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保险市场需要经纪人(论文文献综述)
陈昊泽,何丽新[1](2021)在《日本保险销售主体规制的改革与启示》文中指出战后70余年间,日本经过3个阶段的改革,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保险销售主体规制。战后型保险系统阶段,日本政府严格限制保险商品竞争,面对恶性渠道竞争引发的社会混乱,以适格性为核心开展保险销售主体监管。保险自由化初期,商品规制与渠道规制放宽,保险监管部门通过保险公司间接监管保险销售主体的模式随之形成。然而,保险销售渠道多元化的背景下,间接监管模式无法有效监管大型共同代理店等新兴保险销售主体。对此,新《日本保险业法》划定了保险销售的基本流程,明确了保险销售人的主体管理责任,形成了统合直接监管与间接监管的保险销售主体规制新模式。日本经验对我国具有借鉴意义,完善保险销售主体规制需要以适格性为核心,以公平性为主兼顾效率性,结合业界共治实现保险销售主体的可持续发展,发挥保险销售行为规制的体系性效应,推进对保险销售主体的直接有效监管。
潘军锋[2](2021)在《海上保险案件审判疑难问题研究——最高人民法院《海上保险司法解释》施行十五年回顾与展望》文中认为2007年1月1日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海上保险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统一了海上保险案件审理尺度,规范了海上保险秩序,促进了我国海上保险业的蓬勃发展。随着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不断推进,新的海上保险交易结构、保险种类、保险规则不断出现,海上保险案件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增多。在《海商法》修订和《民法典》实施背景下,对于海上重复保险、海上预约保险、保险经纪人责任、保赔保险等问题需要立足国情、放眼国际,确立新的裁判规则,提升我国海上保险业的国际竞争力。
冯媛[3](2021)在《完善我国保险经纪人市场的对策研究》文中认为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保险需求与保险市场信息不对称之间的矛盾,保险经纪人的价值日益凸显。运用图表数据分析法,对我国保险经纪公司的数量规模、地区分布、营业收入、利润状况和保费收入等现状进行全面分析,总结我国保险经纪市场在业务范围、市场认知度、专业人才、职能定位、法律法规与监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而从拓展经营范围、提升服务水平、扩大公司经营规模,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行业认知度、打造良好信用口碑,加强人才建设、提升专业度、提高行业总体水平,明确定位、合理分工、提升服务效率,加强内部治理、完善风险管理、提高行业自治水平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宋歌[4](2021)在《基于目的论的信息文本翻译 ——以《中国保监会关于实施再保险登记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为例》文中认为
李云峰[5](2021)在《建设内陆国际金融中心的几点保险建议》文中研究指明重庆建设内陆国际金融中心,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发展定位的重要举措,已经在重庆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正式提了出来。在重庆建设内陆国际金融中心既具有先天优势,也存在着市场主体不完整,市场发展不充分,市场机制不健全等短板;建议立足自身优势,壮大总部经济,试点建立独立保险经纪人制度,组建立足西部、辐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再保险机构,鼓励本土法人保险机构走出去,发挥保险辐射和引领发展的作用。
胡杏[6](2021)在《DT公司服务驱动型营销管理案例研究》文中提出保险业作为以风险管理为基本职能的金融行业,肩负为社会防范、转移、化解、管理风险的重任,在保障经济社会民生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保险中介行业是保险市场精细化分工的产物,是保险交易活动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是保险市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我国,保险经纪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随着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市场对保险经纪也提出了新的要求。DT公司是中国银保监会批准设立的首家保险服务机构,也是市场第一家将服务商品化的保险中介,推出“T管家”系列服务,以服务驱动型营销开创保险中介新赛道,成为行业的引领者。