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后建筑物倒塌救援伤员

地震后建筑物倒塌救援伤员

一、地震后楼房倒塌伤员的抢救(论文文献综述)

汪博[1](2021)在《两次龙卷风医疗后送建模与循证决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根据国际灾害数据库(EM-DAT,The International Disaster Database)统计结果,1900-2016年全球气象灾害(龙卷风、雾霾、极端气温)发生频率越来越高,死亡人数波动增加。据统计,从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发生龙卷风2000多起,产生3万余名伤员。2016年,江苏盐城龙卷风灾害导致900余人伤亡。2019年,辽宁开原龙卷风灾害导致近200人伤亡。龙卷风灾害对人类的安全威胁一直很大,很有必要对龙卷风灾害致伤因素、伤员后送救治、防灾减灾预案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基于两次龙卷风,课题组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龙卷风建模与地震区别的应急医学循证策略研究》(71774167)指导下展开研究。本研究主要在设计住院伤员问卷、灾民问卷、应急卫生资源配置3类问卷的基础上,奔赴灾区进行调研并收集相关数据,进行2次龙卷风应急医学救援实证分析与模型构建。研究目的与意义(1)大规模龙卷风灾害一旦发生,便会造成大量人员伤亡。本研究通过大规模现场调研,构建我国龙卷风应急医学救援的数据本底。(2)从“群体-个体”、“伤员(需方)-救援力量(供方)”等多角度,开展龙卷风致伤风险因素、伤情特征、卫生资源配置以及应急医学救援组织管理等的实证研究。(3)基于龙卷风灾害的不可重复性,采用计算机建模方式,构建龙卷风伤员医疗后送模型,实现龙卷风应急医学救援的数字化模拟与政策干预实验,从而找到提升应急医学救援效率的关键靶点,提供循证参考建议。(4)可对其他灾害应急医学救援研究提供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其中调研问卷、伤员后送救治模型都具有很强参考价值。研究方法(1)应用文献荟萃分析、专家咨询法制定调研方案,确定研究内容。(2)应用问卷调研法。根据设计的3类调查问卷对龙卷风住院伤员,灾民、救援力量进行调研。(3)应用统计描述、卡方检验、logistic回归等统计学方法对住院伤员伤情特点进行分析,对创伤发生影响因素、区域内救援力量情况进行分析。(4)应用多主体建模理论与方法,构建伤病员医疗后送多主体模型,利用控制变量法,调整不同干预措施的干预强度,定量进行模型验证与政策干预实验,为提高伤员医疗后送救治效率的建议制定提供依据。结果与结论(1)完成伤员伤情特点分析:(1)盐城401名伤员调研结果显示,45岁以上中老年人占77.30%。从伤员伤部来看,头部伤、体表伤、下肢伤占比较高,分别占总伤员的46.63%、39.9%、29.43%。从伤类来看,软组织伤、骨折伤、脏器损伤占比较高,分别占总伤员人数的90.77%、38.9%、19.7%,多发伤伤员比例较高。AIS=1伤员占据60.85%,大于等于5分伤员比例为2.50%;(2)开原龙卷风146名接受调研的伤员中,伤部前3位为头部伤(67.81%)、体表伤(52.74%)、下肢伤(43.84%),伤类前3位为软组织伤(92.16%)、脏器损伤(25.49%)、骨折(17.65%),65.75%伤员AIS=1,不存在AIS>=5的伤员;(3)综合来看,2次龙卷风产生的伤员中,45岁以上伤员所占据比例较大,造成的伤部、伤类也相似。(2)完成龙卷风灾民创伤发生影响因素分析:(1)从盐城、开原两次龙卷风的比较来看。收入水平对于盐城龙卷风伤员创伤发生有影响(p<0.05),对于开原伤员则影响不大。能否找到避难场所同样对于盐城龙卷风伤员发生有影响(p<0.05)。(2)其中灾害发生时的个人行为、演习意识等行为对于2次龙卷风伤员发生均没有显着影响。(3)伤员是否在室内对于是否受伤,没有统计学差异。而房屋倒塌程度则有影响,提示龙卷风高发区域应当关注房屋坚固程度及避难场所的防风强度。(3)完成2次龙卷风应急卫生资源配置情况分析:基于《龙卷风灾害医学应急救援专家咨询表》,对盐城、开原地区卫健委相关救援专家以及区域内主要救治医院救援人员进行访谈调研。调研结果显示:(1)三级医院救护车数量一般配置为3辆,空余ICU病床为10张,空余普通病床为20张。二级医院救护车数量一般为2辆,空余ICU病床为5张,空余普通病床约为10张。救护车行驶车速一般在30KM/小时左右;(2)三级医院危重伤、重度伤、轻度伤急救室每名伤员急救耗时一般为1小时、12分钟、5分钟左右,二级医院相应有所延长。ICU病床通常优先安排ISS≥60的伤员。轻度伤伤员一般不安排病床;(3)区域内主要救治机构及伤员集中点位置信息由GIS系统进行记录。(4)完成龙卷风伤员医疗后送建模与模型验证:本研究基于多主体建模技术,界定伤员、救护车、伤员集散点、后方医院和指挥中心5类主体(Agent),确定主体的行为规则,分析主体之间关系,构建模型,探究龙卷风灾害医疗后送机理。在构建的模型基础上,进行模型可靠性验证。以实际调研所得数据为本底数据,模拟整个伤员医疗后送流程,对模型模拟结果与实际救援效率差异性进行比较分析,盐城、开原龙卷风伤病员医疗后送模型模拟结果与灾害实际结果相比都具有很好的拟合性,误差分别为9.1%、11.1%,均在可接受的误差范围内,提示模型具有较好和可靠性和稳定性。(5)完成3类干预实验:设置医院空余床位数、危重伤员是否必须送往三级医院、救护车数量3类干预实验,共产生阳性结果6个,发现合理后送伤员至相应等级医院,医院增加1-2辆救护车数量,适当增加医院空余床位可以有效提高医疗后送效率。政策建议(1)龙卷风灾害多发地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关注伤员伤情特征。伤员救援应当同一时间派出救援人员参与救援,但是重灾区应当派出更多救援人员以及配置更多救援卫生资源。(2)根据影响伤员创伤发生的显着性影响因素分析,相关部门可科学的制定合理减灾避灾措施与应急预案。主要为改善龙卷风高发地域居民房屋的抗风性能,设置避难场所,开展居民的防灾科普宣传和教育,提高其避灾意识和能力。(3)根据干预实验结果,提出在龙卷风高发区域可以适当增加救护车配备数量、相关医院在龙卷风高发季节可以适当增加空余床位量、后送不同等级伤情伤员至后方救治机构时可以不全部后送至三级医院。(4)其他灾害事件如地震、台风、泥石流、城市大规模爆炸事件、城市大型火灾等等,都可以运用此方法思路进行应急医学救援实证与建模研究。本文所构建的伤员医疗后送救治模型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可以修改参数适用于其他灾害事件的研究中去,具有一定推广应用价值。

