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参皂甙抗脾虚动物胃肠细胞损伤机理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姜立娟[1](2021)在《经典名方玉液汤通过PI3K/AKT信号途径改善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指出背景: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的主要病理机制,在2型糖尿病患者,约90%以上伴有胰岛素抵抗,所以改善胰岛素抵抗成为延缓、治疗2型糖尿病的关键。玉液汤是中医经典名方,研究证实,其具有降低血糖、抑制炎症反应、改善胰岛素抵抗等药理作用,临床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疗效确切,但其作用机制尚缺乏深入研究。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对玉液汤治疗2型糖尿病作用机制以及相关信号通路进行预测。结合体内外实验,观察玉液汤对高脂饮食联合STZ诱导的T2DM大鼠和棕榈酸诱导的IR-HepG2细胞胰岛素抗的改善作用,进而以网络药理学所预测的PI3K/AKT信号通路为切入点,探究玉液汤改善2型糖尿病肝脏胰岛素抵抗的作用机制。方法:1.通过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究玉液汤治疗2型糖尿病的作用机制:依托TCMSP、Swiss target prediction等数据库查询玉液汤的有效化合物成分和相应的靶蛋白;利用Gene Cards数据库筛选2型糖尿病的差异基因,然后对二者的共同靶点进行GO富集分析及KEGG通路分析,应用String平台及Cytoscape3.7.2软件构建蛋白互作网络,利用Cytoscape3.7.2软件构建中药-成分-靶点-疾病网络图,以及靶点-富集通路网络图筛选核心化合物、靶点以及通路,最后通过分子对接技术对核心靶点和化合物进一步模拟验证两者结合性。2.体内实验:通过高脂饮食喂养4周联合STZ(35mg/kg)注射建立SD大鼠T2DM IR模型。将造模成功的60只T2DM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二甲双胍组和玉液汤高、中、低剂量组,每组12只,另设正常组10只,各组大鼠给予相应药物干预,定期检测各组大鼠体重、空腹血糖变化;并且分别于7周末和8周末对大鼠行口服葡萄糖耐量及空腹胰岛素耐量测定,对其曲线下面积进行评估。干预8周后进行大鼠取材,腹主动脉采血并分离血清。检测血清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胰岛素水平,评估胰岛素抵抗指数,检测血脂(TC、TG、LDL、HDL)水平、肝功(ALT、AST、ALP、TP)水平;对肝脏进行称重,计算脏器系数,检测肝组织糖原含量及肝脏病理形态学改变。通过观察以上指标明确玉液汤调节T2DM IR大鼠糖脂代谢紊乱,减轻胰岛素抵抗,保护肝脏损伤的作用。为进一步明确玉液汤改善T2DM肝脏胰岛素抵抗的作用机制,采用ELISA检测肝脏组织内TNF-α、IL-6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肝脏PI3K/AKT信号通路关键蛋白IRS-1、GSK3β、AKT、PI3K p110a及其磷酸化蛋白表达水平,并且采用qRT-PCR法检测IRS-1、PI3K、AKT、GSK3βmRNA相对表达量。3.体外实验:采用0.25mM棕榈酸诱导HepG2细胞24h建立IR-HepG2细胞模型。通过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细胞葡萄糖消耗量,最终确定100μg/ml、200μg/ml、400μg/ml分别作为玉液汤低、中、高浓度组,开展后续实验。葡萄糖氧化酶法和蒽酮法分别检测IR-HepG2葡萄糖消耗量和糖原含量。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肝组织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IRS-1、p-IRS-1、PI3K p110a、p-PI3K、AKT、p-AKT、GSK3β和p-GSK3β表达水平,并且采用qRT-PCR法检测G6pase、GSK3β、AKT、IRS-1、PI3K mRNA表达水平,通过体内实验对网络药理学和动物实验结果进一步验证。结果:1.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结果:经过网络药理学分析,最终筛选出玉液汤核心化合物108个,药物-疾病共同靶点117个,富集信号通路152条。分子对接结果显示玉液汤中的核心化合物与PI3K/AKT信号通路中的AKT1、GSK3β具有较好的结合性。2.体内实验结果:(1)与模型组比较,玉液汤各组T2DM大鼠体质量明显增加,FBG、Hb A1c、FINS、HOMA-IR明显降低(P<0.05),ISI水平显着升高(P<0.05),血清中ALT、TC、TG水平降低(P<0.05),玉液汤能够调节糖脂代谢、增加胰岛素敏感性;(2)玉液汤改善肝脏组织形态,减轻肝脏系数,增加肝糖原合成含量;(3)ELISA结果显示:玉液汤高剂量组与二甲双胍组T2DM大鼠肝脏TNF-α、IL-6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1);(4)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玉液汤及二甲双胍组都能够上调T2DM大鼠肝脏IRS-1、p-IRS-1、PI3K、p-PI3K、AKT、p-AKT蛋白表达,下调GSK3β、p-GSK3β蛋白表达(P<0.05或P<0.01)。其中,玉液汤高剂量组显着上调IRS-1、PI3K、p-PI3K蛋白表达(P<0.01),下调p-GSK3β表达(P<0.01),玉液汤中剂量组显着上调p-IRS-1表达,增强p-AKT表达(P<0.01)。(5)qRT-PCR结果显示:玉液汤各组及二甲双胍组均可不同程度上调PI3K mRNA表达量,降低IRS-1、GSK3βmRNA表达量(P<0.01)。其中玉液汤高剂量组显着下调IRS-1mRNA、上调PI3K mRNA表达(P<0.01),玉液汤低剂量组显着下调GSK3βmRNA表达水平(P<0.01)。3.体外实验结果:HepG2细胞经0.25 mM棕榈酸处理24h后,细胞葡萄糖消耗量明显增加,糖原含量明显减少(P<0.05),提示IR-HepG2细胞模型成功建立。应用不同浓度玉液汤干预IR-HepG2细胞,根据葡萄糖消耗量和糖原含量确定玉液汤400、200、100μg/ml作为高、中、低浓度进行分子机制研究。qRT-PCR结果显示:玉液汤高浓度组下调IR-HepG2细胞G6Pase mRNA、GSK3βmRNA表达(P<0.05),上调IRS-1mRNA、PI3K mRNA表达水平(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玉液汤各组能够上调AKT、IRS-1及p-IRS-1蛋白表达(P<0.05),下调GSK3β、p-GSK3β的表达(P<0.05),其中,玉液汤高浓度组能够显着抑制GSK3β、p-GSK3β蛋白表达水平(P<0.01)。此外,玉液汤低浓度组能够上调PI3K及其磷酸化蛋白表达(P<0.05),结果与二甲双胍组相似。结论:1.玉液汤可能通过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发挥对2型糖尿病的治疗作用,分子对接结果显示玉液汤中的核心化合物与PI3K/AKT信号通路中的AKT1、GSK3β具有较好的结合性。2.玉液汤能够调节T2DM大鼠的糖脂代谢紊乱,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胰岛素抵抗,保护肝脏损伤。3.玉液汤通过上调IRS-1、p-PI3K、PI3K、p-AKT、AKT蛋白表达、下调GSK3β蛋白及mRNA水平,改善肝脏组织胰岛素传递信号的水平,减轻肝脏炎症反应和胰岛素抵抗,改善T2DM。4.玉液汤可以调节IR-HepG2细胞中的关键酶来促进糖原合成和减少糖异生,通过激活PI3K/AKT途径改善PA诱导的HepG2细胞胰岛素抵抗。
孙成成[2](2021)在《基于线粒体相关蛋白通路探讨参麻益智方对血管性认知障碍大鼠的作用机制》文中研究表明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是包括一系列因血管因素引起或导致的认知能力下降的综合征,涵盖了与血管疾病相关的所有类型的认知障碍,范围从轻度认知障碍到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D)。目前,由于临床表现的异质性和当前诊断标准的局限性,VCI的流行病学较难开展,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及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上升,VCI的发病率和患病率也不断上升。VCI病因及病理机制复杂,与机体炎症反应、自由基损伤、胆碱能受损、细胞凋亡及遗传等因素密切相关,但VCI仍被认为是可以防治的。目前,VCI的主要治疗方法是通过治疗脑血管疾病和其他VCI危险因素(例如高血压和糖尿病)来预防,目前尚无可改善疾病的有效药物治疗方法。本课题组拟定了防治VCI的中药复方—参麻益智方,已批准为医疗机构应用传统工艺配制中药制剂备案(备案号:Z20200005000)。该方由人参、天麻、鬼箭羽、川芎组成,具有益气增智、活血化瘀的功效。前期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表明参麻益智方可以改善VCI大鼠及患者认知和神经功能。由此,本研究以参麻益智方作为干预药物,观察其对VCI模型大鼠的学习记忆和认知能力的影响及其对脑组织线粒体的超微结构和AMPK/PPARα/PGC-1α/UCP2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其对脑组织能量代谢的作用机制,为其防治VCI提供科学依据。目的确定参麻益智方的提取工艺及主要有效成分;观察参麻益智方对双侧颈总动脉结扎造成慢性脑缺血致血管性认知障碍模型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和炎症因子及氧化应激相关指标的影响;探讨慢性脑低灌注大鼠脑能量代谢和线粒体障碍相关蛋白AMPK、PPARα、PGC-1α、UCP2的病理机制及参麻益智方的干预效应机制及可能的作用靶点。方法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系统(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LC-MS)分析参麻益智方的主要化学成分。SPF级SD大鼠70只,雌雄各半,采用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法制备慢性脑缺血模型,手术成功后筛选认知障碍的大鼠按随机数字表分成4组:模型对照组(Model)、盐酸多奈哌齐组(Donepezil)(0.45 mg/kg体质量)、参麻益智方高剂量组(SMYZ-H)(11.88 g生药/kg体质量)和参麻益智方低剂量组(SMYZ-L)(2.97g生药/kg体质量)。另设假手术组(Sham),每组各10只大鼠。灌胃给药,模型对照组和假手术组给予等体积纯净水灌胃,连续灌胃8周后进行相关指标检测。Morris水迷宫(Morris water maze,MWM)检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HE染色法观察大鼠海马CA1区病理形态学改变;比色法检测血清中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Ach)、乙酰胆碱酯酶(acetylcholinesterase,AchE)含量;酶联免疫法测定大鼠血清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necrosisfactor-α,TNF-α)含量;比色法检测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dismutase,SOD)含量;非酶促免疫法检测谷胱甘肽过氧化物还原酶(glutathioneperoxidase,GSH-PX)含量。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线粒体的超微结构和形态改变;脑组织中提取线粒体进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检测AMPK、PPARα、PGC-1α、UCP2、ATP5AmRNA表达的水平;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WB)检测 AMPK、pAMPK、PPARα、PGC-1α、UCP2、ATP5A 蛋白的表达。结果1参麻益智方成分稳定明确课题组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系统分析了参麻益智方的主要化学成分,并结合文献报道,确定了参麻益智方中人参皂苷、天麻素、阿魏酸、原儿茶酸、β-谷甾醇等多种主要化学成分。