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期刊在高等学校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论期刊在高等学校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论学报在高等学校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周西西[1](2021)在《新时代地方高校学报发展路径研究》文中认为地方高校学报作为我国学术期刊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之间学术交流、科研成果转化服务社会经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地方高校学报因依托平台薄弱以及管理失范等,存在诸多问题而直接影响办刊质量。因此,在高校争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地方高校学报厘清自身定位,探寻自身在新时代的发展路径尤为重要。

董艳玲[2](2020)在《大数据时代下高校学报在促进科技创新中的作用与创新发展改革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高校在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高校学报是反映本校科研和教学成果为主的学术理论刊物,在高校科技创新中起到促进学术交流、凸显特色和促进专业协同发展等重要作用。作者探讨了在大数据时代下,高校学报自身存在的问题以及其在促进科技创新中的作用,提出了高校学报创新发展的改革途径,建立了一种协同发展模式。该模式立足高校专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对其他高校学报的建设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冯俊琪[3](2020)在《中国基础教育阶段女性数学教育发展研究(1978-2020年)》文中提出弹指一挥间,改革开放走过了40多年的历程。女性数学教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随着社会的变化、数学教育理念的变革逐步发展。经过40多年的积累,回望我国女性数学教育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女性接受数学教育是女性学习掌握数学科学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女性发展智力、提升智力水平的重要工具,女性数学教育的程度标志着现代女性智能化的水平。因此,保障女性受数学教育的权利,不仅关系到女性素质的高低,而是更关系到经济的发展、社会进步的推动。女性数学教育是数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有着区别于数学教育的独特问题、独特视野以及独特社会价值,所以人们应当更加关注与重视。女性数学教育研究是数学教育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但有着区别于数学教育研究的独特问题、独特视野以及独特社会价值,所以人们应当更加关注与重视。目前,我国女性数学教育研究的主要任务是什么?这是一个值得每一位研究女性数学教育的学者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当前的主要任务包括:1.记录我国女性数学教育发展的历程;2.探讨我国女性数学教育的历史发展与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理念之间的关系;3.对女性数学教育相关的研究成果进行研究与反思,以期为我国女性数学教育的发展和繁荣提供成果借鉴和历史思考。基于此,使得本文采用历史研究法、文献研究法等方法进行研究论述。全文主要分为绪论、理论基础、正文和结语四个部分。正文部分包括五章内容:第一章研究了女性数学教育从缺失到确立的历史进程,分为三个阶段,即零星的家庭数学教育(封建社会)、女性数学教育的萌芽(1840—1949年)和女性数学教育的发展(1849—1978年)。第二、三、四章分别论述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全面恢复时期(1979—1989年)、繁荣发展时期(1990—1999年)、巩固提高时期(2000年—至今)的女性数学教育发展总况。每一章都将从女性教育政策及措施、女性受数学教育情况、女性数学教育的成就以及女性数学教育研究情况四部分展现女性数学教育在每一期的发展历程。第五章是针对改革开放以来女性数学教育以及女性数学教育研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总结了经验、梳理了对女性数学教育发展的影响因素、女性数学教育研究的结论,提供了一些对未来女性数学教育发展以及女性数学教育研究切实可行的措施,以期为今后女性数学教育的发展提供借鉴作用,起到自己的绵薄之力。总之,论文结合女性数学教育历史与现状,从数学史和数学教育的角度对女性数学教学和女性数学学习培养过程进行分析,并且分析了在此背景下兴起的女性数学教育研究的情况及问题,为我国数学教育中的性别公平建设,为女性数学教育进一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供有益参考。

