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耐复合介质泵用合金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智[1](2008)在《新型Ni-Cr-Mo-Mx耐蚀合金的研制及其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为机械零部件三种主要失效形式之一,腐蚀问题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各个领域。鉴于此,本文参考现今先进耐蚀合金,通过向镍合金中添加铜、钛、铁元素,设计了6种通用性Ni-Cr-Mo-Mx耐蚀合金。采用手工电弧炉熔炼,制备出Ni-Cr-Mo-Mx耐蚀合金,并在1140℃保温2.5h固溶处理。针对所制试样,从浸蚀、电化学腐蚀和高温氧化三个方面进行耐蚀性能及其机理的研究。将所制合金分别在H2SO4、HCl、混合酸(10%HC1+10%HNO3)及6%FeCl3溶液中进行浸泡腐蚀试验,试验温度为90℃。结果表明,合金的腐蚀速率随着盐酸酸浓度升高而上升;60%的硫酸腐蚀性最强。通过测定Ni-Cr-Mo-Mx合金在不同浓度的硫酸、盐酸以及6%FeCl3溶液中的阳极极化曲线,获得不同成分的合金在相同电解质中的极化曲线的腐蚀电位、腐蚀电流、致钝电位及维钝电流、塔菲尔斜率的倒数等的变化,对合金中所添加元素的耐蚀作用进行了较全面地分析。结果表明,在硫酸中3%Cu含量的合金耐蚀性最强。在盐酸中,合金的耐蚀性随着Cu含量的增加而减弱。Ti会增强合金耐氧化性介质中的耐蚀性,减弱合金的耐还原性介质腐蚀和耐点蚀的能力,Fe会降低合金耐氧化性和还原性介质腐蚀的能力,会提高合金耐点蚀的能力。采用增重法在800℃研究了Ni-Cr-Mo-Mx合金的抗高温氧化性能。结果表明,此合金的氧化增重曲线符合对数规律。Cu会降低合金抗高温氧化性能,Ti会提高合金耐高温氧化性能。
吕学飞[2](2006)在《Ni-Cr-Mo-Cu合金的耐蚀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作为机械零部件三种主要失效形式之一,腐蚀问题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各个领域。鉴于此,本文依据质量百分因子(APF=4Cr/(2Mo+W))法,并参考现今先进耐蚀合金,通过向镍中添加铬、钼和铜元素,设计了7种通用性Ni-Cr-Mo-Cu耐蚀合金。采用手工电弧炉熔炼,制备出Ni-Cr-Mo-Cu耐蚀合金,并在1140℃保温2.5h固溶处理。针对所制试样,从浸蚀、电化学腐蚀和高温氧化三个方面进行耐蚀性能及其机理的研究。 将所制合金分别在80%H2SO4、30%HCl、混合酸(15%HCl+15%H2SO4+10%H3PO4+10%HNO3)及15%FeCl3溶液中进行浸泡腐蚀试验,试验温度为90℃,得到具有良好的通用耐蚀性(耐氧化性、还原性、氧化.还原复合介质、碱溶液以及优良的抗点蚀性能)的合金,其APF值为2.875。针对该合金考察了酸的类型、浓度和温度对合金腐蚀速率的影响,计算了合金在这三种酸中的腐蚀活化能,并通过SEM和光学显微镜观察分析了腐蚀形貌,利用EDS分析了局部腐蚀产物的元素组成。结果表明,合金的腐蚀速率随着酸浓度和温度的升高而上升;合金在80%H2SO4、30%HCl和混合酸中的腐蚀活化能分别为75.389KJ/mol,75.114KJ/mol和114.517KJ/mol;室温下在三种酸中都属于极耐蚀等级;合金在硫酸中发生均匀腐蚀;在盐酸中发生点蚀,而且点蚀坑中Mo元素含量降低。 