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察尔森水库抗洪减灾近百亿元(论文文献综述)
左海洋[1](2009)在《松花江流域防汛减灾体系建设》文中提出松花江是我国七大江河之一。有两源:北源嫩江发源于大兴安岭伊勒呼里山,南源第二松花江(简称二松,下同)发源于长白山天池。两江在三岔河汇合后称松花江干流(简称松干,下同),东流到同江注入黑龙
张长占,郑秀文[2](1998)在《察尔森水库抗洪减灾近百亿元》文中指出 进入汛期以来,吉林省洮儿河流域连续降雨。7月份流域平均降雨量308毫米,最大日降雨量88毫米,居新中国成立以来实测降雨资料系列中的第一位。坐落在洮儿河上游的察尔森水库,水位从7月6日就开始上涨,到7月31日8时,水位已达365.22米,超汛限水位2.88米,最大入库流量出现在7月27日第三次洪峰
钮茂生[3](1998)在《总结抗洪经验,弘扬抗洪精神把我国水利建设推向新阶段》文中研究说明
王富强[4](2008)在《中长期水文预报及其在平原洪水资源利用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长期水文预报不仅在水库调度、防洪减灾等工作中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在洪水资源利用、水权管理等方面也有很重要的意义,因此,中长期水文预报一直是水文工作者深入探讨的课题。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新的数学方法的不断涌现,中长期水文预报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是,由于其复杂性和数据资料等因素的制约,中长期水文预报研究仍处在发展阶段,相对于短期水文预报来说,滞后于生产实际的要求。在预报理论研究上,更多注重的是水文系列的统计相关特性,而对物理成因关系关注的相对较少;在预报方法上,对各种方法的有效性研究不够,使现有的方法很难在实践中推广应用;在预报结果的实际应用上,中长期水文预报目前主要是对水资源的宏观调控起一些参考性作用。基于此,本文探讨了基于物理因子分析的中长期水文预报方法,并将预报成果用于指导平原河流洪水资源利用工作。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概述如下:(1)从水文循环的机理出发,综合分析影响区域水文情势的物理因素,主要包括天文因素、海表温度、以及大气环流等。详细分析了太阳黑子活动情况、日月地三球位置关系、北太平洋海温冷暖变化、ENSO事件以及大气环流因子等物理因素对区域水文情势的影响,为进行基于物理因子分析的中长期水文预报方法研究提供资料准备和理论支持。(2)针对现有水旱灾害趋势预测方法无法体现未来洪水发生可能性和量级的缺陷,根据气象因素与水旱灾害的关系,引入随机过程的概念,提出了区域水旱趋势预测的转移概率、太阳活动相位、厄尔尼诺事件等三种方法,推导了相应的计算公式,综合三种方法预测结果得出最终结论。结合东北区水旱灾害史料,分析了其多年来的水旱灾害特征,并对该区2001~2010年水早趋势进行了预测,不仅为水早灾害时域特性的研究探索了一条新的途径,也可在一定程度上为区域洪水资源利用长期规划的制定、洪水风险管理等工作提供有益参考。(3)针对中长期水文预报数据资料的数量和种类繁多,数据间关系复杂,难于检索有用信息并组织用于预报的问题,将关联规则数据挖掘分析方法引入到中长期水文预报研究中,研究了中长期径流关联规则模式的提取及预测方法。首先,结合中长期水文预报的特殊性,根据预报目标初选物理影响因子。然后,根据关联规则挖掘算法的要求对数据进行清洗和预处理,构成预报事务数据集。最后,面对预报事务数据集进行关联规则挖掘,提取满足事先设定的最小支持度和最小置信度的强关联规则,解释规则并建立模型进行预测。实例分析证明,该方法在保证一定精度的情况下大大减小了工作量,有助于从海量数据中提取对预报目标有意义的关联规则和模式。(4)针对水文中长期预报中单一的定量预报方法精度偏低,稳定性差,不能满足实际生产活动的要求这一情况,提出了定性定量嵌套的多因子神经网络预报模型。利用人工神经网络灵活多变的拓扑结构和强大的非线性逼近能力,基于前期物理影响因子分析作为输入量,通过改变输出节点的个数,先建立定性预报模型,然后在定性预报的基础上建立定量预报模型,最后综合定性预报和定量预报的结果得出结论。实例分析证明,定性定量嵌套的多因子神经网络预报模型不但有一定的物理成因基础,而且可以较好地克服传统使用单一定量预报模型进行预报的盲目性,提高了预报的精度和可靠性。(5)在洪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各种未来信息的不确定性是风险的重要来源。