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个生成正交阵列OA(98,15,7,2)的差集D(14,14,7,2)(论文文献综述)
刘元慧[1](2020)在《时频二维汉明相关跳频序列与几类多元直扩序列的分析与构造》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对通信系统的质量和抗干扰能力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扩频通信技术因为具有良好的抗干扰、易实现多址、保密性好、抗衰落等特点,恰好满足这一需求。频率跳变系统(简称跳频系统,FH-SS)和直接序列扩频系统(简称直扩系统,DS-SS)是应用最多的两种扩频方式。由于在高速运动通信如卫星通信、导航系统、测距系统中多普勒频移的存在,考虑时间延迟和频率偏移的二维相关性跳频序列集的研究尤为重要。多相序列突破了二元序列理想相关值的序列数较少的限制,具有良好的相关特性且序列数目能更好的满足扩频通信的需求。高斯整数序列因其能获得高的带宽效率和传输速度而受到较大关注。本论文着重研究跳频序列集的二维相关性,通过有限域理论与组合方法相结合解决序列设计中的关键问题,设计具有达到或接近理论界的二维周期汉明相关跳频序列集,构造完备或几乎完备的高斯整数序列,建立复平面上的多相序列集与多相互补序列集。首先,研究跳频序列集周期汉明相关值的几个理论界,分析已存在的二维相关跳频序列集在该理论界下的最优性。计算现有的CAI-跳频序列和多项式同余跳频序列集二维周期汉明相关值,判断两类跳频序列集的二维周期汉明相关性是否达到或接近理论界,分析造成不能接近或达到理论界的关键原因。进一步改进CAI-跳频序列的构造方法,建立新的低碰撞区最优跳频序列集。其次,基于m-序列或其采样序列构造跳频序列。分析利用m-序列的连续状态序列结合特定映射构造的跳频序列集,借助有限域上方程的解等数学手段计算其二维汉明相关值。进一步将原构造方法加以推广,选择恰当的集合,利用m-序列的连续或非连续状态序列构造在相同限定条件下达到或接近理论界的新的跳频序列集。基于m-序列的Coulter-Matthews采样构造三元跳频序列,计算其二维汉明相关值。基于有限域上的差平衡函数和交织技术,首先选择适当的差平衡函数作为初始序列,其次选择有限域上的任意置换与初始序列相加作为基序列,最后对基序列利用合适的移位序列进行交织建立低碰撞区最优跳频序列集。再次,基于迹函数和多项式的复合函数构造新的跳频序列集。由于多项式参数的灵活多样性,基于多项式构造的序列集包含有较多数量的跳频序列,应用到通信系统中能容纳更多用户。首先提出了多项式与迹函数相结合构造的跳频序列集的二维汉明相关值的理论界,然后分别利用二项式与迹函数、模函数与迹函数的复合函数构造了跳频序列集,并借助指数和分析跳频序列集的二维汉明相关值,还分析了基于二项式构造的跳频序列的线性复杂度。最后,在由素数p确定的高斯整数剩余类上,构造p-1级完备或几乎完备的均衡高斯整数序列,给出实现该序列的具体实施步骤。借助加法特征和乘法特征构造在复平面的单位圆上取值的多相序列集以及多相准互补序列集,构造的序列集具有新的更加灵活的参数。
秦新蕊[2](2019)在《基于阵列设计MIMO雷达成像算法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成像技术在军民领域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雷达成像技术因其具有全天时全天候的工作特性和穿透性强的特点,在态势感知领域不可被替代。随着高速武器发展和计算机处理性能提高,传统雷达成像方式SAR和ISAR已经不能满足快速成像需求,亟需一种新体制雷达实现快速高分辨成像。本课题研究了基于MIMO雷达体制下收发阵列布局的优化方法,并结合阵列结构和目标特性对基于压缩感知理论的成像方法进行讨论,根据目标是否具有结构稀疏性和阵列是否具有分块结构探讨了压缩感知成像算法一般稀疏理论和分块稀疏理论中的不同表现效果,并进行了相应的分析和仿真,对阵列结构、目标特性与稀疏重构算法之间的关系进行初步验证。主要工作如下:1.提出基于遗传算法的阵列优化方法。采用遗传算法,根据需求设计出与阵元数目相关的适应度函数,并采用轮盘赌的方法进行选择优化,直接给出所需阵元数目最少的实际阵列结构,解决传统MIMO阵列设计专注虚拟阵列设计忽略实际最优实际阵列的问题,具有二次优化的潜力,在满足阵元数量最少的前提下可设计出方向图性能最优的MIMO阵列。2.推导出基于稀疏阵列结构的压缩感知成像模型。在均匀线阵假设下推导其阵列压缩感知成像模型,将非均匀阵列结构以广义单位阵的形式与所得观测矩阵结合,推导出非均匀稀疏阵列下的压缩感知成像模型。3.提出基于非均匀稀疏阵列的OMP和BOMP雷达成像算法。根据非均匀稀疏阵列压缩感知成像模型,分析阵列结构和目标特性对OMP和BOMP成像算法的影响。具有散射点稀疏特性的目标更适合随机阵列结构下的OMP压缩感知成像算法,对具有块稀疏结构目标,分块结构阵列下BOMP算法具有更好的成像效果。
李树东[3](2019)在《基于FPGA的生物阻抗测量系统及细胞模型的电阻抗图像重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物组织介电特性是生物体的固有属性,指的是生物组织或器官在电磁场中产生的被动电学响应特性。生物阻抗测量技术是利用生物组织介电特性,提取与生物组织或器官生理、病理状况相关的医学信息检测技术,其基本测量方式是通过体表电极向被测对象施加安全激励信号,并使用体表电极检测相应的电压变化,该技术无创、无害、廉价、简单的特点使其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为获得更丰富的阻抗信息,论文针对传统阻抗仪和实验室现有阻抗测量系统激励模式单一、操作复杂、体积庞大、灵活性差等缺点,设计了基于FPGA的生物阻抗测量系统,该系统具有单频、多频和混频的激励模式,激励频率0~20MHz,最高采样率50MHz,提供上位机运行和脱机运行。同时,为了在进行生物组织阻抗测量前,利用针对性的仿真指导后续研究,论文进行了基于细胞模型的电阻抗图像重建实验。论文的主要工作有:(1)设计了基于FPGA的生物阻抗测量系统硬件电路。硬件电路由FPGA核心电路、电源电路、输出通道电路、前向通道电路和通信与人机交互接口电路五部分组成。设计制作了面积160mmx 130mm,厚度1.5mm的四层PCB。(2)基于硬件电路和Verilog硬件描述语言,利用Quartus Ⅱ和ModelSim,按照“自顶向下,自下而上”的设计原则和底层模块的设计流程,设计了生物阻抗测量系统数字电路。数字电路系统由多个底层功能模块拼接而成,所有底层模块均通过编写测试激励完成了功能仿真验证。(3)进行了系统电源和晶振的输出测试,并将部分底层模块拼接输出配置文件,下载至FPGA中进行了板级验证,实现了软硬件联合测试。(4)采用COMSOL与Matlab联合仿真方法,设计了 16电极的圆形场域模型和频率矩阵,通过数据处理和共轭梯度图像重建算法,进行了 1~500MHz内5个频点的电阻抗图像重建实验。实验结果完全吻合细胞频散理论,且在100MHz时成功区分出正常/异常细胞。
