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陶瓷平瓦复合屋面与应用技术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黄用军,王群,黄开正,黄仕诚[1](1996)在《陶瓷平瓦复合屋面与应用技术研究》文中指出用陶土制作成空腔方形块体,经过上釉焙烧形成玻化瓷质平瓦。铺设在平屋面上,块门缝隙用有机或无机防水材料嵌缝,形成整体屋面。本文介绍它的规格、性能、屋面构造、施工技术及生产综合成本等全面应用技术。
吴锡嘉[2](2011)在《集合住宅的风格研究及构造实现》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纯粹功能主义的住宅已经不能满足人民对居住环境的物质、精神综合需求。与此同时,建筑学界对于现代主义国际化倾向的批判也早已开始,倡导建筑文脉化、差异化的地域主义等思潮纷纷涌现。这种现象反映在近年来的国内住房市场上,是具有各种风格特点住宅项目的大量涌现,其中既有以观唐、万科第五园等为代表具有浓郁中国传统风格或地方风格的住宅项目,也不乏大批以西方古典建筑为蓝本或以国外某地区的地方风格为基础的外来风格住宅。我们应该以积极的态度正视这种现象。住宅风格化已经成为不可回避的建筑现象和市场现象,然而却由于种种原因存在着很多问题。一方面国内消费者包括建筑界人士对于市场流行的各种风格缺乏系统、正确和客观的认识,存在着不少误读、误解;另一方面从建筑专业领域而言,无论是专业教育还是实际工程都是以现代主义的功能化建筑为研究对象,而关于风格化建筑的知识还都十分欠缺。因此,以往以现代主义功能化建筑为研究对象的主流构造知识不能很好的涵盖这个新出现的建筑潮流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本文旨在通过研究回答几个与风格化住宅设计相关的关键问题。即某种风格究竟是什么风格,有何细部特征;在现代住宅设计中如何更加妥善地利用风格元素进行设计;而在风格化建筑的实际施工中又会遇到哪些问题,以及怎样利用建筑专业技术解决这些问题。
史慧敏[3](2020)在《基于市场细分理论的WD公司营销渠道策略》文中指出我国建材行业在经历随房地产行业兴起而飞速发展扩张的阶段之后,目前达到一个相对稳定平衡的调整阶段,市场容量相对固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行业内各企业的竞争也逐步由产品之间的竞争转为营销渠道之间的竞争。营销渠道对于公司的经营影响至关重要,关于营销渠道策略的研究也是工商管理学科中的一个重点关注领域。WD公司作为国内建材行业中的中型企业,自身的发展得益于其适应市场变化的渠道建设以及根据实际情况对渠道管理的改进。本文首先整理了国内外有关营销渠道及渠道关系的相关理论,对建材行业发展状况以及建材行业渠道模式进行分析,重点关注建材行业中中小企业的渠道策略选择与优化。从WD公司主要产品所分属的细分市场特点为切入点,对WD公司内外部营销环境进行分析,运用SWOT矩阵确定WD公司战略发展方向,选取地理因素和采购方式因素进行市场细分,对不同的细分市场选择不同的营销组合以扩大市场效益和提升渠道效率。并根据业内专家和客户对于营销过程中销售渠道的各影响因素进行调研访谈,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影响因素进行判断分析,找出目前WD公司营销渠道存在的问题。最后指出WD公司营销渠道策略应向伙伴式营销渠道关系的方向进行调整和具体的渠道策略优化措施。
王明振[4](2013)在《单层砖柱厂房震害分析及破坏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工业化进程持续发展。而单层砖柱厂房由于其造价低廉,施工方便,材料易获得,所以至今仍广泛应用于我国中小型工业企业的生产用房、仓库以及其他辅助用房。自1949年建国以来,我国对建筑结构抗震设防和抗震设计就十分重视,尤其是邢台地震发生以来,我国颁布了数次抗震设计规范。历届抗震设计规范中都考虑了单层砖柱厂房的抗震设计。单层砖柱厂房作为工业厂房结构的一种,经历了建国以来历次大地震的考验,同时也促进了单层砖柱厂房结构形式的不断发展。为充分研究单层砖柱厂房的抗震性能及破坏机理,本文基于历史地震中单层砖柱厂房的震害资料,进行了详细的震害分析,给出了影响地震破坏的主要因素,编制了震害现场调查表和震害汇总表,对比出四种常用单层砖柱厂房震害预测方法的准确度,并采用有限元软件对厂房的地震破坏机理进行了分析研究。论文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1.在掌握单层砖柱厂房抗震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收集到的单层砖柱厂房震害资料进行了整理,分别总结了其常见的地震破坏形式及其震害原因,统计得到了单层砖柱厂房的地震易损性矩阵。2.找出了影响单层砖柱厂房震害程度的主要因素,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法、最小二乘法回归拟合出各影响因素取值,并建立了单层砖柱厂房震害快速评估模型并编译了评估软件。3.根据单层砖柱厂房震害现场调查工作需求,同时参考地震现场调查规范,设计了单层砖柱厂房单体震害现场调查表和震害汇总表。4.采用逐步回归法、柱顶位移法、树状图法和模糊震害指数法分别对12栋典型单层砖柱厂房进行了单体震害预测和群体震害预测,并将四种方法的震害预测结果与实际震害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5.应用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对芦山地震中两栋典型的单层砖柱厂房进行了时程分析,选用6条经典地震波作为地震动输入,提取了单层砖柱厂房在强震动作用下的损伤云图及内力,根据计算结果研究了单层砖柱厂房在地震动作用下的破坏机理。
仓玉洁[5](2018)在《建筑物化阶段碳排放核算方法研究》文中指出人为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引起全球气候的变化,已成为全球尤其是中国关注的热点。建筑作为高能耗行业,为环境问题带来了巨大挑战。建筑的物化阶段以其碳排放时间较为集中、碳排放量较大,因而成为建筑生命周期碳排放研究的聚焦点。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建筑材料、建筑构造核算方法以及相应核算方法研究,能够在建筑方案设计阶段和施工图阶段快速计算和预测建筑物化阶段碳排放量。首先通过背景认知调研、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对建筑物化阶段碳排放的研究与应用和碳排放核算方法相关研究做了结构化的综述。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目前研究存在核算方法不简便、费时费力等问题,针对目前研究存在过程计算复杂和容易出错等不足提出了本文的研究目的。本文以在建筑的方案设计阶段和施工图阶段找到对应阶段便捷的碳排放核算方法并对比不同核算方法之间准确性和可行性为研究目的,对建筑物化阶段建筑材料用量及其相关碳排放、以“建筑构造”为基本单元的碳排放计算方法以及案例不同核算方法计算的对比分析为研究内容,并提出在方案设计阶段和施工图阶段快速量化建筑物化阶段碳排放量研究的技术路线。其次,对建筑物化阶段建筑材料用量及其相关的碳排放进行研究。