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UPTAKE OF SOIL-, FOLIAR-ANDPOD-APPLIED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BY RAPE ( Brassica napus L.)(论文文献综述)
宋佳谕,陈宇眺,洪晓富,闫川[1](2021)在《外源芸苔素内酯对不同基因型杂交稻开花期耐热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为了明确不同基因型杂交稻对高温耐受性的差异及芸苔素内酯(BR)对提高不同类型杂交稻耐热性的作用效果,本研究以杂交籼稻、偏籼型籼粳杂交稻和偏粳型籼粳杂交稻各2个品种为材料,在开花期设置常温、高温和高温下喷施0.15%BR 3种处理,分析其对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花粉活力和抗氧化能力等的影响。结果显示,高温导致杂交稻的结实率、单株产量和花粉活力显着下降,其中杂交籼稻耐热系数为0.73,显着高于偏粳型籼粳杂交稻(耐热系数0.47)。而高温下喷施BR可以显着提高水稻结实率、单株产量和花粉活力,杂交籼稻、偏籼型和偏粳型杂交稻恢复系数分别为1.23、1.43和2.00,以偏粳型杂交稻的缓解效果最明显。喷施BR降低了高温处理下不同基因型杂交稻的超氧阴离子含量,并提高了甲基乙二醛酶(GlyⅠ)活性及抗坏血酸(AsA)、谷胱甘肽含量(GSH),同时改变了抗氧化酶相关基因OsAPX1、OsCATB、OsGPX3和OsGLYI8的表达水平。综上可知,杂交籼稻常温下产量表现低于籼粳杂交稻,但具有较强耐热性,高温下喷施BR对杂交籼稻产量下降的缓解效果明显低于籼粳杂交稻;籼粳杂交稻尤其是偏粳型,尽管对高温表现敏感,但与BR的相互作用可有效抵御高温胁迫,喷施后产量可接近或达到常温对照水平。本研究结果为提高杂交水稻开花期耐高温能力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王庆彬[2](2021)在《宛氏拟青霉SJ1提取物调控作物硝态氮代谢机制及控释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内生菌提取物提高了作物的氮利用率,但其作用机理不明确,田间活性不稳定,施用费工。本研究以植物内生真菌宛氏拟青霉SJ1提取物(PVSE)为研究对象。利用生化分析、响应面优化、指纹图谱和酶联免疫等手段探索PVSE的基本理化性质及表征手段,优化PVSE高产稳质的工艺参数,以保证批次间PVSE的稳定性。利用色谱柱分离纯化和生物活性追踪技术获得PVSE中有效活性组分P4并通过液质和核磁鉴定其结构为尿嘧啶核苷。综合利用拟南芥氮相关基因转录组分析、q-PCR荧光定量、转录后酶及相关理化指标的分析、生物表现型分析和小白菜的室内、大田农学评价揭示P4调控作物硝态氮代谢的机制。最后,利用玉米大田试验探究PVSE与控释肥料协同增效的主影响因素,以生物聚氨酯为载体双重控释PVSE与氮素养分,稳定PVSE作用的微环境,结合开发的肥料内PVSE检测技术调控PVSE和氮素释放规律与作物生育期相同步,利用甘薯农学评价一次性施用控释PVSE包膜尿素的田间效果。本研究为提高作物的氮肥利用率和实现高产高效农业生产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PVSE的平均分子量小于379 Da,主要分布在70~500 Da之间,富含芳香和杂环结构,最大紫外吸收峰为210 nm。有机物中,糖类含量为33.3%,蛋白质含量为19.2%,氨基酸含量为29.0%,核苷含量为7.4%,脂质含量为3.8%。PVSE具有温度、酸碱、光、有机试剂和尿素稳定性。通过响应面法优化了PVSE的超声提取条件,确定最大产量提取条件为物料浓度40%,酒精浓度40%,提取时间和功率分别为58.2 min和6 k W。采用色谱指纹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对PVSE的相似性和特异性进行评价,确保不同批次产品的相似性大于90%,定量准确率大于99.9%,保证产品质量。经色谱柱将PVSE分离成16个组分。生测结果表明P4具有显着调控硝态氮代谢的活性。