通过测定Ni-Cr-Mo-Cu合金在不同浓度的硫酸、盐酸以及混合酸中的阳极极化曲线,获得不同成分的合金在相同电解质,和同一成分的合金在不同电解质中极化曲线的腐蚀电位、腐蚀电流、致钝电位及维钝电流等的变化,对合金中所添加元素的耐蚀作用进行了较全面地分析。在80%硫酸中,随着APF值的增大,即Cr含量的增加,Ni-Cr-Mo-Cu合金的腐蚀电流、钝化临界电流密度及维钝电流都减小,表明在80%H2SO4中随着Cr含量的增加,Ni-Cr-Mo-Cu合金的耐蚀能力增加;在30%HCl中,Mo与Cr的交互作用使得Mo含量大的合金先发生钝化,而且维钝电流较低,形成的钝化膜有助于延缓点蚀的发生;合金在80%H2SO4中的腐蚀电位高于在30%HCl中的腐蚀电位,致钝电位却低于在30%HCl中的,表明30%HCl对此合金的腐蚀比80%H2SO4严重。在混合酸中,合金没有发生过钝化现象。 采用增重法分别在600℃、800℃、1000℃研究了Ni-Cr-Mo-Cu合金的抗高温氧化性能,并通过SEM和XRD对氧化产物的形貌和相组成进行了观察与分析,利用最小二乘法拟和了氧化增重曲线。结果表明,此合金的氧化增重曲线符合抛物线规律,其氧化过程的活化能为200.25KJ/mol。氧化产物主要为NiO、Cr2O3和NiCr2O4。氧化产物类型随着氧化的进程而发生变化,在氧化初期主要为Cr2O3,
李平[3](2006)在《酸性液固两相流中不锈钢冲刷腐蚀行为的研究》文中提出湿法炼锌料浆介质中含有SiO2等固相颗粒、稀H2SO4及Cl–、F–、Zn2+、Fe3+等杂质离子,料浆泵遭受严重的液固两相流冲刷腐蚀,特别是叶轮的快速损坏使工厂频繁停机检修、更换备件,导致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给工厂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虽然工厂在改进料浆泵叶轮结构和叶轮材料采用铜合金、钛合金等高性能金属材料、工程塑料和陶瓷材料等方面作了大量工作,但这一难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到目前为止,有关湿法炼锌料浆介质中材料冲刷腐蚀行为的研究报道极少,因此,开展此领域中冲刷腐蚀的研究极为迫切。本论文以湿法炼锌料浆介质为背景,对三种不锈钢材料的冲刷腐蚀机理和影响因素等展开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以期为料浆泵叶轮的合理选材提供理论依据,同时研究结果对于耐冲刷腐蚀材料的开发以及丰富摩擦学理论将具有重要意义。论文首先对料浆泵叶轮进行失效分析,同时采用电化学方法和旋转圆盘冲刷腐蚀试验装置对湿法炼锌过程的腐蚀性及叶轮不同部位冲刷作用的动力学特性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现采用的奥氏体不锈钢(0Cr25Ni18Mo)叶轮的失效是腐蚀和机械冲刷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冲刷作用占主导地位;叶轮材料的硬度低、抗冲刷磨损性能差是导致其快速损坏的主要原因。料浆的流速和固体颗粒的浓度,即颗粒的冲击动量对叶轮不同部位损坏程度有重要影响,叶轮外缘由于流速大且固体颗粒浓度高,冲击动量大,因而冲刷腐蚀失重速率大,叶轮中心处附近由于流速小且固体颗粒浓度小,冲击动量小,因而冲蚀失重速率小。电化学分析表明,增大介质中的SO42-、Cl-、F-浓度,使叶轮材料的维钝电流密度ip和致钝电流密度ipp增大、钝化区间缩小、腐蚀速度加大,当SO42-、Cl-、F-同时存在时,对叶轮材料的腐蚀有强烈协同促进作用,从而增大叶轮材料的冲刷腐蚀失重率;而Zn2+、Fe3+、Cd2+等阳离子使材料的腐蚀电位正移,维钝电流密度ip降低、促进材料钝化,对材料的腐蚀有抑制效应,降低试验材料的腐蚀分量,从而使冲刷腐蚀失重率减小。