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学英语考试中大量采用主观题目的有益尝试(论文文献综述)
王雪[1](2020)在《美国现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研究》文中指出当今国际竞争的关键在教育,而教育质量依赖于教师;语言教育是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在国际竞争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美国自古便是一个多语言的国家,大量的海外移民和其他各类母语非英语学习者的持续增长给美国英语作为第二语言(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简称为ESL)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美国教师专业标准的开发与完善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已经构建了比较完善的多学科、多层次、多维度教师专业标准体系,贯穿教师职前、入职和职后优秀与杰出四个发展阶段,对教师质量进行三位一体的保障。作为国家教师专业标准体系中的一部分,美国ESL教师专业标准已经出台了职前和优秀(职后)教师专业标准,作为ESL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发展的指针和规范准则,并且标准与时代发展相结合,与时俱进地进行修改与完善。中华民族有着古老的文明和璀璨的文化,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汉语言的推广、汉文化的传播是促进中外人文交流的根本保障,是国家语言强国战略的基本要求,是“一带一路”愿景实现的重要条件,更是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重要支撑。这就对我国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尤其是对未成年阶段学习者进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教师提出了更加专业化的要求;然而,这一领域却经常被忽视。美国的ESL教师专业标准与我国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适用的群体类似、语境类似,且发展比较成熟、实践经验丰富,值得关注并展开深入研究。基于以上思考,本论文选取美国现行的全部3套ESL教师专业标准:2010版与2018版《学前—12年级教师职前教育计划认证标准》(2010版和2018版现处于并行状态,都属于现行职前教师专业标准范畴)和《英语作为一门新语言标准》(即职后优秀教师专业标准)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法、历史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对美国现行的学前至12年级阶段ESL教师系列专业标准进行全面剖析与解读,挖掘出该系列标准的产生背景、实然状态、总体特征、成效弊端和借鉴意义。美国现行的ESL教师专业标准是时代发展与社会需求的产物,背后蕴含着政治、文化、语言、教育、需求等因素。因此,本论文首先把美国现行的ESL教师专业标准放置于宏大的社会、历史背景中去,从国家语言政策的发展要求与社会、文化、教育的整体环境和教师、学生及学科发展的现实需求两大维度六个方面对美国ESL教师专业标准出台的背景做深入挖掘,追根溯源,找出成因。然后以舒尔曼的教师知识理论为指导,分别对美国现行的ESL教师专业发展两个阶段(职前和职后)的三套标准从标准制定的机构和主体、标准产生的依据和核心思想、标准产生的过程、标准的框架与内容、基于标准的教师认证和标准的特点几个方面进行个体分析。同时抓住新、旧职前标准并行这一难得的机会,在现行标准研究范畴内,在对职前标准进行个体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从历时的角度比较、探究不同时期同一标准的承接性与发展性、不变本质与时代发展趋势的融合,以便可以更加全面地分析美国职前ESL教师专业标准的特点。在分别对美国现行的ESL职前、优秀(职后)教师专业标准进行充分分析后,论文从美国ESL学科整体性、ESL教师专业标准体系完整性的角度,以库玛的语言教师教育理论为指导,打乱标准原有的结构,对处于教师不同发展阶段的专业标准从基本要素、整体框架、具体内容以及基于标准的认证四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阐释不同阶段标准之间的异同、产生的原因及内在联系。进而发掘美国现行ESL学科教师专业标准在研制理念、主体结构、涵摄内容、秉持视角、言说话语、认证方式上的共性与特质,并探讨该学科教师专业标准所产生的影响。此外,结合国家语言政策的发展要求与社会的现实需要,分析我国第二语言教师、教学与教师专业标准发展现状,参照美国ESL教师专业标准的研究,本文从七大方面提出了一些思考和启示。希望本研究可以为我国第二语言教师教育研究的深化与发展,为我国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特别是中小学及幼儿园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的制定与完善、教师教育的改革与优化、教师质量与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师专业的长足发展、以及我国汉语及汉文化的国际传播带来些许启示。
刘伟[2](2020)在《高中英语写作句法教学 ——三维一体纠错法》文中提出一般英语写作教学基本上采用“教师安排-学生写作-作文提交-教师纠正”的模式。但是,有些学生很少关注老师的书面反馈,他们反复在写作中犯同样的错误。这引起了许多研究者的关注,因此对英语写作反馈方法的研究很多,但是很多研究往往只关注单一的反馈方法,如早期的教师反馈,伴随过程教学法出现的同伴互评,还有随着对学习者主体地位的关注而兴起的自我评价方式等,或它们中某两种的组合。研究表明每种反馈方式都有其缺陷。然而,结合三种反馈方法的反馈模式的研究相对较少,而且大多集中在大学阶段,中学阶段对这三种方法相结合的实证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研究基于Schmidt(1990)的“注意假说”(Noticing Hypothesis)和Craik和Lockhart(1972)的“加工水平理论”(Levels of Processing Theory)理论,对普通高中英语写作的反馈方法进行了准实验研究。通过三维反馈方法,即三维一体纠错法,采用教师反馈,同伴反馈和自我评价相结合,并有机地使用它们来学生对英语写作的兴趣及英语写作句法能力。该教学实验的研究对象是重庆市长寿区某中学高中部二年级两个普通班的70名学生。其中一个班级被随机指定为控制类别,该班采用一般的教师反馈方式,即“教师安排-学生写作-作文提交-教师纠正”的作文教学模式。从班级中选出35名学生组成对照组,其余学生仍留在原班级。另一个被指定为实验班,该班采用了将教师反馈,同伴反馈和自我评价相结合的三维反馈方法,即三维一体纠错法。从该班选择35名学生,组成一个实验小组。对照组和实验组的教师,教材和授课时间相同。唯一的区别是,在两个类别中使用了不同的作文反馈方法。实验前后,对两个班级的学生进行了两次英语写作测试。出于客观和公正考虑,作者和学校的另一位英语老师共同承担了评分任务,评分标准基本参照全国英语高考作文评分标准。数据分析主要使用了独立样本t检验,定性分析,百分比分析等方法。通过对比分析教学实验前后的调查问卷、试卷成绩的变化,以及观察分析学生课堂内外表现等方式对两种写作教学法进行全面客观的研究。通过统计分析发现,在实验前,两个班级的英语写作基础测试和问卷调查的结果在统计学上无显着性差异。而在写作教学实验中,尤其是在实验的中后期,实验组学生在英语课堂学习的参与程度,学生作文的字数、句型的多样性和准确性及作文的可读性与对照组相比都有显着的提升,这是一个显着的进步。经过六个教学周的实践,实验班优生、中等生、差生英语写作兴趣和写作能较对照班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其中中等生的进步最明显,优生次之,而差生的进步不太明显。(本研究中的优生、中等生和差生的划分是学生在考试中写作的分数和学习态度为依据的,大致高分段的20%为优生,低分段40%为差生,其余为中等生)本次教学实验表明,三维一体纠错法能有效地提高学生英语写作的积极性,并能切实地促使高中生英语写作能力的提高。本研究发现具有重要意义。在评价领域,强化多元评价的理念,为学生互评和自评提供思想基础,加强学生作文评价批改的培训为学生给予技术支持。在教学领域,实验证明,反复修改有助于改善学生作文的内容细节、篇章结构以及逻辑等。三维一体纠错法可以帮助学生体验写作过程,增强其读者意识,培养其自我反思的能力,发挥他们在写作过程中的主导地位,提高他们作文表达的准确性及流利性。因此,教师必须解放思想,信任学生的能力和意识,调动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习积极性,而又不能放弃其领导作用。
