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中国启航21世纪

1998年,中国启航21世纪

一、1998,中国向二十一世纪起航(论文文献综述)

李静美[1](2018)在《农村小学教师定向培养研究 ——以湖南省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农村教师补充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稳定性差,亟需建立能使优秀人才“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有发展”的农村教师补充渠道。湖南省于2006年探索实施的农村小学教师定向培养计划,获得良好的实践反响。有人说,“中师又回来了”。那么,在不同于中师所处时代环境下,定向培养作为农村小学教师的重要补充渠道何以可行?它是如何实现“有人读”且使毕业生“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其背后的发生逻辑是什么?目前,学术界对此研究较少,且偏重对实施经验、人才培养等的描述性研究,学理分析不足,难以回答上述问题。为此,本研究采取“回溯历史、关照背景、诉诸理论”三维取向,以湖南省为个案,基于嵌入型个案研究设计,综合使用个案研究、调查研究和文献研究,采用并行混合方法设计,对当前社会环境下农村教师定向培养何以可行(何以产生、何以有效等)进行了研究。本研究以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和社会学制度主义理论为原型,加入制度环境稳定性变量,构建了新的制度变迁解释模式,认为农村教师定向培养政策的产生与中等师范教育的取消有内在联系,定向培养政策产生主要是效率机制在起作用。在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初期,取消中等师范教育主要是合法性机制作用的结果,取消中师不仅是师范教育中专学历层次的消失,更是中师培养模式与制度优势的隐没,由此导致一些农村学校失去稳定和高质量的师资来源,师资短缺和质量下滑问题日益突出。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环境趋于稳定,组织微环境较为积极背景下,效率机制成为制度变迁的主要动力,而定向培养之所以被认为是有效率的农村教师培养和补充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是制度变迁过程中路径依赖的结果。基于对经济发展水平和国际经验的分析,定向培养成为中西部地区特别是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水平落后地区未来一段时间内农村教师补充的重要方式具有历史必然性。本研究基于对各主体的调查、运用相关理论,采取“数据呈现效果→资料挖掘原因→理论解释逻辑”的分析理路,在和中等师范教育、现有农村教师补充渠道对比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农村教师定向培养何以有效做出解释。研究发现,定向培养的制度设计与社会现实和客观需求等相契合,由此招收到了次优生源,培养出了高质量的师范生,补充到了有守诺精神的教师,较之其他补充渠道,更好地解决了农村教师“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的问题。就生源吸引来看,尽管时代发生变迁,但定向培养能够吸引到次优生源,在于公费教育切合了农民贫困家庭的生存理性、就业保障符合了农民的回避风险逻辑、职业特性契合了各阶层对子女的职业期望。人才培养质量高,与良好的生源质量、系统的教师教育、适当的考核退出机制息息相关,它抓住了农村小学职前教师教育的关键,增强了培养对农村教育的适应性。就到岗留任保障来看,契约机制是关键,它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中国传统文化相契合;同时本地化机制促动契约的自动履行,由此构成定向培养保障师范生到岗留任的内在逻辑。针对实施中存在的争议或问题,并结合调研中各利益主体的诉求,从政策设计、院校培养、实施保障、外部支持等方面提出优化建议。

仲光亮[2](2015)在《日本江户幕府搜集中国情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江户幕府时期,日本实行锁国政策,构筑了以朝鲜和琉球为“通信之国”、中国和荷兰为“通商之国”的大君外交体制,独立于中国朝贡体制之外。贯穿整个江户时代,日本未与中国建立官方关系。但是,日本江户幕府始终未曾停止对中国的关注。这一颇有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的课题尚未引起学界足够的重视。本文采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借助实证主义史学和情报学的相关理论,对日本江户幕府的中国情报问题作系统性研究。从整体上厘清这一问题,对于江户幕府时期两国间相互认识研究乃至整个中日关系史研究,皆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日本江户幕府搜集中国情报的渠道分为六章。第一章是导论。本章介绍国内外学界对江户幕府中国情报问题的研究现状,提出本文的研究思路。日本学界自上世纪三十年代开始关注江户幕府的海外情报问题,此后数十年间,日本学者的研究工作集中在相关史料的发掘、整理与解说上,众多史料附带解说以史料集的形式得以公刊,以论文形式发表的成果几乎全部是针对荷兰风说书方面的。同世纪八十、九十年代,日本学者开始从多个角度展开对江户幕府海外情报的研究,但研究多集中在幕末的海外情报上,荷兰风说书仍是研究重点。期间,针对中国情报的研究多以个别政治事件为研究对象。进入本世纪后,幕末期仍是被关注的焦点时段,诸藩及平民阶层的海外情报搜集活动成为研究重点。日本学界关注江户幕府海外情报问题较早,但中国情报研究并未受到重视。国内学界对此问题的关注较晚,本世纪十年代之前,对此问题的研究几乎空白,学者们止步于清日贸易史及清史研究时对江户幕府中国情报史料的利用。直至近年,方偶有此问题的研究成果以单篇论文的形式发表出来。江户幕府中国情报问题的研究尚未真正展开。本文对此问题作较为综合性的研究,深入考察江户幕府的中国情报搜集活动,探究其中国情报搜集网络的真实面目,解析其搜集中国情报的动因,并最终揭示江户幕府在中国情报搜集活动中显示出的涉华行为特征。第二章探讨日本江户幕府经由长崎唐船对中国情报的搜集活动。江户幕府时期,每年皆有中国商船(日本称之为“唐船”)赴日贸易。江户幕府实行锁国政策,规定长崎为唯一对外通商口岸,中国商船成为江户幕府中国情报的最主要来源。自明朝灭亡开始,长崎便以唐船风说书的形式向江户幕府递送中国情报,后以“三藩之乱”为契机,逐步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善的唐船风说书制度:中国商船入津后,唐通事登船,向中国商人问询风说,制成“唐船风说书”,长崎奉行审核后,交由飞脚递送江户。唐通事皆具华人血统,这为长崎中国情报搜集机制的正常运转提供了保障。十八世纪中期,东亚局势稳定,唐船风说书制度走向衰落,鸦片战争时期,其作用再度凸显,但随着日本“开国”,唐船风说书最终退出历史舞台。总体来看,长崎唐船情报情报量巨大;是属民间情报性质,情报内容大致准确,但于细节之处常有误报;先入船只的误报时会得到后入船只的更正;情报不受中国官府控制,其中包含官方情报中所不具备的信息;长崎乃幕府直辖地,情报传递速度较快。幕府经由中国商船搜集情报的过程中,尤其是在德川吉宗执政时,通过向商人发放临时贸易信牌、奖励现银的方式,诱使中国商人提供日方所需情报,显示出搜集中国情报的主动性。情报送抵江户后,皆由当值老中负责处理,重要情报一般采用老中合议制进行讨论。经由中国商船源源不断流入的中国情报成为江户幕府及时制定、调整对华政策的重要参考。第三章考察荷兰商船与中国情报的问题。荷兰在东方贸易中实施商业利益压倒一切的贸易政策,这使其成为日本锁国期间唯一获得江户幕府贸易许可的欧洲国家。出于维持乃至独霸与日贸易的目的,日本锁国之初,荷兰驻长崎出岛商馆便应江户幕府命令,开始向日本提供海外基督教徒动向的情报。尔后,荷兰商船逐步成为江户幕府获取包括中国在内的海外情报的重要渠道。十七世纪六十年代中期,长崎已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善的荷兰风说书制度:每逢荷兰商船入津,长崎荷兰通词登船收取巴达维亚殖民政府寄发给出岛商馆长的海外情报备忘,交予长崎奉行开封查验后,持之前往荷兰商馆,协同荷兰商馆长制成“荷兰风说书”,长崎奉行审核后交由飞脚递送江户。十八世纪前的荷兰风说书中,时常出现台湾郑氏、清朝对外关系、清朝内情方面的情报。有关清朝内情方面,唐船风说书中不曾出现的中国基督教情报是重点。随着中荷关系的稳定,十八世纪后的荷兰风说书中中国情报渐少。鸦片战争爆发后,荷兰商馆除按例提交荷兰风说书外,同时另就鸦片战争之事提交一份描述更为详细的“荷兰别段风说书”。整体来看,由于每年赴日荷兰商船数量较少,且荷兰在中荷交往中唯重商贸,故日本江户幕府由此获取的中国情报量较小;因中荷两国大部分时间内不存在根本性冲突,荷兰船的中国情报基本准确,但情报是属官方性质,经过荷兰人筛选,西方殖民者立场明显;风说书传递速度较唐船风说书更快。第四章研究对马藩经由朝鲜搜集中国情报的问题。江户幕府时期,朝鲜除作为中国明清王朝朝贡体制的成员外,亦被江户幕府纳入在日本大君外交体制中。对马藩藩主宗氏凭借在恢复日朝通交过程中的重大作用,得以家业的形式承担两国间外交事务。清朝征服朝鲜的情报即因此经由对马流入江户幕府。清朝入主中原后,朝鲜利用燕行使出使北京等机会获取清朝信息,而对马藩则为显示其在日朝通交中的重要地位,积极应幕府要求经由朝鲜搜集中国情报。对马藩搜集中国情报的方式有二:一是通过釜山倭馆秘密搜集;二是施压朝鲜,索取朝鲜官方通报。“壬辰倭乱”后,朝鲜对日本始终心存警惕,对其实行情报封锁,萨摩藩获取的中国情报总量较小。朝鲜获取的中国情报质量本就参差不齐,流入倭馆的过程中不免受到歪曲,而朝鲜官方提供情报时亦往往刻意隐瞒,萨摩藩入手的情报总体来看质量不高,存在严重误报的情况。对马藩的情报机关不在幕府直接管辖之下,情报在对马藩至江户问的传播速度较慢。但是,源自朝鲜的情报皆来自中国北方地区,具有北方情报的优势。尽管存在诸多不足,对于实行锁国政策的日本江户幕府而言,萨摩藩仍可谓是其重要的中国情报源之一。第五章探讨萨摩藩经由琉球王国搜集中国情报的问题。江户幕府时期,琉球同时被纳入在中国朝贡体制和日本大君外交体制中,处于中日两属的地位。萨摩藩藩主岛津氏因征服琉球之功赢得了在日本国内对琉球的专有支配权。在萨摩藩全面监控之下,琉球不但将中琉交往之事一一通报萨摩藩,而且在赴华朝贡使团归国后,定会派遣耳目官前往萨摩藩复命,并报告滞留中国期间的所见所闻。萨摩藩定期自琉球获取中国情报,并将其中重要事项以书面形式奏报江户幕府知晓。萨摩藩获得的中国情报量不大,但是,其情报皆源自琉球人在中国的亲历亲闻,准确度颇高。另一方面,受琉球朝贡周期的制约,加之琉球船只常受季风影响无法将情报按期送往萨摩藩,且情报在萨摩藩亦时常遭到延滞,故该藩中国情报周期较长,情报传播速度缓慢。时效性问题是该渠道情报的最大弱点。尽管如此,其中国情报仍因现地性和颇高的准确度而受到幕府的重视,幕府亦多次命令萨摩藩或直接通过琉球赴日使团,专门进行有关中琉关系、清朝内情方面的情报搜集活动。第六章是结论部分。江户幕府时期,日本深受“华夷思想”影响,鄙视清朝,未与中国建立官方关系,却在长崎、对马藩、萨摩藩三地设置情报搜集点,经由中国商船、荷兰商船、朝鲜、琉球王国四条渠道搜集中国情报。其中,唐船渠道最为重要,其他三条渠道的情报各具优势,皆对唐船情报起到了补充的作用。在此较为完善的中国情报搜集网络之下,江户幕府获取的中国情报种类多样,既有原始情报,又有风说情报,既有文字情报,又有实物情报,情报内容覆盖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领域。锁国政策决定了江户幕府的中国情报搜集方式在整体上是被动的,但其在搜集中国情报活动中显示出较高的主动性。日本江户幕府如此重视中国情报,原因主要可分如下四点:其一,江户幕府视清朝为政治上的重要对手,担心清朝颠覆其精心构建的“日本型华夷秩序”;其二,日本紧邻中国,担心清朝会像蒙古一样危及自国安全,害怕中日两属的琉球问题引发两国间的武力冲突而使自国陷入危险的境地;其三,清朝是日本江户幕府对外贸易中最重要的伙伴;其四,收集相关情报以为发展经济、改革幕政之参考。较为完善的中国情报搜集网络,加之较为成熟的情报处理机制,成为江户幕府及时制定、调整对中政策的保障。江户幕府一方面鄙视清朝,另一方面却又重视清朝。表面上似乎很矛盾,但鄙视清朝是从文化心态层面出发的,重视清朝是从现实层面出发的。这种看似矛盾性的对华观,正是日本江户幕府的涉华行为特征。

