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磷酸盐玻璃中Er~(3+)离子的光跃迁和激光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魏敏[1](2021)在《掺稀土碲酸盐玻璃近红外波段光谱特性研究》文中指出
赵志鹏[2](2021)在《Er3+、Ho3+掺杂氟碲酸盐光纤的制备及宽带光纤放大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高清视频等的飞速发展,全世界网络数据流量急剧增长。但是,对于现有基于波分复用技术的单模光纤传输系统,其工作波段主要为C波段(1530~1565 nm),由于受到放大的噪声和克尔非线性效应等的影响,其传输容量的持续增长变得困难。因此,光纤传输容量的增长乏力与网络数据流量急剧增长之间的矛盾将导致“容量危机”问题。宽波段光纤传输技术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方案。例如:将单模光纤传输系统的工作波段从目前的C波段拓展至L波段(1565~1625 nm),乃至更宽波段,可将传输容量提升数倍以上。宽带光放大技术是实现宽波段光纤传输系统的核心技术。与商用掺铒石英光纤放大器相比,掺铒碲酸盐玻璃具有更宽、更大的受激发射截面,有望用于实现宽波段光纤放大器。在我们之前的研究工作中,利用掺铒碲酸盐光纤作为增益介质搭建了宽带光纤放大器,实现了工作带宽为113 nm(1524~1637 nm)的宽带光放大,但其增益值偏低,且增益光纤的热机械稳定性有待提高。针对上述问题,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围绕高热机械稳定性、低损耗稀土掺杂碲酸盐玻璃光纤设计与制备,以及宽带光纤放大器及激光器等开展研究工作,取得主要创新出成果如下:1、设计并制备出具有高热机械稳定性的低损耗掺铒氟碲酸盐玻璃光纤。实验中,采用熔融-冷却法制备出具有高化学、热和机械稳定性的掺铒氟碲酸盐玻璃,进一步利用其作为基质材料,通过优化光纤制备工艺参数并结合精密加工技术,研制出一系列掺铒氟碲酸盐玻璃光纤,铒离子掺杂浓度为~4000 ppm,光纤损耗为~0.5 d B/m@1980 nm。2、利用上述掺铒氟碲酸盐玻璃光纤作为增益介质,研制出增益值大于18 d B、波长范围覆盖1560~1618 nm的宽带光纤放大器。实验中,利用芯径为7μm的2.1米长掺铒氟碲酸盐玻璃光纤作为增益介质,利用工作波长为1480 nm的拉曼光纤激光器作为泵浦源,搭建出宽带掺铒光纤放大器。当泵浦光功率为800 m W、信号光功率为0 d Bm时,获得了增益大于18 d B、工作波长范围覆盖1560~1618nm的宽带光放大。进一步利用C波段辅助泵浦技术,将放大器最大增益值提升3.2 d B。上述研究结果表明,该掺铒氟碲酸盐玻璃光纤可以研制宽带光纤放大器。3、设计制备出铒铈共掺氟碲酸盐玻璃光纤,并利用其作为增益介质,研制出增益大于18 d B、工作波长范围覆盖1559~1620 nm的宽带光纤放大器。实验中发现通过引入适量铈离子,不仅可以增强铒离子掺杂氟碲酸盐玻璃的~1.5μm发光,还可拓宽发射光谱带宽。基于此,设计并制备出一系列铒铈共掺氟碲酸盐玻璃光纤,进一步利用2.8米长铒铈共掺氟碲酸盐玻璃光纤作为增益介质,利用工作波长为1480 nm的拉曼光纤激光器作为泵浦源,搭建出宽带铒铈共掺光纤放大器。当泵浦光功率为500 m W、信号光功率为0 d Bm时,获得了增益大于18 d B、工作波长范围覆盖1559~1620 nm的宽带光放大,相比于单掺铒氟碲酸盐玻璃光纤放大器,其工作带宽拓展了~3 nm。4、设计制备出掺钬氟碲酸盐玻璃光纤,并利用其作为增益介质搭建激光器,首次在掺钬氟碲酸盐玻璃光纤激光器中实现了十瓦量级的~2.1μm激光输出。实验中,利用30厘米长掺钬氟碲酸盐玻璃光纤作为增益介质,利用工作波长位于1980 nm的激光器作为泵浦源,搭建光纤激光器。当泵浦功率为10.56 W时,获得了最大未饱和输出功率为8.08W的~2.1μm光纤激光输出,相应的斜效率为77.21%。上述研究结果表明,掺钬氟碲酸盐玻璃光纤可用于研制高效率~2.1μm波段激光器和宽带放大器。
胡振[3](2021)在《基于光致变色效应的钨磷酸盐玻璃发光可逆调控及其光存储应用研究》文中指出透明玻璃被认为是三维光学信息存储和多级加密的重要介质。然而,用半导体蓝色激光代替高成本飞秒激光直接在透明玻璃内部书写三维图案仍然是一个挑战。此外,无机光致变色材料因其在全息存储和光学数据存储领域的潜在应用而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与光致变色薄膜和陶瓷相比,光致变色玻璃由于具有较高的透明性,使其更容易增加相同体积下的数据存储量。稀土离子掺杂的透明光致变色玻璃可以通过外部光场来调控其发光特性,进而拓展了发光玻璃的应用领域。因此,迫切需要开发光调控玻璃来实现三维光学信息存储应用。本文通过高温固相熔融法制备了稀土离子Eu3+掺杂的钨磷酸盐玻璃。探究了Sb2O3对玻璃透明度的影响,Sb2O3的加入稳定了W6+的价态,从而得到了透明的钨磷酸盐玻璃。在473nm激光照射下玻璃表现出光致变色效应,热刺激使其褪色,经过多次循环,表现出良好的可逆性。玻璃中W和Sb元素的价态变化,揭示了可逆变色机理。由于Eu3+的发光峰与光致变色玻璃的吸光度重叠,因此Eu3+的发光可以被蓝色玻璃宿主吸收,从而通过光致变色调控发光,并且实现68%的光致发光调控率。在此基础上,演示了复杂的信息模式在光调控玻璃中写入、读取和擦除,显示出可逆的三维光学数据存储能力。此外,可对写入透明玻璃任意三维空间的光学信息进行分层识别,展示了信息加密功能。该透明光调控玻璃对于拓展其在光电领域的新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进一步拓展发光调控的新应用,用同样的方法制备了稀土离子Er3+/Yb3+共掺杂的钨磷酸盐玻璃,实现了上转换发光模式。由于上转换是一个非线性的光学过程,它需要两个或更多的低能近红外光子通过多步能量转移产生一个更高的能量光子,具有较大的反斯托克斯位移。这一特性对于光敏材料在三维光存储设备中的应用具有特别的意义,它不仅提供了很高的三维空间分辨率,而且多光子吸收有效避免了新的光致变色反应,实现了远程控制和非破坏性发光读取。研究了该透明光致变色玻璃的可逆上转换发光特性,在473nm激光照射下,钨磷酸盐玻璃的颜色由淡黄色变为蓝色,热刺激使其脱色,并且光致变色效应可逆地调控其上转换发光。通过演示信息数据在透明玻璃中反复写入和擦除,并且上转换发光调控可以读出光学信息,展现了信息无损读出的新兴应用。
尹浩[4](2021)在《稀土氟卤化物玻璃中红外发光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红外发光材料在医学、遥感、通讯以及成像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稀土离子掺杂玻璃材料具有易制备,稀土离子溶解度高等优点,吸引着国内外科研工作者的广泛关注。氟化物玻璃基质具有透过率高,声子能量低,折射率低等优势,适合作为稀土离子掺杂的基质材料。但目前中红外发光材料仍然存在发光效率低,高波长发光数量有限,可调谐性差等问题。基于此,本文通过在氟化物玻璃基质中引入卤素离子和钙钛矿,调节基质的配比、声子能量和声子态密度。另外进行稀土离子共掺杂实验,使稀土离子之间产生有效的能量传递,从而提高红外发光性能。主要研究内容如下:制备了多波长可调谐的Nd/Ho共掺ZBLAN氟(卤)化物玻璃。首先研究了Nd/Ho共掺ZBLAN氟化物玻璃的发光性能,在找到Nd/Ho最佳配比浓度为1:1时,进而引入阴离子调节基质配比,制备了氟卤(Cl、Br、I)化物玻璃。比较了三种卤素离子对样品红外发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掺I样品的发光性能达到最大值。其在2.0μm和2.9μm的吸收截面积σabs分别为4.16×10-20cm2和2.48×10-20cm2,在2.0μm和2.9μm的发射截面积σem分别为4.57×10-20cm2和2.73×10-20cm2。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吸收光谱和拉曼光谱分析获得卤素离子可以降低玻璃基质的声子能量和声子态密度。研究了在793 nm和450 nm激光器激发下,Nd和Ho之间的能量传递和发光机理。结果表明在793 nm和450 nm激光器激发下,样品可以在1064 nm(Nd:4F3/2→4I11/2)、2000 nm(Ho:5I7→5I8)和2900 nm(Ho:5I6→5I7)产生红外发光。这就制备成功多波长(793 nm、450nm)激发和多波长(1064 nm、2000 nm和2900 nm)发射的Nd/Ho共掺ZBLAN氟(卤)化物玻璃。