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片集成型真有效值转换芯片AD736的原理及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纪宗南[1](1994)在《单片集成型真有效值转换芯片AD736的原理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主要介绍单片真有效值(RMS)转换器的原理、外围元件选择的原则和实际应用电路.
何守兵[2](2012)在《基于FPGA的铁路移频信号检测技术研究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铁路运输在现代经济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铁路交通的安全可靠性及轨道移频信号的准确检测是一项重要研究课题。铁路轨道中传输的移频信号反映列车的运行速度和状态,移频信号的准确检测是保证列车安全运行的关键。移频信号是移频键控信号FSK的简称,我国铁路主要运用的移频制式有两种:国产18信息移频制式和UM-71制式的国产化,均是以频率为参数来传递信息。传统的铁路移频信号检测方法很难满足快速发展的铁路运输的控制要求,因此需要探索新的移频信号检测方法。针对我国铁路移频信号检测的现状,分析了现有的移频信号解调方法,提出了一种FPGA+AVR单片机实现的综合检测方案。传统的移频信号解调方法包括时域分析和频域分析,通过比较两种方法的特点,课题提出时域测宽法的检测方法,采用调制域测量的无间歇计数多周期同步测量技术,并给出了基于FPGA计数检测的具体方案。要求检测的移频信号频率参数包括:中心载频,上、下边频,低频调制频率以及单一频率参数。移频信号经过通道电路的可编程带通滤波器预处理后送到FPGA端口,在单片机发出测频命令后进行计数。利用载频中心频率的周期为闸门时间,分别比较上下边频在一个周期内与中心频率的计数差值,根据借位脉冲位置的不同区分出上下边频,同时恢复出低频调制信号。为了减小计数误差,提高测量精度,采用测周法测量,在低频调制频率的一个周期内,分别对移频信号上、下边频采用多周期计数,将计数数据上传到单片机进行计算并显示相应频率参数。时域检测法电路结构简单,测量精度高,在实验室模拟调试环境下,测试结果基本满足要求。移频信号上、下边频和低频调制信号的测量误差在±0.3Hz以内,单频参数测量误差为±0.2Hz。
张胜宇,张亦慧[3](2007)在《超声发生器电功率测量电路》文中研究表明介绍了真有效值转换技术和超声发生器的基本结构、组成系统,并采用真有效值转换技术以及以真有效值转换集成芯片AD736为核心部件,设计了超声波发生器输出高频电压、电流的采样电路以及超声发生器输出大功率的计算电路,实现了对高频大功率电路的功率测量。此电功率测量电路应用在高频大功率的超声发生器系统中,可以实现对超声发生器输出的高频大功率进行监控和调试的前期准备工作中,也可以应用在其他设备的功率测量系统中。
冯云梅,蒋秋华,史天运,沈海燕[4](2005)在《真有效值变换法在机车信号智能监测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首先介绍了在机车信号智能监测中对轨道感应电压有效值进行智能监测的必要性,通过对交流信号监测的几种常用方法的比较,及对真有效值变换法原理的叙述,得出系统选用真有效值变换芯片AD 736的原因,并概括了其使用方法,最后详细分析了真有效值变换芯片在机车信号智能监测中的实际应用情况。
李应[5](2013)在《水溶液电导率测量系统的研究》文中提出电导率是水质的一个重要参数,物理意义为边长1cm的立方体溶液中电导的大小,用以表征水溶液的导电能力强弱。水溶液电导率测量对冶金行业、石油化工行业、医疗电子行业、环境监测等有着重要的作用;而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直接关系到饮水健康。本文在分析了电导率测量的基本原理和主流的测量方法的利弊的基础上,设计了一套水溶液电导率测量系统;深入分析并探讨了影响电导率测量准确度和精度的两个主要因素:电极极化效应和温度效应,提出了基于MSP430的可调激励源系统的水溶液电导率测量系统的解决方案。论文前半部分完成了水溶液电导率测量系统的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本文设计了一系列的实验,包括稳定性测量、激励信号对电导率测量的影响和双频测量分析等实验。通过稳定性测量实验,表明了在量程范围内测量结果具有一致性和可重复性;在激励信号对电导率测量影响的实验中,重点研究了激励信号的频率(20Hz200kHz)对测量的影响,证实了激励信号的频率对电导率测量有着重要的影响,给出了激励源频率选择的基本原则;在双频测量分析实验中,分析了电导池的两种简化模型:并联模型和串联模型,指出了当前对双频测量理解的误区和局限性,强调了双频测量应用的基本前提。最终设计出一套水溶液电导率测量系统。
