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改进《在气垫导轨上验证机械能转换与守恒定律》实验方法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王娜娜[1](2011)在《气垫导轨上的设计性实验的研究》文中认为气垫导轨是一种多用途的力学实验仪器,它通过导轨表面上均匀分布的小孔喷出气流,是一种阻尼力很小的运动装置。论述了重力加速度、机械能守恒、动量守恒定律的测定方法的改进。
本刊编辑部试题工作室[2](2013)在《高中物理最新试题精选》文中指出
孙莉[3](2016)在《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迁移能力的研究》文中认为按照教育心理学的定义,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学生在学校中所学的知识能灵活的运用到其他情境中是学生具备迁移能力的表现。随着社会逐渐的发展,整个社会上的知识量越来越多,依靠一个人的能力穷其一生也无法将现有的知识全部纳入到个人的头脑中,即使抛开个人对社会上所有知识量的收纳不谈,单就某一领域而言,一个人想要全部掌握该领域的知识,也是不可能的。在这种情况下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使学生能够将在学校中学习到的有限的知识运用到进一步的学习中或者工作生活中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同样,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学生记住所有的物理实验设计是不可能也是没有必要的,学生需要在最基本的物理原理的基础上,举一反三,将之运用于更加复杂的物理情境中,设计出误差更小,缺点更少的实验来验证相关的物理定律或分析相关的物理现象。本文在分析现有研究结果的基础上,以不脱离具体学科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本研究的研究过程如下:第一,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对现有迁移能力培养的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现有研究的不足——培养与评估的分离——导致以一个终结性的成绩表现来表明对策的有效性。第二,在迁移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在物理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迁移能力的原因。第三,确定培养模型。选择动态评估模型作为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迁移能力的模型。分析了动态评估的作用机制,能够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的原因,以及结合物理实验教学的实际对动态评估模型中的一种——渐进提示测量模型——进行恰当的修正以便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实施。第四,以研究现状以及理论基础为依据结合动态评估的内容确定本研究设计实施的原则以及研究材料的选择。第五,选择恰当的研究参与者(被试),来参与研究,并最终将试验结果进行量化,对量化的结果进行分析。同时对学生迁移能力的大小是否发生变化做出判断。第六,指出在本次研究中还存在的不足,对未来的研究提出展望。经过本研究过程,可得出以下结论,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利用动态评估的手段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是完全可行的,经过本研究过程学生在测试题二中经过中介支持完成任务之后,在测试题三中的表现普遍好于在测试题二中的表现。提示的总量有所下降,提示的级别有所降低。这足以说明学生的迁移能力得到了提高。
景行行止[4](2019)在《中德两套高中物理教材实验部分对比研究》文中认为纵观课程改革,可以发现在一定程度上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以国际比较为基础的。换言之,国际间的课程比较和借鉴指引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通过课程的国际比较、借鉴不断完善我国的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由此,对教材的分析评估便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关注热点,并涌现出大量中学教材对比分析的研究成果。笔者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后发现,较多的学者仅是对中学教材进行定性研究,定量研究的少且缺少足够的理论支撑。在中学物理教材研究方面,有的学者选取国内几套教材进行研究;有的学者在对中外教材进行对比研究时,仅涉及到中美、中日等国家的教材,鲜见将中国和欧洲国家的教材进行对比研究。物理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其对学生科学思维、探究能力、科学态度的培养起着关键的作用。新修订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十分强调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并对实验教学提出了新要求。