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村党建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论文文献综述)
张克兵[1](2019)在《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组织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我国农村社会的领导核心,是发展农村各项事业的领头羊和主心骨。农业的发展和进步、农村的稳定和繁荣、农民的安居乐业和利益福祉,党在农村长期执政地位的稳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顺利推进等等,都在考验着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不断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在无产阶级政党组织理论的基础上,借鉴西方有关组织理论,以当代中国乡村社会现实状况为背景,对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组织力展开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很大价值。从理论的维度来看,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是指在农村特定场域中,作为中国共产党组织体系基础的农村党基层组织对其内部和外部进行影响、控制、整合和改变的能力。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主要由政治领导力、经济发展力、文化繁荣力、社会治理力和自身建设力等五种能力构成。这五种能力的强弱关乎党组织的生死存亡和党领导的农村现代化事业的兴衰成败。影响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因素很多,从党组织内部来看主要包括组织理念、组织结构、组织成员、组织制度、组织机制、组织生态、组织纪律、组织资源等八个方面,从党组织外部来看主要包括村民思想观念、村民构成状况、村庄经济状况、社会治理体制等四个方面。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有助于探索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有效路径。从历史的维度来看,党在九十多年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奋斗历程当中,根据各个历史时期的时代特点,不断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自身建设,探索党对农村各项事业的领导方法,在提升组织力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经验主要有加强自身建设、维护农民的物质利益、加强局部政权建设、加强群众组织建设和发动群众运动等方式;在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初期,党主要通过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自身建设和构建全能型的政治体制来强化组织力;在改革开放后党根据农村社会的变化不断与时俱进,主要通过加强自身建设、领导农村政治、发展农村经济、繁荣农村文化、加强农村治理等方式来提升组织力。从现实的维度来看,改革开放以来,在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正确领导和广大农村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农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以及党组织自身建设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骄人的成绩,农业基础地位不断提升,农村现代化水平不断推进,农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党在农村的领导地位不断巩固。但在看到可喜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改革开放已经四十多年,以1987年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为标志,村民自治普遍建立也已三十多年,农村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当今情况既不同于革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初期,又和改革开放初期的情况有很大差异,农村基层党组织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环境变化,这些变化给农村基层党组织提升组织力带来了不少难题。在领导农村政治方面,主要面临村民利益诉求多元化、农村政治权威分散化、党群联系纽带薄弱化、农村基层民主变异化等问题;在发展农村经济方面,主要面临农业生产经营小农化、农村社会空心化、农村公共品供给薄弱化、农村集体经济空壳化等问题;在繁荣农村文化方面,主要面临农村精神文化衰败化、农村物质文化匮乏化、农村文化人才短缺化等问题;在治理农村社会方面,主要面临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单元过疏化、治理内容复杂化等问题;在党组织自身建设方面,主要面临党员和干部队伍建设需要加强、组织运行机制不畅、组织设置方式不合理、组织资源不足等问题。从对策的维度来看,“打铁必须自身硬”,农村基层党组织要敢于正视和承认在领导农村各项事业发展当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通过增强党的组织力,让党组织和党员练就过硬的政治素质和高强的各项本领,使农村基层党组织始终成为农村各项事业的引领者和推动者。农村基层党组织可以通过发挥政治引领作用、牢记政治使命责任、强化政治担当意识、增强政治工作本领、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等方式,提升政治领导能力;通过因地制宜制定农业政策,合理整合农村分散的土地、资金、涉农服务平台等资源,积极培育农民合作组织,大力恢复和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积极培养农业生产经营人才等方式提升经济发展能力;通过加强农村精神文化建设、物质文化建设、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等方式,提升文化繁荣能力;通过优化农村治理单元、理顺农村治理主体关系等方式,提升社会治理能力;通过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创新、优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内部环境、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队伍建设等方式提升自身建设能力。
徐昕[2](2013)在《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工作创新研究 ——以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团结带领群众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的战斗堡垒。基层组织建设一直是党建工作中的重要内容。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必须“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基层党建工作的创新研究,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大现实问题。边疆民族地区由于历史传统和现实发展的特殊性,赋予基层党组织在团结和带领各族群众加快发展、促进和谐、反对分裂、维护稳定等各项工作中,承担着特殊的使命和战斗堡垒的作用。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位于我国西南边陲,有彝、苗、傣、白、回、哈尼、傈僳等26个少数民族、是全国两个彝族自治州之一,集边疆、山区、民族、欠发达于一身,是研究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一个较为典型的地区。研究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的基层党建,不仅可以充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建工作的理论研究,而且可以对本地区基层党建工作创新提供切实指导,还可以为其他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本论文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建理论与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基层党建工作实际紧密结合,运用科学的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认真收集了近年来楚雄彝族自治州基层党建工作的各种文件材料与数据资料,广泛深入地调查研究了楚雄彝族自治州内众多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实际情况,特别是对基层党建工作中取得的突出成绩、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了座谈和问卷调查,从而把握了地方基层党组织的基本情况和特殊问题。通过调查研究,对基层党建工作突出成绩和亮点进行了总结,获得了新的宝贵经验,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了认真分析,提出了解决矛盾和问题的对策措施。特别是针对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特殊情况,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多角度论证,提出了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工作的创新性思路和观点。本论文除导论外,共十章,分三个层次,论证和研究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工作创新。三个层次内在逻辑紧密联系,第一个层次是理论依据,第二个层次是实证分析,第三个层次是经验总结和工作创新。第一、二章属于论文的第一个层次,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关于党的建设理论为指导,系统梳理和概括了我党90多年以来在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形成的科学理论,进一步深化对党的基层党建工作规律与经验的认识。特别是结合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新要求,结合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工作实际,对基层党建工作创新进行了理论的论证。第三、四章属于论文的第二个层次,立足于对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基层党建的实证调查和问卷分析,概述了楚雄彝族自治州基层党建工作的现状,重点分析了楚雄彝族自治州基层党建工作面临的边疆、山区、民族、欠发达等特殊性问题和原因。第五、六、七、八、九、十章属于论文的第三个层次,以楚雄彝族自治州典型案例为支撑,较系统地总结了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工作的宝贵经验,提出了进一步创新发展的思路与观点。本论文研究力求主要创新点:一是研究内容。论文紧扣党的十八大关于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这一最新的理论与要求,紧密结合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这一较为典型和特殊的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工作的具体实践,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建理论、规律、经验指导楚雄彝族自治州基层党建实践,又通过调查研究将楚雄彝族自治州基层党建的特殊问题和典型经验上升到理论,进一步充实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创新的理论与实践。二是理论观点。较系统地研究和提出,以加快边疆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主题创新基层党建,以基层党组织结构优化为方法创新基层党建,以民族团结进步为基础创新基层党建,以民族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为关键创新基层党建,以优秀民族文化凝聚为精神创新基层党建,以民族群众的民生改善为核心创新基层党建。三是研究方法。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综合运用政治学、民族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在大量实地调查、问卷分析、个案剖析的基础上,运用党建的基本理论、规律、经验,结合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党建工作实际,探索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创新的经验与思路。论文研究成果,进一步深化与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实证性研究,对于在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工作中,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作了较系统深入的探索。
吴雯雯[3](2019)在《构建党建牵引型乡村复合治理新格局 ——浙江的先行探索及启示》文中研究表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是高度重视理论建设和理论指导的党,强调理论必须同实践相统一。而理论的产生是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路径发展,因此,注重对基层具体实践经验的理论提炼和总结,是推动党建理论发展的重要内容。本文正是基于这一目的,以浙江省农村基层党建的具体实践为对象,研究分析乡村振兴下的农村基层党建新格局。本文的选题具有一“新”一“旧”,一“难”一“易”两个重要特性。一“新”一“旧”。农村基层党建新格局关键就在于一个“新”字,新在时间阶段的划分上,在学术界对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农村实行承包责任制和村民自治的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开展研究,可以看出,相对于乡村振兴中来说,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初期的农村基层党建格局已“旧”。此外,还有对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阶段重庆的农村基层党建、上海的社区楼宇党建进行研究等,这些与本文研究的历史阶段定位不同,对象也不尽相同。一“难”一“易”。党的十九大做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论断,部署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中国农村快速腾飞吹响了时代的号角。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中国农村的经济、文化、社会结构、基层治理等都将发生重要的变化,如农业经济结构发生深刻变革,农村社会出现阶层分化,农民思想更加开放,农村人口流动加剧,信息化改变人与人沟通的渠道,传统农村社会的固有结构被打破等,这些都为农村基层党建带来新挑战和新问题。构建新时代农村基层党建新格局“难”就难在它是一项基于具体实践的研究,而不是纯理论思想的建构,如果缺乏基层实践的支撑,这项研究将缺乏扎根于泥土的实践价值。2017年,中组部将农村基层党建新格局的课题放在浙江。为什么将目光锁定浙江?因为浙江有着自下而上丰富的基层实践和创新。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浙江从一个陆域资源并不充裕的省份一跃成为经济大省,农民收入连续32年排名全国各省区首位,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4552元增加到22866元,年均增长率为12%,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37:1缩小到2.07:1,全省农村呈现出村容越来越整洁、村风越来越文明、农民越来越富裕的面貌,可以说浙江省农村发展领先于很多地区很多年。