冯志阳[3](2012)在《庚子救援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光绪庚子辛丑年间,先是义和团短暂地占据京津地区,后是八国联军对于京城将近一年的占领与统治(对天津的战时统治更是长达两年)。由于变起仓猝,东南各省官绅商民在京津者,大部分来不及出逃而置身于北方混乱秩序的险境之中。与此同时,远在上海的部分东南绅商起而呼吁,号召东南各省官绅商民合力救援被困于京津地区的东南人士这是一次规模庞大的救援行动。当时的朝廷重臣与疆吏领袖,如李鸿章、奕匡、张之洞、刘坤一、袁世凯等均参与其中。救援行动中最重要的两个救援组织救济善会与东南济急善会(前身是济急善局)可以说是直接秉承时任全权大臣李鸿章的意旨而设立。盛宣怀作为东南济急善会的主要负责人,以李鸿章的名义向“各省督抚河漕提镇藩臬运道”发电呼吁“设法劝助各省同志”,并得到各省督抚的积极响应。这一事实表明,庚子救援的动员规模事实上是超越了东南各省的范围,直接面向全国。从救援效果来看,仅救济善会“由直北渡回南者计七千余人”,而将被难官商士民救援回南不过是庚子救援行动的成果之一。随着京城秩序的逐渐恢复,许多京官并不愿意渡海回南,因此在朝廷俸禄尚无法指望的庚子秋冬之季,留守京城的京官们主要依靠东南济急善会通过各种方式筹汇至京的款项度日,据李鸿章奏稿言,东南济急善会“先后汇款至五十余万两”。此外,救济善会与东南济急善会还在京津地区开办平粜局、施衣“数万套”、“掩埋白骨几万千”、“米面医药不计其数”。本文主要通过《申报》、《中外日报》、《新闻报》等报刊资料,与陆树藩的《救济日记》及相当于救济善会征信录的《救济文牍》,同时还有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七《义和团运动》和上海图书馆所藏“盛档”之未刊部分,对庚子救援行动的缘起、组织、过程、结果以及影响等进行了详细叙述与探讨,比较完整地呈现了庚子救援行动的全貌。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庚子年南北对立的形成与19世纪中外贸易的南北差异有重大关系。以丝茶为主的出口格局使得从对外贸易中获利的主要是东南各省,因为丝茶产区主要集中于东南。近代化的西洋器物如轮船、电报等进一步加剧了南北之间的利益分化,东南因而更容易接受西洋器物与文明,北省反之。久而久之,南与北,新与旧,俨然对立。进一步探讨,可以发现庚子救援虽然是以“东南官绅商民合力筹办”的形象面世,但本质上仍是以乡谊为基础的救援行动,李鸿章称之为“造端于各人各家亲友之相赈,扩充为同省同旗官民之普济”。庚子救援让以往潜而不彰的“省籍”意识浮出水面,成为清末新政时期“省界”意识勃发的前奏,而正是“省界”意识深刻影响了新政时期的社会和政局,并最终改变了历史。

王杨红[4](2018)在《从朝贡到早期订约交涉:中—暹关系的变迁(1782-1914)》文中指出1782-1914年是中—暹关系由传统朝贡体制向近现代外交变迁的时期。对这一转变历程的研究,不仅是深刻明晰、探讨两国关系的需要,还是抚今追古,继往开来,为当下两国乃至中国—东南亚关系提供借鉴的应有之义。1782年曼谷王朝建立后,拉玛一世不断遣使清廷,使中—暹传统朝贡关系得以延续并不断发展。此后直至鸦片战争前,拉玛二世、三世先后遵照执行,努力维持朝贡关系,不曾更易。但鸦片战争后,两国朝贡关系面临变局,开始疏离、中衰。1853年6月使团遇劫事件后不及两年,包令条约签订,暹罗被西方列强敲开大门,而蒙固王对中—暹关系的看法亦有所转变,两国朝贡关系就此中断。对于1862-1888年广东、福建地方官的数次催贡,暹廷均采取模棱两可的拖延策略,为此甚至提出并坚持改道天津进贡的建议。但这一路线与传统朝贡体例不符,为清廷所拒绝。至1893年,在北榄事变的催化下,清廷以承认暹罗独立的方式,终结了两国的朝贡关系。两国朝贡关系中断后,订约设领之议亦在中国萌芽、成形。受1906年那空猜西亲王访华影响,基于彼此互为独立国的中—暹订约呼声开始高涨,其目的在于保护华人。1907年杨士琦访暹拉开了中—暹订约交涉的序幕。杨氏返国后,1908年两国驻法公使开始交涉订约事宜。但双方在华人问题上针锋相对,清廷欲设领保护华人,暹廷却认为华人乃本国国民,无需中国保护,订约交涉遂陷入僵局。1909年3月28日,清廷颁布以血统主义为原则的国籍法;1913年4月10日,暹廷颁布同时采用血统主义与出生地主义的国籍法,与中国国籍法存在根本差异。这使得暹罗华人“双重国籍”问题明朗化。1910年曼谷华人罢工、1910-1913年暹罗中华总商会申请立案,均让暹罗政府意识到中国势力介入的可怕。1914年拉玛六世所着《东方犹太》的问世,则意味着暹罗政府强力管理、同化华人的肇始。“华人问题”自此成为两国订约交涉的焦点和痼疾所在。

