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建交联合公报(论文文献综述)
朱雄关[1](2016)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沿线国家能源合作问题研究》文中提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是党和国家根据我国当前所处的国际国内环境和国家发展需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提出来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和经济外交战略,是新时期我国大周边外交的重要战略布局。当前,随着国际能源局势和地缘政治形势的不断变化以及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能源需求持续高速增长,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将面临非常严峻的能源安全形势。“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是我国能源海外进口的主要来源地,这一地区的能源生产和出口对于保障中国能源供给安全和解决中国能源面临的困难风险地位重要、意义特殊。因此,在“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过程中,加强对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和国家能源合作问题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对“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中国能源安全面临的困难风险和严峻形势进行分析研究。进而在对“一带一路”沿线的中东、非洲、东盟、中亚、俄罗斯等主要地区和国家油气资源禀赋状况、供给能力以及与中国能源合作历史及现状进行分析和梳理的基础上,对中国与这些地区和国家能源合作的前景进行分析预测。通过剖析中国在推进“一带一路”战略能源合作中面临的困难问题和大国能源地缘政治博弈,对“一带一路”主要地区能源合作前景形势进行分析判断。最后对中国在推进“一带一路”战略中加强能源合作问题进行综合分析与思考。本文在对“一带一路”沿线主要国家能源状况和发展前景,以及在能源合作面临困难和挑战等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一是得出了“一带一路”沿线26个国家未来的油气贸易合作能力前景评估,并根据这些国家的投资开放程度和区位功能,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上下游领域的合作方向和重点;二是针对西半球和北极地区国家油气资源发展前景,从拓宽当前“一带一路”能源合作的视角,思考并提出了构建能源大丝路的观点,建议国家在“一带一路”路线图中增加北线和东线方向,加强中国与美洲国家和北冰洋沿岸国家能源合作力度;三是针对当前国际能源秩序、中国的国际地位和能源现状,思考并提出了依托“一带一路”战略平台,建立丝路能源合作机制的观点以及相关的措施建议,使中国在全球能源治理体系发挥积极的主导作用,有力保障中国的能源安全。
赵晓佳[2](2011)在《中国与中亚的友好交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广义的“中亚”,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界定,包括今位于阿富汗、中国西部、印度北部、东北伊朗、蒙古、巴基斯坦以及今中亚五国的地理范围。狭义的“中亚”,在苏联解体后,主要指中亚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五国的范围。本文中的“中亚”即狭义概念所指的上述中亚五国的地理范围。中国与中亚地区友好交流的历史源远流长,绵延不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彼此的交流有着不同的内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通过对中国与中亚友好交流历史发展脉络的梳理,可以看到:丝绸之路是历史上中国与中亚地区友好交流的纽带和桥梁;中国与中亚地区在数千年交往中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密切联系、各族人民之间的传统友谊和民族亲缘关系是当今中国与中亚国家友好关系进一步发展的深厚基础和背景。苏联解体后,中国作为最早承认中亚国家独立并与中亚五国正式建交的国家之一,与中亚国家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各领域的友好交流合作得到了更全面、深入的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中国与独立后中亚国家的友好交流进入了历史上空前发展的崭新时期。全文由导论、上篇、下篇和结语组成,约25万字。导论第一节本文的选题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二节界定本文中“中亚”和“西域”的地理范围。第三节介绍中亚五国的基本情况。上篇历史上中国与中亚地区的友好交流第一章先秦时期中国与中亚的早期接触和交流。考古学研究证明了远古时期中国北方与中亚北部原始文化之间的联系。《山海经》、《穆天子传》等古籍中的记载反映了当时中原对中亚的认识及与中亚的早期接触。先秦时期中国与中亚地区已有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和相互影响。第二章两汉魏晋南北朝与中亚的友好交流。汉武帝时期张骞在中亚地区的外交活动建立起中国与中亚诸古国的直接联系,中国与中亚地区友好交流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魏晋南北朝时期各个割据政权仍与中亚地区保持了政治上的联系。佛教经中亚传入中国,来自中亚的一批高僧为佛教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做出了贡献。第三章隋唐时期中国与中亚的友好交流。隋唐时期中国与中亚的友好交流进入鼎盛时期。唐朝对西域加强控制和管理,尤其是西域和中亚地区并入唐朝版图,中原与中亚地区的交流得到空前的发展。中亚诸国与唐朝间密集的人员往来、大量的通贡事实、贡赐物品的丰富反映出政治和经济关系的密切。这一时期,大量中亚粟特人迁入中国,在经济和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唐代中国与中亚地区文化方面的相互影响体现在宗教、艺术、文学、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第四章宋元时期中国与中亚的友好交流。宋朝中原与中亚的交流集中体现在两方面:1、深受汉文化影响的西辽契丹人统治中亚,汉文化对中亚的影响深刻。2、中亚萨曼王朝和我国喀喇汗王朝所属的中国西部地区在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方面的密切关系和相互影响。蒙元时期是中国与中亚地区友好交流发展的重要时期。蒙古人创立了欧亚统一的政治空间和民族融合新环境。这一时期中国与中亚地区间的交流主要体现在:1、我国内地与中亚察合台等汗国的往来与交流。2、伴随着蒙古人的几次大规模征服活动,大量中亚各族居民迁入中原地区,对元代社会和中国民族结构产生了影响。第五章明清时期中国与中亚的友好交流。中亚帖木儿王朝统治的130多年中,始终与明朝保持了频繁的使臣往来和贡赐形式为主的贸易关系,文化上的交流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清代中期清政府重新统一了天山南北,中亚哈萨克、布鲁特中的部分部落归附于清朝,并与清朝保持了密切的贡使往来和贸易关系。清朝与哈萨克、浩罕之间的贸易对当时中亚地区经济发展和中亚与新疆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第六章辛亥革命以后直至中亚五国独立之前,中国与俄属及前苏联中亚地区的友好往来和经贸合作(1911一1991)。