但我国中学物理教材的革新并没有跟上新课改的步伐,尤其是中学物理教材实验部分的改进并不明显,与国外主流中学物理教材的实验部分相比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国外一些基础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十分重视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特别是德国的中学物理实验教学在国际基础教育界负有盛名,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基于这样的背景,笔者选择我国最具权威性的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与中学物理实验教学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德国卡尔斯鲁厄高中物理教材(简称KPK教材)作为研究对象,就这两套教材的实验部分进行较深入的比较研究,为我国中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本论文包含以下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引言。该部分首先介绍了本课题的研究背景;综述中外物理教材对比和中外物理实验对比研究现状;简述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简介主要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研究的理论基础。首先界定了教材和教科书、物理实验和实验类型的相关概念,接着对物理实验研究进行了阐述,最后扼要介绍了对本研究有重要指导意义的比较教育理论和发展心理学理论等。第三部分实验内容难易程度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在史宁中教授提出的高中数学课程难度模型的基础上,根据实验的特殊性经探索提出从实验广度和实验深度这两个维度,设置了教材中实验内容难度的各项指标,从而建构了实验内容难度评价指标体系。第四部分中德两套高中物理教材实验内容的比较研究。主要从实验类型、实验数量、实验分布、实验难度(物理原理、实验类型、实验目的、实验操作量、实验仪器、数据运算量、误差分析和实验改进分析)等方面对中德两套高中物理教材实验内容进行量化比较与分析。第五部分中德两套高中物理教材的实验编写体例比较研究。主要从实验栏目、实验主题呈现方式、实验内容、实验仪器、实验插图等方面分析中德两套高中物理教材实验编写上各自的特色,还选取了中德两套高中物理教材中“动量守恒”部分进行实验案例对比分析。第六部分研究总结。笔者对本研究进行了回顾总结,在比较的基础上,对中德两套高中物理教材实验部分的难度和形式结构得出了五点结论,提出了本研究对我国物理教材实验内容的编写、教师利用教材创设实验教学情境等方面的三点启示。最后还反思了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并对相关领域今后的进一步探索作出了展望。
徐艺玲[5](2016)在《利用气垫导轨改进机械能守恒定律验证实验》文中认为本文基于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中"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一节内容,利用气垫导轨改进课本中的实验,验证了弹力参与做功时的系统机械能守恒.此改进有益于加深学生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全面理解.
边文凯[6](2019)在《高中力学实验与传感器结合的实例研究》文中提出2018年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公布,指出了适应学生终身发展所需的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伴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如何将新理念落到实处,在实践中生根发芽,便成了一个重要课题。《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版)》对传感器实验提出了要求,丰富了中学物理实验的方式,但也使教育工作者面临一个问题,怎样去对待传统实验与Dis实验。因此笔者尝试从测量的角度将高中力学实验与传感器进行结合,做出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1)利用cnki对有关文献进行趋势分析和共现分析,对相关硕士论文进行分类研究,厘清了研究思路,寻找到理论支撑。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的变化,使得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变得迫切,采用文献综述法对核心素养进行分析,理清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的关系。(2)传统实验与Dis实验在实验原理上具有一致性,不同的是测量原理。本研究以此为突破口,对测量工具进行研究,分析弹簧测力计、打点计时器、力传感器、位移传感器和光电门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研究其优缺点和适用范围。将传统实验和Dis实验视为一整体,而非两套不同的实验仪器。(3)对近十余年的全国卷物理实验试题和各省市的自主实验命题进行统计,对最近两版教科版物理教材实验部分进行对比,寻找传感器与传统实验结合的案例,发现传感器与传统实验的结合已成为高考实验命题和教学的一种方向。(4)从测量工具的角度,尝试设计了几个不同的案例,在案例中分析了结合的缘由、预期了结合后可能产生的结果。最后在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进行了实践,产生了一定的积极效果。期望笔者的工作,能对相关教学和教学测评提供一定帮助。
蒋于佳[7](1994)在《关于改进《在气垫导轨上验证机械能转换与守恒定律》实验方法的探讨》文中研究表明关于改进《在气垫导轨上验证机械能转换与守恒定律》实验方法的探讨蒋于佳(成都航空工业学校610061)用数字计时器配合气垫导轨进行实验时,由于气垫导轨比较有效地减小了力学实验中国摩擦而造成的误差,所以能比较准确地对力学规律进行定量的验证,较传统仪器实验...
