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板计算机控制的连续负载整合装置

单板计算机控制的连续负载整合装置

一、用单板计算机控制的连续加荷固结仪(论文文献综述)

姚自凯[1](2019)在《基于分段线性差分法的坝前淤泥土固结计算》文中提出“坝前淤泥面加坝”是宁夏南部黄土丘陵地区及其周边省区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中普遍采用的施工方法。长期以来工程中对“坝前淤泥面加坝”技术的理论可行性分析、施工技法总结等的完整理论分析资料较少,目前“坝前淤泥面加坝”工程的设计和施工多依靠工程经验来进行,虽基本满足工程需要,但在长期应用中仍暴露出一些问题和不足。本文针对“坝前淤泥面加坝”施工方法中饱和淤泥土的大变形非线性固结沉降特点,借鉴分段线性有限差分方法思想,在分层碾压填筑加载方式下,对坝前淤泥土的固结计算理论进行研究。以宁夏固原市采用坝前淤泥面加坝进行除险加固的相关水库为研究对象,引入分段线性差分方法(CS2.APiecewise-Linear Model For Large Strain Consolidation)并结合堆载预压固结措施,建立了坝前淤泥土分段线性差分一维大变形固结模型,模拟土坝加高施工中的分级加载过程,探讨坝前淤泥土一维固结过程中考虑大变形固结与小变形固结之间的差异性;在此基础上,分析和建立分段线性排水板-堆载预压耦合固结模型,以径向固结模型模拟计算了坝前淤泥土中插入塑料排水板后,淤泥土在加载过程中的固结度、超孔隙水压力的消散状况和孔隙比的变化。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利用固结、渗透仪器开展逐级加载条件下不同深度处坝前淤泥土固结-渗透特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①在同一荷载作用下,随着深度的增加,淤泥土样的变形量逐渐减小;②不同深度处的淤泥土孔隙比随着荷载的增大逐渐减小,e-lgp曲线均表现出直线状态,孔隙比与固结压力之间呈现明显的对数关系;③不同深度处的淤泥土渗透系数均随着固结压力的增大而减小,后期降低较缓慢,呈现出明显的非线性,且孔隙比与渗透系数关系密切,渗透系数随孔隙比的减小而逐渐减小,利用单指数衰减方程可以较好地表达淤泥土渗透系数与固结压力及孔隙比与渗透系数之间的关系。(2)建立坝前淤泥土分段线性差分一维大变形固结模型,编制Fortran计算程序,计算分析表明:①在固结的初始阶段,以坝前淤泥土沉降变形为基础的大变形固结度与小变形固结度之间相差较小,随着时间的增加,大变形固结度发展较小变形固结度缓慢,在实际施工过程中计算淤泥土固结度时应以大变形计算值为参考;②同一时刻、同一深度处的大变形超静孔隙水压力的计算值大于小变形计算值,在淤泥土土工参数一定的条件下,当土体的变形较大时,小变形固结得到的超静孔压有较明显的消散;③第四级加坝结束后淤泥土内的超静孔压值达到最大,此时土体有效应力最小,施工时应对这一时段进行重点监测。(3)建立分段线性排水板-堆载预压耦合固结模型,编制Fortran计算程序,得出结论如下:①在计算模型中增设竖向排水板,淤泥土的固结速率明显加快,与未增设竖向排水板时计算的淤泥土固结度相比,提前43天达到相同的固结度。②由于竖向排水板的布设,淤泥土中超静孔压随着时间的增加逐渐消散,淤泥土内布设塑料排水板与未布设塑料排水板相比,可节约163天工期。

张硕成[2](2019)在《酸碱污染黄土基本力学参数演变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近年来中国城市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和工业化的不断发展,环境污染所产生的问题越来越严峻。工业废水及生活污水中大量污染物质未得到有效处理直接排放到环境当中,造成了水资源及土壤资源的严重破坏,有的污染物质进入大气中使雨水的pH值发生改变,进而对土壤造成污染。这些污染物质进入土体中,对土体进行腐蚀,改变了土自身组构,使土体的力学性质发生改变,增加了土体的不稳定因素,甚至会进一步造成次生地质灾害。笔者根据近5年来陕西省12个主要市县降雨情况进行调研,最终根据调研情况确定取土的地点选取试验用土。为研究酸碱污染Q3黄土基本力学参数演变的特征及相关污染土边坡稳定性等问题,在已知的研究成果上进行污染土样的制备。对污染土样进行室内压缩试验和强度试验,得出污染前后土样的湿陷性、压缩及强度的改变情况。根据试验结果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酸性污染液与碱性污染液都会增大湿陷稳定时间及速率,改变黄土的湿陷敏感性,酸性污染液相较碱性污染液对土壤湿陷系数的影响更明显;不同浓度、不同种类酸、碱溶液对黄土湿陷敏感性及湿陷性影响不同。冻融循环会改变污染土体湿陷敏感压力。酸碱污染土样经冻融循环后湿陷速率与敏感压力区间都发生改变。(2)经过单一酸、碱液处理的土样相较经过二次中和污染的土样强度指标随污染液浓度的增加、孔隙比和稠度的变化,发生了显着的改变;酸、碱污染土体的次序不同对土体强度的影响也会出现差异;冻融循环也会改变污染土体的强度指标,污染土内摩擦角随冻融次数增加而增加,粘聚力则先增后减。(3)相较无污染土样,酸污染土的总变形量增大,且最大压缩变形压力段下降;碱污染土的总变形量减小,且最大压缩变形压力段上升。同时土样经过酸污染后压缩系数增大,中压缩性变为高压缩性,但碱污染后土样的压缩系数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降低。酸、碱污染土的压缩指标在不同的压力区间表现的敏感性不同。(4)通过极限平衡法模拟边坡稳定性的Slide软件和强度折减法模拟边坡稳定性的ABAQUS软件建立模型,发现土体边坡稳定性会随着污染液浓度的增加呈现规律性变化;坡角的改变也会对不同污染状态下的边坡稳定性产生规律性的影响效果。

夏毓超[3](2018)在《库区湖相沉积软粘土蠕变特性及其在路基工程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蠕变是导致软粘土地区公路路基工后沉降的主要原因之一,高含水量、高孔隙率和低渗透性是促成蠕变量大的客观因素。国内外关于软粘土蠕变特性从室内试验、数值计算到实地监测均做了较多研究,取得了一些有益结论。但由于软粘土在成因方式、物质成分、赋存环境、应力历史等各方面的差异性,没有一个模型可以总结并应用在所有的地区。同时也正是因为各类软粘土强烈的区域性和复杂性,软粘土蠕变这一课题研究才始终在焕发新的生机。湖相沉积软粘土是我国华中、华南以及近海地区广泛沉积的一类软弱土,在长江流域内的湖泊、水库周边均有分布。众多的支流蜿蜒曲折多次改道,形成的牛轭湖亦是深厚软粘土沉积的重要原因。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内基础建设的推进,公路等基础设施迎来新一轮的繁荣期,四通八达的交通网,需要经常穿越这些软粘土沉积区。因此,针对公路等基础设施穿越深厚沉积软粘土的工程实践,研究湖相沉积软粘土的蠕变特性,构建准确有效的评价计算模型,对这些区域的工程设计、施工、科研等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意义。本文以国家重点杭(州)兰(州)高速公路万巫段熊家镇软粘土地基路段为研究对象,进行湖相沉积软粘土蠕变特性及工程应用研究。通过取样分析、室内土工试验、三轴蠕变试验以及数值模拟等手段,对软粘土地基在路堤荷载下的蠕变沉降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得到了以下结论:(1)对软粘土进行了一系列物理特性试验,试验得到熊家镇湖相沉积软粘土天然重度为17.3kN/m3,土粒比重为2.71,天然含水率为49.5%,饱和渗透系数为2.13×10-7 cm/s,X射线衍射仪分析显示库区湖相沉积软粘土颗粒成分中以粘粒为主。(2)通过实施三轴剪切蠕变试验,分析库区湖相沉积软粘土的工程特性并测得其多项力学参数,研究了湖相沉积软粘土的剪切蠕变试验曲线、应变-时间关系、应力-应变等时曲线和孔隙水压-时间曲线,探讨了库区湖相沉积软粘土蠕变特性:1)不同围压不同偏应力条件下,软粘土呈现三种蠕变变形特性:瞬时弹性变形、衰减型蠕变变形和稳定型蠕变变形;2)在偏应力非常低条件下,试样瞬时发生弹性变形,随时间增加,蠕变变形很小,可以忽略不计;3)在中等偏应力条件下,试样瞬时发生弹性变形,然后发生蠕变变形,蠕变变形速率随时间不断减小,最后趋于零,蠕变曲线呈衰减型;4)在较高偏应力条件下,试样瞬时发生更大的弹性变形,然后发生蠕变变形,蠕变速率逐渐变小并趋于某个大于零的定值,蠕变曲线呈稳定流动型;5)相同围压条件下,偏应力越大,弹性变形越大,蠕变效应越显着;6)相同偏应力条件下,围压越大,弹性变形越小,蠕变效应越差。(3)总结软粘土蠕变模型理论和蠕变经验理论,分析软粘土的蠕变机理,在此基础上,建立库区湖相沉积软粘土的蠕变本构模型,确定线性粘弹性模型参数,线性粘塑性模型参数和非线性粘塑性模型参数。将建立的库区湖相沉积软粘土的蠕变本构模型与蠕变试验曲线进行对比分析,该模型具有参数更少,易于工程应用的优点。(4)基于FLAC3D本构模型计算原理,对软粘土非线性蠕变本构模型实施数值实现,此外还验证了所建立的模型。成果显示数值计算的应变曲线和室内土工试验结果吻合度高,证明了建立的库区湖相沉积软粘土本构模型程序的合理性。(5)以万巫高速公路熊家镇软粘土地基的路堤施工为例,采用FLAC3D计算软粘土地基的沉降规律,结合应力分布与土体侧向位移分析出地基变形的原因。以沉降量为目标量,分析蠕变模型参数的敏感性,提出了软粘土地基沉降处治方案,并对方案进行了验算,结果表明塑料排水板体系作用明显。