DT公司作为高端资源整合、以科技和服务赋能的创新型综合平台性公司,提出“买对赔好”战略,致力于解决保险消费者的痛点,从客户需求出发,立志要成为老百姓身边的金融保险超市,成为代理人事业的终生归属。DT公司以服务驱动营销,用服务为顾客创造价值,有效提高公司的市场竞争力,也助力保险经纪人开展业务。本文主要围绕T管家系列服务中的DOSM咨询服务、保单托管服务以及好赔代办三大服务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原因,最后提出优化策略。通过案例描述发现DOSM咨询服务落地难、保单托管服务呈两级分化、好赔代办优中有忧。本文通过服务营销理论、STP理论以及服务质量理论,分析以上问题存在的原因,如通过7PS理论的产品、价格、渠道、促销、人员、过程、有形展示,STP理论的市场细分、目标市场和定位,以及从服务质量的五个维度,分析DT公司在利用三大服务驱动营销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原因为目标客户定位不精准、保险经纪人专业水平及实践经验不足、消费者对服务价值认知不足以及好赔代办定价不合理,继而提出优化对策,如明确目标客户群体,做好公司服务提升,服务宣传,以及调整好赔代办定价等,并提出强化团队目标考核和激励、建立业务人员长周期激励机制和利用赋能项目提升业务人员留存率的保障措施。最大化发挥保险中介专业分工优势,以服务驱动营销,真正解决消费者痛点,保护消费者权益,搭建行业和谐共赢的新生态,承担起作为保险中介在新保险时代的行业价值和责任担当。
周传荣[7](2021)在《新疆阿克苏地区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路径研究 ——基于农业社会化服务视角》文中提出“大国小农”是我国当前农业生产的基本特征,加快小农户的现代化转型,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既是巩固家庭经营这一基本农业经营制度、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也是维护农民利益,增加家庭收入、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然选择。而充分利用农业社会化服务的组织优势,提高小农户的组织化程度,是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衔接的有效途径。阿克苏地区位于新疆南疆,属于国家深度贫困区“三区三州”之一的南疆四地州,也是少数民族人口高度集中地区。受地理位置、语言文化与市场化程度等因素影响,小农户的转型及其融入现代农业更为困难。因此,以阿克苏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农业社会化服务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衔接的作用机制,厘清小农户的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与农业社会化服务供给情况,深入分析阻碍小农户顺利转型与融入现代农业的原因,探讨通过社会化服务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效衔接的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全文内容总共分为八章。第1章和第2章介绍了选题背景、选题意义与研究方法,梳理了相关文献,界定了小农户、现代农业及农业社会化服务等基本概念,阐述了研究过程中涉及的相关基础理论。第3章运用统计资料对阿克苏地区小农户的人口数量、农业生产情况与家庭收入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同时介绍了阿克苏地区现代农业及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概况。第4章从理论上阐述了农业社会化服务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衔接的作用机制。第5章和第6章运用实地调研数据,分别从社会化服务的需求与供给视角,探讨了小农户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需求及影响因素,分析了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供给及效果分析。第7章根据阿克苏地区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实际情况、社会化服务的需求和供给状况,深入分析了社会化服务在促进小农户转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第8章为衔接路径与政策建议。全文的主要结论有以下几点:(1)未来一段时间内小农户将长期存在,小农户的现代化转型之路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条件。(2)阿克苏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具有一定的基础优势,但也在耕地规模与农业机械化、小农户与大市场、传统经营观念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存在着矛盾。