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户对轴承质量的意见摘录(论文文献综述)
邓军[1](2009)在《面向产品生命周期的全面质量管理系统建模及实现技术研究》文中认为现代企业组织边界模糊,呈现动态性,现代质量管理遇到新的挑战。而产品生命周期跨越了组织边界,联系了供应链的各个环节,承载着企业经营的各种信息和知识。在国家863、国家自然基金和浙江省自然基金的资助下,本文围绕产品生命周期这一主题,展开了以过程为核心的全面质量管理系统建模和系统实现的研究。第一章阐明了课题的背景,综述了国内外质量管理系统的研究现状,总结了质量管理系统发展的趋势和热点,从而引出了本文的研究内容是以过程为核心的产品生命周期全面质量管理系统建模及实现技术的研究。第二章阐述了产品生命周期全面质量管理思想和基本原则,建立了产品生命周期维、质量活动维和过程组织维的产品生命周期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体系结构;结合现代企业全面质量管理的需求特点,对多种建模方法进行了比较研究,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过程全面质量管理多层次多视图集成建模方法。第三章在产品生命周期全面质量管理思想和系统框架的指导下,从多视图的表达、多层次的分解、多维的展开、多建模方法的应用、统一描述等方面,进行了产品生命周期全面质量管理集成建模体系结构研究。建立了以过程模型为核心,以质量规划、质量监控与质量改进为主要内容,以产品、指令、资源和质量特性链的管理为主线,以角色、动态配置作为过程组织的方式,以可拓理论进行统一描述的集成建模体系结构。第四章建立了质量传递与映射模型;引入可拓理论,对用户需求、产品质量、过程质量等进行基元定义和性质的描述;研究了用户需求域、产品质量域、过程质量域的质量传递与映射流程;应用可拓变换、可拓集合、关联函数、可拓熵等描述质量传递与映射关系及“质变”和“量变”的程度,由此建立了质量传递与映射关系的分析方法,并进行案例应用。在此研究基础上,以G-Q-M-M链和可拓理论描述了质量特性视图。第五章研究了PLCTQM模型的计算机实现的相关关键技术。研究了以扩展活动网络图元作为可视化建模工具进行过程建模;引入了XPDL,并对其进行了语义和属性的扩展研究,实现对PLCTQM过程模型进行统一的信息描述;提出了集成活动单元概念,建立了集成活动单元模型,以集成活动单元保证了各种信息的有效集成,从而保证质量信息的可追溯性和信息结构的可扩展性;研究了基于质量问题驱动知识求解的方法,提出了质量知识获取模型和质量问题诊断模型,为质量可追溯和质量问题可求解提供了可行性;建立了过程模型评价体系,提出了不确定性权数和不确定系数的评价优化方法,为过程模型评价、质量评价提供了新方法,同时为过程改进、过程优化和过程重组提供重要依据。第六章进行了PLCTQMS系统的实现和应用研究。研究了物元模型的UML模型的转换,建立了OOP表示物元模型;从系统需求分析出发,规划了PLCTQMS系统的功能模块和系统的总体构架,开发了产品生命周期全面质量管理系统原型;在系统实现的基础上,进行了系统的应用研究,创建一个较为完善的轴承全面质量管理的产品先期质量策划(APQP)模板;通过特定轴承企业所采集的数据对过程模型的验证研究,检验了系统建模的有效性和系统的实用性。第七章总结了全文的研究内容及创新点,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工作。
瓦房店轴承厂[2](1972)在《用户对轴承质量的意见摘录》文中研究指明这篇材料是瓦房店轴承厂七月六日印发给全厂职工讨论的用户意见摘录。把用户对产品质量的意见,直接交给工人群众,是路线教育的一种方式,有利于产品质量的迅速提高,是发动群众的好方法。我们推荐这个方法,这份材料供各厂参考。
周坤[3](2016)在《基于厂商主导模式下的一汽—大众二手车认证延保业务的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中国汽车产业不断发展,汽车保有量日益增大,二手车正逐渐成长为极具竞争力的新兴行业。但中国汽车产业起步较晚,发展较为跨越,法律法规与体系能力的建设尚未达到发达国家水平,新兴二手车行业必然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当前,中国汽车市场已经进入稳定增长的普及后期,低速增长将成为汽车市场的新常态,但从近几年的各方面汽车交易来看,中国仍是新车主导的汽车市场,二手车业务依然显得格外滞后,想要在经济形势增长放缓的大环境中迎头赶上,二手车运营主体及相关从业者就需要充分整合资源,规范交易,发展业务。随着二手车业务的不断发展,二手车经纪公司、个人交易、电子交易平台以及厂商主导的品牌二手车构成二手车交易的主要渠道,同时,几者之间也呈现激烈的竞争态势。如何保持发展和增加份额,就需要扬长避短,发挥自身优势。目前,中国的二手车业务由经纪公司主导,并已持续多年,由于缺乏相应法律法规约束,交易不规范,不透明,使得个人用户对二手车产品缺乏信任,望而却步,品牌二手车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应运而生。自二十一世纪初,中国出现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由厂商主导的品牌二手车业务,经过十多年的不断发展和演化,中国品牌二手车结合国情和自身成长需要,其业务种类及规模都取得了不俗的成果。当前,在已开展的品牌二手车业务中,充分运用厂商主导优势和资源并将其转化成惠及用户的产品的,当属品牌二手车认证延保业务。附带延保属性的认证二手车,经过严格的技术检测,排除安全隐患,为个人用户提供透明可靠的交易,个人用户购车后享受全国联保,杜绝后顾之忧。正是认证二手车这种特殊属性,形成了品牌二手车的优势,而这一切都是由厂商广泛的实体网络资源、强大的品牌知名度和有形的产品延保来保驾护航。由一汽-大众大众品牌主导的品质二手车业务,在国内品牌二手车业务处于起步阶段时即已迈出了大胆尝试的一步,也成为了中国众多厂商试水二手车业务的领导品牌之一。随着业务推进,一汽-大众大众品牌审时度势,根据市场变化和需求不失时宜地推出二手车认证延保业务。经过数年发展,一汽-大众二手车认证延保业务体系不断成熟,业务规模不断扩大,也为更多的用户提供了可靠放心的认证二手车。未来,将有更多的厂商加入品牌二手车这块蛋糕的争夺中,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立足并保有一席之地,必须敏锐分析市场,不断推陈出新,赋予二手车认证延保业务更多内涵,增强其市场竞争力。同时,本文选取了以一汽奥迪和上海大众为代表的主流厂商二手车认证延保业务进行了针对性的比较,分析了优劣势,为一汽-大众该业务的未来发展思路进行了梳理。为此,一汽-大众品质二手车绝不放松对自身的要求,永不停止努力与尝试,持续优化业务流程和提升产品质量,为用户提供更多更好的二手车产品和服务。正所谓,车之道,为大众,得人心者赢市场。
张岩[4](2017)在《设计驱动的专利规避设计方法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中,产品的多元化发展使产品中包含的功能技术种类越来越多,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也越来越广,建立完备的专利规避技术指引企业的产品创新开发活动是至关重要的。专利规避是根据对现有专利文献的研究来实现产品设计,避免被竞争对手压制的设计方法,其目的是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设计成果。但是传统的专利规避设计方法缺少对规避方向的研究,使改进的产品处于落后状态。设计驱动创新是一种提倡通过开发产品新的使用方式实现产品创新设计的方法,所以将其与专利规避设计相结合能够充分地弥补现有规避技术的不足。本研究以解决以上问题提出了一种设计驱动的专利规避设计方法,该方法采用专利地图分析法获取产品中具有研究价值的产品功能,然后根据不同的设计要求分别利用九屏幕和技术进化定律来获取产品功能的改进设计方向,并结合QFD等工具实现改进后的设计方向为目的对目标产品及其相关专利进行开发与规避设计,完成产品的创新。根据以上内容,本文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研究:1、分析了专利规避设计的存在价值与实现方式,专利规避设计的具体内容与发展阶段,并对设计驱动是一种对产品开发方向的研究的这一本质进行了研究说明;2、在建立的产品功能专利数量-产品功能矩阵的帮助下获取产品中具有开发价值的目标功能,针对得到的目标功能,采用九屏幕对用户需求问题的回溯和技术进化定律来获取用户需求和产品创新方向,并以此指引对目标专利如何进行规避改进设计;3、根据设计驱动创新给出的设计方向,利用技术顿悟实现原理,对相关专利的检索与分类得到设计资料库进行分析,并结合TRIZ相关问题解决方法,建立设计驱动的专利规避设计方向实现策略;4、结合产品设计的用户需求信息获取策略和设计方向实现策略,建立设计驱动的专利规避设计方法与应用流程;5、最后以黑板擦和绞车的产品创新设计为改进实例,对设计驱动的专利规避设计方法进行验证。