制备了CsPb1-xErxBr3钙钛矿氟化物玻璃,并研究了其在2700 nm波段(4I11/2→4I13/2)的发光性能。实验观察到CsPb1-xErxBr3钙钛矿的中红外发光,但材料的稳定性差,CsPb1-xErxBr3钙钛矿氟化物玻璃使得其红外发光性能得到了显着的提高。在980 nm激光器泵浦下,0.05CsPb1-xErxBr3-ZBLAN在近红外和中红外区域的发光分别比ZBLAN-Er高558%和393%。另外,CsPb1-xErxBr3钙钛矿的稳定性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在紫外灯照射数小时后,CsPb1-xErxBr3钙钛矿在520 nm和550 nm附近的发光强度无明显下降。这说明ZBLAN玻璃基质保护了其内部钙钛矿的结构,使其避免了外界条件的侵蚀。XPS能谱表明Er离子取代了Pb离子进入到CsPb Br3内部而成为红外发光中心。通过J-O理论计算的光谱强度参数表明,CsPb Br3钙钛矿的引入提高了Er离子周围的共价性和非对称性,这有利于红外发光性能的提高。通过红外光谱计算了样品在2700 nm波段的吸收截面积为4.67×10-20cm2,发射截面积为5.14×10-20cm2,说明样品具有较强的吸收发射截面积。傅里叶变换红外吸收光谱表明CsPb1-xErxBr3钙钛矿氟化物玻璃具有相近的声子能量,因此样品发光性能的提高可归结于CsPb1-xErxBr3钙钛矿限制了Er离子团簇的形成并提高了其共价性和非对称性。制备了宽谱发射的CsPb1-x(Er/Yb/Ho)xBr3钙钛矿氟化物玻璃,并研究了三种稀土离子之间的能量传递过程和发光性能。在980 nm激光器激发下,Er/Yb/Ho三种稀土离子产生有效的能量传递,使得样品在2700-2900 nm波段产生中红外发光。当Er/Yb/Ho离子的浓度比为1:1:0.25时,2700 nm和2900 nm处的发光强度达到同一水平,这就获得了在2600-3000 nm波段的宽谱可调谐发光样品。通过J-O理论计算的光谱强度参数值表明钙钛矿提高了稀土离子周围的共价性和非对称性,这有助于红外发光性能的提高。计算了样品在2600-3000nm波段的吸收发射截面积,其中吸收截面积为3.14×10-20cm2,发射截面积为3.45×10-20cm2(高于ZBLAY玻璃基质,σabs=0.45×10-20cm2,σem=2.41×10-20cm2)。通过红外光谱预测了Er/Yb/Ho三种稀土离子之间的能量传递机制,结果发现在980 nm激光器激发下,Yb离子将吸收的能量有效的传递给Er和Ho离子,使样品产生有效的红外发光。
赵海燕[5](2021)在《基于稀土离子掺杂的氟化锆基玻璃发光特性以及微球腔激光器件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氟化锆基玻璃是一种典型的低声子能量玻璃(约580 cm-1),低声子能量有利于降低发射过程中的无辐射驰豫速率,从而提高其透过范围和掺杂离子的发光效率。传统的ZBLAN氟化锆基玻璃具备良好的光学性能,已经广泛应用于S波段光纤放大器和中红外波段(2.7μm及以上波长)的光纤激光器中。然而ZBLAN玻璃的机械和化学稳定性差、玻璃转变温度低等缺点大大限制了其应用领域。与ZBLAN玻璃相比,ZBYA组分的氟化锆基玻璃化学性质更加稳定,玻璃转变温度更高,是一种理想的激光增益介质材料。目前关于ZBYA玻璃发光性质的报道主要集中在2.7μm波段附近的荧光发射,还没有ZBYA玻璃应用于激光器件的报道。基于ZBYA玻璃的研究现状,本论文研究基于回音壁模式(Whispering Gallery Mode,WGM)光学微腔具备模式体积小、Q值高、能量密度高、衰减振荡周期长等优点,将ZBYA玻璃制备成WGM微球腔激光器件,首次实现了以稀土离子掺杂的ZBYA玻璃作为增益介质的近红外波段激光输出。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型研究成果如下:1、成功制备了多种稀土离子掺杂的ZBYA玻璃,包括Er3+离子单掺、Ho3+离子单掺、Ho3+/Yb3+离子共掺和Dy3+/Tm3+离子共掺,实现了中心峰位于2.7μm、2.9μm、3.5μm和3.9μm附近的中红外波段荧光发射;计算了不同稀土离子在ZBYA玻璃基质中不同波段的吸收和发射截面,详细分析了稀土离子单掺和共掺两种情况下的能级跃迁机制以及能量传递过程;分别测试了不同稀土离子掺杂ZBYA玻璃在红外波段的荧光光谱,通过选择合适的泵浦光源进行激发,在近红外以及中红外波段实现了较高发光效率的荧光发射。2、制备了基于Er3+离子掺杂的ZBYA玻璃微球腔激光器,并实现了近红外波段的WGM激光输出。采用CO2激光器加热ZBYA玻璃丝制备ZBYA玻璃微球,并利用拉锥光纤对微球进行耦合以激发WGM激光;采用980 nm激光器作为泵浦源,在Er3+离子掺杂的ZBYA玻璃微球中成功实现了可见光波段的上转换WGM荧光以及850 nm和1.55μm双波长的级联激光输出;此外还研究了Er3+离子掺杂浓度、微球尺寸、泵浦功率以及泵浦波长对于ZBYA玻璃微球WGM激光的影响。3、制备了Tm3+离子单掺、Ho3+离子单掺以及Tm3+/Ho3+离子共掺杂的ZBYA玻璃微球激光器,实现了2.0μm附近的WGM激光输出。采用793 nm和1150 nm激光分别泵浦Tm3+离子单掺和Ho3+离子单掺的ZBYA玻璃微球,得到了1.9μm和2.08μm波长附近低阈值的WGM激光;设计并制备了Tm3+/Ho3+离子共掺杂的ZBYA玻璃微球,利用793 nm半导体激光器作为泵浦源,得到了位于1.5μm、1.84μm和2.08μm三个波长附近的WGM激光输出。本论文表征了稀土离子掺杂的ZBYA玻璃在红外波段的发光性能,成功将稀土离子掺杂的ZBYA玻璃制备成了高质量的光学微球谐振腔。并基于WGM效应实现了近红外波段微球腔激光输出。实验结果表明ZBYA玻璃材料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能、较好的稀土溶解度和较低的声子能量,因此在激光领域具有极大的应用潜力。本论文研究工作不仅对于ZBYA玻璃材料在激光领域的实际应用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对多组分玻璃光学材料、集成光学和激光光学的多学科交叉研究也有较为重要的参考意义和价值。
谭林玲[6](2020)在《超宽带光放大用新型碲团簇掺杂激光玻璃设计、制备及其发光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对光纤通讯领域中的数据传输容量提出了更高要求。数据传输容量取决于光纤放大器的增益带宽,开发新型超宽带光纤放大器已成为光纤通讯技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的关键。为此,研制新型超宽带近红外发光增益材料具有重大意义。碲掺杂玻璃具有900~1500 nm超宽带近红外发光,在宽带光纤放大器、可调谐光纤激光器及红外光源等领域具有潜在应用。但是,目前该研究领域仍存在以下问题:(1)碲近红外发光中心难以稳定,发光玻璃基质有限,制备条件苛刻;(2)碲近红外发光机理不明;(3)与稀土掺杂增益玻璃材料相比,碲掺杂玻璃发光效率低;(4)碲掺杂玻璃近红外发光可调性差,光谱覆盖范围有限;(5)碲掺杂玻璃缺乏应用研究。本文针对上述问题,系统设计、制备了碲掺杂锗酸盐、磷酸盐、硅酸盐、硼酸盐激光玻璃,并研究了其光学性能。本文取得的研究成果如下:(1)发现一系列可见-近红外发光的碲团簇掺杂玻璃,突破玻璃基质限制。通过设计玻璃组分,调整玻璃结构,以及改变玻璃熔制条件,制备了一系列未曾报道发光的碲掺杂锗酸盐、磷酸盐、硅酸盐、硼酸盐激光玻璃。例如纯氧化锗玻璃作为掺杂碲的基质时,未出现发光现象,当加入玻璃网络中间体Al2O3时,实现了覆盖600~1500 nm的可见-近红外发光,发光峰位于855 nm。同时,可以被商用808 nm激光激发产生1160 nm发光。另外,在大气环境下熔制的碲掺杂硼酸盐玻璃,未见碲的近红外发光,而在还原气氛熔制条件下,碲掺杂硼酸盐玻璃中产生覆盖800~1500 nm,半高宽大于240 nm的近红外发光。碲团簇近红外发光的出现,为新型超宽带近红外发光材料的研制提供基础。(2)揭示碲近红外发光机理,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DFT)计算预测碲团簇发光潜能。构建碲团簇结构模型,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计算一系列不同构型的碲团簇形成能与电子结构特性。根据投影态密度(PDOS)计算结果,碲团簇具有紫外到近红外宽范围可调的发光,这为后续解释碲团簇发光机理,设计碲团簇掺杂材料,提高其发光性能等提供理论基础。(3)提高了碲团簇掺杂玻璃近红外发光效率。