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体系(论文文献综述)
孙健[1](2019)在《新时代我国道德治理的实践研究》文中提出“道德治理”始见于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到来标志着我国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方位,党的十八大报告对道德治理进行了强调与重申,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论述了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强大支撑和动力作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又把道德治理问题纳入到国家治理体系之中,使其成为国家治理的构成性要素。道德治理作为新时代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主要形式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内生性要素,对于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论文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治国方略和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战略任务的时代语境出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学理价值与主导地位,以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和思想政治教育学为基本理论依据,在遵循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和发展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将文献研究法、多学科协同研究法和功能研究法相统一,探讨了新时代我国道德治理的实践问题。论文主要研究了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关于新时代我国道德治理实践的相关概念和理论的研究。主要界定了道德治理的内涵,并对与之相关的概念做了辨析,阐释了道德治理实践研究的理论基础,为后续的研究奠定基础。二是关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道德治理实践回顾与反思的研究。通过对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不同历史时期道德建设和道德治理实践的梳理,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在实现“治理”转向的进程中的经验,即推进指导思想的理论创新、注重先进性与广泛性的结合、倡导参与主体的共建共享,并且从道德建设必须实现治理转向、道德治理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必须坚持德法兼治、必须发挥重点人群的实践引领作用等五个方面论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道德治理演进生成的实践对于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我国进行道德治理实践的启示。三是关于新时代我国道德治理实践的机遇与挑战的研究。分析了道德治理实践在物质条件、领导保障、道德现状和文化资源等方面的时代机遇,与此同时从经济全球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社会治理相对滞后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给道德治理实践带来的现实挑战。四是关于新时代我国道德治理实践基本路径的研究。主要是加强党和政府建设为提升道德治理实践领导能力提供前提、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为道德治理实践筑牢经济根基、加强人民群众道德教育为提升道德治理实践参与能力提供条件、完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为道德治理实践奠定道德基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为道德治理实践提供法治保障等五个方面。
罗国杰[2](2010)在《建设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几个问题》文中研究指明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坚持注重效率与维护公平相协调,坚持先进性与广泛性相统一。社会主义道德体系要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积极吸收人类的优秀道德文化成果。
祝叶飞[3](2015)在《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道德教育的演进、经验和改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些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我国经济GDP总量跃居世界第二,整体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极大的改变了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形象和地位。然而,在看到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巨大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的看到社会道德领域出现了这样那样的突出问题。一些领域诚信缺失、丧失道德底线,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以权谋私、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等现象时有发生。这些都严重损害了公众利益,败坏了社会风气,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与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当代社会正处于深刻地转型中,人们不禁发问,难道经济的发展必然要以道德的“滑坡”为代价吗?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是否还应该追求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道德理想?我们党的道德教育哪些地方存在问题?未来我们党道德教育改革发展的对策是什么?这些都是我们党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必须回答和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围绕改革开放以来新时期的中国共产党道德教育这一课题,分为三个部分即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道德教育是如何演进的、这种演进带给我们的经验启示是什么、未来我们党道德教育发展的改革对策是什么。论文的第一部分主要包括第一章、第二章和第三章,主要围绕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道德教育是如何演进的问题。论文在研究和综述了学术界目前关于道德教育与中国共产党道德教育等主要研究的基础上,界定了道德、思想及思想道德等相关概念,概括了道德教育的概念及过程方法等,阐述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道德教育的基本内涵、功能作用及其历史必然性等基本问题。