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鼻咽癌的征兆

注意鼻咽癌的征兆

一、警惕鼻咽癌的信号(论文文献综述)

徐文瑞[1](2020)在《侵袭转移相关标志物ELMO1、ROCK1和ROCK2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细胞迁移是通过多种蛋白相互协作调控完成的,是癌细胞侵袭性和转移性的基础。近年的研究发现吞噬和运动蛋白1(Engulfment and cell motility 1,ELMO1)、Rho相关卷曲螺旋形蛋白激酶1(Rho-associated coiled coil-containing protein kinase 1、ROCK1)和Rho相关卷曲螺旋形蛋白激酶2(Rho-associated coiled coil-containing protein kinase 2,ROCK2)在细胞迁移中发挥重要的信号传递作用,并与肺癌、肝癌、胃癌等恶性肿瘤的侵袭性、转移性相关。在鼻咽癌方面,上述蛋白研究尚少。本研究通过检测ELMO1、ROCK1、ROCK2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鼻咽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初步探讨ELMO1、ROCK1、ROCK2的表达水平是否与鼻咽癌的发生、发展及侵袭转移过程存在联系,期望为鼻咽癌的诊疗及预后提供新的依据。方法实验组:收集2015年10月至2019年10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行鼻咽部活检并诊断为鼻咽癌的病理组织石蜡标本65例。对照组:收集同期诊断为慢性鼻咽炎的组织石蜡标本28例。应用免疫组化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结(Streptavidin-perosidase,SP)染色法检测ELMO1、ROCK1、ROCK2在鼻咽癌组与对照组中的表达情况。采用SPSS 26.0 for Mac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鼻咽癌组与对照组ELMO1、ROCK1、ROCK2表达情况以及上述蛋白与鼻咽癌患者的性别、年龄、T分级、有无颈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并对鼻咽癌患者进行生存分析。结果1.ELMO1、ROCK1、ROCK2在鼻咽癌组的阳性率高于对照组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343,P<0.05;χ2=19.323,P<0.05;χ2=9.347,P<0.05)。2.在T分级方面,ELMO1、ROCK2在鼻咽癌组T3、T4病变组织的阳性率高于T1、T2病变组织的阳性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χ2=5.149,P<0.05);ROCK1在T1、T2的阳性率为71.7%,在T3、T4的阳性率为78.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85,P>0.05)。3.在颈淋巴结转移方面,ELMO1、ROCK1、ROCK2在发生颈淋巴结转移的鼻咽癌的阳性率高于未发生颈淋巴结转移的阳性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χ2=6.871,P<0.05;χ2=6.414,P<0.05;χ2=7.017,P<0.05)。4.在临床分期方面,ELMO1、ROCK1、ROCK2在鼻咽癌组III、IV期病变组织的阳性率高于I、II期病变组织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04,P<0.05;χ2=4.392,P<0.05;χ2=25.147,P<0.05)。5.生存分析结果提示,应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估算的ROCK2阳性表达的鼻咽癌患者0.5年、1年、3年无病生存率高于阴性表达患者的无病生存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χ2=6.221,P<0.05)。虽然ELMO1、ROCK1阳性表达的鼻咽癌患者0.5年、1年、3年无病生存率高于阴性表达患者的无病生存率,但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χ2=2.969,P>0.05;χ2=2.888,P>0.05)。6.ELMO1、ROCK1、ROCK2的阳性表达与鼻咽癌组患者的性别无关(χ2=0.975,P>0.05;χ2=1.171,P>0.05;χ2=0.595,P>0.05),与年龄无关(P>0.05;χ2=1.789,P>0.05;χ2=0.176,P>0.05)。结论1.ELMO1、ROCK1、ROCK2在鼻咽癌组织中呈阳性表达。2.ELMO1、ROCK1、ROCK2的表达水平与鼻咽癌是否发生颈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相关;ELMO1、ROCK2的表达水平与鼻咽癌的T分级有相关性。3.ROCK2与鼻咽癌患者预后有一定关系。4.ELMO1、ROCK1、ROCK2可作为肿瘤标志物,用于观察鼻咽癌的侵袭性、转移性。

