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扩大优良公马小群配种利用率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葛根,阿娜尔,孙志红,安乐,金伟[1](2021)在《马胚胎移植技术在三河马繁育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马匹繁育是现代马产业链中的关键环节,是现代马产业发展的根本。三河马是我国三大名马之一,是最符合我国现代马产业发展需求的国产马品种。本文通过纵览国内外马胚胎移植技术研究进展,分享呼伦贝尔市三河马种马业创新团队在鄂温克旗科兴马业三河马育马基地应用马胚胎移植技术巩固三河马乘用型新品系核心群血系、提高导血用马匹利用率的案例,讨论影响马胚胎移植技术推广的因素,指出三河马繁育需要提高技术水平,规范品种登记,方能输出良驹对接市场。
李红波,张金山,闫向民,汪忠,管永平,张杨[2](2017)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牦牛产业调研报告》文中指出新疆巴州牦牛产业在近年不断发展。本文分析了新疆巴州牦牛产业发展现状,指出了该产业在当前仍然存在较严重的种群生产力低下、产业结构不合理、产区分散、养殖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低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推广产业相关技术、扩大产业生产规模、降低产品生产成本、创立品牌等相关政策,建议扩大牦牛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建立健全食品安全体系,以期使该产业健康稳定发展,为新疆牧民增收提供有效途径。
邓亮,张翔,廉嵩,韩国才[3](2011)在《新中国马人工授精的历史与未来》文中认为人工授精是使用器械采集公畜的精液,再用器械把经过检查和处理后的精液输入到母畜生殖道内,以代替公母畜自然交配而繁殖后代的一种繁殖技术。我国马的人工授精始于1935年,在家畜中开展最早,南京句容种马牧场试用该技术进行阿拉伯马对蒙古马的改良,新疆也于1937年进行小范围试
辛清武[4](2011)在《优质中型肉用鸭的精液特性及人工授精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选用优质中型肉用鸭种母鸭502只,种公鸭50只为材料。鸭单笼饲养,自由采食和饮水。公鸭采用按摩法与母鸭诱情结合法采精,母鸭以输卵管口外翻输精法输精,对公鸭的精液品质进行测定,同时研究输精深度、输精量、输精时间、输精间隔、精液稀释液及稀释比例对种蛋受精率的影响,确定其最佳的参数,为将来在优质中型肉用鸭种鸭生产中使用人工授精技术提供理论依据。结果如下:1.公鸭的训练及采精采用按摩与母鸭诱情结合法效果好于采用母鸭诱情法。2.优质中型肉用鸭公鸭的平均射精量为0.79ml,每毫升的精子密度为1.67×109个,有效精子数为1.51×109个/ml,精液pH值为6.63±0.06,活力为0.89±0.01。3.采精间隔为1、2、4、6、8天时,对精液品质的影响不大,可用于输精;当采精间隔延长到10天时,精液的品质会明显的下降,精液中畸形精子增加,不能用于母鸭的输精。4.输精量相同(0.05ml、0.1ml),输精深度为4cm种蛋的受精率明显高于输精深度为2cm的种蛋受精率(P<0.05)。输精深度相同,输精量为0.03、0.05、0.1、0.2ml时,受精率有升高的趋势,但差异不显着(P>0.05)。综合考虑,输精量0.05ml,输精深度4cm为宜。5.输精量相同,同一天内母鸭下午(14:00-17:30)输精受精率明显高于上午(8:00-11:30)输精(P<0.05)。不同的输精间隔(2、4、6天)所得的受精率差异不显着(P>0.05)。在输精间隔为6天,输精时间为下午,输入原精液0.05ml,有效精子数为7.92×107个时,种蛋受精率最高,为92.29%。6.精液的稀释液采用生理盐水、稀释液A、稀释液B,分别按1:1、1:2、1:3的比例对精液进行稀释,研究精液稀释及稀释液对种蛋受精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原精液与稀释液各组的受精率差异均不显着(P>0.05)。用稀释液B按1:1的比例对原精液进行稀释,种蛋的受精率最高,为95.54%。