中长期预报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对洪水资源利用系统中各类因素的未来状态进行界定,从而确定面向整个时期引蓄洪水的时机及其后期安全性。本章以白城为例,研究了中长期水文预报在平原河流洪水资源利用中的应用。基于中长期预报成果,并结合考虑时间因素与蓄水状态的河流洪水资源利用二维风险分析模型,以改变各蓄水单元蓄水状态可能带来的后期损失作为主要的风险损失,兼顾时间与蓄水状态两维特性,对洪水资源利用效益和风险损失进行计算,从而得到考虑中长期预报信息的汛期不同时段各蓄水单元引蓄不同洪量的风险率,为洪水资源利用预案制定和实施提供依据。2005、2006年的洪水资源利用实例证明,较高精度的中长期预报成果对该地区洪水资源利用预案制定和实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可最大限度的避减洪水资源利用中的风险和损失,实现最大效益。最后,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并对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进行了展望。
董李勤[5](2013)在《气候变化对嫩江流域湿地水文水资源的影响及适应对策》文中认为嫩江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和湿地集中分布地区之一。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下,嫩江流域湿地水循环过程发生了深刻变化,造成水资源短缺、湿地萎缩、功能退化等一系列突出的水与生态环境问题。本文通过分析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流域湿地水文水资源的影响,旨在了解过去历史阶段气候变化影响下嫩江流域水文过程响应及其对湿地景观格局演变的影响机制,并通过对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湿地生态需水量和社会经济需水量的预测,提出应对气候变化的流域湿地水资源管理适应性措施,对嫩江流域湿地水资源管理与合理调配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共取得以下几个方面主要成果:(1)过去55年嫩江流域气象水文变化特征及规律利用ArcGIS空间分析软件,对嫩江流域内及周边共39个国家气象台站的气温、降水、蒸散发进行泰森多边形插值发现,过去55年嫩江全流域增温显着(P<0.05),降水格局发生改变,在上、中、下游其降水分别出现增加、不变和减少的趋势;对流域内5个干流站和22个支流站的月径流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径流年内分配极不均匀,汛期集中在夏、秋两季;径流年际变化明显,丰、枯水期径流量相差悬殊;对富拉尔基水文站洪峰资料运用皮尔逊Ш型频率曲线方法分析发现,流域百年一遇设计洪峰值Q=12647m31%/s,洪水多发于7~8月份,以雨洪型为主。(2)甄别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流域径流变化影响的贡献率将水量平衡法与水文敏感性分析方法相结合,分析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嫩江流域径流变化的贡献率,结果表明:1975~2010年,受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的是上游地区,达到80.3%,其次为中游地区为72.3%,下游地区最小为69.6%。此外,人类活动对嫩江流域的影响呈逐年增强的趋势。(3)嫩江流域湿地景观格局变化及其水文驱动机制分析利用嫩江流域1970s、1980s、1990s、2000s四期湿地遥感资料以及土地利用资料对流域湿地景观动态变化及其影响湿地景观动态变化的因素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嫩江流域自然湿地面积减少显着,沼泽湿地景观破碎化趋势呈加重趋势。影响流域湿地景观动态变化的因素很多,其中,降水波动和径流减少是其面积减少的重要原因,沼泽湿地面积变化与流域径流系数变化极显着正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为0.90。除此之外,人类活动特别是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的变化对湿地景观变化具有重要的影响,耕地面积的大幅度增加、草地和林地面积的减少都会对湿地水资源供给造成影响,从而造成湿地面积萎缩,景观特征发生变化。