曲晓燕[5](2020)在《近代日本人游记中的山东认识(1871-1931)》文中研究表明域外新史料的挖掘与利用是近年来学界倡导的“从周边看中国”的研究前提,有助于更加全面地审视本土形象。本文以日本人的山东游记为中心,考察在近代中日关系巨变的时代背景下,日本的山东认识及其演变,探讨其对本国殖民侵略山东地区的“知”与“行”,进而分析其对日本对华政策的影响,可谓是从“异域之眼”观察中国的一个典型个案。山东半岛因与日本、朝鲜半岛隔海相望,自古以来便在中日关系史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早在唐代中期,日僧圆仁在《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的山东书写便在日本人的历史记忆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儒家典籍等中国古典作品在日本的传播使得孔孟之乡、贤人辈出的齐鲁之地在日本广为人知;而江户时期以山东为舞台的《水浒传》等白话小说的流行,为山东地域形象抹上了“侠气”与“匪气”并举的色彩。19世纪中期,随着西力东渐,中日关系逆转,日本由中国文明的崇拜者、模仿者一变而成为中国的觊觎者、侵略者。甲午战前日本人在山东进行局部调查,以沿海地区为中心重点搜集军事情报;德国占领青岛后日本对山东兴趣骤增,大力开展工商调查;而日本取代德国后,则对山东进行了地毯式调查;归还山东主权后,日本仍然关注山东问题,持续对山东资源、胶济铁路、重点城市等进行详细调查。近代日本人不仅通过书写泰山,缅怀与追寻古典中国诗意;同时也从对“他者”衰败景象的过度描写中,确立了其文明进步的自我形象。曲阜从“朝圣地”逐渐演变为日本人游历山东必游的“观光地”;对孔孟思想衰颓形象的书写也罢,对“今其道,独传我国”的自鸣得意也罢,丑化与赞美殊途共归,其背后仍是日本近世以来“自中心化”的思想潜流。当然,在这些观察者眼中,孔孟之乡的人情风俗尚可,地方性色彩明显,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保守性、落后性,如注重贞节、乐于围观、聚众赌博等一些陈规陋习,屡遭日本人诟病。而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以及西方基督教的渗透,也推动了西学之风的蔓延。德国租借胶州湾后,日本逐渐对山东资源产生兴趣,受李希霍芬相关学说影响,山东“贫瘠说”开始褪色。占领青岛后,日本对山东“富源”展开大规模实地调查,倡导“山东富饶说”。东亚同文书院学生持续对煤矿、劳动力、棉花、花生等山东资源进行调查,报告书中不乏政策性建议,以服务于日本对山东资源掠夺的需要。日本极为关注山东的外国经济势力,德、英等欧美各国在山东的经营与扩张是日本工商资本学习的对象,又是其竞争对手。近代日本人游历者敏锐地观察到芝罘、运河及小清河流域城镇的衰落,将调查重点放在胶济铁路及其沿线城市,并极力宣扬其重要性。19世纪七八十年代,“政体尚存,兵备仍张”乃是对当时山东政治认识的高度概括,表明日本对山东军事力量尚存畏惧,这与日本国内兴起的“中国军事威胁论”互为表里。甲午战后,日本人多以蔑视和鄙夷的目光看待山东军备和士兵,认为中国军警没有维持社会秩序的能力。山东地方官僚在日本人游记中多以“老好人”形象登场,留日官僚多对日本人较为友善,但却未必都是亲日派。日本游历者对德国经营的“模范殖民地”青岛充满憧憬与赞美之情,视之为“槐树乡”“东方乐园”。随着日本对山东侵略加深,山东人民对日感情日益恶化,“济南惨案”将山东反日运动推向高潮,但大多日本人却未意识到中国民众的觉醒。近代日本凭借地缘优势,较早对山东开展以“学术调查”、教育渗透、宗教渗透等为形式的文化侵略。且以日军强大武力为后盾,对山东藏于民间与地下的资源进行掠夺以攫取巨额利润,凭借“殖民进步说”的强盗逻辑不断在山东扩张利权。为助力日本在山东的殖民扩张,这些游历者以强烈的“国民使命感”收集情报,为殖民山东献计献策,大力鼓吹殖民有理有利,在狂热的扩张潮中能保持冷静思考者则凤毛麟角。自近代中日正式建交到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短短六十年里,近代日本人对山东的调查,在范围上经历了从“点”到“面”,从沿海到内陆的过程;内容的侧重点从军事、经贸扩展到德国的殖民经营以及山东的“富源”;在调查方式手段上,迅速地实现了从道听途说、引用二手资料到实地调查的转变;调查者包括谍报人员、学者文人、学生、政治家,实业家、宗教家等,他们对近代山东的书写和认识,可谓反映了近代日本山东认识的最大公约数。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与日本自身实力的增强,日本的山东认识影响着近代日本对山东“知行”的选择,且具矛盾性与双重性,其文明取向和反文明取向的转换,暴露了近代日本国家形成和对外扩张过程中的矛盾与悖论,充满机会主义与实力至上主义的功利色彩。近代日本山东认识具有“虚实”相兼的特点,既有客观反映山东历史事实的一面,也有夸大失实的一面。此外,近代日本并未从一开始就视山东为“停滞中国”的一部分,但其山东认识亦处在日本近世以来“去中心化”与“自中心化”的延长线上。

李霞[6](2019)在《砥砺前行:一位民办幼儿园园长办园历程的叙事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民办幼儿园蓬勃发展起来,成为我国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入园难”的现实困境。然而,当前民办幼儿园的质量依然层次不齐,甚至常会因为资金、管理、师资等问题,最终选择默默退出幼教舞台。园长,是幼儿园发展的引路人,其办园观念与举措直接影响着园所的未来发展状况,对民办幼儿园而言,园长的作用更是不言而喻。本研究将云南省昆明市Y幼儿园的W园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叙事研究的方法,并辅以访谈法、文献法,以时间为线索,借助故事的形式立体展现这位民办幼儿园园长十五载的办园历程。围绕“办园历程”这一主题,研究分别从W园长的成长背景、幼儿园的建立阶段、发展阶段以及完善阶段这四个时期进行阐述。首先,通过回溯W园长的成长背景,展现她与教育结下的不解之缘,诠释其踏上办园之路的原因;其次,在建园阶段,主要讲述W园长在园所的取名与招生、教师队伍的组建与培训、课程的探索与开设等方面的举措,以及在建园两年后遭遇的重大危机,引发她对办园价值的思忖;再次,在园所发展阶段,W园长暂时结束了三年的幼儿教育事业,在复盘思考的基础上重新出发,再次踏上办园之路,并在管理结构、办园理念、保教体系等方面实现了新的飞跃;最后,在幼儿园迈入发展正轨后,W园长仍未停下完善的步伐,通过改进幼儿园的管理、师资、课程等方面工作,进一步稳固园所管理与教育的根基。通过分阶段回溯、反思与讨论园所的创建、发展直至完善这一系列办园历程,逐步走近W园长的个体经验世界,并在此基础上综合分析Y幼儿园走的更稳、更深和更远的背后,W园长始终秉持的初心与举措,进而凝练出她独到的办园智慧,以期为其他民办幼儿园园长提供借鉴。

刘登攀[7](2019)在《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研究》文中认为十八大以来,中国对外开放发生了重大战略转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背景下,“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是怎样的、新时代中国怎样对外开放”成为亟需回答的时代命题。本文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方法、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进行研究,梳理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理论论述、分析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总体态势、总结了其主要特征,并进而研究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条件,最后提出了新时代对外开放的战略策略,从而尝试回答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是怎样的、新时代中国怎样对外开放”这一时代命题。全文共包括导论、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其中导论部分包括研究述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等,正文包括五章。第一章着重从理论层面回答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是怎样的、新时代中国怎样对外开放”这一时代命题。首先通过对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内涵的界定,明确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与以前对外开放的区别;其次通过对党的十八大之前对外开放理论的梳理,为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理论找到理论渊源,也更好弄清其与新时代对外开放思想的区别;第三则通过对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系统总结和分析,为弄清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的转变找到理论基础;第四通过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理论论述的梳理,将其主要归结为开放方向、开放原则、开放路径、开放价值导向、开放与新发展理念、开放与国内治理、开放与世界治理等几个方面。第二章、第三章重点从实践层面系统回答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是怎样的”这一历史命题。第二章主要阐述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总体态势,从总体上、从形式上把握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整体面貌。通过对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主要实践的分析,也即对自由贸易区战略、“一带一路”倡议、服务业扩大开放、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人民币国际化等对外开放战略措施的分析,总结出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是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的生成,其基本内涵包括对标国际一流标准的全方位产业开放格局、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地理开放格局、“引进来”“走出去”的双向投资开放格局、美元与人民币协同互补的货币开放格局、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并重的地缘开放格局、多边区域双边兼顾的贸易开放格局。第三章通过国内与国际、历史与现实相比较的方法总结出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所呈现出的独特特征,从关键角度、从实质意义上把握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理解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与其他对外开放区别,认清其在中国和世界对外开放史上的历史地位。其主要特征包括在治理方式上所呈现出的治理特征,在中国2000多年对外开放史上所呈现出的历史特征,在全球化500年历史上所呈现出的对于推动新一轮全球化发展的全球化特征,在中国和世界对外开放史上的比较中所呈现出的不同的价值导向特征。论文的第四章和第五章重点从实践层面回答了“新时代中国怎样对外开放”这一历史命题。第四章系统分析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内外部条件,即中国内部所拥有的优势和劣势,外部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从内部来看,中国自身所拥有的对外开放优势主要包括庞大内部市场规模优势、又快又好的经济发展态势、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大幅提高的科技实力、稳定的宏观发展环境等五方面。中国对外开放的劣势主要包括高水平开放所需经济基础还不牢固、营商环境落后于世界一流水平、海外权益保护机制和能力处于起步阶段、科技创新水平与强国相比差距较大、落入中等收入陷阱风险增加、资源安全问题不容忽视。从外部来看,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所面临的机遇主要包括面向发展中国家,抓住产能合作和基础设施建设机遇;面向发达国家,抓住承接服务产业国际转移机遇;面向新科技革命,抢抓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机遇;面向全球治理,抓住世界经济治理地位提升机遇。中国面临的外部挑战主要包括价值链高低两端的挑战、全球经济治理上的挑战、中美“修昔底德陷阱”的挑战、政治安全等复杂风险的挑战、部分发达国家对中国发展模式不认同的挑战。第五章提出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战略策略。通过对新时代对外开放实践和理论的总结,提出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策略的依据,并提出了核心战略、保障战略、对美战略、安全战略等四大战略。核心战略是打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打造中国引领世界发展的竞争力:其目标是塑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其基础是庞大市场和优质产能,其动力是抓住新科技革命机遇、占据价值链顶端,其主体是培育一批世界级跨国公司,其路径是“一体两翼”的建构途径,其保障是完善构建全球价值链的保障体系。保障战略是创造有利于实现核心战略的内外发展环境,具体包括:营造有利的内部发展环境即国内宏观环境保障,完善海外权益保护机制体系即海外权益保护保障,构建有利外部制度环境即国际治理体系保障。对美战略是中美开展全面战略合作,跨越修昔底德陷阱。安全战略是守住经济安全底线,具体包括:坚持渐进式开放,降低开放发展风险;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国家金融安全;建立资源安全体系,确保国家资源安全;完善外国投资安全审查机制,保护国家经济安全。文章的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了总结。结语的第一部分强调了中国对外开放战略转型的总体原因。结语的第二部分进一步明确了论文第一章主要从理论层面回答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是怎样的、新时代中国怎样对外开放”这一时代命题,第二章到第五章主要从实践层面回答“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是怎样的、新时代中国怎样对外开放”,其中第二章和第三章主要回答前一个问题,第四章和第五章则着重回答了后一个问题。结语的第三部分简明总结了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赵立人[8](2010)在《论十三行的起源》文中认为屈大均1650年为僧,法号今种,1662年还俗。《澳门记略》收录释今种的诗作多首。这组诗记录屈氏1662年由广州航行至澳门途中,及逗留澳门期间的见闻和感慨,由此可判断屈大均《广州竹枝词》所述"洋船争出是官商……银钱堆满十三行"所记为康熙元年(1662)事。故十三行之出现,远早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清政府设立粤海关开海贸易。梁廷枬《粤海关志》、裴化行《天主教十六世纪在华传教志》均可为佐证。《广东新语》又记是时经营外贸之"官商"为"揽头",两者应属同一性质,惟"揽头"所指为商人,而"十三行"所指为商号。明代史料涉及"揽头"者不少,亦可为佐证。