论文以改革开放为起点,通过纵向的角度,将我们党道德教育划分为三个历史时期,全面分析了这三个时期的主要历史背景,概括了三个历史时期我们党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总结出了三个历史时期我们党道德教育演进发展的主要特点。论文回应了人们对新时期道德教育成效的现实关切,指出了人们关于道德教育成效评价争议的实质是道德评价标准不同问题,提出了正确认识道德教育成效的方法。论文的第二部分是第四章,主要围绕新时期我们党道德教育演进的经验启示是什么的问题。在深刻把握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我们党道德教育历史演进的基础上,总结出了我们党道德教育演进发展中坚持道德教育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辩证统一、道德教育与道德实践的有机结合、道德教化与法律强制的辩证统一的三条基本经验,初步概括出了我们党在道德教育发展中坚持道德教育与道德治理相结合、美德伦理与规则伦理相结合、个体修养与制度规范相结合的三大理论探索。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未来我们党道德教育发展应当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价值导向、先进性与广泛性相结合、接地气与重实效的三条基本原则。论文的第三部分是第五章,主要围绕未来我们党道德教育发展的改革对策是什么这一问题。探讨当前提升我们党道德教育有效性的改革对策问题,这是本论文的重要实践使命。论文在分析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道德教育面临新形势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在道德教育上要坚持在道德批判的基础上重点加强道德建设。论文指出,在一元与多元并存、价值观念多样多变的当代中国,我们党应当注重将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与发扬社会主义道德新风有机结合,注重法律和道德的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的相得益彰,发挥“大数据”和新媒体的支撑作用,以便更好提升道德教育的有效性。论文最后提出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培育和践行引领中国共产党道德教育的改革发展。通过选取上海三个典型社区为对象,进行实地调研和分析,提出了当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度的对策思考。
雷结斌[4](2013)在《我国社会转型期道德失范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我国正处于深刻社会转型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压力。就道德领域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我国社会道德的主流是进步的、积极的、向上的。但是,道德建设面临着许多挑战,在社会生活的许多领域出现了道德失范现象。道德是调整人们行为的基本社会规范,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道德失范现象的存在对社会生活的各领域有极大的负面效应,治理道德失范势在必行、任重道远。加强我国社会转型期道德失范问题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本文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从社会转型和道德的一般概念出发,对我国社会转型期道德失范的内涵、表现、危害、成因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阐述和分析,指明我国社会转型期道德失范治理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道德建设思想。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社会转型期道德失范治理的目标原则、具体措施和实现路径。本文共有7章,主要框架结构和研究内容如下:第1章,导论。导论部分说明该研究缘起于作者对社会道德事件频发、道德建设的社会作用以及如何应对道德建设领域面临的挑战等问题的思考,介绍国内外关于道德失范问题的研究现状并对此进行评价。结合道德失范问题研究的实际需要,导论谈到本文的研究方法是综合比较法、系统分析法、文献研究法等,表明本文研究的基本问题是我国社会转型期道德失范治理的措施和路径问题,最后导论总结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对我国社会转型期道德失范的内容、结构、要素展开多维解读、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的角度对我国道德失范现象的成因进行分析,从规范创新、控制刚度、舆论监督、道德教育等维度论述我国社会转型期道德失范治理的措施,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以及个人品德方面阐述道德失范治理的路径。第2章,社会转型与道德失范解析。本章在全文逻辑结构中的地位是介绍研究涉及的基本概念“社会转型”、“道德失范”等。本章首先阐述了社会转型的内涵和特征、道德和道德失范的内涵与特征。在此基础上,客观分析我国社会转型期道德建设面临的挑战:全球化的挑战、市场化的挑战、工业化的挑战、城市化的挑战、网络化的挑战等,陈述转型期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经济建设的精神基石、政治建设的内在要求、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第3章,我国社会转型期道德失范现象。现象描述是本章的主要思路,内容主要是介绍我国道德领域的现状。首先肯定了当前我国社会转型期道德主流是进步的、积极的、向上的。但由于研究的需要,本章主要篇幅是介绍道德失范在社会生活各领域的表现及其危害性,包括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文化领域的道德失范的表现及危害性。这是全文后来分析道德失范现象产生原因和提出道德失范治理思路、措施和途径的铺垫。第4章,我国社会转型期道德失范现象的成因分析。正确分析道德失范问题产生的原因是正确解决道德示范问题的前提,本章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较为详尽地分析了当前我国道德失范现象的产生的原因,宏观方面的因素有经济、政治、文化等,中观方面的因素有教育和信息因素等,微观方面的因素有家庭、社区和个人自身因素等。这为本文后来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提供了依据。第5章,我国社会转型期道德失范治理的理论基础和目标原则。本章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社会转型期道德失范治理的理论基础,我国社会转型期道德失范治理目标体现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四个方面,我国社会转型期道德失范治理的基本原则是以人为本原则、集体主义原则、互惠互利原则。第6章,我国社会转型期道德失范治理的措施和路径。在本文前述内容的基础上,提出道德失范治理的具体措施和实现路径是研究的根本目的,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本章分节阐述了我国社会转型期治理道德失范的具体原则: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要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要与中华传统文化相承接;提出了我国社会转型期道德失范治理的具体措施:规范和制度创新、控制刚度、舆论导向和监督和道德教育等;认为我国社会转型期道德失范治理的路径是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第7章,结论与展望。在该部分,文章认为,我国社会转型期道德失范问题的出现有其必然性。但是,这一问题将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的逐步深入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不断加强而得到解决。社会转型期道德失范问题的研究已经引起了广大干部群众和理论工作者的热切关注并日益深化,本文只是对其中的某些重要问题进行了粗浅的分析和探讨,其他问题只好留到今后作进一步研究。
