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析柔性管理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于雪[1](2020)在《弱校的强势:民办学校教师管理的个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改革开放后,民办教育在国家政策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中,经历了恢复、发展和法制化三个阶段,民办教育在我国教育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作为影响学校发展的因素之一,在国家政策管理下经历了从恢复到高素质的发展历程。民办学校的发展依赖于国家政策和社会环境,也受到学校内部教师管理的影响。教师作为学校内部管理的重要资源,民办学校对教师管理的规范性与否、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视程度、对教师的激励等都影响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从教师管理角度研究民办学校的发展优势与不足,有利于深化民办学校教师管理,推动民办教育进一步发展。在对H学校教师管理的实地调查中发现,学校的资源条件不充分但资源配置以务实为主,教师队伍水平不高学校却注重对教师的管理。H学校对教师的制度化管理方式,从薪酬、教学常规管理、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激励教师,同时学校对教师的管理辅以情感关怀和惩戒的方式,达到全面管理教师的目的。但通过对教师的问卷调查数据和访谈发现,教师在学校管理制度下成为“弱者”。民办学校对教师的经济性激励成为教师的奋斗目标,教师成为利益的追逐者;民办学校的教师管理方式给教师带来教学压力和心理压力,教师的生存和发展存在困境;民办学校教师对学校的管理制度有所不满,碍于生存压力和情面,机械地遵从学校制度规范,为学校的教学目标而努力。H学校的教师管理成为学校发展的优势,通过调查发现学校的教师管理也存在问题。民办学校教师管理的优势在于以多元的方式对教师进行管理,以精致的教学管理方式提升了学校的办学成绩,以刚性的惩戒方式增强了教师工作的目标导向。民办学校教师管理优势却产生了激励悖论问题。制度化管理对教师产生规范、激励作用的同时导致教师功利化取向增强;民办学校教师的竞争管理,提升学校教学质量的同时逐渐远离素质教育,阻碍了学生发展和教师发展,影响教育的健康发展;民办学校为增强教师队伍实力,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支持,却流失了优秀师资。对于H学校的教师管理问题,本文提出三个优化民办学校教师管理的建议:民办学校教师管理应当由管理走向治理,以应对教师管理的内外问题;以“教育人”为基点,化解民办学校教师激励的单一经济视角;以“共同体”理念为基础引领,化解民办学校教师的冰冷型竞争。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2](2020)在《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文中指出根据国家对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最新要求,解读当前"三教"改革对于职教教育紧迫性和必要性,本文以3D打印技术专业为切入点,深层次分析3D打印技术专业在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时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并对"三教"改革的一些具体方案可行性和实际效果进行了探讨。
刘奕[3](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李百艳[4](2019)在《走向现代学校治理的对话机制建设研究 ——以公办初中JS中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以笔者亲身工作20年的JS中学为基本案例,以上海市中小学学校领导管理变革为背景,以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为政策依据,直面初中学校的诸多发展性矛盾和困境,聚焦学校办学实践中从“管理”到“治理”的理念转变,探索学校对话机制建设的路径及相关策略,从实践层面回应学校治理现代化的大趋势。论文以深度参与式观察和行动研究为主要方法,辅以问卷调查、访谈、自然观察等方法,在系统梳理已有的关于对话理论、对话管理、对话机制、学校治理的相关研究基础上,针对当下普遍存在的重视课堂对话较多而关注学校管理对话较少、传统管理视角较多而治理视角较少、重视对话实践较多而关注对话机制建设较少等问题,以案例学校的个案研究为载体,基于案例学校的经验和问题,从实践逻辑和学理逻辑出发,全方位透视了学校管理形态演变中的对话实践和对话机制建设问题。论文根据现代治理理论、交往理性理论和对话理论,以透视学校管理中的对话实践、探寻学校治理背景下的对话机制建设、提炼治理理念下的对话决策模式、课程开发与教学改革以及课堂模式的探寻、家校共育中的互动机制建设为主要研究内容,重点围绕初中学校管理变革中对话机制的建设有无可能、这些机制在学校变革实践中呈现为何种样态、学校治理理念在课程开发、教学变革及家校共育等学校实践中如何应用等问题展开系统研究,探讨了学校治理过程中对话机制建设所涉及的前提、条件、思路、策略、辐射、拓展和延伸等诸多方面问题。通过梳理和总结案例学校20年办学历程中初创期的“绩效导向”、发展期的“专业导向”和转型期的“治理导向”三个阶段发展的演变,对建校以来历任校长的领导决策风格进行了归纳、提炼,对三种不同的决策模式即“领袖裁决式决策模式”、“项目统领式决策模式”和“对话决策模式”进行了特征归纳和得失分析,探讨了治理视角下对话机制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及其可行性,提出了对话机制在课程开发、教学改革和家校共育等方面进行实际应用的思路和方法,并结合案例学校的实践进行了学理分析。对案例学校在对话机制建设中的若干治理问题,诸如参与的程度、化解冲突的协商、在利益与权力之间的共识内涵、决策合法性的审议机制以及商谈伦理与专业道德内在唤醒等进行了案例式的呈现和理论剖析。主要研究结论,一是对话机制是学校发展和实现治理的关键内生性力量,通过对话能够形成共识和共同愿景,促进师生、家长积极参与;二是对话机制的形成受组织发展阶段和学校领导个人风格影响,一般要经历从萌芽、培育到形成三个不同发展阶段;三是对话机制形成的生态氛围和治理效应有助于学校系统优化。论文的主要特点,一是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角度,突出学校变革与发展进程中的不同阶段不同实践导向对对话管理性质及特征的影响,展示了对话机制建设的过程性和情境性;二是从理论与实践相融通的角度,分析了学校管理的对话层面、决策类型及实践应用,拓展了治理理论和对话理论在教育实践中的辐射空间;三是从历史与未来相贯通的角度,总结和提炼了绩效管理和项目管理的成果与问题,重建治理理念下的对话管理实践和对话机制理论,不仅超越而且包容了历史上科学管理和人本管理的合理之处,开辟了现代学校治理的新理论和新境界。
