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热处理对高铬钼合金铸铁组织与性能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周浩[1](2014)在《高铬铸铁的热处理工艺及其冲击磨料磨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磨损会导致材料表面损耗,是造成零件失效的主要原因,因此磨损消耗问题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磨料磨损的研究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铬铸铁作为一种优秀的耐磨材料,在工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对高铬铸铁进行热处理可以使其获得硬度和韧性的良好配合,是人们长期以来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另外,高铬铸铁的实际工况条件也存在很大差异,研究高铬铸铁在不同工况下的磨损机制,对于充分发挥高铬铸铁的耐磨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对两种不同成分高铬铸铁的热处理工艺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淬火温度、淬火介质及回火温度对高铬铸铁组织性能的影响,优化了高铬铸铁的热处理工艺参数,并对优化热处理后的高铬铸铁进行冲击磨料磨损试验,研究了不同工况条件对高铬铸铁耐磨性的影响,分析探讨了在不同工况下高铬铸铁的磨料磨损机制。论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淬火温度较低时,碳化物数量多且尺寸较大,成网状分布;淬火温度较高时,淬火后残余奥氏体的量增加,且碳化物开始粗化;回火温度较低时(≤400℃),可减少和消除淬火应力,组织基本无变化;回火温度在450℃~500℃时,部分马氏体开始分解,也有一部分残余奥氏体开始发生二次淬火,析出碳化物;回火温度较高时(≥500℃),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均大量分解,碳化物聚集粗化。(2)本实验中1#样品铸态洛氏硬度为49.4HRC,冲击韧性为6.95J/cm2;2#样品铸态洛氏硬度为51.8HRC,冲击韧性为6.74J/cm2。1#样品最佳热处理工艺为970℃风冷+水雾淬火+460℃回火,2#样品最佳热处理工艺为990℃风冷+水雾淬火+460℃回火。在该工艺条件下,高铬铸铁的组织为二次淬火马氏体+回火马氏体+残余奥氏体+共晶碳化物+二次碳化物,1#样品的硬度为62HRC、冲击韧性为6.29J/cm2;2#样品的硬度为65.2HRC、冲击韧性为5.94J/cm2。(3)对两组高铬铸铁试样在1J、2J、3J冲击功作用下进行冲击磨料磨损试验并测量磨损失重,研究了在不同载荷条件下高铬铸铁的抗磨性能,发现随着载荷的增大,高铬铸铁的磨损失重增加。当载荷较小时,磨损失重较小,耐磨性好;随着载荷的增加,磨损失重不断增加;当载荷超过一定值后,硬而脆的高铬铸铁易发生脆裂而导致磨损失效。随着时间的延长,高铬铸铁的磨损失重逐渐增加。(4)在冲击功较小时,高铬铸铁的磨料磨损机制主要以切削磨损机制为主,塑变磨损和裂纹扩展机制为辅;随着冲击功的增大,高铬铸铁的冲击磨料磨损中切削磨损机制的作用明显加强,同时凿削磨损机制和裂纹扩展机制也开始发挥重要作用,此外还存在疲劳脱落机制;在冲击功较大时,高铬铸铁的磨损机制以凿削磨损机制、裂纹扩展机制和切削磨损机制为主、塑变磨损和疲劳剥落机制为辅。
沈叶辉[2](2014)在《高铬白口铸铁耐磨耐冲蚀性能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离心式水煤浆泵是管道水力输送的关键设备,主要用于输送具有一定腐蚀性且含硬质煤粉颗粒的固液混合物,容易产生严重的磨粒磨损、冲蚀磨损和气蚀损伤。本文选择Cr26高铬白口铸铁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不同工艺对高铬白口铸铁材料进行热处理研究,获得最佳的热处理工艺参数组合,同时利用砂纸磨损试验机和环—块摩擦磨损试验机上进行磨损实验,利用气流冲蚀实验装置进行冲蚀磨损实验。借助光学显微镜(L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表面轮廓仪以及X射线衍射仪、能谱仪等设备对试样的磨损表面微观形貌进行观察和检测,分析了材料的摩擦磨损及冲蚀机理,得到结论:Cr26高铬白口铸铁的最佳热处理工艺参数组合为1000℃淬火(空冷)×2h+400℃回火(空冷);与企业的热处理结果相比,材料硬度提高2HRC。高铬白口铸铁的耐磨性由硬度和基体韧性共同决定,受基体的“支撑”作用和硬质碳化物的“保护”作用,在一定范围内,其硬度越高,耐磨性能越好,但当硬度相近时,韧性高的材料具有更好的耐磨性能。材料的磨损由基体的微观切削和硬质碳化物的断裂和脱落造成。高铬白口铸铁的耐冲蚀性能与颗粒的冲蚀角有关,30°冲蚀角时,水平方向的切削力较大,材料冲蚀磨损量最大,90°冲角时,冲蚀磨损量较少,且有微量颗粒嵌入基体,形成磨粒,阻碍后续的冲击。说明高铬白口铸铁的冲蚀磨损主要由磨粒对基体的微观切削和碳化物的挤压断裂所致。针对含铬量高的白口铸铁Cr26进行激光淬火表面处理探索实验,研究激光工艺参数(功率)对淬硬层厚度和显微硬度的影响,为后续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和实验依据。
付晓虎[3](2012)在《RE变质高铬铸铁组织与性能的研究》文中认为采用自制稀土-低熔点合金复合变质剂对高铬铸铁进行变质处理,研究变质剂对高铬铸铁组织与性能的影响,探讨其变质机理;研究镍含量变化对变质高铬钼铸铁组织与性能的影响;研究不同情况下高铬铸铁的滑动磨损、磨粒磨损耐磨性能。研究结果表明:(1)变质处理使得高铬铸铁初生奥氏体细化,并向等轴晶转化,变质处理后组织内马氏体含量增加;M7C3型共晶碳化物由网状转变为孤立的块状和条状,晶粒尺寸减小;变质处理后,铸态变质高铬铸铁比未变质高铬铸铁硬度升高6HRC,冲击韧性无明显变化;热处理后,变质与未变质高铬铸铁的硬度都显着升高;热处理后,变质高铬铸铁韧性升高,经过950℃/2h热处理后的高铬铸铁韧性可达到9.7J/cm2,比未变质高铬铸铁升高了5J/cm2。(2)对变质与未变质高铬铸铁进行滑动磨损实验发现,在较低载荷下,高铬铸铁的磨损量较小,变质与未变质无明显差别;在较高载荷的磨损条件下,变质高铬铸铁的耐磨性能优于未变质高铬铸铁。(3)变质高铬铸铁中,Ni元素的增加有利于得到更多的残余奥氏体,铸态高铬铸铁随着Ni元素含量的增加,碳化物相对细小,初生奥氏体变粗大,基体组织全部为奥氏体,没有马氏体的生成;镍元素含量的增加使得铸态高铬铸铁冲击韧性提高,硬度下降,经过900。C热处理时,韧性可达到11.7J/cm2。(4)在磨粒磨损实验中看出,热处理后,高铬铸铁的耐磨性明显提高。耐磨性并没有随着硬度升高而升高,而是主要取决于在热处理过程中析出的二次碳化物的数量和基体的显微硬度;由实验结果可知,钢模铸造的高镍高铬铸铁在经过900℃/2h热处理后,磨损量最小,耐磨性能最佳。