(3)农业社会化服务在促进阿克苏地区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衔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小农户对农业流通、农业信息及农业技术等服务有较强需求。(4)政府部门、村集体、合作社与涉农企业等多种服务主体为小农户提供了多样化的服务内容与方式,其中农业生产、农业技术及农业金融等服务较为理想,但农业流通、农业设施与农业信息等服务效果不太理想。(5)针对阿克苏地区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衔接现状及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尝试提出了“政府部门+村集体”、“涉农企业+合作社”、“政府部门+企业+农村经纪人”、“村集体+合作社+种养大户”等服务带动衔接路径。(6)为保障路径的有效实施,从加强主体建设和完善服务机制两个主要方面,提出了推进政府机构职能改革,提高合作社组织水平,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培育农业专业化人才,改革农地经营制度,构建金融服务体系,创新市场服务机制,夯实科技服务基础等政策建议。
马伊茗[8](2021)在《东北三省玉米收储供应链模式选择及其治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6年粮食收储制度改革,玉米由政策性收储为主向政府引导下市场化收购为主转变,发生收储供应链断链问题,以及收储服务主体市场运营不成熟实践问题,对此提出东北三省以产后收储服务主体为核心的收储供应链模式选择和治理问题,这是粮食经济领域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对此,运用问卷调查法,明确东北三省以玉米产后收储服务主体为核心的收储供应链的结构,得出该收储供应链的关键问题,依序进行研究,得出如下结果:一是收储供应链主要模式的选择机理。针对归纳以产后收储服务主体为核心的收储供应链模式,用农产品供应链绩效评价理论进行评价,得出:各模式均有存在的必然性,且按绩效增排序是国家补贴型、关系型、带设备上门收购型、长期储存型、质量优型、相对综合最优型,发现具有信任关系和质量投入特征的相对综合最优型玉米收储供应链模式是可推广的;运用多项Logit模型,研究收储供应链主要模式的选择机理,主要包括:相对综合最优型,核心主体的储存能力和销售方式、收购资金获得渠道、储存能力和时间分别对选择长期储存型、质量优型、国家补贴型有负向影响,建立仓储方式、地区因素、买家履约、烘干能力、企业规模分别对选择长期储存型、质量优型、国家级补贴型、关系型有正向影响。二是以信任关系和质量投入为关键特征的相对综合最优型模式在推广中的治理机理和机制。基于Stackelberg博弈方法,得出引入信任关系和质量投入的玉米收储供应链利润提升的供应链治理机理,主要包括:玉米收储主体无论采取分散决策还是集成决策,信任关系未形成时农场主质量投入利润回报不明显;信任关系专用性投资是提升供应链利润、激励农场主质量投入的有效策略;集成决策中收储主体采取信任关系专用性投资替代贷款投入策略是有条件的;在此基础上,提出玉米收储供应链治理机制,其特点是:信任关系协调机制的特点是信用抵押为主,利益共享机制以质量返利为主,该治理机制可用区块链技术支撑。三是从需求、技术、组织模式、经营模式视角为政府在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建设落实以及相关收储政策出台提出政策建议,主要包括分类进行收储供应链内部治理培训、选取新型玉米产后服务中心为试点的收储供应链治理的示范项目等。
范可媛[9](2021)在《1694-1914年伦敦金融城的发展和演变》文中研究表明从1694年至1914年,伦敦金融城逐渐从一个国内金融中心发展成为世界金融中心。伦敦金融城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在初期阶段(1694-1760年),战争和金融革命等因素促使地缘优势和资本在金融城中聚集、结合,银行、保险业和证券业等金融行业在这狭小的“一平方英里”中逐渐发展起来,伦敦金融城成长为辐射全英国的金融中心。第二个阶段(1760-1860年)中,英国如火如荼地开展工业革命,经济增长的速度加快。在工业革命的需求下,以伦敦金融城为核心的汇票贴现制度与银行网络发展起来,工业和商业中积累下来的一些资本也被吸引到金融城,使得金融城在这一阶段成长为重要的区域金融中心,拥有和阿姆斯特丹、巴黎一争高下的实力。伦敦金融城在工业革命早期也对工业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不断完善的金融体系为工业革命的开展提供了便利条件。到第三个阶段(1860-1914年),伦敦金融城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金融中心。国际金本位制度的确立、自由贸易发展的推进和“不列颠和平”环境等因素,是伦敦金融城能够发展成为世界金融中心的直接原因。在成为世界金融中心之后,伦敦金融城的内部状况也发生着变化:它从一个居住工作混合区,演变为一个纯粹的工作区;金融业成为金融城中的核心行业。