贾明瑜[5](2020)在《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共享出行企业盈利模式评价研究 ——以永安行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国家对共享经济的鼓励和支持与日俱增。与此同时,人们的环保意识也在逐渐增强,推动着共享出行行业的快速发展。但是适合行业发展的盈利模式尚不清晰,盈利问题一直是制约行业发展的首要因素。永安行作为共享出行行业内具有代表性的领头企业,且是目前行业内唯一上市的公司,信息披露程度相对较高,因此,本文决定以永安行为例进行共享出行行业的盈利模式评价研究。另外,在对企业盈利模式评价方法的选择方面,我国绝大多数企业仍然采用传统的财务指标评价法来对企业盈利模式进行评价,造成了评价结果单一、片面的影响。而平衡计分卡自20世纪90年代产生以来,获得了国内外企业越来越广泛的认可和赞誉。这正是因为其能够克服单一财务指标评价法的局限性,促进企业盈利模式通过多维度平衡评价得到综合全面的评价结果。因此本文将选取平衡计分卡方法来对案例公司永安行的盈利模式进行评价。本文首先阐述了这一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国内外关于共享经济与共享出行、盈利模式和盈利模式的评价指标体系及方法的文献综述以及研究思路和创新点。其次介绍了共享出行及其盈利模式评价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第三,本文对共享出行行业的发展及盈利模式评价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了运用平衡计分卡对共享出行企业盈利模式进行评价的优势。第四部分是本文的重点,案例分析。本部分首先介绍了案例公司永安行的公司概况;其次构建了基于平衡计分卡的永安行盈利模式评价体系;再次重点基于平衡计分卡对永安行盈利模式进行了评价;最后对共享出行企业盈利模式评价进行了同行业比较分析。接下来,本文对共享出行企业的盈利模式及其评价方法提出了优化建议,以供共享出行行业的其他企业借鉴和参考。最后,总结了本文所研究的内容,同时提出本文的不足之处,并基于对文章内容和永安行公司案例的思考提出共享出行行业的未来研究发展方向。本文从平衡计分卡的视角出发,探究了平衡计分卡在共享出行企业的应用,同时对具有代表性的永安行公司的盈利模式进行了评价研究,希望可以为构建共享出行企业盈利模式的有效评价体系提供有建设性的思路,并为共享出行企业盈利模式提出优化建议。
镇璐[6](2008)在《基于知识网格的知识供应理论与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该学位论文结合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资助项目:知识网格环境下面向产品创新设计的知识供应理论与技术研究,对基于知识网格的知识供应理论与技术进行了研究。本文从知识网格、知识资源组织、知识需求描述、知识供应引擎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和阐述;并结合产品设计领域,对提出的理论与方法进行了系统开发及应用实证。本文提出了基于对等网络的分布式结构化知识网格三层架构模型、以及知识资源查询路由方法;并对知识网格的核心——知识资源空间模型,结合知识地图进行了扩展;面向知识供应之目标,提出了基于知识网格的知识供应系统层次图、知识网格物理拓扑,以及在其基础上如何支持企业组织内部(或之间)的知识供应。本文提出了基于知识服务的异构知识资源统一描述、封装方法,并定义了知识服务本体;与此同时,提出了语义超图模型及其数据结构、推理机制,用于描述知识服务之间的语义关联,实现知识供应源头异构知识资源的有效组织管理。本文提出了基于工作流的知识需求描述以及智能获取方法,定义了基于工作流中成员-角色-任务的知识需求描述模型,并提出一套新的方法,主要是根据用户的兴趣、知识背景、工作的任务的需求、角色对能力的要求、以往阅读查询历史、社区交流记录、以及工作安排等信息,去自动挖掘出协同团队中各个用户的不同知识需求。本文提出了知识网格环境下集中式、分布式知识供应引擎模型,针对集中式,具体提出了基于用户需求的知识供应引擎(普通应用)、面向创新的知识供应引擎(高级应用);并且结合分布式结构化知识网格三层架构模型,提出了适应该环境的分布式知识供应引擎实现策略。本文将前面提出的知识供应理论与技术应用到产品设计领域中。具体研究知识供应平台的系统架构和应用模块,研究如何通过该平台对产品开发中知识资源进行组织和管理,用具体实例展示产品设计活动中基于需求的知识供应过程、以及面向产品创新设计的知识供应高级应用。最后,通过具体实例展示了面向产品开发的分布式环境下知识供应引擎工作过程和场景。最后,对全文主要贡献进行了总结,并阐述了进一步研究计划。
翁卫国[7](2016)在《互联网企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法经济学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国民经济增长开始转向依靠居民消费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这个背景下,一批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中国互联网企业如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一方面,占据市场支配地位的互联网企业借助技术优势和成本优势,为用户提供便利的交易环境,既降低了商品价格又降低了交易成本,还孵化出新型的商业模式。这种商业模式的特征是“网络效应+双边市场效应”。另一方面,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互联网企业实施的某些行为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实质性损害。例如,在“3Q大战”事件中,掌握市场领先优势的腾讯公司在即时通讯服务市场上,强迫QQ用户卸载奇虎公司360杀毒软件而安装其提供的配套电脑软件,对继续使用360杀毒软件的QQ用户将不再得到公司的技术支持。腾讯公司采取的“二选一”行为,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消费者的自由选择权,对市场竞争秩序和社会福利造成了不良影响。考虑到互联网企业滥用支配地位具有较强的隐蔽性,而且还具有一定的正当性。互联网企业具有的规模效应、网络效应和双边市场效应,或将成为其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的辩护理由。再考虑到各国反垄断法的条条款款对互联网相关市场界定、市场支配地位及滥用支配地位的认定较为模糊,缺少具体的量化标准,故而互联网企业滥用支配地位行为容易逃脱反垄断法的规制。依据法经济学理论的预测,互联网企业取得市场支配地位后,如果不受到反垄断法有效规制,他们将采取排除或限制竞争的垄断行为以攫取超额利润。因而,在看到互联网企业提高经济效率、改善民生的同时,不能忽视互联网企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已经产生或者将要产生的实质性损害。互联网企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法经济学研究,既要从实证分析的角度研究相关市场界定和市场支配地位认定,又要从规范分析的角度研究滥用价格行为和滥用非价格行为的认定,既要从经济学的视角研究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危害性,又要从法学的视角研究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违法性。