苏联解体以前的近一个世纪中,中亚地区作为俄国和苏联的组成部分,与中国政府没有直接的交往。然而,与中亚毗连的中国新疆地区在此期间仍先后与俄国和前苏联保持了联系,尤其是贸易关系。新疆与中亚地区在这一时期的关系由于二十世纪政治风云的变幻而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下篇中国与独立后中亚五国在不同领域的交流与合作第一章中国与中亚国家的政治往来与合作。中国作为最早承认中亚国家独立并与中亚五国正式建交的国家之一,与中亚国家保持着高层领导人、议会、政党、政府部门等各层面的频繁交往,经常就国际、国内重大问题交换意见,互信不断加深。在政治领域积极的交流合作成为各领域有效合作的基础和前提。第二章中国与中亚国家在安全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安全利益关系到彼此的核心利益。作为近邻,中亚地区的安全与中国的安全,尤其是中国西北地区的安全息息相关。中国与中亚各国在安全领域多方面进行了有效的合作,为维护地区的安全稳定作出了贡献。第三章中国与中亚国家的经济交流与合作。经济交流与合作在中国与中亚国家各领域合作中居中心地位。中国与中亚地区的经济互补性和发展经济合作的“天时、地利、人和”等因素决定了彼此经济合作的巨大潜力,中国与中亚国家建交以来,经济领域的合作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第四章中国与中亚国家的人文交流与合作。对于发展中国与中亚地区持久、稳定的睦邻关系来说,文化交流承载着比其他领域合作更重大的使命。中国与中亚国家都重视“文化软实力”的作用,不断推进人文领域合作。尤其是近年加强了文化教育合作。中国与中亚国家的人文交流合作任重道远,是一项长期的、细致的、需要有长远规划的工作。第五章中国与中亚国家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的交流与合作。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是中国与中亚友好交流史上的重大事件。它的建立为中国与中亚国家之间展开了多边交流合作的平台。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以来,中国与中亚国家进行了安全、经济、人文领域合作机制和法律基础建设,并在组织框架内开展了初步的合作。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和发展符合成员国的共同利益,因而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结语通过各章的研究,对中国与中亚地区友好交流发展的总体特点,以及在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等方面发展的一些特点作了简要总结,主要观点包括:1、中国与中亚地区数千年的交往基本上是和平交往的历史。2、中国与中亚友好交流的历史是与丝绸之路密切交织、不可分割的历史。3、中国与中亚各族人民在历史上形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族亲缘关系是今天开展友好交流的积极因素。4、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历史上,各封建王朝与中亚地区的政治和经济交流以宗藩关系为基础、贡赐往来是主要的交流形式。5、中国与独立以后中亚国家的关系是完全建立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基础之上的。尽管如此,中国在今天与中亚国家的友好交流中,仍应防止“大国主义”、“大民族主义”以及部分国人的盲目自大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在各领域的交流中,应该使中亚国家得到充分的尊重的重视。6、中国与中亚地区的经济交流自古至今一直处于各种关系的中心地位。中国与独立以后中亚国家的经贸合作是历史上丝绸之路经济交流的延续。7、中国与中亚地区的文化交流在历史上曾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今天中国与中亚国家文化领域的交流合作还有着巨大的潜力。然而,鉴于目前中国与中亚国家在文化交流方面所存在的中国“走出去”的多,中亚“走进来”的少的状况,中国应防止文化交流的单向发展,以免给“中国威胁论”鼓吹者以口实。
门洪华,刘笑阳[3](2015)在《中国伙伴关系战略评估与展望》文中研究说明伙伴关系是国际行为体间基于共同利益、通过共同行动、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建立的一种独立自主的国际合作关系。基于维护国家利益和拓展国际影响的需要,中国构建了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通过双边关系改善带动全球战略拓展的伙伴关系战略。自1993年与巴西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以来,中国的伙伴关系战略历经探索和实践,合作的全面性与战略性不断深化。截至2014年年底,中国同世界上67个国家、5个地区建立了72对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在全球、地区、双边和国家层面上均取得积极成效,既为中国的崛起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地区乃至全球的和平与稳定。但中国的伙伴关系战略仍有亟待完善之处,存在着地位不清晰、成效不确定和层次不分明等问题。据此,作者提出如下政策建议:优化中国伙伴关系战略,将伙伴关系战略打造成中国外交战略的核心支撑,建立伙伴关系战略与自由贸易区战略、"一带一路"战略、二十国集团战略等的联动机制,完善中国伙伴关系战略的合作深化机制与矛盾解决机制,推动伙伴关系战略在地区和全球层面的运用。
萧长啸[4](2010)在《中哈民间交流中的哈萨克人》文中研究指明哈萨克斯坦是中国西北地区的重要邻邦。它独特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资源和快速发展的经济为世界关注。近年来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的关系在曲折中不断发展。如何推动中哈关系朝着持续稳定的方向发展是我们需要面对的重大课题。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山水相连,两国有近1700公里的公共边境线。“丝绸之路”这条古老的贸易商道,把中国和哈萨克斯坦从历史上就联系在一起了。哈萨克人虽然分属于中、哈两个不同的国家,但他们却有着共同的起源、相同的文化。本文就是以中国哈萨克人为突破口,从中哈民间交流的角度,以中哈文化交流为根基,研究中国哈萨克人在中哈民间交流中的作用,试图找到一条新的促进中哈关系持续稳定发展的新途径。第一部分“跨越边界的交流”,说明两地区的哈萨克人既有共性也有特性,应当相互学习为各自所在国家的经济发展做贡献。第二部分“中哈交流:冷热不均的难题”,讲述中哈关系发展过程中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说明中哈民间交流将有助于破解中哈交流冷热不均的难题。第三部分“哈萨克人与中哈民间交流:阻力还是动力”,本节从中哈民间交流成果中得出中国哈萨克人会成为推动中哈关系发展的强大动力。
