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Reform of China's Financial System(论文文献综述)
江世银[1](2021)在《国家审计促进金融改革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国家审计在促进金融改革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金融审计关注金融体制改革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关建议。目前,国家审计促进金融改革作用机制存在发现、推进、跟踪和评估机制等问题。基于此,为了更好地发挥国家审计促进金融改革的作用,还需要建立与完善国家审计促进金融改革作用的发现机制、推进机制、跟踪机制和评估机制。
李丹[2](2021)在《以开放促改革:金融开放前景与经贸合作展望——访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金融研究中心秘书长杨盼盼》文中指出在新一轮对外开放中,金融业开放已成为重要一环。近期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于2022年经济工作部署中提到,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制度型开放,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吸引更多跨国公司投资,推动重大外资项目加快落地。
黄凌云,邹博宇,张宽[3](2021)在《中国金融发展质量的测度及时空演变特征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测度中国金融发展质量,考察其时空演变特征。研究方法:基于规模、结构和效率三个维度,采用相对化处理法和变异系数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测度,综合运用核密度函数、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收敛模型和局域Moran’s I指数解析中国金融发展质量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发现:中国金融发展质量总体持续改善,区域层面呈现梯度效应;全国整体差异呈现明显改善的趋势,其主要来源依次为区域间差异、区域内差异和超变密度;全国整体及三大区域金融发展质量均存在σ收敛特征,且支持β收敛机制;金融发展质量还表现出比较稳定的"低-高"或"低-低"地理空间集聚特征。研究创新:界定金融发展质量内涵,首次对其基本特征、动态分布、区域差异及来源、收敛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进行较为全面、系统的量化分析。研究价值:试图从发展质量的视角把脉中国金融发展的演变规律和产生区域差异的原因,为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中国金融业的质量提升型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经验参考,也为推动中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协调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樊羚,韩廷春[4](2021)在《金融发展中的政府作用与市场作用:中国的经验》文中指出中国在财政不平衡的背景下实现了金融高增长与低利率,这与金融发展理论的预测不符,被称为金融发展的"中国之谜"。转型经济体中政府参与金融发展,除了金融抑制以外,也可以通过创造金融需求促进金融发展。通过模型分析推演出政府需求影响金融发展的动态过程,回应"中国之谜";分析省级面板数据,在验证政府需求促进金融发展的同时,发现政府需求对金融发展的影响程度逐步减弱,而市场需求的影响程度逐渐增强。由此得出中国金融发展的动力表现为政府的逐步退出和市场的逐步进入,二者呈现此消彼长的态势。
黎贵才,卢荻,刘爱文[5](2021)在《中国金融体制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抑制还是促进?》文中研究指明一、引言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始对传统的单一银行体制的金融模式进行了以市场化为导向的金融体制改革。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伴随着中国经济融入世界市场步伐的加速,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步伐也在加快。追求"自由化""商业化""国际化"是这一时期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主要特征。但时至今日,中国的金融体制仍然是一个混合模式。尽管市场化是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总体趋向,但在这个体制中依然存在着许多较强的非市场因素,如政府干预、国有银行在金融系统的主导地位、银行冲动行为等。
王新荣[6](2021)在《中国金融工会从这里走来——喜迎中国金融工会70华诞》文中研究表明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的工人运动走过了百年的光辉历程。中国金融工会是中国工运的母体孕育,血脉相承。11月,中国金融工会将迎来它的70华诞。风雨兼程来时路,越是挫折越昂然。70年来,中国金融工会一路奋勇向前,经过八次转折向上,终于迎来了它灿烂的曙光。金融工会会员从建立之初的10余万人到今天的500多万人,会员单位从最早的银行业扩展到了现在的金融业,
张婷婷[7](2021)在《我国乡村振兴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文中提出从1982年中央一号文件开始,中央一共发布了23个聚焦“三农”的中央一号文件,重心都集中到了农村、农业、农民的问题上,突出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三农”工作的重要地位,也表明了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性、紧迫性。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首次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其写入党章,证明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抓好“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将“三农”问题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政治高度,体现了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2018年、2019年、202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科学规划,2021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更是聚焦乡村振兴,提出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意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仅是经济和民生的根本,而且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古语云“民以食为天”。