裴敏杰[5](2019)在《柔性管理在中职班主任管理中的应用》文中指出中职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不可忽视的部分,为我国的社会建设培育了大量人材。随着教育制度的不断进步,培养学生素质教育,成为了教学中的重要目标,这对教师的教学观念是一次新的改革和更新,也是由单一的传统教学进化为多元全面教学的重要过度,这需要教师重新审视自己和学生的关系。通过柔性管理的理念,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可以创建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进而挖掘学生的心理特点及个性差异,为学生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投入到中职教育中来,最终让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实现教育的最终目的。
张丹[6](2018)在《小学高年级英语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相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英语课程作为小学阶段开设的重要课程之一,其最根本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兴趣是教育理论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当前教学改革亟须研究的重要课题。而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小学低、中年级的学生对英语的学习都比较感兴趣,因为学习的内容比较简单易懂,而到了五六年级,学习成绩开始下滑,课堂听课效率变低,其原因在于教学内容的增加,学习难度的提升。本次研究的目的在于根据小学高年级学生英语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的问卷调查结果,在实验班进行新型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通过实验结果的数据分析来验证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具有相关性;同时,总结出利于小学高年级学生英语学习兴趣提高的有效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帮助小学英语教师纠正当前高年级学生英语学习兴趣降低、学习效果差的实际问题,针对性地解决问题自然能够创设更为高效的教学模式。本次论文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第一方面,提出本次研究的内容方法及相关意义等;第二方面,整理出本次研究的理论与相关概念;第三方面,开展小学高年级英语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的调查研究;第四方面,案例分析了解先进教学理念引导经验及启示;第五方面,开展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对策研究;第六方面,总结研究结论,进行研究展望。通过本次论文研究,最终得出如下结论:第一,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现状不够理想,主要原因是:教学模式枯燥,缺乏现代化教学技术与空间;从教师行为来看,必须尽快创新教学模式,用生动趣味的教学模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这种状况,需要引导小学生明确自身的学习目的,形成学习动机,继而转变不良的学习习惯。第二,总结多种教学手段,从优秀经验来看:教师必须要重视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习兴趣,课一开始就提出一个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而达到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第三,教师要吸取多种教学模式,总结教学模式的优缺点,合理利用在自己的课堂之中;课结束,趣犹存,有效的教学活动应该延伸到课后。第四,本研究的实验表明,实验班在开展相关实验研究之后,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得到了提高,同时,学生的学习成绩、口语成绩,以及学习态度都有了明显的改善,说明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直接相关。结合实验班开展的教学策略,小学高年级英语学习兴趣的激发要做到:教师积极学习,探索兴趣教学;积极利用网络,形成创新教学;开展合作学习,形成自主学习;创新学习方法,形成课后指导;重视核心素养,树立学习动机。
冯维胜[7](2018)在《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第三方评估研究 ——以承接方的选择评估为例》文中提出新公共管理和新公共服务理论的产生,促使世界范围性的行政改革进入高潮。各国以“大社会、小政府”为改革方向,纷纷开展了以转变政府职能为目的的各项创新举措。其中的核心就是政府购买服务,即政府通过寻求与社会和市场的合作,发挥社会组织的亲民优势和市场组织的效率优势。政府购买是在经历了市场失灵的政府供给模式、政府失灵的社会供给模式以及多元合作供给模式的历史选择。供给模式的转变说明:面对多样性、差异性和易变性的公共需求,需要具有灵活的供给方式,而政府购买服务就是实现这种供给方式的有效途径。在政府职能转变内力、购买优势外力、社会推进力以及政策支持力的合力作用下,我国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也得到了大力推广。但由于针对政府购买评估理论的缺乏和实践的滞后,购买效果未能得到有效界定,影响了购买活动的广泛和深入开展。因此,建立一套科学的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评估机制就显得十分必要。然而,我国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评估主要由政府部门组织,政府集“购买者”、“监督者”和“评估者”等角色于一身,所以评估的公信力饱受质疑。评估已成为购买服务的薄弱环节,深陷“体制内评估缺乏公信力、体制外评估缺乏独立性、评估对象存在片面性、评估内容缺乏全面性、评估过程缺乏完整性”的困境。同时,还存在评估内容不全面、评估环节不健全、评估方式不丰富等问题。上述问题集中体现在:评估主体以政府为主、评估对象以承接者为主、评估方式以内部为主、评估指标以结果为主等方面。问题的成因可归结为:政府职能转变不彻底、购买评估制度不健全、评估理论和实践不成熟以及评估信息不对称等。