朱剑[4](2019)在《编辑家抑或研究者:编辑身份建构的目标分野——以1980年代的出版界和学报界为中心》文中研究表明1970年代末到1980年代初,编辑职业意识逐渐觉醒,出版界和学报界同时开始了编辑身份建构的历程,但动因不尽相同,前者偏向权利,后者偏向责任。1980年代初期到1980年代中期,建构的重点在于明确编辑的独特责任和应有权利,以确立编辑职业的独立性。1980年代中期开始,在"学者化"命题下,编辑身份目标成为中心议题,出版界和学报界呈现出了明显的目标分野。"编辑家"目标的确立让出版界的身份建构成功地恢复了作为编辑的身份自信;而学报界却徘徊于"编辑家"和"研究者"之间,陷入了深深的身份焦虑之中。其原因在于出版界与学报界虽然有共性的一面,但学术平台的性质决定了学报与出版社的不同:学报及其编辑无法脱离学术共同体而独立存在,而以编辑职业化为前提的身份建构,不管是以"编辑家"还是以"研究者"抑或两者兼具为目标,都不可能获得成功。

唐秋凤[5](2019)在《中国高校学报职能的前世、今生与未来——文献梳理与思考》文中研究表明作为高等学校不可分割的学术交流平台,中国高校学报走过了100多年的发展历史,其职能的演变也从一个侧面反映着中国高等教育以及学术环境的变化。通过梳理分析有关对高校学报及其职能讨论的文献,对高校学报这一特殊的学术刊物的基本职能做出比较清晰的勾画,以便对高校学报的内涵有更深刻的了解,为不同层次的高校学报职能的定位、办刊方向和办刊方式的选择提供一定参考。

马少珍[6](2019)在《基于文献计量学的《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017年发展研究》文中认为高校社科学报是学术期刊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术发展和社会进步中起到重要作用。农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农问题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方方面面,农业研究和三农议题是农业高校学报关注的焦点。作为农业大学学报,《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以下简称《学报》)从学校办学实际出发,紧跟中央一号文件,关注三农热点问题和社会现实议题,灵活设置栏目,注重专题策划与高水平机构合作,提高文章质量和期刊影响力,走上了一条特色化发展之路。本文基于文献计量学,结合内容分析法和访谈法,以高校学报改革为背景,对《学报》2008-2017年的发展进行了分析。首先,对《学报》十年间的栏目设置进行了详细分析,体现出栏目建设的历时性变化及演变特征;其次,对载文及引文数据进行分析,利用科学评价指标综合考察《学报》发展状况;第三,利用可视化软件CiteSpace V对《学报》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解析《学报》载文特征;第四,立足于数字化转型的现实情境,展现《学报》数字化建设成果;最后,根据《学报》十年发展历程,总结其发展特点,并提出几点建议。研究发现:(一)《学报》栏目建设已具有稳定格局,形成了以农业经济、农村社会、土地问题、经济与管理成为常设栏目,不定期开始专题栏目,根据需求增设特约专稿的栏目设置方式;(二)《学报》坚持开放办刊理念,加强了对文章质量的把关,走精品发展路线,实现了从数量增长为主向质量提高为主的转变。载文量呈下降趋势,但基金论文比、下载量、被引量、影响因子等均呈现上升趋势。(三)在知识图谱分析中,《学报》高频作者以校内作者为主,作者合作网络密度低;来源机构以校内学院或研究团队为主,机构合作密度低;关键词可视化分析显示,《学报》能根据学校优势、中央一号文件及社会热点议题进行选题策划,紧跟三农发展趋势,但关键词总体聚类效果及研究传承效果不佳。(四)《学报》微信公众号建立时间短、特色不突出;微博尚未开通,高校学报社科类微博建设整体状况堪忧。

高生文[7](2018)在《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高校学报在“双一流”建设中的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章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视角对高校学报在"双一流"建设中的发展问题展开讨论。研究发现,学科建设是"双一流"建设的基础,学报是反映高校教学科研成果的重要窗口,学报与学科存在相互促进、共生共荣的关系。最后文章就学报在"双一流"建设中如何发展的问题提出了六条发展策略,发挥自身优势,促进"双一流"建设,其实就是学报取得发展最好的方法和策略。

