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小银行做好经营管理的启示

边疆小银行做好经营管理的启示

一、边疆小行搞好经营管理的启示(论文文献综述)

单美玲[1](2021)在《妙笔筹边 ——黄奋生的边疆学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李丽[2](2020)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西南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研究(1949-1966)》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民族地区的发展问题。西南民族地区位于中国的西南边陲,少数民族众多,受限于历史及自然等因素,这一地区普遍相对落后于中东部地区。新中国成立后,为促进西南民族地区的发展与进步,中国共产党领导民族地区的人民群众开展了各项建设,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其中关键性的一环。在1949至1966年之间,交通、水利、科教文卫、邮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大规模展开,为西南民族地区的生产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缩小地区差距、维护边境稳定和国家安全等奠定了重要物质基础。1949至196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西南民族地区开展基础设施建设的实践蕴含着丰富的民族地区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思想。文章首先介绍了西南民族地区开展基础设施建设的背景。1949至1966年期间,在党和国家整体建设规划的背景下,基于西南地区特殊的民族社会情况和基础设施的落后现状,基础设施建设逐渐成为了民族工作的重点。地区的特殊性和基础设施的落后也是中国共产党在这一地区开展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其次,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在西南民族地区开展基础建设的主要思想。具体体现在建设原则和党的民族建设思想上,集中在两个方面:在建设中始终坚持了国家利益与地区利益、国家扶持与自力更生相结合的原则;是落实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具体举措,是促进西南民族地区经济、文化、政治、社会不断进步的物质保障。第三,梳理了西南民族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情况。在特殊的时代背景和地区的发展要求下,建设内容主要集中在交通、水利水电、科教文卫、邮电通信等方面。值得注意的是,在1964年开展的“三线建设”运动中,西南地区因其重要的战略地位而得到特殊的关注。“三线建设”对西南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有极大的提升作用,这一时期是西南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高潮和特殊重要的时段。最后,文章认为1949至196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西南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促进工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维护了西南边区稳定和国家安全,提升了少数民族群众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这些建设不但是对党的民族政策、民族发展理念的贯彻和落实,蕴含其中的建设思想也是1956年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张军[3](2018)在《新疆农信社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疆经济发展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省份之一,国家层面不断加大对新疆的扶持力度,当前新疆正迎来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以增速换挡、结构调整和动能转换为特征的经济新常态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村信用社(下文简称:新疆农信社)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统筹83家县级农村信用社开展各项业务,是新疆银行业的主要金融力量,承担着新时期下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也迎来了广阔的发展机遇。通过内、外部环境分析,新疆农信社面临的机会主要国家注重新疆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政策扶持;国家要深入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农业发展对金融的需求越来越旺盛等。威胁主要包括全国范围经济增长进入L型,利率市场化,竞争者向农村市场渗透,互联网金融带来了新的竞争者等。优势主要包括业务网点覆盖新疆地区;历史悠久,品牌形象良好;三农服务成功经验较多;人员整体素质较高;风控体系和不良贷款管理较为到位;整体经营情况良好。劣势主要包括体制原因导致运行效率相对较低,法人治理机构不够完善,业务产品体系不够丰富等。通过SWOT分析、定向规划矩阵分析等分析工具得到新疆农信社应选择SO战略,即:充分抓住新疆振兴发展的契机,发挥自身在三农区域覆盖率较高的渠道优势和品牌优势,创新经营思路,以三农服务为核心拓展多种服务应用,打造系列化的三农服务体系。充分响应一带一路政策,布局国际化业务领域和兵团业务,创造新的业务领域和客户群体。响应消费金融、城镇居民贷款需求,发挥自身资本实力优势,存贷款余额较大优势,以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拓展城市金融市场。推进有条件的辖社改制或是整体实现向农商银行的改制,持续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和风险控制水平,打造普惠性的现代商业银行。论文还明确了战略的总体目标,财务指标等,并制定了文化、人力资源、三农服务、风险防控等多条保障战略实施的措施。

包沙仁高娃[4](2018)在《清末民初科尔沁左翼中旗社会控制研究 ——以清末民初科左中旗土地开垦及通辽设治为中心》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社会控制作为理论支撑,以中央政府与蒙旗之间的社会控制体系为分析框架,将蒙旗放垦、移民开垦、设定县治贯穿其中,利用档案资料及文献记载,对清末民初科尔沁左翼中旗社会控制的演变做一整体性的历史考察,探究这一时期科尔沁左翼中旗社会控制的区域特征,揭示蒙旗社会控制失控的历史原因,并在此基础上试图进一步挖掘和阐释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详细情况,理清其中的诸多复杂关系。全文由序言、正文、结束语三部分组成。序言主要介绍了论文的选题、创新、前人研究概况主要利用的档案文献史料。正文由以下四章组成:第一章清末民初科尔沁左翼中旗社会控制体系。主要考察和论述了清朝建立以来清政府与哲里木盟科尔沁左翼中旗地方的关系,涉及内容包括:清政府对科尔沁左翼中旗的政权设计及其所实施的宗教政策,从而在该地区形成了以政权和宗教为主体的社会控制体系。第二章科尔沁左翼中旗社会变局。由于蒙古王公私自开垦和汉民涌入设治州县等原因,导致清末民初科尔沁左翼中旗领地范围的逐渐缩小,蒙旗王公军政权利逐步丧失,科尔沁左翼中旗原有的社会控制面临着巨大挑战。第三章科尔沁左翼中旗领地的进一步丧失。清末民初的土地放垦,即“巴林爱新荒”、“河南河北荒”的丈放以及蒙古王公上层的私垦,使科尔沁左翼中旗领地范围进一步缩小。大量汉民的移入、农耕村落的遍布和蒙汉杂居格局的形成,促使蒙旗社会经历了巨大变迁,科尔沁左翼中旗基层社会控制的重构成为历史的必然。第四章科尔沁左翼中旗社会控制新格局。具体论述了中央政府对设治地区的基层政权的调试和重构,即设治通辽县,并实施有效的社会控制。而这种基层政权的重构,导致了蒙旗权利的进一步丧失,引起中央政府与蒙旗之间社会控制权利的争夺,蒙旗社会控制权利最终失控。结束语部分,对清末民初科尔沁左翼中旗社会控制的演变进行了总结,并概括出若干特点,提出了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明确了今后的努力方向。

