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风景谈》结构艺术刍议(论文文献综述)
刘国文,金乃茹[1](2018)在《星月合璧,相映生辉——《风景谈》与《白杨礼赞》比较赏析》文中研究说明被誉为我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上抒情散文的"双壁"——《风景谈》与《白杨礼赞》,是着名作家茅盾先生于抗战时期完成的姊妹篇。其共同特点是:格调高昂,寓壮实、伟大的诗意于真切、寻常的景物之中。《风景谈》与《白杨礼赞》以迥异的结构,多样的抒情,丰富的手法,考究的语言,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地对解放区的新人、新生活、新面貌给予了热情的讴歌。
郭大章[2](2019)在《《文艺阵地》散文研究》文中认为散文,在《文艺阵地》中占有极大的比重,是《文艺阵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文艺阵地》以及抗战和抗战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本文拟对《文艺阵地》散文进行整体研究,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展开讨论。第一章,对《文艺阵地》散文的思想内容进行概述。《文艺阵地》散文在“一切为了抗战”的思想指导下,对抗战现实进行了真实的呈现,描绘了残破的国土和荒芜的家园,人民困苦不堪的生活和日军残酷的暴行,对抗战中涌现出来的英雄人物进行歌颂,对抗战中存在的黑暗现实进行暴露与讽刺,并以散文的方式来纪念鲁迅先生,以此为当下的抗战服务。第二章,对《文艺阵地》散文的艺术特色进行归纳。《文艺阵地》散文在其抗战文学理论的影响下,呈现出现实主义、暴露与讽刺、概念化与公式化的抗战宣传,以及文艺大众化等鲜明的艺术特色。第三章,对《文艺阵地》中重要的散文作家作品进行论述,拟以刘盛亚的“卍字旗下”系列散文、司马文森的“粤北散记”系列散文、思慕的“东游漫忆”系列散文,以及茅盾、萧红、唐弢等名家的散文为例,由“点”及“面”,呈现出《文艺阵地》散文的整体特色。第四章,对《文艺阵地》散文的价值进行总结,概括了《文艺阵地》散文的优点与弊端,归纳《文艺阵地》散文对抗战及抗战文学的作用和影响,探讨《文艺阵地》散文对“五四”散文的继承与发展,对“十七年”散文的影响与关联的文学史意义。通过对《文艺阵地》散文的整体研究,使我们能大致了解到抗战散文的整体风貌,发掘出《文艺阵地》散文对抗战文学的特殊贡献,以及在现当代散文发展历程中的特殊意义。
问宇星[3](2014)在《“茅盾与延安”研究的历史回顾》文中研究指明茅盾在延安仅生活了138天,但是他在延安参与的文学活动,撰写的有关文艺民族形式的文章,对延安文艺乃至中国革命文艺的发展颇为重要。研究"茅盾与延安"的学术成果较为丰硕,但是对"茅盾与延安"研究的再研究,至今来说基本上是一个空白点。文章从生平史料研究、文艺理论研究、作品研究等三个方面,来回顾和分析相关研究的贡献和不足,并对"茅盾与延安"这一研究进行新的展望和预期。
陈桂良[4](2006)在《浅析《风景谈》的和谐之美》文中研究说明
金海侠[5](1988)在《文眼导读法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众所周知,齐白石画虾,郑板桥画竹,寥寥数笔,着墨不多而形神活现。用郑板桥的话说,这叫做“以少少许胜多多许”的艺术。教学也是一种艺术,语文教学尤其需要精研教学方法。孔子倡导的“启发式”,苏格拉底发明的“产婆术”,夸美纽斯提出的“少教”、“多学”.叶圣陶主张的“教是为了不需要教”,都强调执教要有方,治学要有术。因此,研究教学方法十分重要。说到教学方法,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倾筐倒箧容易,画龙点睛艰难,确是事实,可是为了学生的长远利益,似乎不应该怕难
危明星[6](2019)在《阶级与性别话语改写下的教堂空间——1940年前后延安文学中的教堂书写》文中研究说明中国的教堂是基督教文化与中国文化碰撞的过程中一个颇有意味的空间。西方的教堂是人与神灵交往的专门场所,是一个宗教的神圣空间,但在中国,教堂除了具有宗教意味,更是一个文化冲突频发的空间。这些点状分布的教堂,逐渐成为古老中国的异质景观,并进入现代作家的创作视野。从日记、游记等纪实性文学到小说、诗歌、散文等文学体裁,都不乏教堂书写。
张启东[7](1984)在《茅盾抒情散文的诗意美浅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新文学史上,在选取重大题材,描绘广阔的社会和时代生活图景方面,茅盾是无与伦比的。除了《子夜》、《腐蚀》等鸿篇巨制和中、短篇小说外,他一生所写的大量散文,包括随笔、速写、杂感等,也是矛盾文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研究这份宝贵的文学遗产,尚待我们长期努力。
李喜仁[8](2002)在《《风景谈》写作艺术浅论》文中研究说明茅盾作为一代文豪,既有举世闻名的宏篇巨着《子夜》,又有绚丽多姿的中短篇小说;既有冷峻的文学批评,又有幽默中带有讽刺的杂文随笔,也有充满诗情画意的抒情散文。而《风景谈》《白杨礼赞》则是其抒情散文中的佼佼者。虽然二者都是解放区的礼赞,人民的颂歌,然而在艺术上却各有所长。如果说《白杨礼赞》以谨严凝练,完美集中见长,而《风景谈》则以跌宕多姿,挥洒自如见功夫,更充