高国英[2](2020)在《原发性肺淋巴上皮瘤样癌临床特征和疗效转归的探讨》文中研究说明原发性肺淋巴上皮瘤样癌(Lymphoepithelioma-like carcinoma,LELC)为一类少见的、与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密切相关且形态学类似于未分化鼻咽癌的肺部恶性肿瘤。截止到目前,世界范围内报道的病例数仅约1200例。目前对该类疾病认识不多,2004年世界卫生组织肺部肿瘤分类曾将其归为大细胞肺癌范畴,而在2015版中将其重新归类为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中的未分类癌;目前多项病例报道也提出该类疾病在临床上易误诊为低分化鳞癌。原发性肺LELC治疗主要以多学科综合治疗为主,早期患者以外科手术切除治疗为主,晚期患者以放化疗为主。化疗方案主要按照NSCLC化疗方案即以铂剂为基础联合第三代化疗药物的治疗,但优选化疗方案尚无共识。最近有研究报道肺LELC的驱动基因突变率较其他类型NSCLC低,如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突变率仅0-9.1%,且个案报道提示靶向治疗效果不佳;而对于抗血管治疗方面尚无文献报道;近年新兴的免疫治疗在肺LELC中治疗疗效也不明确,目前有小样本临床回顾性研究报道肺LELC中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1(Programmed death-ligand 1,PD-L1)表达较其他类型NSCLC更高,且有多篇个案报道中肺LELC患者使用程序性死亡因子-1(Programmed death-1,PD-1)/PD-L1抑制剂疗效较好,今后这可能成为肺LELC治疗中新的选择。因此,肺LELC仍存在许多未知值得深入探讨。目的1.分析肺LELC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以期提高对该疾病认识;2.探讨晚期肺LELC患者一线优选姑息性化疗方案;3.探索肺LELC预后相关因素以改善其生存预后。方法本研究收集2013年1月1日到2019年5月31日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确诊为肺LELC且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共274例,收集本组患者临床数据及随访资料,分析患者临床特点(年龄、性别、吸烟状态、首发症状)、影像学特点、病理特征、分子生物学表达(包括EGFR,ALK,ROS1,KRAS,PD-L1)、治疗方法及生存指标包括无疾病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无病生存期(Disease-free survival,DFS)、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并通过卡方检验或Fisher’s确切概率法分析PD-L1表达与各临床特点间关系;比较晚期和不可手术期患者一线化疗不同方案组间的临床疗效及生存预后差异;运用Kaplan Meier和Log-Rank方法及COX回归模型探索各临床指标与生存预后间的关系。结果1.274例原发性肺LELC患者中来自我国南方地区占99.6%,尤以广东地区多见(90.2%);患者中位年龄55岁(24-89岁),小于60岁患者占64.6%,男女比1:1.2,且多为非吸烟者(75.5%)。临床症状主要为咳嗽伴或不伴咳痰(63.5%)或体检发现肺部病灶(25.2%)等。影像学上肿瘤中位直径4.6cm(0.5-11.4cm),肿瘤直径多≥3.5cm(69.3%)。晚期患者以中央型肺癌多见(53.2%vs.46.8%,P<0.0001),早期以周围型肺癌为主(70.3%vs.29.7%,P<0.0001),且中央型肺癌直径较周围型肺癌更大(5.2cm vs.4.0cm,P<0.001)。2.274例患者EB病毒编码小核RNA(EBV encoded small RNA,EBER)均表达阳性,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突变率仅4.7%,鼠类肉瘤病毒癌基因(Kirsten rat sarcoma viral oncogene,KRAS)突变率1.5%,而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ALK)、c-ros原癌基因1酪氨酸激酶(Proto-oncogene-1 tyrosine kinase,ROS1)和BRAF均为野生型。34例(70.8%/48)患者的肿瘤细胞PD-L1表达阳性,其中22例(45.8%/48)呈现高表达(≥50%);39例(81.3%/48)患者的肿瘤间质淋巴细胞PD-L1表达阳性,其中仅2例(4.2%/48)呈现高表达(≥50%)。PD-L1表达阳性患者中,肿瘤以周围型肺癌的患者多见(64.7%vs.35.3%,P=0.006),PD-L1高表达(≥50%)患者的肿瘤间质淋巴细胞中PD-L1表达也多表达阳性(95.5%vs.4.5%,P=0.042)。3.本研究中位随访时间17.3月(1.1-94.7个月),所有患者1年、2年生存率分别为97%,95%。早期患者1年和2年无病生存(Disease-free survival,DFS)率分别为91%和83%;而晚期和不可手术期患者的中位PFS为12.5月,0.5年、1年及2年PFS率分别为73%、49%和20%。95例晚期患者一线使用姑息性化疗方案包括吉西他滨联合铂剂(GP,n=39)、紫杉醇联合铂剂(TP,n=32)及培美曲塞联合铂剂(AP,n=24)。三组患者总体客观缓解率(Object response rate,ORR)和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分别为32.6%和64.2%,其中GP组的DCR较TP及AP组高(87.2%vs.81.3%vs.45.8%,P=0.001),而三组间ORR比较无统计学差异(41%vs.34.4%vs.16.7%,P=0.130)。GP组的中位PFS较TP组及AP组长(13.9月vs.11.0月vs.8.2月,P=0.020)。4.在早期和可手术期患者中,单因素分析发现肿瘤侵犯淋巴结越少(P=0.013)、TNM分期越早(P<0.001)、辅助化疗周期≥4程(P=0.029)及未接受新辅助治疗(P<0.001)与更长的DFS有关,而多因素分析中肿瘤分期(P<0.001)、辅助化疗周期≥4程(P<0.001)、是否接受新辅助治疗(P<0.001)为DFS的独立预后因素。在晚期和不可手术分期患者中,单因素分析发现肿瘤发生远处转移(P=0.049)、体力状态(Performance status,PS)评分(P=0.043)、一线治疗方案(P=0.020)、联合放疗(P=0.004)与PFS有关,而多因素分析中仅联合放疗(P=0.014)为PFS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1.肺LELC是NSCLC中的特殊亚型,有明显的地域和人种差别,与EBV密切相关,多见于年轻非吸烟的亚洲患者,临床特点无明显特异性。2.肺LELC中常见驱动基因突变率低,但PD-L1表达较其他类型NSCLC更高。3.肺LELC患者中早期以外科手术切除为主;晚期以放化疗等综合治疗为主,一线化疗方案优选吉西他滨联合铂剂。4.肺LELC患者预后较好,肿瘤分期、辅助化疗的周期、是否接受新辅助治疗为早期患者DFS的独立预后因素,一线联合放疗为晚期患者PFS的独立预后因素。

