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科技纤维/天然纤维混纺织物将大行其道(论文文献综述)
王忆雯[1](2019)在《古代造物思想下眉勒的艺术特征与制作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眉勒,也称抹额、额带、头箍、发箍,为束在额前的巾饰,一般多以刺绣或珠玉为饰。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的“頍”音[kuǐ],被发明源于其约发功能,男女皆可服用。秦始皇至海滨巡狩,军士们头戴抹额统一着装接收检阅的形象,成为军队仪容的规范,汉承秦制,抹额主要被将士仪卫用做额饰,用以区分军衔与兵种,便于军事管理,成为军戎服饰的首服。唐代,伴随经济日益发达民族融合加剧的背景,女性地位空前高涨,女扮男装成为社会风尚,女性佩戴抹额的形象在唐墓壁画中屡见不鲜。宋始,“抹额”受到女性青睐,出现丝棉、贵金属、貂皮等各种材质,并发展出各种形制,成为古代女性头部独具特色的饰品。明清时期盛行,清代渐为女性专用首服饰品。民国时期眉勒基本延续了清末的样式,出现呢、绒新型织物面料,以及玻璃材质的装饰物。民初,妇女剪发盛行,眉勒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眉勒作为器物,从男女皆服到女性专属,凝聚了千百年来女性群体的信仰及造物智慧。通过对眉勒系统研究,有助于将零星的、散点式的相关研究厘清,分析眉勒发展演变与社会变革的内在逻辑,挖掘眉勒形制流变背后的成因,有助于传承古代优秀造物思想。本文从服饰艺术学、哲学、历史学、美学、艺术考古学等学科交叉的角度出发,研究古代造物思想对眉勒审美艺术与制作工艺的影响。首先,阅读古籍对古代造物思想进行梳理,结合传世绘画、雕塑、考古等文献资料,对眉勒进行历史溯源,厘清眉勒发展脉络,以时间轴对眉勒发展流变进行考证,归纳出古代造物典型思想对眉勒设计制作的具体指导,通过眉勒在不同时期的演变规律以及使用人群的转变,总结出眉勒发展变迁动因。其次,考察眉勒造型特征、构图形式、装饰纹样、色彩搭配等艺术风格基础上,归纳出眉勒艺术特征:造型程式化、纹样象征性、色彩地域性。眉勒造型多样,构图富有透视性、适应性、韵律性,观象造器思想在眉勒造型集中体现于:师法自然造物法则和以天合天审美规律;眉勒纹样表现形式有具象表现和抽象表现;组织形式有单独或组合纹样构成;组合方式体现了内容与造型的程式规范和个体主观性的艺术创作;眉勒纹样象征性主要从提取隐喻、认知角度、彰显等级、寓意吉祥四个方面阐释,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审美追求。再次,通过对近代眉勒的实物色彩采集,运用X-riteCi7800测色仪对眉勒面料和绣线色彩进行提取,运用统计聚类SCA算法,进行眉勒主色提取与构成量化分析,获得南北方眉勒图像聚类分析的色彩数值,借助孟塞尔色彩系统分析眉勒色彩南北地域化的差异,得出南北地理人文环境因素导致的审美差异是造成眉勒色彩南北差异化明显的根源。眉勒受传统五行五色色彩观的影响,色彩选择与搭配遵循:单色相对比、多色相对比、正色与间色、间色与间色的搭配规律,眉勒色彩艳丽、对比和谐蕴含着中华民族色彩基因。同时,从因材施技造物理念理解眉勒工艺,眉勒工艺主要由制作技艺和装饰工艺两部分组成,制作技艺采用传统作业方式完成,而装饰技艺则包括装饰技法和装饰材质,结合具体案例分析不同眉勒中采用的刺绣、镶滚、手绘方式,镶块和滚边工艺凸显传统女性因地制宜、因材施技的造物智慧。选取如意形、船形、双叶形三种眉勒进行复原实验,验证制作工艺的准确性;将双叶形眉勒对折平铺,测量发现凸起距离形成的弧度,结合人体头部数据统计,发现前中破缝处理,使得眉勒更加贴合人体头部,适体性更强,与人机工程学原理不谋而合,反映了民间女性在生活中积累的格物致知、忘适之适造物智慧。最后得出结论:眉勒造型遵循师法自然的造型法则;眉勒纹样隐含丰富的象征意义,具有符号化功能,反映天人合一的吉祥追求;五行五色色彩观在眉勒配色中应用规律,反映民族色彩文化心理;眉勒制作凸显物尽其用的审美启示,体现了备物致用、造物在宜、因材施技的思想指导,符合中华民族节俭朴素的优良传统。以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馆藏眉勒实物为依据,进行实物整理,建立民间眉勒数据库。文章借助哲学、艺术学、设计学、统计学理论研究成果,运用史料文献与实物相印证的研究方法,对眉勒进行跨学科研究,通过对不同时期眉勒流变与使用人群转变进行梳理,还原了眉勒在历史时期内整体风貌和艺术魅力,分析眉勒发展演变的动因,考释眉勒的发展脉络,通过对眉勒造型特征、技艺工法、装饰纹样、色彩搭配分析研究,总结出眉勒艺术特征以及群体审美意向,建构了古代造物思想体系指导下眉勒研究的逻辑框架。文章对于眉勒器的研究,折射出民族造物思想的道,以小见大,以物释道,提供了一种从造物思想视角对眉勒研究的全新视角,实现了从造物思想视角解析眉勒的研究过程。为今后传统服饰品研究提供方法借鉴和理论参考。眉勒反映了民众审美文化与群体信仰,蕴含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小小的眉勒充分展示传统女性的群体创造智慧、女性个体的才情以及期盼美好生活的情感表达。从古代造物思想视角对眉勒文化进行深入研究,能够更好的理解弘扬传统文化,并丰富中国设计文化。
毕晓晏[2](2018)在《中国花卉图案的演进及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文中指出中国花卉文化源远流长,以花卉为原型的装饰艺术,浸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和审美意识。花卉题材也被广泛用于艺术设计,通过简化与夸张、添加与组合、重复与求全、抽象与综合等造型手法,并与其他题材有机结合,构成了丰富多样的寓意不同的装饰图案,装饰了帝王之家、文人士大夫阶层、普通百姓等不同人群的生活。花卉图案在传统服装设计中广泛运用,贯穿了从商周到民国的漫长岁月,展现出特有的文化性、装饰性和民族性,再加上我国古老而精湛的服装制作工艺,使我国传统服装丰富多样,成为传统文化的瑰宝。进入当代,花卉仍然是服装设计师创作的灵感来源,常用常新。而现代科学技术如3D打印技术也为花卉图案服装设计注入了新的活力。文章首先回顾了中国花卉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审美特征,探讨了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中花卉图案的经典范式和艺术特征;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对传统花卉图案进行了梳理,总结演变特征;然后重点研究和探索中国花卉图案的设计规律,深入分析工艺手法、构成形式和装饰布局多个方面,探索如何将花卉图案更好融合在现代服装设计上,探索现代科技条件下花卉图案设计的新动向新发展,总结出若干艺术规律。最后设计出六款服装花卉图案设计作品,图案扎根传统、推陈出新,面料采用现代纺织工业科技成果,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打造出一种全新体验的服装创作效果,满足当代人个性化的追求。当今服装设计在运用中国传统图案时,要科学把握花卉图案的大小与位置、花卉图案色彩与服装色彩的关系、花卉图案与服装面料的协调,通过花卉图案体现出独特的文化内涵。充分重视中国花卉图案的作用,把握中国传统服装花卉图案的文化内涵与造型规律,同时准确把握时代脉搏,将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相融合,立足于民族特色,广泛采用新科技,才能走出民族服装产业品牌化发展的新道路。