结合发达国家政府购买服务的评估经验,以上问题可以通过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加大评估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加速评估体制和机制建设等途径解决。其中的关键是建立和完善以第三方为主的评估制度。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第三方评估的提出基于特定的环境,既有政府职能转变的理念推动,也有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还有借鉴国际经验的成分。本文通过SWOT—PEST分析、利益相关者分析以及平衡机制和稳定机制的分析,指出第三方评估作为必须而有效的外部制约机制,在购买体育服务中应得到推广运用,不仅能够解决“自我评价”所导致的一系列问题,亦有利于推动体育领域的政府职能转变,也是公共体育服务走向成熟的标志,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在确立了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第三方评估的理念之后,本研究从评估机构的组选、评估机制的运行保障、评估过程的监督完善三个方面,构建了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第三方评估体系。确立了第三方评估机制,就需要为其树立目标,即完成评估框架的构建。政府购买属于广义的行政行为,归属于政府绩效评估的范畴,后者大致可分为普适性的整体绩效评估、具体行业的组织绩效评估和专项绩效评估三种类型。根据上述论断,把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界定为专项绩效评估。在对美国、英国等具有代表性国家的购买服务专项评估框架分析的基础上,对政府购买体育服务评估框架进行分类:一是根据评估范围确定的评估框架,包括宏观层面的综合评估,微观层面的项目评估,以及根据政府层级、行政区划、行业类别等进行的评估。二是根据购买流程确定的评估框架,通过对各个环节的评估,提高每个环节的绩效,从而提升整体绩效。三是根据利益主体确定的评估框架,包括购买者的购买绩效、承接者的生产绩效、接受者的满意度,以及对其他参与主体的评估。四是以系统论确定的整体评估框架,即对购买的全部流程进行系统化的检查。最后,提出涵盖购买主体、流程和范围,且具有政府购买特点的“三位一体”评估框架,并分别分析购买者、承接者、接受者和购买内容的评估要点。以“三位一体”中的承接者为研究对象,分别围绕选择承接组织作为评估对象的原因、意义,承接组织的定位及其演变,承接组织评估模型建立的理论依据,指标体系设计和实践检视等方面进行论述。遵循主体、客体和内容三要素原则,确定承接组织的选择评估的支撑理论,即以社会组织评估理论、厂商组织评估理论、供应链中的供应商选择理论、麦肯锡能力评估理论以及项目管理理论等为理论根基,这些理论成果是“AGMS”模型构建和指标体系设计的重要学理支撑。以前述理论为基础,结合静态的“金字塔原理”、“动态能力理论”、“能力生态理论”和摩尔的“战略三角”模型,依据“结构—功能”主义的思想,综合考虑候选供应商承接公共体育服务所需具备的关键要素,根据政治——合法性、治理——规范性、管理——有效性和能力——胜任性,将承接组织的遴选划分为准入资格、组织治理、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四个维度,也就是承接组织遴选的“AGMS”评估模型。这四个方面具有层级递升的关系:准入资格着眼于组织的合法性审查,起到准入门槛的作用;组织治理用于衡量竞标组织的内部治理状况、组织运行情况及其规范程度;管理水平以组织的治理架构为基础,反映组织的运行情况,核心在于考察管理的有效性;服务能力是承接组织供给服务的最终保障,该维度将发挥择优选拔的作用。以该模型为基础,开展具体的指标研制工作:一是基于政策文本的分析,借助国家层面、地方层面以及行业层面的规章制度,提炼承接组织的资质条件;二是基于地方实践的分析,提出承接组织选拔的现实参照;三是基于文献成果的分析,提取承接组织评估的具体指标。承接组织的选择是带有价值判断的筛选和管理活动,指标体系的设计应坚持依法设定、客观中立、突出重点、过程与结果并重等原则。公共体育服务承接者的选择评估指标体系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步骤建立:第一步,通过相关领域的文献学习、政策文本分析、专家头脑风暴、实践经验总结相结合,初步确立指标。其次,通过两轮德尔菲法,进行指标的增减和修改,确立学理指标。第一轮筛除隶属度小于0.3,且重要性均值低于3的指标,第二轮筛除变异系数大于0.25的指标,并确定指标的重要性。最后,开展指标验证工作,把本研究设计的指标体系和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招标文件中的指标体系进行比对分析,为构建合理的承接方选择评估指标体系提供实践经验方面的支撑,并对指标体系设计的创新和局限进行总结。
姜凌[8](2016)在《柔性管理视角下的高中德育工作研究 ——以永安市普通高中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全面展开,德育问题愈来愈受到重视,而新时代成长起来的高中生,他们有更多自己的思想和独立的价值理念,对于新生事物更加敏感,追求与众不同的个性风格。在此背景下,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着新情况、新挑战,传统的“以规章制度为中心”的僵化的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采取与以往不同的柔性管理模式,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中德育工作已是势在必行。笔者对永安市四所高中校德育工作情况展开调查发现,普通高中德育工作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对德育管理重视不够,管理体制不完善,德育效果不明显,德育评价不科学。通过对这些问题产生原因的分析,并透过柔性管理的视角,提出相应的对策:一是树立“以生为本”管理思想,尊重高中生的人生价值,满足他们的合理需要,关照他们的内在精神,落实好全员德育制度,营造良好育人氛围,创建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管理模式,从“管制学生”转变为为学生发展而服务;二是加强德育队伍的建设和管理,打造一批高素质的德育队伍;三是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增强学校凝聚力和向心力,并与社区合作,营造良好的社会德育氛围,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四是实现德育管理方式多元化,只有通过学生自己去参与、体验,德育工作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李子胜[9](2016)在《对农村高中课堂柔性化管理的现状调查》文中研究说明课堂管理指为了达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整合各种资源,创建有助于学习的课堂氛围,减少学生问题行为的发生。