马平平[9](2019)在《明清小说与英国近代小说海洋意象比较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海洋文化研究方兴未艾,与之相应,文学世界中的海洋意象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学界关注。中英小说中都不乏书写海洋的佳作,较之于英国小说的长篇宏制,中国小说有着自己的文本形态,比如它的笔记体性、碎片体性、寓言体性、志怪体性,等等。文本形式虽有差异,但是中英有关海洋书写的小说都蕴含了丰富的海洋意象,反映了海洋在在不同民族文学中的文化内涵、深层意蕴以及海洋对于人类生存的意义和价值。中英小说及其海洋创作的发展与历史的发展并不同步,中国小说及其海洋创作是在明清阶段进入繁荣发展时期,而英国小说在文艺复兴至17世纪仍处于发端阶段,其海洋书写也并不繁盛,小说及海洋创作的巅峰发展时期要晚至处于近代的18、19世纪。明清涉及海洋主题的小说既有诸如《西游记》《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后文简称《西洋记》)、《天妃娘妈传》《八仙出处东游记》(后文简称《东游记》)、《戚南塘剿平倭寇志传》《林兰香》《台湾外志》《希夷梦》《海游记》《镜花缘》等长篇小说,又有诸如《剪灯新话》《情史》《喻世明言》《型世言》《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连城璧》《觚剩续编》《聊斋志异》《子不语》《续子不语》《谐铎》《耳食录》《挑灯新录》《夜雨秋灯录》《淞隐漫录》《淞滨琐话》等短篇小说。明清时期航海事业和海洋贸易的发展尤其是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极大地促进了海洋叙事文学的发展,因此上述小说尤其是多部长篇小说虽然在明清时期三教归一的文化背景下,神魔斗法气息很浓,但是却蕴含浓郁的海洋气息和丰富的海洋意象。英国18、19世纪也涌现一批有代表性的海洋书写佳作,比如《鲁滨逊漂流记》(Robinson Crusoe)、《格列佛游记》(Gulliver’s Travels)、《蓝登传》(The Adveodntures of Rerick Random)、《曼斯菲尔德庄园》(Mansfield Park)、《董贝父子》(Dombey and Son)、《西尔维亚的两个恋人》(Sylvia’s Lovers)、《珊瑚岛》(The CoralIsland)、《金银岛》(Treasure Island)、《吉姆爷》(Lord Jim)等。本文聚焦中国明清阶段和英国18、19世纪即中英海洋创作繁盛时期小说中的海洋意象,在界定海洋意象的基础上,全面梳理中国和英国小说中的海洋意象,并对它们进行功能上的分类。明清小说中的海洋意象以海神想象、海岛仙话想象、岛人想象、海上航行、航海事业、海洋财富、海权和海防意识以及海外诸国想象等为主。通过梳理可见,以农耕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华夏文明传统带来的遥望海洋的视角深深地影响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中的海洋想象。从明代到清代,随着人们的海上活动更加活跃,参与海洋文学创作的人群迅速增加,小说中的海洋想象经历了发展变化:从居于海中的各路海神和仙人描写到海上的各类精怪野人描写,从海岛风物的仙话描写到更加世俗化的描写,从海神拥有的奇珍异宝描写到海洋蕴藏的珍宝描写,等等。但是这些海洋想象仍是将神、魔和海洋相结合,以“变异海洋”为主。当然,随着清代尤其是清晚期人们对外部世界越来越清醒的认识,小说中的海上风暴、海岛居民、海洋经济以及海防事业发展等都有了更加“身行”性(即参与性和现实性)的发展趋向。英国18、19世纪小说中的海洋意象也主要以海上航行、航海事业发展、海洋贸易、海洋经济、海岛生存、海军形象、海盗形象以及海外国度等为主。在古希腊海洋文明、海洋岛国环境和地理大发现后英国国家海洋力量及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下,无论是航海动机、航行中所遭遇各种危险、航海的专业技能,还是荒岛求生、海洋贸易、海洋捕鲸等,都更以崇力、求真、求知、开拓、探索为特征。海岛生存、海军形象、水手形象及海盗形象的发展和变化体现了英国不同时代的精神要求。海洋力量崛起、资本主义发展初期,英国追求资本的原始积累和对海洋的探索、开拓及征服;建立海上霸权、控制海上贸易时期,英国人的海岛生存、海岛探险体现了由“斗海”向“亲海”的变化;19世纪末,英国资本主义发展遭遇危机、逐渐丧失贸易垄断地位,英国航海活动缺少了本该有的激情和活力,也缺失了目的和方向。英国现代化进程中这些社会现实的变化与发展体现了英国人追求文明和秩序的阶段性差异。本着异质文化平等对话与沟通互补的立场和原则,本文试图从海神想象、海洋获利方式、海上航行、海上力量生存伦理以及海外异国想象等方面比较中英小说中的海洋意象,探寻不同文化中的海洋意象在文学文本中呈现方式上的异同,并综合中西哲学、文化、历史等多维视角,解释中西海洋意象异同的成因,实现由浅层次异同比较到深层次文化探源的跃进。论文通过对比显示,中西方传统文化“天人合一”和“天人相分”的对立观点造成了中英小说海洋意象的呈现差异。以向内聚敛为特征的中国传统文化更加强调通过内在心性的修养和现实的经世致用来追求“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这种“重道轻器”思想决定了中国小说中的海洋想象不以探究自然、战胜自然为最终目的,而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中国文化主流强调入世观念,大多数中国文人的理想是达则兼济天下,积极关注社会人生,但是当理想受挫,转而独善其身的时候,海洋往往成为中国文人寻求解脱的心灵寄托。所以在传统中国文人的作品中,海洋寄托着很多审美想象,成为中国文人寄怀抒情的载体,而不是探究如何通过掌握“真知”来探索海洋、战胜海洋。文人与海洋,充满天人合一的精神意蕴;而西方文化源于古希腊海洋文明,从根源上就埋下了“天人相分”、“征服自然”观念的理性“种子”。与中国文化的内在聚敛相反,西方文化的发展以扬弃为特征,融入了希腊、罗马和基督教的文化因素,强调融合更新、向外超越,突出对人性的尊重、对知识的追求,认为理智能力是人类心灵的根本特征。这种文化有对功利的向往,同时也有对现实的批判。因之,英国小说中海洋意象的呈现更加突出人和海洋的对立,强调人如何通过掌握科学知识来探索海洋、征服海洋,以实现开拓疆土、侵略扩张、发财致富的梦想。中国的海神尤其是四海龙王和妈祖在履行维护海上安全的职责时有一定的海权意识,但他们并不好战、不好侵略,亦没有霸权意识,而海神波塞冬则虚荣好战、睚眦必报,体现了侵略者扩张和掠夺的野心。中国小说中的海洋贸易具有机遇性、偶然性、异化性和小农经济的特点,而英国小说中的主人公们参与航海的姿态更加积极、主动,海洋经济和海洋贸易活动也充满现实性、目的性、掠夺性和殖民性。中国小说中海岛的神秘、超脱意境和仙话的海洋、航海描写为天人合一思想的价值实践找到了最佳的现实渠道;而英国小说更加善于真实地描写海上航行和海上冒险,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主人公们努力去了解并驾驭自然,不断与自然抗争。中国小说中,海外诸国被看作中华帝国陆疆的延伸,表达了“以夏变夷”、秉承传统的大一统思想,小说作者们的海外诸国遐想不会超出封建道德准则的范围;而在英国小说中,主人公对海外国家的了解是通过他们不断探知、不断学习、不断思考和反省来实现的。在象征国家海洋力量的军舰上,个体生命价值观亦分别体现了中西伦理思想的差异。中国小说中,为了应对海上妖怪的威胁,个体须服从整理利益的价值观决定了遭遇危机之时,个体只能以牺牲生命为代价保全船队安全;而西方近代伦理学虽注重整体中的个人本位,但海上生活的艰辛、战争的残酷以及对外贸易利益和战争利益的追求导致了海洋和内陆价值观的冲突,因此在英国小说中,个体的身体和生命只能遭到无情的伤害和轻视。本文打破以往相关研究局部、零碎和孤立的局面,从宏观到微观对中英小说中的海洋意象进行系统梳理和对比研究,探究海洋发展是如何以文人心态意绪为中介向艺术思维渗透,海洋意象又如何同哲学、宗教、民俗等文学的相关领域发生联系,从而更准确地认识中英小说海洋精神的共性特点和个性特点。海洋意象研究既可加强我们对不同文化影响下的中英海洋文明发展历程的了解,又有助于揭示中国古代文学叙事中的海洋具有独特的诗学和文化价值。中国既是海洋大国,也是海洋文学大国,海洋的影响与海洋精神已经深深根植于中国的历史文化土壤和文学之中。同时,本文的研究对于提高我国国民的海洋意识和海权意识有重要现实意义,通过结合中国和英国海洋题材文学作品中蕴含的审美资源,可为我国民族文化自信的重新构建提供话语和审美资源。

