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遥测系统数据终端的研制(论文文献综述)
舒大兴[1](2005)在《水文信息系统现代化研究 ——水文信息采集、传输、处理及应用》文中指出本文以江、河、湖、库的水文要素为监测对象,研究水文信息系统中各种水文信息的监测、采集、传输和处理技术,为国家水利信息系统现代化建设服务。主要研究内容有: 在众多的水文信息中,水位要素非常重要。本文分析了现有水位传感器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利用光电技术、磁簧技术、省电技术、编码技术和误差修正技术,研制出具有毫米级精度的浮子式水位传感器。阐述了该仪器研制的理论基础,并阐明其智能化、大量程、高精度、低功耗、无磨损的显着技术特点。 水文信息遥测控制终端的智能化水平决定水文测报系统的先进性和稳定可靠性。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我们结合国内应用要求和通信状况,使用总线技术、通信技术、测控技术、存储技术、防雷技术等,研制出YDZ-YL300型通用遥测控制终端,广泛用于水情、水环境、气象和大坝安全等自动化监测系统中。 通信事业发展迅速,水文信息传输方法很多。本文分析了各种通信方式的特点,认为超短波通信在测报系统中还具有生命力,GPRS是发展方向。针对超短波通信,提出WDTP协议,可减小数据通信误码率。 本人独立研制的水文信息实时处理软件使用了硬件接口技术、检错技术、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在无人干预的条件下,能实现水文信息实时接收、直观显示、准确存储、越限报警功能,并通过网络及时传送到上级部门。研究了水文资料计算机整编软件,将零星的水文信息按规范整编成系统的资料,解决整编定线技术难点。通过对河道水力特性分析,提出了受洪水和回水混合影响的水位流量关系整编方法,并应用到资料整编工作中。 实时洪水预报是实时水文信息的具体应用,研制洪水预报组件,使洪水预报模型灵活应用;本文分析了洪水预报误差来源,提出应该先对预报模型的初始值进行校正,再对预报结果进行实时校正的思路,以提高实时预报成果的精度;由水箱模型结构的启发,建立了水箱结构的四层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模型的级数与雨量站数量和分布有关,在输入层加入流量因素,能明显提高预测精度。
宋军[2](2018)在《高强预应力锚索快速施工与智能监测预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西部山区地质条件复杂,各种地质灾害频繁发生,严重威胁到人民生命财产和重要基础设施的安全。预应力锚固技术作为提高岩土工程稳定性和解决复杂岩土工程问题最经济有效的方法之一,在地质灾害快速处置过程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也暴露出了一些不足。其中,高强预应力锚索的快速施工与监测预警是关键性技术问题。以地质灾害快速处置过程中的预应力锚固为工程研究背景,采用理论分析、试验研究与仿真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预应力锚索快速施工与监测预警开展较系统的研究。首先,对高强预应力锚索的锚固性能进行试验研究。然后,开发研究适于高强预应力锚索快速钻进成孔的潜孔锤偏心跟管钻具及其配套技术体系,并采用ANSYS Workbench 12.0软件对潜孔锤偏心跟管钻具进行计算机仿真分析。最后,研究开发具有多路预应力实时监测、数据储存、远传、处理和超限报警功能的预应力锚索智能遥测系统,实现锚索预应力监测预警自动化。所获得的研究成果应用于现场实际工程,并就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优化和完善。以理论为基础,以工程应用为目的,构成了高强预应力锚索快速施工与智能监测预警研究比较完整的理论与实践体系。主要研究成果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开展高强预应力锚索的锚固性能试验研究。收集国内外主要的高强预应力锚固技术体系相关资料,研究主要生产厂家高强预应力锚固技术体系的结构形式、应用领域、使用情况等,并对高强预应力锚固技术体系在地质灾害防治中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针对2000MPa级高强预应力锚固技术体系开展相关的锚固体系承载力试验,钢绞线在不同应力状态下的耐腐蚀性能试验,以及锚索锚固段钢绞线应力分布试验。研究锚固体系的结构性能、耐腐蚀性及应力变化等;开展现场试验工作,获取高强预应力锚索的性能参数,对高强预应力锚索在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中应用的适宜性、优越性进行分析研究。(2)开展潜孔锤偏心跟管钻具设计及配套技术研究。结合地质灾害快速治理对高强预应力锚索锚固的快速成孔需求,分析潜孔锤偏心跟管钻具的工作原理,对钻具结构进行优化设计。在此基础上,对钻具材料选择及热处理工艺、配套机具、钻进设备及器具的选型配套、钻进工艺等开展较系统的研究。研制了新型潜孔锤偏心跟管钻具,通过对钻具应力分析,结合计算和模拟现场施工情况,采取了加厚、增大圆弧等方法对偏心跟管钻具改进结构设计,有效地消除了局部应力过大现象,达到了优化跟管钻具结构的目的。同时对钻具原材料的优选和设计合理的热处理工艺,使钻具的寿命得到提高。通过研究跟管钻进辅助机具,对原有的套管靴结构进行改进,从而提高套管靴的使用寿命。此外,根据研制的新型潜孔锤跟管钻具的特点,优化了钻机、空压机、钻杆、潜孔锤等设备器具的选型配套,提高了钻具综合能力。(3)开展潜孔锤偏心跟管钻具的计算机仿真分析。采用ANSYS Workbench12.0有限元数值模拟分析软件,分别从复合偏心钻头和导正器模型分析--导正器、复合偏心钻头和套管模型分析--导正器、复合偏心钻头和套管模型与岩土模型相互作用分析三个步骤对偏心跟管钻具进行计算机仿真分析。从复合偏心钻具接触配合结果来看,钻压和冲击载荷对导正器和复合偏心钻头应力影响较小,而侧向岩土顶推力对导正器和复合偏心钻头应力影响大;中间小台阶造成局部应力集中,该位置是复合偏心钻头和导正器的应力危险位置;结构总变形小于0.005mm,塑性变形较小,不会影响接触配合和设备的功能完整性;步骤二中偏心跟管钻具和导正器最大应力和应变出现位置与步骤一计算结果一致。三个部件的变形均控制在0.005mm以内,塑性变形较小,不会影响接触配合和设备的功能完整性;步骤三最大应力出现位置与步骤一和步骤二计算结果一致,证明步骤一、二对钻具载荷约束情况较为安全、合理。(4)开展预应力锚索智能监测预警系统研究。结合地质灾害治理对高强预应力锚索应力监测预警的迫切现实需求,从新型应变式锚索预应力传感器、多通道智能数据采集装置、数据传输方式、专用数据管理软件、系统调试与计量检定等方面开展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研制开发出一套具有数据传输稳定、自动化程度高、可靠性好、适合野外恶劣环境使用的新型长效锚索预应力实时自动遥测系统,具有多路预应力实时监测、数据储存、远传、处理和超限报警等功能。(5)开展现场试验研究。将所研究的潜孔锤偏心跟管钻具及其配套技术分别在大岗山水电站与梨园水电站进行现场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所研究的偏心跟管钻具工作稳定、可靠、寿命长,配套的跟管钻进方法与当前钻进方法相比综合钻进效率提高20-50%。研制的锚索预应力实时自动遥测系统实现了锚索预应力监测预警自动化。仪器技术性能指标满足设计要求。经过1个水文年的现场试验,预应力锚索实时自动遥测系统运转正常,完全满足设计要求。