总结以往的文献发现,课堂管理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忽视物理环境的布置;教师课堂教学策略僵化,采用统一标准化的课程设计和进度;对学生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进行批评教育,不考虑高中生对他人评价的敏感性;忽略课堂心理环境的建构,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只是简单的教与学的关系。由于课堂存在过度刚性化的弊端,因此课堂管理需要柔性化。课堂柔性化管理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在研究学生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用有针对性的课堂管理策略。鉴于农村高中仍然占较大比例,因此本研究将以柔性化视角调查农村高中课堂管理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改善课堂管理的建议。本文分为五个部分,可以归纳为以下内容:第一部分为导论,包括问题提出、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方法、概念界定。第二部分为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和规律。第三部分为文献综述,主要包括课堂管理存在的问题、有效的课堂管理策略、柔性化管理理论和课堂柔性化管理研究现状。第四部分是以柔性化视角考察农村高中课堂管理的现状,对天津市F中学高中教师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分析调查结果发现,农村高中课堂管理存在以下问题:高二教师对柔性化理论的使用欠佳;高二教师课堂互动较少:任职10-20年教师课堂纪律管理模式刚性化。第五部分为农村高中课堂柔性化管理建议,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一、强化高二教师课堂柔性化管理素质,主要从加强柔性化管理理论和高中生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学习和培训两方面进行论述;二、高二教师课堂互动模式要加强柔性化和多样化,主要从构建平等的师生对话关系、构建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授课模式、构建师生多元互动模式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三、任职10-20年教师课堂纪律管理需要更加柔性化,主要从学生参与课堂纪律的制定和实施、创建和谐的柔性化课堂氛围、课堂纪律管理刚柔并济三方面进行论述。
刘诺[10](2015)在《论柔性管理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文中指出柔性管理模式是现代企业的一种灵活管理模式,是相对刚性模式而言的。是企业管理上的一次革命性的飞跃。高等院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场所,有其固有的的特点和规律。在教学管理中可以借鉴企业的柔性管理模式。本文从高校体育教师借鉴企业柔性管理模式的依据、主要内容、特征等方面具体研究了高校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训练中运用柔性管理模式和民主型管理模式的方法。
二、浅析柔性管理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析柔性管理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弱校的强势:民办学校教师管理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一)民办教育与学校内部管理的发展 |
(二)教师管理在民办学校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
(三)对一所师资力量弱、生源吸引力强的民办学校的关注 |
二、研究意义 |
(一)学术价值:深化对民办学校教师管理有效性的研究 |
(二)实践价值:优化当前中小学管理机制 |
三、我国民办学校管理及教师管理文献综述 |
(一)民办学校管理的文献综述 |
(二)民办学校教师管理的文献综述 |
(三)研究述评 |
四、概念界定 |
(一)民办学校 |
(二)教师管理 |
(三)教师激励 |
五、研究设计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我国民办教育发展与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分析 |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办教育政策发展过程与特征 |
(一)民办教育政策发展历程 |
(二)民办学校政策发展的特征 |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历程与重点 |
(一)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历程 |
(二)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 |
三、民办学校教师管理的政策分析 |
(一)相关法律法规中的民办学校教师管理标准 |
(二)民办学校教师管理的针对性政策 |
第二章 H学校及其教师管理的现状描述 |
一、学校及教师队伍基本情况 |
(一)“弱校”的创立与发展 |
(二)“物尽其用”的资源配置 |
(三)教师队伍建设的“弱势” |
二、学校教师管理的强势 |
(一)制度管理,形成基本的管理规范 |
(二)情感管理,做有温度的教师管理 |
(三)惩戒管理,教师管理的手段补充 |
第三章 “弱者”的应对:学校管理下的教师调查 |
一、“弱者”的奋斗:教师在学校激励中寻求发展 |
(一)薪酬待遇调查及其激励作用 |
(二)教师培训调查及其激励作用 |
(三)教师职业目标调查及其激励作用 |
(四)教师激励的多维举措 |
二、“弱者”的挣扎:教师在教学管理压力中谋求生存 |
(一)教学常规管理调查及其压力 |
(二)教师评价调查及其压力 |
(三)教师关系调查及其作用 |
三、“弱者”的妥协:教师对学校管理制度的服从 |
(一)教师对学校制度的满意度调查 |
(二)教师对学校物质保障的满意度调查 |
第四章 激励悖论:H学校教师管理的优势与问题分析 |
一、H学校教师管理的优势与特色 |
(一)多元化的管理方式,激励了教师的工作热情 |
(二)精致的教学管理规范,提高了学校教育教学成绩 |
(三)刚性的惩戒措施,增强了教师工作的目标导向和任务导向 |
二、H学校教师管理的激励悖论 |
(一)刚性制度的激励悖论 |
(二)竞争性管理的激励悖论 |
(三)教师专业成长的激励悖论 |
第五章 优化民办学校教师管理的对策建议 |
一、由管理走向治理,化解民办学校教师管理的内外矛盾 |
(一)增强内外治理目标的一致性 |