以基于过程的清单分析为基础,对191个实际工程项目(住宅129个、商业21个、办公建筑41个)的材料用量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出物化阶段建筑材料的碳排放量,发现物化阶段碳排放规律。最后,确定所占比例99%以上的建材(钢、商品砼、墙体材料、砂浆、铜芯导线电缆、建筑陶瓷、PVC管材、保温材料、门窗和水性涂料)为最为主要的碳排放建筑材料。在建筑施工图阶段,统计这最主要的十类建材碳排放即可预测建筑碳排放量,并为合理选择低碳建材和优化设计提供指导。第三,对建筑物化阶段建筑构造碳排放计算进行研究。首先构建一套编码体系,对建筑构造进行编码,然后计算整理原材料、建筑材料、机械台班等碳排放因子。在此基础上,建立建筑构造的碳足迹因子数据库。最后,在前期工作基础之上,建立以建筑构造为“基本单元”的碳排放计算,能够在设计阶段实时预测建筑方案的碳排放。最后,针对住宅、办公和商业这三类建筑的实际案例,分别用清单分析法、本文提出的基于十类主要建材清单的建筑物化阶段碳排放计算方法和基于BIM的建筑物化阶段碳排放计算方法进行施工图阶段和方案设计阶段碳排放计算,并对其结果进行一系列对比讨论,得到各核算方法之间的误差性并检验前文提出的核算方法的可行性、准确性,总结每个核算方法的特点和适应范围,以便在建筑的不同阶段选择对应的核算方法定量预测不同精确度要求的碳排放。
钱海平[6](2011)在《以《中国建筑》与《建筑月刊》为资料源的中国建筑现代化进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近代建筑史时期是中国建筑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时期,1927-1937年的十年间更是中国建筑现代化进程的关键阶段。这一时期中国建筑在制度、从业者构成以及材料技术等方面产生的巨大变化,对中国建筑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论文以1927-1937年的十年间代表中国建筑界主流声音的建筑专业学术期刊《中国建筑》和《建筑月刊》为资料源,通过对《中国建筑》与《建筑月刊》刊载的部分论文的系统梳理和研究,从微观层面考察这一时期中国建筑的现代化进程,从人(建筑从业群体)与物(技术和材料)的视角,在“建筑同业团体的产生与从业群体的职业化”与“建筑技术体系和建材工业的现代转型”两个方面开展研究工作。论文简要回顾了相关研究领域的既有研究成果,在已确定的资料源的范畴内,确定研究工作的研究对象、研究价值、研究目标、研究方法以及论文整体结构。其后,从办刊宗旨、内容导向、文献内容与类别、作者构成等方面全面分析和综合论述建筑专业学术期刊《中国建筑》和《建筑月刊》,在对比分析《中国建筑》与《建筑月刊》相关内容的基础上,论述这一时期中国建筑在从业群体、建筑观念以及相关制度等方面的发展状况与特征;详细论述中国建筑师学会和上海市建筑协会这两个中国近代建筑史时期最重要的新型建筑同业团体的发展状况,包括中国建筑师学会和上海市建筑协会的缘起、组织体系发展、对内及对外的公共职能,以及在业内外的影响等;详细论述中国建筑师学会和上海市建筑协会作为新型建筑同业团体,对于当时建筑从业群体职业化进程的影响和作用,内容涉及中国建筑师学会和上海市建筑协会在推动从业者职业规范的建构、普及建筑专业知识,推行职业教育等方面所作的努力,以及对于此时期建筑从业群体(特别是建筑师群体)职业化发展状况的研究。以基础资料源所记载的近代中国建筑活动现象为基础,从建筑技术理论的引入及其成果应用、国内主要建材、设备制造及安装业的发展等方面论述这一时期建筑技术体系和主要建材工业的发展状况及其对于中国建筑现代化进程的影响。最后,在前述研究工作的基础上,以结语的形式简要概述研究成果,包括20世纪20、30年代新型建筑同业团体的产生与发展、中国建筑从业群体的职业化发展、以及建筑技术体系和建材工业的发展对于中国建筑现代化进程的影响和作用。本论文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基于创新研究观念与创新研究方法的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批准号50838007)。
白雪娇[7](2010)在《新型夹芯式保温屋面板的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广大村镇居民对房屋建筑的质量和舒适性有了更高的要求。推进村镇小康住宅建设,提高住宅质量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近年来,我国每年新建农村住宅约占全国新建住宅总量的一半以上,到2010年,农村人均居住面积将达到30平方米,农村需新建住宅30多亿平方米。然而与城市相比,村镇住宅产业发展相对落后,包括规划设计、基础设施建设、施工技术等诸多方面,村镇住宅建设仍处于较低的水平。尤其在建筑节能方面,村镇住宅大都存在不符合节能设计标准、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差、室内热环境不舒适等问题,导致村镇住宅能耗随着建设规模的扩大而大幅度攀升,给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带来沉重压力。因此,开发高效节能的新型多功能建筑围护材料和产品是抑制现有村镇住宅建设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和能源的巨大消耗、提升我国村镇建筑质量和功能、实现建筑节能总体目标的重要措施。本课题属于“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村镇小康住宅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重大项目“环保经济型小康住宅配套建材与产品开发”的子课题三“住宅保温屋面体系与材料研究与开发”。通过对前期调研资料的分析,阐述了我国农村住宅体系屋面材料和结构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针对农村屋面的特点及适用性要求,提出一种新型夹芯式保温屋面板。这种夹芯式保温屋面板是以防水砂浆层作为上面层材料,硅酸钙板作为下面层材料,内衬批荡网与轻质保温芯材共同构成夹芯保温屋面板。防水砂浆批抹在批荡网上侧,批荡网可以起到限裂作用,而防水砂浆则可以作为一道刚性防水,一起构成保护层。保温芯材不仅起到保温节能的作用,而且由于轻质,可降低屋面重量。硅酸钙板与下面的防水层(卷材或涂料)粘结良好,同时起到防水层保护层的作用。新型夹芯式保温屋面板替代传统屋面材料可提高施工工效,减轻结构负荷,提高建筑物保温、防水性能以及安全性能,降低综合造价。通过对几种防水砂浆性能的比较,选择有机硅防水砂浆作为新型夹芯式保温屋面板的面层材料,通过试验研究了防水砂浆层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分析比较了我国城市建筑中应用广泛的几种主要保温隔热材料的特性和适用范围,确定以挤塑型聚苯板(XPS板)作为夹芯式保温屋面板的保温隔热材料;通过试验比较几种市面上常用的可以用于粘结挤塑板(XPS)的胶粘剂的性能,选择改性丙烯酸酯胶作为粘结层材料;对新型夹芯式保温屋面板进行了整体性能测试,并与传统屋面做法进行造价分析比较。