具言之,互联网企业的市场支配地位行为如果有悖于完全竞争理论和科斯定理,对市场公平竞争、资源配置效率、产品及技术创新、社会福利造成实质性损害,它将成为反垄断语境中的滥用支配地位行为,继而应当受到反垄断法的严厉规制。反之,互联网企业实施的市场支配地位行为若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在对其进行反垄断调查时应当持谨慎或宽容的态度。基于这样的研究逻辑,互联网企业和传统企业之间的内在差异,互联网企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概念和危害,法律界普遍采用的反垄断规制原则,将成为本文首先要厘清的几个基本问题。接着,论文阐述用于分析互联网企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法经济学理论如完全竞争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和芝加哥学派的反垄断理论等。继而,文章从反垄断法律的条文出发,考察互联网企业相关市场界定和市场支配地位认定的影响因素和计算方法,从法经济学角度研究互联网企业的市场支配地位行为对市场竞争、交易成本、资源配置效率造成的实质性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反垄断规制选择。最后,文章提出有效规制互联网企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法律改革建议。全文共约13万余字。除引言外,正文共包括以下六章内容:第一章互联网企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基本问题。本章研究的几个基础问题分别是互联网及互联网企业的内涵、互联网企业日新月异的创新行为、用于规制互联网企业滥用行为的基本原则。经过系统梳理,本章认为互联网企业是指借助互联网经营平台、以提供电子信息和数据服务为主营业务,以互联网交易为主营收入的轻资产企业。互联网企业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产品服务创新和经营模式创新。在现阶段,规制互联网企业滥用支配地位行为的法律原则主要适用于行为合理原则。第二章互联网企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法经济学理论。促进市场竞争,提高经济效率,增进社会福利是规制互联网企业滥用行为的最终目标。而新兴互联网企业得以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在于,它能够减少信息不对称、降低交易成本、促进技术创新。两者的交集为完全竞争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和反垄断理论。这三种理论在很大程度上互联互通,如果互联网企业的行为满足完全竞争理论的内在要求,它既能够降低交易成本、又不违背反垄断法的禁止性规定,反之则反是。第三章互联网企业的相关市场界定和支配地位认定。相关市场界定包括相关商品市场界定、相关地域市场界定,在反垄断研究中界定相关市场是一个极为关键的问题。本章以“3q大战”案件为例,详细阐述替代分析法和假定垄断者测试法,在互联网企业零价格营销模式下替代分析法更具适用性。经研究后发现,互联网企业相关市场界定具有很大争议,不同法院的认定范围存在明显差异。本章还论述了市场支配地位认定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以及认定结果的合理性。虽然市场份额推定分析法具有一定局限性,但不应否定它在市场支配地位认定中的基础作用,就算互联网企业的市场份额出现剧烈变化也是如此。第四章互联网企业滥用价格行为的法经济学分析。本章首先从反垄断法的角度考察垄断定价、价格歧视和掠夺性定价三种滥用行为的法律认定,以及它们是否对市场竞争、技术创新、经济效率及社会福利产生实质性损害。接着再从法经济学的角度考察这三种滥用价格行为对市场公平竞争、交易成本和资源配置效率造成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判断是否应该对它们进行反垄断规制。经过研究,本章发现对垄断定价、掠夺定价的反垄断规制存在一定争议,对价格歧视的反垄断规制态度较为一致。第五章互联网企业滥用非价格行为的法经济学分析。本章首先从反垄断法的角度考察搭配销售、拒绝交易和限定交易三种非滥用行为的法律认定,以及它们是否对市场竞争、技术创新、经济效率和社会福利产生实质性损害。接着再从法经济学的角度考察这三种滥用非价格行为对竞争秩序和交易成本造成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判断是否应该对它们进行反垄断规制。经过研究,本章发现对搭售行为的反垄断规制存在较大争议,但是对拒绝交易和限定交易的反垄断规制态度较为统一。第六章有效规制互联网企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法律改革建议。本章围绕相关市场准入条件和滥用行为的反垄断规制,详细阐述有效规制互联网企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的法律措施。大幅增加同类经营者的数量,可以从根源上预防和制止互联网企业滥用价格行为和非价格行为,因而应该推行互联网相关商品市场准入的负面清单制度、相关地域市场准入的负面清单制度。为了有效推行反垄断执法工作,应当建立反垄断法律案例指导制度、完善三大反垄断机构出台的规章制度,修订《反垄断法》司法解释及相关律制度。
王峻峰[8](2004)在《分布环境下的协同装配序列规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并行工程和计算机集成制造中的关键支撑技术,计算机辅助装配规划是产品数字化预装配的核心问题,也是决定产品生产成本的重要因素。随着装配体中零部件数量的增加,装配规划变得更加困难;另外,网络化制造模式的形成需要协同预装配技术的支持。为此,本文提出了网络分布环境下面向装配的协同设计集成框架,研究了复杂产品的协同装配序列规划方法。 在分析产品装配结构设计过程和协同规划对装配模型的信息需求基础上,提出包含装配设计意图、过程和结果的面向协同规划的复杂产品装配建模思想。研究并建立了基于装配结的装配联系图模型和基于共享零件的产品局部结构规划层次树模型,阐明了协同装配序列规划模型中零件信息、装配信息和协同管理信息的内容和组成。 为了对产品结构进行装配序列规划,提出了装配序列蚁群优化方法,实现了采用拆卸策略的装配序列产生和优化。提出拆卸完全图来隐式、动态地表达序列空间,将初始可行的拆卸操作设置为搜索起始点,用集成拆卸矩阵进行装配过程几何推理,从而生成拆卸操作候选列表来限制搜索的范围,保证了构建序列的可行性。讨论了算法的特点,并和其它智能装配优化方法进行了比较和分析。 以规划结构层次树模型为参考、共享零件为联系,研究了自下而上的局部装配序列调整、合并、冗余约束处理和搜索的序列综合过程。讨论了局部装配序列的调整规则,提出了不同规划结构间零件全局装配优先关系的空间阻碍图表达,给出了清除合并序列中冗余约束信息的算法。基于建立的装配经验知识库,通过对序列综合后形成的装配优先图进行搜索获得产品的装配序列参考方案。 面向网络分布环境下多用户装配方案协同决策的需求,提出了协同装配活动五元组模型。详细讨论了装配操作权控制的令牌模型、复制式协同装配场景的同步维护和基于事件的协同装配通讯协议描述、传递和解析等协同装配活动机制。通过分离装配应用模型和可视化模型,提出了网络环境下基于装配主模型的干涉检查模式。研究了静态文件-动态模型方式的多用户协同装配可视化方法。 给出了支持协同装配序列规划原型系统的体系结构,利用 VC++、Java、VRML、Socket 技术和 Protoolkits、Open API 开发工具包实现了面向协同规划的装配建模、装配序列蚁群优化、装配序列综合和协同装配网络平台等功能模块,用实例产品验证了研究成果的正确性和有效性。文末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展望了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杜彦讳[9](2015)在《基于用户体验的家用呼吸机设计》文中研究指明依托信息时代科技的飞跃和发达的服务业,人们的生活理念和消费观念正逐渐发生变化,越来越倾向于购买能够为其带来绝佳体验的商品。体验经济的发展正在改变产品的设计趋势,而用户体验设计作为最符合该趋势的设计理念之一,以用户为中心,以体验为导向,能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由于环境污染和人口老龄化,呼吸系统疾病已成为国际四大慢性病之一,而家用呼吸机是其最有效的治疗手段,因此,国内市场规模以年均20%的速度递增。在需求集中的高端市场,浅层次的价格竞争毫无意义,体验才是竞争的主要手段。高端市场长期被国外企业垄断,国内企业由于追求短期利益,导致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竞争力,而引入用户体验设计则可以大幅提升产品竞争力。本文主要对家用呼吸机设计中的用户体验设计问题进行研究,通过对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的概述引入了用户体验设计,然后介绍了其概念、相关理论和方法,明确了产品设计要素满足用户需求是产生良好体验的基础。随后通过调查家用呼吸机,获取其设计趋势,并对设计要素进行分类。接着运用统计学相关方法建立了目标用户背景资料,采用焦点小组法、现场观察法和情境体验法获取用户显性和隐性的需求,并基于用户体验映射为产品设计要素。最后根据相关规定、设计趋势和要素进行概念设计,并对概念进行了定性评估。在实例中,提出了3个可以大幅改进现有产品用户体验的设计方案,并将服务作为产品的一部分进行用户体验设计。