李启奕[3](2014)在《变电站电能计量遥测系统运维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电力需求越来越大,作为经济水平重要衡量指标的供电量也显得愈发重要。电能计量作为衡量电量大小的“一杆秤”关系到供售方和购电者双方的利益,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近年来,广东电网年供电量超过1300亿kWh大关,电网的也在不断建设与发展,电能计量遥测系统的运维管理工作对于电网企业的运营显发出愈来愈重要的作用。过去在一般情况下,电量的结算需要人工抄表,即专人到现场抄录电能表数据并统计计算电量,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就产生了抄表数据误差、计算误差、时间误差等问题。由现代化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等组成的计量遥测系统在计量领域已经开始了全面的应用,可以准确、及时的远程采集电能表数据并统计计量电量,全面反映电量流动情况,为电力营销工作提供技术支持。然而随着电网规模越来越大,网络架构越来越复杂,安全生产、供电质量、线损、电费管理等考核指标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改革在不断推进,过去我国的电力工业一直在“重发、轻供、不管用”的不良现象下缓慢发展[1],在这种观念支撑下,电网企业一向比较重视发电、输电设施的建设,关注电网安全建设,忽视或者说缺乏用科学手段进行用电管理、用电监察等电力营销工作,在电力营销方面尤其是计量业务的管理不到位,得不到重视和发展,技术上还是采用了人工抄表、人工计算线损等落后的方式进行,这已成为了我国电力工业发展的瓶颈。这些年来的电力体制的改革和技术的进步,为建立电能计量遥测系统以提高电力企业自动化水平和运行管理效益提供了契机,电能计量遥测系统经过建设和投入使用后,电能计量遥测系统作为电力营销系统和未来电网商业化运营的技术支持也起到重要的作用,同时不断有新设备、新技术投入计量遥测系统并得到了很好的推广应用。经过近几年来的管理运维,这个系统也开始不断走向成熟,业务应用越来越全面,但也不可避免的出现各种问题,他来源于计量遥测系统内部的设备,也与管理运维方式有关,这期间出现的抄表失败、数据错乱、设备故障、通道故障等等一系列的的问题,伴随着业务的爆发式增加这些问题凸显出来变成了尖锐的矛盾亟待解决。变电站电能计量遥测系统不仅关系到了电网计量装置的运维更影响了电力营销中的电量结算、线损分析,用电考核等工作。因此本文致力于推行变电站电能计量遥测系统运维管理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通过介绍了变电站电能计量遥测系统架构,对系统组成的每一个元素进行深入的剖析,提出了其中容易产生的一些问题,2、介绍了利用计量自动化系统这一个有力的平台,通过各个系统应用功能来排查遥测系统各种问题,3、通过介绍了惠州供电局的变电站电能计量遥测运维的方案和措施,提炼总结了方法和思路,提出着重以母线电量不平衡率分析来带动整个遥测系统的运维工作,并阐述了实践过程和实践效果。通过本文的研究分析,解决了计量遥测系统运维管理方面的问题,提高电力营销管理尤其是计量运维水平,促进企业经济效益提高。
许书诚[4](2011)在《无人机遥测系统地面站设计与动态任务分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遥测系统是测控系统的一个分支,在整个无人机系统中,遥测系统是其中一个重要部分。通过遥测系统,地面测控中心的测控人员可以观测到无人机及机载设备的状态与及参数。通过观测到的数据,按需要发送遥控命令,从而让无人机更好的完成任务。目前遥测系统地面站的设备复杂,通用性、灵活性、稳定性差,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套体积小、便携性好、精度高的遥测系统地面站。计算机、网络通信、嵌入式技术的发展为遥测系统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从而更好地迎合未来战场的需要。本课题是以32位微处理器ARM9(S3C2440A)为主控平台,搭载了实时性强的μC/OS-Ⅱ操作系统,采用分布式技术进行无人机远程遥测,从而使性能和灵活性得到了提高。在实时性要求不高的情况下,通过GPRS模块实现遥测终端与测控中心之间的通信,从而降低成本。测控中心的遥测软件能显示无人机以及机载设备的状态与参数,以及能对遥测数据保存以便事后分析。本课题是在对遥测系统原理充分掌握的情况下进行设计的。先是对遥测终端的硬件进行了设计,主要包括芯片的选取以及外围电路的设计;然后对软件部分进行了设计,其中包括操作系统的选取,μC/OS-Ⅱ移植,编写外设驱动程序以及应用程序。本课题通过G20模块以及采用TCP协议实现遥测终端与测控中心之间的通信,并且对遥测数据帧格式以及同步码进行了设计。同时测控中心里,采用delphi软件开发了遥测显示系统软件,从而能够实时观测到无人机的遥测数据以飞行航迹,同时软件具有数据保存以及数据回放功能,以便事后进行分析。最后根据实时遥测数据以及任务需要对多无人机进行动态任务分配,以便无人机更好的完成任务。先是建立数学模型,然后改进现有的算法,最后用MATLAB软件进行仿真,为下一步遥控系统的研究做好了铺垫。本课题设计的地面遥测终端性能强、体积小、便携性好;测控中心的遥测显示系统软件可移植行好,对硬件没有特殊要求;多无人机动态任务再分配也取得了良好的仿真效果。因此本课题对后续类似课题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邹小飞[5](2008)在《无人机通用遥测平台的实现》文中研究说明本课题是针对我国无人机应用领域各种型号无人机遥测系统相互独立、兼容性和通用性差的缺点,设计的一种面向通用性的无人机遥测系统。论文从机载设备和地面设备两个方面实现遥测系统的硬件选取,在此基础上构建遥测系统模型,并对系统的调制方式、飞行高度与作用距离、自由空间传输损耗、串口速度等进行理论分析,完成数传电台2CPFSK接收信号参数估计和仿真。本课题选择Visual C++作为软件开发环境,首先完成参数实时通信设计,规定串口通信协议,解决不同帧长遥测数据接收问题,完成串口通信开发;然后完成参数界面显示的设计,遥测用户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参数配置,实现界面的通用功能;接着分析遥测数据处理过程,建立遥测数据库,选择ODBC技术访问数据库,完成数据库信息显示界面以及航迹折线图的设计;最后完成通用显示界面、串口实时通信以及数据处理部分的调试,完成系统硬件安装调试,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系统联调,成功实现通用遥测功能,该系统能够应用于无人机遥测数据的实时显示和事后数据分析。
