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离体棉果实成熟和衰老的影响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离体棉果实成熟和衰老的影响

一、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棉花离体果实成熟与衰老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代岳宸[1](2021)在《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及叶面肥在甜瓜生长及衰老过程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

李莎莎[2](2021)在《葡萄种子败育因子与无核抗病葡萄种质创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无核性状是国际鲜食葡萄的重要研究和育种方向。胚挽救技术的应用,使种子败育型葡萄作母本进行大田杂交后,不仅提高后代的无核率,而且缩短育种周期。种子败育型葡萄果实发育进程中,种子败育与形成无核果实的相关基因是什么?这些基因表达与调控机理是什么?搞清楚这些基因的作用与相互关系,对无核葡萄育种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与实际应用价值。本文首先以种子败育型葡萄‘无核白’为材料,在种子败育过程中观察胚珠的形态和组织解剖结构,并测定其内源激素含量,分析不同基因在‘无核白’和有核葡萄‘黑比诺’的种子败育/发育过程中的差异表达,筛选出种子败育相关基因;同时以种子败育型葡萄作母本,引入抗病的中国野生葡萄及其后代材料作父本杂交后,利用胚挽救技术创制无核抗病新种质。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无核白’种子败育过程中形态、组织解剖和内源激素水平等发生变化。在32~42 DAF(days after flowering,开花后天数)观察杨凌地区‘无核白’发育的胚珠形态大小不一,在37 DAF其种皮褐变和皱缩。石蜡切片观察‘无核白’从32 DAF开始胚囊皱缩,胚乳细胞降解、退化,且内、外种皮分离,在42 DAF与‘红宝石无核’的球形胚相比,‘无核白’的胚体积小,胚发育延缓。测定‘无核白’胚珠中GA3和ZR含量从36 DAF开始下降,IAA含量从37 DAF开始下降,ABA含量从34 DAF持续升高,(GA3+IAA)/ABA和ZR/ABA含量比率分别从34 DAF和36 DAF开始下降。分析激素合成信号基因的表达情况,从30~45 DAF赤霉素合成基因Vvi GA2ox-3和Vvi GA3ox-1的表达量下降,生长素抑制子Vvi AUX/IAA4和Vvi AUX/IAA8以及脱落酸信号基因Vvi Sn RK2.1和Vvi Sn RK2.2的表达量上升。2.在‘无核白’和‘黑比诺’8个不同败育/发育时期的胚珠中种子发育相关基因、不同转录因子及水杨酸合成和信号途径基因差异表达。从20~55 DAF,8个不同发育时期的胚珠中,种皮发育相关基因Vvi AGL11和胚乳发育相关基因Vvi FIS2和Vvi IKU2的相对表达量均在‘无核白’中持续降低,在‘黑比诺’中升高;胚乳发育相关基因Vvi PHERES1在‘无核白’中先升高后降低,在‘黑比诺’中持续升高;转录因子Vvi WRKY3、Vvi WRKY52和Vvi HB7在‘无核白’中的表达量持续升高,但在‘黑比诺’中变化趋势不明显,Vvi WRKY6的表达量在‘无核白’中先升高后降低,在‘黑比诺’中基本不变。依赖水杨酸合成和信号途径基因Vvi EDS1.2、Vvi NDR1和Vvi SID2的表达量在‘无核白’中升高,引起免疫防御反应,促进种子败育。不同组织表达特性分析,Vvi AGL11、Vvi IKU2、Vvi WRKY3、Vvi WRKY6和Vvi WRKY52在无核葡萄和有核葡萄的胚珠中表达量最高;Vvi PHERES1在有核葡萄的胚珠中表达量最高。3.利用胚挽救技术以种子败育型葡萄为母本分别与中国野生葡萄(杂种)、欧洲无核葡萄作父本杂交,共配置了24个组合,获得2259株无核、抗病新株系。以‘红宝石无核’‘昆香无核’和‘火焰无核’作母本,‘塘尾’‘双优’‘北醇’‘阳光玫瑰’‘红宝石无核’‘无核白’和‘爱神玫瑰’等作父本时胚挽救效率较好。当‘无核白’‘红宝石无核’‘火焰无核’‘昆香无核’和‘克瑞森无核’分别作母本时,最佳取样时间分别为开花后39天、授粉后57~58天、40~41天、50天和42天。通过优化胚挽救技术体系,在‘火焰无核’葡萄开花前外源喷施5 mg/L的油菜素内酯,显着提高其胚发育率,并增加多胚的数量;以ER为基础培养基,添加水杨酸合成抑制剂可提高胚发育率;以WPM为基础培养基,添加1.0μmol TDZ显着提高杂种胚的成苗率。4.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田间抗病性调查获得一批无核、抗病新种质。共移栽炼苗成活1662个胚挽救杂种,通过无核性状分子标记GSLP1和SCF27检测杂种后代中携带目的条带有484株;通过抗霜霉病分子标记S382和S294检测杂种后代中携带目的条带有25株。田间抗病性鉴定出杂种后代中抗白粉病51株和抗霜霉病96株。综上所述,‘无核白’种皮发育相关基因Vvi AGL11的转录水平降低,促进种皮褐变、皱缩,内外种皮分离;胚乳发育相关基因Vvi FIS2、Vvi PHERES1和Vvi IKU2的转录水平降低,促进胚乳降解;以及内源GA3、IAA、ZR和ABA之间的含量变化和水杨酸合成和信号基因介导的防御反应等,共同促进葡萄种子败育,且种皮的降解与胚乳的退化同步发生。

马银虎[3](2021)在《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缩节胺(DPC)的使用在新疆棉花“矮密早膜”栽培模式和栽培技术体系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膜下滴灌技术的使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棉花根系的生长,导致生产上出现了大面积晚熟、早衰、大小苗等现象。本研究应用不同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及其施用方法,研究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调控技术,包括筛选适宜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使用配方、复配配方、调控时间和最适浓度,旨在增加棉花抗逆能力,促进棉花对水肥的吸收,促进棉花花芽分化,协调棉花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动态平衡,促进苗壮、苗全、苗齐、苗匀,集中开花,集中吐絮,提高产量,以期为新疆棉花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试验分两个阶段进行,2019年在塔里木大学园艺试验站开展室内试验,2021年在塔里木大学东区胡杨林(81°29′E,40°55′N)试验田开展大田试验。研究了叶面喷施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棉花根长、根系表面积、株高、茎粗、生物量积累与分配、产量品质以及保护酶变化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棉花农艺性状的影响叶面喷施缩节胺+复硝酚钠在中等浓度、缩节胺+萘乙酸钠在中浓度及高浓度下对棉花株高的促进作用最好;施药后30天缩节胺+复硝酚钠在中等浓度下株高达42.5cm,而清水对照为22.6cm,各处理对棉花茎粗促进作用明显,与清水对照有显着性差异;单设复硝酚钠和单设萘乙酸钠对棉花株高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棉花茎秆较细;同时研究表明叶面喷施缩节胺对棉花株高也有良好的促进作用。2.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棉花生物量积累的影响叶面喷施缩节胺+复硝酚钠和缩节胺+萘乙酸钠对棉花棉花生物量的积累有明显的影响,较清水对照(CK)有显着性差异,对棉花的叶鲜重、茎鲜重、根鲜重、叶干重、茎干重、根干重、均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加强营养吸收,储存,为后期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地上部生物量积累在施药后10 d有明显的提升,地下部在施药后20~30 d有明显的提升,说明叶面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以促进地下部生物量积累,但吸收、传导需要一定的时间。同时研究表明叶面喷施缩节胺对棉花地下部生物量积累影响不明显。3.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棉花叶片保护酶含量的影响施药后10d,DCSN2处理与DSNA3处理棉花叶片MDA、SOD含量与单设缩节胺、清水对照均有显着性差异,明显降低了叶片MDA含量,增加了SOD含量;施药后20d,DCSN2处理与DSNA3处理棉花叶片CAT含量与清水对照有显着性差异,明显增加了CAT含量;施药后30d,DCSN2处理棉花叶片POD含量与清水对照有显着性差异,增加了POD含量,其他各理较清水对照不同程度上提高了SOD、POD、CAT含量,降低了棉花叶片MDA含量,但影响不明显。叶面喷施缩节胺+复硝酚钠和缩节胺+萘乙酸钠,提高了棉花叶片SOD、POD、CAT的含量,降低了MDA含量,有效清除了植物体内氧自由基,维持了正常生理代谢,增强了棉花抵抗逆境的能力。4.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棉花产量及品质的影响各处理对棉花中部座铃影响不明显;处理DCSN2对下部座铃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处理DSNA3对棉花上部座铃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叶面喷施植物调节剂,单株结铃数、单铃重较清水对照(CK)均有所增加,但影响未达到显着水平。DCSN2、DCSN3、DSNA3三组较其他处理增产作用更加明显。DPC(缩节胺)处理棉花马克隆值最好,DCSN2处理棉花纤维长度、纤维整齐度较好。DCSN2、DSNA3处理棉花纤维伸长率提升。

