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病毒性肝炎的诊断与预防

鸭病毒性肝炎的诊断与预防

一、鸭病毒性肝炎的诊断与防治(论文文献综述)

王蕾[1](2015)在《Ⅰ型鸭肝炎病毒的分离鉴定及高免卵黄抗体的研制》文中研究指明鸭病毒性肝炎(Duckviral hepatitis, DVH)是雏鸭的一种高度致死性的、传播迅速的病毒性传染病。临床上以神经症状和肝脏肿大,表面有出血为特点。主要侵害6周龄以内雏鸭,特别是2日到3周龄的雏鸭最为易感,成年鸭有抵抗力。不同日龄的雏鸭发病后,死亡率各不相同,有的高达95%,有的低于15%。耐过的鸭成为僵鸭,生长和发育受到障碍。该病是危害养鸭业最为严重的传染病之一。虽然鸭肝炎鸡胚化弱毒苗和灭活苗已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推广,但是在实际生产中,鸭肝炎仍时有暴发,给养鸭业带来严重危害。而在鸭肝炎的预防和治疗上,目前养殖户主要依靠注射高免卵黄抗体,但是由于卵黄抗体生产不规范,致使卵黄抗体的质量参差不齐,效果得不到保证。本试验从临床发病雏鸭群中分离出的一株疑似鸭肝炎病毒进行了生物学鉴定和毒力的测定。利用Ⅰ型鸭肝炎病毒鉴定引物对提取的病毒RNA进行了巢式RT-PCR扩增。根据测定的病毒ELD50,将分离的毒株与Ⅰ型鸭肝炎病毒阳性血清进行中和试验。进行了雏鸭攻毒试验并用病变肝脏制作了超薄切片,观察其病毒颗粒的形态特征。用该毒株接种易感雏鸭,取病死鸭肝脏,制备组织灭活苗,并加以不同的疫苗佐剂,设置蜂胶组、黄芪组及不加佐剂的对照组三组。按照免疫程序免疫高产蛋鸡,收集高免蛋。对三组卵黄抗体的制备条件进行了摸索确定,通过中和试验对三组卵黄抗体的效价进行了测定,选择效价较高的卵黄抗体将其应用于临床发病雏鸭的治疗。试验结果表明,电镜下可观察到内质网中30nm左右圆形无囊膜的病毒颗粒。该毒株的ELD5o为10-5.659/0.2mL,分离出的病毒能够被Ⅰ型鸭肝炎病毒标准阳性血清中和,中和效价是1:79。巢式RT-PCR扩增的条带与预期相符,同源性分析与四株山东株的同源性较低。免疫后将收集三组卵黄通过中和试验进行抗体效价的测定,依次为黄芪组210.8,蜂胶组29,对照组27.82,对照组的抗体效价明显低于其他两组。卵黄抗体制备的最适pH为6.1,最适稀释度为1:10,此条件下卵黄抗体中的蛋白含量相对较高,同时发现三组卵黄抗体中的蛋白含量在在最适条件下黄芪组最高,蜂胶组次之,对照组最低。将抗体效价较高的黄芪组卵黄抗体进行大量生产并应用于临床中,发现该高免卵黄抗体对Ⅰ型鸭病毒性肝炎的治愈率很高,对发病雏鸭有很好的保护作用。本实验从临床上常发雏鸭病毒性肝炎病例出发,为高效的组织灭活苗和卵黄抗体的研制奠定了基础,为有效地预防和控制鸭病毒性肝炎的流行提供了一些技术手段和理论依据。

管飘萍[2](2020)在《2017~2019年山东省部分地区鸭甲肝病毒的分子特征分析和VP1基因的表达》文中研究说明鸭病毒性肝炎(Duck viral hepatitis,DVH),是由鸭肝炎病毒(Duck hepatitis virus,DHV)引起的雏鸭的一种高度致死,传播迅速的传染病,是危害养鸭业最严重的疫病之一。鸭肝炎病毒可分为3个血清型:血清1型鸭肝炎病毒((鸭甲肝病毒(Duck hepatitis A virus,DHAV),DHAV 又分为 DHAV-A、B、C 或(称 DHAV-1、2、3)3 个基因型)、血清2型鸭肝炎病毒(又称为鸭星状病毒1型(Duck astrovirus 1,DAstV-1))、血清3型鸭肝炎病毒(又称为鸭星状病毒2型(Duck astrovirus 2,DAstV-2))。目前我国的鸭病毒性肝炎主要是由DHAV-1和DHAV-3引起的,且常出现两种亚型的混合感染,DHAV-3已代替DHAV-1成为优势血清型,这也许是许多鸭场已经接种了传统DHAV-1疫苗,却仍暴发鸭肝炎的原因之一。目前市面上还未出现针对DHAV-3的商品化疫苗,研发出能针对DHAV-3的诊断和防治的生物制剂具有重要意义。VP1蛋白作为DHAV的主要衣壳蛋白,含有主要保护性抗原位点,能刺激产生特异性保护受体,且VP1基因也是DHAV基因组的高变区,具有最大遗传多样性,决定了不同毒株的分子特征。因此,为进一步了解鸭甲肝病毒的病原学特征,研制出诊断和防治DHAV-3的生物制品,本研究分离鉴定了 8株DHAV-1和14株DHAV-3病毒,对其VP1基因序列进行测定和分析,并以DHAV-3分离株的VP1基因为模板分别进行了真核和原核表达,以纯化的原核表达蛋白为抗原,初步建立了检测DHAV-3抗体的ELISA方法,对真核表达作为DNA疫苗候选生物材料的可能性进行了初步评价。本研究主要分为三部分:1、22株鸭甲肝病毒的分离鉴定及VP1基因的分子特征分析对2017~2019年从山东省采集的27份疑似感染鸭肝炎病毒的病料进行了分离、鉴定,并对分离株的VP1基因进行了序列测定以及遗传变异分析。结果表明,27份疑似病料接种鸡胚进行病毒分离,共分离出了 22株病毒,8株为DHAV-1,14株为DHAV-3。VP1基因序列比对结果显示:8株DHAV-1分离株与15株参考株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1.7%~98.6%,氨基酸同源性为93.7%~97.5%。8株DHAV-1分离株之间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7.2%~1 00%,氨基酸同源性为97.9%~100%;14株DHAV-3分离株与17株参考株的核苷酸同源性为89.4%~98.9%,氨基酸同源性为92.1%~100%。14株DHAV-3分离株之间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3.9%~100%,氨基酸同源性为96.7%~100%,属于Ⅰ型(GI型)。2、鸭甲肝病毒3型VP1基因的真核表达设计了三对引物(其中一对引物含有Kozak序列)分别RT-PCR扩增DHAV-3分离株的VP1基因,插入不同的真核载体,构建出了重组质粒pcDNA3.1-3-VP1,KpcDNA3.1-3-VP1和pCAGGS-3-VP1,并将其转染Vero细胞,表达产物经间接免疫荧光和WB鉴定。结果表明:VP1基因在pcDNA3.1和pCAGGS中均获得表达,表达的重组蛋白大小为27kDa,与预期相符。进一步将重组质粒作为DNA疫苗免疫小鼠,每种质粒免疫5只BALB/c小鼠,并用空载体设置阴性对照,每只100 μg,2周免疫一次,共免疫3次。三免后14天取血清采用间接ELISA方法检测小鼠体内抗体水平,结果显示:小鼠三免后14天能够检测到抗体,而对照组未检测到特异性抗体,表明本实验构建的真核重组质粒能够诱导小鼠产生特异性抗体。3、鸭甲肝病毒3型VP1基因的原核表达以及抗体检测ELISA方法的初步建立RT-PCR扩增DHAV-3分离株的VP1基因,插入原核表达载体,构建了带有His标签的重组质粒PET-32a-3-VP1,并将其转化至大肠杆菌表达菌株BL21(DE3)中,经IPTG诱导表达,经SDS-PAGE电泳鉴定,出现了 40.8kDa大小的表达产物条带,与预期相符。结果表明:重组质粒PET-32a-3-VP1构建成功,能在大肠杆菌表达菌株BL21(DE3)中表达。随后利用His-标签蛋白纯化柱对原核表达的VP1重组蛋白进行纯化,将其作为检测抗原,建立ELISA方法,优化了反应条件:最佳抗原包被浓度为4.28μg/mL,最佳血清浓度为1:20,最佳酶标二抗浓度为1:400,最佳包被条件为4℃过夜,最佳封闭时间为90min,最佳酶标二抗时间为90min,最佳显色时间为15min,该方法具有较高的重复性和特异性,这些结果为和DHAV-3抗体的检测奠定了基础。

