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香港经贸现况与展望(论文文献综述)
李国正(Kuo-Cheng Lee)[1](2021)在《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以北京、上海、江苏之两岸青创基地为例》文中认为“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基地”是中国大陆吸引台湾青年赴陆“创业、就业、实习”以实践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重要措施。本文旨趣为探讨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基地(示范点)的政策执行上是否能体现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精神,扩大吸引台青西进;促进台青融入中国大陆经济、社会生活;并进一步对台湾青年的政治偏好产生影响。本文实地访查北京、上海、江苏三省市共20处国台办授牌之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就业基地(示范点),透过访谈前述青创基地之营运管理团队和进驻基地之台籍青年,分析中国大陆各地方政府政策落实状况,以及分析个别青创基地或不同区域的两岸青创实践工作成果。本文另以电子问卷形式调查于北京、上海、江苏三省市实习、就业、创业之台籍青年对中国大陆市场环境、社会生活的观感以及其政治态度。研究发现:(1)北京、上海、江苏地区两岸青创基地吸引台湾青年进驻创业、就业、实习的人数极少。多数基地营运出现困境,除零星具持续发展潜力的案例外,前述地区之两岸青创基地已出现退场、低度运作甚至与进驻台青发生纠纷等现象。(2)两岸青创基地政策及惠台措施并非台青西进发展的主要考虑因素,影响台青西进与否的主要因素为中国大陆经济与市场潜力。(3)两岸青创基地对台青的社会融合影响、政治偏好影响尚不显着。本文章节安排如下:第一章绪论说明本文架构、第二章建立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理论架构与实践分析指标,据此设定两岸青创基地之理想政策目标,以及政策执行力评估指标。第三章分类评述两岸青创基地的营运现况以及落实政策目标的程度。第四章分析问卷调查结果,探讨两岸青创基地对台湾青年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影响。第五章总结两岸青创基地的发展与挑战、两岸青创基地对台湾青年的影响程度,以及政策展望。
苗媛媛[2](2021)在《众应互联高业绩承诺下商誉减值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市场体制机制改革逐渐深化,企业并购活动日益频繁,高溢价并购成为市场常态。伴随着高溢价并购,上市公司积累的商誉数额也迅速增多。商誉作为一项非流动资产,增加了企业的资产总额,但也同样埋下了商誉减值的隐患。为了防范这一风险,业绩承诺应运而生。业绩承诺的制定是为了规避因并购交易中并购双方存在的信息不对称性而带来的风险,但在实际应用中却存在着助推高估值以及因业绩承诺无法兑现而引发的巨额商誉减值等问题。因此,业绩承诺与商誉减值之间的关系成为广泛关注的重点。基于以上背景,本文选取了众应互联这一电子商务和互联网游戏公司作为研究对象。转型前,众应互联是一家传统的制造业,业绩增长乏力,试图通过跨界并购走上转型之路。伴随着高业绩承诺和高溢价的并购,众应互联积累了巨额商誉。2019年因并购后的子公司香港摩伽和新彩量科技盈利下行,在业绩承诺期内没有完成相应的承诺业绩,导致企业出现商誉爆雷。本文在回顾了商誉本质、商誉确认及减值以及业绩承诺与商誉减值关系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梳理了众应互联公司并购过程中商誉形成到商誉减值的整个过程,从高业绩承诺角度着重分析了商誉减值的成因,并结合公司经营状况以及公司财务数据分析其商誉减值给公司造成的经济后果,最后针对众应互联存在的商誉减值问题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研究发现,高业绩承诺通过向投资者传递良好的并购重组信号,提高了企业的评估价值,埋下了商誉减值的风险;不合理的高业绩承诺使得子公司无法按时完成承诺业绩,造成企业面临商誉减值损失;商誉一旦发生减值,会直接影响公司的股价及经营业绩,加大企业的债务压力。高业绩承诺的存在反映了并购双方对并购整合后企业经营的信心,一定程度上助推了企业的评估价值,从而积累下高商誉。同时,高业绩承诺可能存在夸大标的公司的真实经营状况,即便企业合并之后能够实现良好的整合,也难以达到这一高水平。所以高业绩承诺的存在很可能导致标的公司无法按时完成承诺的业绩,从而出现商誉减值的风险,给公司带来巨大损失。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分别从企业、监管部门、评估以及准则制定机构等多方面提出相关建议:企业应理性并购,制定科学的业绩承诺;监管部门应加强对高业绩承诺的监督和风险披露;评估机构应合理选择评估方法,避免高溢价并购;准则制定机构应改进商誉后续计量,降低商誉减值的主观性。
张学志[3](2020)在《台湾赴大陆投资对两岸在美国市场的出口绩效影响 ——基于竞争效应时间序列的实证分析》文中认为中美贸易战的情势节节升高,对于海峡两岸经贸活动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台商赴大陆投资政策,是台湾当局海峡两岸往来政策的重点之一。台商赴大陆投资是否以及具有何种优势及其对出口绩效的影响直接关系到海峡两岸的产业政策制定,对促进两岸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发挥双边优势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为弥补当前关于这一主题的研究多聚焦于单边维度,可能会得出偏颇性的结论。首先,通过将台湾地区产业的出口产品区分为农业与非农业两个部门,利用RCA与TSC探讨中国台湾两部门产品在美国市场的比较优势与绝对优势,测算台湾地区的农业与非农业部门的出口竞争力。其次,利用博弈理论,建构了两个出口地区同时出口至第三地区市场的竞争模型,探讨两者间直接投资对于出口市场绩效的影响。然后,利用时间序列模型,分析台商赴大陆进行投资(包含整体投资、农业投资及非农业投资)的金额对于两岸农工产品(包含整体出口、农业出口及非农业出口)在美国市场出口金额的相互影响。最后,针对两岸农工产品在美国市场的(包含整体产品、农业产品及非农业产品)出口金额,利用固定市场份额理论进行分解,再利用时间序列模型,分析台商赴大陆进行投资(包含整体、农业及非农业)的金额与中国台湾及中国产品(包含整体、农业及非农业)在主要国际市场(美国)的竞争效应的关联性。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有几项发现:首先,在RCA与TSC的竞争力分析上,在美国市场中,中国台湾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是比较低的,历年间其TSC均处于负值的情况,而RCA则约仅有0.02,表示台湾地区农产品的绝对竞争力不足,不具备显示性比较优势。在非农产品出口方面,其TSC长期为正,其RCA皆大于1,表示台湾地区非农产品的出口上不仅较具备绝对竞争力,同时也具有显示性比较优势。第二,台湾对大陆投资和对于中国出口美国市场的影响,从长期来看均有正向影响,但短期的相互影响并不显着。第三,中国整体产品出口美国市场的竞争效应会负向影响台湾地区整体产品对美国市场的竞争效应,台湾地区非农产品对美国市场出口的竞争效应会负向影响中国非农产品对美国出口的竞争效应,这隐含着两者间存在竞争关系。第四,在投资对出口竞争的影响上,台商赴大陆投资对两岸产品出口的竞争效应并不显着,这一结果反映了台湾地区与中国在美国市场竞争力的变动,并非仅有来自于台商赴大陆进行投资(整体投资、农业投资及非农业投资)的结果,还需要后续的更细致的研究分析来深入探讨。综上,台商赴大陆进行各项投资,不论是整体投资、农业投资或者是非农业投资,将能促进两岸产品对美国市场的长期出口,对台湾地区来说,可以改善资源分配效率,对大陆而言,则是获取投资外溢效果。然而,就竞争效应而言,海峡两岸产品在整体贸易与农产品上,似乎存在互相竞争的关系,这一点有待于海峡两岸进一步的深化产业合作与分工来解决。在中国对美非农产品竞争效应改善下,将进一步的吸引台商赴大陆进行非农投资。台湾地区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适度给予各项优惠以吸引台商,达到海峡两岸互利、互惠的目标。