衣向东[2](2018)在《重返汶川》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晃就是十年,日子过得真快。十年前的"5·12"汶川大地震,我只身一人在灾区艰难行走了二十三天,采访战斗在灾区一线的公安民警,完成了长篇报告文学《震区警察的记忆》。其间,有两次与死神擦肩而过,还有无数次默默哭泣。那些哭泣,有的是为罹难者而悲痛,有的是为生还者而感动,更多的,则是为我采访过的那些公安民警,他们中有很多人在大地震中失去了亲人,却依然战斗在抗震救灾第一线……那是我终生

岳茂兴,王立祥,王东明,汪茜,马立芝,都定元[3](2017)在《地震现场救援与卫生应急医疗处置专家共识(2017)》文中研究说明地震是一种突发性最强、社会危害最大、群众恐惧心理最深[1]、造成死亡人数最多的自然灾害[2-3]。地震现场的及时抢救不仅包括严重压、砸伤和土埋窒息的救护,同时有烧伤、中毒、电击等一系列次生伤害的防治,以及挤压综合征及各种宿疾急性发作的救护。现场处理正确得当,能有效减轻地震对伤员生命健康的危害和降低后遗症的发生率。开展地震紧急救援工作是国家防震减灾工作

姚建国[4](2016)在《天轮》文中认为序幕:浮雕上的故事今天是清明节,地震纪念碑广场又迎来一个晴朗的天气。通常这里很少降雨,清明时节也没有那种让人断魂的纷纷细雨,依然是风和日丽,艳阳高照。广场上有很多游人,成群的鸽子也大摇大摆地来回走动,它们并不害怕游人,甚至有大胆的鸽子竟然飞到人的肩上或头上。游人表现出极大的耐性,友好地将它们赶到一旁。偶尔哪一个淘