周玉琴[3](2020)在《生成性学习视角下的高中地理教辅图书评价 ——以必修1湖北配套教辅为例》文中提出高中地理教辅图书是一种重要的地理课程资源,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中也明确要求学校应该重视校内外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在2018年12月,第一届K12在线教育论坛在北京举行,论坛中提到在教辅资源百花齐放的今天,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辅资源更应该与时俱进,真正促进核心素养的落地,但现有研究中尚缺乏对高质量地理教辅图书的科学评价标准。因此,开展高中地理教辅图书的相关评价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生成性学习是一种经典而重要的学习方式,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将新内容和已有知识建立联系,进行意义建构。学生在使用地理教辅图书进行学习时,这种自然、主动的学习方式便在发生。本研究尝试从生成性学习的视角去构建高中地理教辅的评价标准,通过实证调查与评价,分析其内容编写的问题,并提出一些有针对性、可供参考的优化策略。首先,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论述了本研究的背景、意义、思路等,系统梳理了与本研究相关的国内外研究情况。接着,对相关概念及理论进行阐述。第三,融合文献分析、共词聚类分析、专家咨询等多种方法,构建了生成性学习视角下的高中地理教辅图书评价体系和可用于观察评价的量表。第四,开展教师实践性评价,通过教师问卷在湖北省内进行了广泛调查。第五,开展研究性评价,由研究共同体对前期问卷调查中高频使用的高中地理教辅图书进行了聚焦评价。第六,整合教师评价和研究者评价结果,得出高中地理教辅编写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八大优化策略。最后,总结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创新与不足,以及研究展望。通过两个阶段的评价研究,发现高中地理教辅图书在中学使用非常广泛,但是基于生成性学习视角,能达到高质量水平的地理教辅还很少,在设计思想、内容编制和生成性学习功能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教师评价和研究者评价得到的共性问题主要有:在课程目标的生成性要求上,普遍缺乏对地理实践力的设计体现;在地理学科思想生成性培养上,整体设计都非常欠缺;学生较少参与到生成性学习思维导图的设计,不利于思维的生成性发展;生成性学习的地理情境设计新颖度不高,缺乏趣味性和生活性;地理生成性学习的有效学法指导不足,缺乏操作性和具体性;在生成性学习的测评环节,检测环节以“应试试题”为主,缺乏开放性练习,在评价环节,忽视了水平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存在的三点个性问题是:人地协调观作为课程目标的生成性要求之一,在材料中的设计渗透比较浅显;在地理图像的使用中,地理景观图比较缺乏;部分教辅在语言的表达上不够生动具体,不能有效地引起学生的地理生成性学习动机。根据研究发现的问题,结合样本案例深度分析和调查调研意见,提出了以下优化策略:加强问题链的设计,真正走进人地关系本质;精选地理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体验实践过程;彰显地理探索价值,深度挖掘地理学科思想;合理搭配地理图像,启发学生设计思维导图;选择情境与时俱进,联系学生生活地理趣味;细化学法指导内容,做好学法分类和归类;适当融入开放练习,全面发展学生内在素养;兼顾结果过程评价,科学测评学生知识能力。
张涵[4](2017)在《思维导图在初中英语语法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比较级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几年随着我国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教育技术手段和工具的不断更新以及素质教育的践行,使得广大教育者更加注重以学生为本。所以怎样把现代教育手段和工具运用到学科中去,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是我们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初中英语老师越来越意识到英语语法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尽管大家都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但是效果却不尽人意。学生对英语语法学习兴趣不足,教师教授语法的方法过时且低效,使得语法成为初中学生学习英语的瓶颈,也是英语教师教学面临的最棘手的问题之一。在初中英语语法中,比较级的知识点多、学生在做练习时经常会出现顾此失彼、错误频频的现象。比较级的学习贯穿整个初中英语,如果学生掌握得好就能够为以后语法知识的学习树立信心。同时比较级也是学生使用频率较高的语法,他们使用比较级来描述或者比较两个事物,使描述的事物更加具体化、形象化,比较级的这一特征使思维导图有了用武之地。本文探讨以下几个问题:思维导图的学习方法对语法成绩的提高是否有效、效果如何?思维导图的应用是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思维导图是否会对不同学习成绩的学生产生不同的效果?本文比较全面系统的综述了国内外思维导图研究的相关文献,采用语法测试卷、师生访谈、调查问卷等方法获得实验数据,以此来验证思维导图对语法学习的影响和反响。本研究历时三个月,以上海市闵行区古美学校初中部六年级两个平行班,共6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选取一个实验班和一个控制班。实验班采用基于思维导图的语法教学方法进行授课,控制班则采用传统的语法教学方法上课。研究结果表明:一、从学生角度来说,思维导图的方法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法的兴趣,巩固了语法知识,使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主体;二、对于教师来说,运用思维导图教学使得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每一位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分享观点;三、高分组、低分组在语法学习成绩上确实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但是思维导图更加适合低分组学生。
朱婷[5](2016)在《需求分析理论在农村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福建省永安市某中学为例》文中提出英语阅读对于高中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提高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目前普通农村高中的英语阅读教学正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只有在教学中尊重高中学生的差异,对他们的英语阅读需求进行科学的分析、设计出更符合他们实际水平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步骤与策略以满足他们不同的学习需求,才能真正实现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提出的面向全体学生、为其终身学习奠定良好基础的目标。为此,本研究以需求分析理论为指导,主要采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访谈以及测试等方法进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探寻农村高中一年级学生的英语阅读需求,设计适合这些学生需求的英语阅读教学模式,并通过合理的教学实验及相关数据统计与验证,得出的结论如下:1.需求分析下的英语阅读教学明确了农村高中学生英语阅读需求的重点:(1)解决最基本的英语语法应用、词汇和阅读速度问题;(2)课堂训练中也要逐渐渗透阅读理论和技巧的讲解;(3)努力改善英语学习环境并深切关注学生的情感。2.需求分析下的英语阅读课堂有效地发现并解决了学生每节课学习的主要问题,也加强了学生互助、师生互动,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对农村高中学生英语阅读能力和成绩的提高作用明显。因此本研究提出的“需求分析理论在农村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有助于解决学生的学习问题,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和解决学生学习中的情感问题”的研究假设成立。3.本研究教学实验的结果进一步证明,需求分析下的英语阅读教学方式较常规的方式更能发现并满足普通农村高中学生的英语学习实际需求,因此在农村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实施需求分析以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完全可行的。
林冬梅[6](2015)在《南疆高校英语专业维吾尔族大学生汉语磨蚀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980年,Lambert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召开的语言磨蚀会议上正式提出了语言磨蚀,自此以后,语言磨蚀这一个议题成为国外大多数学者们的研究兴趣所在。国外语言教学与语言习得界的学者们对语言磨蚀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语言磨蚀在经历了近30年发展后,其研究在国外已经达到了“青春期”。虽然语言磨蚀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其理论研究还不够深入,并且都是以描述性为主。在国内从新千年起,在外语教学领域和心理学领域为数不多的几名专家学者开始注意到语言磨蚀在外语教学中所起的关键作用。但他们仅仅是把国外的一些研究成果介绍到中国,而对中国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汉语磨蚀研究并未有研究者涉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汉语教学是属于特殊地区的特殊教育,对于英语专业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汉语磨蚀研究更是无人问津。本研究采用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新疆南疆地区维吾尔族英语专业本科生,主要包括喀什大学英语专业维吾尔族大学生和塔里木大学英语专业维吾尔族大学生共计120名大学生,其中女生92名,男生28名。本研究主要是对他们的汉语磨蚀情况进行了多角度、多方位、细致、缜密的调查研究,通过研究以下7个问题达到所要研究的目标。1.