浙江农村基层党建的很多创新做法都获得来中央的认可,“浙江二十条”被中组部印发在全国范围推广,“千村示范、万村整治”“整乡推进、整县提升”等都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武义县后陈村“村务监督委员会”、宁波市宁海县的“小微权力清单”、绍兴市诸暨市“枫桥经验”等“点上开花”的基层创新经验,都获得中央的肯定并在全国范围内总结推广。这样看来,既有了研究对象,又有了实践经验,如何从浙江省农村基层党建中总结提炼出规律,上升到理论高度呢?“党的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为研究农村基层党建新格局提供了很好的新视角。农村基层党建看似复杂,其实也简单,主要包括政党、政府、社会三个要素,和政党与政府、政党与社会、政府与社会的三对关系,只要厘清了这“三要素”“三对关系”之间的关系,就能够更好地解答在村民自治的条件下如何优化政权运行的方式。本研究根据中共中央关于乡村振兴的战略规划,将农村发展为党建工作带来的影响分成四个部分,并使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第一部分:农村基层党建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构建新格局。进入新时代,农村新群体和新业态层出不穷、蓬勃发展,夯实党在农村的基层基础就要扩大组织和工作的覆盖面,通过探索“党建+互联网”新路子,构建特色小镇党建全域融合新模式,“党建+产业”模式引领产业发展等,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新经济新业态中的引领力和影响力。第二部分:农村基层党建在服务农民利益多元化中构建新格局。密切党群关系,一直是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核心内容,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民群众出现阶层分化,各种不同职业的“新农人”出现,他们对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社会保障等的需求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对于基层民主权利和监督权利的需求更加旺盛,外出流动人口也一直是管理中的难点、痛点。浙江省创新了“走村不漏户、户户见干部”、“小板凳”群众工作法、党员电子身份证等,拉近了政党和社会的联系。第三部分:农村基层党建在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中构建新格局。党建一直在基层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进入新时代,农村基层面临的新矛盾、新问题也更多,如何维护基层社会稳定安全,浙江省有着“枫桥经验”的老底子,同时又创新了“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村民说事”制度、村规民约等做法,构建党建、自治、法治、德治、综治的基层治理体系。第四部分:农村基层党建在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中构建新格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全面从严治党,基层作为政治权力向下延伸的“神经末梢”,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小事”,都是影响党在基层执政根基的“大事”,宁波市“小微权力”清单、村务监督委员会等,都为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康晨[4](2013)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研究 ——以西部地区为例》文中指出党的农村基层组织是农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村民自治政策广泛推行,农村实行由中央推行的基层民主管理的政权组织形式。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就成为党在农村执政的关键。从社会管理层面看,党的农村基层组织是农村社会各种组织的领导核心。从国家层面看,党的农村基层组织是农村各项工作的领导者。从党执政的层面看,党的农村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开展一切工作活动的组织基础。是党联系广大农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因此,党在农村基层组织的坚强稳固无论是对于党执政的基础、国家的管理以及社会的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论文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思想的梳理,分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农村党建的共性与个性。剖析不同时代背景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时代任务与理论贡献。回顾了当建立以来的历史进程。按照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能力建设为主线,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着力点。总结了我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基本经验。在对随机抽取的西部农村个案调研的基础上,分析西部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工作运行状况。在事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最后,在理论研究、实践调研以及深度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加强与完善我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工作思路、基本原则、基本方案、需要处理好的关系以及具体措施。论文由八章组成,绪论主要介绍选题的理由与意义,研究现状,研究目标、主要内容和难点,研究方法、创新和不足。第二章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理论基础。第三章回顾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历史进程。第四章改革开发以来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着力点。第五章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基本经验。第六章以西部农村为例,对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行实践分析。第七章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第八章加强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制度设计。本文认为,在市场经济逐步深化的条件下,我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在理清总体工作思路的前提下,处理好与乡镇党委、村委会以及其他民间组织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和加强西部地区农村基层党组织,一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制度设计。包括建立和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原则,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原则。二是构建农村基层党组织整合和动员社会的方案,首先,实现执政党政党化的复归:从行政化走向社会化;其次,重建执政党与社会互动的机制:从封闭走向开放;再次,改变执政党基层干部的行动逻辑:从“为我”走向“为他”。三是建立和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具体措施,包括七个方面。以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为重点,解决“谁来抓、抓什么”的问题;严格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两级机构。村支书亲自主管,各党小组具体实施。把村党支部日常工作纳入目标考核。以党建工作为动力,把村党支部的建设放到全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去谋划和考虑,建立问题整改、督察指导制度,形成“书记抓、抓书记”的责任机制。以加强村“两委”班子管理为重点,解决“履什么职责、达什么标准”的问题;采用考核制度进行管理。加强村“两委”班子管理,以农村发展的实际需要把村级各项管理事务细分,围绕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将村级各项事务的管理科学设置。要求村“两委”班子严格按照星级标准履职尽责,通过客观公正科学评估领导干部的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奖勤罚懒扶差,促进村级领导干部加强自身建设,提高自身素质和办事效率,大力倡导执行文化树立良好形象。以推进村级组织决策议事民主化为重点,解决“谁组织议事、怎么议事”的问题;严格管理制度,责任具体落实到人。在行政村中全面推行“四议两公开两报告一监督”工作法,规定所有涉及群众利益的重大事项、重要问题的决策议事过程,都必须在村级党组织的领导和组织下,按照工作程序实施,规范议事制度。党支部应制定《村级议事决策制度》,对村民议事进行规范化管理。以加强基层党建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解决“硬件建设不完善、利用率不高”的问题;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尽快改变农村基础设施滞后的状况,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充分重视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多方筹集建设资金,多渠道增加对农村的投入,逐步建立合理、稳定和有效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机制。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应先进行科学规划,科学的运用已有的基础设施资源,真正服务农民、农村与农业生产,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水平。以提高村干部待遇为重点,解决“报酬不高、队伍不稳”的问题;制定《村干部报酬发放办法》,保证村干部报酬按时足额发放。解决村干部付出与所得失衡,后顾之忧难解,影响工作热情,村干部选拔困难,结构老化的问题。根据实际需要,逐步提高村干部待遇,稳定村干部的队伍。以完善村干部奖惩机制为重点,解决“鞭打快牛、懒牛无忧”的问题;完善奖励机制。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实施高额奖励措施,并注重完善各项惩处措施。把村“两委”干部的绩效报酬与村“两委”班子星级评选等次挂钩,建立健全奖惩机制。建立择优汰劣机制。实行实绩突出进位制、工作后进移位制。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择优汰劣机制。建立问责机制。对决策失误、管理不善、未履行相关审批手续造成村级“三资”流失、增加村级债务的责任人,将依照有关法律规定,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以畅通村干部队伍出路渠道为重点,解决“有为无位、有位无为”的问题。创新村干部流动机制,推进干部队伍出路多元化。主要采取消化、转任、考录、吸收、引导等办法,为村干部个人发展畅通渠道,拓宽出路。实行有为者有位。建立正常的任用干部秩序,必须坚持有为者有位,无为者无位。选拔干部必须严格按照干部任用条例,选拔村干部,必须看他在群众中的工作能力,坚持看实绩、看能力提拔干部。没有工作成绩的干部,就应该给那些“有为”者腾出位置。确保能者上、庸者下。
郭沅鑫[5](2012)在《新世纪以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疆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处于维护稳定、服务群众、调解处理矛盾的第一线。发展地区经济,建设基层民主,维护社会稳定,都离不开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的发挥,都要靠基层党组织团结和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去奋斗和拼搏。因此,无论是从新疆的现代化建设,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高度出发,还是巩固党在新疆各民族群众尤其是少数民族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的现实出发,都必须重视和加强新世纪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论文着眼于新疆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理论和实践,介绍了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理论基础,回顾了新疆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历史过程,分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层组织建设的现状,总结了基本经验,并在此基础之上分别考察了农牧区和城市的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状况。通过分析和研究,试图回答为了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根据中国共产党建设的新要求,针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应该如何改革和创新观念意识、领导方式、组织设置等,以建设成为具有相当凝聚力、吸引力和战斗力的坚强领导核心。论文整体上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理论建构和历史考察,主要阐明了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理论,新疆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历程,包括绪论、第一章和第二章;第二部分为现实研究,主要分析了新世纪以来新疆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现状,并分别考察了农牧区和城市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现状,包括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和第七章。在第一部分中,绪论从基本概念入手,简要叙述目前学术界对新世纪以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研究状况,并介绍了本文的逻辑结构与主要研究方法。第一章主要介绍了国内外学界关于组织建设的基本理论,尤其是公共组织建设等理论,以便为后面的研究提供理论分析;总结和概括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关于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基本思想,还特别阐述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对基层党组织建设理论的新贡献。第二章主要回顾了新疆党的基层组织的建设历程,分析了在不同历史背景下,新疆党的基层组织的建设状况。通过这些分析,既能对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历史有所了解,也可以清楚地看到过去的建设为当前新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奠定的基础。第二部分中,第三章总体分析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主要做法和成效,当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面临的现实困境及存在的问题,总结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基本经验,以及新形势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目标与任务。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和第七章分别对农牧区、城市社区、高校和企业的基层党组织的建设重要性、建设的现状、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进行了考察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论文结束语部分在总结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加强新疆地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基本思路。