任淯[4](2021)在《作物不同胁迫与衰老的遥感监测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由于新冠疫情、气候变化以及以贸易制裁为主要手段的国际政治博弈,农业生产与农业安全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作物胁迫与衰老的精准监测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一环,对于农药(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化肥(氮肥等)的精准使用和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遥感能够提供高效、无损、实时、大面积的田间观测,为作物胁迫与衰老的精准监测提供了可能性。本文对作物胁迫与衰老的发生机理以及光谱响应机制进行研究,针对不同的农药(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化肥(氮肥)的精准管理,进行基于小麦条锈病敏感指标的胁迫定量监测方法研究、基于理化参量植被指数的小麦冠层氮素含量估算及条锈病胁迫与氮素胁迫区分研究、基于吐絮程度的棉花衰老遥感监测方法研究,从而构建了作物胁迫与衰老的精准监测模型,得到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基于小麦生理生化参数数据与叶片/冠层尺度光谱数据进行小麦条锈病定量监测方法研究。首先探索不同条锈病严重程度下的植被生理生化参数的变化模式,以及该模式下的光谱响应规律;而后根据上述规律结合条锈病孢子菌落的光谱响应特征构建三个新型条锈病植被指数模型YROI(Yellow rust optimal index)、YRII(Yellow rust identification index)、YRSI(Yellow rust spores index);最后根据叶片与冠层尺度的田间光谱实测数据对新指数进行评估。与现有指数相比,三个新指数的估算精度高,鲁棒性强,其中YROI具有最高的精度和鲁棒性。该研究成果为及时、准确地定量监测小麦条锈病提供了支撑,同时为将来针对病害的农药(杀菌剂)变量精准使用提供了指导。(2)基于小麦正常水肥设置与氮梯度设置下的小麦氮素与理化参量数据分析,进行各生育期最佳的冠层氮素诊断方法研究。探究了不同生育期及不同氮梯度设置下作物氮素与理化参量的变化规律,并结合冠层光谱数据,测试获取各生育期反映冠层氮素含量的最佳植被指数。由于起身-拔节期对于小麦氮素含量的准确监测能够指导拔节期的追肥,有利于生育后期的干物质量的增加,因此在研究中还重点针对起身-拔节期的小麦氮素进行了冠层氮素含量监测研究,类胡萝卜素与叶绿素比值植被指数(Carotenoid/chlorophyll ratio index,CCRI)是该时期最佳监测指数,估算精度最高。同时由于不同胁迫的田间作物管理的差异很大,因此对于条锈病与氮胁迫的田间区分非常重要,根据对两种胁迫的光谱响应机理的深刻理解,与最佳指标的选取,进行了两种胁迫的精准区分,用于指导农药的喷洒或肥料的使用。(3)基于哨兵2号(Sentinel-2)卫星数据结合农学与遥感指标构建表征棉花衰老的监测方法研究。首先提出了一个新的用于反映棉花衰老程度的遥感指标——棉絮面积比例(Boll area ratio,BAR);而后分别建立用于反映棉絮面积比例(BAR)和农学指标吐絮率(Boll opening rate,BOR)的新型植被指数模型BARI(Boll area ratio index,BARI)和BORI(Boll opening rate index,BORI);随后在对新指数的测试中,BARI在对BAR的预测和验证中表现最佳,BORI在对BOR的估算中精度和鲁棒性最好;并得出了BAR与BOR之间呈现与棉花衰老生理模式一致的指数增长关系,进一步验证了遥感棉花衰老指标的科学性与准确性。论文的主要创新性贡献包括:(1)结合辐射传输模型与线性混合模型,探究植被理化参量与病害孢子的定量光谱响应特征,获取条锈病敏感的特征波段,建立三个新型条锈病定量监测指数YROI、YRII、YRSI,提高了条锈病遥感监测精度。(2)针对不同生育期及不同氮梯度下的小麦氮素与理化参量的变化规律及光谱响应特征,筛选出监测起身-拔节期的最佳监测指数为CCRI,鲁棒性强。(3)针对目前对于棉花衰老的遥感监测研究较为匮乏的问题,提出了可表征棉花衰老状态的吐絮程度新指数BARI和BORI,与现有指数对比,具有更高的精度与鲁棒性。