宋丹[10](2015)在《《红楼梦》日译本研究(1892-2015)》文中指出自1892年森槐南的《红楼梦序词》发表,至2015年锦埜文的《红楼梦故事》的出版,日本的《红楼梦》翻译已经走过了123年的历程。在这123年间,共产生了38种日译本,其中含摘译本12种、编译本12种、全译本10种、节译本3种、转译本1种。这38种日译本正是本文的研究对象。笔者利用赴日交换留学的机会,竭尽所能地完成了日译本和相关文献的搜集工作。在此基础上,分为明治、大正、昭和前期、昭和后期、平成五个时段,对38种译本进行了逐一分析与研究,并对由这些译本共同组成的《红楼梦》日译体系的整体特征作了综合考察。本文共七章。第一章是绪论,包含选题目的与选题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二章至第七章是论文的主体部分。第二章“浅尝辄止——明治时代的《红楼梦》翻译”考察了5种摘译本,分别出自森槐南、岛崎藤村、笹川临风、长井金风、宫崎来城之手。本章重点放在揭开百年红楼日译大幕的森槐南和岛崎藤村这两位译者“一汉一和”的两篇摘译上,详细考察了他们各自的翻译背景、考证了他们使用的底本、探讨了他们的翻译目的、分析了他们的译文文体与翻译风格,并探讨了这两篇译文的翻译意义。第三章“方兴未艾——大正时代的《红楼梦》翻译”考察了6种译本,分别是岸春风楼的节译本,盐谷温、井上红梅、宫原民平各自的摘译本,平冈龙城、幸田露伴合译的前八十回全译本(即国译本)及太宰卫门的编译本。本章的主角是国译本,笔者重点论述了两位译者的分工、只全译前八十回的缘故、训读体和口语体并存的双重文体、被中国红学界忽视的幸田露伴对《红楼梦》的创见,以及该译本对后来译本所产生的深远影响这几大问题。第四章“战时受阻——昭和前期的《红楼梦》翻译”考察了4种摘译本,分别由野崎骏平、永井荷风、神谷衡平、近藤昌翻译。本章的研究重点是为昭和前期昏暗的《红楼梦》翻译增添一抹亮色的永井荷风的《秋窗风雨夕》译文。笔者重点探讨了荷风的父辈与《红楼梦》的渊源、荷风本人与《红楼梦》的接触、其在小说《濹东绮谭》中引用的《秋窗风雨夕》和翻译该诗时用到的底本、译文采用的和歌七五调文体等问题。第五章“异彩纷呈——昭和后期的《红楼梦》翻译”占据了本文大量的篇幅,因为该章涉及的译本多达17种。其中含出自松枝茂夫(2种)、伊藤漱平(4种)、饭塚朗之手的全译本7种、出自陈德盛、大高岩、石原岩彻、松枝茂夫(2种)、君岛久子、立间祥介、饭塚朗笔下的编译本8种,以及富士正晴、武部利男的节译本和佐藤亮一的转译本各1种。在如此众多的译本中,笔者的研究重心集中在两大方面。首先是松枝茂夫、伊藤漱平、饭塚朗三位译者的百二十回全译本。笔者从以下四个方向着手研究了他们的译本:第一,考察了三位译者的翻译历程、他们对《红楼梦》的研究以及他们各自的人生经历、性格特征与知识背景;第二,他们各不相同的底本选择模式受到的主客观因素的影响;第三,他们各自迥异的韵文和散文翻译文体及在这种文体下呈现的各有千秋的翻译风格;第四,他们对先译和自身的沿袭与超越。其次是佐藤亮一据林语堂英文编译原稿用日文转译《红楼梦》一事。笔者在日本找到了备受学界关注的林语堂英译原稿,详细介绍与分析了这份原稿的篇章结构、采用底本、编译特色等,揭示了佐藤亮一日文转译本在篇章结构和翻译处理等方面与林译本的不同之处,提出了林语堂原稿出版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第六章“连绵不绝——平成时代的《红楼梦》翻译”的研究对象是6种译本,含伊藤漱平、井波陵一的全译本,堺行夫的节译本和王敏、小林恭二、锦埜文的编译本。本章重点论述了井波陵一的全译本与小林恭二的编译本。探讨了井波陵一对原文的高度重视,诗歌翻译回归训读传统等的翻译策略和其融入到译本注释里的、对《红楼梦》独一无二的解读,以及小林恭二用四行诗的形式翻译原文律诗和绝句的独创性。第七章是总论。在第二章至第六章对各个译本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从译者的《红楼梦》观、译本结构、底本选择、文体演变、译者身份、出版状况、流传状况、译本影响的角度对整个《红楼梦》日译体系作了综合考察和归纳总结。

二、1998,中国向二十一世纪起航(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998,中国向二十一世纪起航(论文提纲范文)

(1)农村小学教师定向培养研究 ——以湖南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问题
    二、文献回顾与评论
        (一)农村教师主要补充渠道的效果与问题
        (二)农村教师定向培养的相关问题
        (三)简要的评论
    三、内容、思路与意义
        (一)内容与思路
        (二)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与反思
        (一)混合方法的选择与设计
        (二)样本情况介绍
        (三)研究者的反思
第一章 国家主导的定向培养:改革开放以来中师兴衰探析
    一、中等师范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调整整顿期(1979-1983)
        (二)发展繁荣期(1984-1991)
        (三)稳中渐衰期(1992-1998)
        (四)快速消亡期(1999年以后)
    二、中等师范教育的成功经验
        (一)政策优势吸引了优秀生源
        (二)精准培养保证了教学胜任力
        (三)定向制度保障了供给与稳定
    三、取消中等师范教育的现实反思
        (一)关于取消中师的三种解释
        (二)对现有解释的现实反思
        (三)关于取消中师的新解释
        小结
第二章 地方驱动的定向培养:农村教师定向培养政策回归
    一、启动背景
        (一)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
        (二)农村教师长效补充机制并未形成
        (三)农村教师老龄化严重与补充不足共存
        (四)中小学教师职前培养存在诸多问题
    二、实施历程
        (一)酝酿准备
        (二)启动实施
        (三)深化完善
    三、学理反思
        (一)政策的产生:效率机制起主要作用
        (二)政策的选择:路径依赖的结果
    小结
第三章 为什么选择读:农村教师定向培养的生源吸引分析
    一、生源吸引状况
        (一)生源质量“次优化”,且有内部差异
        (二)生源来源“农村化”,农村和县城生源质量有差别
        (三)中下和中中层报考为主,但二者亦有差别
    二、生源吸引原因:为何报考
        (一)报考决策的宏观调查
        (二)报考决策的微观深描
    三、生源吸引逻辑
        (一)公费教育切合农民贫困家庭的生存理性
        (二)就业保障符合农民的回避风险逻辑
        (三)职业特性契合各阶层对子女的职业期望
    小结
第三章 为什么选择读:农村教师定向培养的生源吸引分析
    一、培养质量如何
        (一)定向师范生的素质表现
        (二)定向教师的能力体现
    二、缘何有高质量
        (一)优质生源是质量保证的基础
        (二)系统的教师教育是质量保证的根本
        (三)考核退出机制是质量保证的“助力器”
    小结
第五章 为什么下得去、留得住:农村教师定向培养的到岗留任保障分析
    一、到岗留任状况
        (一)定向师范生履约到岗情况
        (二)定向教师履约留任情况
    二、到岗留任原因
        (一)到岗(下得去)的原因
        (二)留任(留得住)的原因
    三、到岗留任保障逻辑
        (一)契约机制是到岗留任保障的关键
        (二)本地化机制促动契约的自动履行
    小结
第六章 农村教师定向培养的反思与建议
    一、定向培养的必然性:农村教师补充的方向?
        (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在一定时期内一些地区存在
        (二)农村教师需要专门准备或培养已成为各国广泛共识
    二、定向培养的有效性:制度变迁路径的视角
    三、定向培养实施中的主要争议或问题
        (一)初招学生选择自主性问题
        (二)初招项目优质生源冲突问题
        (三)专门化培养与再就业问题
        (四)定向教师个人发展问题
        (五)定向培养经费分担问题
    四、定向培养实施的优化建议
        (一)明确制度完善环节,保证项目生源质量
        (二)建立二次进退机制,尊重学生自由选择
        (三)注重乡土情怀培养,完善农村教师教育
        (四)优化服务期制度,促进教师稳定与发展
        (五)厘清各级财政责任,完善经费保障体制
        (六)改善外部环境,提高农村教师职业吸引力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2)日本江户幕府搜集中国情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意义
    第二节 研究史回顾
        一、日本学者的研究成果
        二、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
    第三节 研究方法、研究路径与主要史料
        一、研究方法与研究路径
        二、主要史料
第二章 长崎唐船与中国情报
    第一节 中日长崎贸易与唐船风说书
        一、中日贸易政策与中国商船赴日贸易
        二、唐船管理制度与长崎唐通事
        三、唐船风说书制度
    第二节 长崎唐船所搜明清鼎革时期的中国情报
        一、明朝灭亡与南明政权情报
        二、“三藩之乱”情报
    第三节 长崎唐船所搜清朝中期情报
        一、清朝开放“海禁”的情报
        二、唐船贸易与“贞享令”
        三、例行风说问询重点的转向
        四、德川吉宗通过唐船对中国情报的搜集
        五、鸦片战争情报
    第四节 日本从唐船所搜中国情报特征简析
第三章 荷兰商船与中国情报
    第一节 日荷贸易与荷兰风说书
        一、西方人在日本的早期贸易活动
        二、锁国后的日荷贸易与荷兰风说书的缘起
        三、荷兰风说书制度
    第二节 荷兰商船所搜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情报
        一、荷兰风说书中的台湾情报
        二、荷兰风说书中的其他中国情报
    第三节 荷兰商船所搜鸦片战争情报
        一、鸦片战争情报的首次传入
        二、荷兰别段风说书与鸦片战争情报
    第四节 日木从荷兰商船所搜中国情报特征简析
第四章 对马藩与中国情报
    第一节 对马藩与日朝和中日关系
        一、对马藩与日朝和朝中关系
        二、对马藩与中国漂流船民
    第二节 对马藩所搜清朝征服朝鲜情报
        一、丁卯战争情报
        二、丙子战争情报
    第三节 对马藩所搜明清鼎革时期的中国情报
        一、清朝入关情报的搜集
        二、“三藩之乱”情报
    第四节 对马藩所搜清朝中期情报
        一、北方边疆叛乱与南部台湾人民起义情报
        二、对马藩经由朝鲜搜集清朝军事情报的尝试
    第五节 日本从对马藩所搜中国情报特征简析
第五章 萨摩藩与中国情报
    第一节 萨摩藩搜集中国情报渠道
        一、日琉关系与萨摩藩
        二、萨摩藩对清琉关系的监控
    第二节 萨摩藩所搜明清鼎革时期的中国情报
        一、中琉关系及明清对抗情报
        二、“三藩之乱”情报
    第三节 琉球—萨摩藩渠道的清朝中期情报
        一、耳目官的中国情报
        二、清琉关系的专门调查
        三、清朝内情的专门调查
    第四节 萨摩藩所搜鸦片战争情报
        一、鸦片战争情报
        二、萨摩藩对鸦片战争后中国形势的关注
    第五节 日本从萨摩藩所搜中国情报特征简析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目录
附件