付秀军[4](2020)在《苏州SG公司供应链管理研究 ——基于第四方物流视角》文中研究说明当前大多数制造企业采用第三方物流公司来从事仓储、运输、进出口报关等业务。第三方物流公司也凭借自身在这些方面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为制造企业节省物流成本和提高运营效率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随着企业间的竞争向所在的整个供应链的竞争转变,需要企业加强整个供应链的管理,但是企业又需要保持自身在研发制造等方面的核心竞争力,第四方物流公司随之产生。第四方物流公司在设计、管理和协调供应链有着较制造企业和第三方物流公司无法比拟的优势。这使得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选择将供应链外包给第四方物流公司管理。本文以SG公司供应链管理为研究对象,尝试将部分供应链外包给第四方物流SD公司,通过SD公司在设计和管理供应链方面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优化整个供应链。首先,本文阐述了此次研究的背景、目的与意义,制定了合适的研究方法、思路与框架,并提出本次研究可能存在的创新。其次,本文对供应链管理和第四方物流等相关理论进行了阐述并对相关文献做了评价,通过与第三方物流对比分析找出第四方物流具有的优势并分析了三种第四方物流运营模式。然后,描述了SG公司当前供应链管理现况和存在问题,运用合理的分析工具得出基于第四方物流视角对供应链管理是可行的。再后,设计出供应链外包的优化方案,并对该优化方案设计了合适的KPI考核体系以确保该方案的行之有效。通过本研究,希望对SG公司的供应链优化管理起到参考和启示,并对类似希望尝试采用第四方物流来管理和优化供应链的制造企业起到借鉴意义。
宁灿[5](2020)在《中韩关系变动对两国出入境旅游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与韩国交往历史悠久,隔黄海而相望,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关系。自1992年中韩建交以来,基于政治稳定、文化共通、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等条件,两国出入境旅游往来密切,并逐渐成为彼此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国和客源国。而中韩关系的变化也会引起两国入境与出境旅游的波动。近年来,中韩关系在发展过程中出现许多引人关注的热点问题,使得无论是韩国来华还是中国赴韩旅游都受到了明显影响。那么中韩关系究竟是如何影响出入境旅游的?两国关系的变动对韩国来华及中国赴韩旅游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差异?针对不同类型的中韩出入境旅游者,其受影响程度如何?带着这些问题,本文一方面将对中韩两国自建交以来的政治外交关系、经济贸易关系、社会文化关系、军事安全关系进行梳理,概述两国出入境旅游的发展状况;另一方面将选取1992年至今两国出入境旅游客流量的数据,分别构建韩国来华旅游及中国赴韩旅游的本底趋势线,并将旅游者按照性别、年龄,旅游动机、方式等进行划分,基于旅游本底趋势线理论,通过定量、定性分析法着重研究中韩关系波动对两国出入境旅游带来的变化以及对不同类型旅游者产生的影响差异。研究发现:(1)中韩关系对两国间出入境旅游的影响各不相同,政治外交关系是影响出入境旅游的根本因素,经济贸易关系是影响出入境旅游的主要因素,社会文化关系是影响出入境旅游的重要因素,军事安全关系是影响出入境旅游的显着因素。(2)韩国来华与中国赴韩旅游客流量波动变化不一,韩国来华旅游客流量的增长速度是先快后慢,中国赴韩旅游客流量的增长速度则是先慢后快;在2013年之后,中国赴韩旅游客流量相较于韩国来华旅游的在面对中韩关系波动时增加或损失的数量更多,受影响的变化幅度更大。(3)中韩关系对不同类型出入境旅游者的影响有差异,女性旅游者面对中韩关系变化时更加敏感,反应程度更为强烈;45~64岁旅游者对金融危机、卫生安全风险反应较大,25~44岁旅游者对文化交流活动以及军事冲突关系更为敏感;休闲观光类旅游者在两国关系波动中受到的冲击力更强,增损率更高;乘坐飞机的旅游者在中韩出入境旅游互动中所占比重最大,仁川机场接待中国赴韩旅游者数量最多,济州机场旅游者人次数的变化幅度最为明显。据研究结论,在论文最后分别从政府、旅游管理部门、旅游企业三个层面提出了促进中韩出入境客流量稳定或增长的对策性建议。
丛俊骐[6](2020)在《中国涉外民商事间接管辖权立法重塑 ——以《海牙判决公约》为起点》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完善的涉外判决流通机制既能担负起促进判决跨国流通的激励作用,又能担负起维护国家主权及保障当事人利益的防御作用。我国现行立法规定的外国判决承认与执行规则仅以双边司法协助协定与互惠原则做支撑,以不违背国家主权与公共利益做底线,辅以我国一以贯之的谨慎态度与保守立场,形成重视防御功能而轻视激励功能的判决流通规则。要扭转大部分外国判决在我国不能获得承认与执行的现状,仅依赖存在固有缺陷的互惠原则与司法协助协定并不能做到,还需要建立新的外国判决承认与执行机制,形成对外国判决具备普遍性、长效性、稳定性的审查标准。设立间接管辖权规则可以很好地填补我国判决流通领域的“真空地带”,同时将间接管辖权作为涉外判决流通的审查标准较之现行规则更为明确清晰高效,为实现此目的,需对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涉外编中的规定予以立法重塑,将间接管辖权从隐藏于部分双边司法协助协定与区际协定中的“隐性规则”转变为普遍适用于全部涉外判决的“显性规则”,以处理与我国不存在双边司法协助协定与互惠关系的国家间法院做出判决的承认与执行。通过比较各不同国家关于间接管辖权立法模式与国际公约所做出的探索,最符合我国现实情况的立法模式应为列举式加开放式的间接管辖权模式。海牙国际私法会议最新出台的2019年《海牙判决公约》为我国间接管辖权立法的列举事项提供了重要参考,并彰显了国际判决流通领域的重要趋势,即“白色清单”的趋同化。《海牙判决公约》给我国的启示是对于已被世界各国家广为认可接受的管辖权事项,应纳入到我国的间接管辖权立法中以协调我国现行判决流通机制中激励功能与防御功能的失衡。参考《海牙判决公约》中的间接管辖权规定仅仅是完善我国判决承认与执行规则的起点,对于重塑我国国内法中的判决流通机制而言还存在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例如间接管辖权规则与互惠原则的关系,拒绝承认与执行事项的立法完善等等。考虑到我国现行立法暂时未纳入间接管辖权规则,对于最适合我国的间接管辖权立法模式学者们仍存在着不同观点的争议,但判决流通的不畅与现行规则的弊端是客观存在的问题,列举式加开放式的间接管辖权作为理论上的探索与尝试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在司法实践中能否发挥其效果仍有待时间检验。
姬振天[7](2019)在《“东盟10+3”框架下跨境贸易人民币计价结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世界经济风险持续上升,保护主义、单边主义等负面影响加大,中国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等领域的纠纷日益加剧。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全球产业格局和金融稳定受到严重冲击,经济运行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美国单方面加征关税,挑起贸易争端对我国经济特别是企业预期的影响不断显现。就人民币国际化而言,当前正是人民币国际化发展承上启下的关键时刻,如何结合“一带一路”倡议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建设,推动人民币国际化高质量发展,是破解中美贸易摩擦等外部经济对中国经济发展负向冲击的关键一招。本文的切入点是在区域经济合作框架下,引入货币国际化相关理论,深入研究在与中国具有密切经贸联系且合作机制较为成熟的“东盟10+3”范围内,人民币成为跨境贸易计价结算货币的相关问题。主要思路是:经济发展推动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又进一步促进了经济发展,并使区域内商品、货币、生产要素和技术等加速流动,打破了传统的国别界限,扩大了市场,促进了区域内各成员国间的经贸交流。在此过程中,为了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降低交易成本,避免汇率风险,区域内各国会根据自身情况,基于利润最大化、成本最小化原则,选择适合的货币作为贸易开展的计价结算货币,该货币使用的国家越多,越说明该货币在区域内具有较强影响力。本文通过参考借鉴英镑、美元、欧元、日元等国际货币成为主要贸易计价结算货币的历程,研究人民币在“东盟10+3”范围内成为贸易计价结算货币的相关问题,以便为今后我国人民币国际化发展提供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意见建议。基于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本文重点探讨了3个方面的问题:(1)找出人民币在“东盟10+3”区域内被选择作为跨境贸易计价结算货币的决定因素;(2)分析人民币在“东盟10+3”区域内成为跨境贸易计价结算货币需要具备的条件;(3)研究在中国与“东盟10+3”各伙伴国贸易中使用人民币计价结算产生的影响效应。