马克思指出:“农业劳动是其他一切劳动得以独立存在的自然基础和前提”。(1)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从古至今一直重视农业生产,农耕文明根基深厚。农业是人民生活的源泉,是国家赖以生存的基础。只有农业实力强,国家才能强大。农业起到安邦济民的作用,是治国的关键,农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重大的决策部署,也是中央自新农村建设以后再次将“三农”问题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乡村振兴直接关乎现代化农村经济体系的建立,也是我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根据发展经济学和城乡二元经济理论,乡村振兴首先需要促进乡村经济发展,所以振兴乡村经济是乡村振兴战略首要内容。而乡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生产要素的投入,尤其是持续大量的金融资本的投入,这就在客观上需要建立一个覆盖面广、专业化、多层次的农村金融体系。农村金融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也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排头兵。农村金融改革是农村金融能够更好地支持乡村振兴的使命与责任,乡村振兴也为农村金融改革带来重要的机遇,同时农村金融改革更需要现代农业这个大市场。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相对滞后,农村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仍然远低于城市居民,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倍差长期高达2.5以上。与此同时,我国农村经济和金融发展的区域不平衡性十分明显,东部受益于改革开放、要素流入以及较快的城镇化发展,农村经济实现了率先发展,城乡一体化程度较高,农民收入和消费的城乡差距也相对较小。金融发展方面,东部农村金融机构种类更加丰富、网点覆盖更广、渗透率更高、金融服务能力更强。相对而言,中西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农民收入渠道有限,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增长较慢,农村金融机构相对单一,渗透率低,金融服务能力偏弱,尤其是广大偏远的西部地区获取优质金融服务的难度仍然较大。为此,应着手解决农村金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积极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构建促进乡村振兴的金融推进机制。那么,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我国以“起点低、发展滞后、政府高度重视”为基本特征的农村金融发展是否促进了乡村振兴?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是否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金融发展在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影响农民收入和消费方面呈现出何种规律?农村金融发展的区域不平衡是否造成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区域不平衡?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村金融发展对乡村振兴的影响是否发生了显着的变化?这些问题均是我国农村经济、农村金融发展过程中现实存在且亟待解决的理论问题,也是研究农村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回答上述几个基本问题不仅有助于评价我国促进农村金融发展政策的实施效果,而且可以动态地从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角度理解农村经济发展规律。本文从马克思经济学的农业农村发展理论和金融资本理论、农村金融发展理论出发,全面分析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性、主要内容和任务,以及我国乡村振兴的进程与现状,分析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必要性,并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分别分析了乡村振兴的金融需求和农村金融对乡村振兴的供给。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对乡村振兴的金融支持进行实证研究:以理论机制的分析为基础,运用滚动回归模型和TVP-SV-VAR模型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的视角实证研究了农村金融发展对乡村振兴影响的时变效应。同时,运用我国30个省市2002-2017年的省际面板数据,构建PVAR模型实证研究了农村金融发展对乡村振兴影响的区域差异。研究发现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居民收入、农村居民消费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而且,农村金融的发展对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影响效应是最强的,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效应次之,对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效应是最弱的。农村金融发展可以从供给、需求两个层面以及资金融通和风险管理两个途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提升,并且具有明显时变特征。从时点差异看,新时代的影响强度最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时期影响次之,农村改革初期最低,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的影响在这三个时期呈现出台阶式上升的特征。