辛棋[6](2018)在《新形势下党建引领农村善治研究 ——以广东顺德为个案》文中研究表明党建引领农村善治问题研究,既是具有价值的理论问题,又是具有实践意义的现实问题。本文是在深入广东顺德农村学习、调研的基础上,并以其为表述对象,而建立的有关党建引领农村善治的理论分析模型。本文通过综合运用系统论等研究方法,对顺德基层群众自治前后党建工作的历史考察与梳理,重点评析近20年来顺德基层群众自治实践中权力体系、政治参与、农村价值的变迁过程。本文试图以基层党组织——这一党与国家、党与社会的联结为核心视角,剖析新形势下顺德地区基层群众自治的发展,阐述和评析顺德党建引领农村善治的现实路径,并提出农村善治在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农村治理问题一直是知识界的热点问题。本文将顺德作为农村治理的案例剖析对象,以系统分析法作为主要研究方法,通过党-国家-社会这一分析框架,深入剖析了顺德农村善治面临的困境、成因以及破解路径。当前,顺德农村治理面临领导核心缺失,国家权力单轨运行,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能力不足的问题。这些现象的产生既有农村社会分化、自治条件不成熟的内部性问题,也有权力腐败、各种非法势力对基层治理干扰的外部性问题。从理论上来说,即是党-国家-社会中各子系统自身的问题,以及各系统间的非耦合关系问题。构建顺德农村善治体系一方面,应从理论上厘清农村党组织——这一联结党-国家和党-社会的角色功能定位,从而推动各子系统的优化和各系统间的耦合关系;另一方面,应从实践上进行探索农村党组织在当前条件下,可选择的有效善治路径。推进构建顺德农村善治体系,需要从党组织的政治引领、思想引领和社会引领三个维度全面展开。政治引领包括重塑基层农村的政治核心,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提升农村组织力,从而重建和谐有序的农村政治秩序。思想引领包括基层农村党建理论创新的基础上,积极践行核心价值观和不断刷新村居民的自治理念。组织引领包括重塑基层党组织,优化党组织的活动方式,同时衔接好党员领导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各项制度。本文还运用比较研究法,选取浙江宁波和新加坡的社区治理作为考察对象,分别比较顺德与宁波,顺德与新加坡在社区治理方面的异同。既考察宁波和新加坡在政治引领、思想引领和组织引领方面的有效做法,又分析他们在社区治理方面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和重要经验。最后,本文得出研究结论及对本课题的展望。在中国既有的政治体制下,中国共产党最有正当性来重新整合农村基层的组织力量,重塑政治权威,重建稳定和谐的政治秩序。基层党组织作为执政党在基层的代表,通过发挥系统性的引领作用,形成对新的政治秩序的领导,实现对农村社会的再组织化,提升执政党联系社会的制度化水平。在基层农村,党与社会的关系应当紧密于党和国家的关系,即党与社会互动的制度化水平,应优于党与国家互动的制度化水平。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可走出一条新双轨政治的道路,既要通过运用和掌握国家权力服务群众,也要注重开发和组织社会力量。中国共产党绝大部分党员都处于社会基层,作为党组织的毛细血管深入到社区、农村、学校和企业等,全面了解各方的心声和社会的诉求。构建顺德农村善治的核心在于党组织引领社会,开发社会,再组织社会。把多元化的社会需求和个人诉求通过党组织的活动制度化地联系起来,形成基层群众有序政治参与,规范利益表达,积极民主协商的格局,从而引领出和谐的村居政治秩序。唯有做大社会力量,执政党、国家和社会三个系统才能更好地耦合起来,相互作用,相辅相成,推动形成农村善治的和谐局面。顺德的农村治理经验不仅丰富了经济发达地区社区治理的路径,同时也为解决多元化的农村治理这一难题提供了广东智慧和广东方案。
阳斌[7](2019)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乡村治理研究》文中指出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已成为党、国家和社会的共识,乡村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的微观组成部分,其精神内涵与国家治理现代化保持共性。乡村治理在治理价值上强调多元、合作、参与、法治、规范等多维追求,在治理目标上追求乡村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意味着对传统的、行政主导的一元式权威治理模式进行变革,主张在乡村治理过程中建立一个多元主体协商、合作、互补的治理体系,这一体系不仅包含基层党组织和基层政府等核心公共权威组织,也包含事实上参与乡村治理过程的内生或外来的村民自治组织、社会组织、市场组织、民间权威及广大人民群众等主体与力量,实现不同治理要素的良性互动,发挥多维主体在乡村治理中的综合效用,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形成更具包容性的乡村建设合力。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则主要强调基层公共权威组织按照法治、透明、回应、责任、有效、廉洁、公正等价值追求进行改造与重塑,建立更为宽松的乡村治理外部环境,在开放与协商中实现乡村治理的民主性建设任务,以促成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完成。本文采用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将乡村治理纳入现代国家建构的历史视野中考察。中国的社会性质决定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就开始肩负现代国家建构的历史重任,“民族国家”与“民主国家”双重建设目标成为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追求。对此,中国共产党围绕“耕者有其田”进行了漫长的革命探索,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政社合一”的国家整合治理模式逐渐形成,农村以整体的力量支持国家经济的复苏与发展,但“人民公社”的管控模式使农村发展逐渐失去生机与活力。在此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开始对建国后社会主义建设进行深刻的反思,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拉开了轰轰烈烈的改革开放序幕,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并以农村为突破点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共产党于1982至1986连续5年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涉及农村农业发展,在农村经济领域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使长久束缚于土地的各种乡村资源逐渐激活,农村社会释放出巨大的经济潜力;在农村政治领域进行“乡政村治”治理探索,将党的领导与村民自治紧密结合,不断促进基层民主与基层治理向前发展,使广大农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并形成了一系列乡村治理思想。进入新世纪之后,特别是自2004年以来,党中央更是连续16年以“一号文件”的形式强调,必须把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有效解决作为新时期全党的工作重点,可见,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将乡村治理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40余年的改革开放促使农村各方面事业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治理成效的背后也面临诸多治理困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模式,使我国农村不可逆转的走向了现代化道路,农村生产要素市场化流动速度加快,农民参与分享城市收益的路径越来越广阔,农村与城市的联系更加紧密,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村外主体参与到乡村治理过程之中,使得乡村治理的主体、客体及环境等方面开始发生变化,农村原有的利益格局开始处于变化与流动之中,全国绝大多数村庄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不同程度的衰败,农村基层治理出现诸多治理困境。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新时代乡村治理困境主要表现为乡村治理主体乏力,难以产生乡村治理合力;乡村治理资源消减,难以有效提供乡村治理的基础平台;基层公共权威组织治理手段策略化选择,难以回应乡村公共需求;乡村治理绩效徘徊不前,老百姓获得感不强;乡村利益格局持续分化,农村非均衡发展严重等。乡村治理困境的产生与“大国家、小社会”的社会形态紧密相关。从国家建构的现实运作逻辑看,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公共权威是推动乡村治理向前发展的动力引擎,但乡村社会内生活力的激发方式与程度明显不够,乡村社会的自治空间相对比较狭窄,而且,基层公共权威组织在乡村治理过程中面临人、财、物缺失的现实难题,严重影响其治理水平,在诸多自上而下的考评体制中,基层公共组织的理性选择方式则是“策略化选择”与“非正式运转”,这势必导致基层治理过程中民主化程度偏低,进而影响基层公共组织的治理能力提升。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乡村治理过程中的群体分化已经产生,精英群体与普众群体在乡村治理中的行为表现及价值追求开始差异化呈现,乡村精英寻求经济利益最大化,普通大众对土地更加眷恋。务工群体与务农群体参与乡村治理的态度也存在明显的区别,务工群体整体表现为对乡村社会事务的默然冷对,留守务农群体整体表现为对乡村公共事务的坚守。同时,中国农村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也严重影响乡村治理的整体推进,城郊农村在城市文明与乡村惯性的碰撞中滋生出诸多新问题需要智慧回应,远郊农村的特色农业发展需要走“一村一品”之路。因此,乡村转型进一步加剧了乡村治理的内生复杂性,探寻新时代乡村治理困境产生的缘由需要从宏观的视角对其加以综合认识。新时代乡村治理需要以马恩经典理论为指导,加快乡村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既要从马恩经典理论中汲取营养,又要解决探索过程中的具体问题,这既是一个理论依其自身规定性的逻辑展开过程,又是一个理论付诸于实践的社会运动过程。马克思主义运用唯物史观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其关于乡村治理的相关思想,对于全面分析当代中国农村改革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探索新时代乡村治理转型的科学道路,促进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等具有重大的启迪意义。本文在考察马恩关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基础地位、调整农村生产关系促进农村社会生产力发展、农业规模化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等思想,列宁斯大林关于农业基础地位、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进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通过合作化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利用市场机制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等思想的基础之上,积极建构未来乡村治理的复合框架结构,力促乡村治理现代化。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我国正处于“民主国家”建构进程中,民主化建设已成为构建现代国家的必经环节。因此,乡村治理现代化目标的实现需要加强基层公共权威主体的规范性建设,通过厘清基层公共组织的角色与定位,实现权责对应,不断提升乡村治理能力,通过重新调整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破除基层治理传统行政模式的单维弊端,不断健全乡村治理体系。积极构建“政党领导、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市场参与、社会协同”多元主体协商共治的乡村治理联动机制,形成乡村治理合力,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实现不同治理要素的良性互动,发挥多维主体在乡村治理中的综合效用,在开放与协商中实现治理过程的民主性建设目标。
严文峰[8](2014)在《新农村建设视野下农村基层党建研究 ——以江苏省射阳县农村基层党组织为个案》文中提出农村基层党组织有效领导与先进作用的发挥是实现建设新农村目标的基本前提。基层党建工作是新农村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的保障。而新农村建设工作的不断深入又对基层党组织有建设提出更高要求。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来,基层党组织在带领人民群众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同时,主要通过“双强”、“双带”、“双提升”、“党支部+合作社”模式、“党代会常任制度”、升华“评定升”、建立三层工作机制等有特色的措施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组织建设。明确了射阳县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整体目标,增强了党组织队伍各项工作的能力。基层党组织建设有力推动力射阳县新农村建设,大大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射阳县基层党建过程中还存在诸如基层党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不能满足新农村建设需要、基层党组织制度体系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村级财力较弱不能保证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作用等问题,需要在新时期新阶段全面提升党建科学化水平,建设党组织队伍来壮大村级经济,保证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成果不断丰富和新农村建设事业的不断进步。