龚建培[3](2018)在《近代江浙沪旗袍织物设计研究(1912-1937)》文中指出本文以近代中后期(1912-1937)的江浙沪为研究的主要时间和区域,以传世实物、历史文献资料的收集、分析、梳理为基础,从多学科的视域将微观的设计物像、设计事件进行勾连,还原它们所承载的“设计观念”,并放置于宏观的历史叙事、宽泛的社会背景中进行解读、阐释,从设计、技术、品种、风格、消费的关系研究探讨中,揭示近代织旗袍物设计演变的时代特征以及对现代染织设计的影响。全文共6章,21余万字,插图1000余张。旗袍是近代中国女性的第一款时装,而其使用的面料、里料和辅料集中反映了当时国内外织物设计、生产、消费的最新时尚和成果,是近代女性服饰织物发展的典型缩影。本文首先从社会变迁、消费方式、文化形态、时尚传播方式等角度,概述了近代旗袍织物设计从传统走向现代的演变过程。并以500余件近代传世的旗袍织物和众多历史文献为考证、分析基础,从材料、技术、品种的被动接受和主动发展两个方面,研究探讨了土布、丝绸、印染、刺绣、蕾丝、花边等织物在中西熔铸发展历程中的创新设计成果,以及江浙沪区域多家企业的产品设计案例;其次以月份牌广告中大量的旗袍织物图像为依据,对部分经典织物纹样进行了四方连续形式的复制、还原,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西风美雨”、海派文化对旗袍织物在纹样题材、色彩观念、表现程式嬗变过程中的影响;最后再以报刊杂志中呈现的社会各阶层女性与旗袍织物的生活影像为依据,通过文献、影像叙事和服饰纹样的交叉、比较研究,探讨了近代传播媒介和时尚女性对旗袍织物设计发展的横向引导作用,并对江浙沪不同阶层女性在旗袍织物消费过程中所体现的风格特征,进行了图像学的整理、分析、阐释,填补了此研究领域的部分缺失。本文的研究在整体上舍弃了传统美术史、工艺史以时间发展为线索的研究方式,以游离于传统设计史研究视线之外的传世旗袍织物、老上海月份牌图像、历史影像文献为三个主要版块,将研究的重点放在技术革命、新型原料与生产方式;文化、观念的裂变与消费需求;日常生活、阶层时尚传播对织物设计演变的影响之上,以期获得轮廓可辨析、意义可以解读的近代织物设计发展线索。在构建近代旗袍织物设计数据库的同时,着重探讨了近代旗袍织物设计在表现为丰富多样、融汇东西的同时,又显露出肤浅、粗糙、暧昧、杂糅以及没有完整体系的深层社会原因;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冲突、融合,在旗袍织物设计上表现出的观念、语境上共性、个性特征和存疑问题,以及不同区域间存在的差异及互动关系。从历史的视野和民众史述话语权的角度,揭示了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大众消费的更迭,如何参与和影响近代旗袍织物发展的历史现实。本文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了考据学、设计学、类型学、图像学、叙事学等为理论框架,在纵向层面——以近代江浙沪生活方式与近代文化转型的关系为视角,以中国传统文化的近代化进程为人文背景,揭示了旗袍织物设计发展、演变过程中显现和蕴藏的各种文化现象、消费价值变更,以及对现代设计的影响。在横向层面上——通过收藏的近代旗袍织物与月份牌图像、报刊杂志影像以及历史文献的交叉解读,在重视个案历史形态的同时,从整体社会文化背景的构成中,还原了近代旗袍织物设计的历史语境、传播途径,多维度的探讨了旗袍织物的设计特征和人文、美学价值。从社会文化学、大众消费学角度对近代旗袍织物设计的反思性、探索性研究,不但是对近代织物设计贡献和时代局限的再认识,也对近代染织设计史、近代设计史研究的一种推进,对正处在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不断冲突、融合中的中国现代染织设计发展,亦能起到借鉴与促进作用。
李杨[4](2016)在《面膜用水刺非织造布的开发与性能测试》文中提出随着美容业的发展,面膜产品异军突起,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众多面膜产品中,隐形的水刺非织造布面膜渐成新宠,它集中体现了人们对面膜要求:透气性好、透湿性好、贴服性好、质轻薄,有一定的强力和隐形性好。面膜能否隐形,纤维的选择至关重要。本文选取了铜氨、莫代尔、聚乳酸、天丝、壳聚糖、海藻、薄荷纤维等多种新型纤维,采用水刺加工工艺,以不同的纤维混纺比制成多种试样,并测试分析了试样的机械性能、持液能力、透气性、透湿性、贴服性、抗菌性和透明性等性能,最终筛选出性能优异的克重为35g/m 2的四种水刺布:(1)100%铜氨纤维水刺布;(2)20/80壳聚糖/铜氨水刺布;(3)20/80海藻/铜氨水刺布;(4)16/20/64薄荷/壳聚糖/铜氨的水刺布。探讨了面膜基布透明度的评价方法,先后以分光光度计法(含积分球)、透明度仪法和主观评定法对样品进行了测试比较。研究表明,分光光度计法与透明度仪法测得的平均结果近似,但分光光度计法(含积分球)测试的数据,更精确,波动更小;主观评定法的优势是,不仅能评价基布的透明度,同时也能兼顾基布本身的颜色对于视觉效果的影响。分析了影响面膜基布透明度的因素,如纤维的折射率与双折射率、纤维的颜色、纤维的截面形状以及克重与空隙等对面膜透明度的影响。研究表明,纤维的折射率与营养液的折射率接近时,面膜基布表现为透明;纤维的颜色与皮肤近似时,会主观上增加面膜的透明感;纤维截面形状规则时,透明度增加;随着克重的增加,基布的孔径减小,孔隙率降低,透明度下降。本文较全面地分析了面膜行业现状,并回答了当前面膜基布领域关心的热点问题,为相关企业开发隐形面膜提供了有益借鉴。
陈苗淼[5](2016)在《基于客户体验的男装衬衣定制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男装时尚化和个性化明显缺失,以搭配(利用衬衣、西装等)创造时尚风格和着装个性为出发点进行款式定制是一个可行的应对方案。另一方面,消费者越来越不满足于单纯的物质消费,而追求个性有新意的体验消费。笔者的课题研究是与企业的一项开发课题结合在一起的。饭岛服饰(天津)有限公司是一家以衬衣的加工、生产为主要业务的外贸加工型企业,该企业属于传统型服装企业。基于企业发展的需要,设立了“传统生产型企业转型升级”的课题,笔者作为该课题的主要成员,重点负责结合企业优势,发挥企业所长,给企业提供一套可实施的男装衬衣定制方案。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当今国内外的男装定制市场及发展趋势,其次分析企业各项因素。第二章具体介绍具有代表性的几种男装定制模式,通过对比分析等论证基于客户体验的男装衬衣定制模式是适合企业转型升级的一个可行方案。第三章通过对男装衬衣流行趋势和市场空白的研究,主要包括男衬衣的市场概况、男装其他品类流行研究、消费者分析、男衬衣发展趋势这几方面,为男装衬衣定制模式的创新奠定基础。第四章重点对男装衬衣定制新模式进行系统的阐述,并提出了本文重要的观点,即从衬衣与男士形象关系的角度来分析、提炼衬衣的文化价值、时尚价值和个性化价值,使定制成为有内涵的形象设计过程。此外,围绕男装基本品类并结合市场流行,研究符合消费者需求的风格类型,提出了几种原创并可以推行的风格类型,进而论证了款式与形象的关系并提出了相应的衬衣定制方案。第五章即是对定制店运营的完整规划,包括定制店的空间规划,工作人员设置,定制流程等,都做了明确的内容表述。对企业及多名业内专家的意见进行了汇总,将其作为专家对该模式的论证结论。第六章对本文的主要成果进行了归纳总结,并提出了不足之处,旨在使该方案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验证。