郭建[8](2014)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创新方案赏析》文中研究表明人教版必修2教材上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是高中物理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实验,也是《考试说明》明确规定必须掌握的实验之一.该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若物体从静止开始下落,下落高度为h时的速度为v,则验证此过程中机械能是否守恒即转化为验证mgh=12mv2是否成立.故只需借助打点计时器,通过纸带测出重物某时刻的下落高度h和该时刻的瞬时速度v,即可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测定第n点的瞬时速度的方法是:测出第n点相邻的前、后两段相等时间间隔T内下落的高度xn-1和
何芳芝[9](2020)在《微课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国家对物理实验投资力度的加大、高考物理实验所占比重的提升、教育专家对物理实验重要性的大力宣传,使得各类学校和一线物理教师越来越重视高中物理实验教学。高中物理实验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物理规律,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因区域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和学校物理实验室的差异性,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在实施过程中会碰到各类问题和阻碍。随着微课的逐步发展,越来越多的教育专家和一线物理教师把目光聚集到高中物理实验微课上。然而关于高中物理实验微课的研究大部分偏向于微课设计和微课模板等理论层面,较少部分涉及微课在实际教学中的具体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基于笔者所在学校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需求,本文通过研究微课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模式来改善本校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现状,同时也给广大一线教师提供更多的参考。本文首先借助调查问卷分析本校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同时通过阅读文献分析国内外高中物理实验微课的发展历程及研究成果,确定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其次探讨微课应用于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理论基础,为构建高中物理实验微课的设计模板打下基础;再次,结合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特点,提出适用于本校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微课设计模板;接着,按照微课设计模板开发了《螺旋测微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游标卡尺的构造和工作原理》、《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测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电流计改装为大量程电压表和电流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八个物理实验微课;最后将开发的八个物理实验微课应用于实际教学,并收集微课实践后的学生反馈和教师评价,通过数据分析可得,本文所提出的微课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模式能有效激发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学习兴趣,提高物理实验的教学效果。
尹一[10](2019)在《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八大、十九大都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高中阶段,教师努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正是将立德树人落到实处的体现。物理是高中生的一门重要自然科学基础课程,其学科核心素养包括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内涵十分丰富。由于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师如何利用物理实验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成为一个重要课题。首先,对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学生没有将知识上升到观念的层面;大部分学生不能独立完成探究实验,创新能力不强;学生的科学态度和责任意识还有待提高;物理教师研究核心素养和应用实验教学的时间较少,有时受限于时间不足等原因而放弃实验教学。其次,分析了新课标和教科书中实验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联系,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前提,分析了实验在课标中的具体体现;挖掘了教科书实验模块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作用。接下来,在遵循人本主义、建构主义和发现学习理论的基础上,结合问卷结论提出了运用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原则和策略。主要原则有:以人为本原则、启发性原则、创造性原则、建构性原则。分别从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和课后实验三方面提出了各自的培养策略。演示实验的培养策略:遵循思维发展过程;依托日常生活体验;优化教材演示实验。分组实验的培养策略:经历实验探究过程;鼓励改进创新实验;注重评估与反思环节。课后实验的培养策略:巩固课堂实验;师生合作实验;注重家庭实验。最后,给出了具体的实验教学设计案例,包括“自由落体运动”、“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等,并对一学期的教学效果进行了总结和分析,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本文以实验为出发点,将培养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作为培养目标,在教学实践中做了有益的探索与尝试,希望能促进当前的基础教育改革,能为广大一线高中物理教师提供教学参考。
二、关于改进《在气垫导轨上验证机械能转换与守恒定律》实验方法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改进《在气垫导轨上验证机械能转换与守恒定律》实验方法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气垫导轨上的设计性实验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气垫导轨的实验仪器和装置 |
2 在气垫导轨上测量加速度的方法的改进 |