尹卫江[4](2012)在《热处理及钒—钛合金对高铬铸铁碳化物形态和力学性能的影响》文中指出高铬铸铁是已被广泛应用的耐磨材料,在冶金矿山、机械工业、建材工业和国防工业等领域,受到了广泛的好评,主要是由于在性能较好的基体中,孤立分布着高硬度的M7C3型的碳化物,该碳化物硬度高达12001800Hv,呈不连续的网状分布。与其它白口铸铁相比,具有较好的耐磨能力。但铸态时高铬铸铁性能并没有达到实际应用的要求,多数都要通过热处理才能达到所要求的耐磨能力。随着高铬铸铁研究的逐渐深入,对合金元素在高铬铸铁中的作用的研究越来越多,为了更好地提高性能和合理的利用资源,降低贵重合金的含量,选用价格相对便宜的合金替代,有必要就合金元素对高铬铸铁组织和性能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本文正是通过添加不同含量的钒和钛元素,并通过热处理工艺的改变,进行一系列的对比试验,来研究钒、钛及热处理工艺对高铬铸铁碳化物形态和力学性能的影响。本文采用金相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洛氏硬度计和摆锤式冲击试验机等分析手段。试验结果表明:适量的V、Ti的加入能够使高铬铸铁中的碳化物形态得到改善,碳化物由原来的网状转变为断网状和块状分布。当添加4%V时,硬度提高了近5HRC,但是冲击韧性变化不大。当添加0.75%Ti时,硬度和冲击韧性都得到了很大改善,此时的碳化物呈弥散分布,网状碳化物基本消失,分布较均匀。对添加0.75%Ti的高铬铸铁进行了淬火和回火的工艺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淬火温度的升高,碳化物趋于向大块状和方向性发展。在900℃的淬火温度下碳化物得到了很好的细化。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碳化物趋于球团化,400℃回火温度下碳化物呈细弥散分布。此时的硬度和冲击韧性也达到了很好的结合,硬度值在58HRC,冲击韧性达到了6.1J/cm2。
李宇光[5](2017)在《高铬铸铁成分优化与高温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铬铸铁是一种铬系耐热耐磨铸铁,具有较好的高温耐磨性能,在工业生产的许多领域广泛使用。为了控制生产成本和实现安全稳定生产,企业对高铬铸铁高温环境下的使用性能要求不断提高。因此,开发新的高铬铸铁,使其具有更好的高温耐磨性能,是材料研究领域的重要工作。本论文是在对现有常用高铬铸铁的成分、组织和性能以及氮、钼元素可能产生的作用效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熔炼合成含有氮、钼元素的高铬铸铁,使用自制的高温磨损试验装置以及材料组织观测和强度测试装置对合金的高温性能进行了分析。首先,以碳、铬、钼和氮作为变化因素,以高温(900℃)下合金磨损量、氧化增重、抗拉强度作为性能指标,通过正交试验进行合金成分优化。其后,以正交试验所得合金最优成分为基础,改变合金中的钼和氮含量进行单变量实验,分析讨论氮、钼元素对高铬铸铁高温性能的影响以及性能变化的组织原因。由分析正交试验结果可知,利用综合评分法得出合金的最优组分为2.6wt%碳、28wt%铬、3wt%钼、0.2wt%氮。在此化学组成下,合金的高温单位磨损量为28.5g/m2·h、高温单位氧化增重量为0.023 g/m2·h,均为最小,高温抗拉强度最大达到182.61 MPa,同时室温硬度最高为48.2 HRC。C、Cr两元素对所有高温性能均为最显着影响因素,而Mo、N对高温性能指标的影响程度次序有所不同。对合金的组织观察分析表明,氮元素主要以固溶和在基体金属中的固溶及碳氮化物等形式存在,并引起碳化物由长条状向条块状的转变以及尺寸变小。在氮含量为0.2wt%时碳化物所占比例最大为26.84%,碳化物尺寸为69.32μm2最小。钼元素主要形成钼的碳化物Mo2C,分布在共晶碳化物之中。随着含钼量的增加,长条状碳化物减少,块状及球状碳化物增多,碳化物长宽比减小而且棱角变得更加圆滑,而且更趋向于离散分布。从合金组织与性能的关系来看,氮元素固溶所引起的基体硬度提高、碳化物数量增加以及形成碳氮化物是提高合金耐磨性的主要原因,碳化物形貌优化和尺寸细化有利于提高高温强度,但氮的析出便于氧向内部扩散且弱化了氧化膜与基体结合,对合金的高温氧化性能是不利的。合金中加入钼后形成的高硬Mo2C质点,是钼提高合金耐磨性的重要原因;钼细化合金晶粒,使碳化物形貌优化和离散分布,有利于提高高温下合金的抗拉强度;碳化钼的形成降低了基体的碳含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合金的抗氧化性能。
陈闪闪,赵爱民,李振,唐荻,焦殿辉[6](2012)在《加热温度和冷却速度对亚共晶高铬铸铁微观组织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采用淬火变形膨胀仪测量高铬铸铁在不同冷却速度下的膨胀曲线,研究了加热温度和冷却速度对高铬铸铁热处理冷却过程中其微观组织转变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较低冷速下微观组织为典型的亚共晶白口铸铁组织形态,由初生奥氏体的低温转变组织和共晶体组成;在冷却速度为3℃/s时开始出现马氏体组织,并优先在共晶奥氏体区域大量形成;随着冷却速度的增加,马氏体量逐步增多,在10℃/s冷速下为连续的马氏体基体组织和共晶碳化物。二次碳化物在初生奥氏体区大量弥散析出,而在共晶奥氏体区近共晶碳化物周边位置没有二次碳化物生成,远离共晶碳化物的区域有少量二次碳化物的析出。随着加热温度的升高和冷却速度的增加,初生奥氏体和共晶奥氏体区的珠光体片层间距均逐渐减小。