本文在以下3个方面对现有文献有所贡献:第一,本文针对当前中国资本项目尚未实现完全开放,人民币尚未实现完全可自由兑换,短期内人民币难以具备全面国际化条件,但人民币走出国门又势在必行、不可避免的背景下,立足与中国具有密切经贸联系且合作机制较为成熟的“东盟10+3”这一特定区域,聚焦人民币在跨境贸易中发挥的计价结算功能,研究人民币在该区域内被选择作为贸易计价结算货币的决定因素、需要具备的条件以及对中国与伙伴国间贸易产生的影响效应,以期通过相关结论的得出,助力人民币国际化发展,并为今后在诸如RCEP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等更大区域,依托人民币某项职能,分析人民币国际化相关问题,提供前期研究准备。第二,长期以来受到数据等的限制,以往文献对选择人民币作为跨境贸易计价结算货币决定因素和影响因子的研究,以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为主,缺乏一个能够接受实证检验的系统性数理分析框架。本文的创新在于构建了一个在两国间贸易往来中,一国货币被另一国接受并成为计价结算货币的模型,通过运用“东盟10+3”各伙伴国使用人民币结算的面板数据,对模型推导得出的8个理论假设进行实证检验,得到选择使用人民币计价结算的决定因素。第三,本文借鉴国外分析货币联盟或使用共同区域货币给区域内各国带来贸易创造效应的研究方法,运用基于原产国可贸易品消费者CES效用函数的Armington模型进行理论分析,通过引入引力模型,运用OLS和LSDV两种方法,在不同样本中对理论假设进行实证检验,分析使用人民币计价结算对中国与“东盟10+3”伙伴国间贸易产生的影响效应。经过分析研究本文的基本结论为:第一,综合英镑、美元、欧元、日元等成为国际贸易主要计价结算货币的路径和经验,给人民币的启示有:在网络外部性作用下,国际货币在一定时期内有其使用惯性,因此人民币不可能一蹴而就地成为关键的、被国际广泛认可的,能充分发挥国际货币职能属性的主导型国际货币,而应以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方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抛开英镑和美元特定且难以复制的历史因素,英美两国无一例外的都抓住了产业革命的契机,在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产业变革中获得先机,这对今天正处于转型升级与结构调整关键期的中国来说尤为重要。另外,美元在资源类产品及原材料等大宗商品贸易中取得的计价结算货币地位,值得人民币学习、借鉴与争取。德国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和国际贸易基础,高异质性的贸易商品,低通货膨胀率且马克币值稳定的经验值得人民币借鉴。日本出口产品差异化程度偏低,对美国市场具有较大的依赖性,资本账户开放后,导致日元的计价结算与国际储备功能发展不平衡,出现“再贷款”现象,最终使日元被过度高估,造成泡沫经济的教训值得人民币深刻汲取。就目前中国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发展而言,贸易类型仍以货物贸易为主,跨境贸易人民币使用主要集中在亚洲的东亚和东南亚地区,除了香港份额最高外,其次就是在“东盟10+3”范围内,所以当前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计价结算的重点应主要集中在“东盟10+3”范围内,因为只有明确研究重点,才能有的放矢,最终得出对本文研究对象富有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的有效结论。第二,在进一步验证并明确了“东盟10+3”这一本文研究的重点范围后,通过构建跨境贸易计价结算货币选择模型,推导得出8个关于跨境贸易计价结算货币选择决定因素的理论假设,并运用面板数据对其进行了实证检验。分析结论为:在“东盟10+3”范围内,一国经济规模,中国与伙伴国间的议价能力,伙伴国国内市场条件,伙伴国通货膨胀率及汇率波动程度,中国与伙伴国间货币的交易成本,伙伴国货币与人民币的联动性以及中国与伙伴国间贸易品异质性程度等是决定人民币被选择作为计价结算货币的关键因素,但是现有模型和数据暂无法判定金融市场发展以及其开放程度对“东盟10+3”伙伴国选择使用人民币计价结算的影响,这也是本文今后的研究重点。第三,在初步论证了人民币在“东盟10+3”区域内被选择作为跨境贸易计价结算货币决定因素的基础上,通过与其他主要跨境贸易计价结算货币以及区域内各国货币的横向对比与纵向对比得出:从经济规模上看,中国的经济规模已经为人民币在“东盟10+3”范围内充当贸易计价结算货币奠定了坚实基础。从国际贸易层面上看,中国对外贸易结构仍然存在大而不优的状况。从国际金融层面上看,中国在汇率制度的灵活性,金融市场的开放度,资本交易管制程度,以及通货膨胀、货币交易成本、人民币汇率波动性等方面与区域内部分伙伴国或与主要国际贸易计价结算货币发行国相比都不具备显着竞争优势,甚至在个别领域发展仍然滞后。从货币风险上看,人民币的汇率风险具有一定不确定性及复杂性,在货币流通、交易的风险管控竞争力上仍弱于其他主要的贸易计价结算货币。从对区域内各国货币的影响程度上看,美元仍然是区域内最具影响力的货币,欧元与英镑对特定国家货币具有一定影响力,人民币近年来的影响力总体呈上升趋势,相比之下日元呈下降趋势。第四,分析了在“东盟10+3”区域内选择人民币作为计价结算货币的决定因素和需要具备的条件后,本文通过测算市场提供不对称依赖度(MSAD)和产品提供不对称依赖度(PSAD),将研究数据分成3种不同类型的样本进行分类回归,在使用基于原产国可贸易品消费者CES效用函数的Armington模型,对两国间贸易状况进行模拟,并推导得出了4个理论假设的基础上,运用引力模型对3个不同类型的样本,分别使用OLS法和LSDV法回归分析得出:在中国与“东盟10+3”各伙伴国贸易中,就总体样本而言,使用人民币作为贸易的共同计价结算货币,将会使两国贸易增加近35%,就MSAD>1的样本而言,将会使两国贸易增加40%左右,就PSAD>1的样本而言对两国贸易的影响不具有统计显着性。这一结论也验证了在条件分析中,人民币作为跨境贸易计价结算货币虽在部分领域具有显着优势,但仍有部分领域相较主要的贸易计价结算货币还有较大差距,并依然存在相关配套措施发展滞后等问题,而这也是下一步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计价结算以及人民币国际化的努力方向。
张良文[8](2019)在《供需视角下我国老年人长期照护保险制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与目的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期,面临迈向深度老龄化的严峻挑战,高龄、空巢、慢病老人的数量呈现快速增长趋势。随着家庭结构的改变和赡养功能的弱化,传统的家庭式养老难以为继,失能老人的长期照护给个人及其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和照护负担,已成为社会所共同面临的风险,同时也给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带来极大挑战。然而目前我国正处于长期照护保险的试点阶段,尚未形成统一的保险制度。同时,相关研究也多停留在国外借鉴与政策梳理的初级阶段,以定性研究为主,缺乏供需侧视角下长期照护保险的实证分析和预测研究。因此,制定和完善基于失能老年人的长期照护保险制度,不仅牵涉到照护谁、谁来照护、如何照护的问题,更是一个关乎如何调动各方资源为老年人提供优质长期照护服务的系统工程。如何构建长期照护的费用补偿机制,从而降低家庭照护负担,以及如何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和医疗服务需求,打造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助推长期照护保险制度的制定与完善,成为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亟需解决的重点议题。研究内容首先,通过系统梳理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进展,进行典型国家长期照护保险制度对比,为制定本土化的长期照护保险提供制度分析框架;第二,利用宏观和微观数据,了解我国老年人长期照护的供需现状,并进一步分析其影响因素;第三,利用政策仿真模型,预测我国2020-2050年长期照护保险的失能规模和财务需求;第四,基于供需均衡理论,预测我国长期照护保险费率的变化趋势,并制定保险财务制度,进一步探索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完善养老服务质量评价标准;最后,对我国构建本土化的公共长期照护保险制度提出政策建议。数据与方法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一是国家公开的权威数据;二是本研究自行设计的调查数据。