雷建雄[5](2018)在《“以商养工”—云南矿业银行研究(1940-1951)》文中认为金融是经济的命脉,银行则是金融的主体,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云南矿业银行是云南“四小行”之一,对战时云南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全面抗战爆发后,大量金融机构迁入大后方的昆明,使得当地金融市场活跃起来,云南地方实力派一方面为了本省抗战计,另一方面为了获取大额利润,便大量设立银行。1940年,在原来矿业银号的基础上,成立云南矿业银行,并且一开始就确立了“存放汇兑,以商养工,人弃我取”的经营方针,开设商号,经营云南本地特产,在获取一些利润后,投资一些实业,如恒通化学公司、云南制糖厂、下关茶厂、利丰化工厂等,以商养工,这体现出了银行资本与商业资本相融合的趋势。1951年,云南矿业银行自行清理结束,被人民政府接管。本文是以云南矿业银行为研究对象,系统梳理它的发展历程,研究它的组织机构、经营管理以及业务和职工情况等,在此基础上总结它的历史经验,并对其历史地位作出评价。本文分为四章,第一章是对整个中国近代商业银行和云南近代商业银行做一个大概的梳理;第二章介绍云南矿业银行建立的背景,从社会经济因素、战时银行内迁,昆明市场繁荣、两大财团的斗争、云南地方与中央的财政博弈等方面进行着手;第三章是对云南矿业银行经营管理(组织机构、资本构成、业务范围、职工情况)的介绍;第四章总结了云南矿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特色、历史地位以及历史经验。通过对云南矿业银行的研究,不仅可以了解其经营管理之道,还可以从侧面了解云南近代商业银行的发展轨迹,而且云南矿业银行的经营发展经验可以给当下的金融改革和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邹琪[6](2018)在《朱德研究史》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朱德研究史”的研究对象是朱德研究,是朱德研究的发展史。朱德研究,是研究朱德一生历史的研究成果,对朱德生平和思想的研究都是朱德研究。本文对朱德研究进行学术史的回顾与梳理,力图按照学术史本身的线索,来展现朱德研究的全貌。国内外目前都还没有“朱德研究史”的专着出版,这是朱德研究和中共党史史学史研究中的空白。本文以朱德研究为研究对象,旨在对从20世纪20年代至2016年的朱德研究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总结,并探析朱德研究中的经验教训和规律,形成一部整体性的“朱德研究史”,希冀拓宽朱德研究的领域,弥补国内外朱德研究中的不足,这使本文的研究在学术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对朱德研究进行研究时,在纵向上,按时间顺序分析朱德研究产生、发展和成熟的过程,总结朱德研究的规律和经验教训;横向上,在特定空间、特定历史时期内,分析朱德研究的成果,主要是朱德研究的代表作,对其特点、内容、得失进行理论分析。对每个时期的朱德研究,先概述其研究背景、总体状况,再对代表作进行个案研究,分析其内容、研究方法和成就,最后总体评述,总结这一时期朱德研究的经验教训。按此研究思路,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绪论,朱德研究概述。阐明研究的对象和意义,对朱德研究的学术史进行梳理,分析朱德研究的现状,介绍文章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研究框架、创新之处及研究意义,界定“朱德研究史”一些概念。第一章评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朱德研究(1920.8-1949.9)。这一阶段是朱德研究的萌芽时期。国外对朱德的研究,最早的主要散见于西方记者的着作。国内的朱德研究发轫于20世纪20年代初,主要是一些关于朱德实践活动的报道,如朱德领导红军的报道等。国内最早公开发表的关于朱德的文字,目前可查的是《简州顾品珍等来电》(《申报》1920年8月13日)。这一时期朱德研究的成果主要是报刊上发表的文章,20世纪30、40年代,研究朱德的专着开始出现,有关朱德传记的各种书籍广泛流传,如《朱德传》、《西战场的主将朱德》等。外国记者的着作中,影响较大的有《西行漫记》、《续西行漫记》、《北行漫记》等。这些国外的研究成果尽管不是朱德的传记,但都有专门的章节介绍朱德的生平和轶事,是研究朱德的珍贵资料。第二章评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朱德研究(1949.10-1978.12)。这是朱德研究的初步发展和曲折停滞时期。这一时期研究朱德的书籍开始较多地出版,大都是记述朱德崇高品德和传奇故事以及回忆性的作品。香港和台湾也出版了研究朱德的着作,如吴起、孟超的《红色人物论》、章民的《朱德》等。“文化大革命”时期,受极“左”路线和个人崇拜的严重影响,朱德研究陷于停滞,甚至倒退。从“文革”结束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只出版了少量的回忆性的着作。艾格妮丝·史沫特莱的《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时代》,以非常生动、细腻和隽永的笔触,刻画了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栩栩如生的形象,在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代表作。第三章评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朱德研究(1978.12-2016.12)。这是朱德研究走向成熟和继续发展时期。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朱德研究开始走向深入,大量有学术价值和研究价值的着作不断涌现,最有代表性的是《朱德年谱》和《朱德传》的出版。这一时期香港和台湾朱德研究的代表作是顾则徐的《永远的共军总司令:朱德》。这些研究成果,从朱德不同时期的生活片段到朱德传记的出现,从朱德生平介绍到朱德思想研究,使朱德研究走向成熟并继续发展,为朱德研究史的研究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关于朱德研究的学术活动比较活跃且规模较大,如:1986年12月的“全国纪念朱德诞辰100周年学术讨论会”、1991年12月的“纪念朱德诞辰105周年全国朱德学术讨论会”、1993年7月的“全国朱德学术讨论会”、1996年12月的“纪念朱德诞辰110周年全国朱德生平与思想研讨会”、2006年12月“纪念朱德同志诞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2015年6月的“朱德与抗日战争学术座谈会”、2016年4月的“纪念朱德总司令诞辰130周年论坛”、2016年8月的“一战成名——朱德与护国战争学术研讨会”、2016年12月的“朱德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学术研讨会”等。这些学术活动积极推动了朱德研究的深入,反映了朱德生平和思想研究的基本趋向,使朱德思想生平研究跨入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第四章评述2006-2016年朱德研究的新进展。从朱德诞辰120周年以来,学术界从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对朱德的生平、思想以及对中国革命与建设的贡献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较为全面地反映了朱德研究的水平和现状。朱德研究取得了新突破,呈现出鲜明的特点。结语,总结90多年朱德研究的经验教训,对朱德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对今后的朱德研究进行展望。本文在研究过程中,运用历史研究方法、辩证分析方法和比较研究方法,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经历了 90多年发展的朱德研究的成果和研究过程进行梳理和评述,对“朱德研究”进行研究,总结朱德研究的规律,为今后的朱德研究提供启示和借鉴,以推动朱德研究的进一步深入。通过研究,提供关于朱德研究成果的详实资料,使人们明辨资料的正误优劣,以正确的历史资料和思想资料,更好地学习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崇高精神、优秀品德,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刘云凤[7](2017)在《近代以来西方公平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及影响》文中研究表明公平问题在中西方的历史上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中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开始了对公平问题的探究,从对“公”、“平”、“正”、“义”的阐释到对大同社会的美好憧憬,展示了人们对于公正平等社会的向往。西方对公平问题的探究在古埃及就有文字记载,表明公平最初是同人们的劳动实践及分配活动联系在一起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渐完善,西方的公平思想在不同时期形成了不同的理论派别。中西方历代先贤们的公平思想对于当前中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认识和解决公平问题仍然具有启发意义。