张志敏[4](2018)在《水化作用下软岩的膨胀-蠕变-损伤特性研究》文中认为软岩是软弱、松散、破碎、膨胀、流变、强风化蚀变和高地应力的岩体统称。软岩问题是从20世纪60年代被提出来的世界性难题,特别是煤矿软岩问题一直是困扰煤矿生产和建设的重要难题之一。红层泥岩是一种广泛分布且具有膨胀性的软岩,由于其沉积地质年代较新,结构连接普遍较弱,且含高岭石、伊利石和蒙脱石等粘土矿物,具有遇水易软化膨胀,失水收缩等特点。本文以红层泥岩为研究对象,对红层泥岩在荷载和水化共同作用下的膨胀和流变特征展开了大量的试验研究,并运用损伤力学和流变力学理论,构建了水化作用下红层泥岩的膨胀和流变损伤模型。本文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红层泥岩膨胀特性试验研究;(2)红层泥岩膨胀机理及模型研究;(3)水化作用下红层泥岩基本力学特性试验研究;(4)红层泥岩流变特性试验研究;(5)红层泥岩的膨胀-蠕变损伤本构模型研究。通过以上研究得出了以下几点主要结论和创新点:采用自行设计的饱水装置,在RYL-600微机控制岩石剪切流变试验仪试验平台上实现了无侧限条件下的膨胀-蠕变试验,研究了干燥红层泥岩的无侧限膨胀特性、蠕变特性,得到红层泥岩在水化和荷载共同作用下的膨胀-蠕变耦合曲线。通过比较无侧限和侧限条件下的膨胀试验结果发现,对于红层泥岩在侧限条件的约束下极大的限制了其轴向的膨胀变形,同时在无侧限条件下,红层泥岩在水化过程中表现出膨胀-蠕变共同作用的特征。采用不同含水状态下的红层泥岩试件进行不同低加载速率单轴压缩试验,研究加载速率与含水率共同作用下红层泥岩的力学特征,分析了加载速率和水共同作用对红层抗压强度、弹性模量和峰值应变的影响。水对红层泥岩的强度劣化明显,红层泥岩峰值单轴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与含水率成负相关的关系,随着岩石含水率的增加红层泥岩的峰值单轴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呈线性关系降低。饱和红层泥岩样对加载速率最不敏感,在几种加载速率作用下峰值强度差异很小,干燥和天然状态的红层泥岩的峰值强度与加载速率都表现出正相关的关系,随着加载速率的增大峰值强度都存在明显的增大。水化和荷载耦合作用的单轴试验在不同加载速率作用下,其强度略高于饱和岩样的强度,且其峰值强度受加载速率影响明显,加载速率越小其峰值强度越小。同时,水化样破坏时的峰值应变明显小于其他三种含水状态的岩样,且破坏后岩样破碎程度也远高于其他三种状态。通过水化作用下的红层泥岩的膨胀和蠕变耦合试验,研究了在不同应力水平作用下岩样从干燥状态向饱和状态变化时,由于应力和水化膨胀耦合作用对岩样变形、长期强度以及破坏模式的影响。由于红层泥岩遇水软化和膨胀应力的作用,降低了红层泥岩出现加速蠕变的应力水平,同时也缩短了红层泥岩出现加速蠕变的时间。在水化和荷载共同作用下红层泥岩的蠕变变形曲线发展趋势和常规含水率不变的岩样的蠕变变形曲线明显不同,由于水化膨胀变形的影响,轴向变形逐渐减小,当减小到一定程度后,又开始逐渐增加,变形速率也缓慢增加,最后变形急剧增加而发生破坏。为了描述红层泥岩常规的蠕变变形特征,建立了变参数的西原蠕变模型描述了红层泥岩常规流变特征,同时,为描述水化膨胀以及岩石劣化特性,将损伤变量引入西原模型中,将变参数西原蠕变损伤本构模型与膨胀模型串联,建立符合水化作用下的红层泥岩的膨胀蠕变损伤模型。

马福荣[5](2018)在《南宁盆地软硬互层泥质岩的破坏模式及承载特性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南宁盆地高、大、重、深的建构筑物以数百亿规模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涉及到浅部泥质岩的边坡、天然地基、桩基、地基处理等工程问题。泥质岩的特性对工程建设的制约越发显现。国内外学者在泥质岩的力学性质、水岩作用、微观结构、承载特性等方面开展了一定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对南宁盆地最为典型的软硬互层泥质岩地层的研究很少涉及,尤其是软硬互层泥质岩的力学特性、承载特性及破坏模式等方面很少研究。弄清软硬互层泥质岩的力学、承载特性及破坏模式不仅可以丰富、完善南宁盆地泥质岩特性研究成果,还能为这类软岩地区的工程设计、施工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与指导。因此开展南宁盆地软硬互层泥质岩性质研究对工程安全、设计及施工的影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论文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从室内模型试验、有限元数值模拟试验、现场静载荷试验等方面对南宁盆地软硬互层泥质岩的力学特性、破坏模式及承载特性展开了系统研究。主要的研究工作与结论如下:(1)室内设计并制作了硬-软-硬互层、软-硬-软互层及软-硬互层泥质岩试样,完成了 462个试样的室内试验,试验内容包括:单轴抗压试验和三轴剪切试验,分析了软硬互层泥质岩试样强度变化规律和试样破坏特征。提出软硬互层强度损失率概念,并用于评价软层对互层泥质岩强度的影响程度。试验表明:软层厚度和软层分布对互层泥质岩强度影响较大,均质硬层泥质岩转变为软-硬互层泥质岩时,强度损失率是最大的,达80.7%。互层泥质岩抗剪强度指标随软层厚度比的增加呈跌落式降低。(2)提出了软硬互层泥质岩的破坏模式。基于单轴抗压试验和三轴剪切试验,研究了软硬互层泥质岩试样的破坏特征,提出了与均质岩石不同的三种破坏模式:脆性-扩容破坏、扩容-刺入破坏及塑性扩容破坏。(3)利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了软-硬单层互层泥质岩和软-硬多层互层泥质岩单轴荷载作用数值模型,分析了软硬互层泥质岩的应力特征。结果表明,软层泥质岩主要受压应力,起到应力消散作用,硬层为受拉区,应力集中显着。软层是引起互层泥质岩强度降低、变形增大及破坏的主要因素。(4)室内设计了工程年代内泥质岩地层软化试验,建立了工程年代内泥质岩硬层软化的物理模型。完成了 12组硬层软化地基静载荷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外界环境变化对泥质岩地层影响非常显着,硬层软化降低了地基承载力,降幅超过50%,增大了地基的沉降变形。(5)基于Abaqus有限元软件,构建了软硬互层泥质岩地基承载力数值模型,研究了层厚变化、软硬层强度变化对互层泥质岩地基承载特性的影响,建立了软硬互层泥质岩地基极限承载力拟合公式。(6)在现场典型软硬互层泥质岩地层上,设计了 12点静载荷试验,并与互层泥质岩地基承载力数值模拟值比较,综合考虑现场泥质岩岩相变化等因素,提出在本文模拟公式计算值的基础上乘以0.85的折减系数是可以满足工程安全需要的。