房坤[6](2014)在《基于TMR传感器的ACFM检测仪器的研制及试验研究》文中认为ACFM是一种新兴的无损检测技术,这种方法利用电磁感应的原理在工件表面感生出交变的电流,有缺陷存在时电流的流动就会发生偏转,从而影响被检测试件表面的磁场的分布。ACFM不仅能对缺陷进行定性的分析,还能对缺陷进行精确的定量的分析,这得益于这种方法具有很精确的数学模型。本文首先详细分析了国内外学者和专家对ACFM检测方法的研究成果,也展望了ACFM未来的发展方向。从扰动磁场检测的基本原理出发设计了扰动磁场检测仪器,仪器分为硬件部分和软件部分两大块,硬件部分又分为探头的设计和前端信号调理电路的设计;软件部分分为用户操作界面软件和对ATmega128单片机的软件编程。探头的设计是扰动磁场检测仪器很重要的环节,探头的性能直接影响到整个仪器的检测准确度,探头的设计包括传感器的选择和探头骨架的选择以及线圈匝数的选择。本文对比了各种磁敏传感器的优缺点最后选择TMR传感器作为扰动磁场检测仪器探头的传感器,探头的骨架采用U型磁轭来产生聚磁的效应使得在工件表面的电流流动更平行规整,通过大量的试验确定了探头线圈绕制的匝数。前端电路的设计中,首先确定了整个仪器的供电方案,由于考虑到后期仪器功能的扩展和便携性的要求本文采用金升阳科技的电源模块来产生高精度仪表放大器需要的±12V的电源,高精度仪表放大器采用TI公司的ina2128来放大传感器采集到的信号,前端电路的设计还包括滤波电路和真有效值变换电路的设计。本扰动磁场检测仪器探头线圈的激励源采用DDS芯片来产生精确的正弦波信号,对DDS芯片的控制是有ATmega128单片机实现的。由于DDS信号源的驱动能力有限,不足以驱动检测探头的线圈,所以还要采用一级功率放大提高信号源的带载能力,考虑到后期仪器的扩展功能本文采用的是TI公司的OPA548大电流功率放大器。AD采样模块采用的ATmega128单片机自带的ADC模块,这是一个精度为10的逐次逼近型数模转换器转换的精度和速度完全满足本检测仪器的需求。AD采集的数据发送是通过ATmega128单片机的USART模块来完成的,这个模块是检测仪器和计算机沟通的桥梁。最后对组装完成的仪器进行了实际的试验验证,用人工缺陷试块和现场经常需要检测的气瓶焊缝对仪器对缺陷的测量精度进行了评估。并且用超声检测和渗透检测验证了仪器检测的准确性。
谢静[7](2008)在《新型电荷放大器设计》文中研究说明现代工业和自动化生产过程中,设备的冲击和振动信号通常采用压电加速度传感器来获取,然后需经电荷放大器对传感器输出的电荷信号进行电荷-电压转换,方可用于后续的放大、处理,因此电荷放大器是必不可少的二次仪表。但是传统的的电荷放大器电路设计复杂、价格较高、性价比不理想,严重影响了压电加速度传感器的广泛使用,所以研制一种性价比较高的、实用的电荷放大器非常有必要。本文在详细分析传统电荷放大器若干设计难点的基础上,对电荷放大器的整体电路进行了优化设计,采用了高精度的测量放大集成芯片来实现电荷转换。为了提高测量精度,同时能够有效地抑制干扰信号,电路中引入了单片机,实现了对放大器增益的数字化控制,并且设计了抗混叠滤波电路,使得电路的输出效果更加理想。本文主体分为两大部分:模拟电路设计和智能控制设计。模拟电路设计主要包括电荷转换电路、归一电路、抗混叠滤波电路等。智能控制设计是基于89C52单片机的控制电路,它取代了传统电荷放大器的面板旋钮控制,实现了自动增益调节、自动切换滤波频率等智能化功能。实验结果表明,新研制的电荷放大器的下限频率可达0.03Hz,且具有电路简单、调节方便、体积功耗小和抗干扰性能好等优点,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朱晓明[8](2013)在《交流电源冗余切换装置的研制》文中提出随着经济的发展,连续可靠供电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保证重要电气设备正常工作,一般都采用两路独立电源供电,其中一路为常用电源,另一路为备用电源,两路电源的切换由交流电源冗余切换装置完成。本文在调研了目前国内外交流电源冗余切换装置现状的前提下,深入比较了常见的双路电源供电切换方案,分析了电能质量的常见类型和检测方法等,针对当前交流电源冗余切换装置普遍存在的电能检测准确度不高、切换速度不快、切换装置可靠性较差等问题,本文研制了一种基于DSP的以电磁继电器为切换开关的高可靠性快速交流电源冗余切换装置。