通过研究分析碲近红外发光与玻璃组分、结构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三种碲团簇近红外发光增强方案:a)选择合适种类和含量的玻璃网络中间体,一方面,增加玻璃网络聚合度和由玻璃环状结构单元组成的拓扑笼尺寸,稳定碲团簇发光中心,增强其发光效率;另一方面,玻璃网络中间体有效分散发光中心,减弱发光中心相互作用产生的非辐射跃迁,进一步增强碲团簇近红外发光;b)优化玻璃网络外体含量,调整拓扑笼结构,有效分散和稳定发光中心D2h-Te4,增强碲近红外发光;c)寻求合适的Te O2掺杂浓度,形成均匀分散的碲团簇发光中心,实现其高效发光。(4)实现了碲团簇掺杂玻璃的大范围可调谐发光。玻璃网络外体种类和含量调控,为碲掺杂玻璃实现可调谐宽带发光提供了条件。首先,引入不同种类的玻璃网络外体(Li2O,Na2O,K2O,Mg O,Ca O,Sr O,Ba O),调控碲掺杂锗酸盐玻璃拓扑笼,稳定不同构型的碲团簇,实现碲掺杂多组分玻璃发光覆盖600~1500 nm且大范围可调。然后,随着碱金属K2O浓度的增加,玻璃结构解聚或缺陷(OV?)减少,玻璃基质氧化性增强,促进高价态发光中心D2h-Te4+或D2h-Te43+形成,有效的提高碲近红外发光效率及拓宽发光范围。总之,通过调控玻璃中碱金属含量或碱土金属种类,能够有效地控制碲团簇构型或价态,实现碲团簇发光大范围可调。(5)结合碲团簇发光性能研究,选择最佳碲团簇掺杂玻璃组分,研究其在玻璃光纤及红外光源的潜在应用。a)玻璃光纤潜在应用:针对磷酸盐玻璃发光材料热猝灭和热衰减严重阻碍了磷酸盐激光玻璃实际应用的问题,研究不同热处理温度以及热循环对碲掺杂磷酸盐激光玻璃发光影响,发现碲近红外发光对温度具有反常依赖关系,这将有利于避免玻璃在退火和光纤拉制过程中热猝灭的产生。同时,通过调控玻璃结构,实现了低聚合度玻璃结构样品零光衰性能。基于上述优异的光学性能,成功拉制了碲团簇掺杂磷酸盐玻璃光纤。这些结果说明碲掺杂磷酸盐激光玻璃在光学器件应用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b)红外光源的潜在应用:碲团簇掺杂硅酸盐玻璃与商用蓝光460 nm LED芯片组装,改变电流大小,增加蓝光激发光源功率,当芯片电流为400 m A时,在700~1100 nm波长范围内辐射通量达到2.2 m W。碲团簇掺杂玻璃有望作为红外光源应用于食品加工工业和人体生物组织的实时和非破坏性近红外光谱测量。
郑泽坤[7](2020)在《锰掺杂钙钛矿量子点玻璃及光纤的制备与研究》文中认为全无机铯铅卤(Cs Pb X3,X=Cl、Br、I)钙钛矿量子点由于其优异的光电性能和简便的带隙可调谐特性,近年来吸引了人们的广泛关注。Cs Pb X3钙钛矿量子点作为一种很有前途的发光材料,在低阈值光泵浦激光器、高效发光二极管、光电探测器和太阳能电池等各种光电应用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采用化学法合成的Cs Pb X3钙钛矿量子点的稳定性很差,它们对许多外界因素很敏感,如水分、氧气、光和热等。玻璃是一种性能优异的基质材料,具有高透过、高抗冲击性、高强度和良好的稳定性等优势。因此,我们将Cs Pb X3钙钛矿量子点与玻璃基质材料进行结合。本文成功制备了Cs Pb ClxBr3-x钙钛矿量子点玻璃,在不同温度热处理条件下成功在磷酸盐玻璃基质中析出了不同尺寸的Cs Pb ClxBr3-x钙钛矿量子点,研究了其发光特性和稳定性。在这基础上,成功制备了Mn2+离子掺杂Cs Pb ClxBr3-x钙钛矿量子点玻璃,具有双峰发射,并研究了玻璃中Cs Pb ClxBr3-x钙钛矿量子点和Mn2+离子之间的能量传递过程。最后利用管内熔融法制备了Mn2+离子掺杂Cs Pb ClxBr3-x钙钛矿量子点玻璃光纤,研究了其发光性能。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1)采用传统的熔融淬冷法,制备出了无色透明的Cs Pb ClxBr3-x钙钛矿量子点前驱体玻璃。经过不同温度热处理后,在磷酸盐玻璃中成功析出了不同尺寸的Cs Pb ClxBr3-x钙钛矿量子点。在365 nm激发下,可以观察到Cs Pb ClxBr3-x钙钛矿量子点在470 nm处的蓝光发射。随着热处理温度的不断提高,发光峰位逐渐红移。在200°C加热和冷却循环过程中,Cs Pb ClxBr3-x钙钛矿量子点玻璃发射强度能完全恢复。直接将Cs Pb ClxBr3-x钙钛矿量子点玻璃置于水溶液和酒精溶液中7天后,仍然能保持良好的发光特性。(2)采用熔融淬冷法,成功制备了Mn2+离子掺杂Cs Pb ClxBr3-x钙钛矿量子点玻璃。经过400°C热处理3h后,掺杂不同浓度Mn2+离子Cs Pb ClxBr3-x钙钛矿量子点玻璃具有双峰发射特性,分别源自于Cs Pb ClxBr3-x量子点的激子复合发射和Mn2+离子的d-d跃迁。实验结果表明,在Cs Pb ClxBr3-x量子点和Mn2+离子之间存在着能量传递过程。通过改变Mn2+离子的掺杂浓度,可以改变蓝光和红光的强度比,发光从蓝光区域穿过紫红色来到橙红色区域,有望用于颜色转换器。(3)我们采用Mn2+掺杂Cs Pb ClxBr3-x钙钛矿量子点磷酸盐玻璃作为芯层玻璃,包层玻璃采用商用K9玻璃。利用管内熔融法,在950°C下快速拉制了Mn2+离子掺杂Cs Pb ClxBr3-x钙钛矿量子点玻璃光纤。结构表征表明所制得的前驱体玻璃光纤芯层为透明非晶玻璃。通过对Mn2+离子掺杂Cs Pb ClxBr3-x钙钛矿量子点玻璃光纤的端面元素分布进行分析发现,芯层和包层玻璃之间没有明显的元素扩散现象。研究了在不同热处理温度下,Mn2+离子掺杂Cs Pb ClxBr3-x钙钛矿量子点玻璃光纤的发光性能。并探究了Mn2+掺杂Cs Pb ClxBr3-x钙钛矿量子点玻璃光纤用于温度传感的可行性,通过拟合发现荧光强度比FIR(I646/I460)与1/T具有线性关系,且在加热和冷却过程中FIR相一致,说明具有良好的温度传感可重复性。
黄东阳[8](2020)在《偏磷酸锌激光玻璃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激光技术是二十世纪四大发明之一,极大促进了社会的进步。激光器的组成主要包括三个部分:激光增益介质、谐振腔和泵浦源。根据增益介质的类型,可以将激光器分为气体激光器、液体激光器和固体激光器。固体激光器结构紧凑、激活离子的浓度大,产生的能量大,其增益系数相对较大,得到了最为广泛的应用。固体增益介质常用的基质材料有激光晶体、陶瓷、玻璃等。由于激光玻璃制备相对简单,因此在大型激光惯性约束聚变装置发展和光通信领域受到广泛的关注,新型激光玻璃的研究也是目前研究热点方向之一。磷酸盐玻璃光谱性能优异、非线性系数小,是大型激光装置首选增益材料。本文概述了一种新型激光基质玻璃偏磷酸锌---Zn(PO3)2,从玻璃的制备工艺、稀土元素掺杂(Dy3+、Nd3+),以及掺杂后Zn(PO3)2玻璃的物理性能,如密度、折射率和离子掺杂浓度等进行阐述,对玻璃的热学性能和光学性能等进行了系统表征,评价了Zn(PO3)2玻璃的应用前景。综合考虑该玻璃的光谱性能和热学性能,优化选择稀土元素最佳掺杂浓度;并在Nd3+掺杂的Zn(PO3)2玻璃中实现了 1O56nm激光输出。结果表明Zn(PO3)2玻璃是一种优异的激光玻璃基质材料,其在黄光激光输出、白光LED固体照明以及近红外波段激光输出等领域有潜在的应用价值。采用传统的高温熔融法,通过合理设计配比,优化降温速率、温场环境、退火处理等制备工艺,制备出不同稀土元素不同离子掺杂浓度的偏磷酸锌透明玻璃。制备得到的玻璃密度在2.95-3.10g/cm3之间;折射率随着波长变化符合Sellmeier曲线规律,从紫外波段的1.57逐渐减小至近红外的1.54左右;玻璃热稳定性和耐水性较好;SEM图谱显示玻璃质地均匀,没有结晶颗粒,光学均匀性良好。对Dy3+掺杂Zn(PO3)2玻璃进行一系列表征,测量了玻璃的吸收光谱、发射光谱、拉曼光谱、J-O理论分析、McCumber理论计算发射截面等。其中玻璃的吸收光谱主要有11个吸收峰,对应的中心波长和匹配的基态能级跃迁至不同的激发态能级为4K15/2(321nm),6P7/2+4M15/2(348nm),4I11/2(362nm),4F7/2+4I13/2+4M19/2,21/2+4K17/2(385nm),4G11/2(423nm),4I15/2(451nm),6F1/2,3/2(746nm),6F5/2(797nm),6H5/2+6F7/2(895nm),6H7/2+6F9/2(1O84nm),6H9/2+6F11/2(1266nm)。利用J-O理论计算得到玻璃跃迁配位场调节参数;利用公式计算出Dy3+离子能级在Zn(PO3)2玻璃中的辐射跃迁几率、荧光分支比和荧光驰豫时间;与实验测量的结果进行对比,误差较小;利用F-L法计算得到的Dy3+掺杂Zn(P03)2玻璃的最大发射截面为2.9×10-20cm2。通过发射光谱和荧光寿命分析,Dy3+掺杂Zn(P03)2玻璃具有优异的光谱性能。