唐诗[5](2019)在《中国和平外交政策演进历程及基本经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已经走过70个年头,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国经历了国内国际形势的重重考验,已经成为地区性和世界性大国,并稳步向世界强国迈进。新时代的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在经历了不同阶段的继承、总结、发展、探索和创新后,形成了成熟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体系,中国的和平外交政策作为其精髓也不断发展完善,与中国外交的总体目标和任务相配合,与中国外交同步迈向新阶段。自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就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确定为中国外交的基本原则,1953年周恩来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此后中国共产党始终继承和发展这一外交智慧,为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环境做出不懈努力。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对时代主题的判断和国际格局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六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中国外交政策第一次被明确地概括为“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党的十三大报告第一次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写入党代会报告。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做出的正确选择,也是和平外交政策的支撑和依据,这符合中国人民的利益,也符合世界人民的利益。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的前提下,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对外理念,这标志着中国外交的目标发生了深刻变化。中国外交对内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服务,对外为实现改革开放的深化发展争取良好的外部条件服务。随着中国自身实力的不断增强、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中国外交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如何化解压力、抓住机遇也成为新时代中国和平外交必须解决的问题。党的十九大作出重要政治论断:“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一重要论断开启了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征程,也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的新阶段,在此背景下,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内涵和外延得到进一步升华。在中国和平外交政策不断深化发展的进程中,维护国家利益是其基本出发点。从建国之初为维护新中国的政权安全和国家独立,到为扞卫中国的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再到为努力实现国家的统一大业和助推经济建设发展,中国和平外交政策始终坚定维护国家利益的根本立场。中国外交战略经历了最初的“一边倒”到“两个拳头打人”再到“一条线、一大片”上的变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也在外交实践的过程中逐步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外交规范。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发展始终顺应时代主题的变化和国际局势的发展,中国共产党注重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推动国际秩序向着更为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在中国外交为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构建安全环境的同时,也为世界和平贡献了重要力量。基于上述背景,研究和平外交政策的发展演变和基本经验十分必要。本文的主要叙述脉络分为三个部分,包括引言、正文及结语。引言部分主要对论文选题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方法及研究重点与难点进行了论述,是对论文整体架构的把握,为论文的渐次展开提供了依据。正文部分由七个章节构成。第一章主要对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相关理论进行阐释,对其基本内涵、基本属性、影响和平外交政策演进的相关因素和基本逻辑进行了分析,从整体上对和平外交政策进行了论述。第二章主要论述了新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思想来源,其一主要来自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着作,其中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和平观、时代观和国际关系思想;其二来自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和平观念;其三来源于近代中国以来晚清、民国、中国共产党早期对外交往三个阶段的和平观念,其中以中国共产党早期对外交往中的和平观念为重点论述,此外对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思想资源进行了简要分析。第三章主要阐释了建国初期的和平外交政策的确立,在分析了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国内外背景后,详细分析了中国外交原则的确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及其对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奠基作用,同时对这一阶段和平外交政策的实践进行评价。第四章的时间跨度相对较长,在国内政策发生重大转向、国际安全环境不断变化的情况下,本文以对官方文本的分析得出和平外交政策在这一阶段徘徊发展的结论,但在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发生了重大转折,以“三个世界”理论的提出和中美关系的突破为关键节点,中国和平外交政策得以继续发展。第五章记述了在改革开放新形势下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全面发展,其内涵不断深化并以“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引领中国外交走向全方位发展阶段。此后中国外交延续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基本走向,中国选择了和平发展道路,这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中国对世界的庄严承诺。在这一阶段,大国关系、周边关系、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以及多边外交全面开展。第六章以习近平提出的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为主要叙述内容,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使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发展迈向新阶段。第七章主要是总结了和平外交政策取得巨大成就的基本经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对和平外交政策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也进行了简要分析。本文的主体部分按时间脉络进行阐述,但不单纯叙述历史事件,在分析不同阶段影响和平外交政策的多种因素,如时代背景、国内外环境等因素的基础上,对和平外交政策内涵的丰富与发展进行阐释,对其实践成果加以分析,对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发展历程、不同历史时期的侧重点和阶段性特点进行总结和评价。结语部分对本论文的观点进行了总体概述,再次强调了本论题的研究意义和中国和平外交政策在实践过程中取得的巨大成就,对中国外交未来走向进行简要说明,同时对中国外交工作满怀希望,其必将走向日益精进与成熟。