(2)P4激发NLP家族和激素路径来调控硝态氮代谢和信号转导,具体机制如下,P4在缺氮条件下诱导拟南芥细胞核NPL家族氮调控基因的高表达,调控硝态氮感应基因NPF6.3和NRT2.1的响应。首先,通过上调NRT2家族基因的表达来提高植物对硝态氮的吸收,下调NAXT1基因的表达来减少根系硝态氮的外排,进而增加植物体内氮素的积累。其次,根-冠间信号转导通过CLE家族信号肽分泌通路来介导,将植物缺氮信号反馈到植物地上部。然后,通过提高NPF7.3基因表达来增加根系硝态氮向地上木质部转移,通过抑制NPF7.2基因的表达来减少地上向木质部硝态氮的回流,提高地上部氮储存。地上部在营养期积累的氮营养通过NPF2.13由老叶向新叶转运,加快氮素的循环利用,同时上调NPF5家族基因表达来提高液泡内存贮硝态氮的外排后再利用。进一步,通过抑制BT1和BT2基因的表达,来提高缺氮条件下硝酸盐利用效率。其中,通过高表达GLN1.3和GLN1.4来提高氨基酸的合成,通过上调NPF8.2基因,提高二肽类化合物的富集和向苔部的转运。最后,苔部富集的氮营养通过NPF2.12转运基因的上调将营养转移到种子中,通过NPF2.7基因的上调介导植物种子液泡内硝态氮的存储。PVSE和P4对拟南芥氮响应、同化、代谢和循环路径的调控伴随着激素的合成和信号转导。它们介导NPF4.1、NPF4.5和NPF5.3加快ABA的积累,并通过NPF5家族调控脱落酸(Abscisic Acid,ABA),GA1/3/4,JA-Ile等激素的转移来调控花的发育和果实的成熟,进而提高拟南芥氮利用率。最终通过结构解析,确定P4为尿嘧啶核苷衍生物。(3)机理验证试验表明,PVSE和氮浓度协同影响作物的生物表观型、内源激素含量、养分吸收、产量和品质,其中氮浓度为主影响因素。PVSE调控了适宜氮水平下植物IAA、ABA、ZT和GA等激素含量,协调NR、NIR、GS和GDH等氮同化相关酶的活性,促进作物氮代谢和光合作用,增加氮、可溶性蛋白、氨基酸和糖的积累,促进作物生长,提高低温环境下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等氧化酶活性,降低过氧化氢和丙二醛含量,缓解细胞膜损伤,稳定细胞膜结构。在减氮1/3和正常施氮水平下,配施PVSE提高小白菜氮素农学效率(NAE)和氮肥偏生产力(PFPN),增产10.5%~19.6%,净收益增加0.43~0.91万元/hm2,实现增产增效,验证了PVSE调控作物根-冠间营养转移的机理。同时,减氮1/3配施PVSE较常规施氮处理产量和净收益无显着差异,NAE和PFPN显着提高37.8%、45.6%,实现了减氮1/3不减产。(4)常规氮用量下,施肥方式是影响玉米NUE、NAE和PFPN的主因素,环氧树脂包膜CRU配施PVSE较尿素配施PVSE处理产量、NUE和净收益分别增加5.7%、1.85倍和1311.61元/hm2,PVSE与控释肥料协同增效玉米的生产,验证了PVSE调控作物养分向籽粒转移的机理。以环保型生物基聚氨酯为载体,实现对PVSE和尿素的双重控制释放。不仅实现了外源营养供应与甘薯需肥吻合,而且甘薯本身在关键生育期受PVSE诱导,提高氮代谢相关酶的活性,增强光合强度,增加营养的积累。在块茎膨大期促进营养分配,验证了PVSE调控冠-块茎间营养转移的机理。膜内包覆PVSE控释肥料处理组较农民常规施肥、控释肥料、膜外包覆PVSE控释肥料甘薯产量分别增加29.3%、23.2%和7.0%,收益分别增加24.7%、15.9%和7.6%,P1CRF1较未配伍PVSE的控释肥(CRF1P0)还原糖、VC含量分别升高10.7%和19.3%,提高了作物产量、效益和品质。
梁效贵,黄国勤[3](2021)在《利用油菜修复农田镉污染土壤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我国部分农田存在重金属镉(Cd)污染问题,油菜作为一种Cd富集植物,表现出一定的植物修复潜力,近年来得到广泛的关注和研究。简要介绍了农田土壤Cd污染现状、来源、存在形式和危害,阐述了油菜修复Cd污染土壤的潜力及其可能的生理机制重点围绕"植物-土壤"系统,综述了影响和增强油菜修复能力的生物措施、土壤管理措施和其他农艺措施,并分析其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需要关注的研究方向。
