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安徽铜陵凤凰山岩体若干特征及成矿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楼金伟[1](2012)在《安徽铜陵矿集区中酸性侵入岩及狮子山矿田铜多金属矿床》文中提出包括斑岩型矿床、矽卡岩型矿床在内的与岩浆作用有关的热液矿床是提供铜、钼、金、多金属矿产资源的重要矿床类型,因此也是矿床学研究的热点和重点,理论成就丰硕。铜陵矿集区作为我国长江中下游构造-岩浆-成矿带中的一个重要的铜多金属成矿区,长期以来一直被列为我国矿产资源勘查的重要成矿区带,同时也是我国地质工作者尤其是矿床学家们研究的热点和重点地区,研究成果丰富,但也留有许多长期争议的关键地质问题。铜陵矿集区中生代侵入岩发育,以中酸性岩为主。前人对该区侵入岩及其中的岩石包体开展了广泛深入的岩石学、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研究,对该区中生代岩浆的起源和演化及成岩大地构造背景、成岩动力学过程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但尚未达成广泛的共识。本文在全面收集前人研究资料和成果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铜陵矿集区中生代侵入岩的空间分布特征,精确厘定了侵入岩的形成年龄,准确划分了侵入岩的岩石类型和岩石系列,并基于岩石主量元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和Pb-Sr-Nd-O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深入探讨了区域岩浆作用深部动力学过程及成岩机制。研究认为:铜陵矿集区中生代中酸性侵入岩的形成年龄集中于135~147Ma,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岩浆作用产物,岩浆活动持续时间大约为10~15Ma;岩体总体受基底断裂制约,沿近东西向呈带状分布,受多期不同方向和性质的断裂控制,主要呈岩枝、岩墙和岩脉状浅成侵入产出;岩石矿物成分变化较大,但多以斜长石为主,依据实际矿物成分确定区内侵入岩主要为辉石闪长(玢)岩、石英(二长)闪长(玢)岩和花岗闪长(玢/斑)岩3类;岩石化学成分特点是Si02含量中等,略偏酸性或基性,富碱富钠,高钾准铝质,均属亚碱性高钾钙碱性系列;3类侵入岩具有相似的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和Pb-Sr-Nd-O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均与埃达克质岩石特征相似。侵入岩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反映原始岩浆起源于富集岩石圈地幔的熔融,幔源玄武质岩浆底侵并熔融下地壳形成埃达克质岩浆进而发生混合作用,可能是本区中酸性侵入岩浆形成的主要方式;岩浆演化可能经历了一个复杂过程,岩浆在地壳深部因温度梯度引起扩散对流作用,进而发生一定程度的熔离分异作用,形成带状岩浆房,同时伴随结晶分异作用;不同岩浆层中的岩浆与构造运动诱发的深断裂相沟通并随机地上升,脉动式侵位,形成的侵入体空间上相互穿插,时间上难分早晚;区域岩浆形成于挤压向拉张过渡的动力学背景之下,岩石圈地幔加厚后减压熔融并底侵下地壳岩石;岩浆活动的大地构造背景是大陆板块内部,岩浆作用与晚侏罗纪古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作用密切相关,但同时受到海西-印支期断裂坳陷及华北与扬子陆块碰撞造山作用形成的前中生代基底构造的制约。铜陵矿集区铜多金属矿床在平面上主要沿近东西向基底断裂展布的铜陵-沙滩脚构造-岩浆带中部产出,集中分布于铜官山、狮子山、新桥、凤凰山、沙滩脚等5个矿田。矿床赋存于古生代志留系中-上统坟头组和茅山组至三叠系中统东马鞍山组地层及其附近岩体中,其中最主要赋矿层位是石炭系中-上统黄龙组和船山组白云岩和灰岩。矿化在垂向剖面上往往表现为上金(银)下铜(钼)以及上部浅成热液脉状矿化、中部矽卡岩型矿化和深部斑岩型矿化的分带现象。矿床成因类型多样,主要为矽卡岩型,其次为斑岩型和脉型,其中矽卡岩型有裂隙式、接触带式、层间式、层控式等矿化形式,斑岩型矿床的最新发现为矿集区深部和边部找矿提供了有益启示。矿床同位素年代学研究表明成矿作用与燕山期岩浆作用及其相关的热液作用密切相关,而海西期沉积事件中是否有火山喷发或火山喷流(或喷气)沉积成矿作用以及其对成矿的贡献尚需进一步探索和甄别。本文针对矿集区矿床成因机制及铜多金属矿化的空间分带特征,选择狮子山矿田开展了较为系统深入的地质和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铜陵矿集区及狮子山矿田虽以矽卡岩型矿化为特征,但后期热液硫化物多金属矿化非常强烈,以致大多数矿床早期矽卡岩矿物组合受晚期叠加热液的强烈改造而改变甚至部分消失,多数矿床矽卡岩型矿石不发育,或矽卡岩中的矿化并不强;狮子山矿田各矿床的成矿作用一般可以划分为(早+晚)硅酸盐(矽卡岩)阶段、氧化物阶段、(早+晚)硫化物阶段和碳酸盐阶段,铜多金属矿化主要集中于硫化物阶段,部分铜矿化亦发育于硅酸盐阶段,部分金矿化亦发育于碳酸盐阶段。矿田内主要矿床的原生包裹体主要为富气相包裹体、富液相包裹体和含子矿物多相包裹体3种类型,不同成矿阶段流体包裹体的类型略有差异,但富气相包裹体常与富液相包裹体共生。