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林芳兵、周洁同时塑造杨贵妃(论文文献综述)
余娇[1](2010)在《霓裳清影千秋忆 ——杨贵妃形象的影视传播摭谈》文中指出本文以杨贵妃形象的影视传播为研究对象,分析杨贵妃故事素材的演变脉络,影视剧中对杨贵妃故事素材的解构和选择以及影视剧中所体现的民族化风格和时代性特质。杨贵妃题材的影视创作是历史叙事和民间叙事的延伸,影视编创者对历史记载、文学作品,民间传说中有关杨贵妃的记叙进行再解释和再转换。影视剧作品既保留了传统的、民族性的审美特性,又渗透了时代的、变化中的大众精神。与传统的小说戏剧等创作手法相比,电影电视剧的创作更具有现代气息。影视剧作品在杨贵妃的人物塑造,剧作编创方式等方面展现了现代人解读杨贵妃这一历史人物的审美需求和文化心态。
朱锦华[2](2007)在《《长生殿》演出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长生殿》自1688年问世后,就深受文人雅士、梨园艺人的厚爱。1689年《长生殿》的盛大演出,在给作者洪昇带来极高声誉的同时,也带给他一场祸事。1695年《长生殿》文本得以印行,标示着清政府虽没有正式发文的解禁讯号,但对《长生殿》的钳制已然放松。而《长生殿》的全本戏、节本戏的演出并未停歇过,它的全本戏演出在江宁织造曹寅家达到高潮。不幸的是,洪昇在此次演出后的归家途中溺水而亡,从此《长生殿》五十出长达三昼夜的全本演出就再难看到。时间的车轮碾入乾嘉,《长生殿》的舞台演出以另外一种形式存在着,那就是折子戏。伴随着昆曲艺人的脚步,《长生殿》完成了在全国范围的传播,并与当地的特色剧种相互影响,交叉融合。尽管洪昇在世时就不满“伧辈妄加节改”,以致“关目都废”,但艺人在演出时总会对原作进行删节。因而时至今日,流传在昆剧舞台上的《长生殿》折子戏,也不过只有《定情》、《赐盒》、《酒楼》(又名《疑谶》)、《絮阁》、《鹊桥》、《密誓》、《小宴》(又名《醉妃》)、《惊变》、《埋玉》、《闻铃》、《迎像》、《哭像》、《弹词》等折。这些保留下来的折目,主要还是表现唐明皇与杨贵妃的两情缱绻,虽并不一定合乎洪昇的初衷,但却实实在在地反映了艺人们的创造。所谓的“全本戏”、“小本戏”《长生殿》不过就是在这些折子戏基础上进行改造的串折戏。《长生殿》的久演不衰,除了剧作本身的艺术魅力外,另外还要得益于它在不断地被搬演着,在演出过程中不断地被创造着,不断地演变着,不断地为观众所接受着。《长生殿》的“合律依腔”使它备受昆剧舞台青睐,但除了昆剧的改编演出外,其它剧种、曲艺也不放弃对此巨着的改编权。各家充分发挥着自己的创作才能,共同编撰了一部《长生殿》的演出史。对《长生殿》的演出研究在清朝时主要散见于文人们的笔记、诗文,进入民国后,有不少剧评呈现于报刊。20世纪后半页,对《长生殿》的演出研究仍跳不出演剧报道、剧情介绍、演员介绍、观剧感想、主创人员的创作手记等范围。随着21世纪初几次大型《长生殿》演出造成的巨大影响,学人们对《长生殿》的演出愈益关注。但总的说来,对《长生殿》演出进行系统性研究的着作还不多见。本文拟对《长生殿》莅现后到今天的各个重大演出作一个梳理,介绍演出情况,评其主要艺术特色,总结各个时期不同的演剧特点,分析背后的成因。在写作过程中,将一些演出中的存疑之处,进行考辨分析,尽量还历史于本真。
汤斌[3](2014)在《杨玉环形象演变研究》文中提出杨玉环是中国古代一位备受争议的妃子,从历代诗文作品到小说戏剧,再到现代的影视剧作,杨玉环形象不断被重写和重塑。早在盛唐,“李杜”笔下就有了李杨故事;唐中期白居易的《长恨歌》在塑造杨玉环形象上逐渐成熟起来;而后出现了陈鸿《长恨歌传》、宋乐史《杨太真外传》、元代白朴《梧桐雨》等作品,但所描绘的杨玉环大多是狐媚惑主、大逆不道、秽乱宫闱的丑陋形象;及元代王伯成的《天宝遗事诸宫调》、明代吴世美的《惊鸿记》等作品更是将杨玉环的形象丑恶化。因此,在《长生殿》之前杨玉环的形象多为负面的。直到清代,洪昇的《长生殿》的出现,标志着杨玉环形象进入了成熟阶段,在这部作品中的杨玉环人物形象丰满,性格鲜明。《长生殿》是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一部描写李杨故事的文学作品。到了近代,由于技术手段的不断进步,视听艺术得到大力发展,产生了大量影视剧中杨玉环新形象。