刘聪[4](2021)在《沼液施用条件对土壤养分、生态风险与玉米产量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
李永顺[5](2021)在《嫩江市土壤硒含量及外源硒对大豆产品质的影响》文中认为
孙晓梵[6](2021)在《外源MeJA、氮素对狗牙根抗旱性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刘彦余[7](2021)在《稀土镧、铈对大豆籽粒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
张祎雯[8](2021)在《不同类型硒对水稻吸收转运镉的影响机制》文中研究说明
肖豆鑫[9](2021)在《基于纤维素/碳酸钙载体的功能化农药制剂构建及性能研究》文中指出传统农药制剂喷施到田间后,容易通过漂移、滚落、挥发、沉降等途径在环境中流失。为了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需要多次施药,导致大量农药在环境中累积,造成了潜在的环境污染与健康风险。环境响应性农药控释剂可以响应生物或非生物刺激,“按需”释放农药,从而具有持效期长、防治效果好、对非靶标生物毒性低等特点,因此对于提高农药有效利用率、降低环境风险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针对目前常规农药制剂高施低效、对非靶标生物毒性较大、环境风险较高等问题,探索以天然材料纤维素和碳酸钙为原料制备功能化农药载体,开展环境友好型农药新剂型的研究,以期为农药制剂开发提供理论指导,为提高农药与环境的相容性提供借鉴方案。本论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基于纤维素的氟虫腈改性制剂,可以提高农药有效利用率、显着降低对蜜蜂的急性接触毒性:采用化学交联法,将乙二胺接枝到羧甲基纤维素骨架制成胺化羧甲基纤维素载体。以对蜜蜂剧毒的苯基吡唑类杀虫剂氟虫腈为模式农药,利用溶剂挥发法将氟虫腈包封在改性纤维素载体中制成一种环保、安全的氟虫腈新剂型ACMCF。ACMCF在花生和黄瓜叶片的持留量分别是氟虫腈水乳剂的1.57倍和2.79倍,表明其具有较好的润湿铺展性和较高的叶面持留量。ACMCF对蜜蜂的急性接触毒性(LD50=0.151μg a.i./蜜蜂)远低于氟虫腈水乳剂(LD50=0.00204μg a.i./蜜蜂),对小菜蛾的胃毒活性与水乳剂相当。此外,ACMCF在土壤中的移动性比水乳剂弱,表明其可以降低氟虫腈对水生生物的潜在危害。因此,基于改性纤维素的功能性载体不仅可以提高农药有效利用率,还可以降低农药对非靶标生物的毒性,展现出潜在的应用前景。(2)以正十六烷为温控开关的毒死蜱微囊,可以持效防治害虫、降低毒死蜱对水生生物的毒性:基于温度与昆虫生长发育之间的密切关系,本章首次通过界面聚合法制备了以相变材料正十六烷为囊芯的温度响应性毒死蜱微囊CPF@CM。研究了CPF@CM的载药率和粒径分布,考察了不同温度下的农药释放性能和防治小菜蛾能力,分析了CPF@CM的润湿铺展能力和抗光降解性能,探究了CPF@CM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结果表明,最佳制备条件下,CPF@CM中毒死蜱载药率为33.1%,粒径为3.99±0.55μm。35°C时,CPF@CM中毒死蜱24 h累积释放率是15°C的2.34倍,微囊对小菜蛾3龄幼虫的48 h胃毒活性是15°C的1.71倍。根据释放动力学拟合结果,推测毒死蜱的释放是由囊芯溶解和囊壁溶胀破裂两个过程所控制。CPF@CM在黄瓜和花生叶片上的接触角为46°和60°,而对照毒死蜱水乳液在两种叶片上的接触角为55°和104°,表明CPF@CM具有良好的润湿铺展性。光降解实验中毒死蜱的72 h降解率是CPF@CM的2倍,证明微囊可以减缓毒死蜱在紫外光照射下的降解速度,提高农药在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此外,CPF@CM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相比毒死蜱原药降低了5.6倍,表明微囊可以降低农药对水生生物的潜在危害。