侯实[8](2010)在《近代建筑外立面保护技术检讨 ——以上海近代建筑保护实践为例》文中认为上海近代建筑保存数量多、质量精,是城市肌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意识的提高,近代建筑保护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但目前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近代建筑保护理论体系,对保护原则、技术方法等也缺乏必要的检讨,其结果是常出现保护技术与保护原则相违背等问题,并最终导致“修复性破坏”。本文在上海近代建筑保护实践调查研究基础上,对近代建筑的保护原则、技术进行了检讨,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同时,论文也试图优化目前的操作技术方法,为今后建立保护修缮的技术规范打下基础。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绪论。介绍研究背景、意义,并对相关概念进行释义。第二章保护实践概况。简要介绍了上海近代建筑的保存状况,回顾了近代建筑的保护历程,并通过典型案例来阐释五种保护干预模式的特点,进而总结出上海在近代建筑保护方面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不足。第三章保护原则分析。从建筑遗产的价值构成入手,对国内外主要的保护原则进行分析,从而确立与近代建筑外立面相适应的保护原则和技术方法。第四章保护技术检讨。将保护技术分为“传统工艺再现”和“现代技术干预”两大类,分别对传统营造工艺进行搜集、整理,对现代干预技术进行检讨、评价,重点讨论技术与原则的适应性。第五章保护案例解析。通过对徐汇中学崇思楼外立面保护案例的详细剖析,探讨在实践中“如何制定保护原则,如何选择保护方法,以及如何运用保护技术”。第六章结语。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对后续研究进行了展望。
杨辉[9](2018)在《徽州地区青瓦在当代建筑中的运用途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建筑的地域性研究,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当代建筑师们的关注,同时创造了为数众多的使用传统地方建筑材料和具有传统精神的当代建筑。青瓦做为传统建筑材料的一种,具有一定的传统文化内涵,徽州地区的青瓦材料也具有其独特的一面。例如安徽省绩溪县博物馆,在建筑材料的使用了,完成了对传统建筑材料青瓦的突破性运用。还有宁波博物馆,其大胆的运用传统建筑材料被世人所熟知,建筑形式源于传统,同时又是对传统的一种再设计和创新,使之适应现代建筑的需求。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但目前没有对青瓦材料运用的系统研究,特别是与徽州地区建筑特点建立联系上没有系统的梳理,到底如何更好的运用青瓦材料仍未可知。城市化的发展,建筑传统的迷失,是文章研究的现实背景;传统建筑材料得到建筑师们的日益关注,及其传统建筑材料运用方法的研究,是文章研究的专业背景。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在传统运用的基础上,拓展徽州地区青瓦的运用途径,但究其具体的途径和做法都不是唯一的。青瓦做为一种建筑材料,具有很多的运用和做法的可能性,本文研究的内容并不是青瓦运用和做法的唯一途径或者并置的途径,研究的目的是在既有的基础上去尽可能的创造一些新的方式,而且其运用方式和具体做法也是可以不断更新的,在不同的时期结合不同的材料和技术,一步步将其运用推向更为全面的方向。对于青瓦在当代建筑创作的研究,其目的就是想实现徽州地区现代建筑的地区化,建立起徽州地区现代建筑与地域性之间的联系。有关徽州地区现代建筑的地区化的实现途径不可否认具有多种可能性,可以从形式、功能、空间、材料等等多种角度对于建筑的地域性进行一定程度上的体现,本文的研究方向是从其中的一个途径入手,即材料中青瓦的运用如何去实现现代建筑的地区化,因此青瓦的运用研究是徽州地区的当代建筑地区化的实现途径之一。有关青瓦的节点构造做法的归纳与创新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它对于拓展青瓦的运用方式及做法的实现都有一定的意义。第一,归纳总结建筑实践活动中的青瓦运用案例,可以系统的梳理出青瓦的运用方式,为之后拓展青瓦得到运用途径提供了的思路,也为具体的建造实践提供了可以参考的一些做法。第二,在此基础上创新的青瓦运用节点构造做法,是对上述实际存在的运用方式的一种补充和完善,同时也就当下一些具体的未解决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可行的办法,最后由于涉及到具体的节点构造做法,对于建筑实践过程中青瓦运用的可行性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因此本文中对于徽州地区青瓦的节点构造做法的归纳和创新是文章的重要的一个创新点。对于徽州地区青瓦运用策略的提出,一方面是对于文章前面涉及到的青瓦构造做法的一些归纳和总结,另一方面是为了能为青瓦的运用提供一些理论层面上的指导。青瓦运用策略较为详细的阐述了青瓦材料的运用趋势、运用原则和运用途径,整体上较为系统可以给人较为明确的运用方向上的指导。同时运用策略中也存在一些尝试性的探索和假设,这方面的内容可以作为将来继续深入研究青瓦在当代建筑创作中的运用的突破点。因此徽州地区青瓦在现当代建筑创作中运用策略的提出也是本文研究内容的重要创新点之一。
李延俊[10](2014)在《西北地区乡村住宅采暖模式研究》文中认为西北地区地处我国西北内陆,冬季气温低寒并且持续时间长,恶劣的气候条件决定了当地建筑的保温和采暖是建筑热工研究的重要问题。长期以来,村民们依据自己的经济条件和当地的生活习惯,使用火炉、火墙、火炕等方式进行冬季采暖。然而,乡村住宅存在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差、密闭性能差、建筑空间布局不合理等缺陷,传统的采暖方式也存在采暖效率低、排烟不畅等不足。较差的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和密闭性能还造成巨大的采暖能耗浪费。另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乡村地区非商品能源存在被常规商品能源替代的趋势。如何在改善西北地区乡村住宅冬季室内热环境的同时应对当地日益增长的化石能源需求?本论文对西北地区乡村住宅采暖模式进行研究。通过优化建筑空间布局和建筑围护结构构造设计,提高乡村住宅的保温性能;优化被动式太阳房、火炕等采暖设施,充分利用西北地区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和乡村地区巨大的生物质能储量来改善住宅室内热环境;优化乡村住宅采暖方式,提出各地区乡村住宅适宜的采暖模式。本论文通过现场调研、理论推导、热环境测试、软件模拟四种方法来研究西北地区乡村住宅的采暖问题。本论文研究得到的主要成果为:(1)创建西北地区乡村住宅采暖设计指标及采暖设计原则;利用定性和定量两种方法,首次对西北地区进行乡村住宅采暖设计气候区划;(2)全面、定量地探讨了乡村住宅各项设计参数对建筑能耗的影响;提出西北各地区适宜的建筑设计参数和围护结构保温构造做法;(3)创建西北地区乡村住宅采暖设施适用及优化原则;优化直接受益式太阳房,提出附加阳光间式太阳房关键设计参数推荐值;确定西北地区乡村住宅最适宜的火炕形式;提出炊事火炉连接热辐射箱为起居室采暖的运行机制;(4)创建西北地区乡村住宅适宜采暖模式参数体系;依据各地区气候条件、资源条件及村民生活习惯,设计西北各地区典型乡村住宅实例;在软件DesignBuilder中创建典型乡村住宅实例的计算模型并进行能耗模拟计算。本论文的研究改善了西北地区乡村住宅的冬季室内热环境,有利于乡村住宅节能和可再生能源的建筑应用,增加了当地能源供给,优化能源结构,促进能源互补。