郦绍光[6](2016)在《基于Zigbee技术的活塞顶面瞬态温度测试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对于高速往复运动的活塞顶面瞬态温度测试中最大的难度在于温度数据如何传输至缸外。本文设计的基于Zigbee无线通信技术的瞬态温度采集系统能够较好的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借鉴先前比较成功的蓝牙遥测方式,红外遥测方式以及储测方式的经验,分析三种测试手段的优缺点,最终确定Zigbee作为测试方案的无线通信方式。该方案中热电偶信号经冷端补偿电路和信号调理电路处理后,由单片机内置高速AD转换器转换成数字信号后保存至F-RAM存储器中,然后通过Zigbee无线发射模块将温度数据以数据包的形式发送至缸外。通过对硬件电路与软件策略的优化使采样频率提高至98kHz。自定义了上下位机之间的通信协议实现了两者之间的双向通信,实现对采集系统的工作状态的实时监测与控制。此外新系统在工作稳定性与可靠性、微功耗方面等都有所改进。所设计的系统在云内4100QB-2柴油机上进行了实机试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扭矩下,随着转速的提升,燃烧持续期内的温度波动幅值会呈现下降趋势;在相同转速下,随着扭矩的提升,燃烧持续期外的平均温度以及持续期内的温度波动幅值都会增加。此结果与国外用四连杆引线机构所测的活塞顶面瞬态温度变化规律及理论分析吻合,验证了该系统具有较好的可靠性与较高的测试精度。同时论文中也对试验过程中暴露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改进的意见。
徐允鹤[7](2009)在《基于GPS和北斗导航技术的靶船遥测系统设计》文中认为随着很多新式武器装备部队,我军现代化程度也得到不断提高。由于大射程导弹的不断入役,导致我军现有的靶船遥测系统已经很难满足海上打靶试验的要求。满足远距离定位和远距离无线通信功能的新型靶船遥测系统将成为未来靶船遥测系统的发展趋势。本文以我校自研某海军试验区升级改造现有靶船遥测系统项目为背景。为适应新时代海军打靶试验的需要,再深入研究GPS和北斗导航技术的基础上,设计了基于GPS和北斗导航技术的靶船遥测系统。满足了海上打靶试验定位精度和对靶船远程监控的要求,同时本文提出的设计技术和手段将为各军种的远程遥测提供支持或在民用遥测领域得到应用。论文研究了卫星定位和远程无线通信相关技术;论文结合靶船遥测系统对定位精度和信息远程传送的实际需求,提出了GPS和北斗导航技术组合模式的靶船遥测系统设计方案。论文主要完成了靶船遥测系统的总体设计、靶载终端的数据采集和输出接口板的软/硬件设计以及地面指挥控制中心监控软件的设计三个部分。本文遵循实用性、可靠性的设计原则,提出了由靶载子系统和地面指挥控制中心子系统构成的总体设计方案。该方案是基于点对点模式的通信网络结构。利用芯片外围电路设计技术和汇编编程手段完成了数据采集与输出接口板的软硬件结构设计,实现了数据采集、保存和发送功能。利用VB和SQL 2000完成了地面指挥控制中心监控软件的设计工作,实现了信息的显示和存储功能。最后,在模拟环境下实现了地面指挥控制中心监控系统,运行结果显示本文的设计既能满足了定位精度的要求,同时也实现了信息的远程无线通信。
魏仕虎[8](2014)在《基于GPRS的水雨情遥测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洪涝灾害的发生会造成环境源污染等问题,还会对人们的财产及人身安全构成威胁。准确、实时的水雨情信息为正确部署防灾救灾工作提供了可靠依据,对合理调度配置救灾资源起着积极作用。水雨情遥测系统是能准确、实时完成对水雨情相关信息采集、处理及信息共享等任务的综合型服务系统。本文介绍了一种基于GPRS无线传输的水雨情信息遥测系统,该系统采用了GPRS无线通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实现了水雨情信息的自动测量、无线传输和自动处理功能,解决了传统水雨情测报系统信息采集与传输方面的不足。水雨情遥测系统由遥测终端和信息中心两大部分组成。遥测终端主要负责水雨情原始数据的采集与传输,它采用了传感器技术与低功耗设计方法,使用太阳能与蓄电池相配合的供电模式,适应野外工作环境;能自动完成水位、降雨量等水雨情信息的实时采集,并通过GPRS通讯网络将数据信息发送到信息中心。信息中心采用了面向对象及WEB架构技术,以SQL Server2008为数据库平台,建成了集数据处理与存储、数据管理、测量终端配置管理、数据共享于一体的信息服务系统。系统自动完成对接收数据的校验、翻译、剔伪、运算等处理工作,并按指定标准归类存储入水雨情信息数据库系统;按照实际需求配置遥测终端相关信息、监测终端运行情况;根据用户级别管理、分配用户权限等。经实际测试表明,系统具有信息采集速度快、精度高、通讯正常、工作稳定等特点,基本达到水雨情遥测系统的相关技术指标与要求。最后在文章的结尾,对系统的性能作了客观评价,并提出了进一步改进的相关建议。
武晓明[9](2006)在《基于GPRS网络水情遥测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水情遥测系统主要对水情信息进行采集和处理,并做出准确的预报和调度。GPRS通用分组无线业务是一种基于GSM全球移动通信系统的无线分组交换技术,提供端的、广域的无线IP连接。 本文介绍一种新型的无线自动水文监测网络。该网络突破传统自动水文网络信息采集和传输等方面的弱点,结合移动无线传输和INTERNET技术,使用GPRS数据终端实现水文监测的自动化、无线化。 文中首先讲述了水情遥测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随后对比传统的水情信息的传输方式,介绍了GPRS系统的相关技术和网络模型,并对GPRS的通讯协议进行分析,提出利用GPRS无线移动网络进行水情数据的传输。结合工程实际的应用,对实际应用中的结果进行了剖析。文章结尾,给出了对系统的客观、全面的评价,并对进一步改进提出了建议。