研究结果对耐冲刷腐蚀材料的开发和理论研究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对常用耐蚀或耐磨材料的冲刷腐蚀研究表明,在湿法炼锌介质中,选用传统的耐蚀或耐磨材料作为料浆泵叶轮无法保证其较长服役寿命。而具有一定耐蚀性和一定抗变形或耐磨能力的不锈钢系列材料有可能成为未来耐冲刷腐蚀的首选,初步筛选出了较适合于此介质环境下的3种候选材料:含氮双相不锈钢、17-4PH沉淀硬化不锈钢和σ相强化奥氏体不锈钢。对含氮双相不锈钢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模拟湿法炼锌料浆介质中,在试验氮量范围内,随含氮量增加,腐蚀电流密度逐渐减小、钝化区逐渐增大,双相钢的纯腐蚀速率(Vc)逐渐减小。但纯冲刷速率(Ve)和整个材料流失速率(Vt)并未随含氮量的增加而减小,当含氮量在0.1%~0.3%时,钢中奥氏体相(γ)含量为30%~70%、其余为铁素体相(α),两相比例比较适当,其Ve和Vt较低,双相钢有较好的抗冲刷腐蚀性能,当两相含量相当时,其Ve和Vt最低,双相钢的抗冲刷腐蚀性能最好。硬度不是双相钢抗冲刷腐蚀性能的决定因素,形变强化能力才对其起决定作用。对17-4PH沉淀硬化不锈钢的研究表明, 460℃时效处理时,钢中析出大量弥散分布的富铜相,硬度最高,在模拟试验料浆介质环境下,抗冲刷腐蚀性能最好。与失效叶轮相比,硫酸浓度对17-4PH钢的冲刷腐蚀失重速率的影响显着,当硫酸浓度低时, 17-4PH钢的抗冲刷腐蚀性能比失效叶轮好,当硫酸浓度高时,抗冲刷腐蚀性能比失效叶轮差。对σ相强化奥氏体不锈钢的研究表明,σ相硬度高、在软的奥氏体基体中起到骨架作用,耐磨性得到提高,同时σ相中主要耐蚀合金元素含量高,与基体的电极电位差小,耐蚀性良好,因而具有优良的抗冲刷腐蚀性能。时效处理后析出的细针片状σ相,在软的基体上弥散分布,对钢进一步强化,而基体中的主要耐蚀合金元素的含量没有明显降低,耐蚀性仍很好,因而抗冲刷腐蚀性能得到进一步提高。在模拟湿法炼锌料浆介质中,σ相强化奥氏体不锈钢材料的冲刷腐蚀失重速率比失效叶轮材料相比降低了57%。系统研究了主要环境参数对σ相强化奥氏体不锈钢和失效叶轮材料冲刷腐蚀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VE-C与υ之间满足指数关系:VE-C = k1·υn1 ,在试验条件下,n1值在12.5之间,与通常气固冲蚀的速度指数25要小; SiO2固体颗粒浓度在5%和20%附近时,VE-C增大的幅度显着;VE-C随SiO2粒度Dp增大呈近似线性关系增大;在料浆H2SO4浓度较低时,材料的耐冲刷腐蚀性能主要取决于材料的抗冲刷磨损性能,当H2SO4浓度较高时,材料的耐冲刷腐蚀性能除取决于材料的抗冲刷磨损性能外,还与其耐腐蚀性,尤其是冲刷与腐蚀交互作用的失重速率(Vs)的大小有关。将研究结果绘制出了流速-SiO2颗粒尺寸、流速-SiO2颗粒浓度和流速-H2SO4浓度的材料流失机制图,可以对工况条件变化时材料的流失情况作出预测。通过三种研究不锈钢与失效叶轮材料冲刷腐蚀对比试验表明,在湿法炼锌料浆介质中,σ相强化奥氏体不锈钢材料的抗冲刷腐蚀性能最好,明显高于现使用叶轮材料。因此,利用弱阴极第二相强化是开发料浆泵叶轮等过流部件材料,延长其使用寿命的一种有效途径。
