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亚国际新秩序与中日关系

东北亚国际新秩序与中日关系

一、东北亚国际新秩序与中日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魏永艳[1](2019)在《东亚安全共同体的中国构想研究》文中认为中国地处东亚地区,是东亚国家的重要成员,东亚地区的安全与繁荣与中国休戚相关,是中国和平发展的重要依托。探索东亚安全共同体蓝图不仅是中国和平发展的国家利益需要,也是践行习近平主席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需要。“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作为中国外交蓝图对21世纪中国国家繁荣与稳定,实现两个百年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周边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对区域安全宏观建构的重要转向,强化东亚安全共同体之中国构想的学术研究,对于思考将东亚经济共同体迈向东亚安全共同体的路径和可行性,破解东亚安全困境,具有重要学术价值。21世纪初,东亚区域力量多极化发展的趋势较为明显,区域秩序与区域安全框架正在经历深刻调整。区域内生的共同体秩序与域外同盟秩序形成对比,区域秩序的多元化建构正在形成。以多元型安全共同体的理论与东亚区域安全一体化进程相结合,中国提出了符合自身利益与区域共同发展需求的多元型安全共同体的建构设想。中国应以建构东亚多元型安全共同体作为破解东亚安全困局的现实选择。本文对东亚多元型安全共同体的概念、特征、理念、目标及功能进行了多维探索,试图为东亚多元型安全共同体的建构搭建结构性框架。在对建构东亚安全共同体的区域资源依托和制约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建构东亚安全共同体的可行性路径。东盟共同体建设为东亚区域秩序的建构开启了全新的视角,东亚力量多元化和利益多样化的区域现实在安全共同体的秩序框架内能够实现平等协商与合作共赢,以期实现东亚走出“体系引导型安全困境”与“国家引导型安全困境”叠加的安全困局。建设东亚安全共同体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尤其是“周边命运共同体”的题中之义,“一带一路”倡议的顺利实施为东亚安全共同体建设提供了实现路径。在日韩对东亚区域安全建设助力有限的现实情况下,中国与东盟成为东亚安全共同体的核心驱动力。中国与东盟的命运共同体建设正在实施,争取打造成为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区域典范。2018年《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2030年愿景》的公布,共同推进区域一体化的目标已经非常明显。在东亚安全共同体建构的路径选择上,以中国+东盟为核心驱动力,遵循中国+东盟+X的扩展模式,实现中国+东盟+蒙俄与中国+东盟+朝韩的两翼合围,在可以推进的领域进行共同安全利益的务实合作,重拾东亚地缘安全战略的优势空间。传统的观点认为10+3(中日韩)是东亚安全共同体的核心国家,其中10+2(中韩)的阻力略小,如果日本加入东亚安全共同体变得遥遥无期,10+3(中俄韩)也可以成为东亚安全共同体核心国家的替代选项。东亚安全共同体的建构是一项长期的战略规划,国际格局风云变幻,针对客观时局的变化,审时度势,合理布局,东亚安全共同体的建构设想还是可以预期的。只有实现东亚区域安全的总体建构才能最终实现区域的繁荣与稳定。

武星[2](2016)在《奥巴马政府对日政策探析》文中研究指明奥巴马政府对日政策研究是一项涉及中美日三边关系的政策性研究课题。从地缘战略视角看,奥巴马政府对日政策是美国推行“亚太再平衡”战略进程中对外政策的重要环节。奥巴马政府上任后,强化美日同盟关系,东亚地区安全形势趋于紧张,而美国对日政策则是影响区域安全形势发展的关键变量。研究奥巴马政府对日政策有助于我们认知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强化美日同盟关系的真正意图,了解奥巴马政府对日政策手段,分析奥巴马政府对日政策走向,把握东亚地区国际关系发展全貌,对认识和解决地区安全紧张局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美日同盟关系走势上看,奥巴马在任期间美日同盟得到空前强化,对日政策目的明确、手段多元。从发展中美、中日关系的视角看,奥巴马政府对日政策研究是发展中美日三边关系中的一个重要议题。因此,笔者拟对这一课题展开系统性研究。第一章判断奥巴马政府对日政策面临的国际环境变化。在美国深陷战争泥潭与金融危机双重困局的背景下,奥巴马接任美国总统职务。在东亚地区,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相继崛起,东亚地区经济政治地位的提升吸引了奥巴马政府重返亚太,以拯救美国经济。出于对中国崛起超越美国的忧虑和遏制中国的动机,奥巴马政府执政后利用美国的同盟战略资源优势,调整对日政策,强化美日同盟关系。本章首先立足于中国崛起、地区权力格局新变化和安全局势紧张等东亚环境的现实问题。其次判断包括中美、中日、中俄在内的地区大国关系的新变化。最后本章将研究视角定位,从美国经济发展困境、全球战略重心东移等多方面分析奥巴马政府调整对日政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第二章依据美国的国家利益分析奥巴马政府对日本的政策目标。作为对第一章奥巴马政府对日政策背景的回应,本章从奥巴马政府维护美国国家利益的视角出发,将奥巴马政府对日政策的目标设定在安全、繁荣与政治领域。具体而言,对日政策的安全目标是倾向于强化美日军事同盟,将日本铸造成为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中制衡中国崛起的“利剑”;经济政策目标是侧重支持日本经济重振,将日本打造成为美国构建亚太经济新秩序的帮手;政治目标是加强美日政治联盟,通过日本在亚太地区的民主价值影响力,将其塑造成为美国价值观的推广者。总体而言,奥巴马政府对日本各领域的政策目标均围绕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而定,即保障美国及盟友的安全、维护美国东亚地区经济利益,护持美国全球的主导地位。第三章阐述奥巴马政府对日政策的实施演进。本章重点运用比较研究方法,分析奥巴马政府依据日本政坛变化之新情况与新特点分别推行的对日政策。其中政策区间划分为日本民主党与自民党更迭时期,美国两届国务卿主政国务院推行的对日政策,并总结政策特点。研究发现,奥巴马政府在对日政策实施演进的过程经历了施压、调整、深度强化同盟关系三个阶段。奥巴马政府在日本民主党与自民党执政的不同时期做出了相应的政策调整。其中,在日本民主党对美国“钟摆式”外交时期,奥巴马政府对日政策表现为“施压+安抚”;在“亲美”的自民党执政时期突出了“纵容+强化”的政策特点。