冉雄[3](2011)在《鼻咽癌放射性脑病相关发生因素分析及MRI动态随访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鼻咽癌放射性脑病相关发生因素分析[目的]通过分析可能影响鼻咽癌放疗后放射性脑病发生的相关因素,探讨鼻咽癌放射性脑病发生的危险因子,为患者早期干预及治疗提供参考价值。[材料与方法]1、研究对象本研究对象来源均源于2002年12月至2010年12月因鼻咽癌治疗及随访,并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影像中心接受MRI或CT检查患者共707例。放射性脑病纳入标准如下:有明确的鼻咽癌病理诊断和放射治疗史;有MRI及CT影像学检查;排除颅内病变(包括脑实质肿瘤、脑组织炎症、脑血管病变、脑白质变性及肿瘤浸润或转移);707例患者均为南方医院住院病人,有较完整的住院病历资料及以往住院治疗资料。2、研究对象分组纳入研究对象的病例数一共有707例,其中男516例,女191例,年龄13-77岁,中位年龄为45.87±11.114岁。通过对患者的影像学检查的结果分为发生放射性脑病组和未发生放射性脑病组,其中发生放射性脑病组共有157人,男122例,女35例,年龄为26-77岁,平均年龄49.01±10.995岁;未发生放射性脑病组共有550人,男394例,女156例,年龄为13-76岁,平均年龄44.98±10.994岁。3、常规MRI及CT检查方法对常规头颅及鼻咽部扫描体位进行准确定位。CT扫描采用美国GELightspeed 16排CT机,层厚及间距为7mm断层扫描,平扫后行增强扫描,使用优维显(300mgI/ml),剂量为1.5ml/Kg,注射流率为2.5ml/s。MRI扫描使用美国通用电器(GE)公司生产的Signa Excite 3.0T及德国Siemens公司生产的Vision Plus 1.5T超导型磁共振扫描仪,行常规磁共振T1加权(T1WI)、T2加权(T2WI)及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T2 FLAIR)检查,SE序列,T1WI:TR450ms, TE14ms, T2WI:TR5000ms, TE128ms, T2 FLAIR:TR9000ms, TE110ms,TI1100ms,层厚6.0~8.0mm,间距0.2mm。常规扫描横断面、冠状面T1WI、T2WI,部分加扫矢状面,对比剂剂量为0.1mmol/Kg。4、放射性脑病(REP)相关因素观察指标的设定根据患者的影像学检查结果是否发生放射性脑病,将患者分为发生REP组和未发生REP组,就其相关因素对发病的不同影响进行组间资料回顾性比较分析,在南方医院自行研发的PACS网络诊断系统上进行详细记录,包括:性别、年龄、病理类型、临床分期、颈部淋巴结及转移情况、放疗方法、放疗剂量、是否联合应用多药化疗、是否患有高血压、是否患有糖尿病、是否有颈/脑动脉硬化、是否有复发、照射疗程、是否远处转移。并对患者发病部位及潜伏期进行详细记录、整理。5、统计与分析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处理分析数据。鼻咽癌放射性脑病首程放疗和再程放疗潜伏期统计描述用x±s和(或)直方图表示,其发病部位统计描述用百分比(%)和(或)直条图表示;鼻咽癌放射性脑病单因素影响分析中,计数资料间比较多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等级数据和非正态分布数据的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方法,鼻咽癌放射性脑病多因素影响分析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取检验水准α=0.05,以P<0.05认为有统计学差异。[结果]1、本组病例首程放疗患者124人,再程放疗患者33人,其中首程放疗平均潜伏期为48.27±39.974月,再程放疗平均潜伏期为46.18±35.243月,较首程潜伏期提前,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发生在左侧颞叶病灶有32例,右侧颞叶32例,双侧颞叶达79例,双侧小脑半球3例,脑干9例,双侧额叶2例,以双侧颞叶最多。2、对鼻咽癌放疗后发生放射性脑病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见表1-3),结果显示性别、是否联合应用多药化疗、颈部淋巴情况、糖尿病、转移对鼻咽癌放射性脑病的影响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年龄(X2=15.466,P=0.000)、病理类型(x2=31.373,P=0.000)、放疗方法(x2=31.898,P=0.000)、高血压(x2=25.372,P=0.000)、照射疗程(X2=32.551,P=0.000)和复发(x2=13.064,P=0.000)对鼻咽癌放射性脑病有显着性影响,而临床分期(z2=-2.755,P=0.006)、放疗剂量(X2=12.336,P=0.002)和颈/脑动脉硬化(X2=6.692,P=0.010)对放射性脑病的影响也具有统计学意义。3、影响鼻咽癌放射性脑病的多因素分析显示,临床分期、年龄、放疗方法、高血压、颈/脑动脉硬化和放射疗程是发生鼻咽癌放射性脑病的危险因素。高血压使鼻咽癌放射性脑病发生危险增加3.6倍,颈/脑动脉硬化导致放射性脑病发生危险增加2.883倍,而再程放疗导致放射性脑病发生风险增加3.94倍,临床分期愈晚,发生放射性脑病的风险越高,同理,年龄越大发生放射性脑病的风险越大。常规和三维的放疗方法使鼻咽癌放射性脑病的发生风险较调强放疗增加6.202倍和2.384倍,因此,调强的放疗方法有利于控制鼻咽癌放射性脑病的发生。[结论]1、用影像学检查较以常规临床检查更有利于鼻咽癌放射性脑病的发现,对放疗患者应科学定期随访,而不是在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后再进行干预治疗;鼻咽癌放射性脑病发病部位以双侧颞叶最多,再程放疗鼻咽癌放射性脑病潜伏期较首程缩短。2、年龄、病理类型、临床分期、放疗方法、放疗剂量、高血压、颈/脑动脉硬化、放射疗程和复发对鼻咽癌放疗后放射性脑病的发生有显着性影响。3、年龄、临床分期、放疗方法、高血压、颈/脑动脉硬化和放射疗程是鼻咽癌放疗后放射性脑病发生最危险的因素,对年龄较大、临床分期中晚期者、采用常规放疗照射方法、患有高血压、颈/脑动脉硬化者以及进行多次鼻咽癌放射治疗患者,更应加强放疗后的随访、监测工作,早期干预、治疗基础疾病,强调首程放疗的重要性,严格控制再程放疗。第二部分鼻咽癌放疗后放射性脑病MRI动态随访研究[目的]通过对鼻咽癌放疗后患者长期检查随访,对其在影像学方面的改变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以正确认识鼻咽癌放射性脑病的MRI表现及其变化规律。[材料与方法]1、研究对象本研究对象来源于第一部分157例发生鼻咽癌放射性脑病的患者,筛选出在南方医院影像中心行头颅及鼻咽部MRI检查的影像资料,共有98例患者MRI表现结合临床资料确诊为发生于颞叶组织内的鼻咽癌放射性脑病,其中男81例,女17例,平均年龄为48.49±11.260岁。98例患者放疗后行MRI检查次数共132次数,其中13例患者行MRI检查2次数,16例患者行MRI检查≥3次数,共发现166侧病灶。病人纳入标准同第一部分。2、检查方法MRI扫描使用美国通用电器(GE)公司生产的Signa Excite 3.0T及德国Siemens公司生产的Vision Plus 1.5T超导型磁共振扫描仪,对鼻咽癌放疗后患者行常规头颅及鼻咽部扫描进行准确定位,扫描上限区域均包括双侧颞叶脑组织,行常规磁共振T1加权(T1WI)、T2加权(T2WI)及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T2FLAIR)检查,SE序列,T1WI:TR450ms, TE14ms, T2WI:TR5000ms, TE128ms, T2 FLAIR:TR9000ms, TE110ms, TI1100ms,层厚6.0-8.0mm,间距0.2mm。常规扫描横断面、冠状面T1WI、T2WI,部分加扫矢状面,对比剂剂量为0.1mmol/Kg。所有病例均行Gd-DTPA增强扫描。3、图像分析与数据采集由经验丰富的2名放射科医师(分别具有26年及8年临床影像诊断经验)对MRI图像进行独立阅片,对病灶位置、数目、形态、大小、信号表现、水肿程度、增强扫描病灶强化特征逐一记录,结果不一致时反复讨论决定。并以放疗后<6月,6月~1年,1年~2年,2年~3年,3年-4年,4年~5年,5年~6年,>6年为时间段,对每个时间段复查数次患者只选择其中一次MRI表现进行记录。计算病灶周边水肿程度时,采用水肿-肿瘤比值(edema tumor raito,ETR),即瘤周水肿的最大长度(从肿瘤的边缘至水肿区的外缘)与肿瘤最大直径的比值,可分为:0°:无水肿,Ⅰ°:ETR-≤1,Ⅱ°:1<ETR≤2,Ⅲ°:ETR>2,Ⅳ°:单纯水肿型(此类型为脑组织内增强扫描后未见异常局限性坏死灶,只有单纯异常水肿信号影改变时,特为此单独设置)4、统计与分析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处理分析数据。鼻咽癌放射性脑病强化灶大小与病灶数目、水肿程度、强化方式、坏死及出血关联分析中,计数资料间比较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等级数据和非正态分布数据的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方法。取检验水准α=0.05,以P<0.05认为有统计学差异。[结果]1、98例病人共166侧病灶,其中7例病人共9侧病灶无法确切测量坏死灶大小与周围水肿范围,对余下有坏死强化灶的91例病人共157侧病灶进行MR表现记录分析。不同大小的强化灶直径与病灶数目(X2=6.395,P=0.011)、强化方式(X2=83.837,P=0.000)、坏死(X2=42.082,P=0.000)、出血(X2=8.348,P=0.015)有显着性差异,与病灶周围水肿程度不存在统计学差异(X2=1.818,P=0.178)。2、98例病人共166侧鼻咽癌REP病灶不同阶段MRI影像表现:早期病变多由单侧起病,随病程进展为双侧对称性病灶。增强扫描团片样强化主要出现在鼻咽癌放疗后3年~4年,结节样、小环状及小斑片状强化均在放疗后的1年~3年内出现,而花环样强化则贯穿于整个鼻咽癌REP的发展进程中。在随访1年内所发现的病灶周围基本没有水肿,1~3年内,以Ⅰ°、Ⅱ°水肿为主,3~4年时则以Ⅱ°、Ⅲ°水肿为主,随着时间的进一步延长,Ⅰ°、Ⅱ°水肿又成为主要表现,水肿范围基本呈现由轻、中度发展成重度再回到中度的趋势。鼻咽癌放疗后6个月内MR所发现的早期病灶中,只有异常信号影表现的类型为主要比例,随着时间的延长,出现不同程度的坏死和水肿,有强化无水肿型和有强化有水肿型成为了主要类型,其后出血坏死灶逐渐软化、囊性液化,完全囊变型主要位于生存期较长患者。[结论]1、鼻咽癌放射性脑病病灶大小与病灶数目、强化方式及坏死、出血呈明显相关性,病灶由早期小片多发融合呈大片状,强化形式由小环状、结节强化发展呈团片状、花环样强化,坏死、出血也伴随增多;典型者MR影像学表现呈颞叶组织内多种信号组成坏死灶,周围大片不规则状长T2高水肿信号改变,增强后呈花环样改变。2、鼻咽癌放射性脑病MR表现可分为四型:有异常信号无强化灶型;有强化灶无水肿型;有强化灶有水肿型;完全囊变型。鼻咽癌放射性脑病早期,常以异常信号影改变为主,无强化坏死灶改变;伴随病程进展,病灶逐渐出现多种表现形式的强化坏死灶,周围出现局限或广泛水肿信号影,直至生存期较长患者,病灶内可出现完全软化、囊变液化,周围水肿可有不同程度吸收。3、鼻咽癌放射性脑病影像学检查与临床表现常不相符。MRI作为一种先进的影像学检查设备,具备良好的软组织分辨率,对早期微小病灶及异常信号改变检出率高,放疗后定期影像学MRI复查、随访,早发现、早治疗,对病人的预后情况及提高生活质量有重要指导意义。