王凯旋[4](2005)在《新型通用性镍基耐蚀合金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依据百分因子(APE)法和参考现今先进耐蚀合金,通过添加合金元素铬、钼和铜预设计了6种通用性镍基耐蚀合金,应用真空感应炉、手工电弧炉及真空自耗电弧炉熔炼合金获得良好的效果,对熔炼工艺进行总结及总体评价,得到了合金元素在熔炼中的损耗率。经过多种工艺参数的固溶处理,通过金相分析得出合金在不同熔炼方法下的较为合理的固溶工艺;应用扩散理论及微观组织分析推导出一个半经验性的固溶工艺公式。在高温(600℃,90h)氧化试验中,合金表现出良好的抗高温氧化性。与奥氏体不锈钢1Cr18Ni9Ti比较,设计合金在硫酸、盐酸、硝酸、磷酸、混合酸、三氯化铁溶液及强碱(氢氧化钠)溶液(90℃)中有优异的耐蚀性能和良好的通用耐蚀性(耐氧化性、还原性、氧化-还原复合介质、碱溶液以及优良的抗点蚀性能),对设计合金进行评价优选出通用性耐蚀合金配方。固溶态合金的耐蚀性比铸态合金的耐蚀性有所提高。随着APF的增大合金的抗氧化性介质的耐蚀性能提高,抗还原性介质的耐蚀性能降低。分析合金元素对合金耐蚀及抗高温氧化性能的作用。运用固体与分子经验电子理论(余氏理论)分析并建立了镍基耐蚀合金中存在的主要价电子结构模型,计算了不同结构单元的价电子结构参数。从电子层次上对镍基耐蚀合金中固溶效应进行分析及解释。对后续研究工提出了看法。
秦紫瑞,李隆盛,郭宁,郭珊[5](2001)在《磷酸泵用新型合金钢的组织与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阐述研制的新型铸造合金钢经 1 1 5 0℃水冷固溶处理后 ,在 3 0 %P2 O5,4 5 %H2 SO4、 2 %F- 、 0 6 %Fe+++、 3 0 0 μg/gCl- 、 2 8%~ 3 1 %CaSO4,温度为 80℃的苛刻介质中 ,具有优良的抗均匀腐蚀、电化学腐蚀、点蚀与磨蚀性能。该合金钢经 80 0℃× 2h空冷的敏化处理后 ,仍具有良好的抗晶间腐蚀性能。由此钢制造的料浆泵叶轮和整机的现场运转表明 ,能够较好地满足复合磷肥生产流程对泵的腐蚀与磨蚀的要求 ,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秦紫瑞,郭宁[6](1995)在《耐复合介质泵用合金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采用了金相显微镜、X 射线衍射和电子探针相结合的方法,观察与分析了合金的金相组织,并采用多种腐蚀试验方法,研究了耐复合介质"10%NaClO+4%NaCl"、温度为50℃条件下的泵用新型合金的均匀腐蚀、晶间腐蚀与点蚀行为。试验结果表明,新型合金经1220℃×2h 水冷固溶化处理后,使该合金具有良好的耐均匀腐蚀性能,并具有较高的抗晶间腐蚀与抗点蚀能力和满意的铸造性能。
秦紫瑞,孙敬元,郭珊,高文华[7](1995)在《耐黄碱泵用铸造Ni-Mo合金的组织与性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采用金相显微镜、x射线衍射、电子探针和透射式电子显微镜相结合的分析方法,研究了铸造Ni-Mo合金的组织;通过均匀腐蚀、晶间腐蚀和点腐蚀等多种腐蚀试验方法研究了合金的耐蚀性能。试验结果表明,铸造Ni-Mo合金在60%Na2S、温度为75℃黄碱介质的苛刻条件下具有良好的耐蚀性能。这种合金还具有较好的综合机械性能与铸造性能。
秦紫瑞,李隆盛,于勇[8](1985)在《Ni—Cr—Mo型铸造镍基合金热处理方案的研究》文中认为在本项研究工作中,探讨了不同的热处理制度对铸造镍基合金的耐蚀性和机械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适宜的热处理方案是加热温度为1250±10℃.保温1.5小时后水淬的固溶处理。通过这种热处理可使合金的耐蚀性和塑性明显提高,而抗拉强高和硬度略有降低,对切削加工性能有所改善。