该工作初步建立了以相变材料为开关的温度响应性农药控制释放理论,为控释农药制剂的开发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有效技术支撑。(3)以金属多酚包覆的碳酸钙复合材料为载体,负载咪鲜胺后制备的pH响应性微球可提高农药叶片持留量、持效防治油菜菌核病:基于油菜菌核病菌侵染油菜过程中释放草酸的原理,利用多孔碳酸钙优良的吸附性能、酸瓦解性能以及金属多酚络合物薄膜的黏附特性,以两者复合材料为载体负载咪鲜胺,制备出pH响应性控释剂PC@TA/Cu。释放实验表明,PC@TA/Cu在pH=3时,咪鲜胺的48 h释放量是中性条件下的1.63倍。叶片持留性实验表明,PC@TA/Cu在油菜和黄瓜叶片上的持留量分别是Pro@Ca CO3(负载咪鲜胺的碳酸钙)的1.50倍和1.49倍。PC@TA/Cu表面的金属多酚薄膜与叶片表面的基团存在相互作用力,致使其具有较高的持留量。最后通过菌丝生长速率法、活体盆栽、静态毒性法等手段探究PC@TA/Cu的抑菌效果和对非靶标生物的急性毒性。结果表明,喷施PC@TA/Cu 7天后,对油菜菌核病的防治效果比咪鲜胺水乳剂高10.9%。此外,PC@TA/Cu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比咪鲜胺低约4倍。本研究首次通过碳酸钙和金属多酚复合载体负载农药,为构建释放时间与剂量符合实际防控需求的农药新剂型、改善农药与环境的相容性提供了思路,对农业绿色发展及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李文静[10](2021)在《外源复合有机酸对菊芋耐铝的调控作用》文中研究指明菊芋(Helianthus tuberosus L.)属菊科向日葵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因其具有极强的抗逆性、营养价值高等特点在我国多地均有种植。近几十年来,随着酸雨频繁沉降,土壤酸化加剧,铝毒已成为南方酸性土壤中限制农作物生长的主要因素。有机酸分泌是植物适应铝毒胁迫的外部排斥铝的主要机制之一,其种类、数量与铝毒缓解程度密切相关。苹果酸、柠檬酸和草酸是多数植物响应铝毒的主要有机酸种类,也是植物适应铝毒环境的极佳螯合剂。本研究以江苏徐州菊芋和四川资阳菊芋为材料,采用土培法,确定苹果酸、柠檬酸和草酸三种有机酸组合缓解菊芋铝毒的最佳浓度,并从光合特性、抗氧化能力等方面明确复合有机酸缓解铝毒的效应和作用机制。研究结果如下:(1)以四川资阳菊芋为材料,采用土培法培养21 d,通过L9(34)正交实验表明300μmol/L苹果酸、700μmol/L柠檬酸和1000μmol/L草酸复合喷施处理的根相对伸长率最高,比单Al组增加103.26%,表明该种有机酸复合处理对菊芋铝毒缓解效果最好,作为后续实验的外源有机酸复合喷施浓度。(2)以江苏徐州菊芋(耐铝品种)和四川资阳菊芋(铝敏感品种)为材料进行土培实验,明确苹果酸、柠檬酸和草酸复合有机酸对铝胁迫下菊芋生长及光合损伤的缓解效果和作用机制。结果表明,Al处理7、14、21d,徐州菊芋和资阳菊芋根系和株高相对伸长率、根系和地上部的干物质积累量与对照相比显着降低。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荧光参数,叶片气孔导度(Gs)、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外源喷施复合有机酸(OA)后,徐州菊芋和资阳菊芋的根系和地上部相对伸长率比Al处理显着增加,地上部及根系干重增加89.69%、68.42%和148.39%、97.95%,叶面积最大增加16.86%和25.52%,Gs最大增加193.22%和195.45%,叶绿素含量升高,Pn和Tr均有所回升。表明外源复合有机酸处理减缓铝毒害对PSII反应中心的破坏,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铝毒引起的光合抑制和光合结构受损,提高叶片蒸腾速率和净光合速率,降低铝胁迫对菊芋叶片光合系统的干扰,使得光合作用可正常进行。(3)采用土培实验,叶面喷施苹果酸、柠檬酸和草酸,以探究复合有机酸对铝胁迫下菊芋生理响应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徐州菊芋和资阳菊芋的根系活力在Al处理第21 d降低37.25%和57.96%,叶片脯氨酸含量升高155.56%和94.83%。