成矿流体盐度较高、温度中等、弱酸性至弱碱性,在相同的成矿阶段,如硫化物阶段,金或金(铜)矿床成矿温度一般较铜(金)矿床低,反映金的沉淀成矿温度略低。热力学计算和分析表明,在成矿热液流体演化过程中,共存于同一成矿流体中的铜和金由于其络合物类型和溶解度的差异及其对物理化学条件变化作出的响应不同,使其在沉淀的时间和空间上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导致铜和金的时空分离;但与此同时,由于本区构造-岩浆作用及相关的热液活动的多期叠加、成矿热液流体的连续性演化以及成矿物理化学条件的波动性变化,往往又导致金矿化叠加在铜矿化之上,金矿化与铜矿化又表现出共生的现象。矿床H-O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反映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岩浆,从成矿早阶段向晚阶段演化,大气降水混入不断增加。矿石铅主要来源于岩浆作用,虽然不能排除沉积铅的加入,但无疑沉积铅是次要的。硫同位素组成特征的简单类比表明,冬瓜山矿床硫化物的硫同位素组成与Sedex型矿床明显不同,硫酸盐的硫同位素组成与VHMS型矿床不同,而它们均与斑岩型矿床基本一致;虽然区域沉积岩的硫同位素组成特征显示其成岩过程中经历了明显的海水沉积作用和硫酸盐细菌还原作用,但热力学计算显示成矿热液中的硫来源于区内高钾钙碱性岩浆熔体分异的热液流体,没有保存海西期沉积硫的同位素证据。结合矿床地质特征可以认为,狮子山矿田各矿床为受统一的燕山期岩浆热液系统控制的斑岩-层控矽卡岩-浅成热液脉型铜多金属矿床。
徐晓春,白茹玉,谢巧勤,楼金伟,张赞赞,刘启能,陈莉薇[2](2012)在《安徽铜陵中生代侵入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再认识及成因讨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安徽铜陵地区是我国最着名的铜多金属矿产地,岩浆岩出露广泛,岩浆作用与成矿关系密切。作者广泛收集了前人对铜陵地区中生代岩浆岩的研究资料和成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仔细的岩相学观察和深入的岩石学、岩石化学和微量元素及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系统总结了该区中生代侵入岩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并探讨了其成因机制。研究认为:①铜陵地区中酸性侵入岩形成于晚侏罗世-早白垩世(135~147Ma),岩浆活动持续时间大约为10~15Ma;岩体沿近东西向深断裂呈带状分布,浅成侵入产出,受多期不同方向和性质的断裂控制。②依据Q-A-P图解确定区内侵入岩主要为辉石闪长岩、石英(二长)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3类中酸性闪长质岩石,均属亚碱性高钾钙碱性系列。③3类侵入岩具有相似的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和Pb-Sr-Nd-O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反映原始岩浆起源于富集岩石圈地幔,受到壳源物质的混染。④3类侵入岩可能是地壳深部带状岩浆房不同岩浆层中的岩浆与构造运动诱发的深断裂相沟通并随机地上升、脉动式侵位形成的;深部岩浆房中的带状岩浆层可能是由于温度梯度引起扩散对流作用进而发生一定程度的熔离分异作用所致;岩浆演化过程中存在镁铁矿物及磷灰石和锆石等矿物的结晶分异作用。⑤铜陵地区中生代岩浆活动的大地构造背景是大陆板块内部,岩浆作用与晚侏罗纪古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作用密切相关,但同时受区域前中生代基底构造的制约;侵入岩原始岩浆起源于挤压向拉张转换的动力学背景下的岩石圈地幔加厚之后的减压熔融并底侵下地壳岩石。
瞿泓滢,裴荣富,李进文,王永磊,邓月金[3](2010)在《安徽铜陵凤凰山燕山期中酸性侵入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与金属成矿关系》文中认为安徽铜陵凤凰山铜矿是铜陵矿集区内最典型的矽卡岩型铜矿床之一,也是凤凰山矿田内规模最大的铜矿床。矿区内新屋里岩体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主要岩性为石英二长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凤凰山中酸性侵入岩岩浆属于壳幔混合型,原始岩浆来源于上地幔碱性玄武岩区并有地壳物质混染,在岩浆不断演化过程中有外来物质的加入,成岩过程以混合作用为主。凤凰山铜矿体分布于岩体与大理岩的内矽卡岩带上,岩体中铜含量较高。铜矿体是岩浆期后热液交代碳酸盐地层形成的。矿体的空间分布受构造变形-岩浆侵入高温高压作用的双重控制。矿化经历了从高温矽卡岩阶段到中低温热液阶段的多期次复合成矿作用。
闻广,吴思本[4](1983)在《安徽铜陵凤凰山岩体若干特征及成矿关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安徽铜陵凤凰山岩体,出露面积约9km2,呈似岩株状,总体成分属正常的钙碱系列的花岗闪长岩,副矿物为磁铁矿、榍石、磷灰石型,主要侵入于中三叠纪扁担山组灰岩中。岩体接触带北部向北陡倾,东部向东中等倾斜,南部向南倾较缓,西部超覆于围岩之上而