朱剑[8](2018)在《如影随形:四十年来学术期刊编辑的身份焦虑——1978—2017年学术期刊史的一个侧面》文中认为四十年来,编辑与作者的关系一直是学术期刊编辑特别是高校学报编辑反复论说的问题,折射出编辑的身份焦虑一直如影随形,挥之不去。身份焦虑实始于1970年代末开始渐趋刚性的编辑职业化的推行,这一制度设计使得学术期刊编辑必须告别"编研一体"的传统而与学术共同体分离,作为职业编辑人必须通过重建与学者的关系来确立自己新的身份。编辑身份建构历经了"编辑中介说""编辑再创造说""编辑主体说""编辑学者化"等交替递进的过程,每当前一个解说在现实中碰壁后即为后一个解说所取代,编辑职业化始终是不变的前提,而变化的则是身份目标不断抬高,实现路径愈加艰难,直到"学术引领者"这一在许多人看来高不可攀的目标提出后,终于响起了"回归杂家"的呼声,身份建构又回到了起点。教育部"名刊工程"的推出,为学报编辑提供了全面反思编辑身份与学术期刊体制关系的机会,然而被寄予厚望的报刊体制改革并没能带来学术期刊及其编辑对学术共同体的回归,从而失去了在纸本时代解决编辑身份定位问题的最后机会。学术期刊编辑带着身份焦虑走进了数网时代,而传播技术的革新也许可为学术期刊编辑身份建构提供新的契机。

武晶[9](2017)在《外国建筑史的中国研究 ——以中国建筑教育为例》文中提出本研究采用传统文献学和口述史的研究方法,对外国建筑史在中国教学与研究的发展历程进行研究。建筑教育方面,将近代美术院校建筑教育模式纳入建筑教育研究之中,疏理总结了自癸卯学制建立至今的外国建筑史教育发展历程。分析阐述了外国建筑史课程在不同时期的教育特点:1902-1949年在巴黎美术学院、宾夕法尼亚大学、包豪斯等西方教育思想影响下的自主发展模式;1949-1976年统一的、以苏联莫斯科艺术学院为范本的教学模式;1976年至今多元共生、灵活多样的跨越式教育模式。且对近代不同时期、不同建筑系(科、组)的外国建筑史教学进行详析,总结比较了其各自的教学特色与相关异同。学术研究方面,对自美学开始的外国建筑史学术研究历程进行重点归纳总结:最初(1902-1926年),外国建筑史的学术研究以美学主要的研究方向,且深受中国新史学主义的影响。其后,以建筑为主要对象的外国建筑史学术研究逐渐成为主流。在1927-1949年期间,其研究明显受到西方建筑研究思想的影响;在1949-1976年期间,其研究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研究方法论;1976年之后,外国建筑史研究呈井喷式增长。在海量的研究成果中,最突出的成就是进行外国建筑史研究体系框架的建设。基于外国建筑史的教学与学术研究成果,结合外国建筑史关键人物的口述访谈,本文提出外国建筑史研究中人文综合素质、建筑设计实践、哲学思想三级层面的研究内容及要求,并对目前外国建筑史的中国研究现状给出个人的思考。

游滨,彭建国,傅旭东,胡志平,梁远华,周沫,郑洁[10](2016)在《学术期刊专栏出版暨学术平台建设——研讨会会议实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围绕学术期刊专栏出版与在线出版平台建设、期刊跨区域合作与协同创新,以及学术传播与学术评价、学术新媒体建设与学术服务功能拓展等内容进行专题学术研讨。由此,总结"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建设经验,重建互联网时代学术传播的新秩序,利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学术传播方式,加强学术传播能力建设,通过跨区域合作和协同创新,推动学术期刊专业化、集约化、数字化转型及体系化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改革与繁荣发展。

二、论学报在高等学校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学报在高等学校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地方高校学报发展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学报与地方高校的关系
    (一)学报与高校的关系
    (二)地方高校、地方高校学报与地方的关系
二、地方高校学报存在的问题
    (一)依托平台薄弱,优质稿源匮乏
    (二)高校重视不足,学报发展受限
    (三)高校管理不足,学报学术失范
三、地方高校学报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找准办刊定位
    (二)创新办刊思路
    (三)加强平台建设
    (四)优化编辑队伍
四、结语