秦安勇[4](2019)在《基于分布保持的特征提取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模式识别已在各行各业受到了广泛地关注,并已成为当今社会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模式识别研究内容包括了数学、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人工智能、神经科学以及认知科学等多门学科,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理论研究难点,也是一个快速发展的挑战性应用问题。作为模式识别的核心内容,特征提取主要研究如何从高维观测数据中学习到有利于识别任务的判别属性,特征提取模型的质量直接决定着模式识别的性能。特征提取研究是当前模式识别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现有模型基本是在欧式距离下取得数据的最优低维表示,没有考虑隐藏在高维数据中的非线性流形结构。而且基于欧式距离的模型不能保证把具有较大内在曲率的流形结构映射到本征维嵌入空间中。本文采用核密度估计方法来近似隐藏在高维数据空间中的本征维流形结构,提出了多个基于分布保持嵌入学习的非线性特征提取模型来消除数据较大内在曲率,并分别从监督分类,无监督聚类,半监督分类的角度来验证这些特征提取模型性能。论文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可归纳如下:(1)基于边缘平滑的分布保持超球嵌入学习提出了一种基于边缘平滑的分布保持超球面嵌入模型,并应用于高光谱数据特征提取中。具体是在用光谱特征向量估计每个像素点的分布时,充分利用高光谱数据的空间信息和强度信息,通过边缘停止函数平滑估计的分布来检测真实对象边缘信息。该模型能够捕获嵌入在高光谱数据中的内在几何结构,然后尽可能地将这些结构保持在较低维度的超球面嵌入空间中。三个常用高光谱数据集的实验结果也表明该模型可提取到高光谱数据的内在几何结构并显着提高监督分类识别性能。(2)基于分布保持的深度半非负矩阵分解提出了基于分布保持的深度半非负矩阵分解模型,该模型是从聚类的角度出发,能根据观测数据的未知属性并通过深度半非负矩阵分解技术获得隐藏在数据中的分层表示。另一方面,每个数据聚类簇的内在几何结构都可通过簇内数据的分布来描述。在该模型中,通过核密度估计方法来近似数据的流形结构,然后通过显式地保持两个分布的一致性来达到分层投影过程中数据流形结构不变目的。该方法可在判别投影空间中比较完整地保留嵌入在原始高维数据空间的内在几何结构,无监督聚类实验结果也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并设计了一种自适应方法来快速优化该模型的约束目标函数。(3)基于分布保持的深度局部嵌入学习提出了分布保持网络嵌入模型,该模型利用权重约束为非负的深度自编码网络来学习数据的低维局部嵌入表示。在该方法中,使用邻域核密度估计来揭示隐藏在高维数据空间中的本征维流形结构,然后寻求数据深度局部嵌入,并使其遵循上述内在流形结构,该方法通过引入分布一致性正则项达到流形结构保持不变目的。此外,在图像和文本数据集上的无监督聚类结果也表明相比于其它传统和深度嵌入方法,该方法能更好地在嵌入空间中保持隐藏在高维数据空间中的内在流形结构。(4)基于分布保持的半监督深度嵌入学习提出了分布保持半监督深度嵌入模型,主要解决半监督学习框架中基于欧式距离的方法无法捕获少量有标签数据和大量无标签数据之间的流形结构这个问题。因数据分布能近似嵌入在高维数据空间中的本征维流形结构,同一类样本点位于连续高密度区域内,不同类样本通过一些低密度区域连接,故在深度模型中利用分布保持显式地结合少量有标签样本和大量无标签样本的内在几何结构信息,使得该模型相比于其它半监督学习方法既能学习到一个有效的分类决策面,又能学习到保持数据内在几何流形结构的低维嵌入。此外,在图像数据集上的半监督识别结果也表明该方法能学习到一个有效的分类决策面。
程炜为[5](2018)在《基于凸优化方法预测原子钟长期频率稳定度》文中研究表明原子钟等以高精度振荡器为核心组件的设备被广泛运用于现代工业生产、金融交易以及科学研究中。一般用幂律谱噪声来描述这些设备中输出信号中的随机变化,并用结构函数(即方差)来描述它们的统计性质。这类方差函数常用于描述振荡器振荡频率在某段时间内变化的平均幅度、即频率稳定度。由于方差值的估计不确定度受可用数据的多寡影响;而在导航卫星或深空探测器钟差预报中,人们能使用的钟差观测数据往往是有限的、并且还存在延迟,因此研究从有限的观测数据中最大程度地提取有效信息、并用之于计算原子钟的长期频率稳定度利用是必要的。本论文主要研究利用现代凸优化理论与方法对原子钟的长期稳定度进行预测。根据原子钟的随机特性,论文的研究内容可以大致分成三个部分:·在最简单的情况下,原子钟只受到调相白(f2)噪声、调相闪烁(f1)噪声、调频白(f0)噪声、调频闪烁(f-1)噪声、调频随机游走(f-2噪声)以及确定性频率漂移的影响。作者利用凸优化方法(如主对偶内点法、压缩感知、概率条件限制等)对经典的振荡器噪声分析模型进行修改并建立相应的计算方法,并将得到的模型称为’StONA’.现代凸优化方法使StONA得以克服经典振荡器噪声分析求解中出现的法方程组病态问题、从误差分布非对称的观测值中进行参数估计、以及对原子钟的长期稳定度进行预测。实测数据验证表明:StONA根据短期钟差值所预测的星载和地面原子钟长期稳定度与利用长期观测数据计算结果一致。·在实践中,原子钟的频率漂移(或老化)率会随时间发生变化。针对这一点,作者将频率漂移分为确定性与随机两个部分,对确定性频率漂移对阿伦方差以及修正阿伦方差的影响进行量化、同时推导出任意离散时间幂律谱噪声的哈达玛方差理论表达式及其不确定度表示式。由于幂律谱噪声的方差理论表达式计算复杂,这里还讨论了这些表达式的快速计算方法。在实测数据检验中,StONA根据建立起来的模型和14天精密钟差对GPS为星钟长期频率稳定度的预测结果与利用84天钟差数据的计算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在更一般的情况下,对物理现象观测结果产生影响的幂律谱噪声类型和数量都是未知的。此外,不能排除突发情况或外部环境突然变化给观测信号所产生的影响。对于第一问题,作者基于斯蒂尔切积分定义噪声强度函数、并在此基础之上将StONA推广为GSONA.同时,利用压缩感知技术减轻突发变化对GSONA预测结果所产生的影响。作者用GSONA根据14天精密钟差数据对32颗GPS卫星原子钟长期稳定度进行了预测、并将其与49天以及84天数据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如果以84天钟差数据计算结果为参考基准,则GSONA的预测结果比利用49天钟差计算的阿伦方差、修正阿伦方差和哈达玛方差估值更为可靠。