杲双[3](2019)在《济南市章丘区鸭甲肝病毒的流行病学调查》文中提出鸭病毒性肝炎(Duck viral hepatitis,DVH)是一种由鸭的肝炎病毒引起的感染雏鸭的急性高度致死性的疾病。其中,导致该病发生流行的主要的原因之一为鸭甲肝病毒(Duck hepatitis A virus,DHAV)。它主要感染1-3周龄的雏鸭,死亡率高达90%。DHAV被国际上分为三个主要的血清型:DHAV-1、DHAV-2和DHAV-3,而三种血清型之间几乎没有交叉反应。DHAV有两个非编码区,位于两端,一个开放型阅读框(ORF区)位于两个非编码区的中间,最终能够形成12个成熟的不同类型的蛋白,依次为VP0-VP3-VP1-2A1-2A2-2A3-2B-2C-3A-3B-3C-3D。其中,VP1是衣壳蛋白的主要成分,可刺激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VP1基因的核苷酸序列是DHAV基因组中的高度可变区,可作为DHAV基因型研究的标记,并可以此序列来区分病毒的血清型。为了更好地了解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DHAV流行情况,自2018年以来,从章丘地区明水、双山等8个章丘区镇街采集疑似DHAV病料26批次,进行了发病的情况调查、病毒的分离鉴定、DHAV VP1基因的研究分析等工作。通过对章丘不同地区采集的疑似DHAV病例发病情况调查显示,发病主要集中在4周龄以下的雏鸭,且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其中秋冬两个季节发病率较高。临床的主要症状为:有神经症状、精神沉郁、头震颤、站立不稳、瘫痪等,死亡的鸭子也会呈现角弓反张症状;剖检发现肝脏肿大,表面有斑点样或者针尖状出血,其他器官也有不同程度地出血。将这26批病料进行病毒检测,检测到15批次DHAV病毒为阳性,DHAV的阳性检出率达到57.7%,其中感染DHAV-1的为5批次,感染DHAV-3的为6批次,DHAV-1和DHAV-3混合感染的为4批次。济南市章丘区7个主要养鸭区域均存在DHAV的流行,多数区域存在DHAV-1和DHAV-3的共流行。通过对结果分析得知,DVH的发病日龄趋于上升态势,且28日龄以上发病鸭均为DHAV-1和DHAV-3的混合感染。本研究对济南市章丘区分离的DHAV阳性毒株进行VP1基因扩增并测序,共得到9株DHAV-1VP1基因核苷酸序列,10株DAHV-3VP1基因核苷酸序列,与NCBI上已经登录的17株DHAV的VP1基因核苷酸序列进行比较,构建了相应的进化树进行基因遗传分析,对DHAV-1和DHAV-3的同源性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显示,进化树上DHAV-1和DHAV-3分为两个明显的分支。其中9株DHAV-1 VP1基因之间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0.6%-99.9%,与NCBI上登录的8株DHAV-1毒株的同源性为94.6%-99.9%;10株DHAV-3 VP1基因之间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3.1%-99.9%,与NCBI登录的9株毒株的同源性为89.3%-99.4%,而且DHAV-3分离株的VP1基因存在明显的地域性特点。此研究对济南市章丘区鸭甲肝病毒流行病学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科学防控措施,同时对治疗也提供了理论依据。

韩永俊[4](2007)在《鸭肝炎病毒的分离鉴定及ELISA检测抗原、抗体方法的建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鸭病毒性肝炎(Duck virus hepatitis,DVH)是6周龄以下雏鸭的一种急性、接触性、高度致死性的烈性传染病,病原为鸭肝炎病毒(Duck hepatitis virus,DHV)。该病在国内雏鸭群中频频发生,给养禽业生产造成了极大的损失。本实验从一群发病鸭的病料中分离到一株鸭肝炎病毒,并建立了检测鸭肝炎病毒抗原和血清抗体的ELISA快速检测方法,取得了如下结果:1.鸭病毒性肝炎病毒株的分离鉴定及部分理化特性的研究对湖北省内某疑似鸭病毒性肝炎感染鸭病料的收集,通过细菌分离、病毒分离、中和试验、动物回归试验、雏鸭保护试验以及病毒的电镜观察,分离到一株鸭病毒性肝炎Ⅰ型病毒株,对分离毒株的部分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2.鸭病毒性肝炎血清抗体ELISA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和初步应用将通过鸭胚传代的病毒经过纯化后,作为包被抗原,建立了一种检测血清中DHV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通过对ELISA反应条件的系列测定,确定了各组分的最适工作条件:抗原包被浓度为3.75μg,血清稀释约1∶160时,阳性血清OD450值(P)接近1.0,阴性血清值(N)为0.125,P/N值最大.阴性和阳性分界明显;通过对40份阴性鸭血清的检测结果,确定阴阳性临界点为0.2。根据建立的ELISA方法及最佳反应条件,检测了一批雏鸭携带母源抗体及其消长情况以及一批免疫雏鸭的抗体消长情况。结果表明,本试验建立的间接-ELISA法可用于鸭血清中鸭肝炎病毒抗体水平的检测以及未免疫鸭群鸭病毒性肝炎感染情况的检测。3.鸭病毒性肝炎病毒双抗体夹心ELISA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和初步应用以纯化的鸭抗DHV IgG为包被抗体,兔抗DHV IgG为第二抗体,通过ELISA反应条件的优化选择,建立了检测DHV抗原的夹心ELISA法。结果表明,鸭抗DHV IgG的最佳包被浓度为约2μg/ml,兔抗DHV IgG的最适工作浓度约为3.4μg/ml;与已知鸭病毒性肝炎标准病毒呈强阳性反应,与已知的阴性样品及其它禽类病毒(NDV、IBV、DP、MDPV、IBDV、MDV)无交叉反应;用建立的ELISA方法对97份疑为鸭肝炎的病料进行了检测,结果有73份呈阳性。经过比较测定,夹心ELISA法要比琼脂免疫扩散方法要敏感64倍,说明本方法在检测鸭病毒性肝炎病毒抗原方面具有特异性强、敏感性高的特点。