这些作品都是在史实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观点和角度,在不同的创作背景之下谱写的。在这些不同形式、不同题材的创作下,杨玉环的形象呈现出越来越复杂的特征,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创作者个人的思考痕迹。杨玉环的人物形象,对人们研究当时社会有着重要意义,从文学艺术到视听艺术,她的形象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变化着。
姜岫玉[4](2019)在《清以降“贵妃之死”的文艺阐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杨贵妃故事”跨越古今中外,直至当代,仍然不断被赋予新的解读。“杨贵妃故事”由于正史记载简略含混,又因其本身所具有的传奇性,因而赋予了创作者们填补“缝隙”的机会。使他们能够在不违背历史事实的情况下,能够通过填补细节,来表现自己的创作主旨。“贵妃之死”情节是所有“杨贵妃故事”情节链条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清代以降,出现了《长生殿》这样一部案头与场上兼擅的“杨贵妃故事”集大成之作;且清代以后,话剧、电影、影视剧等多种文艺形式百花齐放,为“贵妃之死”的呈现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创作和表现空间。本文选取“清以降”为时间维度,来对阐释“贵妃之死”情节的文艺作品做梳理,按照表现主旨分为三类:写情、写史、写意,并在此基础上对文艺阐释空间较大的写情、写意两类文艺作品的代表作品进行个案分析。梳理出清以降“贵妃之死”文艺阐释的发展两条线脉,并总结创作经验,以期对传统题材的的文艺创作提供理论参考。
董亚军[5](1991)在《林芳兵、周洁同时塑造杨贵妃》文中研究说明 今年28岁的北影女演员林芳兵,以其美丽的形象和诗、绘画、歌舞及服装设计之多才多艺,日前被我国着名电影导演陈家林选中,在中国电视剧创作中心拍摄的50集电视连续剧《唐明皇》中主演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的杨贵妃。与此同时,比之林芳兵不需要再为古代美人“环肥燕瘦”标准临时“增肥”的着名影视舞三栖女明星周浩,则在同时套拍的电影《杨贵妃》中再现“善歌舞,通音律,智慧过人”的杨贵妃。两位明星同塑杨贵妃,谁将更
陈涛[6](2006)在《穿越千年——古代“四大美人”的前世今生》文中研究指明“四大美人”之说源自何时已无据可考,此种说辞也未必准确。古往今来,美丽女子何其多!然而在两千多年的时空里,顶级美女只圈定了四个:西施、貂蝉、王昭君、杨贵妃。“四大美人”生不同时,名气却不相上下。她们美则美矣,媚则媚矣,其自身的美丽姿色都还有着强烈的帝王政治作陪衬,也正基于此,才得以享大名,流传后世。然历史上总是把她们喻为引发国家之战、民族之争的“红颜祸水”,只有王昭君在历史事迹上是正面写的,并在她身上赋予了民族、和平、团结的精神。千年已逝,美人早已辞别人间。然而,真正的美艳绝不是一张脸那么简单!千年后的今天,她们的故事依然为人们津津乐道。君不见,有关她们的话题不绝于耳,有关她们的剧目从未停止上演。如同人人心中都有各自的哈姆雷特一样,对于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四大美女,国人心目中也都有各自珍藏的独特一版。今天的人们虽然已经难以窥见她们原初的容貌,也无从确切知晓她们的生平故事,然而,通过现代影视的诠释,我们还是能勾勒出自己心目中的她们。让我们穿越时空再次走近她们,看她们的举手投足,闻她们的传奇人生。