王洪鹏[9](2019)在《“第一书记”视角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中国农村的发展问题仍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问题。从当前中国农村发展现状来看,中国农村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基本上是相适应的,但是仍然存在着诸多的矛盾,这也是中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基本理论依据。在中国农村发展的过程中,如何充分发挥农村自身的潜力,如何充分挖掘其资源优势,如何确立农民的主体地位等问题,成为当前农村发展的现实问题。从国家层面来看,乡村治理必须坚持党的统一领导,政府负责统筹规划、全社会共同协作、全体公众参与、健全法制保障,汇聚力量、形成合力,构建行之有效的乡村治理体系。而从乡村治理的实践来看,一是充分调动和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二是选好配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三是传承和发展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四是国家政策的倾斜与支持;四者必须相向而行才能形成有效的体制和机制。在现代乡村治理体系中,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一个重要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自身建设如何,其地位如何,其作用发挥如何,这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毋庸置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基层党组织是乡村治理的坚强领导者和强力推动者,是乡村发展战略的规划者,发挥着领导核心作用。基层党组织的自身建设如何,作用发挥如何,势必深刻的影响着乡村治理的结果与效能。因此,如何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如何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核心领导作用,就成为能否有效地解决当前农村发展困境,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2004年2月,沈浩同志从安徽省财政厅下派到小岗村担任第一书记,带领全体村民进行致富模式革新,因此实现了小岗村的新时代振兴。2012年,中央部署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山东省选调2.6万名第一书记,深入到1.8万个基层单位抓党建,促脱贫。同时,市、县政府两级根据相关文件精神,相继派出市直与县直第一书记。“脱下皮鞋穿上布鞋,走出机关走向田间地头”。第一书记致力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与基层组织建设,使所有被帮包村实现“五个明显”目标:村党支部战斗力明显增强;脱贫致富步伐明显加快,村集体有一定的经营性收入;村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文明程度明显提升;基础保障能力明显提高。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本文对山东省部分第一书记工作入住的农村进行了考察调研,并将其作为自己的研究样本,对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自身建设,以及在乡村治理过程中核心领导地位的形成机制、作用机理以及其所产生的效果进行了相对系统的考察和梳理,最终运用田野调查、文献研究、个案研究、比较研究等方法,明确了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整个乡村治理过程中的核心领导地位与作用。同时,也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在领导乡村治理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及存在问题的原因等加以剖析,最终提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基本思路与对策。本文从乡村治理全局尤其是乡村振兴战略出发,围绕农村基层党组织自身建设与作用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与乡村社会治理体系二者的关系,以及乡村社会治理与国家治理关系这三个维度来讨论这一问题。在第一部分中,先从理论上明晰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对党对农村工作全面领导的作用与意义,农村基层党组织与其他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以及在乡村社会治理中的核心地位与领导作用等等。在第二部分,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讨论了新时代乡村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的新目标新任务新要求,从而明确农村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体系优化变革的过程中所应承担的角色与责任,这是全面衡量农村基层党组织发挥现实作用的一个基本尺度,也是本文开展研究的现实依据。第三部分,通过对所选样本的现实考察与研究,从乡村治理的过程中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结构治理、产业结构治理、文化生态治理、社会治理以及生态治理的五个维度,去发现和总结农村基层党组织所发挥的领导核心作用、作用机理以及所产生的效果。同时,全面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即从农村基层党组织自身建设不到位、内在动力不足、主体能动性发挥不够等多个维度来分析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在第四部分,以山东省首期驻村第一书记现实案例来讨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即探讨当有外在力量注入时,如何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水平、如何形成有效的组织力、社会号召力和战斗力,以及构建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形成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自身造血功能和创造性开展工作的能力,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示范。力求从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建设动力、组织能力提升、组织思维转化、组织结构优化,以及乡村治理的推进建构与融合等多个维度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当然,本文的研究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一是对于整个样本的把握以及具体的19个村的党组织建设缺乏历史资料挖掘,全面深入系统了解不够。第二,对于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发挥作用的现实状况还没有具体的量化标准及数据支持。本文虽然从质性研究、个案研究的层面上进行了讨论,但对乡村治理实践一线的观察、理论拓展以及相关研究技术路线的贯彻实施还存在不到位的地方。今后,将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调查研究,更加全面深入的认识和把握农村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治理和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核心领导地位,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及其作用的发挥建言献策。
魏小换[10](2014)在《我国村级党组织能力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村级党组织作为国家与农民之间的重要纽带与桥梁,一方面要承担国家与党的政策、意志在农村的贯彻、落实和执行,另一方面又要领导与协助其他村级组织共同维护农村基础性秩序,以确保农村稳定与和谐,为中国现代化的实现提供坚固的“稳定器”和“蓄水池”。当前,我国依然是农业型大国的基本国情并没有改变,城市化进程还无法将大部分农村纳入进来的时候,农业人口又依然占据了全国人口大多数的情况下,村级党组织是否具有战斗力和行动力,就不仅关系到国家政权建设的成功与否,还关系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更关系到中国共产党是否能够长期执政的重要问题。本文正文部分分为五章,其主要内容分别如下:第一章,本章重点阐述了本研究的选题来源,梳理和总结现有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文的关注点,并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方法、结构安排以及创新之处。第二章,本章主要阐述了村级党组织能力建设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一是对政党能力和村级党组织能力的概念进行界定,并概括了村级党组织能力建设的基本构成。二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的农村基层党建思想的主要内容作了全面解读。第三章,本章对村级党组织能力建设的背景与成就进行总体性的分析。具体包括两大部分,一是变迁中的农村形势,主要是农业副业化、村民自治化、农民原子化和精神空虚化给村级党组织能力建设所带来的挑战。二是阐述了农村党建的实践现状。首先呈现了当前村级党组织的主要特征,即性别比例失调、老年化、文化程度较低、空壳化和去党性化。其次指出当前农村党员群体的阶层分化,优秀党员阶层正在瓦解,中庸党员阶层正在固化,无效党员阶层正在扩大,劣质党员阶层正在形成,农村党建陷入结构化的困境之中。三阐述了村级党组织能力建设的成就。主要是村级党组织规范化建设水平和领导村庄经济发展动力进一步提升。第四章,本章论述了当前村级党组织能力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一是论述了村级党组织能力建设的现存问题,主要表现在领导农村党建的能力式微、政策执行能力不足、基层治理能力的衰弱、服务群众的能力不足四方面;二是分析了其现存问题的内在结构性因素,归结起来主要有四方面的原因:乡村社会的分化与多元化给村级党组织整合乡村社会带来了一定的难度,集体经济的去集体化致使党组织丧失经济基础,乡村治理的去政治化使党组织陷入到“不出事”和“不得罪”的逻辑之中,乡村党建脱离基层治理与群众路线而陷入“空转”困境当中。第五章,提出了针对当前村级党组织能力建设存在问题的对策建议。本文结合当下农村的发展实际,从加强乡村政治、社会、集体经济和党建自身建设四个方面着手,提出强化村级党组织的能力建设的对策。分别是加强社会整合、思想政治教育和创办老年人协会以优化社会环境;制定本村经济发展战略和探索发展经济新思路以增强物质基础、加强乡村治责和治权以改良基层政治生态;加强党员干部、普通党员队伍建设和做好发展党员工作以夯实组织基础。
二、农村党建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农村党建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组织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缘由和意义 |
二、选题的研究现状 |
三、论文框架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难点和可能的创新点 |
第一章 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一般理论分析 |
第一节 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相关概念 |
一、组织力 |
二、政党组织力 |
三、中国共产党组织力 |
四、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 |
第二节 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构成 |
一、政治领导力 |
二、经济发展力 |
三、文化繁荣力 |
四、社会治理力 |
五、自身建设力 |
第三节 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影响因素 |
一、影响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党组织内部因素 |
二、影响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党组织外部因素 |
第二章 农村基层党组织提升组织力的历史经验 |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农村基层党组织提升组织力的主要经验 |
一、通过加强党组织自身建设提升组织力 |
二、通过维护农民的物质利益提升组织力 |
三、通过加强政权建设提升组织力 |
四、通过建立群众组织提升组织力 |
五、通过发动群众运动提升组织力 |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期间农村基层党组织提升组织力的主要经验 |
一、通过加强党组织自身建设提升组织力 |
二、通过构建全能型政治体制提升组织力 |
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基层党组织提升组织力的主要经验 |
一、通过加强自身建设提升组织力 |
二、通过加强政治建设提升组织力 |
三、通过发展农村经济提升组织力 |
四、通过繁荣农村文化提升组织力 |
五、通过领导农村治理提升组织力 |
第三章 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面临的主要问题 |
第一节 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面临的党组织外部问题 |
一、领导农村政治方面存在的问题 |
二、发展农村经济方面存在的问题 |
三、繁荣农村文化方面存在的问题 |
四、治理农村社会方面存在的问题 |
第二节 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面临的党组织内部问题 |
一、队伍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
二、组织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
三、组织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 |
四、组织资源方面存在的问题 |
第四章 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突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不断提高政治领导力 |
一、发挥政治引领作用,保证农村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 |
二、牢记政治使命责任,不忘以人民为中心的建党初心 |
三、强化政治担当意识,始终成为农村各项事业的主心骨 |
四、增强政治工作本领,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
五、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营造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 |
第二节 突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经济功能,不断提高经济发展力 |
一、因地制宜制定农业政策,为本地找到一条合适的发展路子 |
二、合理整合农村分散资源,集中统一提供公共品保障 |
三、积极培育农民合作社组织,带领农户共同发展致富 |
四、大力恢复和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增加村集体收入 |
五、积极培养农业生产经营人才,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生力军 |
第三节 突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文化功能,不断提高文化繁荣力 |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不断加强农村精神文化建设 |
二、以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为导向,不断加强农村物质文化建设 |
三、以打造文化生力军为目标,不断加强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
第四节 突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治理功能,不断提高社会治理力 |
一、在优化治理单元中提升组织力 |
二、在理顺主体关系中提升组织力 |
第五节 突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功能,不断提高自身建设力 |
一、推进党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创新,不断适应农村社会发展的新需求 |
二、优化农村党组织内部环境,不断提高党组织自身建设的科学化水平 |
三、加强农村党组织队伍建设,不断造就一支坚强有力的战斗堡垒生力军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2)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工作创新研究 ——以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本论文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
三、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四、研究的基本思路和主要创新 |
第一章 以党的执政理论规律经验指导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工作创新 |
