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麻黄汤及其加减类方(论文文献综述)
谢韶妍[1](2017)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少阳型消渴病(2型糖尿病)的生存质量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的发病率在国内外逐年增长,患病人数居高不下,是当下医学科研界的热点研究问题。一直以来,现代医学在糖尿病血糖管理方面的优势不可厚非,但临床所见大部分患者,即使血糖达标,也仍存在部分自主症状,长期影响着糖尿病患者的生存质量。本人导师长期钻研经方在糖尿病领域的应用,善用经典结合临床,致力于经方治疗糖尿病、提高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在地区形成一定的影响。本研究旨在结合中医药治疗消渴病(2型糖尿病)、改善伴随症状的优势,在血糖、血脂、血压管理平稳基础上,在六经辨证的指导下应用小柴胡经方全程干预消渴病(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评价小柴胡汤加减对少阳型消渴病患者的生存质量、中医证候改善情况,为中医从六经辨证、使用和解少阳法治疗消渴病(2型糖尿病)、改善消渴病(2型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提供临床研究证据,并以此进一步指导临床,改善患者自主症状,提高生存质量,突出经方治疗消渴病的优势。方法:本课题研究对象为少阳型消渴病(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前瞻性随机双盲对照试验方法,将111 例研究对象分为两组,治疗组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和安慰剂。两组观察周期为6个月。观察两组病例的中医临床症状、DSQL生存质量量表评分变化及血糖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成果: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对于患者DSQL评分、中医证候评分的改善显着优于基础治疗,并且随着干预时间延长,疗效优势越明显。在中医证候评分的疗效评定标准上,治疗组有效率94.73%,对照组有效率25.92%,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对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影响较为缓慢,在治疗6个月时突显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可改善糖化血红蛋白,相比单用基础治疗更具有优势。结论:小柴胡汤加减能改善少阳型消渴病(2型糖尿病)患者的生存质量,作用时间越长,优势越显着。小柴胡汤加减在改善少阳型消渴病(2型糖尿病)患者的中医症状疗效显着,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本研究证实小柴胡汤加减对血糖管理存在一定贡献,起效时间缓慢。
刘芳[2](2011)在《乌梅丸及其加减类方的方证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课题以乌梅丸加减经验方群的古今临床运用信息为研究对象,在“方证相关”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各信息特点选择频数统计、关联分析和两步聚类的统计学方法对相关信息进行数据挖掘。从“病、证、症”多角度研究分析该方的临床运用规律,并通过对方群进行分类所得的内部子集的特征描述,探讨以药物因素、症状因素和“药-症”因素进行方剂分类的数理研究方法。课题以《中医方剂大辞典》作为古代文献来源,共收集16首古方,CNKI数据库中的期刊文献作为现代文献来源,共搜集206篇文献,354条病案,参考《中华本草》、《中药别名大辞典》、《中医临床诊疗术语》、《中医证候鉴别诊断》、《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等制定相关标准化文本。研究包括传统统计分析方法考察古今乌梅丸运用的方证规律和采用关联和聚类分析探讨现代乌梅丸运用的方-证规律及子集结构特征。频数分析研究发现,古方核心配伍为“鸟梅+黄连”,高频加味用药有吴茱萸、麦芽、神曲、肉桂等,原方药物中黄连、附子、桂枝剂量配比较大;现代用方范围明显扩展,其用药剂量偏大,核心配伍为“乌梅+附子”,高频加味药为肉桂、白芍、甘草、吴茱萸等,原方药物中人参、当归剂量配比较大。古方所主疾病以泄泻、痢疾、蛔厥为主,现代扩展治疗头痛、胃痛、眩晕、崩漏等,主治症状在古方基础(大便溏泻、手足厥冷、脘腹疼痛、食欲不振、心中烦躁、呕恶、口干渴)上扩展见疲乏、消瘦、腹满、头晕等症。研究还发现本方的现代运用治证涉及的舌脉主要有舌红或舌淡白及舌瘀暗,舌苔白或滑腻;弦脉和细脉,或沉弱及数的特点。