张臣伟[5](2012)在《山东部分地区鸭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调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鸭病毒性肝炎(Duck Viral Hepatitis,DVH)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的雏鸭的一种高度致死性、传播迅速的疾病,临床特征为病鸭肝脏出血、坏死、水肿,在死时常呈“角弓反张”的特异姿势,俗称“背脖病”。该病主要侵害3周龄以内的雏鸭,是严重危害养鸭业的重大疾病之一,可由三种不同类型的病毒引起,分别是Ⅰ型、Ⅱ型和Ⅲ型鸭肝炎病毒。为更好的了解山东地区鸭病毒性肝炎的流行情况,自2010年8月以来,搜集由山东部分地区送检的31份疑似鸭病毒性肝炎病例,进行了发病情况调查、病理学观察、病毒分离鉴定、相关基因的克隆测序分析等研究工作。通过对山东不同地区送检的疑似鸭病毒性肝炎病例的发病情况调查发现,近年来,山东养鸭业迅猛发展,各养鸭地区均有较高比例的鸭病毒性肝炎的病例发生,主要发生在4周龄以下雏鸭,较大日龄鸭也见发病,发病无明显的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秋冬季节较多发生,与以往在春季发病率较高的现象有所不同。鸭群间发病率及死亡率差异较大。该病的发病情况与患病鸭日龄、鸭场饲养管理和环境卫生条件关系密切,尤其是近几年鸭坦布苏病毒病的发生流行,极大地推动了鸭病毒性肝炎的发生流行。临床主要表现为精神沉郁、不合群,头震颤、瘫痪、翻跟头等神经症状,瘫痪病鸭最后多因衰竭死亡,且死时呈角弓反张姿势;与以往鸭肝炎病例不同的是,许多发病鸭群排灰白色或灰绿色稀粪,神经症状的病鸭比例较高,呼吸道症状明显,这可能主要与黄病毒混合感染有关。疑似病例剖检主要见肝脏肿胀、色淡或呈土黄色、质脆,发病雏鸭的肝脏常见斑点状出血;脾脏常见灰白色小坏死灶,有的呈暗红色或呈斑驳状出血性坏死;脑膜充血、出血。与以往鸭肝炎病变不同的是,许多病例病鸭的回肠中部淋巴组织集中处黏膜发生局灶性灰白色卵圆形肿胀,心外膜常见斑点状出血,心内膜条纹状出血,心肌色淡,质度较软,该病变可能主要与黄病毒感染有关,多为两者混合感染。病理组织学观察发现肝脏普遍表现变性坏死及淋巴细胞浸润性病变,轻者肝细胞以颗粒变性及水泡变性为主,重者主要表现脂肪变性和坏死,发病雏鸭肝脏常见严重的出血性坏死,慢性病例表现为肝脏胆管广泛性增生,有不同程度的炎性细胞浸润及出血;脾脏表现不同程度的坏死病变;部分病例回肠中部淋巴组织集中处黏膜固有层及肌层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增生,心肌出血;大部分病鸭表现轻度病毒性脑炎病变。选取出现肝脏病变的31份鸭病料同时进行DHV-Ⅰ、星状病毒、DHV-Ⅲ、DHBV(鸭乙肝病毒)的PCR检测。结果显示:在31份疑似病例中有11例确诊为鸭肝炎病毒感染,其中有10例为DHV-Ⅰ,阳性率35.48%;1例为DHV-Ⅲ,阳性率3.23%;17份DHBV阳性,阳性率54.84%;其中,有4例病料呈DHV-Ⅰ和DHBV双阳性,双重感染率为12.90%。取7株DHV分离株经鸡胚传至第五代,收集尿囊液,测定这些毒株的ELD50/0.2ml在10-6.34~10-7.56之间,平均为10-6.894。经基因测序比对发现,DHV的基因较少突变,因而目前流行的病毒的致病性与之前发现公布的病毒差别不大。DHBV调查结果显示31例病料中有17例感染DHBV,虽然鸭本身常见非致病性携带乙肝病毒的现象,但是如此高的检出率还是较为少见的,尽管人对鸭乙肝病毒不感染,但其发生原因及由此引起的公共卫生问题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随着养鸭业的迅猛发展,鸭传染性疾病的流行也日趋严重,新病不断出现,老病仍在流行,新型鸭病的出现势必要打破原有鸭病的平衡,使鸭病的发生复杂化。因而在养鸭的过程中应加强饲养管理,注意研究鸭病间的相互影响,严格执行免疫计划,增强鸭群的集体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减少经济损失。

刘艳萍[6](2014)在《鸭病毒性肝炎病毒PCR-ELISA检测方法建立及VP1-IL-2融合基因的原核表达》文中研究指明近几年,由于鸭病毒性肝炎(DVH)传播快、致病性强、血清型变异多,严重制约了养鸭业的发展。目前,检测该病最常用方法为聚合酶链反应(PCR)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但这些方法存在着操作繁琐,耗时,敏感性低,准确性差等不足。因此建立一种能够应用于检测的DVH样本快速、简便、标准化的检测技术迫在眉睫。本世纪初就有人提出PCR-ELISA方法的研究。该方法结合了PCR和ELISA,并引入特异性探针,在有效的简化了操作步骤的同时对样品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大大提高了检测结果的敏感性与特异性。PCR-ELISA技术在病毒分型,致病菌检测,克隆鉴定及分子生物学研究等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如能将其应用于检测DVH,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及推广价值。世界范围内均有不同程度鸭病毒性肝炎疾病存在,目前本病还没有特效治疗药物。随着DHV的不断变异以及DHV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技术的迅猛发展,从安全性、高效性等方面来考虑,研究推广基因工程疫苗将会有很好的前景。白细胞介素-2是众所周知的具有免疫治疗、免疫增强、免疫预防作用的细胞因子,迄今已有大量的实验报道,将IL-2应用于治疗动物性疾病的报到中。本研究成功克隆出DHV VP1基因,建立了检测DHV的PCR-ELISA方法,并通过互补的linker构建了表达载体pET-VP1-IL-2,进行了原核表达,为进一步研究鸭病毒性肝炎诊断及防控方法奠定了基础。具体研究结果如下:本试验成功克隆出DHV VP1基因,转化至大肠杆菌DH5ɑ中,经测序分析发现,序列大小为517bp。经同源序列比较分析发现,本试验获得的鸭肝炎病毒VP1基因片段与GenBank中已发表的鸭肝炎病毒基因型VP1(EF502171.1,EF502172.1)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可达87.56%。从系统发生树上的位置关系可知:扩增的鸭肝炎病毒VP1核苷酸与GenBank数据库中发表的鸭肝炎病毒基因型VP1基因序列处于同一分支,推测属于同一种属。但与数据库中发表的基因Ⅲ型的核苷酸序列分属不同的系统发生树分支上,亲缘关系较远。本试验利用探针引物双标记法成功建立了DHV PCR-ELISA检测方法。并通过反复优化确定了10mg/mL链亲和素包被液、1%BSA封闭液、0.5pmol/L探针、1:4000稀释的酶标二抗及最适杂交时间等最佳反应条件。该方法较常规的RT-PCR敏感性高达1001000倍,且特异性强,从而为鸭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研究及临床诊断提供了新的途径。本试验通过linker成功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VP1-IL-2,并转化到表达菌株中,经IPTG诱导、SDS-PAGE电泳分析,获得了VP1目的蛋白,该蛋白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分子量大小约为40.6KD的。当IPTG终浓度为0.9mmol/L、37℃诱导4h时,VP1蛋白的表达量最高。

朱俊平[7](2006)在《山东潍坊地区鸭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调查及防控措施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从山东省潍坊市的昌邑、寿光、昌乐、临朐、安丘、潍城、寒亭、奎文、青州、高密、诸城等11个市县区发病严重的鸭场采用鸡胚尿囊腔接种法分离到42株病毒,经鸡胚中和试验和雏鸭血清保护试验,39株确定为鸭肝炎病毒。其鸡胚半数致死量(ELD50/0.2ml)均在10-5.9-10-5.3之间,平均为10-5.6;上述39株分离的鸭肝炎病毒接种1日龄无鸭病毒性肝炎抗体鸭(10只/株),其发病率为100%(10/10),死亡率为70%-100%(7/10-10/10)。调查统计结果表明:鸭病毒性肝炎在潍坊市的昌邑、寿光、昌乐等11个市县区时常发生,是危害潍坊肉鸭养殖业最重要的疫病之一,一年四季均有发生,其中春季和冬季出现的频率略高。多个日龄的鸭均可感染发生鸭病毒性肝炎,但发病日龄相对集中在4-21日龄,且日龄越小,发病率和死亡率越高,4-7日龄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达74.6%(20600/27600)和75%(15450/20600)。通过分析39个鸭场发生鸭病毒性肝炎的可能原因,制定了改造老场、加强卫生管理、改进免疫方案等综合性防控措施,并在20个曾发生过鸭病毒性肝炎的鸭场(1113000只)推广应用。应用结果表明:试验鸭场在应用综合性防控对策后,发生鸭病毒性肝炎的次数显着减少,下降了73.3%(22/30),同时还提高了成活率,降低了药品等费用。所以对鸭病毒性肝炎的控制,采取综合防控措施是有效的。