二、陶瓷平瓦复合屋面与应用技术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陶瓷平瓦复合屋面与应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集合住宅的风格研究及构造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范围与相关概念 |
1.1.1. 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 |
1.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2. 研究背景 |
1.2.1. 国内风格化住宅现状 |
1.2.2. 目前国内风格化住宅设计、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
1.3. 现状分析 |
1.3.1. 如何看待现代主义与风格化之间的矛盾 |
1.3.2. 如何看待中国本土风格与外来风格之间的矛盾 |
1.3.3. 现状分析结论 |
1.4. 论文目的与意义 |
第2章 国内住宅市场常见风格研究 |
2.1. 国内住宅市场风格现状 |
2.1.1. 当今中国地产市场建筑风格分类解析 |
2.1.2. 北京住宅市场风格住宅项目举例 |
2.2. 中国地产住宅风格渊源分析 |
2.2.1. 世界古代主流建筑体系 |
2.2.2. 世界传统民居体系 |
2.2.3. 近现代世界复兴风格 |
2.2.4. 美国地产市场流行风格 |
2.2.5. 中国住宅市场风格名称谱系关系 |
第3章 国内几种常见风格溯源与特征归纳 |
3.1. 中国华北民居风格描述 |
3.1.1. 中国华北的地脉 |
3.1.2. 中国华北的文脉 |
3.1.3. 中国建筑风格简史 |
3.1.4. 中国建筑史上的明清时期(1368-1911) |
3.1.5. 中国明清时期若干主要住宅风格简介 |
3.1.6. 华北中式风格元素提炼 |
3.2. 美式风格描述 |
3.2.1. 美国的地脉 |
3.2.2. 美国的文脉 |
3.2.3. 美国本土建筑简介 |
3.2.4. 美国主要建筑风格简介 |
3.2.5. 美式建筑风格元素提炼 |
3.3. 西班牙风格描述 |
3.3.1. 西班牙的地脉 |
3.3.2. 西班牙的文脉 |
3.3.3. 西班牙建筑风格简史 |
3.3.4. 建筑史上的西班牙帝国时代 |
3.3.5. 西班牙主要建筑风格简介 |
3.3.6. 西班牙风格建筑元素提炼 |
3.4. 英国风格描述 |
3.4.1. 英国的地脉 |
3.4.2. 英国的文脉 |
3.4.3. 英国建筑风格简史 |
3.4.4. 维多利亚时代——近代化住宅的开始 |
3.4.5. 英国近代若干主要住宅风格介绍 |
3.4.6. 英式风格建筑元素提炼 |
3.5. 法国风格描述 |
3.5.1. 法国的地脉 |
3.5.2. 法国的文脉 |
3.5.3. 法国的建筑风格简史 |
3.5.4. 法国的建筑史上的第一帝国和第二帝国时期 |
3.5.5. 法国的主要住宅风格介绍 |
3.5.6. 法国风格建筑要素提炼 |
第4章 若干典型风格形式的比较研究 |
4.1. 屋顶的风格形式比较 |
4.1.1. 屋顶的形式比较 |
4.1.2. 屋面转折与交接方式比较 |
4.1.3. 屋面的坡度比较 |
4.2. 老虎窗的形式比较图 |
4.3. 瓦的形式比较 |
4.3.1. 中式风格与中国瓦 |
4.3.2. 法式、英式风格与平瓦 |
4.3.3. 西班牙/地中海风格与西班牙瓦 |
4.3.4. 美式风格使用的瓦 |
4.4. 檐口的风格形式比较 |
4.5. 山墙的风格形式比较 |
4.6. 烟囱风格形式比较 |
4.6.1. 烟囱管的风格差异 |
4.6.2. 烟囱帽的风格差异 |
4.7. 风格与墙面材料分段比较 |
4.7.1. 中式风格墙面分段 |
4.7.2. 英式、法式和西班牙/地中海风格墙面分段 |
4.7.3. 美式风格墙面分段 |
4.7.4. 墙面分段材料规律 |
4.8. 砖墙的风格样式比较 |
4.8.1. 砖块规格 |
4.8.2. 砌筑样式 |
4.8.3. 灰缝处理方法 |
4.9. 石墙的风格样式比较 |
4.9.1. 中国古建筑石作样式 |
4.9.2. 西方石墙的样式 |
4.10. 窗的形式比较 |
4.11. 阳台/凸窗的形式比较 |
4.12. 入口的形式比较 |
第5章 风格的现代应用 |
5.1. 在现代住宅设计中使用风格元素遇到的问题 |
5.2. 在现代住宅设计中使用风格元素的主要设计态度 |
5.2.1. 原貌再现与被动优化 |
5.2.2. 风格元素的灵活拼贴 |
5.2.3. 象征、抽象、隐喻、夸张 |
5.2.4. 邻近风格元素与风格混用 |
5.3. 集合住宅中的风格应用 |
5.3.1. 集合住宅风格化设计的难题 |
5.3.2. 集合住宅风格化设计的手法探索 |
第6章 风格化住宅的构造实现 |
6.1. 屋顶风格的构造实现 |
6.1.1. 屋顶基本构造要求和构造手段 |
6.1.2. 风格化屋面的构造实现 |
6.2. 檐口风格的构造实现 |
6.2.1. 檐口的基本构造要求和构造手段 |
6.2.2. 风格化住宅檐口的构造设计 |
6.3. 外墙风格的构造实现 |
6.3.1. 墙的基本构造要求和构造手段 |
6.3.2. 风格化住宅外墙的构造设计 |
6.4. 外窗风格的构造实现 |
6.4.1. 窗的基本构造要求和构造手段 |
6.4.2. 风格化住宅外窗的构造设计 |
6.5. 入口风格的构造实现 |
6.5.1. 入口的基本构造要求和构造手段 |
6.5.2. 风格化住宅入口的构造设计 |
6.6. 风格化住宅中的雨落系统设计 |
6.6.1. 雨落系统的基本构造要求和构造手段 |
6.6.2. 雨落系统在风格化住宅中的设计 |
6.7. 风格化住宅中的空调室外机位设计 |
6.7.1. 空调室外机的基本构造要求和构造手段 |
6.7.2. 空调室外机在风格化住宅中的设计 |
6.8. 太阳能设备与风格化屋面的一体化 |
6.8.1. 太阳能光热瓦 |
6.8.2. 太阳能光电瓦 |
第7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图表来源 |
附录 A 住宅风格元素比较图 |
附录 B 集合住宅风格元素构造图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3)基于市场细分理论的WD公司营销渠道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3 相关理论概述 |
1.3.1 营销渠道相关理论 |
1.3.2 市场细分相关理论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研究内容 |
第2章 建材企业渠道模式分析 |
2.1 建材行业介绍 |
2.1.1 建材行业发展情况 |
2.1.2 建材行业企业现状 |
2.2 建材企业渠道建设概况 |
2.2.1 建材企业常用渠道模式 |
2.2.2 市场采购方式变化 |
2.3 建材行业中小企业营销渠道分析 |
2.3.1 中小企业渠道建设特点 |
2.3.2 中小企业渠道优化方向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WD公司现状分析 |
3.1 WD公司概况 |
3.1.1 WD公司介绍 |