杨鹏诚[6](2018)在《不同应力路径下的重塑粘土压缩试验研究》文中认为在不同的岩土工程建设中,土体所经历的应力路径是不同的。土体的应力应变关系会受到应力路径的显着影响。随着我国工程建筑队伍逐渐从国内迈向全球,目前较少的对土在不同应力路径下的应力应变特性的研究越来越无法满足不同岩土工程建设中对土的设计与计算参数的需求。因此,研究考虑应力路径影响的土的应力应变特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论文先是总结了前人的研究工作及成果,并对不同应力路径试验方法进行了探讨与研究,最终选择并制定了更为符合实际工程情况的应力路径试验方法。即借助重塑粘土为试验研究对象,通过人为控制试验过程中轴向应力的加载速率来激发出土样在不同应力路径、应力历程、应力历时及荷重率条件下的变形与强度特性。在此基础上分析并研究了土样分别在试验中加载过程、恒载过程、卸载过程以及卸载完成后静置过程中的应力与应变变化规律。综上所述,本文完成的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进行了不同加载速率下的土单轴侧限压缩试验研究。通过改变土样初始干密度的大小以及试验加载过程中的轴向应力加载速率的大小来对重塑粘土在单轴侧限压缩状态下的固结特性以及反映出的应力与应变变化规律进行了系统性的考察。在大量的试验数据基础之上,对土样的固结变形特性及机理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应力与应变在试验不同阶段会产生不同的变化规律,由此也为后文分阶段进行分析研究提供了可靠依据。(2)基于试验中实测的而不是人为控制施加的土样侧向应力数据,分析了土样自适应产生的侧向应力、剪应力和土侧压力系数K0在试验各阶段的变化规律。分析发现加载过程中侧向应力与轴向应力增长速率的比值、卸载过程中土样产生初始回弹变形时侧向应力与轴向应力大小的比值在不同应力路径下皆趋于定值。并在此基础上对该定值受初始干密度的影响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研究。(3)探讨了不同应力路径下土样的应变成S型增长的变化规律,其应力-应变曲线具有归一化的特性。推理得出不同应力路径下初始条件相同的重塑粘土其最终变形量是相同的。

张龙[7](2018)在《高庙子膨润土力学和化学特性及预测》文中认为高水平放射性核废物的最终处置已受到世界各国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国际上普遍接受的可行性方案是深层地质处置。膨润土因具有高膨胀性、低渗透性、优良的核素吸附性等,被世界各国选作深层地质处置多重工程屏障系统中缓冲和回填材料的基质材料。本文以我国预选高放废物处置库甘肃北山地区为背景。考虑到该地区地下水中含有总溶解固体(TDS),选择NaCl-Na2SO4作为溶解固体。本文对三种我国缓冲/回填材料的首选基质材料内蒙古兴和县高庙子乡高庙子膨润土(GMZ膨润土)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包括不同开采批次高庙子膨润土的物理和力学特性对比;初始含水率和干密度对高庙子膨润土压实样膨胀变形和膨胀力的影响;膨润土压试样在盐溶液饱和下的膨胀特性和膨润土压试样在盐溶液浸润下的强度特性。这些研究内容都是核废物深层地质处置工程在理论上及工程应用中亟待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能预测包括膨胀变形、膨胀力在内的宏观和微观模型,具体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对两种高庙子钠基膨润土和一种高庙子钙基膨润土进行了膨胀特性和压缩试验,发现两种钠基膨润土的膨胀和压缩特性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和钙基膨润土明显不同。对饱和后两种膨润土进行压汞试验(MIP)和扫描电子显微镜测试(SEM)发现,在相同孔隙比下,GMZ07集聚体间孔隙较多,并且GMZ001集聚体的水化程度大于GMZ07。结合土工和微观试验的结果,认为导致两者力学性能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蒙脱石含量的不同,其次是颗粒粒径大小的差异。2.对不同初始含水率、干密度和掺砂率的GMZ钠基膨润土压实试样进行了膨胀和压缩试验。初始含水率会对膨润土的膨胀力有所影响,当含水率较低(5-20%)的范围内,试样最终膨胀力基本相同;当试样的初始含水率大于20%,试样的最终膨胀力呈现出随含水率增加而明显下降,并且随着含水率进一步的增加,下降趋势越来越明显。本文认为在初始含水率大于20%(即最优含水率)后,膨润土试样内微观孔隙结构发生明显的,是导致膨胀力和膨胀变形随含水率增加发生明显下降的主要原因。GMZ钠基膨润土压实试样的膨胀力会随着干密度的提高而变大和掺砂率呈反比。3.对两种GMZ钠基膨润土和一种GMZ钙基膨润土,利用单向固结仪,进行了盐溶液下膨胀和压缩特性的研究。根据蒙脱石孔隙比的概念,统一整理了饱和高庙子膨润土在盐溶液和蒸馏水饱和下的膨胀特性。结果表明,当TDS浓度为12.3g/l(预选处置库最高离子浓度)时,在双对数坐标中蒙脱石孔隙比与膨胀力关系和干密度与膨胀力关系均呈直线且平行于蒸馏水的试验结果。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浓度的增加,两种高庙子钠基膨润土的膨胀性能随着浓度的增加在单对数坐标下线性下降。而高庙子钙基膨润土的膨胀力会先随着盐溶液浓度的增加而提高,随着盐溶液浓度的再度提高而下降。导致该结果的原因和膨润土内影响双电层厚度的因素有关。4.通过引入蒙脱石孔隙比的概念,对两种高庙子钠基膨润土和一种钙基膨润土的膨胀特性进行了预测,并将该预测方法推广到了不同浓度盐溶液饱和的情况。之后利用膨润土微观膨胀机理和试验结果,得到一种从微观角度预测膨胀性能的方法。将宏观和微观预测方法得到的结果进行对比表明,两者接近。5.对GMZ07膨润土在不同的盐溶液浓度下进行直剪试验,得出强度随溶液浓度的增加而增加的规律。其中摩擦角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变大,但凝聚力基本不随着盐溶液浓度的变化而变化。对GMZ07膨润土在不同盐溶液浓度下进行压缩试验,得出在不同盐溶液浓度下的压缩特性以及压缩指标。利用扫描电镜测试分析了不同盐溶液浓度饱和膨润土的微观结构,结果表明,盐溶液浓度会导致膨润土微观结构中集聚体表面变粗糙,从而提高了膨润土集聚体颗粒间的相互作用力。

陈茜[8](2014)在《黄土结构性的单变量参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黄土是一种典型的结构性土,在我国有着广泛的分布,且多集中在烈度高地震多发的中西部地区。黄土的结构性直接影响其力学性质,是引起黄土地区环境灾害和工程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总结了土结构性研究的基本途径和发展阶段,选择土力学研究方法研究土的结构性。通过分析土体结构在受力过程中的变化机理,分别构建静、动荷载条件下黄土结构性的单变量参数。该组单变量参数既继承了前人成果的合理内核,又拓展了结构性参数的应用空间,此外还具有简化计算过程,利于实现数值计算等优点。所获得的成果如下:1.本文在深入分析前人提出的基于变形考虑的结构性定量化参数和基于强度考虑的结构性定量化参数的基础之上,提出了两者在形式上统一的表达式—即采用割线模量表示的土结构性参数。采用割线模量表示的土结构性参数的积极意义在于避免由于起始状态土的应力、应变都是零时基于应力考虑的和基于应变考虑的土结构性参数无初始解现象。2.构建了以主动作用为单变量描述的土结构性单变量参数,分别为侧限压缩试验条件下的基于相同压力方法和基于相同变形方法的土结构性单变量参数,以及三轴试验条件下的基于相同主应力差方法和基于相同大主应变方法的土结构性单变量参数。所构建的结构性单变量参数具有的积极意义在于由于涉及的单变量是主动作用,所以该结构性参数可以直观地反映主动作用对土结构性的影响。3.分别对侧限压缩试验条件下和三轴试验条件下的黄土结构性单变量参数进行检验。检验的结果表明所建议的黄土结构性单变量参数计算的结果能够和与原始公式计算结果较好地吻合,说明所建议的结构性单变量参数具有合理性。通过对不同地区黄土的原状样、重塑样和人工结构性样进行侧限压缩试验和三轴压缩试验,研究黄土结构性的变化规律。对相关影响因素展开分析,获取不同试验条件下结构性参数曲线的特征。同时,试验结果还发现基于相同压力(主应力差)方法的黄土结构性参数和基于变形(大主应变)方法的黄土结构性参数除了主动作用起始点处相等外,其余的并不相等。因此,需在使用时注明是基于何种方法的黄土结构性参数。4.分别构建了动荷载试验条件下黄土结构性单变量参数,即基于相同动剪应力方法和基于相同动剪应变方法的黄土动结构性单变量参数。对兰州、洛川、杨凌三个地区黄土进行了动扭剪三轴试验。在获得兰州、洛川、杨凌三个地区黄土动剪应力与动剪应变关系曲线的基础上,利用所构建的土动结构性的单变量参数对试验数据进行整理。检验了动荷载试验条件下黄土动结构性单变量参数的合理性,并且得到了兰州、洛川、杨凌这三个地区基于相同动剪应力方法的黄土动结构性单变量参数曲线和基于相同动剪应变方法的黄土动结构性单变量参数曲线,分析动力条件下黄土动结构性变化规律,及该特性在不同地区的差异。