周婷婷[5](2021)在《脱落酸和噻苯隆复配调控棉花叶片脱落的形态学研究和转录组分析》文中指出化学脱叶技术是机采棉综合农艺配套技术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前提,脱叶剂的合理施用可以改善机采棉脱叶质量。当前新疆棉区普遍使用的脱叶剂为噻苯隆(thidiazuron)与敌草隆(diuron)的复配制剂,敌草隆作为除草剂能够加速棉花叶片焦枯,提高低温下的脱叶效果。然而,敌草隆是一种氯代有机物,具有生物累积性和环境持久性,会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危害。脱落酸(abcisic acid,ABA)是一种植物内源激素,具有促进叶片脱落的生理功能。为了开发环境友好型脱叶剂,本研究在棉花吐絮期喷施脱落酸和噻苯隆复配制剂(AT)、噻苯隆和敌草隆复配制剂(TD)以及脱落酸单剂(A)、噻苯隆单剂(T)、萘酮戊酸单剂(natenpac,N)和空白对照(W),研究各处理的棉花脱叶率、叶柄断裂强度、离层形态学、叶柄内源激素含量,并通过转录组测序分析和差异基因表达量验证等方法,探明脱落酸和噻苯隆复配对棉花脱叶的作用机制,为敌草隆残留问题提供解决方案。主要成果如下:1.棉花叶柄断裂强度和脱叶率结果显示,AT处理后6 d的棉花叶柄断裂强度为4.11 N,与T、TD相比差异不显着(6.63N、4.07N),而与A、N相比差异显着(9.67N、9.56N)。AT处理后9d的脱叶率达到74.81%,TD处理后9d的脱叶率为78.29%,AT与TD相比差异不显着,而与A、T、N单剂处理相比差异显着,脱叶率分别为34.61%、47.44%、34.65%,均显着高于空白对照处理。表明AT处理后显着降低叶柄断裂强度,增加棉花脱叶率。2.棉花叶柄内源激素含量结果显示,AT处理后3d,棉花叶柄的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含量分别为6.61 ng/mL、3.37ng/mL,与TD结果差异不显着,含量分别为6.57ng/mL,3.11ng/mL,而与A、T、N处理相比差异显着;AT处理后3 d,棉花叶柄的脱落酸含量为15.96ng/mL,显着高于A、T、N处理,但是低于TD处理。棉花叶柄离层形态学研究结果显示,AT、TD、T处理后3d,棉花叶片明显观察到离层形成,在6d时离层明显断裂;而A、N处理后6d观察到离层的形成,空白对照处理则在9d时才能观察到棉花叶柄处轻微凹陷。3.RNA-Seq结果显示,AT处理后检测到的差异基因到达29822个,TD处理后检测到26446个差异基因,A处理后检测到2805个差异基因,T处理后检测到18849个差异基因,N处理后检测到6352个差异基因;AT处理后的差异基因数量显着高于A、T、N单剂处理。GO富集分析发现,AT、TD、T处理后的生物学过程相似,大多数基因与“代谢过程”、“生物合成过程”、“基因表达”等相关;KEGG通路分析发现,AT、TD一些途径是相同的,例如“丙酮酸代谢”、“类黄酮生物合成”、“苯丙烷生物合成”、“植物激素信号转导”、“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而油菜素类固醇生物合成是A、N处理后特有的途径。4.根据GO、KEGG分析,选取了与细胞分裂素、乙烯、赤霉素和茉莉酸相关的16个基因。16个候选基因荧光定量结果显示,细胞分裂素氧化酶/脱氢酶基因(CKXs)的表达倍数增加,其中AT、TD处理后的表达倍数显着高于A、T、N单剂处理;细胞分裂素反应调节因子(ARRs)的表达倍数则呈现下降趋势,AT、TD处理后的表达倍数下降趋势更显着,相应细胞分裂素含量也呈现下降趋势;AT、TD处理后的乙烯受体基因(EINs)和乙烯合成关键基因(ACO3、ACS)的表达倍数明显高于A、T、N单剂处理;乙烯响应基因(ETR1、ERF2)的表达倍数也逐渐增加;赤霉素受体(GIDs)的表达倍数下降,其中AT、TD处理后的表达倍数明显低于A、T、N单剂处理,茉莉酸响应因子(JAZs)的表达倍数增加。综上所述,脱落酸和噻苯隆复配后,通过调控细胞分裂素、乙烯、赤霉素和茉莉酸相关基因的表达,促进了棉花叶柄离层形成,二者协同发挥功效,具有显着的脱叶效果,并且在激素信号调控上具有与新疆棉区常规使用的噻苯隆和敌草隆复配制剂具有相似的机理,因此可以成为脱叶剂新的选择。

张梦妍[6](2021)在《‘香玲’核桃体细胞胚胎发生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核桃(Juglans regia L.),是胡桃科核桃属植物。核桃的果实营养丰富、木材坚实耐用,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林树种。核桃的适应性强,在我国的种植范围广泛。核桃在生产中存在良种应用率不高、病虫危害严重等问题,因此,加快良种的繁育和加强抗逆品种的培育有利于推动核桃产业的发展。体细胞胚具有繁殖快、结构完整、植株再生率高等特点,研究核桃体细胞胚胎发生对核桃良种繁育和基因功能研究等方面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香玲’核桃为实验材料,探究影响‘香玲’核桃体细胞胚胎发生影响因素,对‘香玲’核桃体细胞胚胎发生过程的适宜外植体、最佳离体培养条件进行筛选,并对体胚的增殖和成熟培养进行了初步探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核桃外植体茎段和果实最佳消毒方法为70%酒精30s+0.1%Hgcl2消毒10min。花药适合的消毒方式为70%酒精30s+5%NaClO(有效氯8%)消毒8min+0.1%Hgcl2消毒3min的表面灭菌方式。2.核桃体胚诱导的最佳外植体材料为幼胚,花后第8周采样,胚性愈伤诱导率为66.67%。胚珠的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率次之,诱导率为53.33%。3.核桃幼胚愈伤组织诱导的最适外源激素配比为DKW培养基添加2.0mg/L 6-BA+1.0mg/L 2,4-D,诱导率为96.67%,此时体胚发生为间接发生途径;DKW培养基添加1.0mg/L TDZ的诱导率为80.00%,此时体胚发生多为直接发生途径。4.核桃幼胚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添加0.5g/L谷氨酰胺时诱导胚性愈伤组织率为66.67%;添加30g/L的蔗糖浓度的胚性愈伤诱导率为65.6%。黑暗培养条件下诱导胚性愈伤组织率为63.33%,高于光照处理诱导率,核桃体胚的诱导过程适宜在暗培养条件下进行。5.体胚的增殖培养基为DKW液体培养基添加1.0mg/L6-BA+0.25mg/LNAA+0.5g/L谷氨酰胺+30g/L蔗糖,增殖方式为液体悬浮培养,增殖率为315.60%。6.体胚的成熟:成熟培养基为DKW培养基添加45g/L蔗糖+2.0mg/LABA+7g/L琼脂可以有效促进体胚成熟。