伍少成,周尚礼,张亚东,肖勇[10](2009)在《厂站电能量采集终端测试系统的研制》文中研究指明近几年来,全国各省正在大力推进电能量计量遥测系统的建设,其中通信规约调试和终端功能测试是系统建设中一项非常重要而又费时费力的工作。针对电能计量遥测系统建设的需求研制了电能量采集终端测试系统,系统由测试通信通道装置和测试主站组成,不但可以作为调试通信规约的工具,也是终端产品验收的测试平台。该系统投入使用后,大大提高了测试工作效率,为广东地区电网电能计量遥测系统建设顺利推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遥测系统数据终端的研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遥测系统数据终端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1)水文信息系统现代化研究 ——水文信息采集、传输、处理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水资源现状 |
1.1.1 世界水资源 |
1.1.2 中国水资源 |
1.2 水问题困惑与思考 |
1.2.1 洪水问题 |
1.2.2 干旱问题 |
1.2.3 水污染问题 |
1.2.4 水侵蚀问题 |
1.2.5 水文科学的发展 |
1.3 水文信息系统现代化内涵 |
1.3.1 水文信息监测系统 |
1.3.2 信息传输系统 |
1.3.3 水文信息处理系统 |
1.3.4 水文信息服务系统 |
1.3.5 保障体系 |
1.4 国际水文信息系统现代化研究进展 |
1.5 我国水文信息系统现代化研究进展 |
1.5.1 水文信息现代化历程 |
1.5.2 水文信息系统现代化特点 |
1.5.3 水文信息现代化存在的问题 |
1.5.4 水文信息现代化发展方向 |
1.6 水文自动测报系统 |
1.6.1 水文自动测报系统发展 |
1.6.2 水文自动测报系统技术 |
1.6.3 水文自动测报系统组成 |
1.7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7.1 水文信息传感技术 |
1.7.2 水文信息采集控制终端 |
1.7.3 水文信息传输 |
1.7.4 水文信息处理 |
1.7.5 水文信息实时预报应用 |
第二章 水文信息传感技术 |
2.1 雨量传感器 |
2.1.1 自记雨量计 |
2.1.2 翻斗式雨量传感器 |
2.1.3 容栅式雨量传感器 |
2.1.4 雨量传感器误差分析 |
2.2 自动雨量站 |
2.2.1 工作原理 |
2.2.2 过程控制 |
2.2.3 固态存贮 |
2.2.4 报汛方式 |
2.2.5 误差分析 |
2.3 水位传感器 |
2.3.1 接触式水位测量仪器 |
2.3.2 浮子式水位计 |
2.3.3 压力式水位计 |
2.3.4 非接触式水位传感器 |
2.4 WZY-III型磁光编码水位计 |
2.4.1 问题提出 |
2.4.2 磁光编码水位计原理 |
2.4.3 磁光编码水位计设计 |
2.4.4 应用总结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水文信息采集控制终端 |
3.1 遥测终端可靠性研究 |
3.1.1 可靠性理论 |
3.1.2 提高元件可靠性 |
3.1.3 提高单元可靠性 |
3.1.4 遥测终端可靠性设计 |
3.1.5 遥测终端软件可靠性设计 |
3.2 信息采集控制 |
3.2.1 传感器的适应性 |
3.2.2 传感器的控制 |
3.3 传输通信控制 |
3.3.1 通信设备适应性 |
3.3.2 通信体制兼容性 |
3.3.3 通信编码多样性 |
3.3.4 信道侦听 |
3.4 终端全兼容策略 |
3.4.1 遥测站作为中继站的热备份 |
3.4.2 中继站兼作遥测站 |
3.4.3 中心站兼作中继站和遥测站 |
3.4.4 远程通信设置 |
3.5 固态存储技术 |
3.5.1 存贮内容考虑 |
3.5.2 存储容量考虑 |
3.5.3 数据通信考虑 |
3.6 电源管理 |
3.6.1 终端节能设计 |
3.6.2 太阳能充电控制 |
3.6.3 遥测站电源监测 |
3.7 控制终端界面设计 |
3.7.1 按键功能 |
3.7.2 现场显示与报警 |
3.7.3 现场编程器 |
3.8 设备防雷保护 |
3.8.1 概述 |
3.8.2 避雷针 |
3.8.3 同轴电缆防雷 |
3.8.4 遥测终端防雷 |
3.8.5 综合防雷措施 |
3.9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水文信息传输 |
4.1 无线电路质量控制 |
4.1.1 无线电路质量参数 |
4.1.2 无线电路抗干扰 |
4.1.3 提高无线电路质量 |
4.2 水文信息传输途径 |
4.2.1 超短波传输 |
4.2.2 GSM短信传输 |
4.2.3 GPRS实时在线传输 |
4.2.4 卫星传输 |
4.2.5 有线传输 |
4.3 水文信息传输协议 |
4.3.1 MDLC无线传输协议 |
4.3.2 规范中水文数据帧格式 |
4.3.3 WDTP无线通信数据格式 |
4.3.4 WDTP无线组网协议 |
4.4 信号碰撞概率分析 |
4.4.1 信号碰撞概率 |
4.4.2 降低碰撞概率措施 |
4.5 水文信息传输计算机网络 |
4.5.1 计算机网络组成 |
4.5.2 计算机网络传输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水文信息处理 |
5.1 软件产品的一般性要求 |
5.1.1 软件功能 |
5.1.2 软件性能 |
5.1.3 软件可用性 |
5.1.4 界面设计原则 |
5.2 水情测报系统数据库 |
5.2.1 数据库管理系统选择 |
5.2.2 数据库优化设计 |
5.2.3 数据库安全性 |
5.2.4 水情测报系统数据库组成 |
5.3 水文信息采集软件 |
5.3.1 系统设置模块 |
5.3.2 信息采集模块 |
5.3.3 数据查询模块 |
5.4 水文资料整编系统 |
5.4.1 水文资料整编综述 |
5.4.2 水文资料整编定线 |
5.4.3 两因素综合校正法原理 |
5.4.4 两因素综合校正法应用 |
5.4.5 水文资料整编软件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水文信息实时预报应用 |
6.1 概述 |
6.2 新安江水文预报模型应用 |
6.2.1 通用组态软件 |
6.2.2 模型参数优选 |
6.2.3 模型初始值确定方法 |
6.2.4 预报成果的实时校正 |
6.3 神经网络水文预报模型应用 |
6.3.1 神经网络预测模型 |
6.3.2 流域洪水预报神经网络模型 |
6.3.3 神经网络化的水箱模型 |
6.3.4 神经网络模型计算实例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攻博期间完成的主要工作 |