张晓婷[8](2020)在《表达1型鸭甲肝病毒VP1蛋白重组乳酸乳球菌株的构建及免疫效果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鸭病毒性肝炎(Duck viral hepatitis,DVH)是由鸭肝炎病毒(Duck hepatitis virus,DHV)引起的,其中3周龄以内的雏鸭易感,病鸭以神经症状和肝脏病变为显着特征,属于急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DHV主要包括鸭甲型肝炎病毒(Duck hepatitis A virus,DHAV)和鸭星状病毒(Duck astrovirus,DAstV)。DHAV根据血清型的差异,分为DHAV-1、DHAV-2、DHAV-3,其中DHAV-1毒力较强,且感染情况越来越复杂,普遍继发其它疾病造成混合感染,严重危害养鸭业的发展。实际生产中较少使用疫苗防控DHAV-1,在雏鸭感染DHAV-1后注射卵黄抗体,效果较好。乳酸菌基于其本身有益菌的特性,在食品发酵、药物生产、饲料添加等领域广泛应用,近年来开始应用于分子遗传和基因工程等领域,尤其是乳酸菌具备蛋白重组载体口服疫苗的潜力备受关注。为了减少鸭养殖中抗生素的使用,降低易感风险,减少大群死亡率,规避毒力恢复和免疫失败的风险,使雏鸭在易感期内获得保护性抗体,本研究旨在研发一种新型微生态制剂,充分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将乳酸菌在基因工程水平上进行改造。本研究将1型鸭甲肝病毒的主要衣壳蛋白VP1构建到已有研究的乳酸菌表达系统中,通过基因的转录翻译水平元件,利用乳酸菌做活载体将抗原蛋白呈递到细胞外,刺激机体的黏膜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抗体,保护机体抵抗DHAV-1的侵袭。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两部分:第一部分:表达1型鸭甲型肝炎病毒VP1蛋白重组乳酸乳球菌株的构建为了将胞内表达的外源蛋白及时分泌到胞外,选用乳酸乳球菌乳脂亚种MG1363作为载体菌,利用具有滚环复制方式的组成型大肠杆菌-乳酸菌穿梭质粒pMG36e作为表达载体,为进一步促进目的蛋白实现胞外分泌表达,在目的基因VP1的N端融合一段Usp45信号肽序列,在信号肽引导下将目的蛋白进行跨膜转运出细胞壁,将成熟蛋白释放到胞外。利用融合PCR的方法构建质粒Usp45-VP1-pMG36e。将重组质粒通过电穿孔转化进乳酸乳球菌MG1363中,成功构建了Usp45-VP1-pMG36e/MG1363重组乳酸乳球菌。对VP1蛋白在重组乳酸乳球菌胞内胞外的表达情况进行鉴定,经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证明在菌体胞内、胞外均检测到特异性的VP1蛋白,成功表达大小约26kDa的融合蛋白VP1;同时对重组乳酸菌进行间接免疫荧光实验,VP1重组乳酸菌在FITC荧光标记下发出绿色荧光,两者皆表明了该系统表达融合1型鸭甲肝病毒VP1蛋白的可行性。第二部分:VP1蛋白重组乳酸菌免疫效果的评价分别将含有Usp45-VP1-pMG36e质粒重组乳酸乳球菌MG1363和pMG36e空载体质粒重组乳酸乳球菌MG1363口服免疫1日龄雏鸭,连续饲喂7天,以空白组做阴性对照。ELISA检测口服免疫24 h后血清和小肠液中的DHAV-1特异性抗体水平及细胞因子水平,对免疫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显示VP1重组乳酸乳球菌实验组血清中特异性IgG抗体和肠黏膜SIgA抗体水平以及IL-2、IL-4、IL-10、IFN-γ各细胞因子水平与其他对照组比较均差异性显着(P<0.05)。第8天每组分配两只肌肉注射DHAV-1强毒株的雏鸭,模拟自然感染方式,监测每组雏鸭的死亡率,VP1重组乳酸菌组雏鸭的保护率达80%。本研究构建的乳酸乳球菌活载体疫苗为今后DHAV-1的防控提供一种新途径。

张丽[9](2008)在《河北省鸭肝炎病毒BD-Ⅰ株的分离鉴定及弱毒株培育》文中研究指明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DHV)引起雏鸭的一种传染病,具有发病急、传播迅速、病程短、病死率高等特点。本病在全国各地都有发生,是严重危害养鸭业的主要疾病之一,并常和其他病毒、细菌混合感染,严重影响了养鸭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食欲减退、神经症状、突然死亡和肝脏肿大出血。病原有3种,其中Ⅰ型鸭肝炎病毒在世界范围内流行,Ⅱ型和Ⅲ型鸭肝炎病毒分别局限于英国和美国。不同血清型毒株具有不同的理化和生物学特性,且无免疫交叉反应。近年来国内外报道了Ⅰ型鸭肝炎病毒的变异株,且已完成了病毒基因组的测序工作,并随之出现RT-PCR诊断技术,对雏鸭病毒性肝炎的诊断和防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鸡胚尿囊腔接种,对河北省保定地区采集的死于疑似鸭病毒性肝炎的病鸭肝组织进行病原分离,获得1个病毒分离株,命名为BD-Ⅰ株。该分离株经病理学检查、理化特性实验、中和试验、动物回归试验等鉴定为血清Ⅰ型鸭肝炎病毒(DHV)。证实引起该鸭场雏鸭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为DVH所致。根据GenBank中已发表的Ⅰ型鸭病毒性肝炎病毒(DHV-Ⅰ)的基因序列,应用Primer Premier 5.0软件设计了1对引物,建立了检测DHV-Ⅰ的RT-PCR方法,该法能从DHV-Ⅰ中扩增到506bp的条带。经敏感性、特异性检测,证实为DHV-Ⅰ的特异性条带,而新城疫病毒(NDV)、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鸭瘟病毒(DPV)、番鸭细小病毒(MPV)、鸭病毒性肿头出血症病毒(DSHDV)、鹅细小病毒(GPV)均为阴性。最低检测浓度到128倍稀释的鸭肝毒(相当于500ELD50)。RT-PCR对河北保定地区的发病鸭群的13份鸭病毒性肝炎病料进行检测,其检出率为76.92%(10/13)。因此,所建立的RT-PCR检测技术具有特异、快速和敏感的特点,可用于鸭病毒性肝炎病毒的快速诊断。作者对实验室分离的鸭肝炎病毒经过鸡胚传代致弱后,收集鸡胚尿囊液毒不同含毒量对1日龄雏鸭进行免疫,并于14日龄时用新型鸭肝炎强毒进行攻毒保护试验,结果BD-Ⅰ-40株在500ELD50时,保护率达100%。采集免疫的雏鸭血清,中和试验测定血清的效价,雏鸭在免疫后可检测到中和抗体,第14天时抗体水平达到高峰,然后呈逐渐下降趋势。结果表明,BD-Ⅰ株经过鸡胚传代致弱后在毒力下降的同时仍保留免疫原性,可以作为疫苗的候选株。

吴舒渊[10](2012)在《“鸭肝康”防治鸭病毒性肝炎的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鸭病毒性肝炎(DVH)是危害3周龄以内雏鸭,传播快、致死率高的一种主要病毒性传染病。呈世界性分布,在我国各地也普遍发生,对养鸭业危害极大,受到广大临床兽医工作者的重视。然而目前该病尚无商品化疫苗可供预防,卵黄抗体虽疗效确切,但易复发。中药成分多样性,源于自然,保持了各种成分的自然性和生物活性,易吸收利用,毒副作用低、无公害、无药残,且无抗药性。通过疾病临床辨证和中药的组方配伍,灵活运用,可适用于各种各样疾病,且标本兼治,从根本上恢复器官功能,在防治畜禽病毒性疾病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和广阔前景。近年来,我国兽医工作者在中药防治鸭病毒性肝炎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本人在查阅有关鸭病毒性肝炎文献的基础上结合临床经验,对鸭病毒性肝炎进行辨证,确定其组方原则为清热解毒、凉血燥湿,选用龙胆草、金银花、黄芩、连翘、蒲公英、茵陈等14味中药,组成中药复方“鸭肝康”(暂定名)。通过三个试验步骤,完成“鸭肝康”对鸭病毒性肝炎的疗效试验:试验一,鸭肝炎病毒的分离与鉴定。采集莆田市自然发病雏鸭的肝脏病料,通过9日龄鸡胚,成功分离得到一株病毒,并取莆田拼音首个字母,暂命名为PT株。将自然分离得到的PT株通过雏鸭回归试验、鸡胚交叉中和试验、雏鸭保护试验,从动物试验和血清学试验上,鉴定该分离毒株为1型鸭肝炎病毒(DHV-1),为后续试验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试验二,中草药制剂“鸭肝康”对人工感染DVH的疗效试验。选取3日龄供试雏鸭450只,分成9个试验组。防治组:3个组、150只雏鸭,攻毒前3d按0.5mL/只、1mL/只、2mL/只的“鸭肝康”口服液混饮给药,每日1次,连续给药3d后用1型DHV(PT株)进行攻毒,24h后按1mL/只、2mL/只、4mL/只的“鸭肝康”口服液混饮给药,每日1次,连续给药7d,结果低、中、高三个剂量组的保护率分别为78%、94%、96%,与感染对照组(保护率为2%)差异极显着(P<0.01),说明“鸭肝康”对DVH有很好的预防效果。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但二组效果均高于低剂量组(P<0.05)。治疗组:3个组、150只雏鸭,第6日龄用分离的1型DHV(PT株)进行攻毒,24h后按1mL/只、2mL/只、4mL只的“鸭肝康”口服液混饮给药,每日1次,连续给药7d,结果低、中、高三个剂量组的保护率分别为62%、86%、88%,与感染对照组(保护率为2%)差异极显着(P<0.01),说明“鸭肝康”对DVH有很好的治疗效果。中剂量组和高剂量治疗效果与卵黄抗体治疗效果(保护率为92%)差异不显着(P>0.05);而低剂量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不如卵黄抗体(P<0.01)。根据以上防治和治疗试验结果,结合用药成本及可能对机体造成的副作用考虑,推荐“鸭肝康”在临床上的用量为:预防剂量为1mL只,治疗剂量为2mL/只,每日1次,混饮给药。试验三,中草药制剂“鸭肝康”对自然发病DVH的疗效试验。对莆田市某鸭场1000只自然发生DVH的雏鸭,随机分成3个组,分别采用“鸭肝康”、卵黄抗体、抗菌药进行治疗,保护率分别为85.65%、92%、2.67%。结果表明,抗菌药对DVH基本无效;采用“鸭肝康"2mL/只混饮给药治疗效果与采用抗菌药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极显着(P<0.01);与卵黄抗体治疗效果比较,差异不显着(P>0.05)。“鸭肝康”可以用于鸭病毒性肝炎临床治疗,而且效果良好,与卵黄抗体相当,值得推广