张芳芳[4](2020)在《初治鼻咽癌腮腺淋巴结转移预后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分析初治鼻咽癌腮腺淋巴结转移的临床资料,探讨腮腺淋巴结转移对鼻咽癌预后的影响及其在鼻咽癌分期中的归属。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江西省肿瘤医院875例初诊无远处转移的鼻咽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研究腮腺淋巴结转移与分期的相关性,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Logrank对生存率差异性进行显着性检验,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确定独立预后因素并计算风险值,所有检验均是双侧,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腮腺淋巴结转移特点:共有19例患者出现腮腺淋巴结转移,发病率为2.2%。均为单侧转移,腮腺浅组和深组淋巴结转移例数分别为16例(84.2%)和8例(42.1%);17例(89.5%)与鼻咽肿瘤同侧,15例(78.9%)同侧咽旁间隙侵犯,17例咽后淋巴结转移,均合并II区淋巴结转移;16例(84.2%)存在II区淋巴结包膜外侵犯,18例(94.7%)存在II区淋巴结坏死,;II区淋巴结最大轴径5.5±1.7cm;11例(57.9%)颈淋巴结转移位于上颈。2.腮腺淋巴结与分期的相关性:单因素分析显示腮腺淋巴结转移与N分期及总分期相关(P=0.001,P=0.04),而与T分期无关(P=0.37)。且N3和IVb期患者腮腺淋巴结转移发生率显着高于N0-2和I-IVa期患者,均具有统计学意义。(7.4%vs1.2%,P<0.001;7.4%vs 1.2%,P<0.001)。3.腮腺淋巴结预后分析: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腮腺淋巴结转移是DMFS、PFS的影响因素(P<0.001,P<0.001),而不是OS、LRFS、RRFS的影响因素(P=0.103,P=0.473,P=0.272)。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发现腮腺淋巴结转移是DMFS和PFS的独立预后因素(P=0.03,HR=2.287,95%CI 1.083-4.828;P=0.027,HR=2.195,95%CI 1.092-4.412)。4.腮腺淋巴结在鼻咽癌分期中归属探讨:腮腺淋巴结转移组曲线与N0+N1、N2、N3组曲线均能拉开且有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与N3组患者相比,PLNM(+)组患者出现远处转移和进展的风险显着更高,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HR=11.660,95%CI 4.914-27.666;P<0.001,HR=8.692 95%CI4.005-18.862)。结论:初诊鼻咽癌腮腺淋巴结转移率低,常合并高负荷颈部肿瘤,N3和IVb期患者更容易出现腮腺淋巴结转移,与N3类疾病比较具有更高的远处转移和疾病进展的风险,其在分期中的归属可能与M1类疾病相似,但仍需进一步探讨。