英语专业维吾尔族大学生在停止了10年的系统正规汉语学习进入英语专业学习1年后其汉语输入性技能(听力和阅读)是否出现了磨蚀?汉语输出性技能(写作)是否出现了磨蚀?磨蚀程度如何?2.英语专业维吾尔族大学生的语言态度是否对汉语磨蚀程度产生了影响?如果有影响,对听、读、写三种技能的影响程度如何?3.不同类型动机的学生其汉语磨蚀程度如何?4.英语专业维吾尔族大学生在停止了10年的系统正规汉语学习后并进入英语专业学习1年后其对汉语接触量是否会对他们的汉语磨蚀有影响?影响程度如何?5.英语专业维吾尔族大学生原有的汉语水平是否会对汉语磨蚀产生影响?如果有影响,对听、读、写三种技能影响程度如何?6.性别差异对英语专业维吾尔族大学生的汉语磨蚀是否会产生影响?如果有影响,对听、读、写三种技能各影响程度如何?7.英语专业维吾尔族大学生在停止了10年的系统正规汉语学习进入英语专业学习1年后他们的汉语写作是否会受到英语语种学习的影响?如果有,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本研究的研究工具主要包括以下调查工具:研究工具一是包括学生个人信息、性别等、汉语学习动机、汉语学习态度和停止汉语学习后进入英语专业学习时在日常生活中与汉语的接触量等这些与汉语磨蚀的相关变量的调查问卷。为了确保调查问卷的完成质量,笔者把它翻译成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母语即维吾尔语。研究工具二是MHK少数民族汉语水平考试的前后测试试卷,试卷采用全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考试试卷(MHK)的模拟真题,少数民族汉语水平考试(MHK)包括口语、听力理解、阅读理解和书面表达共四项,每一项都是100分,共计400分。后测完成后,还对磨蚀程度最高的18名学生和磨蚀程度最低的18名学生进行了细致深入的访谈,为了保证访谈的质量我们采用了维吾尔族大学生的母语维吾尔语对其进行访谈,对访谈内容进行录音并转写、翻译成汉语。访谈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明确定量研究的结果及其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挖掘英语专业维吾尔族大学生汉语磨蚀内在规律性的特征。本研究收集到的所有数据都由社会科学数据包SPSS18.0进行处理。本研究通过对大量有效、扎实的实证数据进行科学透彻细致地分析与诠释,同时结合深度访谈的结果,得出了研究的最终结论。研究结果表明:(1)英语专业维吾尔族大学生在停止了10年的系统正规汉语学习后并进入英语专业学习1年后,其汉语输入性技能听力技能和阅读技能方面都出现了磨蚀,其中听力技能的磨蚀程度低于阅读技能的磨蚀程度。学生的输出性技能写作技能也出现了磨蚀,但是输入性技能的磨蚀程度比输出性技能的磨蚀程度低。它们之间的磨蚀程度关系如下所示:写作技能的磨蚀程度>阅读技能的磨蚀程度>听力技能的磨蚀程度。(2)英语专业维吾尔族大学生的语言态度对汉语磨蚀程度的确会产生影响。语言态度的不同会对汉语磨蚀程度产生不同的影响,也就是说持积极语言态度的英语专业维吾尔族大学生的汉语磨蚀程度较低,主要体现在持积极态度的学生的汉语听力技能和写作技能方面保持较好,而持消极语言态度的英语专业维吾尔族大学生汉语磨蚀程度高。消极的语言态度对学生的汉语听力技能和写作技能的磨蚀有显着性影响,对阅读技能的磨蚀影响不大。(3)通过汉语学习动机调查问卷对英语专业维吾尔族大学生的汉语学习动机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持工具型动机的学生最多,共计79人,而持文化型动机的人数最少仅9人,情境型动机的人数是32人。通过数据显示文化型动机的学生汉语磨蚀程度小于工具型动机和情境型动机的学生,文化型动机对于汉语水平的保持更有利。(4)在学生进行完MHK后测以后,通过汉语接触量调查问卷收集到了英语专业维吾尔族大学生在停止了10年的系统正规汉语学习后并进入英语专业学习1年后他们与汉语接触量的情况,通过调查问卷的数据和访谈的结果显示在进行英语专业学习中与汉语接触量多的学生比与汉语接触量少的学生的汉语磨蚀程度低,他们之间的磨蚀程度具有明显的差异性。(5)通过对汉语高分组学生和汉语低分组学生的汉语原有水平相关数据的分析并结合深度访谈的信息,其结果显示汉语原有水平高的学生的汉语磨蚀程度低而汉语原有水平低的学生的汉语磨蚀程度高。(6)性别差异会影响英语专业维吾尔族大学生的汉语磨蚀程度。主要体现在男女生在汉语整体水平、汉语听力技能、阅读技能方面的磨蚀有显着性差异,男生在汉语整体水平、听力技能、阅读技能方面的磨蚀程度都高于女生。而在写作技能方面,男生与女生之间的磨蚀程度并没有显着性差异。结合访谈结果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女生的学习兴趣比男生高,女生对待汉语的学习态度也比男生更积极,平时她们对于汉语学习更加主动,愿意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汉语。(7)英语专业维吾尔族大学生在停止了10年的系统正规汉语学习后并进入英语专业学习1年后他们在汉语写作前后测试中有很大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语言使用的流利度、精确度和复句使用的复杂度三个大的方面。具体体现在以下十个小的方面:第一,在汉语写作后测中,学生的作文字数的使用已经减少,汉语写作前测中学生的字数平均使用量是398个字而后测中学生的字数已经降至平均197个字。第二,在汉语写作前测当中,学生在遇到不会写的汉字或者词汇时,会使用汉语拼音代替,而在后测当中,学生会使用英语单词来代替。第三,学生在汉语写作前测当中出现偏误的句型结构,主要是主语+宾语+谓语的句型结构,这样的句型结构最主要是由于受到维吾尔族大学生的母语维吾尔语的影响。在汉语写作后测当中,受到母语影响的偏误降低了,由于英语语种的影响偏误量增多了,主要受到英语语法的影响。第四,在汉语写作后测中,学生在使用原因状语从句和条件状语从句时,由于受到英语表达习惯的影响喜欢把主句放在前面,从句放在后面。而在汉语写作前测中,学生没有出现把从句放在后面的情况。结合访谈结果,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受到英语语种学习的影响,本身英语和汉语语种之间有很大的差异性,这就更容易产生磨蚀。第五,在量词偏误方面,量词的偏误量由汉语写作前测的27处增加到汉语写作后测的197处。由于学生进入英语专业学习后,受到语言使用的近期性影响,英语属于印欧语系而印欧语系中没有量词,大部分都是数词直接修饰名词。第六,在汉语写作后测中,受到英语语法的影响,学生使用被动句式增多了。在汉语写作前测中学生共使用被动句式62处,而在后测作文中学生使用被动句式高达122处。第七,在小句使用字数方面,由前测每个小句平均使用18个字到后测是13个字,呈现下降趋势,这表明学生的汉语写作流利度下降了。第八,句式复杂度方面,复句的使用量由前测每篇作文平均使用5个复句,到后测2个复句,这表明学生在使用句式方面的复杂度下降了。第九,语言准确度方面,前测偏误总数量是5120处,后测是10414处,其偏误量明显增加。第十,从作文的整体语言质量来看,学生前测作文写作部分的平均分值是53.6分,后测是29.3分。这说明学生的作文整体语言质量有所下降。本研究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研究领域和对象的创新。首次将语言磨蚀研究引入新疆地区,开创了新疆语言磨蚀研究的先例。首个针对国内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汉语磨蚀的研究。第二,研究方法的创新。国内研究方法较为单一,主要是定量研究。本研究在多维视野下,综合运用了语言学、统计学、心理学、教育学、民族学、社会学及经济学等多学科理论并通过文献法、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统计法、对比分析等多元研究方法相结合对新疆南疆地区英语专业维吾尔族大学生汉语磨蚀的状况展开深入系统的研究。第三,研究理念的创新。本研究从行为学层面的语言态度、语言动机、语言接触量,磨蚀前的水平、生理学层面的性别和语言学层面的语种间的相对特征展开多个层面相结合的研究。本研究的贡献主要体现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理论层面主要包括第一,拓展和深化了第二语言磨蚀研究的领域。第二,完善并验证了语言磨蚀相关的理论,扩大了其解释范围。第三,尝试对语言磨蚀定义进行重新界定,厘清了语言磨蚀的内涵、分类及其特征,这为后来的研究铺设了一条可行之路。第四,依据已有研究和本土实际情况研制出信度和效度较高的测量维吾尔族大学生汉语学习态度、汉语学习动机和汉语接触量这三个影响语言磨蚀的相关变量的测量工具,这为其他类似的研究提供了研究工具。实践层面的贡献主要有第一,有助于新疆南疆地区的汉语与英语教育政策的制定,避免资源重复浪费。第二,有助于培养适应南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汉英双优”的英语人才。第三,有助于新疆南疆地区英语专业维吾尔族大学生处理好英语专业学习和汉语学习的关系。第四,本研究结果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三语教学带来一定的启示,为本地区汉语与英语的教育理论与方法体系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石。第五,对其他少数民族的其他语种的语言磨蚀研究具有参考与借鉴意义。第六,为新疆南疆地区英语专业维吾尔族大学生的预科汉语教材和英语教材的编写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为编写有地方特色和专业特色的教材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张晗笑[7](2015)在《高中英语以读促写教学模式的有效性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世界各国开放交往的深入,英语作为全球通用交际语言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英语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四者在语言学习和运用过程中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在高中英语教学和高考中,阅读和写作具有突出的地位和作用。