李超宇[9](2019)在《在个体与时代之间——试论卞之琳的战时写作》文中认为在1937-1945年的战时文艺中,卞之琳以其对风景、抽象、象征、文学形式的独特理解显示出与众不同的个人性。这种个人性延续和发展了卞之琳战前的文艺观,表达了对文学"本质的精神"与"永久性"的执着追求。但这种坚持在赢得了一些赞誉的同时也遭受了多方的质疑,对此,卞之琳在《山山水水》中做出了一定的反思,对自身文学的永久性也产生了怀疑。相比之下,《第七七二团在太行山一带》因其对历史的忠实表达而成为卞之琳从未怀疑过的作品,其间可以窥见卞之琳将个体与时代交融的努力。进入1980年代,随着意识形态和审美标准的变化,经由研究者与作家本人的一系列建构,卞之琳最终以一个精致的诗人形象"在历史上嵌稳了自己"。
叶子铭[10](1979)在《延安礼赞——读茅盾的散文《风景谈》》文中研究说明 在烽火连天的抗日战争时期,茅盾曾满怀深情地写过不少怀念、赞美党所领导的解放区、游击区军民的斗争生活与崇高精神的散文,《白杨礼赞》和《风景谈》就是其中的名篇。《风景谈》写于《白杨礼赞》之前。它作于皖南事变前夕的一九四○年十二月,最初发表在一九四一年一月十日的《文艺阵地》第六卷第一期上。当时,由于国民党的文网森严,这篇散文写得比较隐晦。茅盾曾经说过:"那时候,国民党的书刊检查官有两套‘本事’:
二、《风景谈》结构艺术刍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风景谈》结构艺术刍议(论文提纲范文)
(1)星月合璧,相映生辉——《风景谈》与《白杨礼赞》比较赏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结构迥异, 各臻其妙 |
(一) 《风景谈》运用的是串珠式结构。 |
(二) 《白杨礼赞》采用的则是烘托式结构。 |
二、抒情多样, 诚挚动人 |
(一) 《风景谈》的抒情似乎来得深沉又含蓄。 |
(二) 《白杨礼赞》的抒情则是急切而袒露。 |
三、手法丰富, 摇曳多姿 |
(一) 形象鲜明的对比。 |
(二) 蕴涵深刻的象征。 |
四、语言考究, 力求尽美 |
(一) 声色兼备, 生动传神, 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
(二) 情思浓厚, 善于炼字, 语言极具姿色和韵味。 |
(2)《文艺阵地》散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文艺阵地》散文的思想内容 |
第一节 一切为了抗战 |
第二节 抗战现实的真实呈现 |
第三节 战时“风景”:歌颂英雄与暴露黑暗 |
第四节 有关鲁迅纪念及其他 |
第二章 《文艺阵地》散文的艺术特色 |
第一节 抗战的广现实主义 |
第二节 暴露与讽刺 |
第三节 概念化与公式化:“口号化”的抗战宣传 |
第四节 文艺大众化及其他 |
第三章 《文艺阵地》重要散文作家作品 |
第一节 刘盛亚“卍字旗下”系列散文 |
第二节 司马文森“粤北散记”系列散文 |
第三节 思慕的散文 |
第四节 茅盾等名家散文 |
第四章 《文艺阵地》散文的成就及影响 |
第一节 优点与弊端 |
第二节 对抗战及抗战文学的贡献 |
第三节 “五四”散文的继承和发展 |
第四节 “十七年”散文的影响和关联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文艺阵地》散文篇目统计 |
后记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文学作品)目录 |
(6)阶级与性别话语改写下的教堂空间——1940年前后延安文学中的教堂书写(论文提纲范文)
一、从“小观园”到阶级空间:“鲁艺”的空间意蕴 |
(一)教堂与1940年前后“生长”中的鲁艺 |
(二)阶级空间:鲁艺师生笔下的教堂 |
二、性别视角下的天主教堂 |
(一)教堂的呈现方式:逐渐消失的美丽风景 |
(二)“到教堂去”的模式与失效的教堂空间 |
三、余论 |
四、《风景谈》结构艺术刍议(论文参考文献)
- [1]星月合璧,相映生辉——《风景谈》与《白杨礼赞》比较赏析[J]. 刘国文,金乃茹.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8(01)
- [2]《文艺阵地》散文研究[D]. 郭大章. 西南大学, 2019(12)
- [3]“茅盾与延安”研究的历史回顾[A]. 问宇星. 《茅盾研究》第14辑——新世纪茅盾研究论文集, 2014
- [4]浅析《风景谈》的和谐之美[J]. 陈桂良. 名作欣赏, 2006(08)
- [5]文眼导读法探究[J]. 金海侠. 淮北煤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8(Z1)
- [6]阶级与性别话语改写下的教堂空间——1940年前后延安文学中的教堂书写[J]. 危明星. 文艺理论与批评, 2019(06)
- [7]茅盾抒情散文的诗意美浅探[J]. 张启东.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4(02)
- [8]《风景谈》写作艺术浅论[J]. 李喜仁. 语文知识, 2002(02)
- [9]在个体与时代之间——试论卞之琳的战时写作[J]. 李超宇. 现代中文学刊, 2019(01)
- [10]延安礼赞——读茅盾的散文《风景谈》[J]. 叶子铭. 语文学习, 197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