第一节 以党的执政理论指导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工作创新 |
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党的建设理论 |
二、毛泽东关于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思想 |
三、邓小平关于执政党基层组织建设思想 |
四、江泽民关于执政党基层组织建设思想 |
五、胡锦涛关于执政党基层组织建设思想 |
第二节 以党的执政规律指导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工作创新 |
一、正确认识和把握党的执政规律 |
二、遵循党的执政规律推进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科学化 |
三、用边疆民族地区科学发展实践检验党建科学化水平 |
第三节 以党的执政经验指导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工作创新 |
一、坚持党的执政经验与边疆民族地区实际相结合 |
二、用党的执政经验指导边疆民族地区跨越发展 |
三、用党的执政经验指导边疆民族地区民生改善 |
第二章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统领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工作 |
第一节 深刻领会党的十八大对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要求 |
一、深刻领会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主题 |
二、牢牢把握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的主线 |
三、全面把握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党的建设总体要求 |
四、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党的建设八项要求 |
第二节 全面提高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 |
一、用科学发展观的新要求提高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 |
二、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衡量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 |
三、用贯彻新党章的实践检验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 |
第三节 十八大后楚雄彝族自治州基层党建工作的创新实践 |
一、楚雄彝族自治州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创新实践 |
二、楚雄彝族自治州建设服务型党组织的创新实践 |
三、楚雄彝族自治州建设创新型党组织的创新实践 |
第三章 楚雄彝族自治州基层党建实证调查分析 |
第一节 楚雄彝族自治州州情和基层党建概况 |
一、楚雄彝族自治州州情概况 |
二、楚雄彝族自治州基层党建概况 |
第二节 楚雄彝族自治州基层党建工作创新研究调查问卷分析报告 |
一、调查问卷情况 |
二、调查问卷A卷分析报告 |
三、调查问卷B卷分析报告 |
第四章 楚雄彝族自治州基层党建工作创新面临的特殊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楚雄彝族自治州基层党建工作创新面临的特殊问题 |
一、基层党建工作面临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特殊问题 |
二、基层党建工作面临的民族关系特殊问题 |
三、基层党建工作面临的基层民主和治理特殊问题 |
四、基层党建工作面临的民族宗教和民族文化特殊问题 |
五、基层党建工作面临的改善民生特殊问题 |
第二节 楚雄彝族自治州基层党建工作创新面临特殊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边疆民族地区应对“三股势力”渗透与反渗透具有长期性 |
二、边疆民族地区与东部地区历史形成的发展差距和现实困难 |
三、边疆民族地区贫困问题与各种利益关系矛盾凸显 |
四、边疆民族地区解决民生民主和民族宗教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 |
五、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工作存在具体困难和矛盾 |
第五章 以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为主题创新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 |
第一节 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是新时期党在边疆民族地区工作的主题 |
一、加快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的第一要务 |
二、加快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是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保障 |
三、加快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是基层党建工作创新的主题 |
第二节 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创新基层党建的实践探索 |
一、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创新基层党建的实践路径 |
二、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创新基层党建的实践难题 |
三、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创新基层党建的政策思考 |
第三节 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创新基层党建的案例分析 |
一、楚雄州大姚县三台乡创新基层党建探索路径 |
二、楚雄州大姚县三台乡创新基层党建实践成效 |
三、楚雄州大姚县三台乡创新基层党建经验启示 |
第六章 以基层党组织结构优化为根本方法创新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 |
第一节 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是创新基层党建的制度保障 |
一、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是基层党建与时俱进的重要标志 |
二、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是创新基层党建的重要方法 |
三、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是创新基层党建的重要保障 |
第二节 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创新基层党建的探索实践 |
一、增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对优化党组织设置的认识 |
二、从纵向融合和横向联合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 |
三、与时俱进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 |
四、探索新模式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 |
第三节 楚雄彝族自治州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创新基层党建案例分析 |
一、调整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 |
二、创新基层党组织活动形式 |
三、建设基层党组织活动阵地 |
四、健全基层为民服务网络 |
五、完善基层帮扶机制 |
六、整顿软散基层党组织 |
第七章 以民族团结进步为基础创新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 |
第一节 以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全面发展促进民族团结进步 |
一、推动经济快速发展是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财力保障 |
二、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是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环境保障 |
三、推进民族法制建设是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司法保障 |
四、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是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思想保障 |
五、发展繁荣民族文化是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精神保障 |
六、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是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人才保障 |
第二节 在民族团结进步中创新基层党建的探索实践 |
一、民族团结进步中的基层党建创新探索 |
二、民族团结进步中的基层党建实践成效 |
第三节 在民族团结进步中创新基层党建案例分析 |
一、楚雄州武定县西和村创新基层党建历程 |
二、楚雄州武定县西和村创新基层党建启示 |
第八章 以民族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为关键创新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 |
第一节 民族党员干部是边疆民族地区创新基层党建的关键 |
一、民族党员干部是基层党组织巩固与发展的中坚力量 |
二、民族党员干部是构建和谐党群干群关系的中间桥梁 |
三、提升民族党员干部理论水平是边疆民族地区发展的要求 |
四、提升民族党员干部文化素质是边疆民族地区发展的关键 |
五、提高民族党员干部民主意识是边疆民族地区发展的基础 |
第二节 以民族党员干部培养创新基层党建的实践路径 |
一、建好队伍是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创新的前提 |
二、教育培训是提高民族党员干部综合素质的方法 |
三、制度建设是加强民族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的保障 |
四、实践锻炼是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创新的途径 |
五、作风建设是边疆民族地区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保证 |
第三节 以民族党员干部培养创新基层党建的案例分析 |
一、培养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党员实用人才队伍 |
二、加强民族民间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
三、坚持创先争优常态化增强民族党员队伍活力 |
四、坚持在“一线”工作中培养锻炼干部 |
五、强化监督机制永葆党员队伍先进性 |
第九章 以优秀民族文化凝聚精神创新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 |
第一节 优秀民族文化是创新基层党建的精神动力 |
一、优秀民族文化提供基层党建思想资源 |
二、优秀民族文化赋予基层党建创新活力 |
三、优秀民族文化增强基层党建凝聚力创造力 |
第二节 以优秀民族文化凝聚精神创新基层党建的实践路径 |
一、弘扬以彝族特色为主的优秀民族文化创新基层党建 |
二、坚持基层党建与优秀民族文化发展融合创新 |
第三节 以优秀民族文化凝聚精神创新基层党建的案例分析 |
一、楚雄州牟定县创新基层党建探索 |
二、楚雄州牟定县创新基层党建成效 |
三、楚雄州牟定县创新基层党建启示 |
第十章 以民族群众的民生改善为核心创新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 |
第一节 坚持以人为本改善民生为核心创新基层党建 |
一、充分认识改善民生在创新基层党建工作中的核心地位 |
二、重点解决民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 |
三、重视解决基层党组织在改善民生上存在的问题 |
第二节 以民族群众的民生改善为核心创新基层党建的实践路径 |
一、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服务基层群众 |
二、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保障民生改善 |
三、选优训强基层干部提升服务能力 |
四、树立先进典型营造良好氛围 |
第三节 以民族群众的民生改善为核心创新基层党建的案例分析 |
一、楚雄州永仁县方山诸葛营村创新基层党建实践 |
二、楚雄州永仁县方山诸葛营村创新基层党建成效 |
三、楚雄州永仁县方山诸葛营村创新基层党建启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致谢 |
(3)构建党建牵引型乡村复合治理新格局 ——浙江的先行探索及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背景和重大意义 |
(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
(二)政党、政府、社会:认识农村基层党建的三个新视角 |
(三)新时代农村基层党建的“浙江智慧”和“浙江经验” |
二、文献综述与现有研究的不足 |
(一)研究现状 |
(二)研究成果的评价 |
三、创新性与不足 |
四、学术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浙江农村基层党建的发展历程 |
第一节 探索突破阶段(1978-1991年) |
一、围绕中心任务开展整顿工作 |
二、强化村级党组织的整体功能 |
三、拓宽乡镇企业党建的新领域 |
第二节 全面推进阶段(1992-2002年) |
一、村富民富村及基层党组织的基本情况 |
二、村穷民富村及基层党组织的基本情况 |
三、村穷民穷村及基层党组织的基本情况 |
第三节 城乡统筹阶段(2002—2012年) |
一、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的指导与实践 |
二、浙江特色城乡融合发展阶段 |
第四节 全面深化阶段(2012年以来) |
一、十八大以来浙江“三农”工作的新成就 |
二、浙江农村基层党建的顶层设计 |
第二章 农村基层党建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创新 |
第一节 数字乡村战略下的“党建+互联网”建设 |
一、义乌市互联网党建 |
二、杭州市临安区白牛村电商党建 |
第二节 构建特色小镇党建全域融合新模式 |
一、创新做法 |
二、具体成效 |
第三节 “党建+产业”建设红色茶香小镇 |
一、实现农村基层党组织覆盖全产业链 |
二、找准农村党建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点 |
三、善于通过教育宣传引导促进农村社会和谐 |
第四节 小结 |
一、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加强农村基层党建 |
二、在农村新经济新业态中完善党建功能 |
三、促进农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第三章 农村基层党建在服务农民利益多元化中的创新 |
第一节 全省推行“走村不漏户、户户见干部”制度 |
一、围绕“全覆盖”做到全部走到 |
二、围绕“走进去”给群众办好事 |
第二节 农村基层党建在服务群众中的创新做法 |
一、余姚市“小板凳”群众工作法 |
二、嘉善县建立“民情在线系统” |
三、台州市坚持民主恳谈 |
四、长兴县推行党员身份证制度破解流动党员管理难 |
第三节 小结 |
一、围绕农业人口转型强化政党利益综合功能 |
二、健全农村党员服务群众的工作体系 |
三、创新农村党代表服务群众的制度载体 |
第四章 农村基层党建在引领农村社会治理中的创新 |
第一节 “枫桥经验”老典型焕发新生机 |
一、毛泽东批示的“枫桥经验”到底是什么 |
二、枫桥经验在新时代的创新和发展 |
三、枫桥经验的成效和启示 |
第二节 基层党建引领农村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 |
一、舟山市“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 |
二、象山县“村民说事”制度 |