从期限差异看,短期效应最弱,中期有所增强,长期影响强度最强,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水平的影响以中长期效应为主。从区域差异看,东、中、西的阶梯性差序格局,东部区域的影响强度最强,中部次之,西部最弱。从实证分析还可以得出,农村金融发展的乡村振兴效应存在着不平衡,这种不平衡体现在长短期限之间和不同区域之间,因此有实现再平衡的必要性。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应当以基础性制度建设和长期性战略为基本方向。在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基础之上,本文以东北地区的黑龙江省和吉林省的农村金融机构为例,分析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农村金融对乡村振兴支持的相关经验,并提出了金融支持要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的思路,最终提出我国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与策略,包括构建完善的金融机构支持体系、政策支持体系、金融生态环境、风险分担机制等。
吴圣金,聂满豪,刘相阁[8](2021)在《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金融的发展历程、成就与展望》文中指出在建党百年之际,回顾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金融发展历程及成就,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回顾了中国金融从新中国成立到进入新时代以来的发展历程,中国金融在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中取得了巨大成就。总的来看,中国金融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根本转变;从国内来看,在深化改革中逐步建构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体系;放眼世界,我国金融在扩大对外开放中携手世界各国共同发展。基于此,本文认为,中国金融的未来发展必须始终坚持党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坚守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初心,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深入实施金融数字化发展战略。与此同时,我国金融所面临的外部环境日益错综复杂,要树牢危机意识,全方位增强应对金融风险的预警防范能力和化解处置能力。
李礼,刘佳宁[9](2021)在《改革开放以来金融风险的本质特征及防控启示——兼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防控金融风险探索与实践》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立足于"新兴+转轨"的基本经济特征,中国的金融风险既表现出转轨经济条件下特有的风险特征,又表现出新兴市场经济的典型风险特征。中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始终与自身经济增长、金融发展之间进行统筹兼顾,先后经历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培育探索、快速成长、加速开放以及高质量发展四个阶段。历史地看,各个阶段的防控实践留下重要启示:(1)坚守底线、理性务实的风险思维是防控金融风险的重要法宝;(2)维护中央金融集权主导与地方适当分权的辩证统一;(3)尊重实体经济以及金融业的客观发展规律,严防脱实向虚;(4)金融监管体系须在平衡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之间与时俱进;(5)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是实现上述四点的根本政治保障。
黎贵才,赵峰,卢荻[10](2021)在《金融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机理与中国经验》文中研究指明本文运用马克思资本循环理论,借鉴后凯恩斯主义"存量—流量"货币框架,构建"生产性部门—金融部门"两部门结构模型,分析金融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并考察中国金融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发现:金融化以金融资本实际回报率为中介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适度的金融化可以促进资本循环周转,提高经济增长效率;过度的金融化最终将产生消费信贷挤压效应和金融虚拟化挤压效应,削弱资本的循环周转,降低经济增长效率。就中国经验而言,2008年以前,随着中国金融体制市场化改革的推进,金融化提升了经济增长效率;但自2008年以来,过度金融化趋向抑制了资本的循环周转,降低了经济增长效率。
二、Reform of China's Financial System(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Reform of China's Financial System(论文提纲范文)
(1)国家审计促进金融改革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相关研究概述 |
二、国家审计对金融改革的影响 |
(一)推动金融改革 |
(二)提升金融改革成效 |
三、国家审计促进金融改革的作用机制问题分析 |
(一)国家审计促进金融改革作用的发现机制缺少 |
(二)国家审计促进金融改革作用的推进机制不足 |
(三)国家审计促进金融改革作用的跟踪机制缺少 |
(四)国家审计促进金融改革作用的评估机制有待完善 |
四、建立与完善国家审计促进金融改革的作用机制建议 |
(一)建立与完善国家审计促进金融改革作用的发现机制 |
(二)建立与完善国家审计促进金融改革作用的推进机制 |
(三)建立与完善国家审计促进金融改革作用的跟踪机制 |
(四)建立与完善国家审计促进金融改革作用的评估机制 |
(3)中国金融发展质量的测度及时空演变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 言 |
一、中国金融发展质量的界定、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测度 |
1.中国金融发展质量的界定 |
2.金融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3.中国金融发展质量的测度方法 |
4.数据来源与说明 |
二、基本事实特征:中国金融发展质量测度结果分析 |
三、中国金融发展质量的动态分布演进特征 |