单士锋[5](2020)在《安徽省铜陵凤凰山矿田成矿规律及找矿预测》文中认为铜陵凤凰山矿田是铜陵矿集区内主要矿田之一,位于近东西向铜陵-戴家汇构造-岩浆-成矿带的中部,大地构造演化经历活动-稳定-再活动的三个发展阶段。古生代至早三叠世沉积了海相、滨海-浅海相碎屑岩-碳酸盐岩及硅质岩建造,燕山运动发生强烈的岩浆活动与成矿作用,形成与岩浆侵入相关的成矿系列。本论文以凤凰山矿田为整体研究对象,采用地质调查、典型矿床剖析、岩体锆石U-Pb同位素精确定年,岩体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分析,矿物流体包裹体C、O、S、Pb同位素分析,辉钼矿Re-OS定年等主要工作手段。取得以下主要认识:凤凰山岩体属高钾钙碱性系列侵入岩,具有高Ba、高Sr,相对亏损Nb、Ta特征,,表面岩体的源岩既有壳源成分,又有幔混成分,属壳幔混合源。岩体同位素年龄变化范围在152.1~124.4Ma之间,与铜陵矿集区主要侵入岩体的形成时代一致。C、O同位素显示,成矿流体以岩浆水为主,成矿流体具有多源特征,即一部分来自岩浆,另一部分来自沉积碳酸盐围岩。辉钼矿Re-Os同位素模式年龄在140.9~142.2Ma之间,表面其成矿年龄,与凤凰山岩体成岩年龄基本一致。矿物S、Pb同位素特征显示成矿流体中的硫具有岩浆来源特征。凤凰山矿田以岩浆成矿系列为主,以接触交代矽卡岩型为主,矿床主要围绕凤凰山岩体呈“一圈一带”分布,具有水平与垂直分带性,主要矿体赋存于岩体正接触带,外带原则上分布在热变质圈内,内带赋存于捕掳体、岩体裂隙带中。综合凤凰山矿田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的信息开展预测及圈定找矿靶区,共圈定一级找矿靶区7个,二级找矿靶区5个,并对靶区进行了评价。选择具有潜力的靶区进行钻探验证,取得较好的找矿成果。
瞿泓滢[6](2010)在《安徽铜陵凤凰山矽卡岩型铜矿床成矿过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安徽铜陵凤凰山矿田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内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矽卡岩型铜矿田。矿田内构造活动、岩浆作用及成矿作用复杂。大地构造演化经历了活动(基底形成阶段)—稳定(盖层)—再活动(板内变形)3个发展演化阶段。中三叠世以后,板内变形阶段引发大规模的中酸性岩浆侵入活动。本文以凤凰山铜矿床为代表,主要采用SHRIMP锆石U-Pb同位素精确定年,辉钼矿Re-Os同位素精确定年,岩体主量、微量和稀土元素分析,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冰点温度以及拉曼成分分析,氢、氧、碳、硫、铅等同位素组成在空间上的三维成矿流体演化趋势,结合区域成矿背景的研究,运用现代成岩成矿地质地球化学理论,探索矿田岩浆作用及岩浆演化、成岩与成矿关系、成矿流体的时空演化、成矿物理化学场与矿床矿体定位的时空祸合。论文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和创新性认识:1.凤凰山铜矿床辉铝矿Re-Os等时线年龄为141.1±1.4 Ma,形成于早白垩世,属燕山晚期中酸性岩浆与相关热液上侵定位的产物。成矿物质为壳幔混合型。矿床位于长江中下游多金属成矿带上,长江中下游Cu-Au-Fe-Mo矿床系统形成时正处于地球动力学调整期,即中生代第二期大规模成矿期,地球动力学背景为构造体制大转折,凤凰山铜矿床亦处于中生代第二期大规模成矿期内。2. SHRIMP锆石U-Pb同位素精确定年,石英二长闪长岩样品测年获得年龄数据139.4±1.2 Ma;花岗闪长岩样品测年获得年龄数据为141.04±1.1 Ma,形成于晚侏罗世,岩浆侵入活动发生在燕山晚期,和铜陵矿集区主要成矿岩体的形成时代一致。岩浆在上升过程中,由于密度等因素制约,石英二长闪长岩晚于花岗闪长岩而形成,与矽卡岩型矿床有关的成矿主岩体可能为花岗闪长岩。凤凰山矽卡岩型铜矿床与岩体为同期产物,并且在时间上存在很短的时差,成岩成矿有着密切的关系。同位素组成表明幔源岩浆分异的深部流体参与了成矿作用。岩体侵位和岩石圈整体加厚产生伸展作用,软流圈地幔与上覆地壳减压熔融产生玄武岩浆底侵作用,二者密切相关。3.凤凰山铜矿床侵入岩的岩石类型主要为石英二长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根据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的研究,侵入岩以富钾钙碱性系列岩石为主。其岩浆来源属于幔壳混合型,原始岩浆来源于上地幔碱性玄武岩区,并且与地壳物质混染。岩体成岩过程以混合作用为主,外来物质可能是在地幔部分熔融过程中加入的,也可能是在岩浆上侵过程中加入的。该矿床与新屋里岩体有着密切的时空和成因联系。石英二长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是控制区内铜矿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成矿物质主要来自岩体。铜矿体稍晚于岩浆岩侵入事件形成。矿体分布于岩体与大理岩内矽卡岩带上。成矿热液以岩浆期后热液为主,并经历了从高温矽卡岩阶段到中低温热液阶段的复合型成矿作用。4.石榴石、透辉石、石英和方解石中的流体包裹体分别集中于3个区,其流体包裹体的温度和盐度区间代表着成矿流体演化的3个不同阶段。成矿流体经历了从高温度、高盐度向低温度、低盐度的持续演化过程,与成矿作用阶段基本对应,降温、流体沸腾是导致流体中巨量铜元素卸载的主要因素。5.氢、氧同位素组成表明成矿流体以岩浆水为主,可能在成矿晚期混有少量大气降水。硫同位素值集中于1.8‰~2.9‰,具岩浆来源的特征,为幔源硫,表明硫来自地幔。铅同位素组成显示该区铅具有岩浆热液物质来源特征,表明成矿期流体中的铅来自上地幔。