二、耐复合介质泵用合金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耐复合介质泵用合金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新型Ni-Cr-Mo-Mx耐蚀合金的研制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腐蚀的概况 |
1.1.1 腐蚀的定义 |
1.1.2 腐蚀的危害及防腐的意义 |
1.2 耐腐蚀材料 |
1.2.1 耐腐蚀非金属材料 |
1.2.2 耐腐蚀金属材料 |
1.3 镍基耐蚀合金概况 |
1.3.1 常用镍基耐蚀合金 |
1.3.2 通用型镍基耐蚀合金 |
1.3.3 镍基耐蚀合金的研究进展 |
1.4 合金的成分设计与制备 |
1.4.1 合金的成分设计 |
1.4.2 Ni-Cr-Mo-Mx合金的制备 |
1.5 本课题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
第2章 Ni-Cr-Mo-Mx耐蚀合金的浸蚀研究 |
2.1 Ni-Cr-Mo-Mx合金在硫酸中的腐蚀 |
2.1.1 硫酸浓度的影响 |
2.1.2 合金中Cu含量的影响 |
2.1.3 合金元素Ti和Fe的影响 |
2.2 Ni-Cr-Mo-Mx合金在盐酸中的腐蚀 |
2.2.1 盐酸浓度的影响 |
2.2.2 合金中Cu含量的影响 |
2.2.3 合金元素Ti和Fe的影响 |
2.3 Ni-Cr-Mo-Mx合金在混和酸中的腐蚀 |
2.3.1 合金中Cu含量的影响 |
2.3.2 合金元素Ti和Fe的影响 |
2.4 Ni-Cr-Mo-Mx合金在FeCl3溶液中的腐蚀 |
2.4.1 合金元素Cu的影响 |
2.4.2 合金元素Ti和Fe的影响 |
2.5 实验结果分析及讨论 |
2.5.1 Ni-Cr-Mo-Mx合金耐硫酸腐蚀介质的能力 |
2.5.2 Ni-Cr-Mo-Mx合金耐盐酸腐蚀介质的能力 |
2.5.3 Ni-Cr-Mo-Mx合金耐混和酸腐蚀介质的能力 |
2.5.4 合金耐点蚀能力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Ni-Cr-Mo-Mx耐蚀合金的电化学腐蚀 |
3.1 腐蚀电化学概述 |
3.1.1 电极电位与腐蚀倾向 |
3.1.2 电极极化 |
3.1.3 钝态阳极极化曲线的基本特征 |
3.1.4 极化曲线测量原理与方法 |
3.2 Ni-Cr-Mo-Mx耐蚀合金的电化学腐蚀动力学 |
3.2.1 合金在80%硫酸中的极化曲线 |
3.2.2 合金在30%盐酸中的极化曲线 |
3.2.3 合金在6%三氯化铁溶液中的极化曲线 |
3.3 电化学实验结果分析及讨论 |
3.3.1 Ni-Cr-Mo-Mx合金耐氧化性介质腐蚀的能力 |
3.3.2 Ni-Cr-Mo-Mx合金耐还原性介质腐蚀的能力 |
3.3.3 Ni-Cr-Mo-Mx合金耐点蚀能力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Ni-Cr-Mo-Mx合金的高温氧化特性 |
4.1 金属高温氧化概述 |
4.2 合金氧化的动力学研究 |
4.2.1 实验材料 |
4.2.2 实验方法 |
4.2.3 合金的氧化动力学曲线 |
4.2.4 合金元素影响高温氧化速度原因分析 |