邓岳保[9](2013)在《竖井地基固结解析理论与有限元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在含水量高、压缩性高、抗剪强度低的软土地基上设置竖井并结合堆载或真空负压,能加速地基排水固结、提高土体强度、减少构筑物工后沉降和差异沉降。该技术施工简便、效果可靠且造价低廉,已在公路、铁路、港口、机场等大型基础设施建设中广泛应用。为了合理预测竖井地基的固结发展,学者们在竖井固结解析解和数值解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且已取得大量成果。但同时应看到,目前各种计算方法得到的理论预测值与实测值还有一定差距,对可能的工后沉降和沉降差预测不准。另外,近些年来出现的竖井处理深度加大和工期要求加紧等情况,均给竖井地基的设计计算方法提出了挑战。为此,本文从解析理论和有限元法两方面开展了竖井地基固结问题的研究。(1)首先对以往研究成果从理论方法和参数取值两方面进行了综述,结果发现:目前被国内外广泛接受的单井地基径向固结度简化计算公式均可表述为一个统一的公式,不同方法在涂抹效应和井阻效应的考虑上略有差异;单井固结理论近些年的新进展主要包括非线性理论、非达西渗流理论、考虑涂抹区渗透性渐变理论以及针对真空预压法的固结理论等;竖井地基固结分析参数取值方面已经开展了大量研究,但得到的参数取值范围较大,这将给计算结果的可靠性带来影响。(2)通过对现有塑料排水板通水量特性研究进行综述发现,排水板通水量一方面随侧向压力增大而减小,另一方面在地基固结过程中会因为排水板的弯折和淤积堵塞等影响而逐渐减小。基于这一认识,假定通水量随地基深度线性减小、随时间呈指数函数减小,获得了描述井阻空间属性和时间属性的变井阻效应数学模型。然后,仿效Hansbo和谢康和竖井固结经典理论推导方法,建立了瞬时加荷条件下考虑变井阻效应的固结理论。计算分析表明:相对于采用短期通水量恒定值进行计算的竖井固结理论,变井阻固结理论得到的固结速率减缓;当考虑通水量随地基深度减小时,地基深部土层的超静孔压消散变得更加缓慢;当竖井渗透性减小到与井周土体相当,此时竖井不再起排水通道作用,径向固结将停止。另外,将变井阻固结理论应用于室内大型模型试验和工程实例分析,结果发现变井阻理论模拟的结果较传统理论预测结果与实际情况更为接近。(3)通过引入Hansbo非达西渗流假定和变渗透系数假定,得到渗流双重非线性模型。然后,在Biot固结理论研究基础上,应用加权残数法推导了考虑该模型的有限元方程,并自编了相应的计算程序。通过开展参数影响分析得到:考虑渗透系数随时间减小后,地基固结速率减缓趋势明显;增大非达西渗流参数m或il,固结发展速率减缓,但该影响在10%以内;考虑非达西渗流后,地基固结速率随荷载减小而减缓。(4)进一步引入土体分段线性e-lgp模型,得到了土体压缩非线性和渗流双重非线性模型。然后,结合宁波土样固结渗流联合测试试验,介绍了该模型的参数获取过程。在给出相应的控制方程和有限元方程基础之上,详细阐述了非线性有限元法编程实现过程。最后,通过算例验证了程序的可靠性,并对考虑土体多重非线性模型时竖井地基的固结性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获得了一些有益认识。(5)对目前广泛应用的竖井地基平面应变二维等效方法进行了评述。然后,以成层土竖井地基算例和未打穿竖井地基算例对六种二维等效方法进行了考量,结果发现:地基土成层性对二维等效方法计算结果的可靠性有较显着影响,而竖井未打穿情况的影响不明显;在本文算例参数取值情况下,各种方法的误差情况差别较大,Chai(2001)方法和Tran(2008)方法得到的结果相对可靠。此外,基于等效竖向渗透系数思想,建立了以单元体流量等效的一维变形、一维渗流简化分析方法。通过算例检验发现,该法计算效率大大提高,但相比于Chai法计算精度并未改善,且计算过程相对复杂。(6)考虑到竖井地基三维有限元分析计算量大、前处理困难,提出了将井与涂抹区在地基横截面内划分为一个网格的复合单元法。复合单元的未知场由10结点单元和线性插值函数来刻画。复合单元内部全局坐标结点自由度和局部坐标结点自由度之间的联系则通过引入经典单井固结解析理论得到建立。之后,基于加权残数法详细推导了复合单元法有限元方程,并编制了相应的计算程序。通过对单井地基和群井地基算例进行验证分析,发现复合单元法计算精度较高、计算效率也有所改善。(7)基于大型商业软件和自编程序开展了某电厂海堤下竖井地基固结发展过程的数值模拟。分析过程中,采用Chai(2001)二维等效方法和平面应变空间渗流分析方法分别进行了计算,结果发现:两种数值方法模拟得到的地基变形发展规律近似一致;后者考虑空间渗流得到的沉降略大、侧向位移略小;两种方法的孔压预测结果差异较为明显。数值模拟结果还表明:海堤下软土地基经过塑料排水板处理后,地基固结速率较快,地基中超静孔压在各级堆载间歇期均有明显回落;在给定的堆载方案下,软土地基变形发展速率均在控制范围内。

邵磊[10](2013)在《基于裂缝扩展细观模拟的堆石料流变特性研究》文中认为在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背景下,围绕着南水北调及西电东送等重大工程建设,西部地区正在或即将兴建一大批高上石坝工程。随着在建和拟建土石坝的高度跨入300米级,坝体内部高应力区堆石料的颗粒破碎现象更加突出,颗粒破碎引起的应力调整及颗粒位置重排列成为高土石坝变形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土石坝在填筑及初次蓄水期间的变形主要是由于外荷载施加引起的堆石颗粒挤密以及破碎后的小颗粒填充孔隙。在坝体建成蓄水后,全部荷载已施加上,如果堆石料不存在流变性,坝体变形就不再随时间发展。而国内外多座已建成土石坝的监测资料显示,坝体在竣工蓄水后还将持续地产生后期变形。从时间上看,后期变形可持续几年、十几年甚至更长。从变形量上看,后期变形一般为坝高的0.1%,最大可达3.8%。土石坝后期变形恶化了面板的应力变形性状,导致面板发生挤碎或拉裂,危及大坝安全。但现有知识还不能合理解释后期变形机理及各种实际观测现象。近年来随着高土石坝建设的需要,堆石料的流变特性及机理已成为亟待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之一。本文结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0879007)“基于颗粒破裂细观模拟的堆石料后期变形机理及本构模型研究”,根据亚临界裂缝扩展导致的堆石颗粒破碎具有时间效应的特点来研究堆石料的流变特性,并从细观角度对堆石料的颗粒破碎特性、流变机理等关键问题开展了探索性的研究工作,主要内容有:(1)数值试样的制备方法研究与数值试验平台构建。针对堆石形状不规则、咬合作用强等特点,发展了多种不规则形状数值颗粒的模拟方法。提出了多种满足一定级配要求的数值试样的生成方法及数值颗粒投放技术。采用fish语言构建数值试验平台,为下一步的研究工作奠定基础。(2)不考虑时间效应的堆石颗粒破碎研究。筑坝堆石料在填筑、初次蓄水或遭遇地震等极端地质灾害作用后会发生颗粒破碎,该种形式的破碎历时短,多为棱角断裂或劈裂。根据石块在土工试验后表现出的实际破坏形态,研究颗粒破碎的典型模式。总结应用颗粒流方法研究颗粒破碎的思路,将国外学者提出的基于最大拉应力准则的二维圆盘颗粒破碎模型推广至三维条件,建立了三维颗粒脆性破碎的理论模型。将该模型引入颗粒流程序,进行了堆石料三轴剪切数值试验研究,分别从颗粒破碎、颗粒间接触力、孔隙率、破碎颗粒位置分布规律、颗粒运动规律、能量耗散等细观角度初步地探讨了堆石体在三轴条件下受力变形规律及机理。(3)亚临界裂缝扩展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与堆石料数值流变试验的颗粒流程序设计。基于岩石的亚临界裂缝扩展理论,微裂缝的扩展导致了堆石颗粒的破碎,即堆石的颗粒破碎具有时间效应。通过研究颗粒裂缝面上应力、颗粒及颗粒所含裂缝的几何特征、相对湿度等因素对应力强度因子与裂缝扩展过程的影响,对亚临界裂缝扩展理论进行了提炼、归纳和总结,据此设计了模拟堆石料室内流变试验的颗粒流程序的思路并编写了相关程序。(4)结合堆石料室内流变试验进行了单轴、三轴流变数值试验研究。确定了合理的数值颗粒破碎模式,直观给出了数值流变过程中颗粒体内部结构参量的变化过程与颗粒破碎情况。综合分析了颗粒破碎规律、颗粒体内部结构变化与流变之间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探析了堆石流变的细观机理。