柳姗姗[6](2017)在《基于错误纠正码的抗单粒子翻转存储器加固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宇宙空间和地面辐射环境中存在着大量的高能辐射粒子,应用其中的电子器件若被辐射粒子轰击可能会发生辐射效应。对于广泛应用的存储器来说,单个辐射粒子入射电路中的敏感单元,将会引起该单元的逻辑值发生翻转,发生单粒子翻转现象,产生软错误,继而引发系统的可靠性问题。因此,抗单粒子翻转加固是辐射环境下应用的存储器可靠性设计中必须考虑的问题。当集成电路特征尺寸步入纳米领域后,一次单粒子翻转事件可能会造成多个单元同时发生翻转,引发单粒子多单元翻转。这种现象随着器件尺寸的持续缩小而愈发严重,已经成为存储器抗单粒子翻转加固设计所面临的挑战之一。在多种抗单粒子翻转存储器加固技术中,采用错误纠正码(Error Correction Codes,ECCs)的系统级加固技术可以有效地处理单粒子翻转造成的软错误,针对不同应用情况设计不同的ECCs加固技术已成为目前该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针对基于ECCs的存储器抗单粒子翻转加固设计展开研究,根据不同辐射环境及不同应用需求,研究能有效处理单粒子翻转且冗余低的加固方法,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低冗余矩阵码加固方法研究。本文研究了一种可以调节邻近错误纠正能力且硬件冗余较低的矩阵码构造方法。首先,将数据在逻辑上划分成二维矩阵形式,在矩阵的每一行采用水平的错误探测码和汉明码,每一列采用垂直的错误探测码,结合二个方向构成矩阵码。随后,通过设计新的数据矩阵布局优化方案,达到较高的纠错能力。采用校验位共享原则及相应的译码算法,降低校验位的个数,达到低冗余的目的。同时,给出了数据矩阵维度与校验位个数、纠错能力之间的关系。最后对低冗余矩阵码进行了功能验证和纠错能力分析,设计并实现了采用该码加固的抗单粒子翻转存储器,对其电路性能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提出的低冗余矩阵码加固方法能以较低的冗余硬件开销为存储器提供较高的抗单粒子翻转能力。该码可以通过对数据矩阵维度的调整,以消耗不同个数的校验位来达到不同程度的纠错能力,为芯片设计者提供更多的选择。(2)低冗余正交拉丁码加固方法研究。本文研究了一种直接适用于典型存储器数据宽度的低冗余扩展正交拉丁码构造方法,可以纠正多个随机错误。首先,研究了正交拉丁码奇偶校验矩阵的构造规则和一步大数逻辑译码算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针对典型存储器数据宽度且满足一步大数逻辑译码规则的低冗余扩展正交拉丁码构造方法。随后,设计并实现了采用该方法加固的抗单粒子翻转存储器,并对其电路性能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相对于传统的缩短正交拉丁码,该方法在保持纠正能力不变的同时消耗更少的校验位个数,带来的冗余硬件开销更低。然后,为了扩展正交拉丁码的纠错能力,基于奇偶校验矩阵的优化和译码方法的微调,提出了纠正两位随机错误和三位邻近错误的DEC-TAEC(Double Error Correction-Triple Adjacent Error Correction)低冗余正交拉丁码构造方法。最后,对该方法进行了功能验证,并对译码器进行了电路实现和性能分析。结果表明,相较于同类技术,DEC-TAEC低冗余正交拉丁码译码器在电路面积、延迟和功耗方面更具有优势,更适用于高速存储器抗辐射加固领域的应用。(3)SEC-DED(Single Error Correction-Double Error Detection)码的错误探测优化研究。SEC-DED码可以纠正单位错误并探测两位随机错误,属于汉明类似码,这类码的纠错检错能力依赖于奇偶校验矩阵的向量元素且一般与校验位个数成正比。SEC-DED码探测错误的速度较快,基于对校正子重量的奇偶性判断即可判断。本文首先研究了SEC-DED码的奇偶校验矩阵构造规则与检错纠错能力的关系。然后设计了将其探测能力扩展为三位邻近错误的奇偶校验矩阵约束条件,提出了一类纠正单位错误、探测两位随机和三位邻近错误的SEC-DED-TAED(Single Error Correction-Double Error Detection-Triple Adjacent Error Detection)码的构造方法,并利用算法搜寻到了满足条件的奇偶校验矩阵。随后,对其进行了电路实现和性能分析。结果表明,该码在不需要增加校验位个数的同时,具有比现有同类技术更低的硬件开销和译码速度,更适用于一些利用快速错误探测来触发刷新等故障处理机制的存储器应用。最后,针对采用此类错误探测码加固的存储器提出了一种故障安全加固方法。该方法不需要改变硬件ECCs的译码器电路,作为故障处理程序以软件实现,可以在ECCs探测到错误时,检测数据中关键信息位的正确性。若检测出关键信息位正确,则相应模块可以继续正常工作,避免每次ECCs探测到错误都会触发系统内部故障处理机制的情况,减少刷新等措施的次数,提高系统的工作效率。
朱艳[7](2017)在《一类结合方案的相对t-设计》文中提出代数组合是组合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包括强正则图、结合方案、以及编码与设计等具有高度对称性和丰富代数结构的组合对象。编码与设计不但与有限群表示论和有限几何有着深刻的联系,而且在网络理论和密码学领域也有重要应用。作为有限传递置换群的组合推广,结合方案为编码理论与设计理论的研究提供统一的研究方法。设计理论的目的在于寻找一个性质较好的子集接近全空间。本文主要从Delsarte理论的角度研究Hamming结合方案H(n,q)和Johnson结合方案J(v,k)上的相对t-设计。二元Hamming结合方案H(n,2)上的相对t-设计是组合t-设计(即J(v,k)上的t-设计)的一种推广。由t-设计转向相对t-设计的研究过程使我们能够处理范围更广的组合结构,因此相对t-设计的研究成果自然会有诸多应用。“H(n,2)上的相对t-设计vs.组合t-设计”和“欧氏t-设计vs.球面t-设计”之间存在极大的相似性,因此研究这两类设计的方法在某种意义上很类似,本文的工作将有助于进一步发掘它们之间的相似性。第一章简要回顾了设计理论的研究背景、球面t-设计和组合t-设计以及由它们的推广的一类设计的研究现状。第二章主要介绍结合方案和Bose-Mesner代数的基本概念;Delsarte引入了正则半格(即满足一定条件的偏序集)的概念,并指出它与结合方案的内在联系,这一理论对研究结合方案上的设计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方法。第三章主要引入了P-和/或Q-多项式结合方案上的t-设计和相对t-设计这两个概念,从不同角度给出了这些概念的几个等价定义;重点讨论了P-多项式结合方案和Q-多项式结合方案的相对2e-设计的Fisher型下界,并且回顾了紧设计的相关研究成果。基于H(n,2)上的紧相对2-设计的一些研究成果和H(n,2)与J(v,k)之间的紧密联系,第四章主要研究在Q-多项式结合方案的结构下,Johnson结合方案J(v,k)两个壳体上的紧相对2-设计的存在性问题。首先,本文得到v≤100时紧相对2-设计的所有可行参数,并且讨论每组参数的存在性,从而将某些两个壳体上的不加权紧相对2-设计的存在性问题转化为:对于给定的对称2-(v,k,λ)设计(V,B),寻找满足一定条件的k元子集u0/∈B。当v值较小时,可以快速判定这样的k元子集存在与否。本文利用一些强正则图或者差集构造出一些两个壳体上不加权的紧相对2-设计,目前所有已知的紧设计均具有凝聚构形的结构。H(n,2)上的相对t-设计等价于加权的正则t-平衡设计,第五章重点研究H(n,2)的相对t-设计的Fisher型不等式和紧相对t-设计的存在性问题。一般情况下,当t为奇数时,目前没有相对t-设计的一个自然的下界。然而H(n,q)具有一个良好的性质:H(n,q)上的相对t-设计在P-多项式结构和Q-多项式结构下是完全等价的,而一般的P-和Q-多项式结合方案往往不满足这个条件。利用此性质,本文证明了:如果(Y,w)是在H(n,2)的p个壳体上的相对t-设计,那么它限制在任意壳体上是加权的组合(t+1-p)-设计。因此当t为奇数时,对于p=2的情形,利用组合2e-设计的紧性,本文得到H(n,2)在两个壳体上的相对(2e+1)-设计的Fisher型下界,进而可以定义紧相对(2e+1)-设计;并且当t=3,4,5时,本文找到一族新的紧相对t-设计。