周长华[6](2013)在《基于THE DRESS CODE的户外服文献研究》文中认为论文以THE DRESS CODE(国际着装规则)为依据,对相关文献进行采集和综合分析通过对不同国家THE DRESS CODE权威文献的系统梳理和归纳,对其中户外服部分的重要文献进行了研究和整理THE DRESS CODE的绅士文化发端于英国发迹于美国,系统化于日本,所以本论文参考的权威文献均来自于以英国为首的欧洲美国和日本这些发达国家在THE DRESS CODE体系中,分为礼服常服和户外服三大类型,户外服是应用范围与领域最为广泛的部分,同时也是规制限定最为模糊的服装领域针对户外服进行深入的研究,可使我们对于绅士文化有着全天侯的了解同时也对看似无章可循的户外服领域进行分类整合并加以梳理,提升大众在休闲时段的着装品味户外服相比于其它服装,最大特点就是品类与变化众多,这意味着对户外服的梳理不可能做到款款详解所以本文以文化风格角度出发,将户外服分为英式厚重文化与美式轻薄文化两大类确立了户外服领域内最重要的两大风格又以历史节点(第二次世界大战)为分割,将传统外衣类户外服和现代夹克类户外服区分开来依据这两种手段的分类,并通过大量国外文献的印证,梳理出各个风格与时期经典户外款式(并依旧对现代户外服产生着重大影响的款式),加以重点的介绍通过对一手文献梳理,对于这些经典款式的每一个类别的称谓历史背景设计细节造型要素社交暗示等方面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和整理,并进行了案例研究全文力求即彰显出英式户外服绅士文化所暗含的典雅永恒质朴和品味的特质,又体现出美式户外服休闲文化所表达的年轻时尚快速却又暗含崇英的性格特点,整体的展现出户外服的完整风貌与理论体系
田雪[7](2013)在《服装专卖店货品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服装产业的发展日趋繁荣,越来越多的国际品牌涌入国内市场,现在服装行业的竞争,除了在品牌自身的设计和品质上以外,服装专卖店的竞争也是愈演愈烈。服装专卖店已经不仅仅具有单纯的功能性,它集美学、时尚流行、个性元素于一体,综合体现的是服装品牌的形象。服装货品作为专卖店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元素。所以,服装专卖店货品的管理不仅关系到服装专卖店的形象和销售业绩,也关乎服装品牌的形象。本课题主要从服装专卖店的基本元素——产品出发,来分析货品管理的质量高低对品牌的形象以及销售业绩的影响。服装终端专卖店的管理和服装品牌形象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系统化的理论可以对服装品牌的实际经营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一个服装品牌经营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产业链终端——专卖店的经营。分析和研究国际着名品牌的专卖店货品管理的模式,既能学习专卖店管理理念,又能完善整个服装产业链。在对专卖店货品管理的同时,还可以把服装品牌的文化、经营理念传递给消费者,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获得了社会效益。在对货品管理的不足中,本文重点把货品丢失作为分析对象,剖析专卖店中货品丢失的原因,对企业和品牌文化的影响,还有针对货品丢失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其中货品丢失的原因主要从人为偷窃、专卖店管理不当和物流损失等方面进行分析;而货品丢失所产生的不良后果和影响主要体现在影响销售业绩、影响员工情感和工作的积极性、影响品牌形象三个方面;在针专卖店货品丢失的解决方法上,主要从健全货品管理和经营制度、规范员工奖惩和培训流程、完善库存和物流系统三个方面着手。最终通过对以上现象的分析和解决,希望能从服装专卖店货品的角度出发,怎样合理有效地进行管理,能够达到提升品牌的附加值、提升品牌形象、提高专卖店员工的凝聚力和合作意识,进而达到对品牌的推广作用。
张丽[8](2013)在《废弃织物增强型水泥基复合透水砖的研制与性能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透水性路面有助于空气和水分流通、消除热岛效应、吸声降噪。水泥基透水砖制作简便、成本低廉,但由于其强度较低,影响了该透水砖的推广应用。涤纶作为用量最大的合成纤维,由于不能自然降解,其废弃物的处理是一个难题。针对以上问题,本文选择涤棉混纺织物和涤纶纯纺织物作为增强体制备水泥基复合透水砖,以期在为涤纶制品的废弃物开辟有效回收利用途径的同时,改善水泥基透水砖的性能。本文首先对废弃织物进行切割、开松并进行亲水性预处理,然后采用水泥浆预拌法对一定粒径的骨料、水泥、减水剂、增强织物进行搅拌,并采用静压工艺加压成型之后进行密封养护获得废弃织物增强型水泥基复合透水砖。考察各工艺参数包括骨料粒径、骨灰比、水灰比、织物掺加比例与形态、养护条件对透水砖抗压强度和透水性能的影响,并确定最佳工艺参数。采用复合材料理论、纤维间距理论、混凝土结构相关理论分析了织物复合透水砖的压缩破坏机理;研究了织物掺加比例、织物尺寸、纺材形态对透水砖压缩特性包括受压后破坏状态、载荷-位移曲线特点、抗压强度、断裂能等指标的影响;根据透水砖的压缩特性重新定义了其压缩韧性指数I2、I3.5、I5以考察掺加织物对复合透水砖压缩韧性的影响;对透水砖的应力-应变曲线进行非线性拟合,求取拟合方程,对其参数进行聚类分析,评价不同制备条件下复合透水砖应力应变曲线的差异。自制透水系数测定仪,并考察织物掺加比例、织物尺寸、纺材形态对复合透水砖透水系数、保水系数和蒸发强度的影响,并对蒸发强度变化曲线进行非线性拟合,对拟合方程参数进行聚类分析。此外,为考察复合透水砖的环保功能,对普通砖、普通透水砖、复合透水砖在模拟太阳辐照条件下的温度变化和吸声效果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与撕扯开松相比,进行简单切割后织物损伤较小。织物经开松分解后获得的再生纤维表面出现划痕,纤维长度由28~33mm缩减到13~18mm;涤棉织物所得再生棉纤维强力大幅度下降(60%以上),伸长大幅度提高(70%以上),所得再生涤纶纤维断裂强力变化幅度较小(10%左右),断裂伸长下降幅度较大;而由纯涤纶织物所得的再生涤纶纤维受损严重,强伸性能均大幅下降(50%左右)。再生纤维存在卷曲且相互缠结,很难将其分离成单根独立状态。TFF-5型纤维改性剂可有效改善试样的亲水性,同等条件下涤棉试样吸湿性能大于涤纶试样。(2)复合透水砖呈蜂窝状结构,内部具有较多较大的孔隙,透水砖通过内外贯通的孔隙获得透水性,但骨料接触点处易产生严重的应力集中现象。将碎片状废弃织物与骨料、水泥加水拌合制备成织物复合透水砖,适量织物可减少水泥浆体的泌水性,并对骨料起承托作用,不仅保证透水砖内部的连通孔隙,还可以起到阻碍裂缝延展的作用,提高其复合透水砖的强度、韧性和延展性。(3)随着骨料粒径增大,复合透水砖抗压强度减小,而透水系数先增大后减小;随着水灰比增大,复合透水砖抗压强度先增大后减小,透水系数减小;随着骨灰比增大,骨料颗粒表面水泥浆厚度减薄,孔隙率增加,透水系数增大而抗压强度降低;(4)随着织物掺加体积分数的增加,复合透水砖抗压强度先增大后减小,在体积分数为2%时达到最大值;随着体积分数的增加,复合透水砖载荷位移曲线下降段陡峭程度减小,逐渐趋于平坦,曲线长度增加,残余应力提高,韧性指数和断裂能都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说明复合透水砖的延性随着织物掺加体积分数的增大而增大;随着织物掺加体积分数的增加,复合透水砖的孔隙率增大,透水系数和保水系数也逐渐增大。(5)织物体积分数≤2%时,涤棉复合透水砖抗压强度大于涤纶复合透水砖,孔隙率、透水系数和保水性略小于涤纶复合透水砖,但二者相差不大;织物体积分数>2%时,涤棉复合透水砖内部孔隙更多更大,其抗压强度小于涤纶复合透水砖,而孔隙率、透水系数和保水系数均大于涤纶复合透水砖:当掺加体积分数较大(6%)时,涤棉复合透水砖(6%)的蒸发强度明显小于涤纶复合透水砖(6%)。