20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国社会自改革开放之后,开始了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社会资源配置方式以及分配方式出现了多元化的局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环境、运行程序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出现了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现象,特别是非市场原因导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反映收入分配平等程度的基尼系数已经超过世界公认的警戒线;改革中各种矛盾的阶段性和集中性爆发,深层次社会矛盾的显现,使得公平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国家和政府也非常重视公平问题,从最初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到“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再到“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显示了政府解决公平问题的过程与决心。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梳理近代以来西方公平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探析不同历史时期西方公平思想在中国传播的历史环境、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受众以及传播效果,总结归纳其中的教训和经验,对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分析、解决当代中国的公平问题可以提供某些借鉴和启示,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论文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在坚持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前提下,采用历史学方法、政治学方法、传播学方法等,对近代以来在中国传播的主要西方公平思想进行跨学科综合研究。论文内容包括绪论及六章内容。论文在绪论部分介绍了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论文研究方法与结构、基本概念的界定。在基本概念的界定部分,阐述了“公平”、“公正”、“正义”的异同,介绍了公平的类型等,指出了平等是衡量公平的重要指标。论文梳理了西方历史上的公平思想,筛选出了近代以来在中国传播的主要西方公平思想,包括基督教神学公平思想、契约论公平思想、功利主义公平思想、拉斯基民主社会主义公平思想、罗尔斯的分配正义论、诺齐克的权利正义论、德沃金的资源平等论、沃尔泽和米勒的多元正义论,马克思主义公平思想也是产生于西方的公平思想,但在性质上与西方其他公平思想截然不同,所以在分类上单独列出。分析了上述公平思想在西方产生的历史背景,并对这些公平思想进行概括、归纳、提炼。西方公平思想随着列强的侵略涌入中国。基督教神学早在唐朝时期就传入中国,在鸦片战争之后随着《圣经》完整译本在中国的出现,基督教神学公平思想开始系统地传入中国,传教士作为基督教神学公平思想的传播主体,通过直接讲道、写作或翻译书籍、创办教会学校、发行报刊等方式进行基督教神学公平思想的传播。基督教神学公平思想在内容上具有麻醉性、消极性,鸦片战争后被列强利用充当了文化侵略的工具,奴化和驯顺中国人民,以利于列强的殖民侵略;另一方面,基督教神学公平思想在客观上冲击了封建社会的等级秩序,成为太平天国的理论来源之一,“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也是西方平等思想在中国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契约论公平思想是随着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传入中国的。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加速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客观上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和愿望的资产阶级改良派认为不仅要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还要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及思想文化,西方的进化论思想、天赋人权思想、三权分立思想等逐渐传入中国。契约论公平思想源自霍布斯、洛克、卢梭,其主要内容包括人人生而平等、人人拥有自然权利(天赋人权)等。资产阶级早期改良派王韬、郑观应、何启、胡礼垣较早地接触到或传播了天赋人权思想;资产阶级改良派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对契约论公平思想的间接或直接传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资产阶级革命派杨廷栋、邹容、刘光汉、陈天华、孙中山也传播了契约论公平思想。西方契约论公平思想是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思想武器,促使了民众国民意识、权利意识的提高;但也由于救亡图存的工具性,在传播过程中疏离了西方契约论公平思想的本意,从而导致了影响的变异。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改造社会的热潮促使了公平思想的广泛传播。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改造社会的热潮中马克思主义公平思想开始传入与传播,功利主义公平思想也得到了传播。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李达、陈独秀、陈望道、毛泽东等通过在一些报刊上发表文章、翻译出版书籍、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机构等方式对马克思主义公平思想进行了传播;一些国民党人也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公平思想的传播;“问题与主义”之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公平思想的传播。此时期传播的马克思主义公平思想主要是社会制度公平思想,即铲除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美好社会,对经济公平也有一些探讨。胡适、高一涵等在知识界传播功利主义公平思想。功利主义公平思想影响主要在理论层面,是五四时期“民主”的思想资源,“科学”的重要内容,是改造国民性、增强国民个人权利意识的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公平思想指出了公平社会的新方向,其影响在不断扩大,并且开始从理论走向实践。20世纪三四十年代马克思主义公平思想与其他公平思想展开博弈。具体来说,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新专制主义在制度公平方面进行理论与实践的博弈。李达、李一氓、吴亮平(吴黎平)、郭大力、王亚南通过在报刊上发表文章、翻译出版马克思主义着作传播了马克思主义公平思想,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对于马克思主义公平思想的传播发挥了重要促进作用。中国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自由主义思潮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民主社会主义,主要传播者是罗隆基、张君劢、张东荪、施复亮等人。民主社会主义的实质是资产阶级的改良主义,所谓“计划化民主国家”的公平社会难以实现。新专制主义覆亡、自由主义式微、马克思主义(新民主主义)胜利,这是历史和人民的抉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三十年,马克思主义公平思想在践行中出现了曲折,在建立相对公平的基本制度之后,马克思主义公平思想在实践中进行了探索,出现了波折,由最初的追求平等到陷入了平均主义的误区。此时期传播的马克思主义公平思想主要是社会制度公平思想、分配公平思想。马克思主义的分配公平思想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原则是权利原则和按劳分配原则,在共产主义社会则是按需分配原则。诸多主客观因素影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马克思主义公平思想的解读与实践,使之附着了中国传统大同思想与平均主义的色彩。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公平思想的传出现了新气象,因此从市场经济的视角分析当今中国社会对公平正义思想的吁求,从起点公平、机会公平、结果公平方面透析西方公平思想的影响。传播的主要西方公平思想包括罗尔斯的分配正义论、诺齐克的权利正义论、德沃金的资源平等论、沃尔泽和米勒的多元正义论。马克思主义公平思想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得到了新的发展,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公平思想仍然居于主导地位,可批判借鉴西方其他流派的公平思想,以利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公平正义理论体系的构建。马克思主义公平思想的传播历程启示我们在当今时代应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的各类传播主体的潜力、充分发掘各类传统传播媒介和新媒介的功能,还应重视马克思主义公平思想的中国化实践,以增强马克思主义及其公平思想的传播力,巩固其主导地位。