李晓虎[10](2004)在《旋转机械状态监测与信号分析系统的复用研究》文中指出在线状态监测与信号分析是近年来为适应现代化生产而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已经被实践证明是提高机械设备运行可靠性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手段。但由于在线状态监测与信号分析系统软件与设备的相关性而导致系统开发的成本很高。如何针对不同的机械设备,更快速、更灵活地开发更有效的在线状态监测与信号分析系统软件得到了广泛的关注。论文首先对现有的状态监测与信号分析系统进行了透彻分析,提出了把软件复用的思想应用于在线状态监测与信号分析系统的软件开发中;进行了把客户机/服务器(C/S)软件体系结构技术、组件对象模型(COM)技术和面向对象技术应用于状态监测与信号分析软件研制的尝试;设计开发出信号分析界面绘制的可复用组件、以界面绘制复用组件为基础的信号分析ActiveX控件、状态总貌监测ActiveX控件及远程数据库访问等组件模块。论文最后以某化工厂R05齿轮箱和某供气厂压缩机组为应用实例,对其进行了在线状态监测与信号分析系统的研究和开发。对齿轮箱振动产生的机理及其典型的信号处理方法进行了介绍。随后,应用状态监测与信号分析系统对齿轮箱和压缩机组进行了工况分析,并分别得出了齿轮箱齿轮磨损、转子不平衡和不对中及压缩机组小齿轮磨损严重的结论。实际应用表明,应用软件复用技术开发的系统具有开发速度快、针对性强的特点,能够很好地满足工程应用的要求。论文的结尾给出了一些提高系统质量的一些建议。
二、用户对轴承质量的意见摘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户对轴承质量的意见摘录(论文提纲范文)
(1)面向产品生命周期的全面质量管理系统建模及实现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基于过程的先进管理模式 |
1.2.1 全面质量管理 |
1.2.2 标准化管理(ISO9000体系) |
1.2.3 六西格管理(6σ或6 Sigma) |
1.2.4 企业资源计划 |
1.2.5 业务过程重组 |
1.2.6 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 |
1.2.7 先进管理模式的关系 |
1.3 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研究评述 |
1.3.1 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发展阶段及特点 |
1.3.2 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研究评述 |
1.3.3 基于过程的质量管理信息系统 |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总体框架 |
1.4.1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4.2 论文的总体结构框架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PLCTQM及建模方法比较研究 |
2.1 引言 |
2.2 产品生命周期全面质量管理 |
2.2.1 基本思想 |
2.2.2 PLCTQM基本原则 |
2.2.3 PLCTQM的基本框架 |
2.2.4 PLCTQM的实施流程 |
2.3 建模方法比较研究 |
2.3.1 IDEFx方法 |
2.3.2 活动网络图 |
2.3.3 角色行为图法 |
2.3.4 Petri网 |
2.3.5 集成信息系统体系结构 |
2.3.6 面向对象建模方法 |
2.3.7 工作流建模 |
2.3.8 建模方法比较 |
2.4 PLCTQM建模框架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PLCTQM集成建模体系结构研究 |
3.1 引言 |
3.2 PLCTQM多维展开 |
3.2.1 产品生命周期维 |
3.2.2 质量活动维 |
3.2.3 过程组织维 |
3.3 PLCTQM多视图描述 |
3.3.1 需求视图 |
3.3.2 产品视图 |
3.3.3 功能视图 |
3.3.4 资源视图 |
3.3.5 质量特性视图 |
3.3.6 指令视图 |
3.3.7 信息视图 |
3.3.8 过程视图 |
3.3.9 视图之间的关联 |
3.3.10 视图的一致性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可拓理论的质量传递与映射关系研究 |
4.1 引言 |
4.2 可拓理论 |
4.2.1 可拓元 |
4.2.2 可拓变换 |
4.2.3 可拓集合 |
4.3 质量传递与映射模型 |
4.4 基于可拓理论用户需求与产品质量的映射研究 |
4.4.1 用户需求物元及其可拓性 |
4.4.2 用户需求物元变换 |
4.4.3 产品质量物元 |
4.4.4 用户需求至产品质量的映射 |
4.5 基于可拓理论产品质量与过程质量的映射研究 |
4.5.1 活动可拓元及其可拓性 |
4.5.2 过程质量物元 |
4.5.3 过程质量可拓集合 |
4.5.4 产品质量至过程质量的映射 |
4.6 映射的可拓分析方法 |
4.6.1 度量指标 |
4.6.2 关联度 |
4.6.3 优度分析 |
4.6.4 混合型可拓分析 |
4.7 质量特性视图 |
4.8 质量映射分析案例 |
4.8.1 案例目标 |
4.8.2 磨削与检测的有关说明 |
4.8.3 映射分析步骤 |
4.8.4 映射分析结果 |
4.8.5 案例的结论 |
4.9 本章小结 |
第5章 PLCTQM模型实现技术的研究 |
5.1 引言 |
5.2 PLCTQM过程模型物元描述 |
5.3 PLCTQM过程模型的实现 |
5.3.1 过程模型的实现流程 |
5.3.2 过程模型计算机实现参考模型 |
5.3.3 可视化过程定义工具 |
5.3.4 过程模型解释机与执行服务 |
5.3.5 接口 |
5.4 PLCTQM过程元模型 |
5.4.1 过程元模型基本概念 |
5.4.2 过程元模型的结构 |
5.4.3 过程元模型的描述 |
5.5 质量活动集成单元 |
5.5.1 质量活动集成单元结构 |
5.5.2 质量活动集成单元信息 |
5.5.3 质量活动集成单元与过程模型的关系 |
5.6 基于XPDL统一过程模型描述 |
5.6.1 XML的特点 |
5.6.2 XPDL的基本框架 |
5.6.3 XPDL的扩展 |
5.6.4 XPDL的统一描述 |
5.6.5 基于XPDL/XML过程模型信息转换结构 |
5.7 基于质量问题驱动的问题诊断研究 |
5.7.1 质量问题的表示 |
5.7.2 质量问题诊断知识模型 |
5.7.3 质量知识获取过程模型 |
5.7.4 质量知识加工模型 |
5.8 PLCTQM过程模型评价优化 |
5.8.1 过程模型评价方法论 |
5.8.2 建立过程模型评价指标体系 |
5.8.3 设计方案质量评价的线性规划模型 |
5.8.4 设计方案的择优求解 |
5.8.5 过程模型的评价决策 |
5.8.6 案例 |
5.9 本章小结 |
第6章 PLCTQMS系统开发及应用研究 |
6.1 引言 |