王娜[7](2021)在《S3307和DTA-6对绿豆源库生理特性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文中认为绿豆抗旱耐贫瘠、生育期短、适应性强,在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其籽粒具有高蛋白、低脂肪、药食同源的特点,是现代功能性食品开发的重要资源。植物生长调节剂可增加作物产量,改善品质。为探讨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绿豆产量的形成影响,本试验以绿豆品种“冀0816毛-3”和“安绿7号”为材料,在始花期(R1)叶面喷施烯效唑(S3307)和胺鲜酯(DTA-6),比较分析了绿豆叶片、荚壳和籽粒生理指标的变化以及植株干物质积累状况,研究了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绿豆生育性状、同化物积累、源库器官生理代谢及产量的调控效应,为植物生长调节剂在生产上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撑。研究得到的结论如下:(1)S3307处理降低了绿豆植株株高,DTA-6处理增加了绿豆植株株高,两者均可缩短主茎节间长,增加植株抗倒伏能力。S3307和DTA-6处理促进了地上部各器官干物质积累,提高了各器官干物质转运能力,干物质向主茎叶片的分配比例增加,向分枝叶片和茎秆的分配比例下降,后期干物质向荚壳和籽粒的分配比例增大。(2)S3307和DTA-6处理显着增加了绿豆叶片叶绿素含量,S3307对叶绿素的调控效果优于DTA-6。与不喷调节剂的对照相比,调节剂处理的绿豆叶片蔗糖、还原糖和可溶性糖含量在鼓粒中期有所降低,鼓粒后期有所升高。调节剂处理的安绿7号叶片淀粉和总糖含量增加,而调节剂处理的冀0816毛-3叶片淀粉和总糖含量在鼓粒前期降低,后期升高。调节剂处理后两品种叶片总氮含量均高于对照。S3307和DTA-6处理增加了绿豆鼓粒后期荚壳叶绿素含量,增加了荚壳蔗糖、还原糖和总氮含量,调节剂处理后绿豆荚壳可溶性糖、淀粉和总糖含量在鼓粒中期低于对照,后期高于对照。(3)S3307处理增加了绿豆多数测定时期籽粒蔗糖含量,DTA-6处理增加了鼓粒后期籽粒蔗糖含量,降低了中期蔗糖含量。S3307和DTA-6处理增加了籽粒总糖、淀粉、可溶性蛋白和总氮含量,降低了鼓粒中期籽粒可溶性糖含量,同时增加了冀0816毛-3还原糖含量,降低了安绿7号籽粒还原糖含量。(4)S3307和DTA-6处理提高了绿豆单株结荚数、单荚粒数和百粒重,各处理单株荚数均显着高于对照。在两年试验中,S3307和DTA-6处理后绿豆产量均较对照显着增加,2019年DTA-6的增产效果优于S3307,2020年S3307的增产效果优于DTA-6。S3307和DTA-6提高了籽粒粗蛋白含量,降低了籽粒粗脂肪含量,提高了籽粒功能营养成分黄酮和总酚含量,其中S3307处理的籽粒粗蛋白含量与对照差异显着,各处理籽粒粗脂肪含量与对照差异不显着,DTA-6对绿豆籽粒功能营养成分的调控效果优于S3307。综合分析表明,始花期叶面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能改善绿豆株型,缩短节间长,促进植株干物质积累,增强干物质运输和分配能力。S3307处理显着增加了叶片叶绿素含量,提高了增加叶片同化物生产能力,扩大了“源”;DTA-6处理显着增加了单株荚数和荚粒数,扩大了“库”容,提高了库活力。可见,植株生长调节剂通过扩源增库,增强源库间的物质运输与分配,进而实现增产提质。

邓全恩[8](2020)在《油茶花器官发育逆境响应机制及植物生长调节剂调控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是我国南方特色木本油料树种,兼具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目前,我国油茶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新造林和低产林改造面积逐年增加,区域间引种不可避免。作为秋冬季开花、虫媒授粉、自交不亲和的经济林树种,花期是油茶引种成败的关键。生产中发现油茶花芽对逆境敏感,高温干旱导致花期大幅延迟并影响成花质量。本研究在系统评价10个油茶品种适生性的基础上,以‘常德铁城一号’为材料研究油茶花器官发育对逆境的响应机制,并探索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花器官发育的调控效应,旨在为油茶引种和生殖生长调控奠定理论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10个油茶品种适生性评价。通过室内梯度低温胁迫和田间自然干旱胁迫,测定油茶品种耐寒和耐旱生理指标;通过田间观测、石蜡切片、生理实验、扫描电镜观测等方法获取油茶品种的花期、叶片结构、叶片生长势和花粉指标;通过对以上5大类(抗逆,花期,叶片结构,叶片生长势,花粉)指标的46个具体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选择关键指标,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比较10个油茶品种在武汉地区的适生性。结果表明,油茶46个具体指标中始花期、耐寒、耐旱、栅海比、CTR、SR等11个指标具有代表性,10个油茶品种在武汉地区的适生性排序为:‘长林18号’‘XLC25’‘常德铁城一号’‘鄂油465’‘赣州油8号’‘XLC10’‘长林4号’‘赣州油6号’‘QY235’‘常林3号’。(2)油茶花器官发育逆境响应的形态及生理研究。通过显微观测,比较正常年份(2018年)和高温干旱年份(2019年)的花芽分化过程,定位‘常德铁城一号’花器官发育逆境响应的关键时期并分析响应过程中的生理变化。结果表明,高温干旱年份花芽在雌雄蕊形成期开始出现生长停滞,在子房与花药形成期停滞减轻,在雌雄蕊成熟期开始恢复生长;花器官发育逆境响应过程中花芽含水率、碳水化合物含量、抗氧化酶活性和激素含量也呈现出和休眠、抗逆反应一致的变化规律。(3)油茶花器官发育逆境响应的转录组学研究。对‘常德铁城一号’花器官发育逆境响应关键时期(幼嫩花药期,小孢子母细胞形成期,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期,花粉成熟期)进行转录组分析,探索油茶花器官发育的逆境响应调控机制。结果表明,4个花芽时期的转录组共组装成162,621条unigene,平均长度为 795.78 bp,N50 长度为 972 bp,GC 含量为 37.67%,75.11%的 unigene 注释到GO、KEGG、KOG、NR、NT、SwissProt 6大数据库。差异表达基因中生长速度(CYC、EXP)、物质能量代谢(PIP、G6PDH)、逆境响应(HSP、WRKY)、激素代谢(GA20ox、GAI、NCED、SNRK2)等和休眠相关的生物调控过程基因呈现规律性表达,MADS-box基因SVP,开花途径(VRN1、VIN3、Col、ELF)和开花整合因子(FLC、SOC)等其它和休眠相关的基因表达规律不明显。DYT、bHLH10、SERL1/2等和花粉不育相关的基因在花芽生长停滞的阶段表达量较高。以上结果说明‘常德铁城一号’花芽的适应性生长介于内休眠和生态休眠之间,是保证生殖生长正常进行的一种进化策略。(4)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油茶花器官发育调控技术研究。在花器官发育的不同时期进行外源激素处理,通过调查分析花期、成花质量和生理指标变化,探究外源激素对油茶花器官发育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400mg·L-1赤霉素处理始花期最早且盛花期集中,150mg·L-1脱落酸处理始花期最晚。200mg·L-1生长素和150 mg·L-1脱落酸处理可明显提高花粉活力。400 mg·L-1赤霉素和200 mg-L-1生长素处理可增加花器官尺寸和花药数量。外源赤霉素和生长素处理可提高花芽内可溶性糖含量,降低淀粉含量。外源赤霉素和生长素处理可以提高内源赤霉素和生长素的含量并降低脱落酸的含量。外源脱落酸处理可提高内源脱落酸的含量,降低内源赤霉素和生长素的含量。赤霉素和生长素处理可提高赤霉素合成基因GA20ox表达量,降低DELLA蛋白编码基因GAI的表达量。脱落酸处理则抑制GA20ox表达,促进GAI和脱落酸的合成基因NCED、受体基因ABF的表达。外源赤霉素和生长素处理的花芽FLC和PHYA的表达量降低,而ABA处理的花芽中此两基因的表达量降低较慢。综上所述,油茶花器官发育逆境响应发生在雌雄蕊形成期到雌雄蕊成熟期,响应机制中包含细胞生长、物质能量代谢、抗逆反应、激素调控等和休眠相关的生物调控过程,其中激素是重要的调控物质,外源赤霉素、脱落酸和生长素可调控‘常德铁城一号’花期、开花样式和花粉活力,并使花芽内部碳水化合物含量、激素含量、基因表达呈现与花器官发育进程一致的改变。