李燕琴,刘莉萍[8](2016)在《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的冲突演进与应对之策——以中俄边境村落室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反贫困一直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重要议题。在边远民族村寨旅游发展进程中,归纳旅游扶贫社区的冲突应对模型,以期促进中国旅游扶贫工作的持续发展与精准化管理。文章以田野调查和访谈数据为基础,深入剖析内蒙古中俄边界室韦村在旅游扶贫进程中的个体应对与冲突演进,从"精英式"和"大众式"的不同应对过程,归纳旅游扶贫社区的冲突问题。研究发现旅游扶贫村寨社区参与过程中,社会冲突从探索期的群体内升级为参与期的群体间冲突;参与期出现了村民收入增加与生活满意度相背离或双低谷现象,这严重地威胁着社会稳定和边疆安全。冲突的破解和应对要充分认识社区生态的"非理性",通过授权把握发展节奏,发挥主体能动性,并注重多元化发展和差异化管理,才能真正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的目标。

杨俊杰[9](2016)在《1934-1949年乌鲁木齐公共卫生事业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1934-1949年乌鲁木齐公共卫生事业建设作为考察对象,试图运用已经掌握的史料展示这一时期乌鲁木齐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状况。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1934年之前乌鲁木齐公共卫生概况;第二部分主要论述1934—1949年乌鲁木齐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状况,这一部分主要从公共卫生行政管理机构的沿革,医药卫生的管理及人才培养,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环境卫生管理,卫生运动,妇幼卫生等六个部分论述;第三部分主要是对乌鲁木齐公共卫生建设成就的评价。在这一时期乌鲁木齐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对改善民众健康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受当时社会、政治和经济等因素的制约,它的发展只是一个开端,无法真正应答中国卫生近代化的时代吁求。