2参麻益智方对VCI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2.1参麻益智方对VCI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定位航行实验:与第1天相比,所有大鼠在训练第2天的逃避潜伏期(escape latency,EL)均明显缩短(P<0.05,P<0.01),提示所有大鼠均表现出一定的学习记忆能力。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第三天开始EL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提示模型组大鼠的空间学习能力明显下降;与模型组比较,参麻益智方高剂量组和盐酸多奈哌齐组EL均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提示参麻益智方和盐酸多奈哌齐均可提高VCI大鼠的空间学习能力。空间探索实验: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穿越原平台次数、目标象限停留时间、目标象限活动路程均显着减少,统计学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盐酸多奈哌齐组和参麻益智方高剂量组穿越原平台次数均显着增加,参麻益智方高剂量组目标象限停留时间、目标象限活动路程均显着增加,统计学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P<0.01)。2.2参麻益智方对VCI大鼠海马CA1区病理形态的影响光学显微镜下海马组织显示,假手术组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排列整齐,连接紧密,胞内结构完整,胞膜清晰,胞质丰富,核膜、核仁较明显,未见神经元变性或坏死。模型组大鼠的海马CA1区神经元排列散乱、稀疏,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层次减少,部分出现核固缩现象,可见细胞空泡变性,甚至坏死现象。盐酸多奈哌齐组、参麻益智方低、高剂量组海马CA1区神经元排列较模型组有一定的改善,细胞数量较模型组有明显增加,细胞结构较完整,细胞膜较为清晰,偶见细胞空泡变性,少有细胞坏死现象。2.3参麻益智方对VCI大鼠血清Ach、AchE含量的影响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Ach含量显着减少,AchE含量显着增多,统计学比较有显着差异(P<0.01);与模型组比较,盐酸多奈哌齐组和参麻益智方高剂量组Ach含量均显着增加,统计学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P<0.01);盐酸多奈哌齐组和参麻益智方高剂量组AchE含量显着减少,统计学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P<0.01)。各给药组之间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2.4参麻益智方对VCI大鼠血清炎症因子IL-1β、TNF-α含量的影响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IL-1β、TNF-α含量均显着增加,统计学比较有显着差异(P<0.01);与模型组比较,盐酸多奈哌齐组和参麻益智方低、高剂量组IL-1β含量均显着减少,统计学比较有显着差异(P<0.01);盐酸多奈哌齐组和参麻益智方低、高剂量组TNF-α含量均显着减少,统计学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P<0.01)。2.5参麻益智方对VCI大鼠血清GSH、MDA、SOD、GSH-PX含量的影响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GSH、GSH-PX含量均显着减少,MDA含量均显着增加,统计学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盐酸多奈哌齐组和参麻益智方高剂量组GSH、GSH-PX含量均显着增加,MDA含量均显着减少,统计学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P<0.01);参麻益智方高剂量组SOD含量均显着增加,统计学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P<0.01)。各给药组之间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3参麻益智方对VCI大鼠脑组织线粒体的影响3.1参麻益智方对VCI大鼠脑组织线粒体数量的影响参麻益智方干预后荧光显示线粒体数量有一定程度的增加,说明参麻益智方能增加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所致的VCI大鼠的线粒体数量。3.2参麻益智方对VCI大鼠脑组织线粒体超微结构的影响假手术组大鼠脑组织线粒体结构基本正常,排列整齐,膜形态基本完整,线粒体嵴致密,无明显肿胀和空泡形成。模型组大鼠脑组织线粒体结构明显改变,线粒体膜模糊,部分膜出现破裂,线粒体嵴断裂,疏松溶解,并伴有基质颗粒减少或消失。盐酸多奈哌齐组和参麻益智方高剂量、低剂量组线粒体结构明显改善,线粒体膜总体清晰,线粒体嵴基本完整,说明参麻益智方可以改善VCI大鼠脑组织线粒体结构。3.3参麻益智方对VCI大鼠脑组织线粒体关键蛋白AMPK、PPARα、PGC-1α、UCP2、ATP5A 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AMPK、PPARα、PGC-1α和ATP5A mRNA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P<0.01)。参麻益智方干预后,AMPK、PPARα、PGC-1α和ATP5A mRNA的表达均较模型组显着升高(P<0.05,P<0.01)。模型组UCP2mRNA表达高于假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盐酸多奈哌齐组、参麻益智方高剂量组(SMYZ-H)和参麻益智方低剂量组(SMYZ-L)UCP2mRNA表达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3.4参麻益智方对VCI大鼠脑组织线粒体关键蛋白AMPK、pAMPK、PPARα、PGC-1α、UCP2、ATP5A蛋白表达的影响与假手术比较,模型组pAMPK、PPARα、PGC-1α、UCP2、ATP5A蛋白表达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参麻益智方高剂量组(SMYZ-H)pAMPK、PPARα、PGC-1α、UCP2、ATP5A蛋白表达水平均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而AMPK蛋白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提示AMPK可能通过磷酸化参与此途径。结论1确定了参麻益智方的最佳提取工艺及主要化学成分,为探讨其防治VCI的药理作用和机制研究提供了化学物质基础。2脑组织线粒体结构改变和能量代谢障碍可能是VCI的重要病理基础。3参麻益智方具有提高慢性脑低灌注致VCI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作用,并改善海马组织的病理形态,保护神经元,增强胆碱能系统功能,抑制炎症反应,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其作用机制和提高线粒体关键蛋白AMPK、PPARα、PGC-1α、UCP2的表达,改善脑组织能量代谢相关。
蒋里[3](2021)在《基于壮火食气病机的黄连-人参“药对”对2型糖尿病肠道菌群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Meta分析评价中医清热益气法的有效性,通过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观察中医清热益气法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及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1.选取英文关键词“Type 2 diabetes”、“TCM”、“clear Heat”、“supplement Qi”、“Replacement therapy”及中文关键词“2型糖尿病”、“中药”、“中草药”、“清热”、“清热益气”、“益气”、“补气”等进行检索,纳入中医“清热益气”药物结合西医标准治疗辅助干预2型糖尿病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采用ReviewManager5.3对筛选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进行结局指标评价。主要指标如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等,次要指标如血脂、C反应蛋白等。2.临床研究采取随机、双盲、平行对照试验方法,试验组及对照组分别予以黄连人参颗粒剂及中药模拟剂。两组患者同时进行糖尿病教育,给予生活方式干预,经过基础血糖控制,避免使用对肠道菌群有明显影响的降糖药物,干预疗程均为12周,测量患者前后疗效指标、炎症指标及安全指标。疗效指标如血糖、血脂、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胰岛素等,安全指标如肝功、肾功等;炎症指标如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C-反应蛋白等。3.常温取样法采集粪便标本,-80℃冰箱内冻存。对临床样本进行16S rRNA测序,重点分析OTU聚类、物种注释、α-多样性、β-多样性及LDA Effect Size 差异评分。结果:1.Meta分析共纳入15项研究,1440名受试者,结果显示,中医清热益气法合并标准治疗可显着改善中医证候、降低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餐后血糖、血清总胆固醇及甘油三酯水平。2.临床研究纳入患者31例,治疗组16例,对照组15例。结果表明,治疗组黄连-人参“药对”能安全有效降低患者餐后2小时血糖水平。在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治疗组与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但有一定降低趋势;在空腹血糖水平治疗组前后无统计学差异,但治疗前后的差值与对照组前后的差值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同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对BMI水平的降幅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对甘油三酯及低密度脂蛋白显示出一定的下降趋势;能显着减少空腹胰岛素分泌(P=0.02),降低胰岛素抵抗指数(P=0.006);对炎症因子CRP的降幅具有统计学差异(P=0.04),对TNF-α、IL-6显示出一定的下降趋势。3.试验纳入样本31例,治疗组16例,对照组15例,ZLA、DZA分别指治疗组、对照组服药前,ZLB、DZB指治疗组、对照组服药后。OTU聚类结果显示,ZLB相比ZLA增加新OTU 6个,减少原OTU 12个,DZB相比DZA增加新OTU 16个,减少原OTU 5个。α-多样性箱型图显示,DZB较DZA菌群异质性明显增加,ZLB较ZLA菌群异质性明显减少,ZLA与ZLB组间差异值最大。β-多样性PCA图显示,ZLB较ZLA较为集中,DZB较DZA较为分散。LDA Effect Size分析显示,ZLA与ZLB比较,丰度明显增加的菌群是益生菌Bacilli(杆菌纲)及Lactobacillales(乳酸杆菌目),明显减少的菌属是Ruminiclostridium9(瘤胃梭菌属)、ruminantiumgroup(真杆菌属)、Eubacteriumventriosumgroup(凸腹真杆菌属)、Holdemania(霍尔德曼氏菌属)及Porphyromonadaceae(紫单胞菌科)。Ruminiclostridium9(瘤胃梭菌属)和Eubacteriumventriosumgroup(凸腹真杆菌属)是其中相对丰度最多的两种条件致病菌菌属,治疗后相对丰度的平均数分别为0.01%及0.07%。结论:1.Meta分析结果证明,中医清热益气法合并标准治疗可显着改善中医证候,降低糖化血红蛋白,降低空腹及餐后血糖,降低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及总胆固醇。2.黄连-人参“药对”可有效降低餐后2小时血糖,减轻胰岛素抵抗、降低BMI及CRP水平。3.黄连-人参“药对”可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的肠道菌群物种数量、菌群的总丰富度及异质性,降低条件致病菌丰度,增加益生菌丰度。