王卫国[5](2016)在《城市地震灾害应急救援资源配置规划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通过唐山、日本等地震灾害的实证研究,揭示应急救援资源配置的基本规律,提出应急救援要素系统、复合灾害、合理配置、“三救”及其接续性等基本概念。探讨了地震灾害应急救援资源的类别、数量的定量计算方法,物力资源的储备方式与配置规划,特别是针对应急救灾资源流瓶颈及其产生原因与消除对策,灾害弱者与其救援资源配置规划进行深入研究。基于应急救援的实践经验与教训,创建了救援资源需求与满足需求模型、信息—灾情—决策模型、合理配置模型以及综合模型等配置模型。这些模型具有指挥功能、供需平衡与合理配置功能、重灾区定位与指向功能、决策依据功能等,从理性认识的高度指导制定城市配置规划。在此基础上,提出应急救援资源仓储、企业商业部门与家庭储备、城市群城市间协作储备等多种有效配置途径,有助于改变我国只有仓储的单一储备方式。通过研究应急救援人力资源的救援功能、在灾区的部署,并以唐山地震为基准,创立支援灾区部队、医务人员人数及救援物资需求等定量计算方法,所需参数灾前已有或灾后短期可获得,计算过程简捷,可操作性强,满足应急决策要求。城市不仅应储备应急救援资源,还必须保障灾后运输畅流,形成有“源”,有“流”且多“源”,畅“流”的储、运、用完整形象,有效提高应急救援的时效性。制定城市配置规划必须特别关注灾害弱者,研究他们的主要特征、灾害应激反应,提出相应的救援措施。基于上述研究,结合唐山市城市地震灾害应急救援资源配置规划实证研究,提出城市地震灾害应急救援资源配置规划要点,该要点为抗震设防区域的城市制定配置规划奠定基础,指明路向。其中应急救援要素系统、配置模型、支援灾区人员数量的定量计算方法等是应急救援资源领域创新性的研究成果。