阿依登[6](2005)在《论中哈两国哈萨克跨国民族的和平跨居》文中认为冷战结束以后,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中亚国家独立使欧亚大陆的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历史上形成的价值观念和国家、民族、文化认同基础开始发生裂变,原先与一个国家发生关系的跨国民族,演变成与诸多国家发生关系。与中国同源的跨国民族如哈萨克族、塔吉克族、乌孜别克族等在中亚不仅有其主权国家存在,并已成为其国的主体民族。在中亚五国中,哈萨克斯坦的面积最大、经济实力最强、哈萨克族人口最多,且中国新疆与其边界线最长。尽管当前中哈两国哈萨克跨国民族和平跨居,但鉴于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民族问题突出,尤其跨国民族问题此起彼伏,依据和平跨居理论,分析当前中哈两国哈萨克跨国民族和平跨居的安定团结现象,查找出潜伏的,可能的矛盾冲突,把各种隐患消灭在未爆发出来的阶段,对于两国跨国民族的长期和平跨居,建立起两国间长期兄弟般的友谊,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本论文在广泛借鉴汲取前人研究理论、方法、成果的基础上,以民族学的视角,采用文献资料和田野调查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对中哈两国哈萨克跨国民族的和平跨居进行了研究。本论文的重点是分析中哈两国哈萨克族和平跨居的原因;难点是和平跨居的理论探析;理论创新是在分析出中哈两国哈萨克族和平跨居的原因和潜伏的隐患的基础上,探讨出能更好的发展与中国同源跨国民族所在国之间的长期和平跨居模式,发展与巩固和平交往,努力促进现今宝贵的和平与发展。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宗旨是:通过选择中哈两国的哈萨克族的和平跨居作为个案,对其进行深入分析,使其能够成为一个成功理想的范例,在探讨如何促进与邻国其他同源跨国民族和平相处、友好交往,使其长期安居于所在国,从而有利于国家的稳定与发展方面,能发挥模范代表与指导借鉴作用。本论文系统研究了中哈两国哈萨克跨国民族和平跨居的定义、产生的原因并对其制约因素以及如何消除不利因素进行了分析。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跨国民族和平跨居的理论探析。第二部分:哈萨克跨国民族的形成与中哈两国哈萨克族的和平跨居现状及原因探析,从三个方面来阐述(一)哈萨克跨国民族的形成;(二)中哈两国哈萨克族的和平跨居现状;(三)中哈两国哈萨克族和平跨居的原因探析,对其分别从中国、哈国两个角度进行详细论证,从而推断出正是在中国、哈国的共同努力下,才产生当前两国哈萨克跨国民族的和平跨居现象。第三部分:影响中哈两国哈萨克族和平跨居的不利因素及消除不利因素的建议,对其是从两个方面来分析,即(一)影响中哈两国哈萨克跨国民族和平跨居的不利因素,对其从三个方面来说明,一是外部势力因素;二是大哈萨克主义的影响;三是中哈双方经贸合作滞后的影响。(二)消除不利于中哈两国哈萨克跨国民族和平跨居因素的几点建议:一是加快发展我国经济,尤其加快西部大开发,以增强公民的国家意识和公
孙学峰,丁鲁[7](2017)在《伙伴国类型与中国伙伴关系升级》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建立伙伴关系一直是中国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断建立新伙伴关系的过程中,中国也一直努力寻求升级已有的伙伴关系。伙伴国类型是影响中国伙伴关系升级的核心因素,即中国与支点国家(坚定支持中国核心利益)或结点国家(拓展中国国际合作资源)的伙伴关系更可能实现升级,其主要原因在于推进与支点或结点伙伴国的政治及安全合作有助于中国缓解崛起困境,即更好地在拓展国际影响力与管控美国及其安全体系的外部压力之间寻求平衡。作为对伙伴国坚定支持和合作的回馈,中国也更愿意在伙伴关系框架内与支点或结点国家实现互惠性合作,从而为伙伴关系升级奠定了坚实基础。Logit回归模型和比较案例分析的检验结果均支持了我们提出的支点或结点国家升级模式。明确中国伙伴关系升级的动因有助于深入理解在美国实力优势及其安全保护体系延续的背景下中国有效缓解崛起困境的理论逻辑以及地区大国伙伴外交的动力机制。
荆覃豫桂[8](2019)在《《人民日报》关于哈萨克斯坦的报道研究(1992-2017)》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人民日报》关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的新闻报道为研究对象,运用新闻传播学常用的内容分析法,收集了1992年至2017年涉哈报道的全样本进行量化研究。笔者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编码表,通过统计分析报道的篇幅、版面、消息来源和体裁等数据,探究涉哈报道呈现出的特点和规律。本文还运用了文本分析法,梳理报纸呈现的中哈关系,了解中哈双边关系进程下报道的变化,试图在全球传播的背景下探寻中国对外报道的基本框架和传播特征。研究发现,《人民日报》涉哈报道的篇幅、版面以及报道方式和风格都受到中哈双边关系的影响,属于常规的国际新闻报道框架。选题上以政治议题为主,兼顾经济、社会、文化以及军事领域,应时应事地呈现了哈国的变化和25年来中哈关系的进程。在全球传播的背景下,《人民日报》兼顾了内宣和外宣角色,在涉哈报道上的对外报道功能主要有三点,一是主动设置议程,通过突出“上海合作组织”、“一带一路”等重要议题来反应中哈关系热点,影响受众和国际社会的关注;二是通过报道引导舆论,展现了我国“以和为贵”的外交姿态,并为中哈两国的全方位合作和西部战略营造了良好的国际舆论;三是通过掌握权威信源为中国官方媒体介入国际传播格局提供了基础,有利于提升我国对外报道传播力和影响力。
爱哲,田义霞[9](2015)在《后冷战时代的中哈关系:通往战略伙伴关系之路》文中研究指明后冷战时代的中哈关系持续演进,1990年代初两国关系仅限于边境贸易与协商解决边界问题,2005年两国正式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此后双边关系不断增强,并呈多元化发展态势。在后冷战时代,中哈两国之所以能建立全面的双边关系,主要在于双方具有利益的汇合点。中国认为哈萨克斯坦是维护中亚地区稳定的主要贡献者,同时也是中国在中亚地区所需能源的主要来源国;哈萨克斯坦认为中国所资助的基础设施项目不仅是其通向国际市场的有效途径,而且也是其发展国内经济的重要资源。后冷战时代,中哈两国结成了政治上稳定、经济上渐进的双边友好关系,今后双边关系有可能继续增强。
尔保利[10](2016)在《吉尔吉斯斯坦与中国贸易合作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在中国是经济潜力世界大国。1970年在中国改革开放开始后中国的经济潜力快速发展了。1990年代,中国成为了世界第三经济发展的大国。吉尔吉斯斯坦与中国经历长时间历史关系。1992年吉尔吉斯独立了,以及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吉尔吉斯坦与中国间没有关系,1923-1991年时吉尔吉斯斯坦加盟苏联,所以当年两国没有互相关系。1991年8月31日吉国独立以来吉中关系开始发展了。吉尔吉斯斯坦与中国经贸合作发展是两国关系发展的特点。吉尔吉斯坦丰富自然投资,中国是经济发展的国家。吉尔吉斯与中国贸易合作发展的状态有特点,问题,历史,困难,外国因素影响。吉尔吉斯斯坦独立以来两国建立了多边经贸关系。两国经济合作发展的历史跟在中亚区政治改革,经济一体化过程同时发生了。吉尔吉斯经济发展走势也跟中国对于中亚国家经济政策重大影响。时下,两国经贸合做快速增加,吉尔吉斯地理位置很重要对于区域经济一体化实现,所以吉尔吉斯斯坦与中国贸易合作研究特点是两国经济合作能对于中亚区经济一体化重大影响。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建交联合公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建交联合公报(论文提纲范文)