(二)促进多元主体的协同治理 |
(三)完善学校的管理制度 |
二、以“教育人”为基点,化解民办学校教师激励的单一经济视角 |
(一)树立“教育人”理念 |
(二)增加情感管理的比重 |
(三)创建“教育人”文化 |
三、以“共同体”理念为基础引领,化解民办学校教师的冰冷型竞争 |
(一)形成教师共同体意识 |
(二)完善教师共同体的协作体系 |
(三)营造开放的共同体氛围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民办学校教师管理调查问卷 |
附录二 :访谈提纲 |
(一)校长、中层管理人员访谈提纲 |
(二)教师访谈提纲 |
致谢 |
(2)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面临的突出问题 |
1.1 师资团队的教学素养相对偏差 |
1.2 3D打印技术专业教材不成体系,资源匮乏 |
1.3 教法难以提升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
2 3D打印技术应用专业“三教”改革措施 |
2.1 通过“名师引领、双元结构、分工协作”的准则塑造团队 |
2.1.1 依托有较强影响力的带头人,有效开发名师所具备的引领示范效果 |
2.1.2 邀请大师授教,提升人才的技术与技能水准 |
2.2 推进“学生主体、育训结合、因材施教”的教材变革 |
2.2.1 设计活页式3D打印教材 |
2.2.2 灵活使用信息化技术,形成立体化的教学 |
2.3 创新推行“三个课堂”教学模式,推进教法改革 |
2.3.1 采取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法 |
2.3.2 构建与推进更具创新性的“三个课堂”模式 |
(3)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
2.1 Msssive MIMO技术 |
2.2 极简载波技术 |
2.3 超密集组网 |
2.4 MEC技术 |
3 总结 |
(4)走向现代学校治理的对话机制建设研究 ——以公办初中JS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一、走向现代化的学校治理需要对话机制? |
二、区域教育综合改革的深化呼唤对话机制? |
三、初中学校走出发展困境需要对话空间? |
四、学校发展的阶段性提升助推对话机制建设? |
五、个人的教育体悟及追求有待于聚焦对话研究 |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一、相关文献的数据分析 |
二、关于对话、对话管理、对话机制的研究 |
三、关于学校管理与治理的研究 |
四、文献评论 |
第三节 研究设计与实施 |
一、研究意义 |
二、研究目标 |
三、概念界定 |
四、研究问题、思路与框架 |
五、研究方法 |
六、研究伦理 |
七、论文的特色、创新与不足 |
第二章 案例学校的发展历程 |
第一节 发展背景 |
一、应浦东开发而生 |
二、借名校品牌而立 |
三、随时势迁移而变 |
四、因治理机制而兴 |
第二节 发展阶段 |
一、初创期:重质量的绩效管理 |
二、发展期:重专业的项目管理 |
三、转型期:重治理的对话管理 |
第三节 研究空间 |
一、案例学校现代化内涵发展问卷调查分析 |
二、学校发展的成长空间 |
三、战略选择的问题空间 |
四、现代治理的探索空间 |
小结:学校在转型中成长空间无限 |
第三章 绩效管理导向下的对话萌芽 |
第一节 绩效导向的学校管理模式研究 |
一、追求绩效的发展方向 |
二、保障绩效的质量监控 |
三、“以绩效为中心”的组织氛围 |
第二节 “领袖裁决式”决策模式 |
一、办学思想的高度统一 |
二、干部选拔的特立独行 |
三、行政意志的增值执行 |
第三节 绩效中心氛围下的对话萌芽 |
一、师生之间自发的对话 |
二、同侪之间零散的对话 |
三、干群之间少量的对话 |
小结:绩效管理及决策模式的局限性 |
第四章 专业发展导向下的对话培育 |
第一节 专业发展导向的学校管理模式研究 |
一、转向专业发展的办学背景 |
二、关注专业发展的管理理念 |
三、促进专业发展的项目平台 |
第二节 “项目统领式”决策模式 |
一、项目驱动下的学校内涵建设 |
二、专家引领下的骨干教师发展 |
三、平台助推下的课程教学改革 |
四、主体参与式的学生健康发展 |
第三节 专业团队建设中的对话培育 |
一、学习研讨平台上的开放对话 |
二、交流展示平台上的延伸对话 |
三、信息技术平台上的自由对话 |
小结:专业导向管理及决策模式的利与弊 |
第五章 治理导向下的对话机制探寻 |
第一节 治理导向的学校管理转型 |
一、从“管理”到“治理”的转变 |
二、对话治理的前提和条件 |
三、学校治理的实践框架 |
第二节 基于交往理性的对话决策模式 |
一、对话决策模式的特点 |
二、提升主体精神的对话参与机制 |
三、践行商谈伦理的民主协商机制 |
四、发现教育意义的共识达成机制 |
第三节 植根对话的学校文化品牌创建 |
一、对话品牌的孕育 |
二、对话课题的选择 |
三、对话文化的重铸 |
小结:三种管理导向及决策模式的得与失 |
第六章 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对话实践研究 |
第一节 基于对话的课程开发 |
一、需求:课程开发的基本前提 |
二、审议:课程开发的对话平台 |
三、协同:课程开发的多方助力 |
第二节 基于对话的教学改革 |
一、教学改革中的“对话人”假设 |
二、教学改革中的商谈逻辑 |
三、共同体:教学组织的形式变革 |
四、教学制度生成的对话逻辑 |
第三节 基于治理的对话课堂实践 |
一、聚焦对话素养培育的课题引领 |
二、践行对话教学原则的课堂实践 |
三、彰显对话精神特质的课堂文化 |
小结:治理理念融入课程与教学 |
第七章 家校共育中的互动机制建设研究 |
第一节 家长参与的制度建设 |
一、家长体验课堂教学制度 |
二、家长联系渠道畅通制度 |
三、家长助力学生活动制度 |
四、家长参与课程建设制度 |
五、家长监督日常生活制度 |
六、家长会形式的制度创新 |
第二节 家校互动的机制探寻 |
一、纳入学校规划的家长队伍建设 |
二、指导家庭教育的家长学校建设 |
三、推动家校合作的家长评价实施 |
第三节 家校共育的生态营造 |
一、共情:培育和谐关系的办学追求 |
二、共享:助力幸福家庭的亲子工程 |
三、共商:化解家校矛盾的协商机制 |
四、共治:推动学生发展的契约教育 |
小结:治理理念助推家校共育 |
结语 |
一、对话机制是学校发展和实现治理的关键内生性力量 |
二、对话机制的形成受组织发展阶段和学校领导个人风格影响 |
三、对话机制形成的生态氛围和治理效应有助于学校系统优化 |
附录1 学校现代化内涵发展调查问卷 |
附录2 历任校长管理风格与对话机制建设访谈提纲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5)柔性管理在中职班主任管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什么是柔性管理 |
二倡导柔性管理的意义 |
三柔性管理在中职教学中的应用 |
(一)运用柔性管理可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