龙思丹[4](2021)在《基于风险分层肠腺瘤患者舌象特征与LTB4/BLT1轴的相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风险结直肠腺瘤(Colorectal adenomas,CRA)患者的舌象特征、LTB4/BLT1表达差异及联系,为中医舌诊在肠道癌前病变中的运用提供客观依据,并探讨LTB4/BLT1轴参与肠腺瘤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2019年3月至2020年1月,在北京某三甲医院消化科门诊及病房来连续招募CRA患者,并参照《息肉切除术后结肠镜检查的指导原则:美国结直肠癌多社会工作组和美国癌症学会的共识》将肠腺瘤患者分为低风险腺瘤(Low-risk adenoma,LRA)和高风险腺瘤(High-risk adenoma,HRA)两组,同时向社会招募志愿者作为健康对照(Healthy control,HC)。通过问卷调查和检查报告,收集志愿者的一般情况、结肠内镜及病理报告以筛选入组对象。通过智能健康镜采集舌象照片,同时收集入组者的血清标本和肠粘膜组织,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免疫组织化学法(Immunohistochemistry,IHC)完成炎症因子及其受体(LTB4/BLT1)的检测。运用SPSS 26.0进行数据处理,分析比较不同风险组别之间的舌象特征及LTB4/BLT1的表达水平,并进一步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1.临床资料①年龄和性别舌象研究纳入150例,健康对照、低风险、高风险各50例。LTB4/BLT1研究纳入75例,均来自于舌象研究参与者,健康对照、低风险、高风险各25例。三组间性别、年龄无显着差异(P>0.05)。②肥胖相关指标 体重指数及腰臀比在三组间分布均无显着差异(P>0.05)。③肠腺瘤检出史 初发者占比90%,复发者10%,其中高风险组复发4例,低风险组复发1例。2.内镜下特征①息肉数量50例腺瘤患者共检出165枚息肉,低风险组25例检出40枚、高风险组25例检出125枚。其中单发息肉占26%,2-3枚息肉占44%,3枚以上息肉占30%。②息肉大小统计单次检查直径最大的息肉,小息肉(48%)>中等息肉(32%)>大息肉(12%)>微小息肉(8%)。低风险组微小息肉3例(12%),小息肉22例(88%);高风险组微小息肉1例(4%),小息肉2例(8%),中等大小息肉16例(64%),大息肉6例(24%)。③息肉形态统计单次检查直径最大的息肉,山田Ⅰ型14例(28%),山田Ⅱ型17例(34%),山田Ⅲ型8例(16%),山田Ⅳ型11例(22%)。其中,低风险组Ⅰ型8例(32%),Ⅱ型9例(36%),Ⅲ型4例(16%),Ⅳ型4例(16%);高风险组Ⅰ型6例(24%),Ⅱ型8例(32%),Ⅲ型4例(16%),Ⅳ型7例(28%)。组间山田分型分布无显着差异(P>0.05)。④息肉位置统计单次检查直径最大的息肉,不同风险组息肉的位置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92>0.05),但乙状结肠部位检出高风险肠腺瘤的概率更高(60%VS 48%)。3.病理结果统计单次检查直径最大的息肉,Shinya分级方面,管状腺瘤39例占78%,绒毛管状10例占比20%,绒毛状1例占2%;Morson分级方面,轻度不典型增生17例占34%,中度不典型增生30例占60%,重度不典型增生3例占6%。4.中医舌象相关结果①舌色比较:腺瘤组红舌的检出率高于对照组(40%VS 22%,P<0.05);②舌形比较:腺瘤组瘦薄舌的检出率低于对照组(5%VS 20%,P<0.05);③特殊舌象:腺瘤组点刺舌的检出率高于对照组(21%VS 8%,P<0.05);④苔色比较:腺瘤组黄苔的检出率显着高于对照组(66%VS 26%,P<0.01),且高风险组黄苔的检出率显着高于低风险组(80%VS52%,P<0.01)。但三组间黄苔深浅程度的比较无显着差异。⑤厚薄苔比较:腺瘤组厚苔的检出率显着高于对照组(58%VS 18%,P<0.01),且高风险组厚苔的检出率显着高于低风险组(72%VS 44%,P<0.01)。5.LTB4/BLT1的表达水平①血清LTB4浓度:高风险组患者血清LTB4浓度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②肠粘膜BLT1表达水平:随着腺瘤风险的增加,肠粘膜组织中BLT1阳性表达率(平均光密度)随之升高,高风险组>低风险组>对照组,三组间两两比较P均≤0.01。受体主要表达在肠黏膜上皮、腺体及间质组织。③血清LTB4与肠粘膜BLT1表达的相关性:LTB4与BLT1之间正相关,但相关性较弱(ρ=0.28,P<0.05)。6.差异性舌象特征与LTB4/BLT1表达厚苔人群的血清LTB4及肠黏膜BLT1表达水平均高于薄苔人群,其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红舌、胖大舌、点刺舌、黄厚苔与CRA相关,其中黄厚苔与HRA关系密切。2.LTB4/BLT1轴可能参与了 CRA的发病,血清LTB4可能具有预测意义。3.厚苔与CRA患者体内炎症水平相关,其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
杨鸣[5](2021)在《中药注射剂干预恶性肿瘤循证评价及与化疗药相互作用的评价方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恶性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常见病、多发病,造成巨大疾病负担。尽管现有治疗手段取得了一定疗效,但仍不能解决所有临床问题。中药注射剂在恶性肿瘤治疗中应用广泛。随着公立医院改革的推进,一系列加强辅助用药管理和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动态调整的通知出台。由于药品说明书对临床定位不清,循证证据不足,中药注射剂的市场份额迅速下降,亟需精准的循证证据支撑中药注射剂在临床治疗或辅助治疗恶性肿瘤。在中西医并重的政策下,中西药联合应用是恶性肿瘤治疗领域最普遍的现状,中药注射剂常与化疗药联合应用以“增效减毒”。然而对于“增效减毒”的本质仍需要药物相互作用临床研究进一步深入探讨。目前药物相互作用研究较少,可能与欠缺方法学指导有关,亟待对相关方法学要点和框架进行探索研究。目的明确用于恶性肿瘤治疗的中药注射剂的临床定位,以艾迪注射液为例,为临床实践提供全面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证据。在掌握草药-药物相互作用临床研究方法基础上,初步建立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药相互作用临床评价的方法学框架和要点,为相关研究提供方法学参考。方法研究一:中药注射剂干预恶性肿瘤临床研究的循证评价在深入了解辅助用药、医保目录调整等政策背景的基础上,检索国家药监局网站、药智网、米内网等数据库,梳理历年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和《医保目录》,调研用于恶性肿瘤的中药注射剂品种;以2019年版国家《医保目录》中抗肿瘤/辅助治疗肿瘤的10种中药注射剂为研究对象,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重庆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Web of Science、PubMed和Embase数据库中以上各类中药注射剂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和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检索时间2020年12月。排除题目摘要明显不符合的研究后进行文献计量分析;以中国知网的检索题录为资料,通过Citespace和VOSviewer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及呈现;归纳受试人群病种、分期、中医证候、联合用药、对照和结局,以证据图谱展示,明确治疗或辅助治疗作用。研究二:艾迪注射液治疗/辅助治疗恶性肿瘤随机对照试验系统评价的证据综合系统检索截至2020年12月发表的中药艾迪注射液治疗或辅助治疗恶性肿瘤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研究人员两两一组独立筛选并提取资料,根据系统评价方法学质量评价工具AMSTAR2和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优先报告条目:PRISMA声明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和报告完整性。归纳纳入研究基本特征,对生存率和肿瘤缓解、生活质量、恶性积液、放化疗副作用、免疫功能等结局进行分类综合。研究三:草药(中药)-药物相互作用评价方法的初步研究本研究通过概括性评价,系统收集了近10年PubMed收录的草药-药物相互作用临床研究的评价方法,提炼其方法学要点,参考各国药物相互作用临床评价指南和相关指导原则、国际临床试验质量与报告规范,结合当前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联合应用的临床实际现状,初步形成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药相互作用临床评价方法框架和方法要点,提出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药相互作用临床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和报告规范建议清单。结果研究一:中药注射剂干预恶性肿瘤临床研究的循证评价共发现30种曾经或当前应用于恶性肿瘤治疗或辅助治疗的中药注射剂,其中2019版国家《医保目录》包含10个品种。用于恶性肿瘤治疗的各类中药注射剂品种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和系统评价自2000年后发表数量显着增加,发表高峰在2014-2016年。各品种纳入研究的关键词中均包含“化疗”,VOSviewer关键词共现可视化图谱显示中药注射剂常与化疗联合应用,用于非小细胞肺癌、原发性肝癌、结直肠癌等病种,以及恶性积液、癌痛、癌性疲乏等肿瘤相关症状体征,文献报告具有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免疫功能和减轻放化疗副作用的效应。证据图谱共纳入366项RCT和48项系统评价,217项(59.3%)RCT的干预措施包含复方苦参、参芪扶正和艾迪注射液,118项(32.2%)RCT的研究疾病为肺癌(118,32.2%),其次是结直肠癌(39,10.7%)和胃癌(39,10.7%)。355 项(97.0%)RCT 和所有系统评价都评价的是中药注射剂的加载作用。结局证据图谱显示RCT使用较多的结局包括肿瘤近期疗效指标、生活质量、免疫功能和骨髓抑制。仅艾迪和华蟾素注射液分别有2项RCT在生存期相关的结局中报告了一致的获益。与医保规定相比,证据明显不足的有华蟾素注射液治疗吞咽困难、猪苓多糖注射液辅助治疗恶性肿瘤;与药品说明书相比,缺少相应证型临床证据的是参芪扶正注射液、康莱特注射液和注射用黄芪多糖。研究二:艾迪注射液治疗/辅助治疗恶性肿瘤随机对照试验系统评价的证据综合本研究共纳入了 52项艾迪注射液用于恶性肿瘤治疗的系统评价。结果表明,肺癌(20,38.5%)、肝癌(10,19.2%)和结直肠癌(7,13.5%)是研究最多的肿瘤类型。14项(26.9%)纳入的RCT受试者为中晚期肿瘤患者。除1项研究之外,其余纳入的系统评价均使用艾迪注射液作为放化疗的加载疗法应用,对比单纯标准治疗(放化疗),显示出对生存率、客观缓解率和疾病控制率的明显获益。此外,联合疗法还可以改善生活质量,减少放化疗带来的副作用。然而,仅2项(3.8%)系统评价采用AMSTAR2工具评价的结果为低质量证据,其余为极低质量证据,没有研究完整报告了全部27项条目,9项(17.3%)英文发表的系统评价研究报告了 25-26项。研究三:草药(中药)-药物相互作用评价方法的初步研究在概括性评价中纳入了近10年发表的20项草药-药物相互作用的前瞻性临床研究。纳入的研究分别为平行组随机对照试验(3,15%)、交叉试验(6,30%)、单臂试验(8,40%)等,涉及心血管疾病(7,35%)、传染性疾病(2,10%)和恶性肿瘤(2,10%)等。研究的草药包括多种草药来源(6,30%)和单一草药提取物(14,70%),联合应用药物为药物代谢酶底物、鸡尾酒药物或在临床实践中与草药干预同时使用的药物。许多研究选择药代动力学结局作为测量终点,而其他研究则使用药效学结局。研究中使用了不同的提高依从性的策略。其他方法学要点包括:草药质量控制(9,45%),受试者体格检查(16,80%),受试者服用的药物、饮食摄入以及饮酒和吸烟习惯限制(18,90%)等。目前未发现中药注射剂-化疗药相互作用临床评价的方法学研究,借鉴现有研究证据、指南和质量评价与报告规范,本研究创新地提出了 4点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药相互作用临床评价的前期研究工作基础建议,比较了不同研究设计应用于中药注射剂与化疗相互作用临床评价的优缺点,细化了研究人群特征和样本量计算方法,分别归纳了中药注射剂与指示药物、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药联合应用的相互作用临床评价方法,提供结局指标选择与测量的建议。最终初步形成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药相互作用评价相关研究的质量评价建议和报告规范建议。结论用于恶性肿瘤治疗的中药注射剂品种繁多,中药注射剂多与化疗联合应用,在肺癌、结直肠癌和胃癌等病种研究较多,对近期疗效指标、免疫功能和骨髓抑制有较一致的改善作用。《医保目录》中的各品种循证证据、说明书适应症和医保规定之间存在一定证据缺口。艾迪注射液可能对肺癌和肝癌生存期有获益,对大部分肿瘤生活质量和放化疗副作用有改善作用。但方法学质量和报告质量均较低,限制了对艾迪注射液证据的解释和基于证据的应用。需要针对更有临床价值的原发性肝癌和肺癌进行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补充系统评价的原始研究证据。单臂前后对照研究和随机交叉试验是最常使用的草药-药物相互作用临床评价方法,在未来的草药-药物相互作用研究中应增加对方法学细节的描述。本研究初步梳理完成了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药相互作用临床评价的方法学要点,提出了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药相互作用临床评价报告建议清单和质量评价建议清单,为未来相关临床研究提供了方法学支持。