3.1.2 WD公司产品介绍 |
3.2 WD公司营销环境分析 |
3.2.1 WD公司微观营销环境分析 |
3.2.2 WD公司宏观营销环境分析 |
3.3 WD公司SWOT分析 |
3.3.1 WD公司优势分析 |
3.3.2 WD公司劣势分析 |
3.3.3 WD公司机会分析 |
3.3.4 WD公司威胁分析 |
3.3.5 WD公司SWOT矩阵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WD公司营销渠道现状与问题 |
4.1 WD公司营销渠道发展历程 |
4.2 细分市场采取的营销策略 |
4.2.1 基于不同细分标准的市场细分 |
4.2.2 WD公司采取的细分市场战略 |
4.2.3 基于细分市场的营销渠道建设 |
4.3 WD公司营销渠道评估 |
4.3.1 WD公司渠道影响因素分析 |
4.3.2 WD公司营销渠道分析 |
4.4 WD公司营销渠道存在问题 |
4.4.1 营销渠道构建混乱,渠道边界模糊 |
4.4.2 渠道成员目标不一致,注重短期利益 |
4.4.3 渠道成员之间缺乏沟通,品牌意识不足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WD公司营销渠道策略优化措施 |
5.1 营销渠道策略优化目标、思路与方案 |
5.1.1 营销渠道策略优化目标 |
5.1.2 营销渠道策略优化思路 |
5.1.3 营销渠道策略优化方案 |
5.2 WD公司营销渠道策略具体优化措施 |
5.2.1 确定渠道边界,降低渠道冲突风险 |
5.2.2 设定统一目标,积极开发新客户 |
5.2.3 拓展产业联盟,增强品牌内涵深度 |
5.3 WD公司营销渠道策略优化成效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录 |
(4)单层砖柱厂房震害分析及破坏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震害实例 |
1.2.2 震害快速评估 |
1.2.3 震害预测 |
1.2.4 破坏机理研究 |
1.3 选题意义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二章 单层砖柱厂房震害实例总结 |
2.0 引言 |
2.1 单层砖柱厂房结构特征介绍 |
2.2 海城、唐山地震中单层砖柱厂房震害资料总结 |
2.2.1 背景简介 |
2.2.2 海城地震中单层砖柱厂房震害 |
2.2.3 唐山地震中单层砖柱厂房震害 |
2.3 汶川地震、芦山地震中单层砖柱厂房震害 |
2.3.1 背景简介 |
2.3.2 汶川地震中单层砖柱厂房震害 |
2.3.3 芦山地震中单层砖柱厂房震害 |
2.4 单层砖柱厂房常见地震破坏形式 |
2.5 单层砖柱厂房地震易损性矩阵 |
2.6 小结 |
第三章 单层砖柱厂房震害快速评估模型及震害调查表格设计 |
3.1 引言 |
3.2 单层砖柱工业厂房震害快速评估模型 |
3.2.1 模型基本理论介绍 |
3.2.2 模型的建立 |
3.2.3 模型的回判与检验 |
3.2.4 单层砖柱厂房震害快速评估软件 |
3.3 单层砖柱厂房震害调查表 |
3.3.1 震害现场调查表及汇总表设计 |
3.3.2 调查表对比 |
3.4 小结 |
第四章 单层砖柱厂房现有震害预测方法对比分析 |
4.1 引言 |
4.2 单层砖柱厂房单体震害预测 |
4.2.1 逐步回归分析法 |
4.2.2 柱顶位移角法 |
4.2.3 树状图法 |
4.3 单层砖柱排架厂房群体震害预测 |
4.4 震害预测方法对比分析 |
4.5 小结 |
第五章 单层砖柱厂房抗震性能及破坏机理研究 |
5.1 引言 |
5.2 厂房概况 |
5.3 有限元模型概况 |
5.4 地震波的选取 |
5.5 单层砖柱厂房地震作用下失效准则的确定 |
5.6 时程分析 |
5.6.1 厂房在不同地震波作用下的破坏状态 |
5.6.2 时程分析结果处理 |
5.7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附录 树状图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
(5)建筑物化阶段碳排放核算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建筑物化阶段碳足迹研究与应用 |
1.2.2 碳排放核算方法的相关研究 |
1.2.3 当前研究存在问题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6 研究技术路线 |
1.7 本章小结 |
2 建筑物化阶段建筑材料用量及其相关碳排放研究 |
2.1 研究方法 |
2.1.1 案例介绍 |
2.1.2 碳排放计算模型及数据来源 |
2.1.3 功能单位 |
2.1.4 系统边界 |
2.1.5 数据处理与统计方法 |
2.2 建筑材料用量及碳排放量 |
2.3 建筑材料碳排放规律 |
2.3.1 单位面积不同类型建筑的建材碳排放量所占百分比 |
2.3.2 单位面积不同类型建筑的建筑材料碳排放量累计百分比 |
2.4 基于十类主要建材清单的建筑物化阶段碳排放计算方法 |
2.5 本章小结 |
3 基于BIM以“建筑构造”为基本单元的碳排放核算方法研究 |
3.1 建立建筑构造编码规则体系 |
3.1.1 建筑构造碳排放计算方法的相关假设 |
3.1.2 建筑构造编码规则 |
3.1.3 建筑构造编码体系明细及其说明 |
3.2 建立建筑构造碳排放因子数据库 |
3.2.1 建筑构造碳排放因子计算流程 |
3.2.2 建筑构造碳排放因子数据库之上层数据库 |
3.2.3 建筑构造碳排放因子数据库明细及其说明 |
3.3 基于BIM的建筑物化阶段碳排放计算方法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不同碳排放核算方法的实际案例对比研究 |
4.1 核算方法说明 |
4.1.1 清单分析法 |
4.1.2 基于十类主要建材清单的建筑物化阶段碳排放计算方法 |
4.1.3 基于BIM的建筑物化阶段碳排放计算方法 |
4.2 案例建筑的基本信息 |
4.2.1 住宅建筑案例基本信息 |
4.2.2 办公建筑案例基本信息 |
4.2.3 商业建筑案例基本信息 |
4.3 分析案例计算结果 |
4.3.1 住宅建筑 |
4.3.2 办公建筑 |
4.3.3 商业建筑 |
4.4 案例对比研究讨论 |
4.4.1 不同核算方法之间误差性的对比讨论 |
4.4.2 不同核算方法之间优劣和适应范围对比讨论 |
4.5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1.1 研究成果 |
5.1.2 研究创新点 |
5.1.3 研究不足 |
5.2 研究工作展望 |
附录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致谢 |
图片目录 |
表目录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研究成果 |
(6)以《中国建筑》与《建筑月刊》为资料源的中国建筑现代化进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与研究价值 |
1.1.1 研究背景 |
1.1.2 资料源的确定 |
1.1.3 研究命题及意义 |
1.2 有相关研究述要 |
1.2.1 关于近代中国建筑期刊 |
1.2.2 关于近代中国建筑从业群体 |
1.2.3 关于近代中国建筑技术和材料 |
1.3 研究内容、目标、方法与论文结构 |
1.3.1 研究内容与研究目标 |
