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区开展电化教学的基本做法(论文文献综述)
周作明[1](1998)在《中国古代史教学管理的研究与实践》文中提出概述11建室简史中国古代史教研室成立于1953年,至今已有45年的历史。先后担任教研室主任的有蒙达坦副教授(1953—1960)、任一鸣副教授(1960—1964)、覃延欢教授(1964—1978)、严沛教授(1978—1983)、何应忠教授(19...
张新烈[2](1994)在《加速广西高校电化教育发展的思考》文中研究表明加速广西高校电化教育发展的思考张新烈广西师大一、广西高校电化教育的现状根据调查资料表明:1.电教机构已成立,并逐步趋向健全;2.电教队伍从小到大,素质不断提高,目前已有专职电教人员211人(不含电大);3.电教基本设施从少到多i有所充实;4.管理规章...
林世秋[3](1997)在《贯彻《纲要》 发展电化教育》文中研究表明 电化教育是实现教育现代化、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重要手段。因此加速学校电化教育的发展是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多年来,我们以电教在教学中的应用为中心,以电教教材建设为重点,以电教研究为动力,以管理为手段,扎实地、深入地开展电化教育,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下面是我们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潘洪媚[4](2008)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广西高等本科院校教育技术发展研究》文中提出1983年10月1日,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随后,围绕如何实现教育现代化,教育界掀起了讨论和实践的热潮。二十世纪末,随着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迅技术的快速发展并被广泛应用到教育领域,以它们为标志的现代教育技术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制高点和突破口。教育信息化成了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一个关键因素。广西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在二十一世纪初进展较快,这得益于上世纪末各高校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教育技术的推广应用,对这一时期广西高校教育技术发展状况进行回顾和总结,将会给现阶段各高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一些参考经验和启示。本文主要通过对大量相关资料进行梳理,力图整理出能比较全面地反映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广西高等本科院校教育技术应用状况的资料和案例,通过对这些材料和案例进行分析,并与同时期国内外高校的应用状况做对比,从中总结出该时期广西高等本科院校教育技术发展的特点、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常德地区文教局[5](1977)在《我区开展电化教学的基本做法》文中认为 一、不断提高认识,切实加强领导对电化教学的认识,我们是逐步提高的。开始,有的同志认为:“电化教学好是好,就是现在条件差,搞不起来,也搞不好”,有的则认为:“搞电化教学划不来,不搞同样搞教学”。针对这些问题,我们组织大家认真学习毛主席关于“改革旧的教学方针和方法”的指示;大力宣传鲁迅先生的遗言:“用活动的电影来教学生,一定比教员的讲义好,我看将来都要变成这
马琴[6](2017)在《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学英语是高校的一门公共必修课,它以英语作为媒介和教学语言推广通识教育。作为本科阶段的大学外语教育最重要的内容,大学英语有着不同于其他课程的特性。教学目标设定、内容安排、教学活动以及考核体系只有在充分体现其特性要求的情况下,才能真正实现本学科教学应有的终极目的。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全球经济一体化、国际交流在各行业、各领域不断加深。国家对专业人才的外语、特别是作为国际通用语言的英语能力的要求越来越普遍,对更深层次英语能力的要求也更加突出。在国际交往中,关键人员的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直接影响着各领域的国际交往、科技交流的进程和文化冲突的顺利过渡,乃至决定项目合作最终能否成功。英语的有效运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十分重要。反观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第一,教学目标停留在打好语言基础上,仍然是局限于提升学生一般语言能力层面上,即学生还是在为了学英语而学英语,并没有在新形势下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的个体差异适时提出使用英语的具体目标和措施。第二,大学英语教学偏离了跨文化交际的特性。第三,缺乏为其他学科提供工具性的支持。将来的英语学习不再是单纯的英语学习,而应当与某一个方面的专业知识或某个学科结合起来。外语学习内容应与其他实用学科相联系,这样不仅可以保证教学内容与现实及学生自身经验的衔接,而且还可为外语教学提供交际性途径。第四,缺乏基于学习者个体差异进行教学。学习者个体差异中的学习者观念、学习者情感因素、语言学能、学习动机和性格特征是影响学习者习得语言的重要因素。基于对上述相互关联的一系列问题的思考,为解决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统一要求过多,个性化诉求不足的问题,笔者选择本选题,从大学英语课程的特性分析,开展一定范围的调查研究,运用社会需求和学生个体需求理据,采用访谈法、统计描述法、差异系数分析法、评定尺度法等具体的定量和定性分析方法,深刻剖析当前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同时对大学英语教学研究的理论和成果进行梳理,力图寻求一种较为可行的个性化大学英语教学的系统设计,在强调学生建立具有一定深度的英语综合能力的同时,高度关注“语言和文化水乳交融,相辅相成”的特性,强调英语跨文化交际功能,以期能在很大程度上为目前传统的教学方式提供借鉴,提高英语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进而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反映英语学科应有的特性,最大程度上满足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时代科技、经济高速发展对各类人才英语能力的要求。