(二)运用柔性管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
(三)运用柔性理念为学生树立榜样 |
(四)运用柔性管理建设班级班干部队伍 |
(五)运用柔性的管理促进家长的理解 |
四结语 |
(6)小学高年级英语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的及内容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及思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 |
1.4 文献综述 |
1.4.1 国外研究 |
1.4.2 国内研究 |
1.4.3 文献综述总结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相关理论 |
2.1 相关概念 |
2.1.1 学习兴趣 |
2.1.2 学习效果 |
2.2 理论基础 |
2.2.1 认知发展理论 |
2.2.2 需要层次理论 |
2.2.3 发现学习理论 |
2.2.4 多种理论之间的关系与运用 |
第三章 小学高年级英语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的调查 |
3.1 研究对象 |
3.2 问卷调查 |
3.2.1 问卷设计 |
3.2.2 问卷发放 |
3.3 问卷内容 |
3.4 调查结果 |
3.4.1 学习目的动机与学习效果 |
3.4.2 学习态度与学习效果 |
3.4.3 课程模式与学习效果 |
3.5 调查结果分析 |
3.5.1 学习目的动机结果 |
3.5.2 学习态度结果 |
3.5.3 课程模式结果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案例分析——提升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经验 |
4.1 游戏操练模式 |
4.1.1 模式概况 |
4.1.2 成功经验 |
4.1.3 学习启示 |
4.2 情境交际模式 |
4.2.1 模式概况 |
4.2.2 成功经验 |
4.2.3 学习启示 |
4.3 综合实践模式 |
4.3.1 模式概况 |
4.3.2 成功经验 |
4.3.3 学习启示 |
4.4 绘本阅读教学模式 |
4.4.1 模式概况 |
4.4.2 成功经验 |
4.4.3 学习启示 |
4.5 英语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模式 |
4.5.1 模式概况 |
4.5.2 成功经验 |
4.5.3 学习启示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准实验 |
5.1 设立实验班 |
5.1.1 实验对象 |
5.1.2 实验时间 |
5.2 实验内容 |
5.2.1 制定学习计划,明确学习目标 |
5.2.2 采取多种手段,激发自主学习 |
5.2.3 开发多元模式,形成兴趣指引 |
5.3 实验结果 |
5.3.1 实验前数据 |
5.3.2 实验后数据 |
5.3.3 课堂观察结果 |
5.3.4 问卷调查结果比较 |
5.3.5 访谈分析 |
5.4 实验结果总结 |
5.4.1 教师积极学习,探索兴趣教学 |
5.4.2 积极利用网络,形成创新教学 |
5.4.3 开展合作学习,形成自主学习 |
5.4.4 创新学习方法,形成课后指导 |
5.4.5 重视核心素养,树立学习动机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主要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小学高年级英语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的调查问卷(实验前) |
附录2: 小学高年级英语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的调查问卷(实验后) |
附录3: 关于小学高年级英语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的访谈提纲 |
致谢 |
(7)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第三方评估研究 ——以承接方的选择评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际探索——公共服务绩效评估是世界性的永恒话题 |
1.1.2 实践需要——各个国家和地区广泛开展政府购买活动 |
1.1.3 政策要求——各类政策文件也力推政府购买及其评估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3 相关文献的简要回顾 |
1.4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1.5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6 研究重难点及创新点 |
2 不同视域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及其评估 |
2.1 不同国家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评估 |
2.1.1 英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 |
2.1.2 美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 |
2.1.3 日本政府购买公共服务 |
2.1.4 德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 |
2.1.5 加拿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 |
2.2 不同行业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评估 |
2.2.1 政府购买教育公共服务 |
2.2.2 政府购买卫生公共服务 |
2.2.3 政府购买养老公共服务 |
2.2.4 政府购买就业公共服务 |
2.2.5 政府购买体育公共服务 |
2.3 不同阶段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评估 |
2.3.1 起步阶段:经济效益占据评估中心 |
2.3.2 成熟阶段:多种效益的兼顾和平衡 |
2.3.3 反思阶段:整体评估转向微观评估 |
3 我国地方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评估的概况与审视 |
3.1 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评估的开展情况 |
3.1.1 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评估的制度建设 |
3.1.2 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评估的实践操作 |
