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发性病毒性脑炎(附5例临床报告及文献复习)

散发性病毒性脑炎(附5例临床报告及文献复习)

一、散发性病毒性脑炎(五例临床报告及文献复习)(论文文献综述)

尹宗信[1](1977)在《散发性病毒性脑炎(五例临床报告及文献复习)》文中指出散发性病毒性脑炎又名“拟病毒脑炎”,“非典型性病毒性脑炎”,meyer则将其包括于“病毒性中枢神经系统综合症”中。其发病于近几年来日益增多。为了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特将我院五例的临床治疗体会并结合国内外有关资料作一综合介绍。

于山,宋文英,卢平,徐燕平,徐庆翠,宋秋萍,张洪全,吴红燕,吴光敏,陈维萍,黄碧华,余洁红,梁锦波,张宛华,陈建政,刘亚丽,曹玉梅,戴琴,黄凤琼,张大勇,郭莉,袁丰莲,孙琪,曲远富,王敏,刘丽影,什强华,罗祥英,肖明侠,张泽芝,梁健,王晓曦,陈浩[2](2000)在《1544例“散发性病毒性脑炎”的脑电图分析》文中研究指明1999年 2月至 2 0 0 0年 5月 ,本刊先后收到以“散发性”或“病毒性”脑炎为题的稿件 16篇 ,由于版面有限均未能直接刊出。鉴于这个问题普遍存在 ,涉及面较广 ,现将其综合并略加评论刊出 ,以告一段落。因作者太多 ,每篇稿件仅署第一作者名 ,其余作者只好在作者单位下一一注明 ;作者分属不同科室以至不同医院 ,不便再详注。作者单位按收稿先后排列 ,即作者署名不分先后 ,稿件编为稿①~ 。

邢小微[3](2019)在《宏基因组高通量测序对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分析宏基因组高通量测序技术诊断病毒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和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等指标;2.分析不同的Unique reads条数在鉴别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中的作用;3.分析不同检测时间对宏基因组高通量测序检测结果的影响;4.分析感染累及不同部位时,选择不同样本进行宏基因组高通量测序对诊断结果的影响。方法:2016年11月~2019年2月共计201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包括70例病毒性脑(膜)炎、39例结核性脑膜炎、38例化脓性脑膜炎、24例真菌性脑膜炎和30例对照组。在常规诊治操作中留取脑脊液或血液标本,进行DNA提取和文库构建。将质控合格的文库进行BGISEQ-500/50测序,经过生物信息分析后生成测序数据,根据患者临床信息判读致病体。根据患者临床信息及其他辅助检查结果,形成最终诊断。计算高通量测序对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等指标。比较在不同的Unique reads条数标准下,高通量测序对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效能。结果:1.在确诊的病毒性脑(膜)炎患者中,当Unique reads≥ 2时,高通量测序诊断病毒性脑(膜)炎的ROC曲线下面积(0.651)最大,NGS诊断的阳性一致百分比,阴性一致百分比和总一致百分比分别为40.8%,89.3%和76.1%。当感染仅累及脑(脊)膜时,脑脊液组高通量测序阳性率(100%)高于血液组(60%),脑脊液组Unique reads、基因覆盖度均高于血液组,p<0.05。当感染累及脑实质时,脑组织NGS的Unique reads、基因覆盖度均高于脑脊液标本。2.在确诊和很可能的结核性脑膜炎患者中,当种水平序列数≥1时,ROC曲线下面积(0.610)最大,NGS诊断的阳性一致百分比、阴性一致百分比和总一致百分比分别为25.6%,96.3%和82.6%。在金标准确诊的结核性脑膜炎患者中,NGS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0%、96.3%、33.3%和98.7%。将高通量测序与常规检测方法结合时,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阳性率为61.54%(24/39)。3.在金标准确诊的化脓性脑炎中,当Unique reads条数≥ 5时,ROC曲线下面积(0.892)最大,NGS敏感度为83.3%,特异度为95.1%,阳性预测值为55.6%,阴性预测值为98.7%。4.当Uniquereads条数≥2时,NGS诊断隐球菌性脑炎的敏感度为75%,特异度为99.47%,阳性预测值为90%,阴性预测值为98.43%。结论:1.(1)建议将Uniquereads≥2作为NGS检测病毒感染的阳性标准;(2)推荐在病毒性脑(膜)炎发病早期进行高通量测序检测;(3)当感染累及脑膜时,选择脑脊液进行NGS诊断价值优于血液。2.(1)当NGS检出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时,建议至少一条以上序列可匹配到种或属时,可作为阳性结果;(2)NGS对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能力尚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可作为一种辅助诊断手段,并可作为排他性诊断方法之一。3.(1)建议将Unique reads数≥5定义为NGS检测化脓性脑膜炎的阳性标准;(2)化脓性脑膜炎的NGS结果较为纷繁复杂,对病原菌和背景污染菌的鉴别是目前的难题。4.(1)NGS对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诊断能力低于常规检测方法;(2)NGS可鉴别隐球菌菌种,有助于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诊治管理;(3)建议早期联合墨汁染色、真菌培养、荚膜抗原检测及高通量测序多种方法,以期早期、精准诊断,为抗感染治疗方案及疗程的选择提供依据。5.(1)尽管NGS对病毒性脑(膜)炎和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能力一般,但在目前临床诊断的困境中,无疑是很有意义的检测手段。(2)NGS对化脓性脑膜炎和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诊断能力较好;(3)临床医生应根据临床各方面证据结合高通量测序结果综合判定病原体。