针对电能检测准确度不高的问题,本文设计了基于霍尔电压传感器的电压采样电路,以及以对数-反对数真有效值AC/DC转换电路为核心的电流变换电路;电源检测算法采用半波有效值检测算法,并对其进行了偶次谐波修正,提高了电源质量检测的准确可靠性,为切换装置动作提供判断依据。针对切换速度不快的问题,基于可靠性考虑本文没有采用类似于STS装置中常用的可控硅器件,而是采用传统电磁继电器,但加入了增压电路加快继电器切换,同时对延长继电器的寿命提出了一些方法。为进一步提高装置可靠性,本文的电路均采用冗余电路,并简化复杂度,切换动作采用“先断后切”模式,保证了后续输出电源的稳定性。最后,项目研制了交流电源冗余切换装置的样机系统,实现了双路供电的快速准确切换。测试表明,本文研制的交流电源冗余切换装置具有速度快、可靠性高等特点,达到了设计要求。
何志宏[9](2017)在《CAN总线交流固态功率控制器研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固态功率控制器是智能配电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交流固态功率控制器用于对交流负载电源的控制和保护。本文对具有CAN通信接口的交流固态功率控制器的设计方法进行研究,完成了样机研制。本文对CAN总线交流固态功率控制器的CAN接口技术、交流输出控制技术和保护技术进行研究。本文设计了基于单片机和CAN收发器的CAN总线接口;设计了具有“过零接通”和“过零关断”功能的交流输出控制电路,进行了热设计和仿真;设计了电流有效值检测电路,基于电流有效值检测数据和反时限过流保护算法实现了过流保护功能,进行了过流保护仿真;设计了基于比较器和触发器的硬件保护电路,实现了短路保护功能。本文通过研究CAN总线交流固态功率控制器的设计方法,制作了样机,开发了上位机软件,对样机进行了功能测试,完成了环境试验,通过了用户试用。本文研制的CAN总线交流固态功率控制器可通过CAN总线设置保护点和保护时间,可通过CAN总线接受上位机的控制命令实现对负载的通断控制和反馈产品状态信息,实现了武器用电设备的智能管理,提高了武器配电系统的可靠性和可测试性。
李梦[10](2019)在《电动汽车动力锂电池模拟器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使用真实的动力锂电池组对电池管理系统进行测试验证不仅测试周期长、可重复性差,而且一些极端测试工况具有安全隐患。因此,设计出可以用来替代真实动力电池组的动力锂电池模拟器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湖南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7GK2201)为依托,基于长沙梅花汽车有限公司所研发的电动物流车项目,设计出一种可用于BMS测试验证的动力锂电池模拟器。本文完成的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分析总结了国内外在该领域内的研究现状,通过对现有动力锂电池模拟器拓扑结构进行分析比较,提出了本文设计的基本拓扑结构。(2)基于MATLAB&Simulink的Simscape模块建立了动力锂电池的二阶Thevenin模型,基于FFRLS算法完成了动力锂电池模型的参数辨识,并对完成参数辨识后的二阶Thevenin模型进行了验证。(3)利用Freescale的16位微控制器MC9S12XEP100作为动力锂电池模拟器的主控芯片,并完成了主控芯片最小系统模块、电压生成器模块、故障模拟模块以及通信电路模块电路的设计。(4)完成了动力锂电池模拟器的主程序设计,并对动力锂电池模拟器硬件电路各个模块对应的子程序均进行了详细设计。(5)将动力锂电池模拟器的测试内容分为硬件电路测试、软件程序程序测试以及BMS平台测试。通过对动力锂电池模拟器进行测试,验证了设计的动力锂电池模拟器可用于BMS测试验证。
二、单片集成型真有效值转换芯片AD736的原理及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单片集成型真有效值转换芯片AD736的原理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FPGA的铁路移频信号检测技术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1.1 移频自动闭塞 |
1.1.2 移频轨道电路 |