1.3.2 研究方法 |
1.3.3 论文结构 |
第2章 《中国建筑》与《建筑月刊》概况 |
2.1 近代上海新闻出版业的兴盛 |
2.2 《中国建筑》(1932.11-1937.4) |
2.2.1 《中国建筑》办刊宗旨及文献着录特征 |
2.2.2 《中国建筑》文献内容分析 |
2.3 《建筑月刊》(1932.11-1937.4) |
2.3.1 《建筑月刊》办刊宗旨及文献着录特征 |
2.3.2 《建筑月刊》文献内容分析 |
2.4 小结 |
第3章 建筑从业群体的组织化发展:新型建筑同业团体 |
3.1 建筑从业群体的变化与发展 |
3.2 中国建筑师学会发展概况 |
3.2.1 学会的办会宗旨、章程及组织机构概况 |
3.2.2 学会组织发展概况 |
3.3 海市建筑协会发展概况 |
3.3.1 协会的办会宗旨、章程及组织机构概况 |
3.3.2 协会组织发展概况 |
3.4 建筑同业团体的公共职能 |
3.4.1 建筑同业团体的对外职能 |
3.4.2 建筑同业团体的对内职能 |
3.5 小结 |
第4章 建筑同业团体的产生与从业群体的职业化 |
4.1 职业规范的建构 |
4.1.1 职业化概述 |
4.1.2 建筑师职业的功能定位 |
4.1.3 建筑师执业行为的规范 |
4.2 职业技术标准的建立 |
4.2.1 建筑师业务文件的规范化 |
4.2.2 建筑设计流程及其内容的完善 |
4.2.3 营造厂业务文书的规范与建筑名辞的统一 |
4.3 建筑专业知识的宣传、普及 |
4.3.1 《中国建筑》的相关内容 |
4.3.2 《建筑月刊》的相关内容 |
4.4 建筑职业教育的推行 |
4.4.1 正基建筑工业补习学校 |
4.4.2 沪江大学商学院建筑科 |
4.5 小结 |
第5章 建筑技术体系与建材工业的现代转型 |
5.1 建筑结构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
5.1.1 结构技术的理论研究 |
5.1.2 结构技术的实践应用 |
5.2 建筑材料与构造技术的发展 |
5.2.1 建筑材料的研究 |
5.2.2 建筑构造技术的发展 |
5.3 建筑物理 |
5.3.1 建筑声学的研究 |
5.3.2 建筑照明设计 |
5.3.3 建筑保温、隔热技术 |
5.4 建材工业和设备制造业的发展 |
5.4.1 民族水泥工业的发展机遇和困境 |
5.4.2 民族钢铁工业的蹒跚起步 |
5.4.3 其他建筑材料制造业的发展 |
5.4.4 建筑设备制造及安装行业 |
5.5 小结 |
结语 |
6.1 建筑同业团体的产生与从业群体的职业化发展 |
6.1.1 本土建筑师群体的发展加速了中国建筑的现代化进程 |
6.1.2 中国建筑师学会的产生与建筑师群体的职业化 |
6.1.3 上海市建筑协会的产生与营造商群体的转型 |
6.2 建筑技术体系与建材工业的发展 |
6.2.1 建筑技术演进 |
6.2.2 内忧外患下建材工业的发展与掣肘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中国建筑师学会章程 |
附录2 中国建筑师学会公守诫约 |
附录3 建筑师业务规则 |
附录4 上海市建筑协会章程 |
附录5 1930年中国建筑师学会会员录 |
附录6 1932年中国建筑师学会会员录 |
附录7 1933年中国建筑师学会会员录 |
作者简历 |
致谢 |
(7)新型夹芯式保温屋面板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的来源 |
1.2 论文的研究背景 |
1.2.1 我国建筑节能现状 |
1.2.2 我国农村住宅亟需节能 |
1.2.3 我国农村住宅现状 |
1.2.4 现有农村屋面形式 |
1.2.5 现有农村住宅屋面保温材料 |
1.2.6 传统屋面形式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
1.2.7 倒置式屋面的优点 |
1.2.8 倒置式保温屋面构造设计的关键技术问题 |
1.2.9 我国屋面保温板的研究现状与趋势 |
1.3 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4 应用前景 |
1.5 论文的研究内容 |
1.6 技术路线 |
2 保温层材料 |
2.1 屋面保温隔热对建筑节能的重要性 |
2.2 我国屋面保温隔热材料的发展概况 |
2.3 屋面保温隔热材料的性能 |
2.3.1 矿棉 |
2.3.2 玻璃棉 |
2.3.3 膨胀珍珠岩及其制品 |
2.3.4 膨胀蛭石及其制品 |
2.3.5 泡沫混凝土 |
2.3.6 泡沫玻璃 |
2.3.7 聚苯乙烯泡沫塑料 |
2.3.8 新型保温隔热材料 |
2.4 新型夹芯式保温屋面板的保温层材料的选用 |
3 面层材料 |
3.1 防水材料种类 |
3.2 防水混凝土 |
3.3 防水砂浆 |
3.3.1 多层抹面水泥防水砂浆 |
3.3.2 掺外加剂的防水砂浆 |
3.4 新型夹芯式保温屋面板的面层材料的选用 |
3.5 面层材料防水砂浆的性能研究 |
3.5.1 试件制备 |
3.5.2 防水砂浆的性能 |
4 增强材料、粘结材料及底面板 |
4.1 增强材料—批荡网 |
4.2 底面板—硅酸钙板 |
4.2.1 硅酸钙板的发展现状 |
4.2.2 硅酸钙板在新型墙体材料中的应用 |
4.2.3 硅酸钙板用于新型夹芯式保温屋面板 |
4.3 粘结层 |
4.3.1 建筑用胶粘剂的主要类别 |
4.3.2 新型夹芯式保温屋面板采用的胶粘剂 |
5 新型夹芯式保温屋面板的性能研究 |
5.1 构造及制作工艺 |
5.1.1 新型夹芯式保温屋面板的构造 |
5.1.2 新型夹芯式保温屋面板的制作工艺 |
5.2 性能研究 |
5.2.1 物理性能 |
5.2.2 力学性能 |
5.3 新型夹芯式保温屋面板与传统屋面的比较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8)近代建筑外立面保护技术检讨 ——以上海近代建筑保护实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内容与意义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现状 |
1.1.3 研究内容与意义 |
1.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2.1 研究对象 |
1.2.2 研究方法 |
1.2.3 论文框架 |
1.3 相关概念释义 |
1.3.1 文化遗产与建筑遗产 |
1.3.2 历史建筑与文物建筑 |
1.3.3 古建筑与近代建筑 |
1.3.4 保护与修复 |
1.4 小结 |
第二章 上海近代建筑保护实践概况 |
2.1 上海近代建筑保存现状 |
2.1.1 历史文化风貌区 |
2.1.2 优秀历史建筑与优秀近代建筑 |
2.1.3 不可移动文物 |
2.1.4 一般性近代建筑 |
2.2 上海近代建筑保护历程 |
2.2.1 文物框架下的保护实践(1949—1988 年) |
2.2.2 优秀近代建筑保护制度的形成(1989—2000 年) |
2.2.3 历史文化风貌区的建立(2001 年至今) |
2.3 上海近代建筑保护实践分析 |
2.3.1 上海近代建筑保护实践类型 |
2.3.2 上海近代建筑保护的成效 |
2.3.3 上海近代建筑保护的不足 |
2.4 小结 |
第三章 近代建筑外立面保护原则分析 |
3.1 近代建筑外立面的价值判定 |
3.1.1 建筑遗产的价值构成 |
3.1.2 近代建筑外立面保护的重要性 |
3.2 近代建筑外立面保护原则 |
3.2.1 国内外主要的保护原则 |