三、龙游县规范完善村规民约推进基层治理法制化 |
第三节 小结 |
一、农村基层党建要发挥引领作用 |
二、构建“五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
第五章 农村基层党建在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中的创新 |
第一节 村级组织换届拉票贿选问题研究 |
一、拉票贿选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
二、破解拉票贿选难题的创新和做法 |
第二节 宁波市小微权力”清单给权力套上紧箍 |
一、详细列出小微权力清单并公开公示 |
二、构建规范运行基本流程的“操作图” |
三、构建村民对村干部规范用权的监督机制 |
四、出台村干部违法违纪责任追究办法 |
第三节 郑宅镇安山村以家规家训家风推进基层党建 |
一、“江南第一家”郑义门的家风 |
二、以“小家”促“大家”的做法及启示 |
第四节 小结 |
一、严明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 |
二、完善管住小微权力的体制机制 |
三、培厚农村清廉文化的丰厚土壤 |
第六章 构建党建牵引型乡村复合治理新格局的总体布局 |
第一节 新时代做好农村基层党建工作面临的现实困境 |
一、农村经济体制转型后基层党建工作的适应度不够 |
二、社会阶层结构变迁使党建工作覆盖的范围更广 |
三、基层社会治理发展中对党建引领提出更高要求 |
四、网络时代的兴起对基层党建工作方式的考验 |
五、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给小微权力套上紧箍 |
第二节 构建党建牵引乡村复合治理新格局的基本思路 |
一、坚持党的领导原则 |
二、突出顶层设计原则 |
三、坚持责任到人原则 |
四、注重从严治党原则 |
第三节 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 |
一、经济发展 |
二、文化建设 |
三、社会治理 |
四、基本保障 |
五、人才储备 |
六、党员管理 |
第四节 政党、政府、社会三要素充分发挥自身职能 |
一、政党自身的发展: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的横向拓展 |
二、政党与社会的关系:村党组织与农民群众之间的互动 |
三、政党与政府的关系:村党组织与村民自治组织的横向协作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一、内部资料 |
二、着作和文献类 |
三、期刊类 |
后记 |
(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研究 ——以西部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选题的理由和意义 |
1.1.1 选题的缘由 |
1.1.2 选题的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目标、主要内容和重点难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主要内容 |
1.3.3 重点难点 |
1.4 研究的方法、创新和不足 |
1.4.1 研究方法 |
1.4.2 预计创新点 |
1.4.3 研究不足 |
第2章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理论基础 |
2.1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基层党建的思想 |
2.1.1 马克思恩格斯党的建设思想 |
2.1.2 马克思恩格斯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思想 |
2.1.3 列宁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思想 |
2.2 毛泽东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思想 |
2.2.1 重视党小组建设 |
2.2.2 提出“支部建在连上” |
2.2.3 强调“党代表制度” |
2.2.4 正式提出“党的基层组织”的定名 |
2.2.5 重视农村党员思想建设问题 |
2.2.6 党的基层组织工作要结合实际 |
2.2.7 基层党组织要密切联系群众 |
2.2.8 形成农村基层党组织基本理论 |
2.3 邓小平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思想 |
2.3.1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联系广大群众的基本纽带 |
2.3.2 党的基层组织工作要适应社会情况的变化 |
2.3.3 党的基层组织肩负着党员教育与管理的责任 |
2.4 江泽民农村党组织建设思想 |
2.4.1 提出党执政的基础 |
2.4.2 提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核心 |
2.4.3 提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出发点 |
2.4.4 提出健全基层党组织制度建设 |
2.4.5 提出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关键 |
2.5 胡锦涛农村党组织建设思想 |
2.5.1 党的基层组织是落实党的任务战斗堡垒 |
2.5.2 提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目标 |
2.5.3 提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途径 |
2.5.4 创新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形式与内容 |
2.6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农村党建思想的共性和个性 |
2.6.1 共性 |
2.6.2 个性 |
第3章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历史进程 |
3.1 改革开放前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
3.1.1 民主革命时期 |
3.1.2 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 |
3.2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
3.2.1 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的调整(1978-1989) |
3.2.2 农村基层党组织各项制度规范完善(1989.6-2002) |
3.2.3 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能力建设(2002年-2012年) |
3.2.4 建设服务型基层党组织(2012年) |
第4章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实践途径 |
4.1 以农村经济工作为中心提高党支部领导能力 |
4.1.1 以农村经济工作为中心 |
4.1.2 提高领导能力的抓手 |
4.1.3 提高党支部领导能力的路径 |
4.2 以“三级联创”为主线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工作能力 |
4.2.1 提高工作能力的落脚点 |
4.2.2 提高工作能力的原则 |
4.2.3 提高工作能力的关键 |
4.2.4 提高工作能力的本质 |
4.3 以党群共同致富活动为载体提高基层党组织的组织能力 |
4.3.1 以共同致富为载体 |
4.3.2 以党员“带头致富”为抓手 |
4.3.3 以“共同致富”为重点 |
4.4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提高党员干部解决问题的协调能力 |
4.4.1 着力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 |
4.4.2 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关系 |
4.5 以村务公开为基础提高村党支部的创新能力 |
4.5.1 探索党内民主实现的多种形式 |
4.5.2 完善农村基层党内民主政治建设 |
第5章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基本经验 |
5.1 坚持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党的农村工作基础 |
5.1.1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执政的组织基础 |
5.1.2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工作的最前沿 |
5.1.3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农村经济建设的组织者 |
5.1.4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农村政治建设的领导者 |
5.1.5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引领者 |
5.1.6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农村社会建设的推动者 |
5.1.7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 |
5.2 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方针 |
5.2.1 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
5.2.2 重视群众利益,密切党群关系 |
5.2.3 完善相关制度 |
5.3 坚持党管农村的原则 |
5.3.1 党管农村工作意义重大 |
5.3.2 农村基层组织的领导核心 |
5.3.3 新农村建设的领导者 |
5.3.4 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
5.4 坚持不断加强农村党的基层组织自身建设 |
5.4.1 加强农村党的基层组织组织建设 |
5.4.2 加强农村党的基层组织思想建设 |
5.4.3 加强党的农村基层组织队伍建设 |
5.4.4 加强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制度建设 |
5.4.5 加强农村党的基层组织作风建设 |
第6章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实践分析 |
6.1 西部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概况 |
6.1.1 西部农村的概况 |
6.1.2 改革开放以来西部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概况 |
6.2 西部地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实践分析 |
6.2.1 党支部领导班子的运行状况 |
6.2.2 党员队伍的建设状况 |
6.2.3 党支部制度的制定与执行状况 |
6.2.4 党支部的工作机制的运行状况 |
6.2.5 党支部领导小康社会建设的业绩状况 |
6.2.6 群众对村党支部的看法与要求 |
第7章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
7.1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问题 |
7.1.1 基层党组织自身组织建设的问题 |
7.1.2 基层党组织队伍建设的问题 |
7.1.3 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的问题 |
7.1.4 基层党组织执政资源薄弱与执政地位的问题 |
7.1.6 基层党内民主面临的问题 |
7.1.7 基层党组织的社会大环境变化带来的问题 |
7.2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挑战 |
7.2.1 作为党在农村执政基础面临的挑战 |
7.2.2 作为农村社会各种组织的领导核心面临的挑战 |
7.2.3 作为党联系农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面临的挑战 |
7.2.4 作为农村党员的管理者面临的挑战 |
7.2.5 作为农村流动人口利益的维护者面临的挑战 |
第8章 加强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制度设计 |
8.1 建立和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路和原则 |
8.1.1 建立和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工作思路 |
8.1.2 建立和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原则 |
8.2 构建农村基层党组织整合和动员社会的方案设想 |
8.2.1 实现执政党政党化的复归:从行政化走向社会化 |
8.2.2 重建执政党与社会互动的机制:从封闭走向开放 |
8.2.3 改变执政党基层干部的行动逻辑:从“为我”走向“为他” |
8.3 新时期建立和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
8.3.1 村级党组织与村委会的关系 |
8.3.2 村级党组织与乡镇党委的关系 |
8.3.3 村级党组织与其他民间组织的关系 |
8.4 建立和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具体措施 |
8.4.1 以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为重点,解决“谁来抓、抓什么”的问题 |
8.4.2 以加强村“两委”班子管理为重点,解决“履什么职责、达什么标准”的问题 |
8.4.3 以推进村级组织决策议事民主化为重点,解决“谁组织议事、怎么议事”的问题 |
8.4.4 以加强基层党建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解决“硬件建设不完善、利用率不高”的问题 |
8.4.5 以提高村干部待遇为重点,解决“报酬不高、队伍不稳”的问题 |
8.4.6 以完善村干部奖惩机制为重点,解决“鞭打快牛、懒牛无忧”的问题 |
8.4.7 以畅通村干部队伍出路渠道为重点,解决“有为无位、有位无为”的问题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5)新世纪以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 组织、政党和政党的组织结构 |
(二) 中国共产党的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 |
二、选题目的及研究意义 |
(一) 选题目的 |
(二) 研究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一) 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发展和变迁 |
(二) 基层党组织的功能角色 |
(三) 基层党组织与社会稳定 |
四、研究重点、难点和拟创新之处 |
(一) 研究重点 |
(二) 研究难点 |
(三) 拟创新之处 |
五、研究方法和基本框架 |
(一) 研究方法 |
(二) 研究的基本框架 |
第一章 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理论 |
一、关于组织建设的一般理论 |
(一) 国外关于组织建设的基本理论 |
(二) 国内学界关于组织建设的理论 |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理论 |
(一)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基层组织建设的基本观点 |
(二) 列宁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基层组织建设的基本观点 |
(三) 毛泽东关于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基本思想 |
(四) 邓小平关于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基本思想 |
(五) 以江泽民为代表的第三代领导人关于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思想 |
(六) 以胡锦涛为代表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党的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新贡献 |
第二章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历史考察 |
