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科技战线的女强人(论文文献综述)
徐元锋[1](2007)在《设计飞机的“拼命三娘”》文中研究说明歼击机,空中对抗……在不少人眼里,国防科技战线应该是男人的"势力范围。在中国歼击机设计研究的基地,则有一位留着齐耳短发的航空女专家——601所第一位女副总设计师赵霞。
陈玉爱[2](2007)在《棉花含笑秋正浓》文中研究指明在杂交试验田里拔一株棉花。曹美莲能立刻准确地说出它原来的位置,这是棉花专家曹美莲的看家本领。30年来,她始终战斗在农业科技第一线,刻苦攻关,潜心研究。先后获得山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棉花育种方面,先后主持和参与培育出
宁茉玲[3](2004)在《新时期女性社会地位的动摇与女性教育趋向》文中研究指明“男尊女卑”是遗传千古的旧观念 ,男女平等是中国妇女觉醒之后永恒的追求。从教育的历史视角看中国妇女地位的变迁 ,我们发现 ,男女两性从来就没有实现真正的平等 ,新中国的社会制度虽然为女性争取平等的社会地位提供了某种保证 ,其女性教育却与亘古流传的历史一脉相承 ,如一个畸形儿生存、生长。每当社会发生重大变迁 ,总会牵涉到女性问题 ,而女性问题与矛盾的凸显 ,将极大地影响社会的发展。因此 ,在市场化的今天 ,关注女性问题 ,关注女性教育势在必行。
李灵革[4](2004)在《纪录片下的中国 ——二十世纪中国纪录片的发展与社会变迁》文中研究说明电影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电影从它诞生之日起,便确立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创作思路,一种是想像与虚构的思路,一种是纪实与记录的思路。纪录片所遵循的是后一种创作思路,它存在的首要因素就是真实,它以记录不可复现的时间流程显示出其特殊的价值。纪录片的这种特性,使它成为了历史的“立体档案”和现实的“文献笔记”。 中国纪录片诞生于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之秋,它一出现便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二十世纪中国,经历了艰难的社会变革和风雨历程,中国纪录片的发展便与祖国的命运血脉相连,它一直为中华民族的兴旺发达舞旗呐喊。尽管中国纪录电影在技术、资金、人员等方面远远逊于西方发达国家,但敬业的中国纪录片创作者们在二十世纪近百年历史之中,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影像画面。这些画面,绘成了中国现代历史发展的漫漫长卷;这些画面,不仅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和重大的历史事件,也反映了中华民族各个阶层努力奋斗的各种状态,它具有非常珍贵的历史、现实价值。 本论文将纪录片试图在历史学与纪录片之间架起一座互通的桥梁,形成一个研究中国纪录片历史发展的专着。透过它,一方面理清中国纪录片自身的发展历史;另一方面,探讨纪录片与时代的关系,总结出纪录片在各个历史时代的作用与意义,为以后的纪录片历史及理论的研究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师集[5](1999)在《戈壁大漠人生路——记新疆兵团农一师十二团副团长兼总农艺师彭壮瑜》文中研究表明在世界第二大沙漠,号称“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玛干北缘,塔里木河的上游南岸,有一片生机盎然的绿洲,这就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十二团。一位有口皆碑的女性在这里生活、工作着,她用顽强的意志和无私奉献的精神,用美好的青春年华在戈壁苍茫大漠中书写了完美的人生。...
宫秀长,王立国[6](1998)在《科技战线的女强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吉林省石油化工设计研究院,一提起高级工程师、共产党员徐桂荣,人们便会联想起她领导的ASA—9304沥青抗剥落剂课题组。1995年以来,该课题组研制产品668吨,应用在工程总造价100多亿元、1200多公里的公路上,创造产值1800多万元,实现利税9...
马万华,陈定芳[7](1998)在《巨大的进步 严峻的挑战——中国女性参与高等教育世纪之交的回顾》文中研究指明一、中国女性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回顾中国女性高等教育事业始于本世纪初,1919年北京女子高等师范的创建和1920年北京大学首开女禁,揭开了中国女性高等教育的时代篇章。但是在这一时期中国女性虽然有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能够得到这种机会的人非常有限。据资料统计...