然而,由于学时限制和“应试教育”等主、客观因素影响,传统教学读写分开的模式和学生写作实践都存在着诸多问题,成为影响学生提高英语写作能力的簿弱环节。传统英语教学,教师常常将读写分开,更有甚者对写作教学一句话带过或者直接省略。学生仅仅依靠老师和课堂时间,没有足够大量的练笔机会是无法提高写作能力的。然而,阅读作为语言输入技能,写作作为语言输出技能,二者相互依赖,不可分割。学习者拥有足够的语言输入是有好的语言输出的前提。没有广泛且高效的阅读,无法保证学生能写出好的文章。那么如果能够突破传统英语教学的枷锁,帮助学生在掌握必要阅读技巧的同时又学会语言的表达,目前英语阅读和写作教学相脱节的状况就能够得到改善。阅读教学时,教师赋予词汇、句型和文章框架结构、谋篇布局同等的重要性,读后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写作指导,在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同时,还能够摸索出新型的、自主的、科学的写作教学、批改、讲评模式。学生在听、说、读三项技能的基础上,提升写作技能,并巩固、提升了其他三项技能,实现综合应用英语能力的进步。笔者对襄阳五中高一14班采用英语读写分开的教学模式,高一15班采用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教学模式进行对比研究实验。高一14班在授课时将阅读和写作的教学分开进行,高一15班在授课时将阅读和写作相融合,选取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和应用文四种文体进行具体分析。通过对实验前测、后测的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的数据分析来证明以读促写对高中生英语写作水平提高的有效性。实验证明阅读和写作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对高中生英语写作水平的提高是有显着效果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的分析让笔者对教学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并有以下体会:第一,高中英语阅读应着眼于整体教学,培养学生的语篇意识。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掌握阅读技巧和方法,还能教会学生各种文体的要素和特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第二,阅读课中注重扩大学生词汇量。可以为学生补充近义词、反义词、派生词、合成词等。鼓励学生在写作中运用高级词汇,不仅使文章内容丰富,也能在运用中对词汇进行巩固。第三,提倡学生将阅读课中学到的各种句型运用到写作中。阅读课后的改写、缩写、仿写等都给运用多变句型提供了机会。学生在语言表达中学以致用,使文章更出彩,内容更丰富。第四,阅读中学生应注意文章用到的衔接词和承上启下的语句,并加以识记。在写作练习时,将这些起承转合的词组、语句写在恰当的地方,使作文行文流畅、语言地道。
刘东华[8](2015)在《高校独立学院学生自主选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江西A高校独立学院为例》文中提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国民对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大,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产物,独立学院的出现不仅对高等教育的办学机制进行了大胆探索,扩大了高等教育的教育资源,而且还对高校办学规模方面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独立学院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进入内涵发展期后,其办学质量越来越被社会各界所关注。独立学院应如何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如何按照国家教育部提出的“厚基础、宽口径”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性意见?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是高等教育管理工作者的一项重要课题。本研究以江西A高校独立学院为例,介绍了江西A高校独立学院课程设置情况以及学生自主选课的现状。采用问卷调查、文献比较法、人物访谈等研究方法,对独立学院学生自主选课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进行分析和研究,发现江西A高校独立学院在选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开课存在随意性;课程宣导能力较弱;课程库管理手段和方法缺乏;缺乏稳定优质的教师队伍;学生选课方法不得当;选课管理及相关制度建设滞后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如何完善江西A高校独立学院学生自主选课的途径和方法。进而提出了优化学分制模式下独立学院学生自主选课必须加强教学管理组织建设:建立健全教学制度体系;建立具有独立学院特色的教育及教学资源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选课宣导机制、监控反馈机制以及选课保障体系。本研究为独立学院不断完善和调整育人机制和人才培养目标作了一定的探索,同时为独立学院实施学分制提供了一些可供参考的意见及建议。
赵堃[9](2014)在《云计算辅助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外语学习的基本技能要求就是听说、阅读、写作和翻译。其中,写作最能有效地促进语言知识的内化,同时也是语言输出的书面表达形式,能够客观地反映学生的语言和思维的组织能力,是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重要体现和考察指标。长久以来,大多数的英语写作教学以讲授法为主,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受到了严重的限制,严重阻碍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随着教育教学理论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二者的结合也不断地在教学中发挥作用。从最初的电子课件,到教学软件,再到自主学习平台,无不体现者科技对教育的深刻影响。本文将围绕现代科技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展开研究,将基于云计算的教学辅助平台同计算机辅助学习软件做出比较,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论证云计算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积极作用。云计算的出现为我们的教学开辟了一条新的可尝试的道路。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完善和研究的不断深入,云计算在教育教学领域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黄芳[10](2013)在《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方式实践探索 ——一项基于商务英语教学的行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当今国际社会竞争的重心逐步向人才的竞争转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创新型人才最大的特点在于具有创新性思维,而创新性思维的前提和基础是批判性思维,因此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尽管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是各个学科、多门课程共同培养的结果,但作为在高等教育中占用教学课时较多、覆盖面较广的大学英语,也非常有必要将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渗透到大学英语教学中。国内现有研究较多地集中在批判性思维理论介绍和量表制定上,相对缺乏系统的实践研究。我们认为理论的介绍可以明确概念,量表的使用可以发现问题,但发现问题后的如何解决问题则成为至关重要的一个部分,因此,本文针对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不足的现状,将着力于英语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培养方式的研究。本文采用行动研究法和任务型教学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批判性思维培养方式的研究,通过对教学任务的难度预判和分类,探索不同思维能力目标下的不同培养方式,整个研究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创新:1)研究内容的创新:本文的核心为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方式研究,相对于现有该领域研究的重理论、轻实践,重模式构建、轻具体操作而言,本文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围绕批判性思维核心技能“阐释、分析、评价、推理、自我反思”,依托商务英语教学进行梯度式的培养,该研究内容具有较为现实的意义;2)研究方法的创新:本文的行动研究与传统意义上的行动研究有所区别,本文采取的是传统行动研究的基本框架,即计划——实施——观察——反思四环节循环行动,但在计划新一轮行动研究的部分有所区别。