张韬[8](2017)在《组合构型、格镶嵌及其在信息科学中的应用》文中指出本学位论文涉及了代数编码,代数组合,格镶嵌中的若干问题及其在信论中的应用。本文的主旨是利用组合观点,应用抽象代数,代数数论和特征理论来研究这些问题。在第2章,我们考虑了两种形状的镶嵌问题。其中一个是十字形,半十字形和准十字形。由于一些物理原因,闪存在电荷写入与电荷擦除这两个过程中的不对称性导致了某个特定区块会产生显着的错误。这种错误让我们有理由去把有限量级错误模型应用到闪存上,而有限量级纠错码等价于十字形,半十字形和准十字形的镶嵌问题。对于这一问题,我们推广了原来绝大部分的构造,给出了一类准完美码的构造。同时,我们还给了一个一般的完美码的构造,得到了一些新的完美码。另外,我们还证明了一些完美码的不存在性结果。特别地,我们完全解决了Schwartz (European J.Combin.,vol. 36, pp.130-142, Feb.2014)留下来的问题。另一个是在lp度量下的球。在1970年,Golomb和Welch给了一个着名的猜想:当n ≥ 3, r>1,不存在长为n半径为r的完美Lee码。我们证明了一些在lp度量下的完美码的不存在性结果。特别地,我们的结果进一步证实了Golomb-Welch猜想。另一方面,由于大家都相信Golomb-Welch猜想是对的,那么构造接近完美的码就有意义了,我们给出了一个准完美lp码的代数构造。在第3章,我们考虑自正交码及其在量子码中的应用。自对偶码是一类特殊的自正交码,它是线性码中最重要的一类码字,和很多其他领域有重要的联系,比如:格,设计,射影平面和不变理论。一般来说,构造极小距离相对较大的自对偶码是困难的。我们利用双循环构型和四次剩余构造了几类新的自对偶码,它们是二次双循环自对偶码的推广。数据说明我们的码比之前已知的最好码的参数要好。量子码主要用于在量子计算和量子通信中保护量子信息的脱散。构造量子码的一个有力方法是通过经典自正交码。我们利用常循环码,广义Reed-Solomon码构造了几类新的量子极大距离可分码。同时,利用一些多项式,我们给出了一类经典线性码的构造。通过这些线性码,我们得到了一些比已知结果参数更好的量子码。在第4章,我们考虑了两个其他与信息论相关的问题。一个是半正则相对差集。由于与两两无偏基的联系,半正则相对差集最近被广泛研究。半正则相对差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差集的存在性问题上。目前有大量的结果是关于(pa,pb,pa,pa-b)相对差集,其中p是一个素数;然而只有很少的结果是关于(mn,n,mn,m)相对差集,其中gcd(m,n) = 1。当gcd(m,n) = 1时,(mn,n,mn,m)相对差集的不存在性只在下面5种情形被考虑过:(1)m = p, n = q, p > q; (2) m = pq, n = 3, p,q > 3; (3) m = 4,, n = p; (4) m = 2 和(5) n = p,其中p,q是不同的奇素数。对于存在性结果,当群的大小不是素数幂且禁止子群的大小大于2时,有关半正则相对差集的构造只有4类。本文给出了一些新的(mn,n,mn,m)相对差集的不存在性结果,其中gcd(m,n) = 1。特别地,我们的结果是Hiramine工作(J.Combin. TheorySer. A, 117(7):996-1003,2010)的一个推广。另外,我们还给出了一类非交换(16q,q.16q,16)相对差集的构造,其中q是一个素数幂,q≡1(mod4)和q>4.2×108。另一个是Grassmannian填充。在1996年,Conway,Hardin和Sloane提出了Rm上的n维子空间的填充问题。该问题的目标是寻找一个n维子空间集合,使得它们两两之间离得尽可能地远。这个问题可以看成是球码或者等角线问题的推广。我们利用差集和拉丁方给出了三类最优Grassmannian填充。在第5章中对其他工作做了简要汇报。
贺灿[9](2014)在《基于循环差集的存储系统容错编码研究》文中提出随着近年来数据的爆炸式增长,人们的日常生活已经处于一个被“大数据”所包围的情景,而且如果对这些海量数据进行高效的存储日渐成为一个重要的环节,在大型存储系统中如何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同样是不可回避的议题。容错编码领域的理论为解决数据存储的可靠性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手段。目前,实际应用中的存储系统广泛采取的二进制阵列码是公认的解决系统容错能力问题的较佳方案。不过这些编码方法都存在一些限制。本篇论文的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首先对各种已经提出的阵列码进行总结和分析,其中重点对WEAVER码进行全面分析;然后利用组合数学的工具,结合一种特殊的集合N,提出了一类新的基于异或运算的循环差集码。集合N由一组有序的非负整数组成,其内部任意两个元素的差(对集合长度取模)都是不相等的。这种循环差集码不仅继承了循环码通用的特征,而且具有较好的扩展性。尽管这种码不是最大距离可分码,但是相对于WEAVER码它的存储效率有很大的提升。此外,相比较其他最大距离可分码,它对参数的限制很少,从而在实际应用中有很好的灵活性以及在对系统的效率和性能的折中考虑时能很方便的进行调整。
赵磊[10](2010)在《嵌入式大气数据传感系统故障检测与处理算法研究》文中提出对于飞行测试和飞控系统,大气参数的精确测量尤其重要。传统的大气参数测量手段采用延展到本地边界层之外的侵入式管件,系统在低迎角稳态条件下测量精度比较理想,但是大迎角和高机动的情形下性能就会大幅恶化。并且侵入式管件对机械振动和安装误差敏感。嵌入式大气数据系统就是为了克服传统大气数据系统的不足而开发的,系统由一组嵌入在飞行器表面的压力传感阵列逆推大气参数,完全不包含侵入部件。但是,由于压力传感器位于飞行器的外表面,本地诱导气流环境会严重影响到设备的校正。并且普遍使用的半经验FADS压力模型,在数值计算过程中会遭遇不稳定,进而造成系统性能的瞬间退化。故障管理是FADS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能的故障情况有:测压点阻塞、传感器或者其它数据采集设备失效等,错误的压力测量值会最终导致大气参数的计算错误。关于由测量不确定引入的故障管理问题,以及开发容错的FADS算法已经进行了很多的尝试,它们都旨在使用误差仿真和统计误差估计方法来评估各种故障源整体的不确定性影响。神经网络方法也被用来检测和补偿失效压力数据。本文针对FADS系统故障检测与识别问题,分别从基于卡方检测的故障诊断、基于奇偶检测的故障诊断和基于神经网络的故障诊断三个方面展开了研究。1.完善了卡方检测原理的不足之处,完善了卡方检测与处理流程,针对故障识别薄弱环节提出了区域对比方法进行改进;2.改进并发展了基于奇偶检测的故障诊断,细化并改进了故障检测与处理流程,增强了方法的实用性;3.基于RBF网络提出了一种新的FADS神经网络求解算法结构,详细阐述了RBF算法的原理与流程,以RBF算法为基础提出了一种故障特征向量表检测方法,详细阐述了故障检测与处理流程。