二、用单板计算机控制的连续加荷固结仪(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单板计算机控制的连续加荷固结仪(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分段线性差分法的坝前淤泥土固结计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及存在的问题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坝前淤泥面加坝”技术研究现状
        1.2.2 饱和软土固结理论研究现状
        1.2.3 软土地基处理工程措施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分段线性差分一维大变形固结模型
    2.1 引言
    2.2 分段线性差分一维大变形固结模型理论
        2.2.1 模型建立
        2.2.2 基本关系
        2.2.3 总应力、有效应力和孔隙水压力
        2.2.4 渗透系数及渗流平衡关系式
        2.2.5 质量和动量守恒
        2.2.6 沉降与固结
        2.2.7 时间增量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坝前淤泥土固结-渗透特性试验研究
    3.1 引言
    3.2 坝前淤泥土基本物理力学参数
        3.2.1 试验材料
        3.2.2 坝前淤泥土基本物理力学参数测定
    3.3 南川水库坝前淤泥土固结-渗透特性试验
        3.3.1 试验方案
        3.3.2 试验设备
        3.3.3 试验结果分析
        3.3.4 试验结果讨论
    3.4 坝前淤泥土固结-渗透特性对比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坝前淤泥土一维大变形固结分析
    4.1 引言
    4.2 坝前淤泥面加坝实际工程案例
        4.2.1 工程概况
        4.2.2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
        4.2.3 库区坝前淤泥土工程性质
        4.2.4 坝体填筑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4.3 太沙基一维固结理论计算
    4.4 分段线性差分模型计算
    4.5 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分段线性排水板-堆载预压耦合固结模型
    5.1 引言
    5.2 塑料排水板-堆载预压处理软基方法
        5.2.1 塑料排水板-堆载预压加固软基机理
        5.2.2 塑料排水板-堆载预压井群布置方法
        5.2.3 塑料排水板-堆载预压等效简化计算方法
    5.3 分段线性排水板-堆载预压耦合固结模型建立
        5.3.1 塑料排水板的布设
        5.3.2 建立数学模型
        5.3.3 基本关系
        5.3.4 总应力、有效应力和孔隙水压力
        5.3.5 渗透系数
        5.3.6 渗流量、沉降与固结
        5.3.7 边界条件分析
        5.3.8 时间增量
    5.4 工程案例分析
    5.5 模型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分段线性排水板-堆载预压耦合固结计算模型程序
致谢
个人简介及论文发表情况

(2)酸碱污染黄土基本力学参数演变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污染土的研究现状
        1.2.1 污染土来源、特征的研究现状
        1.2.2 污染土的物理力学性质研究现状
        1.2.3 污染土的腐蚀机理研究现状
        1.2.4 污染土微观研究
    1.3 冻土的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思路及内容
2 黄土地区调研工作
    2.1 调研路线依据
    2.2 调研背景污染实例
    2.3 黄土调研内容
        2.3.1 黄土地貌地层调研
        2.3.2 国家黄土地质公园
        2.3.3 人类活动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2.3.4 延安新区
        2.3.5 河流侵蚀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2.3.6 黄土表面的剥落
    2.4 本章小结
3 酸碱污染黄土力学参数演变试验研究
    3.1 酸碱污染黄土湿陷试验
        3.1.1 试样的制备
        3.1.2 试验方法和设备
        3.1.3 试验结果分析
        3.1.4 酸碱污染黄土湿陷性影响的讨论
        3.1.5 考虑冻融因素在其中的影响
    3.2 酸碱污染黄土直剪试验
        3.2.1 试样制备及试验方法
        3.2.2 污染重塑黄土直剪试验研究
        3.2.3 影响污染重塑黄土强度参数的非受力因素
        3.2.4 酸碱污染对黄土强度特性影响的讨论
    3.3 酸碱污染黄土高压固结试验
        3.3.1 试样制备及试验方法
        3.3.2 酸碱污染黄土高压固结研究
        3.3.3 污染黄土压缩指标特征
        3.3.4 垂直压应力-垂直压应变关系曲线
    3.4 本章小结
4 酸碱污染黄土的边坡稳定性
    4.1 极限平衡法模拟边坡稳定性
        4.1.1 极限平衡法简介
        4.1.2 Slide软件简介
        4.1.3 边坡稳定相关参数
        4.1.4 基于极限平衡法污染土边坡稳定性的具体算例
    4.2 强度折减法模拟边坡稳定性
        4.2.1 ABAQUS有限元软件简介
        4.2.2 边坡稳定安全系数的意义
        4.2.3 有限元强度折减分析方法
        4.2.4 基于强度折减法酸碱污染边坡稳定性具体算例
    4.3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本人已发表或录用的学术论文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3)库区湖相沉积软粘土蠕变特性及其在路基工程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软粘土的分类及分布
        1.1.2 软粘土的工程性质
        1.1.3 湖相沉积软粘土的工程性质
    1.2 研究对象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软粘土变形特性及模型研究
        1.3.2 软粘土路基固结沉降的研究现状
        1.3.3 软粘土路基沉降与控制的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4.1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4.2 本文的创新点
    1.5 技术路线图
2 库区湖相沉积软粘土蠕变试验
    2.1 引言
    2.2 库区湖相沉积软粘土工程特征及力学参数测试
        2.2.1 库区湖相沉积软粘土工程特征
        2.2.2 库区湖相沉积软粘土物理力学参数测试
    2.3 库区湖相沉积软粘土蠕变试验
        2.3.1 试验仪器
        2.3.2 加载方式及蠕变稳定标准
        2.3.3 试验过程
    2.4 库区湖相沉积软粘土蠕变试验结果分析
        2.4.1 三轴剪切蠕变试验曲线
        2.4.2 应变-时间关系分析
        2.4.3 应力-应变等时曲线
        2.4.4 孔隙水压-时间曲线
    2.5 本章小结
3 库区湖相沉积软粘土非线性蠕变模型构建
    3.1 引言
    3.2 蠕变模型简述
        3.2.1 蠕变及机理分析
        3.2.2 软粘土常用蠕变模型理论
        3.2.3 蠕变经验理论
    3.3 软粘土非线性蠕变本构模型的建立
        3.3.1 库区湖相沉积软粘土本构模型的建立
        3.3.2 线性粘弹性模型参数识别
        3.3.3 粘塑性模型参数识别
        3.3.4 模型验证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库区湖相沉积软粘土非线性蠕变模型程序开发
    4.1 引言
    4.2 库区湖相沉积软粘土非线性蠕变本构程序实现
        4.2.1 FLAC3D本构模型计算原理
        4.2.2 非线性蠕变本构的有限差分展开
        4.2.3 库区湖相沉积软粘土非蠕变本构模型二次开发
    4.3 库区湖相沉积软粘土非线性蠕变模型程序验证
        4.3.1 验证模型建立及参数选择
        4.3.2 计算结果及试验曲线拟合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非线性蠕变模型的软粘土地基沉降及工程处治分析
    5.1 引言
    5.2 研究对象概况
        5.2.1 软粘土区地质条件
    5.3 路堤填筑模型建立及参数选择
        5.3.1 地质模型的简化与边界条件
        5.3.2 数值模型建立与参数选取
    5.4 不同路堤高度下的软粘土地基沉降及应力状态
        5.4.1 不同路堤高度下的累计沉降量分析
        5.4.2 不同路堤高度下地基土横向位移分析
        5.4.3 不同路堤高度条件下剪应力分布
    5.5 路堤荷载作用下软粘土地基蠕变模型参数敏感性分析
    5.6 高速公路软基处治方案设计
        5.6.1 软基处治原则
        5.6.2 高速公路软基处治方法选取
        5.6.3 软基处治方案验算与评估
    5.7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及创新性成果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水化作用下软岩的膨胀-蠕变-损伤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软岩的膨胀特性研究
        1.2.2 水化作用下软岩的基本力学特性研究
        1.2.3 软岩的流变损伤特性研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采用的技术路线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红层泥岩膨胀特性试验研究
    2.1 概述
    2.2 试验方案及试样制备
        2.2.1 试验方案设计
        2.2.2 试样制备
    2.3 红层泥岩自由膨胀试验
        2.3.1 试验仪器及步骤
        2.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4 红层泥岩侧限膨胀试验
        2.4.1 试验仪器及步骤
        2.4.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5 红层泥岩无侧限膨胀试验
        2.5.1 试验仪器及步骤
        2.5.2 试验结果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红层泥岩的膨胀机理及理论模型
    3.1 概述
    3.2 红层泥岩的分布及成岩过程
        3.2.1 我国红层泥岩的分布
        3.2.2 湖南地区红层特点
        3.2.3 红层泥岩的成岩作用
    3.3 红层泥岩的微观试验研究
        3.3.1 红层泥岩的矿物成分分析
        3.3.2 红层泥岩的微观结构分析
        3.3.3 红层泥岩的膨胀机理
    3.4 红层泥岩的膨胀理论
        3.4.1 湿度应力场理论
        3.4.2 经验公式膨胀模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红层泥岩常规力学特性试验研究
    4.1 概述
    4.2 单轴压缩试验研究
        4.2.0 试验仪器
        4.2.1 试件制备及试验方案
        4.2.2 试验结果
        4.2.3 水对红层泥岩力学参数的影响
        4.2.4 加载速率对红层泥岩力学参数的影响
    4.3 三轴试验研究
        4.3.1 试验仪器
        4.3.2 试验方案
        4.3.3 试验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水化作用下红层泥岩流变试验研究
    5.1 概述
    5.2 水化作用下红层泥岩膨胀-蠕变试验方案设计
        5.2.1 蠕变加载方式
        5.2.2 水化作用下的膨胀和蠕变耦合作用的实现
    5.3 无水化膨胀的红层泥岩蠕变试验研究
        5.3.1 试验准备
        5.3.2 加载方式
        5.3.3 试验步骤
        5.3.4 试验结果分析
    5.4 水化作用下红层泥岩的膨胀-蠕变耦合试验研究
        5.4.1 试验准备及试验仪器
        5.4.2 加载方式
        5.4.3 试验步骤
        5.4.4 试验结果
    5.5 水化作用下红层泥岩的膨胀-蠕变耦合试验结果分析及机理研究
        5.5.1 无水化膨胀红层泥岩的蠕变特征分析
        5.5.2 水化膨胀红层泥岩的蠕变特征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水化作用下膨胀-蠕变损伤本构模型研究
    6.1 概述
    6.2 水化作用下红层泥岩的膨胀-蠕变本构基本元件模型
        6.2.1 基本流变元件
        6.2.2 典型的元件蠕变本构模型
        6.2.3 膨胀元件
    6.3 无水化膨胀作用下红层泥岩的变西原蠕变本构模型
        6.3.1 变参数西原蠕变本构模型的建立
        6.3.2 最小二乘法模型参数识别
        6.3.3 变参数西原蠕变本构模型参数识别及模型验证
    6.4 水化-荷载作用下红层泥岩非线性膨胀-流变损伤模型
        6.4.1 水化损伤演化方程
        6.4.2 膨胀应力对蠕变的作用
        6.4.3 考虑水化作用下的基于西原模型的膨胀-蠕变损伤模型的建立
        6.4.4 模型参数的确定及模型验证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成果清单
致谢