李晓蔻[6](2021)在《基于miRNA-202-3p过表达探讨疏木六君子汤抑制MKN28增殖的机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探究血清中miRNA-202-3p作为诊断1型g-NEN的潜在标志物背景:胃神经内分泌肿瘤(gastric neuroendocrine neoplasms,g-NENs)是罕见的恶性肿瘤,主要来源于肠嗜铬样(enterochromaffin-like cells,ECL)细胞。根据WHO分类,源自ECL细胞的高分化g-NENs可以分为1型,2型和3型。其中,1型g-NEN由于缺乏神经内分泌肿瘤(neuroendocrine neoplasm,NEN)的特定症状,而肿瘤组织的血液供应丰富,循环生物标志物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微小核糖核酸(miRNA)是小的非编码RNA,miRNA与多种肿瘤的发生相关,并在不同疾病中起原癌作用和抑癌作用。而目前尚无针对胃神经内分泌肿瘤(g-NENs)的循环诊断生物标志物。目的:前期研究发现miRNA-202-3p在1型g-NEN肿瘤组织中过表达。由于1型g-NEN肿瘤组织的血液供应丰富,推测miRNA-202-3p很可能在循环血液中高表达。故本研究的目的是确定miRNA-202-3p在1型g-NEN患者的血液中是否高表达,以及能否作为1型g-NEN潜在肿瘤标志物。方法:本研究共纳入27例1型g-NEN患者和27例正常对照者,静脉采血后获得的血清,并通过qRT-PCR测量两组患者血清中miRNA-202-3p表达水平差异。结果:患者组(3.84×107copies/nl)中miRNA-202-3p的表达显着高于对照组(0.635×107 copies/nl),P<0.01。ROC 曲线下面积(AUC)为 0.878(95%CI:0.788~0.968),最佳分界点约为1.12×107 copies/nl。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8.9%和77.8%。结论:这项研究表明,miRNA-202-3p在1型g-NEN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显着升高,可作为1型g-NEN诊断的潜在生物标志物。第二部分:基于miRNA-202-3p过表达探讨疏木六君子汤抑制MKN28增殖的机制背景:1型g-NEN其恶性程度远低于胃腺癌,且与肿瘤相关的死亡率也较低,但复发率较高。如何有效降低1型g-NEN的复发率已成为神经内分泌肿瘤研究领域的迫切问题。1型g-NEN患者的最常见的证候分型是肝郁脾虚证,谭煌英教授发挥中医药“治未病”的优势,临床中经常使用自拟方“疏木六君子汤”对这类患者进行治疗,预防肿瘤复发。课题组前期临床研究表明,中药组复发率为25.6%,中位复发时间为22个月,对照组54例,复发率为40.7%,中位复发时间为8个月,由此可见,疏木六君子汤能够显着延长患者复发时间(P=0.001)。本课题研究的第一部分中,我们发现miRNA-202-3p在患者肿瘤组织和外周血循环中高表达,并且可作为1型g-NEN的潜在的肿瘤生物标记物。因此,中药疏木六君子汤预防1型g-NEN复发的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miRNA-202-3p的表达有关。目的:通过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进一步探讨中药疏木六君子汤预防1型g-NEN复发的作用机制,并在第一部分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miRNA-202-3p的作用机制和作用通路。方法:首先培养1型g-NEN细胞。在实际实验中,曾多次反复尝试通过胃镜收集1型g-NEN患者的肿瘤组织后,进行原代培养1型g-NEN细胞均失败。经过反复论证,我院临床研究所专家认为1型g-NEN本身具有恶性程度低和增殖缓慢的特性,其原代细胞培养过于困难,目前国内外又无可用的细胞株,坚持尝试原方案可能会影响本课题的顺利实施。查阅文献后,miRNA-202-3p在肠型胃癌中高表达,考虑到胃神经内分泌肿瘤是高度分化的恶性肿瘤,因此选择高分化胃癌细胞系MKN28进行后续研究。1.使用细胞生物学方法,培养分化良好的胃肿瘤细胞MKN28。2.采用人工脂质体转染法对MKN28细胞进行miRNA-202-3p的模拟物(mimics)和抑制物(inhibitors)的转染。3.转染后,使用qRT-PCR确定miR-202-3p在MKN28中的表达。4.使用CCK-8法观察MKN28细胞的增殖情况。5.通过Western Blot方法验证了 miR-202-3p靶基因DUSP1的表达,并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cl-2和Bax的表达。6.制备不同浓度的疏木六君子汤含药血清,分别以高,中,低浓度含药血清组干预各组MKN-28细胞。采用CCK-8法比较各组细胞间增殖活性,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中DUSP1,Bcl-2和Bax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1.用 miRNA-202-3p 转染 MKN28 细胞后:1.1用CCK8法观察各组的OD值。与对照组相比,miRNA-202-3p过表达组的OD值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2Western Blot法用于定量分析每组MKN28细胞中DUSP1的表达,与miRNA-202-3p过表达组相比,miRNA-202-3p抑制组DUSP1的表达增加(P<0.01)。MKN28细胞中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miRNA-202-3p过表达组Bcl-2的表达水平无统计学差异,但有增加趋势(P>0.05)。促凋亡蛋白Bax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miRNA-202-3p过表达中Bcl-2的表达水平无统计学差异,但有下降趋势(P>0.05)。2.用DUSP1转染MKN28细胞后:用CCK8法观察各组的OD值,结果发现DUSP1过表达组的OD值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疏木六君子汤含药血清干扰MKN28细胞后:3.1用CCK8法观察各组的OD值。与对照组相比,疏木六君子汤在低,中,高浓度组的OD值差异无统计学差异,但有下降趋势(P>0.05),各浓度之间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2用Western Blot法定量分析每组MKN28细胞中DUSP1的表达。低,中,高浓度组与对照组相比,DUSP1的表达无统计学差异,但有升高的趋势(P>0.05)。各浓度组间DUSP1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疏木六君子汤低浓度、中浓度和高浓度组Bcl-2的表达量虽无统计学差异但有降低趋势(P>0.05),各浓度组之间Bcl-2的表达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疏木六君子汤低浓度、中浓度和高浓度组Bax的表达量虽无统计学差异但有增高趋势(P>0.05),各浓度组之间Bax的表达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miRNA-202-3p在人高分化胃肿瘤细胞MKN28细胞中高表达,具有抑制其靶基因DUSP1表达的趋势。通过促进其下游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抑制促凋亡蛋白Bax的表达,从而抑制人胃肿瘤MKN28细胞凋亡并促进生长。中药疏木六君子汤含药血清具有促进DUSP1靶基因的表达,从而抑制其下游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促进凋亡蛋白Bax的表达,从而促进人胃肿瘤细胞MKN28细胞凋亡,抑制增殖趋势。
许甜[7](2021)在《中医药治疗肛门痛的数据挖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通过数据挖掘对肛门痛的证型分布、病机特征及用药规律开展研究,为肛门痛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本研究搜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及《中华医典》(第五版)中有关中医药治疗肛门痛的医案医话及文献,筛选出内服方剂,分别建立药物及证型统计表、功效、四气五味、归经数据库。利用SPSS 25.0对数据库中及性味归经进行频次频率统计,再结合SPSS Modeler18.0对统计出的高频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及关联规则分析,最后通过Cytoscape构建复杂网络图,直观反映药物关联规律。研究结果本研究收录文献164篇(古代文献62篇,现代文献102篇),方剂404首(古代方剂89首,现代方剂315首),涉及药物274味(排除11味性味归经不明药物)。1、证型分布本研究中404首方细分为脾胃虚弱107首,瘀血内结91首,肠道湿热69首,肝郁气滞64首,肝肾亏虚54首,中焦阻滞17首,胆郁痰扰2首(频数过少,不予纳入讨论)。2、药物分析(1)药物频数:本研究涉及263味药物,其中使用频数>20次的药物共计50味。各证型删选出使用频数≥10次的药物(中焦阻滞挑选使用频数≥4次的药物),分别为脾胃虚弱25味,瘀血内结30味,肠道湿热20味,肝郁气滞17味,肝肾亏虚24味,中焦阻滞10味。(2)药物功效:筛选出的原始数据库常用药物(使用频数>20次)中,补虚药最多见(36.13%),其次为活血化瘀药(13.22%)和理气药(12.31%),三类药物总占比达58.00%;不同证型的药物使用频率如下:①脾胃虚弱中补虚药(57.56%),解表药(15.64%)、理气药(9.36%);②瘀血内结中活血化瘀药(31.48%)、补虚药(25.18%)、理气药(13.68%);③肠道湿热中补虚药(22.96%)、清热药(16.09%)、利水渗湿药(15.57%);④肝郁气滞中补虚药(44.10%)、理气药(25.17%)、解表药(15.14%);⑤肝肾亏虚中补虚药(52.34%)、解表药(12.67%)、利水渗湿药(9.37%);⑥中焦阻滞中理气药(26.76%)、化湿药(25.35%)、补虚药(12.68%)。(3)药物性味归经:原始数据库常用药物性味分布按使用频率依次为温(43.24%)、寒(31.01%)、平(22.15%)和甘(31.34%)、苦(29.43%)、辛(28.58%),其中以甘温药居首位;药物归经主入脾经(22.86%)、肝经(16.68%)、肺经(13.30%)、心经(13.29%)。不同证型的药物性味归经分布如下:①脾胃虚弱药物性味分布按使用频率分布依次为温(55.51%)、平(20.38%)、寒(18.08%)和甘(44.36%)、苦(27.03%)、辛(22.18%),其中以甘温药物居首位;药物归经主入脾肺胃经,以脾经(28.85%)多见。②瘀血内结药物性味分布按使用频率分布依次为温(45.40%)、寒(31.84%)、平(22.76%)和苦(33.87%)、辛(32.26%)、甘(25.87%),其中以苦温药物居首位;药物归经主入肝脾心经,以肝经(23.79%)多见。③肠道湿热药物性味分布按使用频率分布依次为寒(40.11%)、温(33.25%)和苦(34.49%)、甘(26.78%)、辛(23.45%),其中以苦寒药物居首位;药物归经主入脾胃肝大肠经,以脾经(20.00%)多见。