表明Dy3+掺杂的玻璃在白光LED和黄光激光领域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对Nd3+掺杂Zn(P03)2玻璃进行热学和光谱学的综合分析。玻璃的吸收光谱集中在紫外到可见光波段,在红外波段有较高的透过率。Nd3+掺杂的玻璃主要吸收峰位于581nm,744nm以及802nm,对应于Nd3+离子从基态4I9/2跃迁到不同的激发态;在802nm泵浦激发下,玻璃在近红外波段有三个发射峰,最强发射峰的中心波长为1053nm。制备了不同Nd3+掺杂浓度的Zn(P03)2玻璃,研究Nd3+掺杂浓度对玻璃的热学性能和光谱性能的影响。随着Nd3+掺杂浓度逐渐增加,玻璃的热导率逐渐降低,从0.05mol%掺杂的0.815W/m·K降低至2mol%掺杂的0.625W/m·K;而玻璃的光谱强度随着Nd3+掺杂浓度的增加呈现出先增强后减小的趋势;当Nd3+掺杂浓度从0.05mol%逐渐增加1mol%时,玻璃的发射光谱强度从最小达到最强。当掺杂浓度的继续增加,发射光谱强度开始降低。玻璃的荧光寿命随着Nd3+掺杂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当掺杂浓度为0.25mol%,玻璃的荧光寿命为336.09μs。激光输出需要综合考虑热学和光谱性能,选取Zn(P03)2玻璃的最佳Nd3+离子掺杂浓度为0.25mol%进行了激光输出实验。在808nm泵浦下,实现了 1056.72nm波段的激光输出。激光输出最大能量为101.2mW,对应斜效率为7.9%,光光转化效率为5.3%。实验结果表明,Zn(P03)2玻璃是一种新型良好的激光基质材料。
郭嘉民[9](2020)在《LD端面泵浦1.5μm调Q激光器输出特性的理论与实验研究》文中提出LD端面泵浦1.5μm被动调Q激光器具有峰值功率高、体积小、重量轻和功耗低等突出优势,在激光测距和激光雷达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论文以研制微型人眼安全波段激光雷达为需求背景,对LD端面泵浦1.5μm调Q激光器的输出特性进行了理论和实验研究,完成了激光器关键参数的设计和输出特性的实验测试。在深入资料调研的基础上,论文梳理了1.5μm激光输出的实现方法以及相应的国内外研究现状,阐述了1.5μm调Q激光器增益介质选择的能级结构判据、物理特性判据以及Er3+/Yb3+共掺磷酸盐玻璃的发光特性,选择Er3+/Yb3+共掺杂磷酸盐玻璃和Co2+:Mg Al2O4晶体作为激光器的增益介质和调Q晶体;给出了1.5μm调Q激光器的速率方程组,推导了激光器输出单脉冲能量与脉宽公式,并据此研究了1.5μm调Q激光器的输出特性及其影响因素,实现了1.5μm调Q激光器振荡过程和输出波形的计算及仿真,确定论文所研究1.5μm调Q激光器的最佳增益介质长度为2.5mm,调Q晶体的最佳初始透过率为90%,输出耦合镜反射率R的最佳取值为85%,同时在满足以上条件的基础上尽量减少谐振腔长度和振荡光的往返损耗;利用激光器谐振腔模式匹配理论,考虑增益介质热透镜效应、平-平腔模式振荡理论以及泵浦源空间光场分布,研究了LD端面泵浦1.5μm激光器谐振腔的模匹配问题,对振荡模、泵浦模的空间交叠因子进行了计算和分析,得到了泵浦光最佳束腰位置为增益介质内距端面1mm附近。此外,还对LD端面泵浦1.5μm调Q激光器的输出特性进行了实验测试,得到其平均单脉冲能量为113.5μJ,能量不稳定度为8.48%,平均脉宽为4.4ns,其脉宽波动为5.79%,峰值功率为25.8KW,远场发散角为10.74mrad,额定工作条件下的能量转换效率为0.59%,且可在-30℃~50℃温度范围稳定工作。论文研究结果对于LD端面泵浦1.5μm被动调Q激光器的优化设计以及在激光测距和激光雷达系统中的应用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裴熳亭[10](2020)在《掺稀土长荧光玻璃的制备与发光性能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具有长荧光寿命的发光材料在LED器件、激光器、生物成像、应急标牌等光电材料和器件领域应用广泛。发光材料的基质和发光中心离子的选择对于发光材料的发光特性有重要影响,本文选用磷酸盐作为玻璃基质,具有长荧光寿命的铽离子Tb3+为发光中心,研究了 Tb3+在不同化学组成的磷酸盐玻璃基质中的荧光光谱。同时还将Tb3+分别作为能量给予体和能量接受体,分析了 Tb3+在与其它稀土离子或过渡族金属离子共掺于磷酸盐玻璃中时产生的潜在的能量传递过程。本文所有样品均可有效吸收近紫外光的能量。具体的研究内容和结果分别如下:通过高温固相法制备了一系列Eu3+浓度不同的Tb3+/Eu3+共掺磷酸盐玻璃样品,玻璃基质的成分为P2O5-Li2O-Al2O3-B2O3。通过荧光光谱分析可知Tb3+单掺样品在360 nm的激发下呈现出典型的5D4→7FJ(J=6,5,4,3)和5D3→7FJ(J=5,4,3)发射。Tb3+/Eu3+共掺样品中存在Tb3+→Eu3+能量传递机制,Eu3+的掺杂浓度最高(2mol%)时,Tb3+→Eu3+能量传递效率最高,为31.4%。单掺Tb3+样品的荧光寿命值最大,为2.93 ms。通过调节共掺样品中Eu3+的浓度,可以得到发射白光附近区域光的玻璃样品。通过高温固相法制备了玻璃基质成分为P2O5-Li2O-CaO-Al2O3的Tb3+/Mn2+共掺样品。在360 nm的激发下,Tb3+单掺样品呈现出典型的5D4→7FJ(J=6,5,4,3)发射。当共掺样品中Tb3+的浓度为2 mol%,Mn2+的浓度为0.5 mol%时,Tb3+的最强特征发射(541 nm)最强,荧光寿命值最大,为2.88 ms。随着Mn2+浓度的增大,样品的发光颜色沿着绿光区向红橙光区转变。将此前的磷酸盐玻璃基质的配方进行优化,引入三氧化二锑Sb2O3来改善玻璃的结构,通过高温固相法制备了 Tb3+离子浓度不变的Tb3+/Ce3+共掺P2O5-CaO-Na2O-Al2O3-Sb2O3玻璃样品。在270 nm的激发下,共掺样品中的Ce3+可高效敏化Tb3+的最强特征发射542 nm(5D4→7F5)。共掺样品中,Ce3+向Tb3+的能量传递是通过无辐射能量传递实现的。当共掺样品中Tb3+的浓度为0.8 mol%,Ce3+的浓度为0.6 mol%时Tb3+的荧光寿命值最大,为3.78 ms。
二、磷酸盐玻璃中Er~(3+)离子的光跃迁和激光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磷酸盐玻璃中Er~(3+)离子的光跃迁和激光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2)Er3+、Ho3+掺杂氟碲酸盐光纤的制备及宽带光纤放大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1.2 掺铒光纤放大器的研究进展 |
1.2.1 基于石英光纤的光放大研究进展 |
1.2.2 基于氟化物光纤的光放大研究进展 |
1.2.3 基于铋酸盐材料的光放大研究进展 |
1.2.4 基于磷酸盐材料的光放大研究进展 |
1.2.5 基于碲酸盐材料的光放大研究进展 |
1.3 新波段的研究进展 |
1.4 掺铒光纤放大器面临的问题 |
1.5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铒离子的发光机理和光纤放大器的工作原理 |
2.1 铒离子的发光机理 |
2.1.1 铒离子的能级分布 |
2.1.2 Stark能级 |
2.1.3 Judd-Oflet(J-O)理论 |
2.1.4 吸收截面和发射截面 |
2.2 掺铒光纤放大器的数值模拟 |
2.2.1 掺铒光纤放大器的工作原理 |
2.2.2 理论模型 |
2.2.3 模拟结果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Er~(3+)掺杂氟碲酸盐光纤的制备及光纤放大器研究 |
3.1 Er~(3+)掺杂氟碲酸盐玻璃的制备 |
3.1.1 Er~(3+)掺杂氟碲酸盐玻璃的制备工艺 |
3.1.2 Er~(3+)掺杂氟碲酸盐玻璃组分的确定 |
3.2 Er~(3+)掺杂氟碲酸盐玻璃的表征 |
3.2.1 密度 |
3.2.2 折射率 |
3.2.3 热机械性能 |
3.2.4 拉曼光谱 |
3.2.5 抗潮解性能 |
3.2.6 Er~(3+)掺杂氟碲酸盐玻璃的透过光谱 |
3.2.7 Er~(3+)掺杂氟碲酸盐玻璃中的~1.5μm发光性能 |
3.2.8 Er~(3+)掺杂氟碲酸盐玻璃中的J-O理论参数计算 |
3.2.9 Er~(3+)掺杂氟碲酸盐玻璃中Er~(3+)的吸收发射截面 |
3.2.10 Er~(3+)掺杂氟碲酸盐玻璃中Er~(3+)的的增益截面 |
3.3 Er~(3+)掺杂氟碲酸盐玻璃光纤的制备 |
3.3.1 预制棒的制备 |
3.3.2 预制棒套管的制备 |