张秋俭[8](1996)在《女性就业现状与前景——调查、统计与分析》文中认为就业是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作者通过调查分析研究认为,尽管全球就业形势严峻,但是,目前世界就业状况的一个突出倾向却是在就业人员中,女性就业人数日益增长,就业率呈现上升趋势。这一趋势反映在发达国家如美国、经合会成员国,同时也表现在发展中国家如亚洲、非洲等国家。作者从世界经济一体化,现代化的推进、产业结构升级等客观因素,及女性平等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的独立意识增强等女性主观因素方面,分析了女性就业率上升的原因。作者从全球现代化进程和中国现代化进程出发,分析了中国转型期,特别是进入深化改革、建立现代产业结构阶段后,一方面给女性就业提供了新的机会,女性就业率从改革以来持续上升,特别是在工业化进程中,第二产业的女性就业人数居高不下;第三产业加速发展,女性就业人数显着上升,第一产业女性就业率则显下降趋势;另一方面改革后女工下岗人数增多,一些女工正经受着产业结构调整产生的转业阵痛。解决转型期女工下岗问题的主要途径一需政府政策引导,法律的保障,工会、妇联、社区等社会中介组织积极的帮助,二靠女工自身素质的提高,转变传统观念和“等、靠、要”的消极态度,积极闯市场、转新岗。那么,随着改革和发展的推近,度过阵痛期后,广大女性将会获得更广阔的发挥自己能力的天地。
王端彬,赵玉和[9](1996)在《科技战线上的女强人——记吉林省四平市机电研究所所长李桂珍》文中研究说明 李桂珍同志,现任四平市机电研究所所长、党支部书记并兼任四平市女企业家协会会长,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有突出贡献的高级工程师。1979年李桂珍同志带领五名同志从5000元起家,开始创建四平市机电研究所。"创业艰难百战多",没有办公室、没有资金、设奋,更谈不到有生产厂房,要想发展,真可谓困难重重。但是,李桂珍同志有一股知难而进的拼搏精神,硬是闯出一条路来。没有办公地点,她借;没有产品,她
汪洪[10](1995)在《中年女科技人才断层现象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我国女科技人员已占科技人员总数的1/3以上,其中许多人已跻身于高科技领域,做出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中年女科技人才断层的现象。 一、中年女科技人才成长中的断层现象 目前,30—45岁中年女科技人才成长中的断层现象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这一年龄段的女性科技人员数量与其他年龄段相比相对较少。第四次人口统计资料表明,我国30—45岁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明显低于30岁以下和45岁以上年龄的女性,其中30—35岁妇女甚至低于60岁以上的老年妇女,因此,这一年龄段的女科技人员总数相对较少,也就成为必然。 (二)这一年龄段女性科技人员中获得高级职称的人数很少,学术骨干和学术带头人比较缺乏。职称常常是学术水平的综合反映,这一年龄段的女性科技人员,多数已达到了晋升高级职称的年限,但她们当中已获得高级职称者却少得可怜。1991—1992年,中科院教育局和中国管理科学院妇女研究所曾对全国有代表性的13个省市的女科技人员进行了调查,调查对象1342人,其中45岁以下的有635人,占47.3%,但获得高级职称的仅有4人。
二、科技战线的女强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科技战线的女强人(论文提纲范文)
(3)新时期女性社会地位的动摇与女性教育趋向(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中国的社会制度为女性争取平等的社会地位提供了保证 |
二、市场化激发的女性问题分析 |
三、市场化状态下女性教育的未来取向 |
1.未来女性教育发展呈多元化、层次化态势 |
2.市场化环境下女性教育的“支点”问题 |
3.可持续发展对女性教育的要求 |
4.当代女性教育应注重的方面 |
(4)纪录片下的中国 ——二十世纪中国纪录片的发展与社会变迁(论文提纲范文)
导言 |
总序 纪录片下的中国 |
第一篇 诞生与萌芽 |