(5)南宁盆地软硬互层泥质岩的破坏模式及承载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的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宄现状
        1.2.1 软岩物理力学性质的研究现状
        1.2.1.1 软岩的强度特性
        1.2.1.2 变形特性
        1.2.2 软岩的水理特性研究现状
        1.2.3 层状岩体研究现状
        1.2.3.1 层状岩体力学性质研究
        1.2.3.2 层状岩体变形特性研究
        1.2.3.3 层状岩体理论模型研究
        1.2.4 泥质岩承载特性的研究
        1.2.5 层状地基极限承载力计算方法
    1.3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1.4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南宁盆地泥质岩的基本特征及影响因素
    2.1 泥质岩地质概况
    2.2 影响泥质岩性质的因素分析
        2.2.1 卸荷作用对泥岩性质的影响
        2.2.1.1 取样卸荷的应力状态分析
        2.2.1.2 应力路径与强度分析
        2.2.1.3 试验方案及试验条件
        2.2.1.4 卸荷泥岩的强度变化分析
        2.2.2 水岩作用对膨胀性泥岩强度和变形特性的影响
        2.2.2.1 试验方案及试验条件
        2.2.2.2 卸荷作用与水岩作用下泥岩的变形特性研究
        2.2.3 泥质岩抗剪强度与含水量的关系
        2.2.4 泥质岩的微观结构
        2.2.5 泥质岩的互层性
    2.3 泥质岩地层组合
        2.3.1 互层的定义
        2.3.2 互层泥质岩地层组合分类
        2.3.3 互层泥质岩基本性质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互层泥质岩试样物理模拟试验及破坏模式研究
    3.1 概述
    3.2 试验材料
    3.3 试样方案
        3.3.1 试验设计
        3.3.2 试验内容
        3.3.3 试验设备
        3.3.4 试样制作
        3.3.5 基于强度损失率的试验结果评价
    3.4 硬-软-硬互层泥质岩试样物理模拟试验研究
        3.4.1 单轴抗压试验研究
        3.4.2 三轴剪切试验研究
        3.4.2.1 不固结不排水三轴剪切试验研究
        3.4.3.2 固结不排水三轴剪切试验研究
    3.5 软-硬-软互层泥质岩试样物理模拟试验研究
        3.5.1 单轴抗压试验研究
        3.5.2 三轴剪切试验研究
        3.5.2.1 不固结不排水三轴剪切试验研究
        3.5.2.2 固结不排水三轴剪切试验研究
    3.6 软-硬互层泥质岩试样物理模拟试验研究
        3.6.1 单轴抗压试验研究
        3.6.2 三轴剪切试验研究
        3.6.2.1 不固结不排水三轴剪切试验研究
        3.6.2.2 固结不排水三轴剪切试验研究
    3.7 互层泥质岩破坏模式分析
        3.7.1 均质岩石破坏模式
        3.7.2 互层泥质岩试样破坏特征
        3.7.2.1 互层泥质岩单轴抗压试样破坏特征
        3.7.2.2 互层泥质岩三轴剪切试样破坏特征
        3.7.3 互层泥质岩破坏模式研究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互层泥质岩试样数值模拟试验研究
    4.1 概述
    4.2 数值模型的建立
        4.2.1 方案设计
        4.2.2 土层材料参数
        4.2.3 分析方法及步骤
    4.3 互层泥质岩单轴荷载作用数值分析
        4.3.1 软-硬单层互层泥质岩单轴荷载作用数值模拟分析
        4.3.1.1 软-硬互层泥质岩
        4.3.1.2 硬-软互层泥质岩
        4.3.2 软-硬多层互层泥质岩单轴荷载作用数值模拟分析
        4.3.2.1 互层数变化泥质岩单轴荷载作用数值模拟
        4.3.2.2 互层厚度变化泥质岩单轴荷载作用数值模拟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互层泥质岩地基承载特性数值模拟试验研究
    5.1 试验目的
    5.2 模型建立与材料参数
        5.2.1 互层泥质岩地基模型
        5.2.2 材料参数
    5.3 互层泥质岩地基承载力模拟研究
        5.3.1 硬-软互层泥质岩地基承载力
        5.3.1.1 模型建立及参数
        5.3.1.2 基于极限承载力比单因素变化下互层泥质岩地基承载特性
        5.3.1.3 基于硬层厚度单因素变化下互层泥质岩地基承载特性
        5.3.1.4 基于极限承载力比和硬层厚度双因素变化下互层泥质岩地基承载力公式
        5.3.2 硬-软-硬层互层泥质岩地基承载力
        5.3.2.1 模型建立及参数
        5.3.2.2 基于软层厚度单因素变化下互层泥质岩地基承载力
        5.3.2.3 基于极限承载力比单因素变化下互层泥质地基承载力
        5.3.2.4 基于极限承载力比和软层厚度双因素变化下互层泥质岩地基承载力
        5.3.3 软-硬互层泥质岩地基承载力研究
        5.3.3.1 模型建立及与参数
        5.3.3.2 软-硬互层泥质岩地基承载力研究
        5.3.3.3 软-硬互层泥质岩地基受力机理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工程年代内泥质岩硬层软化承载特性模拟试验研究
    6.1 概述
        6.1.1 试验目的
        6.1.2 试验内容
        6.1.3 试验模型与试验设计
        6.1.4 试验装备与仪器
        6.1.5 试验方案
    6.2 均质硬层泥质岩地基承载特性模拟试验研究
        6.2.1 试验目的
        6.2.2 试验步骤
        6.2.3 试验结果
    6.3 硬层软化泥质岩地基承载特性模拟试验研究
        6.3.1 试验目的
        6.3.2 试验过程
        6.3.3 试验结果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软硬互层泥质岩地基现场试验研究
    7.1 试验设计
        7.1.1 试验目的
        7.1.2 试验内容
        7.1.3 试验装备与仪器
        7.1.4 试验方案
        7.1.5 试验步骤
    7.2 硬-软-硬互层泥质岩地基现场静载荷试验
        7.2.1 工程概况与地层概况
        7.2.2 岩土层物理力学参数
        7.2.3 硬-软-硬互层泥质岩地基现场载荷试验
        7.2.4 现场试验结果
        7.2.5 数值模拟结果
    7.3 硬-软互层泥质岩地基现场静载荷试验
        7.3.1 工程概况与地层概况
        7.3.2 岩土层物理力学参数
        7.3.3 硬-软互层泥质岩地基现场静载荷试验
        7.3.4 现场试验结果
        7.3.5 数值模拟结果
    7.4 工程年代内泥质岩硬层软化现场静载荷试验
        7.4.1 试验目的
        7.4.2 试验方案
        7.4.3 场地地质概况
        7.4.4 岩土层物理力学参数
        7.4.5 未浸水状态下硬层泥质岩地基现场静载荷试验
        7.4.6 硬层软化现场静载荷试验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6)不同应力路径下的重塑粘土压缩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试验方法
    2.1 试验研究方法
    2.2 试验用土
    2.3 试验土样的制备
    2.4 试验仪器简介
        2.4.1 试验仪器的基本组成
        2.4.2 试验仪器的主要技术指标
        2.4.3 试验仪器标定
    2.5 试验方案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试验加载和恒载过程结果分析
    3.1 概述
    3.2 试验加载和恒载过程应力变化规律分析
    3.3 试验加载和恒载过程应变变化规律分析
    3.4 试验加载和恒载过程土侧压力系数变化规律分析
    3.5 试验加载和恒载过程自适应剪应力变化规律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试验卸载过程结果分析
    4.1 概述
    4.2 试验卸载过程应力变化规律分析
    4.3 试验卸载过程应变变化规律分析
    4.4 试验卸载过程土侧压力系数变化规律分析
    4.5 试验卸载过程自适应剪应力变化规律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初始干密度对试验结论影响分析
    5.1 概述
    5.2 不同初始干密度土样试验全过程分析
    5.3 侧-轴向应力增长速率比
    5.4 回弹临界应力
        5.4.1 回弹临界轴向应力及卸荷比
        5.4.2 回弹临界侧向应力及卸荷比
        5.4.3 回弹临界土侧压力系数
    5.5 土样残余应力
    5.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高庙子膨润土力学和化学特性及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膨润土的微观组成与结构
    1.3 膨润土的工程性质
        1.3.1 压实特性
        1.3.2 热性质
        1.3.3 电化学特性
        1.3.4 土水特性
        1.3.5 力学特性
    1.4 国内对膨润土试验研究的成果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6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三种高庙子膨润土的物理和力学特性对比
    2.1 引言
    2.2 两种高庙子钠基膨润土物理和力学特性对比
        2.2.1 物理指标对比
        2.2.2 膨胀特性试验方法和结果对比
    2.3 两种高庙子钠基膨润土压实样微观孔隙结构对比
    2.4 高庙子钙基膨润土的物理和力学特性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试样初始条件对高庙子膨润土膨胀特性的影响
    3.1 概述
    3.2 初始含水率对高庙子膨润土变形特性的影响
        3.2.1 两种高庙子钠基膨润土土水特征曲线
        3.2.2 制样方法与试验方法
        3.2.3 不同初始含水率膨润土击实试验结果
        3.2.4 不同初始含水率压实样膨胀试验结果与分析
        3.2.5 不同初始含水率压实样微观试验结果与分析
    3.3 干密度对膨胀力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盐溶液对高庙子膨润土膨胀特性的影响
    4.1 引言
    4.2 盐溶液对GMZ膨润土物理特性的影响
    4.3 盐溶液对高庙子GMZ001膨润土膨胀特性的影响
    4.4 盐溶液对GMZ07膨润土膨胀特性的影响
        4.4.1 膨胀力试验
        4.4.2 膨胀变形试验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盐溶液下膨润土膨胀特性的预测
    5.1 宏观预测方法
        5.1.1 纯水下膨润土膨胀特性的预测方法
        5.1.2 盐溶液中膨胀力的预测
    5.2 微观预测方法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盐溶液对高庙子膨润土强度影响
    6.1 引言
    6.2 直剪试验
        6.2.1 试验材料及仪器
        6.2.2 试验概况与步骤
        6.2.3 试验结果与分析
    6.3 压缩试验
        6.3.1 试验概况
        6.3.2 试验材料及步骤
        6.3.3 试验结果及分析
    6.4 扫描电镜测试
        6.4.1 测试方法介绍
        6.4.2 测试步骤
        6.4.3 测试结果与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作的项目
致谢

