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西省菜地、精养鱼塘开发基金使用管理办法(论文文献综述)
周倩[1](2019)在《上栗县征地拆迁补偿安置工作研究》文中指出城镇化是当前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城镇对土地的需求量加大,大量的征拆征地拆迁产生了大量的失地农民。在征地拆迁补偿安置过程中,因利益诉求不一,导致征拆矛盾频发,而被征地拆迁对象作为征地拆迁补偿安置中弱势一方,利益受损。因此积极妥善的处理好征地拆迁补偿安置问题,协调各方利益,并有效的提高征拆对象的福利水平,对维护地方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江西省萍乡市上栗县征地拆迁补偿安置的基本情况、补偿标准和方式、征拆程序等方面,分析上栗县现行征地拆迁安置补偿中存在的补偿安置标准偏低、方式不科学、程序不到位、综合保障不完善等问题,对被征拆对象福利水平下降,征拆难度加大等问题进行详细分析。通过问卷调查,对被征地拆迁对象前后的福利水平进行调查,采用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对被征地拆对象征地拆迁前后的福利水平进行量化分析,根据量化分析结论,结合上栗县实际情况,对上栗县征地拆迁补偿安置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建议。(1)提高征地拆迁经济补偿;(2)建立综合保障体制,提高社会保障水平;(3)增强人力资本,增加经济收入;(4)建立失地农民心理调适机制;(5)推广房票补偿安置政策
唐兵,惠红[2](2014)在《民族地区原住民参与旅游开发的法律赋权研究——兼与左冰、保继刚商榷》文中指出民族地区原住民既是当地旅游活动的重要对象,又是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创造者和传承者。但在旅游扶贫开发和运营中,由于旅游吸引物权规定的"法律真空",缺乏法律制度保障的原住民在与开发商和政府博弈中往往被边缘化,导致经济收益偏低,却要承担旅游开发所产生的各种各样的成本,严重损害了原住民的利益。文章运用赋权与产权理论,对原住民参与旅游开发的弱势地位的核心原因进行了辨析,指出原住民参与处于"无权"或"弱权"状态是因为对旅游者最具吸引力的天然属于原住民所有的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产权界定上的法律缺失,提出了加强旅游吸引物权的"确权+流转"为主要内容的法律赋权建议,并分析了赋权后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及其防范措施。最后以石泉苗寨为例,具体剖析了法律赋权下的民族地区原住民参与旅游开发的方式与企业的经营机制,以期彻底改变原住民的地位弱势、收益偏低和参与"无话语权"的现状,增加原住民的财产性收益,缓解原住民与开发商之间的矛盾,维护民族地区的和谐稳定。
许友光,易建平,黄滨[3](2006)在《对渔业水域滩涂征用补偿的思考》文中认为渔业水域滩涂征用补偿存在的问题是当前渔业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从分析渔业水域滩涂征用补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入手,透析目前水域滩涂征用中的缺陷,进而提出改革与完善的紧迫性,并就水域滩涂征用补偿的新机制提出了个人看法,期望能引起各方面对渔民及渔业的关注与重视。
黄蓉[4](2019)在《被征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问题研究 ——以南昌市高新区昌东镇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21世纪以来,大量农村土地被征用,来满足各地城镇化建设与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被征地农民这一特定群体也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也随之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目前,人口老龄化已成为我国一个极为严峻的问题,被征地农民的养老保障问题更是不容忽视,完善被征地农民的养老保险制度是解决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中老年农民的生活幸福感和安全感有效途径。本文以南昌高新区昌东镇的被征地农民为研究对象和目标,在运用农村社会保险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利用昌东镇现有资料,采用问卷调查、上门走访等方法,重点分析昌东镇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发展的现状和问题。针对昌东镇的实际问题和情况,通过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具体的解决对策和建议。
陈菲[5](2020)在《非自愿移民安置政策实施研究 ——以三清山机场世界银行贷款项目为例》文中提出移民安置通常是世行贷项目启动后的第一项工作,土地房屋征收及非自愿移民安置,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过程,往往会对当地社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世界银行在移民安置工作中倡导尊重人权,关注受影响人群的生活水平恢复,然而由于国内外理念、文化、处理方式上的不同,世行贷款项目移民安置的影响范围界定、补偿费用标准、公众参与、监测评估、对弱势群体的关注等多方面都与国内相关政策法规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差异,在没有世行贷款项目经验的情况下,开展移民安置工作往往会出现许多问题。本文以国内外研究及理论为基础,以世行贷款上饶三清山机场项目为例,通过对本项目移民安置工作在前期规划、组织机构、执行情况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工作经验总结,为今后国内类似利用世行贷款项目的实施提供借鉴和参考。要实现世行贷款项目移民安置政策的顺利实施,首先要熟悉了解什么是世行移民安置政策,对于没有世行经验的项目办,在项目前期注重开展世行移民安置理论培训是当务之急。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通过组织人员培训或聘请专业咨询机构的方式加强项目办能力建设,熟练掌握世行政策,才能为后续移民安置工作的顺利实施打下坚实基础。其次是完善管理制度,对于世行贷款项目这类项目属性敏感、涉及面广的情况,要推动非自愿移民安置工作的顺利实施,必须要有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协助工作的开展,并通过监测项目执行情况,及时调整纠偏,才能有效避免许多潜在风险。第三是积极沟通,非自愿移民安置工作涉及到项目办、各层级实施机构、受影响人群等多方面利益,除了要准确把握政策,沟通也必不可少。其目的是让各参与方都充分掌握信息,减少矛盾冲突,消除顾虑,以一种相互信任相互配合的姿态积极开展移民安置工作。