瞿泓滢,裴荣富,王永磊,李进文[7](2010)在《安徽铜陵凤凰山夕卡岩型铜矿床中辉钼矿Re-Os同位素年龄及其地质意义》文中指出铜陵矿集区是我国长江中下游Cu-Au-Fe-Mo成矿带中最重要的有色金属基地之一,凤凰山矿床是铜陵矿集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一个典型的夕卡岩型铜矿床。本文利用Re-Os同位素定年方法对凤凰山铜矿床进行了成矿时代测定,获得了辉钼矿的Re-Os同位素模式年龄范围为139.1±2.4~142.0±2.2Ma,等时线年龄为141.1±1.4Ma,与矿区内石英二长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SHRIMP锆石U-Pb年龄(144.2±2.3Ma)相吻合,也与铜陵地区其他矿田的成矿时代基本一致,可能为岩石圈减薄事件的成矿响应。
瞿泓滢,王浩琳,裴荣富,姚磊,王永磊,郑志刚[8](2012)在《鄂东南地区与铁山和金山店铁矿有关的花岗质岩体锆石LA-ICP-MS年龄和Hf同位素组成及其地质意义》文中认为长江中下游是中国东部中生代大规模成矿的重要地区之一,是我国东部一个重要的Cu-Fe-Au-Mo多金属成矿区带。本文以鄂东南地区铁山岩体和金山店岩体为研究对像,利用原位LA-ICP-MS锆石U-Pb测年和锆石Hf同位素分析方法,探讨该地区岩体成因以及岩浆作用与成矿作用。铁山石英闪长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加权平均值为138.9±0.96Ma(样品jls1-110)、138.2±0.94Ma(样品jls3)、131.0±1.2Ma(样品jls4)和118.9±1.2Ma(样品jls5),金山店石英闪长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加权平均值为128.6±0.88Ma(样品jsd),为早白垩世、燕山晚期。铁山岩体石英闪长岩εHf(0)为负值,εHf(t)为负值(-17.3707~-8.31555),一阶段Hf模式年龄(tDM1)平均为1.33Ga,二阶段Hf模式年龄(tDM2)平均为2.03Ga;金山店岩体石英闪长岩εHf(0)为负值,εHf(t)为负值(-7.81135~-3.45982),一阶段Hf模式年龄(tDM1)平均为1.03Ga,二阶段Hf模式年龄(tDM2)平均为1.56Ga。铁山和金山店石英闪长岩样品中锆石Hf同位素组成特征显示该地区为岩体形成时有壳源物质参加的这一可能性,为长江中下游壳源岩浆提供补充。在结合已有的岩石学、地球化学以及矿床同位素年龄资料基础上,可以推断出鄂东南地区早白垩世矽卡岩型铁矿床形成于岩石圈伸展-减薄环境。
肖鑫[9](2019)在《铜陵矿集区斑岩-矽卡岩型铜金矿床成矿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铜陵矿集区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中最重要的铜金多金属聚集地,矿区内以发育众多“广义矽卡岩型”铜金多金属矿床而闻名,是“层控矽卡岩型’”和“复合叠加成矿”理论的发源地。区内的铜金多金属矿床以矽卡岩型矿体为主,次为层状/似层状硫化物矿体,同时深部勘探揭示这些铜金多金属矿床深部存在斑岩矿化。然而目前有关该区成矿多样性的成因机理及其主控因素还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深入研究,尤其是层状硫化物矿体的成矿物质来源与成因和斑岩-矽卡岩-层状硫化物之间的成因联系仍然存在争议。新桥矿床和冬瓜山矿床是铜陵矿集区内产出斑岩型-矽卡岩型-层状硫化物矿体的典型代表,因此,论文选择该矿集区内的新桥和冬瓜山矿床开展系统的斑岩-矽卡岩成矿作用研究。取得了如下主要的进展和认识:新桥和冬瓜山矿床的岩浆锆石、斑岩热液蚀变矿物(榍石和金红石)和矽卡岩矿物(石榴子石)的U-Pb同位素定年结果显示,成岩时代与斑岩-矽卡岩蚀变成矿时代一致,约为140Ma左右,为早白垩世典型的斑岩-矽卡岩型Cu-Au矿床。新桥和冬瓜山矿床发育不同类型的岩浆岩,主要类型为辉石闪长岩和石英(二长)闪长岩,地质特征和岩浆岩矿物地球化学特征指示石英(二长)闪长岩为新桥和冬瓜山矿床的主要成矿岩浆岩。岩浆锆石Ti温度计计算得出辉石闪长岩的结晶温度较高为828℃,而成矿岩体石英(二长)闪长岩的结晶温度约为784℃。岩浆锆石的Ce/Nd、Ce4+/Ce3+和Eu异常特征指示石英(二长)闪长岩具有较高的氧逸度和富含岩浆水特征。同时岩浆磷灰石成分表明石英(二长)闪长岩具有较高的SO3、Cl的含量和较低的F/Cl比值,而辉石闪长岩则显示相对高F特征和较高的F/Cl比值。新桥和冬瓜山矿床发育典型的斑岩和矽卡岩蚀变。其中斑岩蚀变主要为钾长石化(少量黑云母化)、绢云母化和青磐岩化。斑岩-矽卡岩热液蚀变阶段产出了大量与蚀变矿化相关的热液矿物(如磷灰石、榍石、金红石、磁铁矿、黄铁矿和石英),这些热液矿物的矿物学和微量元素特征对了解斑岩-矽卡岩矿化过程中岩浆-热液流体的成分和演化过程提供了直接证据。新桥和冬瓜山矿床钾化蚀变阶段发育磷灰石、金红石、榍石和石英等热液矿物,这些矿物的稳定存在和微量元素特征指示钾化阶段为中高温阶段,热液磷灰石和金红石的主微量元素特征指示钾化阶段流体中主要存在Cl-、F-、OH-、CO32-、PO42-、SO42-、REE3+和具有较高的fS2、fO2条件;并且热液榍石的HFSE和V元素变化和热液氟磷灰石的存在,指示早期钾化阶段的流体为富F且偏碱性流体。