(2)高强预应力锚索快速施工与智能监测预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预应力锚固机理 |
1.2.2 锚索预应力变化 |
1.2.3 锚固性能的数值模拟 |
1.2.4 预应力锚索钻进成孔方法 |
1.2.5 预应力锚索监测预警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 主要研究成果及创新点 |
第2章 高强预应力锚索锚固性能试验研究 |
2.1 概述 |
2.2 承载力试验 |
2.2.1 承载力室内试验 |
2.2.2 承载力现场试验 |
2.2.3 承载力试验结论 |
2.3 耐腐蚀性能试验 |
2.3.1 试验概况 |
2.3.2 试验实施过程 |
2.3.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2.4 锚索锚固段钢绞线应力分布试验 |
2.4.1 室内试验 |
2.4.2 现场试验 |
第3章 潜孔锤偏心跟管钻具设计及配套技术研究 |
3.1 概述 |
3.2 潜孔锤偏心跟管钻具设计原则与思路 |
3.3 潜孔锤偏心跟管钻具工作原理 |
3.3.1 潜孔锤跟管钻进原理 |
3.3.2 潜孔锤偏心跟管钻具扩孔装置的工作原理 |
3.4 潜孔锤偏心跟管钻具结构设计 |
3.4.1 扩孔直径与偏心距 |
3.4.2 排渣槽 |
3.4.3 切削具 |
3.5 材料选择及热处理工艺 |
3.5.1 材料的选择 |
3.5.2 材料热处理工艺 |
3.6 配套机具设计 |
3.7 钻进设备、器具的选型配套 |
3.8 潜孔锤跟管钻进工艺 |
第4章 潜孔锤偏心跟管钻具的计算机仿真 |
4.1 概述 |
4.2 几何模型的建立 |
4.3 边界条件与载荷定义 |
4.3.1 步骤一边界条件与载荷定义 |
4.3.2 步骤二边界条件与载荷定义 |
4.3.3 步骤三边界条件与载荷定义 |
4.4 接触定义 |
4.5 材料数据 |
4.6 网格划分 |
4.7 强度校核标准 |
4.8 计算结果 |
4.8.1 步骤一计算结果 |
4.8.2 步骤二计算结果 |
4.8.3 步骤三计算结果 |
4.9 计算机仿真分析结果 |
第5章 预应力锚索智能监测预警研究 |
5.1 概述 |
5.2 新型应变式锚索预应力传感器的研制 |
5.2.1 弹性体材料选择与热处理 |
5.2.2 弹性体结构型式选择及其设计 |
5.2.3 应变计选择、组桥与补偿 |
5.2.4 结构设计与密封 |
5.3 多通道智能数据采集装置的研制 |
5.3.1 BMS-3 锚索预应力测量仪的研制 |
5.3.2 MS32 巡检仪的研制 |
5.4 数据传输方式研究 |
5.4.1 基于GSM的锚索无线测控系统的构成 |
5.4.2 数据传输方式的实现 |
5.4.3 数据采集和线传输终端的硬件设计 |
5.4.4 数据采集和无线传输终端工作流程 |
5.5 专用数据管理软件研究 |
5.5.1 功能描述 |
5.5.2 系统分析与设计 |
5.5.3 软件技术实现 |
5.5.4 软件开发环境和运行环境 |
5.5.5 软件的使用 |
5.6 系统调试与计量检定 |
5.6.1 室内调试与计量检定 |
5.6.2 主要技术指标 |
第6章 现场试验 |
6.1 潜孔锤偏心跟管钻进现场试验 |
6.1.1 国电大岗山水电站现场试验 |
6.1.2 丽江梨园水电站现场试验 |
6.2 预应力锚索智能监测预警系统现场试验 |
6.2.1 现场概况 |
6.2.2 试验过程 |
6.2.3 试验结果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3)变电站电能计量遥测系统运维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3 应用目标和论文拟解决的问题 |
1.4 论文主要工作 |
第二章 变电站电能计量遥测系统架构和分析 |
2.1 总体架构与应用目标 |
2.2 变电站电能计量遥测系统分析 |
2.3 变电站电能量采集终端 |
2.3.1 变电站电能量采集终端的设计思想及特点 |
2.3.2 变电站电能量采集终端功能参数 |
2.3.3 变电站电能量采集终端结构组成 |
2.3.4 变电站电能量采集终端的主要技术指标 |
2.4 计量遥测系统采集通信通道 |
2.5 计量自动化系统 |
2.5.1 计量自动化系统硬件架构 |
2.5.2 计量自动化系统软件功能设计 |
2.5.3 计量自动化系统组成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变电站电能计量遥测系统的计量自动化系统应用研究 |
3.1 总体思路 |
3.2 计量自动化系统抄表数据模块 |
3.3 变电站计量点电量统计分析 |
3.4 变电站母线电量不平衡率分析 |
3.4.1 变电站母线电量不平衡率概念 |
3.4.2 计量自动化系统母平分析功能应用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惠州变电站电能计量遥测系统运维管理方案与措施 |
4.1 概述 |
4.2 变电站电能计量遥测系统运维管理思路 |
4.3 变电站计量遥测系统运维管理方案 |
4.4 变电站计量遥测系统运维管理措施 |
4.5 母平分析原因与对策 |
4.5.1 由设备引起的母线电量不平衡率超标的对策 |
4.5.2 对于人员原因造成的计量差错对策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惠州供电局变电站电能计量遥测系统运维管理实践 |
5.1 实践依据 |
5.2 惠州供电局变电站电能计量遥测系统运维管理实践过程 |
5.2.1 人员要素 |
5.2.2 设备要素 |
5.3 惠州供电局变电站电能计量遥测系统运维管理实践效果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4)无人机遥测系统地面站设计与动态任务分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及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发展及研究现状 |
1.2.2 国外发展及研究现状 |
1.3 无人机地面遥测站介绍 |
1.3.1 遥测系统相关概念介绍 |
1.3.2 遥测系统简介 |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 |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2 论文结构安排 |
第2章 遥测终端硬件设计 |
2.1 ARM微处理器简介 |
2.2 S3C2440A介绍与可寻址空间的分配 |
2.2.1 S3C2440A处理器简介 |
2.2.2 S3C2440A处理器存储空间分配 |
2.3 外部程序存储器电路设计 |