沈复芝,殷维芝,聂洪材[4](1985)在《66例小儿散发性病毒性脑炎临床分析——附二例尸检报告》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对66例散发性病毒性脑炎患儿进行了临床分析,并对2例尸检情况进行了讨论。散发性病毒性脑炎患儿的临床特点是,年龄越小症状越不典型,轻微症状易被忽视,故而对一些难以解释的临床表现及治疗反应较差的病例,应反复细致,全面的(包括神经系统)进行检查,以免造成误诊。小儿散脑的诊断标准:1.起病急或亚急性。2.大部分伴有发热,部分有上感和腹泻等前驱症状。3.弥漫性脑损害症状和体征,随病程进展而加重。4.脑脊髓液有轻、中度异常或正常。5.脑电图示弥漫性异常。

徐文桢,袁光固,(广了)显康[5](1980)在《散发性脑炎(附155例临床及13例病理资料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报告散发性脑炎155例,其中13例进行尸解,发现有两类病理改变,一种符合病毒性脑炎;另一种符合急性脱髓鞘性脑炎。两种病例在临床上不易鉴别。因此,对本病的诊断有待从病原学,免疫学及电镜检查等方面进行探索。

赵先颖[6](1980)在《散发性病毒性脑炎临床诊断的探讨》文中研究表明 散发性病毒性脑炎病原繁多,临床表现复杂,诊断有一定困难。根据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神经科等和柳介丘拟订的临床诊断标准,我们选择1970~1979年间典型病例并复习文献对散发性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诊断加以探讨。

范学宁[7](1986)在《《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第一至三卷(1984—1986年)总索引》文中指出