康鹏[6](2015)在《我国西部地震大规模创伤复杂成因及其初步建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地震是我国公共安全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地震是瞬时发生的地质灾害,一次地震持续时间往往只有短短几十秒,但这短暂的时间却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房屋倒塌和财产损失。我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特别是近10年,相继发生了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芦山地震以及鲁甸地震,累计伤亡近50万,经济损失更是无法估量。地震救援首要任务是救人,因此地震大规模创伤的发生就成为一切救援行动的逻辑起点,基于地震大规模创伤而展开的救援行动是灾害应急医学救援行动的核心内容。基于地震大规模创伤发生开展灾害应急医学救援的研究,是一个重要的视角,对于提升灾害救援应急决策与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地震发生常突然,并瞬间造成次生或衍生的灾害事故,对当地的救援机构也造成严重影响,救援人员和物资严重缺乏,通常没有过多的精力组织人员进行伤病员资料信息的采集整理工作,而后续研究也只局限于简单的流行病学调查,而对于地震大规模创伤发生的“寻根溯源”研究往往得到忽视。地震灾区是地震灾害作用点,是地震创伤发生的源头,但也是地震创伤研究的“盲区”。大量的创伤信息与数据由于得不到及时、规范化的采集而流失,错过了研究的最佳时机。地震大规模创伤发生的外部环境通常相对复杂,发生规律具有明显不确定性,是典型的多主体复杂适应性系统。地震大规模创伤发生的影响因素主要可以划分为四大类:地震环境因素、人口学因素、受灾环境因素、个体行为因素,但这些因素对地震大规模创伤共同作用的研究较少。目前,对于地震大规模创伤以及伤病员发生的建模研究仍然是世界性的难题。虽然国内外研究中也曾多次针对于此焦点进行建模研究,通过经验公式、概率分析等方法对地震伤亡情况进行建模与评估,但是这些模型建立通常局限于单一或者片面影响因素的进行分析,未涉及多因素、多角度的复杂环境下的系统建模研究,亟需构建大规模创伤发生模型为地震应急医学救援提供借鉴与帮助。研究目的与意义:本研究聚焦我国西部地震高发地区,基于2013年“4.20”四川芦山地震大规模创伤进行持续性调查研究。通过对地震重灾区6个重灾乡镇26个村5165名灾区居民入户调查与大规模创伤相关数据进行深入挖掘,探索地震重灾区居民创伤发生机理与变化趋势,揭示地震大规模创伤发生与演化规律;通过对地震大规模创伤发生人口学因素、受灾环境因素、建筑损毁因素以及个体行为因素中复杂创伤因子筛选,发现地震创伤发生的复杂成因与关键影响因素;基于地震住院伤员病历数据展开深入伤情分析,应用AIS创伤评分法评估创伤严重度,深入分析大规模创伤伤情特征;运用系统思考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初步构建地震大规模创伤发生与救治系统概念模型和逻辑模型,分析地震大规模创伤发生与救治系统各主体与外部环境结构与反馈机制,为后期系统动力学建模与模拟奠定基础。研究内容与方法:本研究中五部分研究内容按研究设计与方法可以划分为3个层次:第一部分为回顾性研究,属于总论部分,概述我国地震发生频率与趋势特征:第二至四部分主要为实证性研究,按创伤发生时序展开。其中,第二、三部分基于地震重灾区居民现场调研数据展开现况分析后,对数据进行深入数据发掘,探讨地震大规模创伤复杂成因;第五部分为探索性研究,初步构建地震大规模创伤与救治系统概念模型与逻辑模型。第一部分我国地震灾害大规模创伤概述本部分主要基于EM-DAT数据库中的全球地震灾害数据库以及中国地震台网地震目录的数据,检索了EM-DAT数据库内1970年-2014年我国境内的地震灾害的发生情况和2009年-2015年发生中国境内的5级以上地震省份分布(包括5级以上余震),通过统计与描述性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近100年来地震发生频率以及大规模伤亡发生规律,纵向总结与梳理我国地震发生的时间与地域的分布关键特征。第二部分地震重灾区居民创伤发生现况分析本部分基于英国剑桥大学与巴基斯坦白沙瓦大学制定的《地震灾区居民标准调查问卷》,根据研究需要进行修改与改良后,针对2013年芦山地震重灾区6个重灾乡镇26个村5165名居民进行大规模现场调查,详细采集地震大规模创伤发生前、发生时以及发生后地震灾区原有环境和地震灾区居民居住环境、伤亡情况、面对地震灾害的反应性等,Epi-data软件录入,采用描述性分析的方法,还原地震灾害现场情形,探索地震大规模创伤发生机理以及致伤关键因素。第三部分 地震大规模创伤复杂成因分析本部分基于第二部分中芦山地震重灾区5165名居民大规模问卷调查数据进行深入挖掘与分析,通过受灾居民中发生地震创伤个体与未发生创伤个体分类后,按特殊条件进行匹配,应用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人口学因素、受灾环境因素、建筑损毁因素以及个体行为因素对地震创伤发生的复杂关联与影响程度,筛选地震大规模创伤发生关键影响因子,为地震大规模创伤研究以及地震应急医学救援研究提供理论帮助。第四部分地震大规模创伤分类与住院救治实证分析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芦山地震后,从地震灾区转运至3所军队地震伤病员收治医院的266例地震伤员完整的病历情况,主要包括每名地震伤员的人口学系信息、伤情诊断、伤类伤部、后送方式、受伤原因等信息,住院伤员的所有地震创伤应用AIS评分法(2005版)进行严重度评分。研究主要采用以描述性分析为主的统计方法用于地震伤情分析与伤病谱的构建。第五部分地震大规模创伤与救治系统模型构建本部分主要以复杂适应性系统理论对地震大规模创伤与救治系统的结构及其运行的机制进行系统的分析,基于前期现场调研与实证分析,在描述性分析以及复杂成因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系统思考与复杂系统科学建模技术,初步构建地震大规模创伤与救治系统概念模型与逻辑模型,分析影响地震大规模创伤发生有地震救援力量抽组与部署之间相互作用机制,为下一步系统动力学建模以及模拟干预提供理论基础。研究结论与建议:(一)地震灾害已成为危害人类公共安全的核心问题。全球地震灾害发生频度加剧,世界范围地震大规模伤亡“重”在中国,而中国地震大规模伤亡则“重”在西部。近年国内发生四次重大地震均发生在我国西部经济基础薄弱、山区与高原复杂地区,可见我国西部地震大规模伤亡“重”在西部偏远山区,该地区地形复杂,救援难度大,地震大规模伤亡危害尤甚。而目前,国内外各类地震数据库的创伤信息维度较小,已无法满足大规模创伤研究需要,因此,针对我国西部地区地震大规模创伤持续性调查研究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二)基于地震重灾区居民问卷调查是地震大规模创伤相关信息采集的有效手段,有助于对地震大规模创伤的“寻根溯源”,为防灾减灾、降低伤亡提供救援策略上帮助。2013年芦山地震灾区地型以及人文特征具有我国西部地震“敏感区”的普遍特征,具有一定代表性,因此基于芦山地震重灾区居民大规模调查与研究意义重大。(三)通过调查发现芦山地震灾区多为山区、农业为主,经济基础薄弱,灾区居民多为中老年,文化程度与经济水平普遍较低,绝大多数居民有地震经历,但震时恐惧程度仍然较高,逃生秩序混乱。地震导致建筑倒塌是造成地震大规模创伤的首要因素。当地建筑以砖木结构低矮房屋为主,建筑房龄普遍较久,抗震水平差,地震中大部分损毁严重,受困室内比率较高,伤亡较重。建议地震高发区域新建房屋应严格落实建筑抗震标准,加强抗震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应加强对于地震高发区低于抗震标准的建筑进行排查,对于目标房屋采取加固措施,提高抗震能力,减少地震伤亡的发生。(四)当地灾民自行展开自救互救是震后早期脱困逃生和创伤救治的主要方式,可见在地震救援早期,灾区本地救援力量以及灾区居民是地震救援早期的“主力”,但是其救援水平与能力普遍较低。地震灾区伤员早期后送运力急缺,大多数伤员自行后送前线医院,人力、私家车为主要后送方式,而二次后送以后方医院为主,救护车为主要方式。建议应加强地震高发区当地救援力量建设以及应急救灾物资区域性储备,同时加强灾区民众震后逃生与急救措施宣传与演练,提高自救与互救意识,有效提高灾后本地救援力量以及灾民自救与互救能力,从源头上降低地震伤亡率与伤死率。(五)通过对灾民问卷数据进行深入挖掘,应用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职业、疾病史以及家庭经济状况因素与地震创伤发生明显相关。室外以及公共场所发生地震伤的危险度较低,地震中受困增加地震伤危险度,且自身地震伤的发生通常伴有周围家人同时受伤。地震建筑的损毁是造成地震伤的主要原因,建筑结构、类型决定建筑质量,是建筑损毁直接因素,而地震建筑倒塌程度与地震伤发生明显相关。地震个体行为因素与地震伤明显相关,通过地震逃生经验积累以及逃生知识学习可以有效降低地震伤的发生,可见地震逃生宣传教育对于灾区居民防震减灾、避震逃生尤为重要。(六)地震伤员住院病历数据对于地震创伤诊断以及治疗措施应用具有准确性和规范性,其对于地震大规模创伤伤情与严重度度评分分析研究仍十分重要。通过对三所军队医院现场调研发现,地震伤员医疗后送当天启动,后方医院48小时达入院高峰,提示应早期做好应急预案。陆地转运仍是主要后送方式,空运后送运力仍然薄弱,专业空运后送力量急缺,后送效率有待提高。地震创伤矩阵的构建提高伤情分析的深度与广度,创伤分类更加细化与科学,为震后救援力量的补充与加强提供策略帮助,有的放矢。建筑倒塌及落物砸伤是地震创伤的主因,多见于下肢、骨盆及脊柱。手术方式主要以包扎缝合以及开放复位内固定为主,提示救援早期亟需补充普外科和骨科专业救援人员。(七)地震大规模创伤发生受地震震情因素、人口学因素、个体行为因素以及受灾环境因素间相互作用,内部因素相互制约、外部环境相互依赖,共同影响,具有典型复杂适应系统的特征。通过系统结构中各主体间相互作用与反馈机制分析,初步构建地震大规模创伤与救治概念模型与逻辑模型,为后期系统动力学建模与干预提供借鉴。