陈延斌[5](2004)在《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建构》文中研究指明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是当前我国道德建设中的一个紧迫任务。现阶段道德体系的建设应循着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与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与人类道德文明相融合这一基本理路进行。要建构科学合理的道德体系 ,需要坚持体系的先进性与广泛性、稳定性与变革性的统一 ,将完善法律体系与完善道德体系结合起来 ,将建立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与广泛开展道德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朱步楼[6](2001)在《努力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文中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对道德建设既有着积极的影响 ,也提出了新的挑战。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 ,必须立足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 ,同时按照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引导和超越市场经济 ;必须强化一元化的价值导向 ,着眼于引导人们确立共同的理想信念 ,着眼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着眼于培养现代市场经济所需要的基本素质和精神 ;必须突出重点、整体推进 ,在多层次的道德实践中突出抓好党员干部的政治道德和行政伦理建设 ,在全社会的道德教化中突出抓好青少年的道德教育 ;在建立道德评价体系的同时加强立法工作 ,依靠道德和法制的相互配合 ,促进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樊浩[7](2004)在《道德体系与市场经济的“生态相适应”》文中指出道德体系与市场经济的“相适应” ,不是机械的经济决定论的自然过程 ,而是能动的道德建构的价值过程。应当确立超越而涵摄的“相适应”的价值理念。依此 ,必须仔细考察“经济增长”、“进步”、“发展”、“至善”诸理念作为“相适应”的价值标准的合理性及其限度。道德体系与市场经济的“不适应”有三种基本性状 :体系不匹配 ;供给不足 ;互动无力。道德体系与市场经济的“相适应” ,是“生态相适应”。生态相适应 ,是生态世界观和生态价值观统摄下的“相适应” ,是整体有机、辩证互动、以整个社会文明的合理性为最高价值取向的“相适应”。必须以创新的理论勇气和学术精神 ,进行道德—经济关系方面的重大理论澄清 ,建构道德体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相适应”。
李抗美[8](2001)在《关于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的几个问题——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关系辨析》文中提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的核心 ,是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的关系问题。如何认识和理解二者关系 ,人们的看法不尽一致 ,理论界也有不同意见。本文通过对适应与超越、一元与多元、法治与德治辩证关系的剖析 ,阐释了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的若干重要问题 ,并得出如下结论 :1·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 ,应当既适应市场经济又超越市场经济 ,体现出广泛性与先进性的统一。 2·道德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与道德价值导向一元化并行不悖 ,在道德建设指导思想上不能搞多元化。 3·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也是道德经济 ,法治与德治相互联系、相互补充 ,二者缺一不可 ,也不可偏废
江畅,范蓉[9](2015)在《论当代中国道德体系的构建》文中研究指明构建当代中国道德体系,是构建当代中国价值体系、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必然要求,也是克服我国当前令人堪忧的道德问题的紧迫需要。构建当代中国道德体系的现实基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法治,其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而中国传统文化是它的历史资源。当代中国道德规范体系是一种以和谐主义为价值取向和核心内容,以共赢、公正、负责为基本原则,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敬畏、永续为基本规范,以"义"、"忠"、"孝"为基本要求的道德规范体系。构建这种道德体系亟待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道德观念,特别是破除国家是道德立法者、人民是道德守法者的观念,确立所有道德主体都既是道德立法者又是道德守法者的观念;破除道德意味着自我牺牲的观念,确立道德是有利于人更好生存的生存智慧的观念;破除个人与他人、个体与整体在价值上相互对立的观念,确立他们可以实现价值共赢的观念。
许启贤[10](2001)在《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体系——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文中指出
二、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体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体系(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我国道德治理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 |
2 我国道德治理实践研究的相关概述与理论 |
2.1 道德治理相关概念的内涵与厘定 |
2.1.1 道德的内涵与功能 |
2.1.2 治理的内涵及相关概念辨析 |
2.1.3 道德治理的内涵及相关概念辨析 |
2.2 道德治理实践研究的理论基础 |
2.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道德教育与治理的主要思想 |
2.2.2 中国共产党关于道德教育与治理的主要思想 |