此外,极端气候事件洪水的发生对流域洪泛区湿地具有一定的水资源补给作用,对恢复洪泛区湿地具有重要的资源价值。(4)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湿地生态需水量预测通过对植物需水量、土壤需水量和野生生物栖息地需水量的计算,得出嫩江流域不同降水频率下湿地适宜生态需水量的值。结果表明:枯水年(75%降水频率下)、平水年(50%降水频率下)和丰水年(25%降水频率下),嫩江流域湿地适宜生态需水量分别为169.343亿m3,118.696亿m3和70.284亿m3。选取CMIP5全球气候模式,对RCP2.6、RCP4.5和RCP8.5三种排放情景下湿地生态需水量进行预测得出,到2100年嫩江流域湿地生态需水量分别达到121.223亿m3,147.337亿m3和132.659亿m3。(5)应对气候变化的嫩江流域湿地水资源适应性管理对策最后,通过对嫩江流域水资源现状及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的分析,提出适应未来气候变化的水资源保护策略、重点湿地优先保护、重点湿地常态补水、重视洪水资源利用、建立和完善湿地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加强湿地保护法律法规建设等措施对流域湿地水资源进行管理。
汪恕诚[6](2005)在《坚持科学发展观 坚持依法行政 努力把水利事业推进到新水平》文中提出2004年12月22~24日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在江苏省苏州市召开。本次会议是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水利工作的方针政策,总结2004年的水利工作,研究部署2005年的水利工作而召开的。大会开幕式上,水利部部长汪恕诚作了题为《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依法行政努力把水利事业推进到新水平》的工作报告;水利部副部长敬正书、翟浩辉、陈雷和中纪委驻水利部纪检组组长刘光和分别作了专题讲话;现将报告和讲话的全文刊载如下。
孟凡强[7](2004)在《水库及其下游河道洪水管理控制问题的研究与应用》文中指出本文在分析了目前我国面临的防洪形势,阐述了在对防洪工程措施的合理管理规划的基础上,以防洪非工程措施的完善发展来推动防洪工程措施的建设,来完成防洪任务的思路。并重点探讨了水库及其下游河道在洪水管理控制中的作用,研究了二者在洪水调度控制中的一般问题,主要内容如下:(1)在分析研究水库调度控制的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基础上,建立了水库防洪风险估算的基本方法。然后,针对狮子滩水库因淤积而使水位~库容关系发生变化,进而可能影响其防洪控制运用和防洪安全的问题,采用实测的洪水过程作典型,通过同频率放大来推求设计洪水,利用水库调度的防洪补偿调节原理,采用新的狮子滩水库水位库容关系和不同方案的分期汛限水位,对来水过程进行了调洪演算,将演算中采取的指标和原有的水库防洪控制指标进行对比,完成对原有防洪控制指标的复核分析,根据分析结果确定水库的防洪指标的安全性,也为水库的管理运行和汛期的规划调度提供更新的科学依据。(2)针对水库下游河道的基本特点,采用完全水力学方法,借助 Preissmann四点差分隐格式对圣维南方程组进行了离散求解,建立了水库下游河道洪水演进模拟模型。然后,通过对于桥水库不同下泄流量和区间支流句河的各种洪水组合情况进行了模拟,并将计算结果和已有的规划结果进行了比较,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在确定模型合理性的同时,对于桥水库下游州河超标准洪水的运用问题进行探讨,给出了可行的防洪管理控制措施。结果表明:模型模拟结果正确合理,超标准洪水的控制措施得当,可以为汛期州河防洪规划和管理提供可靠的技术依据。
李靖,李和跃,许士国[8](2006)在《从1998年嫩江特大洪水谈洪水资源利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98年嫩江发生了特大洪水,几百亿立方米洪水横扫松嫩平原过后,则是连续5年干旱,显示出洪水资源利用的重要性.松嫩平原区内有大片无河网的内流区域,湿地发育广泛,这些湿地的蓄水容量相当可观,充分利用湿地对洪水的适应性,可以调节总体水量不足的问题,实现洪水资源化.发挥蓄滞洪区的蓄洪、滞洪双重功能,利用可以控制的洪水,实现防洪和水资源利用的双重效益.适当抬高水库汛期限制水位,拦蓄汛末洪水,增加兴利水量,使嫩江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更大的效益.