SOD活性增加,CAT活性最大降幅分别为24.69%和24.74%,MDA含量显着增加92.61%和131.96%。叶面喷施复合有机酸后,徐州菊芋和资阳菊芋Al+OA处理组较单Al组根系活力最大增长率达43.14%和74.36%,Al诱导的脯氨酸含量增加得到有效缓解,抗氧化酶活性升高,抗氧化物质抗坏血酸(As A)、谷胱甘肽(GSH)最大增长率为22.00%和25.00%、51.96%和81.01%,MDA减少25.51%和30.44%。表明外源施用有机酸可增强菊芋的保护酶活性和增加抗氧化物质含量,提高抗氧化能力,降低菊芋在铝毒生境下的膜脂过氧化程度。(4)通过外源施用复合有机酸,研究有机酸对铝胁迫下菊芋根尖Al积累及根系有机酸和可溶性糖分泌的影响。Al胁迫下徐州菊芋和资阳菊芋的Al含量比对照升高32.21和36.13倍。根系柠檬酸和草酸分泌量分别比对照增加43.94%和32.63%、120.63%和38.91%。进行外源有机酸喷施处理后,徐州菊芋和资阳菊芋的根尖Al含量比单Al处理减少17.26%和27.66%,根系柠檬酸、苹果酸和草酸分泌量最大上升22.38%和40.24%、86.11%和44.18%、52.31%和59.69%,根系可溶性糖含量显着增加。表明外源复合有机酸可改善菊芋生长、降低根尖铝含量,提高菊芋柠檬酸、草酸和苹果酸、可溶性糖的根系分泌能力,以应对铝毒对菊芋生长带来的不利影响。
二、UPTAKE OF SOIL-, FOLIAR-ANDPOD-APPLIED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BY RAPE ( Brassica napus L.)(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UPTAKE OF SOIL-, FOLIAR-ANDPOD-APPLIED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BY RAPE ( Brassica napus L.)(论文提纲范文)
(1)外源芸苔素内酯对不同基因型杂交稻开花期耐热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与试验地概况 |
1.2 试验设计 |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1.3.1 产量及其构成 |
1.3.2 花粉活力 |
1.3.3 AsA、GHS含量和GlyⅠ活性测定 |
1.3.4 RNA提取和实时荧光定量 |
1.4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产量及其构成因子 |
2.2 高温和激素处理影响花粉活力 |
2.3 抗氧化能力及相关基因表达 |
3 讨论 |
4 结论 |
(2)宛氏拟青霉SJ1提取物调控作物硝态氮代谢机制及控释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提高氮素利用率的意义 |
1.1.1 氮素对植物的重要意义 |
1.1.2 氮利用率低的危害 |
1.2 植物吸收、转运、利用硝态氮路径及其信号调控机制 |
1.2.1 植物吸收、转运、利用硝态氮的路径 |
1.2.2 植物体内硝态氮转运和同化的分子系统及主要功能 |
1.2.3 硝态氮信号调控的研究 |
1.2.4 氮素与激素信号交互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 |
1.3 植物内生菌提取物在农业应用研究的进展 |
1.3.1 植物内生菌提取物在农业上应用的前景分析 |
1.3.2 宛氏拟青霉SJ1 提取物(PVSE)的研究进展 |
1.4 包膜控释肥料应用优势及发展方向 |
1.4.1 包膜控释尿素应用的优势 |
1.4.2 发展功能型控释肥料的意义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6 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PVSE提取、表征和分离纯化的构建 |