(8)黄土结构性的单变量参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索引
表索引
第一章 绪论
    1.1 黄土基本特性
        1.1.1 黄土的主要特性
        1.1.2 黄土的物质组成
        1.1.3 黄土的工程性质
    1.2 土结构性研究的重要性
        1.2.1 土的结构性概念
        1.2.2 土结构性研究的重要意义
    1.3 土结构性研究现状
        1.3.1 土结构性研究的历史回顾
        1.3.2 土结构性研究的基本途径
        1.3.3 黄土结构性的研究成果
    1.4 本文的研究任务
第二章 静荷载作用下结构性的单变量参数
    2.1 黄土结构性介绍
        2.1.1 土结构性机理分析
        2.1.2 土的结构性变化规律
        2.1.3 以变形为参量的黄土结构性定量化参数
        2.1.4 以应力为参量的黄土结构性定量化参数
    2.2 侧限压缩试验条件下黄土的结构性单变量参数
        2.2.1 侧限压缩试验条件下黄土结构性单变量参数的统一形式
        2.2.2 侧限压缩试验下土的应力-应变关系曲线
        2.2.3 侧限压缩试验条件下基于相同压力的结构性单变量参数
        2.2.4 侧限压缩试验条件下基于相同变形的结构性单变量参数
    2.3 三轴压缩试验条件下黄土结构性的单变量参数
        2.3.1 三轴压缩试验条件下土结构性参数的统一形式
        2.3.2 三轴压缩试验条件下基于相同主应力差考虑的结构性单变量参数
        2.3.3 三轴压缩试验条件下基于相同大主应变考虑的结构性单变量参数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静荷载作用下黄土的结构变化特性
    3.1 黄土结构性的单变量参数检验
        3.1.1 侧限压缩试验
        3.1.2 侧限压缩试验条件下黄土结构性单变量参数的检验
    3.2 侧限压缩试验条件下黄土的结构变化特性
        3.2.1 侧限压缩试验条件下基于相同压力的结构性单变量参数的变化规律
        3.2.2 侧限压缩试验条件下基于相同变形的结构性单变量参数的变化规律
    3.3 三轴压缩试验条件下黄土的结构变化特性
        3.3.1 试验仪器与标定
        3.3.2 试验方法及数据
        3.3.3 三轴压缩试验条件下结构性单变量参数的检验
        3.3.4 基于相同主应力差考虑的结构性单变量参数的变化规律
        3.3.5 基于相同大主应变考虑的结构性单变量参数的变化规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动荷载作用下黄土的结构变化特性
    4.1 动结构性参数的统一形式
    4.2 基于 Hardin-Drnevich 双曲线模型的土动结构性单变量参数
    4.3 试验设备与试验方法
        4.3.1 试验仪器
        4.3.2 试验方法
        4.3.3 试验仪器设备的调试
        4.3.4 动扭剪试验的操作步骤
        4.3.5 试验土料及试样制备
    4.4 土动结构性单变量参数的检验
    4.5 动荷载作用下黄土的动结构性单变量参数的变化规律
        4.5.1 基于相同动剪应力方法的黄土动结构性单变量参数的变化规律
        4.5.2 基于相同动剪应变方法的黄土动结构性的单变量参数的变化规律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建议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竖井地基固结解析理论与有限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列表
1 绪论
    1.1 引言
    1.2 竖井排水固结法
    1.3 竖井地基固结解析理论研究综述
    1.4 竖井地基固结有限元分析综述
    1.5 本文研究意义及内容安排
        1.5.1 研究必要性
        1.5.2 本文工作内容及安排
2 单井固结现有解析理论及参数取值综述
    2.1 引言
    2.2 单井固结理论研究进展
        2.2.1 单井固结物理模型
        2.2.2 单井固结数学建模
        2.2.3 单井固结经典解答与实用解答
        2.2.4 单井固结解答新进展
    2.3 参数取值综述
        2.3.1 土性参数
        2.3.2 几何参数
        2.3.3 涂抹参数
        2.3.4 井阻参数
    2.4 小结
3 考虑变井阻效应的单井固结理论
    3.1 引言
    3.2 变井阻效应
        3.2.1 排水板通水量特性研究
        3.2.2 变井阻效应讨论及其数学描述
    3.3 考虑井阻随时间变化的单井固结理论
        3.3.1 控制方程
        3.3.2 方程求解
        3.3.3 算例分析
    3.4 考虑井阻随深度和时间变化的单井固结理论
        3.4.1 控制方程
        3.4.2 方程求解
        3.4.3 算例分析
    3.5 小结
4 变井阻固结理论应用
    4.1 引言
    4.2 室内模型试验分析
        4.2.1 试验情况
        4.2.2 理论分析
    4.3 日本Saga机场分析
        4.3.1 工程概况
        4.3.2 排水板通水量测试
        4.3.3 理论分析
    4.4 单井固结理论应用讨论
    4.5 小结
5 考虑渗流双重非线性的竖井地基固结有限元分析
    5.1 引言
    5.2 渗流双重非线性模型
        5.2.1 非达西渗流模式
        5.2.2 变渗透系数模型
    5.3 控制方程与求解条件
        5.3.1 土骨架平衡方程
        5.3.2 流量连续方程
        5.3.3 求解条件
    5.4 有限元方程与编程实现
        5.4.1 离散单元和插值函数
        5.4.2 平衡方程离散
        5.4.3 连续方程离散
        5.4.4 编程实现
    5.5 验证与分析
    5.6 结语
6 考虑土体压缩和渗流非线性的竖井地基固结有限元分析
    6.1 引言
    6.2 基于固结渗透联合试验的非线性参数获取
        6.2.1 土体一维非线性模型
        6.2.2 固结渗透联合试验
    6.3 有限元方程及编程实现
        6.3.1 控制方程
        6.3.2 有限元方程
        6.3.3 编程实现
    6.4 程序验证与算例分析
        6.4.1 程序验证
        6.4.2 单层土竖井地基算例分析
        6.4.3 成层土竖井地基算例分析
    6.5 小结
7 竖井地基固结有限元分析简化方法研究
    7.1 引言
    7.2 二维等效方法评价
        7.2.1 等效原理
        7.2.2 等效方法评述
        7.2.3 等效方法考核
    7.3 基于流量相等的竖井地基等效方法
        7.3.1 流量等效思想
        7.3.2 复合单元体等效渗透系数
        7.3.3 编程实现
        7.3.4 等效方法考核
    7.4 小结
8 基于复合单元法的竖井地基固结三维有限元分析
    8.1 引言
    8.2 复合单元法
    8.3 控制方程
    8.4 复合单元法实现
        8.4.1 离散单元和插值函数
        8.4.2 控制方程离散
        8.4.3 有限元公式
        8.4.4 流量矩阵计算
        8.4.5 程序实现
    8.5 复合单元法验证
        8.5.1 单井地基算例
        8.5.2 群井地基算例
        8.5.3 讨论
    8.6 小结
9 海堤下软基竖井排水固结法处理数值模拟
    9.1 引言
    9.2 计算条件
        9.2.1 土层资料
        9.2.2 排水板资料
        9.2.3 堆载情况
    9.3 基于二维等效方法分析
        9.3.1 等效转换
        9.3.2 模型建立
        9.3.3 模拟结果
    9.4 基于PDSS模型分析
        9.4.1 模型建立
        9.4.2 模拟结果
    9.5 小结
10 结论与展望
    10.1 本文主要成果和结论
    10.2 进一步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浙江大学岩土工程学科历届博士学位论文目录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10)基于裂缝扩展细观模拟的堆石料流变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CONTENTS
图表目录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堆石料流变研究现状及研究方法综述
        1.2.1 研究进展和现状
        1.2.2 研究方法综述
    1.3 理论背景与研究手段
        1.3.1 理论背景
        1.3.2 研究手段-离散单元法
    1.4 本文主要内容
2 颗粒流基本理论与数值三轴试验平台研究
    2.1 引言
    2.2 颗粒流基本理论
        2.2.1 力-位移定理
        2.2.2 运动定律
        2.2.3 接触本构模型
        2.2.4 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
        2.2.5 计算原理
        2.2.6 宏细观参数的关系与设置
    2.3 数值三轴试验平台搭建过程与设计原理
    2.4 数值试样生成方法研究
        2.4.1 不规则形状数值堆石颗粒生成方法研究
        2.4.2 数值试样制备与投放方法研究
    2.5 本章小结
3 考虑颗粒破碎的堆石料数值三轴试验研究
    3.1 引言
    3.2 三维脆性破碎数值模型
        3.2.1 任意接触力作用下圆球体的最大拉应力
        3.2.2 极限拉应力
        3.2.3 数值模型在颗粒流程序中的应用
    3.3 颗粒破碎的典型模式及其数值模拟
        3.3.1 二维圆盘破碎情况
        3.3.2 三维圆球破碎情况
        3.3.3 一般形态堆石颗粒破碎情况
        3.3.4 不同破碎模式下的数值模拟颗粒
    3.4 颗粒流方法研究颗粒破碎的思路
    3.5 堆石料三轴剪切数值试验研究
        3.5.1 室内试验条件及试验结果
        3.5.2 数值试样制备与试验过程模拟
        3.5.3 数值试验宏细观参数的选取方法
        3.5.4 数值试验结果
    3.6 三轴剪切条件下堆石体变形特性的细观机理初探
        3.6.1 破碎过程
        3.6.2 颗粒破碎区域分布发展过程
        3.6.3 细观接触发展过程
        3.6.4 颗粒的运动规律
        3.6.5 颗粒体系内部能量的变化过程
        3.6.6 三轴剪切条件下堆石体受力变形特性的细观机理分析
    3.7 本章小结
4 堆石颗粒裂缝扩展规律研究
    4.1 引言
    4.2 亚临界裂缝扩展理论
        4.2.1 基本假设
        4.2.2 应力强度因子
        4.2.3 应力腐蚀机制
        4.2.4 裂缝扩展速度
        4.2.5 裂缝扩展至颗粒破碎的时间
        4.2.6 裂缝扩展理论模型中各个参量之间的关系探讨
        4.2.7 断裂韧度和起裂韧度
    4.3 堆石流变过程中裂缝扩展规律分析
        4.3.1 应力强度因子的影响因素分析
        4.3.2 亚临界状态下裂缝扩展计算原理
        4.3.3 颗粒体几何条件对亚临界状态下裂缝扩展规律的影响
        4.3.4 颗粒体应力条件对亚临界状态下裂缝扩展规律的影响
        4.3.5 湿度对亚临界状态下裂缝扩展规律的影响
        4.3.6 几何条件、应力条件、相对湿度三要素对颗粒破碎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裂缝扩展的堆石料流变数值试验及流变机理研究
    5.1 室内流变试验概况
        5.1.1 固结流变试验仪简介
        5.1.2 大型三轴流变试验仪简介
        5.1.3 试验用料
        5.1.4 试验方案
        5.1.5 室内流变试验结果
    5.2 模拟室内流变试验的颗粒流程序设计
        5.2.1 程序设计
        5.2.2 程序说明及流程图
    5.3 单轴流变数值试验研究
        5.3.1 试验过程与参数选取
        5.3.2 数值试验结果及分析
        5.3.3 数值试验过程中颗粒体内部结构参量发展过程
    5.4 三轴流变数值试验研究
        5.4.1 试验过程与参数选取
        5.4.2 数值试验结果及分析
        5.4.3 数值试验过程中颗粒破碎发展过程
    5.5 数值流变过程中颗粒破碎分析
        5.5.1 单轴数值流变试验颗粒破碎分析
        5.5.2 三轴数值流变试验破碎率分析
        5.5.3 数值流变试验颗粒破碎率分析小结
    5.6 基于数值试验的堆石料最终流变量讨论
    5.7 堆石料流变机理浅析
    5.8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创新点摘要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课题项目情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作者简介