古今病证病机较为一致,多为寒热夹杂或虚寒证。关联和聚类分析研究发现,乌梅丸在现代应用中常见药物组合主要有“附子+干姜”、“附子+人参”、“附子+细辛”、“当归+桂枝”及“附子+乌梅+干姜”、“附子+乌梅+人参”、“附子十乌梅+细辛”、“当归+乌梅+桂枝”等、治疗症状主要组合有“口苦+食欲不振”、“口干渴+食欲不振”、“心烦+手足厥冷”、“呕吐+手足厥冷”及“呕吐+恶心+手足厥冷”、“大便溏+口干渴+口苦”、“手足厥冷+脉弦+心烦”等;“药-症”组合主要有“桂枝+小便不利”、“桂枝+恶寒”、“细辛+脉弦”及“肉挂+干姜+脐腹痛”、“甘草+当归+疲乏”等。表明现代该方运用中常用“温里涩肠止利”、“温阳益气生津”、“祛寒敛阴止痛”等配伍药法,主治证涉及“胆热脾弱,肝郁蕴热”等病机。两步聚类结果显示:药物聚类结果得到方群的主要子集主要有“桂枝+蜀椒+黄柏+细辛+干姜”、“桂枝+黄柏+蜀椒”、“蜀椒+黄连+细辛+甘草”等,提示现代乌梅丸加味运用以原方药为核心的特点,以寒热并用为基本结构,有偏寒或热、暖下清中、温养气血不同方向上的药法配伍等特点;症状聚类结果中得到各子集的常见症状组合主要有“舌红+复泻”、“脉弦+心烦+于足厥冷+口干渴”、“脉弦+手足厥冷+心烦+脉滑”等,提示乌梅丸主治里热证和里虚寒证的特点,并涉及到虚实与病位的病机侧重;“药-症”聚类结果中得到“脉细+疲乏+桂枝+腹泻”、“桂枝+蜀椒+疲乏+脉细+食欲不振+腹泻”等关联组合。以上两部分结果均在不同程度上体现出该方随症加减的运用规律,共同反映了该方临床运用过程中以原方药为主进行加减的加减方群特征。本文还通过对比分析各种聚类结果,探讨了以聚类软件分析方剂多维信息的经验与不足。本文通过对乌梅丸古今临证运用信息的整理,借助现代统计方法挖掘该方临证运用规律,为该方的临床运用进一步发展提供重要参考;并以“方证相关”为指导从方法学上对方剂的分类研究进行了探讨,为方剂的分类提供一种可能的研究途径。
苏战豹[3](2010)在《经方桂枝汤及其类方治疗皮肤病的规律研究》文中指出1.研究目的《伤寒杂病论》创立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和治疗法则,是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医学经典着作,至今仍有效的指导着中医的临床实践。而其桂枝汤及其类方作为经方中出现最多的一类方剂,其重要性毋庸置疑。本次研究通过分析桂枝汤及其类方的病因病机,治则,方义找出其规律,使之更好的应用于皮肤病的治疗。(本次研究引用的《伤寒论》条文,均以赵开美宋本为蓝本)。2.研究方法本次研究的方法主要分四步:1.以文献资料为手段:通过大量查阅关于桂枝汤及其类方的文献资料,为本次研究提供充足的材料。2.以病机为核心:只有以病机为核心进行综合研究,才能从整体恒动观的高度,深刻的揭示桂枝汤类方证的本质属性。3.以方证为依据:本次研究将桂枝汤及其类方分为本方证和类方证(包括加味方、减味方、加减方、合方)两大类,进行分析研究,而均以营卫(血气、阴阳)不和为其基本病机深究其证因脉治之普遍规律。对本方证之条文,重在分析研究营卫不和在不同情况下的临床具体特征及其机理,对类方证的条文,重在分析研究兼夹症候的病因病机,及其与营卫不和这一基本病机之间的辨证关系。这种研究方法,有助于深刻揭示桂枝汤本方证和类方证之间的规律性联系,必将大有裨益于中医皮肤病的发展。此外,还要注意桂枝汤的煎煮法和服用事项,还要分析桂枝汤类方证的禁忌症,做到有的放矢。4.以皮肤病为方向:通过分析研究各种常见皮肤病的病因病机,以营卫不和这一基本病机为切入点,勤求古训,博采诸家,参以个人体会,并结合临床实践,使桂枝汤类方应用于皮肤病中来。3,结论通过以上的研究方法,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桂枝汤不仅是治疗外感病的方剂,也是治疗皮肤病的原始祖方,为继承祖国医学的传统瑰宝,许多医学有识之士运用经方在皮肤病的治疗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刘庆申[4](2006)在《仲景通阳理论及其在阳痿治疗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在文献检索的基础上,结合男科的临床实践,以男科的常见病种—“阳痿”的临床研究为突破点,对《伤寒论》的通阳理论及其在阳痿治疗中的临床应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全面分析了现代中医在阳痿临床治疗和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对《伤寒论》通阳法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总结,提出了通阳治痿的论点,认为阳郁是当今阳痿发病的主要病机,邪气阻滞是阳郁的主要发病原因,祛邪通阳和理气通阳是通阳治痿的两个主要治法,并通过对伤寒通阳法及其在治痿治疗中具体临床应用的研究进一步说明了“六经钤百病”的正确性,认为《伤寒论》的六经辨证理论及辨治思维方法,对当前中医临床各科仍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本文文献部分,由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首先对历代阳痿发病理论及治疗方法进行了文献研究,认为古代中医治疗阳痿的发展思路大致是:金元以前多从肾脏入手,以补为主,金元之后则从多脏入手,或补或泻,或补泻结合。