2.2.3 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思想 |
2.2.4 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结构理论 |
2.2.5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与管理理论 |
2.2.6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3 新中国成立以来道德治理实践的回顾与反思 |
3.1 新中国成立以来道德治理实践的回顾 |
3.1.1 改革开放前道德治理演进生成的实践 |
3.1.2 改革开放新时期道德治理演进生成的实践 |
3.1.3 新时代道德治理的实践 |
3.2 新中国成立以来道德治理实践的经验 |
3.2.1 推进指导思想的理论创新 |
3.2.2 注重先进性与广泛性的结合 |
3.2.3 倡导参与主体的共建共享 |
3.3 新中国成立以来道德治理实践的启示 |
3.3.1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必须实现治理转向 |
3.3.2 道德治理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
3.3.3 道德治理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
3.3.4 道德治理必须坚持德法兼治 |
3.3.5 道德治理必须发挥重点人群的实践引领作用 |
3.4 本章小结 |
4 新时代我国道德治理实践面临的时代机遇与现实挑战 |
4.1 新时代我国道德治理实践面临的时代机遇 |
4.1.1 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为道德治理实践提供坚实的物质条件 |
4.1.2 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为道德治理实践提供坚强的领导保障 |
4.1.3 道德状况的日益好转为道德治理实践奠定坚定的信心 |
4.1.4 多元文化的交流互鉴丰富了道德治理实践的文化资源 |
4.2 新时代我国道德治理实践面临的现实挑战 |
4.2.1 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冲突与博弈对道德治理实践形成挑战 |
4.2.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给道德治理实践带来考验 |
4.2.3 社会治理相对滞后给道德治理实践提出难题 |
4.2.4 网络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给道德治理实践增添变数 |
4.3 本章小结 |
5 新时代我国道德治理实践的基本路径 |
5.1 加强党和政府建设为提升道德治理实践领导能力提供前提 |
5.1.1 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
5.1.2 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 |
5.1.3 加强公职人员政德教育 |
5.2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为道德治理实践筑牢经济根基 |
5.2.1 优化经济结构 |
5.2.2 转换增长动力 |
5.2.3 完善经济治理体系 |
5.3 加强人民群众道德教育为提升道德治理实践参与能力提供条件 |
5.3.1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5.3.2 创新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 |
5.3.3 加强重点人群的思想道德教育 |
5.4 完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为道德治理实践奠定道德基础 |
5.4.1 完善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道德理论体系 |
5.4.2 完善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道德话语体系 |
5.5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为道德治理实践提供法治保障 |
5.5.1 加快道德领域问题立法 |
5.5.2 建立法治实施监督保障体系 |
5.5.3 完善党内法规体系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状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件 |
(2)建设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几个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一、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
1. 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承担着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提供价值导向的重要任务 |
2. 社会主义道德体系需要不断发展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要求 |
二、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指导思想和方针原则 |
三、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的核心和原则 |
1. 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
2. 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
四、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
五、社会主义道德的层次性 |
1. 社会主义道德层次的划分 |
2. 顺应道德分层的规律, 把握道德建设的重点 |
六、社会主义道德体系要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 |
七、社会主义道德体系要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 |
八、建设社会主义道德体系要积极吸收人类的优秀道德文化成果 |
1. 要站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和民族存亡 |
2. 立足于人类道德文化发展的规律, 树立正确 |
3. 重视民族道德文化的传播和弘扬, 积极应对 |
4. 确立吸纳外来优秀道德文化成果的原则, 注 |
5. 从文化战略和文化政策、制度等方面建立健 |
(3)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道德教育的演进、经验和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一、研究的缘起及意义 |
二、研究现状综述 |
(一)国内关于道德教育的研究 |
(二)国外关于道德教育的研究 |
(三)关于中国共产党道德教育的研究 |
(四)关于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道德教育的演进、经验和改革研究 |
(五)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道德教育的理论来源 |
三、研究思路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道德教育的内涵分析 |
第一节 道德的概念及本质 |