苗树森[7](2010)在《铬系耐磨铸铁磨球组织及性能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铬元素在铬系抗磨铸铁中的作用为依据,设计了三种直径为φ110mm,不同铬含量的铬系抗磨铸铁磨球;借助金相技术、电镜技术、TEM技术、X-ray衍射技术等多种分析手段,通过对材料宏观硬度、显微硬度、冲击韧性及磨损性能的比较和分析,探讨了不同铬含量对材料性能的影响;并通过两种不同热处理手段改善高铬抗磨铸铁的组织和性能,分析热处理后材料的组织和性能变化,并对两种不同热处理工艺对材料的影响进行讨论和总结。研究结果表明:铸态下三种铬系铸铁的共晶组织均为莱氏体组织,低、中铬铸铁共晶组织比较粗大,高铬铸铁的共晶组织相对细小。随着含铬量的增加,三种铬系铸铁的碳化物类型经历了由M3C向M7C3的转变过程,低铬铸铁碳化物类型以M3C为主,碳化物呈蜂窝状和网状分布,中铬铸铁碳化物类型为M3C和M7C3的混合物,碳化物数量较低铬铸铁明显增多,多以针状分布。而高铬铸铁的碳化物类型以M7C3这种高硬度碳化物为主,材料的宏观硬度、奥氏体转变产物和碳化物的显微硬度都比低、中铬型的高,M7C3型碳化物呈六角杆状及板条状分布于基体中,连续程度大为降低。铸态下高铬铸铁的硬度明显高于低、中铬铸铁,表面硬度值达到53HRC,同时三种铬系铸铁的冲击韧性值较低,均不超过4.73 J/cm2。在此基础上,本文设计了两种热处理方案研究热处理工艺对高铬铸铁组织形貌的影响。研究表明:含铬量为15%左右的高铬铸铁采用常规热处理工艺时,当淬火温度为850℃,回火温度为350℃时,高铬铸铁的组织性能最佳,得到以马氏体为主的基体组织,碳化物类型主要以M7C3为主且含量较多,呈断开的块、条状分布。其表面硬度值可以达到60HRC,冲击韧性达到6.3J/cm2;当采用等温淬火热处理时,通过等温淬火热处理工艺可使高铬铸铁得到马氏体与针状下贝氏体为主的基体组织,下贝氏的硬度接近马氏体,而韧性优于马氏体,从而使得高铬铸铁获得较好的冲击韧性。在320℃等温淬火1.5h,可获得最理想的基体组织,材料的硬度值达到63HRC,冲击韧性值达到8.4 J/cm2。经对比发现,等温淬火工艺可以有效的改善材料的组织性能,可以获得较理想的材料冲击韧性。通过对高铬铸铁冲击断口形貌及磨损表面形貌的观察分析发现,高铬铸铁的断裂属于脆性断裂,磨损机制以磨粒磨损为主。等温淬火处理后的高铬铸铁试样磨损性能明显优于常规热处理后的试样,具有较好的耐磨性能。
张敬业[8](2019)在《金属型镶铸采煤机截齿的组织与性能研究》文中提出采煤机截齿作为采煤机的刀具,是采煤过程中消耗最大的零件之一,截齿的提前失效不但降低了生产效率,还造成了材料的浪费。本文选用金属型镶铸法制备采煤机截齿,齿头选用耐磨性能优异的高铬白口铸铁,齿体选用兼具韧性和硬度的低合金钢。将齿体金属液浇入预先放置齿头的镶铸模具中,机械加工后进行分段热处理,制成金属型镶铸截齿。镶铸法使得齿头与齿体间能够产生冶金结合,再结合齿头圆台形结构的设计,使得齿头能够牢牢固定在齿体中。本文对金属型镶铸截齿的材料成分、模具、热处理工艺进行了设计,保证制造工艺简单、两种材料的镶铸效果好、热处理后截齿的组织与性能均满足设计要求。对不同热处理态的金属型镶铸截齿的微观组织、物相组成、物理性能和力学性能进行了测试与分析,对金属型镶铸截齿进行了采煤现场测试。得到以下结果:金属型齿头的共晶碳化物尺寸远小于砂型齿头。齿头材料在淬火后,组织由奥氏体+马氏体+共晶碳化物转变为马氏体+共晶碳化物+二次碳化物,经过淬火后,齿头材料的硬度为6568HRC。从930℃升高到950℃,随着淬火温度的升高,材料的硬度增加,但增幅不大。相较于不含钨元素的齿头材料,含钨齿头由于钨元素溶入基体和形成碳化物的原因,经过930℃淬火后,含钨齿头中的奥氏体全部转变为马氏体,含钨齿头的硬度更高、耐磨性更好。但是通过分析可知,钨和钼的碳化物会偏聚在基体的晶界处,导致材料部分偏析,并且难以消除。金属型齿体铸态组织为铁素体+珠光体+魏氏组织,淬火组织为马氏体,正火组织为铁素体+珠光体。由于铸钢在铸造时冷速过快,导致铸态组织存在大量魏氏组织,降低材料性能,通过淬火和正火处理后,能够消除魏氏组织,经过回火后,淬火组织转变为回火马氏体,正火组织没有变化,是为了消除截齿的内应力,保证材料性能。齿体材料淬火态的硬度为55HRC,淬火+回火的硬度下降较小,正火态的硬度为45.6HRC,回火后硬度基本没有变化,齿体材料的铸态冲击韧性为143,正火态冲击韧性为172,齿体的硬度、冲击韧性均高于《MT/T 246-2006采掘机械用截齿》的要求,能够保证截齿耐磨的同时不发生弯曲或断裂。金属型镶铸采煤机截齿结合区的分析表明:结合区处发生了冶金结合,使得结合处有宽度约为17.5μm的融合区,镶铸区域平均剪切强度为188.83MPa。通过热膨胀系数和应力分析表明:齿头材料内应力较小,齿体材料受到压应力。通过对齿头与齿体距端部不同距离的组织分析,齿头材料和齿体材料均呈现出缓慢变化的组织形貌,齿头越靠近端部,其基体、碳化物越细小,组织越均匀;靠近端部齿体出现马氏体组织,距端部越远,马氏体组织越少,直到马氏体组织全部消失,组织位铁素体+珠光体。经过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和鹤岗市的采煤现场测试表明:金属型镶铸采煤机截齿的齿头不发生脱落,齿头随齿体一同磨损,截齿使用寿命直到齿头全部磨损为止,并且齿体没有发生断裂,仅有少数截齿发生了弯曲。金属型镶铸截齿在高硬度的煤矿中,使用寿命与奥德截齿接近,但制造成本大大降低,在普通硬度的煤矿在,使用寿命优于传统钎焊截齿。
柳青[9](2011)在《高铬铸铁中碳化物的变质处理》文中指出高铬铸铁因其具有高硬度、高耐磨性以及好的抗酸碱腐蚀性能等,在矿山、冶金、水泥、煤炭等行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高铬铸铁的这些优良性能是由于铸铁中含有较多的铬元素(质量分数一般为12%-30%),因此在铸铁的凝固过程中形成了大量M7C3型碳化物。这类碳化物硬度较高,可达HV1200-1800,并且在基体中独立分布,因此对基体的割裂作用较小,相比于其他铸铁材料中连接为网状的碳化物而言,这类碳化物在提高铸铁硬度的同时对基体韧性的削弱作用要小得多,从而保证了高铬铸铁优良的综合机械性能。虽然M7C3碳化物在铸铁凝固过程中长成为独立的板条状,但是在普通的砂型铸造条件下,最终得到的铸铁中的碳化物尺寸较为粗大,对基体的割裂作用也较明显。在较大的冲击条件下,这种粗大的板条状碳化物容易发生破碎、断裂等失效,从而减短铸件的使用寿命。所以,实际生产过程中一般要对高铬铸铁进行变质处理,改善高铬铸铁中碳化物的尺寸、形貌及分布等。