2.1.1 试验材料与设备 |
2.1.2 PVSE的理化性质分析 |
2.1.3 PVSE 的稳定高效提取方法的建立 |
2.1.4 PVSE液相指纹图谱的表征 |
2.1.5 PVSE的酶联免疫表征 |
2.1.6 PVSE活性组分的液相分离纯化及验证 |
2.2 PVSE调控拟南芥硝态氮代谢的通路构建 |
2.2.1 试验材料和仪器 |
2.2.2 植物培养方法 |
2.2.3 表型采集及分析的方法 |
2.2.4 转录组数据采集 |
2.2.5 差异基因表达量热图和功能的分析 |
2.2.6 q-PCR验证 |
2.2.7 理化指标采集及分析 |
2.3 PVSE调控氮代谢路径在作物上的验证 |
2.3.1 PVSE在不同氮水平影响小白菜氮代谢的室内验证 |
2.3.2 不同PVSE水平调控小白菜氮代谢的室内验证 |
2.3.3 PVSE调控小白菜氮代谢路径的大田验证 |
2.4 PVSE控释技术开发 |
2.4.1 PVSE与普通控释尿素协同增效的氮浓度探究 |
2.4.2 控释PVSE包膜尿素肥料的制备 |
2.4.3 控释PVSE包膜尿素中PVSE和尿素的释放率检测 |
2.4.4 控释PVSE包膜尿素在大田的生测评价 |
3 结果与分析 |
3.1 PVSE提取、表征和分离纯化方法的技术体系的集成 |
3.1.1 PVSE理化性质 |
3.1.2 液态超声结合响应面技术提高PVSE产量 |
3.1.3 PVSE的相似度评价技术 |
3.1.4 PVSE的特异性表征技术 |
3.1.5 PVSE组分的保活分离纯化 |
3.2 P4 对拟南芥氮代谢调控的机理 |
3.2.1 PVSE与氮水平互作对拟南芥表观型的影响 |
3.2.2 P4 对拟南芥转录组的影响及调控路径 |
3.2.3 P4 介导拟南芥氮代谢调控和激素路径的机理验证 |
3.2.4 P4 结构的鉴定 |
3.3 PVSE调控作物氮代谢机理的验证 |
3.3.1 不同氮水平下PVSE对小白菜氮代谢及生长的影响 |
3.3.2 不同浓度PVSE对小白菜功能蛋白合成和生长的影响 |
3.3.3 PVSE对大田小白菜生长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
3.4 控释PVSE肥料的制备及大田评价 |
3.4.1 PVSE与控释氮素配伍对玉米协同增效 |
3.4.2 控释PVSE对甘薯生长和氮利用的影响 |
4 讨论 |
4.1 指纹图谱和酶联免疫技术保证了 PVSE 的组成稳定性和特异性 |
4.2 PVSE 调控了作物硝态氮的同化和氮转运 |
4.3 PVSE 同时介导了激素途径来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 |
4.4 PVSE 和尿素的双重控释对作物增产增效 |
5 结论 |
6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申请专利情况 |
1.发表论文 |
2.申请和授权专利 |
3.待发表论文 |
(3)利用油菜修复农田镉污染土壤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
1 油菜对镉污染土壤的修复潜力及其机理 |
2 油菜修复镉污染土壤能力的基因型差异与分子调控 |
2.1 基因型差异 |
2.2 镉胁迫相关基因的表达调控和转基因 |
3 增强油菜对镉污染土壤修复能力的管理措施 |
3.1 螯合剂调理 |
3.2 有机质调节 |
3.3 无机肥应用 |
3.4 微生态调控 |
3.5 生长调节剂的应用 |
3.6 其他农艺措施 |
4 结论与展望 |
(9)基于纤维素/碳酸钙载体的功能化农药制剂构建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术语和缩略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引言 |
1.2 农药控缓释载体材料的研究进展 |
1.2.1 无机材料 |
1.2.2 高分子材料 |
1.3 农药控缓释制剂对非靶标生物毒性的研究进展 |
1.4 刺激响应性农药控释剂的研究进展 |
1.4.1 非生物刺激响应性控释剂 |
1.4.2 生物刺激响应性控释剂 |
1.4.3 多因子响应性控释剂 |