(2)大数据时代下高校学报在促进科技创新中的作用与创新发展改革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高校在国家创新驱动战略中的地位
2 高校学报在高校科技创新中的重要功能
3 我国高校学报办刊现状及与国际刊物的差距
    3.1 高校学报的办刊初衷和历史地位
    3.2 高校学报的办刊现状
    3.3 高校学报与国际期刊的差距
    3.4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学报创新发展改革路径研究
4 结语

(3)中国基础教育阶段女性数学教育发展研究(1978-2020年)(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方法与思路
        1.2.1 研究方法
        1.2.2 研究思路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2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背景
    2.1 理论基础
        2.1.1 理论介绍
        2.1.2 概念界定
    2.2 研究背景
        2.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2 研究时期划分
第3章 女性数学教育历史回顾
    3.1 封建社会——零星的家庭教育
    3.2 1840 -1949 年——女性数学教育的萌芽
    3.3 1949 -1978 年——女性数学教育的发展
        3.3.1 1949 -1956 年的女性数学教育
        3.3.2 1957 -1978 年女性数学教育
    3.4 女数学家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全面恢复时期(1979—1989 年)的女性数学教育
    4.1 时期背景
        4.1.1 女性教育政策及措施
        4.1.2 数学教育理念
    4.2 女性受数学教育情况
        4.2.1 女性受小学数学教育情况
        4.2.2 女性受中学数学教育情况
        4.2.3 存在的问题
    4.3 女性数学教育成就
        4.3.1 女数学家
        4.3.2 女性数学教师
        4.3.3 女性数学教育研究者
    4.4 女性数学教育研究情况
        4.4.1 女性数学教育研究文章统计
        4.4.2 女性数学教育研究内容及特点
        4.4.3 小结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繁荣发展时期(1990—1999 年)的女性数学教育
    5.1 时期背景
        5.1.1 女性教育政策与措施
        5.1.2 数学教育理念
    5.2 女性受数学教育情况
        5.2.1 女性受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情况
        5.2.2 女性受高中数学教育情况
        5.2.3 存在的问题
    5.3 女性数学教育成就
        5.3.1 女数学家
        5.3.2 女性数学教师
        5.3.3 女性数学教育研究者
    5.4 女性数学教育研究情况
        5.4.1 女性数学教育研究文章统计
        5.4.2 女性数学教育研究内容及特点
        5.4.3 小结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巩固提高时期(2000 年—至今)的女性数学教育
    6.1 时期背景
        6.1.1 女性教育政策与措施
        6.1.2 数学教育理念
    6.2 女性受数学教育情况
        6.2.1 女性受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情况
        6.2.2 女性受高中数学教育情况
        6.2.3 存在的问题
    6.3 女性数学教育成就
        6.3.1 女数学家
        6.3.2 女性数学教师
        6.3.3 女性数学教育研究者
    6.4 女性数学教育研究情况
        6.4.1 女性数学教育研究文章统计
        6.4.2 女性数学教育研究内容及特点
        6.4.3 小结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经验教训与挑战
    7.2 女性数学教育历史发展
        7.2.1 发展概况
        7.2.2 存在问题
        7.2.3 影响因素
        7.2.4 相关建议
    7.3 女性数学教育研究
        7.3.1 结论
        7.3.2 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编辑家抑或研究者:编辑身份建构的目标分野——以1980年代的出版界和学报界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一、编辑身份:问题的由来与建构的起点
    1.编辑身份问题的由来
    2.出版界:身份建构始于对权利的追求
    3.学报界:身份建构始于对责任的追求
二、身份建构:责任与权利的平衡
    1.出版界:关于编辑权利的主张
    2.学报界:编辑对学报的独立掌控
三、目标分野:纠结于编辑与学者之间
    1.创设编辑学:出版界与学报界的接力
    2.出版界:“学者化”的目标最终指向了“编辑家”
    3.学报界:纠结于“编辑家”与“研究者”之间
四、结语