1.研究方法:非参数核密度估计 |
2.结果分析 |
(1)全国整体层面。 |
(2)不同区域层面。 |
四、中国金融发展质量的区域差异及来源 |
1.研究方法: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 |
2.结果分析 |
(1)总体差异。 |
(2)区域内差异。 |
(3)区域间差异。 |
(4)差异来源及其贡献。 |
五、中国金融发展质量的收敛特征分析 |
1.σ收敛模型分析 |
(1)研究方法。 |
(2)结果分析。 |
2.β收敛模型分析 |
(1)研究方法。 |
(2)绝对β收敛结果分析。 |
(3)条件β收敛结果分析。 |
六、中国金融发展质量的空间集聚特征分析 |
1.研究方法:空间自相关指数 |
2.结果分析 |
七、结论与政策启示 |
(4)金融发展中的政府作用与市场作用:中国的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献述评与研究假说 |
(一)文献述评 |
(二)研究假说 |
二、理论分析与传导机制 |
(一)基础模型 |
(二)模型拓展 |
三、研究设计与数据说明 |
(一)模型设定 |
(二)数据说明 |
四、实证结果与比较分析 |
(一)固定效应模型与GMM估计 |
(二)面板分位数回归 |
五、结论与启示 |
(5)中国金融体制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抑制还是促进?(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中国金融体制变革与金融深化的典型化事实 |
三、中国金融体制在经济发展的作用评价:超越新古典视角 |
四、中国金融体制效率特性的实证分析 |
(一)中国经济增长的生产性效率与资源配置效率的测算 |
1.理论框架 |
2.数据来源及其处理 |
3.生产性效率与资源配置效率测算结果 |
(二)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效率关系的实证检验 |
1.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效率的关系:来自宏观指标的直观判断 |
2.中国的金融发展提升了生产性效率:实证检验 |
(1)主要解释变量即金融发展(fdi,t)。 |
(2)控制变量。 |
五、结语 |
(7)我国乡村振兴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内容 |
1.2.3 研究方法 |
1.3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1.3.1 可能的创新 |
1.3.2 不足之处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马克思经济学的农业农村发展理论 |
2.1.1 马克思的城乡关系理论 |
2.1.2 马克思的农村集体经济理论 |
2.1.3 马克思的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理论 |
2.2 马克思的金融资本理论 |
2.2.1 马克思的生息资本理论 |
2.2.2 马克思的信用与信用制度理论 |
2.3 农村金融发展理论 |
2.3.1 金融抑制与农业信贷补贴理论 |
2.3.2 金融深化与农村金融市场理论 |
2.3.3 金融约束与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 |
2.4 相关文献综述 |
2.4.1 国外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研究 |
2.4.2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 |
2.4.3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影响研究 |
2.4.4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增收相关研究 |
2.4.5 乡村振兴及其金融支持的研究 |
2.4.6 对现有文献的述评 |
第3章 我国乡村振兴及其金融支持的现状与问题 |
3.1 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分析 |
3.1.1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 |
3.1.2 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内容 |
3.1.3 乡村振兴战略的任务 |
3.2 我国乡村振兴的进程与现状 |
3.3 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必要性 |
3.4 我国乡村振兴的金融需求分析 |
3.4.1 乡村振兴金融需求的主要特点 |
3.4.2 乡村振兴过程中的主要金融需求 |
3.4.3 乡村振兴金融支持的对象主体 |
3.5 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供给分析 |
3.5.1 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发展演变 |
3.5.2 农村金融供给现状与问题 |
第4章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对乡村振兴影响的时变效应分析 |
4.1 农村金融发展对乡村振兴的影响机制分析 |
4.1.1 供需层面的影响机制分析 |
4.1.2 金融功能层面的影响机制分析 |
4.2 变量、数据和时变性检验 |
4.2.1 变量和数据说明 |
4.2.2 时变性检验 |
4.3 实证研究 |
4.3.1 TVP-SV-VAR模型 |
4.3.2 农村金融发展指数合成 |
4.3.3 实证结果分析 |
4.4 小结 |
第5章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对乡村振兴影响的区域差异分析 |
5.1 模型和数据说明 |
5.1.1 PVAR模型构建 |
5.1.2 变量和数据 |
5.2 实证研究 |
5.2.1 平稳性检验和模型估计结果 |
5.2.2 脉冲响应分析 |
5.2.3 方差分解 |
5.3 区域差异分析 |
5.4 小结 |
第6章 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典型案例分析 |
6.1 黑龙江省农村信用社支持乡村振兴案例分析 |
6.2 长春发展农商银行支持乡村振兴案例分析 |
6.3 小结 |
第7章 我国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与策略 |
7.1 构建完善的金融机构支持体系 |
7.1.1 进一步健全农村金融体系 |
7.1.2 充分发挥商业性农村金融机构的作用 |
7.1.3 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 |
7.1.4 促进农村新型金融机构健康良性发展 |
7.2 构建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政策体系 |