然而冬瓜山矿床钾化阶段存在榍石-磁铁矿/钛铁矿组合及相应的稀土元素含量变化可能指示了冬瓜山矿床钾化阶段存在局部的氧逸度fO2变化。绢云母化阶段大量黄铁矿的沉淀指示该阶段流体具有较高的fS2,而该阶段的热液磷灰石极度亏损REE元素指示其可能有外界流体加入,导致流体温度降低且pH发生变化。青磐岩化阶段主要发育绿帘石、绿泥石和少量热液磷灰石/榍石,金属硫化物发育较少。冬瓜山矿床矽卡岩阶段产出热液磷灰石成分指示早阶段矽卡岩与钾化阶段具有相似的流体性质;而外矽卡岩带的热液磷灰石和榍石均存在明显的振荡环带结构指示存在流体振荡和较强的水岩作用,同时新桥矽卡岩阶段磁铁矿(尤其远端矽卡岩)富集Mg、Mn和Sn同样也指示矽卡岩阶段存在明显的流体交代和强烈的水岩反应。新桥和冬瓜山矿床的矽卡岩存在内外矽卡岩分带,内外矽卡岩带主要以石榴子石矽卡岩为主,其中内矽卡岩带主要以钙铝榴石为主,钙铝榴石的微量元素(REE、Eu)特征指示其主要形成于早阶段的岩浆热液高温流体,流体以中性为主且形成于近封闭环境;而外矽卡岩带的石榴子石Fe/Al成分变化较大,存在多阶段石榴子石且显示了复杂的矿物内部结构和化学成分,表明外矽卡岩带的形成过程中存在多阶段流体活动和存在流体振荡。新桥和冬瓜山矿床不仅发育斑岩-矽卡岩型矿体,而且层状/似层状硫化物矿体作为最主要矿体存在,然而关于层状矿体中胶状黄铁矿的成因依然存在争论。本论文研究发现,手标本尺度上胶状黄铁矿整体呈现了典型的热液脉状特征,并且存在穿切和交代矽卡岩矿物(如石榴子石和辉石)和金属矿物(磁铁矿、磁黄铁矿)现象。在地球化学特征方面:胶状黄铁矿的原位S同位素与斑岩-矽卡岩蚀变矿化相似为岩浆热液来源,微量元素成分显示其与远端矽卡岩中黄铁矿的成分特征相似,而于区域泥盆至三叠系沉积岩中原生沉积黄铁矿和世界上典型的SEDEX型矿床中的黄铁矿均存在显着的差异。因此,胶状黄铁矿的地质特征和地球化学特征皆指示其为热液成因,而非来源于原生或喷流沉积,且为矽卡岩演化过程中的产物,其形成于磁铁矿和磁黄铁矿之后并被后期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和方铅矿交代。上述特征表明了层状硫化物矿体为早白垩世斑岩-矽卡岩成矿系统的一部分,岩浆热液流体在接触带与碳酸盐岩反应形成矽卡岩型矿体,而岩浆热液在远端泥盆-石炭系沉积间断面界面与上赋还原性碳酸盐岩发生水岩反应作用,通过歧化反应并且快速冷却结晶而形成了胶状黄铁矿,同时后期岩浆热液流体持续活动叠加于胶状黄铁矿之上共同组成了层状硫化物矿体,且石炭-泥盆系沉积间断面为流体通道。微量元素结果揭示层状硫化物矿体的成矿物质由岩浆热液流体和围岩共同制约,围岩提供了部分Cu、Au成矿物质,而主体则来源于与斑岩-矽卡岩蚀变矿化有关的岩浆热液。铜陵矿集区内同时还发育不同类型矽卡岩型矿化,本次工作发现成矿岩体的岩浆磷灰石的微量元素(如Eu/Eu*、Ce/Ce*、REE、Mn、Fe、Sr、Cu和Zn)能够判别不同斑岩-矽卡岩型矿化类型,例如矽卡岩型Pb-Zn矿化(姚家岭)相关的岩浆磷灰石主要富集Mn、Fe、Sr;与矽卡岩型Au矿化(朝山)有关的岩浆岩中磷灰石富集Cu和Zn;而斑岩-矽卡岩型Cu-Au矿化(新桥和冬瓜山)有关岩浆磷灰石的成分介于两者之间。铜陵矿集区斑岩-矽卡岩型矿床与岩浆弧环境斑岩型矿床地质特征存在一定差别和联系,尤其是在围岩的性质和矿化蚀变类型方面存在差别,而岩浆岩的类型和性质相似(均为中酸性岩浆岩且具有高氧逸度、富含挥发份、富水和高温特征)。通过对比发现铜陵矿集区斑岩-矽卡岩型矿床受碳酸盐岩地层影响因素较大,矽卡岩和层状硫化物的形成过程中围岩提供了部分的成矿物质,而陆缘弧斑岩矿床主要受控于俯冲背景及相关的岩浆作用。
闻广,吴思本[10](1983)在《安徽铜陵凤凰山岩体若干特征及成矿关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安徽铜陵凤凰山岩体,出露面积约9km2,呈似岩株状,总体成分属正常的钙碱系列的花岗闪长岩,副矿物为磁铁矿、榍石、磷灰石型,主要侵入于中三叠纪扁担山组灰岩中。岩体接触带北部向北陡倾,东部向东中等倾斜,南部向南倾较缓,西部超覆于围岩之上而
二、安徽铜陵凤凰山岩体若干特征及成矿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安徽铜陵凤凰山岩体若干特征及成矿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安徽铜陵矿集区中酸性侵入岩及狮子山矿田铜多金属矿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依据 |
1.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1.2 选题依据 |
1.2 工作内容及研究方法 |
1.2.1 工作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完成工作量及研究进展 |
1.3.1 完成工作量 |
1.3.2 研究进展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 |
2.1.1 大地构造位置 |
2.1.2 深部结构特征 |
2.1.3 区域构造演化 |
2.2 铜陵矿集区 |
2.2.1 地壳结构 |
2.2.2 区域构造 |
2.2.3 区域地层 |
2.2.4 区域地球化学背景 |
第三章 矿集区岩浆岩与岩浆作用 |
3.1 岩浆岩研究现状 |
3.2 岩浆岩时空分布 |
3.2.1 岩体空间分布 |
3.2.2 岩石形成年龄 |