3.2.2 近代建筑外立面保护原则分析 |
3.3 近代建筑外立面保护的技术方法 |
3.3.1 传统工艺再现 |
3.3.2 现代技术干预 |
3.4 小结 |
第四章 近代建筑外立面保护技术检讨 |
4.1 传统工艺的发掘、整理 |
4.1.1 屋顶的传统工艺 |
4.1.2 外墙面的传统工艺 |
4.1.3 门窗的传统工艺 |
4.1.4 金属构件的传统工艺 |
4.2 现代技术的检讨、评价 |
4.2.1 屋顶的修复技术 |
4.2.2 外墙的修复技术 |
4.2.3 门窗的修复技术 |
4.2.4 金属构件的修复技术 |
4.3 小结 |
第五章 近代建筑外立面保护案例解析 |
5.1 工程概况 |
5.1.1 历史沿革 |
5.1.2 建筑的立面特征 |
5.1.3 外立面现状勘察 |
5.2 价值判定与保护原则 |
5.2.1 价值判定 |
5.2.2 外立面保护重点 |
5.2.3 外立面保护原则 |
5.3 外立面保护修复技术 |
5.3.1 屋顶保护修复技术 |
5.3.2 外墙保护修复技术 |
5.3.3 门窗保护修复技术 |
5.3.4 金属构件保护修复技术 |
5.4 小结 |
第六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出版物与专着 |
期刊论文 |
学位论文 |
国际宪章文献与国内法律法规 |
网络资源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致谢 |
(9)徽州地区青瓦在当代建筑中的运用途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徽州地区青瓦在当代运用的研究背景 |
1.1.1 当代建筑创作中地域性的缺失 |
1.1.2 徽州地区青瓦的应用现状 |
1.1.3 地域建筑中传统材料的复兴 |
1.2 研究徽州地区青瓦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徽州地区青瓦的目的 |
1.2.2 研究徽州地区青瓦的意义 |
1.3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
1.3.1 传统建筑材料的相关研究现状 |
1.3.2 徽派建筑材料的相关研究现状 |
1.3.3 青瓦的相关研究现状 |
1.4 论文研究的创新点 |
1.4.1 徽州地区青瓦的节点构造做法 |
1.4.2 徽州地区青瓦的当代运用策略 |
1.5 论文研究方法与基本框架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框架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徽州地区青瓦的特点及其传统运用方式研究 |
2.1 徽州地区建筑地域性特征分析 |
2.1.1 徽州地区建筑特点概述 |
2.1.2 徽派建筑风格的典型特征 |
2.2 徽州地区青瓦的基本属性 |
2.2.1 徽州地区青瓦的界定 |
2.2.2 徽州地区青瓦的属性分析 |
2.3 青瓦对徽州地区建筑特色的影响 |
2.3.1 黑、白、灰三色的统一协调构成 |
2.3.2 青瓦叠合肌理对徽派建筑特色的影响 |
2.3.3 青瓦与其他材料的组合运用 |
2.4 青瓦在徽州地区建筑中的应用 |
2.4.1 青瓦在建筑屋面结构中的应用 |
2.4.2 青瓦在建筑墙体结构中的应用 |
2.4.3 青瓦在门窗洞口等建筑构件中的作用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青瓦作为防水构件在当代建筑中的运用途径研究 |
3.1 简述青瓦防水构件在建筑中的作用 |
3.1.1 对于建筑结构的防水作用 |
3.1.2 对于主体结构的保护作用 |
3.1.3 装饰建筑外观的作用 |
3.2 青瓦材料与当代建筑中不同构造层次的配合运用 |
3.2.1 青瓦与屋面结构层的直接搭接 |
3.2.2 青瓦与附加防水层之间的连接 |
3.2.3 青瓦与保温层之间的连接 |
3.2.4 青瓦与其他附加层之间的连接 |
3.3 青瓦在不同屋面形式上的结合固定方式 |
3.3.1 双坡屋顶形式中青瓦的运用 |
3.3.2 曲面型屋顶形式中青瓦的运用 |
3.3.3 通透性屋顶形式中青瓦的结合运用 |
3.4 青瓦对于建筑墙体的防水与保护作用 |
3.4.1 青瓦对于墙体防护性作用分析 |
3.4.2 青瓦做为墙体防护材料时运用方式分类 |
3.4.3 青瓦采用铺设式的做法研究 |
3.4.4 青瓦采用砌筑式的做法研究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青瓦作为围护构件在当代建筑中的运用途径研究 |
4.1 建筑围护构件简述 |
4.1.1 建筑围护构件分类 |
4.1.2 青瓦在垂直围护构件中的运用 |
4.2 围护构件中青瓦实墙的构筑做法研究 |
4.2.1 实墙结构中青瓦的砌筑方式分析 |
4.2.2 青瓦实墙砌筑过程中的图案化设计研究 |
4.2.3 青瓦实体砌筑结构中承托加固方式分析 |
4.3 围护构件中青瓦漏墙的构筑做法研究 |
4.3.1 漏墙结构中青瓦的砌筑方式分析 |
4.3.2 青瓦花墙叠砌纹理的设计 |
4.3.3 青瓦花墙的做法研究 |
4.4 青瓦材料与其他砌体材料组合运用研究 |
4.4.1 不同材料之间组合砌筑的运用原则 |
4.4.2 青瓦与砖石的组合运用研究 |
4.4.3 青瓦与夯土的组合运用研究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青瓦作为遮阳构件在当代建筑中的运用途径研究 |
5.1 青瓦作为遮阳构件中对于建筑风格的影响 |
5.1.1 遮阳构件与建筑立面风格的关系 |
5.1.2 青瓦材料对遮阳构件艺术性的影响 |
5.2 当代建筑遮阳构件中青瓦的运用途径分析 |
5.2.1 遮阳窗檐中青瓦的运用 |
5.2.2 遮阳挡板构件中青瓦的运用 |
5.2.3 瓦帘遮阳构件中青瓦的运用 |
5.3 瓦檐构件中青瓦的的运用及其构造做法研究 |
5.3.1 瓦檐支撑结构的更新 |
5.3.2 瓦檐构造做法中青瓦的铺设探究 |
5.4 遮阳挡板构件中青瓦的的运用及其构造做法研究 |
5.4.1 遮阳挡板构件中骨架材料的选择 |
5.4.2 遮阳挡板构件中青瓦的固定措施 |
5.5 瓦帘遮阳构件中青瓦的的运用及其构造做法研究 |
5.5.1 瓦帘构件与建筑风格的关联 |
5.5.2 瓦帘构件中青瓦构筑方式的选择及其青瓦的固定措施 |
5.5.3 瓦帘与徽州地区建筑风格的重置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徽州地区青瓦在当代建筑中的运用策略 |
6.1 徽州地区建筑材料青瓦现代运用的趋势 |
6.1.1 青瓦运用的表皮化趋势 |
6.1.2 数字化趋势 |
6.1.3 传统运用方式重置的趋势 |
6.2 徽州地区青瓦在当代建筑中的运用原则 |
6.2.1 地域建筑风格延续性原则 |
6.2.2 生态可持续发展原则 |
6.2.3 青瓦创新性利用原则 |
6.3 徽州地区青瓦在当代建筑中的运用途径 |
6.3.1 青瓦性能的提升和重塑 |
6.3.2 青瓦与不同材料结合运用 |
6.3.3 青瓦建造工艺的更新 |
6.3.4 青瓦与适宜技术结合运用途径 |
6.4 本章小结 |
总结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附录·案例汇总 |
(10)西北地区乡村住宅采暖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乡村住宅采暖相关研究综述 |