(1)“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沿线国家能源合作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
一、“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为研究中国能源合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
二、“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为解决中国能源安全面临的问题和风险开辟了重要途径 |
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未来巨大的能源出口能力将是补充中国能源需求缺口的主要来源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三节 论文的支撑理论、研究思路及主要创新点 |
一、论文的支撑理论 |
二、研究思路、基本内容和研究方法 |
三、主要的创新点 |
第一章 中国与俄罗斯和中亚国家能源合作的现状及前景 |
第一节 中国与俄罗斯能源合作现状及前景展望 |
一、俄罗斯油气资源禀赋 |
二、中俄能源合作的历史进程 |
三、中俄能源合作现状和前景展望 |
第二节 中国与哈萨克斯坦能源合作现状及前景展望 |
一、哈萨克斯坦油气资源禀赋 |
二、中哈能源合作的历史进程 |
三、中哈能源合作现状和前景展望 |
第三节 中国与土库曼斯坦能源合作现状及前景展望 |
一、土库曼斯坦油气资源禀赋 |
二、中土能源合作的历史进程 |
三、中土能源合作现状和前景展望 |
第四节 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能源合作现状及前景展望 |
一、乌兹别克斯坦油气资源禀赋 |
二、中乌能源合作的历史进程 |
三、中乌能源合作现状和前景展望 |
第二章 中国与中东国家能源合作的现状和前景 |
第一节 中东各国油气资源禀赋 |
一、沙特阿拉伯油气资源状况 |
二、伊朗油气资源状况 |
三、伊拉克油气资源状况 |
四、科威特油气资源状况 |
五、卡塔尔油气资源状况 |
六、阿联酋油气资源状况 |
七、阿曼油气资源状况 |
第二节 中国与中东国家能源合作的历史及现状 |
一、中国与沙特阿拉伯能源合作进程 |
二、中国与伊朗能源合作进程 |
三、中国与伊拉克能源合作进程 |
四、中国与科威特能源合作进程 |
五、中国与卡塔尔能源合作进程 |
六、中国与阿联酋能源合作进程 |
七、中国与阿曼能源合作进程 |
第三节 中国与中东国家能源合作的前景展望 |
一、中国与沙特能源合作前景展望 |
二、中国与伊朗能源合作前景展望 |
三、中国与伊拉克能源合作前景展望 |
四、中国与科威特能源合作前景展望 |
五、中国与卡塔尔能源合作前景展望 |
六、中国与阿联酋能源合作前景展望 |
七、中国与阿曼能源合作前景展望 |
第三章 中国与非洲国家能源合作的现状和前景 |
第一节 非洲国家油气资源状况 |
一、非洲国家石油资源禀赋 |
二、非洲国家天然气资源禀赋 |
三、非洲传统油气国家的油气供需状况 |
第二节 中国与非洲国家能源合作的历史及现状 |
一、中国与利比亚能源合作进程 |
二、中国与阿尔及利亚能源合作进程 |
三、中国与尼日利亚能源合作进程 |
四、中国与安哥拉能源合作进程 |
五、中国与埃及能源合作进程 |
六、中国与苏丹和南苏丹能源合作进程 |
第三节 中国与非洲国家能源合作的前景展望 |
一、中国与利比亚能源合作前景展望 |
二、中国与阿尔及利亚能源合作前景展望 |
三、中国与尼日利亚能源合作前景展望 |
四、中国与安哥拉能源合作前景展望 |
五、中国与埃及能源合作前景展望 |
六、中国与苏丹和南苏丹能源合作前景展望 |
第四章 中国与东盟国家能源合作的现状和前景 |
第一节 东盟国家油气资源状况 |
一、东盟国家石油资源禀赋 |
二、东盟国家天然气资源禀赋 |
三、东盟国家油气供需现状 |
第二节 东盟国家能源供需前景展望 |
一、马来西亚油气供需前景预期 |
二、印度尼西亚油气供需前景预期 |
三、越南油气供需前景预期 |
四、文莱油气供需前景预期 |
五、泰国油气供需前景预期 |
六、缅甸油气产出前景预期 |
七、菲律宾油气供需前景预期 |
八、新加坡油气供需前景预期 |
第三节 中国与东盟国家能源合作的进程及思考 |
一、中国与东盟国家能源合作历史及现状 |
二、中国与东盟国家能源合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
三、中国东盟加强能源合作的路径与思考 |
第五章 推进“一带一路”能源合作面临的困难挑战和大国博弈 |
第一节 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能源合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
一、中国与俄罗斯及中亚国家能源合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
二、中国与中东国家能源合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
三、中国与非洲国家能源合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
第二节 “一带一路”战略面临的国际地缘政治挑战 |
一、“一带一路”地区地缘政治形势复杂严峻 |
二、“一带一路”战略面临全球层面的战略对冲 |
三、“一带一路”战略面临地区层面的战略竞争 |
第三节 大国在“一带一路”上的能源地缘政治博弈 |
一、大国的能源状况 |
二、大国的能源供需形势 |
三、大国在“一带一路”地区面临严峻的能源地缘政治博弈 |
第六章 “一带一路”战略能源合作与中国能源安全思考 |
第一节 区分合作重点有的放矢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能源合作 |
一、针对上游领域开放程度,视情加大能源投资合作程度 |
二、针对供需发展前景,努力提升能源贸易合作水平 |
三、针对沿线进行优化布局,不断加强能源下游领域合作力度 |
第二节 拓宽合作视野构建保障中国能源安全的能源大丝路 |
一、“一带一路”战略的范围划定及其局限性 |
二、能源丝路应从“小丝路”走向“大丝路” |
三、能源大丝路北线地区和东线主要国家能源状况 |
四、推进能源大丝路合作的实施重点 |
第三节 依托“一带一路”战略平台以路为桥构建丝路能源合作机制 |
一、国际能源秩序的现状 |
二、丝路能源合作机制构想的提出 |
三、丝路能源合作机制的理论基础分析 |
四、构建丝路能源合作机制的路径选择 |
第四节 多措并举推进“一带一路”能源合作有力保障中国能源安全 |
一、深化“合作共赢”的能源合作理念,实现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共同发展 |
二、采取点线面相结合的方法,全方位保障“一带一路”能源合作实施 |
三、配套举措跟进到位,对“一带一路”战略能源合作形成有力支撑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中国与中亚的友好交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关于论文的选题、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 |
第二节 关于“中亚”和“西域”的概念及其在本文中的含义 |
第三节 中亚各国概况 |