在奥巴马政府两届国务卿辅佐总统期间,前国务卿希拉里对日政策特点略显强势,以“巧实力”外交政策为基础,护持美国领导地位的目标性更为明确;而克里对日政策能够兼顾全局,考虑到对华政策的平衡,他的外交风格表现沉稳,利用日本的政策手段更加理性和务实。基于美国全球战略重心东移的背景,本章围绕奥巴马政府强化美日同盟为主线,同时列举东亚地区突发事件对奥巴马政府对日政策的影响。从奥巴马政府对日政策的实施进程演进趋向上看,美日同盟关系正在经历转型。第四章分析奥巴马政府对日政策的手段。奥巴马政府继承了美国的同盟战略资源,为推行重返亚太战略,发挥美日同盟的亚太战略基石效能,对日本采取多元手段强化美日同盟关系。奥巴马政府对日政策手段主要围绕强化美日同盟关系为纵向基轴,在横向空间上进行拓展,对日本政策手段主要包括利用、拉拢、管控三个层面。其中,“利用”是奥巴马政府对日政策手段的核心,即利用日本的地缘战略优势、实现正常国家的欲望和国家安全战略的调整,打造日本成为美国的战略“利剑”,令日本扮演遏制中国的战略旗手角色,使其为实现美国战略目标和国家利益效力。“拉拢”是奥巴马政府强化美日同盟关系的主要手段,渗透在对日本政策的各个维度。奥巴马政府拉拢日本的政策手段主要表现在“舍”与“得”之间寻求霸权国家的利益平衡,进而实现美国的战略意图。“管控”主要集中在对中日主权领土冲突、日本政治右倾化行为和日本“选边”立场上的适度牵制,以防止日本行为“出轨”或引发东亚地区局势失控,进而损害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利益。第五章,奥巴马政府对日政策评估。本章讨论的重点是奥巴马政府对日政策产生的成效评估,即通过对美国对日政策目标与美日关系现状进行总结奥巴马政府对日政策的完成情况。评估得出的结论是,从总体上看,奥巴马执政期间,美日同盟关系得到了空前强化,奥巴马政府延续了历届美国政府的对日政策原则,对日政策效果在预期范围,较为成功;从微观层面看,奥巴马政府对政策实施中的限制性因素加以容忍,随国际环境变化对日政策进行了及时调整,开辟了美日合作新领域,凸显了奥巴马政府对日政策特点,取得了预期效果。鉴于奥巴马政府对日政策背后的中美日关系问题,在对奥巴马政府对日政策进行较为系统性研究后,分析了奥巴马政府的日本政策对三边关系造成的影响。最后,考虑到奥巴马政府任期将满,为使中国的应对建议具有针对性和前瞻性,论文对美国的日本政策加以预测:未来无论美国政府由谁接任、“亚太再平衡”战略能否继续作为美国的全球战略重心,为维护国家利益美国都将继续选择强化美日同盟关系,护持其世界领导地位。论文将中国的政策应对作为落脚点加以分析。笔者认为中国作为美日同盟共同的战略目标,一是应继续坚持和平发展战略;二是完善中美关系、防止中美陷入修昔底德陷阱,灵活处理中日关系,寻求中美日三边关系的平衡;三是调整中国自身的心态,拓展和平发展的战略空间。

娄伟[3](2010)在《中国和平发展与东亚地区秩序构建》文中研究说明地区秩序是权力分配、制度构建和观念认同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经过30年的物质性成长和社会性成长,中国已经成为影响东亚地区秩序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国实力的增长导致了中美之间的权力转移,对美日、美韩关系发展起到了一定程度的牵制作用,中国的负责任行为和信任措施建设使东盟国家对中国积极进行接触,这些推动了东亚权力结构向多极化发展。中国对东亚地区合作机制的创设与参与拉动了周边国家经济增长,促进了东亚一体化进程,缓解了地区安全困境,增强了中国和平发展的可预期性,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中国和平发展促进了东亚地区认同建构,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新安全观和和谐世界是推动东亚国际政治文化演进的重要力量。和平发展的中国将会以何种方式构建东亚地区秩序?中国没有扩张和称霸的历史,现时也不具备称霸的条件,权力分配结构的失衡限制了中国的政策选择,未来东亚不会回到“以中国为中心”的过去。中美之间的相互依赖和东亚近年来的制度建设、认同变迁将限制中美之间形成两极均势秩序。中国的努力方向是以地区一体化推动地区整合,凸显东亚地区秩序的“自我”属性。中国和平发展促进了东亚国家的共同发展,是东亚地区崛起的新进程。

林代昭[4](1992)在《东北亚国际新秩序与中日关系》文中提出 东北亚地区包括中国的东北、日本、朝鲜半岛和俄国的远东地区,广义的东北亚还可以包括蒙古和中国的华北。近年来东北亚的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加强各国的政治、经济方面作用,建立东北亚的新秩序成为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本文试图对东北亚形势发展的特点,中国对建立东北亚国际新秩序的构想以及东北亚国际新秩序与中日关系的联系作一初步的研究。

张蕴岭[5](2019)在《百年大变局下的中日关系》文中认为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东北亚地区正在经历历史性的大转变,涉及力量对比、关系结构与地区秩序,其首要使命是消除战争根源,创建长久和平的规则与机制。《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是中日关系的一座里程碑,它开启了中日关系的新的里程,同时它又与中国的改革开放有着密切的关联。基于地缘的、历史的、战略的关系维度的中日关系,需要重新定位和设计未来。在中日关系重回正轨的背景下,新一轮中日韩经济合作值得期待。中日要努力增进长期缺失的互信,切实改善国民感情。在中美关系矛盾凸显的情况下,中日能够从大局认知出发,推动对话、协商,推进开放与合作,这对双边关系和地区,及至世界都是福音。

刘玉丽[6](2020)在《借力与平衡 ——日本在南海大国博弈中的战略行为研究》文中认为南海周边区域处于亚洲大陆和大洋洲之间的连接带上,涵盖了全球商贸咽喉通道,是大国力量的激烈博弈区和各种政治势力的交叉辐射区。新世纪以来,世界经济、政治中心正在向以印度洋-太平洋为中心的区域转移,包括美国、俄罗斯、中国、日本、印度等各大国陆续将注意力转移至此地区。由于大国的存在,多重经济、政治地区机制安排交叉、重叠存在。从这点来看,南海已经成为上述国家谋划战略空间、进行战略互动及实施战略利益的延伸重叠地。在这样的地缘政治环境下,东南亚各国与中国的南海主权争议因为各域外大国的存在而趋于多边化、复杂化和国际化。然而,海洋在中国崛起的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南海主权争议能否顺利解决尤为关键。由于日本将南海问题与其海洋政策相关联,日本在南海地区的战略取向成为仅次于美国的重大干扰变量之一,也是中国能否成功实现“海洋强国”战略目标的重大绊脚石。论文尝试从新古典现实主义的视角出发,搭建了“战略认知与考量——战略选择——战略执行——战略评估”这样一个研究日本南海大国博弈的战略行为分析框架,以厘清日本在南海大国博弈的内在考量、战略决策及实施。论文共分六章。