1.2 移频检测技术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系统通道硬件电路设计 |
2.1 通道电源模块 |
2.2 通道前端电路 |
2.3 低通滤波器及陷波网络 |
2.4 可编程带通滤波器 |
2.5 波形变换及有效值检测电路 |
第三章 轨道移频信号检测原理与方法 |
3.1 铁路移频信号特点 |
3.2 移频信号相关检测方法 |
3.3 检测系统构成 |
3.4 信号检测原理 |
3.4.1 频率检测原理 |
3.4.2 电压检测原理 |
第四章 轨道移频信号检测方法实现 |
4.1 调制域测量 |
4.2 可编程逻辑器件 |
4.2.1 FPGA概述 |
4.2.2 FPGA芯片管脚及配置方式 |
4.3 FPGA最小系统 |
4.4 FPGA程序设计 |
4.4.1 测频工作流程及原理 |
4.4.2 FPGA器件功能模块设计 |
4.5 综合与实现 |
第五章 系统调试与测试结果分析 |
5.1 硬件调试 |
5.2 软件调试 |
5.3 测量数据及结果分析 |
5.4 抗干扰技术 |
5.4.1 硬件抗干扰 |
5.4.2 软件抗干扰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附录 |
(3)超声发生器电功率测量电路(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超声发生器结构 |
2 真有效值转换原理 |
3 真有效值计算单元的设计 |
4 电压、电流采样单元的设计 |
5 输出功率计算单元的设计 |
6 结束语 |
(5)水溶液电导率测量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电导率测量技术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水溶液电导率测量原理 |
2.1 水溶液电导率的含义 |
2.2 电导池及等效测量电路 |
2.2.1 电导池等效电路 |
2.2.2 双电层理论 |
2.3 几种常见的水溶液电导率测量方法 |
2.4 影响水溶液电导率测量的因素 |
2.5 基于MSP430的水溶液电导率测量解决方案 |
2.6 温度补偿原理及解决方案 |
2.6.1 温度补偿概述 |
2.6.2 温度补偿常见的几种方法 |
2.6.3 水溶液电导率测量的温度补偿公式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水溶液电导率测量系统的硬件设计 |
3.1 水溶液电导率测量系统硬件设计概述 |
3.2 硬件总体设计方案 |
3.3 硬件电路模块的设计 |
3.3.1 混合信号处理器MSP430的简介 |
3.3.2 基于AD9833的激励源设计 |
3.3.3 运放法测量电路设计 |
3.3.4 量程切换电路设计 |
3.3.5 放大滤波电路设计 |
3.3.6 真有效值转换电路设计 |
3.3.7 模数转换(A/D)电路设计 |
3.3.8 人机交互模块设计 |
3.3.9 温度补偿模块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水溶液电导率测量系统的软件设计 |
4.1 软件整体设计方案 |
4.2 自动换挡模块软件流程 |
4.3 激励源部分的软件设计流程 |
4.4 键盘输入和LCD显示部分的软件设计流程 |
4.5 数据采集、处理部分的软件设计流程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水溶液电导率测量系统的实验设计 |
5.1 实验设计概述 |
5.2 电路稳定性测量 |
5.2.1 稳定性测试实验条件 |
5.2.2 稳定性测试实验结果 |
5.2.3 稳定性测试实验结果分析 |
5.3 测量系统精度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激励源信号对电导率测量精度的研究 |
6.1 激励源信号对电导率测量影响的概述 |
6.2 激励源信号对电导率测量精度影响的实验 |
6.2.1 激励源对电导率测量精度影响的实验设计方案 |
6.2.2 激励源对电导率测量精度影响的实验数据 |
6.2.3 激励源对电导率测量精度影响的实验结果分析 |
6.3 如何为待测水溶液样品选择合适激励信号的基本原则 |
6.3.1 激励信号的频率选择之双频理论分析 |
6.3.2 激励信号的频率选择之双频测试结果及分析 |
6.3.3 激励信号的波形类型和幅度选择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和展望 |