6.2 PLCTQMS系统分析 |
6.2.1 系统需求 |
6.2.2 系统功能模块 |
6.2.3 系统的总体结构 |
6.2.4 主要功能模块 |
6.2.5 PLCTQMS的特点 |
6.3 PLCTQMS系统实现技术 |
6.3.1 可拓理论与面向对象技术 |
6.3.2 主要类 |
6.3.3 质量工具组件 |
6.4 PLCTQMS系统的运行 |
6.5 PLCTQMS系统在产品开发的应用案例 |
6.5.1 APQP过程模板的提出与意义 #16l |
6.5.2 APQP过程 |
6.5.3 建立APQP过程模板 |
6.5.4 APQP过程模板的应用 |
6.5.5 APQP过程PLCTQMS系统实现特点 |
6.6 PLCTQMS系统在轴承制造企业的应用案例 |
6.6.1 应用背景 |
6.6.2 轴承磨削加工过程建模 |
6.6.3 过程模型的运行 |
6.6.4 质量问题的诊断 |
6.6.5 案例的说明 |
6.7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3)基于厂商主导模式下的一汽—大众二手车认证延保业务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内容 |
第2章 国内外二手车业务发展概况 |
2.1 发达国家与地区的二手车业务 |
2.1.1 美国二手车市场 |
2.1.2 德国二手车市场 |
2.2 中国二手车业务的兴起与发展 |
2.2.1 中国二手车业务的兴起 |
2.2.2 中国二手车业务的发展 |
2.3 二手车认证延保业务 |
2.3.1 品牌二手车业务的兴起 |
2.3.2 品牌二手车业务的发展 |
2.3.3 品牌二手车认证与延保 |
第3章 一汽-大众二手车认证延保业务的现状 |
3.1 一汽-大众二手车交易 |
3.2 一汽-大众二手车认证延保业务 |
3.2.1 一汽-大众二手车认证条件 |
3.2.2 133项检测标准 |
3.2.3 一汽-大众二手车延保范围 |
3.3 一汽-大众二手车认证延保业务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
3.3.1 历年业务开展状态 |
3.3.2 业务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
第4章 中国主流厂商二手车认证延保业务的比较分析 |
4.1 奥迪品荐二手车认证延保 |
4.1.1 奥迪品荐二手车的出现 |
4.1.2 来自奥迪品荐的二手车认证延保 |
4.1.3 奥迪品荐二手车认证条件 |
4.1.4 奥迪品荐认证二手车110项检测标准 |
4.1.5 奥迪品荐二手车延保范围 |
4.2 上海大众二手车认证延保 |
4.2.1 上海大众阳光易手车的出现 |
4.2.2 来自上海大众阳光易手车的二手车认证延保 |
4.2.3 上海大众阳光易手车认证标准 |
4.3 一汽-大众二手车认证延保的差异化分析 |
4.3.1 检测机构 |
4.3.2 承保方式 |
4.3.3 政策导向 |
第5章 一汽-大众二手车认证延保业务的发展策略 |
5.1 一汽-大众二手车认证延保业务的目标与定位 |
5.1.1 一汽-大众品牌二手车业务理念 |
5.1.2 二手车认证延保业务的战略目标与定位 |
5.2 一汽-大众二手车认证延保业务的发展模式 |
5.3 一汽-大众二手车认证延保业务的管理体系 |
5.3.1 组织机构与管理职能 |
5.3.2 业务流程与管理规范 |
5.3.3 认证延保业务标准 |
第6章 一汽-大众二手车认证延保业务的保障措施 |
6.1 政策支持 |
6.1.1 认证费用 |
6.1.2 零售支持 |
6.2 管理培训 |
6.2.1 日常走访 |
6.2.2 入店辅导 |
6.2.3 运营标准检查 |
6.3 飞行检查 |
6.3.1 飞行检查的意义 |
6.3.2 飞行检查的实施方法 |
第7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设计驱动的专利规避设计方法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1 新格局下专利规避设计研究的推进 |
1.2.2 设计方法的创新是实现专利规避的动力 |
1.3 专利规避方法研究现状综述 |
1.3.1 专利规避的概述 |
1.3.2 国内专利规避研究的必要性 |
1.3.3 专利规避设计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4 当前专利规避设计方法研究及其存在的不足性 |
1.4 设计创新的概念界定 |
1.4.1 设计驱动创新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2 设计驱动创新的研究意义 |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
1.5.1 论文研究内容 |
1.5.2 论文研究意义 |
1.5.3 论文创新点 |
1.5.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知识及理论 |
2.1 引言 |
2.2 专利基本知识及侵权判定原则 |
2.2.1 专利的基本知识 |
2.2.2 专利侵权判定 |
2.3 专利知识分析评价理论与工具 |
2.4 设计驱动创新理论 |
2.4.1 设计与创新的联系 |
2.4.2 设计驱动创新理论内容与创新过程 |
2.5 相关知识及理论 |
2.5.1 冲突和发明原理 |
2.5.2 基于九屏幕的问题分析原理 |
2.5.3 技术进化定律 |
2.5.4 技术进化潜力 |
2.5.5 QFD方法理论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产品创新的专利规避设计方向获取策略 |
3.1 引言 |
3.2 专利信息与设计创新之间的关系 |
3.3 基于专利知识的产品目标功能挖掘 |
3.4 基于问题回溯的设计创新方向确定 |
3.4.1 问题回溯获取用户潜在需求 |
3.4.2 QFD对用户需求信息的转化 |
3.5 基于技术进化定律的设计创新方向确获取 |
3.5.1 对目标功能的功能系统分解 |
3.5.2 基于技术进化定律获取目标功能的设计方向 |
3.6 产品创新设计方向获取流程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专利规避创新方向实现策略 |
4.1 专利规避设计中设计方向实现原理解的问题 |
4.2 创新方案实现中冲突问题解决策略 |
4.2.1 产品创新过程中技术冲突的解决 |
4.2.2 产品创新设计中设计元素的物理冲突的解决 |
4.3 基于专利知识的产品设计顿悟实现过程 |
4.3.1 产品的设计顿悟来源 |
4.3.2 设计顿悟实现方法总结 |
4.4 设计驱动的专利规避设计方法实现策略流程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设计驱动的专利规避方法应用 |
5.1 设计驱动的专利规避产品设计流程构建 |
5.2 黑板擦的专利规避设计案例 |
5.2.1 案例描述 |
5.2.2 黑板擦设计方向的获取 |
5.2.3 黑板擦的专利规避设计 |
5.3 绞车排缆器的专利规避设计案例 |
5.3.1 案例描述 |
5.3.2 绞车设计方向的获取 |
5.3.3 绞车的专利规避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附录D |
附录E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5)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共享出行企业盈利模式评价研究 ——以永安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三、研究述评 |
第三节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技术路线 |
第四节 本文的创新点 |
一、研究对象的创新 |
二、研究视角的创新 |
第二章 共享出行及其盈利模式评价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共享经济与共享出行相关概述 |
一、共享经济的内涵和特征 |
二、共享出行的概念和方式 |
第二节 盈利模式相关概述 |
一、盈利模式的定义 |
二、盈利模式的构成要素 |
第三节 企业盈利模式评价方法概述 |
一、平衡计分卡评价法 |