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论文的选题缘起及意义,并通过回顾分析“2010年前日本对东南亚外交阶段的研究、2010至2016年间的研究以及2016年之后的研究”等以往成果,发现以往的研究存在着学理性不足,对2016年南海形势变化后的日本南海政策研究涉猎较少以及部分研究结论片面化等问题。在此基础上,论文尝试从视角、观点两方面作为研究切入点和突破点展开论述。本章的最后部分对论文的研究方法、创新点、难点及不足进行了阐述。第一章简要概述了新古典现实主义的分析框架及理论模型,并构建起一个适用于本论题的逻辑分析框架。重点对该理论在解释本命题时的适用性进行了分析,同时也对地缘政治、结构现实主义、建构主义以及博弈论等的局限性进行了一一阐释。第二章明确了本论题的基础研究背景,包括南海地缘特征及日本地缘特征。在此基础上,简要回顾了南海问题的发展演化,回答了有关南海战略地位、大国南海博弈的动因以及日本涉入南海地区的地缘因素等相关问题。第三章尝试运用新古典现实主义的分析模型,即“体系刺激——认知——政策选择”来解释日本南海大国博弈行为的政策出台逻辑。从体系与单元两个层面梳理了日本在南海大国博弈中所面临的来自国际体系及国内环境的变量因素。其中体系层面,日本明显受到了美国全球战略收缩、中国地区影响力上升以及中美竞争加剧的体系刺激。而在国内单元层面,日本战略文化中对“强者”、“大国定位”的追求、安倍作为领导人的“强势”个性以及首相官邸主导制度,使日本在回应上述体系刺激方面趋于主动积极、强势而且很大程度上体现着安倍个人的政策主张。这一国内因素的影响解释了安倍缘何能在国内推动“安保法案”、“解禁集体自卫权”等违反战后和平秩序的系列举措。而日本文化中的“强者”心理使得日本在中国崛起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难以适应,这从某种程度上提示了中日不信任的根源,解释了为什么日本在全球将中国视为战略竞争对手,在南海问题上处心积虑地遏制中国。论文的第四章涉及日本在南海大国博弈中的“借力”战略。所谓“借力”即是指在参与南海大国博弈的过程中,囿于自身政治、经济、军事力量的局限性,日本无法直接与之抗衡,而只能通过依赖中国或美国等大国力量去制衡或反制衡他们中的一方捞取实利。具体而言,在南海地区,为缓解中国的战略压力,日本试图通过借助美国的力量平衡中国影响力。同时面对美国在东南亚参与力度的减弱,日本的对华政策正变得愈加务实,即试图通过与中国缓和关系,以团结东南亚各小国,填补美国领导力的空白。第五章主要论述了日本在南海大国博弈中的“平衡”战略。不同于上章,本章在阐述日本的这一战略实施时,侧重于以日本自身为“主导”,其他南海地区国家在其中则扮演“参与”或“配合”的角色。同样受制于政治影响力不足及自身实力的制掣,日本试图利用在南海地区具有重要地缘战略意义的中小国家,包括东南亚各小国、澳大利亚甚至英法等重点国家,以南海问题为由实现既平衡中国影响力又规避美国安全承诺可能减少的风险。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平衡”策略是在日本自身日渐衰落且又希望在南海大国博弈中探索发挥一种更为明确、自主的政治大国作用时而实施的一种战略行为,也是在“积极和平主义”外交口号下,由“被动外交”转向“主动外交”的一种尝试。第六章尝试对日本在南海大国博弈中所实施的战略做出综合评估。首先论文尝试对日本所实施战略手段的合理性及隐蔽性进行论述,并对在这一战略实施中所凸显的日本外交战略特性予以剖析。其次,又关注了日本在南海大国博弈中面临的系列制约性因素,如联合力量的四分五裂、“印太战略”的不现实性等。最后,本章的后半部分则指出了日本行为的主要影响,即日本在南海地区的系列行为阻碍了东盟中心性、统一性的实现,使中日之间的不信任感加剧。对于日本在南海地区的涉入行为,中国一方面应继续强化对南海的海洋控制能力,增强海军的防御能力,提高自身;另一方面中国也可从多方面对日本实施战略上的压力,遏止日本南下干预南海问题的势头,将其战略活动限定在日本海附近海域。

国际关系史档案整理小组[7](2013)在《近年来学术集刊中国际关系史研究论文综目(二)》文中研究说明学术集刊之异军突起,是近年来较为突出的文化现象之一,也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重视。①这些学术集刊虽风格不同,但其中论文不乏精品。由于以书的形式出版,专业性强,且很少纳入各种检索系统,故而流传不广,利用也比较困难。②基于这种现象,《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研究》第二辑曾刊登了近年来学术集刊中有关国际关系史研究的论文目录,本辑继续刊登,以方便同仁检索利用。本综目按地域来划分,连同国际关系理论、史料选编、学术动态和书评等专题,共分九大部分。每部分按内容多少再分细目。每条书目收入论文名、作者、集刊名、集刊期号、起止页码等内容。本目录为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社科计划重点项目(SZ201010028010)、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0BaLS054):《国际关系史史料的整理与研究》(一期)阶段性成果。需要说明的是,本目录是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的"国际关系史档案整理小组"集体合作的结果。小组指导老师、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的姚百慧在选题确定、资料查找、目录分类等方面提供了全面的指导,小组成员狄安略、李云霄、余薇、艾荣荣、孙梦婕、赵媛媛参加了整理工作。外交学院的聂文娟老师协助对国际关系理论的内容进行了分类;中国政法大学的杨玉圣教授对学术集刊目录的整理对本目录的制作起到很大帮助作用,在此,一并致谢。

黄忠[8](2019)在《大平正芳对华外交理念及实践》文中研究表明外交是内政的延伸,除了外交技巧和手法,它主要受到国内、国际环境的影响。战后之初,日本采取“吉田路线”,外交上对美依存,国内专注经济发展。随着经济发展及冷战局势的变化,日本主动或被动地追求自主外交,基于安全保障、经济发展、资源供给等问题,拓展外交的对象与形式,弥补和修复经济发展中的消极影响,同时欲积极承担国际责任。从战后之初的被动外交到自主外交冲动,在此过程中,其对华外交处于怎样的位置、又有怎样的变化,便是非常值得探讨的课题。大平正芳是战后日本着名政治家,出任第68代、69代内阁总理大臣,虽然执政时间不长,前后仅554天,但他长期处于自民党及其政权的中枢位置,尤其是历任池田勇人内阁、田中角荣内阁的外务大臣,在战后日本外交史上留下了深刻烙印。他处在战后日本政治、外交转型期,经历了中日邦交恢复等重大事件,推动中日友好关系发展,并且提出综合安全保障、环太平洋合作构想等,通过考察他的对华外交理念与实践,可以了解到战后日本对华外交的发展脉络。按照历史发展顺序,本文将大平正芳对华外交的理念与实践置于战后日本外交的大框架之中,结合大平正芳的政治、外交思想,辨析其对华外交理念在此过程中的“变”与“不变”,并指出其在战后日本外交史中的位置。除了序章和结论之外,全文共有五章。