④肝郁气滞药物性味分布按使用频率分布依次为寒(38.08%)、温(35.86%)、平(26.06%)和苦(30.56%)、辛(27.63%)、甘(27.14%),其中以苦寒药物居首位;药物归经主入脾经(27.92%)、肺经(19.46%)、肝经(15.85%)。⑤肝肾亏虚药物性味分布按使用频率分布依次为温(53.44%)、寒(23.42%)、平(23.14%)和甘(43.19%)、辛(22.52%)、苦(16.97%),其中以甘温药物居首位;药物归经主入肝经(19.88%)、脾经(17.48%)、肾经(17.27%)。⑥中焦阻滞药物性味分布按使用频率分布依次为温(59.15%)、平(16.90%)和辛(40.60%)、苦(31.58%)、甘(15.79%),其中以辛温药物居首位;药物归经主入脾经(32.13%)、肺经(20.81%)、胃经(19.46%)。(4)聚类分析各证型药物聚类依次为:脾胃虚弱9类、瘀血内结5类、肠道湿热4类、肝郁气滞5类、肝肾亏虚5类、中焦阻滞2类。(5)关联规则分析各证型药物关联规则结果依次为:脾胃虚弱常用药对7组,常用药组8组,使用次数最多的药物组合为白术-陈皮(49)和黄芪-当归-白术(45);瘀血内结常用药对5组,常用药组6组,使用次数最多的药物组合为桃仁-红花(54)、出现川芎-红花(54)、桃仁-红花-甘草(47);肠道湿热常用药对2组,常用药组10组,使用次数最多的药物组合为黄柏-泽泻(25)、当归-苍术-黄柏(19);肝郁气滞常用药对5组,常用药组11组,使用次数最多的药物组合为甘草-当归(41)、甘草-白芍-柴胡(37);肝肾亏虚常用药对5组,常用药组6组,使用次数最多的药物组合为当归-熟地黄(27)、熟地黄-泽泻-当归(17);中焦阻滞常用药对4组,常用药组2组,使用次数最多的药物为陈皮-苍术(8)、厚朴-人参-炮姜(5)、陈皮-苍术-厚朴(5)。(6)复杂网络分析各证型核心药物及核心药对依次如下:脾胃虚弱:甘草、黄芪,甘草-黄芪;瘀血内结:桃仁、红花、川芎、甘草,桃仁-红花、甘草-川芎、桃仁-甘草;肠道湿热:泽泻、黄柏,泽泻-黄柏;肝郁气滞:甘草、柴胡,甘草-柴胡;肝肾亏虚:当归、熟地黄,当归-熟地黄;中焦阻滞:陈皮,陈皮-厚朴、陈皮-苍术。研究结论(1)本病属于虚实夹杂症候,以脾虚为本,治疗以健脾为第一要义,同时辅以清热利湿、活血化瘀、理气消滞、散寒止痛等方法,在补益脾脏气血的同时不忘理气,以防补益类药物滋腻碍胃。(2)药物使用主入脾经,与气血密切相关。(3)湿邪与脾病相互影响。
丁早[8](2021)在《益气活血方治疗消化性溃疡伴焦虑抑郁状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观察患者用药前后的临床症状、病情严重程度、胃镜下表现及血清CCK(胆囊收缩素)、5-HT(五羟色胺)的指标变化及SAS(焦虑自评量表)、SDS(抑郁自评量表)评分,评估益气活血法治疗PU(消化性溃疡)同时伴焦虑、抑郁患者的临床疗效,旨在探索益气活血方在治疗消化性溃疡的基础上,是否能同时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彰显中医治疗优势,为临床诊治提供新方向。方法:1.选取符合本课题纳入标准的患者50例,随机分组,其中25例予以中西药治疗,25例予以西药治疗。2.西药组(对照组)予以奥美拉唑治疗;中西药组(治疗组)予以奥美拉唑联合益气活血方治疗。两组均治疗12周。对于同时合并有HP(幽门螺杆菌)感染者,依照相关指南予以杀HP诊治,本课题予以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枸橼酸铋钾治疗2周。根除Hp后继续按上述方法治疗。3.分别在用药前及用药3个月后,记录两组患者的中医症状并进行评分汇总、胃镜下溃疡分级、SAS、SDS量表评分,血清5-HT、CCK的水平及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结果:1.中医症状上:对照组治疗前后,在胃脘疼痛、胸胁胀满、纳差上(P均<0.05),说明奥美拉唑可缓解这些症状;在倦怠乏力、大便稀溏、畏寒肢冷上(P均>0.05),说明其对这些症状无明显缓解。治疗组治疗前后的各症状积分(P值均<0.05),说明其可缓解本研究观察的所有症状。两组治疗后症状对比,在胃脘疼痛、胸胁胀满、倦怠乏力、大便稀溏、畏寒肢冷上(P均<0.05),说明治疗组在缓解这些症状上,明显优于对照组;在纳差上(P>0.05),说明两者在治疗纳差上,无明显区别。2.临床疗效上:两组中医症候疗效对比(P<0.05),治疗组在中医症状改善上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胃镜下疗效对比(P>0.05),说明在胃镜下愈合程度上,与对照组无明显区别。3.焦虑抑郁评分上:两组对焦虑抑郁均有所改善,两组治疗后SAS、SDS总积分(P<0.05),说明治疗组在焦虑抑郁症状的缓解上明显优于对照组。4.血清CCK、5-HT水平上:两者均可降低血清中的CCK含量,提高血清中的5-HT含量,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益气活血方可明显改善患者消化性溃疡伴焦虑抑郁状态的症状。
顾鸣佳[9](2021)在《参乌黄雪汤治疗终末期肾病合并认知功能障碍肾虚痰瘀证的疗效及机制研究》文中提出临床研究一、腹膜透析患者认知功能状况及中医辨证分型研究目的:1)系统评价南京中医药大学常熟附属医院肾病科腹透中心腹膜透析(PD)患者认知功能障碍(CI)的发病状况;2)全面统计出现CI的PD患者的证型分布,为终末期肾病合并认知功能障碍(ESRD-CI)中医诊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1)对腹透中心的PD患者运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 v7.3)进行认知功能测定;2)对测定结果为CI的患者进行中医四诊信息采集,并据此行中医辨证,统计各证型分布情况。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133位PD患者,结果MoCA得分小于26分(CI)的患者达96位,占总人数的72.2%。其中受损比例最高的三个认知版块分别是:延时回忆、注意力、执行力。2)对上述诊断为ESRD-CI的96位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各主要证型分布如下:肾精亏虚、痰浊瘀阻证61例(63.5%)、肾精亏虚兼夹痰浊证2例(2.1%)、气血两虚、痰浊瘀阻证19例(19.8%)、气血两虚兼夹血瘀证5例(5.2%)、气血两虚证6例(6.3%)、肝肾阴虚证3例(3.1%)。结论:本院腹透中心PD患者出现CI的人数达96例,占总人数的72.2%;这部分患者中最常见的证型为肾精亏虚、痰浊瘀阻证,占比63.5%。二、参乌黄雪汤治疗腹膜透析伴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评价目的:评价参乌黄雪汤对辨证属肾精亏虚、痰瘀阻滞的腹膜透析伴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疗效。方法:招募本腹透中心辨证属肾精亏虚、痰瘀阻滞证的CI患者60例,进行前瞻性队列研究,阳性对照,患者自愿入组,非随机,不设盲。对照组予规律腹膜透析及西医常规治疗,如控制血压、纠正贫血等;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参乌黄雪汤治疗,疗程为三个月。结果:总共57位患者完成实验,对照组28人,治疗组29人;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的执行功能(P<0.05)及总得分(P<0.05)均明显改善。两组间其他单项无统计学差异;与对照组相比,治疗患者血清IS显着下降(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BUN、SCr改变无明显差异。结论:参乌黄雪汤治疗肾精亏虚,痰瘀阻滞型并发CI的腹膜透析患者具有良好的疗效,且能有效降低患者血清IS的水平。实验研究一、参乌黄雪汤治疗终末期肾病并发认知功能障碍小鼠的药效研究目的:研究参乌黄雪汤(SHD)对终末期肾病并发认知功能障碍(ESRD-CI)小鼠的治疗作用,为SHD临床治疗该病提供基础理论依据。方法:用5/6肾切除法建立慢性肾衰竭小鼠模型,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阳性药组、SHD高剂量组以及SHD低剂量组。各组继续喂养,进行水迷宫实验(Morris),检测各组小鼠的认知功能,建立ESRD-CI小鼠模型。SHD高剂量组和SHD低剂量组分别以24 g/kgd·和12 g/kg·d浓度的SHD灌胃,假手术组和模型组以等量的生理盐水灌胃,阳性药组给予多奈哌齐10mg/kg。持续灌胃4周,再次行Morris水迷宫实验,记录各组小鼠认知功能;检测各组小鼠血生化指标及大脑病理。结果:与模型组比较,SHD高剂量组和SHD低剂量组的逃逸潜伏期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平台象限停留时间和穿越平台次数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SHD组的血清和脑组织IS均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呈浓度依赖性(P<0.01);SHD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脑中MDA、IL-1β、TNF-α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SOD活性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HD高剂量组和SHD低剂量组治疗后,小鼠脑海马组织病理形态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以高剂量组更为显着。结论:SHD可能通过降低IS的浓度而抑制炎症反应和脂质过氧化物的产生,提高自由基的清除作用,从而改善ESRD-CI小鼠的认知功能二、参乌黄雪汤治疗终末期肾病合并认知功能障碍的机制研究目的:通过免疫组化、免疫荧光、RT-qPCR以及蛋白免疫印迹技术,深入探讨SHD治疗ESRD-CI的作用机制。方法:取各组小鼠海马脑组织和肾脏组织石蜡切片,运用免疫组化、免疫荧光、Western-Blot(WB)和 RT-qPCR 技术分别测定脑组织中 NF-κB、MAPK、JNK、OAT1、BDNF、TrKB和AhR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以及肾脏中NF-κB、MAPK、JNK、OAT1和AhR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模型组相比,SHD高剂量组和SHD低剂量组小鼠脑组织和肾脏中NF-κB、MAPK、JNK和AhR的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减少,而脑组织和肾脏中的OAT1阳性细胞以及海马组织中的BDNF、TrkB阳性反应细胞明显增多。并且,SHD高剂量增加小鼠脑组织和肾脏中OAT1以及海马组织中BDNF、TrkB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减少小鼠脑组织和肾脏中NF-κB、MAPK、JNK和AhR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效果最佳。结论:SHD通过抑制IS介导的AhR/NF-κB/JNK信号通路对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可能是以增加BDNF/TrkB通路活性的方式得以实现三、参乌黄雪汤的物质基础研究目的:采用LC-MS技术对SHD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并鉴定,为SHD治疗ESRD-CI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通过对图谱中各成分的保留时间、相对分子质量等信息的综合解析,与对照品或文献报道进行对比,确定其有效成分。结果:一共确定82种主要化学成分,包括人参皂苷、大黄素、芦荟大黄素、β-细辛醚等。结论:初步明确了 SHD的物质基础。