3 气垫导轨上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改进 |
4 气垫导轨验证动量守恒定律的改进 |
(3)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迁移能力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物理实验教学中迁移能力培养的研究现状及意义 |
(一)迁移学习理论 |
(二)国内迁移能力研究现状 |
(三)物理实验教学培养迁移能力的缘由 |
(四)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迁移能力的意义 |
第二章 概念界定 |
(一)学习迁移能力 |
(二)物理实验教学 |
(三)动态评估 |
第三章 动态评估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性分析 |
(一)动态评估作用机制 |
(二)动态评估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迁移能力的应用分析 |
(三)渐进提示测量模型的简介及应用 |
第四章 研究实施过程 |
(一)研究实施原则 |
(二)施测内容选择与分析 |
(三)研究实施过程设计思路 |
(四)研究实施过程 |
第五章 研究结果分析 |
(一)测试题二施测结果 |
(二)测试题三施测结果 |
(三)数据分析 |
六、展望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学生迁移能力测试题 1、2、3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着 |
致谢 |
(4)中德两套高中物理教材实验部分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课题的提出 |
1.2 相关文献综述 |
1.2.1 中外物理教材对比研究综述 |
1.2.2 中外物理实验对比研究综述 |
1.3 研究的内容 |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1 研究的目的 |
1.4.2 研究的意义 |
1.5 研究的方法 |
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的内涵 |
2.1.1 教科书与教材 |
2.1.2 物理实验 |
2.2 本研究对中学物理实验的分类 |
2.3 研究的理论依据 |
2.3.1 物理实验研究 |
2.3.2 比较教育理论 |
2.3.3 发展心理学理论 |
3 实验内容难易程度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 |
3.1 实验广度的研究方法 |
3.1.1 筛选中德两套教材中的实验内容 |
3.1.2 对筛选出的实验内容进行分类整理 |
3.1.3 按一级主题整理出实验的广度范围 |
3.1.4 实验广度的计算方法 |
3.1.5 实验广度的呈现方式 |
3.1.6 实验广度的比较 |
3.2 实验深度的研究方法 |
3.2.1 实验深度模型的建立 |
3.2.2 实验深度分析的具体操作步骤 |
3.2.3 实验深度的比较 |
3.3 实验难度的研究方法 |
4 中德两套高中物理教材实验内容的比较研究 |
4.1 中国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实验内容分析 |
4.1.1 实验广度分析 |
4.1.2 实验深度分析 |
4.2 德国KPK高中物理教材实验内容分析 |
4.2.1 实验广度分析 |
4.2.2 实验深度分析 |
4.3 中德两套高中物理教材实验内容广度和深度的比较研究 |
4.3.1 中德两套高中物理教材实验内容广度的综合比较与分析 |
4.3.2 中德两套高中物理教材实验内容深度的综合比较与分析 |
4.3.3 中德两套高中物理教材实验内容难度的综合比较与分析 |
5 中德两套高中物理教材的实验编写体例比较研究 |
5.1 实验设计特色 |
5.1.1 实验栏目 |
5.1.2 实验主题 |
5.1.3 实验仪器 |
5.1.4 实验过程 |
5.2 中德两套教材实验设计的案例比较 |
5.2.1 中国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实验设计案例 |
5.2.2 德国KPK高中物理教材实验设计案例 |
5.2.3 中德两套高中物理教材实验设计案例的比较 |
6 实验教学案例 |
7 研究总结 |
7.1 研究的结论 |
7.2 研究的启示 |
7.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附录一 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实验结构 |
附录二 德国KPK高中物理教材实验结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5)利用气垫导轨改进机械能守恒定律验证实验(论文提纲范文)
1 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现状分析 |
2 利用气垫导轨改进机械能守恒定律验证实验 |
2.1 测量弹簧的劲度系数 |
2.2 气垫导轨调节水平 |
2.3 实验验证 |
3 总结与反思 |
(6)高中力学实验与传感器结合的实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
1.4 理论基础和理论分析 |
1.4.1 关于核心素养的文献综述 |
1.4.2 课程标准对实验提出的要求 |
1.4.3 教育心理学理论依据 |
1.5 本文结构安排 |
2 传统力学实验与Dis实验 |
2.1传统力学实验 |
2.1.1 对弹簧测力计的认知 |
2.1.2 对打点计时器的认知 |
2.2 Dis实验 |
2.2.1 对运动传感器的认知 |
2.2.2 对力传感器的认知 |
2.2.3 对光电门传感器的认知 |
2.3 从测量角度对两种实验模式进行分析 |
3 对高考实验试题和教科书中实验方式的统计研究 |
3.1 对近十年全国卷高考实验试题的统计研究 |
3.2 对近年各省市传感器与传统实验结合试题的统计研究 |
3.3 对教科版《普通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实验的统计研究 |
3.3.1 平抛运动设计的变化 |
3.3.2 在探究动能定理和验证机械能守恒实验中的变化 |
4 传感器与高中物理力学实验结合的案例分析 |
4.1 用传感器探究F、m、a间的作用关系 |
4.1.1 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小车所受拉力 |
4.1.2 利用力传感器测量小车所受拉力 |
4.1.3 利用光电门传感器验证牛顿第二定律 |
4.1.4 案例研究的特点 |
4.2 探究向心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
4.2.1 实验分析 |
4.2.2 基于力传感器的实验设计 |
4.2.3 案例研究的特点和总结 |
4.3 案例实践 |
4.3.1 教师层面的实践 |
4.3.2 中学课堂教学实践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
(9)微课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教育领域的微时代 |
1.1.2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不足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该课题的研究意义和方法 |
1.3.1 研究意义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与教学相关的基础理论 |
2.1 物理实验教学的理论基础 |
2.1.1 物理实验的定义 |
2.1.2 高中物理实验的主要特征 |
2.1.3 高中物理实验的意义 |
2.2 微课的定义及主要特征 |
2.2.1 微课的定义 |