赵雅丽[9](2020)在《梳理“其他植物激素”中迷思概念 建构正确的知识体系》文中研究指明迷思概念是指和现在的学科概念不同的概念。在教学领域中把头脑中存在的与科学概念不一致的认识叫作"迷思概念"。人教版必修3第3章第3节"其他植物激素"中植物激素作用繁多,极易混淆。内容比较抽象,没有科学史的讲解和生活经验的支撑,所以学生在学习上更多的是死记硬背,从而造成对每种激素的产生部位、作用及植物生长调节剂、植物激素和具有生长素效应的物质存在很多错误的认知和理解,这些都属于迷思概念。

周志湘[10](2020)在《蒺藜苜蓿(Medicago truncatula)细胞分裂素应答调控及IPT基因功能鉴定》文中提出蒺藜苜蓿(Medicago truncatula)是一种重要的豆科牧草植物,也是研究豆科植物的模式植物。目前关于植物细胞分裂素的响应应答机制,主要在拟南芥、水稻等传统模式植物中开展,蒺藜苜蓿对细胞分裂素的响应机制未知;相关研究集中在细胞分裂素直接诱导方面,关于细胞分裂素抑制剂对植物的影响未知;同时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短期诱导上,关于长期使用细胞分裂素对植物的影响,无相关研究报道。本研究主要是分析蒺藜苜蓿对细胞分裂素及细胞分裂素抑制剂长期应答机制。通过使用两种化合物,6-苄氨基嘌呤(6-benzylaminopurine,6-BA)与洛伐他汀(lovastatin)分别行使细胞分裂素的诱导和抑制作用,对蒺藜苜蓿幼苗进行长时间处理。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差异表达基因筛选和分析;并对1个细胞分裂素合成关键调控基因IPT进行了深入的功能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对蒺藜苜蓿进行6-BA处理及lovastatin处理,进行高通量测序。共构建了9个测序文库,测序和数据处理共获得了67.3Gb clean data;经过数据拼装,总共鉴定出33,782个基因和55,558条转录本,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存在22,407条新转录本以及1,079个新基因。2.将实验样品分为两种组合:细胞分裂素处理/对照(cytokinin/control,Cyto/Ctrl),抑制剂/对照(inhibitor/control,Inh/Ctrl)。差异表达分析发现:两种组合中分别有3,627和3,093条差异表达本(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transcript,DET);功能注释和植物激素数据库比对发现:两种组合中存在多条可能涉及植物激素合成、代谢及信号传导的DET。3.利用RT-PCR技术,成功克隆蒺藜苜蓿IPT基因,该基因的编码区全长为900-bp,编码300个氨基酸;利用大肠杆菌表达体系,成功表达IPT重组蛋白;通过免疫小白鼠,成功制备IPT蛋白质多克隆抗体。4.构建IPT基因植物表达载体,通过农杆菌介导转基因技术,获得转基因紫花苜蓿;筛选高水平表达转基因植株,表型分析结果显示:转基因植物分枝数增多,植物衰老推迟;ELISA检测发现:转基因植物中的细胞分裂素水平远远高于未转基因植物;在持续干旱条件下,转基因植物对干旱抵抗能力明显高于未转基因植物。对蒺藜苜蓿进行细胞分裂素、细胞分裂素抑制剂长期处理,进行了转录组测序及分析研究,筛选了一批可能涉及蒺藜苜蓿细胞分裂素应答关键调控基因,初步阐述了蒺藜苜蓿对细胞分裂素调控及响应机制;并对一个潜在的参与蒺藜苜蓿细胞分裂素合成调控基因IPT进行了克隆及转基因功能鉴定,证实:该基因参与细胞分裂素生物合成,高水平表达该基因提高植物对干旱抵抗能力,能够延缓植物的衰老。本工作为在蒺藜苜蓿中开展细胞分裂素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数据;为分析细胞分裂素对植物的长期效应,提供了理论参考;为深入分析蒺藜苜蓿IPT基因功能奠定了基础。