第一章首先是对战后初期日本的对华外交做了概述,指出冷战展开与日本对华政策的原点,并指出了大平正芳“椭圆哲学”及其政治理念。第二章主要论述了大平正芳与池田勇人内阁对华政策间的关系,包括大平正芳对安保问题的看法、其在“LT贸易”中的作用等。第三章阐述的是大平正芳与中日邦交恢复谈判,与此相关的还有“中国代表权问题”、“周鸿庆事件”、石油危机、《中日航空协定》等,此时已显示出了日本的自主外交意识。第四章是集中阐述了大平正芳对20世纪70年代日本政治、外交转折期的总结与展望,从中产生的自主外交意识在大平正芳内阁时期的对华外交中有所表现,如:对华日元贷款、缔结《中日文化交流协定》、访华等。第五章则是进一步论述大平正芳与新保守主义间的关系,并将此与中曾根康弘等新保守主义者作比较,从而抽出其对华外交理念在战后日本外交中的位置,以及他对中日关系本身的影响。本文综合运用了历史学、政治学、外交学等理论与方法,在战后日本外交发展的整个大背景下,基于大平正芳政治外交理念与日本对华政策间的互动,探求其对华外交实践的实质与价值。本文认为,在冷战环境下,大平正芳注重国内政治环境与国际舆论,在坚持对美协调的同时,积极谋求自主外交。在中日关系上,调和反共与贸易间的矛盾,但两岸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迫使其调整对华外交理念。大平正芳积极推动中日邦交恢复,表现出了老练的外交手腕和务实的行事风格,也体现其“椭圆哲学”的意蕴,以及他的敏锐洞察力和顺应时代潮流的决断魄力。在20世纪70年代的转折期,大平正芳积极摸索政治外交的新方向,提出“战后总决算”、“文化的时代”、综合安全保障、环太平洋合作构想、田园都市等理念,对战后“经济时代”的反思,显示出了“脱战后”以及对国家转型的自觉,这也为之后日本政府提起了方向性政策理念。从战后保守到全面保守、右倾化转变的过程中,大平正芳的理念与作用不容忽视,它既有浓厚的个人色彩,也有着时人共通认识的意味。

仇发华[9](2006)在《西欧与东北亚地区多边安全合作的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冷战结束后,地区安全成为国际社会及学术界的关注热点,地区比较研究也成为政治学及国际关系学的研究重点。西方学者对欧亚安全的比较研究有如下三种基本观点:亚洲未来的地区安全秩序将重复欧洲的过去;亚洲安全的未来将重复亚洲过去的中华帝国秩序;亚洲的未来既不会重复欧洲的过去,也难出现亚洲过去的地区秩序。在此基础上,笔者对西欧和东北亚地区多边安全合作状况展开比较研究。二战结束后,西欧和东北亚地区面临相似的安全困境,即战后西欧和东北亚地区结构中的宿敌——法德之间和中日之间如何相处的问题。随着冷战拉开帷幕,西欧和东北亚地区所面临的国际局势是不同的。苏联威胁的存在使西欧国家团结起来,并成为同一阵营的伙伴。而东北亚地区在美国及国际局势影响下,被两个阵营割裂。在这些相同及不同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西欧和东北亚地区安全合作出现了不同的发展趋势。针对这一问题,笔者从三个理论视角对比西欧和东北亚地区多边安全合作发展,分析了地区经济一体化、地区大国合作及美国霸权同盟体系在两个地区所起的不同作用与影响。从地区主义角度讲,由于经济与安全之间的紧密相关性,地区主义对地区安全合作的发展影响深远。西欧和东北亚地区的经济合作与安全合作都存在互动关系,但互动关系的性质不同。战后,西欧经济一体化与安全合作经过了相互促进的发展进程,在这一过程中,基于安全考虑,西欧各国推动一体化发展,一体化成熟后又促进了安全合作。而东北亚地区由于安全顾忌,经济合作进展缓慢,这使该地区的安全合作缺乏经济动力。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与安全合作缺乏良性互动的条件,从而导致东北亚多边安全合作进展缓慢。西欧的“结构性地区主义”与东北亚地区的“开放的多层次地区主义”的不同性质影响了这两个地区的多边安全合作的发展。从博弈论角度讲,地区大国合作对于地区安全秩序影响重大。西欧地区和东北亚地区的大国博弈的性质也是不同的。目前,法德已经由二战后的零和博弈转变为变和博弈,而中日之间虽有经济贸易方面的合作,但某种程度上中日安全关系仍处于安全困境的局面。这种不同性质的博弈关系对两地区安全合作发挥了不同的作用。法德轴心不仅推动了西欧一体化事业,而且法德安全合作为西欧多边安全合作的发展奠定基础。在东北亚地区,中日之间难以实现战略和解,不仅不利于东北亚地区一体化事业的发展,而且阻碍了东北亚多边安全合作的探索。从霸权稳定论角度讲,美国在西欧和东北亚地区建立了不同性质的霸权同盟体系,即西欧的多边同盟体系和东北亚的双边同盟体系。美国的不同政策选择对西欧和东北亚地区的安全合作产生重大影响。西欧建立了北约集体安全机制,并出现了欧安会、西欧联盟及欧盟的共同防务和安全政策等多种安全机制并存的局面,而东北亚地区在美国双边同盟体系不断加强和冷战中两大阵营对立的影响下,多边安全合作进展缓慢,呈现出以双边同盟为基础的复合型安全秩序。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西欧和东北亚地区由二战后面临相似的安全困境到目前安全合作发展出现不同的趋势。笔者认为,东北亚的多边安全合作虽然应该借鉴西欧多边安全合作的经验,但由于两个地区的多边安全合作处在不同的国际环境和条件下,东北亚地区不能照搬西欧的多边安全合作模式。在此基础上,笔者分析了东北亚多边安全合作的几个路径选择。由于东北亚地区的复杂性,这些路径选择既存在可能性,又面临重重困难。路径一:从经济合作到政治安全合作的功能“外溢”。尽管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取得一定进展,但由于东北亚经济合作与安全合作的相对独立发展而使这种“外溢”功能的发挥困难重重;路径二:从双边同盟到多边合作的扩大。目前主要由美、日等国推动,但由于美国坚持以双边同盟为基础实现东北亚的多边安全合作,不为中、俄等国所赞同,前景不甚乐观;路径三:六方会谈的机制化。解决朝核问题的六方会谈是东北亚各方经过30多年努力后找到的合作形式,有可能成为东北亚多边合作的平台,但由于美朝分歧尖锐,各不相让,而导致风波迭起,进展缓慢,前景如何有待观察;路径四:非传统安全合作引领传统安全合作。这既现实又必要,但非传统安全合作能否起到这种“引领”作用也仍须实践的检验;路径五:合作安全框架与东北亚多边安全合作。把东北亚地区的安全问题纳入到合作安全框架下,虽然在现实中有一定进展,但由于合作安全框架自身的局限使得其促成东北亚多边安全合作的希望甚小;路径六:中美日大国协调与东北亚多边安全合作。从一定程度上讲,东北亚的安全秩序在于中美日大国协调。如果大国协调成功,则比较容易实现东北亚地区的多边安全合作,反之,东北亚地区的多边安全合作进展必然缓慢且困难重重。笔者认为,在六种路径中,通过经济合作到安全合作的功能“外溢”,实现东北亚多边安全合作,具有较大可能,也被学界、政界寄予较高期望。在目前的条件下,东北亚多边安全合作努力呈现出一种多层次的综合发展趋势。这种“综合性”体现在:从经济合作到安全合作的功能“外溢”成为东北亚多边安全合作的基础,中美日大国协调是关键,合作安全模式是推动力,六方会谈则可能成为平台之一,多路径、多层次的努力并行发展,将使东北亚地区安全秩序保持一种稳定的张力,从而稳中求进,最终形成一个既不同于历史上的“中华朝贡体系”,也不同于西欧多边安全体系的独特的东北亚多边安全合作框架。