秦雨[8](2019)在《流行性乙型脑炎复发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流行性乙型脑炎(以下简称乙脑)复发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为临床早识别、早干预及改善预后提供依据。方法:收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3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乙脑复发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临床特点,并进行病例配对对照研究,分析乙脑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1)流行病学:共收集乙脑复发患儿26例(26/314,8.28%),均在79月发病,首发年龄9个月15岁,平均年龄6.4±4.5岁,以>6岁组的患儿最多(42%),绝大多数患儿来自农村(77%)。(2)临床特点:所有患儿初发时的首发症状均为发热,病程中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而乙脑复发时首发症状临床表现多样,以精神行为异常(7/26,26.92%)最为常见,其次可见意识障碍(5/26,19.23%),不自主运动(4/26,15.38%)及运动障碍(4/26,15.38%)等。(3)实验室检查:初发时血常规大多出现白细胞计数及CRP的升高,符合乙脑外周血象特点;复发后白细胞计数及CRP则未见明显升高。初发和复发脑脊液蛋白和白细胞计数均有轻度升高,但复发后升高率有所下降(61.90%vs 25.00%和71.43%vs 58.33%);3例患儿(3/3)复发时脑脊液抗NMDAR抗体阳性。(4)头颅影像学:初发与复发时病灶以丘脑最多见,其次为基底节区,16例患儿在复发时(16/20,80.00%)出现新增影像学病灶或原有病灶范围的扩大。(5)脑电图:以全脑弥漫性慢活动增多为主,且复发时痫性放电率较初发显着增加(66.67%vs19.05%)。(6)治疗:经抗病毒和(或)对症、部分联合免疫疗法(激素和(或)丙球)。首次病程所有患儿病情均有好转,2例甚至完全缓解;复发后,出院时分别有20例患儿好转,4例无好转,2例病情加重。成功随访到13例患者11例预后良好、2例预后不良。(7)经对照研究,发现复发组和对照组在意识障碍程度及发热程度等影响因素间存在差异(P<0.05),且意识障碍程度为乙脑复发的危险因素。结论:乙脑复发并不罕见,复发阶段以精神行为异常、意识障碍、不自主运动等症状常见,如临床上出现上述症状新发或原有症状缓解后再度加重,应警惕乙脑复发可能,对意识障碍程度重的乙脑患儿应高度警惕复发的风险,早期识别,积极干预,以期改善预后。

曹笃[9](2014)在《国内散发性Creutzfeldt-Jakob病236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背景Creutzfeldt-Jakob病(CJD)简称克-雅氏病,又称亚急性海绵状脑病(subacut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y)、皮质-脊髓-纹状体变性(corticostriatal-spinal degeneration),是最常见的人类朊蛋白病,由Creutzfeldt于1920年首先报告。该病呈全球性分布,发病率1/100万。大多数患者数月内死亡,病程一般不超过1年。我国自1980年由中山医科大学首先报告2例尸检证实的CJD,至今已全国各地报告200余例。该病具有传染性及绝对的致死性,国家卫生部按世界卫生组织要求,于2003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对该病进行监测,使其成为实行监测的唯一非法定传染病。目的分析国内散发性Creutzfeldt-Jakob病(sCJD)的临床特点,帮助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借鉴循证医学系统评价方法,对1990-2012年国内文献报告的临床病例资料及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2006-2012年临床诊断为sCJD的住院病历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剔除可能重复的病例后,共收集到236例,其中完整病例资料93例,7例来自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病历记录,86例来自文献报告。236例资料中,男127例,女109例,平均发病年龄57.5岁。主要症状依次有进行性痴呆181例(93.3%),肌阵挛150例(76.1%),锥体外系表现139例(70.6%)等。195例行头部MRI检查,DWI检查93例,其中92例表现为皮质或基底节区高信号。190例行脑电图检查,171例出现典型周期波。52例检测脑脊液14-3-3蛋白,41例(+),11例(-)。83例脑组织病理检查,均符合sCJD病理改变。结论sCJD首发症状多样,主要临床症状以进行性痴呆、肌阵挛及锥体外系表现为主,病程晚期多出现无动性缄默,平均病程7.4月。头部磁共振DWI早期敏感,绝大多数早于脑电图改变。临床上以快速进行性痴呆就诊的患者,DWI、EEG有上述改变时,须考虑到sCJD可能。