吕亚平,杨恩智[7](2014)在《生路》文中提出从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芦山地震、彝良地震到8·03鲁甸地震——林林总总、大小不一的地震灾难发生后,媒体报道中用词频率最高的,莫过于"打通救援生命线"这句话。一条又一条普普通通、平平常常、或宽或窄的公路、桥涵、铁路、水路、空中航线,甚至是泥泞不堪的乡间土路,立马就上升为党中央国务院、各级党委政府、救援部队、专业救援人员、全社会普通老百姓乃至于身处大难中的灾民最最关注的"生命线",上升为生死攸关、与死神赛跑、

济刚[8](2014)在《鲁甸现场实记》文中认为大暑时节,在云南昭通山区的鲁甸县,发生了6.5级地震。纵观这次震后的应对工作,比以往震后应急做得更好些。各项预案发挥了积极作用,灾区各级政府、部门努力做到有序救灾、科学救灾。从灾区回到北京后整理资料,一些现场情景栩栩如生地浮现眼前,遂把一些片段的画面以文字记录如下。8月3日赶赴灾区下午16点30分,在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北纬27.1度,东经103.3度)发生6.5级地震,震源深度12

李鸣生,纪红建[9](2014)在《发现龙门山》文中研究指明引子为什么要进龙门山?我说的龙门山,不是河南洛阳的龙门山、山东泗水的龙门山,也不是山西平顺的龙门山、浙江杭州的龙门山,而是四川彭州的龙门山。彭州的龙门山位于彭州市的最北部,距成都89公里,与阿坝州、都江堰、什邡等地接壤,幅员368平方公里。这个龙门山在四川名气很大——尤其是"5·12"四川汶川大地震之后,但外界未必全都知晓。我17岁当兵离开四川老家,至今已40年有余。近

杨素宏,熊红侠[10](2013)在《穿越灾难 见证中国力量——来自“420”雅安地震灾区的报告》文中研究说明一、地震又来了对大多数忙碌了一周的人来说,周末是一个平静而惬意的港湾。要不是因为值班,明天就要过生日的雅安市芦山县人民医院的年轻女护士张艺川也会和其他姐妹一样,快乐地享受着周末的轻松与自在。这天,她七点三十分便早早到岗。在与夜班护士交接后,她特意摸摸刚换下来的衣服口袋——口袋里装着给妈妈买的生日礼物。再过十天就是妈妈的生日了,自己平日工作忙,就提前把生日礼物给准备好,打算明天下班回家后送给妈妈。而4月21日是她自己的生日,妈妈昨天也打电话来叫她一定回

二、地震后楼房倒塌伤员的抢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地震后楼房倒塌伤员的抢救(论文提纲范文)