李艺,刘申香,殷旭,东袁昕,王颖[5](2020)在《鼻咽癌罕见部位转移2例报告》文中研究表明鼻咽癌为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本文报告2例罕见病例,并复习相关文献,探讨在鼻咽癌诊疗过程中容易漏诊和误诊的问题。

欧阳军[6](2015)在《警惕癌症的早期信号》文中指出两千多年前的着名医学典籍《黄帝内经》,开篇语中就有"上工治未病"这样一句话,大意是说,一个医术高明的医生不是等到疾病发生时才去治疗,而是把疾病控制在发生以前,即现在提倡的预防保健,防患于未然。癌症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几乎人人谈癌色变,它具有病情隐蔽、发现较晚、病势危重等特点,这些都给

王洪智[7](2017)在《鼻咽癌腮腺淋巴结转移风险分析与放射性脑坏死发生的剂量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鼻咽癌腮腺区淋巴结转移风险分析研究目的:在鼻咽癌放疗中,IMRT技术虽然降低了腮腺剂量、保护了腮腺功能,但是也会导致腮腺区域失败。对有腮腺淋巴结转移高危因素的患者,应该行腮腺区域预防照射。本研究拟探讨鼻咽癌腮腺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材料与方法:本研究为1:2病例对照研究,入组患者为我院2005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鼻咽癌患者。20例患者发现腮腺淋巴结转移,排除1例N1患者。其中3例患者发生双侧腮腺淋巴结转移。研究组为22例含有腮腺淋巴结转移的一侧;从N2-3患者中随机选择44例无腮腺淋巴结转移的鼻咽癌患者,选择肿瘤中心同侧或者颈部淋巴结转移明显的一侧作为对照组。评价不同区域淋巴结转移、长径之和(SLD)、胞膜外侵、坏死的情况。结果:本研究中,初诊鼻咽癌发生腮腺淋巴结转移的概率为1.82%。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Ⅱ区淋巴结长径之和较大(6.0 cm vs.3.6 cm,p = 0.0 03)。研究组中Ⅱ区淋巴结坏死、Va/b区淋巴结受累、少发区淋巴结受累的发生率均较对照组常见(p=0.016,p=0.034,p<0.001)。咽后淋巴结、Ⅲ区、Ⅳ区淋巴结转移情况在两组之间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Ⅱ区淋巴结SLD≥5.0cm(OR=4.11,p=0.030)和少发淋巴结区受累(OR =3.95,p =0.045)与鼻咽癌腮腺淋巴结转移有关。结论:鼻咽癌发生腮腺淋巴结转移比较少见。Ⅱ区淋巴结长径之和(SLD)≥5.0cm和少发淋巴结区受累可能是腮腺淋巴结转移的高位因素。对存在腮腺淋巴结转移高危的患者,不再推荐应用保护腮腺的放射治疗。第二部分、鼻咽癌IMRT后腮腺淋巴结复发模式及原因分析研究目的:在鼻咽癌的放疗中,保护腮腺的IMRT已经普遍应用,在提高肿瘤剂量的同时尽量保护了腮腺功能,但是,近年来出现了腮腺区淋巴结失败的报道。因此,我们在第一部分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探讨鼻咽癌IMRT后,腮腺区淋巴结复发的原因。材料与方法:回顾我院2005年1月至2012年12月鼻咽癌IMRT患者1096例,腮腺复发13例,可分析的腮腺复发12例。以腮腺复发侧为病例组,以腮腺未复发侧为对照组,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分析腮腺区淋巴结失败与肿瘤侵犯范围、IMRT剂量分布、局部复发等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11/12例患者的原发鼻咽癌为III-IV期;根治性IMRT后,9/12例有局部区域残留。腮腺复发的中位时间是16(8-43)个月。腮腺复发中,8例位于腮腺浅叶、1例位于深叶,另外3例累及腮腺深、浅叶。腮腺复发见于原发肿瘤中心同侧(p<0.001)。腮腺复发侧颈部穿刺/手术史较对侧多见(p=0.025)。从腮腺受照情况看,复发侧腮腺的平均V30、V50、V60分别为60.5%、29.8%、17.5%,无复发侧腮腺受照剂量分别为58.4%、28.2%、15.2%。两组腮腺V30平均值均高于50%,而V50、V60平均值均明显低于95%。腮腺复发多合并同侧颈淋巴结复发(66.7%vs.8.3%,p=0.003);并有合并同侧原发灶复发(41.7%vs.8.3%,p=0.059)的趋势。单纯腮腺区淋巴结复发的患者,挽救性治疗效果较好。结论:鼻咽癌IMRT后腮腺复发率很低(1.2%)。腮腺复发可能与鼻咽癌局部晚期、治疗后残留、颈部穿刺/手术史,以及局部区域复发有关。IMRT导致腮腺区放疗低剂量可能是腮腺复发的重要原因。第三部分、鼻咽癌IMRT后放射性脑损伤发生的剂量学分析研究目的:在三维技术放疗中,对脑组织剂量限制的认识仍有很多不足。本研究拟探讨鼻咽癌IMRT治疗引起放射性脑损伤的剂量-体积因素。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3年12月就诊我院的鼻咽癌患者,共计1300例,发现放射性脑损伤患者58例。排除不符合和研究条件的10例患者。9例患者发生了双侧脑组织坏死。将含有坏死灶的一侧脑组织作为研究组,共计57例;将无坏死灶的一侧脑组织作为对照组,共计39例,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定义“颞叶”、“部分脑组织(PB)”、“脑损伤区域”三个评价脑组织受照剂量的危及器官(OAR)。收集的剂量参数包括 Dmax,D0.5cc,D1.0cc,D2.0cc,D3.0cc,D5.0cc。结果:鼻咽癌IMRT后发生放射性脑损伤的潜伏期平均为33.7(95%CI,30.0-37.5)个月。发生放射性脑损伤的潜伏期与“部分脑”受照剂量呈负相关。“颞叶”作为OAR不足以覆盖受到照射的脑组织。“部分脑组织”作为OAR,其高剂量区比“脑损伤区域”高0.7-2.5Gy。PB与脑损伤区的高剂量区受照剂量密切相关,相关系数在0.896-0.986之间,p值均小于0.001。以“部分脑组织”作为的OAR,研究组的Dmax、D0.5cc、D1.0cc、D2.0cc、D3.0cc、和 D5.0cc 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值均小于0.001。将“部分脑组织”的剂量学参数进行ROC曲线分析,曲线下面积均大于0.85,p值均小于 0.001。其中 Dmax ≥75Gy,D0.5cc ≥71Gy,D1.0cc ≥68Gy,D2.0cc≥65Gy,D3.0cc≥63Gy,D5.0cc≥59Gy分别作为判断发生放射性脑损伤的剂量-体积拐点,敏感性、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在80%以上。结论:在三维技术放疗年代,小体积脑组织受到照射时,耐受剂量明显提高。在鼻咽癌的IMRT治疗中,采用“部分脑(PB)”对脑组织剂量覆盖进行评价可能更合理。当受照剂量超过 Dmax75Gy,D0.5cc71Gy,D1.0cc68Gy,D2.0cc65Gy,D3.0cc 63Gy,D5.0cc59Gy时,放射性脑损伤的发生风险明显提高。第四部分、放射性脑损伤的转归及疗效分析研究目的:放射性脑损伤是脑组织受到照射后引起的严重并发症。本研究拟探讨放射性脑损伤的发展过程以及影响疗效的因素。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3年12月就诊我院的1300例鼻咽癌患者,有58例患者治疗后发生放射性脑损伤。排除12例没有影像随访信息的患者,共有46例患者纳入分析。其中,应用神经节苷脂治疗的患者20例,无神经节苷脂治疗的患者26例。收集发生放射性脑损伤以后3-24个月的MRI随访资料,分别记录MR T2WI,T1WI+C的信息。参考RECIST标准对放射性脑损伤的疗效进行评价。将达到完全缓解(CR)和部分缓解(PR)的患者称为有效或缓解的患者。结果:将随访信息分为3-6个月、10-12个月、18-24个月3个阶段进行整理。在3-6个月评价时,以进展和稳定期为主,其中好转的患者21.9%,进展期患者占43.8%;到10-12个月评价时,以好转和稳定的患者占了绝大多数,其中好转的患者占36.1%,进展期患者19.4%;到18-24个月评价时,好转的患者占45.2%,进展期患者占12.9%,进一步减小。将患者分为缓解组(CR+PR)、未达缓解组,分别分析10-12个月、18-24个月时对患者缓解率有影响的因素。性别、年龄、病理分型、吸烟史、T分期、高治疗强度、受照剂量等因素对两个时间段的客观缓解率没有明显影响。但是,应用神经节苷脂治疗的患者,客观缓解率明显增高。10-12个月评价时,缓解率达68.8%(p<0.001),18-24个月评价时缓解率达81.8%(p=0.008)。多因素分析显示:以10-12个月、18-24个月两个时间段MRT1WI+C影像作为评价终点,应用神经节苷脂均为放射性脑病缓解的有利因素(p=0.001、p=0.005)。结论:鼻咽癌IMRT引起的脑损伤通常经历活动期和稳定期两个过程,很少出现持续进展的、致死性损伤。早期应用神经节苷脂可能是治疗放射性脑损伤的有效措施。