3.3 岩浆岩矿物组成和岩石化学特征 |
3.3.1 岩石矿物组成特征及岩石种属 |
3.3.2 岩石化学成分特征及岩石系列 |
3.4 岩浆岩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3.4.1 微量元素 |
3.4.2 稀土元素 |
3.5 岩浆岩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
3.5.1 Sr-Nd同位素 |
3.5.2 O同位素 |
3.5.3 Pb同位素 |
3.6 深部岩浆动力学过程及成岩机制 |
3.6.1 岩浆起源 |
3.6.2 岩浆演化 |
3.6.3 成岩大地构造背景 |
3.6.4 成岩动力学过程 |
3.7 小结 |
第四章 矿集区铜多金属矿床 |
4.1 矿床时空分布 |
4.1.1 矿床空间分布 |
4.1.2 矿床时间分布 |
4.2 矿床成因类型 |
4.3 矿田地质特征 |
4.3.1 铜官山矿田 |
4.3.2 狮子山矿田 |
4.3.3 新桥矿田 |
4.3.4 凤凰山矿田 |
4.3.5 沙滩角矿田 |
4.4 小结 |
第五章 狮子山矿田铜多金属矿床地质 |
5.1 矿田地质概况 |
5.1.1 地层 |
5.1.2 构造 |
5.1.3 岩浆岩 |
5.1.4 矿床 |
5.2 矿床地质特征 |
5.2.1 包村金(铜)矿床 |
5.2.2 朝山金矿床 |
5.2.3 鸡冠石银(金)矿床 |
5.2.4 东狮子山铜(金)矿床 |
5.2.5 西狮子山铜(金)矿床 |
5.2.6 老鸦岭铜(钼)矿床 |
5.2.7 大团山铜(金)矿床 |
5.2.8 花树坡铜(金)矿床 |
5.2.9 胡村铜(钼)矿床 |
5.2.10 冬瓜山铜(金)矿床 |
5.3 小结 |
第六章 狮子山矿田铜多金属矿床地球化学 |
6.1 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 |
6.1.1 流体包裹体样品采集和实验 |
6.1.2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
6.1.3 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和盐度 |
6.1.4 流体包裹体气液相成分 |
6.1.5 成矿流体热力学参数的确定 |
6.1.6 铜和金的络合物形式及相关热力学计算 |
6.1.7 铜和金迁移和沉淀的热力学分析 |
6.1.8 小结 |
6.2 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 |
6.2.1 氢-氧同位素 |
6.2.2 硫同位素 |
6.2.3 铅同位素 |
6.2.4 小结 |
第七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表 |
(5)安徽省铜陵凤凰山矿田成矿规律及找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区范围及自然地理概况 |
1.2 选题依据及意义 |
1.3 工作程度及研究现状 |
1.3.1 基础地质工作程度 |
1.3.2 矿产勘查工作程度 |
1.3.3 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 |
1.5 主要实物工作量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地层 |
2.2 构造 |
2.2.1 基底构造 |
2.2.2 盖层构造 |
2.3 岩浆岩 |
2.4 区域地球物理场特征 |
2.4.1 重力场特征 |
2.4.2 磁场特征 |
2.5 区域地球化学场特征 |
2.6 区域矿产概况 |
第三章 凤凰山矿田地质背景 |
3.1 地层 |
3.1.1 志留系 |
3.1.2 泥盆系 |
3.1.3 石炭系 |
3.1.4 二叠系 |
3.1.5 三叠系 |
3.2 构造 |
3.2.1 褶皱 |
3.2.2 断裂 |
3.2.3 接触带构造 |
3.3 地球物理场特征 |
3.3.1 重磁场基本特征概述 |
3.3.2 重磁异常的划分与分类 |
3.3.3 局部重磁异常解译 |
3.3.4 综合物探剖面解译 |
3.4 地球化学场特征 |
3.5 变质作用与围岩蚀变 |
3.5.1 热变质作用 |
3.5.2 接触交代变质作用 |
3.5.3 围岩蚀变 |
第四章 岩浆岩特征及成因 |
4.1 岩浆岩形态特征 |
4.1.1 浅部形态特征 |
4.1.2 深部形态特征 |
4.2 岩浆岩岩石学特征 |
4.3 岩浆岩年代学特征 |
4.4 岩浆岩岩石化学特征 |
4.5 岩浆岩岩体成因机制 |
第五章 典型矿床地质特征 |
5.1 药园山铜矿 |
5.2 宝山陶铜矿 |
5.3 南阳山铜钼矿 |
5.4 仙人冲铜矿 |
5.5 龙潭肖铜铅锌矿 |
5.6 金泉铅锌矿 |
第六章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矿床成因 |
6.1 碳-氧同位素 |
6.2 硫同位素 |
6.3 铅同位素 |
6.4 同位素地质年代学 |
6.5 成矿流体来源 |
6.6 成矿物质来源 |
第七章 成矿地质条件及成矿规律 |
7.1 成矿地质条件 |
7.1.1 地层与成矿 |
7.1.2 构造与成矿 |
7.1.3 岩浆岩与成矿 |
7.2 矿床类型 |
7.3 成矿规律 |
7.3.1 空间分布 |
7.3.2 分带性 |
7.3.3 富矿段的控制因素组合类型 |
7.4 成矿模式 |
第八章 综合信息成矿预测与评价 |
8.1 综合信息预测 |