李柏杉[10](2016)在《宁夏盐池经贸及金融活动研究(1936-1945)》文中指出传统的中国近现代史研究都将重点放在了地理区域的“前线”和个别领袖人物的身上,而忽视边缘地区在中国近现代发展中的历史贡献。事实上,在中国近代漫长的历史上,边区所发挥的作用并不像它的区位特征那样边缘,甚至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认为它发挥了主导性的作用。三边地区曾是陕甘宁边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地理学研究上最为被忽略的一部分,通过文献梳理,我们发现针对三边地区的专门研究还很缺乏,主流学界对这一区域的历史挖掘和整理基本还处在缺位的状态。然而作为一个历史概念,三边地区的经济活动对中国近代革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位于宁夏地区的盐池县作为三边地区的经济中心更是在后台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盐池的盐业发展帮助打破了国民党的经济封锁,帮助边区政府渡过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同时它也是平衡物价和稳定金融的重要物资,是战时经济的支柱;作为“三边三宝”的羊、甘草和皮毛是边区政府赖以战胜旱灾,促使人民生活不断改进的主要物资,同时远销外地,增加了边区的财政收入;除了依靠自然资源发展外,还通过金融货币政策和行为来支持边区发展,通过推销和发行救国公债,发行边币等措施,不仅募集了战争所需资金,更形成了与法币的对抗,促进了工农业的发展,有效支持了抗日。以盐池县为主的三边地区在中国近现代的经济活动中,不仅保障了区域内人民的基本生活,同时为抗日战争提供了强力的后勤支援,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抗战的后方变为战斗的前线,为中华民族的救亡图存发挥了重要作用,使得内忧外患的中国能够走出困境,赢得自身解放的最终胜利。时至今日,盐池县人民继续保持着这个优良传统,活跃在整个宁夏地区的金融和商业领域。对三边经济历史的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更对新形势下的西部大开发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旨在以盐池县为三边研究的代表性地理区位,通过大量的报刊资料和史料,尝试描绘以盐池为中心的革命年代的三边经济活动,探讨其对中国抗战的重要作用,并为区域经济史研究补充新的资料。