传统的行动研究中,针对反思后存在的问题继续下一轮的行动研究,试图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但在本文,我们根据反思后存在的问题和下一阶段的培养任务,二者结合进行下一轮的行动设置,本文的研究方法涵盖更广,整个行动研究呈螺旋上升式趋势;3)任务型教学方法的创新:本文通过语码复杂度、认知复杂度和交际压力复杂度三个维度来构建教学任务的难度框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任务的难度预判,根据预判结果进行梯度任务安排,将任务的由简到繁梯度性与思维加工的由易到难梯度性相结合,以期达到思维的能力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而更进一步;4)思维能力评估方式的创新:由于思维具有极强的抽象性和不可精确评估的复杂性,单纯用量表较难反应出学生真实的思维变化和发展状况,故本文采用质性描述为主,量化方式为辅的方式对思维进行模糊综合性测评,并设定了“结合任务内容的思维能力观测点框架”,既采用基于任务的观察、访谈、日志、反馈等描述性方法,也采用作文评价量表,力求使整个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达到真实自然的状态。本论文由八个章节组成: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现状和研究意义。当前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创新型人才需具备的首要素质为批判性思维,因此培养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具体的培养方式成为本文的研究重点。第二章为文献综述。从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的角度对批判性思维进行系统梳理,详述国内外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相关研究,并指出当前在我国外语教育领域对批判性思维研究的局限和需要填补的空白;第三章为研究的总体设计框架,包括方法、背景、对象、内容、评估等。本文将行动研究法和任务型教学法相结合在《实用商务英语》课型中开展三轮行动;第四章为行动研究的先导性研究,通过调查研究确认当前大学生存在批判性思维能力较为欠缺的问题,在实践中采用何种教学方式进行培养成为本研究的核心;第五章为教学实践中的第一轮行动研究,主要针对批判性思维能力中最基本的阐释能力进行培养,并设置四项陈述型教学任务;第六章为第二轮行动研究,主要针对具体语境下分析评价推理能力进行培养,并设置两项案例分析型任务和两项解决问题型任务;第七章为第三轮行动研究,主要针对无具体语境的分析评价推理能力进行培养,设置两项项目型任务;第八章为结论部分。通过三轮的行动研究我们有诸多的发现与反思,并对未来提出了展望。本论文是由八个章节所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各章节既可以独立成篇,又与其他章节构成逻辑上的内在联系,从整体上对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方式进行了全面而透彻的研究与探讨。论文所探究的内容无疑将对我国的外语教学,尤其是对当前高等教育中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论文所表达的观点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参考意义。
二、大学英语考试中大量采用主观题目的有益尝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学英语考试中大量采用主观题目的有益尝试(论文提纲范文)
(1)美国现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国际教师教育改革呼唤教师专业标准研究 |
(二)美国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的研究需要深化 |
(三)我国第二语言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诉求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相关概念界定 |
(一)第二语言 |
(二)美国英语作为第二语言(ESL)教师 |
(三)教师专业标准 |
五、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一、关于美国教师专业标准的研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二、关于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的研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现状评析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一、舒尔曼教师知识理论 |
(一)教师知识的来源 |
(二)教师知识的结构 |
(三)教师知识的运用 |
(四)舒尔曼教师知识理论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
二、库玛语言教师教育理论 |
(一)三大教学参数与十大宏观策略 |
(二)库玛语言教师教育“KARDS”模块模型 |
(三)库玛语言教师教育理论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
第三章 美国现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产生的背景 |
一、美国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产生的政策与环境 |
(一)国家语言教育政策日臻完善加速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的出台 |
(二)标准化运动的蓬勃发展呼唤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的出台 |
(三)多元化的社会环境引领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的出台 |
二、美国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产生的现实需要 |
(一)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学科科学化的需要 |
(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专业化的需要 |
(三)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学生日益增长的需要 |
第四章 美国现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职前教师专业标准分析 |
一、英语作为第二语言职前教师专业标准的制定 |
(一)标准制定的机构及主体 |
(二)标准制定的依据、核心思想 |
(三)标准制定的过程 |
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职前教师专业标准的框架及内容 |
(一)2010现行版职前教师专业标准框架及内容分析 |
(二)2018现行版职前教师专业标准框架及内容分析 |
(三)2010版标准与2018版标准比较分析 |
三、基于英语作为第二语言职前教师专业标准的认证 |
(一)认证的原则和目标 |
(二)认证的程序 |
(三)认证的内容和方法 |
四、英语作为第二语言职前教师专业标准的特点 |
(一)标准结构的层次性:接近标准、达到标准、超越标准三层进路 |
(二)标准评价的科学性:倡导“绩效本位”的评价理念 |
(三)标准原则的一致性:国家要求与学科特点有机融合 |
(四)文化的包容性:母语文化与美国文化相结合 |
(五)学生的主体性: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 |
(六)专业的发展性:合作与反思中成长 |
第五章 美国现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优秀教师专业标准分析 |
一、英语作为第二语言优秀教师专业标准的制定 |
(一)标准制定的机构和主体 |
(二)标准制定的依据、核心思想 |
(三)标准制定的过程 |
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优秀教师专业标准的框架及内容 |
(一)现行版优秀教师专业标准框架分析 |
(二)现行版优秀教师专业标准内容分析 |
三、基于英语作为第二语言优秀教师专业标准的认证 |
(一)认证的理念 |
(二)认证的程序 |
(三)认证的内容和方法 |
四、英语作为第二语言优秀教师专业标准的特点 |
(一)体现五项核心要求与学科专业特点的融合 |
(二)强调教师知识的专业性与实践的综合性 |
(三)突出教师的反思能力 |
(四)关注教师专业领导力与批判性思维能力 |
(五)重视学生背景的多样性和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
(六)加强教师评价的灵活性与公平性 |
第六章 美国现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总体评析 |
一、美国现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职前与优秀教师专业标准的比较 |
(一)基本要素比较分析 |
(二)标准框架比较分析 |
(三)标准内容比较分析 |
(四)标准认证比较分析 |
二、美国现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的总体特点 |
(一)标准研制理念:以人为本、观照师生 |
(二)标准主体结构:体系完整、层级分明 |
(三)标准涵摄内容:知识、能力与品格兼具 |
(四)标准秉持视角:多元文化取向 |
(五)标准言说话语:用词精确、实践倾向 |
(六)标准认证方式:科学性与民主性相结合 |
三、美国现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的影响 |
(一)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的积极影响 |