(6)随着织物尺寸增大,复合透水砖抗压强度呈下降趋势,而韧性指数和断裂能都趋于增大,而透水系数和保水系数呈下降趋势,但变化幅度不大。(7)掺加同等质量的织物(体积分数0.5%)和再生纤维制备复合透水砖,织物复合透水砖抗压强度优于纤维复合透水砖,而韧性指数和断裂能低于纤维复合透水砖,说明纤维对透水砖延展性的改善效果更好;在掺加质量相等时,纤维复合透水砖的孔隙率更大,其透水系数大于织物复合透水砖。(8)对不同种类织物复合透水砖的压缩应力-应变曲线和蒸发强度变化曲线进行非线性拟合,其相关系数分别大于0.90、大于0.97,说明拟合效果均较好;对拟合方程参数进行聚类分析,可将压缩应力-应变曲线、蒸发强度变化曲线各分为2类,分类结果与实测数据分析相符。(9)透水砖具有吸热快放热也快的热物理性能;和不透水砖、普通透水砖相比,在透水砖中掺加织物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透水砖内部的孔隙连通效果,增大孔隙率,因此复合透水砖的吸放热速率更大。(10)透水砖的密集“蜂窝”状结构有助于吸收噪声,而掺加织物制备复合透水砖可保证砖内的连通孔隙,增大孔隙率,因而对于噪声的吸收能力也较强。(11)本文实验条件下,织物复合透水砖的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采用42.5级硅酸盐水泥、粒径为5~10mm的碎石作为骨料、水灰比0.3、骨灰比4.0、减水剂质量分数2%、以体积分数2%的3mm×3mm方片状织物作为增强体,采用水泥浆预拌法搅拌后静压成型,再经过28d密封湿养护。所得复合透水砖抗压强度可达35.96MPa,与普通透水砖相比提高21.9%,透水系数可达0.267mm/s,比普通透水砖提高1.15倍。
夏天[9](2012)在《服装材料在软雕塑中的广泛应用前景》文中认为当代艺术家们以不同的材料应用于雕塑艺术创作中,相当一部分作品是利用软质材料创作的。这些软雕塑在表现形式、内容、观念、颜色等方面与传统雕塑的概念有所差异并相互关联。新的材料、新的形式、新的颜色,新的观念与人们印象里的传统雕塑的定义以及概念相互冲突;但关键要看作品是三维的还是二维的,如果是三维的,就一定和雕塑有关系,因为软雕塑是纤维艺术与传统雕塑的结合。正因为“三维”实际是要用身体去体会的。在真实的空间里边,不仅仅是触摸,你的身体会感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因素,这会强迫你去认识和把握这个空间。再有就是作品表现出的创作意识更倾向与造型还是表现材料本身。这与选择使用什么材料不矛盾,因为材料只不过是作品表达手段的因素之一。根据这样的思路,服装材料也不仅能穿在人身上,同时还能够“穿”在雕塑上。
解淑慧[10](2011)在《时尚文化语境中白领青年服装审美取向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分析了在当前时尚文化的背景下,“白领青年”在“服装审美”方面的社会主导地位,结合经济文化的发展趋势,从白领青年服装审美的现状入手,对“白领青年服装审美取向”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本文力求把握当代白领青年服装审美的发展脉搏,推动时尚文化和服装审美的健康发展,从而积极影响服装市场的生产与消费。全文由导论、四章和结语组成。第一章从美学的角度讨论了多元文化影响下的白领青年服装审美取向。本章选择了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解构主义这几个与服装艺术关系紧密的艺术流派,在梳理其要点的基础上,结合当代白领青年的着装特征,分析了这四个流派对白领青年服装审美取向产生的影响。首先阐述了古典主义的简约之风由于符合当代白领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因此对白领青年的服装审美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其次阐述了浪漫主义的绚丽装饰手法使得白领青年的个性得到发挥,情绪得到释放。然后阐述了现实主义的以人为本理念和街头文化对白领青年服装审美取向产生的重要影响,主要表现为白领青年服装审美更重视服装的实用性和流行元素。最后阐述了解构主义对服装面料、色彩、图案、风格的影响造成了服装多元化的特征,成为当代白领青年求新求异的审美取向的一种鲜明体现。第二章从服装设计的角度研究白领青年对服装设计元素中面料、廓形、色彩与图案的审美取向。首先在面料方面,白领青年更青睐的是以天然的棉、毛、丝、麻为主的传统面料和注重保养便捷、互混互纺的新型面料。白领青年普遍认为无论是传统面料还是新型面料都必须具备“轻盈柔软、细洁滑爽、亲近肌肤、透气排湿、保暖护体、悬垂感好”等舒适、自然的特性。其次在廓形方面,白领青年追求的是整体轮廓简洁清晰、版型合身、裁剪到位;局部轮廓富于变化、注重细节、做工精致的审美取向。最后在服装的色彩与图案方面,笔者认为白领青年呈现出“两极分化,两极相融”的特征,即追求素雅者始终素雅,追求花哨者始终花哨,花哨艳丽的色彩图案配以简洁的廓形,素雅沉稳的色彩图案配以华丽的廓形,或采用内花哨外素雅的配色方案。第三章阐释白领青年的审美取向分析他们的价值追求。本章指出在当下,白领青年审美取向体现出多元化的价值追求。主要表现在追求个性与时尚,崇尚自我实现;追求审美与功能,强调以人为本;追求品位与品牌,体现高尚品位;追求时髦和西化,重视国际流行这四个特征上。第四章在今天时尚文化席卷全球的背景下,对白领青年的服装审美取向的理性思考。首先从三个方面剖析了当前白领青年服装审美的误区,归纳为三个方面:追求高档奢侈品,忽略产品的自身价值;盲目模仿跟风,缺乏服用者的个性创新;肤浅着装,忽视着装者的文化品位。关于白领青年服装审美的健康发展,笔者提出了建设性策略,为服装企业的设计、生产和大众传媒提出思考,包括四个方面:注重品牌的创立;注重民族文化的传承;注重传播媒体的引导;注重绿色设计的理念。最后本章对白领青年提出了建议,发挥健康引领作用的三个方面:恰当处理简朴和奢华的关系;始终保持开阔的国际视野;认真探求世界文化的共同伦理价值。本文提出针对白领青年群体的服装设计,应兼容民族性和时代性,用时代美表现其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增强服装的艺术感染力,注重创立服装品牌,注重绿色的设计理念,满足白领青年对实用的、个性的、情感的等多方面消费体验的追求。
二、科技纤维/天然纤维混纺织物将大行其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科技纤维/天然纤维混纺织物将大行其道(论文提纲范文)
(1)古代造物思想下眉勒的艺术特征与制作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 保护传统服饰文化 |
1.1.2 承扬优秀文化思想 |
1.2 课题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动态 |
1.2.2 国外研究动态 |
1.3 研究价值与意义 |
1.3.1 研究价值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研究框架与创新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框架 |
1.4.3 创新点 |
1.5 相关概念界定 |
1.5.1 古代造物思想 |
1.5.2 眉勒 |
1.5.3 艺术特征 |
1.5.4 制作工艺 |
1.6 古代造物典型思想及基本内容 |
1.6.1 古代造物典型思想之道法自然 |
1.6.2 古代造物典型思想之文质彬彬 |