鞠贵春,王丽丽,张辉[5](2011)在《梅花鹿良种繁育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梅花鹿是珍贵的药用动物,近几十年来,梅花鹿的良种繁育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经过多年研究,梅花鹿良种大致应具备有良好的生产性能,系谱清楚,有典型特征,繁殖性能良好,适应力强等几个条件。梅花鹿的良种繁育包括选种选配、人工受精技术和胚胎移殖等。选种选配是梅花鹿良种繁育的关键和重要技术手段,而人工受精技术则大大提高了梅花鹿良种繁育速度和扩大了良种繁育范围。
张秀荣,赵满丽[6](2010)在《提高饲养种鹅经济效益的措施》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我国养鹅业得到了蓬勃发展,不仅在朝着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的方向迈进,而且已成为农村经济中的一个重要产业。要想提高种鹅养殖的经济效益,就必须抓好综合措施的落实,以保证种鹅生产的稳定发展。
马艳萍[7](2007)在《甘肃马鹿产肉性能、内脏器官结构及天×甘马鹿杂交效果研究》文中提出根据国内外养鹿产业现状,在分析当前国内在茸鹿杂交利用、产肉性能、内脏器官构成等方面的研究水平与进展的基础上,针对甘肃马鹿生产所面临的问题,对甘肃肃南鹿场1~2岁的天×甘杂交F1代鹿生长发育状况和产茸性能进行了测定,对3~4岁和7~10岁纯种甘肃马鹿的产肉性能、肉质及内脏器官构成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天×甘一代杂种鹿(F1)牛长发育的整体状况优于纯种甘肃马鹿。杂种公鹿1岁时的体重(90.38±2.14kg)极显着的大于同龄杂种母鹿(83.54±1.97 kg)、甘肃公马鹿(81.44±2.16kg)及甘肃母马鹿(78.63±1.98kg)(p<0.01)。天×甘F1代体重、体高和体斜长的绝对增长量和相对增长量均大于甘肃马鹿,2岁杂种公鹿的体重、体高和体斜长分别为118.6±2.01kg、117.6+2.11cm和113.3±1.86cm,分别达到甘肃成年公马鹿体重、体高和体斜长的61.75%、92.58%和87.19%,同比甘肃公马鹿分别增长了3.09、5.53、3.84个百分点;2岁杂种母马鹿的体重、体高和体斜长分别为111.5±2.11kg、112.4±2.35cm、109.4±2.13cm,分别达到甘肃成年母马鹿体重、体高和体斜长的70.56%、98.62%、93.53%,同比甘肃母马鹿增长了2.43、6.28、3.58个百分点。(2)天×甘F1代杂种公鹿初角茸鲜重(0.42±0.12kg)以及二杠茸鲜重(1.52±0.65kg)均极显着大于甘肃马鹿(p<0.01),杂种鹿初角茸和二杠茸鲜茸重分别比纯种甘肃马鹿多0.16kg和0.59kg,分别增长了61.54%和63.44%。(3)3~4岁公鹿胴体重为60.63kg,屠宰率为47.65%,分别达成年公鹿的60.87%和87.95%;3~4岁母鹿胴体重为40.69kg,屠宰率为40.18%,分别达成年母鹿的61.89%和81.02%。7~10岁时公鹿胴体重和屠宰率分别增至99.6kg和54.18%,增长了64.28%和13.70%,母鹿胴体重和屠宰率分别增至65.75kg和47.26%,增长了61.59%和17.62%。3~4岁公、母鹿净肉重为48.33kg和31.22kg,分别达成年鹿的和58.54%和60.95%,7~10岁公、母鹿净肉重为82.56cm和51.22cm,增长了70.83%和64.06%。3~4岁公、母鹿净肉率为37.99%和31.37%,分别达成年鹿的84.59%和85.22%,7~10岁公、母鹿净肉率为44.91%和36.81%,增长了18.22%和17.34%。3~4岁公、母鹿胴体净肉率为79.71%和76.72%,分别达成年鹿的96.16%和98.42%,7~10岁公、母鹿胴体净肉率为82.89%和77.95%,增长了18.22%和17.34%。(4)甘肃马鹿的肉色和大理石纹均正常值范围内,肉色随年龄增加稍有加深;大理石纹也随年龄增加而增多,3~4岁甘肃马鹿肌间脂肪的沉积量偏少。