4.3 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2)Ni-Cr-Mo-Cu合金的耐蚀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插图索引 |
第1章 综述 |
1.1 腐蚀的定义与学科领域 |
1.2 耐腐蚀材料 |
1.2.1 耐腐蚀非金属材料 |
1.2.2 耐腐蚀金属材料 |
1.3 镍基耐蚀合金概况 |
1.3.1 常用镍基耐蚀合金 |
1.3.2 通用型镍基耐蚀合金 |
1.3.3 镍基耐蚀合金的研究进展 |
1.4 本课题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
第2章 Ni-Cr-Mo-Cu耐蚀合金的浸蚀研究 |
2.1 Ni-Cr-Mo-Cu合金平均腐蚀速率的测定 |
2.1.1 实验情况简介 |
2.1.2 实验结果 |
2.1.3 通用性合金配方的选择 |
2.2 Ni-Cr-Mo-Cu合金在硫酸中的腐蚀 |
2.2.1 浓度的影响 |
2.2.2 温度的影响与腐蚀活化能的计算 |
2.2.3 合金腐蚀产物分析 |
2.3 Ni-Cr-Mo-Cu合金在盐酸中的腐蚀 |
2.3.1 浓度的影响 |
2.3.2 温度的影响与腐蚀活化能计算 |
2.3.3 腐蚀产物分析 |
2.4 Ni-Cr-Mo-Cu合金在混合酸中的腐蚀 |
2.4.1 温度的影响 |
2.4.2 腐蚀产物分析 |
2.5 实验结果分析及讨论 |
2.6 小结 |
第3章 Ni-Cr-Mo-Cu耐蚀合金的电化学腐蚀 |
3.1 腐蚀电化学概述 |
3.1.1 电极电位与腐蚀倾向 |
3.1.2 电极极化 |
3.1.3 钝态阳极极化曲线的基本特征 |
3.1.4 极化曲线测量原理与方法 |
3.2 Ni-Cr-Mo-Cu耐蚀合金电化学腐蚀的热力学分析 |
3.3 Ni-Cr-Mo-Cu耐蚀合金的电化学腐蚀动力学 |
3.3.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3.3.2 实验结果 |
3.3.3 添加元素的作用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4章 Ni-Cr-Mo-Cu合金的高温氧化特性 |
4.1 金属高温氧化概述 |
4.2 Ni-Cr-Mo-Cu合金氧化热力学分析 |
4.3 Ni-Cr-Mo-Cu合金氧化的动力学研究 |
4.3.1 实验材料 |
4.3.2 实验方法 |
4.3.3 Ni-Cr-Mo-Cu合金的氧化动力学曲线 |
4.3.4 Ni-Cr-Mo-Cu合金氧化活化能的计算 |
4.3.5 Ni-Cr-Mo-Cu氧化过程实际驱动力分析 |
4.3.6 氧化产物分析 |
4.3.7 讨论 |
4.4 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3)酸性液固两相流中不锈钢冲刷腐蚀行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表 |
1 绪论 |
1.1 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金属材料冲刷腐蚀的研究概况 |
1.2.1 液固两相流冲刷腐蚀的特点 |
1.2.2 冲刷和腐蚀的交互作用及影响因素 |
1.2.3 金属材料液固两相流冲刷腐蚀理论模型 |
1.2.4 酸性介质下耐冲刷腐蚀用材料的研究现状 |
1.3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主要研究内容 |
2 试验材料与试验方法 |
2.1 引言 |
2.2 试验材料及化学成分、组织和性能检测 |
2.3 冲刷腐蚀试验 |