7.1 论文主要完成的工作 |
7.2 展望 |
7.2.1 理论上,更加深入 |
7.2.2 硬件上,选取更具性价比的硬件组合 |
7.3.3 软件上,运行实时操作系统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附件 |
(6)基于TMR传感器的ACFM检测仪器的研制及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扰动磁场检测技术简介及研究的意义 |
1.2 扰动磁场检测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扰动磁场检测技术原理及其数学模型 |
2.1 扰动磁场检测技术的原理 |
2.2 扰动磁场检测技术的数学模型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扰动磁场检测仪硬件电路设计 |
3.1 扰动磁场检测仪器整体概述 |
3.2 检测仪器探头设计 |
3.2.1 高性能磁敏传感器的选择 |
3.2.2 检测探头激励线圈和结构的设计 |
3.2.3 数字编码器 |
3.3 扰动磁场检测仪前端电路的设计 |
3.3.1 前端电路的整体结构 |
3.3.2 扰动磁场检测仪器供电方案的研究 |
3.3.3 高精度仪表放大器电路 |
3.3.4 高性能低通滤波电路设计 |
3.3.5 真有效值转换电路的设计 |
3.4 基于 ATmega128 单片机控制电路的设计 |
3.4.1 ATmega128 系列单片机 |
3.4.2 ATmega128 控制 DDS 芯片实现正弦信号源 |
3.4.3 放大 DDS 信号的功率放大电路的设计 |
3.4.4 ATmega128 数模转换模块的应用 |
3.4.5 ATmega128 单片机 USART 模块的应用 |
3.4.6 ATmega128 最小系统板的构成 |
3.4.7 前端电路 PCB 电路板的绘制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扰动磁场检测仪器的软件部分设计 |
4.1 检测仪器软件部分的组成 |
4.2 ATmega128 单片机程序的编写 |
4.3 labview 编写的 PC 端软件系统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扰动磁场检测仪器的应用 |
5.1 人工加工试件的缺陷检测评估 |
5.2 用扰动磁场检测仪器对气瓶对接焊缝的现场检测评估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7)新型电荷放大器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电荷放大器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1 压电加速度传感器简介 |
1.2.2 电荷放大器的发展现状 |
1.3 电荷放大器设计存在的难点 |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 |
2 压电式加速度传感器信号预处理理论基础 |
2.1 传感器的测量系统 |
2.2 压电式加速度传感器的特性 |
2.2.1 工作原理 |
2.2.2 灵敏度 |
2.2.3 频率响应特性分析 |
2.3 压电加速度传感器的测量电路 |
2.3.1 压电加速度传感器的等效电路 |
2.3.2 压电加速度传感器的测量电路 |
3 新型电荷放大器的模拟电路设计 |
3.1 电荷放大器模拟电路组成 |
3.2 电荷转换电路设计 |
3.2.1 电荷转换的基本原理 |
3.2.2 电荷转换电路设计 |
3.3 归一电路设计 |
3.3.1 归一电路总体设计 |
3.3.2 归一电路中的数字电位器 |
3.4 低通滤波电路设计 |
3.4.1 低通滤波电路整体设计 |
3.4.2 二阶低通滤波电路分析 |
3.4.3 抗混叠滤波电路分析 |
3.5 速度测量电路设计 |
3.6 过载指示设计 |
4 新型电荷放大器数字智能控制设计 |
4.1 有效值电路设计 |
4.1.1 有效值测量方法 |
4.1.2 传统的有效值测量电路分析 |
4.1.3 改进后的有效值测量电路设计 |
4.2 A/D转换电路设计 |
4.2.1 A/D转换的基本原理 |
4.2.2 基于ICL7135的A/D转换电路设计 |
4.3 基于单片机AT89C52的智能控制设计 |
4.3.1 单片机AT89C52介绍 |