2.2.2 微课的主要特征 |
2.3 与物理实验微课有关的学习理论 |
2.3.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3.2 认知负荷理论 |
2.3.3 关联主义理论 |
第三章 高中物理实验微课的设计模板 |
3.1 物理实验微课制作的前期准备 |
3.1.1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教学目标的确定 |
3.1.2 教学内容分析 |
3.1.3 学习对象分析 |
3.2 物理实验微课的设计 |
3.2.1 实验微课类型确定 |
3.2.2 实验教学策略和程序设计 |
3.2.3 辅助资源设计 |
3.2.4 语言与脚本设计 |
3.3 物理实验微课的开发和制作 |
第四章 微课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案例应用 |
4.1 课前预习类 |
4.1.1 螺旋测微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
4.1.2 游标卡尺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
4.2 课堂嵌入 |
4.2.1 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
4.2.2 测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 |
4.3 课后复习类 |
4.3.1 电流计改装为大量程电压表和电流表 |
4.3.2 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
4.4 翻转应用 |
4.4.1 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 |
4.4.2 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 |
4.5 物理实验微课的评价和反馈 |
4.5.1 学生反馈 |
4.5.2 教师评价 |
第五章 总结 |
5.1 研究成果 |
5.2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2.1 国外研究概况 |
1.2.2 国内研究概况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内容及流程 |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 |
2.1.2 素养 |
2.1.3 核心素养 |
2.1.4 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
2.2 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
2.2.1 罗杰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2.2.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2.3 布鲁纳“发现学习理论” |
3 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现状调查 |
3.1 问卷设计与发放 |
3.1.1 调查对象和目的 |
3.1.2 问卷设计 |
3.1.3 问卷发放 |
3.2 学生问卷调查与分析 |
3.2.1 学生问卷信度与效度分析 |
3.2.2 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现状分析 |
3.3 教师问卷调查与分析 |
3.4 调查结论 |
4 新课标和教科书中物理实验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联系 |
4.1 新课标中物理实验对核心素养的具体体现 |
4.2 教科书中物理实验对培养核心素养的作用 |
5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物理实验教学原则与策略 |
5.1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物理实验教学原则 |
5.1.1 以人为本原则 |
5.1.2 启发性原则 |
5.1.3 创造性原则 |
5.1.4 建构性原则 |
5.2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物理实验教学策略 |
5.2.1 演示实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 |
5.2.2 分组实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 |
5.2.3 课后实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 |
6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物理实验教学设计与实施 |
6.1 演示实验教学设计——以“牛顿第一定律”为例 |
6.1.1 前期分析阶段 |
6.1.2 教学设计阶段 |
6.1.3 教学效果分析 |
6.2 分组实验教学设计——以“自由落体运动”为例 |
6.2.1 前期分析阶段 |
6.2.2 教学设计阶段 |
6.2.3 教学效果分析 |
6.3 课后实验设计——以“惯性”为例 |
6.3.1 前期分析阶段 |
6.3.2 成果展示阶段 |
6.3.3 教学效果分析 |
6.4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物理实验教学效果反馈 |
6.4.1 学生问卷调查及分析 |
6.4.2 问卷结论 |
7 结论 |
7.1 本文研究结论 |
7.2 本文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现状调查 |
附录B 教师实验教学现状调查 |
附录C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物理实验教学反馈调查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四、关于改进《在气垫导轨上验证机械能转换与守恒定律》实验方法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气垫导轨上的设计性实验的研究[J]. 王娜娜. 林区教学, 2011(01)
- [2]高中物理最新试题精选[J]. 本刊编辑部试题工作室. 中学物理教学参考, 2013(Z1)
- [3]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迁移能力的研究[D]. 孙莉. 山东师范大学, 2016(03)
- [4]中德两套高中物理教材实验部分对比研究[D]. 景行行止. 扬州大学, 2019(02)
- [5]利用气垫导轨改进机械能守恒定律验证实验[J]. 徐艺玲. 物理通报, 2016(07)
- [6]高中力学实验与传感器结合的实例研究[D]. 边文凯. 四川师范大学, 2019(02)
- [7]关于改进《在气垫导轨上验证机械能转换与守恒定律》实验方法的探讨[J]. 蒋于佳. 中专物理教学, 1994(S1)
- [8]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创新方案赏析[J]. 郭建. 中学生理科应试, 2014(Z1)
- [9]微课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何芳芝.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10]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研究[D]. 尹一. 辽宁师范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