宋玥[10](2020)在《中日韩区域合作进程中的问题及其应对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日韩区域合作始于20世纪末,发展至今已近20年。在近20年的发展进程中,中日韩区域合作的丰硕成果是有目共睹的,中日两国经济稳居世界经济的第二、第三位,中日韩三国经济之和目前已经接近于世界经济的四分之一,并且约等于美国的经济体量。除了经济领域的突出成果,在其他领域如社会与文化领域、可持续发展领域以及非传统安全领域等,中日韩区域合作都取得了丰富的成果,拥有了以中日韩领导人会议为核心的,以及21个部长级会议,70多个政府间会议,百余个合作项目为次要的区域合作体系,非官方活动更是数不胜数,极大地增强了中日韩三国间的沟通、交往与合作。但与此同时,中日韩区域合作存在的问题也是突出的——中日韩区域合作进展缓慢,难有成效。随着区域化与全球化的持续深化,区域主义越来越得到重视,区域性国际组织对世界经济形式与国际秩序格局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与影响力也与日俱增。中日韩三国作为东亚、亚洲乃是世界舞台上的经济大国,其区域合作状况,不仅对各国产生影响,更对地区形势与未来产生着深远持久的影响。因此,从区域主义的视角出发,中日韩区域进展缓慢的主要原因有三个,分别是:全球层次——域外大国干扰、地区层次——主导权争议以及单元层次——经济上密切联系与政治安全分离并存的“二元结构”。从根本上来说,无论是美国为了维护其在东亚乃至亚洲的战略利益,而对中日韩区域合作采取的直接与间接干预,还是中日韩三国间关于“谁来主导”区域合作以及由于中日韩三国间双双存在的领土主权争端以及日本的历史认知问题所引起的经济上密切联系与政治安全分离并存的“二元结构”问题,其矛盾之大、争议之强、解决之难,都是超乎寻常的。不过,在区域化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中日韩三国开展和深化区域合作,构建有效的、完备的区域合作机制是势在必行、大势所趋的。因为只有如此,才能在正确把握中日韩三国在东亚乃至亚洲地区经济结构与权力秩序变化、转型阶段中的自身角色定位,从而随势而动、顺势而为,趋利避害,实现合作共赢的最佳目标。具体来说,中日韩区域合作的未来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分别是:强化和加快区域合作机制构建,以机制化、规范化的合作框架排除如域外大国干扰的其他相关因素;增强“东亚共同体意识”,打造“命运共同体”,实现对未来区域合作的“共同主导”、集体决策,以及依托经济领域取得的丰硕成果,持续深化合作领域与程度,进而推动其他各领域的合作与发展,以此缓和、冲淡、协调中日韩三国在政治层面的不互信问题,从而为合理解决经济上密切联系与政治安全分离并存的“二元结构”问题。中日韩区域合作的未来之路纵然充满着无数的变数和阻碍,但只要中日韩三国能够端正态度、拿出诚意,强化沟通与理解,不断协调与合作,以“求同存异、合作共赢”的理念与心态不断努力,就一定能够实现。

二、东北亚国际新秩序与中日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东北亚国际新秩序与中日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东亚安全共同体的中国构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起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三、核心概念的厘定
    四、论文逻辑思路
    五、研究方法说明
    六、论文结构安排
    七、研究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东亚安全共同体中国构想的背景
    一、中国东亚安全环境的审视
        (一)东亚和平与发展的新局面
        (二)东北亚面临的安全困境
        (三)东南亚安全局势复杂多变
    二、东亚安全秩序的中国考量
        (一)东亚安全秩序的历史反思
        (二)东亚安全秩序的现实困境
        (三)东亚安全秩序的中国角色
    三、中国东亚安全战略新思维
        (一)从零和博弈到共同安全
        (二)从军事安全到综合安全
        (三)从武力对抗到合作安全
        (四)从短期安全到可持续安全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东亚安全共同体中国构想的目标
    一、形态目标:东亚多元型安全共同体
        (一)东亚多元型安全共同体的概念
        (二)东亚多元型安全共同体的特征
        (三)东亚多元型安全共同体对传统安全共同体的超越
    二、理念目标:东亚安全共同体建构原则设想
        (一)开放包容的认同原则
        (二)互利共赢的合作原则
        (三)合作安全的共享原则
    三、结构目标:东亚安全共同体机制设想
        (一)东亚安全共同体机制的包容性
        (二)东亚安全共同体机制的多样性
        (三)东亚安全共同体机制的互惠性
    四、功能目标:东亚安全共同体功能设想
        (一)东亚经济安全的保障功能
        (二)东亚非传统安全的保障功能
        (三)东亚政治安全的保障功能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东亚安全共同体中国构想的资源依托
    一、东亚安全共同体中国构想的内在资源
        (一)中国经济发展的外溢效应
        (二)中国军事发展的维和效应
        (三)中国外交发展的政治效能
        (四)中国文化内涵的和合效应
    二、东亚安全共同体中国构想的外在资源
        (一)中国与东盟合作的坚实基础
        (二)东亚共同安全面临的挑战
        (三)东亚安全机制的积淀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东亚安全共同体中国构想的制约因素
    一、东亚领土争端的隐患
        (一)东北亚国家领土争端问题
        (二)东南亚国家领土争端问题
    二、大国战略博弈的掣肘
        (一)中美战略竞争
        (二)中日战略抗衡
        (三)美俄战略博弈
    三、信任赤字的负面效应
        (一)东亚国家对中国和平诚意的疑惧
        (二)东亚国家对中国实力的疑惧
        (三)东亚国家对中国构想的疑虑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东亚安全共同体中国构想的路径选择
    一、中国+东盟安全核心机制的建构