熊玲,王国忠,金东春[9](2000)在《从’95、’98大水浅议水库防洪作用》文中认为文中简述了松辽流域水库工程防洪减灾作用,并针对本流域的水库的防洪工作现状,提出存在问题和今后水库防洪工作的建议。
刘招[10](2008)在《水库的洪水资源化理论和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对水库利用洪水资源的必要条件和方法效果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一系列水库洪水资源化方法,包括水库分期分级汛限水位动态控制方法和汛末期的水库防洪优化调度图等,探讨了其中存在的风险和效益问题,这对实现洪水资源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论文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有:(1)结合洪水特性和规律,分析了各种水库洪水资源化方法内在的一致性;对暴雨成因、暴雨尺度和流域洪水特性等与洪水资源化密切相关的问题进行了详细探讨,分析了天气预报和水雨情预报信息在洪水资源化中的可用性。通过引入粗糙集理论对降雨预报信息进行知识发现,其分析结果显示,天气预报这种模糊的、定性的信息,可成为洪水资源化利用的重要依据。(2)针对安康水库工程实例,提出了基于6h预报径流深信息的防洪预报调度方式。分别从不同频率、不同典型年和不同起调水位等几个方面,对常规防洪调度和预报调度进行了分析比较,认为采用防洪预报调度方式不但有利于水库上下游防洪安全,也有利于洪水资源化利用,其较常规调度规则具有更好的调洪效果。(3)提出了分期分级汛限水位动态控制的思路和方法。引入分形理论对安康水库汛期洪水分期进行研究并确定了分期汛限水位,以分期静态汛限水位作为各分期汛限水位动态控制域下限,应用改进的预泄能力约束法求得动态控制域上限,从而得到水库汛限水位动态控制域。在此基础上,提出短期分级汛限水位动态控制的调度方式,运用其进行模拟调洪,可取得较大的发电效益。(4)根据对水库入库洪水规律以及洪水分期的研究成果,并考虑到汛末洪水对实现洪水资源化效益的重要性,首次提出了基于洪水资源化的水库防洪优化调度模型,研究探讨以汛末洪水为主要目标,有效调节利用汛末洪水的调度途径。并采用模拟结合遗传算法进行优化计算,绘制了安康水库汛末期以洪水资源化为目标的水库防洪优化调度图,通过调洪对比分析,验证了其正确性和优越性。(5)在分析风险概念及水库洪水资源化中各种风险问题的基础上,首先在不考虑洪水预报和天气预报情况下,探讨了水库调洪过程中的风险问题,对水库超蓄风险率进行了计算,并给出了不同超蓄水位下以机组满发方式消落所需要的歇洪间期。接着引入信息扩散理论,结合安康水库实例,对水、雨情等预报信息应用于洪水资源化中的风险问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应用预报信息的水库洪水调度风险进行了探讨,提出了降雨漏报后水库的防洪风险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最后从不同角度对水库洪水资源化效益的计算问题进行了分析。本文注重理论研究与实践结合,所提出的方法和理论都进行了实例分析验证,文中应用了一些信息科学和分形理论等前沿学科的新知识,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模型和方法,所取得的成果具有先进性、实用性和可靠性,可作为水库洪水资源化实践的参考。
二、察尔森水库抗洪减灾近百亿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察尔森水库抗洪减灾近百亿元(论文提纲范文)
(1)松花江流域防汛减灾体系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1 防洪规划 |
2 防洪工程 |
2.1 堤防工程 |
2.2 分蓄洪工程 |
3 防洪非工程措施 |
3.1 水文测报 |
3.2 洪水预报 |
3.3 通信系统 |
3.4 防洪预案 |
(4)中长期水文预报及其在平原洪水资源利用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题目来源 |
1.2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1 我国的洪涝和干旱灾害 |
1.2.2 中长期水文预报及其研究意义 |
1.2.3 平原洪水资源利用对水文预报的需求 |
1.2.4 工程背景 |
1.3 中长期水文预报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1 传统的中长期水文预报方法 |
1.3.2 现代的中长期水文预报方法 |
1.3.3 中长期水文预报的发展趋势 |