本研究共分七个部分。第一部分导论阐述本研究的选题缘由、研究现状、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自2002年以来八年多的改革改善了学生语言学习环境,并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大学生的听力水平。但是毕业学生的英语实际能力尚未达到社会各行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导论从大学英语这门课程的特性和教学现状,以及国际化趋势对英语跨文化能力提出的挑战等方面探析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国内外文献综述可见当前已有实施网络课程、拓展教学内容、个性化大纲等个性化教学实践,但是对大学英语个性化的系统研究不够,特别是还没有对本课程的个性化设计的研究。第二部分探讨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的内涵及特征。根据《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征求意见稿,2014)》的基本要求,本研究认为,大学英语课程作为大学阶段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提高大学生听、说、读、写的学术英语交流能力的主要媒介,其至少具有公共性、工具性、基础性、针对性和跨文化性等属性。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就是基于高校不同学科专业的特性和学生个性特征和个体差异,建立在教师以个性为基础的教,和学生以个性为基础的学的培养和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术、学习策略、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国际视野等方面发展的双边统一活动。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尊重和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重视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并通过教学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对个人全面发展的追求。同时,指引学生独立思考,自主获取信息,实现知识、能力和人格上的协同发展。英语教学属于素质教育的一类,隶属于语文文化,主要是培育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信息沟通的交际能力。但是学生的知识结构、兴致爱好和学习能力以及性格等方面都不尽相同,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把学生的个性作为出发点,努力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进而逐步达到教学的目的。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强调老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平等的主体地位,通过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实现学生心理逻辑和知识逻辑的和谐统一,从而构建一个英语学习的螺旋上升发展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手段,引导和启发学生进行自主的英语学习,让学生在不断的探索和体验中逐步提高英语技能。本研究认为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具有多样性、个别性、针对性、差异性、诊断性和交际性等六个特征。第三部分调查分析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的现状。外语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相关核心要素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评价五个环节考量,本研究运用层次分析法设计调查问卷,调查学生对现行教学五个环节方面的意见和企望并分析当前大学生对英语教学的需求和期待。通过访谈法、统计描述法、差异系数分析法、评定尺度法等具体的定量和定性分析方法,本研究认为,现阶段大学的大学英语课程基本上套用着统一的教学理念和课程设置,导致教学大纲的制定、教材选用以及课堂模式也趋向一致。统一性能够从某种程度上解决一些问题,如:教学管理、课程标准和评价方式等,但在很大程度上,过多的统一性忽视教育主体的需求特征和自主性的发展,难于顾及个体差异,且难于满足社会各个阶层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和期待。现行评价体系缺乏全面性和差别性。通过分析调查问卷中表现出来的诸多问题,为了使大学外语教学能够有效满足学生学习以及社会人才培养的客观需求,大学英语教学非常有必要个进行性化教学,个性化教学在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两个层面都非常迫切。第四部分研究个性化教学的理论依据,将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力理论、学习者需求理论和语言学习风格理论作为实施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的依据。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的获得是建构的,不是接受传输而来的。建构主义理论的主张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开展教学活动具有深刻的启示。