黎梦茹[7](2018)在《我国电视剧女性媒介形象变迁研究 ——以三大奖项最佳女主角获奖作品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我国影视行业的发展到达了一个空前繁荣的阶段,电视剧产业的发展也在不断走向新高度,各类题材电视剧百花争鸣。电视作为受众高度依赖的大众传播媒介,它不仅影响、改变着受众的生活方式,更从意识形态领域感染着受众。大众传播媒介对于社会性别问题的表达以及女性媒介形象的呈现,虽不代表社会中女性的真实形象,但是却映射出人们对于社会性别问题的认知以及对女性社会地位的态度,并将这种认知、态度代入到社会对性别问题的价值规范中去。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我国电视剧中塑造了丰富多元的女性人物形象,为女性的现实生活提供着正向指引,向受众传递着积极的社会观念与价值规范。但是随着电视媒介的不断发展,我国电视剧的内容制作与传播过程中依旧存在一些问题。在电视幕后制作人员的性别比例上处于失衡状态,男性人数远多于女性。用男性视角呈现女性人物形象与女性自身叙述故事相比较,男性视角下的女性媒介形象更容易导致失真,因此在电视剧创作过程中要保证男女性别比例的均衡,端正社会性别意识,传递真实的女性媒介形象。在塑造女性媒介形象时存在对某个年龄段女性持有负面态度的问题,这样容易在受众心中形成刻板印象,造成消极社会影响,此类情况在后期电视媒介发展中同样应极力避免。本文以白玉兰奖、金鹰奖、飞天奖——“中国电视剧三大奖项”中最佳女主角获奖作品为研究样本,对电视剧中的女性媒介形象变迁进行研究分析。全文分为六个部分,首先是绪论,介绍了选题缘由、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研究创新之处四点。本文的创新之处是将电视剧三大奖项自1983年创办之日起至今的118部获奖电视剧样本进行综合研究,以探析女性媒介形象变迁。本研究时间跨度较长,样本数量较多,结果也更为全面。第一章是相关理论阐释与国内外女性主义研究现状综述。具体阐释了本研究的两个关键词:媒介形象与女性主义,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归纳,对相关理论概念社会性别理论与刻板印象进行解读。第二章是在社会性别理论视域下对白玉兰奖、金鹰奖、飞天奖三大奖项的幕后人物如导演、编剧的性别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幕后制作人员在性别比例上存在严重失衡,这极易影响女性媒介形象的真实呈现。第三章是对三大奖项获奖作品中女性形象进行总体描述,以电视剧中女性主角的年龄与职业为指标进行定量分析,发现电视剧在女性形象塑造时多以青年女性为主,且女性的职业以服务性行业占据较高数量。女性媒介形象在发展变迁过程中经历了四个时期:从压抑沉默的女性到撑起半边天,从无私奉献到寻找自我,注重自身发展的女性,并总结了电视剧中女性存在的困扰与迷思。第四章对获奖作品中不同类型的女性媒介形象进行变迁分析,探究家庭妇女、职业女性、成功创业型女性、农村女性在社会刻板印象中的禁锢与脱离。家庭妇女被禁锢在社会刻板印象之中,始终以家庭为生活主题;职业女性随着时代变迁家庭地位、社会地位有所提升,打破刻板印象的同时,社会对女性的要求又在不断增多,将女性塑造成“女超人”形象;创业型女性从初期独自创业时家庭与事业的深刻矛盾变迁到后期夫妻共同创业相互扶持进步;农村女性不断向刻板印象宣战,摆脱社会成见,塑造出走上坡路的正面女性媒介形象。第五章是对相关问题的思考与建议,我们应该加强媒介素养,提升社会性别意识,打破社会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塑造多元女性形象,增强女性主体意识。健全媒介审核机制,创建多元监督平台,紧跟时代步伐,树立坚定的信念弘扬正确价值观。
彭妍[8](2013)在《无锡影视基地影视旅游产品转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影视产业和旅游产业是现今全球最流行的两大休闲产业,影视基地是影视产业发展的产物,最初是为了拍摄影视剧而建造的。随着电视剧的生产总量每年都创新高,电视剧的热播引起了很大的宣传效应,人们对电视剧中的拍摄场地产生兴趣,随之引发了旅游热潮,他们纷纷前往影视基地旅游、消费。