二、鸭病毒性肝炎的诊断与防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鸭病毒性肝炎的诊断与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Ⅰ型鸭肝炎病毒的分离鉴定及高免卵黄抗体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Ⅰ型鸭病毒性肝炎病原学特点
    1.2 Ⅰ型鸭肝炎流行病学
        1.2.1 传染来源及途径
        1.2.2 易感宿主
        1.2.3 流行特征
    1.3 Ⅰ型鸭肝炎的临床症状
    1.4 Ⅰ型鸭肝炎病理变化
    1.5 Ⅰ型鸭肝炎诊断技术
        1.5.1 临床综合诊断
        1.5.2 病毒分离
        1.5.3 血清学诊断
        1.5.4 分子生物学诊断
        1.5.5 鉴别诊断
    1.6 Ⅰ型鸭肝炎的防疫措施
    1.7 Ⅱ型鸭肝炎
    1.8 Ⅲ型鸭肝炎病毒
    1.9 新型鸭肝炎病毒
    1.10 鸭病毒性肝炎疫苗
        1.10.1 鸭肝炎弱毒苗
        1.10.2. 鸭肝炎灭活苗
        1.10.3 鸭肝炎活疫苗
        1.10.4 联苗
        1.10.5 新型鸭肝炎疫苗
        1.10.6 基因工程疫苗
    1.11 卵黄抗体
        1.11.1 卵黄抗体技术发展简史
        1.11.2 卵黄抗体优势分析
        1.11.3 卵黄抗体技术在预防及治疗鸭病毒性肝炎的应用
    1.12 研究目的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毒株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设备
        2.1.4 主要溶液及其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病毒的分离
        2.2.2 巢式RT-PCR鉴定
        2.2.3 动物回归试验
        2.2.4 雏鸭保护试验
        2.2.5 血凝试验(HA)
        2.2.6 病毒的电镜观察
        2.2.7 鸡胚半数致死量试验
        2.2.8 血清中和试验
        2.2.9 Ⅰ型鸭肝炎组织灭活苗的制备
        2.2.10 卵黄抗体效价的测定
        2.2.11 卵黄抗体溶液制备条件的确定
        2.2.12 高免卵黄抗体的制备及治疗效果
3 结果与分析
    3.1 发病情况
    3.2 病毒的分离结果
        3.2.1 细菌分离结果
        3.2.2 病毒分离与传代结果
    3.3 巢式RT-PCR鉴定结果
    3.4 动物回归与雏鸭保护试验
    3.5 血凝试验结果
    3.6 病毒的电镜观察
    3.7 半数致死量试验结果
    3.8 中和试验结果
    3.9 组织灭活苗的制备
    3.10 卵黄抗体效价的测定
        3.10.1 免疫
        3.10.2 卵黄抗体效价的测定
    3.11 卵黄抗体溶液制备条件的确定
        3.11.1 蛋白浓度标准曲线
        3.11.2 最佳pH值确定
        3.11.3 最佳稀释倍数确定
    3.12 高免卵黄抗体的制备及治疗DVH效果
4 讨论
    4.1 病毒的分离
    4.2 病毒的鉴定
    4.3 中和试验
    4.4 巢氏RT-PCR
    4.5 疫苗佐剂的选择
    4.6 高免卵黄抗体的制备
    4.7 鸭病毒性肝炎防治新方法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2)2017~2019年山东省部分地区鸭甲肝病毒的分子特征分析和VP1基因的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综述
    1.1 前言
    1.2 鸭病毒性肝炎的流行情况
    1.3 鸭甲肝病毒的病原学
        1.3.1 分类
        1.3.2 理化特性
        1.3.3 培养特性
        1.3.4 纯化
        1.3.5 分子生物学特性
        1.3.6 VP1蛋白
    1.4 鸭甲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1.5 鸭甲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
        1.5.1 电镜检测
        1.5.2 血清学检测
        1.5.3 分子生物学诊断
    1.6 鸭甲型病毒性肝炎的防治
        1.6.1 灭活疫苗
        1.6.2 弱毒疫苗
        1.6.3 基因工程疫苗
        1.6.4 中药治疗
    1.7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2章 22株鸭甲肝病毒的分离鉴定及VP1基因的分子特征分析
    1.1 材料
        1.1.1 病料来源
        1.1.2 试剂与仪器
        1.1.3 引物设计
    1.2 方法
        1.2.1 病料处理
        1.2.2 病毒分离
        1.2.3 病毒的RNA提取
        1.2.4 RT-PCR鉴定
        1.2.5 病原的电镜检测
        1.2.6 雏鸭的致病性实验
        1.2.7 VP1扩增
        1.2.8 VP1序列分析
    1.3 结果与分析
        1.3.1 病毒分离结果
        1.3.2 RT-PCR鉴定结果
        1.3.3 电镜结果
        1.3.4 雏鸭的致病性结果
        1.3.5 VP1序列分析
    1.4 讨论
第3章 鸭甲肝病毒3型VP1基因的真核表达
    1.1 实验材料
        1.1.1 质粒与毒株
        1.1.2 主要试剂
        1.1.3 主要试剂配制
        1.1.4 主要仪器
    1.2 实验方法
        1.2.1 引物设计
        1.2.2 目的基因的获取
        1.2.3 目的基因的克隆
        1.2.4 重组质粒的构建和鉴定
        1.2.5 重组质粒的表达
        1.2.6 小鼠免疫实验
    1.3 结果与分析
        1.3.1 目的基因的克隆
        1.3.2 重组质粒的酶切鉴定
        1.3.3 IFA分析VP1蛋白在Vero细胞中的表达
        1.3.4 WB分析VP1蛋白在Vero细胞中的表达
        1.3.5 小鼠体内抗体检测结果
    1.4 讨论
第4章 鸭甲肝病毒3型VP1基因的原核表达以及抗体检测ELISA方法的初步建立
    1.1 实验材料
        1.1.1 质粒与毒株
        1.1.2 主要试剂
        1.1.3 主要试剂配制
        1.1.4 主要仪器
    1.2 实验方法
        1.2.1 引物设计
        1.2.2 目的基因的获取
        1.2.3 目的基因的亚克隆
        1.2.4 重组质粒的构建和鉴定
        1.2.5 重组质粒的表达
        1.2.6 基于重组VP1蛋白的间接ELISA方法的初步建立
    1.3 结果与分析
        1.3.1 目的基因的扩增
        1.3.2 重组质粒的酶切鉴定
        1.3.3 重组蛋白的诱导表达及纯化
        1.3.4 VP1-ELISA方法的初步建立
    1.4 讨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3)济南市章丘区鸭甲肝病毒的流行病学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概述
    1.2 病原学特征
        1.2.1 鸭病毒性肝炎的病原学
        1.2.2 鸭甲肝病毒的分类
        1.2.3 鸭甲肝病毒的生物学特征
        1.2.3.1 形态学结构
        1.2.3.2 理化特性
        1.2.3.3 致病性
        1.2.3.4 培养特性
        1.2.3.5 DHAV的纯化
        1.2.4 DHAV的基因组结构及功能
        1.2.4.1 DHAV的基因组结构
        1.2.4.2 DHAV蛋白的功能
    1.3 流行病学调查
        1.3.1 感染源
        1.3.2 感染途径
        1.3.3 病死率
    1.4 诊断
        1.4.1 临床症状初步诊断
        1.4.2 病理解剖变化诊断
        1.4.3 病原学诊断
        1.4.4 分子生物学诊断
    1.5 预防与治疗
        1.5.1 预防
        1.5.2 治疗
    1.6 VP1 基因
    1.7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菌(毒)株
        2.1.2 实验动物
        2.1.3 酶和相关试剂
        2.1.4 主要仪器
        2.1.5 溶液配置
        2.1.6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2.2 方法
        2.2.1 病料的检测
        2.2.1.1 病料的采集处理
        2.2.1.2 病毒的分离
        2.2.1.3 血凝性检测
        2.2.1.4 病毒RNA的提取
        2.2.1.5 RNA反转录
        2.2.1.6 病毒PCR的检测
        2.2.1.7 电泳检测
        2.2.2 病毒的增殖与纯化
        2.2.3 各毒株VP1 基因的测定
        2.2.3.1 病毒RNA的提取(参照2.2.1.4 病毒RNA的提取步骤)
        2.2.3.2 提取RNA的反转录(参照2.2.1.5 反转录体系表)
        2.2.3.3 各毒株VP1 的扩增(参照2.2.1.6 病毒PCR检测表格)
        2.2.3.4 电泳检测(参照2.2.1.7 电泳检测)
        2.2.3.5 PCR产物的回收
        2.2.3.6 回收产物与载体连接
        2.2.3.7 DH5α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2.2.3.8 连接产物转化
        2.2.3.9 单菌落的挑取
        2.2.3.10 质粒DNA的提取
        2.2.3.11 重组质粒酶切鉴定
        2.2.4 数据分析
        2.2.4.1 章丘各地区鸭甲肝病毒的分布
        2.2.4.2 DHAV阳性鸭病毒分离株VP1 进化树的构建
3 结果与分析
    3.1 病毒鸡胚中的分离结果
    3.2 血凝实验结果
    3.3 DHAV的检测结果
        3.3.1 DHAV-1 检测结果
        3.3.2 DHAV-3 检测结果
    3.4 DHAV的 VP1 扩增
        3.4.1 DHAV-1的VP1 扩增结果
        3.4.2 DHAV-3的VP1 扩增结果
    3.5 酶切鉴定结果
        3.5.1 DHAV-1 毒株的VP1 基因酶切图鉴定
        3.5.2 DHAV-3 毒株的VP1 基因酶切图鉴定
    3.6 数据分析
        3.6.1 章丘各地区鸭甲肝阳性统计结果
        3.6.2 DHAV阳性鸭病毒分离株VP1 进化树的构建
4 讨论
    4.1 章丘各地区DHAV的流行病学统计
    4.2 DHAV阳性株VP1 基因的测定及分析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鸭肝炎病毒的分离鉴定及ELISA检测抗原、抗体方法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概述
    2. 鸭肝炎病毒病原学特点
        2.1 DHV-I的病原学特点
        2.2 DHV-II的病原学特点
        2.3 DHV-III的病原学特点
        2.4 新型鸭病毒性肝炎病毒的病原学特点
        2.5 鸭病毒性肝炎的分子生物学特征
    3 鸭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
    4 临床症状及诊断方法研究进展
        4.1 经典方法为中和试验
        4.2 琼脂扩散试验
        4.3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
        4.3.1 间接ELISA
        4.3.2 Dot-ELISA法
        4.3.3 双夹心ELISA
        4.4 胶体金法
        4.5 血凝试验
        4.6 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
        4.7 直接荧光抗体检测
    5. 鸭肝炎病毒培养方面
        5.1 细胞培养
        5.2 胚胎培养
    6. DHV的防治
第二章 鸭病毒性肝炎病毒的分离及鉴定
    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相关溶液的配置
        2.3 方法
        2.3.1 病料来源
        2.3.2 病料处理
        2.3.3 鸭胚接种与传代
        2.4 病毒的鉴定
        2.4.1 鸭抗DHV阳性血清的制备
        2.4.2 鸡胚半数致死量的测定(ELD50)
        2.4.3 鸡胚中和试验(固定病毒稀释血清法)
        2.4.4 动物回归试验
        2.4.5 雏鸭保护试验
        2.4.6 病毒的电镜观察
        2.5 病毒理化性质
        2.5.1 温度对病毒存活的影响
        2.5.2 不同浓度氯仿对病毒存活的影响
        2.5.3 病毒对红细胞的凝集试验
    3 结果与分析
        3.1 细菌分离结果
        3.2 病毒分离结果
        3.3 病毒的理化特性
        3.4 病毒的鉴定
        3.4.1 ELD_(50)测定结果
        3.4.2 中和试验结果
        3.4.3 动物回归试验
        3.4.4 雏鸭保护试验
        3.4.5 病毒的电镜观察
    4 讨论
        4.1 关于病毒分离
        4.2 关于中和试验
        4.3 病毒的鉴定
    5 小结
第三章 鸭抗DHV、兔抗DHV和山羊抗兔IgG高免血清的制备及山羊抗兔IgG的HRP标记
    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鸭病毒性肝炎病毒(DHV-F60)
        2.1.2 兔血清
        2.1.3 鸡胚及实验动物
        2.1.4 主要试剂
        2.1.5 主要溶液的配制
        2.2 方法
        2.2.1 鸭肝炎病毒的增殖与纯化(浓缩)
        2.2.2 健康兔血清IgG的粗提及纯化
        2.2.3 粗提兔血清IgG的纯化
        2.2.4 免疫原的乳化
        2.2.4.1 DHV免疫原的乳化
        2.2.4.2 兔IgG的乳化
        2.2.5 鸭的免疫
        2.2.6 家兔的免疫
        2.2.7 山羊的免疫
        2.2.8 鸭抗DHVIgG、兔抗DHV IgG和山羊抗兔IgG的粗提与纯化
        2.2.9 山羊抗兔IgG-HRP的标记
        2.2.10 山羊抗兔IgG-HRP标记物的纯化
        2.2.10.1 G-200纯化山羊抗兔IgG-HRP标记物
        2.2.10.2 ELISA纯化山羊抗兔IgG-HRP标记物
        2.2.11 山羊抗兔IgG-HRP标记物的质量鉴定
        2.2.11.1 山羊抗兔IgG-HRP标记物的克分子比值测定
        2.2.11.2 山羊抗兔IgG-HRP效价的测定
        2.2.12 与同类产品的比较
    3 结果与分析
        3.1 鸭病毒性肝炎病毒的增殖与纯化(浓缩)
        3.3 兔、鸭抗DHV高免血清及山羊抗兔抗体的制备
        3.3.1 鸭抗DHV高免血清的制备
        3.3.2 兔抗DHV高免血清的制备
        3.3.3 山羊抗兔IgG高免血清的制备
        3.4 山羊抗兔IgG-HRP结合物的纯化
        3.4.1 G-200纯化山羊抗兔IgG-HRP标记物
        3.5 羊抗兔IgG-HRP的质量鉴定
        3.5.1 HRP/IgG mol数比值
        3.5.2 山羊抗兔IgG-HRP效价测定
        3.6 与同类产品的比较
    4 讨论
        4.1 抗原
        4.2 关于免疫程序
        4.3 关于羊抗兔IgG-HRP结合物的提纯
        4.4 山羊抗兔IgG-HRP结合物的质量鉴定
    5 小结
第四章 间接Elisa法检测鸭I型病毒性肝炎抗体的建立
    1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病毒及微生物材料
        2.1.2 主要试剂
        2.1.3 ELISA试剂的配制
        2.1.4 主要实验器材
        2.2 方法
        2.2.1 间接Elisa法测定抗体的基本实验步骤
        2.2.2 包被抗原和抗体(Ab)最佳工作浓度测定
        2.2.3 敏感性试验及临界点的确定(设三个重复)
        2.2.4 特异性试验
        2.2.4.1 特异性交叉试验
        2.2.4.2 特异性阻断试验
        2.2.4.3 批内重复试验
        2.2.4.4 批间重复试验
        2.2.5 临床中间接ELISA法检测血清抗体的应用
    3 结果与分析
        3.1 包被抗原和抗体(Ab)最佳工作浓度测定
        3.2 敏感性试验
        3.3 健康鸭群的检测
        3.4 特异性交叉试验
        3.5 特异性阻断试验
        3.6 批内重复试验
        3.7 批间重复试验
        3.8 符合率试验
        3.9 临床中间接ELISA法检测血清抗体的应用
    4 讨论
        4.1 间接ELISA法检测抗体
        4.2 间接ELISA的初步应用
    5 小结
第五章 鸭病毒性肝炎病毒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1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病毒及微生物材料
        2.1.2 主要试剂
        2.1.3 ELISA试剂的配制
        2.1.4 主要实验器材
        2.2 方法
        2;2.1 夹心ELISA测定的基本实验步骤
        2.2.2 包被抗体(Ab_1)和第二抗体(Ab_2)最佳工作浓度测定
        2.2.3 敏感性试验及临界点的确定
        2.2.4 特异性试验
        2.2.4.1 特异性交叉试验
        2.2.4.2 特异性阻断试验
        2.2.5 夹心ELISA方法在临床中的应用
    3 结果与分析
        3.1 ELISA最佳包被抗体(Ab_1)和兔抗DHV抗体(Ab_2)最佳工作浓度测定结果
        3.2 敏感性试验及临界点的确定
        3.2.1 敏感性试验
        3.2.2 判定标准的确定
        3.3 其它禽类病毒交叉性试验
        3.4 特异性阻断试验
        3.5 重复性试验结果
        3.6 在临床中的应用夹心ELISA检测结果
    4 讨论
        4.1 夹心ELISA最佳工作浓度的选择
        4.2 夹心ELISA的初步应用
    5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5)山东部分地区鸭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概述
    1.2 病原学
        1.2.1 分类
        1.2.2 形态学
        1.2.3 病毒基因组结构
        1.2.4 鸭肝炎病毒的生物学特性
        1.2.5 鸭肝炎病毒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
        1.2.6 鸭肝炎病毒的培养特性
        1.2.7 鸭病毒性肝炎的致病机制
    1.3 流行病学
        1.3.1 传染源
        1.3.2 流行特点
    1.4 临诊症状及病理变化
        1.4.1 临床症状
        1.4.2 病理变化
    1.5 诊断
        1.5.1 电镜检测
        1.5.2 病毒分离
        1.5.3 实验室诊断
    1.6 防制
        1.6.1 加强管理措施
        1.6.2 免疫接种
        1.6.3 治疗
        1.6.3.1 高免血清与高免卵黄抗体治疗
        1.6.3.2 中草药治疗
    1.7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和方法
    2.1 材料
        2.1.1 实验仪器
        2.1.2 实验材料和试剂
        2.1.2.1 实验材料
        2.1.2.2 主要试剂
        2.1.2.3 主要试剂的配制方法
        2.1.3 试验地点
    2.2 方法
        2.2.1 病例搜集
        2.2.2 流行病学调查
        2.2.3 病理学检查
        2.2.4 病毒的分离
        2.2.5 红细胞凝集试验
        2.2.6 含病毒的尿囊液对鸡胚半数致死量(ELD50)的测定
        2.2.7 病毒的提取
        2.2.8 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
        2.2.9 DH5α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2.2.10 胶回收产物与 T 载体连接以及连接产物的转化
        2.2.11 重组质粒 PCR 鉴定
        2.2.12 序列测定和结果分析
3 结果
    3.1 发病情况调查结果
    3.2 临诊症状病理学观察
        3.2.1 临诊症状及剖检病变
        3.2.2 病理组织学观察
    3.3 病原学检测
        3.3.1 鸡胚接种
        3.3.2 红细胞凝集试验
        3.3.3 含病毒的尿囊液对鸡胚半数致死量(ELD50)的测定
    3.4 分子病毒学检测
        3.4.1 PCR 检测
        3.4.2 PCR 产物序列测定与分析
4 讨论
    4.1 山东不同地区鸭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4.2 鸭乙肝病毒流行病学情况调查
    4.3 鸭肝炎病毒与鸭坦布苏病毒混合感染情况调查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6)鸭病毒性肝炎病毒PCR-ELISA检测方法建立及VP1-IL-2融合基因的原核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鸭病毒性肝炎的研究进展
        1.1 诊断方法
        1.2 疫苗防控
    第二章 PCR-ELISA 技术的研究进展
        2.1 病毒检测
        2.2 致病菌检测
        2.3 寄生虫检测
    第三章 白细胞介素-2 的研究进展
        3.1 IL-2 作为免疫佐剂
        3.2 IL-2 在疾病防治中的应用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鸭病毒性肝炎病毒培养及鉴定
        1.1 材料
        1.2 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1.5 小结
    第二章 DHV PCR-ELISA 检测方法的建立
        2.1 材料
        2.2 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VP1-IL-2 融合基因的原核表达
        3.1 材料
        3.2 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7)山东潍坊地区鸭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调查及防控措施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文献综述
    第一章 鸭病毒性肝炎研究进展
        1. 历史与分布
        2. 病原学
        3. 流行病学
        4. 发病机理
        5. 症状
        6. 病变
        7. 诊断
        8. 防控措施
        参考文献
试验研究
    第二章 山东潍坊地区鸭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调查
        1. 试验材料
        2. 试验方法
        2.1 样品采集
        2.2 样品的病毒分离鉴定
        2.3 鸭肝炎病毒分离株的毒力测定
        3. 结果
        4. 讨论与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潍坊地区鸭病毒性肝炎综合防控措施的应用
    1. 鸭病毒性肝炎综合性防控措施的研究与应用情况
        1.1 试验动物
        1.2 鸭群发生鸭病毒性肝炎的可能原因
        1.3 综合性防控措施的推广使用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表达1型鸭甲肝病毒VP1蛋白重组乳酸乳球菌株的构建及免疫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鸭病毒性肝炎概述
    1.2 DHAV病原学特性
    1.3 流行病学
        1.3.1 鸭病毒性肝炎的发生与分布
        1.3.2 鸭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特点
    1.4 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1.5 鸭病毒性肝炎诊断与防治
        1.5.1 鸭病毒性肝炎诊断技术
        1.5.2 鸭病毒性肝炎的疫苗研究
    1.6 乳酸菌概述
        1.6.1 乳酸菌的益生作用
        1.6.2 乳酸菌活载体疫苗的优势
    1.7 乳酸菌表达外源蛋白的研究
        1.7.1 乳酸菌胞内分泌表达
        1.7.2 乳酸菌胞外分泌表达
        1.7.3 乳酸菌表面展示
    1.8 口服乳酸菌载体疫苗的黏膜免疫
    1.9 本研究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质粒与菌株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
        2.1.4 主要试剂配制
        2.1.5 培养基配制
        2.1.6 乳酸菌感受态试剂配制
        2.1.7 SDS-PAGE及 Western Blot试剂配制
    2.2 表达DHAV-1VP1 蛋白重组乳酸乳球菌的构建
        2.2.1 菌种鉴定
        2.2.2 构建克隆引物设计
        2.2.3 PCR扩增
        2.2.4 PCR产物的纯化
        2.2.5 连接转化
        2.2.6 筛选阳性克隆
        2.2.7 质粒提取
        2.2.8 酶切鉴定
        2.2.9 乳酸菌MG1363 感受态制备
        2.2.10 高压脉冲电击转化
        2.2.11 重组乳酸菌革兰氏染色
    2.3 DHAV-1 VP1 重组乳酸乳球菌表达验证
        2.3.1 重组菌间接免疫荧光鉴定
        2.3.2 VP1 蛋白提取方法
        2.3.3 VP1 蛋白表达的Western blot检测
    2.4 动物攻毒保护试验及细胞因子检测
        2.4.1 设计方案
        2.4.2 血清中IgG和肠黏膜SIgA抗体检测
        2.4.3 血清中细胞因子水平测定
        2.4.4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菌株鉴定结果
    3.2 PCR扩增结果
    3.3 质粒酶切鉴定
    3.4 乳酸菌电转化结果
    3.5 重组乳酸菌革兰氏染色结果
    3.6 重组乳酸菌间接免疫荧光
    3.7 Western Blot检测分析
    3.8 IgG和 SIgA抗体水平检测结果
    3.9 血清中细胞因子检测结果
    3.10 攻毒保护率监测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7 致谢
8 附录