8.1.1 成矿预测图的编制 |
8.1.2 变量的提取和赋值 |
8.1.3 变量特征分析 |
8.2 预测结果 |
8.2.1 评价单元的划分 |
8.2.2 评价单元属性叠加 |
8.2.3 预测结果 |
8.3 靶区圈定及评价 |
8.3.1 靶区圈定 |
8.3.2 一级找矿靶区评价 |
8.3.3 二级找矿靶区评价 |
8.3.4 靶区验证 |
第九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6)安徽铜陵凤凰山矽卡岩型铜矿床成矿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现状 |
1.2 选题依据及意义 |
1.3 研究内容及工作量 |
1.4 研究成果 |
第二章 成矿地质构造背景 |
2.1 区域地质构造背景 |
2.2 区域深部地质特征 |
2.3 地层及其赋矿特征 |
2.4 大地构造演化 |
2.5 区域构造及其控矿作用 |
2.6 区域岩浆岩及其控矿特征 |
2.7 区域地球化学背景 |
第三章 矿田地质特征 |
3.1 地层岩性与分布 |
3.2 构造 |
3.3 岩浆岩 |
3.4 成矿条件与富集因素 |
3.5 矿体地质特征 |
第四章 岩浆岩成岩地球化学 |
4.1 岩体地质特征 |
4.2 岩体的蚀变作用 |
4.3 岩浆岩岩石学特征 |
4.4 岩浆岩岩石化学特征 |
4.5 岩浆岩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4.6 岩浆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4.7 岩浆岩成因机制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 |
5.1 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概述 |
5.2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
5.3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分析方法及结果 |
5.4 流体包裹体成份 |
5.5 成矿流体性质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同位素地球化学 |
6.1 碳、氢、氧同位素分析方法及结果 |
6.2 硫、铅同位素分析方法及结果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地质年代学 |
7.1 采样及测试方法 |
7.2 分析结果 |
7.3 讨论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凤凰山铜矿床成矿机制 |
8.1 成岩机制探讨 |
8.2 成矿流体 |
8.3 成岩成矿关系 |
8.4 矿床模型 |
8.5 成矿地质演化和铜矿富集规律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7)安徽铜陵凤凰山夕卡岩型铜矿床中辉钼矿Re-Os同位素年龄及其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背景 |
2 矿床地质特征 |
3 采样及测试方法 |
4 测试结果 |
5 讨论 |
5.1 成矿时代厘定 |
5.2 成岩成矿关系 |
5.3 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 |
6 结论 |
(8)鄂东南地区与铁山和金山店铁矿有关的花岗质岩体锆石LA-ICP-MS年龄和Hf同位素组成及其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区域地质背景 |
3 矿床地质特征、岩体地质和采样位置 |
4 分析方法 |
4.1 LA-ICP-MS锆石U-Pb测年 |
4.2 锆石Hf同位素分析 |
5 分析结果 |
5.1 LA-ICP-MS锆石U-Pb测年 |
5.2 锆石Hf同位素数据 |
6 讨论 |
6.1 岩体年龄 |
6.2 岩浆源区示踪 |
6.3 岩浆作用与成矿作用 |
7 结论 |
(9)铜陵矿集区斑岩-矽卡岩型铜金矿床成矿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斑岩Cu矿床研究现状 |
1.2.1 斑岩矿床分类与定义 |
1.2.2 斑岩Cu矿床时空分布特点 |
1.2.3 斑岩矿床的产出背景和保存 |
1.2.4 斑岩矿床成矿机制和控制因素 |
1.2.5 矿物地球化学对斑岩矿床勘查的新认识 |
1.3 与斑岩有关的矽卡岩型铜矿床研究进展 |
1.4 铜陵矿集区斑岩-矽卡岩型矿床研究现状 |
1.5 存在问题 |
1.6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7 完成工作量 |
1.8 创新点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地质概述 |
2.1.1 大地构造位置 |
2.1.2 地层 |
2.1.3 岩浆岩 |
2.1.4 区域矿产 |
2.2 铜陵矿集区地质概述 |
2.2.1 构造 |
2.2.2 地层 |
2.2.3 岩浆岩 |
2.2.4 矿产 |
第三章 典型斑岩-矽卡岩型矿床地质特征 |
3.1 新桥矿床 |
3.1.1 地层 |
3.1.2 构造 |
3.1.3 岩浆岩 |
3.1.4 矿体特征和矿化类型 |
3.1.5 围岩蚀变 |