(5)中国高校学报职能的前世、今生与未来——文献梳理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文章的缘起
二、中国高校学报的前世:产生与发展
    (一)中国早期的高等教育和高校
    (二)中国早期的大学学报
    (三)早期大学学报的职能
三、高校学报的今生:繁荣、异化、困惑
    (一)繁荣的表现
    (二)该时期学报的职能
    (三)高校学报职能的异化
    (四)高校学报的困境和困惑
四、未来展望和思考:回归本位和多元共存
五、结语

(6)基于文献计量学的《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017年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s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关于高校学报的研究
        1.2.2 关于《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的研究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计量法
        1.3.2 内容分析法
        1.3.3 访谈法
    1.4 数据来源
    1.5 可能的创新点
2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概况
    2.1 发展历程
    2.2 办刊宗旨
    2.3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特色化建设背景
        2.3.1 名刊工程与名栏工程建设的总体要求
        2.3.2 农业大学学报的自身发展需要
3 栏目设置分析
    3.1 栏目设置的基本情况
    3.2 栏目总体概况
    3.3 栏目类型分析
        3.3.1 低频栏目分析
        3.3.2 中高频栏目分析
    3.4 栏目设置特点总结
        3.4.1 转变发展思维,科学规划栏目建设
        3.4.2 依托学校优势学科,保证栏目稳定发展
        3.4.3 反映学术前沿问题,把握时代发展脉络
        3.4.4 多种栏目形式结合,提升《学报》竞争力
4 载文分析
    4.1 载文量
        4.1.1 载文量分析
        4.1.2 稿件来源
    4.2 基金论文
    4.3 学科分布
    4.4 下载量
    4.5 小结
        4.5.1 载文量变化明显,篇幅不断增长
        4.5.2 稿件来源稳定,基金论文增长明显
        4.5.3 学科聚集效果显着,特色栏目见成效
        4.5.4 下载量逐年提升,网络传播优势突出
5 引文分析
    5.1 被引分析
    5.2 影响因子分析
    5.3 高频被引文献分析
    5.4 小结
6 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分析
    6.1 作者分析
    6.2 机构分析
    6.3 关键词分析
        6.3.1 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分析
        6.3.2 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的聚类分析
        6.3.3 载文研究热点演变历程
    6.4 小结
        6.4.1 重视高频作者,培养作者团队
        6.4.2 加强机构合作,促进研究纵深化发展
        6.4.3 从学报特征出发,合理规划选稿
7 数字化转型下的发展实践分析
    7.1 高校学报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7.1.1 高校学报面临的挑战
        7.1.2 高校学报发展的新动力
    7.2 数字化实践分析
        7.2.1 微信公众号
        7.2.2 微博
    7.3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人物访谈
附录B: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致谢

(7)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高校学报在“双一流”建设中的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理论简述
二、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的高校学报在“双一流”建设中发展的讨论
    (一) 高校学报的功能
    (二) 学报与学科相互促进, 共生共荣
        1. 学科建设促进学报发展
        2. 学报发展推动学科建设
三、学报在促进“双一流”建设中的发展策略
    (一) 把好质量关, 提高学报学术影响力
    (二) 策划选题, 主动约稿或组稿
    (三) 培养学术新人, 重视新学科
    (四) 借助互联网, 创新宣传模式
    (五) 依托高校优势学科, 走特色化发展道路
    (六) 提高学术编辑素养
四、结论