熟肉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大,失水率随年龄增大而减少,肌肉嫩度随年龄增大而降低。(5)新鲜甘肃马鹿肉的水分、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分别为76.31%,21.92%和1.47%,干物质含量比牛肉、猪肉、鸡肉和兔肉低,与羊肉、骆驼肉和马肉接近。粗蛋白质含量高于猪肉、羊肉,低于兔肉。粗脂肪含量低于猪肉、羊肉、牛肉、鸡肉等畜禽肉。甘肃马鹿肉干物质中苏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酪氨酸、精氨酸含量高于梅花鹿肉和兔肉。(6)成年甘肃马鹿的的心脏重(1.12kg)、肺脏重(2.14kg)、大肠长度(10.49m)均大于梅花鹿,肝脏重(1.68kg)明显小于梅花鹿,而脾脏重(0.38kg)、肾脏重(0.29kg)、小肠长度(14.47m)、盲肠长度(0.80m)以及胃重(3.94kg)均与梅花鹿相近。
陈少康[8](2005)在《鹅的人工授精及公鹅主要繁殖性状的分子遗传标记》文中指出本文以吉林白鹅蛋用品系鹅为实验材料,进行鹅的人工授精试验,对现在常用的精液稀释液进行筛选,并利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技术,对公鹅的繁殖性状进行了分子标记,结果如下: 1、适合做人工授精的种公鹅仅占公鹅总数的25%左右,在进行人工授精前,需进行大量筛选。公鹅的调教时间以2周为宜,种公鹅精液的pH值为7.5±0.4,射精量为0.65±0.18ml,密度为7.10±1.52亿/毫升,活力为0.62±0.08,畸形率为5.64±1.42%。采精频率为1次/3天,输精量为0.1ml为佳,输精后种蛋受精率在第4天达到高峰为91.7%。精子在体外保存30分钟后,活力下降,采集的精液必须在30分钟内输完,人工授精的受精率比自然交配的高13.6%,差异极显着(p<0.01)。 2、常用的稀释液中,以C配方最佳,精子总存活时间为65.63±7.21h,有效存活时间11.7±1.23h,生存指数9.85±1.13h,受精率为94.5±1.8%。 3、用筛选出来的17条RAPD引物,对20只吉林白鹅蛋用品系公鹅个体基因组DNA进行了扩增分析,得到160条扩增带,其中可变条带为145条,公共带为15条,多态率为90.63%。每个引物产生的片段数平均为9.41。说明公鹅繁殖性状遗传差异较大,经过筛选出的引物多态性高,适合做RAPD分析。 4、经过表型相关显着性分析和性状组合的可信性分析,在试验鹅中有7个可信的标记与性状相关联,但经过性状与可信的标记的显着性检验,最后确定有3条可信标记与性状相关联,分别是:B14-A-HL(活力)、C02-I-JX(畸形率)、C18-D-MD(密度),其中B14-A对活力表现出增效,“有带”组的最小值0.62大于“无带”组的最大值0.60,即它可作为精子活力性状的分子标记;C02-I对畸形率表现出减效,“有带”组的最大值5.80小于“无带”组的最小值6.11,即它可作为精子畸形率的分子标记;C18-D对密度表现出增效,“有带”组的最小值7.84大于“无带”组的最大值7.50,即它可作为精子密度的分子标记。
吴让,罗汝棉[9](1977)在《扩大优良公马小群配种利用率试验》文中提出马匹的小群配种,就是利用公马具有固定母马小群的特性(牛、羊均没有这种特性),为公马选配一定数量的母马,经过固群工作,使牠们过小群体生活,交配繁殖。这是繁殖和选育马匹的重要方法之一。 但是长期以来,群牧马的繁殖率一般较低(约50%),因而普遍认为,马匹小群配种放入的母马数少些为好,习惯地每匹公马只配8—12匹母马。调查发现,一些场社为了充分利用优良的种公马,放入的母马达30匹,也获得了很高的繁殖率,其中的主要经验是,选择较好的草埸放牧,冬季注意补饲。 巴里坤军马埸是近十年来全国马匹小群配种繁殖率最高的单位,他们的经验说明,越冬饲管的好坏,对于小群配种繁殖率的高低,关系极大。他们的小群配种,采用的公母此是1:12左右。但在六十年代初,其繁殖率很少超过50%。近十年来,由于大搞草原建设,推行草田轮作,大量种草,收割农田干草,设立足够的补饲点,每年一至四月