2.4 SDRAM存储器电路设计 |
2.5 GPRS模块接口电路设计 |
2.6 外围电源转换电路设计 |
2.7 JTAG调试接口设计 |
第3章 遥测终端软件设计 |
3.1 操作系统的选择以及移植 |
3.1.1 操作系统的选择 |
3.1.2 Bootloader引导程序介绍 |
3.1.3 μC/OS-Ⅱ操作系统简介 |
3.1.4 μC/OS-Ⅱ的移植 |
3.2 硬件驱动程序设计 |
3.2.1 串口驱动设计 |
3.2.2 GPRS模块驱动设计 |
3.3 通信协议规定 |
3.3.1 物理层 |
3.3.2 数据链路层 |
3.3.3 帧同步与校验设计 |
3.3.4 遥测终端帧格式设计 |
3.4 应用软件程序设计 |
3.4.1 系统任务分析 |
3.4.2 无线模块接收任务设计 |
3.4.3 GPRS模块发送任务设计 |
第4章 测控中心遥测软件设计 |
4.1 开发环境介绍 |
4.2 功能介绍 |
4.3 遥测系统功能的实现 |
4.3.1 GPRS通信部分 |
4.3.2 数据帧格式介绍 |
4.3.3 无人机航迹显示 |
4.3.4 软件整体设计 |
第5章 多无人机任务再分配研究 |
5.1 任务分配问题建模 |
5.1.1 问题描述 |
5.1.2 建立模型 |
5.2 任务分配算法的改进 |
5.2.1 K均值算法的改进 |
5.2.2 基于分合粒子群优化算法的组内重分配 |
5.3 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科研和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录 |
(5)无人机通用遥测平台的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应用背景及发展趋势 |
1.2 研究内容及创新 |
1.3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遥测系统硬件实现 |
2.1 概述 |
2.2 硬件要求 |
2.3 机载设备 |
2.3.1 遥测编码器的实现 |
2.3.2 机载数传电台的实现 |
2.3.3 机载天线的选取 |
2.3.4 机载电源电压变换 |
2.4 地面设备 |
2.4.1 地面天线以及馈线的选取 |
2.4.2 地面数传电台的选取 |
2.4.3 遥测显示终端的实现 |
2.4.4 串行通信的实现 |
2.4.5 地面电源电压变换 |
2.5 遥测系统性能分析 |
2.5.1 遥测系统传输模型 |
2.5.2 调制方式分析 |
2.5.3 飞行高度和通信距离分析 |
2.5.4 自由空间传输损耗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遥测参数实时显示 |
3.1 参数实时显示研制要求 |
3.1.1 参数实时通信研制要求 |
3.1.2 参数显示界面研制要求 |
3.2 串口通信速率分析 |
3.3 串口通信协议的规定 |
3.3.1 字格式的规定 |
3.3.2 帧格式的规定 |
3.3.3 数据字符和控制字符识别方法 |
3.3.4 串口数据接收的处理方法 |
3.4 串口实时通信的实现 |
3.4.1 串口通信方法的选取 |
3.4.2 串口通信编程实现 |
3.5 通用参数显示界面的设计 |
3.5.1 参数显示界面软件语言 |
3.5.2 参数显示界面规划 |
3.5.3 个人参数显示界面的实现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通用遥测系统的数据处理 |
4.1 遥测数据分析处理研制要求 |
4.2 数传电台2CPFSK 接收信号估计 |
4.2.1 2CPFSK 接收信号模型 |
4.2.2 2CPFSK 接收信号仿真 |
4.3 遥测数据处理分析 |
4.3.1 遥测数据检查 |
4.3.2 数据选段与采集 |
4.3.3 数字滤波 |
4.4 遥测数据处理方法 |
4.4.1 数据类型转化的方法 |
4.4.2 字符与数值参数变换的方法 |
4.5 遥测数据处理软件设计 |
4.5.1 ODBC 访问数据库技术介绍 |
4.5.2 遥测信息数据库的实现 |
4.5.3 航迹折线图的实现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调试 |
5.1 通用参数显示界面调试 |
5.1.1 参数显示界面调试环境及步骤 |
5.1.2 参数显示界面调试示例 |
5.1.3 参数显示界面调试小结 |
5.2 串口通信部分调试 |
5.2.1 串口通信调试步骤及结果框图 |
5.2.2 串口调试小结 |
5.3 数据处理部分调试 |
5.3.1 数据处理调试步骤及结果框图 |
5.3.2 数据处理调试小结 |
5.4 硬件安装调试 |
5.4.1 天线及馈线的安装 |
5.4.2 数传电台安装 |
5.4.3 电源连接 |
5.4.4 硬件调试和功能测试 |
5.4.5 机载电源测试 |
5.5 系统联调 |
5.5.1 系统调试步骤及结果框图 |
5.5.2 调试数据分析 |
5.5.3 系统的抗干扰处理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习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 |
(6)基于Zigbee技术的活塞顶面瞬态温度测试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瞬态温度测试技术研究现状 |
1.2.2 活塞测温技术研究现状 |
1.2.3 选题的意义及研究方案的制定 |
第2章 系统方案的选择与确定 |
2.1 活塞瞬态温度场测试的特点 |
2.2 温度传感器的选型 |
2.3 无线数据传输方案选择 |
2.3.1 红外通信技术 |
2.3.2 蓝牙无线通信技术 |
2.3.3 WiFi技术 |
2.3.4 Zigbee技术 |
2.3.5 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比较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硬件电路设计 |
3.1 硬件电路设计指标 |
3.2 传感器信号调理电路设计 |
3.2.1 热电偶测温原理 |
3.2.2 冷端补偿电路设计 |
3.2.3 信号放大电路设计 |
3.3 信号控制电路设计 |
3.3.1 单片机选型 |
3.3.2 AD转换电路设计 |
3.3.3 F-RAM存储器电路设计 |
3.3.4 晶振电路设计 |
3.4 无线发射模块电路设计 |
3.5 环境温度监测电路设计 |
3.6 电源电路设计 |
3.6.1 电池模块选择 |
3.6.2 3.3V电源电路设计 |
3.6.3 负电源电路设计 |
3.7 PCB板设计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软件系统设计 |