3.1.3 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评估的理论研究 |
3.2 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评估的要素分析 |
3.2.1 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评估主体 |
3.2.2 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评估对象 |
3.2.3 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评估内容 |
3.2.4 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评估过程 |
3.2.5 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评估应用 |
3.3 制约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评估的因素探讨 |
3.3.1 政府职能的转变 |
3.3.2 评估制度的建设 |
3.3.3 评估理论的研究 |
3.4 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评估落地的关键 |
3.4.1 政府职能的充分转变是必要条件 |
3.4.2 评估理论和实践成熟是充分条件 |
3.4.3 评估相关的制度建设是具体保障 |
3.4.4 评估体系和流程健全是操作手段 |
4 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第三方评估的构建 |
4.1 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第三方评估的提出 |
4.1.1 不同领域的第三方概念 |
4.1.2 评估及第三方评估理论 |
4.1.3 域内外第三方评估简介 |
4.2 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第三方评估的分析 |
4.2.1 为何第三方评估之——购买的特性分析 |
4.2.2 为何第三方评估之——SWOT-PEST分析 |
4.2.3 为何第三方评估之——利益相关者分析 |
4.2.4 为何第三方评估之——平衡稳定机制分析 |
4.3 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第三方评估的建立 |
4.3.1 评估机构的组选机制 |
4.3.2 评估的运行保障机制 |
4.3.3 评估过程的监督机制 |
5 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第三方评估框架 |
5.1 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评估的特点 |
5.1.1 源于且不限于政府绩效评估 |
5.1.2 属于公共体育服务专项评估 |
5.2 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评估框架 |
5.2.1 根据评估范围确定的评估框架 |
5.2.2 根据购买流程确定的评估框架 |
5.2.3 根据利益主体确定的评估框架 |
5.2.4 根据整体原理确定的评估框架 |
5.3 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三位一体”评估框架 |
5.3.1 “三位一体”评估框架的提出 |
5.3.2 “三位一体”评估框架的内容 |
5.3.3 “三位一体”评估框架的意义 |
6 第三方视角下的承接组织选择评估 |
6.1 评估对象的选取 |
6.1.1 选择承接组织的原因 |
6.1.2 承接组织评估的意义 |
6.1.3 承接组织的定位演变 |
6.2 承接组织评估的理论参考 |
6.2.1 社会组织研究中的评估理论 |
6.2.2 厂商理论中的企业绩效评估 |
6.2.3 供应链理论中的供应商评估 |
6.2.4 项目管理的能力理论 |
6.2.5 麦肯锡能力评估网格 |
6.3 公共体育服务承接组织评选的AGMS模型 |
6.3.1 承接组织的遴选标准 |
6.3.2 AGMS评估模型的构建 |
6.3.3 四个评估维度的关系 |
6.4 公共体育服务承接组织评选指标设计的依据 |
6.4.1 承接组织的资质要求——基于政策文本的分析 |
6.4.2 承接组织的筛选条件——基于地方实践的分析 |
6.4.3 承接组织的评选指标——基于文献成果的分析 |
6.5 公共体育服务承接组织选择评估的指标确定 |
6.5.1 指标体系设定的基本原则 |
6.5.2 指标体系选择的主要流程 |
6.5.3 指标体系确定的具体方法 |
6.6 公共体育服务承接组织评选指标的具体内容 |
6.6.1 准入资格板块 |
6.6.2 组织治理板块 |
6.6.3 管理水平板块 |
6.6.4 服务能力板块 |
6.7 承接组织评选的两阶段模型和分级评估制度 |
6.8 承接组织选择评估指标的案例检视与拓展 |
6.8.1 WX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案例 |
6.8.2 CZ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案例 |
6.8.3 TZ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案例 |
6.8.4 XX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招标文件分析 |
6.8.5 案例发现 |
6.8.6 案例引申 |
7 研究结论、说明和展望 |
7.1 研究的主要结论 |
7.2 研究的相关说明 |
致谢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1 表录与图录 |
附2 专家访谈提纲及评议表 |
附3 个人基本情况 |
(8)柔性管理视角下的高中德育工作研究 ——以永安市普通高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一、研究的背景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文献综合评价 |
第三节 研究的方法和创新之处 |
一、研究的方法 |
二、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德育与柔性管理的概念 |
第一节 德育 |
一、德育的涵义 |
二、德育的作用 |
第二节 柔性管理 |
一、柔性管理的思想文化渊源 |
二、基本概念和本质特征 |
三、实施柔性管理的意义 |
第二章 永安市普通高中德育现状调查 |
第一节 调查的过程与方法 |
一、问卷调查 |
二、访谈调查 |
第二节 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
一、学校德育现状 |
二、教师师德及育德能力状况 |
三、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状况 |