1.6.3 古代造物典型思想之备物致用 |
1.6.4 古代造物典型思想之格物致知 |
第二章 眉勒的起源与流变 |
2.1 眉勒起源与发展 |
2.1.1 秦汉时期的眉勒 |
2.1.2 唐宋时期的眉勒 |
2.1.3 金元时期的眉勒 |
2.1.4 明代眉勒 |
2.1.5 清代眉勒 |
2.1.6 民国时期的眉勒 |
2.2 眉勒发展变迁历程 |
2.3 眉勒发展变迁动因 |
2.3.1 眉勒演进的动因 |
2.3.2 眉勒使用人群的转变 |
2.3.3 眉勒的发展脉络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观象造器思想指导下的眉勒造型 |
3.1 眉勒的造型分类 |
3.2 眉勒的构图形式 |
3.2.1 眉勒的透视性构图 |
3.2.2 眉勒的适应性构图 |
3.2.3 眉勒的韵律性构图 |
3.3 眉勒造型的表现形式 |
3.3.1 眉勒造型的具象表现 |
3.3.2 眉勒造型的抽象表现 |
3.4 观象造器思想在眉勒造型中的体现 |
3.4.1 师法自然的造型法则 |
3.4.2 以天合天的审美规律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天人合一造物思想下的眉勒纹样 |
4.1 眉勒的纹样题材 |
4.1.1 眉勒中的植物纹样 |
4.1.2 眉勒中的动物纹样 |
4.1.3 眉勒中的器物纹样 |
4.1.4 眉勒中的自然纹样 |
4.1.5 眉勒中的人物纹样 |
4.1.6 眉勒中的字符纹样 |
4.2 眉勒纹样的组织形式及组合方式 |
4.2.1 眉勒纹样的组织形式 |
4.2.2 眉勒纹样的组合方式 |
4.3 眉勒纹样的象征性 |
4.3.1 提取隐喻 |
4.3.2 认知角度 |
4.3.3 彰显等级 |
4.3.4 寓意吉祥 |
4.4 天人合一造物思想在眉勒纹样中的体现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五行五色色彩观下的眉勒色彩 |
5.1 近代眉勒的色彩分析实验 |
5.1.1 实验准备 |
5.1.2 主色提取与构成量化分析 |
5.1.3 配色提取与构成量化分析 |
5.2 不同地域眉勒的色彩差异 |
5.2.1 南方眉勒色彩分析 |
5.2.2 北方眉勒色彩分析 |
5.2.3 南北眉勒色彩差异比较 |
5.3 五行五色色彩观在眉勒色彩中的体现 |
5.3.1 单色相对比搭配 |
5.3.2 多色相间色对比搭配 |
5.3.3 正色与间色的搭配 |
5.3.4 间色与间色的搭配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因材施技造物思想下的眉勒工艺 |
6.1 眉勒的制作工艺 |
6.2 眉勒装饰工艺的分类 |
6.2.1 刺绣 |
6.2.2 镶滚 |
6.2.3 手绘 |
6.3 眉勒的装饰材质分类 |
6.3.1 面料材质分类 |
6.3.2 装饰物材质分类 |
6.4 传统眉勒的工艺复原实验 |
6.4.1 双叶形眉勒的缝制技艺 |
6.4.2 双叶形眉勒的复原实验 |
6.5 人机工程学在眉勒弧线设计中的体现 |
6.5.1 眉勒规格尺寸测量 |
6.5.2 人体头部数据分析 |
6.5.3 人机工程学原理在眉勒中的体现 |
6.6 因材施技造物思想在眉勒工艺中的体现 |
6.6.1 眉勒选材体现备物致用造物思想 |
6.6.2 眉勒制作体现格物致知造物思想 |
6.7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2:汉族民间服饰传习馆藏眉勒实物明细表 |
附录3:汉族民间服饰传习馆藏眉勒色彩实验数据表 |
附录4:如意形眉勒和船形眉勒工艺复原实验 |
(2)中国花卉图案的演进及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课题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意义 |
1.5 研究方法 |
1.6 中国花卉文化的历史渊源 |
1.7 中国花卉文化的象征意义 |
2 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中的花卉图案 |
2.1 花卉图案概述 |
2.2 传统工艺美术中花卉图案的特征 |
2.3 传统工艺美术中常见的花卉图案 |
2.4 传统工艺美术中花卉图案的经典范式 |
3 花卉图案的文化内涵及在古代服饰中的发展历程 |
3.1 历朝历代花卉图案的典型代表及其风格特征 |
3.2 花卉图案在历朝历代中国传统服装中的风格传承与演变 |
3.3 花卉图案在中国传统服装中的装饰特点 |
4 花卉图案的设计规律 |
4.1 花卉图案设计的参照原型 |
4.2 花卉图案设计的造型手法 |
4.3 花卉图案设计的组织构成 |
4.4 观赏型花卉图案设计范例 |
5 花卉图案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运用 |
5.1 图案在现代服装中的作用 |
5.2 花卉图案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作用 |
5.3 花卉图案在现代服装中的构成形式 |
5.4 花卉图案在服装面料上的表现技法 |
5.5 花卉图案在服装中的色彩应用规律 |
5.6 花卉图案的创新 |
5.6.1 传统花卉图案的创新方法 |
5.6.2 花卉图案与面料的结合创新(布浮雕) |
5.6.3 花卉图案的电脑PS设计 |
5.6.4 花卉图案与其他图案的创新结合 |
5.7 花卉图案与高科技的融合(3D打印技术) |
5.8 花卉图案与品牌服装研发 |
5.8.1 研发自主品牌的原则 |
5.8.2 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服装设计产品 |
6 花卉图案服装设计创新作品 |
6.1 作品一 |
6.1.1 设计时间 |
6.1.2 设计理念 |
6.1.3 设计手法 |
6.1.4 成品效果 |
6.2 作品二 |
6.2.1 设计时间 |
6.2.2 设计理念 |
6.2.3 设计手法 |
6.2.4 成品效果 |
6.3 作品三 |
6.3.1 设计时间 |
6.3.2 设计理念 |
6.3.3 设计手法 |
6.3.4 成品效果 |
6.4 作品四 |
6.4.1 设计时间 |
6.4.2 设计理念 |
6.4.3 设计手法 |
6.4.4 成品效果 |
6.5 作品五 |
6.5.1 设计时间 |
6.5.2 设计理念 |
6.5.3 设计手法 |
6.5.4 成品效果 |
6.6 作品六 |
6.6.1 设计时间 |
6.6.2 设计理念 |
6.6.3 设计手法 |
6.6.4 成品效果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图目索引 |
致谢 |
(3)近代江浙沪旗袍织物设计研究(1912-1937)(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相关的研究现状及成果评述 |
1.2.1 着作类成果 |
1.2.2 论文类成果 |
1.3 本文考察的范围以及相关概念阐释 |
1.3.1 本文考察的时间与地域范围 |
1.3.2 相关概念的界定与阐释 |
1.4 研究视域、研究方法的反思及创新点 |
1.4.1 研究视域的反思与检讨 |
1.4.2 主要的研究方法 |
1.4.3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章 近代社会变革与江浙沪旗袍织物设计 |
2.1 辛亥革命后社会价值取向的嬗变 |
2.1.1 从严苛的等级制度到民主平等的进步思想 |
2.1.2 “唯以新奇相尚”的服饰文化观 |
2.1.3 “享受型”、“奢侈型”为主流的生活观 |