通过对碳化物进行变质处理从而提高高铬铸铁的韧性、耐磨性是目前高铬铸铁的一个研究热点。本课题在实验室条件下,利用K/Na变质剂,Sr,B等对高铬铸铁中的碳化物进行了变质处理,研究了不同变质工艺对高铬铸铁中碳化物的影响。利用光学显微镜、场发射显微镜等观察高铬铸铁的显微组织。另外,对高铬铸铁进行深腐蚀处理,将其中的碳化物萃取出来后利用场发射显微镜对其进行三维形貌观察,分析变质处理对高铬铸铁中碳化物形貌等的影响。利用X射线衍射仪对高铬铸铁中的相组成进行分析测定。试验结果表明,K/Na和Sr可以显着改善高铬铸铁中初生碳化物和共晶碳化物的形貌,使初生碳化物由粗大的板条状转变为细小的杆状或块状,并且在基体中的分布更加均匀;而共晶碳化物大多由空心的碳化物管变为实心的碳化物杆。而B不仅可以细化高铬铸铁中的碳化物,并且随着B加入量的增加,共晶高铬铸铁中开始出现细小弥散的初生M7C3型碳化物,而且共晶组织同时得到细化。利用B和Zr对高铬铸铁进行复合变质后,高铬铸铁中碳化物的形貌进一步得到改善。对于K/Na变质剂和Sr对于高铬铸铁中的碳化物的变质机理进行了分析讨论,认为,是由于K/Na和Sr作为活性元素在碳化物表面的吸附作用阻碍了碳化物快速生长面的生长,从而改善了碳化物的形貌。而B4C和Zr的复合变质对高铬铸铁中碳化物的变质机理,既有Zr在碳化物表面的吸附,也有B和Zr在铸铁中形成的化合物的异质形核作用。对高铬铸铁进行硬度、冲击韧性等力学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对高铬铸铁进行变质处理后,随着高铬铸铁中碳化物形貌的改善及尺寸的减小,其硬度、冲击韧性都得到了显着的提高。
杨晓艳[10](2014)在《Cr31过共晶高铬铸铁热处理及变质处理组织和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渣浆泵是常见的输送含有固体颗粒浆体的工业泵,在工作过程中长期受到浆体的冲蚀磨损,材料冲蚀磨损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其使用寿命。本课题研究的Cr31过共晶高铬铸铁硬度高、耐蚀性能好,适合作渣浆泵用金属材料。但是其铸态过共晶组织中的碳化物粗大,奥氏体基体硬度低,降低其冲蚀磨损性能。本课题探讨了淬火温度、回火温度、淬火+回火处理工艺以及变质处理对Cr31过共晶高铬铸铁组织、硬度及冲蚀磨损性能的影响规律。并且使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yCasting对泵壳铸造过程进行模拟,建立铸造工艺模型,有效避免铸件铸造缺陷。研究结果表明:淬火处理使铸态基体组织发生马氏体转变,显着提高Cr31铸铁的硬度。在960℃~1050℃范围内,试样硬度随淬火温度升高而降低,二次碳化物减少,残余奥氏体量增多。回火处理显着改善Cr31高铬铸铁的冲蚀磨损性能。在260℃~550℃范围内,试样硬度随回火温度升高而增加,在回火温度为450℃时铸铁的冲蚀性能最好。淬火试样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回火会发生二次硬化,二次硬化的峰值硬度随着淬火温度的增加而降低,二次硬化峰值对应的回火温度随着淬火温度的增加而升高,过高的回火温度反而会使试样的硬度降低。淬火+适当温度的回火处理能显着改善试样的冲蚀性能。为了改善Cr31铸铁中碳化物的形态和分布,采用稀土硅铁和硅铁作为变质剂对Cr31铸铁进行变质处理。试验结果表明,稀土硅铁和硅铁变质剂可以显着改善Cr31过共晶高铬铸铁中碳化物的形态和分布。向铸铁中加入这两种变质剂不仅能使初生碳化物细化,使其形状更加规整、分布更加均匀,而且能够细化共晶组织。变质处理通过对碳化物大小、形态、分布的影响,可以调节铸铁硬度,改善Cr31铸铁的冲蚀磨损性能。对变质后的试样进行960℃淬火+450℃回火处理,试样的硬度显着提高。利用AnyCasting软件对泵壳的铸造过程进行模拟,浇注系统各组元的截面积∑A阻、∑A横、∑A直分别为8.4cm2、22.4cm2、11.2cm2,并配以3个(?)130×150mm圆柱式冒口和1个上、下表面积分别为90cm2、18cm2,高度为95mm的楔形冒口时,用普通铸铁进行浇注,模拟结果中铸件凝固后没有铸造缺陷。Cr31高铬铸铁泵壳的铸造过程模拟可以参考该模拟思路和模拟方法。
二、热处理对高铬钼合金铸铁组织与性能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热处理对高铬钼合金铸铁组织与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高铬铸铁的热处理工艺及其冲击磨料磨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插图索引 |
附表索引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高铬耐磨铸铁 |
1.2.1 高铬铸铁概述 |
1.2.2 高铬铸铁的显微组织 |
1.2.3 合金元素在高铬铸铁中的作用 |
1.3 改善高铬铸铁组织及性能的主要途径 |
1.4 高铬铸铁的热处理 |
1.4.1 淬火温度 |
1.4.2 升温速度 |
1.4.3 保温时间 |
1.4.4 淬火介质 |
1.4.5 回火温度 |
1.5 材料的磨损 |
1.5.1 材料的磨损失效 |
1.5.2 磨损的定义和分类 |
1.5.3 磨料磨损 |
1.5.4 工况参数对材料磨料磨损性能的影响 |
1.5.5 高铬铸铁的组织对磨损的影响 |
1.6 论文选题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
第2章 实验过程及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流程 |
2.3 试验方案及设备 |
2.3.1 热处理 |
2.3.2 磨料磨损 |
2.4 试验结果检测分析 |
2.4.1 洛氏硬度试验 |
2.4.2 摆锤式冲击试验 |
2.4.3 金相组织观察 |
2.4.4 磨损失重检测 |
2.4.5 扫描电镜分析 |
第3章 高铬铸铁的热处理工艺研究 |
3.1 引言 |
3.2 高铬铸铁的铸态组织 |
3.3 热处理对高铬铸铁显微组织的影响 |
3.3.1 淬火温度对高铬铸铁显微组织的影响 |
3.3.2 淬火介质对高铬铸铁显微组织的影响 |
3.3.3 回火温度对高铬铸铁显微组织的影响 |
3.4 热处理对高铬铸铁硬度的影响 |
3.4.1 淬火温度和淬火介质对高铬铸铁硬度的影响 |