近20年来,阳痿的发病率逐年递增,中医对于阳痿的治法也开始了多层面的深入研究。从现有文献资料来看,辨从脏腑,从肾论治者仍众,温肾壮阳法仍是目前阳痿治疗的主流,其次是从肝论治、从脾胃论治等等。从病因论治的则多从痰湿、湿热、酒毒、肝郁和情志等方面入手,各种相应的治法也是层出不穷。第二部分对历代运用六经理论辨证治疗阳痿的概况进行了文献研究。认为古代医家多从脏腑辨证论治阳痿,运用六经辨证者少。少数病案虽无六经辨证之名,却有六经辨证之实。近20年来,我国一直有人在进行应用六经理论辨证治疗阳痿的研究,国外这方面的研究也在进行中,从文献资料来看日本比较突出。从方剂分布来看,几乎涉及到了六经的各个层面。第三部分是对阳痿现代医学研究概况的系统回顾。现代医学对阳痿的发病原因和发病机理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甚至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现代医学治疗阳痿的研究分为三个阶段,1970年代为第一阶段。倡导以Masters性感集中训练、心理疏导等方法治疗阳痿,效果不能令人满意。1973年推出了可膨胀和可弯曲两种阴茎假体植入术,效果较肯定,但假体价格昂贵,手术可能产生的感染、机械故障、假体部件移位等合并症,使得大多数患者难以接受。1980年代,随着阴茎勃起血流动力学机制的揭示,开始应用各种血管活性药物治疗阳痿,有人称这种治疗方法为“化学假体”,此为第二阶段。1990年代,前列腺素E1经尿道给药系统和口服新药西地那非的问世,标志着阳痿的治疗进入了比较理想的第三阶段。该类产品是当今最有效的口服治疗阳痿的药物,目前该类第二代产品希爱力(Tadalafil)和爱力达(Vardenafil)正申请在我国上市,这给我国的阳痿患者和临床男科医生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随着基因学和基础医学理论的研究,从1997年起,开始了有关阳痿基因治疗的实验研究。第四、五部分,则在对现代中医治疗阳痿的概况作了系统回顾后,指出目前中医阳痿治疗研究中存在理
刘克林[5](1995)在《《伤寒论》汗法运用浅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宋绍媛[6](1989)在《《伤寒论》汗法试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汗法是《伤寒论》中最重要的治疗方法。全书398条,涉及汗法的条文就达百条之多,足见仲景对于汗法使用的重视。寒邪客于肌表,本着“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的原则,正确地使用汗法,以使邪从表解,一汗而愈,是汗法使用的根本目的。若当汗不汗或滥用汗法,每易导致留邪伤正,变证蜂起。因而除汗法之外,凡和解、清、下、温、补诸法及其加减变方,一般均可看成是汗法之外的应变治法。这就清楚地
杨抗生[7](1983)在《麻黄汤及其加减类方》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麻黄汤是汉代张仲景《伤寒论》上治疗太阳伤寒病的主方,是辛温发汗解表之峻剂。风寒之邪伤于人体肌表、毛孔闭塞、玄府不通,卫气不得外达,则有恶寒、发热无汗。肺失肃降上逆为喘;肌表经络受邪则头痛、身疼、无汗。舌苔薄白是邪在肌表,尚未化热入里,脉浮为病在表,紧为诸寒收引之征象。只要辨证不误,本方疗效确切。《素问·玉机真脏论》:“今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当是之时,可汗而发之”。《素问·至真要大论》:“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这正是麻黄汤的立法依据。
二、麻黄汤及其加减类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麻黄汤及其加减类方(论文提纲范文)
(1)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少阳型消渴病(2型糖尿病)的生存质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2型糖尿病的认识与研究 |
一、糖尿病的定义 |
二、糖尿病的诊断及分型 |
三、2型糖尿病的流行病学研究 |
四、糖尿病的发病与并发症机制研究 |
五、现代医学对2型糖尿病的防治 |
六、糖尿病与生存质量 |
第二节 祖国医学对消渴病的认识与研究 |
一、祖国医学对消渴病的认识 |
二、消渴病的病因 |
三、消渴病的病机 |
四、消渴病的辨证分型 |