(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的消极影响 |
第七章 思考与启示 |
一、我国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的发展现状 |
(一)国家语言强国战略话语语力的提升 |
(二)对我国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的分析 |
(三)基础教育领域来华学生对我国第二语言教师的现实需要 |
二、美国现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对我国的启示 |
(一)完善我国具有本土特色的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 |
(二)凸显教师专业标准中第二语言学科的本质特点 |
(三)关注教师专业标准中第二语言学生的源文化差异 |
(四)重视教师专业标准中第二语言学生的汉文化融入 |
(五)加快教师专业标准引领下第二语言教师角色的转变 |
(六)完善基于教师专业标准的第二语言教师评价体系 |
(七)倡导更多符合标准的专业第二语言教师走进中小学课堂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2)高中英语写作句法教学 ——三维一体纠错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国外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反馈研究 |
2.1.1 结果教学法及其反馈研究 |
2.1.2 过程教学法及其反馈研究 |
2.1.3 自我评价 |
2.2 国内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反馈研究 |
2.2.1 中国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反馈研究 |
2.2.2 中国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反馈研究 |
2.2.3 中国英语写作中的句法教学研究 |
2.3 理论基础 |
2.3.1 注意假设 |
2.3.2 信息加工水平学说 |
2.4 前人研究不足 |
第3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问题 |
3.2 研究假设 |
3.3 研究方法 |
3.3.1 受试 |
3.3.2 材料 |
3.3.3 程序 |
3.4 数据处理方法 |
3.4.1 数据收集方法 |
3.4.2 数据赋值或评分方法 |
3.4.3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
第4章 结果及讨论 |
4.1 结果 |
4.1.1 教师英语写作教学方法调查结果 |
4.1.2 学生作文评改方式调查问卷前测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结果 |
4.1.3 英语作文前测结果 |
4.1.4 英语写作实验教学课堂观察结果 |
4.1.5 写作评改方式调查问卷调查后测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结果 |
4.1.6 英语作文后测结果 |
4.1.7 学生对实验教学方法的态度访谈结果 |
4.2 讨论 |
4.2.1 研究假设的验证情况 |
4.2.2 相关的研究结果比较 |
4.2.3 结果的效度验证 |
第5章 结论 |
5.1 主要发现 |
5.2 研究启示 |
5.2.1 对教材设计的启示 |
5.2.2 对教学方法论的启示 |
5.2.3 对教学评价的启示 |
5.3 研究局限 |
5.4 对后续研究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一般英语写作教学方法调查问卷(教师版) |
附录二 一般英语写作教学方法调查问卷(学生版) |
附录三 英语作文前测试卷 |
附录四 教学实验材料 |
附录五 实验班和对照班教案样例 |
附录六 英语写作实验教学课堂观察表 |
附录七 英语作文后测试卷 |
附录八 学生对实验教学方法的态度访谈提纲 |
附录九 一般英语写作教学方法问卷调查结果数据(教师版) |
附录十 一般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前测问卷调查结果数据(学生版) |
附录十一 一般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后测问卷调查数据(学生版) |
附录十二 实验班和对照班英语作文前后测成绩 |
附录十三 实验班和对照班作文前、后测学生习作选录 |
附录十四 英语写作实验教学课堂观察结果数据 |
附录十五 学生对实验教学方法的态度访谈结果数据 |
致谢 |
(3)生成性学习视角下的高中地理教辅图书评价 ——以必修1湖北配套教辅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地理核心素养的落地离不开生成性学习 |
1.1.2 地理教辅图书是生成性学习的重要资源 |
1.1.3 现行地理教辅图书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 |
1.1.4 地理新课程资源体系建设呼唤配套教辅图书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生成性学习 |
1.3.2 地理生成性学习 |
1.3.3 地理教辅图书 |
1.3.4 生成性学习视角下的地理教辅图书评价 |
1.3.5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4 研究思路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方法 |
1.4.4 研究路线 |
2 核心概念与理论依据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地理教辅图书的相关概念 |
2.1.2 生成性学习的相关概念 |
2.2 核心概念间关系分析 |
2.2.1 地理教辅图书的内容设计契合生成性学习路径 |
2.2.2 地理教辅图书的内容质量影响生成性学习过程 |
2.2.3 生成性学习能力影响地理教辅图书使用效果 |
2.3 理论基础 |
2.3.1 生成性学习理论 |
2.3.2 地理教材评价理论 |
2.3.3 SOLO分类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3 高中地理教辅图书评价体系建构 |
3.1 构建原则 |
3.1.1 地理性 |
3.1.2 科学性 |
3.1.3 生成性 |
3.1.4 操作性 |
3.2 构建依据 |
3.2.1 理论依据 |
3.2.2 现实依据 |
3.3 评价体系初步构建 |
3.3.1 生成性学习过程及要素整合 |
3.3.2 评价体系的指标拟定 |
3.4 评价体系修正及确定 |
3.4.1 第一轮修正 |
3.4.2 第二轮修正 |
3.5 评价方式说明 |
3.5.1 教师评价问卷的使用说明 |
3.5.2 研究者评价量表的使用说明 |
3.6 本章小结 |
4 湖北省高中地理教辅图书使用及评价调查 |
4.1 调查目的 |
4.2 调查对象 |
4.3 问卷设计 |
4.4 调查结果 |
4.4.1 问卷回收 |
4.4.2 信效度检验 |
4.4.3 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高中地理教辅图书编写内容评价 |
5.1 评价目的 |
5.2 评价样本 |
5.3 评价过程 |
5.4 评价结果 |
5.4.1 整体评价结果 |
5.4.2 具体评价结果 |
5.4.3 具体问题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高中地理教辅图书编写问题及优化策略 |
6.1 高中地理教辅图书的编写问题 |
6.1.1 共性问题 |
6.1.2 个性问题 |
6.2 高中地理教辅图书的优化策略 |
6.2.1 加强问题链的设计,真正走进人地关系本质 |
6.2.2 精选地理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体验实践过程 |
6.2.3 彰显地理探索价值,深度挖掘地理学科思想 |
6.2.4 合理搭配地理图像,启发学生设计思维导图 |
6.2.5 选择情境与时俱进,联系学生生活地理趣味 |
6.2.6 细化学法指导内容,做好学法的分类和归类 |
6.2.7 适当融入开放练习,全面发展学生内在素养 |
6.2.8 兼顾结果过程评价,科学测评学生知识能力 |
6.3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创新与不足 |
7.3 研究展望 |
附录 |
附录1: 评价指标专家咨询问卷(第一轮) |
附录2: 生成性学习视角下高中地理教辅图书评价量表(第一轮修正) |
附录3: 评价指标专家咨询问卷(第二轮) |
附录4: 湖北省高中地理教辅图书使用及评价调查问卷 |
附录5: 研究共同体评价数据汇总表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4)思维导图在初中英语语法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比较级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1.5 论文结构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思维导图的研究 |
2.1.1 思维导图的理论基础 |
2.1.2 思维导图的定义 |
2.2 语法教学的研究 |
2.2.1 语法的定义 |
2.2.2 归纳法和演绎法的争议 |
2.2.3 有关比较级的研究 |
2.3 早前国内外研究 |
2.3.1 国内研究 |
2.3.2 国外研究 |
第3章 思维导图与语法结合的研究 |
3.1 实验设计 |
3.2 研究问题 |
3.3 研究对象 |
3.4 实验工具 |
3.4.1 思维导图软件 |
3.4.2 问卷 |
3.4.3 试卷 |
3.4.4 访谈 |
3.5 实验步骤 |
3.5.1 实验安排 |
3.5.2 实验准备 |
3.5.3 实验中 |
3.5.4 实验后 |
3.6 案例教学 |