3.4.2 回火温度对高铬铸铁硬度的影响 |
3.5 热处理对高铬铸铁冲击韧性的影响 |
3.5.1 淬火温度及淬火方式对高铬铸铁冲击韧性的影响 |
3.5.2 回火温度对高铬铸铁冲击韧性的影响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高铬铸铁的耐磨性及磨损机制研究 |
4.1 引言 |
4.2 高铬铸铁的耐磨性 |
4.2.1 冲击磨料磨损的特点 |
4.2.2 高铬铸铁组织的抗磨料磨损性能 |
4.2.3 磨料的选择 |
4.2.4 载荷对高铬铸铁抗磨料磨损性能的影响 |
4.2.5 磨损失重随磨损时间的变化规律 |
4.2.6 碳及合金元素含量对高铬铸铁抗磨料磨损性能的影响 |
4.3 高铬铸铁磨损面形貌分析 |
4.4 高铬铸铁磨损机理分析 |
4.4.1 低冲击功时的磨损机制 |
4.4.2 中等冲击功时的磨损机制 |
4.4.3 高冲击功时的磨损机制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2)高铬白口铸铁耐磨耐冲蚀性能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高铬白口铸铁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内容 |
第2章 磨损基本理论 |
2.1 磨损基本理论 |
2.1.1 磨损的定义与分类 |
2.1.2 磨粒磨损类型 |
2.1.3 磨粒磨损理论模型 |
2.2 冲蚀磨损基础理论 |
2.2.1 冲蚀磨损定义及分类 |
2.2.2 冲蚀磨损理论 |
2.2.3 冲蚀磨损的影响因素 |
2.3 高铬白口铸铁的磨粒磨损 |
2.3.1 碳化物对耐磨性的影响 |
2.3.2 基体组织对耐磨性的影响 |
2.4 材料抗磨能力测试 |
2.4.1 常用的磨损试验机 |
第3章 实验材料、设备及实验流程 |
3.1 实验材料 |
3.2 实验设备 |
3.3 实验流程 |
第4章 热处理实验 |
4.1 高铬白口铸铁的热处理工艺 |
4.2 材料光谱分析 |
4.3 热处理实验步骤 |
4.4 性能参数测试方法 |
4.4.1 试样的制备 |
4.4.2 硬度测试 |
4.4.3 冲击韧性测试 |
4.4.4 XRD衍射分析 |
4.5 实验结果及分析 |
4.5.1 硬度测试结果及分析 |
4.5.2 金相微观组织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
4.5.3 组织相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
4.6 小结 |
第5章 磨损及冲蚀实验 |
5.1 砂纸磨损实验 |
5.2 环—块磨损实验 |
5.2.1 实验步骤 |
5.2.2 实验结果 |
5.2.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5.3 冲蚀实验 |
5.3.1 实验内容 |
5.3.2 实验结果 |
5.3.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5.4 小结 |
第6章 激光淬火实验 |
6.1 实验内容 |
6.2 实验结果 |
6.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6.4 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论文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RE变质高铬铸铁组织与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高铬铸铁概述 |
1.1.1 耐磨高铬铸铁 |
1.1.2 高铬铸铁的组织与热处理 |
1.1.3 合金元素在高铬铸铁中的作用 |
1.2 金属材料的磨损 |
1.2.1 磨损的分类 |
1.2.2 高铬铸铁的组织对磨损的影响 |
1.3 变质处理高铬铸铁外研究现状 |
1.4 选题的意义和内容 |
1.4.1 选题的意义以及研究路线 |
1.4.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实验材料及实验方法 |
2.1 实验方法 |
2.2 实验原料 |
2.3 实验过程和试样制备 |
2.4 组织性能分析及实验设备 |
2.4.1 硬度测试 |
2.4.2 磨损实验 |
2.4.3 显微硬度测试 |
2.4.4 冲击测试 |
2.4.5 金相观察 |
2.4.6 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 |
2.4.7 体式显微镜分析 |
2.4.8 碳化物含量分析 |
2.4.9 差热分析 |
2.4.10 X射线衍射分析 |
第三章 变质处理对高铬铸铁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
3.1 变质处理对高铬铸铁铸态组织的影响 |
3.1.1 组织分析 |
3.1.2 铸态高铬铸铁的XRD分析 |
3.1.3 高铬铸铁差热分析 |
3.2 热处理对高铬铸铁组织的影响 |
3.3 变质处理和热处理对高铬铸铁性能的影响 |
3.3.1 力学性能 |
3.3.2 显微硬度分析 |
3.3.3 冲击断口分析 |
3.3.4 磨损量分析 |
3.3.5 磨损形貌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合金元素含量的变化对变质高铬铸铁的影响 |
4.1 不同镍含量对变质高铬铸铁组织的影响 |
4.1.1 铸态组织分析 |
4.1.2 高铬铸铁热处理后组织分析 |
4.2 不同镍含量对高铬铸铁力学性能的影响 |
4.3 不同镍含量对高铬铸铁耐磨性能的影响 |
4.4 结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4)热处理及钒—钛合金对高铬铸铁碳化物形态和力学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文献综述 |
1.1 高铬铸铁的概论 |
1.2 高铬铸铁的组织特征 |
1.2.1 高铬铸铁的组织特点 |
1.2.2 高铬铸铁中的碳化物 |
1.3 高铬铸铁的热处理 |
1.3.1 去稳处理 |
1.3.2 高温球化处理 |
1.3.3 亚临界处理 |
1.3.4 低温处理 |
1.4 高铬铸铁中的合金元素 |