上篇:中国与中亚地区历史上的友好交流 |
第一章 先秦时期中国与中亚的早期接触和交流 |
第一节 史前时期中国与中亚之间文化联系的踪迹 |
第二节 先秦文献中所见的中原对中亚的认识及与中亚的早期接触 |
第三节 先秦时期中国与中亚地区的经济和文化交流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两汉魏晋南北朝与中亚的友好交流 |
第一节 简述两汉对西北边疆的开拓和治理 |
第二节 两汉与中亚诸国的往来 |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与中亚地区的往来 |
第四节 贸易和经济技术交流 |
第五节 佛教经由中亚传入中国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隋唐时期中国与中亚地区的友好交流 |
第一节 隋朝对西域的经营及与中亚地区的交往 |
第二节 唐朝对西域的经营及与中亚地区的政治关系 |
第三节 唐朝与中亚地区之间丝绸之路贸易的繁盛 |
第四节 唐代中国与中亚地区的文化交流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宋元时期中国与中亚的友好往来与交流 |
第一节 宋代中国与中亚地区的友好往来与交流 |
第二节 蒙元时期中国与中亚地区的友好往来与交流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明清时期中国与中亚的友好关系 |
第一节 明朝与中亚帖木儿王朝的友好交往 |
第二节 清代中期与中亚各汗国之间的往来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从辛亥革命后到中亚五国独立以前中国与俄属及苏联中亚 地区的友好往来和经贸合作(1911一1991) |
第一节 中华民国时期中国新疆与俄(苏)属中亚的往来交流 |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新疆与苏联中亚地区的交流合作 |
本章小结 |
下篇:中国与独立以后中亚五国的友好交流 |
第一章 中国与中亚国家的政治往来与合作 |
第一节 发展睦邻友好合作关系是中国与中亚各国的必然选择 |
第二节 中国和中亚国家发展彼此间关系的原则 |
第三节 中国与中亚国家间政治方面各层次的友好往来 |
第四节 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双边政治关系文件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中国与中亚在安全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
第一节 中国和中亚国家的安全利益问题 |
第二节 中国与中亚国家间的安全交流与合作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国与中亚各国的经济交流与合作 |
第一节 中国和中亚国家为发展双边经济贸易合作所做的努力 |
第二节 中国与中亚各国的双边贸易 |
第三节 中国与中亚各国的经济技术合作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国与中亚国家的人文交流与合作 |
第一节 任重道远的中国与中亚国家人文领域合作 |
第二节 中国与中亚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
第三节 中国与中亚国家的科技、教育交流与合作 |
第四节 体育交流与合作 |
第五节 中国与中亚国家的民间友好交流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中国与中亚国家的交流与合作 |
第一节 上海合作组织与中国和中亚国家的友好交流与合作 |
第二节 中国与中亚国家在上海合作组织的安全合作 |
第三节 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中国与中亚的经济合作 |
第四节 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中国与中亚的人文交流与合作 |
本章小结 |
结语:历史视野中的中国与中亚之间的友好交流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后记 |
(3)中国伙伴关系战略评估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中国推行伙伴关系战略的主要考量 |
(一)伙伴关系的内涵 |
(二)伙伴关系的战略考量 |
第一,拓展国家利益的需要。 |
第二,促进互利共赢的目标。 |
第三,实现共同利益的框架。 |
第四,冲破“大国崛起困境”的思考。 |
(三)伙伴关系的战略目标 |
其一,彰显理念。 |
其二,稳定双边。 |
其三,深化合作。 |
其四,制衡威慑。 |
其五,造就态势。 |
三中国伙伴关系战略的演进历程 |
(一)战略探索期(1993-2002年) |
(二)战略发展期(2003-2012年) |
(三)战略完善期(2013年至今) |
四中国伙伴关系战略的现状评估 |
(一)中国伙伴关系战略的整体趋向 |
第一,广泛性与针对性相结合。 |
第二,长期性与阶段性相结合。 |
第三,整体性与层次性相结合。 |
(二)中国伙伴关系战略的积极成效 |
其一,有利于中国国内现代化建设的国际环境。 |
其二,拓展中国国家战略利益的范围和空间。 |
其三,扩展中国国际影响力,有助于中国树立和平、开放、负责任、可预期的大国形象。 |
其一,增进双边政治信任。 |
其二,拓展经贸合作。 |
其三,强化安全协作。 |
其四,促进人文交流。 |
(三)中国伙伴关系战略有待完善之处 |
五优化中国伙伴关系战略的政策建议 |
第一,将伙伴关系战略打造成为新时期中国外交战略的核心支撑。 |
第二,在中国大战略框架内,形成伙伴关系战略与其他战略构思的联动。 |
第三,完善中国伙伴关系战略的合作深化机制与矛盾解决机制。 |
第四,实现双边主义与多边主义相结合,推动伙伴关系战略在地区和全球层面的运用。 |
(4)中哈民间交流中的哈萨克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状况 |
1.4 主要创新点 |
2 跨越边界的交流 |
2.1 自然联系 |
2.2 人文脉络 |
2.3 人文差异 |
2.4 “回归”与“困惑” |
2.5 中哈文化交流 |
3 中哈交流:冷热不均的难题 |
3.1 中哈睦邻友好关系 |
3.2 中哈战略伙伴关系 |
3.3 前景展望 |
4 哈萨克人与中哈民间交流: 阻力还是动力 |
4.1 中哈民间交流的阻力 |
4.2 中哈民间交流的文化动力 |
4.3 霍尔果斯边境自由贸易区 |
4.4 中哈民间交流的成果 |
4.5 哈萨克人:中哈民间交流的重要动力 |
结语 |
附录:中哈外交大事年表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后记 |
(5)中国和平外交政策演进历程及基本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一、选题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相关研究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内容 |
四、研究方法与重难点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重点与难点 |
第一章 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理论阐释 |
一、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内涵与内容 |
(一)外交与外交政策的概念 |
(二)马克思主义外交理论的内容 |
(三)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主要内容 |
(四)中国和平外交政策与世界和平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 |
二、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理论属性与本质属性 |