多元智力理论为本研究进行个性化评价提供有益的思路。学习者需求理论是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成功实施的依据。语言学习风格理论为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提供了重要启示。本研究正是基于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每个学生适合其个性和学习风格的教学方式。第五部分进行研究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的系统设计,一是把握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与不同水平学生的不同特点制定多层次教学目标;二是根据多层次教学目标科学安排教学内容,在课程设置方面应该体现出多元化、组合化、模块化以及+X模式,由此实现从“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的转变,从满足学生不同需求;三是针对多层次教学目标采用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分级分类的教学方法、多样化和灵活化、适应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内容与语言整合的方法、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方法等,从而实现个性化教学目标;四是针对不同学习需求,灵活创设教学和学习环境;五是对个性化教学的效果进行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根据评价的结果对以上各环节和过程进行修改和完善,以确保促进学生的学习,获得成功的个性化教学。第六部分讨论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的基本要求,从教师、学生、课程资源三要素入手探讨为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实施提供保障的基本要求。基本要求,是指在个性化教学实施过程中起支持作用的必备因素。当我们在理解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的基本要求时,我们也是在讨论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对与之相关的教学要素提出的基本要求。根据叶澜关于教育要素的观点(1),教学要素理应主要涉及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物资(环境)四个必备要素。本部分从教师、学生、课程资源三个方面来探讨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的具体要求。作为大学英语个性化实施的基本的要求,大学英语教师应具备正确的理想信念,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科学的教学观念。学生的思想意识,学习观念,思维能力,以及学习方式都是其效彰显个性特点,实现学习效果的必要因素。同时,大学英语课程资源的存在价值实质是大学英语课程资源能够满足师生从事大学英语教学的需要程度。因此课程资源的多样性以及教师对课程资源的再次开发都是实现教学的个性化的基本条件。大学英语课程资源不仅需要方便于学生进行个性化地学习,也要方便于教师进行个性化地教。为了能够针对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质量作出合理评价,本文系统化研究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评价体系。第七部分从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评价的取向与标准、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评价的原则及方法及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评价的操作程序三个方面对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的效果评价进行全面探讨。在大学英语个性化评价的方法中运用例证详述了建立学习档案、自我评价、360度反馈评价以及诊断性评价等具体方法。随后,按照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评价的范畴范畴,从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主体、教学过程、教学条件以及教学结果等六个方面反思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评价情况。
汤允凤[7](2009)在《和田地区少数民族学前儿童汉语学习兴趣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它贯穿于整个汉语学习过程的始终。少数民族学前儿童汉语教学的首要目标是如何培养幼儿的汉语学习兴趣。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和田地区少数民族学前儿童汉语学习兴趣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对我区少数民族学前儿童汉语习得的心理规律及特点进行探究,为我区政府部门及学前教育机构提供开展工作的科学依据,并为相关的理论研究提供值得参考的思路。首先,结合情感、动机等理论对汉语学习兴趣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阐述,说明了兴趣对汉语学习及教学的重要作用。同时指出了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为进一步的研究做好理论准备。其次,采用问卷调查法、个案研究法、观察法及访谈法对和田地区少数民族学前儿童的汉语学习兴趣现状进行了调查,并利用统计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系统分析。结合数据分析及访谈、观察结果,研究结论如下:目前和田地区少数民族学前儿童的汉语学习兴趣处于中低等水平,其中女性幼儿兴趣水平高于男性幼儿、5-6岁幼儿兴趣水平高于3-4岁幼儿、县市地区幼儿兴趣水平高于乡镇地区;在归纳的七个影响因素中,教师教学方法对少数民族幼儿汉语学习兴趣的影响最大,幼儿个人语言能力的影响最小,其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排列顺序为:教学方法,教师态度,家长鼓励,学校氛围,家庭客观支持,个人性格,个人语言能力。