五、六经辨证与消渴病 |
六、柴胡剂研究 |
第三节 小结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研究对象 |
一、研究病例来源 |
二、诊断标准 |
三、病例纳入及排除标准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一、观察方法 |
二、数据收集及统计方法 |
第三节 临床研究结果 |
一、病例纳入及分组情况 |
二、基线分析 |
三、临床观察结果分析 |
四、安全性 |
第四节 讨论 |
一、生存质量与中医以人为本的理念不谋而合 |
二、导师对于少阳型2型糖尿病的认识及辩治经验 |
三、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少阳型消渴病(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 |
四、小柴胡汤治疗少阳型消渴病(2型糖尿病)的优势 |
五、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2)乌梅丸及其加减类方的方证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综述 |
综述一 方剂分类研究的现状 |
1 理论方面的探讨 |
2 数理方法引入分类研究 |
3 方剂学领域中的类方研究 |
4 基于"方证相关"学理的分类研究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乌梅丸现代研究进展 |
1 乌梅丸的中医学理 |
1.1 乌梅丸主治 |
1.2 乌梅丸方证病机 |
1.3 乌梅丸制方原理 |
2 临床运用 |
2.1 西医疾病 |
2.2 中医病证 |
3 实验研究 |
3.1 驱蛔作用 |
3.2 对胆囊的作用 |
3.3 对促炎细胞因子的作用 |
3.4 免疫及抗应激作用 |
3.5 抗诱变、抗促癌及抗氧化作用 |
3.6 延缓或阻止肝纤维化的作用 |
3.7 降血糖和调节血脂作用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研究思路 |
研究一 乌梅丸古今运用的方证规律研究 |
一、研究资料 |
1 资料来源及初步处理 |
1.1 资料收集范 |
1.2 筛选标准 |
2 资料整理 |
2.1 信息点确立 |
2.2 处理方法 |
二、研究方法 |
1 数据库的建立 |
2 数据标准化文本的制定 |
2.1 中药药名与剂量的标准化 |
2.2 病证(病名、证候、症状)的标准化 |
3 数据挖掘 |
三、结果 |
1 古代文献中的乌梅丸方证规律 |
1.1 古代乌梅丸类方涉及的药物、剂量、剂型、服法 |
1.2 古代乌梅丸类方涉及的病、证、症 |
2 现代文献中乌梅丸类方运用的方证规律 |
2.1 现代乌梅丸运用涉及的药物、剂量、剂型 |
2.2 现代乌梅丸运用涉及的病证 |
四、讨论 |
1 乌梅丸古方运用的方证规律 |
1.1 方药规律 |
1.2 主治规律 |
2 乌梅丸现代运用的方证规律 |
2.1 方药规律 |
2.2 主治规律 |
3 乌梅丸古今临床运用的异同比较 |
研究二 乌梅丸现代运用的数据挖掘 |
一、研究资料 |
1 资料来源 |
2 资料整理 |
二、研究方法 |
1 数据标准化(同上) |
2 数据挖掘 |
2.1 关联分析 |
2.2 聚类分析 |
三、结果 |
1 关联分析 |
1.1 药对药团 |
1.2 症状组合 |
1.3 药-症组合(单药单症、2药1症、1药2症) |
2 聚类分析 |
2.1 药物聚类 |
2.2 症状聚类 |
2.3 "药-症"因索 |
四、讨论 |
1 关联结果分析 |
1.1 方药分析 |
1.2 症状分析 |
1.3 "药-症"组合分析 |
2 聚类结果分析 |
2.1 药物聚类分析 |
2.2 症状聚类分析 |
2.3 药-症聚类分析 |
3 方法学探讨 |
参考文献 |
附篇 |
附件一 现代中药名标准化文本 |
附件二 古方病名、证候、症状标准化文本 |
附件三 现代西医病名标准化文本 |
附件四 现代中医病名标准化文本 |
附件五 中医证候标准化文本 |
附件六 中医症状标准化文本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经方桂枝汤及其类方治疗皮肤病的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桂枝汤及其类方溯源 |
1.1 桂枝汤及其类方衍化 |
1.2 桂枝汤类方的研究概述 |
2. 桂枝汤及其类方在皮肤病中的运用概况 |
2.1 桂枝汤 |
2.2 桂枝麻黄各半汤 |
2.3 桂枝二麻黄一汤 |
2.4 桂枝二越婢一汤 |
2.5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
2.6 桂枝加黄芪汤 |
2.7 桂枝加附子汤 |
2.8 黄芪桂枝五物汤 |
2.9 柴胡桂枝汤 |
2.10 当归四逆汤 |
2.11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