二、一个生成正交阵列OA(98,15,7,2)的差集D(14,14,7,2)(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个生成正交阵列OA(98,15,7,2)的差集D(14,14,7,2)(论文提纲范文)
(1)时频二维汉明相关跳频序列与几类多元直扩序列的分析与构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扩频通信技术的进展 |
1.2 扩频序列的研究意义 |
1.3 扩频序列的研究现状 |
1.3.1 跳频序列理论界 |
1.3.2 时频二维相关跳频序列 |
1.3.3 高斯整数序列 |
1.3.4 互补序列 |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构 |
第2章 两类跳频序列集的二维汉明相关性分析 |
2.1 基本概念 |
2.1.1 跳频序列的基本概念 |
2.1.2 跳频序列周期汉明相关值的理论界 |
2.2 已有跳频序列集时频二维周期汉明相关性分析 |
2.2.1 已知二维相关性的跳频序列集最优性分析 |
2.2.2 CAI-跳频序列集的二维汉明相关性 |
2.2.3 多项式同余跳频序列集的二维汉明相关性 |
2.3 低碰撞区跳频序列集的构造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m-序列构造跳频序列集 |
3.1 基于m-序列的跳频序列集时频二维相关性分析 |
3.2 基于m-序列的新跳频序列集的构造 |
3.3 利用m-序列的COULTER-MATTHEWS采样构造三元跳频序列 |
3.4 差平衡函数与交织技术构造跳频序列 |
3.4.1 交织技术 |
3.4.2 差平衡函数 |
3.4.3 交织技术构造跳频序列集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迹函数与多项式的复合函数构造跳频序列集 |
4.1 基本概念 |
4.1.1 加法特征 |
4.1.2 乘法特征 |
4.1.3 高斯和 |
4.2 基于迹函数与多项式的跳频序列集二维汉明相关值理论界 |
4.3 基于迹函数和二项式构造新的跳频序列集 |
4.4 基于迹函数与有限域上的模函数构造跳频序列集 |
4.4.1 有限域上的模函数与分圆类 |
4.4.2 跳频序列集的构造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复数域上扩频序列的构造 |
5.1 P-1级高斯整数序列的构造 |
5.1.1 高斯整数剩余类 |
5.1.2 高斯整数序列的构造 |
5.1.3 高斯整数序列的实现 |
5.2 几乎最优多相序列集 |
5.2.1 相关值与其理论界 |
5.2.2 多相序列集的构造 |
5.3 基于指数和的互补序列集 |
5.3.1 互补序列集的周期相关函数与理论界 |
5.3.2 多相周期互补序列集的构造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基于阵列设计MIMO雷达成像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 |
1.2.1 MIMO雷达研究现状与发展 |
1.2.2 MIMO雷达成像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 |
1.3 MIMO雷达成像关键问题 |
1.3.1 成像性能分析 |
1.3.2 MIMO雷达阵列设计 |
1.3.3 非均匀稀疏阵列雷达成像算法设计 |
1.4 论文主要组织结构 |
第二章 MIMO雷达基本特性 |
2.1 引言 |
2.2 MIMO雷达虚拟阵元特性 |
2.3 MIMO雷达成像回波模型 |
2.4 MIMO雷达成像性能分析 |
2.4.1 基于点扩展函数的成像性能分析 |
2.4.2 基于阵列方向图的MIMO雷达成像性能分析 |
2.5 基于BPM的 MIMO雷达信号正交化策略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稀疏嵌套MIMO雷达阵列设计 |
3.1 引言 |
3.2 非均匀阵列的基本概念 |
3.2.1 差协同阵列 |
3.2.2 加权函数 |
3.2.3 差协同阵列性质 |
3.3 稀疏嵌套阵列及其扩展阵列 |
3.3.1 两级嵌套阵 |
3.3.2 嵌套阵改进结构 |
3.3.3 增强嵌套阵 |
3.3.4 嵌套式冗余阵列 |
3.3.5 二阶超嵌套阵列 |
3.4 基于遗传算法的稀疏嵌套MIMO雷达阵列优化设计 |
3.4.1 遗传算法描述 |
3.4.2 稀疏嵌套MIMO雷达阵列的遗传算法设计 |
3.5 仿真与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稀疏阵列MIMO雷达成像算法 |
4.1 引言 |
4.2 基于压缩感知雷达成像原理 |
4.2.1 一般稀疏理论 |
4.2.2 分块稀疏理论 |
4.2.3 压缩感知雷达成像原理 |
4.3 基于非均匀稀疏阵列MIMO雷达成像方法 |
4.3.1 基于非均匀阵列的MIMO雷达压缩感知成像模型 |
4.3.2 OMP压缩感知雷达成像 |
4.3.3 BOMP压缩感知雷达成像 |
4.4 仿真与分析 |
4.4.1 OMP压缩感知成像仿真实验 |
4.4.2 BOMP压缩感知成像仿真实验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后续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3)基于FPGA的生物阻抗测量系统及细胞模型的电阻抗图像重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生物阻抗测量技术的背景 |
1.2 生物阻抗测量技术的应用方向 |
1.3 生物阻抗测量技术的研究现状 |
1.3.1 生物阻抗理论的研究 |
1.3.2 生物组织阻抗特性的研究 |
1.3.3 生物阻抗测量系统的研究 |
1.4 论文研究目的与工作内容 |
1.5 论文组织结构 |
2 理论基础 |
2.1 生物阻抗测量原理 |
2.1.1 生物细胞的结构特点 |
2.1.2 生物细胞的电学特性 |
2.1.3 生物细胞的频散理论 |
2.2 电阻抗成像原理 |
2.2.1 电阻抗成像的数学模型 |
2.2.2 正问题 |
2.2.3 逆问题 |
3 基于FPGA的生物阻抗测量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
3.1 FPGA核心电路 |
3.1.1 FPGA的选择 |
3.1.2 FPGA的外围电路设计 |
3.2 电源电路 |
3.2.1 18V转±12V |
3.2.2 5V转±6V |
3.2.3 5V转-5V |
3.2.4 5V转3.3V、2.5V和1.2V |