1.4 洪水资源利用的研究现状 |
1.4.1 国外洪水资源利用研究现状 |
1.4.2 国内洪水资源利用研究现状 |
1.5 本文的研究目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5.1 本文的研究目的 |
1.5.2 主要的研究内容及方法 |
1.5.3 论文的研究框架 |
2 影响区域水文情势的物理因素分析 |
2.1 水文循环及水旱灾害的影响因素 |
2.1.1 水文循环及其意义 |
2.1.2 我国的水文循环 |
2.1.3 水旱灾害的影响因素分析 |
2.2 天文因素对区域水文情势的影响分析 |
2.2.1 太阳黑子活动影响水文情势的物理机制 |
2.2.2 三球关系对区域水文情势的影响 |
2.3 海温和大气环流对区域水文情势的影响分析 |
2.3.1 海温变化对水文情势的影响 |
2.3.2 ENSO事件对区域水文情势的影响 |
2.3.3 大气环流对区域水旱灾害的影响 |
2.4 所用数据资料来源及说明 |
2.4.1 主要数据资料 |
2.4.2 资料说明 |
2.5 本章小结 |
3 区域水旱灾害长期趋势转移概率预测方法 |
3.1 引言 |
3.2 转移概率预测方法 |
3.2.1 马尔科夫链 |
3.2.2 转移概率 |
3.2.3 最大转移概率原理 |
3.3 太阳活动相位预测方法 |
3.4 厄尔尼诺事件预测方法 |
3.5 东北区水旱灾害特征分析及趋势预测 |
3.5.1 东北区概况 |
3.5.2 水旱灾害资料准备和预处理 |
3.5.3 水旱灾害数及其分析计算 |
3.5.4 东北区水旱灾害趋势预测 |
3.5.5 结果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中长期径流关联规则模式的提取及预测方法 |
4.1 引言 |
4.2 数据挖掘的相关知识 |
4.2.1 数据挖掘的一般过程 |
4.2.2 数据挖掘方法的分类 |
4.3 关联规则挖掘方法 |
4.3.1 关联规则的引入 |
4.3.2 关联规则模型描述 |
4.3.3 关联规则的分类 |
4.3.4 关联规则挖掘的步骤 |
4.4 中长期径流关联规则模式的提取及预测模型构建 |
4.4.1 模型建立的基本步骤 |
4.4.2 Apriori算法 |
4.5 应用实例 |
4.5.1 预报目标和资料准备 |
4.5.2 数据预处理 |
4.5.3 物理因子属性分割和预报事务数据集的建立 |
4.5.4 关联规则挖掘 |
4.5.5 结果分析与模型建立 |
4.5.6 模型检验与结果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定性定量嵌套的多因子神经网络预报模型 |
5.1 引言 |
5.2 前馈神经网络预测模型 |
5.2.1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概述 |
5.2.2 前馈网络的学习算法和计算步骤 |
5.3 定性定量嵌套的多因子神经网络预报模型 |
5.3.1 定性预报模型 |
5.3.2 定量预报模型 |
5.4 应用实例 |
5.4.1 资料准备 |
5.4.2 预报因子筛选 |
5.4.3 定性预报模型 |
5.4.4 定量预报模型 |
5.4.5 定性定量嵌套的多因子神经网络预报模型分析 |
5.4.6 定性定量嵌套预报模型的普适性 |
5.5 本章小结 |
6 中长期水文预报在平原洪水资源利用中的应用 |
6.1 引言 |
6.2 平原洪水资源利用的特点及水文预报的作用 |
6.2.1 平原地区洪水资源利用的特点 |
6.2.2 水文预报的作用 |
6.3 白城地区洪水资源利用的特点 |
6.3.1 自然地理条件 |
6.3.2 主要过境河流的水文补偿特性 |
6.3.3 水文气象条件 |
6.4 中长期水文预报在白城洪水资源利用中的应用 |
6.4.1 白城市洪水资源利用系统 |
6.4.2 中长期径流预报及其应用 |
6.5 白城地区洪水资源利用风险效益分析 |
6.5.1 洪水资源利用风险效益识别 |
6.5.2 泡沼引蓄洪水风险效益估算 |
6.5.3 月亮泡水库引蓄嫩江洪水风险分析 |
6.5.4 二维多目标风险决策模型 |
6.5.5 2005月亮泡引蓄洪水风险效益分析 |
6.5.6 结果分析与讨论 |
6.6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创新点摘要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课题和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Ⅰ 参加课题 |
Ⅱ 发表论文 |
致谢 |
(5)气候变化对嫩江流域湿地水文水资源的影响及适应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目的和意义 |