(3)庚子救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综述
    三、主要内容与史料来源
    四、补充说明
第一章 庚子国变中的京官
    第一节 混乱与秩序:庚子国变中的北京城
        一、混乱的开始
        二、混乱中的秩序
        三、无主之城
    第二节 京官的日常生活
        一、京官的社交及其在联军破城之初的活动
        二、日渐困顿的生活
    第三节 京官视野中的庚子国变
        一、南北与新旧
        二、满汉之别与家国之感
第二章 南北之间的交通与通讯
    第一节 庚子年间的南北交通
        一、庚子围城与逃离北京
        二、南下之路
        三、逃难路上
    第二节 庚子年间的南北通讯
        一、电报与庚子国变时的南北通讯
        二、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三、报刊与南方对北方乱象的了解及想象
第三章 救援组织的成立
    第一节 救济善会的成立与东南意识的表达
        一、“谊笃梓桑”与“粤人好义”
        二、救济善会的创办者
        三、“上李傅相禀”与救济善会成立前的筹备工作
        四、救济善会的公启、章程与东南意识的表达
    第二节 济急善局的成立与陆路救援
        一、济急善局的创办与江南义赈传统
        二、“江浙”、“东南”与“南省北省本属一体”
        三、陆路救援与协济善会的创办
第四章 “泽被宣南”:对于京官的救援
    第一节 东南济急善会
        一、东南济急善会的主持者:济急善局的扩展
        二、东南济急善会的救援活动
    第二节 “各省同乡济各省同乡”
        一、广肇公所与广东京官之救援
        二、“公济”、“指济”与“专济”
    第三节 疆吏与庚子救援
        一、李鸿章、地方督抚与庚子救援
        二、“三帅款”与奕匡的庚子救援
第五章 华洋官绅之间:以救济善会的活动为主
    第一节 陆树藩与“救命船”
        一、起程之前
        二、津沽之间
        三、京津沪之间
        四、保定及其他地区
        五、安旋故里
    第二节 华洋之间
        一、“红十字”:争取洋人认同的符号
        二、德领事、德医官与德人喜士
        三、“与洋人办事则昌言善举”
    第三节 官绅之间
        一、“与华人办事则依赖中堂”
        二、刘鹗与庚子平粜
第六章 救援行动的结束与救援组织的善后
    第一节 救援行动的结束
    第二节 救援环境的消失
    第三节 救援组织的善后
余论 庚子救援中的关键词
    第一节 上海的丝业时代
    第二节 京官:中央与地方之间
    第三节 省籍意识与东南意识
    第四节 义赈与红十字
附录
    一、庚子救援大事记略
    二、庚子救援人物小传
    三、《东抚袁转电》三十三名联衔京官籍贯考
    四、《救济日记》
    五、严复在《大公报》上的一则佚文及相关问题考辨
参考文献
后记

(4)从朝贡到早期订约交涉:中—暹关系的变迁(1782-1914)(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思路与史料说明
第一章 中—暹朝贡关系的恢复(1767-1782)
    第一节 缅甸入侵与郑信复国
    第二节 郑信遣使清廷
        一、郑信首次遣使受挫(1767-1771)
        二、郑信第二次遣使与中—暹关系的发展(1771-1777)
        三、郑信第三次遣使及1781年进贡(1777-1782)
第二章 中—暹朝贡关系的延续、发展与中衰(1782-1851)
    第一节 拉玛一世与清廷的关系(1782-1809)
        一、拉玛一世的即位与请封(1782-1788)
        二、两国朝贡关系的密切——拉玛一世的其他遣使(1788-1809)
    第二节 拉玛二世、三世维系朝贡关系的努力(1810-1839)
        一、拉玛二世的遣使(1810-1824)
        二、鸦片战争前拉玛三世的遣使(1825-1839)
    第三节 鸦片战争后中—暹朝贡关系的中衰(1840-1851)
第三章 中—暹朝贡关系的中断与终结(1851-1893)
    第一节 蒙固王的遣使与使团遇劫事件(1851-1853)
        一、蒙固王的登基与第一次遣使(1851-1852)
        二、蒙固王第二次遣使与使团遇劫(1852-1853)
    第二节 蒙固王对中—暹关系看法的转变(1853-1868)
        一、暹使拜会包令与包令访暹的酝酿(1854-1855)
        二、包令条约的签订与清廷的反应(1855-1856)
        三、蒙固王1857年对中国时局的看法与清廷1862-1863年催贡
        四、蒙固王1868年对华关系布告
    第三节 中—暹传统朝贡关系的终结(1869-1893)
        一、天津路线的提出与僵持(1869-1880)
        二、1882年朱拉隆功正式拒绝进贡?
        三、温宗彦、郑观应、王荣和等访暹——朝贡关系的落日余晖(1884-1888)
        四、朝贡关系之终结——北榄事变的催化(1893)
第四章 两国订约设领——从提议到早期交涉(1867-1914)
    第一节 订约设领之议的提出与演进(1867-1907)
        一、订约设领之议的萌芽与成形(1867-1906)
        二、那空猜西亲王访华与订约呼声的高涨(1906-1907)
    第二节 两国订约的早期交涉(1907-1914)
        一、杨士琦访暹与暹廷的因应(1907)
        二、两国订约交涉的起始与停顿(1908-1909)
        三、曼谷华人罢工与两国订约交涉的重启(1910-1914)
    第三节 华人问题——两国订约交涉的焦点与痼疾
        一、暹罗中华总商会的成立及其立案之曲折(1910-1913)
        二、暹罗华人问题与设领纷争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5)近代日本人游记中的山东认识(1871-1931)(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要旨
绪论
    一、选题缘由和意义
    二、学术史综述
    三、概念界定与分析框架
    四、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第一章 古代日本的山东书写与近代日本的山东考察
    第一节 古代日本的山东记载与山东形象
        一、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的山东记载
        二、《水浒传》与日本的山东人群体形象建构
        三、近代来华日本人的山东历史记忆
    第二节 近代日本人的山东游历考察
        一、日本的“大陆政策”与日本人山东游历考察的缘起
        二、甲午战争前日本人的山东踏查
        三、德占青岛期间日本人的山东探查
        四、日占青岛期间日本人的山东游历
        五、归还山东主权后日本人对山东的持续关注
第二章 近代日本人游记中的山东文化认识
    第一节 近代日本人笔下的齐鲁名胜
        一、古典与现实的碰撞:近代日本人游记中的泰山形象
        二、从“圣地”到“观光地”:近代日本人游记中的曲阜书写
    第二节 近代日本人游记中的山东民众信仰
        一、孔孟思想的空洞化
        二、佛教和道教的融合与衰颓
        三、基督教的传播与扩散
    第三节 近代日本人眼中的齐鲁人情习俗
        一、“齐鲁犹可”:风尚朴素、热情好客
        二、“孔子的叹息”:陈规陋习
    第四节 近代日本人游记中的山东教育观察
        一、地方政府兴办新式学堂
        二、西方势力兴办教育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近代日本人游记中的山东经济认识
    第一节 对山东资源的认识:从“贫瘠说”到“富饶说”
        一、德占青岛之前对山东资源的认识
        二、德占青岛期间的山东“富源”调查
        三、日占青岛期间的山东“富源”调查
        四、归还青岛后东亚同文书院的山东“富源”调查
    第二节 对外国经济势力的调查与认识
        一、官方主导:日占青岛前对外国经济势力的调查与认识
        二、官民一体:日本占领青岛后对外国经济势力的调查与认识
    第三节 对山东地域经济兴衰的认识
        一、芝罘的兴衰
        二、运河及小清河沿岸城镇的衰落
        三、胶济铁路沿线城市的兴起
第四章 近代日本人游记中所见山东政治的几个面相
    第一节 日本人眼中的山东官僚与军警
        一、“老好人”:山东传统官僚
        二、亲日与反日:留日官僚
        三、从畏惧到鄙视:山东军队之装备与素养
        四、旅途中的守护者:护兵与警察
        五、士兵“土匪”论
    第二节 对德国在山东殖民举措的认识
        一、“槐树乡”与“东方乐园”:对德占青岛的向往与歌颂
        二、对德国殖民政策之评价
    第三节 对山东民众反日运动的认识
        一、日占青岛前山东民众的对日憎恶
        二、日占期间山东的反日情绪
        三、“济南惨案”引发的反日风潮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游记作者对日本殖民侵略山东的“知”与“行”
    第一节 “学术调查”与文化侵略
        一、“学术调查”:日本游历者的山东考古与文物掠夺
        二、近代日本对山东的教育渗透
        三、日本宗教界对山东的渗透
    第二节 游记所反映的日本对山东经济侵略的典型个案
        一、“有趣的特殊事业”:制钱贸易
        二、“得享其利”:煤炭掠夺
    第三节 游记作者的国家意识与使命感
        一、情报收集的责任与使命
        二、为日本侵略扩张建言献策
        三、闪烁其词的批判与反省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近代日本人山东认识的特点与话语逻辑
    第一节 近代日本人山东认识的底色与特点
        一、近代日本人山东认识的底色——日本的中国观
        二、近代日本人山东调查与山东认识的特点
    第二节 近代日本人山东认识的话语逻辑与日本对华政策
        一、近代日本人建构山东认识的话语逻辑
        二、近代日本人的山东认识对日本对华政策的影响
结语
附录1 近年国内翻译出版的日本人赴华游记
附录2 芝罘?威海卫(山东半岛)旅行记
附录3 近代日本山东游记解题
参考文献
    一、近代日本人游记史料
    二、着作
    三、期刊论文与学位论文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主持课题
致谢