(9)外国建筑史的中国研究 ——以中国建筑教育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2 已有研究综述
        2.1 建筑教育研究方面
        2.2 参考教材方面
        2.3 相关人物研究
        2.4 学术理论研究
        2.5 当代外建史课程教学改革方面
        2.6 建筑口述史研究方面
    3 研究范围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范围
        3.1.1 外国建筑史与“外国建筑史”含义
        3.1.2 外国建筑史教育与学术研究
        3.1.3 关于外国建筑史研究中的中国建筑史
        3.2 研究方法
        3.2.1 传统文献学
        3.2.2 口述史
    4 论文框架
    5 创新点与未尽事宜
        5.1 创新点
        5.2 未尽事宜
第1章 移植:西方建筑史教育与研究概述(1940S前)
    1.1 西方建筑史经典
        1.1.1 上古时期:维特鲁威《建筑十书》
        1.1.2 中古时期:瓦萨里《名人传》
        1.1.3 1745-1940s期间的建筑史学科研究
        1.1.3.1 弗格森《世界各国建筑史》
        1.1.3.2 《弗莱彻建筑史》
        1.1.3.3 柯布西耶《走向新建筑》
    1.2 西方建筑史教育概述
        1.2.1 十八世纪前:师徒口传身授
        1.2.2 十八世纪至十九世纪:巴黎美术学院建筑史教育
        1.2.3 1919-1933 年:德国包豪斯学院的建筑史教育
        1.2.4 1910s-1940s年美国建筑史教育
        1.2.4.1 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
        1.2.4.2 俄勒冈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1.2.4.3 哈佛大学研究生院建筑系
        1.2.5 苏联的建筑教育
        1.2.5.1 高等艺术与技术创作工作室
        1.2.5.2 莫斯科建筑学院
    小结
第2章 肇建:1902-1926 年外国建筑史的中国研究
    2.1 癸卯学制中的建筑史教育
        2.1.1 建筑学科的建筑史教学设置
        2.1.1.1 概述
        2.1.1.2 不同教育阶段的建筑史课程设置
        2.1.1.3 建筑史课程不同教育层次的教学定位,及其在学人员的培养目标
        2.1.1.4 建筑史课程的教学内容与要求
        2.1.2 土木工学中的建筑学教育
    2.2 壬子癸丑学制中建筑学科的建筑史教学
        2.2.1 概述
        壬子癸丑学制
        “建筑史”前导:美术史
        2.2.2 美术建筑:北京美术专门学校图案科
        “美学及美术史”、“建筑学”、“图案法”
        2.2.3 工科建筑:苏州公立工业专门学校建筑科
        “西洋建筑史”
        建筑意匠学
        美术学及其它
    2.3 1902-1926 年期间外国建筑史的学术研究
        2.3.1 美学
        2.3.2 相关艺术研究中的建筑
        2.3.3 专门的建筑研究
        2.3.4 研究人员
        代表人物
    小结
第3章 起步:1927-1949 年外国建筑史的中国研究
    3.1 1927-1945 年外国建筑史的教育与研究
        3.1.1 中央大学建筑系
        3.1.2 东北工学院建筑(工程)系
        3.1.3 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建筑系
        3.1.4 勷勤大学(中山大学)建筑(工程)学系
        3.1.5 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建筑系(图案系建筑装饰组)
        3.1.6 北京大学工学院建筑系
        3.1.7 天津工商学院建筑(工程)系
        沈理源
        3.1.8 之江大学建筑系
        3.1.9 重庆大学建筑系
        3.1.10 圣约翰大学建筑系
        3.1.11 高等职业教育建筑科
        3.1.11.1 河北省立工业学院高级建筑科
        3.1.11.2 柳士英所编“高级建筑科”
        3.1.11.3 国立同济大学附设高级建筑科
        3.1.11.4 沪江大学商学院建筑科
    3.2 1946-1949 年外国建筑史的教育与研究
        3.2.1 清华大学建筑工程学系
        梁思成
        3.2.2 唐山工学院建筑系
        3.2.3 湖南省立克强学院建筑系
        3.2.4 北洋大学建筑工程系
        3.2.5 其它
    3.3 自主教学模式下外国建筑史教育的多种倾向
        3.3.1 自主模式下的外国建筑史教育
        3.3.2 工科建筑:外国建筑史教育的3 种倾向
        3.3.2.1 强调学生综合文化素质培养的宾大学院派倾向
        3.3.2.2 对现代建筑给以强烈关注的包豪斯教育倾向
        3.3.2.3 土木工学背景下重实用的倾向
        3.3.3 美术建筑:偏重艺术风格的巴黎美术学院派教学特征
        3.3.4 外国建筑史教育的本土化发展
    3.4 1927-1949 年期间外国建筑史的学术研究
        3.4.1 “建筑史”研究
        3.4.2 案例分析式研究
        3.4.3 谱系学式研究
        3.4.4 建筑理论、原理及评论
        3.4.5 建筑教育
        3.4.6 “西体中用”的中国建筑史研究
    小结
第4章 转变:1949-1976 年外国建筑史的中国研究
    4.1 1949年-1952 年外国建筑史的教学与研究
        4.1.1 现代主义建筑思想逐步深入