本文通过全过程全方位对世行贷款上饶三清山机场项目的移民安置工作执行过程进行描述及总结,采用文献研究、调查分析、归纳总结、案例分析等方法,研究了世行贷款项目非自愿移民安置政策与国内移民安置工作的共性和差别,结合具体案例,对世行贷款项目移民安置政策实施问题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郭华[6](2007)在《制度变迁视角的乡村旅游社区利益相关者管理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居民经济收入水平的提高和休闲时间的增多,乡村旅游以其回归自然生态、自发组织、家庭共享等特点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乡村旅游目的地也因之蓬勃发展。由于乡村旅游强调以乡村社区为活动场所,如何合理界定乡村社区与乡村旅游者、政府、外来投资者之间的深层关系就成为一个刚刚破题而又尚未形成一致性结论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利益相关者理论是解答这一问题的重要方法。文献研究表明,目前对旅游目的地及相关社区利益相关者管理方面的研究主要停留在对利益相关者调查、参与及协作等问题的静态探讨上,伴随着旅游社区的逐步发展,其涉及的利益相关者在结构与权力关系等方面出现的动态变化往往被忽略。而这显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也正是本文最重要的创新所在。本文以江西省婺源县为案例,着重探讨了其内部的各乡村旅游社区利益相关者的多重利益博弈过程及此过程中形成的不同制度阶段、权力关系模式,说明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均衡是推动旅游目的地及相关社区制度变迁的重要动力。全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论三大部分组成。研究表明,乡村旅游社区利益相关者按其重要程度可划分为核心型利益相关者与非核心型利益相关者,其中核心型利益相关者包括政府、旅游者、旅游企业和社区居民。这四类利益相关者在社区旅游发展过程中的利益诉求点不一致,其相互之间必然经历反复的利益和权力博弈。通过截取若干利益相关者博弈的片断进行分析后发现,类似的博弈总是会导致个体理性与个体理性、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之间的冲突,而只有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促使各利益相关者进行“无限重复博弈”,各方才有望达成合作,减少冲突。旅游社区的制度变迁就是以“多个利益相关者出现利益冲突、制度调整以实现阶段性均衡、出现新的利益冲突、新的阶段性均衡”的循环博弈方式实现的,利益非均衡与利益均衡状态交替出现。可见,合理制度创新带来的阶段性利益均衡推动了旅游社区的发展。本文还进一步指出,乡村旅游社区制度变迁过程中出现的不同阶段实质上反映了利益相关者之间不同的权力关系模式,主要包括社区居民自主经营模式、政府主导模式、市场化运作模式等。为实现利益相关者之间利益的相对均衡,本文最后提出了“协调利益、保障权利”的总原则,并指出以“政府主导、居民赋权、市场参与、多方协作”为特点的多中心治理模式是现阶段适合乡村旅游社区的理想治理模式。本文在借鉴管理学中“利益相关者”、制度经济学、博弈论等理论的基础上,采用规范研究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制度变迁的视角论证了利益相关者围绕不同的利益诉求所展开的博弈对乡村旅游社区发展的推动作用,是对旅游领域利益相关者管理和制度变迁等研究的补充,相信会对相关的研究及实践产生一定的借鉴意义。
米强[7](2016)在《基于农民感知的城市边缘区土地征收社会效率研究 ——以南京市栖霞区为例》文中指出根据现行土地制度,征收是农村集体土地转变为城镇国有土地的唯一途径。征地制度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备受关注。十八大指出,要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缩小征地范围,规范征地程序,建立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建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全面公开土地征收信息,完善对被征地农民合理、规范、多元保障机制。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征地已经成为经常性的社会生产活动。征地促进了经济发展,但同时带来了很多社会问题。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下降,长远生计无保障,滞后甚至无法实现人口城镇化等问题突出,由此引发的社会矛盾和冲突屡见不鲜。损害被征地农民权益、影响社会和谐的征地政策不能适应新时期社会转型的要求。新型城镇化的目标是让被征地农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实现社会福利和社会效率总体提升,其核心是人的城镇化,以人为核心的社会效率已然成为考量征地政策的重要因素。因此,研究土地征收社会效率对制定和完善征地政策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以南京市为例,以土地征收社会成本和社会收益为切入点,以被征地农民社会调查资料为依据,构建土地征收社会效率分析框架和测度体系。首先,梳理土地征收制度变迁,按照发文时间将南京市1996年以来的征地政策划分为4个阶段,逐一展现每个阶段的政策特征,归纳政策制定和完善的偏向和趋势;然后,以被征地农民的视角,从社会调查结果、安居乐业和城市生活融入度3个方面系统分析土地征收社会效应,借鉴适应性效率定义土地征收社会效率概念,并根据概念从土地征收社会效应分析结果中析出土地征收社会效率的影响因素;最后,界定土地征收社会效率内涵,构建土地征收社会成本和社会收益指标体系,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对各政策阶段的社会效率评价值进行测度,并根据测度结果进行阶段性比较分析,为制定社会效率更高的征地政策提供切实可行的依据。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借鉴制度经济学中的适应性效率概念定义土地征收社会效率概念。土地征收社会效率是指土地征收制度如何适应社会发展需求而调整的问题,反映的是与时间进程中的社会需求变化相适应的制度变迁效率。(2)分析土地征收社会效率影响因素。以被征地农民的视角,从被征地农民对征地政策感知的社会调查结果、以安居乐业为目的的补偿和安置实施情况以及检验被征地农民市民化的城市生活融入度3个方面分析执行不同政策阶段土地征收产生的社会效应,以此为基础,通过比较和显着性检验分析和筛选土地征收社会效率影响因素。(3)界定土地征收社会效率内涵,土地征收社会效率为土地征收社会收益与社会成本的比值;选取土地征收社会收益和社会成本的代理指标和代理变量,构建土地征收社会效率指标体系。(4)测度不同政策阶段土地征收社会效率评价值,并根据测度结果确定土地征收社会效率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程度。(5)探讨土地征收社会效率提升途径,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研究方法主要包括:(1)问卷调查法。以被征地农民为调查对象,选择结构式问卷访问法中的当面访问法,获取客观真实的研究资料。(2)排序选择模型。在调查问卷中,把被征地农民的意愿分为5级,纳入计量模型时依次用1、2、3、4、5表示,构成多元排序选择模型,通过显着性检验筛选土地征收社会效率影响因素。(3)数据包络分析法。运用DEA模型检测不同政策阶段土地征收社会效率有效性;运用超效率DEA模型测度不同政策阶段土地征收社会效率评价值。(4)比较分析法。用于分析不同政策阶段土地征收带来的社会影响。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征地补偿标准及安置方式渐趋合理。