具体包括最新的1998-2014年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数据库;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2014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公报;2017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等。自行设计的厦门市2016年社区老年人调查数据,以及2016年厦门市所有养老机构的调查数据等。通过定性研究法,如理论分析(Andersen行为模型和质量评价三维理论等)、SWOT-PEST分析、专家咨询与访谈等,进行国内外典型国家及地区的制度对比研究,明确我国构建长期照护保险制度的分析框架。采用定量研究方法,如数据包络分析和综合评价法等,分析我国机构养老服务的效率与质量现状;采用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有序Probit模型、Tobit回归模型等分析养老服务需求和供给的影响因素。最后,基于人口宏观管理与决策信息系统(PADIS),运用人口预测技术、总体政策仿真模型、曼联法和ILO筹资模式等保险精算技术,进一步探究我国失能老人长期照护保险制度的财务供需数量均衡。结果与结论1.社会型长期照护保险模式具有较强的制度优越性通过系统对比典型国家和地区税收型、商业型和社会型三种长期照护保险模式,综合考量公平、效率和财源可持续性,社会型保险模式具有较强的优越性。短期内实行选择性的社会救助模式,长期应优先考虑社会型保险模式,并积极鼓励发展补充式的商业型保险模式。同时,我国的长期照护保险制度应涵盖需求评估、财务模式、服务体系和质量监管等方面。2.老年人长期照护需求呈快速上升趋势,且存在明显的城乡差异2008-2014年,我国老年人的长期照护需求呈快速上升趋势,2014年老年人需要长期照护的比例高达41.67%,其中洗澡(35.2%)和上厕所(23.9%)的需求较高。农村高龄老人需求最为旺盛(54%),其次是城市高龄老人(36.91%)和农村低龄老人(13.78%),而城市中的低龄老人需求最低(8.8%)。不同特征(城乡、年龄)老年人所期望的养老模式和养老服务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具体涵盖婚姻、受教育程度等倾向性因素、经济和收入水平等使能因素以及主客观健康等需求因素。3.老年人的长期照护供需矛盾突出,现状不容乐观本研究中厦门市82.01%的社区老年人仍希望接受居家养老,家庭养老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然是主流的养老方式。但目前居家养老大多由助老员提供有限的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和家政服务等,内容略显单一,配套政策较为缺乏,供需结构性失衡明显。社区日间照料的功能界定不清晰,供给尚不充足,功能趋同于老年活动中心。厦门市养老机构平均入住率偏低(60.22%),农村地区入住率普遍低于50%;心理咨询师(0.46%)、康复理疗师(1.15%)等专业人才稀缺;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公办机构的服务质量高于民营机构,城市高于农村;就服务效率而言,养老机构在规模资源利用和服务人员质量等方面需进一步提升。4.长期照护保险的失能数量和财务需求均呈快速增长趋势本研究预测显示,2020年我国失能总人口将达到4375万人,其中城镇和农村失能老人分别占54.52%和45.47%。失能人口逐年上升,到2050年,失能人口总量将上升至9140万人,包括城镇6374万人和农村2766万人,分别为2020年的2.09倍和2014年的3.23倍。同样地,我国长期照护保险的财务需求总额呈递增趋势,尤以2030-2050年增速较快,总需求由2020年的5380亿元上升至2050年的85308亿元,增长约16倍,其中,城镇的需求总额和增长速度均高于农村,由2020年的4277亿元上涨至2050年的68437亿元,增长约15倍。5.长期照护保险的总缴费率呈线性上升趋势,社会型保险财务制度是首选本研究测算结果表明,2020~2050年我国长期照护保险的总体缴费率呈线性上升趋势。2020总缴费率为1.46%,2050年则上升至5.14%,增加了约3.5倍。通过系统对比典型国家长期照护保险的财务制度,建立多元财务供给主体的社会型长期照护保险可以确保财源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是未来建立本土化公共长期照护保险制度的关键,具体应从财务模式、参保对象、待遇给付等进行制度规划。6.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体系是长期照护保险制度得以实现的载体通过系统梳理国内外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体系,明确内部优势与劣势,外部的机遇与挑战,我国应结合自身实际,立足以“养为主、医为辅”的服务理念,从养老方式、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载体、服务团队和监管单位六方面,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多层级养老服务体系,助推长期照护保险制度的建立与完善。7.养老服务质量评估是长期照护保险制度得以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基于质量评价三维理论,本研究构建的养老机构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专家的权威性(0.83)、熟悉程度(0.96)、判断系数(0.71)、意见协调度(P<0.001),SARE量表信效度较高(总体Cronbach’s α=0.940,结构效度和内容效度较好),说明该指标体系科学可靠。通过文献学习和访谈得出,养老机构服务质量等级管理制度应具体涵盖评估原则、主责单位、评估主体、评估人员、评估对象、评估方式、复核与复审程序、等级划分、奖惩机制、信息公开等方面。政策建议1.构建多元财务供给主体的可持续性筹资机制应从自身国情出发,构建长期照护收入分配调节机制,建立涵盖政府、雇主、雇员在内的混合多元的可持续筹资模式,鼓励发展商业长期照护保险作为补充,充分借助公益、慈善机制,保障长期照护财源的可持续性,并最终予以立法保障。2.建立长期照护保险的差异化覆盖机制国家在推行长期照护保险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城乡和地区差异,分阶段、分步骤制定长期照护保险的差异化覆盖机制,服务内容和覆盖范围的选择本着“先重后轻、因地制宜、因财施策”的原则。3.基于供需均衡视角,加快构建社会型保险财务制度现收现付制应作为我国长期照护保险制度首选的财务模式;参保对象可划定为18~64岁城乡从事经济活动且有工资收入的人群;制度设计初期,先将基本日常生活能力作为衡量失能的标准,待制度成熟后,可将工具性日常活动能力和认知功能障碍纳入评定标准中;采用实物与现金给付相结合的混合给付制度。4.明确医养分工与职责,推进医养结合医疗服务体系以应急、救治为主,养老向预防为主、急慢分治、注重慢性病治疗方面转变。细化和明确医养结合的政策和监管职责,放宽和简化在养老机构设置医疗配套的审批流程、适当降低标准。尽快出台我国医养结合多层级服务体系的发展规划、财政补助政策和设施建设方案。5.构建多层级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体系明确医养结合的服务内容,规范服务对象分类标准,服务人员准入、配备比例及绩效考核等相关服务标准,形成“基本照料服务-护理-医疗”层层递进关系的可持续性医养结合服务体系。6.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加大教育与扶持力度鼓励医学院校特别是高职院校开设养老护理专业,培养专业护理人才,以满足养老产业的长期需要。建立健全养老服务人员的准入、培训、评价和激励机制,提高从业人员的工资和社保待遇,重点完善其职业规划和发展空间。7.制定统一服务质量标准,建立等级管理制度建立统一的养老机构服务质量评价标准体系,以及常态化、强制性的养老机构等级管理制度。期间,还应尽快组建养老行业评估专家库,制定并完善第三方评估机制。