一、 选题背景 |
二、 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现状及进展 |
一、 气候变化对湿地水文过程的影响 |
二、 湿地景观变化的水文学驱动机制 |
三、 气候变化对湿地生态需水量的影响预估 |
四、 洪水资源化与流域湿地保护 |
第三节 研究内容、方法和创新点 |
一、 研究内容 |
二、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三、 创新点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第一节 自然地理概况 |
一、 研究区地理位置 |
二、 自然地理概况 |
三、 气候特征和水文条件 |
四、 土壤和植被类型 |
第二节 社会经济、水利工程概况 |
一、 社会经济概况 |
二、 水利工程概况 |
第三节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
一、 水资源短缺 |
二、 洪涝旱灾频繁 |
三、 湿地水文调节功能下降 |
四、 湿地生态功能下降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气候变化对嫩江流域水文过程的影响 |
第一节 嫩江流域气候变化的事实及主要特征分析 |
一、 数据与分析方法 |
二、 过去 55 年气温变化趋势分析 |
三、 过去 55 年降水量变化趋势分析 |
四、 过去 55 年潜在蒸散发量变化趋势分析 |
第二节 气候变化对嫩江流域水文特征的影响 |
一、 数据与分析方法 |
二、 嫩江流域径流时空变异特征 |
三、 气候变化对径流的影响 |
四、 嫩江流域洪水资源性及特征分析 |
第三节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嫩江流域径流变化的贡献率分析 |
一、 数据与分析方法 |
二、 年径流序列突变分析 |
三、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影响的贡献率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嫩江流域湿地演变及其水文驱动机制分析 |
第一节 嫩江流域湿地景观变化特征 |
一、 数据与分析方法 |
二、 嫩江流域湿地面积变化分析 |
三、 嫩江流域湿地斑块和景观破碎化分析 |
第二节 嫩江流域湿地演变的水文影响因素 |
一、 降水对湿地演变的影响 |
二、 径流对湿地演变的影响 |
三、 极端洪水事件对流域洪泛区湿地的影响 |
第三节 影响流域湿地景观动态变化的其他因素 |
一、 数据与分析方法 |
二、 土地利用变化过程及其他人类活动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嫩江流域湿地生态需水量分析与预测 |
第一节 湿地生态需水量计算方法 |
一、 嫩江流域湿地生态需水量的界定 |
二、 嫩江流域湿地生态保护目标 |
三、 湿地生态需水量计算方法和原理 |
第二节 嫩江流域湿地生态需水量的计算 |
一、 基础数据准备 |
二、 嫩江流域适宜生态需水量的计算 |
三、 不同研究方法的比较 |
第三节 气候变化情景下湿地生态需水量的预测 |
一、 湿地生态需水量预测方法 |
二、 设置不同排放情景 |
三、 不同排放情景下气候变化趋势 |
四、 三种不同排放情景下湿地生态需水量的变化趋势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嫩江流域湿地水资源适应性管理对策与措施 |
第一节 流域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
一、 水资源条件 |
二、 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 |
三、 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
第二节 嫩江流域水资源供需分析 |
一、 嫩江流域供水量分析 |
二、 嫩江流域需水量预测 |
第三节 嫩江流域湿地水资源保护管理措施 |
一、 适应未来气候变化策略 |
二、 重点湿地优先、常态补水机制 |
三 重视洪水资源的利用 |
四 建立和完善湿地生态环境监测体系 |
五 加强湿地保护法律法规建设 |
本章小结 |
结论 |
一、 结论 |
二、 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文章目录 |
致谢 |
(7)水库及其下游河道洪水管理控制问题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目 录 |
