坡易发性评价[D]. 牛鹏飞. 河北地质大学, 2021(06)
  • [6]白云金矿床60号脉带原生晕分带特征及深部含矿性评价[J]. 王伟,刘福兴,郭强,刘阳,谢常君,崔添淇,杨小达,邱金柱,李太阳. 矿床地质, 2021(03)
  • [7]基于遥感技术和三维地质模型在山西天镇一带的成矿远景区预测[D]. 杨羽彤.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8]辽东连山关地区早前寒武纪构造演化与铀成矿作用研究[D]. 吴迪. 吉林大学, 2021
  • [9]新媒体时代下的中国电影海报图形设计研究[D]. 杜晴. 长春工业大学, 2021(08)
  • [10]丁香酚和柠檬醛对娄地青霉和黑曲霉的协同抑菌机理探究[D]. 鞠健. 江南大学, 2021(01)

标签:;  ;  ;  

一种制作岩群图的新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