(9)河北省鸭肝炎病毒BD-Ⅰ株的分离鉴定及弱毒株培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DHV的病原与分布
    1.2 DHV的病原学特征和理化特征
        1.2.1 DHV-I型
        1.2.2 DHV-II型
        1.2.3 DHV-III型
    1.3 DHV的分子生物学特征
    1.4 DHV的流行病学
    1.5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1.5.1 临床症状
        1.5.2 病理变化
    1.6 DHV的发病机理
    1.7 鸭病毒性肝炎病毒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1.7.1 病毒分离和初步鉴定
        1.7.2 电镜检测
        1.7.3 中和试验(VN)
        1.7.4 琼脂扩散试验
        1.7.5 凝集试验
        1.7.6 荧光抗体技术
        1.7.7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1.7.8 胶体金技术
        1.7.9 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
        1.7.10 其他检测方法
    1.8 鸭病毒性肝炎免疫防制方法的研究进展
    1.9 鸭病毒性肝炎的研究方向与进展
        1.9.1 病毒提纯方法的优化
        1.9.2 适于基层应用的快速诊断方法的建立
        1.9.3 分子生物学研究
        1.9.4 单克隆抗体的研究
        1.9.5 疫苗研制
    1.10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毒株
    2.2 实验动物
    2.3 实验中所需的主要试剂
        2.3.1 分离鉴定所需主要试剂
        2.3.2 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所需主要试剂
    2.4 主要试剂的配制方法
    2.5 主要仪器
    2.6 鸭肝炎病毒BD-I株的分离及生物学特性的鉴定
        2.6.1 病毒分离及增殖
        2.6.2 兔抗DHV标准阳性血清及分离株高免血清制备
        2.6.3 细菌分离
        2.6.4 病毒毒价(ELD_(50))测定
        2.6.5 理化特性鉴定
        2.6.6 动物回归试验
        2.6.7 组织病理学检查
        2.6.8 交叉中和试验
        2.6.9 琼脂扩散试验
        2.6.10 病毒血凝胜测定
        2.6.11 病毒的形态观察
    2.7 I型鸭病毒性肝炎病毒(DHV-I)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2.7.1 病毒的RNA提取
        2.7.2 引物设计
        2.7.3 RT反应
        2.7.4 PCR反应
        2.7.5 电泳鉴定
        2.7.6 特异性检测
        2.7.7 RT-PCR敏感性测定
        2.7.8 临床检测
    2.8 BD-I株致弱毒株培育
        2.8.1 BD-I株致弱毒株毒力测定
        2.8.2 免疫原性测定
        2.8.3 免疫后抗体消长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鸭肝炎病毒BD-I株的分离及生物学特性的鉴定
        3.1.1 病毒分离
        3.1.2 细菌分离
        3.1.3 病毒毒价(ELD_(50))测定
        3.1.4 理化特性鉴定
        3.1.5 动物回归试验
        3.1.6 病理组织学检查
        3.1.7 中和试验
        3.1.8 琼脂扩散试验
        3.1.9 血凝性测定
        3.1.10 病毒的形态观察
    3.2 I型鸭病毒性肝炎病毒(DHV-I)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3.2.1 RF-PCR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3.2.2 对各种临床样品的检测
    3.3 弱毒株培育
        3.3.1 BD-I株致弱毒株毒力测定
        3.3.2 免疫原性测定
        3.3.3 免疫后抗体消长测定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历
致谢
附发表论文