伦敦金融城的发展吸引了许多海外金融人才来此工作,其银行的分支机构遍布全球......这些都彰显了伦敦金融城作为一个世界金融中心的国际影响力。但伦敦金融城辉煌的背后也埋下了隐患。第一,伦敦金融城热衷于海外投资而忽视了为国内工业提供资金支持。第二,伦敦金融城、英格兰银行与财政部之间存在一种互益关系,金融城对海外投资的重视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政府的决策取向,将英国的经济与海外投资更紧密地相联系,从而忽视了国内工业的发展。第三,伦敦金融城的社会群体受到传统土地贵族的认可,形成了“绅士资本家”群体,而将工业群体排斥在外。因此,伦敦金融城无意识地造成了英国国内两大行业——金融业和工业的分离。这种分离或许是英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略显颓势的原因之一,也预示着伦敦金融城的世界金融中心地位开始衰落。
孙誉嘉[10](2021)在《人保财险长春市分公司专业代理渠道管理策略优化》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在我国经济水平飞速增长的同时,我国对于保险行业的导向政策也更加的显着,引发保险行业爆发式的发展,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中,不仅有新保险力量的进入,传统保险公司之间的竞争也变得越来越激烈。目前,财险行业正处在代理渠道改革创新的关键节点,财险公司的竞争已经从市场的竞争逐渐转向代理渠道的竞争,各个保险企业为了提升自己的市场竞争能力,都在尽可能的对周边的资源进行开发,使其能够发挥出更大的作用,能够尽可能的拓宽保险公司的产品销售渠道。保险行业的产品除了通过直销渠道进行销售之外,还通过建立多个代理渠道进行产品的销售。财险行业在产品营销方法上的差别较小,财险公司充分开拓和利用好代理渠道是公司发展的关键,通过良好的代理渠道管理,不仅能够实现对公司竞争能力的增强,还能够为财险行业的稳健发展提供充足的推动力量。众多代理渠道的进入导致保险公司对代理渠道的管理过程出现一系列问题,比如代理渠道的管理以及代理人员的能力等水平参差不齐,都是影响保险公司的行业中竞争能力大小的原因,因此,要想提升保险公司在行业中的竞争能力,其代理渠道管理的问题亟需解决。本文研究的内容是财险公司专业代理渠道管理优化的问题,在搜集查阅有关财险代理渠道管理相关文献资料基础上,对本文的研究背景、国内外文献进行分析,并且对本文的研究思路以及方法进行了分析;结合课程中所学的相关知识,整理课题研究中涉及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知识。在研究过程中将人保财险长春市分公司作为具体的研究对象,在介绍该公司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分析代理渠道管理的现状,梳理该公司在代理渠道管理中渠道设计、渠道冲突以及渠道管理人员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对造成问题的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分析其代理渠道管理的内外部环境,通过对日本、美国以及英国的财险公司代理渠道管理的经验进行分析,从渠道设计的优化、代理渠道的监管与支持、代理渠道人员管理的加强方面制定人保财险长春市分公司专业代理渠道管理优化的策略;为保障策略的顺利实施,从组织制度、人才技术、系统、渠道人员管理能力以及产品多元化几个方面设计相应的保障措施。最后对课题进行了总结,阐述了研究的不足,并且提出了展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解决人保财险长春市分公司专业代理渠道管理的问题,根据人保财险长春市分公司的实际情况,结合国外专业代理渠道管理经验借鉴,制定具有针对性的代理渠道管理优化策略,希望本文的研究成果不仅可以对人保财险长春市分公司专业代理渠道管理的优化提供方案参考,也能够为其他同类型公司代理渠道的管理提供参考,为财险专业代理渠道管理的研究贡献微薄之力。
二、保险市场需要经纪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保险市场需要经纪人(论文提纲范文)
(1)日本保险销售主体规制的改革与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引 言 |
一、战后型保险系统阶段:日本保险销售主体规制基础模式的形成 |
(一)战后型保险系统下保险销售存在的问题 |
1.生命保险营销员的“大量进入,大量退出”问题 |
2.生命保险销售的人情销售问题 |
3.损害保险销售的违规承保问题 |
(二)战后型保险系统下的保险销售规制 |
1.保险销售人的登记制 |
2.保险业界共通的教育规则 |
3.生命保险销售人的专属制 |
4.禁止性保险销售行为规制 |
5.损害保险商品费率的统一化规制 |
二、日本保险自由化初期:以间接监管保险销售人的模式为主 |
(一)保险自由化初期保险销售渠道规制的放宽 |
1.生命保险销售人专属制的松动 |
2.银行销售保险的解禁 |
3.保险经纪人制度的引入 |
(二)保险自由化初期的保险销售主体规制 |
1.保险公司的体制整备义务 |
第一,内部规则的制定与落实。 |
第二,采取措施保障顾客个人信息安全。 |