胡逸斌[9](2019)在《台湾高等教育招生政策的影响因素与因应创新研究》文中提出纵观过去的高等教育政策或是招生政策之相关研究,针对台湾高等教育招生政策之演进与变迁有详尽的探讨与分析,不过其研究的缺口在于偏重理论探讨,或是仅偏向针对单一政策议题或单一时期进行探讨,同时,这些研究已经离现今十年以上,已不符合现况。而且过去研究仅针对某些特定的招生政策或特定的因素进行分析,事实上招生政策和社会的经济发展、就业环境,以及文化背景等多项外在环境因素具有关联性。本研究将针对台湾高等教育与招生相关的政策做一统整的分析与研究,配合台湾高等教育招生政策座谈会的进行,透过发放问卷的方式广泛收集专家学者意见,探讨影响台湾高等教育招生政策的重要关键因素,检讨尚存在的问题,并且藉由专家学者的意见整合出未来发展的创新模式。本研究透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分析影响台湾现今的高等教育招生政策的关键因素,此研究的创新点与贡献,首先在问卷发放的对象,过去的研究可能仅针对知名的教育家或政策家,即过去的研究对象可能仅针对少数的样本,其样本的代表性可能不足,研究结果可能会出现偏颇。不同于过去的研究,本研究透过教育座谈会的机会,针对到场的所有专家学者进行问卷的发放,除了透过现场纸本的问卷发放之外,同时也将问卷透过网络的方式让更多关心教育的专家学者可以提供其专业的意见,故本研究所收集的意见更广泛,也更贴近现实。本研究在研究方法方面,不同于过去的研究仅透过问卷的量化分析,或是透过访谈的质性分析,本研究在问卷设计方面,除了量化的设计之外,也包含开放式的题项,即在设定特定的题目之下,由受访者回答,故本研究的分析结果,其内容将会包含量化和质性的分析结果。最后,问卷发放的对象,即座谈会的与会人员,以及参与人员皆是大学招生政策最相关的政策制定者、推动者和参与者,故本研究所提出的观点比起过去的相关研究将更具有创新性。本研究结果指出,台湾的高等教育在招生政策的规划当中,存在许多到目前为止仍然无法解决的问题,使得学校在规划招生政策时无法规避这些问题,包含少子化和高龄化、大专校院数量过剩、大学质量不足学生出走、教育体系与产业需求脱节、招考制度转型偏离多元入学的精神、法令限制对招生形成障碍等都是目前台湾地区高等教育招生政策尚未解决的问题。解决问题的三大部分,包含「配合产业发展及区域发展趋势」,「推动校际个性化分流招生政策、强化质量内容」,「松绑法令制度,推动国内外菁英招生计划」及「回归国教的适性精神,改进招考制度,精进多元入学的招生方式」。经由问卷量化分析结果显示,影响台湾目前高等教育招生政策,最重要的因素在于全球化,其中培养学生的国际观、国际间的教育交流,以及教育与国际接轨的程度,为最主要前三大影响因素;因此,如提升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为拟定招生政策时,最主要的考虑因素,由专家学者的回馈意见可以分成三个部份探讨,首先是高等教育扩大海外招生;其次是培养学生国际间的移动能力;最后是配合产业界的国际化趋势。而关键因素的实践经由专题研究,结合专家学者意见,综合集成为三个重要的实践方向,包含「提升国际学生的学习环境」、「营销台湾地区高等教育的特色」,以及「透过产学合作媒合产业所需要的国际化专业人才」。
何少琪[10](2019)在《基于旅游IP视角的红河州哈尼族民族文化旅游产品构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于红河哈尼族这一具有深厚丰富的民族文化的旅游文化资源而言,如何充分加工民族文化,包装成具有知识产权的旅游产品,来适应旅游行业新的竞争态势是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的。本文目的是挖掘哈尼文化中旅游元素构建独特旅游IP产品,运用全新的开发模式,有效的保护和继承哈尼文化。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网络知名旅游IP案例的IP性质、用发展历程论证旅游IP形成路径的可行性;以及从IP的视角分析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借鉴其成功经验。据调查,文化旅游产品开发遇到的瓶颈,是民族旅游文化的商业化一方面促进民族文化传承、变现、升值,另一方面使得民族文化在商业化的过程中退化变质。这种矛盾共存关系使得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不到位,定位不准确。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的特点在于独特性、多变性、延展性等,在知识产权以及相关政策的保护支持下,使相关旅游产品具有更强的竞争力。本文的价值在于基于红河哈尼文化构建民族旅游IP目的地与相对应的旅游产品,是红河哈尼族专有、不可复制、不可盗用,借助红河哈尼族的IP产品也获得相对应的报酬。全文分为七章。第一章绪论。本章是对论文的选题背景进行简单的阐述,分别对论文研究意义与研究目标、论文研究方法与技术以及相关文献综述进行归纳研究。第二章是本文涉及的研究基础理论介绍。第一节主要是介绍民族文化与旅游IP产品开发相关理论概述,涉及理论有:产业融合理论、旅游品牌竞争力理论、民族文化传播理论、知识产权基础理论;第二节是相关概念界定辨析:传统文化与民族文化,旅游产品、文化旅游产品以及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第三章是旅游IP形成机制研究,第一小节对旅游IP概念、特征、分类进行梳理;第二小节是对旅游IP形成路径的探索。第四章采用案例分析法对知名旅游IP景区和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进行研究。第一节是知名旅游IP景区案例,网络收集三十个案例,分析IP发展历程、IP原生元素、IP性质类型和IP专利申请,总结旅游IP产品的形成路径;第二节选举了八个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案例,运用IP视角分析案例中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总结可借鉴经验。第五章是介绍红河哈尼族旅游开发条件、可开发旅游资源以及红河哈尼族旅游IP元素提取。第六章是对哈尼族文化旅游IP产品构建。本章主要是通过探究八大IP类型依托的旅游产品路径开发,构建红河哈尼族文化旅游产品开发路径,以及构建哈尼族主打旅游IP产品。第七章结束语。本章是研究的归纳和结论,并提出论文不足与展望。
二、香港经贸现况与展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香港经贸现况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以北京、上海、江苏之两岸青创基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2 文献回顾 |
1.2.1 两岸关系研究的路径:以经促统 |
1.2.2 对台工作的政策受众与场域:台青与两岸青创基地 |
1.2.3 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理论基础:经济治略与社会融合理论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设计 |
1.4.1 概念界定与研究对象 |
1.4.2 研究范围 |
1.4.3 研究方法 |
1.4.4 章节安排 |
1.4.5 研究流程 |
第二章 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政策目标与理论建构 |
2.1 分享经济机遇 |
2.1.1 以经促统 |
2.1.2 对台工作配合发展中国大陆经济 |
2.2 深化经济社会融合与促进政治认同 |
2.2.1 化敌为友与社会整合 |
2.2.2 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观与实践 |
2.2.3 从融合到认同 |
2.2.4 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理论架构与两岸青创基地三阶段政策目标 |
2.3 两岸青创基地政策执行与政策影响评估指标建构 |
2.3.1 两岸青创基地分类 |
2.3.2 政策执行力1:营运理念 |
2.3.3 政策执行力2:台湾青年进驻状况 |
2.3.4 台青意向先期调查结果 |
2.3.5 台青问卷调查指标 |
2.3.6 “分享机遇”评估指标:台青发展状况 |
2.3.7 “社会融合”评估指标 |
2.3.8 “政治偏好转变”评估指标 |
第三章 两岸青创基地运作现况 |
3.1 两岸青创基地分布 |
3.2 台青进驻状况 |
3.3 两岸青创基地类型与发展现况 |
3.3.1 天使型两岸青创基地 |
3.3.2 企业型两岸青创基地 |
3.3.3 园区型两岸青创基地 |
3.3.4 空间型两岸青创基地 |
3.3.5 实验型两岸青创基地 |
3.4 小结:两岸青创基地的营运挑战与转型 |
3.4.1 分享机遇效果衰退:两岸青创基地招募台青成果进入高原期 |
3.4.2 营运模式具经济吸引、社会融合发展潜力案例 |
3.4.3 其他两岸青创基地的转型 |
3.4.4 青创基地营运困难,但26条对台措施政策补助门坎过高 |
第四章 两岸青创基地的融合发展作用:台青意向调查 |
4.1 受访者基本数据 |
4.1.1 两岸青创基地是否真的接触到台湾青年世代? |
4.2 两岸青创基地对台青融入中国大陆市场的影响 |
4.2.1 台青赴陆发展理由 |
4.2.2 发展阶段 |
4.2.3 创业挑战 |
4.2.4 是否准备撤离大陆市场? |
4.3 两岸青创基地与台青对中国大陆社会的态度 |
4.3.1 归属认知 |
4.3.2 他我之隔 |
4.3.3 对31 条与26 条对台措施的观感 |
4.3.4 最不适应中国大陆的主要因素 |
4.4 两岸青创基地与台青的政治态度 |
4.4.1 统独观点 |
4.4.2 国族认同 |
4.4.3 投票行为与政党偏好 |
4.4.4 厘清影响台青政治态度的主要因素 |
4.5 小结 |