一、道德的概念 |
二、道德与思想道德的关系辨析 |
三、道德的本质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
第二节 道德教育的含义及过程方法 |
一、道德教育的含义 |
二、道德教育的一般过程 |
三、道德教育的主要方法 |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道德教育的内涵及必要性 |
一、中国共产党道德教育的内涵 |
二、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道德教育的三大功能 |
三、新时期加强中国共产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
第三章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道德教育的历史演进及成效评价 |
第一节 改革开放之初至20世纪80年代末的发展轨迹 |
一、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二、道德教育观念和方法的变革 |
三、在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道德教育的先进性与广泛性结合 |
第二节 20世纪90年代初至20世纪末中国共产党道德教育的发展轨迹 |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 |
二、建立和发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道德规范体系 |
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和发展中,道德教育与法律教育结合 |
第三节 新世纪初至今中国共产党道德教育的发展轨迹 |
一、经济全球化和对外开放型经济体系逐步发展 |
二、公民道德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发展 |
三、在经济全球化中,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道德教育的引领作用 |
第四节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道德教育历史演进的成效评价 |
一、道德教育成效评价的三类观点 |
二、教育成效评价争议的实质是道德评价标准 |
三、如何正确认识新时期道德教育成效 |
第四章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道德教育发展演进的经验启示 |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道德教育发展演进的经验总结 |
一、道德教育与经济发展的辩证统一 |
二、道德教育与道德实践的有机统一 |
三、道德教化与法律强制的有机结合 |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道德教育发展演进的理论探索 |
一、道德教育与道德治理相结合 |
二、美德伦理与规则伦理相结合 |
三、个体修养与制度规范相结合 |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道德教育发展演进应当坚持的原则 |
一、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导向原则 |
二、先进性与广泛性相结合的原则 |
三、接地气与重实效的原则 |
第五章 中国共产党道德教育的改革发展 |
第一节 当前中国共产党道德教育面临的主要形势 |
一、机遇与挑战并存 |
二、道德批判与道德建设辨析 |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道德教育改革的对策思考 |
一、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与发扬社会主义道德新风有机统一 |
二、注重法律和道德的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的相得益彰 |
三、发挥“大数据”和新媒体的支撑作用 |
第三节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道德教育的发展 |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是一种德 |
二、当前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度的路径研究——以实地调研为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我国社会转型期道德失范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缘起及其研究意义 |
1.1.1 研究缘起 |
1.1.2 研究意义 |
1.2 我国社会转型期道德失范问题研究现状及其述评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1.1 关于社会转型 |
1.2.1.2 关于当前中国的社会转型 |
1.2.1.3 关于道德失范研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2.1 关于中国现代社会转型研究 |
1.2.2.2 关于道德失范问题的研究 |
1.2.3 对国内外研究成果的评价 |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与主要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探讨的基本问题与创新之处 |
1.4.1 本文探讨的基本问题 |
1.4.2 创新之处 |
第2章 社会转型与道德失范解析 |
2.1 我国社会转型的内涵和特征 |
2.1.1 社会转型的一般含义 |
2.1.2 当前我国社会转型的内涵 |
2.1.3 当前我国社会转型的特征 |
2.1.3.1 党和政府主导型、渐进型 |
2.1.3.2 浓缩性、共时性 |
2.1.3.3 复合性、非规范性 |
2.2 道德失范的内涵 |
2.2.1 道德、道德规范及其社会功能 |
2.2.2 道德失范的内涵 |
2.3 我国社会转型期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
2.3.1 经济建设的精神基石 |
2.3.2 政治建设的内在要求 |
2.3.3 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
2.4 我国社会转型期道德建设面临的挑战 |
2.4.1 全球化的挑战 |
2.4.2 市场化的挑战 |
2.4.3 工业化的挑战 |
2.4.4 城市化的挑战 |
2.4.5 网络化的挑战 |
第3章 我国社会转型期的道德失范现象 |
3.1 经济领域的道德失范现象 |
3.1.1 我国社会转型期经济领域道德失范现象的具体表现 |
3.1.1.1 生产领域的道德失范现象 |
3.1.1.2 商业领域的道德失范现象 |
3.1.1.3 分配领域的道德失范现象 |
3.1.1.4 消费领域的道德失范现象 |
3.1.2 经济领域道德失范现象的危害性 |
3.1.2.1 加剧企业诚信危机 |
3.1.2.2 抑制市场经济发展 |
3.1.2.3 危害整体社会效率 |
3.2 政治领域的道德失范现象 |
3.2.1 我国社会转型期政治领域道德失范现象的具体表现 |
3.2.1.1 理想丧失、信念动摇 |
3.2.1.2 以权谋私、贪污受贿 |
3.2.1.3 生活腐化、纪律松弛 |
3.2.2 政治领域道德失范现象的危害性 |
3.2.2.1 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和权威、破坏党群关系和执政根基 |
3.2.2.2 危害党和政府决策运行、降低党和政府效能 |
3.2.2.3 凸显政治精英的“反示范效应”、破坏整个社会风气 |
3.3 文化领域的道德失范现象 |
3.3.1 我国社会转型期文化领域道德失范现象的具体表现 |
3.3.1.1 教育领域的道德失范 |