(6)砥砺前行:一位民办幼儿园园长办园历程的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民办幼儿园是我国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叙事研究为探讨幼儿园园长办园历程提供了新的视角
        三、W园长办园历程的可借鉴性
        四、个人的研究兴趣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幼儿园园长
        二、民办幼儿园
    第四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幼儿园园长的研究
        二、关于幼儿园园长的叙事研究
        三、对已有研究的综合评价
    第五节 研究方法与过程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过程
第二章 结缘教育,情定幼教
    第一节 走进小教,实现梦想
        一、播种梦想:“我要当一名老师”
        二、追逐梦想:“我的学习与进修”
        三、拥抱梦想:“我不只是教授语文”
    第二节 邂逅幼教,沉淀思考
        一、无心插柳柳成荫:一场教育的碰撞
        二、小荷才露尖尖角:屡次“本原”的思考
        三、操千曲而后晓声:“累并快乐着”的考察
    第三节 坚定信念,华丽转身
        一、意料之外:“自上而下”模式的冲击
        二、负重前行:“中西合璧”形态的探索
        三、机缘巧合:“创始团队”合力的形成
    第四节 感悟与反思:坚持教育梦想与注重自我提升
        一、不忘初心:坚持教育梦想
        二、勤于学习:注重自我提升
第三章 放飞梦想,扬帆起航
    第一节 亲力亲为,构建园所雏形
        一、情若春风爱无声:幼儿园的形成与创立
        二、捧着一颗心来:教师队伍的“无标准”与“高标准”
    第二节 贴近理念,施行特色教育
        一、设置主题活动:涵盖五大领域与八大智能
        二、开展绘本教学:丰富活动形式与赋予内容价值
        三、初探体验教育:颠覆传统模式与探寻新颖路径
        四、融合各家所长:创设幼儿教育家园探索课
    第三节 矛盾显现,思忖办园价值
        一、心生退却:角色权衡下的轻与重
        二、重拾初心:家人陪伴中的爱与思
    第四节 感悟与反思:园所方向的明晰与成长中的重要他人
        一、办园方向:凸显软件优势
        二、重要他人:成就人生转折
第四章 重整行装,再次出发
    第一节 遭遇困境,奋勇前行
        一、分歧显着:协商无果后的无奈退出
        二、无声支持:信任使然下的多方帮助
        三、新园诞生:爱与感恩中的再次出发
    第二节 重塑观念,迭代升华
        一、理清双边关系:“教育”与“商业”的思考
        二、更新办园理念:“快乐”到“回归”的提升
        三、革新管理结构:“一人场”到“铁三角”的改变
        四、转变保教思想:“三教零保”到“两教一保”的进步
    第三节 聚焦教育,探寻精髓
        一、丰富内涵:以节日契机打造主题活动网络
        二、拓展外延:以“可持续生活方式体验坊”深化体验式教育
        三、营造氛围:以环境创设增强教育效果
    第四节 感悟与反思:善于复盘思考与勇于实践创新
        一、善于复盘:重视调整优化
        二、敢于实践:探索教育可能性
第五章 风光旖旎,步履不停
    第一节 一以贯之,稳固园所管理根基
        一、通力协作:构建贯通一体的管理体系
        二、开放包容:施行“严爱并行”的管理策略
        三、正视疏忽:坚持“坦诚透明”的管理态度
    第二节 追本溯源,顺应教育自然之道
        一、锦上添花:生成“可触摸”的教育体系
        二、周而复始:将“坚持”做成“传统”
        三、扩大影响:开启“理想主义者”冒险之路
    第三节 夯实功底,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一、创造机会:建立教师学习共同体
        二、丰富资源:拓宽教师培训平台
        三、营造氛围:激发教师科研热情
    第四节 感悟与反思:深化园所管理与筑牢教育根基
        一、完善优化:推进科学管理进程
        二、巩固夯实:筑牢园所教育根基
第六章 风雨兼程,秉心前行
    第一节 坚守初心——回归教育的本原
        一、以幼儿为本,定位教育坐标
        二、循知行合一,探索教育本真
    第二节 脚踏实地——从雏形初现到趋于完善
        一、内外环境的创设与提升
        二、教育基础的建立与稳固
    第三节 仰望星空——在“不完美”中继续前行
        一、慎始如终,在反思中进步
        二、心怀感恩,在合力中提升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研究成果
致谢