4.3.2 基于单片机AT89C52的控制系统设计 |
4.4 液晶显示 |
5 电荷放大器电路设计的实验调试 |
5.1 实验整体设计 |
5.2 实验元件的选择 |
5.2.1 电荷转换电路实验元件的选取 |
5.2.2 低通滤波电路实验元件的选取 |
5.3 基于实际传感器的测量实验 |
5.4 基于模拟传感器的测量实验 |
5.5 实验总结 |
5.5.1 电荷转换部分的调试要点 |
5.5.2 实验中减少干扰的方法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交流电源冗余切换装置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开展本课题的背景和意义 |
1.2 电源冗余切换装置的研究现状 |
1.2.1 自动转换开关电器ATSE |
1.2.2 静态转换开关STS |
1.2.3 目前冗余切换装置存在的缺陷 |
1.3 本文研发目标及主要内容 |
2 交流电源冗余切换装置总体设计 |
2.1 切换条件 |
2.1.1 电源的几种质量问题 |
2.1.2 本文研制装置切换条件分析 |
2.2 切换开关 |
2.2.1 晶闸管 |
2.2.2 电磁继电器 |
2.3 切换时间 |
2.4 交流电源冗余切换装置设计方案 |
2.5 本章小结 |
3 电源检测技术的研究与实现 |
3.1 电压检测模块 |
3.1.1 模拟采样模块 |
3.1.2 交流电压采样电路 |
3.1.3 电压检测电路仿真 |
3.2 电流采样电路 |
3.2.1 对数-反对数式真有效值AC/DC转换原理 |
3.2.2 电流采样电路设计 |
3.2.3 电流检测电路仿真 |
3.3 频率检测电路 |
3.4 交流电压检测算法研究 |
3.4.1 算法概述 |
3.4.2 实现过程 |
3.4.3 算法的偶次谐波修正 |
3.5 本章小结 |
4 交流电源冗余切换装置可靠性设计 |
4.1 冗余切换装置硬件结构 |
4.1.1 双路供电电源模块设计 |
4.1.2 微处理器模块及周边电路 |
4.2 继电器切换可靠性设计 |
4.2.1 先断后切工作模式 |
4.2.2 提高切换速度方法 |
4.2.3 提高电磁继电器可靠性措施 |
4.2.4 继电器状态处理 |
4.3 冗余切换装置软件设计 |
4.3.1 主程序单元 |
4.3.2 初始化自检模块 |
4.3.3 数据采集与处理模块 |
4.4 本章小结 |
5 交流电源冗余切换装置样机测试 |
5.1 测试条件 |
5.2 测试内容 |
5.2.1 切换时间测试 |
5.2.2 最大负载能力测试 |
5.2.3 抗干扰测试 |
5.3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9)CAN总线交流固态功率控制器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SSPC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2 CAN总线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1.4.1 技术指标要求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交流固态功率控制器的CAN通信设计 |
2.1 引言 |
2.2 CAN总线工作原理 |
2.2.1 CAN总线的特点 |
2.2.2 CAN总线的工作方式 |
2.3 交流固态功率控制器的CAN通信设计 |
2.3.1 原理框图 |
2.3.2 CAN通信硬件设计 |
2.3.3 CAN通信软件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交流固态功率控制器的输出电路设计 |
3.1 引言 |
3.2 过零接通与过零关断 |
3.3 三种输出器件对比 |
3.3.1 晶闸管简介 |
3.3.2 单向晶闸管与双向晶闸管对比 |
3.3.3 功率场效应管简介 |
3.3.4 三种输出器件对比 |
3.4 交流输出控制电路设计 |
3.4.1 交流输出驱动电路 |
3.4.2 交流输出保护电路 |
3.4.3 热设计和热仿真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交流固态功率控制器的保护电路设计 |
4.1 引言 |
4.2 电流有效值检测 |
4.2.1 原始电流检测 |
4.2.2 交流电流有效值检测 |
4.3 交流有效值检测电路设计 |
4.4 反时限特性过流保护算法设计与实现 |
4.4.1 算法的原理 |