        4.1.1.1 现代建筑设计实践盛行
        4.1.1.2 清华大学营建学系教学改革
        4.1.2 建国初期特殊的历史环境下原有教学活动受到很大影响
        4.1.2.1 建国初期特殊的历史环境
        4.1.2.2 学生停课参与各类社会运动
        4.1.2.3 高校教师社会主义思想改造
        4.1.3 新中国教育转型初步影响外国建筑史教学
    4.2 1952-1957 年外国建筑史的教育与研究
        4.2.1 院系合并
        4.2.2 学苏背景下建筑教育发生根本转折
        4.2.2.1 教育培养计划性
        4.2.2.2 培养对象倾向工农
        4.2.2.3 系党委领导下的专业教研室教学
        4.2.2.4 统一的学院派教学模式
        4.2.3 “学苏”背景下外国建筑史教育的新特点
        4.2.3.1 现代主义建筑教育特色消减殆尽
        4.2.3.2 建筑历史在教学体系中分量减少
        4.2.3.3 意识形态影响深入
        4.2.4 1952-1957 关于外国建筑史的学术研究
        4.2.4.1 建筑艺术与建筑形式的苏联译着
        4.2.4.2 对外国现代主义建筑的研究
        4.2.4.3 建筑美学与建筑艺术研究
    4.3 1957-1960 年外国建筑史的教育与研究
        4.3.1 时代背景概述
        4.3.2 1957-1960 外国建筑史教学
        4.3.2.1 教师队伍发生变化
        4.3.2.2 意识形态影响至深
        4.3.2.3 外国建筑史学科薄弱
        4.3.3 1957-1960 外国建筑史的学术研究
        住宅与建筑艺术座谈会
        4.3.3.1 建筑美学与建筑艺术
        4.3.3.2 苏联的近现代建筑
        4.3.3.3 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建筑
    4.4 1961-1965 外国建筑史的教育与研究
        4.4.1 1961-1965 外国建筑史的课程教育与研究
        4.4.1.1 天津大学建筑理论大纲(卢绳)
        4.4.1.2 世界建筑史大纲(卢绳)
        4.4.1.3 天津大学外国近现代建筑史讲义及图集(沈玉麟)
        4.4.1.4 同济大学外国建筑史讲义
        4.4.1.5 清华大学外国建筑史教学大纲(吴焕加教授提供)
        4.4.1.6 教材:《外国建筑史》(陈志华编着)
        4.4.2 1961 -1965 外国建筑史的学术研究
        4.4.2.1 关于建筑风格的讨论
        4.4.2.2 国外相关建筑及其思潮的绍介
        4.4.2.3 建筑技术及其它
    4.5 1966-1976 外国建筑史的教学与学术研究
        4.5.1 时代背景
        4.5.2 1966-1976 年外国建筑史的教育与研究
    小结
第5章 发展:1976 年—外国建筑史的中国研究
    5.1 1976年——外国建筑史教学
        5.1.1 建筑院系增多,教学领域拓展,教学系统化、规范化
        5.1.2 教材丰富
        5.1.2.1 专业统编教材
        5.1.2.2 各校参考教材
        5.1.3 教学内容拓展,形成稳定的教学研究群体
        5.1.4 教学方法灵活多样,阐述由权威式转为多样式
        5.1.5 信息多元时代课堂教学效果削弱、学生碎片化知识增多
        5.1.6 教师面临学术与经济压力
    5.2 外国建筑史研究的三级层面
        5.2.1 建筑学人文综合素质层面
        5.2.1.1 艺术性
        5.2.1.2 社会性
        5.2.1.3 普及性
        5.2.2 建筑设计实践层面
        5.2.2.1 设计实践的指导与应用价值
        5.2.2.2 建筑设计潮流及发展方向
        5.2.3 哲学思想层面
        5.2.3.1 引入分析国外建筑哲学思想及理论观念
        5.2.3.2 中国学者的哲学思考
    5.3 多角度展现外建史研究的境域
        5.3.1 《建筑师丛书》
        5.3.2 《建筑理论译丛》
        5.3.3 世界建筑史丛书(Electa)
        5.3.4 西方建筑理论经典文库
    5.4 世界眼光、中国立场的外国建筑史研究
        5.4.1 中国学者对世界建筑史的贡献
        5.4.1.1 吴良镛.广义建筑学
        5.4.1.2 王瑞珠.《世界建筑史》(16 卷)
        5.4.2 中外建筑史比较研究
        5.4.2.1 代表人物:童寯、王贵祥
        5.4.2.2 研究特点
        5.4.3 关于外国建筑史研究的思考
        5.4.3.1 加强外国建筑史的教学改革
        5.4.3.2 理性分析、独立思考、辨析引进
        5.4.3.3 研究与设计实践相结合
        5.4.3.4 良好的外文能力与文字组织能力
        5.4.3.5 视野宽广
        5.4.3.6 为中国建筑史寻找其在世界建筑史殿堂中的地位与价值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讲义、大纲、图集
    A1 天津大学建筑理论大纲
    A2 天津大学外国建筑史教学大纲(1961)
    A3 天津大学(沈玉麟)外国近现代建筑史讲义
    A4 同济大学近代与现代外国建筑史讲义(1961-1962)
    A5 清华大学外国建筑史教学大纲(19 世纪中叶以前)(1963)
    A6 清华大学西方近现代建筑史教学大纲(1963)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项目
    发表的期刊论文
    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10)学术期刊专栏出版暨学术平台建设——研讨会会议实录(论文提纲范文)