如《水浒传》、《三国演义》等电视剧在中央电视台热播后,由于电视剧的宣传效应,人们知道了无锡影视基地的三国城和水浒城,于是当地每年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参观旅游,探索影视拍摄、制作的奥秘,无锡影视基地的建设对当地的影视业、旅游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选取具有典型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的中央电视台无锡影视基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无锡影视基地整体发展情况的深入调查以及影视旅游产品转型的研究,希望对无锡影视基地的未来发展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这些建议或许对已建成的或正准备建设的其他影视基地有一定参考价值,最终对促进我国影视旅游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有所助益。论文的绪论部分扼要梳理了前人对影视旅游产品转型研究以及无锡影视基地相关研究的成果,并阐明了论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研究思路及简述影视旅游产品转型升级的概念。论文的正文部分共有四个章节:第一章论述无锡影视基地的历史发展概况,通过对历史资料的整理和对无锡影视基地工作者的采访,对无锡影视基地的产生与发展历程做了详细的记录和整理;第二章论述无锡影视旅游产品的转型契机,从客观和主观两个角度即转型的外部和内部动力来分析论述影视基地具备转型的条件;第三章论述无锡影视基地影视旅游产品是如何实现转型;第四章论述无锡影视旅游产品的未来展望。通过对无锡影视基地影视旅游产品转型的剖析研究,从而为如何更好地实现无锡影视基地影视旅游产品转型提出建议。结语总结笔者在无锡影视基地的调查调研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访,并对我国影视基地未来走向做了整体性的描述和评价,呈现了目前中国影视基地的发展现状,笔者对中国影视基地未来的发展充满美好憧憬。
杨树云[9](2017)在《《唐风流韵》》文中研究说明东方出版社2016年7月对于生长在改革开放的一代人而言,几乎都看过1987版的电视剧《红楼梦》,若是古装剧爱好者,必然还看过《唐明皇》《杨贵妃》《武则天》等经典古装剧,当我们被如今不少古装剧的后现代造型雷到时,不由怀念起童年时有那么多具有古典韵味的古装剧可看,这次推荐的这本书的作者,正是当初担任以上这几部经典古装剧的化装造型设计杨树云。《唐风流韵》是化装造型艺术家杨树云花了大半辈子的心血之作,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回忆撰写的留在纯真年代里的那些美好造型的由来和设计理念。杨树云素来以整体塑造古代
张启义[10](1995)在《《三国演义》人物造型谈》文中提出 电影是“化了妆的人在轮流讲故事”。(黄永玉语) 而电视不过是装进了匣子的电影。 看84集电视剧《三国演义》(撰此文时只播映到第39集),笔者最关心的是剧中的人物造型。 因为,将文学名着搬上银幕荧屏,最要命的就是人物造型。过去不少搬演的失败,首先就失败在人物造型上(电影《子夜》吴荪甫/李仁堂,徐曼丽/李小力;完了。电影《三家巷》周炳/孙启新,区桃/薛白:完了。
二、林芳兵、周洁同时塑造杨贵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林芳兵、周洁同时塑造杨贵妃(论文提纲范文)
(1)霓裳清影千秋忆 ——杨贵妃形象的影视传播摭谈(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目录 |
绪论 |
第一章 杨贵妃故事的发展及杨贵妃题材影视作品概况 |
第一节 杨贵妃故事素材演变脉络 |
第二节 所见杨贵妃题材影视作品简介 |
第三节 影视剧中对杨贵妃故事素材的解构和选择 |
第二章 杨贵妃影视剧的民族化风格 |
第一节 鲜明的主观性和倾向性 |
第二节 传统的审美特质和模式 |
第三章 杨贵妃影视剧的时代性特质 |
第一节 杨贵妃形象的性别解读 |
第二节 影视剧创作的大众化定位 |
第三节 商业运转下的影视剧缺憾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长生殿》演出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长生殿》在清代的演出 |