1.4.1 合金元素对凝固过程的影响 |
1.4.2 合金元素对固态相变的影响 |
1.4.3 碳化物形成元素的影响 |
1.5 高铬铸铁的应用 |
1.6 高铬铸铁的变质处理 |
1.7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
1.8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
2 实验材料及试验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原材料的化学成分 |
2.1.2 高铬铸铁化学成分设计 |
2.2 试样的熔炼及浇注 |
2.3 试样的热处理 |
2.3.1 淬火温度的选择 |
2.3.2 回火温度的选择 |
2.4 显微组织观察 |
2.4.1 金相组织观察 |
2.4.2 环境扫描电镜观察和能谱分析 |
2.4.3 断口形貌观察 |
2.4.4 X 射线衍射分析 |
2.5 力学性能测试 |
2.5.1 摆锤式冲击试验 |
2.5.2 硬度试验 |
3 钒对高铬铸铁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
3.1 钒含量对高铬铸铁组织的影响 |
3.1.1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1.2 讨论 |
3.2 X 射线衍射分析 |
3.3 断口形貌分析 |
3.4 钒含量对高铬铸铁力学性能的影响 |
3.4.1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钛对高铬铸铁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
4.1 钛含量对高铬铸铁组织的影响 |
4.1.1 试验结果与分析 |
4.1.2 讨论 |
4.2 X 射线衍射分析 |
4.3 断口形貌分析 |
4.4 钛含量对高铬铸铁力学性能的影响 |
4.4.1 试验结果与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热处理对高铬铸铁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
5.1 淬火温度对组织的影响 |
5.1.1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1.2 讨论 |
5.2 回火温度对组织的影响 |
5.2.1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2.2 讨论 |
5.3 热处理对高铬铸铁力学性能的影响 |
5.3.1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3.2 讨论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5)高铬铸铁成分优化与高温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合金材料的磨料磨损理论 |
1.1.1 磨损机理 |
1.1.2 影响磨料磨损的因素 |
1.2 高温耐磨合金 |
1.2.1 高温合金的分类 |
1.2.2 高温合金的强化机理 |
1.3 高铬耐磨铸铁 |
1.3.1 高铬铸铁的凝固组织 |
1.3.2 铬的碳化物 |
1.3.3 合金在高铬铸铁中的作用 |
1.3.4 高铬铸铁研究进展及问题 |
1.4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
1.4.1 课题提出 |
1.4.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实验材料、设备及方法 |
2.1 成分设计与实验材料 |
2.2 试样的制备 |
2.3 实验设备 |
2.4 实验方法 |
第三章 高铬铸铁的成分优化 |
3.1 正交试验设计 |
3.2 实验结果及讨论 |
3.2.1 高铬铸铁高温磨损性能分析 |
3.2.2 高铬铸铁高温氧化性能分析 |
3.2.3 高铬铸铁高温抗拉强度分析 |
3.2.4 高铬铸铁高温性能分析 |
3.2.5 高铬铸铁常温硬度分析 |
3.3 成分材料优化验证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氮、钼元素对合金组织和高温性能的影响 |
4.1 氮对高铬铸铁组织和高温性能的影响 |
4.1.1 实验材料成分设计 |
4.1.2 氮元素对高铬铸铁铸态组织的影响 |
4.1.3 氮元素对高铬铸铁高温性能的影响 |
4.1.4 氮对合金组织性能影响的机制 |
4.2 钼对高铬铸铁高温耐磨性能的影响 |
4.2.1 实验材料成分设计 |
4.2.2 钼元素对高铬铸铁碳化物的影响 |
4.2.3 钼元素对高铬铸铁性能的影响 |
4.2.4 钼对合金组织性能影响的机制 |
4.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6)加热温度和冷却速度对亚共晶高铬铸铁微观组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材料及方法 |
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加热温度和冷却速度下的相变温度变化 |
2.2 不同加热温度和冷却速度下的微观组织变化 |
2.2.1 不同加热温度和冷却速度下的相组成变化 |
2.2.2 不同加热温度和冷却速度下二次碳化物的析出 |
2.2.3 不同加热温度和冷却速度下珠光体片层间距的变化 |
3 结论 |
(7)铬系耐磨铸铁磨球组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磨料磨损 |
1.2.1 磨料磨损机理 |
1.2.2 磨料磨损的影响因素 |
1.2.3 磨料磨损研究进展 |
1.3 腐蚀磨损 |
1.4 铬系白口铸铁 |
1.4.1 提高铬系白口铸铁韧性的措施 |
1.4.2 铬系白口铸铁的断裂力学 |
1.4.3 铬系白口铸铁的分类 |
1.5 高铬铸铁 |
1.5.1 凝固组织 |
1.5.2 合金元素在高铬铸铁中的作用 |
1.5.3 高铬铸铁的热处理 |
1.5.4 高铬铸铁的使用性能 |
1.6 本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试验方法 |