2.1.4 由封闭实用到开放崇洋的消费观 |
2.2 近代文化形态的多元变革与旗袍织物设计 |
2.2.1 文化形态整体特征的复杂性与肤浅性 |
2.2.2 消费文化中阶层需求的体验与文化认同 |
2.2.3 新兴文化形态的助力和引导 |
2.2.4 各种时装展示会的涌现与推动 |
2.3 近代时尚的传播方式及特点与旗袍织物 |
2.3.1 时尚引领者与时尚发源地的逆转和颠覆 |
2.3.2 三个层面和三种消费特征 |
2.3.3 旗袍时尚的起始年代和各阶段的发展特征 |
2.4 本章结论 |
第3章 技术、品种的被动接受与主动突破——收藏品中的近代旗袍织物设计 |
3.1 土布设计的被动改良 |
3.1.1 土布的被动改良——挣扎求存 |
3.1.2 改良土布的主要品种与设计特点 |
3.1.3 土布的纹样设计与民众生活中的消费特点 |
3.2 丝绸织物品种设计的日新月异 |
3.2.1 从土丝到人造丝的锐意变革 |
3.2.2 新型设备的引进与织物品种的设计拓展 |
3.3 印染设计的新旧、中西并存 |
3.3.1 染色织物——从小众到大众 |
3.3.2 印花织物——从手工到机械 |
3.4 刺绣、花边设计发展的中西熔铸 |
3.4.1 传统手工刺绣与西方机绣 |
3.4.2 蕾丝面料与花边设计的别样玲珑 |
3.5 本章结论 |
第4章 观念与表达的中西杂糅——月份牌图像中的近代旗袍织物设计 |
4.1 旗袍织物设计中折射的海派文化观念 |
4.1.1 包容、开放的意识与海纳百川 |
4.1.2 崇洋、趋新之风与都市欲望 |
4.1.3 重消费、求享乐的观念与奢华追求 |
4.2 近代旗袍织物设计的纹样、色彩发展特征 |
4.2.1 外来纹样的大量输入 |
4.2.2 近代自主织物纹样设计的发轫 |
4.3 色彩观念的裂变与人性的释放 |
4.3.1 服饰制度对色彩设计审美取向的影响 |
4.3.2 西风东渐对色彩消费观念的影响 |
4.3.3 科技进步对色彩设计体系的影响 |
4.3.4 着装方式对色彩流行的影响 |
4.4 传统程式的超越与突破 |
4.4.1 雅文化的沉暮与市民文化的兴起 |
4.4.2 设计表现方法的重构与西化 |
4.5 本章结论 |
第5章 消费的表象与女性生活叙事——近代刊物影像中的旗袍织物设计 |
5.1 近代刊物对旗袍及织物时尚的引领与叙事 |
5.1.1 女性话语的倡导者、传播者、叙事者 |
5.1.2 服饰时尚历史形态的保存者 |
5.2 名人宝眷与大家闺秀 |
5.2.1 名人宝眷的端庄、华贵 |
5.2.2 大家闺秀的争奇斗妍 |
5.3 “摩登女郎”与演艺明星 |
5.3.1 “摩登女郎”的崭露头角 |
5.3.2 群星璀璨的别样妩媚 |
5.4 知识女性与淡雅隽逸 |
5.4.1 “女学生”的独领风骚 |
5.5 职业女性与淡雅隽逸 |
5.5.1 职场的清新素雅之风 |
5.5.2 社会活动的身份标签 |
5.6 本章结论 |
第6章 结论 |
6.1 近代旗袍织物是中西文化交融的典型产物 |
6.1.1 社会学角度的剖析 |
6.1.2 文化学的角度的剖析 |
6.1.3 技术学角度的剖析 |
6.1.4 传播学角度的剖析 |
6.2 近代旗袍织物具有多元性的设计语汇 |
6.2.1 品种创新中的“中西杂陈” |
6.2.2 纹样主体文化语义的暧昧与缺失 |
6.2.3 色彩的国际化、市场化与文化自觉的非确定性 |
6.3 近代旗袍织物设计发展的历史贡献和时代局限 |
6.3.1 现代设计观念的发端与确立 |
6.3.2 近代设计体系的初步建构 |
6.3.3 “拿来主义”盛行下的创新与混杂 |
6.4 对现代染织设计发展的启迪与借鉴 |
6.4.1 兼收并蓄是设计前行之动力 |
6.4.2 自主创新是设计发展之本体 |
6.4.3 消费需求是设计变革之引导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 |
一、主要学术论文 |
二、主要着作 |
三、主要科研项目 |
四、主要获奖 |
附录A:近代旗袍织物设计数据实录图例 |
附录B、近代文献中关于近代女性服饰织物、纹样和色彩的论述摘录 |
附录C、关于“近代旗袍织物数据库”建构的简述 |
(4)面膜用水刺非织造布的开发与性能测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面膜的种类 |
1.3 面膜的功效 |
1.4 面膜发展现状 |
1.5 发展趋势 |
1.5.1 舒适 |
1.5.2 轻薄隐形 |
1.5.3 功能化 |
1.6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面膜基布性能要求 |
2.1 良好的机械性能 |
2.2 良好的持液能力 |
2.3 良好的透气性和透湿性能 |
2.4 贴服性好 |
2.5“隐形”好 |
第三章 “隐形”面膜基布的内涵及影响因素 |
3.1 面膜基布透明机理 |
3.2 纤维的影响 |
3.2.1 纤维的取向度 |
3.2.2 纤维的结晶度 |
3.2.3 纤维的截面形状 |
3.2.4 纤维的折射率与双折射率 |
3.2.5 纤维的颜色 |
3.2.6 纤维其他因素 |
3.3 非织造布的影响 |
3.3.1 克重与厚度 |
3.3.2 空隙率 |
3.4 现有“隐形”面膜分析 |
第四章 面膜基布的开发与性能测试 |
4.1 开发思路与概念设计 |
4.1.1 实验原料 |
4.1.2 实验方案 |
4.1.3 试样加工 |
4.2 克重与厚度 |
4.2.1 实验设备 |
4.2.2 实验内容和方法 |
4.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3 拉伸测试 |
4.3.1 实验设备 |
4.3.2 实验内容和方法 |
4.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4 持液能力测试 |
4.4.1 实验方法 |
4.4.2 实验设备 |
4.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5 透气性和透湿性测试 |
4.5.1 实验设备 |
4.5.2 实验内容和方法 |
4.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6 贴服性测试 |
4.6.1 抗弯刚度测试 |
4.6.2 悬垂性测试 |
4.6.3 测试结果 |
4.7 抗菌性测试 |
4.7.1 实验设备 |
4.7.2 实验步骤 |
4.7.3 测试结果 |
第五章 面膜基布透明度的评价 |
5.1 透明度评价方法 |
5.1.1 分光光度计法 |
5.1.2 积分球法 |
5.1.3 透明度仪法 |
5.1.4 主观评定法 |
5.2 测试结果 |
5.3.结果分析 |
5.3.1 纤维的折射率 |
5.3.2 纤维的颜色 |
5.3.3 纤维的截面形状 |
5.3.4 克重与孔隙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5)基于客户体验的男装衬衣定制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内定制市场 |
1.1.2 消费者市场 |
1.1.3 国内男装定制趋势分析 |
1.2 研究基础 |
1.2.1 企业基因分析 |
1.2.2 与企业相关的消费群体分析 |
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男装代表品类定制模式分类概述 |
2.1 小作坊式传统定制 |
2.2 高级定制 |
2.3 大规模定制 |
2.4 小结 |
第三章 对男装衬衣流行趋势和市场空白的研究 |
3.1 男衬衣市场概况 |
3.1.1 流行面料及发展趋势 |
3.1.2 男衬衣销售市场分析 |
3.1.3 男衬衣的品牌概况 |
3.2 其他相关品类市场流行研究 |