二、边疆小行搞好经营管理的启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边疆小行搞好经营管理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西南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研究(1949-1966)(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意义
    五、创新点
    六、相关概念界定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领导西南民族地区开展基础设施建设的背景
    一、建国初期基础设施建设的整体规划
    二、西南地区特殊的民族社会情况
        (一)少数民族众多的社会状况
        (二)西南边境的特殊位置与面临的复杂形势
    三、西南民族地区基础设施的落后状况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领导西南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思想
    一、西南民族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原则
        (一)坚持国家利益与民族地区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二)坚持国家帮助和自力更生相结合的原则
    二、西南民族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理念
        (一)组织西南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是贯彻民族平等原则的重要体现
        (二)开展西南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民族团结的物质保障
        (三)完善基础设施是促进西南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事业发展的有力举措
第三章 西南民族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成效
    一、西南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内容及成果
        (一)交通建设
        (二)水利水电建设
        (三)科教文卫建设
        (四)邮电通信建设
    二、“三线建设”与西南民族地区基础设施的发展
        (一)“三线建设”的基本概况
        (二)“三线建设”对西南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促进作用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领导西南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意义和启示
    一、现实意义
        (一)为提高民族群众的生活水平提供了条件
        (二)奠定了工农业的发展基础
        (三)增强了民族群众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四)保障了边区稳定和国家安全
    二、理论意义
        (一)对新中国社会建设思想的探索
        (二)对党的民族发展理论的实践
        (三)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丰富
    三、时代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3)新疆农信社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框架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框架
    1.3 研究方法与工具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工具
    1.4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理论综述
    2.1 战略管理相关概述
    2.2 战略管理层次与工具
        2.2.1 战略管理的层次
        2.2.2 战略管理的工具
    2.3 农村信用社发展战略研究综述
第3章 外部环境分析
    3.1 宏观环境
        3.1.1 政治法律环境
        3.1.2 经济环境
        3.1.3 社会文化环境
        3.1.4 技术环境
    3.2 行业发展环境分析
        3.2.1 新疆银行业发展情况
        3.2.2 新疆农信社发展情况
    3.3 行业竞争环境分析
    3.4 综合评价
        3.4.1 外部机会
        3.4.2 外部威胁
        3.4.3 EFE矩阵
第4章 内部环境分析
    4.1 新疆农信社概况
        4.1.1 发展历程
        4.1.2 发展现状
    4.2 价值链分析
        4.2.1 体制改革
        4.2.2 组织架构
        4.2.3 财务情况
        4.2.4 人力资源
        4.2.5 品牌形象
        4.2.6 三农服务
        4.2.7 产品创新
        4.2.8 信息化
        4.2.9 风险防控
    4.3 综合评价
        4.3.1 内部优势
        4.3.2 内部劣势
        4.3.3 IFE矩阵
第5章 新疆农信社发展战略构建
    5.1 使命、愿景与宗旨
    5.2 战略选择
        5.2.1 SWOT分析
        5.2.2 定向规划矩阵分析
        5.2.3 战略选择
    5.3 战略目标
        5.3.1 总体目标
        5.3.2 阶段规划
        5.3.3 财务目标
        5.3.4 人力资源目标
    5.4 战略实施重点
        5.4.1 推进产品创新
        5.4.2 推进渠道拓展
        5.4.3 推进服务三农与扶贫脱贫
第6章 战略实施保障措施
    6.1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6.2 优化法人治理与组织架构设计
    6.3 优化考核指标体系
    6.4 提升风险防控能力
    6.5 提升信息化建设水平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清末民初科尔沁左翼中旗社会控制研究 ——以清末民初科左中旗土地开垦及通辽设治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序言
第一章 清末民初科尔沁左翼中旗社会控制体系
    第一节 科尔沁左翼中旗基层政权与社会控制
        一、科尔沁左翼中旗基层政权设计运行
        二、四家努图克的划分与社会控制
        三、诏世袭罔替之八家王公
    第二节 科尔沁左翼中旗社会控制与宗教因素
        一、藏传佛教在科尔沁左翼中旗的传播
        二、藏传佛教对蒙旗政治生活的参与
        三、藏传佛教对蒙古日常生活的渗透
        四、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的衰落
第二章 科尔沁左翼中旗社会变局
    第一节 科尔沁左翼中旗境域变迁
        一、领地范围的缩小与领有权的逐步丧失
        二、政治权利的逐步丧失
        三、社会控制能力的衰退
        四、军事职能的逐渐丧失
    第二节 地局、地租分劈与地权分配
        一、地局与开垦
        二、地局与揽头
        三、地局与黑地
        四、地局与地照
        五、地局与地租
        六、地局与佃民
        七、地局与地权
第三章 科尔沁左翼中旗领地的进一步丧失
    第一节 “巴林爱新荒”开垦探析
        一、欠债原因及还债计划
        二、开垦中存在问题
        三、开垦风波及调停
        四、巴林爱新荒的最后结局
    第二节 河南河北荒开垦探析
        一、开垦原因
        二、家族之争
        三、纠葛调停
        四、河南河北荒最后结局
    第三节 民国时期私放荒地问题
        一、卓里克图亲王私放荒地
        二、贝勒扬散巴勒私放荒地
        三、通过公和地局出放荒地
        四、济贝勒私放荒地
    第四节 关于对开垦蒙地性质的讨论
        一、封禁蒙地时期
        二、开放蒙地时期
        三、禁止私放时期
第四章 科尔沁左翼中旗社会控制新格局
    第一节 基层政权组织的重构
        一、通辽开埠建镇
        二、社会控制措施
    第二节 对基层社会的调试与控制——区村制
    第三节 民国政府与蒙旗间的控制与反控制
        一、哲里木盟十旗王公会议——控制权争夺
        二、北洋政府对蒙旗统治权的加强
        三、张作霖父子对科尔沁左翼中旗及通辽县的控制
        四、蒙旗反垦斗争
    第四节 民国时期蒙旗权利失控
        一、蒙旗行政控制权的丧失
        二、民国政府司法改革
        三、科尔沁左翼中旗及通辽县的警务保甲
        四、民族与人口结构的变化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1—1和硕卓里克图亲王世袭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后记