二、扩大优良公马小群配种利用率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扩大优良公马小群配种利用率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马胚胎移植技术在三河马繁育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马胚胎移植技术 |
1.1 国外马胚胎移植技术发展现状 |
1.2 国内马胚胎移植技术发展现状 |
2 三河马的繁育 |
2.1 三河马 |
2.2 三河马的繁育 |
2.3 马胚胎移植技术的应用 |
3 三河马繁育的发展未来 |
3.1 马品种育种委员会的马匹登记方法 |
3.2 马匹繁育成本 |
4 结语 |
(2)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牦牛产业调研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牦牛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
1.1 品种来源及数量 |
1.2 牦牛发展及改良 |
1.3 牦牛分布及环境 |
1.4 生产性能 |
1.5 繁殖性能 |
2 新疆巴州牦牛产业发展技术需求 |
2.1 品种改良方面 |
2.2 饲养管理方面 |
2.3 牦牛低海拔育肥技术 |
2.4 产品开发不足, 经济效益差 |
3 新疆巴州牦牛产业商业化运作模式和发展潜力。 |
4 发展巴州牦牛产业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分析 |
4.1 存在的问题 |
4.2 牦牛产业的对策分析 |
(3)新中国马人工授精的历史与未来(论文提纲范文)
1 发展历史 |
1.1 试行阶段 (1949—1953年) |
1.2 普及提高阶段 (1954—1957年) |
1.3 大发展阶段 (1958—1973年) |
1.4 冻精扩大试验与推广阶段 (1974—1984年) |
1.5 下降调整阶段 (1985年至今) |
2 目前马人工授精技术存在的问题 |
2.1 采精设备陈旧 |
2.2 公马精液品质鉴定仍以主观判断为主 |
2.3 母马发情鉴定准确度不够 |
2.4 冷冻精液制作与应用技术水平不高 |
3 未来展望 |
(4)优质中型肉用鸭的精液特性及人工授精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中国养鸭业及其发展现状 |
2. 鸭人工授精技术的研究现状 |
2.1 鸭人工授精的基本流程 |
2.2 鸭的采精、输精方法研究 |
2.3 公鸭采精频率 |
2.4 母鸭的输精量、输精深度 |
2.5 母鸭的输精频率、输精时间 |
2.6 鸭精液的稀释及稀释液研究 |
3.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4. 试验研究 |
4.1 试验的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鸭群 |
4.1.2 试验器材及试剂 |
4.1.3 本试验鸭人工授精过程 |
4.1.4 公鸭的选择和训练 |
4.1.5 公母鸭分组 |
4.1.6 公鸭采精前的准备及采精 |
4.1.7 精液品质的测定 |
4.1.8 输精方法 |
4.1.9 输精深度与输精量 |
4.1.10 输精时间与输精间隔 |
4.1.11 鸭精液稀释液及稀释比例 |
4.2 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 |
5. 结果与分析 |
5.1 种公鸭训练 |
5.2 公鸭的精液品质 |
5.3 不同的采精间隔对精液品质的影响 |
5.4 输精深度、输精量对受精率的影响 |
5.5 输精时间、输精间隔对受精率的影响 |
5.6 稀释液及稀释比例对受精率的影响 |
6. 讨论 |
6.1 公鸭的选择及训练 |
6.2 种公鸭精液品质 |
6.3 不同采精间隔的精液品质 |
6.4 输精深度、输精量与受精率的关系 |
6.5 输精间隔、输精时间对受精率的影响 |
6.6 鸭稀释液的成分及不同的稀释比例对受精率的影响 |
7. 小结 |
附件 |
1. 适用范围 |
2. 用具及试剂 |
3. 种公鸭的选择及训练 |
4. 采精 |
5. 精液品质检查 |