4.5.1 两岸青创基地接触到更多长期在陆的“资深台青” |
4.5.2 市场前景是台青赴陆发展的主要考虑 |
4.5.3 创业台青发展阶段与主要挑战 |
4.5.4 两岸青创基地吸纳人文、艺术设计领域的基层就业台青 |
4.5.5 台青发展挑战与回流与否与中国大陆景气较为相关 |
4.5.6 两岸青创基地不是影响台青政治态度的主要因素 |
第五章 结论:两岸青创基地对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理论化与实践的启示 |
5.1 经济劝诱 |
5.2 社会融合 |
5.3 政治偏好转化 |
5.4 后新冠肺炎时期台青的迁徙与两岸青创基地政策的可持续性 |
5.4.1 大陆仍具吸引力,但吸引、融合台青相关政策配套需更细致 |
5.4.2 强化“青创基地经理人”、“台湾媒介团体”的角色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访谈清单汇总表 |
附录2:两岸青创基地经营团队问卷 |
附录3:两岸青创基地台湾青年问卷 |
致谢 |
(2)众应互联高业绩承诺下商誉减值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关于合并商誉的研究 |
1.3.2 关于商誉减值的研究 |
1.3.3 关于业绩承诺与商誉减值关系的研究 |
1.3.4 文献评述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业绩承诺 |
2.1.2 商誉减值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委托代理理论 |
2.2.2 信号传递理论 |
2.2.3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2.4 协同效应理论 |
2.3 高业绩承诺下商誉减值成因分析 |
2.3.1 高业绩承诺助推收益法评估下的并购估值 |
2.3.2 信息不对称导致承诺业绩过高,增加商誉减值风险 |
2.3.3 高业绩承诺无法兑现导致商誉减值 |
2.3.4 本章小结 |
3 众应互联商誉形成情况 |
3.1 众应互联公司简介 |
3.2 众应互联商誉的形成过程 |
3.2.1 并购支付对价及方式 |
3.2.2 业绩承诺的制定情况 |
3.2.3 商誉确认情况 |
3.3 众应互联商誉成因分析 |
3.3.1 众应互联转型的迫切性引发高溢价并购 |
3.3.2 收益法提高了标的估值产生高溢价并购 |
3.3.3 业绩承诺过于乐观催生高溢价 |
4 众应互联商誉减值成因及经济后果分析 |
4.1 众应互联商誉减值情况介绍 |
4.2 众应互联高业绩承诺下商誉减值成因分析 |
4.2.1 不合理的高业绩承诺催生高估值,埋下商誉减值隐患 |
4.2.2 跨行业并购下的高业绩承诺诱发商誉减值 |
4.2.3 业绩承诺过高难兑现,商誉减值成必然 |
4.3 众应互联商誉减值的经济后果分析 |
4.3.1 短期市场股价下跌 |
4.3.2 经营业绩恶化 |
4.3.3 公司债务压力剧增 |
4.4 案例小结 |
5 研究启示与建议 |
5.1 企业应理性并购,制定科学的业绩承诺 |
5.2 监管部门应加强对高业绩承诺的监管和风险披露 |
5.3 评估机构应合理选择评估方法,避免高溢价并购 |
5.4 准则制定机构应改进商誉后续计量,降低商誉减值的主观性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3)台湾赴大陆投资对两岸在美国市场的出口绩效影响 ——基于竞争效应时间序列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方法与研究范围 |
1.3 研究创新点 |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相关文献综述 |
2.1 对外投资的研究进展与分析 |
2.1.1 影响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因素 |
2.1.2 对外直接投资对当地以及技术输出地的影响 |
2.2 对外投资与贸易之相关文献回顾 |
2.3 台湾对大陆投资与贸易研究的相关文献回顾 |
2.4 固定市场份额的相关文献回顾 |
2.5 贸易竞争力相关实证文献回顾 |
第三章 相关理论基础 |
3.1 固定市场份额模型理论基础 |
3.2 时间序列分析的理论基础 |
3.2.1 单位根检定(Unit Root Test) |
3.2.2 协整检定(Co-integration) |
3.2.3 向量自我回归模型(VAR) |
3.2.4 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 |
3.3 贸易竞争力指标的相关理论基础 |
3.3.1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
3.3.2 贸易专业化系数 |
第四章 台湾对大陆投资与产品出口现况分析 |
4.1 台湾农工产业发展过程 |
4.2 台商赴大陆投资分析 |
4.2.1 投资区域分析 |
4.2.2 投资行业别分析 |
4.3 台湾产品主要出口市场变化分析 |
4.4 美国市场中台湾地区农工产品的竞争力分析 |
第五章 赴大陆投资与两岸产品出口美国市场的关联分析 |
5.1 对外投资对出口绩效影响的理论分析 |
5.1.1 模型设定 |
5.1.2 无对外投资之均衡分析 |
5.1.3 存在对外投资之均衡分析 |
5.1.4 比较静态均衡分析 |
5.2 数据源说明 |
5.3 单位根与协整检定 |
5.3.1 台商赴大陆投资之单位根检定 |
5.3.2 协整检定 |
5.4 向量自我回归、误差校正模型与因果关系分析 |
5.4.1 台商赴大陆整体投资金额与两岸整体产品出口美国市场金额 |
5.4.2 台商赴大陆农业投资金额与两岸农产品出口美国市场 |
5.4.3 台商赴大陆非农业投资金额与两岸非农产品出口美国市场金额 |
5.5 讨论 |
第六章 赴大陆投资与产品出口竞争效应关联分析 |
6.1 资料说明 |
6.2 两岸在美国市场出口金额竞争效应的分解与单位根检定 |
6.2.1 两岸产品在美国市场的出口金额的竞争效应 |
6.2.2 两岸整体产品竞争效应与规模效应的单位根检验 |
6.2.3 两岸农产品竞争效应与规模效应的单位根检定 |
6.2.4 两岸非农产品竞争效应与规模效应的单位根检验 |
6.3 两岸竞争效应的向量自回归分析 |
6.3.1 两岸在美国市场整体出口竞争效应的VAR分析 |
6.3.2 两岸农产品出口竞争效应的向量自回归分析 |
6.3.3 两岸非农产品出口竞争效应的向量自回归分析 |
6.4 对陆投资与两岸竞争效应的向量自回归分析 |
6.4.1 赴陆整体投资与两岸出口竞争效应的向量自回归分析 |
6.4.2 赴大陆农业投资与两岸农产品出口竞争效应的向量自回归分析 |
6.4.3 赴大陆非农投资与两岸非农产品出口竞争效应的向量自回归分析 |
6.5 讨论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建议与对策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苏州SG公司供应链管理研究 ——基于第四方物流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主要研究内容 |
1.3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框架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框架 |
第2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
2.1 供应链管理和第四方物流相关理论 |
2.2 供应链管理和第四方物流文献回顾 |
2.3 供应链管理和第四方物流文献评述 |
第3章 SG公司供应链管理现况及存在问题 |
3.1 SG公司供应链管理现况 |
3.1.1 SG公司的组织架构现况 |
3.1.2 SG公司供应链管理流程现况 |
3.2 SG公司供应链管理存在的问题 |
3.2.1 SG公司贸易部存在的问题 |
3.2.2 SG公司品质部存在的问题 |
3.2.3 SG公司采购部存在的问题 |
3.3 基于第四方物流SG公司供应链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
3.4 基于第四方物流SG公司供应链管理的可行性分析和可能存在的风险 |
3.4.1 基于第四方物流SG公司供应链管理的可行性分析 |
3.4.2 基于第四方物流SG公司供应链管理可能存在的风险 |
第4章 基于第四方物流SG公司供应链管理优化方案 |
4.1 基于第四方物流SG公司供应链组织架构优化措施 |
4.1.1 制定SG公司组织架构优化措施 |
4.1.2 基于第四方物流SG公司组织架构优化的步骤 |
4.2 基于第四方物流SG公司供应链流程优化措施 |
4.2.1 基于第四方物流的计划管理流程优化措施 |
4.2.2 基于第四方物流的进口业务流程优化措施 |
4.2.3 基于第四方物流的出口业务流程优化措施 |
4.2.4 基于第四方物流的仓储和物流业务流程优化措施 |
4.2.5 基于第四方物流的客户服务流程优化措施 |