第三,采取措施确保委托业务适当执行。 |
2.银行销售保险弊端的防范措施 |
第一,非公开信息的保护措施。 |
第二,保险销售指南。 |
第三,业务分离原则。 |
三、2014年《日本保险业法》修改:直接监管与间接监管有机结合模式 |
(一)保险自由化发展凸显保险销售规制的不足 |
1.禁止性销售行为规制不能满足“比较推荐”的要求 |
2.保险公司的体制整备义务下销售主体的监管真空 |
3.保险销售规制问题的集中爆发——2005年保险金漏付事件 |
(二)日本保险销售主体规制的深化改革 |
1.与主体规制改革连携的行为规制 |
2.保险销售人的体制整备义务 |
3.日本保险销售规制改革的遗留问题 |
四、日本保险销售主体规制改革对我国的启示 |
(一)中日保险销售主体规制的可比性 |
1.保险销售主体规制改革课题的同质性 |
2.保险销售主体制度架构的近似性 |
(二)适格性是保险销售主体规制完善的核心 |
1.依托业界共治实现保险销售主体的可持续发展 |
2.保险销售行为规制对保险销售主体规制的体系效应 |
(三)保险销售主体规制下公平性与效率性的平衡 |
(四)产销分离背景下保险销售主体规制应实现直接有效监管 |
(3)完善我国保险经纪人市场的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我国保险经纪人市场的发展现状 |
(一)我国保险经纪公司的数量规模 |
(二)我国保险经纪公司的地区分布 |
(三)我国保险经纪公司的营业收入状况 |
(四)我国保险经纪行业的利润状况 |
(五)我国保险经纪公司的保费收入状况 |
二、我国保险经纪人市场发展存在的问题 |
(一)部分保险经纪公司业务范围小,发展慢,收入较低 |
(二)大众群体对保险经纪人市场了解较少,认知度低 |
(三)专业人才匮乏,行业总体发展水平不高 |
(四)保险经纪人自身职能与工作内容不清晰 |
(五)保险经纪人市场定位不明确 |
(六)相关法律法规及监管制度尚未完善 |
三、完善我国保险经纪人市场的对策 |
(一)拓展经营范围,提升服务水平,扩大公司经营规模 |
(二)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行业认知度,打造良好的信用口碑 |
(三)加强人才建设,提升专业度,提高行业总体水平 |
(四)明确定位,合理分工,提升服务效率 |
(五)加强内部治理,完善风险管理,提高行业自治水平 |
(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监管,增强行业发展的规范性 |
(5)建设内陆国际金融中心的几点保险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一、重庆建设内陆国际金融中心的条件 |
(一)便利的交通运输 |
(二)发达的国际贸易 |
(三)完整的工业体系和产业集群 |
二、重庆保险业发展的短板 |
(一)市场主体尚不完善 |
(二)保险业发展不充分 |
(三)保险市场机制不健全 |
三、几点建议 |
(一)进一步壮大保险总部经济实力 |
(二)试点建立独立保险经纪人制度 |
(三)建议组建再保险公司和引进再保险机构 |
(四)鼓励在渝保险法人机构向海外发展 |
(6)DT公司服务驱动型营销管理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2 案例正文 |
2.1 企业背景 |
2.1.1 DT公司简介 |
2.1.2 DT公司商业模式与制度 |
2.1.3 服务驱动营销模式介绍 |
2.2 行业背景 |
2.2.1 保险市场及保险中介模式的发展现状 |
2.2.2 保险行业市场需求情况介绍 |
2.2.3 保险中介行业竞争对手分析 |
2.3 DT公司“服务驱动营销”管理实践 |
2.3.1 DOSM咨询服务落地难 |
2.3.2 保单托管服务两极分化 |
2.3.3 好赔代办服务优中有忧 |
3 案例分析 |
3.1 理论依据 |
3.1.1 服务营销理论 |
3.1.2 STP理论 |
3.1.3 服务质量理论 |
3.2 案例分析 |
3.2.1 目标客户定位不精准 |
3.2.2 保险经纪人专业水平及实践经验不足 |
3.2.3 消费者对服务价值认知不足 |
3.2.4 好赔代办定价不合理 |
4 DT公司服务驱动营销的优化对策 |
4.1 明确目标客户群体 |
4.1.1 做好目标客户细分 |
4.1.2 精准定位目标客户群体 |
4.2 服务质量提升策略 |
4.2.1 建立健全标准的培训体系 |
4.2.2 提升DOSM咨询服务专业度 |
4.2.3 提升保单托管服务质量 |
4.3 服务宣传策略 |
4.3.1 传统广告宣传 |
4.3.2 新媒体宣传 |
4.3.3 微信朋友圈宣传 |
4.4 调整好赔代办定价 |
4.4.1 精简好赔专员提升待遇 |
4.4.2 调整定价提升好赔代办业务量 |
5 DT公司服务驱动营销策略的保障措施 |
5.1 强化团队目标考核和激励 |
5.1.1 制定目标 |
5.1.2 分解目标 |
5.1.3 目标实施和考核 |
5.1.4 目标激励和反馈 |
5.2 建立业务人员长周期激励机制 |
5.2.1 利用政策机制激活现存沉睡用户 |
5.2.2 建立保单托管奖励机制 |
5.3 利用赋能项目提升业务人员留存率 |
5.3.1 搭建数字化获客赋能系统 |