4.4.2 算法的软件仿真 |
4.4.3 算法的实现 |
4.5 硬件短路保护电路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原理样机测试 |
5.1 引言 |
5.2 样机实现的主要技术指标 |
5.2.1 技术指标实现情况 |
5.2.2 电性能测试 |
5.2.3 环境试验 |
5.3 上位机开发及样机应用 |
5.3.1 上位机开发 |
5.3.2 通信功能 |
5.3.3 样机应用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电动汽车动力锂电池模拟器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课题研究意义 |
1.3 动力锂电池模拟器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动力锂电池特性研究 |
2.1 动力锂电池关键参数 |
2.2 动力锂电池实验 |
2.2.1 恒流恒压充电实验 |
2.2.2 不同倍率放电实验 |
2.2.3 HPPC循环放电实验 |
2.2.4 DST循环工况实验 |
2.2.5 FUDS循环工况实验 |
2.3 动力锂电池建模 |
2.3.1 二阶Thevenin模型 |
2.3.2 电池模型参数辨识 |
2.3.3 电池模型验证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动力锂电池模拟器硬件设计 |
3.1 主控芯片最小系统设计 |
3.1.1 系统主控芯片 |
3.1.2 时钟电路设计 |
3.1.3 电源电路设计 |
3.1.4 调试接口电路设计 |
3.2 电压生成器模块设计 |
3.2.1 线性可调电源电路设计 |
3.2.2 升压电路设计 |
3.2.3 运放电路设计 |
3.2.4 降压电路设计 |
3.2.5 反馈电路设计 |
3.3 故障模拟模块设计 |
3.3.1 导线开路模拟模块设计 |
3.3.2 单体过压欠压模块设计 |
3.4 通信电路设计 |
3.4.1 SPI通信电路设计 |
3.4.2 CAN通信电路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动力锂电池模拟器软件设计 |
4.1 软件开发环境 |
4.2 主程序设计 |
4.3 电压输出程序设计 |
4.3.1 电池模型端电压计算程序设计 |
4.3.2 数模转换程序设计 |
4.3.3 反馈电压采样程序设计 |
4.4 通信程序设计 |
4.4.1 SPI通信程序设计 |
4.4.2 CAN通信程序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动力锂电池模拟器测试 |
5.1 硬件电路测试 |
5.2 软件程序测试 |
5.3 BMS平台测试 |
5.3.1 单体采样测试 |
5.3.2 故障模拟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四、单片集成型真有效值转换芯片AD736的原理及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单片集成型真有效值转换芯片AD736的原理及应用[J]. 纪宗南. 电子科技杂志, 1994(01)
- [2]基于FPGA的铁路移频信号检测技术研究与实现[D]. 何守兵. 电子科技大学, 2012(07)
- [3]超声发生器电功率测量电路[J]. 张胜宇,张亦慧. 仪表技术与传感器, 2007(08)
- [4]真有效值变换法在机车信号智能监测中的应用[A]. 冯云梅,蒋秋华,史天运,沈海燕. 铁道科学技术新进展——铁道科学研究院五十五周年论文集, 2005
- [5]水溶液电导率测量系统的研究[D]. 李应. 北京化工大学, 2013(S2)
- [6]基于TMR传感器的ACFM检测仪器的研制及试验研究[D]. 房坤. 南昌航空大学, 2014(02)
- [7]新型电荷放大器设计[D]. 谢静. 西安理工大学, 2008(12)
- [8]交流电源冗余切换装置的研制[D]. 朱晓明. 浙江大学, 2013(08)
- [9]CAN总线交流固态功率控制器研制[D]. 何志宏.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7(02)
- [10]电动汽车动力锂电池模拟器设计与研究[D]. 李梦. 湖南大学, 20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