1996年以来南京市征地政策经历了 1996-2000年执行131号文、2000-2004年执行86号文、2004-2010年执行93号文和2011年至今执行264号文4个阶段,呈现出补偿标准在提高、安置方式有改变、补偿安置对象在调整、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认定渐规范、社会保障体系渐完善等特征。(2)征地政策调整基本适应被征地农民的利益诉求。随着征地政策不断调整,被征地农民满意度呈现不断提高的趋势。(3)土地征收社会效率影响因素多元但重点突出。从制定政策的角度看,实体上,征地补偿标准对社会效率影响较大,其次是社会保障体系,再次是居住安置方式;程序上,信息公开对社会效率影响较大。从实施政策的角度看,就社会成本来说,有没有按照协议约定按时、全部补偿和安置到位对社会效率影响较大;就社会收益来说,征地后道路、生活用水、生活用气等基础设施是否完善和医疗、教育、商业网点布局等公共服务是否改善对社会效率影响较大。(4)各政策阶段土地征收社会效率有效且逐渐趋高。DEA模型测度结果显示,各征地政策阶段社会效率评价值均为1,且各指标的松弛变量为0,表明1996年至今执行4个征地政策阶段的社会效率均为DEA有效,各阶段社会效率指标均处于比较理想的状态。超效率DEA模型测度结果显示,各政策阶段土地征收社会效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其评价值1996-2000年执行131号文阶段为1.006,2000-2004年执行86号文阶段为1.747,2004-2010年执行93号文阶段为1.602,2011年至今执行264号文阶段为2.457。虽然目前执行264号文阶段的社会效率评价值最高,但仍有修改和完善的空间。基于研究结论,提出构建土地征收社会效率提升路径的政策建议:(1)提高征地补偿标准,建立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运用马克思地租理论,建立政府投资建设的设施辐射强度和距离的函数关系,构建设施辐射强度的三维立体模型,计算出在设施辐射范围内出让地块分摊的投资额,再加上投资利润,就可以得到政府出让该地块应分配到的土地增值收益。将政府分配到的土地增值收益从总的土地增值收益中扣除,剩余部分归集体经济组织和被征地农民所有。集体经济组织留足公益发展资金,剩余的归被征地农民所有。建立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彰显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主体成员身份,给予被征地农民好的预期,有利于被征地农民主动置身土地征收全过程,积极推进征地实施。(2)注重程序,信息公开,建立健全信息共享和反馈机制。没有程序公正,就没有实体公正。程序公正包括环节到位和信息公开,信息公开尤其重要。在征前告知、征地公告、补偿登记、征地补偿安置方案公告等环节实行信息全公开。让政府征地信息能够有效的传达到每一个被征地农民,保障农民的征地知情权、监督权、参与权;反过来,让被征地农民的意愿和诉求能够顺利反馈给政府,促进政府制定更加契合民意的征地政策。(3)同等享受社会福利,建立健全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制定社会效率更高的征地政策,将被征地农民全部纳入城镇职工社会保障体系,让被征地农民和城市居民同等享受社会福利,让劳动年龄段的被征地农民享受城镇职工失业保险,养老年龄段的被征地农民享受城镇职工退休养老保险。社会保障体系统一,有利于被征地农民获得城市居民身份认同感,促进其尽快融入城市生活,实现人口城镇化。(4)改变集中安置方式,用货币补偿的方式让被征地农民自由选择居住地,主动融入城市生活。集中安置方式无形隔离了被征地农民和城市居民,阻碍了被征地农民市民化。改变集中安置方式,用货币补偿的方式,让被征地农民按照自己的偏好和经济状况自由选择居住地。被征地农民分散居住,作为个体,容易受周围城市生活环境影响,在潜移默化中自觉改变生活方式,主动适应和融入城市生活。(5)制定差别化政策,分类安置被征地农民,建立特殊帮扶基金。如果多数被征地农民劳动技能已经异化甚至已经在城市就业,应该多考虑补偿物质资本,弱化或者不提供就业培训等人力资本水平提高帮助;如果多数被征地农民缺乏非农业劳动技能,无法在城市找到工作,则应该加强社会保障,侧重就业培训,提高人力资本水平;对于确实因为征地导致生活困难的群体,通过建立特殊帮扶基金即利用社会资本给予补助。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可以相互补充,有机结合必然促进土地征收社会效率提高。
付小青,刘春平,赖萍宜,戴琼燕[8](2016)在《完善耕地占用税税收制度的几点思考》文中指出本文从近五年来江西省农用地利用环节征费和耕地占用税情况着手,分析了耕地占用税税收制度逐渐老化、征管运行制度缺位、综合治税举步维艰的现状。最后从加快立法进程、规范税制要素、完善减免税及部门协作制度,建立"明税少费"的合理土地税费体系等方面提出相应建议。
李露[9](2016)在《基于环城游憩带视角的都市休闲农业景观营建研究 ——以成都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中国正经历着快速城镇化的过程。城市的扩张和蔓延摧毁了其周边的乡村,乡村景观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城市生活的巨大压力让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渴望回归田园,在城市外围的乡村中进行游憩活动。休闲农业将农业和旅游业相融合,为传统农业赋予了休闲功能和文化价值。休闲农业景观的营建,对维护农村生态环境、改善农民生活质量、增进城乡居民交流、提供市民休闲活动场所、控制城市无序扩张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近年来,“遍地开花”式的发展态势引发了许多休闲农业景观问题。然而,对休闲农业景观的研究却缺少系统的规划和宏观的思考,没有从城市发展、城郊资分布源特征、地域分异规律、城市居民出游规律等方面进行综合性分析。本文认为,作为环城游憩活动的重要一支,休闲农业的开展应该符合市民环城游憩活动的规律和特征,而休闲农业景观的营建则应充分考虑城市对其的影响程度以及自然资源和农业资源在城市外围的分布规律,从城乡规划和发展的整体角度去思考和研究。本文从风景园林学科背景出发,结合旅游学科、城市规划学科、经济学科等学科的相关理论和知识,运用田野调查法、深度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归纳演绎法和定性定量结合等研究方法,深入研究了环城游憩带与休闲农业的关系,发现并指出环城游憩带与休闲农业(景观)因“发展上互为动力”、“空间上区位重合”、“活动上异曲同工”的互通关系而具备相结合的可能性,并认为环城游憩带理论的研究重点、研究思路,以及研究成果对休闲农业景观的合理营建和健康发展都有着良好的启示作用,二者有结合的必要性。因此,本文尝试从环城游憩带(ReBAM)的视角去探讨休闲农业景观的营建问题,并创新地提出二者有机融合所形成的综合体概念——环城休闲农业景观(ATL-ReBAM),即基于环城游憩带视角的都市休闲农业景观,英文译为Agri-Tourism Landscape from ReBAM perspective。本文认为环城休闲农业景观是 一个复合景观体系,与自然环境、人的游憩活动、产业(农业)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本文对环城休闲农业景观的要素、空间结构、分类、特征、影响因素、动力机制进行了研究,构建了环城休闲农业景观的理论体系,进而构建了营建方法体系。