3.7 结果 |
3.7.1 访谈结果 |
3.7.2 问卷结果 |
3.7.3 试卷结果 |
第4章 研究结论 |
4.1 主要发现 |
4.2 总结 |
第5章 研究反思 |
5.1 意义 |
5.2 不足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调查问卷(实验前) |
附录2 调查问卷(实验后) |
附录3 前后测试卷 |
附录4 学生思维导图展示 |
附录5 学生思维导图的评估内容 |
附录6 学生成绩 |
附录7 时间安排 |
附录8 控制班教案 |
附录9 教学照片展示 |
致谢 |
(5)需求分析理论在农村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福建省永安市某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课题来源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目的 |
二、意义 |
第三节 论文框架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需求的定义及分类 |
二、需求分析的定义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需求分析理论 |
二、最近发展区理论 |
第三节 国内外需求分析研究综述 |
一、国外的需求分析研究 |
二、国内需求分析研究 |
第三章 教学实验研究 |
第一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假设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工具与方法 |
四、调查量表设计 |
第二节 实验研究步骤 |
一、实验前期步骤 |
二、实验后期步骤 |
第三节 教学实验过程 |
一、教学实验方案设计 |
二、教学实验案例 |
第四章 研究数据分析 |
第一节 前期综合调查分析 |
一、英语入学成绩 |
二、学生阅读需求前期调查分析 |
三、学生访谈结果分析 |
第二节 限时阅读数据分析 |
一、限时阅读前测数据分析 |
二、限时阅读后测数据分析 |
第三节 非限时阅读数据分析 |
一、非限时阅读前测数据对比与分析 |
二、非限时阅读后测数据对比与分析 |
第四节 实验前、后测数据分析 |
一、前测数据分析 |
二、后测数据分析 |
三、前、后测数据对比 |
四、实验数据小结 |
第五节 后期问卷调查分析 |
一、对学习能力差距的调查 |
二、对学习者个人愿望的调查情况 |
三、对学习过程需求的调查 |
四、对外部学习环境需求的调查 |
五、后期问卷调查结论 |
第五章 结语 |
第一节 研究发现 |
第二节 研究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
附录 2 |
附录 3 |
附录 4 |
附录 5 |
附录 6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6)南疆高校英语专业维吾尔族大学生汉语磨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1 研究的目的 |
1.4.2 研究的意义 |
1.5 论文结构 |
1.6 小结 |
第二章 研究文献综述 |
2.1 引言 |
2.2 国内外语言磨蚀研究的主要发展期及情况 |
2.2.1 国外语言磨蚀研究的主要发展阶段 |
2.2.2 国内语言磨蚀研究的主要发展情况 |
2.3 国内外有关影响语言磨蚀因素的研究 |
2.3.1 国外有关影响语言磨蚀因素的研究 |
2.3.2 国内有关影响语言磨蚀因素的研究 |
2.4 小结 |
第三章 语言磨蚀的基本内涵、分类与特征 |
3.1 引言 |
3.2 语言磨蚀的内涵 |
3.2.1 语言学视角 |
3.2.2 社会语言学视角 |
3.2.3 心理学视角 |
3.3 语言磨蚀的分类 |
3.3.1 Weltens的分类 |
3.3.2 van Els的分类 |
3.3.3 Hansen的分类 |
3.4 语言磨蚀的特征 |
3.4.1 诱发因素的归一性 |
3.4.2 发生机制的生理性 |
3.4.3 受蚀个体的独立性 |
3.4.4 受蚀对象的选择性 |
3.4.5 磨蚀过程的回归性 |
3.4.6 磨蚀速度的非均衡性 |
3.4.7 表现形式的隐匿性 |
3.4.8 再学习的优越性 |
3.5 小结 |
第四章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
4.1 引言 |
4.2 语言磨蚀研究的相关理论 |
4.2.1 回归假说 |
4.2.2 “倒置关系”假说 |
4.2.3 提取失败假说 |
4.2.4 储存范式假说 |
4.2.5 重新学习假说 |
4.2.6 中介语或跨语言影响假说 |
4.3 第二语言学习的相关理论 |
4.3.1 语言输入假说 |
4.3.2 情感过滤假说 |
4.3.3 语言输出假说 |
4.4 对比分析理论 |
4.5 偏误分析理论 |
4.6 动态系统理论 |
4.7 小结 |
第五章 研究设计 |
5.1 引言 |
5.2 研究问题 |
5.3 研究对象 |
5.4 研究工具 |
5.4.1 调查问卷 |
5.4.2 测试 |
5.4.3 访谈 |
5.5 数据的获取与分析方法 |
5.5.1 数据的获取 |
5.5.2 数据处理及分析方法 |
5.6 小结 |
第六章 研究结果与讨论 |
6.1 引言 |
6.2 测试和问卷数据与分析 |
6.2.1 汉语总体水平、听力技能、阅读技能、写作技能方面的磨蚀情况 |
6.2.2 语言态度对汉语磨蚀的影响 |
6.2.3 学习动机对汉语磨蚀的影响 |
6.2.4 不同类型的学习动机对汉语磨蚀的影响 |
6.2.5 原有汉语水平对汉语磨蚀的影响 |
6.2.6 汉语接触量对汉语磨蚀的影响 |
6.2.7 性别差异对汉语磨蚀的影响 |
6.2.8 英语语种学习对汉语写作磨蚀的影响 |
6.3 访谈结果与讨论 |
6.3.1 对待汉语的态度 |
6.3.2 汉语学习动机 |
6.3.3 在汉语学习方面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以及汉语接触量 |
6.3.4 汉语学习的结果归因 |
6.3.5 汉语等级考试的最低分数要求 |
6.3.6 男女生对于汉语学习态度、汉语学习动机以及汉语接触量的差异 |
6.4 结语 |
第七章 结论与思考 |
7.1 引言 |
7.2 本研究的主要发现 |
7.3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 |
7.3.1 研究领域的创新 |
7.3.2 研究方法的创新 |
7.3.3 研究对象的创新 |
7.3.4 研究理念的创新 |
7.4 本研究的主要贡献 |
7.4.1 理论层面的贡献 |
7.4.2 实践层面的贡献 |
7.5 研究的主要启示 |
7.5.1 本研究对学校管理部门的启示 |
7.5.2 本研究对汉语教师的启示 |
7.5.3 本研究对英语教师的启示 |
7.5.4 本研究对英语专业维吾尔族大学生的启示 |
7.6 研究的局限和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
7.6.1 研究的局限 |
7.6.2 对未来研究的设想 |
7.7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汉语学习态度调查问卷(维吾尔文版本) |
附录2 汉语学习态度调查问卷(汉文版本) |
附录3 汉语学习动机调查问卷(维吾尔文版本) |
附录4 汉语学习动机调查问卷(汉文版本) |
附录5 汉语接触量调查问卷(维吾尔文版本) |
附录6 汉语接触量调查问卷(汉文版本) |
附录7 MHK少数民族汉语水平考试测试卷(前测试卷) |
附录8 MHK少数民族汉语水平考试测试卷(后测试卷) |
附录9 访谈提纲(维吾尔文版本) |
附录10 访谈提纲(汉文版本)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7)高中英语以读促写教学模式的有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阅读与写作关系的研究 |
2.1.1 阅读与写作关系的理论研究 |
2.1.2 阅读与写作关系的实践研究 |
2.2 英语阅读促进写作的研究 |
2.2.1 国外研究现状 |
2.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三章 高中英语以读促写的实验设计 |
3.1 研究问题 |
3.2 研究对象 |
3.3 研究方法 |
3.4 研究过程 |
第四章 高中英语以读促写教学模式 |
4.1 记叙文实验过程 |
4.2 议论文实验过程 |
4.3 说明文实验过程 |
4.4 应用文实验过程 |
第五章 实验结果和分析 |
5.1 实验数据和结果 |
5.1.1 实验前测数据结果 |
5.1.2 实验后测数据结果 |
5.1.3 前测后测实验数据详细对比 |
5.2 结果分析 |
第六章 结论 |
6.1 研究发现 |
6.2 教学启示 |
6.3 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致谢 |
(8)高校独立学院学生自主选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江西A高校独立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1.2.1 研究目的 |
1.1.2.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相关研究理论 |
1.2.1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1.2.2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1.2.3 相关理论支撑 |
1.3 概念界定 |
1.3.1 独立学院 |
1.3.2 学分制 |
1.3.3 自主选课 |
1.3.4 课程设置 |
1.3.5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
1.4 研究方案 |
1.4.1 研究思路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方法 |
2 江西A高校独立学院学生自主选课现状 |
2.1 江西A高校独立学院简介 |
2.2 学生自主选课的实施背景 |
2.2.1 推行选课的原因 |