        (一)经济合作促动政治安全合作
        (二)以东盟为核心凝聚东亚安全架构
        (三)以中国为动力推动“小马拉大车”
    二、中国+东盟+X安全扩展模式的推进
        (一)东亚安全合作机制的启动:中国+东盟+蒙俄
        (二)东亚安全合作机制的建设:中国+东盟+蒙俄+朝韩
        (三)东亚安全合作机制的形成:中国+东盟+蒙俄+朝韩+日
    三、中美在东亚安全共同体建构中的合作
        (一)非传统安全上的合作机制
        (二)传统安全上的协调机制
        (三)东亚整体安全架构的治理机制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2)奥巴马政府对日政策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的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文献分类
        (二)文献梳理与归纳
    三、论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一)论文的研究方法
        (二)论文的研究思路
        (三)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奥巴马政府对日政策的背景
    第一节 东亚地区国际地位的提升
        一、中国崛起推动东亚地区合作进程
        二、东亚地区权力格局新变化
        三、东亚地区安全局势紧张
    第二节 东亚地区国际关系新变化
        一、中美关系“高开低走”新变化
        二、中日竞合关系新变化
        三、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新发展
    第三节 美国全球战略新调整
        一、美国全球战略收缩
        二、美国全球战略重心东移
        三、奥巴马政府调整对日政策的动因
第二章 奥巴马政府对日政策的目标
    第一节 奥巴马政府对日政策的安全目标
        一、加强美国在日本的军事存在
        二、强化日本战略基石地位
        三、借日本牵制中国军事现代化
    第二节 奥巴马政府对日政策的经济目标
        一、增强日本承担同盟责任的经济实力
        二、塑造日本成为美国构建亚太经济新秩序的助手
    第三节 奥巴马政府对日政策的政治目标
        一、国内层面:转移美国国内对民主制度的质疑
        二、地区层面:塑造日本成为美国亚太民主制度的支撑者
        三、全球层面:护持美国的世界主导地位
第三章 奥巴马政府对日政策的实施进程与特点
    第一节 奥巴马政府对日政策的实施进程
        一、“施压+安抚”的对日政策阶段
        二、“纵容+强化”的对日政策阶段
    第二节 东亚突发事件与奥巴马政府对日政策的演变
        一、天安舰事件:强化军事同盟的“起点”
        二、钓鱼岛撞船事件:深化同盟的战略“支点”
        三、“3.11”日本大地震:强化政治联盟的“拐点”
    第三节 奥巴马政府两届任期对日政策的特征
        一、奥巴马政府第一任期:“巧实力”理念与强势性
        二、奥巴马政府第二任期:“全局意识”与“理性务实”
第四章 奥巴马政府对日政策的手段
    第一节 利用:奥巴马政府对日政策的核心手段
        一、利用日本的地缘政治地位推进亚太再平衡
        二、利用中日关系矛盾遏止中国崛起进程
        三、利用日本经济地位构建亚太经济新秩序
    第二节 拉拢:奥巴马政府强化美日同盟的手段
        一、夯实同盟政治基石
        二、助推日本军力发展
        三、强调对日安全承诺
        四、拓展双边合作新领域
    第三节 管控:奥巴马政府对日本的适度牵制
        一、冲突管控:保持日中在冲突“临界点”徘徊
        二、政治管控:发挥美主日从的政治影响力
        三、选边管控:强化对日本的主导和亲美意识
第五章 奥巴马政府对日政策的评估
    第一节 奥巴马政府对日政策的效果评估
        一、安全目标的效果评估
        二、经济目标的效果评估
        三、政治目标的效果评估
    第二节 奥巴马政府日本政策对三边关系的影响
        一、中美战略竞争凸显
        二、中日战略抗衡加剧
    第三节 中国的政策应对
        一、避免中美关系走入“修昔底德陷阱”
        二、灵活处理中日关系
        三、调整中国外交战略思维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3)中国和平发展与东亚地区秩序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选题的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核心概念阐释
        (一) 和平发展
        (二) 地区秩序
    四、论文分析框架
    五、研究方法与创新
        (一) 研究方法
        (二) 论文创新
第一章 地区秩序构建要素的理论分析
    一、权力分配与地区秩序
        (一) 霸权与地区秩序
        (二) 两极与地区秩序
        (三) 多极与地区秩序
    二、制度构建与地区秩序
        (一) 国际制度缓解了无政府状态
        (二) 国际制度促进了地区合作
        (三) 战后地区秩序重建中的制度选择
        (四) 地区主义中的制度建设
    三、认同建构与地区秩序
        (一) 认同的内涵与分类
        (二) 认同的秩序意义及作用路径
        (三) 认同建构对地区秩序的影响
第二章 东亚地区秩序的历史与现实
    一、华夷秩序及一战后的东亚地区秩序
        (一) 东亚历史上的华夷秩序
        (二) 一战结束后的东亚地区秩序
    二、冷战后美国东亚霸权秩序的强化
        (一) 冷战胜利和反恐战争夯实了美国的实力基础
        (二) 美国重返东南亚
        (三) 美日、美韩同盟关系的再定义
第三章 中国和平发展与东亚权力结构转型
    一、中美之间的“权力转移”趋向
        (一) 崛起国与体系主导国之间的权力转移
        (二) 中美之间正在发生的权力转移
        (三) 中美权力和平转移的可能
    二、竞争中合作:美日同盟下的中日关系
        (一) 日本对中国和平发展的认知
        (二) 中日关系中的矛盾冲突与利益交集
        (三) 中日关系的未来
    三、在联盟和伙伴之间:中韩关系发展与韩国的战略选择
        (一) 冷战后中韩关系的发展