6. 精液稀释 |
7. 输精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梅花鹿良种繁育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梅花鹿良种的界定 |
2 梅花鹿良种繁育技术 |
2.1 梅花鹿良种繁育取得的成果 |
2.2 梅花鹿良种繁育技术 |
2.2.1 梅花鹿的选种选配 |
2.2.1. 1 梅花鹿的选种 |
2.2.1. 2 梅花鹿的选配 |
2.2.2 梅花鹿的人工授精技术 |
2.2.3 合理利用品种资源, 优化群体结构 |
3 梅花鹿良种繁育技术展望 |
(6)提高饲养种鹅经济效益的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科学选择场址 |
2 影响种鹅经济效益的因素 |
2.1 人的因素 |
2.2 物的因素 |
2.3 管理因素 |
2.3.1 种鹅场的防疫消毒: |
2.3.2 种鹅的饲养管理: |
2.3.3 种鹅放牧管理: |
2.3.4 加强疾病防治: |
3 改进配种方法——应用鹅的人工授精技术 |
3.1 自然交配 |
3.2 人工授精 |
4 市场预测 |
5 销售策略 |
(7)甘肃马鹿产肉性能、内脏器官结构及天×甘马鹿杂交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1. 前言 |
1.1 国内外养鹿业现状 |
1.2 鹿产品市场 |
1.2.1 鹿茸国际市场 |
1.2.2 鹿肉国际市场 |
1.3 中国主要茸鹿及杂交利用状况 |
1.3.1 中国主要茸鹿品种 |
1.3.1.1 梅花鹿 |
1.3.1.2 马鹿 |
1.3.1.3 白唇鹿 |
1.3.1.4 驯鹿 |
1.3.1.5 水鹿 |
1.3.2 中国茸鹿杂交利用研究现状 |
1.3.2.1 东北梅花鹿(♂)与东北马鹿(♀)杂交(简称花马杂交) |
1.3.2.2 东北马鹿(♂)与东北梅花鹿(♀)杂交(简称马花杂交) |
1.3.2.3 甘肃马鹿(♂)与东北梅花鹿(♂)杂交 |
1.3.2.5 塔里木马鹿(♂)与东北梅花鹿(♀)杂交 |
1.3.2.6 塔里木马鹿(♂)与东北马鹿(♀)杂交 |
1.3.2.7 东北马鹿(♂)与天山马鹿(♀)杂交(简称东天杂交) |
1.3.2.8 天山马鹿(♂)与东北马鹿(♀)杂交(简称天东杂交) |
1.3.2.9 天山马鹿(♂)与塔里木马鹿(♀)杂交 |
1.3.2.10 阿尔泰马鹿(♂)与东北马鹿(♀)杂交 |
1.3.2.11 马鹿与水鹿的种间杂交 |
1.3.2.12 水鹿与梅花鹿的种间杂交 |
1.3.2.13 梅花鹿与白唇鹿的种间杂交 |
1.3.2.14 双阳梅花鹿与东北马鹿的种间杂交 |
1.3.2.15 长白山梅花鹿与双阳梅花鹿的杂交 |
1.3.2.16 西丰梅花鹿与东北梅花鹿的杂交 |
1.3.2.17 塔里木马鹿(♂)与清原天山马鹿(♀)杂交 |
1.4 茸鹿产肉性能及其内脏器官结构研究现状 |
2 研究背景及意义 |
2.1 研究区概况 |
2.1.1 自然概况 |
2.1.2 生产概况 |
2.2 本研究的背景 |
2.3 本研究的意义 |
3 天山马鹿与甘肃马鹿杂交效果的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动物 |
3.1.2 试验方法 |
3.1.2.1 生长发育测定 |
3.1.2.2 产茸性能测定 |
3.2 结果 |
3.2.1 生长发育测定结果 |
3.2.2 产茸性能测定结果 |
4 甘肃马鹿产肉性能和内脏器官结构研究 |
4.1 试验动物 |
4.2 测定内容和方法 |
4.2.1 测定内容 |
4.2.2 测定方法 |
4.2.2.1 鹿屠宰与胴体品质测定方法 |
4.2.2.2 肉质测定方法 |
4.2.2.3 内脏器官测定方法 |
4.3 结果 |
4.3.1 屠宰及胴体品质测定结果 |
4.3.2 肉质测定结果 |
4.3.3 内脏器官测定结果 |
5 讨论 |
5.1 茸鹿杂交效果 |
5.2 茸鹿产肉性能对比分析 |
5.2.1 屠宰率和净肉率 |
5.2.2 血重、头重、尾重性状的比较分析 |
5.2.3 内脏器官的比较分析 |
6 结论 |
7 创新点 |
8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 |