3.3.1.2 科学技术领域的道德失范 |
3.3.1.3 文学艺术领域的道德失范 |
3.3.1.4 新闻出版领域的道德失范 |
3.3.2 文化领域道德失范现象的危害性 |
3.3.2.1 威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 |
3.3.2.2 恶化社会风气 |
3.3.2.3 损害我国文化软实力 |
第4章 我国社会转型期道德失范现象的成因分析 |
4.1 道德失范现象的宏观因素 |
4.1.1 经济因素 |
4.1.2 政治因素 |
4.1.3 文化因素 |
4.2 道德失范现象的中观因素 |
4.2.1 教育因素 |
4.2.2 信息因素 |
4.3 道德失范现象的微观因素 |
4.3.1 家庭因素 |
4.3.2 社区因素 |
4.3.3 个人因素 |
第5章 我国社会转型期道德失范治理的理论基础和目标原则 |
5.1 我国社会转型期道德失范治理的理论基础 |
5.1.1 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社会转型期道德失范治理的理论基础 |
5.1.1.1 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大贡献 |
5.1.1.2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
5.1.1.3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
5.1.2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当前我国社会转型期道德建设 |
5.2 我国社会转型期道德失范治理的目标要求 |
5.2.1 社会主义道德评价的标准 |
5.2.1.1 促进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 |
5.2.1.2 实现真善美的统一 |
5.2.1.3 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 |
5.2.2 道德失范治理的基本目标 |
5.2.2.1 社会公德目标 |
5.2.2.2 职业道德目标 |
5.2.2.3 家庭美德目标 |
5.2.2.4 个人品德目标 |
5.3 我国社会转型期道德失范治理的基本原则 |
5.3.1 以人为本原则 |
5.3.2 集体主义原则 |
5.3.3 互惠互利原则 |
第6章 我国社会转型期道德失范治理的措施和路径 |
6.1 我国社会转型期治理道德失范的具体原则 |
6.1.1 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 |
6.1.2 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 |
6.1.3 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 |
6.1.4 与中华传统文化相承接 |
6.2 我国社会转型期道德失范治理的措施 |
6.2.1 规范创新——道德失范治理的制度约束 |
6.2.2 控制刚度——道德失范治理的高度制裁 |
6.2.3 舆论监督——道德失范现象的外在规制 |
6.2.4 道德教育——道德规范体系的内化建设 |
6.3 我国社会转型期道德失范治理的路径 |
6.3.1 加强社会公德建设 |
6.3.2 加强职业道德建设 |
6.3.3 加强家庭美德建设 |
6.3.4 加强个人品德建设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5)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构的基本理路 |
(一)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 |
(二)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 |
(三)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 |
1.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
2. 优秀的革命道德传统。 |
(四)与人类道德文明相融合 |
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整体框架和内在结构 |
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构的若干问题 |
(6)努力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论文提纲范文)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道德建设提出的新问题 |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 |
三、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体系必须强化一元化的价值导向 |
四、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建设应当重点突出, 整体推进 |
1.切实抓好党员、干部的政治道德和行政伦理建设。 |
2.在全社会道德教化中突出抓好青少年的道德教育。 |
3.建立社会主义道德评价体系。 |
4.加强道德立法工作, 推进道德规范的法规化。 |
(8)关于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的几个问题——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关系辨析(论文提纲范文)
适应与超越 |
一元与多元 |
法治与德治 |
四、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体系(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我国道德治理的实践研究[D]. 孙健. 东北林业大学, 2019(01)
- [2]建设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几个问题[J]. 罗国杰.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0(06)
- [3]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道德教育的演进、经验和改革研究[D]. 祝叶飞. 上海师范大学, 2015(08)
- [4]我国社会转型期道德失范问题研究[D]. 雷结斌. 南昌大学, 2013(01)
- [5]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建构[J]. 陈延斌. 江海学刊, 2004(06)
- [6]努力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J]. 朱步楼. 江苏社会科学, 2001(03)
- [7]道德体系与市场经济的“生态相适应”[J]. 樊浩. 江海学刊, 2004(02)
- [8]关于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的几个问题——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关系辨析[J]. 李抗美. 江淮论坛, 2001(05)
- [9]论当代中国道德体系的构建[J]. 江畅,范蓉.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1)
- [10]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体系——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J]. 许启贤. 求是, 20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