(1)两次龙卷风医疗后送建模与循证决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2 次龙卷风调研与伤员伤情分析
    一、构建调研指标框架体系
        (一)问题凝练
        (二)框架建立
    二、2 次龙卷风调研问卷设计
        (一)龙卷风住院伤员调研问卷
        (二)龙卷风灾民调研问卷
        (三)龙卷风应急卫生资源配置调研问卷
    三、2 次龙卷风调研实施
        (一)龙卷风住院伤员调研
        (二)龙卷风灾民调研
        (三)龙卷风应急卫生资源配置调研
    四、住院伤员伤情特点实证分析
        (一)伤员人口学特征
        (二)致伤因素与救治转归分析
        (三)伤部分析
        (四)伤类分析
        (五)伤势分析
    五、灾民创伤发生影响因素分析
        (一)人口学特征
        (二)受灾环境
        (三)个人行为
        (四)受伤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小结
        (一)调研设计
        (二)住院伤员调研结果分析
        (三)灾民创伤发生影响因素结果分析
第二部分 2 次龙卷风医疗后送卫生资源配置研究
    一、伤员发生区域
        (一)盐城龙卷风
        (二)开原龙卷风
    二、救治机构救治能力情况
    三、不同伤员急救耗时情况
    四、伤员救治规则
    五、主要救治医院经纬度信息
    小结
        (一)应急卫生资源配置结果分析
        (二)调研结果意义
第三部分 2 次龙卷风医疗后送建模与模型验证
    一、建模研究复杂性分析
        (一)非线性特点
        (二)流分析
        (三)多样性分析
    二、建模理论与方法
        (一)GIS相关理论
        (二)排队论理论
        (三)多主体系统建模研究理由
    三、模型设计
        (一)5 类主体界定
        (二)主体之间逻辑关系
        (三)5 类主体行为规则
    四、模型实现
        (一)初始界面
        (二)运行过程
    五、模型结果显示
        (一)Access数据库
        (二)等待后送伤员曲线
        (三)急救完成伤员数量曲线图
    六、模型验证
        (一)模型验证分析
        (二)盐城龙卷风医疗后送模型验证
        (三)开原龙卷风医疗后送模型验证
    七、讨论
        (一)多主体建模构建龙卷风伤员医疗后送模型
        (二)模型实现
        (三)模型验证
        (四)结果误差分析
    小结
第四部分 2 次龙卷风医疗后送干预实验与循证决策研究
    一、盐城龙卷风干预实验
        (一)调整医院空余床位数量
        (二)调整危重伤是否必须送三级医院策略
        (三)调整医院的救护车数量
    二、开原龙卷风干预实验研究
        (一)调整医院空余床位数量
        (二)调整危重伤是否必须送三级医院策略
        (三)调整医院的救护车数量
        (四)干预实验不足讨论
    三、政策建议
        (一)伤员伤情特点研究政策建议
        (二)灾民创伤发生影响因素研究政策建议
        (三)应急卫生资源配置研究政策建议
        (四)医疗后送建模与模拟研究政策建议
    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龙卷风伤员创伤特征与创伤发生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说明
致谢

(3)地震现场救援与卫生应急医疗处置专家共识(2017)(论文提纲范文)

一、地震后狭窄空间的特点
    (一) 建筑材料与狭窄空间[7]
    (二) 建筑结构与狭窄空间
    (三) 倒塌模式与狭窄空间
二、地震伤的共同特点[14-15]
三、地震后狭窄空间的致伤特点[19]
    (一) 地震狭窄空间与挤压综合征[22-23]
    (二) 地震狭窄空间与窒息
    (三) 地震狭窄空间与烧伤、淹溺
    (四) 地震狭窄空间与骨折
    (五) 地震狭窄空间与心理伤害 (幽闭综合征)
四、地震现场救援指挥 (与其他部门的合作)
    (一) 地震现场医疗指挥官的职责[48]
    (二) 地震医疗指挥机构职责
五、地震后救援搜索
    (一) 呼叫搜索和空间搜索
    (二) 仪器搜索
六、地震后狭窄空间救援器械的应用
    (一) 救援器械的机动化
    (二) 便携式救援器械
    (三) 救援器械的智能化 (机器人救援)
    (四) 救援器械的多样化 (因地制宜、因伤制宜, 骨髓腔穿刺、复苏背板)
    (五) 救援器械的大众化
七、地震现场急救
    (一) 自救与互救[66]
    (二) 对被救出垂危伤员进行急救[67]
    (三) 危重伤员的现场救护[68]
八、现场急救注意事项[73]
    (一) 紧急有序撤离
    (二) 掌握必要的逃生技巧
    (三) 有序指挥确保急救活动高效运作
    (四) 分清轻重缓急, 分别对伤员进行救护和转送
    (五) 脊柱骨折现场搬动和转送时要格外注意
    (六) 警惕次生灾害
九、结语