第一章 中国早期纪录片(1905年--1931年) |
第一节 早期纪录片-动荡中的中国大地 |
第二节 反映斑澜壮观的社会现实 |
第三节 早期纪录片的美学特质:“文以载道”的现实主义风格 |
第四节 早期社会与纪录片:真实地映照社会的初步演变 |
第二章 铁蹄下的怒吼与抗争(1931年--1945年) |
第一节 抗日烽火与国防电影 |
第二节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急的时刻 |
第三节 美学特征:鼓动民众 |
第四节 抗战时期的社会与纪录片:反映激烈动荡中的中国 |
第三章 新时代的黎明与曙光(1945年--1949年) |
第一节 反映现实 纪录胜利 |
第二节 一首由千千万万人民英雄书写的历史叙事长诗 |
第三节 美学特征:纪录胜利 |
第四节 时代变动中的社会与纪录片:真实反映社会剧烈变动 |
第二篇 发展与曲折(1949年--1966年) |
第四章 纪录片创作主要作品 |
第一节 纪录片创作主要作品 |
第二节 新的世界 新的发展 |
第三节 美学特征: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有机结合 |
第四节 变革时期的社会与纪录片 |
第五章 “文革”时期的纪录片(1966年--1976年) |
第一节 纪录片创作的主要作品 |
第二节 文革时纪录片的主要特点与作用 |
第三节 美学特征:为政治服务 |
第四节 文革时期的社会与纪录片:一幅延续十年的离奇文化图像 |
第六章 转折时期的纪录片(1976年--1989年) |
第一节 逐步发展的纪录片 |
第二节 纪录片的多元功能 |
第三节 八十年代纪录片的美学特征:多元化与人性化 |
第四节 变革时期的社会与纪录片 |
第三篇 突破与局限 |
第七章 迈向新世纪的纪录片(1989年--至今) |
第一节 纪录片发展的基本概况 |
第二节 九十年代纪录片的美学特质 |
第三节 纪录片与时代发展与时俱进 |
第四节 全方位描绘大时代的风采 |
第四篇 台湾与香港的新闻纪录影片 |
第八章 1949年以来台湾新闻纪录片简况 |
第九章 1949年以来的香港的新闻纪录电影 |
结语 |
主要参考文献、书目 |
(7)巨大的进步 严峻的挑战——中国女性参与高等教育世纪之交的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一、 中国女性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回顾 |
二、 中国妇女接受高等教育面临的问题 |
1. 经济因素 |
2. 社会文化因素 |
3. 女性就业因素 |
4. 高等教育结构本身的因素 |
5. 我们的教育模式与教师观念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女性接受高等教育 |
6. 女性的自身因素 |
三、 21世纪中国妇女的机遇与挑战 |
四、科技战线的女强人(论文参考文献)
- [1]设计飞机的“拼命三娘”[J]. 徐元锋. 科学大观园, 2007(19)
- [2]棉花含笑秋正浓[N]. 陈玉爱. 科学导报, 2007
- [3]新时期女性社会地位的动摇与女性教育趋向[J]. 宁茉玲.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4)
- [4]纪录片下的中国 ——二十世纪中国纪录片的发展与社会变迁[D]. 李灵革. 浙江大学, 2004(03)
- [5]戈壁大漠人生路——记新疆兵团农一师十二团副团长兼总农艺师彭壮瑜[J]. 师集. 中国农垦, 1999(02)
- [6]科技战线的女强人[J]. 宫秀长,王立国. 党员之友, 1998(12)
- [7]巨大的进步 严峻的挑战——中国女性参与高等教育世纪之交的回顾[J]. 马万华,陈定芳.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1998(04)
- [8]女性就业现状与前景——调查、统计与分析[J]. 张秋俭. 社会学研究, 1996(04)
- [9]科技战线上的女强人——记吉林省四平市机电研究所所长李桂珍[J]. 王端彬,赵玉和. 科技进步与对策, 1996(02)
- [10]中年女科技人才断层现象分析[J]. 汪洪. 党政干部论坛, 19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