第一节 关于《长生殿》的全本戏演出 |
第二节 关于《长生殿》的折子戏演出 |
第三节 其他剧种的改编演出 |
第四节 曲艺的改编演出 |
第二章 《长生殿》在民国时期的演出 |
第一节 昆剧串折戏的演出 |
第二节 京剧改编本的演出 |
第三节 曲艺的改编演出 |
第三章 新中国成立后的演出(上) |
第一节 昆剧串折戏演出 |
第二节 昆剧新编本演出 |
第三节 昆剧折子戏的演出 |
第四章 新中国成立后的演出(下) |
第四节 其他剧种的改编演出 |
第五节 《长生殿》在境外的演出简介 |
结语 |
附录 |
附录一、《长生殿》各种版本及研究论着一览 |
附录二、《长生殿》演出编年 |
附录三、各种以李、杨爱情故事为题的剧本及演出简介 |
附录四、《长生殿》折子戏重要剧本及曲谱 |
附录五、《长生殿》有关唱片统计 |
附录六、台湾制作昆曲《长生殿》录影带目录 |
参考文献 |
参考音影资料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后记 |
全体答辩委员会签字 |
(3)杨玉环形象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绪论 |
第一章 《长生殿》之前杨玉环形象的演变 |
第一节 历史文献中的杨玉环形象 8 |
第二节 “李杜”诗文中杨玉环的形象 |
第三节《长恨歌》及《长恨歌传》中杨玉环的形象 |
第四节《杨太真外传》、《骊山传》中杨玉环的形象 |
第五节《梧桐雨》及其它作品中杨玉环的形象 |
第二章 《长生殿》中杨玉环形象的演变 |
第一节 《长生殿》的叙事创新 |
第二节 《长生殿》中杨玉环形象新论 |
第三节 杨玉环形象的蜕变与发展 |
第三章 杨玉环形象在现当代的演变和传播 |
第一节 舞台艺术中的杨玉环形象 |
第二节 影视艺术中的杨玉环形象 |
第三节 杨玉环形象不断重塑的原因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清以降“贵妃之死”的文艺阐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缘起 |
二 研究现状 |
三 研究思路 |
第一章 清以降“贵妃之死”文艺阐释的三种立意 |
第一节 写情类:歌颂爱情 |
第二节 写史类:还原历史 |
第三节 写意类:以意生事 |
第二章 清以降写情主旨的承续 |
第一节 《长生殿》:“因情而死”情节的经典范式 |
第二节 《太真外传》与《大唐贵妃》:经典情节模式的开拓 |
第三节 写情主旨:作为戏曲传统的力量 |
第三章 清以降写意主旨的变奏 |
第一节 《杨贵妃之死》与《杨贵妃》:作为时代呼声的载体 |
第二节 《妖猫传》:作为哲理思考的载体 |
第三节 写意主旨:作为时代精神的呼应 |
第四章 “贵妃之死”情节的重释魅力 |
第一节 “贵妃之死”情节的阐释空间 |
第二节 写情与写意:文艺阐释的两条线脉 |
结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
致谢 |
(7)我国电视剧女性媒介形象变迁研究 ——以三大奖项最佳女主角获奖作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一)学术价值 |
(二)实践意义 |
三、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内容分析法 |
四、拟创新之处 |
第一章 相关理论与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相关理论依据 |
(一)社会性别理论 |
(二)刻板印象 |
二、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一)媒介形象 |
(二)女性与媒介形象研究 |
第二章 社会性别理论视域下三大奖项幕后人物分析 |
一、三大奖项样本选取 |
(一)白玉兰奖:国际性电视奖项(1986——至今) |
(二)金鹰奖:观众的艺术奖(1983——至今) |