(10)“鸭肝康”防治鸭病毒性肝炎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份 文献综述
    前言
    1 国内外研究鸭病毒性肝炎的概况
    2 病原学研究进展
        2.1 病原分类
        2.2 生物学特性
    3 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4 临床特点和致病机理
        4.1 流行病学特点
        4.2 临床症状
        4.3 病理变化
        4.4 致病机理
    5 临床诊断
    6 实验室检测方法
        6.1 病毒的培养
        6.2 动物回归试验
        6.3 血清学检测
        6.3.1 中和试验
        6.3.2 琼扩试验
        6.3.3 间接血凝抑制试验
        6.3.4 荧光抗体技术
        6.3.5 酶联吸附试验(ELISA)
        6.3.6 胶体金技术
        6.3.7 免疫组织化学法
        6.4 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
    7 预防和控制
        7.1 加强饲养管理
        7.2 完善生物安全体系
        7.3 治疗
    8 中药抗鸭病毒性肝炎的研究进展
        8.1 中药抗病毒基本理论
        8.2 中兽医学对鸭病毒性肝炎的辨证论治
        8.3 复方中药“鸭肝康”制剂的组方原则
        8.4 “鸭肝康”品服液中的中药成分及其药理作用
        8.5 抗鸭病毒性肝炎中药研究进展
    9 展望
第二部份 试验研究
    试验一 鸭肝炎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引言
        1 材料
        1.1 试验动物
        1.2 试验材料
        1.2.1 培养基
        1.2.2 DHV标准毒株和阳性血清
        1.2.3 待检毒株高免血清(PT_s)
        1.2.4 其他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2 方法
        2.1 病毒分离
        2.1.1 病料处理
        2.1.2 细菌分离
        2.1.3 鸡胚接种
        2.1.4 雏鸭回归试验
        2.2 病毒鉴定
        2.2.1 PT株和ATCC株鸡胚半数致死量(ELD_(50))测定
        2.2.2 鸡胚交叉中和试验
        2.2.3 雏鸭保护试验
        3 结果与分析
        3.1 细菌分离结果
        3.2 病毒分离结果
        3.3 雏鸭回归试验结果
        3.4 PT分离株和ATCC株ELD_(50)测定结果
        3.4.1 PT分离株ELD_(50)测定结果
        3.4.2 ATCC株ELD_(50)测定结果
        3.5 交义中和试验
        3.5.1 交叉中和试验检测结果
        3.5.2 PT分离株与ATCC株之间的血清中和交叉关系
        3.6 雏鸭保护试验结果
        4 讨论和小结
    试验二 “鸭肝康”对人工感染DVH的疗效试验
        引言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试验材料
        1.3 主要仪器
        2 试验方法
        2.1 试验分组与处理
        2.2 疗效评价指标
        2.3 攻毒和记录
        2.4 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人工感染结果
        3.2 “鸭肝康”对DHV攻毒的保护作用
        3.3 “鸭肝康”对人工感染DVH的治疗效果
        4 讨论和小结
    试验三 “鸭肝康”对自然发病DVH的疗效试验
        引言
        1 材料
        1.1 复方中药“鸭肝康”口服液的制备
        1.2 卵黄抗体
        2 试验方法
        2.1 试验分组
        2.2 给药方法与剂量
        2.3 观察与记录
        2.4 疗效判定
        2.5 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4 讨论和小结
        4.1 抗菌药对DVH的治疗基本无效
        4.2 “鸭肝康”口服液疗效与卵黄抗体相当
        4.3 中药预防给药比治疗给药更能收到良好效果
        4.4 “鸭肝康”对鸭病毒性肝炎的作用原理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鸭病毒性肝炎的诊断与防治(论文参考文献)