7.2.1 货币政策支持乡村振兴 |
7.2.2 信贷政策支持乡村振兴 |
7.2.3 监管政策支持乡村振兴 |
7.3 优化农村金融发展环境 |
7.3.1 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
7.3.2 加快土地经营权等农村资产市场建设 |
7.4 建立健全农业保险体系和风险分担机制 |
7.4.1 建立健全农业保险体系 |
7.4.2 建立农村金融风险分担机制 |
7.5 加快贷款抵押担保方式创新发展 |
7.5.1 创新土地等抵质押方式 |
7.5.2 促进担保机构发展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8)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金融的发展历程、成就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金融的发展历程 |
1. 中国社会主义金融体系的曲折探索时期(1949—1978年) |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体系的改革开放时期(1979—2016年) |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体系现代化时期(2017年至今) |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金融发展取得的成就 |
1. 国内视角:在深化改革中逐步建构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体系 |
2. 国际视角:在扩大对外开放中携手世界各国共同发展 |
三、展望 |
(9)改革开放以来金融风险的本质特征及防控启示——兼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防控金融风险探索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风险的本质特征 |
(一)基于新兴经济体视角的金融风险 |
(二)基于转轨经济体视角的金融风险 |
(三)基于中国国情下的特有金融风险 |
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风险的防控实践 |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培育探索时期的防控实践(1978-1992年) |
1.主要金融风险以及防控措施 |
2.主要成效 |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成长时期的防控实践(1992-2002年) |
1.主要金融风险以及防控措施 |
2.主要成效 |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速开放时期的防控实践(2002-2013年) |
1.主要金融风险以及防控措施 |
2.主要成效 |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质量发展时期的防控实践(2013年至今) |
1.主要金融风险以及防控措施 |
2.主要成效 |
四、主要启示 |
(一)坚守底线、理性务实的风险思维是防控金融风险的重要法宝 |
1.坚守底线思维,弘扬进取精神。 |
2.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预见性。 |
3.理性务实应对,勇于担当作为。 |
(二)维护中央金融集权主导与地方适当分权的辩证统一 |
1.中央金融集权主导的有效性。 |
2.地方适当分权的必要性。 |
(三)尊重实体经济以及金融业的客观发展规律,严防脱实向虚 |
(四)金融监管体系须在平衡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之间与时俱进 |
1.组织架构层面的系统化转型。 |
2.组织制度层面的系统化试点。 |
3.在国际合作层面的系统化分工。 |
(五)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是实现以上四点的根本政治保障 |
(10)金融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机理与中国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金融化对经济增长影响的作用机理 |
(一)基本框架 |
(二)金融化与经济的平衡和非平衡增长 |
1.金融化程度相对较低,经济系统不存在消费信贷情形 |
2.金融化程度相对较高,经济系统出现消费信贷情形 |
3.过度金融化与经济的非平衡增长 |
三、金融化对经济增长影响的中国经验 |
(一)中国金融化与经济增长的典型事实 |
(二)中国金融化对经济增长的倒U型影响:实证检验 |
1.被解释变量Δln Ai,t的度量 |
2.解释变量含义与度量 |
(三)金融资本实际回报率的中介效应考察 |
四、结论 |
四、Reform of China's Financial System(论文参考文献)
- [1]国家审计促进金融改革的作用机制研究[J]. 江世银.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21(06)
- [2]以开放促改革:金融开放前景与经贸合作展望——访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金融研究中心秘书长杨盼盼[J]. 李丹. 中国金融家, 2021(12)
- [3]中国金融发展质量的测度及时空演变特征研究[J]. 黄凌云,邹博宇,张宽.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21(12)
- [4]金融发展中的政府作用与市场作用:中国的经验[J]. 樊羚,韩廷春. 当代经济科学, 2021(06)
- [5]中国金融体制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抑制还是促进?[J]. 黎贵才,卢荻,刘爱文. 经济研究参考, 2021(18)
- [6]中国金融工会从这里走来——喜迎中国金融工会70华诞[J]. 王新荣. 中国金融家, 2021(09)
- [7]我国乡村振兴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D]. 张婷婷. 吉林大学, 2021(01)
- [8]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金融的发展历程、成就与展望[J]. 吴圣金,聂满豪,刘相阁. 特区经济, 2021(08)
- [9]改革开放以来金融风险的本质特征及防控启示——兼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防控金融风险探索与实践[J]. 李礼,刘佳宁. 南方经济, 2021(07)
- [10]金融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机理与中国经验[J]. 黎贵才,赵峰,卢荻.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