二、财务指标评价法 |
第四节 共享经济和盈利模式评价的理论基础 |
一、交易成本理论 |
二、价值链理论 |
三、战略管理理论 |
四、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三章 我国共享出行行业的发展及企业盈利模式评价现状分析.. |
第一节 国内共享出行行业的发展现状 |
一、共享出行行业的发展历程 |
二、基于SWOT-PEST矩阵的共享出行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
第二节 国内共享出行企业主要盈利模式的现状分析 |
一、共享出行企业盈利模式现状 |
二、共享出行企业盈利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三节 国内共享出行企业盈利模式评价现状分析 |
一、评价指标单一化 |
二、缺乏定量分析 |
第四节 平衡计分卡对共享出行企业盈利模式评价的优势 |
一、完善企业盈利模式评价体系 |
二、帮助企业实现战略性长远发展 |
三、保证企业盈利模式评价指标具有可操作性 |
第四章 永安行盈利模式评价的案例分析 |
第一节 永安行公司介绍 |
一、公司简介 |
二、公司组织架构 |
三、公司股权结构 |
四、公司业务概要 |
第二节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永安行盈利模式评价体系 |
一、永安行公司发展战略及盈利模式评价现状 |
二、确定评价主体和客体 |
三、评价目标和指标设计原则 |
四、评价指标的选取 |
五、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及评分方法 |
第三节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永安行盈利模式评价 |
一、财务维度评价 |
二、客户维度评价 |
三、内部业务流程维度评价 |
四、学习与成长维度评价 |
五、综合评价结果与分析 |
第四节 与同行业企业盈利模式的比较分析 |
第五章 完善共享出行企业盈利模式评价的建议 |
第一节 共享出行企业盈利模式评价方法的建议 |
一、引入平衡计分卡完善共享出行企业盈利模式评价体系 |
二、对盈利模式的评价不能够脱离企业战略 |
三、对评价指标进行适时动态调整 |
四、结合多种方法进行综合评价 |
第二节 优化共享出行企业盈利模式的建议 |
一、打造共享出行服务综合格局 |
二、探索和发展大数据增值服务 |
三、优化共享出行工具区域配置 |
四、加强和完善软硬件设施建设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不足与未来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本文研究不足之处 |
第三节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致谢 |
本人在读期间完成的研究成果 |
(6)基于知识网格的知识供应理论与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知识管理 |
1.2.2 网格与知识网格 |
1.2.3 个性化信息服务 |
1.3 研究现状小结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5 本文的组织结构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面向知识供应的知识网格 |
2.1 引言 |
2.2 知识网格理论与技术 |
2.2.1 网格的定义及扩展 |
2.2.2 知识网格的定义 |
2.2.3 知识网格的关键技术 |
2.2.4 知识网格中知识资源空间模型 |
2.2.4.1 知识资源空间模型的定义 |
2.2.4.2 面向产品开发领域的知识资源空间模型 |
2.3 知识网格与知识供应 |
2.3.1 知识网格的架构 |
2.3.1.1 基于知识网格的知识供应系统层次图 |
2.3.1.2 知识网格层与知识供应层服务模型描述 |
2.3.2 知识网格的物理拓扑结构 |
2.3.3 基于知识网格的企业内知识生产与供应 |
2.3.4 基于知识网格的企业之间知识供应 |
2.4 基于对等网络的知识网格实现策略 |
2.4.1 对等网络相关技术介绍 |
2.4.2 基于半分布式结构化对等网络的知识网格架构 |
2.4.2.1 结构化与半分布式对等网络 |
2.4.2.2 半分布式结构化知识网格三层架构 |
2.4.2.3 知识空间层中超级节点间语义关联 |
2.4.3 知识网格中基于语义的知识资源查询路由方法 |
2.4.3.1 知识资源查询路由方法总体框架 |
2.4.3.2 知识空间查询及其扩展查询方法 |
2.4.3.3 面向关联语义的查询扩展规则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知识服务的知识资源组织 |
3.1 引言 |
3.2 知识网格环境下的知识服务 |
3.2.1 知识服务的意义 |
3.2.2 知识服务在知识网格中的应用模式 |
3.2.3 面向知识供应的知识服务网络体系 |
3.2.4 知识服务的建模 |
3.2.4.1 知识服务模型 |
3.2.4.2 知识服务本体 |
3.3 基于语义超图的知识服务语义关联 |
3.3.1 知识服务的语义关联 |
3.3.2 Hy-SN:基于超图的语义网络 |
3.3.2.1 语义网络与超图 |
3.3.2.2 语义超图:语义网络与超图的结合 |
3.3.3 语义超图的数据结构 |
3.3.3.1 语义超图的矩阵形式 |
3.3.3.2 语义超图的数组形式 |
3.3.3.3 两种数据结构的比较 |
3.3.4 基于语义超图的知识推理 |
3.3.4.1 语义超图的逻辑推理 |
3.3.4.2 语义超图的相似推理 |
3.3.4.3 语义超图的归纳推理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工作流的知识需求建模 |
4.1 引言 |
4.2 静态知识需求模型 |
4.2.1 工作流关联模型 |
4.2.2 三种知识需求 |
4.2.3 知识需求拉动知识供应 |
4.3 动态知识需求模型 |
4.3.1 动态知识需求总体框架 |
4.3.2 基于内容的知识需求挖掘 |
4.3.2.1 确定关键词-领域关系表 |
4.3.2.2 确定文档的关键词词频 |
4.3.2.3 确定每个成员的领域隶属度 |
4.3.3 基于角色任务信息的协同知识需求挖掘 |
4.3.4 基于社区成员关联的的协同知识需求挖掘 |
4.3.4.1 社区内成员间关联发现的几种途径 |
4.3.4.2 基于Email 记录的协同知识需求发掘 |
4.3.5 混合式知识需求挖掘 |
4.3.5.1 两种方式的单纯合并 |
4.3.5.2 将基于内容的思想融入到协同式挖掘 |
4.3.5.3 将协同式思想融入到基于内容的挖掘 |
4.3.6 基于统计分析的知识需求量的确定 |
4.3.6.1 成员知识需求量的确立依据 |
4.3.6.2 确定成员的忙碌程度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知识网格环境中的知识供应引擎 |
5.1 引言 |
5.2 基于需求模型的知识供应引擎 |
5.2.1 知识供应引擎的总体框架 |
5.2.2 知识供应的中的四条管道 |
5.2.3 知识供应引擎中语义相似度定义 |
5.2.3.1 基于继承关系的概念语义相似度 |
5.2.3.2 基于复杂语义关系的概念语义相似度 |
5.2.3.3 基于概念相似度的知识服务能力相似度 |
5.2.4 基于语义的知识服务能力匹配算法 |
5.3 面向创新设计的知识供应引擎 |
5.3.1 基于TRIZ 和本体的创新知识供应 |
5.3.2 面向产品创新的知识本体 |
5.3.2.1 面向产品创新的知识本体的构建 |
5.3.2.2 面向产品创新的知识本体的描述 |
5.3.3 语义注册 |
5.3.4 知识供应中的语义解析 |
5.3.5 知识查询分配设计 |
5.3.5.1 知识网格中跨库查询语句格式 |
5.3.5.2 知识网格中跨库查询解析 |
5.3.6 基于技术矛盾的知识查询 |
5.4 分布式知识供应引擎的实现策略 |
5.4.1 分布式知识供应引擎总体框架 |
5.4.2 分布式知识供应引擎运行流程 |
5.4.3 分布式知识供应引擎中关键技术分析 |
5.4.3.1 事件驱动的知识推送模块 |
5.4.3.2 过滤筛选模块 |
5.4.3.3 邻居节点集初始化 |