张娜[8](2020)在《鼻咽癌患者放疗期间症状群与舒适状况的纵向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法建立鼻咽癌患者症状群,确定放疗期间该类患者症状群种类及其内部构成;追踪调查鼻咽癌患者放疗期间6周内不同时间点(每周)症状群及舒适状况的变化趋势,并探讨两者相互关系。以期为症状管理提供参考,为实施舒适护理奠定基础。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6月在青岛市某两所三级甲等医院放疗的153例鼻咽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安德森症状评估量表-头部&颈部模块(MDASI-HN)、头颈部肿瘤放疗患者舒适状况量表在患者放疗1~6周后(T1~T6)每周进行问卷调查。采用SPSS21.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描述,计数资料采用频数、构成比描述;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构建症状群,并采用Cronbach’sα系数评估症状群的信度;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不同时间点症状数目、症状及症状群严重度、舒适状况评分的纵向变化;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症状群与舒适状况的关系。结果1.鼻咽癌患者在放疗T1~T6期间症状数目由(4.58±1.29)个明显上升为(14.56±2.58)个,其中T2~T3症状数目增加速度最快,T5~T6症状数目变化趋于平缓;各症状发生率与严重程度随放射剂量的累积呈上升趋势;不同时间点主要的症状经历不同。2.共提取5个症状群,症状群出现时间及内部症状构成均随着放疗的进行有所变化。其中疲乏-睡眠-情感症状群、口腔黏膜症状群在T1~T6六个时间点持续存在;发音-吞咽困难症状群、胃肠道症状群T3时出现,持续至T6;神经系统相关症状群仅存在于T6。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不同时间点的症状群严重程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43.369~688.434,P<0.001),其中口腔黏膜症状群程度较为严重。3.鼻咽癌患者放疗期间整体舒适状况随放疗的进行呈下降趋势,各时间点得分波动在(85.84±8.30)~(104.44±9.71)范围。在鼻咽癌患者各维度舒适状况得分中,生理维度及心理维度舒适状况均随放疗次数的增多而下降,T6时下降到最低水平;而社会维度舒适状况随放疗次数的增多而上升,T1时社会舒适水平最低;环境维度舒适状况的变化随放疗次数的增多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T2时达到高峰,T2后下降,T6时环境领域舒适最低。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鼻咽癌患者在不同时间点的整体舒适状况及各维度舒适状况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152~435.041,P<0.001)。4.鼻咽癌患者放疗期间不同时间点的症状群严重程度与整体舒适状况均呈负相关(r=-0.194~-0.839,P<0.05)。在与各维度舒适状况相关性分析中,T1~T6期间各症状群与生理舒适状况均呈负相关(r=-0.214~-0.891,P<0.05);除此之外,疲乏-睡眠-情感症状群及口腔黏膜症状群在T1~T6期间与心理舒适、环境舒适状况呈高度负相关(r=-0.249~-0.794,P<0.05);口腔黏膜症状群和发音-吞咽困难症状群在T5~T6期间与社会维度舒适均呈正相关(r=0.163~0.184,P<0.05)。结论鼻咽癌患者放疗期间症状数目多,症状负担大,不同时间点需重点观测及控制的症状不同。通过纵向追踪症状群的变化,发现症状群的动态性不仅体现在严重程度的变化上,还体现在持续时间及内部构成上。鼻咽癌患者放疗期间各时间点的症状群与整体舒适状况均呈负相关,提示通过症状群的管理,可以提高患者舒适水平,为提供全面的舒适护理奠定基础。