2.2.2 选课的作用和意义 |
2.3 学生自主选课的途径与方式 |
2.3.1 课程设置 |
2.3.2 选课要求 |
2.3.3 选课途径及实现方式 |
2.4 学生自主选课存在的主要特点 |
3 江西A高校独立学院学生自主选课存在的问题 |
3.1 调查问卷的基本情况 |
3.1.1 调查工具 |
3.1.2 调查对象的选取 |
3.1.3 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
3.2 相关数据分析 |
3.2.1 选课数据分析 |
3.2.2 成绩数据分析 |
3.3 存在的主要问题 |
3.3.1 课程体系构建思路不明确 |
3.3.2 缺乏稳定优质的师资队伍 |
3.3.3 学生选课缺乏必要指导 |
3.3.4 课堂教学监控反馈机制较弱 |
3.3.5 选课保障体系建设相对滞后 |
4 完善江西A高校独立学院学生自主选课的建议 |
4.1 建立独立学院特色的教育教学资源体系 |
4.1.1 加强课程建设 |
4.1.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
4.2 构建相对独立的教学组织与管理体系 |
4.2.1 加强教学管理组织建设 |
4.2.2 建立健全教学制度体系 |
4.3 构建科学有效的选课宣导机制 |
4.4 建立科学严谨的课堂监控反馈机制 |
4.5 构建科学合理的选课保障体系 |
4.5.1 选课技术支持方面 |
4.5.2 选课策略研究 |
5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云计算辅助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创新点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3 论文的结构 |
第二章 研究综述 |
2.1 云计算及其应用 |
2.1.1 云计算的出现及其发展阶段 |
2.1.2 云计算的应用领域 |
2.2 教学模式的发展历史 |
2.2.1 传统的讲授法教学的演变 |
2.2.2 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出现和发展 |
2.2.3 英语教学的现状 |
2.3 远程教育和泛在学习 |
2.3.1 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 |
2.3.2 泛在学习的发展与应用 |
2.4 云计算与泛在学习的完美结合移动学习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开展云计算辅助教学的理论基础 |
3.1 建构主义理论 |
3.1.1 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 |
3.1.2 建构主义的基本原则 |
3.1.3 建构主义的教学原则以及教学中的应用 |
3.2 元认知理论 |
3.2.1 什么是元认知 |
3.2.2 元认知策略在教学中的体现 |
3.3 二语习得理论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云计算辅助教学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实践 |
4.1 研究方法 |
4.2 云计算辅助教学的教学效果实验 |
4.2.1 云计算辅助教学的教学设计 |
4.2.2 前人研究成果及本次实验说明 |
4.2.3 实验假设 |
4.2.4 实验过程的设计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研究结果和启示 |
5.1 实验数据分析 |
5.1.1 实验数据的定量分析 |
5.1.2 实验数据的定性分析 |
5.2 研究结论及启示 |
5.2.1 实验结论 |
5.2.2 对研究实验的深层思考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文章目录 |
致谢 |
详细摘要 |
(10)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方式实践探索 ——一项基于商务英语教学的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图表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1.1 创新的涵义及现实意义 |
1.1.2 创新型人才需具备的首要素质 |
1.1.3 创新性思维与批判性思维的关系 |
1.2 我国学生批判性思维的现状和原因 |
1.2.1 我国学生批判性思维的现状 |
1.2.2 形成我国学生批判性思维现状的原因 |
1.3 批判性思维研究的意义 |
1.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框架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批判性思维的早期哲学渊源 |
2.2 批判性思维在心理学领域的发展 |
2.3 批判性思维术语界定 |
2.3.1 国外学者的定义 |
2.3.2 国内学者的定义 |
2.4 国外大学生思维能力研究现状述评 |
2.4.1 批判性思维的分项能力界定 |
2.4.2 构建思辨能力的量具 |
2.4.3 批判性思维教学在国外的研究 |
2.5 国内批判性思维研究现状述评 |
2.5.1 批判性思维研究的数量及基本趋势 |
2.5.2 批判性思维研究的内容 |
2.5.3 批判性思维研究在外语教学领域的特点 |
2.5.4 批判性思维模型构建 |
2.6 批判性思维培养方式 |
小结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方法 |
3.1.1 行动研究的概况 |
3.1.2 行动研究的定义和特点 |
3.1.3 行动研究的适用范围及类型 |
3.1.4 行动研究的原则和程序 |
3.2 研究背景——《实用商务英语》教学环境 |
3.2.1 学校基本概况 |
3.2.2 课程基本特点 |
3.2.3 课程教学内容 |
3.2.4 课程教学目标 |
3.2.5 课程教学资源 |
3.2.6 课程教学方法——任务型教学法 |
3.3 研究对象 |
3.4 研究内容 |
3.5 研究主体 |
3.6 评估方式 |
3.7 研究步骤 |
第四章 行动研究的先导性研究 |
4.1 发现问题 |
4.2 调查研究 |
4.3 重新确认问题 |
4.4 行动研究整体布局 |
4.4.1 任务难度预判 |
4.4.2 教学任务分类 |
4.4.3 行动研究布局 |
第五章 第一轮行动研究 |
5.1 研究目标 |
5.1.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5.1.2 渐进式了解商务英语知识 |
5.1.3 培养学生的阐释能力 |
5.2 研究计划 |
5.3 行动实施与观察 |
5.3.1 陈述型任务:中国传奇商人史玉柱的商海沉浮 |
5.3.2 陈述归类型任务:宝洁洗发水卖点和产品定位 |
5.3.3 陈述比较型任务:比较美国西南航空公司和中国春秋航空公司 |
5.3.4 计划临时调整——陈述分析型任务:模拟商务招聘 |
5.4 反思总结 |
第六章 第二轮行动研究 |
6.1 研究目标 |
6.2 研究计划 |
6.3 行动实施与观察 |
6.3.1 商务案例分析型任务——麦当劳公关危机处理 |
6.3.2 商务案例分析型任务——《江南 style》爆红原因分析 |
6.3.3 解决问题型任务——是否要辞退张硕 |
6.3.4 解决问题型任务——审计员的工作困惑 |
6.4 反思总结 |
第七章 第三轮行动研究 |
7.1 研究目标 |
7.2 研究计划 |
7.3 行动实施与观察 |
7.3.1 项目型任务——商务旅行计划制定 |
7.3.2 项目型任务——产品促销 |
7.3.3 项目型任务——创办企业 |
7.3.4 案例分析型任务——奔驰车被砸事件分析 |
7.4 反思总结 |
第八章 结论 |
8.1 调查问卷结果与讨论 |
8.2 本研究的回顾启示 |
8.3 本研究的创新 |
8.4 本研究的不足 |
8.5 本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作文评价量表 |
附录 2 关于“实用商务英语”课程的调查问卷 |
附录 3 学生个人学习档案 |
附录 4 项目型任务——产品促销学生活动策划 |
附录 5 小组创办公司自我反思报告 |
四、大学英语考试中大量采用主观题目的有益尝试(论文参考文献)
- [1]美国现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研究[D]. 王雪.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5)
- [2]高中英语写作句法教学 ——三维一体纠错法[D]. 刘伟. 西南大学, 2020(05)
- [3]生成性学习视角下的高中地理教辅图书评价 ——以必修1湖北配套教辅为例[D]. 周玉琴.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4]思维导图在初中英语语法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比较级为例[D]. 张涵. 上海师范大学, 2017(02)
- [5]需求分析理论在农村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福建省永安市某中学为例[D]. 朱婷. 闽南师范大学, 2016(06)
- [6]南疆高校英语专业维吾尔族大学生汉语磨蚀研究[D]. 林冬梅. 华中师范大学, 2015(07)
- [7]高中英语以读促写教学模式的有效性研究[D]. 张晗笑. 华中师范大学, 2015(01)
- [8]高校独立学院学生自主选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江西A高校独立学院为例[D]. 刘东华. 江西农业大学, 2015(08)
- [9]云计算辅助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赵堃. 东北石油大学, 2014(02)
- [10]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方式实践探索 ——一项基于商务英语教学的行动研究[D]. 黄芳.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