2.3.1 冲刷腐蚀试验机的制备 |
2.3.2 试验介质 |
2.3.3 电化学测试 |
2.3.4 冲刷腐蚀各参数的物理意义 |
3 叶轮的失效分析及湿法炼锌过程腐蚀与冲刷特性的分析 |
3.1 引言 |
3.2 叶轮的失效分析 |
3.2.1 料浆泵的工况条件 |
3.2.2 叶轮的失效分析 |
3.3 湿法炼锌过程腐蚀与冲刷特性的分析 |
3.3.1 试验方法 |
3.3.2 料浆的腐蚀性 |
3.3.3 料浆的冲刷特性 |
3.4 本章小结 |
4 常用耐蚀和抗磨材料在模拟介质中的冲刷腐蚀 |
4.1 引言 |
4.2 试验材料及方法 |
4.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含氮双相不锈钢冲刷腐蚀行为的研究 |
5.1 引言 |
5.2 试验方法 |
5.3 含氮量对双相不锈钢组织和冲刷腐蚀行为的影响 |
5.3.1 含氮量对双相不锈钢组织的影响 |
5.3.2 含氮量对双相不锈钢电化学行为的影响 |
5.3.3 含氮量对双相不锈钢冲刷腐蚀行为的影响 |
5.4 热处理温度对双相不锈钢组织和冲刷腐蚀性能的影响 |
5.4.1 固溶处理温度对双相不锈钢组织和冲刷腐蚀性能的影响 |
5.4.2 时效处理温度对双相不锈钢冲刷腐蚀行为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6 17-4PH 不锈钢在酸性水砂介质中的冲刷腐蚀行为 |
6.1 引言 |
6.2 试验方法 |
6.3 热处理对17-4PH 钢组织和硬度的影响 |
6.3.1 固溶处理温度对硬度的影响 |
6.3.2 时效处理温度对17-4PH 钢组织的影响 |
6.3.3 时效处理温度对17-4PH 钢硬度的影响 |
6.4 时效处理温度对17-4PH 钢冲刷腐蚀性能的影响 |
6.5 硫酸浓度对17-4PH 钢冲刷腐蚀性能的影响 |
6.6 本章小结 |
7 σ相强化奥氏体不锈钢冲刷腐蚀行为的研究 |
7.1 引言 |
7.2 试验方法 |
7.3 σ相强化奥氏体不锈钢材料的设计思路 |
7.4 化学成分和时效处理对σ相强化奥氏体不锈钢组织的影响 |
7.4.1 化学成分对σ相强化奥氏体不锈钢组织的影响 |
7.4.2 时效处理对σ相强化奥氏体不锈钢组织的影响 |
7.5 σ相强化奥氏体不锈钢冲刷腐蚀行为的研究 |
7.5.1 化学成分对σ相强化奥氏体不锈钢冲刷腐蚀行为的影响 |
7.5.2 时效处理对σ相强化奥氏体不锈钢冲刷腐蚀行为的影响 |
7.5.3 σ相强化奥氏体不锈钢冲刷腐蚀微观机理探讨 |
7.6 本章小结 |
8 主要环境参数对不锈钢冲刷腐蚀行为的影响 |
8.1 引言 |
8.2 料浆流速对不锈钢冲刷腐蚀速率的影响 |
8.3 固体颗粒浓度对不锈钢冲刷腐蚀速率的影响 |
8.4 固体颗粒粒度对不锈钢冲刷腐蚀速率的影响 |
8.5 料浆酸浓度对不锈钢冲刷腐蚀速率的影响 |
8.6 冲刷腐蚀材料流失机制图 |
8.7 本章小结 |
9 三种不锈钢材料的抗冲刷腐蚀性能比较及经济分析 |
9.1 引言 |
9.2 冲刷腐蚀比较试验 |
9.2.1 试验条件 |
9.2.2 试验结果及分析 |
9.2.3 经济效益分析及应用前景 |
9.3 本章小结 |
10 全文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 |
(4)新型通用性镍基耐蚀合金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腐蚀 |
1.2 耐腐蚀金属材料 |
1.2.1 镍及镍合金 |
1.3 通用型镍基耐蚀合金 |
1.4 镍基耐蚀合金研究的近年进展 |
1.5 固体与分子经验电子理论 |