3.1.6 热液脉体类型及特征成矿阶段 |
3.1.7 成矿阶段及矿物生成顺序 |
3.2 冬瓜山矿床 |
3.2.1 地层 |
3.2.2 构造 |
3.2.3 岩浆岩 |
3.2.4 矿化特征 |
3.2.5 围岩蚀变 |
3.2.6 热液脉体类型及特征 |
3.2.7 成矿阶段及矿物生成顺序 |
第四章 岩浆和热液作用时限 |
4.1 样品特征 |
4.1.1 新桥矿床 |
4.1.2 冬瓜山矿床 |
4.2 分析方法 |
4.3 测试结果 |
4.3.1 新桥矿床 |
4.3.2 冬瓜山矿床 |
4.4 岩浆岩和热液矿化蚀变时限 |
4.4.1 新桥岩浆岩侵位顺序 |
4.4.2 斑岩蚀变与矽卡岩的形成时代 |
4.4.3 斑岩-矽卡岩型矿床完整的岩浆-热液活动时限 |
第五章 岩浆岩性质和成矿差异判别 |
5.1 岩浆岩样品特征 |
5.2 分析方法 |
5.3 岩浆岩副矿物特征 |
5.3.1 锆石矿物学特征和CL特征 |
5.3.2 磷灰石矿物学特征和CL特征 |
5.3.3 锆石微量元素特征 |
5.3.4 磷灰石主量元素特征 |
5.3.5 磷灰石微量元素特征 |
5.4 讨论 |
5.4.1 新桥矿床岩浆岩性质和成矿条件 |
5.4.2 岩浆岩的含矿性对比 |
5.4.3 区域岩浆岩含矿性指示 |
第六章 石榴子石对矽卡岩形成过程的约束 |
6.1 新桥矿床矽卡岩的形成作用 |
6.1.1 新桥矽卡岩分带及特征 |
6.1.2 样品特征和分析方法 |
6.1.3 分析结果 |
6.1.4 讨论 |
6.2 冬瓜山矿床矽卡岩的形成作用 |
6.2.1 冬瓜山矽卡岩分带及特征 |
6.2.2 样品特征及测试方法 |
6.2.3 成分特征 |
6.2.4 讨论 |
6.3 小结 |
第七章 岩浆-热液成矿的精细演化过程 |
7.1 引言 |
7.2 新桥矿床岩浆-热液演化过程 |
7.2.1 矿物学特征 |
7.2.2 成分特征 |
7.2.3 讨论 |
7.3 冬瓜山矿床岩浆-热液演化过程 |
7.3.1 矿物学特征 |
7.3.2 成分特征 |
7.3.3 讨论 |
7.4 小结 |
第八章 层状硫化物矿体成因及来源 |
8.1 引言 |
8.2 层状硫化物矿体地质特征 |
8.3 黄铁矿样品及岩相学特征 |
8.3.1 分析样品特征 |
8.3.2 黄铁矿岩相学特征 |
8.4 黄铁矿成分特征 |
8.4.1 FE-SEM分析结果 |
8.4.2 LA-ICP-MS微量元素成分 |
8.4.3 SHRIMP原位S同位素成分 |
8.5 讨论 |
8.5.1 胶状黄铁矿的生成顺序和形成时代约束 |
8.5.2 胶状黄铁矿成因 |
8.5.3 胶状黄铁矿S的来源 |
8.5.4 层状硫化物矿体的形成机制及成矿物质来源指示 |
第九章 铜陵矿集区斑岩-矽卡岩矿床成矿模式 |
9.1 与俯冲环境斑岩型铜矿床的对比 |
9.1.1 安第斯斑岩型铜矿床成矿作用 |
9.1.2 陆内斑岩-矽卡岩Cu矿与陆缘弧斑岩Cu矿成矿作用差异 |
9.2 铜陵矿集区斑岩-矽卡岩矿床成矿作用 |
9.2.1 成矿地质背景 |
9.2.2 控矿要素 |
9.2.3 岩浆过程和热液成矿过程 |
9.3 铜陵矿集区斑岩-矽卡岩成矿模式 |
第十章 主要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论文缩写代号 |
附录2 论文数据表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附件 |
四、安徽铜陵凤凰山岩体若干特征及成矿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安徽铜陵矿集区中酸性侵入岩及狮子山矿田铜多金属矿床[D]. 楼金伟. 合肥工业大学, 2012(05)
- [2]安徽铜陵中生代侵入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再认识及成因讨论[J]. 徐晓春,白茹玉,谢巧勤,楼金伟,张赞赞,刘启能,陈莉薇. 岩石学报, 2012(10)
- [3]安徽铜陵凤凰山燕山期中酸性侵入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与金属成矿关系[J]. 瞿泓滢,裴荣富,李进文,王永磊,邓月金. 中国地质, 2010(02)
- [4]安徽铜陵凤凰山岩体若干特征及成矿关系[J]. 闻广,吴思本. 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 1983(03)
- [5]安徽省铜陵凤凰山矿田成矿规律及找矿预测[D]. 单士锋.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2)
- [6]安徽铜陵凤凰山矽卡岩型铜矿床成矿过程研究[D]. 瞿泓滢.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10(05)
- [7]安徽铜陵凤凰山夕卡岩型铜矿床中辉钼矿Re-Os同位素年龄及其地质意义[J]. 瞿泓滢,裴荣富,王永磊,李进文. 岩石学报, 2010(03)
- [8]鄂东南地区与铁山和金山店铁矿有关的花岗质岩体锆石LA-ICP-MS年龄和Hf同位素组成及其地质意义[J]. 瞿泓滢,王浩琳,裴荣富,姚磊,王永磊,郑志刚. 岩石学报, 2012(01)
- [9]铜陵矿集区斑岩-矽卡岩型铜金矿床成矿作用研究[D]. 肖鑫. 合肥工业大学, 2019
- [10]安徽铜陵凤凰山岩体若干特征及成矿关系[A]. 闻广,吴思本. 中国地质科学院文集(7), 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