3.2.1 男装其他品类流行风格分析 |
3.2.2 衬衣与其他品类的关系 |
3.3 消费者分析 |
3.3.1 目标消费群的消费心理 |
3.3.2 目标消费群的生活方式 |
3.4 男衬衣的发展趋势 |
第四章 男装衬衣定制模式创新 |
4.1 衬衣定制模式新视角 |
4.2 基于新模式的设计思路 |
4.3 衬衣定制新模式的具体实施 |
4.4 体验的产生 |
4.4.1 定制店客户体验的基础 |
4.4.2 定制店客户体验的升华 |
第五章 定制店运营规划 |
5.1 对定制店的基本构想 |
5.1.1 定制店“硬件设施” |
5.1.2 定制店“软件设施” |
5.2 定制店运作流程 |
5.2.1 客户接待 |
5.2.2 客户新形象探索 |
5.2.3 定制实施环节 |
5.2.4 定制补充体验 |
5.2.5 客户追踪反馈 |
5.3 方案评估 |
5.3.1 方案概况 |
5.3.2 企业评估 |
5.3.3 业内专家评估 |
第六章 结束语 |
6.1 研究的创新和不足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致谢 |
(6)基于THE DRESS CODE的户外服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 THE DRESS CODE 中的户外服地位 |
2 奠定核心理论的日本妇人画报社系列丛书《OUTDOOR》 |
3 对核心理论最丰富的实物补充《男士历史衣橱》 |
4 展示英美多元的户外服文化《男士风格标志》《绅士》《别致的简洁》 |
5 对细节上的补充 |
第1章 户外服功能礼赞 |
1.1 户外服从“无约束的约束”到“无为而治” |
1.2 户外服的人文关怀让功用充满魅力 |
1.3 堑壕外套诠释着户外服的务实和信任 |
1.3.1 堑壕外套的文化符号最不能缺少用μ的特质 |
1.3.2 细节功用的精致和耐心成就了一个伟大作品 |
1.3.3 战争的味道μ |
第2章 引领休闲时尚的两种户外服文化 |
2.1 户外服的两种出身 |
2.2 并行户外服世界的两大风尚 |
2.2.1 英国“重文化”与“美国轻文化”的户外服格局 |
2.2.2 轻与重之间的博弈 |
2.2.3 轻与重之间的永恒 |
2.2.4 户外服轻重理论的内在机制 |
2.3 英国风的坚守 |
2.4 美国风的务实 |
第3章 古朴田园的英式文化休闲绅士的标签 |
3.1 田园情节一种普世的社交取向 |
3.2 质朴的高贵沁蜡夹克 Barbour |
3.2.1 纯正的英国血统 |
3.2.2 进入上流社会的密符 |
3.2.3 细节表示功用更表示信任 |
3.3 Polo 衫一种古老优雅文化的延伸 |
3.3.1 Polo 阴差阳错的身份来历一个加入英国贵族血统的美国神话 |
3.3.2 经典 Polo 衫的三驾马车 |
3.3.3 Polo 衫的细节分析 |
3.4 水面的功夫与修身的钓鱼背心 |
3.4.1 英国绅士的修身物语 |
3.4.2 钓鱼背心与记者背心 |
3.4.3 数不胜数的口袋需要耐心的拥有 |
3.4.4 垂钓者的全套装备 |
第4章 底层社会建立的美国休闲文化大趋势 |
4.1 美国实用主义的智慧 |
4.2 户外服新古典主义的风向标牛仔裤新古典主义的心路历程 |
4.2.1 牛仔裤之父李维·斯特劳斯(Levi Strauss)和他的 501 |
4.2.2 美国牛仔裤征服了欧洲又被欧洲文化所洗礼 |
4.2.3 沃霍尔与牛仔绅士的经典样式 |
4.2.4 登峰造极的功能主义牛仔工装裤 |
4.3 派克家族一种务实精神的选择 |
4.3.1 充满冒险精神的叛逆者派克装 |
4.3.2 功能至上的防风雪夹克 |
4.3.3 羽绒夹克重塑“简约品质”的大众时尚 |
第5章 两种文化衍生出的两种经典 |
5.1 派克家族可以和牛仔裤文化μ媲美的美国精神 |
5.2 让男人可以进入保险箱的巴布尔和它的两个兄弟μ |
第6章 二战造就的现代户外服新贵 |
6.1 构成现代运动户外服格局的三种经典夹克 |
6.2 牛仔夹克从美国的底层文化到英国的高贵质素 |
6.3 斯特嘉姆夹克从二战走出来的常春藤贵族 |
6.4 白兰度夹克从体制“(英国传统)走来到反体制”象征(美国精神) |
第7章 强大的休闲风尚将内穿的针织类推向外穿主流 |
7.1 原始的民族类毛衫成为针织类的“重”文明 |
7.2 不同品味的运动带来不同血统的运动类毛衫 |
7.3 由内及外的夏季针织衫 |
7.4 使毛衫走向外穿时尚的开襟毛衫 |
第8章 户外服的优雅着装法则 |
8.1 户外服着装效果的特点 |
8.2 不同的历史背景带给现在的户外服不同的性格 |
8.3 面料与形制上的决定性因素 |
8.4 功用细节设计对整体味道的影响 |
8.5 颜色的语言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服装专卖店货品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 |
1.2 选题的意义 |
1.3 本课题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
1.4 本课题的研究方案和研究思路 |
2 服装专卖店现状解析 |
2.1 服装专卖店 |
2.1.1 专卖店的概念 |
2.1.2 品牌的定义及特征 |
2.1.3 服装品牌专卖店概念及其特征 |
2.2 品牌服装专卖店的发展 |
2.2.1 独立阶段 |
2.2.2 专业阶段 |
2.2.3 成熟阶段 |
2.3 品牌服装专卖店的类型 |
2.3.1 店中店式的专卖店 |
2.3.2 单独店式的专卖店 |
2.4 品牌服装专卖店实际存在的问题 |
2.5 国内品牌服装店未来发展的方向 |
2.6 关于品牌服装专卖店 发展前景 |
3 服装专卖店管理漏洞 |
3.1 货品丢失的常见原因 |
3.1.1 顾客偷窃 |
3.1.2 员工偷窃 |
3.1.3 管理不当 |
3.1.4 物流损失 |
3.2 货品丢失造成的不良后果 |
3.2.1 影响销售业绩和公司盈利 |
3.2.2 影响员工情感和工作态度 |
3.2.3 影响品牌形象和领导形象 |
4 服装专卖店货品管理 |
4.1 货品管理的基本原则 |
4.2 货品管理的基础知识 |
4.3 货品管理的人员职责 |
4.4 货品管理的监督机制 |
4.5 货品丢失的解决方法 |
4.5.1 健全货品管理和营销制度 |
4.5.2 规范员工培训和激励流程 |
4.5.3 完善库存管理和物流系统 |
5 货品管理的成功案例分析 |
5.1 太平鸟女装 |
5.2 劲霸男装 |
5.3 青蛙皇子童装 |
6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8)废弃织物增强型水泥基复合透水砖的研制与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透水砖路面的生态环保功能 |
1.1.2 透水砖的研究现状 |
1.1.3 废弃纺材增强混凝土透水砖课题的提出 |
1.2 纤维增强混凝土概述 |
1.2.1 纤维增强混凝土机理 |
1.2.2 纤维增强混凝土研究进展 |
1.2.3 废旧纺织材料增强混凝土的研究进展 |
1.3 本课题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废弃织物预处理工艺研究 |
2.1 采用废弃含涤织物增强透水砖的可行性分析 |
2.2 废弃织物性能分析 |
2.2.1 试验原料与设备 |
2.2.2 织物分析方法 |
2.2.3 织物性能测试结果与分析 |
2.3 织物切割与开松分解 |
2.3.1 织物切割 |
2.3.2 织物开松分解 |
2.3.3 再生纤维性能分析 |
2.4 表面亲水性处理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废弃织物复合透水砖的制备工艺研究 |