以成都作为研究案例地,对其环城休闲农业景观的要素、空间结构和几个休闲农业示范点的景观现状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并针对景观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最后,论文对环城休闲农业景观的营建策略进行了概括,提倡营造人性化和体验性的休闲农业景观,并注重景观与城市的动态发展相结合。本研究的主要结论是:1、环城休闲农业景观要素、空间结构和演化过程的概括和总结。环城休闲农业景观要素可以分为3大类、9中类、67小类,空间结构为“三带”模式,由城市核心建成区向外依次是近郊生活农乐带、中郊生产采摘带、远郊生态度假带。其空间结构的演化经历单核模式、核轴模式、核网模式、带状模式四个阶段。环城休闲农业景观空间结构嬗变机理的解释模型分别为增长极模型、点轴模型、网络模型和圈层模型。2、环城休闲农业景观动力机制和景观效应的研究。维系环城休闲农业景观的动力系统由三个主要的子系统组成,分别是需求系统、供给系统和支持系统。环城休闲农业景观在生态层面、文化层面、社会层面、审美层面、发展层面和控制层面均有良好的景观效应,有助于实现区域生态平衡、延续地域文脉、增加居民的存在感和依附感、引导审美取向、统筹城乡发展并控制城市无序蔓延。3、环城休闲农业景观依托模式的概括及营建方法体系的构建。环城休闲农业景观所依托的经营模式包括农家乐、市民农园、观光农园、教育农园、银发农园、休闲农场、农业科技示范园、生态农业度假村、农业主题公园和历史古镇;其所依托的组织模式分为农户分散型、政府主导型和企业主导型三种。环城休闲农业景观营建的方法体系在内容上包括前期策划、目标定位与项目决策、项目规划和成果产出四大部分。4、成都环城休闲农业景观特征、现存问题、提升策略的研究。成都环城休闲农业景观基本符合“三带”模式,现状景观存在资源分布不均、产品缺乏创新、乡土意识欠缺、带状联系薄弱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三带模式、圈层发展,带中有线、片区发展,配套建设、重点发展,传承文化、乡土发展四项景观提升对策。5、环城休闲农业景观营建策略的提出。环城休闲农业景观是一个复合体系,对其的营建是一个系统工程,应该坚持生态保护、参与体验、适地适建、城乡互动原则,通过完善法规政策、加强资源保护、遵循带状发展、突出风土特色、强化动力机制等策略,对景观的营建过程进行把控。
万心[10](2017)在《疾病防控与地域社会变迁 ——以建国后余江县血防为中心》文中研究说明民国时期余江县血吸虫病严重流行,给人民群众的生命、生育、生长、生活,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危害。血防之前的余江社会,是一个典型的疫区社会,社会各阶层关系基本处于不良互动状态。这种对瘟疫“不设防”社会生态,为瘟疫流行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建国以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余江人民用“开新填旧”等办法,经过消灭血吸虫病和巩固血防成果等几个阶段的努力,不仅在全国率先取得了根除血吸虫病的胜利,而且很好的巩固了血防成果。作为地方社会重大历史事件,血防对余江地域社会变迁产生了重大影响,它使得当代余江地域社会带有深刻的“血防”烙印。从政治上看,余江地域政治出现了明显的血防化趋势。表现为血防领导机构常规化,保血防“第一面红旗”成为党和地方政府最大的政治任务。领导人对余江血防的高度关注为余江争得了多种政治资源,使余江政治声誉远播国内外。同时,血防改变了余江许多人的政治命运。从经济上看,血防对余江地域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血防为生产提供了健康劳动力,提高了农业生产率,改善了疫区人民的生活。如:诸多血防工程的建设,直接推动了余江农业经济的发展;送瘟神纪念馆的建立,每年都会吸引大量中外游客来此参观学习,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在思想文化方面,血防引发了余江地域文化急剧变化。随着血防的胜利,原来余江那种病态的地方文化,逐渐向健康文化演变。围绕血防,大量的文化产品不断出现,余江地域文化被打上了浓厚的“血防”色彩。在血防胜利的鼓舞下,余江血防精神得以形成。一个积极向上、争创一流、充满自信的余江形象逐渐展现在世人面前。血防也给余江的社会关系带来了巨大变化。在血防运动中,党和县人民政府充分发挥了主导作用;医务工作者不顾个人安危,奔赴血防第一线“救死扶伤”;人民群众则积极参与血防,主动配合医务人员开展血防运动。通过血防余江形成了社会各阶层良性互动、密切配合的良好社会关系。而且,血防使余江生态环境得到优化。血防彻底改造了余江钉螺的滋生环境,消除了传染源,优化了余江水环境,使余江卫生环境大为改观。但从余江血防模式在鄱阳湖地区推广的情况看,它只适应山丘型疫区,在湖沼型疫区效果有限,且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因此,湖区血防不能照搬余江模式,必须另辟溪径。总之,血防成为建国以来国家治理余江地域社会的手段,通过血防国家成功地介入余江地域社会,并成功地塑造了余江地域社会的“血防”色彩。
二、江西省菜地、精养鱼塘开发基金使用管理办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江西省菜地、精养鱼塘开发基金使用管理办法(论文提纲范文)
(1)上栗县征地拆迁补偿安置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际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文献研究综述 |
1.3.2 国内文献研究综述 |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1.5 创新点及不足 |
第2章 相关定义及理论的概述 |
2.1 相关定义的界定 |
2.1.1 城镇化 |
2.1.2 征地拆迁的概念 |
2.1.3 征地拆迁补偿安置的概念 |
2.2 相关理论的阐述 |
2.2.1 公共利益理论 |
2.2.2 阿马蒂亚森的功能和能力福利理论 |
2.2.3 绩效评价 |
2.2.4 模糊综合评价法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上栗县征拆迁补偿安置现状分析 |
3.1 上栗县的基本情况 |
3.2 上栗县现行的征地拆迁补偿安置政策分析 |
3.2.1 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安置 |
3.2.2 鼓励货币化政策安置 |
3.2.3 探索推行房票安置 |
3.3 上栗县征地拆迁补偿安置的具体做法 |
3.3.1 上栗县实施征地拆迁的征收程序 |
3.3.2 上栗县征地拆迁补偿标准 |
3.3.3 上栗县征地拆迁补偿安置模式 |
3.4 上栗县征地拆迁安置补偿存在的问题 |
3.4.1 征地拆迁补偿安置标准不合理 |
3.4.2 征地拆迁补偿安置工作程序不规范 |
3.4.3 征地拆迁补偿安置存在不公现象 |
3.4.4 征地拆迁补偿安置方式不科学 |
3.4.5 征地拆迁补偿安置后保障机制缺位 |
3.5 上栗县征地拆迁补偿安置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5.1 征地拆迁政策法规不完善 |
3.5.2 相关职能部门履职不到位 |
3.5.3 征拆对象价值观多元化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构建征地拆迁补偿安置政策评价体系 |
4.1 构建征地拆迁补偿安置政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选择 |
4.2 数据调查与分析 |
4.2.1 研究区域和数据调查说明 |
4.2.2 模型运行 |