3.3 输出通道电路 |
3.3.1 数模转换 |
3.3.2 I-V转换 |
3.3.3 幅值调节 |
3.3.4 压控电流源 |
3.4 前向通道电路 |
3.4.1 差分转单端 |
3.4.2 可编程放大 |
3.4.3 采样前处理 |
3.4.4 模数转换 |
3.5 通信与人机交互接口电路 |
3.5.1 通信接口 |
3.5.2 人机交互接口 |
3.6 PCB设计 |
3.6.1 设计流程与注意事项 |
3.6.2 阻抗测量系统的PCB |
4 基于FPGA的生物阻抗测量系统数字电路设计 |
4.1 Verilog设计流程与开发环境 |
4.1.1 设计流程 |
4.1.2 开发环境 |
4.2 信号发生模块 |
4.2.1 DAC驱动模块 |
4.2.2 DDS信号生成模块 |
4.2.3 激励模式选择模块 |
4.3 信号采集模块 |
4.3.1 采样控制模块 |
4.3.2 数据缓存模块 |
4.4 数据处理模块 |
4.4.1 数字正交解调模块 |
4.4.2 其他模块 |
4.5 系统通信模块 |
4.5.1 数据发送模块 |
4.5.2 数据接收模块 |
4.5.3 命令解析模块 |
4.6 人机交互接口驱动模块 |
4.6.1 按键消抖模块 |
4.6.2 显示驱动模块 |
5 系统性能测试 |
5.1 电源与晶振测试 |
5.1.1 电源测试 |
5.1.2 晶振测试 |
5.2 软硬件联合测试 |
5.2.1 激励输出测试 |
5.2.2 信号采集测试 |
5.2.3 串口通信测试 |
6 细胞模型的电阻抗图像重建 |
6.1 软件环境搭建 |
6.2 图像重建过程 |
6.2.1 空间维度、物理场接口与研究类型 |
6.2.2 创建模型与参数设置 |
6.2.3 网格剖分与场域求解 |
6.2.4 循环激励与电压测量 |
6.2.5 数据处理与图像重建 |
6.3 图像重建结果与分析 |
6.3.1 单目标物图像重建结果 |
6.3.2 双目标物图像重加结果 |
6.3.3 分析与讨论 |
7 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论文的创新点 |
7.3 论文的不足之处 |
7.4 工作展望 |
8 参考文献 |
9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10 致谢 |
附录 |
(4)基于分布保持的特征提取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特征提取方法的研究综述 |
1.2.1 线性特征提取方法概述 |
1.2.2 非线性特征提取方法概述 |
1.3 本文的主要贡献 |
1.4 本文的组织 |
2 基于边缘平滑的分布保持超球嵌入学习 |
2.1 引言 |
2.2 相关工作 |
2.2.1 大间隔最近邻算法 |
2.2.2 t分布随机邻域嵌入算法 |
2.2.3 球形随机邻域嵌入算法 |
2.3 理论分析 |
2.3.1 分布保持嵌入 |
2.3.2 基于边缘平滑的高光谱数据分布估计 |
2.3.3 低维超球面空间中的分布估计 |
2.3.4 优化设计 |
2.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2.4.1 数据描述 |
2.4.2 参数分析 |
2.4.3 强度域比较 |
2.4.4 高光谱数据的三维球面可视化 |
2.4.5 基于低维超球嵌入的分类比较 |
2.5 小结 |
3 基于分布保持的深度半非负矩阵分解 |
3.1 引言 |
3.2 相关工作分析 |
3.2.1 半非负矩阵分解 |
3.2.2 深度半非负矩阵分解 |
3.2.3 投影梯度下降法 |
3.3 理论分析 |
3.3.1 基于分布保持的Deep Semi-NMF |
3.3.2 自适应投影Barzilai-Borwein方法 |
3.3.3 Out-of-Sample投影 |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4.1 数据描述 |
3.4.2 评价指标 |
3.4.3 基于自适应Barzilai-Borwein算法的Deep Semi-NMF和DPDSNMF模型 |
3.4.4 ORL数据集的结果 |
3.4.5 PIE数据集的结果 |
3.5 小结 |
4 基于分布保持的深度局部嵌入学习 |
4.1 引言 |
4.2 相关工作分析 |
4.2.1 自编码神经网络 |
4.2.2 非负约束自编码神经网络 |
4.3 理论分析 |
4.3.1 k-近邻核密度估计 |
4.3.2 分布保持网络嵌入 |
4.3.3 优化设计 |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4.1 数据描述 |
4.4.2 参数选择 |
4.4.3 可视化 |
4.4.4 学习数据局部表示 |
4.4.5 聚类结果比较 |
4.5 小结 |
5 基于分布保持的半监督深度嵌入学习 |
5.1 引言 |
5.2 相关工作分析 |
5.2.1 标签传播算法 |
5.2.2 拉普拉斯支持向量机 |
5.2.3 半监督深度学习框架 |
5.3 理论分析 |
5.3.1 分布保持半监督深度嵌入模型 |
5.3.2 优化设计 |
5.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4.1 数据描述 |
5.4.2 人工数据集的分类结果 |
5.4.3 MNIST数据集的结果 |
5.4.4 CIFAR-10 数据集的结果 |
5.5 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B.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目录 |
C.学位论文数据集 |
致谢 |
(5)基于凸优化方法预测原子钟长期频率稳定度(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和缩写列表 |
1 引言 |
1.1 时间与时间尺度 |
1.2 频率稳定度 |
1.3 频率标准的发展 |
1.3.1 频率稳定度分析 |
1.3.1.1 频率稳定度分析方法的发展 |
1.3.1.2 国内研究进展 |
1.4 现代凸优化方法 |
1.4.1 发展简介 |
1.4.2 应用 |
1.5 研究内容 |
2 理论基础 |
2.1 频率稳定度的评定 |
2.1.1 功率谱分布(PSD) |
2.1.2 幂律谱噪声 |
2.1.3 频域分析 |
2.1.4 时域分析 |
2.1.4.1 阿伦方差(AVAR) |
2.1.4.2 修正阿伦方差(MVAR) |
2.1.4.3 哈达玛方差(HVAR) |
2.1.4.4 总方差(TotVAR) |
2.1.4.5 哈达玛总方差(HTOT) |
2.1.4.6 动态方差 |
2.1.5 振荡器噪声分析 |
2.1.6 离散采样对频率稳定度计算的影响 |
2.1.7 离散幂律谱噪声的仿真 |
2.2 凸优化方法及其应用 |
2.2.1 凸分析 |
2.2.1.1 凸集、凸函数和凸优化问题 |
2.2.1.2 对偶问题 |
2.2.2 主对偶内点法 |
2.2.3 l_1范数和压缩感知 |
2.2.4 二阶锥规划与验后方差估计 |
2.3 伽马函数及其计算 |
2.4 小结 |
3 StONA(随机振荡器噪声分析) |