针对研究结果,从语言环境、教师素质、教师及家长的幼教理念等三方面分析导致目前兴趣水平偏低的原因,并利用访谈、观察及个案研究结果分析汉语学习兴趣的各种影响因素。最后,结合研究及分析结果,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从学校、家庭、政府三个方面总结出提高少数民族学前儿童汉语学习兴趣的建议,试图帮助学前儿童、汉语教师、幼儿家长以及社会各界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只有充分培养少数民族幼儿对学习汉语的正面情感态度,充分调动他们学习汉语的积极性,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为他们的个人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促进我区学前双语教育工作的的进一步开展。
傅宗奕,田剑平[8](1995)在《关于在语文教学中使用电教媒体体会与思索》文中指出 (一) 随着形势的发展和教改的深入,电教作为一种媒体运用于课堂教学,越来越被广大教师所欢迎和接受。1985年区教育局要求学校充分运用现有设备积极开展电教后,得到了较多学校的重视,原设备发挥了作用,使用面大大增加。区教育局为学校配置投影、彩电、录像等设备后,全区掀起了电教热潮。目前,设备:从幻灯、录音到投影、录像、电影和少量电脑。软件:从单片到复片,静片到动片;从一课到全册,从常识性课文到写景、记事、写人、古诗等不同课文类型。操作:从单一
周晓俭[9](2011)在《我区职业院校商务英语专业教学现状与问题对策》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全球经济的迅猛发展,国际间的贸易往来日益频繁,既懂英语又懂商务的人才需求大增,这就给商务英语专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也是挑战。近几年,我国沿海及经济发达地区的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发展的速度很快,为当地的经济繁荣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内蒙古自治区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起步较晚,只有十年左右的成长时间。而且,我区地处祖国边疆,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但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西部的大开发,我区各项建设迅猛发展,经济增速全国排名第一,外贸业务屡创新高,对人才的需求逐步增大本文试图通过对我区职业院校商务英语专业教学现状的研究和分析,找出其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通过论证提出可行性建议,以便使该专业在我区更好的发展,成为职业院校专业中的亮点,促进学生的就业的同时,为我区各项事业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乔金霞[10](2015)在《电化教育在中国的传入及其学科建构》文中提出纵观世界范围内的教育发展史,教育与技术一直如影随形。历次教育变革均为新技术在教育中运用的结果,反过来,教育改革又推动了教育新技术的发明与创新。这种教育与技术之间的融合与互动,有力地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前进与发展。时至近代,西方数百种新技术的发明与创新,推动了整个世界文明的进步。其中,一些媒体技术如幻灯、电影、广播等在改变人们休闲文明的同时,也悄然进入教育领域,改变着人们接受教育的方式。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在近代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凝聚着西方近代科技文明与智慧的幻灯、电影,跟随传教士播撒基督教义的征途一路东进到中国,由最初传扬基督教义的工具转变为辅助教育发展的物件,并逐渐被国人接受和运用。由于其独有的科技特质与便捷的教育优势,被时人称为中国教育发展的利器,特称为“电化教育”,广泛运用于中国社会及学校教育领域,并在此基础上促发了中国电化教育学科的诞生。正是电化教育的引入,推动了中国教育的平民化与普及化,在成为中国传统教学手段的有益补充、引起中国教育方式变革以及促发中国教育手段现代化的同时,还成为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推进力量。电化教育传入中国的历史,就是中国教育界追求教育手段现代化的奋斗求索史。由是可见,研究电化教育的传入对中国教育改革的推进作用、电化教育学科的建构以及电化教育理论中国化过程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无疑对信息化环境下利用媒体网络技术与通信技术发展中国教育、促进信息化教育良性发展以及实现教育强国梦想,有着重要的历史总结意义与现实借鉴价值。那么,新兴的媒介技术如何传入中国,又如何与中国的教育耦合在一起,如何被中国教育界接纳与吸收,电化教育学科又是如何创建的?在这一系列事件背后,充当传播者角色的是哪类群体,传播的载体又是什么?这些传播者与传播载体在不同时段内传播了什么,对中国教育有何影响?中国电化教育学科是如何构建的,电化教育的传入与学科构建有何关联?基于对此类问题的思考,本题研究以传播学理论中的拉斯韦尔模式为基本分析框架,对电化教育整个传入过程中的传播主体、传播渠道、传播效应也即实践表征、中国教育界的接纳与吸收以及由此构建电化教育学科的历程,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探讨。同时,在19世纪末20世纪上半叶电化教育传入中国植根并得到生发与成长的过程中,由于其时中国社会之动荡起伏与时代的变迁更迭,电化教育在中国的引入过程中,其引介主体与传播载体在传播内涵上均随之而呈现出不同的变化,呈现出极为明显的时代面貌与阶段特征。缘此,结合传播学5w传播模式与电化教育传入中国的实情,将研究内容做出如下章节安排:首先为导论部分,主要陈述了选择本论题的学术缘由、现实原因以及研究意义;对电化教育、传播等相关概念进行界定;交代了选题的范围;对选题所处领域的既有成果进行梳理,阐明了学者们的主要研究观点,并对现阶段的研究现状予以分析;介绍了与选题比较契合的理论与方法。