4.3 结论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化解上栗县征地拆迁补偿安置问题的对策 |
5.1 提高被征拆对象的经济补偿 |
5.1.1 提高征地拆迁的补偿标准 |
5.1.2 探索实施分期支付补偿金 |
5.2 建立地拆补偿安置综合保障体制,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
5.3 增强人力资本,提升发展空间,增加经济收入 |
5.4 建立失地农民心理调适机制 |
5.5 进一步的推广房票补偿安置政策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今后的研究将从以下角度进行深化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2)民族地区原住民参与旅游开发的法律赋权研究——兼与左冰、保继刚商榷(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土地制度与旅游开发社区参与 |
2.1 土地制度与旅游开发 |
2.2 民族地区原住民参与旅游开发的核心症结 |
3 民族地区原住民参与旅游开发的法律赋权 |
3.1 法律赋权的法理解释 |
3.2 法律赋权的内容 |
3.3 法律赋权下的民族地区原住民参与旅游开发方式与经营机制 |
4 结语 |
(3)对渔业水域滩涂征用补偿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渔业水域滩涂征用补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1.1 补偿难以落实 |
1.2 补偿标准过低 |
1.3 补偿方法简单 |
1.4 补偿缺乏公正 |
2 渔业水域滩涂征用补偿难以执行到位的原因分析 |
2.1 渔业水域滩涂征用补偿的法律制度不完善 |
2.1.1 法律法规制度欠缺。 |
2.1.2 补偿难以落实。 |
2.1.3 缺乏民法保护。 |
2.2 现行水域滩涂征用补偿标准的测算办法不够科学合理 |
2.3 渔民处于社会的弱势地位 |
2.4 渔民维权意识和维权能力较差 |
3 完善我国渔业水域滩涂征用补偿制度的建议 |
3.1 提高对建立渔业水域滩涂征用补偿机制重要性的认识 |
3.2 完善渔业水域滩涂征用补偿法律法规规章制度 |
3.3 积极探索建立渔业水域滩涂征用补偿新机制 |
3.4 搞好失水渔民政策法律咨询和再就业培训服务 |
(4)被征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问题研究 ——以南昌市高新区昌东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可能的创新与存在的不足 |
1.4.1 可能的创新 |
1.4.2 存在的不足 |
第2章 被征地农民及社会养老保险的理论分析 |
2.1 相关概念 |
2.1.1 被征地农民 |
2.1.2 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 |
2.1.3 土地征收 |
2.2 理论基础 |
2.2.1 社会保障理论 |
2.2.2 土地换保障理论 |
第3章 昌东镇被征地农民参加养老保险现状 |
3.1 昌东镇基本情况 |
3.2 昌东镇征地情况 |
3.3 昌东镇被征地农民参加社会养老保险政策 |
3.4 昌东镇被征地农民参加社会养老保险情况 |
3.4.1 总体情况 |
3.4.2 被征地农民对养老保险的知晓度 |
3.4.3 被征地农民了解养老保险的途径 |
3.4.4 被征地农民对养老保险的满意程度 |
3.4.5 被征地农民生活主要来源 |
3.4.6 被征地农民对养老保险个人缴纳部分的承担能力 |
3.4.7 被征地农民对养老金满足生活需求的看法 |
3.4.8 被征地农民购买商业保险的情况 |
第4章 昌东镇征地安置补偿、农民就业现状分析 |
4.1 征地安置补偿现状分析 |
4.1.1 征地补偿情况 |
4.1.2 征地安置补偿政策 |
4.1.3 昌东镇被征地农民征地、安置现状分析 |
4.2 农民就业现状分析 |
4.2.1 基本情况 |
4.2.2 昌东镇各村被征地村农民再就业信息概况 |
4.2.3 农民的心态 |
第5章 昌东镇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5.1 昌东镇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 |
5.1.1 被征地农民征地补偿标准较低 |
5.1.2 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设计缺陷 |
5.1.3 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政策实施问题 |
5.1.4 被征地农民面临再就业困难 |
5.2 昌东镇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5.2.1 现行征地补偿制度的局限性 |
5.2.2 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的单一性 |
5.2.3 政府及相关机构宣传力度、支持力度不够 |
第6章 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问题的对策建议 |
6.1 完善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政策 |
6.1.1 设立多层次、灵活性的养老保险制度 |
6.1.2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提高养老保障水平 |
6.1.3 政府及相关机构加大宣传力度 |
6.2 完善相关的配套措施 |
6.2.1 探索创新征地补偿保障制度 |
6.2.2 构建被征地农民就业帮扶体系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5)非自愿移民安置政策实施研究 ——以三清山机场世界银行贷款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世界银行与移民安置政策的研究 |
1.2.2 关于非自愿移民安置问题的研究 |
1.2.3 非自愿移民安置政策实施研究 |
1.2.4 小结 |
1.3 研究创新与不足 |
2.理论基础 |
2.1 非自愿移民 |
2.2 非自愿移民安置政策 |
2.2.1 世行贷款非自愿移民安置政策 |
2.2.2 国内非自愿移民安置政策 |
2.2.3 移民安置行动计划 |
2.2.4 政策实施 |
3.三清山机场项目非自愿移民安置政策实施分析 |
3.1 项目概况 |
3.1.1 项目总体情况 |
3.1.2 项目影响范围 |
3.2 非自愿移民安置的过程分析 |
3.2.1 设置移民安置工作机构 |
3.2.2 开展公众参与和协商活动 |
3.2.3 移民安置方式 |
3.2.4 制定征地拆迁补偿标准 |
3.2.5 开展征地拆迁工作 |
3.3 非自愿移民安置政策实施存在的问题 |
3.3.1 项目前期移民安置规划的争议 |
3.3.2 移民安置工作执行机构层级较多 |
3.3.3 移民安置行动计划执行缓慢 |
4.非自愿移民安置实施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1 非自愿移民理念和政策差异 |
4.1.1 政策理念差别 |
4.1.2 补偿标准不同 |
4.1.3 受影响范围的区别 |
4.1.4 世行对移民安置后续保障的要求更具体 |
4.2 管理制度不完善 |
4.3 沟通机制不畅通 |
5.完善非自愿移民安置政策实施的若干建议 |
5.1 注重培训,加强机构能力建设 |
5.2 完善管理制度,进行有效的项目执行监测 |