戴小军[10](2020)在《运化毒邪方及其有效成分控制胃癌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引言胃癌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及生命的消化道恶性肿瘤,胃癌发病率在全球范围恶性肿瘤中位居第4位,在我国发病率位居第2位,在江苏扬州恶性肿瘤死亡率中位居第1位。我国胃癌患者处于晚期居多,治疗效果较差,预后不佳,治疗手段以化疗为主。但是晚期胃癌患者身体一般情况差,加上化疗药物对消化道、骨髓功能、免疫系统、肝脏、肾脏等的毒副反应,患者化疗耐受性差,如何优化化疗的用药,是肿瘤临床医师重要工作。中药复方和化疗药物的联用,可以减毒增效,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依据胃癌患者运化功能差,对毒邪的转运、排泄、化灭等功能的不畅,运化毒邪方是多年来根据胃癌自身特点所自主创新研发的治疗胃癌的药方(由黄芪、人参、炒白术、炒苡仁、蛇舌草、莪术、龙葵、蒲公英、茯苓、炙甘草组成)。课题在构建中医肿瘤数据样本库、胃癌人源性癌组织移植瘤模型等关键技术的基础上,从临床、细胞、动物水平系统研究了运化毒邪方抗胃癌的作用,及从Claudin-4/VEGF-C/GSK3β信号网络调控初步研究运化毒邪方可能的抗胃癌作用机制。进一步分析了运化毒邪方化学成分,选取活性成分之一人参皂苷Rg3进行抗胃癌研究,并从剂型改造上(VEGFR-3抗体结合人参皂苷Rg3纳米乳剂)提高人参皂甙Rg3“运”的能力,提高“化”的作用,进一步完善运化思想治疗胃癌。本课题共分为六部分研究内容。第1章:从毒邪治疗胃癌理论架构1.1毒邪理论治疗肿瘤源流及辨治要法从毒邪论治是肿瘤治疗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系统梳理了从毒邪理论治疗肿瘤的源流:秦汉时期是毒邪学说论治肿瘤的萌芽期,晋隋唐宋时期大致构建了毒邪学说的框架,即毒邪的分类、内涵、病因病机特点。明清时期进一步认识到外感疫毒这一因素,现代以来多位医家提出“癌毒”这一概念。恶性肿瘤的治疗应在扶正祛邪的总体治疗原则下,特别重视毒邪这一重要病理因素,根据毒邪在恶性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证素、证候特征,病机规律等,阐述了扶正祛毒、清热解毒、理气排毒、祛瘀化毒、化痰散毒、祛风摄毒、泄浊解毒、安邪休毒、灭虫化毒、以毒攻毒等十种抗肿瘤的辨治法则,同时结合现代科学研究成果,逐步完善从毒邪论治恶性肿瘤的理论体系的框架结构。1.2基于“脾主运化”理论论治胃癌基于经典中医理论及医学科学不断发展,胃癌与“脾主运化”理论存在密切的联系。从脾主运化的理论渊源,脾失运化、毒邪侵犯的胃癌病机,从脾主运化论治胃癌方略等角度进行探讨,以期提高诊治胃癌疗效、改善胃癌预后。第2章 运化毒邪方对进展期胃癌复发转移干预的临床研究目的:探讨运化毒邪方干预进展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运化毒邪方干预治疗对胃癌患者血清代谢物及代谢通路的影响。方法:以中医肿瘤网页版信息数据库为依托,对中医肿瘤病人信息进行结构化设计,整合患者基本信息、中医临床信息等相关信息,实现在线查询统计功能。选取2016年2月-2019年3月扬州市中医院收治的98例晚期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同期对照、非随机临床研究方法,将符合标准病例纳入中药组和化疗组,每组各49例。对照组采用奥沙利铂、替吉奥方案,中药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口服运化毒邪方。16例患者血清样本进行衍生化处理,在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GC-TOFMS)检测器分析。结果:经中医药、化疗治疗4个疗程后评价,治疗后化疗组PR为19例,SD为17例,临床有效率为38.77%,疾病控制率为73.47%;中药组PR为24例,SD为21例,临床有效率为48.98%,疾病控制率为91.8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药组KPS、ECOG评分显着升高,CEA、CA199、CA724水平均显着降低,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肝肾功能损伤、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组患者的一年生存率明显低于中药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药干预、年龄、体重、TNM分期、卡氏评分、手术方式等因素与进展期胃癌的无进展生存期相关,中药治疗、手术方式、体重为影响进展期胃癌的生存期的独立性相关因素。运化毒邪方干预胃癌治疗,主要涉及半乳糖代谢通路、支链氨基酸代谢通路,干预L-异亮氨酸、L-丝氨酸、L-亮氨酸、D-半乳糖、蔗糖、3-甲基-2-氧代戊酸的代谢结论:运化毒邪方治疗可以延长进展期胃癌患者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减轻“奥沙利铂、替吉奥”方案化疗毒副反应,是进展期胃癌预后的独立保护性因素,对胃癌患者血清代谢组学影响主要涉及半乳糖代谢通路、支链氨基酸代谢通路。第3章:运化毒邪方对胃癌生长及介导Claudin-4调控上皮间质转化信号通路的作用目的:探讨运化毒邪方对胃癌细胞及胃癌人源肿瘤异种移植瘤生长及相关蛋白和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MTT比色法检测对运化毒邪方人胃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建立胃癌人源肿瘤异种移植(Patient-Derived tumor Xenograft,PDTX)模型,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 GSK3β、VEGF-C、Claudin-4 蛋白表达,qPCR 检测 GSK3β、VEGF-C、Claudin-4 mRNA 的表达。结果:运化毒邪方1、2、4、8、16、32 mg/mL处理24、48 h,细胞呈不同程度的生长抑制作用,并且有一定的浓度依赖性。与空白组比较,运化毒邪方3、6 mg/mL 干预 AGS、BGC-803、SGC-7901 细胞 24h 后,运化毒邪方 3、6mg/mL组划痕距离明显降低(P<0.05)。运化毒邪方高剂量组的平均肿瘤体积与阴性对照组相比较,有明显差异,并且统计学分析上有明显差异;运化毒邪方低剂量组和运化毒邪方中剂量组的平均肿瘤体积与阴性对照组相比较,有降低趋势,但统计学分析上没有明显差异。运化毒邪方高剂量组的平均肿瘤重量与阴性对照组相比较,有明显差异,并且统计学分析上有明显差异。运化毒邪方干预后AGS、BGC803、SGC7901细胞及肿瘤组织中GSK3β蛋白及mRNA的表达水平增加,VEGF-C、Claudin-4蛋白及mRNA的表达水平降低。结论:运化毒邪方可通过抑制上皮间质转化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和促进抑癌基因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来共同发挥抑制胃癌生长、侵袭力和转移力的作用。第4章:基于高效液相色谱-质谱(HPLC-MS)联用技术的运化毒邪方化学成分研究目的:分析运化毒邪方的化学成分,探讨其发挥药效的化学成分。方法:按照运化毒邪方处方中草药比例制备水煎液,采用HPLC-MS联用技术鉴定水煎液中的化学成分。结果:运化毒邪方水煎液在正负离子模式下共检测到1 12种化学活性成分,其中质谱响应强度大于50000的活性成分共有59种,按质谱响应强度排序依次为:甘草苷、芹糖甘草苷、芹糖异甘草苷、芒柄花苷、甘草酸、7-羟基-4’-甲氧基异黄酮、4’,7-二羟基黄酮、2’,4,4’-三羟基查耳酮、甘草素、异甘草素、甘草醇、毛蕊异黄酮、(3R)-2’,3’-二羟基-7,4’-二甲氧基异黄酮、汉黄芩素、樱黄素、芫花素、芒柄花素、人参黄酮忒、芸香苷、绿原酸、人参皂苷Ro、对-香豆酸、人参皂苷Rg7、人参皂苷Rf、人参皂苷Rg1、珠子参甙F2、珠子参甙F4、槲皮素-7-O-β-D-葡萄糖苷、异槲皮苷、东茛菪素、东莨菪内酯、人参皂苷Rg3、人参皂苷F2、人参皂苷Rg2、穿心莲内酯、α-檀香醇、木犀草素、蒙花忒、姜黄素、甘草香豆素、咖啡酸、三叶豆甙、人参皂苷R2、人参皂苷F3、竹节皂苷L8、半甘草异黄酮B、柚皮苷、人参皂苷Rb1、白术内酯、人参皂苷Rd、人参皂苷Re、绞股蓝皂苷ⅩⅦ、棕榈酸、十六酸、茯苓新酸G、24-羟基甘草次酸甲酯、人参皂苷Rh4、人参皂苷Rk3、甘草次酸。经液相测试,样品中人参皂苷Rg3的含量为 3.67ppm。结论:运化毒邪方含有人参皂苷Rg3等皂苷类31种,黄酮类也有三十多种。第5章:运化毒邪方主要活性成分之一人参皂苷Rg3对胃癌生长及Claudin-4/VEGF-C/GSK3β 通路调控作用目的:运化毒邪方主要组成药物之一即为人参,人参皂苷Rg3是中药材人参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探讨人参皂苷Rg3抗胃肿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MTT比色法检测对人胃癌细胞(AGS、BGC-803、SGC-7901)增殖能力的影响,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建立胃癌人源肿瘤异种移植模型,Western blot、qPCR 检测 Claudin-4/VEGF-C/GSK3β通路蛋白及 mRNA 的表达。结果:人参皂苷Rg3 1、2、4、8、16、32mg/L处理胃癌细胞24、48h,细胞呈不同程度的生长抑制作用。人参皂苷Rg3给药24 h后,对SGC-7901、AGS、BGC-803细胞的生长呈明显抑制作用,24h IC50值依次分别为12.48、31.53、13.05mg/mL。4、8mg/L 的人参皂苷 Rg3 干预 BGC-803、AGS、SGC-7901 细胞 24 h后,划痕距离明显降低。应用人参皂苷Rg3高剂量组(20mg/kg)的平均肿瘤重量与阴性对照组相比较,有明显差异,并且统计学分析上有明显差异。与对照组比较,AGS、BGC-803、SGC-7901细胞经过人参皂苷Rg3 4、8mg/L作用24 h后,荷瘤裸鼠人参皂苷Rg3低、高剂量(10mg/kg、20mg/kg),随着药物质量浓度的增加,AGS、BGC803、SGC7901细胞及肿瘤组织中GSK3β蛋白及mRNA的表达水平增加,VEGF-C、Claudin-4蛋白及mRNA的表达水平降低。结论:运化毒邪方中有效成分之一人参皂苷Rg3的有抗胃癌作用及对Claudin-4/VEGF-C/GSK3β信号通路有一定调节作用。特别是人参皂苷Rg3对胃癌人源动物模型有抗肿瘤作用,进一步证实人参皂苷Rg3对人体胃癌抑制作用的可靠性。第6章:VEGFR3靶向性纳米人参皂甙Rg3对原位胃癌小鼠移植瘤的影响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研究VEGFR3靶向性纳米人参皂甙Rg3(VEGFR3-mediatedimmune-nanoemulsion of ginsenoside Rg3,VRIN)对原位胃癌小鼠肿瘤生长和转移的抑制作用。方法:建立了裸鼠原位胃癌模型用红色荧光蛋白(RFP)表达人胃癌细胞系NUGC-4-RFP。用溶媒处理荷瘤小鼠(0.2ml生理盐水,每隔一天,静脉注射),5-FU(20mg/kg,每周一次,静脉注射)和VRIN(每隔一天1 mg/kg,静脉注射)。实时荧光对各组进行影像学检查以评估肿瘤抑制情况。用开放式荧光成像技术评估转移情况。采用免疫组化和实时RCP法检测肿瘤组织中VEGF-C、VEDF-D和VEGFR-3的表达。结果:VRIN和5-FU显着抑制原发性肿瘤的生长(p<0.05)。然而,显着抑制淋巴结转移仅见于VRIN治疗组(p<0.05)。与生理盐水组对比,VRIN治疗可抑制肿瘤中 VEGF-C、VEGF-D、VEGFR-3 的表达(p<0.05);VEGF-D 和VEGFR-3在5-FU组表达无显着性差异(p>0.05)。VRIN组和5-FU组均无明显毒性。结论:VEGFR3靶向性纳米人参皂甙Rg3能抑制胃癌生长,通过抑制VEGF-C、VEGF-D和VEGFR-3的表达降低淋巴转移。研究显示了中医药可有效靶向治疗转移性胃癌。
二、人参皂甙抗脾虚动物胃肠细胞损伤机理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人参皂甙抗脾虚动物胃肠细胞损伤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经典名方玉液汤通过PI3K/AKT信号途径改善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
综述二 玉液汤现代药理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
综述三 中医药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改善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实验研究 |
第一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玉液汤治疗2型糖尿病的作用机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章 玉液汤对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大鼠糖脂代谢的影响及肝脏保护作用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三章 玉液汤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改善2型糖尿病大鼠肝脏胰岛素抵抗机制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四章 玉液汤改善PA诱导的HepG2细胞胰岛素抵抗机制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结论 |
本文创新点及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2)基于线粒体相关蛋白通路探讨参麻益智方对血管性认知障碍大鼠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线粒体能量代谢关键蛋白在认知障碍中的作用机制 |