一、会议召开的背景及基本情况
二、会议主题发言和专题报告
    (一)主题发言
    (二)专题报告
        1. 通往学术共同体之路
        2. 超云平台的理念与设计
        3. 基于移动应用时代学术期刊出版传播的变化
        4. 学术数字出版的法律环境建设与社会价值认同
        5. 学术传播平台的拓展与创新:永远在路上
        6. 学术传播规律与学术期刊转型
        7. 新型智库建设背景下的学术期刊转型
三、会议研讨发言
    (一)语言学、历史学、艺术学、新闻传播学组
    (二)哲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管理学组
    (三)政治学、法学、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组
四、会议总结
    (一)哲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管理学小组总结
    (二)文学、语言学、历史学、艺术学、新闻传播学小组总结
    (三)政治学、法学、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小组总结

四、论学报在高等学校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地方高校学报发展路径研究[J]. 周西西. 传播与版权, 2021(11)
  • [2]大数据时代下高校学报在促进科技创新中的作用与创新发展改革路径研究[J]. 董艳玲.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20(12)
  • [3]中国基础教育阶段女性数学教育发展研究(1978-2020年)[D]. 冯俊琪.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4]编辑家抑或研究者:编辑身份建构的目标分野——以1980年代的出版界和学报界为中心[J]. 朱剑.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05)
  • [5]中国高校学报职能的前世、今生与未来——文献梳理与思考[J]. 唐秋凤. 河池学院学报, 2019(04)
  • [6]基于文献计量学的《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017年发展研究[D]. 马少珍. 华中农业大学, 2019(03)
  • [7]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高校学报在“双一流”建设中的发展研究[J]. 高生文.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2)
  • [8]如影随形:四十年来学术期刊编辑的身份焦虑——1978—2017年学术期刊史的一个侧面[J]. 朱剑.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2)
  • [9]外国建筑史的中国研究 ——以中国建筑教育为例[D]. 武晶. 天津大学, 2017(10)
  • [10]学术期刊专栏出版暨学术平台建设——研讨会会议实录[J]. 游滨,彭建国,傅旭东,胡志平,梁远华,周沫,郑洁.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5)

标签:;  ;  ;  ;  ;  

论期刊在高等学校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