(三)飞天奖:政府的声音(1980——至今) |
二、缺失的女性话语权 |
(一)占据主导地位的男性制媒者 |
(二)占据主导地位的男性叙事者 |
三、电视剧名称与性别关联度 |
第三章 获奖作品女性形象总体分析 |
一、电视剧中女性年龄及职业分布情况 |
(一)女性年龄分布——中流砥柱的青年女性 |
(二)女性职业分布——保持稳定的服务性职业 |
二、与时俱进的女性形象 |
(一)压抑沉默的女性 |
(二)撑起半边天的女性 |
(三)无私奉献型女性 |
(四)寻找自我的女性 |
三、女性的困扰与迷思 |
(一)家庭与工作的失衡 |
(二)被“物化”的女性 |
(三)困境中的中年女性 |
第四章 不同类型女性媒介形象变迁——刻板印象的束缚与脱离 |
一、家庭妇女媒介刻板印象与变迁 |
(一)中老年家庭妇女媒介形象变迁——永恒的家庭主题 |
(二)青年家庭妇女媒介形象变迁——全能型女性 |
二、职业女性媒介刻板印象与变迁 |
(一)女性职业变迁情况 |
(二)职业女性与家庭环境变迁 |
(三)女性职场环境变迁 |
三、创业型女性媒介刻板印象与变迁 |
(一)女强男弱——水火不容的事业与家庭 |
(二)互相帮扶——夫妻共同奋斗史 |
四、农村女性媒介刻板印象与变迁 |
(一)极少数负面女性媒介形象 |
(二)走上坡路的正面女性媒介形象 |
第五章 思考与建议 |
一、增强女性主体意识塑造多元女性形象 |
二、构建正面拟态环境营造良好社会秩序 |
(一)加强媒介素养促进社会和谐 |
(二)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为“弱势群体”发声 |
三、紧跟时代步伐弘扬正确价值观 |
(一)健全媒介审核机制创建多元监督平台 |
(二)扎根百姓立于民族展望未来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8)无锡影视基地影视旅游产品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三、研究内容、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 无锡影视基地发展概况 |
第一节 初创期(1987—2000年) |
第二节 发展期(2001—2007年) |
第三节 提升期(2008年至今) |
附表 |
第二章 无锡影视旅游产品的转型契机 |
第一节 自身优势确保转型 |
第二节 经济社会促使转型 |
第三节 发展瓶颈迫使转型 |
第三章 无锡影视旅游产品转型的实现方式 |
第一节 内部——从“静态”到“动态” |
第二节 外部——从“单一”到“多元” |
第四章 无锡影视旅游产品的未来展望 |
第一节 创新影视旅游产品 |
第二节 推进产业联动发展 |
第三节 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 |
附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情况 |
四、林芳兵、周洁同时塑造杨贵妃(论文参考文献)
- [1]霓裳清影千秋忆 ——杨贵妃形象的影视传播摭谈[D]. 余娇. 福建师范大学, 2010(02)
- [2]《长生殿》演出史研究[D]. 朱锦华. 上海戏剧学院, 2007(02)
- [3]杨玉环形象演变研究[D]. 汤斌. 陕西理工学院, 2014(08)
- [4]清以降“贵妃之死”的文艺阐释研究[D]. 姜岫玉. 杭州师范大学, 2019(01)
- [5]林芳兵、周洁同时塑造杨贵妃[J]. 董亚军. 电影评介, 1991(01)
- [6]穿越千年——古代“四大美人”的前世今生[J]. 陈涛. 三月风, 2006(09)
- [7]我国电视剧女性媒介形象变迁研究 ——以三大奖项最佳女主角获奖作品为例[D]. 黎梦茹. 中南民族大学, 2018(05)
- [8]无锡影视基地影视旅游产品转型研究[D]. 彭妍. 西南大学, 2013(12)
- [9]《唐风流韵》[J]. 杨树云. 国家人文历史, 2017(22)
- [10]《三国演义》人物造型谈[J]. 张启义. 电影评介, 199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