一、和平解放前新疆地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新疆地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
(一) 基层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 |
(二) 积极发展少数民族党员 |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新疆地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
(一) “踢开党委闹革命”,党的基层组织普遍瘫痪 |
(二) 军队接管地方工作,加强社会稳定 |
(三) 清理阶级队伍、精简机构及整党建党 |
(四) 全面整顿中党的基层组织状况 |
四、历史转折时期新疆地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
(一) 徘徊中整顿党的基层组织 |
(二) 平反冤假错案,加强民族团结 |
(三) 整顿基层党组织,加强党员发展的领导 |
五、改革开放以来至西部大开发之前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
(一) 加强党的领导,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
(二) 加强党员队伍建设,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 |
(三) 强化“双语”培训,提高基层干部群众工作能力 |
六、新世纪以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
第三章 新世纪以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层组织建设的实践和目标 |
一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实践 |
(一)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
(二)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基本经验 |
(三)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面临的困境及存在的问题 |
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目标与任务 |
(一)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目标 |
(二)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任务 |
第四章 新世纪以来新疆地区农牧区基层党组织建设 |
一、新疆农牧区基层党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
(一) 发挥推进农牧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领路作用 |
(二) 维护农牧区和谐稳定、抵御分裂渗透的战斗堡垒 |
(三) 密切党同农牧民群众联系的桥梁 |
(四) 农牧民共同富裕奔小康的主心骨 |
(五) 建设社会主义文明乡风的组织者 |
二、新疆地区农牧区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严峻挑战 |
(一) 严峻复杂的稳定形势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二) 农牧区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有弱化趋势 |
(三) 农牧区基层党组织的自身建设不足 |
(四) 党员干部的领导水平亟待提高 |
三、加强农牧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主要措施 |
(一) 巩固民族团结,确保边疆和谐稳定 |
(二) 加强农牧区基层党组织干部队伍建设 |
(三) 促进村级经济发展 |
(四) 创新党建工作机制 |
(五) 提高农牧区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水平 |
第五章 新世纪以来新疆地区城市社区基层党组织建设 |
一、加强新疆地区城市社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
(一) 维护新疆社会稳定与发展的需要 |
(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 |
(三) 推进城市基层民主进程的必要条件 |
(四) 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战略选择 |
二、新疆地区城市社区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
(一) 多民族聚居、多种宗教并存使社区党组织建设复杂化 |
(二) 城市社区党组织与驻区单位党组织未能形成合力 |
(三) 城市社区党员的管理和教育工作难度较大 |
(四) 城市社区党务工作者队伍力量薄弱 |
(五) 城市社区党建工作经费和活动场所缺乏 |
(六) 思想认识的滞后影响着社区党建的发展 |
三、加强新疆地区城市社区党建的对策思考 |
(一) 明确社区党组织加强各民族团结、维护社区稳定的政治责任 |
(二) 调整社区党建职能定位 |
(三) 形成共建合力,建立社区党组织和单位党组织的协调机制 |
(四) 激发党员活力,健全党员分类管理机制 |
(五) 坚持服务群众,创新社区党建内容和形式 |
(六) 加强自身建设,巩固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 |
第六章 新世纪以来新疆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 |
一、加强新疆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
(一) 面对边疆地区复杂环境特殊要求 |
(二)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和谐文化的需要 |
(三) 新形势下必须进一步加强高校党组织建设 |
二、当前新疆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 意识形态领域的反分裂斗争形势依然严峻 |
(二) 领导体制有待完善 |
(三) 党的执行能力有待提高 |
(四) 基层组织建设亟待加强 |
(五) 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有待加强 |
三、加强新疆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对策思考 |
(一) 深入开展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反渗透斗争 |
(二) 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
(三) 提高执行能力和治校水平 |
(四) 创新基层党建工作 |
(五)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
第七章 新世纪以来新疆地区企业基层党组织建设 |
一、新疆地区企业党建的地位和作用 |
(一) 推动企业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
(二) 巩固党的政权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 |
(三) 加强民族团结,筑牢新疆地区社会稳定基础的迫切需要 |
二、新疆地区企业党建面临的严峻挑战 |
(一) 经济结构的重大变革导致党组织边缘化 |
(二) 对企业党建的认识仍然滞后 |
三、加强企业党的建设的对策思考 |
(一) 科学定位企业党组织的作用 |
(二) 加强和改进企业党的思想政治工作 |
(三) 加强企业领导班子建设 |
(四) 加强企业党员队伍建设 |
(五)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
结束语: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新疆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 |
主要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
后记 |
(6)新形势下党建引领农村善治研究 ——以广东顺德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
(一)缘起与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的意义 |
二、研究现状综述及评析 |
(一)文献综述 |
(二)评析 |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必要的说明 |
四、研究的难点和创新点 |
(一)研究的难点 |
(二)创新点 |
第一章 概念界定与分析框架 |
第一节 概念辨析与界定 |
一、新形势 |
二、党建引领 |
三、农村治理 |
第二节 与农村治理相关理论阐释 |
第三节 分析框架 |
第二章 顺德农村党建的历史考察与现状 |
第一节 村民自治前顺德农村党建的发展 |
第二节 村民自治后顺德农村党建的现状 |
第三章 顺德农村善治中党建面临的困境和原因分析 |
第一节 执政党和国家(政府)系统 |
一、核心缺失,秩序混乱 |
二、国家权力单轨运行 |
三、农村党组织能力不足 |
第二节 顺德农村社会系统 |
一、非法势力的干扰 |
二、农村社会内部分化 |
三、村民自治条件不成熟 |
第三节 顺德各系统间的非耦合关系 |
一、执政党与国家(政府)系统间的非耦合关系 |
二、执政党与农村社会系统间的非耦合关系 |
三、顺德国家(政府)系统与农村社会系统间非耦合关系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顺德农村善治系统中党组织作用的理论分析 |
第一节 顺德执政系统中的党组织 |
一、顺德执政系统的要素 |
二、顺德基层党建的因素 |
第二节 顺德再组织化社会系统 |
一、顺德农村社会系统的要素 |
二、农村再组织化的内涵 |
第三节 优化各系统的耦合 |
一、耦合的必要性 |
二、耦合的可能性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顺德党建引领农村善治的路径 |
第一节 党的政治引领 |
一、打造政治核心,引领政治秩序 |
二、完善村居服务,巩固执政基础 |
三、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提升农村组织力 |
第二节 党的思想引领 |
一、农村党建理论创新 |
二、农村践行核心价值观 |
三、刷新村居民自治理念 |
第三节 党的组织引领 |
一、重塑基层党组织 |
二、优化党组织活动方式 |
三、党联系群众制度的相互衔接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党引领社区善治的个案评析 |
第一节 国内党建引领社区善治的个案评析——浙江宁波 |
一、党的政治引领 |
二、党的思想引领 |
三、党的组织引领 |
第二节 国外党引领社区善治的个案评析——新加坡人民行动党 |
一、政治引领 |
二、思想引领 |
三、组织引领 |
第三节 党引领社区善治的个案启示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一、文献着作类 |
二、期刊报纸类 |
三、其他类 |
附录一 :顺德乐从镇村(社区)“两委”成员报酬和考核实施办法(试行) |
附录二 :顺德乐从镇党群先锋队章程 |
附录三 :顺德乐从镇组办关于在村居党组织中试行调整结构、分类管理,充分发挥组织整体作用的意见 |
后记 |
(7)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乡村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研究综述 |
1.2.1 国内文献研究综述 |
1.2.2 国外关于乡村治理的研究 |
1.3 研究的基本思路、重难点和创新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重点和难点 |
1.3.3 研究创新点 |
1.3.4 研究方法 |
1.4 相关概念界定 |
1.4.1 治理 |
1.4.2 乡村治理 |
第2章 马克思主义关于乡村治理的理论渊源 |
2.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乡村治理的相关思想 |
2.1.1 关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基础地位的思想 |
2.1.2 关于调整农村生产关系促进农村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思想 |
2.1.3 关于农业规模化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思想 |
2.1.4 关于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思想 |
2.2 列宁、斯大林关于乡村治理的相关思想 |
2.2.1 关于农业基础地位的思想 |
2.2.2 关于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进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思想 |
2.2.3 关于通过合作化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思想 |
2.2.4 关于利用市场机制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思想 |
第3章 中国共产党乡村治理思想的探索发展 |
3.1 中国共产党成立至改革开放前的乡村建设思想 |
3.1.1 以“耕者有其田”为目标的乡村探索思想 |
3.1.2 “政社合一”背景下的乡村治理整合思想 |
3.2 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乡村治理思想 |
3.2.1 邓小平农村农业改革与发展的相关思想 |
3.2.2 “三个代表”引领下的农村建设思想 |
3.2.3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新农村建设相关思想 |
3.2.4 习近平乡村振兴相关思想 |
3.3 中国共产党加强乡村治理取得的成效 |
3.3.1 乡村治理领导地位得以巩固 |
3.3.2 乡村治理依靠力量得以凝聚 |
3.3.3 乡村治理物质基础得以夯实 |
3.3.4 乡村治理外部条件得以保障 |
3.3.5 乡村治理建设热情得以激发 |
第4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乡村治理困境分析 |
4.1 乡村治理主体的乏力共生 |
4.1.1 村内外居民参与乡村治理的融合困境 |
4.1.2 村干部亲“政务”疏“村务”的身份冲突 |
4.1.3 基层政权参与乡村治理的角色错位 |
4.2 乡村治理资源的张力运转 |
4.2.1 乡村治理财力整体匮乏 |
4.2.2 乡村治理项目非专项运行 |
4.2.3 乡村土地资源非集约利用 |
4.3 乡村治理手段的策略化选择 |
4.3.1 乡镇掌控基层民主意图时有突显 |
4.3.2 乡村治理文牍主义偶有蔓延 |
4.3.3 乡村干部维稳追求单维可控 |
4.4 乡村治理绩效的离散趋向 |
4.4.1 乡村公共产品自主供给低效 |
4.4.2 乡村公共文化原子化呈现 |
4.4.3 乡村共同体凝聚力下降 |
4.5 乡村利益格局的持续分化 |
4.5.1 村民利益分配非均衡发展 |
4.5.2 乡村利益主体持续动态博弈 |
第5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乡村治理困境之缘由阐释 |
5.1 现代国家建构视阈下的乡村治理张力缘由 |
5.1.1 现代国家建构背景下的整合与释放 |
5.1.2 冲突与博弈:乡村治理的国家建构张力 |
5.1.3 缺失与紧张:基层政权的“非正式运转”逻辑 |
5.2 社会分化视阈下的乡村治理群体分层影响 |
5.2.1 改革开放后乡村治理群体的非充分发展 |
5.2.2 精英与能人:乡村治理过程中的理性小农 |
5.2.3 普众与老弱:乡村治理过程中的边缘群体 |
5.3 社会化小农视阈下的乡村治理态度影响维度 |
5.3.1 社会交互进程中的小农货币约束 |
5.3.2 进城与务工:乡村公共事务无暇关注 |
5.3.3 留守与务农:乡村振兴的中坚守望 |
5.4 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村治理场域影响维度 |
5.4.1 中国城乡融合发展历程 |
5.4.2 近郊农村:城市冲击与乡村惯性的张力场域 |
5.4.3 远郊农村:传统种植与特色农业的本色使命 |
第6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乡村治理体制创新路径 |
6.1 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的框架建构 |
6.1.1 确立乡村治理的振兴愿景 |
6.1.2 探索乡村治理的自治路径 |
6.1.3 健全乡村治理的法治保障 |
6.1.4 挖掘乡村治理的德治内核 |
6.2 基层党组织统领乡村治理的地位强化 |
6.2.1 让基层党组织成为乡村经济建设的引领者 |
6.2.2 让基层党组织成为农村政治发展的推动者 |