(一)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理论属性 |
(二)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本质属性 |
三、中国和平外交政策演进的基本逻辑 |
(一)外交政策演进的一般逻辑 |
(二)中国和平外交政策演进的理论逻辑 |
(三)影响中国和平外交政策演进的历史逻辑 |
(四)基于二元维度变化的演进逻辑 |
第二章 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思想理论基础 |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中有关和平外交思想的考察 |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中的和平观 |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中的时代观 |
(三)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中的国际关系思想 |
二、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对和平观念的承继 |
(一)“和合”思想 |
(二)“和而不同”思想 |
(三)“义利双行”思想 |
三、近代以来中国对外交往中的“和平”观念 |
(一)晚清时期对外交往中的“和平”观念 |
(二)民国时期对外交往中的“和平”观念 |
(三)中国共产党早期对外交往中的和平观念 |
四、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思想资源 |
(一)国家主权原则的法理依据 |
(二)外交原则和惯例的基本规定 |
第三章 建国初期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初步探索 |
一、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确立初期的背景 |
(一)为巩固政权、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的必然选择 |
(二)“一边倒”的战略选择 |
(三)中国共产党对时代主题及当前国际任务的判断 |
(四)国际环境的重要影响 |
(五)革命惯性的限制 |
二、新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初步确立 |
(一)新中国外交原则与框架的建构 |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理论基石 |
三、新中国成立初期和平外交政策的实践评价 |
(一)中国与社会主义国家关系取得重要进展 |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开启中国外交崭新局面 |
第四章 和平外交政策在特殊阶段的曲折发展 |
一、影响和平外交政策曲折发展的因素分析 |
(一)国内政策出现转向 |
(二)动荡的国际形势 |
(三)中国共产党对国内外形势的判断 |
二、和平外交政策在曲折中发展 |
(一)和平外交政策的曲折发展 |
(二)从“两个中间地带”理论到“三个世界”理论的发展 |
三、和平外交政策曲折发展阶段的实践依据 |
(一)中国共产党为扭转“左”倾思想对外交事务冲击的实际行动 |
(二)中美关系的缓和推动中国外交发生转向 |
(三)中国与亚非拉国家开展友好关系为和平外交政策的继承与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
(四)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推动中国重新融入国际体系 |
第五章 改革开放三十年和平外交政策的深化发展 |
一、推动中国和平外交政策发展的多重因素 |
(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走向新阶段 |
(二)改革开放的新任务促使中国和平外交政策进行调整 |
(三)对国际局势的精准判断——“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
(四)国家定位与国家利益观的调整 |
(五)国际局势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
二、改革开放背景下和平外交政策的深化发展 |
(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新内涵 |
(二)“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战略的提出 |
(三)主张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
(四)“和而不同”的新理念 |
(五)“和谐世界”的新构想 |
三、改革开放三十年和平外交政策的全面实施 |
(一)应用和平外交政策处理大国关系 |
(二)积极推动国际军控与裁军,以切实行动维护世界和平 |
(三)“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
(四)实现与周边国家关系的改善 |
(五)重视发展与发展中国家关系、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 |
第六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对和平外交政策的全面升华 |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的背景 |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
(二)新时代下中国对时代的定位与判断 |
(三)新时代面临的国际形势 |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内涵与创新 |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内涵 |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战略创新 |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对和平外交政策的升华 |
三、全方位、立体化外交的推进 |
(一)构建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新型大国关系 |
(二)构建睦邻友好的周边关系 |
(三)秉持正确义利观构建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
(四)以结伴不结盟政策带动多边外交发展 |
(五)“一带一路”倡议的实践 |
(六)为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方案 |
(七)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
第七章 中国和平外交政策演进的基本经验 |
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和平外交政策演进的根本保障 |
二、坚持原则的坚定性和政策的灵活性相结合是中国和平外交政策演进的必要方法 |
三、内政外交的互动是中国和平外交政策演进的内生动力 |
四、坚决扞卫国家利益是中国和平外交政策演进的出发点 |
五、中国共产党对时代主题的判断是中国和平外交政策演进的基本依据 |
六、国家角色定位的变化是中国和平外交政策演进的发展诉求 |
七、意识形态因素是影响中国和平外交政策演进的重要变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及着作情况 |
(6)论中哈两国哈萨克跨国民族的和平跨居(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跨国民族和平跨居的理论探析 |