2.1 铬系抗磨铸铁磨球化学成分的确定及试样的制备 |
2.1.1 成分的确定 |
2.1.2 试样制备 |
2.2 试样热处理设备 |
2.3 试样的宏观力学性能测试 |
2.3.1 摆锤式冲击试验 |
2.3.2 硬度试验 |
2.4 试样的耐磨性能测试 |
2.4.1 快速磨损原理 |
2.4.2 快速磨损参数 |
2.5 显微组织观察 |
2.5.1 金相组织观察 |
2.5.2 扫描电镜(SEM)观察 |
2.5.3 透射电镜观察 |
2.6 X射线衍射分析 |
第三章 铬含量对铬系抗磨铸铁组织及性能的影响 |
3.1 引言 |
3.1.1 低铬试样的显微组织形貌及分析 |
3.1.2 低铬试样的力学性能测试及分析 |
3.2 中铬抗磨铸铁的组织性能 |
3.2.1 中铬试样的显微组织形貌及分析 |
3.2.2 中铬试样的力学性能测试及分析 |
3.3 高铬抗磨铸铁的组织和性能 |
3.3.1 高铬试样的显微组织形貌及分析 |
3.3.2 高铬抗磨试样的力学性能测试与分析 |
3.4 三种铬系抗磨铸铁材料组织和性能的对比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热处理对高铬铸铁组织及性能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高铬铸铁常规热处理工艺 |
4.2.1 常规热处理方案的制定 |
4.2.2 常规热处理对高铬铸铁力学性能的影响 |
4.2.3 常规热处理对高铬铸铁组织性能的影响 |
4.3 高铬铸铁等温淬火热处理 |
4.3.1 高铬铸铁等温淬火热处理工艺的制定 |
4.3.2 等温淬火对高铬铸铁力学性能的影响 |
4.3.3 等温淬火对高铬铸铁组织形貌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8)金属型镶铸采煤机截齿的组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采煤机截齿的研究现状及发展 |
1.2 镶铸技术的研究现状 |
1.3 铬系白口铸铁概述 |
1.3.1 铬系白口铸铁的分类 |
1.3.2 高铬白口铸铁中合金元素的作用 |
1.3.3 高铬白口铸铁的凝固组织 |
1.3.4 高铬白口铸铁的热处理工艺 |
1.4 低合金钢概述 |
1.4.1 低合金钢的分类 |
1.4.2 低合金钢的热处理工艺 |
1.5 本文研究背景、目的及主要内容 |
1.5.1 研究背景和目的 |
1.5.2 研究主要内容 |
1.5.3 技术路线 |
2 实验材料及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截齿齿头材料 |
2.1.2 截齿齿体材料 |
2.2 金属型镶铸模具设计 |
2.2.1 齿头金属型模具的设计 |
2.2.2 金属型镶铸模具的设计 |
2.3 金属型镶铸采煤机截齿的设备及铸造工艺 |
2.3.1 截齿齿头的设备及铸造工艺 |
2.3.2 金属型镶铸采煤机截齿的设备及铸造工艺 |
2.3.3 热处理工艺 |
2.4 成分分析及组织观察 |
2.4.1 成分分析 |
2.4.2 显微组织观察 |
2.4.3 SEM及EDS分析 |
2.4.4 电子探针分析 |
2.4.5 X射线衍射分析 |
2.4.6 热膨胀系数分析 |
2.5 力学性能测试及采煤现场测试 |
2.5.1 硬度测试 |
2.5.2 冲击韧性测试 |
2.5.3 剪切强度测试 |
2.5.4 采煤现场测试 |
3 金属型铸造截齿齿头成分、组织及力学性能 |
3.1 齿头耐磨合金成分分析 |
3.2 显微组织分析 |
3.2.1 砂型齿头与金属型齿头显微组织分析 |
3.2.2 不含钨金属型齿头显微组织分析 |
3.2.3 含钨金属型齿头显微组织分析 |
3.3 物相分析 |
3.3.1 不含钨高铬耐磨合金齿头物相分析 |
3.3.2 含钨高铬耐磨合金齿头物相分析 |
3.4 SEM及EDS分析 |
3.4.1 不含钨金属型齿头SEM及EDS分析 |
3.4.2 含钨金属型齿头SEM及EDS分析 |
3.5 电子探针分析 |
3.6 洛氏硬度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4 金属型铸造截齿齿体成分、组织及力学性能 |
4.1 齿体低合金钢成分分析 |
4.2 显微组织分析 |
4.2.1 砂型齿体与金属型齿体显微组织分析 |
4.2.2 金属型齿体显微组织分析 |
4.3 物相分析 |
4.4 力学性能分析 |
4.4.1 洛氏硬度分析 |
4.4.2 冲击韧性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金属型镶铸截齿结合部位的成分、组织及力学性能分析 |
5.1 显微组织分析 |
5.1.1 不含钨齿头截齿的结合部位显微组织分析 |
5.1.2 含钨齿头截齿的结合部位显微组织分析 |
5.1.3 镶铸截齿淬火+回火处理后齿头显微组织分析 |
5.1.4 镶铸截齿淬火+回火处理后齿体显微组织分析 |
5.2 SEM分析 |
5.3 电子探针分析 |
5.3.1 金属型镶铸截齿结合区点分析 |
5.3.2 金属型镶铸截齿结合区线分析 |
5.3.3 金属型镶铸截齿结合区面分析 |
5.4 镶铸部位应力及力学性能分析 |
5.4.1 热膨胀系数分析 |
5.4.2 X射线衍射应力分析 |
5.4.3 剪切强度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采煤现场测试及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9)高铬铸铁中碳化物的变质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相关背景 |
1.1.1 合金白口铸铁的分类 |
1.2 高铬铸铁 |
1.2.1 铬系铸铁的分类 |
1.2.2 高铬铸铁中的合金元素 |
1.2.3 高铬铸铁中的碳化物 |
1.3 高铬铸铁的研究及发展现状 |
1.3.1 高铬铸铁中存在的问题 |
1.3.2 改善高铬铸铁组织及性能的主要途径 |
1.4 选题目的及意义 |
1.5 研究目标及内容 |
第二章 实验材料及实验方法 |
2.1 实验材料及变质剂的选择 |
2.1.1 实验材料的选择 |
2.1.2 变质剂的选择 |
2.2 实验用高铬铸铁的熔炼及试样制备 |
2.2.1 熔炼 |
2.2.2 浇铸 |
2.3 分析及测试方法 |
2.3.1 高铬铸铁成分分析及组织的观察 |
2.3.2 高铬铸铁性能的检测 |
第三章 K/Na变质剂及锶对高铬铸铁中碳化物的变质研究 |