3.1 StONA概略 |
3.2 StONA模型 |
3.2.1 调整输入方差 |
3.2.1.1 随机模型 |
3.2.1.2 替代模型 |
3.2.1.3 渐进调整模型 |
3.2.1.4 对输入方差进行调整 |
3.2.2 估计噪声强度参数及其不确定度 |
3.2.3 预测长期频率稳定度 |
3.3 去除方差估值中的频率漂移 |
3.4 数据验证 |
3.4.1 仿真数据 |
3.4.2 星载原子钟 |
3.4.3 地面铯原子频标 |
3.5 小结 |
4 频率漂移影响下长期频率稳定度的预测 |
4.1 离散模型 |
4.1.1 频率漂移模型 |
4.1.2 离散时间哈达玛方差 |
4.1.3 快速计算式(2.49)-(2.52)、(4.12)与式(4.14)的值 |
4.1.4 离散时间阿伦方差和哈达玛方差的极限表达式 |
4.2 数据验证 |
4.2.1 等价自由度计算结果对比 |
4.2.2 星载原子钟频率稳定度预测 |
4.2.2.1 C13 |
4.2.2.2 E11 |
4.2.2.3 SVN(卫星编号)45 |
4.2.2.4 SVN(卫星编号)41 |
4.2.3 动态噪声分析 |
4.3 小结 |
5 GSONA(广义振荡器噪声分析) |
5.1 理论基础 |
5.2 GSONA |
5.2.1 基本随机模型 |
5.2.2 替换模型 |
5.2.3 修正模型 |
5.2.4 噪声类型识别 |
5.2.5 输入向量σ的调整以及粗差剔除 |
5.2.6 GSONA算法流程 |
5.3 数据验证 |
5.3.1 观测值向量σ的计算 |
5.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4 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攻博期间主要参与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6)基于错误纠正码的抗单粒子翻转存储器加固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存储器中的单粒子翻转 |
1.2.1 辐射环境 |
1.2.2 存储器中单粒子翻转的产生 |
1.3 抗单粒子翻转存储器加固技术研究现状 |
1.3.1 工艺级加固 |
1.3.2 版图级加固 |
1.3.3 电路级加固 |
1.3.4 系统级加固 |
1.4 相关研究存在的不足 |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低冗余矩阵码加固方法研究 |
2.1 引言 |
2.2 低冗余矩阵码构造方法 |
2.2.1 多位错误探测方法 |
2.2.2 低冗余矩阵码设计 |
2.2.3 纠错算法 |
2.2.4 可纠正错误模式 |
2.3 功能验证及纠错能力分析 |
2.3.1 功能验证 |
2.3.2 纠错能力分析 |
2.4 存储器加固设计及电路性能分析 |
2.4.1 电路设计 |
2.4.2 性能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低冗余正交拉丁码加固方法研究 |
3.1 引言 |
3.2 正交拉丁码构造规则 |
3.2.1 正交拉丁码奇偶校验矩阵 |
3.2.2 一步大数逻辑译码算法 |
3.3 低冗余扩展正交拉丁码构造方法 |
3.3.1 低冗余扩展OLS码奇偶校验矩阵的构造 |
3.3.2 功能验证及电路性能分析 |
3.4 DEC-TAEC低冗余OLS码构造方法 |
3.4.1 DEC-TAEC低冗余OLS码的构造 |
3.4.2 DEC-TAEC低冗余OLS码译码算法 |
3.4.3 功能验证及电路性能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SEC-DED码的错误探测优化研究 |
4.1 引言 |
4.2 汉明类似码 |
4.2.1 线性分组码的码字结构 |
4.2.2 SEC-DED码的构造规则 |
4.3 SEC-DED-TAED码构造方法 |
4.3.1 奇重量奇偶校验矩阵构造规则 |
4.3.2 奇偶校验矩阵搜索算法 |
4.3.3 译码算法 |
4.3.4 电路设计及性能分析 |
4.4 基于错误探测码的故障安全加固方法 |
4.4.1 故障安全加固方案 |
4.4.2 关键信息位检测方法 |
4.4.3 可检测率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一类结合方案的相对t-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结合方案 |
1.1.1 多项式结合方案 |
1.1.2 结合方案上的码和设计 |
1.2 组合t-设计和球面t-设计 |
1.3 球面t-设计与结合方案 |
1.4 组合t-设计和球面t-设计的推广 |
1.5 欧氏t设计与相对t-设计 |
1.6 主要工作 |
1.6.1 Johnson结合方案的紧相对2-设计 |
1.6.2 二元Hamming结合方案的相对t-设计 |
第二章 预备知识 |
2.1 结合方案 |
2.1.1 定义 |
2.1.2 Bose-Mesner代数 |
2.1.3 特征矩阵 |
2.1.4 多项式结合方案 |
2.2 正则半格 |
2.2.1 定义 |
2.2.2 Hamming半格和Hamming结合方案 |
2.2.3 Boolean半格和Johnson结合方案 |
第三章 结合方案上的设计 |
3.1 定义 |
3.1.1 结合方案的T-设计 |
3.1.2 结合方案的相对t-设计 |
3.2 Fisher型下界 |
3.2.1 Q-多项式结合方案的设计 |
3.2.2 P-多项式结合方案的相对t-设计 |
第四章 结合方案的紧相对2-设计 |
4.1 H(n,2)的紧相对2-设计 |
4.2 J(v,k)的紧相对2-设计 |
4.2.1 L0(S) +L1(S)的标准正交基 |
4.2.2 主要公式 |
4.2.3 可行参数列表 |
4.2.4 紧相对2-设计的构造 |
4.3 本章小结 |
4.4 附录 |
第五章 二元Hamming结合方案H(n,2)的相对t-设计 |
5.1 主要结果 |
5.2 主要结果的证明 |
5.3 紧相对(2e+1)-设计 |
5.3.1 紧相对3-设计 |
5.3.2 紧相对5-设计 |
5.4 紧相对4-设计 |
5.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8)组合构型、格镶嵌及其在信息科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镶嵌及其在信息论中的应用 |
1.2 自正交码及其在量子码中的应用 |
1.3 其他与信息论相关的课题 |
2 镶嵌及其在信息论中的应用 |
2.1 分解集 |
2.1.1 介绍 |
2.1.2 准备工作 |
2.1.3 分解集的构造 |
2.1.4 完美分解集的不存在性结果 |
2.1.5 在冲突避免码上的应用 |
2.2 l_p范数下的完美和准完美码 |
2.2.1 介绍 |
2.2.2 准备工作 |
2.2.3 不存在性结果 |
2.2.4 准完美l_p码 |
3 自正交码及其在量子码中的应用 |
3.1 四次剩余双循环自对偶码 |
3.1.1 介绍 |
3.1.2 定义和一般结果 |
3.1.3 特征2的域上的四次剩余双循环自对偶码 |