(5)城市地震灾害应急救援资源配置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地震灾害应急救援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研究方向
        1.2.1 应急救援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地震应急救援的关键问题研究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地震灾害应急救援资源配置及典型灾害特征分析
    2.1 应急救援的基本方式——自救、互救与公救
    2.2 应急救援资源及其特征
        2.2.1 应急
        2.2.2 灾前储备
        2.2.3 城市自立储备为主
        2.2.4 合理配置
        2.2.5 畅流
        2.2.6 类别多与数量大
    2.3 典型地震灾害的救灾资源需求及特征分析
        2.3.1 唐山地震
        2.3.2 张北地震
        2.3.3 台湾集集地震
        2.3.4 汶川地震
        2.3.5 东日本地震
        2.3.6 其他地震灾害应急救援分析
第三章 应急救援资源储备的类别、数量与定量计算
    3.1 应急救援资源储备的类别
        3.1.1 仓储的应急救援物资类别与救援需求的重要性
        3.1.2 储备物力资源及避难人数的定量分析
    3.2 人力资源的功能、数量与定量计算
        3.2.1 兵力部署原则、救援功能
        3.2.2 救援部队所需人数的分析
        3.2.3 救援部队人数的估算
        3.2.4 医疗队人数的估算
        3.2.5 地震灾害志愿者
    3.3 救援资源的快速决策路向
        3.3.1 快速决策的主要依据
        3.3.2 快速决策的路向
第四章 地震应急救援物力资源的储备方式与配置模型
    4.1 救援物力资源的储备方式
        4.1.1 救援物力资源储备及其物流流向
        4.1.2 储备方式
    4.2 储备库的类型
        4.2.1 储备库类型与物力资源使用序
        4.2.2 中央级储备库
        4.2.3 其他储备库
    4.3 配置模型
        4.3.1 抗震救援指挥机构模型
        4.3.2 复合灾害与救援资源需求模型
        4.3.3 应急救援要素系统模型
        4.3.4 同心圆模型
        4.3.5 救援资源需求与满足需求模型
        4.3.6 信息—灾情—决策模型
        4.3.7 救援资源合理配置模型
        4.3.8 救援物力资源利用序模型
        4.3.9 综合模型
        4.3.10 模型功能分析
    4.4 地震应急救援资源配置的基本规律
        4.4.1 应急救援要素及其救援功能
        4.4.2 地震复合灾害特征
        4.4.3 合理配置应急救援资源
    4.5 应急救援物力资源配置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4.5.1 城市没有救援物力资源的储备或储备量不足
        4.5.2 抗震设防水准低
        4.5.3 储备库配置不合理
        4.5.4 物流不畅
第五章 地震应急救援物流与配置规划研究
    5.1 救援物流瓶颈
        5.1.1 瓶颈现象示例
        5.1.2 救援资源的供需关系
        5.1.3 形成物流瓶颈的原因分析
        5.1.4 消除、减少物流瓶颈的主要措施
    5.2 救援物资配置原则与规划要点
        5.2.1 基本原则
        5.2.2 法律法规依据
        5.2.3 配置规划要点
    5.3 城市群各城市间的协作配置规划
    5.4 避难场所配置规划
        5.4.1 配置原则
        5.4.2 规划内容
    5.5 灾害弱者与应急救援资源配置规划
        5.5.1 灾害弱者及其主要特征
        5.5.2 灾害弱者的灾害应激反应
        5.5.3 灾害弱者的救援规划
        5.5.4 灾害弱者避难场所
        5.5.5 救灾人力资源配置规划
        5.5.6 物力资源配置规划
        5.5.7 医疗设施与药品
第六章 地震应急救援资源配置规划实证研究
    6.1 引言
    6.2 唐山大地震灾后应急需求及救援经验分析
        6.2.1 唐山地震地质灾害特征分析
        6.2.2 唐山地震房屋倒塌统计分析
        6.2.3 唐山地震公共设施损害的统计分析
        6.2.4 地震灾害应急救援组织与资源供给情况分析
    6.3 唐山市地震灾害应急救援资源配置实证分析
        6.3.1 救灾物质总量及有效性
        6.3.2 救援物资储备数量的计算示例
        6.3.3 唐山地震救灾部队人数定量分析
        6.3.4 不同地震灾害条件下相同基础设施受灾情况比较
    6.4 唐山市城市地震灾害应急救援资源配置规划方案
    6.5 唐山市地震灾害应急救援资源配置适宜性与有效性分析
    6.6 城市地震灾害应急救援资源配置规划建议
        6.6.1 应急救援物资供给信息平台的构建
        6.6.2 发挥第三方物流的功效,采取多渠道联合配送
        6.6.3 培养抗震救灾技术人员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附录 1:唐山“7.28”地震人员伤亡与房屋统计数据
    附录 2:唐山市地震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
    附录 3:唐山市城市地震灾害应急救援资源配置规划调查问卷