第一章分析了电化教育传入的时代背景。主要内容包括近代西方各国电化教育的萌生与发展;近代中西教育与科技发展上的势差;电化教育在近代中国传入的早期宗教基础、文化背景及时代要求。第二章梳理了近代电化教育传入的社会主体,即传播者。包括分析电化教育传入的中西群体如传教士及其外围组织——基督教青年会、早期出洋的国人、教育考察者、留学生以及外国来华的教育人士等对电化教育的介绍与传引,阐明电化教育传入过程中不同传播主体的地位与作用。第三章阐述了近代电化教育传入的纸媒载体,即传播渠道。包括近代百科全书式的报纸——《申报》,教育类杂志的主要代表——《教育杂志》、《中华教育界》、《新教育》以及综合类杂志《东方杂志》等纸质媒体,分析这些纸媒载体对电化教育的宣传,以期勾画此期丰富、多维的电化教育传入渠道。第四章解析了近代电化教育传入的实践表征。包括新式学校的试办及拓展、社会教育领域的运用以及电化教育运动的兴起,从而呈现国人在不同教育领域运用电化手段及其发挥教育功能的实况,借此论证电化教育学科创建的实践基础。第五章介绍了电化教育在中国的接受与吸纳情况。主要分析中国社会对电化教育认识的心理转化过程,中国学者对国外电化教育着作的翻译,一些教育家如陶行知、舒新城、雷沛鸿、陈友松等人的电化教育实践与思想,揭示电化教育手段被接受与被应用,电化教育理论被吸纳与中国化的历程,借此论证电化教育学科创建的思想基础。第六章阐释了近代中国电化教育学科建构的历程与内涵。从学科建构的基本要素出发,论述了电化教育系科创建与人才培养问题、论文与着作的发表情况与中国电化教育理论体系的建构,以及专业学会与期刊的创办历程等中国电化教育学科建构中的基本问题。文章结语部分主要是对电化教育在中国传入及学科构建中的主要特点加以总结,并对近代电化教育的引介及学科建构明示作者的认识与看法:电化教育在中国的传入是教育手段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电化教育不仅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组成部分,也推动了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发展;电化教育在近代中国的接受与吸纳,既需要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化,也需要强有力的政府领导;电化教育的传入催生了电化教育学科的创建。
二、我区开展电化教学的基本做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区开展电化教学的基本做法(论文提纲范文)
(3)贯彻《纲要》 发展电化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一、抓住有利时机,持续发展电化教育 |
二、狠抓电教研究,促进教学改革 |
三、培训形式多样,教师素质不断提高 |
(4)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广西高等本科院校教育技术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起源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相关概念 |
1.4 研究文献综述 |
1.4.1 对国外教育技术应用的研究状况 |
1.4.2 对我国教育技术发展的研究状况 |
1.4.3 对高校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发展的研究状况 |
2 教育技术的定义及相关理论 |
2.1 教育技术定义的变迁 |
2.1.1 教育技术名称的演变 |
2.1.2 AECT 对教育技术的历次定义 |
2.1.3 我国有关教育技术的表述 |
2.1.4 电化教育与教育技术 |
2.2 教育技术的相关理论 |
2.2.1 学习理论 |
2.2.2 教学理论 |
2.2.3 传播理论 |
2.2.4 系统理论 |
2.2.5 我国教育技术(电化教育)理论 |
2.3 小结 |
3 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
3.1 国外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概况 |
3.2 我国高校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
3.2.1 20 - 90 年代的电化教学 |
3.2.2 从传统电化教学到CAI 及网络教学(80 年代中后期至90 年代末) |
3.3 广西高等本科院校教育技术应用与实践 |
3.3.1 解放前广西的电化教育 |
3.3.2 传统的广西高校的电化教育(70 年代末至90 年代中期) |
3.3.3 CAI 兴起时期的广西高校教育技术 |
3.3.4 《微机原理》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
3.4 小结 |
4 对广西高等本科院校教育技术发展的探讨 |
4.1 缓慢发展期(1980 - 1995) |
4.1.1 同一时期的外部环境 |
4.1.2 广西高等本科院校教育技术应用状况 |
4.1.3 落后原因 |
4.2 九十年代中期后的快速发展期 |
4.2.1 外部环境 |
4.2.2 两个典型案例分析 |
4.2.3 快速发展的内在原因 |
5 经验和影响 |
5.1 经验和启示 |
5.1.1 观念转变——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 |
5.1.2 加大投入——现代教育技术大力发展的支撑点 |
5.1.3 点→线→面→网——现代教育技术推广应用的有效模式 |
5.1.4 制度化——现代教育技术实施的有力保障 |
5.1.5 学习、交流、合作——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主要趋势 |
5.1.6 持之以恒——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法宝 |
5.2 对21 世纪广西高校教育技术发展的影响 |
5.2.1 成立高校教育技术专业委员会 |
5.2.2 一年一度的高等教育教学软件大赛及成绩 |
5.2.3 教师教育技术/信息技术技能培训常态化 |
5.2.4 对多媒体教学管理规范化 |
6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6)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问题提出 |
(一)研究缘由 |
(二)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二、文献综述 |
(一)国外文献综述 |