5.2.1 目标考核制度 |
5.2.2 联系会议制度 |
5.2.3 内部监测评估制度 |
5.3 及时沟通,减少实施障碍 |
6.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制度变迁视角的乡村旅游社区利益相关者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目录 |
表格目录 |
插图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
1.5 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
1.6 研究方案设计 |
1.7 案例的选取及其概况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简要评述 |
2.1 旅游利益相关者研究综述 |
2.2 乡村旅游社区相关研究综述 |
2.3 制度变迁视角的旅游发展研究综述 |
2.4 本章小结及本文的研究方向 |
第三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与分类 |
3.1 乡村旅游目的地与乡村旅游社区的概念界定 |
3.2 旅游利益相关者的概念界定 |
3.3 旅游利益相关者的分类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乡村旅游社区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与实现方式 |
4.1 各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 |
4.2 各核心利益相关者利益要求的实现方式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乡村旅游社区核心利益相关者的行为博弈分析 |
5.1 博弈论的基本分析框架 |
5.2 旅游利益相关者非合作博弈的基础模型 |
5.3 乡村旅游社区核心利益相关者之间非合作博弈的具体分析 |
5.4 从非合作走向合作——乡村旅游社区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无限重复博弈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乡村旅游社区利益相关者博弈基础上的制度变迁研究 |
6.1 乡村旅游社区层面的制度内容 |
6.2 乡村旅游社区制度变迁的路径 |
6.3 乡村旅游社区制度变迁框架下利益相关者权力关系的演变 |
6.4 乡村旅游社区的多利益主体制度变迁模型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乡村旅游社区利益均衡治理模式的选择 |
7.1 乡村旅游社区利益均衡治理的基本原则:协调利益、保障权利 |
7.2 一个我国现阶段较理想的乡村旅游社区利益相关者管理模式——多中心治理模式 |
7.3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研究不足 |
8.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件1 旅游利益相关者专家调查表 |
附件2 婺源政府与旅游管理机构调查表 |
附件3 婺源乡村旅游社区利益相关者访谈提纲 |
附件4 婺源游客利益调查表 |
附件5 婺源乡村旅游社区居民利益调查表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清单 |
致谢 |
(7)基于农民感知的城市边缘区土地征收社会效率研究 ——以南京市栖霞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问题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研究创新 |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1 国内研究现状 |
2.2 国外研究现状 |
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3章 土地征收社会效率理论分析 |
3.1 相关基础理论 |
3.1.1 制度变迁理论 |
3.1.2 成本效益分析理论 |
3.1.3 生产前沿面理论 |
3.1.4 效率理论 |
3.2 主要概念 |
3.2.1 感知 |
3.2.2 城市边缘区 |
3.2.3 土地征收 |
3.2.4 社会成本 |
3.2.5 社会收益 |
3.2.6 社会效率 |
3.3 土地征收社会效率及其影响因素 |
3.3.1 土地征收社会效率概念 |
3.3.2 土地征收社会效率内涵界定 |
3.3.3 土地征收社会效率影响因素 |
3.4 土地征收社会效率指标体系框架 |
第4章 土地征收制度变迁及阶段性特征 |
4.1 我国土地征收制度变迁及阶段性特征 |
4.1.1 立法初始阶段 |
4.1.2 制度发展阶段 |
4.1.3 制度调整阶段 |
4.1.4 制度完善阶段 |
4.1.5 面临的新问题 |
4.2 南京市土地征收制度变迁及阶段性特征 |
4.2.1 1996—2000年阶段(执行宁政发[1996]131号) |
4.2.2 2000—2004年阶段(执行宁政办[2000] 86号) |
4.2.3 2004—2010年阶段(执行宁政发[2004] 93号) |
4.2.4 2010年至今(执行宁政发[2010]264号)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土地征收社会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
5.1 土地征收社会调查 |
5.1.1 南京市城市边缘区及社会调查 |
5.1.2 社会调查方法和内容 |
5.2 土地征收社会效率影响因素选取 |
5.2.1 被征地农民征地政策感知分析 |
5.2.2 安居乐业视角下被征地农民意愿分析 |
5.2.3 被征地农民城市生活融入度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土地征收社会效率指标体系构建 |
6.1 土地征收社会成本指标 |
6.1.1 代理指标 |
6.1.2 代理变量 |
6.2 土地征收社会收益指标 |
6.2.1 代理指标 |
6.2.2 代理变量 |
6.3 土地征收社会效率指标体系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土地征收社会效率测度研究 |
7.1 土地征收社会效率测度方法 |
7.2 土地征收社会效率指标数据 |
7.2.1 土地征收社会成本指标数据说明 |
7.2.2 土地征收社会收益指标数据说明 |
7.2.3 指标数据描述性统计结果 |
7.3 土地征收社会效率测度分析 |
7.3.1 CCR-DEA模型测度分析 |
7.3.2 超效率DEA模型测度分析 |
7.4 土地征收社会效率阶段性比较分析 |
7.4.1 指标目标值 |
7.4.2 指标差异率 |
7.4.3 阶段性比较分析 |
7.5 本章小结 |
第8章 土地征收社会效率提升路径 |
8.1 土地征收社会效率提升路径构建的指导思想 |
8.2 土地征收社会效率提升路径构建的主要目标 |
8.3 土地征收社会效率提升的路径建议 |
8.3.1 “补偿低标准→补偿合理机制”—确保生活水平不降低 |
8.3.2 “社会保障缺失→社会保障完善”—确保长远生计有保障 |
8.3.3 “身份差异→身份认同”—促进人口城镇化 |
第9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
9.1 研究结论 |