1 能量代谢相关通路在认知障碍中的作用 |
2 线粒体能量代谢相关的关键蛋白在认知障碍中的作用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基于中医“虚、瘀、毒”病机探讨能量代谢异常和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相互关系 |
1 中医“虚、瘀、毒”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关系 |
2 中医“虚、瘀、毒”与能量代谢障碍的关系 |
3 脑的能量代谢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关系 |
4 改善线粒体能量代谢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的中药复方研究 |
参考文献 |
实验研究 |
前言 |
实验一 参麻益智方的提取方法和主要化学成分分析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小结 |
实验二 参麻益智方对慢性脑缺血致血管性认知障碍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小结 |
实验三 参麻益智方对慢性脑缺血致认知障碍模型大鼠脑组织线粒体障碍相关蛋白的机制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小结 |
讨论 |
1 参麻益智方的组方特点和前期研究成果 |
2 慢性脑低灌注致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大鼠模型 |
3 参麻益智方改善血管性认知障碍大鼠学习记忆功能 |
4 参麻益智方对血管性认知障碍大鼠线粒体数量和结构的影响 |
5 参麻益智方对线粒体关键蛋白能量代谢的影响 |
6 线粒体能量代谢的中医认识 |
参考文献 |
结论 |
创新点 |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个人简介 |
附件 |
(3)基于壮火食气病机的黄连-人参“药对”对2型糖尿病肠道菌群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2型糖尿病“火热伤气”病机探讨 |
1 《内经》“壮火食气”思想与消渴病火热病机初探 |
2 历代医家对消渴病“火热伤气”病机的认识 |
3 2型糖尿病“火热伤气”病机的临床分析 |
4 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医清热益气法治疗2型糖尿病研究 |
1 清热益气法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研究 |
2 清热益气法治疗2型糖尿病的基础研究 |
3 展望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
研究一 中医清热益气法治疗2型糖尿病的Meta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研究二 基于清热益气法的黄连-人参“药对”干预2型糖尿病的疗效观察 |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设计 |
1.2 受试者筛查 |
1.3 技术路线 |
1.4 干预措施 |
1.5 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
1.6 质量控制 |
1.7 统计分析 |
2 研究结果 |
2.1 一般资料 |
2.2 基线标准 |
2.3 疗效指标评价 |
2.4 安全性评价 |
3 讨论 |
4 小结 |
研究三 黄连-人参“药对”对2型糖尿病肠道菌群的影响 |
1 对象与方法 |
1.1 实验流程 |
1.2 生物信息分析路线 |
1.3 数据质控与优化 |
2 结果 |
2.1 数据质量评估结果 |
2.2 OTU聚类及物种注释 |
2.3 物种结构分析 |
2.4 Alpha多样性分析 |
2.5 Beta多样性分析 |
2.6 差异分析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附录 |
(4)基于风险分层肠腺瘤患者舌象特征与LTB4/BLT1轴的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大肠息肉病的中医研究进展 |
1. 病名溯源 |
2. 中医对大肠息肉的认识 |
3. 舌诊与大肠息肉的相关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腺瘤性肠息肉与LTB4/BLT1轴 |
1. 炎症微环境与腺瘤性肠息肉 |
2. LTB4/BLT1轴与腺瘤性肠息肉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前言 |
研究一 不同恶变风险的肠腺瘤患者舌象特征研究 |
1、临床资料 |
2、研究方法 |
3、研究结果 |
研究二 不同恶变风险的肠腺瘤LTB4/BLT1表达水平研究 |
1、临床资料 |
2、研究方法 |
3、研究结果 |
研究三 差异性舌象特征与LTB4/BLT1表达水平研究 |
1. 差异性舌象特征与血清LTB4表达水平 |
2. 差异性舌象特征与肠黏膜BLT1阳性表达 |
讨论 |
研究结果分析 |
1、患者的性别 |
2、患者的年龄 |
3、患者的体脂特点 |
4、镜下及病理组织特点 |
5、研究结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调查问卷 |
附录二 肠镜一肠道准备 |
附录三 技术路线图 |
附录四 实验图片(IHC)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中药注射剂干预恶性肿瘤循证评价及与化疗药相互作用的评价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药注射剂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 |
1. 中药注射剂的历史和发展 |
2. 监管加强,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受到限制 |
3. 循证研究助力科学决策 |
4. 具有较强科技竞争力的肿瘤用药中药注射剂品种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药-化药相互作用研究方法的国内外进展 |
1. 前言 |
2. 药物相互作用研究方法 |
3. 中药-化药相互作用临床研究方法 |
4. 有望应用于中药-化药相互作用临床研究的新方法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中药注射剂干预恶性肿瘤循证评价及与化疗药相互作用的评价方法 |
研究一 中药注射剂干预恶性肿瘤临床研究的循证评价 |
1. 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研究二 艾迪注射液治疗/辅助治疗恶性肿瘤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证据综合 |
1. 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研究三 草药(中药)-药物相互作用评价方法的初步研究 |
研究3-1 草药-药物相互作用的临床评价方法:对前瞻性临床研究设计的概括性评价 |
1. 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研究3-2 中药注射剂与化疗相互作用临床评价方法初探 |
1. 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附录 |
在读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6)基于miRNA-202-3p过表达探讨疏木六君子汤抑制MKN28增殖的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综述一 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的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 |
1 概述 |
2 传统肿瘤标记物 |
2.1 嗜铬粒蛋白A (chromogranin A, CgA)及嗜铬粒蛋白B (chromogranin B, CgB) |
2.2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specific enolase,NSE) |
2.3 胰抑素(pancreastatin,PST) |
2.4 胰多肽(panoreatio polypeptide,PP) |
2.5 特异性生物标志物 |
3 新型肿瘤标志物 |
3.1 微小RNA(microRNA,miRNA) |
3.2 多基因液体活检(NETest) |
4 小结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miRNA在现代中医药中的研究进展 |
1 概述 |
2 miRNA的形成 |
3 中药对miRNA的调节作用 |
3.1 中药活性成分对miRNA的调节作用 |
3.2 中药方剂对miRNA的调节作用 |
4 miRNA在中医理论中的作用和应用 |
4.1 miRNA与中风的中医理论研究 |
4.2 miRNA与胸痹心痛的中医理论研究 |
4.3 miRNA与肿瘤的中医理论研究 |
5 小结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探究血清中miRNA-202-3p作为诊断1型g-NEN的潜在标志物 |
1 概述 |
2 材料和方法 |
2.1 病例来源及纳入排除标准 |
2.2 研究材料 |
2.3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3.1 研究人群的基本信息、临床特征及病理特征 |
3.2 1型g-NENs患者组和对照组血清中的miRNA-202-3p水平 |
3.3 miRNA-202-3p在1型g-NEN中的诊断特异性和敏感性 |
4 讨论 |
第二部分 基于miRNA-202-3p过表达探讨疏木六君子汤抑制MKN28增殖的机制 |
1 概述 |
2 材料和方法 |
2.1 实验细胞及大鼠 |
2.2 仪器 |
2.3 试剂 |
2.4 实验方法 |
2.5 制备疏木六君子汤含药血清 |
2.6 含药血清干预MKN28,并检测结果 |
3 研究结果 |
3.1 成功构建MKN28细胞过表达/抑制模型 |
3.2 高分化胃肿瘤细胞系MKN28转染miRNA-202-3p后细胞增殖情况 |
3.3 高分化胃肿瘤细胞系MKN28转染DUSP1对细胞增殖的影响 |
3.4 MKN28细胞转染miRNA-202-3p后蛋白表达 |
3.5 疏木六君子汤含药血清对MKN28细胞增殖影响。 |
3.6 疏木六君子汤含药血清干预MKN28细胞对DUSP1表达的影响 |
3.7 疏木六君子汤干预MKN28细胞降低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量 |
3.8 疏木六君子汤干预MKN28细胞增加促凋亡蛋白Bax的表达量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7)中医药治疗肛门痛的数据挖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祖国医学对肛门痛的认识 |
1.1 中医对肛门痛病名的认识 |
1.2 中医对肛门痛病因病机的认识 |
1.4 辨证分型 |
2 现代医学对功能性肛门直肠痛的认识 |
2.1 功能性肛门直肠痛定义 |
2.2 功能性肛门直肠痛流行病学调查 |
2.3 功能性肛门直肠痛的发病机制 |
2.4 功能性肛门直肠痛的诊断方法 |
3 中西医治疗进展 |
3.1 中医治疗 |
3.2 西医治疗 |
3.3 中西医优劣性 |
第二部分 研究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内容 |
2 研究资料与方法 |
2.1 资料来源 |
2.2 选择标准 |
2.3 方药信息规范化 |
2.4 数据录入 |
2.5 研究方法 |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
1 证型分布 |
2 肛门痛总数据库药物分析 |
3 各证型药物分析 |
3.1 脾胃虚弱药物分析 |
3.2 瘀血内结药物分析 |
3.3 肠道湿热药物分析 |
3.4 肝郁气滞药物分析 |
3.5 肝肾亏虚药物分析 |
3.6 中焦阻滞药物分析 |
第四部分 讨论 |
1 健脾为第一要义 |
1.1 四季脾旺不受邪 |
1.2 脾主肌肉 |
1.3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
2 药物分析 |
2.1 脾胃虚弱 |
2.2 瘀血内结 |
2.3 肠道湿热 |
2.4 肝郁气滞 |
2.5 肝肾亏虚 |
2.6 中焦阻滞 |
3 气血不和,百病丛生 |