  • [1]Ⅰ型鸭肝炎病毒的分离鉴定及高免卵黄抗体的研制[D]. 王蕾. 山东农业大学, 2015(08)
  • [2]2017~2019年山东省部分地区鸭甲肝病毒的分子特征分析和VP1基因的表达[D]. 管飘萍. 扬州大学, 2020(01)
  • [3]济南市章丘区鸭甲肝病毒的流行病学调查[D]. 杲双. 山东农业大学, 2019(03)
  • [4]鸭肝炎病毒的分离鉴定及ELISA检测抗原、抗体方法的建立[D]. 韩永俊. 华中农业大学, 2007(02)
  • [5]山东部分地区鸭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调查[D]. 张臣伟. 山东农业大学, 2012(02)
  • [6]鸭病毒性肝炎病毒PCR-ELISA检测方法建立及VP1-IL-2融合基因的原核表达[D]. 刘艳萍. 吉林农业大学, 2014(01)
  • [7]山东潍坊地区鸭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调查及防控措施的应用[D]. 朱俊平. 南京农业大学, 2006(06)
  • [8]表达1型鸭甲肝病毒VP1蛋白重组乳酸乳球菌株的构建及免疫效果评价[D]. 张晓婷. 山东农业大学, 2020
  • [9]河北省鸭肝炎病毒BD-Ⅰ株的分离鉴定及弱毒株培育[D]. 张丽. 河北农业大学, 2008(08)
  • [10]“鸭肝康”防治鸭病毒性肝炎的试验研究[D]. 吴舒渊. 福建农林大学, 2012(06)

标签:;  ;  ;  ;  ;  

鸭病毒性肝炎的诊断与预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