5.4.3.4 邻居节点集重构模块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知识供应在产品设计领域中的应用 |
6.1 引言 |
6.2 知识供应原型系统与工具介绍 |
6.2.1 原型系统总体介绍 |
6.2.2 原型系统各模块的功能介绍 |
6.2.2.1 知识需求定义工具模块 |
6.2.2.2 知识供应平台模块 |
6.2.2.3 面向创新的知识供应模块 |
6.3 基于需求模型的知识供应实例 |
6.3.1 案例背景介绍 |
6.3.2 静态知识需求的定义 |
6.3.3 基于知识需求的知识供应结果 |
6.3.4 动态知识需求的智能挖掘 |
6.3.4.1 基于过去查询历史的用户知识需求挖掘 |
6.3.4.2 基于角色任务信息的协同知识需求挖掘 |
6.3.4.3 基于社区成员关联的协同知识需求挖掘 |
6.4 面向创新设计的知识供应实例 |
6.4.1 应用背景 |
6.4.2 创新问题的因果层次分析 |
6.4.3 查询的语义解析 |
6.4.4 分布式查询的分配执行 |
6.4.5 面向创新的知识供应结果展示 |
6.4.6 基于TRIZ 矛盾矩阵的知识供应实例 |
6.5 分布式知识供应模拟场景展示 |
6.5.1 节点之间相似度的计算 |
6.5.2 节点对知识资源的筛选 |
6.5.3 节点对邻居节点集的重构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本文的主要贡献 |
7.2 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7)互联网企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法经济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互联网企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基本问题 |
第一节 互联网企业的范畴 |
一、互联网企业的内涵和特征 |
二、互联网企业和非互联网企业 |
第二节 互联网企业的创新 |
一、产品及服务的创新 |
二、经营模式的创新 |
第三节 互联网企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概念和危害 |
一、互联网企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概念 |
二、互联网企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危害 |
第四节 互联网企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规制原则 |
一、本身违法原则 |
二、行为合理原则 |
小结 |
第二章 互联网企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法经济学理论 |
第一节 有关竞争的法经济学理论 |
一、完全竞争理论 |
二、不完全竞争理论 |
第二节 有关交易成本的法经济学理论 |
一、交易成本与科斯定理 |
二、交易成本与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三节 有关反垄断的法经济学理论 |
一、哈佛学派的结构主义理论 |
二、芝加哥学派的效率主义理论 |
三、后芝加哥学派的消费者保护理论 |
小结 |
第三章 互联网企业的相关市场界定和支配地位认定 |
第一节 互联网企业相关商品市场的界定 |
一、相关商品市场界定的方法 |
二、相关商品市场界定的实践 |
第二节 互联网企业相关地域市场的界定 |
一、国外相关地域市场的界定 |
二、国内相关地域市场的界定 |
第三节 互联网企业市场支配地位的认定 |
一、市场支配地位认定的影响因素 |
二、市场支配地位认定的方法 |
小结 |
第四章 互联网企业滥用价格行为的法经济学分析 |
第一节 互联网企业滥用价格行为的认定 |
一、垄断定价行为的认定 |
二、价格歧视行为的认定 |
三、掠夺定价行为的认定 |
第二节 互联网企业垄断定价和价格歧视的法经济学分析 |
一、垄断定价对市场竞争和资源配资效率的影响 |
二、价格歧视对市场竞争和交易成本的影响 |
三、垄断定价和价格歧视的反垄断法规制 |
第三节 互联网企业掠夺性定价的法经济学分析 |
一、掠夺性定价对市场竞争的影响 |
二、掠夺性定价对交易成本的影响 |
三、掠夺性定价的反垄断法规制 |
小结 |
第五章 互联网企业滥用非价格行为的法经济学分析 |
第一节 互联网企业滥用非价格行为的认定 |
一、搭售行为的认定 |
二、拒绝交易行为的认定 |
三、限定交易行为的认定 |
第二节 互联网企业搭售行为的法经济学分析 |
一、搭售行为对市场竞争和交易成本的影响 |
二、搭售行为的反垄断法规制 |
第三节 互联网企业拒绝交易和限定交易的法经济学分析 |
一、拒绝交易和限定交易对市场竞争的影响 |
二、拒绝交易和限定交易对交易成本的影响 |
三、拒绝交易和限定交易的反垄断法规制 |
小结 |
第六章 有效规制互联网企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法律改革建议 |
第一节 建立互联网企业相关市场准入制度 |
一、推行互联网企业相关商品市场准入的负面清单制度 |
二、推行互联网企业相关地域市场准入的负面清单制度 |
第二节 完善互联网企业滥用行为反垄断规制的相关法律制度 |
一、建立互联网企业反垄断规制的案例指导制度 |
二、完善三大反垄断机构制定的规章制度 |
三、完善《反垄断法》司法解释及相关法律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8)分布环境下的协同装配序列规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的来源、目的和意义 |
1.2 课题的研究背景 |
1.3 相关研究综述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 |
1.5 本文的章节安排和结构 |
2 面向装配的协同设计框架 |
2.1 引言 |
2.2 分布环境下面向装配的协同设计 |
2.3 协同装配序列规划方法 |
2.4 本文的研究假设 |
2.5 本章小结 |
3 面向协同规划的装配建模 |
3.1 引言 |
3.2 基于功能的产品装配设计过程 |
3.3 协同装配规划信息需求分析 |
3.4 基于装配结的联系图模型 |
3.5 基于共享零件的层次树模型 |
3.6 本章实例 |
3.7 本章小结 |
4 装配序列规划与优化 |
4.1 引言 |
4.2 基本蚁群系统模型 |
4.3 装配序列蚁群规划与优化方法 |
4.4 本章实例与讨论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装配序列综合 |
5.1 引言 |
5.2 装配序列综合流程 |
5.3 装配序列调整 |
5.4 装配序列合并 |
5.5 本章实例 |
5.6 本章小结 |
6 网络化协同装配技术 |
6.1 引言 |
6.2 协同装配网络环境体系结构 |
6.3 协同装配活动机制 |
6.4 协同装配可视化技术 |
6.5 本章小结 |
7 原型系统与应用实例 |
7.1 系统的结构框架 |
7.2 系统的功能模块 |
7.3 应用实例 |
7.4 本章小结 |
8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
8.1 全文总结 |
8.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 2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研究项目 |
附录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验收意见 |
(9)基于用户体验的家用呼吸机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经济趋势与消费趋势 |
1.1.2 设计趋势 |
1.1.3 商品市场的同质化竞争 |
1.1.4 家用呼吸机市场潜力巨大 |
1.2 研究目的 |
1.3 用户体验设计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概括 |
1.3.2 国内研究概括 |
1.4 研究思路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论文框架和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用户体验设计 |