黄少华[9](2014)在《不同病理类型鼻咽癌临床表现和预后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统计分析不同病理类型鼻咽癌在性别、T分期、N分期、颈部淋巴结转移、复发、远处转移及血清EBV-IgA阳性率之间的差异,并进一步探讨其与生存率的关系,同时分析其他与鼻咽癌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1日到2012-年9月1日间就诊于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的1286例鼻咽癌患者的病理分型、血清EBV-IgA检验结果、年龄、性别、T分期、N分期、治疗方式、复发、远处转移等临床资料,并随访其生存状况,不同病理类型鼻咽癌之间的性别、T分期、N分期、颈部淋巴结转移、复发、远处转移、血清EBV-IgA阳性率的差异采用X2检验。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Log-Rank法检验组间生存率差异。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1.列入研究的1286例鼻咽癌中,WHO-Ⅰ型鼻咽癌有76例,WHO-Ⅱ/Ⅲ型有1210例2. WHO-Ⅰ型中T1有4例,占5.2%,T2有29例,占38.2%,T3有25例,占32.9,T4有18例,占23.7,WHO-II/III型中T1有187例,占15.5%,T2有536例,占44.3%,T3有299例,占24.7%,T4有188例,占15.5%,kappa一致性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3. WHO-Ⅰ型和WHO-Ⅱ/Ⅲ型鼻咽癌血清EBV-IgA抗体阳性率分别为74.5%和8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4. WHO-Ⅰ型77.6%(59/76)出现淋巴结转移,而WHO-Ⅱ/Ⅲ型87.0%(1057/1210)出现淋巴结转移,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差异(P=0.015)。5. WHO-Ⅰ型和WHO-Ⅱ/Ⅲ型鼻咽癌在性别、N分期、复发、远处转移方面没有差异(P>0.05)。6. WHO-Ⅰ型和WHO-Ⅱ/Ⅲ型鼻咽癌患者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4%、67%、67%和85%、72%、65%,1、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79%、58%、54%和77%、65%、6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 T分期、N分期、临床分期对预后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性别、病理类型、血清EBV-IgA阳性情况,治疗方式等对预后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T分期、N分期、治疗方式对预后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 WHO-Ⅰ型鼻咽癌在福建地区的占全部鼻咽癌的比例为5.91%。2.不同病理类型鼻咽癌在T分期、EB病毒感染,颈部淋巴结转移方面存在差异,在发病的性别、N分期、复发、远处转移、预后方面没有差异。3.鼻咽癌预后的因素中,单因素研究发现T分期、N分期、临床分期与鼻咽癌的预后显着相关,多因素研究发现年龄、T分期、N分期,治疗方式与鼻咽癌的预后显着相关。T、N分期、临床分期越晚,预后越差,综合治疗比单纯放疗预后要好,而性别、病理类型、血清EBV-IgA阳性情况与鼻咽癌的预后没有相关性。

张志平,刘晋新,官宛华,张烈光,江松峰[10](2018)在《艾滋病合并鼻咽癌影像学表现及临床病理分析(附12例报告)》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艾滋病(AIDS)合并鼻咽癌的影像学、临床表现及病理组织学类型特征。方法对12例AIDS合并鼻咽癌患者行CT与/或MRI平扫及增强扫描,所有病例均行CD4+细胞计数检测,回顾性分析所收集病例的影像、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 12例AIDS合并鼻咽癌中9例为未分化型非角化性癌,3例为低分化鳞状细胞癌。病灶发生于侧壁及顶后壁共11例,双侧壁同时受累共5例,咽隐窝处共4例,其中累及双侧者为2例。鼻咽部周围及邻近结构受侵8例。颈部淋巴结转移10例。所有患者中CD4+细胞计数低于200cell/μL 7例,低于100cell/μL 3例。结论 AIDS合并鼻咽癌原发灶主要发生于侧壁及顶后壁。及时、准确判别AIDS合并鼻咽癌患者颈部淋巴结肿大原因对该疾病诊断、治疗意义重大。

二、警惕鼻咽癌的信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警惕鼻咽癌的信号(论文提纲范文)

(1)侵袭转移相关标志物ELMO1、ROCK1和ROCK2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实验试剂
    3.实验设备
    4.实验方法
    5.染色结果判读
    6.统计方法
结果
    1.ELMO1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
    2.ROCK1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
    3. ROCK2 在鼻咽癌组织中表达结果
讨论
    1.ELMO1的生物学特点和临床意义
    2.ROCK1、ROCK2 的生物学特点和临床意义
    3.ELMO1、ROCK1、ROCK2 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特点及临床意义
    4.本研究的缺点及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一 鼻咽癌的研究进展
        综述一参考文献
    综述二 复发鼻咽癌挽救性手术方法研究进展
        综述二参考文献
    综述三 棒球之神与鼻咽癌的抗争
        综述三参考文献
    综述四 ELMO1、ROCK1、ROCK2 与肿瘤侵袭转移性的研究进展
        综述四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附录)
致谢