1.5.1 固体与分子经验电子理论的简介 |
1.5.2 固体与分子经验电子理论的应用 |
1.6 本课题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合金预设计 |
2.1 耐蚀合金化途径 |
2.2 主要合金元素对合金耐蚀性的影响 |
2.3 纯净度与耐蚀性 |
2.4 通用性镍基耐蚀合金的配方设计 |
第三章 合金的熔炼 |
3.1 合金熔炼方法的选择 |
3.2 合金元素的耗损率 |
3.3 合金熔炼 |
3.3.1 熔炼方案 |
3.3.2 熔炼效果的对比 |
3.4 小结 |
3.5 熔炼试验总结及注意事项 |
第四章 固溶处理及高温氧化试验 |
4.1 镍基合金固溶处理 |
4.2 镍基合金固溶处理半经验公式 |
4.3 高温氧化试验 |
4.3.1 试验简介 |
4.3.2 试验结果及分析 |
4.4 热锻试验简介 |
第五章 合金腐蚀试验 |
5.1 试验情况简介 |
5.2 实验结果 |
5.3 实验数据分析及结论 |
5.4 小结 |
第六章 镍基合金的价电子结构研究 |
6.1 计算方法概述 |
6.1.1 键距差(Bond Lenghth Difference---BLD)法 |
6.2 基本价电子结构参数 |
6.3 镍基合金价电子结构 |
6.3.1 Ni-Me单元价电子结构及其模型 |
6.3.2 Ni-Me单元价电子结构计算数据 |
6.3.3 Ni-Me~XMe~Y单元价电子结构及其模型 |
6.3.4 Ni-Me~X-Me~Y单元价电子结构计算数据 |
6.3.5 Ni-Me~X-Me~Y-Me~Z单元价电子结构及其模型 |
6.3.6 Ni-Me~X-Me~Y-Me~Z单元价电子结构计算数据 |
6.4 镍基合金的价电子结构分析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5)磷酸泵用新型合金钢的组织与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前 言 |
2 试验钢的成分及生产工艺 |
2.1 化学成分设计 |
2.2 冶炼及热处理 |
3 金相组织观察与分析 |
4 均匀腐蚀行为 |
5 电化学腐蚀与点蚀行为 |
5.1 电化学腐蚀行为 |
5.2 点蚀行为 |
6 磨蚀行为 |
7 晶间腐蚀行为 |
8 力学性能 |
9 铸造性能 |
10 泵件与样机的现场运转试验 |
11 结 论 |
四、耐复合介质泵用合金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型Ni-Cr-Mo-Mx耐蚀合金的研制及其性能研究[D]. 李智. 兰州理工大学, 2008(09)
- [2]Ni-Cr-Mo-Cu合金的耐蚀性能研究[D]. 吕学飞. 兰州理工大学, 2006(09)
- [3]酸性液固两相流中不锈钢冲刷腐蚀行为的研究[D]. 李平. 华中科技大学, 2006(03)
- [4]新型通用性镍基耐蚀合金的研究[D]. 王凯旋. 兰州理工大学, 2005(05)
- [5]磷酸泵用新型合金钢的组织与性能的研究[J]. 秦紫瑞,李隆盛,郭宁,郭珊. 上海金属, 2001(06)
- [6]耐复合介质泵用合金的研究[J]. 秦紫瑞,郭宁. 流体机械, 1995(12)
- [7]耐黄碱泵用铸造Ni-Mo合金的组织与性能[J]. 秦紫瑞,孙敬元,郭珊,高文华. 石油机械, 1995(10)
- [8]Ni—Cr—Mo型铸造镍基合金热处理方案的研究[J]. 秦紫瑞,李隆盛,于勇. 热加工工艺, 198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