(5)“以商养工”—云南矿业银行研究(1940-1951)(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四、论文的创新点和研究方法
    五、相关概念界定
第一章 近代银行业的发展
    第一节 中国近代的商业银行
        一、中国近代商业银行发展概况
        二、 云南近代银行业的发展
    第二节 云南矿业银行建立的背景
        一、社会经济因素
        二、战时银行内迁,昆明市场繁荣
        三、两大财团的斗争
        四、云南地方与中央的财政博弈
第二章 云南矿业银行的成立、发展与衰落
    第一节 东川矿业公司附设银号
        一、东川矿业公司
        二、附设银号
        三、陆崇仁与东川矿业公司
    第二节 云南矿业银行的建立和发展
        一、云南矿业银行的建立
        二、云南矿业银行的发展
        三、银行业务的拓展
    第三节 云南矿业银行的衰落及原因
        一、抗战结束后云南矿业银行的经营状况
        二、云南矿业银行衰落的原因
第三章 云南矿业银行的经营管理
    第一节 组织机构
        一、股东代表大会
        二、董事会
        三、监察人
        四、总经理及各部室
    第二节 资本构成
        一、原始股本
        二、增加股金
    第三节 业务范围
        一、存款业务
        二、放款业务
        三、投资业务
    第四节 职工情况
        一、职员入职
        二、招考、培训和实习
        三、职工待遇
        四、奖惩制度
第四章 云南矿业银行的特色、历史地位与历史经验
    第一节 云南矿业银行的特色
        一、经营特色
        二、管理特色
    第二节 历史地位
        一、发展云南地方经济
        二、对抗战的贡献
        三、服务社会
    第三节 历史经验
        一、企业须形成集团化效应
        二、规章制度化
        三、处理好与政府的关系
        四、注重人才的选拔和员工培训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6)朱德研究史(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
    二、学术史梳理及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框架、方法及创新之处
第一章 萌芽时期(1920.8—1949.9)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报刊中关于朱德生平思想的报道
        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7—1937.7)
        二、抗日战争时期(1937.7—1945.8)
        三、解放战争时期(1945.8—1949.9)
    第三节 中外记者笔下的朱德
        一、任天马《活跃的肤施》
        二、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
        三、尼姆·威尔斯《续西行漫记》
        四、哈里森·福尔曼《北行漫记》
    第四节 早期的朱德传记
        一、陈德真《朱德传》(第2版)
        二、张寒青《西战场的主将朱德》
        三、绍源《朱德自传》和张尚志《朱德与红军》
第二章 初步发展和曲折停滞时期(1949.10—1978.12)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王安娜《中国——我的第二故乡》
    第三节 《红旗飘飘》和《星火燎原》
    第四节 艾格尼丝·史沫特莱《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时代》
第三章 走向成熟和继续发展时期(1978.12-2016.12)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刘白羽《大海——记朱德同志》
    第三节 朱敏《我的父亲朱德》
    第四节 赵鲁杰《朱德兵法与韬略》
    第五节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朱德年谱(1886—1976)》(新编本)
    第六节 金冲及主编《朱德传》
    第七节 2006—2016年朱德研究的新进展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近代以来西方公平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及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意义
        一、现实意义
        二、学术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论文研究方法与结构
        一、研究方法
        二、论文结构
    第四节 基本概念的界定
        一、公平的起源及语义
        二、公平涵义的演变与实质
        三、公平的类型
        四、公平与平等
        五、“西方公平思想”的界定
第一章 近代以来在中国传播的主要西方公平思想
    第一节 基督教神学公平思想
        一、基督教神学公平思想的产生背景
        二、基督教神学公平思想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 西方近代公平思想
        一、契约论公平思想
        二、西方功利主义公平思想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公平思想
        一、马克思主义公平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二、马克思主义公平思想的理论渊源和主要特征
        三、马克思主义公平思想的主要内容
    第四节 西方现代公平思想
        一、拉斯基民主社会主义公平思想
        二、罗尔斯的公平思想:分配正义论
        三、诺齐克的公平思想:权利正义论
        四、德沃金的公平思想:资源平等论
        五、沃尔泽、米勒的公平思想:多元正义论
第二章 清末民初:列强侵略与西方公平思想的传入
    第一节 鸦片战争与基督教神学公平思想的传播
    第二节 救亡图存与契约论公平思想的最初传入
        一、契约论公平思想的传入契机
        二、资产阶级改良派对契约论公平思想的传播
        三、资产阶级革命派对契约论公平思想的传播
    第三节 影响分析
        一、基督教神学公平思想的影响
        二、契约论公平思想的影响
第三章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改造社会与公平思想的广泛传播
    第一节 历史巨变与公平思想传播背景的变换
        一、国内:封建专制主义势力卷土重来;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二、国际:西方文明的没落与苏俄社会主义的魅力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公平思想的传播
        一、马克思主义公平思想传播的社会条件:政治环境、阶级基础、思想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公平思想、列宁、斯大林公平思想的载体——苏俄社会主义
        三、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公平思想的传播
        四、国民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公平思想的传播
    第三节 功利主义公平思想的传播
        一、陈独秀对功利主义公平思想的传播
        二、胡适对实用主义(实验主义)的传播
        三、高一涵对功利主义公平思想的传播
    第四节 其他公平思想的传播
    第五节 影响分析
        一、西方公平思想是民主的思想资源、科学的重要内容
        二、改造不平等社会的指导思想和方式之争
第四章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制度抉择——马克思主义公平思想与其他公平思想的博弈
    第一节 国内外背景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公平思想的传播
    第三节 民主社会主义公平思想的传播
    第四节 影响分析
        一、马克思主义公平思想中国化的理论与方向:新民主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公平思想与其他公平思想的博弈及历史的抉择
第五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三十年:马克思主义公平思想在实践中的探索与曲折——从平等到平均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公平思想的传播
        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等的翻译和出版
        二、马克思恩格斯着作单行本的翻译出版
        三、期刊论文
        四、传播的主要马克思主义公平思想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公平思想在实践中的探索与曲折:从平等到平均
        一、对马克思主义公平思想的误读及原因
        二、消灭三大差别的目标与实践:人民公社——从平等到平均
第六章 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公平思想传播的新气象
    第一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及特点
    第二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公平问题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公平思想与其他公平思想的传播
        一、马克思主义公平思想的研究、发展
        二、西方现代公平思想的传播
    第四节 影响分析
        一、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公平思想的影响
        二、西方现代公平思想的影响
第七章 马克思主义公平思想的传播分析及启示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公平思想的传播分析
        一、中国马克思主义公平思想的传播条件、特点分析
        二、中国马克思主义公平思想的传播主体、传播媒介、传播受众分析
    第二节 启示
        一、强化、壮大马克思主义及其公平思想的传播主体
        二、巩固、扩展马克思主义及其公平思想的传播渠道
        三、充分发掘传统传播媒介和新媒介的传播功能,扩展马克思主义及其公平思想的影响力
        四、搞好社会主义的各方面建设,增强马克思主义的亲和力、吸引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主持课题及获奖情况