4 课题不足与展望 |
第五部分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符号说明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感言 |
(8)益气活血方治疗消化性溃疡伴焦虑抑郁状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祖国医学对消化性溃疡伴焦虑抑郁状态的认识 |
1.1 病名 |
1.2 病因病机 |
1.3 辨证论治 |
2 现代医学对消化性溃疡伴焦虑抑郁状态的认识 |
2.1 流行病学 |
2.2 病因及发病机制 |
2.3 治疗现状 |
3 CCK与5-HT的研究进展 |
3.1 5-羟色胺(5-HT)与消化性溃疡及焦虑抑郁的关系 |
3.2 胆囊收缩素(CCK)与消化性溃疡及焦虑抑郁的关系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内容 |
2 主要研究方法 |
2.1 病例来源 |
2.2 病例标准 |
2.3 治疗方法 |
2.4 样本收集 |
2.5 观察项目 |
2.6 统计分析 |
3 研究结果 |
3.1 一般资料分析 |
3.2 两组治疗前后疗效对比 |
第三部分 讨论和分析 |
1 益气活血方的处方依据 |
2 益气活血方的西医药理研究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临床疗效 |
3.2 胃镜下表现 |
3.3 实验室检查指标 |
4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表1: 中医症状量化评分 |
附表2: SAS量表 |
附表3: SDS量表 |
附录4: 缩略词表 |
附录5: 知情同意书 |
附录6: 伦理审查批件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9)参乌黄雪汤治疗终末期肾病合并认知功能障碍肾虚痰瘀证的疗效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缩略语表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一、硫酸吲哚酚与终末期肾病合并认知功能障碍相关性研究进展 |
二、终末期肾病合并认知功能障碍的中医研究进展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一、腹膜透析患者认知功能状况及中医辨证分型研究 |
1.材料及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二、参乌黄雪汤治疗腹膜透析伴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评价 |
1. 临床资料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三部分 基础研究 |
一、参乌黄雪汤治疗终末期肾病并发认知功能障碍小鼠药效研究 |
1. 仪器与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二、参乌黄雪汤治疗终末期肾病合并认知功能障碍的机制研究 |
1. 仪器与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三、参乌黄雪汤的物质基础研究 |
1. 仪器与试剂 |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3. 讨论 |
总结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介 |
(10)运化毒邪方及其有效成分控制胃癌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第1章 从毒邪治疗胃癌理论架构 |
1.1 毒邪理论治疗肿瘤源流及辨治要法 |
1.1.1 毒邪理论治疗肿瘤源流 |
1.1.2 毒邪理论辨治肿瘤要法 |
1.1.2.1 扶正祛毒 |
1.1.2.2 清热解毒 |
1.1.2.3 理气排毒 |
1.1.2.4 祛瘀化毒 |
1.1.2.5 化痰散毒 |
1.1.2.6 祛风摄毒 |
1.1.2.7 泄浊解毒 |
1.1.2.8 安邪休毒 |
1.1.2.9 灭虫化毒 |
1.1.2.10 以毒攻毒 |
1.1.3 小结 |
参考文献 |
1.2 从“脾主运化”理论探讨胃癌论治 |
1.2.1 “脾主运化”藏象理论的渊源 |
1.2.2 胃癌重要病机——脾失运化,正虚毒犯 |
1.2.3 从“脾主运化”论治胃癌方略 |
1.2.3.1 固本祛毒 |
1.2.3.2 运化食毒 |
1.2.3.3 运化痰毒 |
1.2.3.4 运气化毒 |
1.2.3.5 其他 |
1.2.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2章 运化毒邪方对进展期胃癌复发转移干预的临床研究 |
2.1 资料与方法 |
2.1.1 一般资料 |
2.1.2 中医肿瘤样本库构建 |
2.1.3 研究方法及分组 |
2.1.4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
2.1.5 观察指标 |
2.1.6 不良反应观察 |
2.1.7 随访方式 |
2.1.8 试验监管 |
2.1.9 统计学方法 |
2.2 结果 |
2.2.1 数据库构建情况 |
2.2.2 病例资料分析描述 |
2.2.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
2.2.4 两组KPS、ECOG评分和血清肿瘤标记物比较 |
2.2.5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
2.2.6 两组一年生存率比较 |
2.2.7 单因素分析 |
2.2.8 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 |
2.2.9 两组无疾病进展生存期比较 |
2.2.10 两组血清代谢组学比较 |
2.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3章 运化毒邪方对胃癌生长及介导CLAUDIN-4调控上皮间质转化信号通路的作用 |
3.1 材料 |
3.1.1 药物 |
3.1.2 细胞株 |
3.1.3 主要试剂 |
3.1.4 临床标本 |
3.1.5 实验动物 |
3.1.6 仪器 |
3.2 方法 |
3.2.1 人胃癌细胞培养 |
3.2.2 MTT比色法检测对人胃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
3.2.3 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 |
3.2.4 建立PDTX模型 |
3.2.5 动物分组及给药 |
3.2.6 肿瘤体积及质量测定 |
3.2.7 Western blot检测GSK3β,VEGF-C,Claudin-4蛋白表达 |
3.2.8 qPCR检测GSK3β,VEGF-C,Claudin-4 mRNA的表达 |
3.2.9 统计学处理 |
3.3 结果 |
3.3.1 对AGS、BGC-803、SGC-7901细胞增殖的影响 |
3.3.2 对AGS、BGC803、SGC7901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
3.3.3 PDTX模型成瘤情况 |
3.3.4 对移植瘤生长的影响 |
3.3.5 对Claudin-4,VEGF-C,GSK3β蛋白表达的影响 |
3.3.6 对Claudin-4、VEGF-C、GSK3βmRNA表达的影响 |
3.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4章 基于高效液相色谱-质谱(HPLC-MS)联用技术的运化毒邪方化学成分研究 |
4.1 仪器与材料 |
4.2 实验方法 |
4.2.1 色谱条件 |
4.2.2 质谱条件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运化毒邪方化学活性成分检测 |
4.3.2 运化毒邪方化学活性成分之一人参皂苷Rg3质谱图信息 |
4.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5章 运化毒邪方主要活性成分之一人参皂苷RG3对胃癌生长及CLAUDIN-4/VEGF-C/GSK3B通路调控作用 |
5.1 材料 |
5.1.1 药物 |
5.1.2 细胞株 |
5.1.3 主要试剂 |
5.1.4 临床标本 |
5.1.5 实验动物 |
5.1.6 仪器 |
5.2 方法 |
5.2.1 人胃癌细胞培养 |
5.2.2 MTT比色法检测对人胃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
5.2.3 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 |
5.2.4 建立PDTX模型 |
5.2.5 动物分组及绘药 |
5.2.6 肿瘤体积及质量测定 |
5.2.7 Western blot检测GSK3β、VEGF-C、Claudin-4蛋白表达 |
5.2.8 qPCR检测GSK3β、VEGF-C、Claudin-4 mRNA的表达 |
5.2.9 统计学处理 |
5.3 结果 |
5.3.1 对AGS、BGC-803、SGC-7901细胞增殖的影响 |
5.3.2 对BGC803、AGS、SGC7901细胞迁移力的影响 |
5.3.3 对移植瘤生长的影响 |
5.3.4 对Claudin-4/VEGF-C/GSK3β通路蛋白表达的影响 |
5.3.5 对Claudin-4/VEGF-C/GSK3β通路mRNA表达的影响 |
5.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6章 VEGFR3靶向性纳米人参皂甙RG3对原位胃癌小鼠移植瘤的影响 |
6.1 材料 |
6.1.1 药物 |
6.1.2 细胞株 |
6.1.3 主要试剂 |
6.1.4 实验动物 |
6.1.5 仪器 |
6.2 方法 |
6.2.1 人胃癌细胞培养 |
6.2.2 胃癌裸鼠原位荧光移植模型的建立 |
6.2.3 动物给药及动态观察 |
6.2.4 免疫组化检测 |
6.2.5 RT-PCR检测基因表达 |
6.2.6 统计学处理 |
6.3 结果 |
6.3.1 对移植瘤生长的影响 |
6.3.2 对淋巴结转移的影响 |
6.3.3 对VEGF-C/VEDF-D/VEGFR-3通路蛋白表达的影响 |
6.3.4 对VEGF-C/VEDF-D/VEGFR-3通路mRNA表达的影响 |
6.3.5 对体重和毒性观察 |
6.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综述 肿瘤毒邪论治研宄现状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着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人参皂甙抗脾虚动物胃肠细胞损伤机理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经典名方玉液汤通过PI3K/AKT信号途径改善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姜立娟.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基于线粒体相关蛋白通路探讨参麻益智方对血管性认知障碍大鼠的作用机制[D]. 孙成成.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
- [3]基于壮火食气病机的黄连-人参“药对”对2型糖尿病肠道菌群影响的研究[D]. 蒋里.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4]基于风险分层肠腺瘤患者舌象特征与LTB4/BLT1轴的相关研究[D]. 龙思丹.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5]中药注射剂干预恶性肿瘤循证评价及与化疗药相互作用的评价方法[D]. 杨鸣.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6]基于miRNA-202-3p过表达探讨疏木六君子汤抑制MKN28增殖的机制[D]. 李晓蔻.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7]中医药治疗肛门痛的数据挖掘研究[D]. 许甜.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益气活血方治疗消化性溃疡伴焦虑抑郁状态的临床研究[D]. 丁早.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9]参乌黄雪汤治疗终末期肾病合并认知功能障碍肾虚痰瘀证的疗效及机制研究[D]. 顾鸣佳.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10]运化毒邪方及其有效成分控制胃癌的研究[D]. 戴小军. 扬州大学,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