第三章 当前高中德育工作存在主要问题与成因 |
第一节 存在主要问题 |
一、对德育管理重视不够 |
二、德育管理体制不完善 |
三、德育效果不明显 |
四、德育评价不科学 |
第二节 问题成因 |
一、德育管理理念落后 |
二、德育管理手段单一 |
三、德育队伍素质欠佳 |
四、德育资源整合不够 |
第三节 柔性管理引入高中德育的必要性 |
一、符合高中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 |
二、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
三、防止“过度刚性”管理造成的危害 |
第四章 柔性管理视角下永安市普通高中德育工作的对策 |
第一节 构建全新的管理模式 |
一、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思想 |
二、落实全员德育制度 |
三、创建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
第二节 加强德育队伍的建设和管理 |
一、重视德育队伍师德师风建设 |
二、实现教师队伍德育专业化 |
三、加强德育队伍的考核 |
第三节 重视德育资源的整合 |
一、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 |
二、创设良好社区德育氛围 |
第四节 实现德育管理方式多元化 |
一、主题教育活动 |
二、校园文化活动 |
三、志愿服务活动 |
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
结语 |
附录1 永安市高中德育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2 访谈提纲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对农村高中课堂柔性化管理的现状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问题提出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概念界定 |
1.4.1 农村高中 |
1.4.2 课堂管理 |
1.4.3 柔性化管理 |
第二章 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和规律 |
2.1 高中生的发展危机 |
2.2 高中生的情绪特点 |
2.3 价值观形成时期 |
2.4 高中生的自尊心强 |
第三章 文献综述 |
3.1 课堂管理研究现状 |
3.1.1 课堂管理存在的问题 |
3.1.2 有效的课堂管理策略 |
3.2 柔性化管理研究现状 |
3.2.1 柔性化管理理论 |
3.2.2 课堂柔性化管理研究现状 |
3.2.3 柔性化管理的不足 |
3.3 以往研究的不足 |
第四章 对农村高中课堂柔性化管理的现状调查 |
4.1 天津市F中学高中课堂柔性化管理的调查对象、内容和程序 |
4.1.1 调查对象 |
4.1.2 调查问卷的内容 |
4.1.3 实施调查 |
4.2 调査数据的结果和分析 |
4.2.1 教师问卷的总体选项分布 |
4.2.2 教师问卷的差异检验 |
4.2.3 学生问卷的总体选项分布 |
4.3 柔性化视角下天津市F中学高中课堂管理呈现的问题 |
4.3.1 高二教师对柔性化理论的使用欠佳 |
4.3.2 高二教师课堂互动较少 |
4.3.3 任职10-20年教师课堂纪律管理模式刚性化 |
第五章 农村高中谋堂柔性化管理建议 |
5.1 强化高二教师课堂柔性化管理素质 |
5.1.1 加强高二教师柔性化管理理论的学习和培训 |
S.1.2 加强高中生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学习和培训 |
5.2 高二教师课堂互动模式要加强柔性化和多样化 |
5.2.1 构建平等的师生对话关系 |
5.2.2 构建化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授课模式 |
5.2.3 构建师生多元互动模式 |
5.3 任职10-20年教师课堂纪律管理需要更加柔性化 |
5.3.1 学生参与课堂纪律的制定和实施 |
5.3.2 创建和谐的柔性化课堂氛围 |
5.3.3 课堂纪律管理刚柔并济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论柔性管理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高校体育教学实行柔性化管理的原因 |
1.1、高校学生的个性特点需要柔性化管理。 |
1.2、高校体育教学考核方式需要柔性管理模式。 |
2、高校体育教学柔性化管理模式的类型 |
2.1、民主教学管理柔性管理模式。 |
2.1.1、制定柔性化的民主课堂规章制度制度。 |
2.1.2、建立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管理体制。 |
2.1.3、多元激励机制。 |
2.1.4、个性化教育模式 |
2.2、成绩考核柔性管理模式。 |
2.2.1、优化体育课程考核教学目标。 |
2.2.2、教学评估过于刚性。 |
3、结语 |
四、浅析柔性管理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弱校的强势:民办学校教师管理的个案研究[D]. 于雪.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2]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J].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 数码世界, 2020(04)
- [3]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4]走向现代学校治理的对话机制建设研究 ——以公办初中JS中学为例[D]. 李百艳.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2)
- [5]柔性管理在中职班主任管理中的应用[J]. 裴敏杰. 教育现代化, 2019(50)
- [6]小学高年级英语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相关研究[D]. 张丹. 苏州大学, 2018(04)
- [7]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第三方评估研究 ——以承接方的选择评估为例[D]. 冯维胜. 上海体育学院, 2018(01)
- [8]柔性管理视角下的高中德育工作研究 ——以永安市普通高中为例[D]. 姜凌. 福建师范大学, 2016(05)
- [9]对农村高中课堂柔性化管理的现状调查[D]. 李子胜. 天津师范大学, 2016(02)
- [10]论柔性管理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 刘诺.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