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棉花离体果实成熟与衰老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棉花离体果实成熟与衰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2)葡萄种子败育因子与无核抗病葡萄种质创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葡萄生产与育种的重要性
    1.2 无核葡萄的类型
        1.2.1 单性结实型无核葡萄
        1.2.2 种子败育型无核葡萄
    1.3 无核葡萄种子败育形成机理
        1.3.1 无核葡萄种子败育的细胞学研究
        1.3.2 葡萄无核性状的遗传机制
        1.3.3 葡萄无核性状形成的分子机制
        1.3.4 无核葡萄的生理特性
    1.4 无核葡萄育种现状
        1.4.1 利用常规杂交培育无核葡萄
        1.4.2 利用胚挽救技术培育无核葡萄
        1.4.3 胚挽救技术的影响因素
        1.4.4 无核抗病葡萄的育种与应用研究
        1.4.5 无核及其它性状葡萄的育种与应用研究
    1.5 分子标记在葡萄种质创新中的研究与应用
        1.5.1 无核性状分子标记的研究与应用
        1.5.2 抗病性分子标记研究与应用
    1.6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葡萄种子败育过程中形态、组织解剖、内源激素及基因表达研究
    2.1 材料和试剂、仪器
        2.1.1 试验材料
        2.1.2 主要试剂
        2.1.3 仪器设备
    2.2 方法
        2.2.1 胚珠和不同组织的采集
        2.2.2 ‘无核白’胚珠石蜡切片制作与解剖结构观察
        2.2.3 ‘无核白’胚珠内源激素测定
        2.2.4 利用外源 IAA、GA_3和 ABA 处理无核葡萄
        2.2.5 荧光定量PCR检测基因差异表达
        2.2.6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无核白’种子败育过程中形态观察
        2.3.2 ‘无核白’种子败育过程中解剖结构观察
        2.3.3 ‘无核白’种子败育过程中内源激素变化分析
        2.3.4 ‘无核白’种子败育过程中种皮和胚乳发育相关基因表达分析
        2.3.5 ‘无核白’种子败育过程中不同转录因子表达分析
        2.3.6 ‘无核白’种子败育过程中水杨酸合成和信号途径基因表达分析
    2.4 讨论
        2.4.1 葡萄种子败育的解剖结构变化
        2.4.2 激素在葡萄种子败育中的作用和调控葡萄无核形成
        2.4.3 葡萄种子败育受种皮和胚乳发育相关基因调控
        2.4.4 葡萄种子败育过程发生了免疫防御反应
    2.5 小结
第三章 利用胚挽救技术创制无核抗病葡萄新种质
    3.1 材料和试剂、仪器
        3.1.1 试验材料
        3.1.2 主要试剂
        3.1.3 仪器设备
    3.2 方法
        3.2.1 花粉采集与处理
        3.2.2 田间杂交
        3.2.3 取样时间
        3.2.4 离体胚挽救过程
        3.2.5 不同取样时间对胚挽救的影响
        3.2.6 外源喷施油菜素内脂对胚挽救的影响
        3.2.7 不同生长调节剂对胚挽救的影响
        3.2.8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母本基因型对杂种胚挽救影响
        3.3.2 父本基因型对杂种胚挽救影响
        3.3.3 正反交组合对杂种胚挽救的影响
        3.3.4 ‘无核白’作母本幼胚珠适宜取样时间的确定
        3.3.5 不同取样时间对离体胚发育及其成苗的影响
        3.3.6 外源喷施油菜素内脂对胚挽救的影响
        3.3.7 水杨酸对无核葡萄离体胚发育影响
        3.3.8 不同生长调节剂对杂种胚离体萌发的影响
        3.3.9 不同年份胚挽救结果分析
    3.4 讨论
        3.4.1 亲本基因型对无核葡萄胚挽救育种效率的影响
        3.4.2 适宜取样时间对无核葡萄胚挽救育种效率的影响
        3.4.3 喷施生长调节剂对无核葡萄胚挽救育种效率的影响
        3.4.4 培养基中添加物对无核葡萄胚挽救育种效率的影响
    3.5 小结
第四章 分子标记鉴定杂种后代无核与抗病性
    4.1 材料和试剂、仪器
        4.1.1 试验材料
        4.1.2 主要试剂
        4.1.3 仪器设备
    4.2 方法
        4.2.1 胚挽救杂种后代继代扩繁
        4.2.2 胚挽救杂种后代驯化移栽
        4.2.3 利用无核和抗病性状标记检测杂种后代
        4.2.4 胚挽救杂种后代田间抗病性调查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胚挽救杂种植株移栽炼苗统计
        4.3.2 利用分子标记鉴定杂种后代无核性状
        4.3.3 利用分子标记鉴定杂种后代抗霜霉病
        4.3.4 胚挽救杂种后代田间抗病性调查
    4.4 讨论
        4.4.1 分子标记鉴定胚挽救杂种后代无核性状
        4.4.2 分子标记鉴定胚挽救杂种后代抗病性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3)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
        1.2.1 棉花栽培技术
        1.2.2 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现状
        1.2.3 缩节胺在棉花上的应用效果
        1.2.4 复硝酚钠在棉花上的应用效果
        1.2.5 萘乙酸钠在棉花上的应用效果
        1.2.6 膜下滴灌对棉花根系的影响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叶面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棉花苗期生长发育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培养土配比
        2.1.3 试验设计
        2.1.4 试验仪器
        2.1.5 测定项目及方法
        2.1.6 数据处理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叶面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棉花苗期株高的影响
        2.2.2 叶面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棉花苗期茎粗的影响
        2.2.3 叶面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棉花苗期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2.2.4 叶面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棉花根系的影响
    2.3 讨论
    2.4 小结
第3章 叶面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概况
        3.1.3 试验设计
        3.1.4 测定项目及方法
        3.1.5 仪器和用品
        3.1.6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天气状况分析
        3.2.2 叶面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棉花农艺性状的影响
        3.2.3 叶面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棉花生物量积累量的影响
        3.2.4 叶面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棉花根系的影响
        3.2.5 叶面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棉花叶片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3.2.6 叶面喷施植物调节剂对棉花产量品质的影响
    3.3 讨论
    3.4 小结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1.1 叶面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棉花农艺性状的影响
        4.1.2 叶面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棉花生物量积累的影响
        4.1.3 叶面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棉花叶片保护酶含量的影响
        4.1.4 叶面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棉花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4.2 研究主要创新点
    4.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作物不同胁迫与衰老的遥感监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2 作物胁迫遥感监测方法研究进展
        1.2.1 作物病虫害胁迫遥感监测机理与方法研究进展
        1.2.2 作物非生物胁迫遥感监测机理与方法研究进展
    1.3 作物衰老监测机理与方法研究进展
    1.4 科学问题的提出
    1.5 论文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结构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及结构安排
第2章 实验方案、数据获取与处理
    2.1 实验方案
        2.1.1 小麦条锈病遥感监测实验
        2.1.2 小麦氮素遥感监测实验
        2.1.3 棉花衰老吐絮程度遥感监测实验
    2.2 实验数据获取与处理
        2.2.1 地面高光谱数据获取与处理
        2.2.2 农学参数获取与处理
        2.2.3 无人机遥感影像数据的获取与处理
        2.2.4 卫星遥感影像数据获取与处理
    2.3 分类与统计模型概述
        2.3.1 分类模型
        2.3.2 统计模型
第3章 小麦条锈病遥感定量监测敏感植被指数研究
    3.1 研究方法
        3.1.1 条锈病发病机理与光谱响应特征
        3.1.2 PROSPECT-D模型概述
        3.1.3 新建条锈病敏感指数构建方法
        3.1.4 既有植被指数选取
    3.2 研究结果
        3.2.1 条锈病胁迫下小麦理化参量变化特征
        3.2.2 叶片尺度下小麦条锈病严重度估算结果
        3.2.3 叶片尺度下小麦条锈病严重度估算交叉验证结果
        3.2.4 冠层尺度下条锈病病情严重度估算交叉验证结果
        3.2.5 讨论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小麦冠层氮素含量估算及不同胁迫遥感区分方法
    4.1 研究方法
        4.1.1 植被指数选取
        4.1.2 区分方法
    4.2 不同生育期小麦冠层氮素含量遥感估算研究结果
        4.2.1 不同生育期小麦冠层氮素含量变化分析
        4.2.2 不同生育期小麦理化参量变化分析
        4.2.3 不同生育期小麦冠层氮素含量与理化参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分析
        4.2.4 不同生育期小麦冠层氮素含量与植被指数之间的相关关系分析
        4.2.5 小麦起身-拔节期的冠层氮素含量遥感估算分析
        4.2.6 结果讨论
    4.3 小麦条锈病胁迫与氮素胁迫的光谱区分研究
        4.3.1 小麦条锈病胁迫与氮素胁迫区分的敏感指数分析
        4.3.2 小麦条锈病胁迫与氮素胁迫区分结果
        4.3.3 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棉花衰老进程中吐絮程度遥感定量监测方法
    5.1 研究方法
        5.1.1 棉花衰老监测指标选取
        5.1.2 新型植被指数构建方法
        5.1.3 既有植被指数选取
    5.2 研究结果
        5.2.1 基于植被指数的棉絮面积比例估算分析
        5.2.2 基于植被指数的吐絮率估算分析
        5.2.3 吐絮率和棉絮面积比例之间的关系分析
    5.3 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论文特色与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脱落酸和噻苯隆复配调控棉花叶片脱落的形态学研究和转录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我国棉花种植情况
    1.2 棉花脱叶催熟剂的研究进展
        1.2.1 棉花脱叶催熟剂的种类
        1.2.2 棉花脱叶催熟剂的使用现状
        1.2.3 棉花脱叶催熟剂残留问题
    1.3 棉花叶片衰老机理研究进展
        1.3.1 棉花叶片衰老过程中生理生化的变化
        1.3.2 引起棉花叶片衰老的相关因素
        1.3.3 棉花叶片衰老过程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1.4 萘酮戊酸
    1.5 研究内容与思路
        1.5.1 立题背景与意义
        1.5.2 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脱落酸和噻苯隆复配对棉花叶片脱落的影响和形态学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脱落酸和噻苯隆复配对棉花叶柄断裂强度和脱叶效果的影响
        2.2.2 脱落酸和噻苯隆复配对棉花叶柄形态学研究
    2.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脱落酸和噻苯隆复配调控棉花叶柄离区的转录组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棉花叶柄转录组数据分析
        3.2.2 棉花叶柄转录组差异表达分析
        3.2.3 棉花叶柄转录组不同时间点的差异基因表达分析
        3.2.4 棉花叶柄转录组差异表达基因的GO(基因本体论)富集分析
        3.2.5 棉花叶柄转录组差异表达基因的KEGG通路分析
    3.3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植物激素相关基因验证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细胞分裂素和乙烯信号途径参与脱叶
        4.2.2 赤霉素和茉莉酸信号途径参与脱叶
    4.3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总结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6)‘香玲’核桃体细胞胚胎发生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核桃概述
    1.2 核桃组织培养研究概况
    1.3 植物体胚发生研究现状
        1.3.1 植物体细胞胚胎发生
        1.3.2 木本植物体细胞胚胎发生研究进展
        1.3.3 核桃属体细胞胚胎发生研究进展
        1.3.4 植物体胚发生的组织细胞学研究进展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的意义
        1.4.2 研究的目的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植物材料
        2.1.2 药品与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愈伤组织的诱导试验
        2.2.2 胚性细胞团的增殖试验
        2.2.3 体细胞胚胎的成熟试验
        2.2.4 体细胞胚胎发生的组织细胞学观察
        2.2.5 数据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香玲’核桃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
        3.1.1 外植体消毒方法的筛选
        3.1.2 不同外植体对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3.1.3 幼胚不同采样时期对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3.1.4 外源生长调节剂对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3.1.5 蔗糖浓度对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3.1.6 有机附加物对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3.1.7 光照对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3.2 ‘香玲’核桃胚性细胞团的增殖培养
    3.3 ‘香玲’核桃体细胞胚胎的成熟培养
    3.4 ‘香玲’核桃体细胞胚胎发生的组织细胞学观察
第四章 讨论
    4.1 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
    4.2 胚性细胞团的增殖培养
    4.3 体细胞胚的成熟培养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Ⅰ DKW培养基配方
附录Ⅱ 缩略词表
致谢
个人简介