1.3.1 被动式太阳房研究现状 |
1.3.2 火炕研究现状 |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4.1 论文的研究内容 |
1.4.2 论文的研究方法 |
1.5 论文的组织结构 |
2 西北地区概况 |
2.1 西北地区范围界定 |
2.2 西北地区自然要素 |
2.2.1 地形地貌 |
2.2.2 气候条件 |
2.2.3 水资源 |
2.2.4 土地资源 |
2.2.5 化石能源 |
2.2.6 太阳能资源 |
2.3 西北地区经济要素 |
2.3.1 经济发展状况 |
2.3.2 经济总量现状 |
2.3.3 居民收入水平 |
2.3.4 居民消费水平 |
2.4 西北地区社会要素 |
2.4.1 人口现状 |
2.4.2 技术人才 |
2.4.3 人民生活 |
2.5 本章小结 |
3 西北地区乡村住宅现状 |
3.1 乡村住宅的概念 |
3.1.1 相关概念阐释 |
3.1.2 乡村住宅界定 |
3.1.3 西北地区乡村住宅 |
3.2 西北地区乡村住宅调研方案 |
3.3 西北地区乡村住宅建筑概况 |
3.3.1 乡村住宅规划布局 |
3.3.2 乡村住宅单体建筑 |
3.3.3 乡村住宅围护结构 |
3.4 西北地区乡村住宅能耗现状 |
3.4.1 西北地区乡村住宅能源消费构成 |
3.4.2 西北地区乡村住宅各类能源消费分析 |
3.4.3 西北各省区乡村住宅能源消费总量分析 |
3.4.4 西北地区乡村住宅单位面积能耗分析 |
3.5 西北地区乡村住宅采暖现状 |
3.5.1 采暖方式 |
3.5.2 采暖满意度 |
3.6 西北地区乡村住宅冬季室内热环境现状 |
3.6.1 陕西省乡村住宅冬季室内热环境测试 |
3.6.2 甘肃省乡村住宅冬季室内热环境测试 |
3.6.3 青海省乡村住宅冬季室内热环境测试 |
3.6.4 宁夏回族自治区乡村住宅冬季室内热环境测试 |
3.6.5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乡村住宅冬季室内热环境测试 |
3.7 西北地区乡村住宅综合分析 |
3.8 小结 |
4 西北地区乡村住宅采暖基础问题研究 |
4.1 建筑热过程 |
4.1.1 总述 |
4.1.2 非透明围护结构外表面热平衡方程 |
4.1.3 非透明围护结构内表面热平衡方程 |
4.1.4 透明围护结构热平衡方程 |
4.1.5 室内空气热平衡方程 |
4.2 西北地区乡村住宅采暖设计指标 |
4.2.1 人体热舒适理论分析 |
4.2.2 我国建筑标准对冬季室内温度指标的规定 |
4.2.3 乡村住宅冬季室内温度指标相关研究 |
4.2.4 西北地区乡村住宅冬季室内温度现状 |
4.2.5 西北地区乡村住宅冬季室内主观温度计算 |
4.2.6 西北地区乡村住宅冬季室内温度指标 |
4.3 西北地区乡村住宅采暖设计原则 |
4.3.1 住宅本体高效保温 |
4.3.2 合理修建被动式太阳房 |
4.3.3 生物质能采暖应用 |
4.3.4 合理高效燃煤采暖 |
4.3.5 多能复合采暖 |
4.3.6 采暖模式因地制宜 |
4.4 西北地区乡村住宅采暖设计气候区划 |
4.4.1 既有相关气候区划 |
4.4.2 气候区划的意义 |
4.4.3 气候区划的原则 |
4.4.4 气候区划的指标 |
4.4.5 气候区划的方法 |
4.4.6 气候区划的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5 基于采暖节能的乡村住宅模式研究 |
5.1 乡村住宅功能分区的采暖需求分析 |
5.2 乡村住宅规划设计与节能 |
5.2.1 村落规划 |
5.2.2 院落规划 |
5.3 乡村住宅单体设计与节能 |
5.3.1 建筑平面 |
5.3.2 建筑高度 |
5.3.3 建筑窗墙比 |
5.4 乡村住宅围护结构设计与节能 |
5.4.1 既有设计标准的相关规定 |
5.4.2 常用保温材料及性能指标 |
5.4.3 外墙构造做法 |
5.4.4 屋顶构造做法 |
5.4.5 门窗构造做法 |
5.4.6 地面构造做法 |
5.5 本章小结 |
6 乡村住宅采暖设施适用及优化研究 |
6.1 乡村住宅采暖设施适用及优化 |
6.1.1 采暖设施适用及优化概述 |
6.1.2 采暖设施适用及优化原则 |
6.2 被动式太阳房适用及优化 |
6.2.1 被动式太阳房的应用基础 |
6.2.2 被动式太阳房形式及各自的特点 |
6.2.3 直接受益式太阳房设计参数优化 |
6.2.4 附加阳光间式太阳房设计参数优化 |
6.3 火炕采暖适用及优化 |
6.3.1 火炕的应用基础 |
6.3.2 火炕形式及各自的特点 |
6.3.3 火炕设计优化 |
6.4 热辐射箱采暖适用分析 |
6.4.1 火墙的应用及特点 |
6.4.2 热辐射箱的研发设计 |
6.4.3 热辐射箱适用分析 |
6.5 西北各地区乡村住宅适宜采暖设施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7 西北地区乡村住宅采暖模式适宜性研究 |
7.1 相关概述 |
7.2 西北地区乡村住宅采暖模式参数设定 |
7.2.1 西北Ⅰ区乡村住宅采暖模式 |
7.2.2 西北Ⅱ区乡村住宅采暖模式 |
7.2.3 西北Ⅲ区乡村住宅采暖模式 |
7.2.4 西北Ⅳa区、西北Ⅳb区乡村住宅采暖模式 |
7.2.5 西北Ⅳc区乡村住宅采暖模式 |
7.2.6 西北Ⅴa区乡村住宅采暖模式 |
7.2.7 西北Ⅴb区乡村住宅采暖模式 |
7.3 西北地区乡村住宅典型实例设计及采暖能耗模拟分析 |
7.3.1 西北Ⅰ区乡村住宅典型实例 |
7.3.2 西北Ⅱ区乡村住宅典型实例 |
7.3.3 西北Ⅲ区乡村住宅典型实例 |
7.3.4 西北Ⅳ区乡村住宅典型实例 |
7.3.5 西北Ⅴ区乡村住宅典型实例 |
7.3.6 乡村住宅典型实例综合分析 |
7.4 本章小结 |
8 结论与展望 |
8.1 本文的研究结论 |
8.2 本课题的研究前瞻 |
致谢 |
论文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
四、陶瓷平瓦复合屋面与应用技术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陶瓷平瓦复合屋面与应用技术研究[J]. 黄用军,王群,黄开正,黄仕诚. 新型建筑材料, 1996(01)
- [2]集合住宅的风格研究及构造实现[D]. 吴锡嘉. 清华大学, 2011(01)
- [3]基于市场细分理论的WD公司营销渠道策略[D]. 史慧敏. 河北工程大学, 2020(08)
- [4]单层砖柱厂房震害分析及破坏机理研究[D]. 王明振.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2013(03)
- [5]建筑物化阶段碳排放核算方法研究[D]. 仓玉洁.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8(01)
- [6]以《中国建筑》与《建筑月刊》为资料源的中国建筑现代化进程研究[D]. 钱海平. 浙江大学, 2011(07)
- [7]新型夹芯式保温屋面板的研究[D]. 白雪娇. 大连理工大学, 2010(09)
- [8]近代建筑外立面保护技术检讨 ——以上海近代建筑保护实践为例[D]. 侯实. 上海交通大学, 2010(11)
- [9]徽州地区青瓦在当代建筑中的运用途径研究[D]. 杨辉. 沈阳建筑大学, 2018(04)
- [10]西北地区乡村住宅采暖模式研究[D]. 李延俊.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