宫淑杰,姚庆阳,王惠民,李植灿[10](2015)在《临床诊断散发型克雅病3例并文献复习》文中提出克雅病(Creutzfeldt-Jakob disease,CJD)又称皮质-纹状体-脊髓变性、亚急性海绵状脑病。是由异常朊蛋白(prion protein,Pr P)在脑内沉积引起的以进行性痴呆为主要症状的致死性疾病。其临床特点包括:起病隐匿,表现为进行性智能减退,伴有小脑、锥体系和锥体外系受损的症状和体征,病变累及到大脑皮质、丘脑、小脑、脑干和脊髓。本病预后差,无特效治疗方法 ,最终发展到死亡。该病是一种少见的可传

二、散发性病毒性脑炎(五例临床报告及文献复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散发性病毒性脑炎(五例临床报告及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2)1544例“散发性病毒性脑炎”的脑电图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症状和体征
    1.3 脑脊液检查
    1.4 CT检查
    1.5 临床结局
2 脑电图资料
    2.1 脑电图异常率和异常分度
    2.2 脑电图异常表现
3 评论

(3)宏基因组高通量测序对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宏基因组高通量测序对病毒性脑(膜)炎的诊断价值研究
    引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宏基因组高通量测序对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价值研究
    引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宏基因组高通量测序对诊断化脓性脑膜炎的诊断价值研究
    引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宏基因组高通量测序对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诊断价值研究
    引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文献综述: 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诊断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8)流行性乙型脑炎复发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资料和方法
    1.1 病例来源
    1.2 研究方法
    1.3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2 临床表现
    2.3 实验室检查
    2.4 头颅影像学检查
    2.5 脑电图检查
    2.6 治疗
    2.7 复发危险因素分析
3 讨论
    3.1 复发临床特点
    3.2 复发的危险因素及可能机制
    3.3 复发的治疗策略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9)国内散发性Creutzfeldt-Jakob病236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和方法
    1 临床资料
    2 方法
结果
    1 一般资料
    2 起病方式
    3 首发症状
    4 主要症状和体征
    5 辅助检查
    6 病程及预后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10)临床诊断散发型克雅病3例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2 讨论
    2.1 CJD分型
    2.2 临床表现
    2.3 辅助检查

四、散发性病毒性脑炎(五例临床报告及文献复习)(论文参考文献)

  • [1]散发性病毒性脑炎(五例临床报告及文献复习)[J]. 尹宗信. 蚌埠医学院学报, 1977(02)
  • [2]1544例“散发性病毒性脑炎”的脑电图分析[J]. 于山,宋文英,卢平,徐燕平,徐庆翠,宋秋萍,张洪全,吴红燕,吴光敏,陈维萍,黄碧华,余洁红,梁锦波,张宛华,陈建政,刘亚丽,曹玉梅,戴琴,黄凤琼,张大勇,郭莉,袁丰莲,孙琪,曲远富,王敏,刘丽影,什强华,罗祥英,肖明侠,张泽芝,梁健,王晓曦,陈浩. 临床脑电学杂志, 2000(04)
  • [3]宏基因组高通量测序对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价值研究[D]. 邢小微. 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2019(02)
  • [4]66例小儿散发性病毒性脑炎临床分析——附二例尸检报告[J]. 沈复芝,殷维芝,聂洪材. 锦州医学院学报, 1985(02)
  • [5]散发性脑炎(附155例临床及13例病理资料分析)[J]. 徐文桢,袁光固,(广了)显康. 四川医学院学报, 1980(03)
  • [6]散发性病毒性脑炎临床诊断的探讨[J]. 赵先颖. 安医学报, 1980(03)
  • [7]《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第一至三卷(1984—1986年)总索引[J]. 范学宁.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6(04)
  • [8]流行性乙型脑炎复发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D]. 秦雨. 重庆医科大学, 2019(01)
  • [9]国内散发性Creutzfeldt-Jakob病236例临床分析[D]. 曹笃. 重庆医科大学, 2014(03)
  • [10]临床诊断散发型克雅病3例并文献复习[J]. 宫淑杰,姚庆阳,王惠民,李植灿.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5(05)

标签:;  ;  ;  ;  ;  

散发性病毒性脑炎(附5例临床报告及文献复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