        (二) 美韩同盟裂痕与韩国一度出现的“疏美亲华”现象
        (三) 韩国的外交选择:现实与未来
    四、平衡与接触:东盟国家对中国和平发展的应对
        (一) 东盟利用美日平衡中国
        (二) 东盟国家对中国的“接触”
        (三) 平衡与接触的选择:威胁认知对东盟对华政策的影响
第四章 中国和平发展与东亚合作机制构建
    一、中国对东亚合作机制的构建和参与
        (一) 中国参与创设东盟地区论坛
        (二) 中国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
        (三) 在“10+3”机制中发挥积极作用
        (四)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
        (五) 中日韩合作
        (六) 中国促成六方会谈
    二、中国参与、构建东亚地区合作机制的动力
        (一) 奠定中国和平发展的地区性根基
        (二) 构筑稳定、平衡的大国关系
        (三) 扩大对外开放和优化经济结构
    三、中国构建地区合作机制的绩效
        (一) 推进了东亚地区一体化进程
        (二) 缓解地区安全困境
        (三) 拉动东亚国家经济增长
        (四) 建立信任措施和消除“中国威胁论”
第五章 中国和平发展与东亚地区认同建构
    一、儒家文化复兴与东亚地区意识胎动
        (一) 中国的经济增长是儒家文化复兴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 儒家文化复兴与东亚价值观的提出
    二、中国和平发展进程中的地区身份建构
        (一) 相互依存
        (二) 共同命运
        (三) 同质性
        (四) 自我约束
    三、中国角色身份转变与东亚国际政治文化演进
        (一) 建国后中国角色身份的转变
        (二) 崛起中大国在国际政治文化演进中的作用
        (三) 东亚国际政治文化演进中的中国因素
结论 中国和平发展与东亚地区秩序的未来
    一、东亚不会回到以中国为中心的过去
    二、东亚难以生成中美两极均势体系
    三、中国的努力方向是构建东亚共同体
    四、中国和平发展是东亚地区崛起的新进程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中文摘要
ABSTRACT

(5)百年大变局下的中日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一、百年变局的新使命
二、面向未来的中日关系
    (一) 总结过去、规划未来, 确立发展持久和平友好关系大方向
    (二) 反对霸权主义在当年和今天都有现实意义
    (三) 条约与改革开放联系密切
三、中日关系的多维度定位
四、面向未来的思考

(6)借力与平衡 ——日本在南海大国博弈中的战略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一)选题缘起
        (二)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有关2010年以前日本对东南亚外交的研究
        (二)2010至2016 期间有关日本涉入南海地区的研究
        (三)2016 年后有关日本涉入南海地区的研究
        (四)研究述评
    三、研究方法、创新点与不足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创新点、难点与不足
第1章 日本参与南海大国博弈的理论基础
    1.1 新古典现实主义及其运用
        1.1.1 新古典现实主义的发展演化
        1.1.2 新古典现实主义的分析框架
    1.2 新古典现实主义的适用性分析
        1.2.1 传统理论在解释本论题时的局限性
        1.2.2 新古典现实主义理论在解释本论题时的优越性
第2章 日本参与南海大国博弈的战略背景
    2.1 南海地区地缘特征及南海问题
        2.1.1 南海地区的地缘特点及其战略重要性
        2.1.2 南海问题及南海大国博弈现状
    2.2 日本的地缘环境及其海洋利益
        2.2.1 日本的基本地缘概况
        2.2.2 日本的海洋利益
第3章 日本对南海大国博弈的认知及战略选择
    3.1 日本对南海大国博弈的认知
        3.1.1 日本在南海大国博弈中面临的体系压力
        3.1.2 日本对南海大国博弈的形势判断
    3.2 日本在南海大国博弈中的战略选项
        3.2.1 日本在南海大国博弈中的决策过程
        3.2.2 日本在南海大国博弈中的战略选项
第4章 日本在南海大国博弈中的“借力”战略
    4.1 借美抗中削减中国战略压力
        4.1.1 在南海地区开展“美日联合巡航”
        4.1.2 在南海地区美日力推“印太战略”
    4.2 借中防美增加自我收益
        4.2.1 中日关系加快“正常化”进程
        4.2.2 中日共同维护多边贸易体系
        4.2.3 中日共同拓展多领域创新合作
第5章 日本在南海大国博弈中的“平衡”战略
    5.1 联合南海周边各国“平衡”中美
        5.1.1 联合南海周边各国平衡中国影响力
        5.1.2 联合南海周边各国填补美国领导力空白
    5.2 联合澳印英法等国“平衡”中美
        5.2.1 联合澳印英法等国构建对华“包围圈”
        5.2.2 联合澳印英法等国规避美国安全承诺减少的风险
第6章 日本参与南海大国博弈的综合评估
    6.1 日本参与南海大国博弈的战略特性及其局限性
        6.1.1 日本参与南海大国博弈的战略特性
        6.1.2 日本参与南海大国博弈的局限性
    6.2 日本参与南海大国博弈的影响及走向
        6.2.1 日本参与南海大国博弈的影响
        6.2.2 日本在南海大国博弈中的战略走向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8)大平正芳对华外交理念及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序章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四、研究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战后初期日本对华外交与大平正芳
    第一节 战后初期的日本对华外交
        一、冷战的展开与战后日本
        二、战后初期日本对华外交
    第二节 大平正芳的“椭圆哲学”与政治观
        一、大平正芳的农魂与中庸性格