5.3.2 助力业务人员做好个人IP引流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新疆阿克苏地区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路径研究 ——基于农业社会化服务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大国小农”仍将是我国农业生产方式的基本特征之一 |
1.1.2 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衔接问题受到政府及学界高度关注 |
1.1.3 新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衔接问题十分突出 |
1.1.4 社会化服务衔接农户与现代农业的作用日趋明显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小农户研究 |
1.3.2 现代农业研究 |
1.3.3 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衔接路径研究 |
1.3.4 农业社会化服务研究 |
1.3.5 文献述评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图 |
1.5 创新点与不足 |
1.5.1 文章的创新点 |
1.5.2 研究的不足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小农户 |
2.1.2 现代农业 |
2.1.3 农业社会化服务 |
2.2 理论基础 |
2.2.1 现代农业理论 |
2.2.2 交易成本理论 |
2.2.3 农户行为理论 |
2.2.4 社会分工理论 |
第3章 阿克苏地区农户、农业现代化与农业社会化服务现状 |
3.1 阿克苏地区农户概况 |
3.1.1 农户数量及变化趋势 |
3.1.2 农民收入及变化趋势 |
3.1.3 人均耕地面积及变化趋势 |
3.1.4 人均农作物产量及变化趋势 |
3.2 阿克苏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与趋势 |
3.2.1 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与趋势 |
3.2.2 生态农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
3.2.3 设施农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
3.2.4 农产品品牌建设现状与趋势 |
3.2.5 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与趋势 |
3.3 阿克苏地区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现状与趋势 |
3.3.1 农业社会化服务机构数及变化趋势 |
3.3.2 农业社会化服务业产值及变化趋势 |
3.4 阿克苏地区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衔接状况 |
3.4.1 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衔接的基础条件不断改善 |
3.4.2 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矛盾日益明显 |
3.5 本章小节 |
第4章 社会化服务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衔接的作用机制 |
4.1 农业社会化服务促进农业现代化的作用原理 |
4.1.1 现代化农业组织格局的变革是农业现代化的表现形式之一 |
4.1.2 现代化农业科技的应用需要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帮助 |
4.1.3 现代化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需要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推动 |
4.2 农业社会化服务促进小农户转型的作用原理 |
4.2.1 解放经营规模的束缚 |
4.2.2 破除低效经营的困境 |
4.2.3 弥补经营能力的缺陷 |
4.3 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双向衔接作用原理 |
4.3.1 以“资源链”为纽带的双向衔接 |
4.3.2 以“产品链”为纽带的双向衔接 |
4.3.3 以“产业链”为纽带的双向衔接 |
4.4 本章小节 |
第5章 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与影响因素分析 |
5.1 调查设计与问卷内容 |
5.1.1 调查方案设计 |
5.1.2 问卷主要内容 |
5.2 农户的社会化服务需求情况 |
5.2.1 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排序 |
5.2.2 不同类型农户的社会化服务需求 |
5.3 影响因素分析 |
5.3.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