第一章 绪 论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1.1.1 洪水灾害的影响 |
1.1.2 我国防洪面临的主要问题 |
1.1.3 水库及其下游河道在防洪中的作用 |
1.2 洪水模拟控制相关理论的发展情况 |
1.2.1 洪水模拟控制的基本理论 |
1.2.2 洪水控制运行问题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水库防洪控制运行基本问题的研究 |
2.1 水库防洪控制运行的基本原理 |
2.2 水库调洪控制运行的基本方式 |
2.2.1 水库的固定泄量调洪方式 |
2.2.2 水库的防洪补偿调节方式 |
2.2.3 水库的错峰调洪方式 |
2.3 水库的主要防洪控制指标及其确定的方法 |
2.3.1 防洪限制水位的确定 |
2.3.2 防洪高水位的确定 |
2.3.3 设计洪水位和校核洪水位的确定 |
2.4 水库防洪风险的估算方法 |
2.4.1 水库的防洪风险 |
2.4.2 水库防洪风险率的计算 |
第三章 水库防洪控制指标的复核及防洪风险的估算 |
3.1 狮子滩水库的基本情况 |
3.2 水库调洪控制运用的基本要求 |
3.3 水文计算基本资料 |
3.3.1 分期设计洪水 |
3.3.2 设计洪水过程线 |
3.3.3 水库的库容和溢洪道 |
3.4 研究方案的拟定及防洪控制的模拟 |
3.4.1 研究方案的拟定 |
3.4.2 水库防洪控制运行的模拟方法 |
3.5 防洪控制指标的复核及防洪风险计算 |
3.5.1 防洪控制指标的复核 |
3.5.2 防洪风险的计算 |
第四章 水库下游河道洪水演进模型的研究 |
4.1 控制方程及其求解的基本思路 |
4.1.1 显式差分格式 |
4.1.2 隐式差分格式 |
4.2 水库下游河道洪水模拟分析模型的建立 |
4.2.1 模型的建立 |
4.2.2 河道中闸堰的处理 |
4.2.3 支流交汇的处理 |
4.3 模型的计算流程 |
第五章 水库下游河道洪水控制问题的实际分析 |
5.1 于桥水库下游河道基本情况 |
5.1.1 下游河道的概况 |
5.1.2 历史洪水情况 |
5.2 基础资料的选择 |
5.2.1 断面和堤防资料 |
5.2.2 水文资料 |
5.3 洪水演进模拟模型的建立 |
5.3.1 模型的概化 |
5.3.2 模型的参数选择 |
5.4 河道洪水控制方案的拟定 |
5.4.1 于桥水库的下泄流量 |
5.4.2 区间支流洪水组合 |
5.5 河道洪水控制结果分析 |
5.5.1 模型的验证 |
5.5.2 超标准洪水的控制运用 |
第六章 结 语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8)从1998年嫩江特大洪水谈洪水资源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自然状况 |
2 嫩江1998年特大洪水[1] |
3 从1998年特大洪水谈嫩江洪水资源利用 |
3.1 适当提高水库汛期限制蓄水位, 增加蓄存水量 |
3.2 充分发挥嫩江湿地蓄滞洪水功能 |
3.3 蓄滞洪区的兴利运用 |
3.4 洪水资源化与防洪管理协调 |
4 结 语 |
(10)水库的洪水资源化理论和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相关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1.4.1 存在的问题 |
1.4.2 发展前景 |
1.5 本论文主要研究工作 |
1.5.1 本文的研究方法 |
1.5.2 本文结构 |
1.5.3 论文的技术路线 |
2 水库洪水资源化原理和方法 |
2.1 水库洪水资源化原理和现行方法 |
2.1.1 水库洪水资源化原理 |
2.1.2 水库洪水资源化现行方法 |
2.1.3 水库洪水资源化利用的基本原则 |
2.2 暴雨、洪水特性与洪水资源化的关系 |
2.2.1 主要暴雨天气系统 |
2.2.2 暴雨天气尺度 |
2.2.3 洪水特性与洪水资源化关系 |
2.3 天气预报、水雨情预报信息在洪水资源化中的应用 |
2.3.1 水雨情自动测报和洪水预报 |
2.3.2 实例:安康水库洪水预报精度分析 |
2.3.3 气象预报信息 |
2.3.4 实例:安康水库降雨预报精度分析 |
2.4 基于知识发现的天气预报信息处理 |
2.4.1 粗糙集理论 |
2.4.2 信息系统与知识获取 |
2.4.3 降雨预报信息的知识获取 |
2.5 洪水资源化的信息利用模式 |
2.6 水库洪水资源化的评价 |
2.6.1 水库洪水资源化风险及效益评估 |
2.6.2 水库洪水资源利用提高率 |
2.6.3 水库洪水资源利用的效果模式 |
2.7 小结 |
3 安康水库防洪预报调度研究 |