9.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完善耕地占用税税收制度的几点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江西省2011~2015年农用地税费征缴情况总体评估 |
(一) 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 |
(二) 防洪保安资金 |
(三) 耕地开垦费 |
(四) 征地管理费 |
(五) 农用地利用费大于税 |
(六) 江西省耕地占用税税负标准居全国中游 |
(七) 耕地占用税征收职能部门转换后, 税收规模不能准确预测 |
二、现行耕地占用税制度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
(一) 税收政策不够科学和完备 |
1. 税种名称不能恰如其分体现征税性质。 |
2. 征税对象不能与相关法律相契合。 |
3. 纳税人设置不能准确反映立法原则。 |
4. 税额征收标准的设置不能充分发挥税收调节作用。 |
5. 具体税额标准由县级人民政府批准科学性、严谨性和可操作性不强。 |
(二) 征管运行制度缺位 |
1. 征管制度难以应对经济发展需要。 |
2. 减免税政策难以执行到位。 |
3. 计税依据为实际占地面积难以确定。 |
(三) 综合治税举步维艰 |
1. 受政府招商引资因素影响征收难度大。一是在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影响下, 为了促进地方经济快速发展, 政府招商部门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 扩大招商引资力度, 承诺给占地企业用地优惠, 默认各入驻企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 拖延缴纳应交税额, 过多的干预到税款的征收, 耕地占用税的申报缴纳在部分企业面前形同虚设, 造成税款不能及时入库。二是土地资源有限, 审批程序复杂, 企业与政府相互推诿扯皮, 违法占地现象众多, 地税部门难以核实企业违规占地情况, 部分企业、项目负责人以各种理由或借口, 拖延缴纳耕地占用税税款, 造成了税款无法及时缴清, 使征收工作流于形式。三是土地管理部门未能严格执行“先税后证”的原则, 致使税务机关在事后追缴时, 变得十分被动。 |
2. 各部门信息不全导致难以源头控管。 |
3. 政府负税而实际用地人不负税转嫁严重。 |
三、完善耕地占用税制度的几点建议 |
(一) 加快立法进程 |
1. 提升立法级别。 |
2. 重新冠名税种。 |
3. 实行费改税。 |
(二) 优化税制要素 |
1. 严格认定纳税人。 |
2. 适当提高税额标准。 |
3. 明晰计税依据。 |
4. 调整征税对象。 |
5. 科学确定征税环节。 |
6. 考虑相关税种衔接。 |
(三) 完善减免税及部门协作制度 |
1. 充实对弱势群体的减免规定。 |
2. 缩小减免税范围和幅度。 |
3. 细化减免税后变更土地用途的征税政策。 |
4. 强化部门协作。 |
(9)基于环城游憩带视角的都市休闲农业景观营建研究 ——以成都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依据 |
1.1.1. 城市之张: 快速城镇化进程对乡村景观的冲击 |
1.1.2. 时代之需: 城市与乡村对环城游憩和休闲农业的需求 |
1.1.3. 政策之倡: 国家政策提倡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 |
1.1.4. 农业之殇: 休闲农业遍地开花、景观堪忧 |
1.1.5. 课题之基: 国家科技支撑课题成为本研究重要基础 |
1.2. 国内外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与经验总结 |
1.2.1. 国外与我国台湾地区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
1.2.2. 我国大陆地区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
1.2.3. 经验总结 |
1.3. 休闲农业和休闲农业景观研究进展 |
1.3.1. 国内外对休闲农业的研究进展 |
1.3.2. 国内外对休闲农业景观的研究进展 |
1.3.3. 评述及趋势 |
1.4. 环城游憩带研究进展 |
1.4.1. 环城游憩带概念的相关研究 |
1.4.2. 环城游憩带特征的相关研究 |
1.4.3. 我国几个城市的环城游憩带横向比较 |
1.5. 释题:基于环城游憩带视角提出环城休闲农业景观(ATL-ReBAM) |
1.6. 本研究的意义、内容体系、技术路线和方法 |
1.6.1. 研究意义 |
1.6.2. 内容体系 |
1.6.3. 研究方法 |
1.6.4. 研究框架 |
2. 环城休闲农业景观(基于环城游憩带视角的休闲农业景观,ATL-ReBAM)的提出与内涵 |
2.1. 环城休闲农业景观提出的可能性 |
2.1.1. 环城游憩带与休闲农业的互通关系 |
2.1.2. 游憩与景观的互通关系 |
2.2. 环城休闲农业景观提出的必要性 |
2.2.1. 城乡层级空间影响休闲农业景观的空间结构 |
2.2.2. 休闲农业景观需要尊重风土的决定性作用 |
2.3. 环城休闲农业景观的内涵 |
2.4. 本章小结 |
3. 环城休闲农业景观(ATL-ReBAM)要素、结构及影响因素 |
3.1. 景观要素 |
3.1.1. 选取原则 |
3.1.2. 选取方法 |
3.1.3. 选取过程及结果 |
3.2. 景观空间结构 |
3.2.1. 景观空间要素识别 |
3.2.2. 景观空间结构 |
3.3. 景观分类 |
3.4. 景观特征 |
3.4.1. 整体性与层次性 |
3.4.2. 全域性与地方性 |
3.4.3. 多样性与单一性 |
3.4.4. 动态性与稳定性 |
3.5. 影响因素 |
3.5.1. 旅游城镇化 |
3.5.2. 市场需求 |
3.5.3. 农业资源 |
3.5.4. 交通设施 |
3.5.5. 政策保障 |
3.6. 本章小结 |
4. 环城休闲农业景观(ATL-ReBAM)动力机制和效应分析 |
4.1. 动力机制 |
4.1.1. 要素与结构 |
4.1.2. 动力机制 |
4.2 景观效应分析 |
4.2.1. 生态层面:有助于实现区域生态平衡 |
4.2.2. 文化层面:有助于地域文脉的延续 |
4.2.3. 社会层面:有助于增加存在感、依附感 |
4.2.4. 审美层面:有助于审美引导 |
4.2.5. 发展层面:有助于城乡统筹,共同发展 |
4.2.6. 控制层面:有助于控制城市无序扩张 |
4.3. 本章小结 |
5. 环城休闲农业景观(ATL-ReBAM)依托模式和营建方法体系 |
5.1. 依托模式 |
5.1.1. 依托的经营模式 |
5.1.2. 依托的组织模式 |
5.2. 方法体系 |
5.2.1. 当前休闲农业景观的营建方式 |
5.2.2. 环城休闲农业景观营建方法体系 |
5.3. 本章小结 |
6. 成都环城休闲农业景观实证研究 |
6.1. 数据资料来源 |
6.2. 成都概况 |
6.2.1. 研究区域概况 |
6.2.2. 成都休闲农业发展概况 |
6.2.3. 研究范围 |
6.3. 成都环城休闲农业景观的要素 |
6.4. 成都环城休闲农业景观的空间结构 |
6.4.1. 数量及类型 |
6.4.2. 景观空间结构特征 |
6.5. 几个休闲农业示范点(县)的景观特征 |
6.5.1. 休闲农业发展概况 |
6.5.2. 休闲农业景观现状特征 |
6.6. 成都环城休闲农业景观评价 |
6.6.1. 调查问卷设计 |
6.6.2. 调查问卷发放情况及人口统计学特征 |
6.6.3. 出游特征分析 |
6.6.4. 总体景观评价 |
6.6.5. 具体景观评价 |
6.6.6. 出游经历分析 |
6.7. 成都环城休闲农业景观提升建议 |
6.7.1. 成都环城休闲农业景观现状特征总结 |
6.7.2. 景观现存问题 |