3.1 K/Na变质剂对高铬铸铁的变质处理 |
3.1.1 K/Na变质剂变质方案的确定 |
3.1.2 K/Na变质剂对高铬铸铁显微组织的影响 |
3.1.3 K/Na变质剂对高铬铸铁中碳化物的影响 |
3.1.4 K/Na变质剂对高铬铸铁的变质机理分析 |
3.1.5 K/Na变质剂对高铬铸铁机械性能的影响 |
3.2 锶对高铬铸铁的变质作用 |
3.2.1 锶对高铬铸铁变质方案的确定 |
3.2.2 锶对高铬铸铁显微组织的影响 |
3.2.3 锶对高铬铸铁中碳化物的影响 |
3.2.4 锶对高铬铸铁的变质机理分析 |
3.2.5 锶对高铬铸铁机械性能的影响 |
3.3 小结 |
第四章 硼及其化合物对高铬铸铁中碳化物的变质研究 |
4.1 硼对高铬铸铁的变质处理 |
4.1.1 硼对高铬铸铁变质方案的确定 |
4.1.2 B_4C对高铬铸铁组织的影响 |
4.1.3 硼对高铬铸铁变质机理的确定 |
4.1.4 硼对高铬铸铁性能的影响 |
4.2 硼与锆的复合变质作用 |
4.2.1 复合变质方案的确定 |
4.2.2 复合变质对高铬铸铁组织的影响 |
4.2.3 复合变质对高铬铸铁中碳化物的影响 |
4.2.4 复合变质机理的确定 |
4.2.5 复合变质对高铬铸铁性能的影响 |
4.3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10)Cr31过共晶高铬铸铁热处理及变质处理组织和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CONTENTS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耐磨金属材料的研究 |
1.1.1 耐磨材料的研究背景 |
1.1.2 耐磨金属材料的分类 |
1.2 高铬铸铁概述 |
1.2.1 高铬铸铁中的碳化物 |
1.2.2 高铬铸铁凝固组织 |
1.2.3 高铬铸铁中的合金元素 |
1.2.4 影响高铬铸铁件耐磨性的主要因素 |
1.3 冲蚀磨损概述 |
1.3.1 耐磨铸铁件的失效 |
1.3.2 冲蚀磨损 |
1.4 高铬铸铁的研究和发展现状 |
1.4.1 高铬铸铁中存在的问题 |
1.4.2 改善高铬铸铁组织和性能的方法 |
1.5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
1.6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试验方法 |
2.1 成分设计 |
2.2 实验过程 |
2.2.1 实验材料配比 |
2.2.2 合金熔炼 |
2.2.3 浇注 |
2.3 分析及检测方法 |
2.3.1 铸铁化学成分分析 |
2.3.2 铸铁金相组织检测 |
2.3.3 扫描电子显微分析 |
2.3.4 X射线衍射分析 |
2.3.5 硬度检测 |
2.3.6 冲蚀磨损试验 |
第三章 热处理对Cr31过共晶高铬铸铁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淬火温度对Cr31过共晶高铬铸铁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
3.2.1 淬火工艺方案 |
3.2.2 试验内容与结果分析 |
3.3 回火温度对Cr31过共晶高铬铸铁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
3.3.1 回火工艺方案 |
3.3.2 试验内容与结果分析 |
3.4 淬火+回火处理对Cr31过共晶高铬铸铁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
3.4.1 热处理工艺方案 |
3.4.2 试验内容与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变质处理对Cr31过共晶高铬铸铁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变质剂的选择 |
4.3 稀土硅铁和硅铁对Cr31过共晶高铬铸铁的变质研究 |
4.3.1 变质工艺方案 |
4.3.2 试验内容与结果分析 |
4.4 热处理对变质高铬铸铁性能的影响 |
4.4.1 工艺方案 |
4.4.2 试验内容与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泵壳铸造过程模拟 |
5.1 引言 |
5.2 铸造系统设计与建模 |
5.2.1 UG NX 7.5软件 |
5.2.2 泵壳的三维造型 |
5.2.3 铸造工艺方案的确定 |
5.2.4 浇注系统设计 |
5.3 铸造过程模拟 |
5.3.1 AnyCasting软件 |
5.3.2 设置参数 |
5.3.3 模拟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四、热处理对高铬钼合金铸铁组织与性能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高铬铸铁的热处理工艺及其冲击磨料磨损研究[D]. 周浩. 湖南大学, 2014(03)
- [2]高铬白口铸铁耐磨耐冲蚀性能的实验研究[D]. 沈叶辉. 华东理工大学, 2014(09)
- [3]RE变质高铬铸铁组织与性能的研究[D]. 付晓虎. 中南大学, 2012(02)
- [4]热处理及钒—钛合金对高铬铸铁碳化物形态和力学性能的影响[D]. 尹卫江.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12(05)
- [5]高铬铸铁成分优化与高温性能研究[D]. 李宇光. 内蒙古工业大学, 2017(02)
- [6]加热温度和冷却速度对亚共晶高铬铸铁微观组织的影响[J]. 陈闪闪,赵爱民,李振,唐荻,焦殿辉. 材料热处理学报, 2012(11)
- [7]铬系耐磨铸铁磨球组织及性能研究[D]. 苗树森. 长春工业大学, 2010(03)
- [8]金属型镶铸采煤机截齿的组织与性能研究[D]. 张敬业.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3)
- [9]高铬铸铁中碳化物的变质处理[D]. 柳青. 山东大学, 2011(04)
- [10]Cr31过共晶高铬铸铁热处理及变质处理组织和性能的研究[D]. 杨晓艳. 山东大学, 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