1.5 论文研究内容与意义 |
第二章 基于改性纤维素的氟虫腈制剂制备及生物应用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试剂和材料 |
2.2.2 仪器与设备 |
2.2.3 羧甲基纤维素(CMC)的合成 |
2.2.4 胺化羧甲基纤维素(ACMC)的合成 |
2.2.5 氟虫腈纤维素制剂(ACMCF)和氟虫腈水乳剂(Fipronil EW,FE)的制备 |
2.2.6 叶面接触角和持留量测试 |
2.2.7 意大利蜜蜂急性接触毒性试验 |
2.2.8 生物活性测定 |
2.2.9 土壤淋溶研究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ACMCF的制备及结构表征 |
2.3.2 ACMCF的形貌分析 |
2.3.3 叶片铺展和润湿性能 |
2.3.4 意大利蜜蜂急性接触毒性 |
2.3.5 生物活性 |
2.3.6 土壤迁移性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温度响应性毒死蜱微囊的制备及持效防治小菜蛾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试剂和材料 |
3.2.2 仪器与设备 |
3.2.3 纳米纤维素(NFC)的制备 |
3.2.4 毒死蜱微囊(CPF@CM)的制备 |
3.2.5 CPF@CM载药率测试和体外释放实验 |
3.2.6 释放动力学拟合 |
3.2.7 微囊叶片铺展性实验 |
3.2.8 生物活性 |
3.2.9 斑马鱼急性毒性 |
3.2.10 光稳定性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CPF@CM形貌表征 |
3.3.2 CPF@CM结构和热性能分析 |
3.3.3 体外释放及动力学分析 |
3.3.4 叶片铺展性 |
3.3.5 生物活性 |
3.3.6 斑马鱼急性接触毒性 |
3.3.7 光稳定性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pH响应性咪鲜胺微球的制备及持效防治油菜菌核病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试剂和材料 |
4.2.2 仪器与设备 |
4.2.3 pH响应性载体的合成及活性物质的负载 |
4.2.4 PC@TA/Cu载药率测试和pH响应释放探究 |
4.2.5 叶片持留量 |
4.2.6 生物活性实验 |
4.2.7 斑马鱼急性毒性实验 |
4.2.8 载体生物安全性探究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形貌及制备过程分析 |
4.3.2 结构分析 |
4.3.3 叶片黏附性 |
4.3.4 释放动力学及机理分析 |
4.3.5 生物活性 |
4.3.6 生物安全性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创新点 |
5.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10)外源复合有机酸对菊芋耐铝的调控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铝对植物的毒害作用 |
1.1.1 铝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
1.1.2 铝对植物光合特性的影响 |
1.1.3 铝对植物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
1.2 植物根系有机酸分泌对铝毒的响应和调控作用 |
1.2.1 植物根系有机酸分泌对铝毒的响应 |
1.2.2 有机酸对植物生长的作用 |
1.2.3 有机酸缓解植物铝毒的作用机理 |
1.3 问题的提出 |
1.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铝胁迫下有机酸对菊芋生长和光合特性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方案 |