(二)国内文献综述 |
三、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五、研究内容、重难点与创新 |
第一章 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的内涵及特征 |
一、大学英语课程的性质 |
(一)大学英语的概念界定 |
(二)大学英语课程的特性 |
二、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的基本内涵 |
(一)个性化教学的内涵 |
(二)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的内涵 |
三、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的主要特征 |
(一)多样性 |
(二)个别性 |
(三)针对性 |
(四)差异性 |
(五)诊断性 |
(六)交际性 |
第二章 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
一、基本信息 |
(一)对象选择 |
(二)问卷编制与发放 |
(三)分析方法 |
二、调研过程及分析 |
(一)调研过程 |
(二)数据分析 |
(三)访谈结果归纳 |
三、调查结论 |
(一)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存在诸多问题需要个性化教学 |
(二)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缺乏个性化教学的具体表征 |
第三章 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的理论依据 |
一、建构主义理论与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 |
(一)建构主义理论的基本主张 |
(二)建构主义理论对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的启示 |
二、多元智力理论与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 |
(一)多元智力理论的基本主张 |
(二)多元智力理论对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的启示 |
三、学习者需求理论与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 |
(一)学习者需求理论的基本主张 |
(二)学习者需求理论对大写英语个性化教学的启示 |
四、语言学习风格理论与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 |
(一)语言学习风格理论的基本主张 |
(二)语言学习风格理论对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的启示 |
第四章 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的系统设计 |
一、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目标的设计 |
(一)分级和分类教学目标的理论依据 |
(二)体现差异性的分级教学目标 |
(三)体现多元化的分类教学目标 |
二、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内容的设计 |
(一)课程设置的多元化 |
(二)设置多元化的教学内容组合 |
(三)课程设置模块化 |
(四)通用英语+专门用途英语+X的模式 |
三、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方法的设计 |
(一)分级分类的教学方法 |
(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和灵活化 |
(三)适应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内容与语言整合的方法(CLIL) |
(四)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方法 |
四、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组织形式的设计 |
(一)个性化教学组织形式的综合化 |
(二)个性化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 |
五、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管理的设计 |
(一)教学目标管理 |
(二)教学过程管理 |
(三)师资队伍管理 |
(四)学生学习的自我管理 |
(五)教学环境管理 |
第五章 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的基本要求 |
一、个性化教学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
(一)个性化教学要求大学英语教师应具备正确的理想信念 |
(二)个性化教学要求大学英语教师应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 |
(三)个性化教学要求大学英语教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 |
(四)个性化教学要求大学英语教师应具备科学的教学观念 |
二、个性化教学对学生的基本要求 |
(一)个性化教学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的要求 |
(二)个性化教学对大学生学习观念的要求 |
(三)个性化教学对大学生思维能力的要求 |
(四)个性化教学对大学生学习方式的要求 |
三、个性化教学对课程资源的基本要求 |
(一)个性化教学中大学英语课程资源的存在价值 |
(二)个性化教学要求大学英语课程资源必须实现多样化 |
(三)个性化教学要求大学英语课程资源必须留给教师二次开发的空间 |
第六章 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的效果评价 |
一、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评价的取向与标准 |
(一)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评价的取向 |