2.1 用户体验设计的概念 |
2.2 用户体验设计理论 |
2.2.1 用户体验设计生命周期模型 |
2.2.2 用户体验设计层次模型 |
2.3 用于用户体验设计的相关设计理论与设计方法 |
2.3.1 人机工程学 |
2.3.2 心理学 |
2.4 用户体验研究方法 |
2.4.1 人机工程学方法 |
2.4.2 焦点小组法 |
2.4.3 问卷调查法 |
2.4.4 现场观察法 |
2.4.5 情境构建法 |
2.5 用户体验评价方法 |
2.5.1 层次分析法 |
2.5.2 语义区分评价法 |
2.5.3 模糊评价法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家用呼吸机简介及发展趋势 |
3.1 家用呼吸机简介 |
3.1.1 家用呼吸机定义 |
3.1.2 家用呼吸机分类 |
3.1.3 家用呼吸机主要构成部件 |
3.2 家用呼吸机系统分析 |
3.3 家用呼吸机市场及发展趋势分析 |
3.3.1 家用呼吸机的品牌与市场 |
3.3.2 家用呼吸机发展趋势 |
3.4 家用呼吸机设计要素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用户体验的家用呼吸机设计研究 |
4.1 家用呼吸机用户体验设计流程 |
4.2 目标用户研究 |
4.2.1 目标用户分类 |
4.2.2 目标用户背景资料建立 |
4.3 用户显性需求获取与设计要素转化 |
4.3.1 显性需求与设计要素的直接获取 |
4.3.2 显性需求与设计要素的间接获取 |
4.4 用户隐性需求获取与设计要素转化 |
4.4.1 现场观察法获取隐性用户需求与设计要素 |
4.4.2 情境体验法获取隐性用户需求与设计要素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用户体验的家用呼吸机设计实例 |
5.1 设计要素的筛选及实现 |
5.1.1 设计要素筛选及分析 |
5.1.2 设计要素权重的确定 |
5.1.3 部分设计要素的实现方式 |
5.2 家用呼吸机设计构想 |
5.2.1 产品设计 |
5.2.2 服务设计 |
5.3 概念设计评价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附录A 目标用户背景资料 |
附录B 20款畅销家用呼吸机介绍 |
附录C 焦点小组 |
附录D 现场观察法部分用户行为顺序记录 |
(10)旋转机械状态监测与信号分析系统的复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 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软件复用介绍 |
1.2.1 软件复用的意义 |
1.2.2 软件复用的研究现状 |
1.3 状态监测和信号分析技术现状及发展方向 |
1.3.1 旋转机械状态监测与信号分析技术的发展历程 |
1.3.2 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的组成 |
1.3.3 已有的状态监测与诊断分析系统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
1.3.4 MFD403系统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
1.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状态监测与信号分析系统的可复用分析设计 |
2.1 旋转机械状态监测与信号分析系统的基本要求 |
2.2 软件复用技术 |
2.2.1 软件复用的关键问题与解决方案 |
2.2.2 面向对象方法对软件复用的支持 |
2.2.3 COM的可重用性 |
2.2.4 ActiveX控件的应用研究 |
2.3 基于UML的构件分析与方案设计 |
2.3.1 软件构件技术 |
2.3.2 状态监测与信号分析系统的序列图和协作图分析 |
2.3.3 状态监测系统的物理和逻辑设计 |
2.3.4 信号分析系统的物理和逻辑设计 |
2.4 可复用组件构造状态监测与信号分析系统的意义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状态监测系统复用组件的设计与开发 |
3.1 客户机/服务器结构简介 |
3.1.1 两层(Two Tier)结构 |
3.1.2 两层半(Two-and-a-Half Tier)结构 |
3.1.3 三层(Three Tier)结构 |
3.2 数据存储组织结构设计 |
3.2.1 数据存储的两种组织方式 |
3.2.2 系统中几种文件类型的存储结构 |
3.2.3 开发工具的选择 |
3.3 远程数据库访问的软件设计 |
3.3.1 应用程序对数据库的远程访问 |
3.3.2 软件的用户界面 |
3.4 总貌监测ActiveX控件的设计与开发 |
3.4.1 总貌监测的ActiveX控件设计 |
3.4.2 总貌监测的ActiveX控件开发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信号分析系统复用组件的设计与开发 |
4.1 绘图动态链接库的设计开发 |
4.1.1 通用绘图类动态链接库的设计 |
4.1.2 MFD403系统中通用绘图类动态链接库的开发 |
4.2 信号分析ActiveX控件的设计开发 |
4.2.1 信号处理的ActiveX控件设计 |
4.2.2 信号处理的ActiveX控件开发 |
4.3 信号分析软件数据选择的设计开发 |
4.3.1 信号分析软件数据选择的设计 |
4.3.2 信号分析软件数据选择的开发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状态监测与信号分析系统的工程应用 |
5.1 齿轮箱的振动剖析 |
5.1.1 齿轮振动的产生机理 |
5.1.2 齿轮振动特征频率的计算 |
5.2 齿轮箱振动的经典信号处理方法 |
5.2.1 齿轮箱振动信号的频谱分析及其特点 |
5.2.2 倒谱分析原理 |
5.3 MFD403状态监测与信号分析系统的工程应用实例 |
5.3.1 R05齿轮箱结构及各测点的布置 |
5.3.2 R05齿轮箱的测点参数 |
5.3.3 R05齿轮箱的特征频率计算 |
5.3.4 R05齿轮箱的工况分析 |
5.3.5 R05齿轮箱故障分析及结论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压缩机组典型分析诊断实例 |
6.1 压缩机组基本情况 |
6.1.1 机组结构及测点布置 |
6.1.2 机组特征频率计算 |
6.2 压缩机组工况分析 |
6.2.1 机组振动工况分析 |
6.2.2 分析结论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 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四、用户对轴承质量的意见摘录(论文参考文献)
- [1]面向产品生命周期的全面质量管理系统建模及实现技术研究[D]. 邓军. 浙江大学, 2009(10)
- [2]用户对轴承质量的意见摘录[J]. 瓦房店轴承厂. 轴承, 1972(S1)
- [3]基于厂商主导模式下的一汽—大众二手车认证延保业务的研究[D]. 周坤. 吉林大学, 2016(09)
- [4]设计驱动的专利规避设计方法与应用[D]. 张岩. 河北工业大学, 2017(02)
- [5]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共享出行企业盈利模式评价研究 ——以永安行为例[D]. 贾明瑜. 云南财经大学, 2020(07)
- [6]基于知识网格的知识供应理论与技术[D]. 镇璐. 上海交通大学, 2008(04)
- [7]互联网企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法经济学研究[D]. 翁卫国. 西南政法大学, 2016(10)
- [8]分布环境下的协同装配序列规划[D]. 王峻峰. 华中科技大学, 2004(02)
- [9]基于用户体验的家用呼吸机设计[D]. 杜彦讳. 东南大学, 2015(08)
- [10]旋转机械状态监测与信号分析系统的复用研究[D]. 李晓虎. 东南大学, 20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