3.3.3 光纤拉制 |
3.4 Er~(3+)掺杂氟碲酸盐玻璃光纤的表征 |
3.4.1 光纤的抗弯曲能力 |
3.4.2 光纤的端面 |
3.4.3 光纤中的折射率分布 |
3.4.4 Er~(3+)掺杂氟碲酸盐玻璃光纤的损耗 |
3.5 基于Er~(3+)掺杂氟碲酸盐光纤的宽带光纤放大器研究 |
3.5.1 Er~(3+)掺杂氟碲酸盐光纤放大器的增益测试方法 |
3.5.2 Er~(3+)掺杂氟碲酸盐光纤的宽带光放大性质 |
3.6 Er~(3+)掺杂氟碲酸盐光纤放大器的数值模拟 |
3.7 辅助泵浦对Er~(3+)掺杂氟碲酸盐光纤放大器的性能影响 |
3.7.1 辅助泵浦下光纤放大器的增益测试方法 |
3.7.2 辅助泵浦下氟碲酸盐玻璃光纤中的宽带光放大研究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Ce~(3+)/Er~(3+)共掺氟碲酸盐玻璃光纤的制备及光纤放大器研究 |
4.1 Er~(3+)离子与Ce~(3+)离子间的能级转换 |
4.2 Ce~(3+)/Er~(3+)共掺氟碲酸盐玻璃的制备与表征 |
4.2.1 Ce~(3+)/Er~(3+)共掺氟碲酸盐玻璃的制备 |
4.2.2 Ce~(3+)/Er~(3+)共掺氟碲酸盐玻璃的透过光谱 |
4.2.3 Ce~(3+)/Er~(3+)共掺氟碲酸盐玻璃中的~1.5μm发光性能发光性能 |
4.2.4 Ce~(3+)/Er~(3+)共掺氟碲酸盐玻璃中Er~(3+)的吸收发射截面 |
4.2.5 Ce~(3+)/Er~(3+)共掺氟碲酸盐玻璃中Er~(3+)的的增益截面 |
4.3 Ce~(3+)/Er~(3+)共掺氟碲酸盐玻璃光纤的制备与表征 |
4.3.1 Ce~(3+)/Er~(3+)共掺氟碲酸盐玻璃光纤的制备 |
4.3.2 Ce~(3+)/Er~(3+)共掺氟碲酸盐玻璃光纤的端面 |
4.3.3 Ce~(3+)/Er~(3+)共掺氟碲酸盐玻璃光纤的损耗 |
4.4 基于Ce~(3+)/Er~(3+)共掺氟碲酸盐光纤的宽带光纤放大器研究 |
4.5 Er~(3+)/Ce~(3+)共掺氟碲酸盐玻璃光纤放大器的数值模拟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Ho~(3+)掺杂氟碲酸盐微结构玻璃光纤~2.1μm激光性质研究 |
5.1 Ho~(3+)掺杂氟碲酸盐玻璃的制备与表征 |
5.1.1 Ho~(3+)掺杂氟碲酸盐玻璃的制备 |
5.1.2 Ho~(3+)掺杂氟碲酸盐玻璃的发光光谱 |
5.1.3 Ho~(3+)掺杂氟碲酸盐玻璃的透过光谱 |
5.1.4 Ho~(3+)在氟碲酸盐玻璃中的吸收截面和受激发射截面 |
5.1.5 Ho~(3+)在氟碲酸盐玻璃中的增益截面 |
5.2 Ho~(3+)掺杂氟碲酸盐光纤的制备 |
5.3 Ho~(3+)掺杂氟碲酸盐玻璃光纤~2.1μm激光性能研究 |
5.4 Ho~(3+)掺杂氟碲酸盐玻璃光纤~2.1μm激光输出特性的数值模拟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博士期间学术论文发表情况 |
致谢 |
(3)基于光致变色效应的钨磷酸盐玻璃发光可逆调控及其光存储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稀土发光材料 |
1.2.1 发光材料 |
1.2.2 稀土发光中心 |
1.2.3 发光调控 |
1.3 光致变色材料 |
1.3.1 光致变色材料的分类 |
1.3.2 光致变色机理 |
1.3.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4 存储介质 |
1.4.1 信息存储意义及现状 |
1.4.2 存储方式及其发展 |
1.4.3 光存储介质 |
1.4.4 玻璃介质光存储发展 |
1.4.5 蓝光直写优势 |
1.5 本工作的研究意义及内容 |
1.5.1 研究意义 |
1.5.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实验方法 |
2.1 实验的原料和使用的仪器设备 |
2.2 稀土离子掺杂的钨磷酸盐玻璃制备过程 |
2.2.1 Eu~(3+),Dy~(3+)掺杂的钨磷酸盐玻璃的制备过程 |
2.2.2 Yb~(3+),Er~(3+)共掺杂的钨磷酸盐玻璃的制备过程 |
2.3 在玻璃中可逆书写和擦除光学信息 |
2.4 样品的测试与表征 |
第三章 基于光致变色效应的Eu~(3+)掺杂的钨磷酸盐玻璃发光可逆调控及其光存储应用研究 |
3.1 引言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Sb_2O_3对玻璃透明度和发光性能的影响 |
3.2.2 可逆的光致变色及其发光调控 |
3.2.3 可逆的光致变色机理 |
3.2.4 发光调控机制 |
3.3 三维光数据存储和信息加密应用演示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光致变色效应的Yb~(3+)、Er~(3+)共掺钨磷酸盐玻璃上转换发光可逆调控及其无损读出研究 |
4.1 引言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Yb~(3+)、Er~(3+)掺杂浓度及其上转换发光的研究 |
4.2.2 Yb~(3+)、Er~(3+)共掺杂钨磷酸盐玻璃的可逆光致变色效应及其机理 |
4.2.3 基于光致变色效应的可逆上转换发光调控及其机理 |
4.3 光致变色调控上转换发光玻璃的光存储应用及其无损读出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本工作的创新点及优势 |
5.3 本工作的不足及未来研究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4)稀土氟卤化物玻璃中红外发光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引言 |
1.1.2 中红外激光的产生方式和发展现状 |
1.2 稀土离子及玻璃基质材料 |
1.2.1 稀土离子 |
1.2.2 玻璃基质 |
1.3 与实验相关的理论计算 |
1.3.1 Judd-Ofelt理论 |
1.3.2 Mc Cumber理论 |
1.3.3 Fuchtbauer-Ladenburg理论 |
1.3.4 声子能量 |
1.3.5 能量传递效率 |
1.4 玻璃材料的表征方法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Nd~(3+)/Ho~(3+)共掺氟(卤)化物玻璃的红外发光性能的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3 Nd~(3+)/Ho~(3+)共掺ZBLAN氟化物玻璃的结果与讨论 |
2.3.1 Nd~(3+)/Ho~(3+)共掺ZBLAN玻璃的结构分析 |
2.3.2 吸收光谱及J-O理论计算 |
2.3.3 样品的中红外荧光光谱以及吸收发射截面积计算 |
2.3.4 样品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吸收光谱 |
2.4 Nd~(3+)/Ho~(3+)共掺ZBLAN氟卤(Cl,Br,I)化物玻璃的结果与讨论 |
2.4.1 Nd~(3+)/Ho~(3+)共掺氟卤化物玻璃的成分及分布分析 |
2.4.2 Nd~(3+)/Ho~(3+)共掺氟卤化物玻璃的结构分析 |
2.4.3 Nd~(3+)/Ho~(3+)共掺氟卤化物玻璃的吸收光谱图及J-O理论计算 |
2.4.4 Nd~(3+)/Ho~(3+)共掺氟卤化物玻璃的红外荧光光谱及吸收发射截面积计算 |
2.4.5 Nd~(3+)/Ho~(3+)共掺氟卤化物玻璃的增益曲线 |
2.4.6 Nd~(3+)/Ho~(3+)共掺氟卤化物玻璃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吸收光谱 |
2.4.7 Nd~(3+)/Ho~(3+)共掺氟卤化物玻璃的拉曼光谱 |
2.4.8 Nd~(3+)/Ho~(3+)共掺氟卤化物玻璃发光光源 |
2.5 结论 |
第三章 CsPb_(1-x)Er_xBr_3钙钛矿Zr F_4-Ba F_2-La F_3-Al F_3-Na F玻璃红外发光性能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CsPb_(1-x)Er_xBr_3钙钛矿ZBLAN玻璃的成分及分布分析 |
3.3.2 CsPb_(1-x)Er_xBr_3钙钛矿ZBLAN玻璃的结构分析 |
3.3.3 CsPb_(1-x)Er_xBr_3钙钛矿ZBLAN玻璃的XPS分析以及结构构建 |