(7)S3307和DTA-6对绿豆源库生理特性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植物生长调节剂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作物源库关系研究
        1.3.2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源的调控
        1.3.3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库的调控
        1.3.4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作物产量和品质的调控效应
    1.4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1.5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1.5.1 主要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品种
        2.1.2 供试植物生长调节剂
        2.1.3 试验地基本情况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项目及方法
        2.3.1 田间调查项目
        2.3.2 干物质测定
        2.3.3 生理代谢指标测定
        2.3.4 籽粒品质测定
    2.4 数据分析方法
第三章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绿豆农艺性状及同化物积累的影响
    3.1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绿豆农艺性状的影响
        3.1.1 植株株高
        3.1.2 主茎茎粗
        3.1.3 其他农艺性状
    3.2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绿豆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3.2.1 地上部干物质积累
        3.3.2 茎秆干物质积累
        3.2.3 叶片干物质积累
        3.2.4 荚壳干物质积累
        3.2.5 籽粒干物质积累
        3.2.6 干物质分配规律
        3.2.7 干物质转运规律
    3.3 小结
第四章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绿豆源器官生理特性的影响
    4.1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绿豆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
        4.1.1 叶片叶绿素含量
        4.1.2 叶片蔗糖含量
        4.1.3 叶片还原糖含量
        4.1.4 叶片可溶性糖含量
        4.1.5 叶片淀粉含量
        4.1.6 叶片总糖含量
        4.1.7 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
        4.1.8 叶片总氮含量
    4.2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绿豆荚壳生理特性的影响
        4.2.1 荚壳叶绿素含量
        4.2.2 荚壳蔗糖含量
        4.2.3 荚壳还原糖含量
        4.2.4 荚壳可溶性糖含量
        4.2.5 荚壳淀粉含量
        4.2.6 荚壳总糖含量
        4.2.7 荚壳可溶性蛋白含量
        4.2.8 荚壳总氮含量
    4.3 小结
第五章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绿豆库器官生理特性的影响
    5.1 籽粒蔗糖含量
    5.2 籽粒还原糖含量
    5.3 籽粒可溶性糖含量
    5.4 籽粒淀粉含量
    5.5 籽粒总糖含量
    5.6 籽粒可溶性蛋白含量
    5.7 籽粒总氮含量
    5.8 小结
第六章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绿豆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6.1 产量
    6.2 籽粒品质
    6.3 小结
第七章 讨论与结论
    7.1 讨论
        7.1.1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绿豆农艺性状及同化物积累的影响
        7.1.2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绿豆源库器官生理特性的影响
        7.1.3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绿豆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7.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油茶花器官发育逆境响应机制及植物生长调节剂调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油茶概述
        1.1.2 课题的提出
    1.2 油茶引种适生性评价研究
    1.3 油茶开花生物学对环境的响应
        1.3.1 油茶开花生物学研究
        1.3.2 油茶花期对环境的响应
        1.3.3 油茶花期及花期环境对产量的影响
    1.4 植物芽休眠的研究进展
        1.4.1 植物芽休眠类型
        1.4.2 植物芽休眠的机制
    1.5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油茶开花生物学的调控
        1.5.1 油茶花器官激素含量研究
        1.5.2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油茶花芽生长的影响
    1.6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6.1 目的和意义
        1.6.2 研究内容
        1.6.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10个油茶品种的适生性评价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花期观测
        2.2.2 耐寒(旱)性评价
        2.2.3 叶片抗逆表型指标
        2.2.4 叶片生长势指标
        2.2.5 花粉指标
        2.2.6 10个油茶品种引种后生长量观测
        2.2.7 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品种花期
        2.3.2 耐寒、耐旱性评价
        2.3.3 叶片抗逆表型指标
        2.3.4 叶片生长势指标
        2.3.5 花粉指标
        2.3.6 多指标相关性分析
        2.3.7 油茶品种适生性的模糊综合评价
        2.3.8 10个油茶品种引种后生长量观测
        2.3.9 油茶花芽分化后期适应性生长机制研究试验材料筛选
    2.4 结论与讨论
        2.4.1 油茶花期
        2.4.2 油茶耐寒性评价
        2.4.3 油茶耐旱性评价
        2.4.4 叶片抗逆表型指标
        2.4.5 叶片生长势指标
        2.4.6 花粉指标
        2.4.7 10个油茶品种引种后生长量观测
        2.4.8 品种推广建议
    2.5 小结
第三章 油茶花器官发育逆境响应形态及生理研究
    3.1 试验材料
    3.2 试验方法
        3.2.1 采样方法
        3.2.2 指标检测方法
        3.2.3 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花芽形态指标
        3.3.2 花芽生理指标
    3.4 结论与讨论
        3.4.1 花芽形态指标
        3.4.2 花芽生理指标
    3.5 小结
第四章 油茶花器官发育逆境响应转录组学研究
    4.1 试验材料
    4.2 试验方法
        4.2.1 RNA(Ribonucleic acid)提取与转录组测序
        4.2.2 转录组数据生物信息学分析
        4.2.3 差异基因表达验证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油茶花芽的reads质量
        4.3.2 油茶花芽转录组组装与拼接
        4.3.3 油茶花芽基因功能注释
        4.3.4 ‘常德铁城一号’花器官发育逆境响应时期划分
        4.3.5 ‘常德铁城一号’花器官发育逆境响应机制研究
        4.3.6 qRT-PCR
    4.4 结论与讨论
        4.4.1 转录组unigene功能注释
        4.4.2 ‘常德铁城一号’花器官发育逆境响应调控机制
    4.5 小结
第五章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油茶花器官发育的调控技术研究
    5.1 试验材料
    5.2 试验方法
        5.2.1 处理及采样日期
        5.2.2 处理方法
        5.2.3 调查指标
        5.2.4 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花期及成花质量
        5.3.2 生理指标
        5.3.3 基因表达
    5.4 结论与讨论
        5.4.1 花期及成花质量
        5.4.2 生理指标
        5.4.3 基因表达
    5.5 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创新点和研究展望
    6.1 本文研究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会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9)梳理“其他植物激素”中迷思概念 建构正确的知识体系(论文提纲范文)