(7)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述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理论论述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内涵界定
        一、十八大以前中国“对外开放”主要内涵
        二、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主要内涵
    第二节 党的十八大以前对外开放理论综述
        一、中国传统对外开放理论
        二、马克思、列宁对外开放理论
        三、中国近代以来对外开放理论
    第三节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理论论述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时代背景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发展脉络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丰富内涵
        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理论渊源
        五、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历史渊源
        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关系
    第四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理论论述
        一、开放方向方面的论述
        二、开放原则方面的论述
        三、开放路径方面的论述
        四、开放价值导向方面的论述
        五、开放与新发展理念方面的论述
        六、开放与国内治理方面的论述
        七、开放与全球治理方面的论述
第二章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总体态势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主要实践
        一、自由贸易区战略
        二、“一带一路”倡议
        三、服务业扩大开放
        四、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
        五、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六、人民币国际化
    第二节 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的生成
        一、对标国际一流标准的全方位产业开放格局
        二、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地理开放格局
        三、“引进来”、“走出去”的双向投资开放格局
        四、美元与人民币协同互补的货币开放格局
        五、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并重的地缘开放格局
        六、多边、区域、双边兼顾的贸易开放格局
第三章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主要特征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治理特征
        一、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相结合
        二、创新性与延续性相结合
        三、顶层设计与底层探索相结合
        四、依法治理与制度创新相结合
        五、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相结合
        六、融入世界与引领世界相结合
    第二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历史特征
        一、中国对外开放历史三个阶段的划分
        二、新时代对外开放是对1.0时期的复兴
        三、新时代对外开放是对2.0时期的超越
    第三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全球化特征
        一、全球化阶段新划分
        二、西方推动的全球化的主要特征
        三、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全球化特征
    第四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价值特征
        一、中国历史及世界其他国家对外开放价值导向
        二、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价值导向
第四章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基本条件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优势分析
        一、庞大的内部市场优势
        二、又快又好的经济发展优势
        三、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优势
        四、大幅提高的科技实力优势
        五、稳定的宏观发展环境优势
    第二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劣势分析
        一、高水平开放所需经济基础还不牢固
        二、营商环境条件落后于世界一流水平
        三、海外权益保护体系处于起步阶段
        四、科技创新水平与强国比差距较大
        五、落入中等收入陷阱风险增加
        六、资源安全问题不容忽视
    第三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所面临机遇
        一、面向发展中国家,产能合作和基础设施建设机遇
        二、面向发达国家,承接服务产业国际转移机遇
        三、面向新科技革命,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机遇
        四、面向全球治理,世界经济治理地位提升机遇
    第四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所面临挑战
        一、价值链高低两端的挑战
        二、全球经济治理的挑战
        三、中美“修昔底德陷阱”的挑战
        四、发达国家对中国发展模式不认同的挑战
第五章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策略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战略依据及构成
        一、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战略主要依据
        二、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战略基本构成
    第二节 打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
        一、打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的基本分析
        二、打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的必要基础
        三、打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的主要动力
        四、打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的市场主体
        五、打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的建构路径
        六、打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的保障体系
    第三节 创造有利的内外发展环境
        一、持续推动国内改革,营造有利的内部发展环境
        二、完善海外权益保护体制,提供有效外部救济体系
        三、推动国际治理体系改革,构建有利外部制度环境
    第四节 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跨越修昔底德陷阱
        一、战略对抗将导致双输,损害双方的战略利益
        二、战略合作将带来双赢,有益于双方战略利益
        三、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共同为世界和平发展做贡献
    第五节 守住经济安全底线
        一、坚持渐进式开放,降低开放发展风险
        二、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国家金融安全
        三、建立资源安全体系,确保国家资源安全
        四、完善外国投资安全审查机制,保护国家经济安全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9)明清小说与英国近代小说海洋意象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一、小说中的海洋意象
        二、主题学中的海洋意象研究
        三、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中国古代小说海洋意象研究
        二、英国小说海洋意象研究
        三、中英小说海洋意象对比研究
    第三节 明清和英国18、19世纪小说海洋意象的可比性
        一、可比性分析
        二、比较研究价值
第一章 明代小说的海洋意象
    第一节 海洋神祗
        一、海龙王及龙宫想象
        二、南海观音菩萨
        三、天妃娘娘
        四、其他海神
        五、海洋精怪
    第二节 海岛想象
        一、海外仙山想象
        二、海岛的变异想象
    第三节 海外诸国
        一、赍赐贸易
        二、中华文明优越性
        三、异国想象妖魔化
    第四节 海上航行
        一、航海动机
        二、航海风险
        三、海上力量和海权意识
    第五节 海洋财富
        一、海洋得宝
        二、海洋经济
        三、海洋贸易
第二章 清代小说的海洋意象
    第一节 海神和海上仙山
        一、海神想象
        二、海外奇禽异兽、奇花异草
    第二节 海中生物和海岛描写
        一、海中奇异生物
        二、海岛和岛人
    第三节 海上航行
        一、航海动机
        二、航海风险
    第四节 航海事业的发展
        一、民间造海船
        二、航海技能
        三、海洋异象
        四、海洋探索
    第五节 海权意识和海防发展
        一、海防的威胁
        二、海防的发展
    第六节 海洋财富
        一、海洋得宝
        二、海洋贸易
    第七节 海外诸国
        一、现实讽喻
        二、海外理想之国
        三、海外建功立业
        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第三章 18世纪英国小说的海洋意象
    第一节 14至17世纪英国小说的海洋意象
        一、14至17世纪英国海洋与社会发展
        二、14至17世纪英国小说的海洋意象
    第二节 海上航行和航海事业的发展
        一、航海动机
        二、航海风险
        三、海上船舶
        四、航海准备
        五、航海工具和航海知识
        六、海员形象
    第三节 海洋获利
        一、海洋贸易
        二、奴隶贸易
        三、海上历险获利
    第四节 海岛和海外国度
        一、海岛生存
        二、遭遇岛人
        三、殖民海岛
        四、海上国度
    第五节 海军制度
        一、黑暗的制度
        二、军舰生活
        三、残酷的海战
第四章 19世纪英国小说的海洋意象
    第一节 海上航行
        一、航海动机
        二、航海风险和航海实践
        三、水手的形象发展
    第二节 海洋贸易和海洋经济
        一、海上贸易
        二、运输朝圣者贸易
        三、海上走私
        四、捕鲸业
    第三节 英国海军形象
        一、海军形象
        二、海军的现实问题
    第四节 海岛和海外国度
        一、海岛生存意象的发展
        二、海岛丰富多样的动植物
        三、海外建功立业、施展抱负
    第五节 海盗形象
        一、海盗的兴起
        二、小说中的海盗形象
    第六节 海洋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一、航海活动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
        二、海洋的隐喻意义
第五章 中英小说中的海洋获利方式
    第一节 海洋之利
        一、中国的海洋经略
        二、英国的海洋经略
    第二节 魔幻式获利
        一、佛教中的海中珍宝
        二、海神财富
        三、海上奇遇获利
        四、海上献宝
    第三节 现实性获利
        一、渔盐经济和深海渔业
        二、海洋贸易的机遇性、偶然性和目的性、掠夺性
第六章 中英小说中的海上航行
    第一节 文学作品中的航海实践
        一、中国小说中的航海实践
        二、英国小说中的航海实践
    第二节 航海动机
        一、航海动机的发展脉络
        二、封建传统思想的影响
    第三节 航海风险
        一、神魔化和现实化
        二、“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
第七章 中英小说中的海洋力量生存伦理
    第一节 海军的发展
        一、中国的海上力量
        二、英国海军
    第二节 中英小说中的海军
        一、《西洋记》和《兰登传》中的海军
        二、对身体和生命的态度
第八章 中英小说中的海外异国想象
    第一节 相似的人物形象异化
        一、人物形象的放大或缩小
        二、人物形象的扭曲和畸变
    第二节 相异的文化积淀和发展路向
        一、向内聚敛和“以夏变夷”
        二、向外超越和融合更新
第九章 海洋神灵的文化异质性研究
    第一节 中西方的海神
        一、中西方海神信仰的起源
        二、文学作品中的海神
    第二节 海神信仰的形成和发展
        一、四海龙王信仰的形成
        二、波赛冬信仰的形成
    第三节 海神的形象
        一、龙头人身
        二、健硕完美
    第四节 海神的职能
        一、四海龙王的职能
        二、波塞冬的职能
    第五节 海神的人格个性
        一、四海龙王的懦弱谦卑
        二、波塞冬的虚荣好战
    第六节 海神的文化异质性
        一、中国传统的集权思想
        二、希腊传统的竞争意识
        三、个人欲望的差异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10)《红楼梦》日译本研究(1892-201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要旨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目的与选题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1.2.1 日本学界对《红楼梦》日译的研究
        1.2.2 中国学界对《红楼梦》日译的研究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浅尝辄止——明治时期的《红楼梦》翻译
    第一节 时代背景
        2.1.1 《中日修好条规》的签订
        2.1.2 明治文人对“诗料”的需求和对人情小说的关注
        2.1.3 明治文坛的写实主义新风
        2.1.4 中国小说研究和中国文学史编撰的兴起
    第二节 森槐南的摘译
        2.2.1 森槐南其人
        2.2.2 森槐南的红学成果及先行研究
        2.2.3 翻译背景
        2.2.4 底本考证
        2.2.5 翻译风格
        2.2.6 翻译目的与意义
    第三节 岛崎藤村的摘译
        2.3.1 岛崎藤村其人
        2.3.2 翻译背景
        2.3.3 底本考证
        2.3.4 翻译风格
        2.3.5 译文的影响
    第四节 笹川临风的摘译
        2.4.1 笹川临风其人
        2.4.2 底本考证
        2.4.3 译文分析
        2.4.4 临风的《红楼梦》观
    第五节 长井金风的摘译
        2.5.1 长井金风其人
        2.5.2 底本考证
        2.5.3 译文分析
        2.5.4 金风的《红楼梦》观
    第六节 宫崎来城的摘译
        2.6.1 宫崎来城其人
        2.6.2 底本考证
        2.6.3 译文分析
        2.6.4 来城的《红楼梦》观
第三章 方兴未艾——大正时期的《红楼梦》翻译
    第一节 岸春风楼的节译本
        3.1.1 岸春风楼其人
        3.1.2 译本例言
        3.1.3 底本考证
        3.1.4 翻译特征
    第二节 盐谷温的摘译
        3.2.1 盐谷温其人
        3.2.2 底本考证
        3.2.3 忠实的训读扞卫者
        3.2.4 盐谷温的《红楼梦》研究
    第三节 井上红梅的摘译
        3.3.1 井上红梅其人
        3.3.2 底本考证
        3.3.3 自由发挥的口语体译文
    第四节 平冈龙城、幸田露伴的前八十回全译本
        3.4.1 译者简介与译者分工
        3.4.2 底本问题
        3.4.3 训读体与口语体并存的双重文体
        3.4.4 幸田露伴的《红楼梦》观
        3.4.5 国译本的意义
    第五节 太宰卫门的编译本
        3.5.1 太宰卫门其人
        3.5.2 底本考证
        3.5.3 编译结构与编译特点
        3.5.4 译文分析
        3.5.5 对作者问题的认识
    第六节 宫原民平的摘译
        3.6.1 宫原民平其人
        3.6.2 底本考证
        3.6.3 对口语文体的坚决拥护
第四章 战时受阻——昭和前期的《红楼梦》翻译
    第一节 野崎骏平的摘译
        4.1.1 野崎骏平其人
        4.1.2 底本考证
        4.1.3 文体特征
    第二节 永井荷风《秋窗风雨夕》的翻译
        4.2.1 永井荷风其人
        4.2.2 父辈的《红楼梦》渊源
        4.2.3 荷风与《红楼梦》的接触
        4.2.4 底本考证
        4.2.5 译文分析
    第三节 神谷衡平的摘译
        4.3.1 神谷衡平其人
        4.3.2 底本考证
        4.3.3 译文分析
    第四节 近藤昌的摘译
        4.4.1 近藤昌其人
        4.4.2 底本考证
        4.4.3 译文分析
第五章 异彩纷呈——昭和后期的《红楼梦》翻译
    第一节 松枝茂夫的全译本
        5.1.1 松枝茂夫其人
        5.1.2 翻译历程
        5.1.3 初译底本
        5.1.4 对胡适红学研究成果的吸收
        5.1.5 对国译本的继承与超越
        5.1.6 关于改译
        5.1.7 松枝本的意义
    第二节 陈德胜的编译本
        5.2.1 陈德胜其人
        5.2.2 底本考证
        5.2.3 译文分析
    第三节 大高岩的编译
        5.3.1 大高岩其人
        5.3.2 编译内容
        5.3.3 底本考证
        5.3.4 编译特点
    第四节 石原岩彻的编译本
        5.4.1 石原岩彻其人
        5.4.2 底本考证
        5.4.3 编译特点
        5.4.4 译文分析
    第五节 伊藤漱平的全译本
        5.5.1 伊藤漱平其人
        5.5.2 翻译历程
        5.5.3 底本青睐俞校本
        5.5.4 关于改译
        5.5.5 承前启后
    第六节 松枝茂夫的两次编译与《画本红楼梦》
        5.6.1 两次编译
        5.6.2 《画本红楼梦》
    第七节 富士正晴、武部利男节译本
        5.7.1 译者简介
        5.7.2 译者分工
        5.7.3 底本考证
        5.7.4 译文分析
    第八节 君岛久子的编译本
        5.8.1 君岛久子其人
        5.8.2 底本考证
        5.8.3 编译结构
        5.8.4 编译特点
    第九节 立间祥介的编译本
        5.9.1 立间祥介其人
        5.9.2 使用底本
        5.9.3 编译结构与特点
        5.9.4 译文分析
    第十节 饭塚朗的编译本
        5.10.1 饭塚朗其人
        5.10.2 底本考证
        5.10.3 编译结构
        5.10.4 编译特点
    第十一节 饭塚朗的全译本
        5.11.1 松枝茂夫笔下的饭塚朗
        5.11.2 对先译的继承与突破
        5.11.3 翻译意义
    第十二节 日本所藏林语堂《红楼梦》英译原稿
        5.12.1 学界对林语堂英译《红楼梦》的认知情况
        5.12.2 佐藤亮一转译林语堂英译原稿经过
        5.12.3 林语堂英译原稿的篇章结构
        5.12.4 林语堂英译原稿的解说
        5.12.5 林语堂英译原稿的底本
        5.12.6 林语堂的编译特色
    第十三节 佐藤亮一的转译本
        5.13.1 译本结构
        5.13.2 译文分析
        5.13.3 林语堂原稿出版的必要性
第六章 延绵不绝——平成年代的《红楼梦》翻译
    第一节 堺行夫的节译本
        6.1.1 堺行夫其人
        6.1.2 底本考证
        6.1.3 译本特色
    第二节 王敏的编译本
        6.2.1 王敏其人
        6.2.2 底本考证
        6.2.3 对伊藤漱平1969大系本的借鉴
        6.2.4 编译结构
        6.2.5 编译特点
    第三节 小林恭二的编译本
        6.3.1 小林恭二其人
        6.3.2 底本考证
        6.3.3 编译结构
        6.3.4 编译特点
    第四节 井波陵一的全译本
        6.4.1 井波陵一其人
        6.4.2 井波陵一的《红楼梦》观
        6.4.3 对先译的继承与突破
        6.4.4 译本特色
        6.4.5 井波本的意义
    第五节 锦埜文的编译本
        6.5.1 锦埜文其人
        6.5.2 底本考证
        6.5.3 钟爱国译本
        6.5.4 编译特点
第七章 总论——《红楼梦》日译本的综合考察
    第一节 译者的《红楼梦》观考察
        7.1.1 对《红楼梦》文学价值的认识
        7.1.2 对作者问题的认识
        7.1.3 对续书、续作者问题的认识
        7.1.4 对成书等其他问题的认识
    第二节 译本结构考察
    第三节 底本考察
        7.3.1 五种全译本的底本选择模式
        7.3.2 日译本整体的底本选择情况
    第四节 文体考察
        7.4.1 文体的纵向演变
        7.4.2 文体的横向比较
    第五节 译者身份与流传状况考察
        7.5.1 译者身份
        7.5.2 流传状况
    第六节 译本影响考察
        7.6.1 内部影响
        7.6.2 外部影响
    第七节 今后的课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红楼梦》日译本一览表(1892-2015)
附录二 关于《红楼梦》最早传入日本时间的考察
个人简历

四、1998,中国向二十一世纪起航(论文参考文献)

  • [1]农村小学教师定向培养研究 ——以湖南省为例[D]. 李静美. 东北师范大学, 2018(12)
  • [2]日本江户幕府搜集中国情报研究[D]. 仲光亮. 山东大学, 2015(12)
  • [3]庚子救援研究[D]. 冯志阳. 华东师范大学, 2012(06)
  • [4]从朝贡到早期订约交涉:中—暹关系的变迁(1782-1914)[D]. 王杨红. 厦门大学, 2018(12)
  • [5]近代日本人游记中的山东认识(1871-1931)[D]. 曲晓燕.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2)
  • [6]砥砺前行:一位民办幼儿园园长办园历程的叙事研究[D]. 李霞.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7]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研究[D]. 刘登攀.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8]论十三行的起源[J]. 赵立人. 广东社会科学, 2010(02)
  • [9]明清小说与英国近代小说海洋意象比较研究[D]. 马平平. 扬州大学, 2019(04)
  • [10]《红楼梦》日译本研究(1892-2015)[D]. 宋丹. 南开大学, 2015(12)

标签:;  ;  ;  

1998年,中国启航21世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