3.3.4 CsPb_(1-x)Er_xBr_3钙钛矿ZBLAN玻璃的TEM分析 |
3.3.5 CsPb_(1-x)Er_xBr_3钙钛矿ZBLAN玻璃的吸收光谱及J-O理论计算 |
3.3.6 CsPb_(1-x)Er_xBr_3钙钛矿ZBLAN玻璃的红外发光图和稳定性分析 |
3.3.7 CsPb_(1-x)Er_xBr_3钙钛矿ZBLAN玻璃的吸收发射截面积以及增益性能的分析 |
3.3.8 CsPb_(1-x)Er_xBr_3钙钛矿ZBLAN玻璃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吸收光谱 |
3.3.9 钙钛矿玻璃发光光源应用 |
3.4 结论 |
第四章 CsPb_(1-x)(Er/Yb/Ho)_xBr_3钙钛矿氟化物玻璃宽带可调谐中红外发光性能的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CsPb_(1-x)(Er/Yb/Ho)_xBr_3钙钛矿氟化物玻璃的成分和分布分析 |
4.3.2 CsPb_(1-x)(Er/Yb/Ho)_xBr_3钙钛矿氟化物玻璃的结构分析 |
4.3.3 CsPb_(1-x)(Er/Yb/Ho)_xBr_3钙钛矿氟化物玻璃的结构分析 |
4.3.4 CsPb_(1-x)(Er/Yb/Ho)_xBr_3钙钛矿氟化物玻璃的XPS分析 |
4.3.5 CsPb_(1-x)(Er/Yb/Ho)_xBr_3钙钛矿氟化物玻璃的TEM分析 |
4.3.6 CsPb_(1-x)(Er/Yb/Ho)_xBr_3钙钛矿氟化物玻璃的吸收光谱以及J-O理论计算 |
4.3.7 CsPb_(1-x)(Er/Yb/Ho)_xBr_3钙钛矿氟化物玻璃的红外光谱以及能量传递机制 |
4.3.8 CsPb_(1-x)(Er/Yb/Ho)_xBr_3钙钛矿氟化物玻璃的吸收发射截面积以及增益性能的分析 |
4.3.9 CsPb_(1-x)(Er/Yb/Ho)_xBr_3钙钛矿氟化物玻璃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吸收光谱分析 |
4.3.10 制备发光光源 |
4.4 结论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工作总结 |
5.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和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5)基于稀土离子掺杂的氟化锆基玻璃发光特性以及微球腔激光器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稀土离子掺杂增益玻璃研究现状 |
1.3 氟化物玻璃的研究现状 |
1.3.1 氟化物玻璃简介 |
1.3.2 氟化物玻璃的发展历程 |
1.3.3 ZBYA氟化锆基玻璃的研究现状 |
1.4 基于回音壁模式的微球腔激光器研究现状 |
1.4.1 回音壁模式(WGM)简介 |
1.4.2 微球谐振腔制备方法及耦合方法 |
1.4.3 微球腔激光器研究现状 |
1.5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5.1 论文选题的基本思路 |
1.5.2 论文的研究内容 |
1.5.3 论文的研究意义 |
第2章 ZBYA玻璃的制备、表征及稀土离子的光谱理论 |
2.1 ZBYA玻璃的制备 |
2.2 ZBYA玻璃样品的测试 |
2.2.1 密度测试 |
2.2.2 热学性质测试 |
2.2.3 折射率测试 |
2.2.4 透过率测试 |
2.2.5 化学稳定性测试 |
2.2.6 光学性质测试 |
2.3 稀土离子的光谱和能级跃迁理论 |
2.4 光谱性质的计算及分析 |
2.4.1 Judd-Ofelt理论 |
2.4.2 McCumber理论 |
2.4.3 Fuchbauer-Ladenburger理论 |
2.4.4 跃迁概率和其他光谱参数的计算 |
2.5 能量传递理论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稀土离子掺杂的ZBYA玻璃在中红外波段发光特性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Ho~(3+)/Yb~(3+)离子共掺杂ZBYA玻璃的2.9μm发光特性研究 |
3.2.1 Ho~(3+)/Yb~(3+)离子共掺杂ZBYA玻璃样品的制备 |
3.2.2 测试结果与分析 |
3.3 Dy~(3+)/Tm~(3+)离子共掺杂ZBYA玻璃的2.9μm发光特性研究 |
3.3.1 Dy~(3+)/Tm~(3+)离子共掺杂ZBYA玻璃样品的制备 |
3.3.2 测试结果与分析 |
3.4 Er~(3+)离子掺杂ZBYA玻璃的3.5μm发光特性研究 |
3.4.1 Er~(3+)离子掺杂ZBYA玻璃样品的制备 |
3.4.2 测试结果与分析 |
3.5 Ho~(3+)离子掺杂ZBYA玻璃的3.9μm发光特性研究 |
3.5.1 Ho~(3+)离子掺杂ZBYA玻璃样品的制备 |
3.5.2 测试结果与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Er~(3+)离子掺杂的ZBYA玻璃微球腔近红外双波长激光器 |
4.1 引言 |
4.2 ZBYA玻璃微球腔激光器的原理、制备与表征 |
4.2.1 微球腔的基本参数 |
4.2.2 拉锥光纤的制备及其与微球腔的耦合方式 |
4.2.3 ZBYA玻璃微球腔的制备 |
4.2.4 微球腔激光的测试实验装置 |
4.3 基于Er~(3+)离子掺杂的ZBYA玻璃微球腔激光器 |
4.3.1 Er~(3+)离子掺杂ZBYA玻璃微球腔的制备及测试方法 |
4.3.2 上转换荧光以及下转换激光的测试结果与分析 |
4.3.3 双波长级联激光的测试结果与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Tm~(3+)、Ho~(3+)离子掺杂的ZBYA玻璃微球腔近红外三波长激光器 |
5.1 引言 |
5.2 基于Tm~(3+)离子掺杂的 ZBYA 玻璃微球腔激光器 |
5.2.1 Tm~(3+)离子掺杂的 ZBYA 玻璃微球腔的制备及测试方法 |
5.2.2 结果与讨论 |
5.3 基于Ho~(3+)离子掺杂的ZBYA玻璃微球腔激光器 |
5.3.1 Ho~(3+)离子掺杂ZBYA玻璃微球腔的制备及测试方法 |
5.3.2 结果与讨论 |
5.4 基于Tm~(3+)/Ho~(3+)离子共掺杂的ZBYA玻璃微球腔三波长激光器 |
5.4.1 Tm~(3+)/Ho~(3+)离子共掺ZBYA玻璃微球腔的制备及测试方法 |
5.4.2 结果与讨论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超宽带光放大用新型碲团簇掺杂激光玻璃设计、制备及其发光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近红外玻璃增益材料简介 |
1.2.1 稀土掺杂近红外玻璃增益材料 |
1.2.2 过渡金属掺杂近红外玻璃增益材料 |
1.2.3 量子点掺杂近红外玻璃增益材料 |
1.3 碲掺杂近红外玻璃增益材料研究现状 |
1.4 碲增益材料发光机理 |
1.4.1 碲Te原子特性及电子结构 |
1.4.2 四价碲离子Te~(4+)特性及能级结构 |
1.4.3 碲二聚体团簇Te_2特性及能级结构 |
1.4.4 自缺陷碲二聚体团簇Te_2~-特性及能级结构 |
1.4.5 碲四聚体团簇分子及离子Te_4、Te~(4+)、Te_4~(2+)和Te_4~(3+)特性及能级结构 |
1.5 本论文的课题来源 |
1.6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及创新性工作 |
1.6.1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
1.6.2 本论文的创新性工作 |
第二章 样品制备及表征 |
2.1 实验原料和来源 |
2.2 实验样品制备所需仪器和方法 |
2.2.1 实验样品制备所需仪器 |
2.2.2 样品制备方法 |
2.3 实验样品测试表征 |
2.3.1 紫外可见近红外吸收/透过光谱 |
2.3.2 稳态瞬态荧光光谱 |
2.3.3 显微激光拉曼光谱 |
2.3.4 固态核磁共振光谱 |
2.3.5 电子顺磁共振谱 |
2.3.6 透射电子显微镜 |
2.3.7 差热分析 |
2.3.8 热膨胀系数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碲掺杂玻璃可见-近红外发光现象的发现 |
3.1 引言 |
3.2 实验过程 |
3.2.1 玻璃样品制备 |
3.2.2 测试表征 |