6.7.3. 景观提升的对策建议 |
6.8. 本章小结 |
7. 环城休闲农业景观(ATL-ReBAM)营建策略 |
7.1. 营建目标 |
7.2. 营建原则 |
7.2.1. 生态保护原则 |
7.2.2. 参与体验原则 |
7.2.3. 适地适建原则 |
7.2.4. 城乡互动原则 |
7.3. 营建策略 |
7.3.1. 完善法规政策策略 |
7.3.2. 加强资源保护策略 |
7.3.3. 遵循带状发展策略 |
7.3.4. 突出风土特色策略 |
7.3.5. 强化动力机制策略 |
7.4. 本章小结 |
8.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8.2.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
8.3. 研究局限与未来研究方向 |
8.3.1. 研究局限 |
8.3.2. 未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图表目录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 |
致谢 |
(10)疾病防控与地域社会变迁 ——以建国后余江县血防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意义 |
二、研究现状述评和本文创新之处 |
三、研究视角:血吸虫病防治与社会变迁 |
四、研究内容和本文框架 |
五、资料来源 |
第一章 民国时期的血吸虫病与余江疫区社会 |
第一节 余江县血吸虫病流行因素及流行史 |
一、余江县的地理环境 |
二、血吸虫病流行的自然环境因素 |
三、血吸虫病流行社会因素 |
四、流行史 |
第二节 血吸虫病流行的危害 |
一、危害生命,毁灭村庄 |
二、影响生育,破坏经济生产 |
三、使生活贫困,造成社区恐慌 |
第三节 余江疫区的社会状况 |
一、政府“缺位” |
二、医疗界无奈 |
三、富裕阶层缺乏义举 |
四、迷信势力趁火打劫 |
五、普通民众的挣扎与绝望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建国后余江血防的社会条件、历程与成就 |
第一节 余江血防模式生成的社会条件 |
一、巩固新生人民政权的需要 |
二、发展农村经济的要求 |
三、中共领导方式的惯性及时代的产物 |
第二节 余江血防历程 |
一、调查摸底 |
二、制定规划 |
三、全面防治 |
四、巩固成果 |
第三节 余江血防的成就 |
一、发明“开新填旧”的灭螺方法 |
二、成为第一个消灭血吸虫病的县 |
三、长期巩固了血防成果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血防与余江地域政治演化 |
第一节 血防成为最大的政治任务 |
一、崇高的政治使命 |
二、各级领导的持续关注 |
三、政府官员深入推进血防工作 |
四、历届党委、政府最大的政治任务 |
第二节 迅速调动各级组织资源 |
一、建立自上而下的防疫系统 |
二、建立高效的血防领导工作机制 |
三、密集出台政令,使血防工作制度化、法制化 |
四、血防领导机构常规化 |
第三节 血防为余江争得了多种政治资源 |
一、余江“血防圣地”声誉远播海内外 |
二、血防改变了余江许多人的政治命运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血防与余江地方经济发展 |
第一节 艰苦奋斗的血防模式 |
一、“勤俭办事”的血防措施 |
二、余江血防的产出大于投入 |
三、条件困难亦能战胜“瘟神” |
第二节 血防与生产相促进 |
一、灭螺与水利建设相结合 |
二、治病救人与农业生产相结合 |
三、灭螺与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 |
四、粪管、“三光”与农业积肥相结合 |
第三节 血防促进余江经济发展 |
一、提供大量劳动力 |
二、提高农业生产率,改善经济结构 |
三、推动旅游业繁荣 |
四、促进水利事业发展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血防与余江文化特色形成 |
第一节 从“病态文化”到“健康文化” |
一、解放前余江疫区的“病态文化”表征 |
二、血防胜利后余江“健康文化”出现 |
第二节 血防对余江地域文化的塑造 |
一、中共对余江血防文化的建构 |
二、血防引起余江地域文化转变的原因 |
第三节 余江血防文化的繁荣 |
一、新闻报道宣传和学术论文 |
二、血防文学和史学 |
三、建立纪念馆——血防文化的物质载体 |
四、经常性的血防纪念活动 |
第四节 余江地域文化之魂:血防精神 |
一、余江血防精神的内涵 |
二、余江血防精神对地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血防与余江地域社会关系改善 |
第一节 党和政府:为了群众、依靠群众 |
一、耐心做群众的思想工作 |
二、积极做好群众动员工作 |
三、把血防知识和技术交给群众 |
四、建立群众性的血防队伍 |
第二节 血防人员:救死扶伤、认真履责 |
一、积极响应党和政府号召 |
二、解病人之所难 |
三、吃苦耐劳 |
四、把病人当亲人 |
第三节 人民群众:积极参与、自觉血防 |
一、积极参加治疗,感恩政府 |
二、积极参加灭螺运动 |
三、积极开展“两管”工作 |
四、自觉开展环境改造 |
第四节 良好社会关系的形成 |
一、干部、技术人员与群众三结合 |
二、多部门联合血防 |
三、官民同心,群防群控局面的出现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血防与余江生态环境变化 |
第一节 虫-人-环境构成的“生态环境系统” |
一、血吸虫及其生命周期 |
二、血吸虫的“终宿主”:人或哺乳动物 |
三、血吸虫的“中间宿主”:钉螺 |
四、血吸虫病的传播媒介——疫水 |
第二节 余江血防“环改”特点及其对环境优化 |
一、余江“环改血防”的主要措施 |
二、血防与余江生态环境的优化 |
第三节 余江血防模式的推广及其带来的环境问题 |
一、余江血防模式在鄱阳湖地区的推广 |
二、余江血防模式带来的环境问题 |
三、未来湖沼型疫区血防策略 |
本章小结 |
结语 |
附录1 |
附录2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四、江西省菜地、精养鱼塘开发基金使用管理办法(论文参考文献)
- [1]上栗县征地拆迁补偿安置工作研究[D]. 周倩. 南昌大学, 2019(02)
- [2]民族地区原住民参与旅游开发的法律赋权研究——兼与左冰、保继刚商榷[J]. 唐兵,惠红. 旅游学刊, 2014(07)
- [3]对渔业水域滩涂征用补偿的思考[J]. 许友光,易建平,黄滨. 江西水产科技, 2006(01)
- [4]被征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问题研究 ——以南昌市高新区昌东镇为例[D]. 黄蓉. 南昌大学, 2019(02)
- [5]非自愿移民安置政策实施研究 ——以三清山机场世界银行贷款项目为例[D]. 陈菲. 江西财经大学, 2020(04)
- [6]制度变迁视角的乡村旅游社区利益相关者管理研究[D]. 郭华. 暨南大学, 2007(02)
- [7]基于农民感知的城市边缘区土地征收社会效率研究 ——以南京市栖霞区为例[D]. 米强. 南京农业大学, 2016(12)
- [8]完善耕地占用税税收制度的几点思考[J]. 付小青,刘春平,赖萍宜,戴琼燕. 赣江财税论坛, 2016(00)
- [9]基于环城游憩带视角的都市休闲农业景观营建研究 ——以成都市为例[D]. 李露. 北京林业大学, 2016(04)
- [10]疾病防控与地域社会变迁 ——以建国后余江县血防为中心[D]. 万心. 上海师范大学, 20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