4.2.6 基于第四方物流的采购和供应商管理优化措施 |
4.3 基于第四方物流供应链管理优化方案设计小结 |
第5章 基于第四方物流SG公司供应链管理方案的保障措施 |
5.1 基于第四方物流SG公司供应链管理存在风险的规避 |
5.2 基于第四方物流SG公司供应链优化方案的KPI考核设计 |
5.3 构建彼此信任机制,确保合同履行到位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 |
6.3 进一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中韩关系变动对两国出入境旅游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缘由 |
(二)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三)相关概念与理论 |
(四)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一、中韩关系发展历程 |
(一)中韩政治外交关系 |
(二)中韩经济贸易关系 |
(三)中韩社会文化关系 |
(四)中韩军事安全关系 |
二、中韩出入境旅游发展概况 |
(一)中国的出入境旅游 |
(二)韩国的出入境旅游 |
三、基于TBTL的中韩出入境客流量变化分析 |
(一)模型选择与数据整理 |
(二)中韩关系对出入境旅游客流量的影响 |
(三)中韩关系对出入境旅游影响差异的比较与分析 |
四、中韩关系对不同类型出入境旅游者的影响 |
(一)中韩关系对韩国来华旅游者的影响 |
(二)中韩关系对中国赴韩旅游者的影响 |
结语 |
(一)本文结论 |
(二)研究启示 |
(三)创新、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6)中国涉外民商事间接管辖权立法重塑 ——以《海牙判决公约》为起点(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我国间接管辖权立法的错位与缺失 |
(一)双边司法协助协定下的间接管辖权立法错位 |
(二)替代规则存在固有缺陷下的立法缺失 |
(三)间接管辖权立法重塑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二、国际视野下的间接管辖权模式探究 |
(一)外国国内法模式探究 |
(二)国际公约模式探究 |
(三)2019 年《海牙判决公约》映射的国际判决流通新变局 |
三、间接管辖权立法的中国化路径探索 |
(一)立法模式的选择与取舍 |
(二)对区际间接管辖权的态度 |
(三)对签署《海牙判决公约》衔接性问题的考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7)“东盟10+3”框架下跨境贸易人民币计价结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框架与内容 |
1.2.1 概念界定 |
1.2.2 研究框架和内容 |
1.3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2.相关理论和文献综述 |
2.1 相关理论 |
2.1.1 新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
2.1.2 货币一体化理论 |
2.1.3 货币搜寻理论 |
2.1.4 计价货币选择理论 |
2.1.5 货币替代理论 |
2.1.6 网络外部性与货币转换成本理论 |
2.2 文献综述 |
2.2.1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与人民币国际化 |
2.2.2 选择国际贸易计价结算货币的决定因素 |
2.2.3 国际贸易计价结算货币需要具备的条件 |
2.2.4 使用相同货币计价结算对贸易的影响效应 |
2.2.5 东盟10+3区域与人民币国际化的关系 |
2.3 评述 |
2.3.1 相关理论评述 |
2.3.2 国内外文献评述 |
3.经验借鉴与启示 |
3.1 主要国际货币实现跨境贸易计价结算的路径和经验 |
3.1.1 英镑实现跨境贸易计价结算的路径和经验 |
3.1.2 美元实现跨境贸易计价结算的路径和经验 |
3.1.3 欧元实现跨境贸易计价结算的路径和经验 |
3.1.4 日元实现跨境贸易计价结算的路径和经验 |
3.2 人民币跨境贸易计价结算的起步和发展 |
3.2.1 人民币跨境贸易计价结算的发展背景 |
3.2.2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发展现状 |
3.2.3 对人民币的启示 |
3.3 本章小结 |
4.跨境贸易计价结算货币的选择 |
4.1 跨境贸易计价结算货币选择的基本模型和理论假设 |
4.1.1 基本模型构建 |
4.1.2 理论分析与提出假设 |
4.2 跨境贸易计价结算货币选择的实证分析 |
4.2.1 研究说明及背景介绍 |
4.2.2 计量模型设定 |
4.2.3 数据来源及解释 |
4.2.4 实证结果及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人民币成为计价结算货币的条件分析 |
5.1 主要指标测算及分析 |
5.1.1 经济规模层面 |
5.1.2 国际贸易层面 |
5.1.3 国际金融层面 |
5.2 人民币货币性质判断 |
5.2.1 理论模型构建 |
5.2.2 实证变量选取 |
5.2.3 实证结果分析 |
5.3 人民币货币影响力评估 |
5.4 本章小结 |
6.人民币跨境贸易计价结算的效应研究 |
6.1 样本选取 |
6.2 使用人民币计价结算的效应分析 |
6.2.1 模型推导与提出假设 |
6.2.2 实证结果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7.结论、建议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8)供需视角下我国老年人长期照护保险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国外研究现状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2.3 文献述评 |
3. 研究目的 |
4. 核心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4.1 核心概念界定 |
4.2 理论基础 |
5. 研究内容与方法 |
5.1 研究内容 |
5.2 研究方法 |
5.3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国内外长期照护保险的制度对比 |
2.1 典型国家及地区的长期照护保险制度 |
2.1.1 长期照护保险制度模式 |
2.1.2 长期照护保险制度模式构成 |
2.1.3 小结 |
2.2 我国的长期照护保险制度 |
2.2.1 大陆地区长期照护保险实施概况 |
2.2.2 台湾地区的长期照护保险制度 |
2.2.3 两岸长期照护保险制度对比 |
2.3 典型国家和地区的长期照护保险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
第三章 我国老年人长期照护供需现状研究 |
3.1 我国老年人长期照护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
3.1.1 基本情况与服务现状 |
3.1.2 服务需求及其影响因素 |
3.2 厦门市老年人长期照护供需现状调查 |
3.2.1 服务供给及其影响因素 |
3.2.2 服务需求及其影响因素 |
3.3 小结 |
第四章 我国老年人长期照护保险的需求预测 |
4.1 基于PADIS的老年人口预测 |
4.1.1 预测模型与参数设置 |
4.1.2 老年人口预测 |
4.2 长期照护保险的失能规模预测 |
4.2.1 失能率与判定标准 |
4.2.2 失能规模预测 |
4.3 长期照护保险的财务需求预测 |
4.3.1 预测模型与变量选择 |
4.3.2 财务需求预测 |
第五章 我国老年人长期照护保险的供给侧研究 |
5.1 我国长期照护保险的财务制度设计 |
5.1.1 典型国家长期照护保险财务制度的比较与启示 |
5.1.2 我国公共长期照护保险财务制度设计 |
5.1.3 基于供需平衡的长期照护保险费率测算 |
5.2 我国长期照护保险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体系构建 |
5.2.1 国外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体系发展现况 |
5.2.2 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体系的现状分析 |
5.2.3 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体系构建的路径选择 |
5.3 我国长期照护保险的养老服务质量评价管理制度构建 |
5.3.1 国内外养老机构服务质量评估现况 |