5.3.2 模型设定与变量选取 |
5.4 回归结果分析 |
5.4.1 农户个体特征 |
5.4.2 农业生产特征 |
5.4.3 其他因素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农业社会化服务供给状况及效果分析 |
6.1 农业社会化服务供给情况 |
6.1.1 供给主体基本情况 |
6.1.2 农业生产服务情况 |
6.1.3 农业技术服务情况 |
6.1.4 农业信息服务情况 |
6.1.5 农业金融服务情况 |
6.1.6 农业流通服务情况 |
6.1.7 农业设施服务情况 |
6.2 农业社会化服务效果分析 |
6.2.1 农户满意度 |
6.2.2 聚类分析结果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阿克苏地区农业社会化服务存在的问题 |
7.1 服务主体方面存在的问题 |
7.1.1 政府部门服务内容不匹配 |
7.1.2 村集体服务质量不均衡 |
7.1.3 涉农企业服务意识较淡薄 |
7.1.4 合作社服务能力待提高 |
7.2 服务内容方面存在的问题 |
7.2.1 农业流通服务供给力度不足 |
7.2.2 农业设施服务供给目标不明确 |
7.2.3 农业信息服务供给渠道不丰富 |
7.3 本章小结 |
第8章 阿克苏地区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衔接路径与政策建议 |
8.1 衔接路径 |
8.1.1“政府部门+村集体”服务带动衔接路径 |
8.1.2“涉农企业+合作社”服务带动衔接路径 |
8.1.3“政府部门+企业+农村经纪人”服务带动衔接路径 |
8.1.4“村集体+合作社+种养大户”服务带动衔接路径 |
8.2 政策建议 |
8.2.1 推进政府机构职能改革,加强政府宏观调控 |
8.2.2 健全合作社运行制度,增强合作社服务能力 |
8.2.3 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提升农户市场对接能力 |
8.2.4 培育农业专业化人才,提高农户技术应用能力 |
8.2.5 改革农地经营制度,推进适度规模经营 |
8.2.6 构建金融服务体系,确保农业生产投入 |
8.2.7 创新市场服务机制,提高社会化服务效率 |
8.2.8 夯实科技服务基础,提高农业科技水平 |
参考文献 |
附录 新疆小农户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情况调查 |
致谢 |
(8)东北三省玉米收储供应链模式选择及其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1.5 可能创新之处 |
2 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玉米产后收储服务主体 |
2.1.2 玉米收储供应链 |
2.1.3 玉米收储供应链模式 |
2.2 农产品供应链绩效评价理论 |
2.3 效用最大化的选择理论 |
2.4 供应链治理理论 |
2.5 理论研究框架 |
2.6 本章小结 |
3 东北三省以玉米产后收储服务主体为核心的收储供应链现状 |
3.1 东北三省以玉米产后收储服务主体为核心的收储供应链结构 |
3.2 东北三省以玉米产后收储服务主体为核心的收储供应链调查 |
3.2.1 调查目的和对象 |
3.2.2 问卷设计 |
3.2.3 调查过程 |
3.2.4 调查结果 |
3.3 东北三省玉米主产区产后收储服务主体的收储功能主要提升方向 |
3.4 聚焦东北三省玉米主产区收储供应链的关键问题 |
3.5 本章小结 |
4 东北三省以玉米产后收储服务主体为核心的收储供应链主要模式及评价 |
4.1 玉米收储供应链主要模式分类 |
4.2 玉米收储供应链主要模式评价 |
4.2.1 玉米收储供应链主要模式的评价指标选取 |
4.2.2 玉米收储供应链主要模式的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4.2.3 玉米收储供应链主要模式评价结果及典型模式归纳 |
4.3 相对综合最优型玉米收储供应链模式的信任和质量关键特征发现 |
4.4 本章小结 |
5 东北三省以玉米产后收储服务主体为核心的收储供应链主要模式选择机理 |
5.1 变量选择和数据获取 |
5.2 东北主产区玉米收储供应链模式的多项Logit模型构建 |
5.3 结果与讨论 |
5.4 东北主产区玉米收储供应链模式选择的主要机理 |
5.5 基于信任关系和质量投入的相对综合最优型收储供应链模式治理问题聚焦 |
5.6 本章小结 |
6 东北三省基于信任关系和质量投入的玉米收储供应链治理机制 |
6.1 引入信任关系和质量投入的相对综合最优型收储供应链模式治理结构 |
6.2 基于信任关系和质量投入的玉米收储供应链治理模式假设 |
6.3 基于信任关系和质量投入的收储供应链治理的机理模型构建 |
6.3.1 变量说明 |
6.3.2 玉米产后收储服务主体销售量和成本模型的建立 |
6.3.3 基于信任关系和质量投入的收储供应链利润影响机理分析 |
6.3.4 基于信任关系和质量投入的收储供应链利润影响机理结论 |
6.4 基于信任和质量的收储供应链治理模式的治理机制设计 |
6.4.1 玉米产后收储服务主体为核心的治理机制框架 |
6.4.2 基于玉米收储供应链利益分享机制的集成治理策略 |