3.1 安康水库和汉江上游流域概况 |
3.1.1 安康水库 |
3.1.2 汉江上游流域概况 |
3.1.3 汉江上游流域暴雨成因 |
3.2 安康水库洪水预报系统 |
3.2.1 安康水调自动化系统概况 |
3.2.2 产流预报误差对水库防洪的影响分析 |
3.3 安康水库防洪预报调度规则拟定 |
3.3.1 安康水库现行防洪调度规则 |
3.3.2 防洪预报调度判断规则的选取 |
3.3.3 基于6小时径流深预报的安康水库防洪预报调度规则 |
3.4 防洪预报调度与原设计成果对比分析 |
3.4.1 设计、校核和预报调度不同频率洪水的调洪成果 |
3.4.2 对不同典型年的调洪成果 |
3.4.3 不同起调水位的调洪成果 |
3.5 洪水预报调度实例验证 |
3.6 小结 |
4 基于分期汛限水位动态控制域的洪水资源化方法研究 |
4.1 水库汛期分期静态汛限水位 |
4.1.1 分期洪水起讫日期的划分 |
4.1.2 分期汛限水位的确定 |
4.1.3 安康水库分期汛限水位 |
4.2 水库分期、分级汛限水位动态控制研究 |
4.2.1 动态控制域及分期动态控制域 |
4.2.2 分期汛限水位动态控制 |
4.2.3 分级汛限水位动态控制 |
4.3 安康水库分期、分级汛限水位动态控制 |
4.3.1 安康水库分期汛限水位动态控制 |
4.3.2 分级汛限水位动态控制 |
4.4 "20050820"号洪水实例验证 |
4.5 小结 |
5 基于水库防洪优化调度图的洪水资源化方法研究 |
5.1 水库调洪计算方法 |
5.1.1 常规方法 |
5.1.2 优化方法 |
5.2 改进遗传算法及其在水库防洪优化调度图中的应用 |
5.2.1 标准遗传算法及其发展 |
5.2.2 改进的遗传算法 |
5.2.3 模拟与遗传算法的结合 |
5.3 以洪水资源化为目标的水库防洪优化调度图绘制原理及方法 |
5.3.1 水库防洪优化调度图 |
5.3.2 模拟与遗传算法相结合制定调度图的步骤 |
5.4 以洪水资源化为目标的安康水库防洪优化调度图实例 |
5.4.1 资料分析 |
5.4.2 目标函数 |
5.4.3 约束条件 |
5.4.4 优化计算及结果分析 |
5.5 防洪优化调度图的改进 |
5.6 洪水资源化目标的水库防洪优化调度图的验证 |
5.7 小结 |
6 水库洪水资源化的风险和效益分析 |
6.1 水库洪水资源化中的风险问题 |
6.1.1 风险及其本质 |
6.1.2 洪水资源化风险的特殊性 |
6.2 不考虑预报的水库超蓄风险率 |
6.2.1 不考虑预报的水库超蓄风险的计算方法 |
6.2.2 不考虑预报的水库超蓄风险的定义 |
6.2.3 不考虑预报的安康水库超蓄风险 |
6.3 洪水预报方案的风险分析 |
6.3.1 基于正态信息扩散的风险分析 |
6.3.2 洪水预报方案风险的定义 |
6.3.3 洪水预报方案风险率的许可范围 |
6.4 降雨预报信息应用于汛限水位动态控制中的风险分析 |
6.4.1 无雨、小雨预报方案的风险率 |
6.4.2 降雨漏报后水库的防洪风险率 |
6.5 水库洪水资源化的效益 |
6.5.1 安康实施汛限水位动态控制的效益分析 |
6.5.2 年型效益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
2.参与科研项目 |
四、察尔森水库抗洪减灾近百亿元(论文参考文献)
- [1]松花江流域防汛减灾体系建设[J]. 左海洋. 中国防汛抗旱, 2009(S1)
- [2]察尔森水库抗洪减灾近百亿元[J]. 张长占,郑秀文. 防汛与抗旱, 1998(04)
- [3]总结抗洪经验,弘扬抗洪精神把我国水利建设推向新阶段[J]. 钮茂生. 时事报告, 1998(11)
- [4]中长期水文预报及其在平原洪水资源利用中的应用研究[D]. 王富强. 大连理工大学, 2008(05)
- [5]气候变化对嫩江流域湿地水文水资源的影响及适应对策[D]. 董李勤.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2013(10)
- [6]坚持科学发展观 坚持依法行政 努力把水利事业推进到新水平[J]. 汪恕诚. 水利发展研究, 2005(01)
- [7]水库及其下游河道洪水管理控制问题的研究与应用[D]. 孟凡强. 天津大学, 2004(04)
- [8]从1998年嫩江特大洪水谈洪水资源利用[J]. 李靖,李和跃,许士国. 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 2006(02)
- [9]从’95、’98大水浅议水库防洪作用[J]. 熊玲,王国忠,金东春. 吉林水利, 2000(11)
- [10]水库的洪水资源化理论和方法研究[D]. 刘招. 西安理工大学, 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