(2)原发性肺淋巴上皮瘤样癌临床特征和疗效转归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非小细胞肺癌的研究现状
    1.2 原发性肺淋巴上皮瘤样癌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
第二章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入选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数据收集
        2.2.2 基因检测方法和PD-L1表达检测
        2.2.3 疗效评估
        2.2.4 随访
    2.3 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1 原发性肺LELC患者的临床特点与影像学
        3.1.1 原发性肺LELC患者临床特点
        3.1.2 原发性肺LELC患者影像学特点
    3.2 原发性肺LELC患者的病理学特点
        3.2.1 原发性肺LELC患者组织学特点
        3.2.2 原发性肺LELC患者免疫组化和ERER特点
        3.2.3 原发性肺LELC的基因突变情况
        3.2.4 原发性肺LELC的 PD-L1 表达情况
    3.3 原发性肺LELC患者的治疗方案和疗效分析
        3.3.1 原发性肺LELC患者的治疗方案
        3.3.2 原发性肺LELC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
    3.4 原发性肺LELC患者临床预后的相关因素
第四章 讨论
    4.1 原发性肺LELC患者流行病学与临床影像学特点
    4.2 原发性肺LELC患者病理学特征
    4.3 原发性肺LELC患者的治疗方案和临床疗效
    4.4 原发性肺LELC患者的预后和相关因素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未来展望
    5.1 结论
    5.2 本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鼻咽癌放射性脑病相关发生因素分析及MRI动态随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鼻咽癌放射性脑病相关发生因素分析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鼻咽癌放疗后放射性脑病MRI动态随访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 鼻咽癌放射性脑病影响因素与赋值
    附表2 英文缩写及中英文对照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
致谢
统计学证明

(4)初治鼻咽癌腮腺淋巴结转移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MRI扫描技术
    2.3 腮腺淋巴结转移诊断标准
    2.4 治疗
    2.5 随访
    2.6 统计学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一般临床资料
    3.2 腮腺淋巴结转移特点
    3.3 腮腺淋巴结转移与鼻咽癌T、N分期及总分期的相关性
    3.4 腮腺淋巴结转移生存预后分析
        3.4.1 腮腺淋巴结转移Kaplan-Meier法中Logrank单因素分析
        3.4.2 腮腺淋巴结转移COX风险模型多因素分析
    3.5 腮腺淋巴结转移在鼻咽癌分期中的归属探讨
第4章 讨论
    4.1 腮腺淋巴结转移的特点
    4.2 腮腺淋巴结转移与T分期、N分期及总分期的相关性
    4.3 腮腺淋巴结转移预后分析
    4.4 腮腺淋巴结转移在分期中的归属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第6章 局限性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5)鼻咽癌罕见部位转移2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临床资料
    1.1 病例1
    1.2 病例2
2.讨论

(7)鼻咽癌腮腺淋巴结转移风险分析与放射性脑坏死发生的剂量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English Abstract
第一部分 鼻咽癌腮腺区淋巴结转移风险分析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鼻咽癌IMRT后腮腺淋巴结复发模式及原因分析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鼻咽癌IMRT后放射性脑损伤发生的剂量学分析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放射性脑损伤的转归及疗效分析
    前言
    方法与材料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论文综述 鼻咽癌IMRT后局部复发模式与挽救性治疗
    参考文献
基金资助
发表文章
个人简历
致谢

(8)鼻咽癌患者放疗期间症状群与舒适状况的纵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意义
    3 相关概念
        3.1 症状
        3.2 症状群
        3.3 舒适
    4 理论基础
        4.1 理论介绍
        4.2 理论对本研究的指导作用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1.3 剔除标准
        1.4 样本量的确定
    2 研究工具
        2.1 一般资料调查表
        2.2 安德森症状评估量表-头部&颈部模块
        2.3 头颈部肿瘤放疗患者舒适状况量表
    3 资料收集
    4 质量控制
    5 伦理学原则
    6 统计学方法
    7 技术路线图
结果
    1 调查完成情况
    2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
    3 鼻咽癌患者放疗期间不同时间点的症状经历
        3.1 症状数目
        3.2 症状发生率
        3.3 症状严重程度
        3.4 症状对日常生活困扰程度
    4 鼻咽癌患者放疗期间不同时间点的症状群
        4.1 症状群提取
        4.2 症状群内部构成
        4.3 症状群严重程度
    5 鼻咽癌患者放疗期间不同时间点的舒适状况
    6 鼻咽癌患者放疗期间不同时间点症状群与舒适状况的相关性
讨论
    1 鼻咽癌患者放疗期间症状经历
    2 鼻咽癌患者放疗期间症状群变化
        2.1 疲乏-睡眠-情感症状群
        2.2 口腔黏膜症状群
        2.3 发音-吞咽困难症状群
        2.4 胃肠道症状群
        2.5 神经系统相关症状群
    3 鼻咽癌患者放疗期间舒适状况变化
        3.1 生理维度舒适
        3.2 心理维度舒适
        3.3 环境维度舒适
        3.4 社会维度舒适
    4 鼻咽癌患者放疗期间症状群与舒适状况的相关性分析
结论
研究的创新性、局限性及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附录
致谢

(9)不同病理类型鼻咽癌临床表现和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10)艾滋病合并鼻咽癌影像学表现及临床病理分析(附12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检查方法
    1.3 诊断标准
2 结果
    2.1 影像学检查
    2.2 实验室检查
3 讨论

四、警惕鼻咽癌的信号(论文参考文献)

  • [1]侵袭转移相关标志物ELMO1、ROCK1和ROCK2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D]. 徐文瑞. 青岛大学, 2020(01)
  • [2]原发性肺淋巴上皮瘤样癌临床特征和疗效转归的探讨[D]. 高国英. 广州医科大学, 2020(01)
  • [3]鼻咽癌放射性脑病相关发生因素分析及MRI动态随访研究[D]. 冉雄. 南方医科大学, 2011(05)
  • [4]初治鼻咽癌腮腺淋巴结转移预后分析[D]. 张芳芳. 南昌大学, 2020(08)
  • [5]鼻咽癌罕见部位转移2例报告[J]. 李艺,刘申香,殷旭,东袁昕,王颖.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2020(04)
  • [6]警惕癌症的早期信号[J]. 欧阳军. 家庭医学(下半月), 2015(12)
  • [7]鼻咽癌腮腺淋巴结转移风险分析与放射性脑坏死发生的剂量学研究[D]. 王洪智.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7(12)
  • [8]鼻咽癌患者放疗期间症状群与舒适状况的纵向研究[D]. 张娜. 青岛大学, 2020(01)
  • [9]不同病理类型鼻咽癌临床表现和预后分析[D]. 黄少华. 福建医科大学, 2014(02)
  • [10]艾滋病合并鼻咽癌影像学表现及临床病理分析(附12例报告)[J]. 张志平,刘晋新,官宛华,张烈光,江松峰.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8(04)

标签:;  ;  ;  ;  ;  

注意鼻咽癌的征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