2.12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
2.13 桂枝加桂汤 |
2.14 桂枝新加汤 |
2.15 小建中汤 |
2.16 黄芪建中汤 |
2.17 乌头桂枝汤 |
2.18 桂枝加葛根汤 |
2.19 桂枝附子汤 |
2.20 桂枝加大黄汤 |
2.21 桂枝芍药知母汤 |
2.22 温经汤 |
3. 桂枝汤本证的理论概要 |
3.1 桂枝汤的组成 |
3.2 桂枝汤的方义 |
3.3 桂枝汤证的病因病机 |
3.4 桂枝汤的功用 |
3.5 桂枝汤的煎服法及注意事项 |
3.6 桂枝汤的禁忌症 |
3.7 桂枝汤的辨证要点 |
3.8 桂枝汤剂量溯源 |
4. 桂枝汤类方的理论概要 |
4.1 桂枝麻黄各半汤 |
4.2. 桂枝二麻黄一汤 |
4.3 桂枝二越婢一汤 |
4.4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
4.5 桂枝加黄芪汤 |
4.6. 桂枝加附子汤 |
4.7 黄芪桂枝五物汤 |
4.8 柴胡桂枝汤 |
4.9. 当归四逆汤和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
4.10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
4.11 桂枝加桂 |
4.12 桂枝新加汤 |
4.13 小建中汤 |
4.14. 黄芪建中汤 |
4.15 乌头桂枝汤 |
4.16 桂枝加葛根汤 |
4.17 桂枝附子汤 |
4.18 桂枝加大黄汤 |
4.19 桂枝芍药知母汤 |
4.20 温经汤 |
5. 规律总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个人简介 |
中文详细摘要 |
(4)仲景通阳理论及其在阳痿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文献回顾 |
1 阳痿发病理论与治疗的历代研究概况 |
2 历代运用六经辨证治疗阳痿的研究概况 |
3 现代医学阳痿病的研究现状 |
4 现代中医阳痿病的研究现状 |
5 目前阳痿中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理论研究 |
1 通阳的含义 |
1.1 通阳的概念 |
1.2 通阳与温阳的区别和联系 |
1.3 阳虚证和阳郁证 |
2 通阳法的发展概况 |
3 张仲景通阳法治疗阳痿的理论基础 |
3.1 阳气郁遏是当今阳痿重要发病因素 |
3.2 六经阳气输布与阳痿发病的关系 |
4 张仲景通阳法及在《伤寒论》中的应用 |
4.1 张仲景通阳法的应用概况 |
4.2 《伤寒论》通阳法用药及配伍规律 |
临床研究 |
1 阳郁阳痿的诊断与辨证 |
1.1 阳郁阳痿的临床表现 |
1.2 阳郁阳痿的辨证方法 |
2 阳郁阳痿的诊断要点 |
2.1 问诊 |
2.2 阳郁阳痿的症候特点 |
3 阳痿中医证型分布频率的研究 |
3.1 目的 |
3.2 调查对象及研究方法 |
3.3 调查结果 |
3.4 讨论 |
4 通阳法与传统疗法治疗阳痿的疗效比较 |
4.1 研究目的 |
4.2 研究对象 |
4.3 研究方法 |
4.4 结果 |
4.5 结论 |
5 通阳法治疗阳痿应用举例 |
5.1 发表通阳治痿 |
5.2 理气通阳治痿 |
5.3 利湿通阳治痿 |
5.4 祛痰开结通阳治痿 |
5.5 利水开结通阳治痿 |
5.6 清热开结通阳治痿 |
参考文献 |
结论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麻黄汤及其加减类方(论文参考文献)
- [1]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少阳型消渴病(2型糖尿病)的生存质量研究[D]. 谢韶妍.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7(02)
- [2]乌梅丸及其加减类方的方证规律研究[D]. 刘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1(09)
- [3]经方桂枝汤及其类方治疗皮肤病的规律研究[D]. 苏战豹.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0(06)
- [4]仲景通阳理论及其在阳痿治疗中的应用研究[D]. 刘庆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6(12)
- [5]《伤寒论》汗法运用浅析[J]. 刘克林. 国医论坛, 1995(05)
- [6]《伤寒论》汗法试析[J]. 宋绍媛. 天津中医, 1989(06)
- [7]麻黄汤及其加减类方[J]. 杨抗生.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198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