3.3 Al_2O_3诱导碲掺杂锗酸盐玻璃可见-近红外发光 |
3.3.1 碲掺杂锗铝酸盐玻璃发光性能 |
3.3.2 碲掺杂锗铝酸盐玻璃激发及吸收特性 |
3.4 碲掺杂硅酸盐玻璃可见-近红外发光 |
3.4.1 碲掺杂硅酸盐玻璃发光性能 |
3.4.2 碲掺杂硅酸盐玻璃吸收特性 |
3.5 还原诱导碲掺杂硼酸盐玻璃近红外发光 |
3.5.1 碲掺杂硼酸盐玻璃发光性能 |
3.5.2 碲掺杂硼酸盐玻璃吸收特性 |
3.5.3 还原诱导碲近红外发光中心形成机理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碲团簇发光性能及其发光机理研究 |
4.1 引言 |
4.2 计算方法及理论基础 |
4.3 碲团簇发光潜能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碲团簇掺杂玻璃近红外发光增强方案 |
5.1 引言 |
5.2 实验过程 |
5.2.1 玻璃样品制备 |
5.2.2 测试表征 |
5.3 玻璃网络中间体种类选择及其含量优化增强碲团簇近红外发光 |
5.3.1 玻璃网络中间体种类对碲团簇掺杂锗酸盐玻璃近红外发光的影响 |
5.3.2 Al_2O_3含量对碲团簇掺杂硅酸盐玻璃近红外发光的影响 |
5.3.3 Al_2O_3含量对碲团簇掺杂硼酸盐玻璃近红外发光的影响 |
5.4 玻璃网络外体含量的优化增强碲团簇近红外发光 |
5.5 碲掺杂浓度的优化增强碲团簇近红外发光 |
5.5.1 TeO_2掺杂浓度对碲团簇掺杂锗酸盐玻璃近红外发光的影响 |
5.5.2 TeO_2掺杂浓度对碲团簇掺杂硅酸盐玻璃近红外发光的影响 |
5.5.3 TeO_2掺杂浓度对碲团簇掺杂硼酸盐玻璃近红外发光的影响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碲团簇掺杂玻璃的可调谐超宽带近红外发光 |
6.1 引言 |
6.2 实验过程 |
6.2.1 玻璃样品制备 |
6.2.2 测试表征 |
6.3 玻璃网络外体种类调控碲团簇掺杂玻璃近红外发光 |
6.4 玻璃网络外体含量调控碲团簇掺杂玻璃近红外发光 |
6.4.1 K_2O含量调控碲团簇掺杂锗酸盐玻璃近红外发光 |
6.4.2 K_2O含量调控碲团簇掺杂硼酸盐玻璃近红外发光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碲团簇掺杂玻璃潜在应用 |
7.1 引言 |
7.2 实验过程 |
7.2.1 玻璃样品制备 |
7.2.2 测试表征 |
7.3 碲掺杂玻璃在可调谐光纤激光器领域的潜在应用 |
7.3.1 碲团簇近红外发光热响应研究 |
7.3.2 碲团簇近红外发光可逆热衰减 |
7.4 碲掺杂玻璃在红外光源领域的潜在应用 |
7.4.1 碲团簇掺杂硅酸盐玻璃的光电性能 |
7.4.2 小结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7)锰掺杂钙钛矿量子点玻璃及光纤的制备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钙钛矿量子点概述 |
1.2.1 钙钛矿量子点的合成 |
1.2.2 钙钛矿量子点的光学性质 |
1.2.3 离子掺杂钙钛矿量子点 |
1.3 钙钛矿量子点掺杂玻璃光纤 |
1.3.1 钙钛矿量子点掺杂玻璃 |
1.3.2 钙钛矿量子点掺杂光纤 |
1.4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
1.4.1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2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样品的制备与测试表征技术 |
2.1 实验药品与来源 |
2.2 实验方法与样品性能表征 |
2.2.1 量子点掺杂玻璃的制备方法 |
2.2.2 量子点掺杂玻璃光纤的制备方法 |
2.3 材料表征方法与设备 |
2.3.1 玻璃晶相分析 |
2.3.2 差示扫描量热法分析 |
2.3.3 晶体形貌分析 |
2.3.4 玻璃光吸收测试 |
2.3.5 荧光光谱以及荧光寿命测试 |
2.3.6 微区元素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钙钛矿量子点掺杂玻璃的荧光机理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3 结果与讨论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锰掺杂钙钛矿量子点玻璃的制备与光学特性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3 结果与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锰掺杂钙钛矿量子点玻璃光纤的制备与光谱特性研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3 结果与讨论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果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未来的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8)偏磷酸锌激光玻璃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激光技术的发展 |
1.1.2 激光基质材料的发展 |
1.1.3 不同激光玻璃的特点 |
1.2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1.3 磷酸盐玻璃的结构特点 |
1.4 偏磷酸锌玻璃文献调研 |
1.5 本论文结构 |
第2章 实验方法与理论 |
2.1 Zn(PO_3)_2玻璃的制备工艺 |
2.1.1 实验配料和设备 |
2.1.2 玻璃制备流程 |
2.1.3 玻璃加工 |
2.2 Zn(PO_3)_2玻璃性能表征方法 |
2.2.1 密度和离子数浓度的测量 |
2.2.2 折射率测量 |
2.2.3 透过/吸收光谱 |
2.2.4 拉曼光谱 |
2.2.5 热学性能表征 |
2.2.6 荧光性能表征 |
2.3 理论分析基础 |
2.3.1 J-O理论计算 |
2.3.2 吸收截面和发射截面 |
2.3.3 稀土元素能级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Dy~(3+)掺杂Zn(PO_3)_2玻璃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1.1 Dy~(3+)的能级结构 |
3.1.2 Dy~(3+)离子掺杂的应用现状 |
3.2 Dy~(3+)掺杂Zn(PO_3)_2玻璃物理性能的研究 |
3.2.1 不同Dy~(3+)掺杂浓度Zn(PO_3)_2玻璃的制备 |
3.2.2 密度的测量 |
3.2.3 玻璃的拉曼光谱和结构分析 |
3.2.4 不同Dy~(3+)掺杂浓度对拉曼光谱的影响 |
3.2.5 掺杂均匀性表征 |
3.2.6 抗水性研究 |
3.3 Dy~(3+)掺杂Zn(PO_3)_2玻璃热学性能的研究 |
3.3.1 比热 |
3.3.2 热扩散 |
3.3.3 热导率 |
3.3.4 热膨胀 |
3.3.5 热差/热重分析 |
3.4 Dy~(3+)掺杂Zn(PO_3)_2玻璃光学性能的研究 |
3.4.1 折射率 |
3.4.2 吸收光谱 |
3.4.3 发射光谱 |
3.4.4 Dy~(3+)掺杂Zn(PO_3)_2玻璃吸收截面和发射截面的计算 |
3.4.5 Dy~(3+)掺杂浓度对发射光谱的影响 |
3.4.6 Dy~(3+)掺杂浓度对荧光寿命的影响 |
3.4.7 J-O理论计算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Nd~(3+)掺杂Zn(PO_3)_2玻璃性能研究 |
4.1 引言 |
4.1.1 Nd~(3+)的能级结构 |
4.1.2 Nd~(3+)掺杂的研究现状 |
4.2 Nd~(3+)掺杂浓度对Zn(PO_3)_2玻璃物理性能的影响 |
4.2.1 不同Dy~(3+)掺杂浓度Zn(PO_3)_2玻璃的制备 |
4.2.2 密度的测量 |
4.2.3 物相分析 |
4.3 Nd~(3+)掺杂浓度对Zn(PO_3)_2玻璃热学性能的影响 |
4.3.1 比热 |
4.3.2 热扩散 |
4.3.3 热导率 |
4.3.4 热膨胀 |
4.4 Nd~(3+)掺杂浓度对Zn(PO_3)_2玻璃光学性能的影响 |
4.4.1 吸收光谱 |
4.4.2 透过光谱 |
4.4.3 发射光谱 |