        二、“椭圆哲学”与中庸政治观
第二章 大平正芳与池田勇人内阁的对华政策
    第一节 池田勇人内阁的成立及其外交政策
        一、经济第一:宽容与忍耐
        二、池田勇人内阁的外交政策
    第二节 大平正芳与池田勇人内阁
        一、大平正芳与日美安保条约修订
        二、大平正芳与池田勇人关系
        三、大平正芳的政治外交观
    第三节 大平正芳与中日贸易
        一、池田勇人内阁的对华经济政策
        二、“LT贸易”协定的达成
        三、大平正芳与对中出口维尼纶成套设备
第三章 大平正芳与中日邦交正常化
    第一节 大平正芳与“中国代表权”问题
        一、“一个中国”还是“两个中国”
        二、“后继国家方式”构想
        三、大平正芳与“周鸿庆事件”
        四、大平正芳访“台”
    第二节 中日邦交正常化
        一、大平正芳对华外交认识及理念
        二、石油危机与日本的自主应对
        三、中日邦交正常化谈判
    第三节 大平正芳与《中日和平友好条约》
        一、《中日航空协定》的达成
        二、大平正芳与《中日和平友好条约》谈判
第四章 自主外交意识与大平正芳内阁的对华政策
    第一节 1970 年代大平正芳的外交观
        一、自主外交意识与国民性
        二、大平正芳的安保认识
    第二节 1970 年代大平正芳的政治观
        一、大平正芳的“战后总决算”
        二、大平正芳的政治展望
    第三节 大平正芳内阁的对华政策
        一、大平正芳内阁的外交战略
        二、对华日元贷款的实施
        三、大平正芳访华
第五章 大平正芳的新保守主义与中日关系
    第一节 大平正芳的综合安全保障论
        一、文化的时代与大平正芳政策研究小组
        二、综合安全保障的提出
    第二节 环太平洋合作构想
        一、环太平洋合作研究小组的设置
        二、环太平洋合作构想的理念及展开
    第三节 大平正芳与新保守主义
        一、大平正芳新保守主义的意味
        二、中曾根康弘与新保守主义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9)西欧与东北亚地区多边安全合作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导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及理论现实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第四节 论文总体框架
第一章 国际政治中关于安全合作的理论阐释
    第一节 安全相关概念界定及学术论争
    第二节 地区安全合作的地区主义阐释
    第三节 地区安全合作的博弈论阐释
    第四节 地区安全合作的霸权稳定论阐释
第二章 区域经济合作与地区多边安全合作——地区主义视角
    第一节 地区主义的发展与地区多边安全合作
    第二节 西欧与东北亚的区域经济合作及地区安全合作的发展过程
    第三节 两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与地区安全合作的互动关系比较
第三章 地区大国合作与地区多边安全合作——博弈论视角
    第一节 地区大国博弈与地区安全秩序
    第二节 西欧与东北亚地区大国博弈中的大国态度及政策比较
    第三节 地区大国合作对多边安全合作的作用与影响
第四章 美国同盟体系与地区多边安全合作——霸权稳定论视角
    第一节 霸权大国与地区安全秩序
    第二节 美国在西欧和东北亚地区霸权同盟体系的构建与调整
    第三节 美国在两地区多边安全合作中的作用与影响比较
第五章 东北亚多边安全合作的路径选择
    第一节 从经济合作到政治安全合作的“外溢”
    第二节 从双边同盟到多边合作的扩大
    第三节 六方会谈机制化
    第四节 非传统安全合作引领传统安全合作
    第五节 合作安全框架与东北亚多边安全合作
    第六节 中美日大国协调与东北亚多边安全合作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10)中日韩区域合作进程中的问题及其应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框架及方法
    (四)研究创新与不足
一、区域合作的相关理论
    (一)区域主义的概念、内涵及类型
    (二)区域主义的动力与功能
    (三)区域主义的有关争议
二、中日韩区域合作的历史进程
    (一)“10+3”框架阶段(1999-2007)
    (二)独立机制化阶段(2008-2012)
    (三)调整恢复阶段(2013-至今)
三、中日韩区域合作进程中的限度及成因
    (一)全球层次:域外大国干扰
    (二)地区层次:主导权争议
    (三)单元层次:经济政治的“二元结构”
四、中日韩区域合作进程中问题的应对
    (一)强化中日韩合作的规范化运行
    (二)利用“一带一路”强化共同体思维
    (三)有主次地持续深化合作领域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四、东北亚国际新秩序与中日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东亚安全共同体的中国构想研究[D]. 魏永艳. 吉林大学, 2019(10)
  • [2]奥巴马政府对日政策探析[D]. 武星. 吉林大学, 2016(08)
  • [3]中国和平发展与东亚地区秩序构建[D]. 娄伟. 吉林大学, 2010(08)
  • [4]东北亚国际新秩序与中日关系[J]. 林代昭. 国际政治研究, 1992(04)
  • [5]百年大变局下的中日关系[J]. 张蕴岭. 亚太安全与海洋研究, 2019(01)
  • [6]借力与平衡 ——日本在南海大国博弈中的战略行为研究[D]. 刘玉丽. 吉林大学, 2020(08)
  • [7]近年来学术集刊中国际关系史研究论文综目(二)[J]. 国际关系史档案整理小组.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研究, 2013(01)
  • [8]大平正芳对华外交理念及实践[D]. 黄忠.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9]西欧与东北亚地区多边安全合作的比较研究[D]. 仇发华. 复旦大学, 2006(02)
  • [10]中日韩区域合作进程中的问题及其应对研究[D]. 宋玥. 吉林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东北亚国际新秩序与中日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