3.1 复合透水砖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 |
3.2 复合透水砖的制备 |
3.2.1 原料选择 |
3.2.2 配合比设计 |
3.2.3 制备工艺 |
3.3 基本性能测试方法 |
3.3.1 外观质量 |
3.3.2 孔隙率测定 |
3.3.3 抗压强度测定 |
3.3.4 透水系数测试 |
3.4 最佳制备条件确定 |
3.4.1 骨料粒径的选择 |
3.4.2 增强织物形态确定 |
3.4.3 最佳配合比确定 |
3.4.4 养护工艺确定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废弃纺织材料对复合透水砖压缩性能的影响分析 |
4.1 纤维增强混凝土理论 |
4.1.1 复合材料力学理论 |
4.1.2 纤维间距理论 |
4.2 测试方法 |
4.2.1 试样制备 |
4.2.2 测试仪器及方法 |
4.2.3 指标计算 |
4.3 受压破坏过程分析 |
4.3.1 透水混凝土受压破坏特点 |
4.3.2 织物对于复合透水砖的增强作用 |
4.3.3 织物复合透水砖的受压破坏过程 |
4.4 织物掺加量的影响 |
4.4.1 受压后形态变化分析 |
4.4.2 载荷位移曲线特性分析 |
4.4.3 抗压强度 |
4.4.4 压缩韧性指数 |
4.4.5 断裂能 |
4.5 织物尺寸的影响 |
4.5.1 受压形态变化 |
4.5.2 典型载荷-位移曲线 |
4.5.3 抗压强度 |
4.5.4 压缩韧性指数 |
4.5.5 断裂能 |
4.6 纺材形态的影响 |
4.6.1 受压形态变化 |
4.6.2 载荷-位移曲线 |
4.6.3 抗压强度 |
4.6.4 压缩韧性指数 |
4.6.5 断裂能 |
4.7 复合透水砖压缩特性曲线拟合及其参数的FKCM聚类分析 |
4.7.1 压缩特性曲线方程拟合 |
4.7.2 FKCM聚类分析 |
4.7.3 不同种类复合透水砖压缩特性曲线聚类结果分析 |
4.8 本章小节 |
第五章 废弃纺织材料对复合透水砖透水性能的影响分析 |
5.1 试验部分 |
5.1.1 试样制备 |
5.1.2 透水系数测试 |
5.1.3 保水性测试 |
5.1.4 蒸发强度测试 |
5.2 织物体积分数的影响 |
5.2.1 对透水系数的影响 |
5.2.2 对保水性的影响 |
5.2.3 对蒸发强度的影响 |
5.3 织物尺寸对复合透水砖透水性能的影响 |
5.3.1 对透水系数的影响 |
5.3.2 对保水性的影响 |
5.3.3 对蒸发强度的影响 |
5.4 纺材形态对复合透水砖透水性能的影响 |
5.5 复合透水砖蒸发强度的曲线模拟 |
5.5.1 蒸发强度曲线拟合 |
5.5.2 FKCM聚类分析 |
5.5.3 不同复合透水砖蒸发强度聚类结果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复合透水砖的生态环保功能分析 |
6.1 模拟太阳辐照环境下复合透水砖的温度变化 |
6.1.1 试验方法 |
6.1.2 结果与分析 |
6.2 吸声降噪效果 |
6.2.1 试验方法 |
6.2.2 结果与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
附录Ⅰ 主要matlab程序 |
附录Ⅱ 实验数据 |
致谢 |
(9)服装材料在软雕塑中的广泛应用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 软雕塑的历史背景 |
二、 软雕塑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关系 |
(一) 软雕塑与纤维艺术的关系 |
(二) 软雕塑与装置艺术的关系 |
注释 |
第二章 服装材料在软雕塑中的特性表现与实际应用 |
一、 服装材料的颜色在软雕塑中的表现与实际应用 |
(一) 蓝色 |
(二) 红色 |
(三) 绿色 |
(四) 白色 |
(五) 黄色 |
(六) 黑色 |
(七) 紫色 |
(八) 褐色 |
(九) 灰色 |
(十) 橙色 |
二、 服装材料的质地在软雕塑中的表现与实际应用 |
(一) 服装材料的质感 |
(二) 服装材料的肌理效果 |
(三) 纤维材质的特点 |
三、 服装材料包涵的历史文化在软雕塑中的表现与实际应用 |
第三章 关于软雕塑创作的研究 |
一、 使用服装材料创作软雕塑的原因与方向 |
二、 使用服装材料创作软雕塑的思路 |
注释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10)时尚文化语境中白领青年服装审美取向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章 多元文化影响下的白领青年服装审美取向 |
一、古典主义影响下的审美取向 |
1、古典主义的基本特征 |
2. 对白领青年服装审美取向的影响 |
二、浪漫主义影响下的审美取向 |
1、浪漫主义的基本特征 |
2、对白领青年服装审美取向的影响 |
三、现实主义影响下的审美取向 |
1、现实主义的基本特征 |
2、对白领青年服装审美取向的影响 |
四、解构主义影响下的审美取向 |
1、解构主义的基本特征 |
2、对白领青年服装审美取向的影响 |
第二章 从服装设计的元素看白领青年的服装审美取向 |
一、对面料的审美取向——天然主导,保养便捷 |
二、对廓形的审美取向——整体简洁,局部变化 |
三、对服装色彩与图案的审美取向——素雅中有华丽 |
第三章 白领青年的服装审美取向的价值追求 |
一、崇尚自我实现 |
二、强调以人为本 |
三、追寻高尚品位 |
四、重视国际流行 |
第四章 关于白领青年服装审美取向的理性思考 |
一、当前白领青年服装审美的误区 |
1、崇尚高档奢侈品,忽略产品自身价值 |
2、盲目模仿跟风,缺乏服用者个性创新 |
3、肤浅着装,忽视着装者文化品位 |
二、白领青年服装审美健康发展的策略 |
1、注重品牌的创立 |
2、注重民族文化的传承 |
3、注重绿色设计的理念 |
4、注重传播媒体的引导 |
三、白领青年服装审美的健康引领作用 |
1、恰当处理简朴和奢华的关系 |
2、始终保持开阔的国际视野 |
3、认真探求世界文化的共同伦理价值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科技纤维/天然纤维混纺织物将大行其道(论文参考文献)
- [1]古代造物思想下眉勒的艺术特征与制作工艺研究[D]. 王忆雯. 江南大学, 2019(05)
- [2]中国花卉图案的演进及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D]. 毕晓晏. 山东农业大学, 2018(09)
- [3]近代江浙沪旗袍织物设计研究(1912-1937)[D]. 龚建培. 武汉理工大学, 2018(07)
- [4]面膜用水刺非织造布的开发与性能测试[D]. 李杨. 青岛大学, 2016(03)
- [5]基于客户体验的男装衬衣定制模式研究[D]. 陈苗淼. 天津工业大学, 2016(02)
- [6]基于THE DRESS CODE的户外服文献研究[D]. 周长华. 北京服装学院, 2013(04)
- [7]服装专卖店货品管理研究[D]. 田雪. 武汉纺织大学, 2013(S2)
- [8]废弃织物增强型水泥基复合透水砖的研制与性能分析[D]. 张丽. 天津工业大学, 2013(08)
- [9]服装材料在软雕塑中的广泛应用前景[D]. 夏天.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2(04)
- [10]时尚文化语境中白领青年服装审美取向的研究[D]. 解淑慧. 山东师范大学, 2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