(二)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评价的标准 |
二、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评价的原则及方法 |
(一)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评价的原则 |
(二)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评价的方法 |
三、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评价的操作程序 |
(一)准备阶段 |
(二)实施阶段 |
(三)反思阶段 |
结语 |
一、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
二、本研究存在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7)和田地区少数民族学前儿童汉语学习兴趣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文献综述 |
1.1.1 国外研究概况 |
1.1.2 国内研究概况 |
1.1.3 已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
1.2 研究的背景 |
1.2.1 新疆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育发展的社会背景及相关政策 |
1.2.2 新疆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育的基本现状 |
1.2.3 和田地区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育概况 |
1.3 研究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
1.3.1 研究的理论意义 |
1.3.2 研究的实践意义 |
1.4 与研究相关的理论及概念 |
1.4.1 非智力因素理论 |
1.4.2 与第二语言学习兴趣相关的两大要素——情感与动机 |
1.4.3 学前双语教育 |
1.4.4 汉语学习兴趣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的选取 |
2.1.1 和田地区的地理环境及语言使用概况 |
2.1.2 选点依据及分布情况 |
2.1.3 课堂观察及被访谈对象基本概况 |
2.1.4 问卷调查被试基本概况 |
2.1.5 研究个案基本概况 |
2.2 研究工具 |
2.2.1 课堂观察记录表(附录1) |
2.2.2 个案观察记录表(附录2) |
2.2.3 课堂教学情况记录表(附录3) |
2.2.4 少数民族幼儿汉语学习兴趣现状调查问卷(附录4) |
2.2.5 少数民族幼儿汉语学习兴趣影响因素调查问卷(附录5) |
2.2.6 教师及家长访谈提纲(附录6、7) |
2.3 研究过程及方法 |
2.3.1 文献分析法获得初步资料 |
2.3.2 观察及访谈过程 |
2.3.3 个案研究的选择依据及研究过程 |
2.3.4 问卷施测过程 |
2.3.5 数据统计分析 |
3 和田地区少数民族学前儿童汉语学习兴趣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调查 |
3.1 课堂观察结果 |
3.2 个案研究结果 |
3.3 问卷调查研究结果 |
3.3.1 学前儿童汉语学习兴趣的总体水平不高 |
3.3.2 学前儿童汉语学习兴趣的性别差异显着 |
3.3.3 学前儿童汉语学习兴趣的年龄差异显着 |
3.3.4 学前儿童汉语学习兴趣的学校类型差异显着 |
3.3.5 学前儿童汉语学习兴趣各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不同 |
3.4 课堂观察与问卷调查研究结果的对比分析 |
4 少数民族学前儿童汉语学习兴趣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4.1 学前儿童汉语学习兴趣总体概况分析 |
4.1.1 汉语语言环境薄弱,幼儿听说汉语机会少 |
4.1.2 教师及家长的学前双语教育目标不明确,缺乏科学理念和相关知识 |
4.1.3 现有学前双语师资数量不足,整体素质不高 |
4.2 学前儿童汉语学习兴趣的性别差异分析 |
4.3 学前儿童汉语学习兴趣年龄差异分析 |
4.4 学前儿童汉语学习兴趣的学校类型差异分析 |
4.4.1 城乡学前双语教育设施配备及教学条件存在差异 |
4.4.2 城乡学前双语教师专业素质存在差异 |
4.4.3 城乡少数民族学前儿童家庭经济及教育状况存在差异 |
4.5 学前儿童汉语学习兴趣的影响因素分析 |
4.5.1 汉语课堂是幼儿学习汉语的主要场所 |
4.5.2 家庭环境对幼儿汉语学习兴趣的影响作用不容忽视 |
4.5.3 幼儿个人因素对汉语学习兴趣的影响相对较小 |
5 提高少数民族学前儿童汉语学习兴趣的建议 |
5.1 学校方面 |
5.1.1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前儿童兴趣 |
5.1.2 尊重学前儿童,培养良好的师生情感 |
5.1.3 营造良好的汉语环境,增加学前儿童运用汉语的机会 |
5.2 家庭方面 |
5.2.1 改善家庭教育观念,树立科学的学前教育观 |
5.2.2 多鼓励和表扬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汉语学习氛围 |
5.3 政府方面 |
5.3.1 规范学前教育制度、稳定学前教育政策,为提高汉语学习兴趣创造良好的社会背景 |
5.3.2 稳定师资队伍、提高教师素质,为提高汉语学习兴趣提供客观保障 |
结语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附录5 |
附录6 |
附录7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后记 |
(9)我区职业院校商务英语专业教学现状与问题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我区职业学院商务英语专业教学现状 |
(一) 我区职业学院商务英语教学概况 |