4.1 自定义通信协议 |
4.2 数据采集模块程序设计 |
4.2.1 PIC单片机UART通信程序设计 |
4.2.2 PIC单片机A/D转换程序设计 |
4.2.3 F-RAM存储器读写程序设计 |
4.2.4 瞬态温度采集程序设计 |
4.2.5 瞬态温度数据发送程序设计 |
4.2.6 稳态温度数据采集程序设计 |
4.2.7 瞬态采样频率测试 |
4.3 无线通信模块程序设计 |
4.3.1 Zigbee协调器通信程序设计 |
4.3.2 Zigbee终端通信程序设计 |
4.4 上位机软件程序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遥测系统标定与实机实验 |
5.1 遥测系统标定 |
5.1.1 快速响应热电偶标定 |
5.1.2 热电偶信号处理电路标定 |
5.2 实机实验 |
5.2.1 发动机选型 |
5.2.2 测试系统安装 |
5.2.3 试验及试验数据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创新点 |
6.3 系统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6.3.1 系统存在的问题 |
6.3.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
致谢 |
(7)基于GPS和北斗导航技术的靶船遥测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靶船遥测系统发展现状 |
1.2.1 靶船遥测系统定位技术的发展趋势 |
1.2.2 靶船遥测系统的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靶船遥测系统方案设计 |
2.1 关于卫星导航定位技术 |
2.2 GPS卫星导航定位系统 |
2.2.1 GPS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概述 |
2.2.2 GPS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定位原理 |
2.3 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 |
2.3.1 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概述 |
2.3.2 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定位及通信原理 |
2.4 靶船遥测系统方案设计 |
2.4.1 GPS与北斗导航系统的比较 |
2.4.2 海事卫星C系统与北斗导航系统的比较 |
2.4.3 靶船遥测系统定位通信方案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靶船遥测系统模块设计 |
3.1 系统需求及设计原则 |
3.1.1 系统需求 |
3.1.2 系统设计原则 |
3.2 靶船遥测系统结构分析 |
3.3 系统工作原理 |
3.4 靶载终端子系统设计 |
3.4.1 子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 |
3.4.2 主要设备选型及性能指标分析 |
3.5 地面指挥控制中心子系统设计 |
3.5.1 子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 |
3.5.2 主要设备选型及性能指标分析 |
3.6 靶船遥测系统通信组网方案设计 |
3.6.1 点对点模式 |
3.6.2 专线模式 |
3.6.3 组网方案选择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靶载终端数据采集与输出接口板设计 |
4.1 数据采集与输出接口板总体设计 |
4.1.1 功能描述 |
4.1.2 功能模块划分 |
4.1.3 硬件平台搭建 |
4.1.4 主程序设计 |
4.2 定位信息采集与处理模块设计 |
4.2.1 定位信息采集与处理模块硬件设计 |
4.2.2 定位信息采集模块的软件设计 |
4.3 开关量采集与处理模块设计 |
4.3.1 开关量采集电路硬件接口设计 |
4.3.2 开关量信息采集模块软件设计与实现 |
4.4 A/D转换信息采集与处理模块设计 |
4.4.1 W77E58与A/D转换器的硬件接口设计 |
4.4.2 A/D转换信息采集模块的软件设计与实现 |
4.5 靶载终端通信模块设计 |
4.5.1 通信协议制定 |
4.5.2 通信模块硬件设计 |
4.5.3 数据发送子程序流程分析与实现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地面指挥控制中心监控软件设计 |
5.1 地面指挥中心监控软件总体设计 |
5.1.1 需求分析 |
5.1.2 软件结构设计 |
5.1.3 工作流程分析 |
5.2 用户界面层设计 |
5.2.1 登陆界面设计与实现 |
5.2.2 主界面的设计与实现 |
5.2.3 串口初始化界面设计与实现 |
5.2.4 定位监控界面设计与实现 |
5.2.5 供电监控界面设计与实现 |
5.3 通信服务层设计 |
5.3.1 基于MSComm控件的串行通信技术 |
5.3.2 基于MSComm控件的串口初始化 |
5.3.3 靶船遥测系统串行通信技术实现 |
5.4 数据服务层设计 |
5.4.1 数据库设计 |
5.4.2 ADO数据库访问技术 |
5.4.3 创建数据表 |
5.5 监控软件测试 |
5.5.1 硬件模拟环境搭建 |
5.5.2 串口初始化功能测试 |
5.5.3 定位监控及供电监控功能测试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附录A 数据采集与输出接口板电路原理图 |
(8)基于GPRS的水雨情遥测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水雨情遥测系统的发展 |
1.2.1 国外水雨情遥测系统发展 |
1.2.2 国内水雨情遥测系统发展 |
1.3 水雨情遥测系统发展趋势 |
1.4 论文主要工作与内容 |
2 水雨情遥测系统基础理论与标准 |
2.1 信息传递相关基础理论 |
2.2 水雨情遥测终端工作方式及国家标准 |
2.2.1 终端工作方式 |
2.2.2 水雨情遥测系统相关标准 |
2.2.3 降雨量等级划分 |
2.3 数据库系统相关知识 |
2.3.1 数据库 |
2.3.2 数据库系统 |
2.3.3 数据库管理系统 |
2.4 B/S结构与C/S结构 |
2.4.1 B/S结构 |
2.4.2 C/S结构 |
2.5 本章小结 |
3 系统总体设计 |
3.1 总体结构 |
3.2 系统组成 |
3.2.1 遥测站实现方案 |
3.2.2 通讯实现方案 |
3.2.3 信息中心实现方案 |