2.1.2 相对根长、相对株高及叶面积的测定 |
2.1.3 干物质积累量的测定 |
2.1.4 叶绿素含量及叶绿素荧光参数测定 |
2.1.5 叶片光合指标等的测定 |
2.1.6 数据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复合有机酸最佳浓度筛选 |
2.2.2 铝胁迫下复合有机酸改善菊芋生长和光合作用 |
2.2.3 铝胁迫下复合有机酸提高菊芋叶片叶绿素合成能力 |
2.2.4 铝胁迫下复合有机酸对菊芋叶片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
2.2.5 复合有机酸降低铝对菊芋光合系统的损伤 |
2.3 讨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铝胁迫下有机酸对菊芋抗氧化特性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与培养方法 |
3.1.2 菊芋根系活力的测定 |
3.1.3 叶片脯氨酸含量的测定 |
3.1.4 叶片MDA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的测定 |
3.1.5 叶片抗坏血酸(ASA)和谷胱甘肽(GSH)测定 |
3.1.6 数据处理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复合有机酸对铝胁迫下菊芋根系活力的影响 |
3.2.2 复合有机酸对铝胁迫下菊芋叶片脯氨酸的调控 |
3.2.3 复合有机酸对铝胁迫下菊芋叶片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3.2.4 复合有机酸减轻铝对菊芋叶的氧化损伤 |
3.3 讨论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铝胁迫下复合有机酸对菊芋根系分泌物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与培养方法 |
4.1.2 根尖Al含量的测定 |
4.1.3 根系分泌物的收集与测定 |
4.1.4 数据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复合有机酸对铝胁迫下菊芋根尖Al含量的影响 |
4.2.2 复合有机酸对铝胁迫下菊芋根系分泌有机酸能力的影响 |
4.3 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5.3 主要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UPTAKE OF SOIL-, FOLIAR-ANDPOD-APPLIED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BY RAPE ( Brassica napus L.)(论文参考文献)
- [1]外源芸苔素内酯对不同基因型杂交稻开花期耐热性的影响[J]. 宋佳谕,陈宇眺,洪晓富,闫川. 核农学报, 2021(12)
- [2]宛氏拟青霉SJ1提取物调控作物硝态氮代谢机制及控释效应研究[D]. 王庆彬. 山东农业大学, 2021
- [3]利用油菜修复农田镉污染土壤的研究进展[J]. 梁效贵,黄国勤. 生态科学, 2021
- [4]沼液施用条件对土壤养分、生态风险与玉米产量的影响[D]. 刘聪. 东北农业大学, 2021
- [5]嫩江市土壤硒含量及外源硒对大豆产品质的影响[D]. 李永顺. 东北农业大学, 2021
- [6]外源MeJA、氮素对狗牙根抗旱性影响[D]. 孙晓梵. 新疆农业大学, 2021
- [7]稀土镧、铈对大豆籽粒品质的影响[D]. 刘彦余. 东北农业大学, 2021
- [8]不同类型硒对水稻吸收转运镉的影响机制[D]. 张祎雯. 安徽农业大学, 2021
- [9]基于纤维素/碳酸钙载体的功能化农药制剂构建及性能研究[D]. 肖豆鑫. 浙江大学, 2021(01)
- [10]外源复合有机酸对菊芋耐铝的调控作用[D]. 李文静. 浙江师范大学,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