(二) 我区职业学院商务英语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1. 教学目标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2. 教学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3. 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4. 教学手段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5. 教学审美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6. 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7. 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二、解决我区职业学院商务英语专业教学问题的对策 |
(一) 教学目标问题的对策 |
(二) 教学活动问题的对策 |
(三) 教学内容问题的对策 |
(四) 教学手段问题的对策 |
(五) 教学审美问题的对策 |
(六) 教学评价问题的对策 |
(七) 实践教学问题的对策 |
三、我区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发展前景展望 |
(一) 专业目标更加明确,专业设置更加合理 |
(二) 教学方式新的改革 |
(三) 生源稳定,就业市场巨大 |
(四) 地方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力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电化教育在中国的传入及其学科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
二、研究范围与概念界定 |
三、既有成果与研究现状 |
四、研究理论与研究方法 |
第一章 近代电化教育传入的时代背景 |
第一节 近代西方各国电化教育的萌生发展 |
一、近代西方电化媒介的问世 |
二、西方各国电化教育的初起 |
第二节 近代中西科技与教育发展的时代势差 |
一、近代中西科技发展的悬殊 |
二、近代中西教育水平的差异 |
第三节 电化教育在近代中国传播的历史基础 |
一、早期基础:宗教传播借用的科技手段 |
二、西学东渐:电化教育传入的文化载体 |
三、时代转折:电化教育传入的内外动因 |
第二章 近代电化教育传入的社会主体 |
第一节 传入电化教育的“海外来客” |
一、传入电化教育的先行者——传教士 |
二、传入电化教育的群体组织——基督教青年会 |
第二节 引介电化教育的出国考察者 |
一、早期出洋国人的记叙 |
二、清末民初“游历”者的介绍 |
三、民国后期教育考察者的宣传 |
第三节 宣导电化教育的留学群体 |
一、晚清少数留学生的电化教育活动 |
二、民国时期留学生的电化教育宣传 |
三、民国后期电化教育留学生的派遣 |
第四节 助推电教发展的外国来华教育人士 |
一、民国前期欧美来华教育界人物的推进 |
二、中国电教不可或忘的“洋人”:国联教育考察团成员萨尔迪 |
第三章 近代电化教育传入的纸媒载体及内容 |
第一节 百科全书式纸媒的引介 |
一、晚清时期《申报》对电化教育的宣介 |
二、民国时期《申报》对电化教育的导引 |
第二节 教育专业类刊物的宣导 |
一、《教育杂志》对电化教育的积极引介 |
二、《中华教育界》对电化教育的密集介说 |
三、《新教育》对电化教育的深度介释 |
第三节 其他报刊的传引 |
一、《东方杂志》的持久宣传 |
二、《进步》的短暂介绍 |
第四章 近代电化教育传入的实践表征 |
第一节 新式教育机构的施为 |
一、教会学校的展示 |
二、国人自办学校的拓展 |
第二节 社会教育领域的应用 |
一、通俗教育时期:电化教育的试办 |
二、平民教育运动:电化教育运用的小高潮 |
第三节 电化教育运动的表现 |
一、高等学府的电化教育 |
二、中国教育电影协会的电化教育 |
三、国民政府教育部的电化教育 |
第五章 中国对电化教育的接纳 |
第一节 观念的转变:由“奇技淫巧”而“教育利器” |
一、清末国人眼中的奇技淫巧与洋玩意儿 |
二、民国时期教育进步与变革的利器 |
第二节 先进的引领:教育家的电化教育实践与思想 |
一、陶行知的电化教育实践 |
二、雷沛鸿的电化教育实践 |
三、舒新城的电化教育思想 |
四、陈友松的电化教育思想 |
第三节 “真经”的译传:电化教育着作的翻译 |
一、播音教育的第一本译着:《学校播音的理论与实际》 |
二、视听教育的第一本译着:《视听教学法之理论》 |
第六章 电化教育在中国的学科建构 |
第一节 课程与学科:学校教育中电化教育人才的培养 |
一、大夏大学的电化教育课程 |
二、江苏省立教育学院电影播音教育专修科 |
三、金陵大学理学院电化教育专修科 |
四、国立社会教育学院电化教育专业 |
第二节 论文与专着:近代学者构建电化教育学科的学术努力 |
一、电影教育研究 |
二、播音教育与幻灯教学研究 |
三、电化教育的综合研究 |
第三节 学会与期刊:电化教育学科创建与发展的交流平台 |
一、专业学会 |
二、专业期刊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读博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我区开展电化教学的基本做法(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古代史教学管理的研究与实践[J]. 周作明.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S1)
- [2]加速广西高校电化教育发展的思考[J]. 张新烈. 广西高教研究, 1994(03)
- [3]贯彻《纲要》 发展电化教育[J]. 林世秋. 教育导刊, 1997(Z1)
- [4]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广西高等本科院校教育技术发展研究[D]. 潘洪媚. 广西民族大学, 2008(01)
- [5]我区开展电化教学的基本做法[J]. 常德地区文教局. 湖南教育, 1977(11)
- [6]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研究[D]. 马琴. 西南大学, 2017(04)
- [7]和田地区少数民族学前儿童汉语学习兴趣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汤允凤. 新疆师范大学, 2009(07)
- [8]关于在语文教学中使用电教媒体体会与思索[J]. 傅宗奕,田剑平. 上海教育, 1995(03)
- [9]我区职业院校商务英语专业教学现状与问题对策[D]. 周晓俭.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1(10)
- [10]电化教育在中国的传入及其学科建构[D]. 乔金霞. 华中师范大学, 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