1. 在比较中求同存异,准确理解生物概念
2. 设置情境,助力全面理解激素的作用
    2.1 乙烯的作用
    2.2 脱落酸的作用
3. 曲线模型辅助学生理解不同激素的关系

(10)蒺藜苜蓿(Medicago truncatula)细胞分裂素应答调控及IPT基因功能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细胞分裂素研究进展
        2.1.1 细胞分裂素的合成与代谢
        2.1.2 细胞分裂素的转运
        2.1.3 细胞分裂素信号转导
        2.1.4 细胞分裂素的生理功能
        2.1.5 人工合成细胞分裂素的应用
    2.2 转录组学及转录组学技术
        2.2.1 转录组测序技术
        2.2.2 高通量测序平台
        2.2.3 转录组在细胞分裂素研究方面的应用
    2.3 IPT基因研究进展
        2.3.1 延缓叶片衰老
        2.3.2 提高作物产量
        2.3.3 诱导单性结实
        2.3.4 参与抗逆反应
    2.4 本研究目的及内容
        2.4.1 研究目的及意义
        2.4.2 研究内容
        2.4.3 研究技术路线
3 蒺藜苜蓿细胞分裂素响应转录组文库构建及测序
    3.1 试验材料
        3.1.1 植物材料
        3.1.2 试剂盒与生化试剂
    3.2 试验方法
        3.2.1 植物表型及激素测定
        3.2.2 蒺藜苜蓿总RNA提取
        3.2.3 RNA检测
        3.2.4 富集mRNA及片段化
        3.2.5 反转录
        3.2.6 添加接头及二代测序文库构建
        3.2.7 上机测序
    3.3 结果分析
        3.3.1 植物表型及激素水平
        3.3.2 RNA质检分析
        3.3.3 高通量测序数据统计
    3.4 讨论
    3.5 小结
4 转录组测序分析
    4.1 试验方法
        4.1.1 序列比对及转录本组装
        4.1.2 功能注释
        4.1.3 差异表达分析
        4.1.4 与植物激素相关DET分析
        4.1.5 转录因子相关DET分析
        4.1.6 对DET进行qRT-PCR验证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序列组装与比对
        4.2.2 新转录本注释
        4.2.3 差异表达转录本筛选
        4.2.4 qRT-PCR验证
        4.2.5 DET功能注释
        4.2.6 植物激素相关DET预测
        4.2.7 转录因子预测
    4.3 讨论
    4.4 小结
5 蒺藜苜蓿IPT基因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植物材料
        5.1.2 试剂盒与生化试剂
        5.1.3 引物设计与合成
        5.1.4 蒺藜苜蓿总RNA提取
        5.1.5 反转录及IPT基因克隆
        5.1.6 连接克隆载体
        5.1.7 大肠杆菌转化
        5.1.8 菌体PCR鉴定
        5.1.9 生物信息学分析
    5.2 结果
        5.2.1 蒺藜苜蓿IPT基因克隆
        5.2.2 IPT基因连接到T载
        5.2.3 IPT基因DNA序列分析
        5.2.4 IPT蛋白质序列及二级结构分析
        5.2.5 IPT同源序列及进化树分析
    5.3 讨论
    5.4 小结
6 蒺藜苜蓿IPT蛋白表达、纯化及抗体制备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菌株与质粒
        6.1.2 试剂盒与生化试剂
        6.1.3 溶液配制
        6.1.4 抗原决定簇预测与抗原设计
        6.1.5 构建原核表达载体
        6.1.6 重组蛋白表达
        6.1.7 重组蛋白纯化
        6.1.8 重组蛋白检测
        6.1.9 重组蛋白Western Blot
        6.1.10 免疫小鼠
        6.1.11 抗体分离及纯化
        6.1.12 抗体检测
    6.2 结果
        6.2.1 抗原决定簇预测及密码子优化
        6.2.2 原核表达载体构建
        6.2.3 重组蛋白表达
        6.2.4 重组蛋白纯化
        6.2.5 抗体制备与检测
    6.3 讨论
    6.4 小结
7 蒺藜苜蓿IPT转基因及鉴定
    7.1 试验方法
        7.1.1 植物与菌株材料
        7.1.2 试剂盒与生化试剂
        7.1.3 植物培养基配制
        7.1.4 植物表达载体构建
        7.1.5 农杆菌转化及鉴定
        7.1.6 紫花苜蓿转化
        7.1.7 再生植株基因组DNA提取
        7.1.8 再生植物总RNA提取及反转录
        7.1.9 再生植物总蛋白提取
        7.1.10 紫花苜蓿PCR检测
        7.1.11 紫花苜蓿RT-PCR检测
        7.1.12 紫花苜蓿qRT-PCR检测
        7.1.13 紫花苜蓿WB检测
        7.1.14 细胞分裂素测定
        7.1.15 叶绿素测定
        7.1.16 表型分析
    7.2 结果
        7.2.1 植物表达载体构建
        7.2.2 农杆菌转化及鉴定
        7.2.3 紫花苜蓿转化及鉴定
        7.2.4 转基因PCR鉴定
        7.2.5 转基因RT-PCR及qRT-PCR分析
        7.2.6 转基因WB鉴定
        7.2.7 细胞分裂素检测
        7.2.8 过表达IPT基因改变叶形和侧芽数
        7.2.9 过表达IPT基因延缓植物衰老
        7.2.10 过表达IPT基因提高植物对干旱抵抗能力
    7.3 讨论
    7.4 小结
8 总结与展望
    8.1 总结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
致谢

四、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棉花离体果实成熟与衰老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及叶面肥在甜瓜生长及衰老过程中的应用[D]. 代岳宸. 新疆农业大学, 2021
  • [2]葡萄种子败育因子与无核抗病葡萄种质创制研究[D]. 李莎莎.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3]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的影响[D]. 马银虎. 塔里木大学, 2021(08)
  • [4]作物不同胁迫与衰老的遥感监测方法研究[D]. 任淯.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2021(01)
  • [5]脱落酸和噻苯隆复配调控棉花叶片脱落的形态学研究和转录组分析[D]. 周婷婷. 石河子大学, 2021
  • [6]‘香玲’核桃体细胞胚胎发生影响因素研究[D]. 张梦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7]S3307和DTA-6对绿豆源库生理特性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D]. 王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8]油茶花器官发育逆境响应机制及植物生长调节剂调控技术研究[D]. 邓全恩.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
  • [9]梳理“其他植物激素”中迷思概念 建构正确的知识体系[J]. 赵雅丽. 教学考试, 2020(51)
  • [10]蒺藜苜蓿(Medicago truncatula)细胞分裂素应答调控及IPT基因功能鉴定[D]. 周志湘.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离体棉果实成熟和衰老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