3.3 本章小结 |
4 系统硬件设计 |
4.1 遥测终端硬件设计 |
4.1.1 数据处理单元选择 |
4.1.2 信号采集设备 |
4.1.3 GPRS通讯设备 |
4.1.4 电源实现方案 |
4.2 遥测终端实现 |
4.3 本章小结 |
5 系统软件设计 |
5.1 水雨情遥测系统工作流程 |
5.2 软件总体设计 |
5.3 GPRS模块参数设置 |
5.4 数据库设计 |
5.4.1 SQL Server 2008配置管理 |
5.4.2 水雨情数据库概念模型 |
5.4.3 水雨情数据表定义 |
5.5 功能界面实现 |
5.5.1 信息中心登录界面 |
5.5.2 数据管理界面 |
5.5.3 站点配置 |
5.5.4 程序代码举例 |
5.6 数据库优化管理与数据迁移 |
5.6.1 数据库优化方法 |
5.6.2 数据库安全管理 |
5.6.3 数据迁移 |
5.7 本章小结 |
6 系统测试 |
6.1 测试方法 |
6.2 单元测试 |
6.3 系统测试 |
6.4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9)基于GPRS网络水情遥测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本文研究的技术背景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水情遥测系统现状分析 |
2.1 水情遥测系统的概述 |
2.2 遥测系统组成 |
2.3 系统的工作方式 |
2.4 现有水情遥测系统通信方式 |
2.4.1 有线通讯方式 |
2.4.2 GSM短消息通讯方式 |
2.4.3 超短波通信方式 |
2.4.4 卫星通信方式 |
2.4.5 无线通信方式性能比较 |
2.5 遥测系统分析 |
2.5.1 需求分析 |
2.5.2 GPRS无线业务与其他网络业务的性价比较 |
2.5.3 GPRS方案的安全性分析 |
2.6 水情遥测系统通讯方式解决方案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GPRS技术及原理 |
3.1 GPRS网络简介 |
3.2 GPRS网络主要实体 |
3.3 GPRS的协议模型 |
3.3.1 协议模型概述 |
3.3.2 传输平台由一个分层协议结构组成 |
3.4 GPRS网络接入方式 |
3.4.1 以VPN方式与GPRS连接 |
3.4.2 以APN专线方式与 GPRS连接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 GPRS水情遥测系统的实现 |
4.1 新型硬件平台 IP2022 |
4.1.1 IP2022芯片功能 |
4.1.2 IP2022芯片结构 |
4.2 远程接入原理 |
4.3 WTT200(远程终端单元)硬件功能及设计 |
4.3.1 WTT200的主要功能 |
4.3.2 WTT200的结构 |
4.3.3 硬件设计 |
4.3.4 WTT200的抗干扰设计 |
4.3.5 传感器 |
4.4 中心站控制单元 |
4.4.1 控制单元的组成 |
4.4.2 中心站的功能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GPRS传输协议及通讯程序实现 |
5.1 GPRS数据传输协议 |
5.1.1 基于 GPRS的TCP/IP协议 |
5.1.2 基于 GPRS的UDP协议 |
5.2 GPRS通信实现 |
5.2.1 GPRS模块的选择 |
5.2.2 软件控制流程 |
5.2.2.1 初始化 |
5.2.2.2 数据传输 |
5.2.2.3 PPP协议的实现 |
5.2.2.4 UDP协议的实现 |
5.3 GPRS网络数据的收发 |
5.4 水情数据报文 |
5.4.1 水情数据内容 |
5.4.2 水情数据报文格式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测试分析及 GPRS的局限性 |
6.1 实验测试步骤 |
6.2 GPRS Modem基本功能测试 |
6.3 数据传输测试 |
6.4 测试分析 |
6.5 GPRS系统展望 |
6.5.1 GPRS的局限性 |
6.5.2 3G系统 |
6.5.3 GSM向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演进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厂站电能量采集终端测试系统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广东电网公司电能计量遥测数据传输通信规约》介绍 |
1.1 IEC102标准存在的不足 |
1.2 对IEC 60870-5-102标准的扩展 |
1.2.1 增加需量、遥测量、失压记录和终端参数定义 |
1.2.2 密码权限管理 |
1.2.3 系统时钟同步管理 |
2 测试系统的研制 |
2.1 测试系统总体设计 |
2.2 测试通道装置设计 |
2.3 测试主站软件设计 |
3 测试系统应用情况 |
4 结论 |
四、遥测系统数据终端的研制(论文参考文献)
- [1]水文信息系统现代化研究 ——水文信息采集、传输、处理及应用[D]. 舒大兴. 河海大学, 2005(04)
- [2]高强预应力锚索快速施工与智能监测预警研究[D]. 宋军. 成都理工大学, 2018(02)
- [3]变电站电能计量遥测系统运维管理研究[D]. 李启奕. 华南理工大学, 2014(05)
- [4]无人机遥测系统地面站设计与动态任务分配研究[D]. 许书诚. 南昌航空大学, 2011(01)
- [5]无人机通用遥测平台的实现[D]. 邹小飞.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8(06)
- [6]基于Zigbee技术的活塞顶面瞬态温度测试技术研究[D]. 郦绍光. 北京理工大学, 2016(03)
- [7]基于GPS和北斗导航技术的靶船遥测系统设计[D]. 徐允鹤.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9(11)
- [8]基于GPRS的水雨情遥测系统的研究[D]. 魏仕虎.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14(02)
- [9]基于GPRS网络水情遥测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武晓明. 河海大学, 2006(06)
- [10]厂站电能量采集终端测试系统的研制[J]. 伍少成,周尚礼,张亚东,肖勇.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20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