5.3.2 我国养老机构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5.3.3 我国养老机构服务质量等级管理的机制探索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主要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6.3 创新与展望 |
6.3.1 创新之处 |
6.3.2 不足与展望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9)台湾高等教育招生政策的影响因素与因应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动机与目的 |
1.3 选题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
1.4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5 研究思路、方法、步骤及创新点 |
2 相关概念与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相关名词释义 |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3 现今台湾高等教育招生制度概述 |
3 台湾高等教育招生发展历程与现况 |
3.1 台湾高等教育招生发展历程 |
3.2 台湾过去高等教育发展规划对招生政策之重要影响 |
3.3 台湾高等教育招生发展之现况 |
4 台湾高等教育招生政策演变及影响因素 |
4.1 台湾高等教育招生政策之演变 |
4.2 台湾高等教育招生政策之政治影响因素 |
4.3 台湾高等教育招生政策之经济影响因素 |
4.4 台湾高等教育招生政策之社会人口影响因素 |
4.5 台湾高等教育招生政策之教育影响因素 |
4.6 台湾高等教育招生政策之全球化影响因素 |
5 当前台湾高等教育招生政策存在的问题根源分析 |
5.1 台湾高等教育招生政策关键影响因素调查与分析 |
5.2 台湾高等教育招生政策关键影响因素的甄别 |
5.3 当前台湾高等教育招生政策存在问题根源分析结果 |
6 国内外高等教育招生政策的经验与启示 |
6.1 部分国家高等教育招生考试制度概况 |
6.2 部分国家高等教育招生考试制度比较 |
6.3 部分国家高等教育招生政策变迁概况 |
6.4 对台湾地区高等教育招生政策的启示 |
7 台湾高等教育招生政策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 |
7.1 对台湾当局招生政策建议 |
7.2 对台湾各大专院校招生政策建议 |
7.3 台湾高等教育招生政策之实践方向及创新改革建议 |
8 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不足之处 |
8.3 后续研究计划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附录2 |
附录2-1 1991-2017学年度台湾大专校院校数 |
附录2-2 1991-2017学年度大专校院学生数 |
附录2-3 1991-2017学年度大专校院毕业学生数 |
附录2-4 1991-2017年台湾出生人数及入学学年度对照 |
附录2-5 台湾大专校院新生注册概况 |
附录2-6 台湾大专校院新生注册概况-按学校体系别分类 |
附录2-7 台湾大专校院新生注册概况-按公私立别分类 |
附录2-8 1991-2017学年度大学院校联招(指考)录取率 |
附录2-9 2017学年度大专校院注册率 |
附录2-10 历年退场大专校院 |
附录2-11 近年来大专校院境外学生在台留学/研习人数 |
附录2-12 调查研究问卷 |
(10)基于旅游IP视角的红河州哈尼族民族文化旅游产品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民族文化旅游研究综述 |
二、旅游相关知识产权保护研究 |
三、旅游IP研究综述 |
四、红河哈尼族文化研究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路线 |
第二章 研究基础理论与概念解析 |
第一节 基础理论分析 |
一、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理论 |
二、旅游品牌竞争力理论 |
三、民族文化传播理论 |
四、知识产权基础理论 |
五、情感依恋理论 |
第二节 相关概念界定与辨析 |
一、民族文化相关概念 |
二、民族文化旅游产品 |
第三章 旅游IP概念及形成机制 |
第一节 旅游IP概念与属性 |
一、旅游IP概念 |
二、旅游IP属性 |
第二节 旅游IP特征与功能 |
一、旅游IP特征 |
二、旅游IP功能 |
第三节 旅游IP形态与分类 |
一、旅游IP发展形态 |
二、旅游IP分类 |
第四节 旅游IP形成机制 |
一、旅游IP内容整合 |
二、旅游IP形成机制 |
第四章 案例分析 |
第一节 经典旅游IP目的地案例分析 |
一、案例介绍 |
二、案例分析 |
三、经验借鉴 |
第二节 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案例分析 |
一、案例介绍 |
二、案例分析 |
三、经验借鉴 |
第五章 哈尼文化资源和IP元素分析 |
第一节 红河州旅游发展基础条件 |
一、区位与交通 |
二、经济基础 |
三、红河州国民经济与社会现况 |
四、相关政策与现状 |
五、哈尼族历史与文化 |
第二节 红河哈尼族文化旅游资源分析 |
一、村寨建筑 |
二、梯田文化 |
三、生产活动 |
四、原始宗教 |
五、生活习俗 |
六、语言文学 |
七、节事活动 |
八、影视作品 |
第三节 红河哈尼族旅游IP元素提取 |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
二、世界文化遗产 |
三、文学作品 |
四、热门影视 |
五、旅游演艺 |
六、节事活动 |
七、知名企业 |
八、游戏竞技 |
第六章 哈尼文化旅游IP产品构建 |
第一节 哈尼文化旅游IP产品呈现形态 |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IP |
二、世界文化遗产 |
三、旅游演艺 |
四、节事活动 |
五、文学作品 |
六、热门影视 |
第二节 哈尼文化旅游IP产品设计 |
一、哈尼梯田景观IP产品设计 |
二、“十月年”节事旅游IP产品设计 |
三、千人梯田实景表演IP产品设计 |
四、“诺玛阿美”演艺IP产品设计 |
五、哈尼博物馆文创IP产品设计 |
六、《婼玛的十七岁》影视主题公园IP产品设计 |
七、《哈尼阿培聪坡坡》迁徙之路IP产品设计 |
第七章 结束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与成果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成果 |
第二节 研究特点与创新 |
第三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
一、研究不足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哈尼族宗教相关神灵简介 |
附录B 哈尼族饮食风格简介 |
附录C 哈尼族文学艺术简介 |
致谢 |
作者在读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
四、香港经贸现况与展望(论文参考文献)
- [1]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以北京、上海、江苏之两岸青创基地为例[D]. 李国正(Kuo-Cheng Lee). 北京大学, 2021(09)
- [2]众应互联高业绩承诺下商誉减值问题研究[D]. 苗媛媛. 河北经贸大学, 2021(12)
- [3]台湾赴大陆投资对两岸在美国市场的出口绩效影响 ——基于竞争效应时间序列的实证分析[D]. 张学志.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4]苏州SG公司供应链管理研究 ——基于第四方物流视角[D]. 付秀军. 苏州大学, 2020(03)
- [5]中韩关系变动对两国出入境旅游的影响[D]. 宁灿.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7)
- [6]中国涉外民商事间接管辖权立法重塑 ——以《海牙判决公约》为起点[D]. 丛俊骐. 吉林大学, 2020(08)
- [7]“东盟10+3”框架下跨境贸易人民币计价结算研究[D]. 姬振天. 西南财经大学, 2019(12)
- [8]供需视角下我国老年人长期照护保险制度研究[D]. 张良文. 厦门大学, 2019(12)
- [9]台湾高等教育招生政策的影响因素与因应创新研究[D]. 胡逸斌.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6)
- [10]基于旅游IP视角的红河州哈尼族民族文化旅游产品构建研究[D]. 何少琪. 云南财经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