(6)我国西部地震大规模创伤复杂成因及其初步建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研究背景
        (一) 地震灾害是我国公共安全所面临重大问题,地震大规模创伤是救援逻辑起点
        (二) 地震大规模创伤发生符合复杂适应性系统特征,复杂性凸显
        (三) 地震重灾区是大规模创伤发生的“源头”,也是创伤“寻根溯源”研究的“盲区”
        (四) 地震应急医学救援目前已成为学术热点并不断地深入与升华
    二、项目来源与研究历程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四、研究内容
    五、相关概念界定
    六、技术路线以及各部分间逻辑关系
第一部分 我国地震大规模创伤概述
    一、资料来源与方法
        (一) 资料来源
        (二) 分析方法
    二、结果
        (一) 我国地震大规模伤亡发生时序特征
        (二) 我国地震大规模伤亡发生地域特征
        (三) 近年我国四次重大地震灾情比较
    三、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 地震重灾区居民创伤发生现况分析
    一、资料来源与方法
        (一) 调查问卷设计
        (二) 调研抽样与实施
        (三) 统计分析方法
    二、结果
        (一) 地震重灾区居民人口学特征
        (二) 地震重灾区居民居住环境与房屋结构
        (三) 地震重灾区居民震后个体行为反应
        (四) 地震重灾区居民受灾与创伤情况
        (五) 地震重灾区居民创伤救治与医疗后送
    三、讨论
    小结
第三部分 地震大规模创伤复杂成因分析
    一、资料来源与方法
        (一) 设计与资料
        (二) 统计分析方法
    二、结果
        (一) 地震大规模创伤人口学因素分析
        (二) 地震大规模创伤受灾环境因素分析
        (三) 地震大规模创伤建筑损毁因素分析
        (四) 地震大规模创伤个体行为因素分析
    三、讨论
    小结
第四部分 地震大规模创伤分类与住院救治实证分析
    一、资料来源与方法
        (一) 资料来源
        (二) 统计分析方法
    二、结果
        (一) 地震伤员医疗后送和入院情况
        (二) 地震伤员伤情分析与创伤评分
        (三) 地震伤员手术治疗情况
    三、讨论
    小结
第五部分 地震大规模创伤与救治系统初步模型构建
    一、基础理论与方法
    二、地震大规模创伤与救治系统概念模型构建
        (一) 地震大规模创伤与救治系统边界
        (二) 地震大规模创伤与救治系统结构
        (三) 地震大规模创伤与救治系统外部环境
        (四) 地震大规模创伤与救治系统概念模型构建
    三、地震大规模创伤与救治系统逻辑模型构建
        (一) 地震大规模创伤与救治系统主要回路分析
        (二) 地震大规模创伤与救治系统逻辑模型
    四、地震大规模创伤与救治系统动力学模型设计
        (一) 地震大规模创伤与救治系统建模假设
        (二) 系统动力学模型主体结构
        (三) 研究不足之处
    小结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研究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综述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说明
致谢

(8)鲁甸现场实记(论文提纲范文)

8月3日赶赴灾区
8月4日地震现场
    科技助力
    地震特点
    确认断层
    交通管制
    保障通讯
    现场指挥
    县指挥部
    震后24小时
8月5日火德红乡
    李家山村
    堰塞成湖
8月6日龙头山镇
    极震区
8月7日新闻发布
8月8日会泽县纸厂乡
    纸厂乡灾害
    江边村
8月9日乐红镇
    救灾要道
    乐红镇
    对竹村
    交通管控
    翠屏救援
    救灾抒怀
    救灾思考
8月10日鲁甸县城

四、地震后楼房倒塌伤员的抢救(论文参考文献)

  • [1]两次龙卷风医疗后送建模与循证决策研究[D]. 汪博.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09)
  • [2]重返汶川[J]. 衣向东. 啄木鸟, 2018(04)
  • [3]地震现场救援与卫生应急医疗处置专家共识(2017)[J]. 岳茂兴,王立祥,王东明,汪茜,马立芝,都定元. 中华卫生应急电子杂志, 2017(04)
  • [4]天轮[J]. 姚建国. 唐山文学, 2016(07)
  • [5]城市地震灾害应急救援资源配置规划研究[D]. 王卫国. 天津大学, 2016(07)
  • [6]我国西部地震大规模创伤复杂成因及其初步建模研究[D]. 康鹏. 第二军医大学, 2015(02)
  • [7]生路[J]. 吕亚平,杨恩智. 边疆文学, 2014(10)
  • [8]鲁甸现场实记[J]. 济刚. 城市与减灾, 2014(05)
  • [9]发现龙门山[J]. 李鸣生,纪红建. 中国作家, 2014(18)
  • [10]穿越灾难 见证中国力量——来自“420”雅安地震灾区的报告[J]. 杨素宏,熊红侠. 啄木鸟, 2013(08)

标签:;  ;  ;  ;  ;  

地震后建筑物倒塌救援伤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