4.4.4 Nd~(3+)掺杂Zn(PO_3)_2玻璃发射截面的计算 |
4.4.5 不同Nd~(3+)掺杂浓度Zn(PO_3)_2玻璃荧光寿命表征 |
4.5 激光输出实验 |
4.5.1 激光理论基础 |
4.5.2 Nd~(3+)最佳掺杂浓度的分析 |
4.5.3 光学均匀性表征 |
4.5.4 谐振腔的设计 |
4.5.5 激光实验结果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论文总结 |
5.2 论文的不足与有待开展的工作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奖励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9)LD端面泵浦1.5μm调Q激光器输出特性的理论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非线性效应获得1.5μm激光输出研究 |
1.2.2 激光振荡实现1.5μm激光输出研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2 1.5μm调Q激光器增益介质和调Q晶体的选择 |
2.1 增益介质选择 |
2.1.1 激光器增益介质选择的能级结构判据 |
2.1.2 激光器增益介质选择的物理特性判据 |
2.2 Er~(3+)/Yb~(3+)共掺磷酸盐玻璃的发光特性 |
2.2.1 Er~(3+)/Yb~(3+)共掺的磷酸盐玻璃的吸收与发射光谱 |
2.2.2 Er~(3+)/Yb~(3+)共掺的磷酸盐玻璃的吸收截面和发射截面 |
2.3 调Q晶体的选择 |
2.3.1 调Q晶体的选择依据 |
2.3.2 1.5μm激光器被动调Q晶体的选择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速率方程的1.5μm调Q激光器输出特性及影响因素研究 |
3.1 1.5μm调Q激光器输出单脉冲能量与脉宽公式的理论推导 |
3.1.1 1.535μm激光晶体中的离子跃迁和能量转移过程 |
3.1.2 1.535μm被动调Q激光器的速率方程 |
3.1.3 激光器输出单脉冲能量与脉冲宽度计算 |
3.2 影响1.5μm调Q激光器输出特性的因素研究 |
3.2.1 调Q晶体开关速度对输出脉冲参数的影响 |
3.2.2 谐振腔长度对输出脉冲参数的影响 |
3.2.3 增益介质长度对输出脉冲参数的影响 |
3.2.4 振荡光往返损耗对输出脉冲参数的影响 |
3.2.5 初始透过率与输出镜反射率对输出脉冲参数的影响 |
3.3 1.5μm调Q激光器振荡过程及输出脉冲波形仿真 |
3.4 本章小结 |
4 LD端面泵浦1.5μm激光器谐振腔模匹配特性研究 |
4.1 激光器谐振腔模式匹配理论 |
4.2 1.5μm激光器振荡模的空间分布研究 |
4.2.1 谐振腔热透镜效应对振荡模束腰的影响 |
4.2.2 振荡模空间场强分布的计算与分析 |
4.3 LD端面泵浦1.5μm激光器泵浦模分布的研究 |
4.3.1 激光二极管输出光束的空间分布 |
4.3.2 增益介质中泵浦光的空间分布计算和分析 |
4.4 LD端面泵浦1.5μm激光器谐振腔模匹配的计算与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LD端面泵浦Er~(3+)/Yb~(3+)共掺磷酸盐玻璃激光器的实验研究 |
5.1 LD端面泵浦1.5μm调Q激光器实验装置 |
5.1.1 泵浦源 |
5.1.2 整形透镜 |
5.1.3 LD端面泵浦1.5μm调Q激光器的结构 |
5.1.4 激光晶体和调Q晶体 |
5.1.5 测试仪器 |
5.2 1.5μm调Q激光器的输出脉冲参数的实验测试 |
5.2.1 激光器输出单脉冲能量及稳定性 |
5.2.2 额定工作条件下的能量转换效率 |
5.2.3 激光器输出光斑及光束发散角 |
5.2.4 激光器输出单脉冲宽度及稳定性 |
5.2.5 激光器输出单脉冲能量的温度稳定性 |
5.3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掺稀土长荧光玻璃的制备与发光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引言 |
1.2 稀土离子掺杂玻璃材料的发展近况 |
1.2.1 稀土离子掺杂硅酸盐玻璃材料发展近况 |
1.2.2 稀土离子掺杂磷酸盐玻璃材料发展近况 |
1.2.3 稀土离子掺杂锗酸盐玻璃材料发展近况 |
1.2.4 稀土离子掺杂氟化物玻璃材料发展近况 |
1.2.5 稀土离子掺杂碲酸盐玻璃材料发展近况 |
1.3 本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
2 掺稀土发光材料光谱理论和实验研究方法 |
2.1 掺稀土发光材料光谱理论 |
2.1.1 发光、荧光和磷光概念 |
2.1.2 发光的类别 |
2.1.3 发光材料的组成 |
2.1.4 稀土元素的分类和离子的电子组态 |
2.2 掺稀土发光材料的制备方法 |
2.2.1 高温固相法 |
2.2.2 溶胶-凝胶法 |
2.2.3 高温熔融退火法 |
2.3 掺稀土发光材料的表征方法 |
2.3.1 吸收光谱 |
2.3.2 激发光谱 |
2.3.3 发射光谱 |
2.3.4 发光衰减 |
3 Tb~(3+)/Eu~(3+)共掺磷酸盐玻璃的制备及发光性能的研究 |
3.1 前言 |
3.2 样品的制备 |
3.3 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分析 |
3.4 荧光寿命衰减曲线分析 |
3.5 Tb~(3+)- Eu~(3+)能量传递机制分析 |
3.6 CIE色度坐标 |
3.7 本章小结 |
4 Tb~(3+)/Mn~(2+)共掺磷酸盐玻璃的制备及发光性能的研究 |
4.1 前言 |
4.2 样品的制备流程 |
4.3 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分析 |
4.4 Tb~(3+)-Mn~(2+)能量传递研究 |
4.5 荧光寿命衰减曲线分析 |
4.6 CIE色度坐标 |
4.7 本章小结 |
5 Tb~(3+)/Ce~(3+)共掺磷酸盐玻璃的制备及敏化发光分析 |
5.1 前言 |
5.2 样品的制备 |
5.3 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分析 |
5.4 荧光寿命分析 |
5.5 Ce~(3+)-Tb~(3+)能量传递机理探讨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7 展望 |
8 参考文献 |
9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10 致谢 |
四、磷酸盐玻璃中Er~(3+)离子的光跃迁和激光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掺稀土碲酸盐玻璃近红外波段光谱特性研究[D]. 魏敏.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2]Er3+、Ho3+掺杂氟碲酸盐光纤的制备及宽带光纤放大器研究[D]. 赵志鹏. 吉林大学, 2021(01)
- [3]基于光致变色效应的钨磷酸盐玻璃发光可逆调控及其光存储应用研究[D]. 胡振. 昆明理工大学, 2021
- [4]稀土氟卤化物玻璃中红外发光性能研究[D]. 尹浩. 天津理工大学, 2021(08)
- [5]基于稀土离子掺杂的氟化锆基玻璃发光特性以及微球腔激光器件的研究[D]. 赵海燕.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1
- [6]超宽带光放大用新型碲团簇掺杂激光玻璃设计、制备及其发光性能研究[D]. 谭林玲. 华南理工大学, 2020
- [7]锰掺杂钙钛矿量子点玻璃及光纤的制备与研究[D]. 郑泽坤.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8]偏磷酸锌激光玻璃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黄东阳. 山东大学, 2020(10)
- [9]LD端面泵浦1.5μm调Q激光器输出特性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 郭嘉民. 南京理工大学, 2020(01)
- [10]掺稀土长荧光玻璃的制备与发光性能的研究[D]. 裴熳亭. 天津科技大学, 2020(08)
标签:激光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