3.1.4 特征为3的域上的四次剩余双循环自对偶码 |
3.1.5 自同构群 |
3.1.6 二元四次剩余四循环自对偶码 |
3.1.7 总结 |
3.2 量子码 |
3.2.1 介绍 |
3.2.2 准备工作 |
3.2.3 利用常循环码构造量子极大距离可分码 |
3.2.4 利用广义Reed-Solomon码构造量子极大距离可分码 |
3.2.5 利用某些多项式构造量子码 |
4 其他与信息论相关的课题 |
4.1 (mn,n,mn,m)相对差集,其中gcd(m,n)=1 |
4.1.1 介绍 |
4.1.2 准备工作 |
4.1.3 半正则相对差集的不存在性结果 |
4.1.4 一类非交换(16q,q,16q,16)相对差集 |
4.2 Grassmannian空间填充的组合构造 |
4.2.1 介绍 |
4.2.2 准备知识 |
4.2.3 等角线的一个构造 |
4.2.4 单纯型Grassmannian填充的三个构造 |
4.2.5 总结 |
5 其他工作 |
5.1 伪平面函数的构造和相关的结合方案 |
5.2 b-字符码 |
5.3 长度在74和116之间的某些最优自对偶码的存在性 |
5.4 有限域上的置换多项式 |
5.5 m-序列的互相关性 |
5.6 分组密码的预处理—AONT变换 |
5.7 常维子空间码的构造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9)基于循环差集的存储系统容错编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背景 |
1.2 存储系统的参数及影响 |
1.2.1 系统可靠性 |
1.2.2 系统的冗余度 |
1.2.3 更新复杂度 |
1.2.4 编码计算复杂度 |
1.3 本文的工作 |
1.4 本文的结构 |
第二章 容错存储系统和RAID介绍 |
2.1 存储系统的原理及问题分析 |
2.2 存储系统中的失效模型和处理机制 |
2.3 RAID |
2.3.1 基本原理 |
2.3.2 RAID级别 |
第三章 容错编码理论及表现形式 |
3.1 编码理论基础知识 |
3.1.1 线性分组编码 |
3.1.2 生成矩阵和校验矩阵 |
3.1.3 码的容错能力 |
3.1.4 多项式码 |
3.1.5 循环码 |
3.1.6 Singleton界与MDS码 |
3.2 阵列码的表示形式 |
3.2.1 Tanner图形式 |
3.2.2 图表形式 |
3.2.3 矩阵表示 |
3.3 多容错编码与数据读写 |
3.4 主要的多容错编码 |
3.4.1 EVENODD码 |
3.4.2 Reed-Solomon码 |
3.4.3 最低密度编码X码 |
3.4.4 STAR码 |
3.4.5 HoVer码 |
3.5 小结 |
第四章 WEAVER码的构造及性能分析 |
4.1 WEAVER码的构造 |
4.1.1 基本术语 |
4.1.2 WEAVER码的构造方法 |
4.2 WEAVER码的容错能力 |
4.3 WEAVER码的特征 |
第五章 循环差集码的构造 |
5.1 循环差集 |
5.1.1 名词定义和符号描述 |
5.1.2 奇特的珍珠 |
5.1.3 独立差集的构造 |
5.2 循环差集码的构造 |
5.3 小结 |
第六章 循环差集码的性质分析 |
6.1 容错性能 |
6.1.1 双容错 |
6.1.2 w容错 |
6.2 存储效率和I/O性能 |
6.3 扩展性上的研究 |
第七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10)嵌入式大气数据传感系统故障检测与处理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选题依据 |
1.3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FADS 系统原理与故障诊断原理 |
2.1 引言 |
2.2 FADS 系统原理 |
2.2.1 FADS 系统构架 |
2.2.2 FADS 求解算法 |
2.2.3 FADS 校正算法 |
2.3 故障诊断原理 |
2.3.1 故障诊断简介 |
2.3.2 故障诊断方法 |
2.3.3 故障诊断研究现状 |
2.4 FADS 系统故障诊断 |
2.4.1 FADS FDI 的必要性 |
2.4.2 FADS FDI 的特殊性 |
2.4.3 FADS FDI 的方法 |
2.5 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卡方分布的FADS 故障诊断 |
3.1 引言 |
3.2 卡方分布简介 |
3.3 FADS 卡方检测原理 |
3.4 FADS 卡方检测与处理流程 |
3.4.1 故障检测流程 |
3.4.2 故障管理流程 |
3.5 仿真验证 |
3.6 算法改进 |
3.7 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奇偶方程的FADS 故障诊断 |
4.1 引言 |
4.2 奇偶方程 |
4.3 粗糙集 |
4.4 FADS 奇偶检测原理 |
4.5 检测与处理流程 |
4.5.1 故障检测流程 |
4.5.2 故障处理流程 |
4.6 仿真验证 |
4.7 小结 |
第五章 基于神经网络的FADS 故障诊断 |
5.1 引言 |
5.2 神经网络简介 |
5.2.1 BP 网络 |
5.2.2 RBF 网络 |
5.3 FADS RBF 神经网络算法 |
5.3.1 迎角、动压模块MR1 |
5.3.2 侧滑角、动压模块MR2 |
5.3.3 总压模块MR3 |
5.4 FADS 神经网络故障诊断原理 |
5.5 检测与处理流程 |
5.6 仿真验证 |
5.6.1 求解算法验证 |
5.6.2 故障检测验证 |
5.7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一个生成正交阵列OA(98,15,7,2)的差集D(14,14,7,2)(论文参考文献)
- [1]时频二维汉明相关跳频序列与几类多元直扩序列的分析与构造[D]. 刘元慧. 燕山大学, 2020(01)
- [2]基于阵列设计MIMO雷达成像算法研究[D]. 秦新蕊. 国防科技大学, 2019
- [3]基于FPGA的生物阻抗测量系统及细胞模型的电阻抗图像重建[D]. 李树东. 天津科技大学, 2019(07)
- [4]基于分布保持的特征提取方法研究[D]. 秦安勇. 重庆大学, 2019(01)
- [5]基于凸优化方法预测原子钟长期频率稳定度[D]. 程炜为. 武汉大学, 2018(02)
- [6]基于错误纠正码的抗单粒子翻转存储器加固设计研究[D]. 柳姗姗.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7(01)
- [7]一类结合方案的相对t-设计[D]. 朱艳. 上海交通大学, 2017(08)
- [8]组合构型、格镶嵌及其在信息科学中的应用[D]. 张韬. 浙江大学, 2017(02)
- [9]基于循环差集的存储系统容错编码研究[D]. 贺灿. 天津理工大学, 2014(03)
- [10]嵌入式大气数据传感系统故障检测与处理算法研究[D]. 赵磊.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