6.4.3 基于玉米收储供应链关系协调机制的信任关系治理策略 |
6.5 本章小结 |
7 东北三省推动玉米收储供应链治理的政策启示 |
7.1 推广相对综合最优型模式的政策 |
7.2 选取新型玉米产后服务中心为试点的收储供应链治理的示范项目 |
7.3 依托贴息贷款项目支持产后收储服务主体区块链技术应用的支持政策 |
7.4 依托信用评价鼓励产后收储服务主体与种植户建立纵向联盟关系的政策 |
7.5 注重玉米收储供应链信息系统和信用系统建设的支持政策 |
7.6 本章小结 |
8 结论及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1 主产区玉米产后收储服务主体收储行为调查问卷 |
附录1 -2 主产区玉米种植户收储行为调查问卷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1694-1914年伦敦金融城的发展和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由来及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状况述评 |
(一)国外研究动态 |
(二)国内研究动态 |
三、基本概念界定与研究思路 |
(一)基本概念界定 |
(二)研究思路 |
第一章 伦敦金融城的起源与早期发展(1694-1760) |
一、伦敦金融城的起源 |
(一)地缘优势和资本聚集 |
(二)战争因素的刺激 |
(三)“金融革命”中产生 |
二、伦敦金融城的早期发展 |
(一)银行的早期发展 |
(二)保险公司的早期发展 |
(三)证券市场的早期发展 |
三、伦敦金融城成为国内金融中心 |
第二章 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伦敦金融城(1760-1860) |
一、金融城对英国工业革命的推动 |
(一)汇票贴现促进资金周转 |
(二)保险公司降低风险损失 |
(三)银行提供资金支持 |
二、英国工业革命促进金融城发展 |
三、伦敦金融城的国际竞争力 |
(一)与巴黎的竞争 |
(二)与阿姆斯特丹的竞争 |
第三章 伦敦金融城成为世界金融中心(1860-1914) |
一、伦敦金融城为何能成为世界金融中心? |
(一)“不列颠和平(Pax Britannica)”环境 |
(二)国际金本位制的确立 |
(三)自由贸易发展的推进 |
二、伦敦金融城的内在发展 |
(一)金融城人口的增长及多元性 |
(二)金融城的众多公司及其经营方向 |
三、伦敦金融城的国际影响力 |
四、伦敦金融城与英国发展的相对脱节 |
(一)金融城与英国工业的分离趋向 |
(二)金融城与英国政治的若即若离 |
(三)金融城与英国社会上层的分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人保财险长春市分公司专业代理渠道管理策略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
第2章 人保财险长春市分公司专业代理渠道管理现状分析 |
2.1 人保财险长春市分公司概况 |
2.2 人保财险长春市分公司渠道管理现状 |
2.3 代理渠道管理问题分析 |
第3章 人保财险长春市分公司渠道管理内外部环境分析及行业经验借鉴 |
3.1 外部环境分析 |
3.2 内部环境分析 |
3.3 行业经验借鉴 |
第4章 人保财险长春市分公司专业代理渠道管理策略优化及保障措施 |
4.1 专业代理渠道管理策略优化 |
4.2 策略优化实施保障措施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保险市场需要经纪人(论文参考文献)
- [1]日本保险销售主体规制的改革与启示[J]. 陈昊泽,何丽新. 现代日本经济, 2021(06)
- [2]海上保险案件审判疑难问题研究——最高人民法院《海上保险司法解释》施行十五年回顾与展望[J]. 潘军锋. 法律适用, 2021(10)
- [3]完善我国保险经纪人市场的对策研究[J]. 冯媛. 经济研究导刊, 2021(21)
- [4]基于目的论的信息文本翻译 ——以《中国保监会关于实施再保险登记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为例[D]. 宋歌.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21
- [5]建设内陆国际金融中心的几点保险建议[J]. 李云峰. 保险职业学院学报, 2021(03)
- [6]DT公司服务驱动型营销管理案例研究[D]. 胡杏. 大连理工大学, 2021
- [7]新疆阿克苏地区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路径研究 ——基于农业社会化服务视角[D]. 周传荣. 塔里木大学, 2021(08)
- [8]东北三省玉米收储供应链模式选择及其治理研究[D]. 马伊茗.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1(09)
- [9]1694-1914年伦敦金融城的发展和演变[D]. 范可媛. 天津师范大学, 2021(10)
- [10]人保财险长春市分公司专业代理渠道管理策略优化[D]. 孙誉嘉. 吉林大学,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