四、用单板计算机控制的连续加荷固结仪(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分段线性差分法的坝前淤泥土固结计算[D]. 姚自凯. 宁夏大学, 2019(02)
  • [2]酸碱污染黄土基本力学参数演变特征研究[D]. 张硕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
  • [3]库区湖相沉积软粘土蠕变特性及其在路基工程的应用研究[D]. 夏毓超. 重庆大学, 2018(09)
  • [4]水化作用下软岩的膨胀-蠕变-损伤特性研究[D]. 张志敏. 湖南科技大学, 2018(06)
  • [5]南宁盆地软硬互层泥质岩的破坏模式及承载特性研究[D]. 马福荣. 广西大学, 2018(12)
  • [6]不同应力路径下的重塑粘土压缩试验研究[D]. 杨鹏诚. 长安大学, 2018(01)
  • [7]高庙子膨润土力学和化学特性及预测[D]. 张龙. 上海大学, 2018(02)
  • [8]黄土结构性的单变量参数研究[D]. 陈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4(03)
  • [9]竖井地基固结解析理论与有限元分析[D]. 邓岳保. 浙江大学, 2013(06)
  • [10]基于裂缝扩展细观模拟的堆石料流变特性研究[D]. 邵磊. 大连理工大学, 2013(08)

标签:;  ;  ;  ;  ;  

单板计算机控制的连续负载整合装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