(9)1934-1949年乌鲁木齐公共卫生事业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二)学术回顾
    (三)几点说明
        1.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2.文章难点
        3.不足之处
        4.公共卫生的概念界定
一、1934年以前乌鲁木齐公共卫生状况
    (一)公共卫生的管理
    (二)环境卫生
    (三)医疗卫生
        1.教会级领事馆的西医门诊
        2.官方和民间中西药店及诊所的筹建
二、1934-1949年乌鲁木齐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
    (一)公共卫生行政管理机构的沿革
    (二)医药卫生管理及卫生人才培养与引进
        1.加强医药卫生管理
        2.医药卫生人才培养及引进
    (三)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1.公立医院及官办药房的筹办与发展
        2.民间中西药房及诊所的设立
    (四)环境卫生管理
        1.生活废弃物的处理
        2.公共场所卫生的管理
        3.食品卫生管理
        4.饮用水卫生建设
    (五)卫生运动
        1.民众卫生教育与宣传
        2.卫生清洁运动
        3.疾病预防运动
    (六)妇幼卫生
        1.改善儿童活动场所卫生,举办儿童健康比赛
        2.开展妇幼卫生防疫及宣传
        3.开展新法接生和助产教育
三、对乌鲁木齐公共卫生建设的评价
    (一)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意义
    (二)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原因
        1.疫病频发的刺激
        2.民间社会团体的参与和支持
        3.对国内卫生民族主义诉求的回
        4.政府建设计划的提出和实施
        5.外国人的示范作用
    (三)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1.经费困难
        2.卫生专业人才缺乏及科技落后
        3.与民众的生活习惯、传统观念有关
        4.时局动荡
        5.交通事业发展滞后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致谢

(10)宁夏盐池经贸及金融活动研究(1936-194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主题及选题缘由
    二、对已有研究及相关文献的回顾
    三、本项研究的意义及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区域界定与时间断限
    五、文本结构
第一章 微“盐”大义
    第一节 盐池的历史称谓
    第二节 红白双旗下的盐池
    第三节 三边政府时期中的盐池
    第四节 盐池——陕甘宁边区的经济中心
第二章 盐业生产与盐池经济
    第一节1936年以前的盐池盐业
    第二节 组织机构与制定政策
    第三节 革命性盐业生产
    第四节 食盐运销
第三章 抗战时期的盐池金融
    第一节 毛泽民——近代盐池金融的缔造者
    第二节 合作社与股份制
    第三节 货币、银行与生产贷款
    第四节 购买救国公债
第四章 抗战时期的盐池商业
    第一节1936年以前的盐池商业
    第二节 1936-1945年的盐池商业
    第三节 合作社商业——边区商业的模板
    第四节 元华工厂——抗战时期边区个体企业的代表
    第五节 骡马会——三边贸易交流的平台
第五章 抗战时期的盐池纺织业、甘草及皮毛贸易
    第一节 纺织业
    第二节 皮毛业
    第三节 甘草业
结论与启示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论文发表情况

四、边疆小行搞好经营管理的启示(论文参考文献)

  • [1]妙笔筹边 ——黄奋生的边疆学术研究[D]. 单美玲. 兰州大学, 2021
  •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西南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研究(1949-1966)[D]. 李丽. 广西大学, 2020(07)
  • [3]新疆农信社发展战略研究[D]. 张军. 山东大学, 2018(02)
  • [4]清末民初科尔沁左翼中旗社会控制研究 ——以清末民初科左中旗土地开垦及通辽设治为中心[D]. 包沙仁高娃. 内蒙古大学, 2018(12)
  • [5]“以商养工”—云南矿业银行研究(1940-1951)[D]. 雷建雄. 云南大学, 2018(01)
  • [6]朱德研究史[D]. 邹琪. 扬州大学, 2018(12)
  • [7]近代以来西方公平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及影响[D]. 刘云凤. 扬州大学, 2017(10)
  • [8]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的冲突演进与应对之策——以中俄边境村落室韦为例[J]. 李燕琴,刘莉萍.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6(10)
  • [9]1934-1949年乌鲁木齐公共卫生事业建设研究[D]. 杨俊杰. 新疆大学, 2016(02)
  • [10]宁夏盐池经贸及金融活动研究(1936-1945)[D]. 李柏杉. 宁夏大学, 2016(03)

标签:;  ;  ;  ;  ;  

边疆小银行做好经营管理的启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