(8)鹅的人工授精及公鹅主要繁殖性状的分子遗传标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文献综述 |
2.1 禽类精液常温保存和低温保存的研究现状 |
2.1.1 精液稀释 |
2.1.2 精液液态保存 |
2.1.3 精液冷冻保存 |
2.2 分子遗传标记研究进展 |
2.2.1 DNA分子遗传标记 |
2.2.2 RAPD技术的原理及在动物育种中的应用 |
3 材料与方法 |
3.1 鹅人工授精试验部分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器材 |
3.1.3 试验药品 |
3.1.4 试验方法 |
3.1.5 统计分析 |
3.2 公鹅主要繁殖性状分子遗传标记 |
3.2.1 试验材料 |
3.2.2 试验器材 |
3.2.3 主要试剂及配制 |
3.2.4 试验方法 |
3.2.5 统计分析 |
4 结果与分析 |
4.1 鹅人工授精试验 |
4.1.1 种公鹅的选择 |
4.1.2 种公鹅的调教时间与采精量、精子活力的关系 |
4.1.3 种公鹅精液品质的测定 |
4.1.4 采精频率与采精量、精子活力的关系 |
4.1.5 母鹅输精量对种蛋受精率的影响 |
4.1.6 输精间隔对种蛋受精率的影响 |
4.1.7 精子在体外的保存时间对受精率的影响 |
4.1.8 常温下鹅精子保存时间的比较 |
4.1.9 不同稀释液配方对种蛋受精率的影响 |
4.2 公鹅主要繁殖性状分子遗传标记 |
4.2.1 基因组DNA提取结果 |
4.2.2 引物筛选结果 |
4.2.3 部分引物的电泳结果 |
4.2.4 RAPD标记的多态性 |
4.2.5 条带频率 |
4.2.6 显着的标记与性状组合 |
4.2.7 显着的标记与性状组合的可信性 |
5 讨论 |
5.1 鹅人工授精试验部分 |
5.1.1 种公鹅的选择与调教 |
5.1.2 种公鹅精液品质的测定 |
5.1.3 采精频率与采精量、精子活力的关系 |
5.1.4 母鹅输精量、输精间隔对种蛋受精率的影响 |
5.1.5 采集方法 |
5.1.6 输精深度与时间 |
5.1.7 输精方法 |
5.1.8 人工授精稀释液配方的筛选 |
5.2 公鹅繁殖性能分子遗传标记 |
5.2.1 RAPD标记的重复性和稳定性 |
5.2.2 RAPD反应多态性检出率 |
5.2.3 利用RAPD标记进行遗传分析的效率 |
5.2.4 标记与性状关联的可信性分析 |
5.2.5 标记对性状的效应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扩大优良公马小群配种利用率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 [1]马胚胎移植技术在三河马繁育中的应用[J]. 葛根,阿娜尔,孙志红,安乐,金伟.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21(03)
- [2]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牦牛产业调研报告[J]. 李红波,张金山,闫向民,汪忠,管永平,张杨. 中国牛业科学, 2017(05)
- [3]新中国马人工授精的历史与未来[J]. 邓亮,张翔,廉嵩,韩国才.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1(24)
- [4]优质中型肉用鸭的精液特性及人工授精方法研究[D]. 辛清武. 华中农业大学, 2011(05)
- [5]梅花鹿良种繁育技术研究[J]. 鞠贵春,王丽丽,张辉. 吉林中医药, 2011(03)
- [6]提高饲养种鹅经济效益的措施[J]. 张秀荣,赵满丽. 畜牧与饲料科学, 2010(05)
- [7]甘肃马鹿产肉性能、内脏器官结构及天×甘马鹿杂交效果研究[D]. 马艳萍. 甘肃农业大学, 2007(02)
- [8]鹅的人工授精及公鹅主要繁殖性状的分子遗传标记[D]. 陈少康. 吉林农业大学, 2005(04)
- [9]扩大优良公马小群配种利用率试验[J]. 吴让,罗汝棉. 新疆农业科技, 197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