6.2.3 让基层党组织成为乡村和谐社会的护航者 |
6.2.4 让基层党组织成为美丽乡村的建设者 |
6.2.5 让基层党组织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促进者 |
6.3 基层政府主导乡村治理的职能完善 |
6.3.1 基层政府职能的时代型塑 |
6.3.2 基层政府治理能力的高效提升 |
6.3.3 “乡政”与“村治”指导关系的理顺 |
6.4 市场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的资源延伸 |
6.4.1 农村资源要素的市场蝶变 |
6.4.2 市场力量参与乡村治理的平台搭建 |
6.4.3 积极构建市场导向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 |
6.5 民间社会组织协同乡村治理的活力释放 |
6.5.1 民间社会组织与基层权威系统的双维均衡 |
6.5.2 民间社会规范与正统制度体系的治理包容 |
6.5.3 民间社会组织促进乡村治理的空间延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
(8)新农村建设视野下农村基层党建研究 ——以江苏省射阳县农村基层党组织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意义 |
二、研究现状及趋势 |
三、研究方法、资料来源和创新之处 |
(一) 研究方法 |
(二) 资料来源 |
(三)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概述 |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党的建设 |
(一) 加强基层党的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保证 |
(二) 新农村建设对基层党建的新要求 |
二、射阳县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基层党员概况 |
(一) 基层党组织情况 |
(二) 基层党员情况 |
三、射阳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概述 |
第二章 射阳县围绕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基层党建的主要措施和存在问题 |
一、射阳县围绕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基层党建的主要措施 |
(一) “双强”、“双带”、“双提升” |
(二) “党支部+合作社”模式 |
(三) 党代会常任制度 |
(四) 保持纯洁性,升华“评定升” |
(五) 建立“镇—村—个人”三级工作机制 |
二、射阳县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成效 |
(一) 明确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建设目标 |
(二) 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队伍的工作能力 |
(三) 推动射阳县新农村建设 |
三、从新农村建设视野看射阳县农村基层党建存在问题 |
(一) 基层党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不能满足新农村建设需要 |
(二) 基层党组织制度体系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 |
(三) “两委”关系不协调影响新农村建设 |
(四) 村级财力较弱,不能保证基层党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作用 |
第三章 新农村建设视野下加强射阳县农村基层党建的思考 |
一、射阳县农村基层党建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
(一) 部分基层党组织对党员教育、管理、监督不到位 |
(二) 部分农村党员干部的基层党组织建设意识淡化 |
(三) 党员队伍结构不完全合理 |
(四) 制度存在一定漏洞和缺失 |
(五) 村级经济力量薄弱 |
二、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提升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 |
(一) 夯实经济基础,为基层党建科学化提供经济保障 |
(二) 密切联系群众,为基层党建科学化提供群众基础 |
(三) 加强党员队伍建设,为基层党建科学化提供人才保障 |
(四) 创新基层党组织工作方法,为基层党建科学化提供路径支持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第一书记”视角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新形势下农村党建问题研究 |
(二)基层党组织功能与作用研究 |
三、农村基层党组织研究的相关概念 |
(一)农村基层组织 |
(二)农村基层党组织 |
(三)村民自治 |
(四)乡村治理 |
四、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之处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框架结构 |
(四)论文创新之处 |
五、研究目标 |
第一章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现实意义 |
一、乡村振兴战略对农村基层党组织提出了新要求 |
(一)政治建设 |
(二)经济建设 |
(三)文化建设 |
(四)社会建设 |
(五)生态建设 |
二、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地位和作用 |
(一)领导核心 |
(二)主导作用 |
(三)组织保障 |
(四)政治保障 |
第二章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与成因——以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19个村为例 |
一、新盛店镇农村基层党组织现状 |
二、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 |
(一)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经济发展职能存在弱化现象 |
(二)基层党组织未能给乡村振兴注入新的动力与活力,存在等、靠、要的问题 |
(三)基层党组织在群众中的认同程度不高,使得某些政策落实效果不明显 |
(四)党组织自身建设不够规范,没能在乡村治理中发挥核心领导作用 |
三、农村基层党组织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一)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缺乏创新思维与社会治理的系统性思维 |
(二)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战斗堡垒作用发挥不够 |
(三)农村基层党组织核心领导作用发挥不够 |
(四)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内在活力和动力不足 |
(五)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解决关键问题重点问题的能力不足 |
第三章 “第一书记”视角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路径 |
一、第一书记抓农村基层党建的切入点 |
(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从老百姓最关心的民生大事入手 |
(二)领衔壮大农村经济——改善民生 |
(三)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了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
(四)规范议事制度与议事程序——取信于民 |
二、第一书抓农村基层党建的基本路经 |
(一)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切入点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作用 |
(二)从改善民生入手,增强基层党员荣誉感 |
(三)更新观念,激发农村基层党组织活力 |
(四)拓宽了多元乡村治理主体的视野和治理水平 |
(五)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核心和引领作用 |
三、第一书记抓党建促脱贫的基本经验 |
(一)农村基层党建需要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 |
(二)农村基层党组织必须充分发挥好政治与经济双重职能 |
(三)必须优化基层党员队伍结构,充分重视农村党员的发展问题 |
(四)拓展基层党组织对乡村治理的规划、组织与引领职能 |
四、“第一书记”抓党建工作的思考 |
(一)农村基层党组织先进性建设是增强其活力的基础 |
(二)树立协同思维,创新方式方法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力 |
(三)选好配强带头人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关键 |
(四)勇于担当是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能力的重要体现 |
第四章 第一书记抓农村基层党建的工作实践 |
一、调研地现状说明 |
(一)高青县郑家村、刘春村、沙土魏村 |
(二)下河村 |
(三)齐河县 |
二、调研数据及对比分析 |
(一)样本特征分析 |
(二)第一书记推动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举措 |
1、以基层党组织班子建设带动村风建设 |
2、以“一事一议”推动政府各项惠民政策落实到位 |
3、以“村务公开”为切入点,接受村民监督 |
(三)以身作则,树立基层党组织良好形象 |
1、村民对“第一书记”满意度 |
2、村民对“第一书记”信任度 |
3、村民对于基础设施改善情况的满意度调查 |
4、村民家庭经济改善情况 |
5、村民社会公平度态度对比 |
6、村民近五年邻里关系改善情况对比 |
三、“第一书记”对农村社会治理的影响 |
(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
(二)领衔壮大农村经济 |
(三)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
(四)推进基层组织建设 |
四、案例分析 |
(一)“第一书记”入村前的产业结构情况 |
(二)“第一书记”对产业结构所做调整 |
1、第一任“第一书记”的产业结构调整工作 |
2、第二任“第一书记”的产业结构调整工作 |
3、第三任“第一书记”的产业结构调整工作 |
(三)“第一书记”入村后的截至目前产业结构情况 |
(四)对第一书记工作的满意度调查 |
1、村民普遍反映“第一书记”工作效果明显 |
2、“第一书记”在各个方面影响本村的建设 |
第五章 “第一书记”抓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
一、“第一书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
(一)工作态度与农村工作能力的问题 |
(二)“第一书记”和工作对象之间的矛盾 |
(三)“第一书记”和制度设计之间的矛盾 |
二、改进建议 |
(一)提高“第一书记”工作能力 |
(二)建立完善配套机制 |
(三)调整资金供给结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我国村级党组织能力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摘要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缘起与意义 |
1.1.1 选题缘起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述评 |
1.3 田野调查与研究方法 |
1.3.1 田野调查 |
1.3.2 研究方法 |
1.4 结构安排与创新之处 |
1.4.1 结构安排 |
1.4.2 创新之处 |
第2章 村级党组织能力建设的概念及其理论基础 |
2.1 村级党组织能力建设的相关概念 |
2.1.1 政党能力 |
2.1.2 村级党组织能力建设的内涵及其构成 |
2.2 村级党组织能力建设的理论基础 |
2.2.1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基层党建思想 |
2.2.2 毛泽东农村党建思想 |
2.2.3 邓小平农村党建思想 |
2.2.4 江泽民农村党建思想 |
2.2.5 胡锦涛农村党建思想 |
第3章 村级党组织能力建设的背景及其成就 |
3.1 变迁中的农村形势 |
3.1.1 农村经济:农业副业化 |
3.1.2 农村政治:村民自治化 |
3.1.3 农村社会:农民原子化 |
3.1.4 农村文化:精神空虚化 |
3.2 村级党组织的现状 |
3.2.1 村级党组织的主要特征 |
3.2.2 党员群体的阶层分化 |
3.3 村级党组织能力建设取得的成就 |
3.3.1 村级党组织的规范化建设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
3.3.2 领导村庄经济发展的动力进一步增强 |
第4章 村级党组织能力建设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
4.1 村级党组织能力建设的现存问题 |
4.1.1 领导农村党建能力式微 |
4.1.2 执行政策的能力不足 |
4.1.3 基层治理的能力衰弱 |
4.1.4 服务群众的能力弱化 |
4.2 村级党组织能力建设现存问题的原因 |
4.2.1 乡村社会的分化与多元化导致党组织难以整合乡村社会 |
4.2.2 乡村经济的去集体化导致党组织丧失经济基础 |
4.2.3 乡村治理的去政治化导致党组织陷入“不出事”逻辑中 |
4.2.4 乡村党建的形式化导致党组织陷入“空转”困境 |
第5章 强化村级党组织能力建设的路径选择 |
5.1 优化村级党组织能力建设的社会环境 |
5.1.1 以乡村社会整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5.1.2 以思想政治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5.1.3 以创办老年人协会来发挥老年党员的作用 |
5.2 增强村级党组织能力建设的物质基础 |
5.2.1 制定本村的经济发展战略 |
5.2.2 探索发展和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新思路和新举措 |
5.3 改良村级党组织能力建设的基层政治生态 |
5.3.1 增强党员干部的治责意识 |
5.3.2 强化村级党组织的权力和权威保障 |
5.4 夯实村级党组织能力建设的组织基础 |
5.4.1 以加强党员干部队建设来打造强有力的领导核心 |
5.4.2 以加强党员队伍建设来保持普通党员的先进性 |
5.4.3 做好党员发展工作确保党组织持续健康发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农村党建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组织力研究[D]. 张克兵.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2]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工作创新研究 ——以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为例[D]. 徐昕. 云南大学, 2013(12)
- [3]构建党建牵引型乡村复合治理新格局 ——浙江的先行探索及启示[D]. 吴雯雯.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研究 ——以西部地区为例[D]. 康晨. 陕西师范大学, 2013(02)
- [5]新世纪以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研究[D]. 郭沅鑫. 武汉大学, 2012(05)
- [6]新形势下党建引领农村善治研究 ——以广东顺德为个案[D]. 辛棋. 中共中央党校, 2018(02)
- [7]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乡村治理研究[D]. 阳斌.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3)
- [8]新农村建设视野下农村基层党建研究 ——以江苏省射阳县农村基层党组织为个案[D]. 严文峰. 南京师范大学, 2014(02)
- [9]“第一书记”视角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研究[D]. 王洪鹏. 山东建筑大学, 2019(01)
- [10]我国村级党组织能力建设研究[D]. 魏小换. 大连海事大学, 201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