(一) 跨国民族的概念 |
(二) 跨国民族的分类 |
(三) 和平跨居的定义 |
(四) 和平跨居的分类 |
二、哈萨克跨国民族的形成与中哈两国哈萨克族的和平跨居现状及原因探析 |
(一) 哈萨克跨国民族的形成 |
1. 哈萨克与俄国及清朝的关系 |
2. 俄国割占中国大片领土与哈萨克族作为跨国民族的最终形成 |
(二) 中哈两国哈萨克族的和平跨居现状 |
1. 高层互访频繁使两国建立了良好的政治关系 |
2. 密切安全领域合作使两国建立了良好的军事关系 |
3. 互补互利,共同发展建立了两国良好的经贸关系 |
4. 形式多样的文化交流加深了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 |
5. 务实的外交政策确保了两国各项关系的顺利进行 |
(三) 中哈两国哈萨克族和平跨居的原因探析 |
1. 从中国来看 |
2. 从哈国来看 |
三、影响中哈两国哈萨克族和平跨居的不利因素及消除不利因素的建议 |
(一) 影响中哈两国哈萨克跨国民族和平跨居的不利因素 |
1. 以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为主的外部势力影响 |
2. “大哈萨克主义”的影响 |
3. 双方的经贸合作滞后 |
(二) 消除不利于中哈两国哈萨克跨国民族和平跨居因素的几点建议 |
1. 加快发展我国经济,尤其加快西部大开发,以增强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公民的国家意识和公民意识 |
2. 加强国际领域的安全合作 |
3. 进一步加强中哈双方在经济领域的合作 |
4. 加强对境外跨国民族所在国的民族立法研究,以便从法律的角度处理跨国民族问题 |
结束语 |
参考资料 |
后记 |
(7)伙伴国类型与中国伙伴关系升级(论文提纲范文)
一导言 |
二支点国家、结点国家与中国伙伴关系升级 |
三统计检验 |
(一) 确定支点和结点国家 |
(二) 衡量伙伴关系升级 |
(三) 统计检验 |
1. 双边分歧 (Disputes) 。 |
2. 经济影响力 (Eco.Scthl) 和贸易依赖度 (Trade) 。 |
3. 潜在伙伴国 (Undy.ala) 。 |
4. 武器贸易 (Arms) 。 |
5. 综合实力 (Capabilities) 。 |
四案例分析 |
(一) 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伙伴关系的升级 |
(二) 中国与东欧国家伙伴关系的升级 |
(三) 中国与拉美国家伙伴关系的升级 |
五结论 |
(8)《人民日报》关于哈萨克斯坦的报道研究(1992-2017)(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一)选题的背景 |
(二)选题的意义 |
二、文献研究综述 |
(一)对外报道研究 |
(二)《人民日报》对其他国家的报道研究 |
(三)中哈关系及其视角下的新闻报道研究 |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设计 |
第一章 《人民日报》涉哈报道的总体概况 |
一、总体样本分布 |
二、报道版面 |
三、报道篇幅 |
四、稿件来源及发稿地 |
(一)稿件来源 |
(二)发稿地点 |
五、消息来源 |
六、报道体裁 |
第二章 《人民日报》涉哈报道的议题分析 |
一、《人民日报》涉哈报道议题的整体情况 |
二、政治议题 |
(一)样本总体情况 |
(二)议题内容分析 |
三、经济议题 |
(一)样本总体情况 |
(二)议题内容分析 |
四、文化议题 |
(一)样本总体情况 |
(二)议题内容分析 |
五、社会议题 |
(一)样本总体情况 |
(二)议题内容分析 |
六、军事议题 |
(一)样本总体情况 |
(二)议题内容分析 |
第三章 《人民日报》涉哈报道呈现的中哈关系 |
一、1992 年-1997 年:中哈睦邻友好关系 |
(一)高层互访频繁 |
(二)解决边界问题 |
(三)加强军事信任 |
二、1998 年-2004 年:中哈协作伙伴关系 |
(一)政治往来持续升温 |
(二)经贸交流拨云见日 |
(三)安全合作休戚与共 |
三、2005 年-2012 年:中哈战略伙伴关系 |
(一)升级战略合作伙伴 |
(二)拓宽经济合作领域 |
(三)加深文化合作交流 |
四、2013 年-2017 年:中哈“命运共同体” |
(一)“一带一路”与“光明之路” |
(二)战略对接下的经济合作 |
(三)战略对接下的人文交往 |
第四章 《人民日报》涉哈对外报道分析 |
一、人民日报涉哈报道的特性总结 |
(一)政治议题为主 |
(二)双边关系决定报道议程与框架 |
(三)主题报道引导涉哈舆论 |
二、外宣与内宣的关系讨论 |
(一)对外报道的传统原则 |
(二)《人民日报》的内外宣关系 |
(三)《人民日报》的外宣角色 |
三、双边关系视角下的对外报道分析 |
(一)外交关系对国际报道的影响 |
(二)中哈双边关系与涉哈报道的变化 |
(三)《人民日报》涉哈对外报道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吉尔吉斯斯坦与中国贸易合作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三、研究思路 |
四、研究方法 |
五、本文研究创新和难点 |
第二章 吉中经贸发展关系的历史 |
一、古代丝绸之路下两国经贸关系 |
二、吉尔吉斯斯坦的独立后的两国经贸关系 |
三、两国建交后的经贸关系 |
四、地缘政治对于吉中贸易合作影响 |
(一)俄罗斯因素 |
(二)美国对于吉尔吉斯斯经贸影响。 |
(三)伊斯兰因素。 |
(四)中国因素 |
第三章 吉尔吉斯斯坦独立后国内经济环境 |
一、吉尔吉斯斯坦独立后经济改革 |
二、吉尔吉斯农业 |
三、吉尔吉斯斯坦地理自然地理和水资源形成条件 |
(一)自然地理 |
(二)水资源形成条件 |
(三)气候 |
(四)冰川融雪 |
(五)河流 |
(六)湖泊 |
(七)地表水资源 |
(八)地下水资源 |
(九)水资源总量 |
(十)水力发电 |
四、吉尔吉斯工业 |
五、吉尔吉斯斯坦后金融和投资政策 |
第四章 吉中两国贸易发展现状 |
一、吉中两国贸易发展的现状分析 |
二、吉尔斯斯坦与新疆经贸合作 |
三、吉中交通运输 |
四、上海合作组织与吉中两国经贸关系 |
五、吉尔吉斯斯坦与世界贸易组织 |
第五章 吉中两国经贸关系发展的优势与展望 |
一、优势 |
二、前景展望 |
(一)当前中国—吉尔吉斯斯坦双边关系的主要特点 |
(二)中吉关系是一种具有较高政治互信基础的相对稳定的双边关系 |
(三)中吉关系是一种机制化的双边多边合作关系 |
(四)双边合作依然存在较大的拓展空间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建交联合公报(论文参考文献)
- [1]“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沿线国家能源合作问题研究[D]. 朱雄关. 云南大学, 2016(12)
- [2]中国与中亚的友好交流研究[D]. 赵晓佳. 中央民族大学, 2011(10)
- [3]中国伙伴关系战略评估与展望[J]. 门洪华,刘笑阳.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15(02)
- [4]中哈民间交流中的哈萨克人[D]. 萧长啸. 新疆师范大学, 2010(03)
- [5]中国和平外交政策演进历程及基本经验研究[D]. 唐诗.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6]论中哈两国哈萨克跨国民族的和平跨居[D]. 阿依登. 新疆大学, 2005(08)
- [7]伙伴国类型与中国伙伴关系升级[J]. 孙学峰,丁鲁.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17(02)
- [8]《人民日报》关于哈萨克斯坦的报道研究(1992-2017)[D]. 荆覃豫桂. 兰州大学, 2019(08)
- [9]后冷战时代的中哈关系:通往战略伙伴关系之路[J]. 爱哲,田义霞. 中国与世界, 2015(00)
- [10]吉尔吉斯斯坦与中国贸易合作发展研究[D]. 尔保利.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