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鄂南蒲圻话的语音特点(蒲圻方言研究之一)(论文文献综述)
王宏佳[1](2019)在《鄂东南方言研究综述》文中研究说明鄂东南方言以其自身的特殊性和研究价值,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和重视。自1948年《湖北方言调查报告》出版至今,已经有相当多的研究文献面世,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鄂东南方言的特色与个性。鄂东南方言研究既有优势也有不足。根据以上认识我们对未来的研究做了展望和规划。
甘紫丹[2](2013)在《鄂南方言研究综述》文中认为综观20世纪30年代至今各专家学者对鄂南方言语音、词汇、语法方面的研究,可以看出:语音方面的成果主要是理清了鄂南各地的声韵调系统,但对鄂南语音系统内部的比较研究及其与周边方言的比较研究较为薄弱。词汇方面主要是从其研究方法如共时描写法、比较法、考证法三方面进行综述,但运用这些方法研究鄂南方言词汇的内容还有待拓展和深入。语法方面以单篇论文即研究某一种词法或句法现象为主,对单个方言点语法的系统研究以及对某一语法现象的多方言点的系列研究不足。
王一冰[3](2018)在《赤壁方言语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鄂东南区方言属赣方言,据《中国语言地图集》(1987)的划分该区包括九个县市的方言,赤壁方言是其中一支。赤壁方言语音研究始于1936年赵元任等主持的湖北省方言调查,这次调查的成果主要反映在《湖北方言调查报告》(1948)中。赤壁方言因其边缘性、过渡性特征,建国以来一直受到学界的关注,二十世纪中期出现了赤壁方言研究的高潮。近年来赤壁方言语音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少,缺少对其语音变化的探讨。本文对现代赤壁方言语音系统进行了调查,整理出现代赤壁方言音系,并将赤壁方言与普通话、《广韵》音系进行对比,分析赤壁方音特点,对文白异读、“赤壁普通话”等现象进行探讨,并结合过去研究的成果探讨语音的演变规律和原因。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分别对赤壁方言的声母、韵母、声调系统进行了整理和描写,并将其与普通话、以《广韵》为代表的中古音进行了对比分析。第四章对赤壁方言声、韵、调系统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并对轻声、文白异读、赤壁普通话等语音现象进行了分析研究。第五章基于前人的研究结果,探讨了赤壁方音八十年来发生的一些变化。声母方面,古全浊声母清化后回头演变为送气浊塞音,日母字Z的出现认为是普通话推广的结果;韵母方面有(?)变为or,iai中的i脱落变成ie,aη、Aη变为an、(?)n的现象,其原因可能有普通话的影响和语言经济原则两个方面的作用。第六章为赤壁方言同音字表,通过方言调查整理出同音字表,该字表反映了赤壁方言的声、韵、调系统及其搭配关系。
王宏佳[4](2007)在《湖北咸宁方言词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湖北省咸宁市方言的词汇为研究对象。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整理出咸宁方言词汇表,再以词汇表为依托,进行了纵、横两个方面的对比研究。横向比较包括咸宁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的对比研究;咸宁方言词汇与周边方言(大冶方言、阳新方言、通山方言、崇阳方言、通城方言、嘉鱼方言、赤壁方言和武汉方言)词汇的对比研究;咸宁方言词汇与七大方言区代表方言(北京方言、长沙方言、南昌方言、梅县方言、广州方言、福州方言、苏州方言)词汇的对比研究。纵向比较包括咸宁方言词汇与《诗经》、《论语》、《楚辞》、《说文解字》、《方言》、《广韵》、《集韵》及其他古代文献词汇的对比研究,并尽可能考证咸宁方言口语词本字和语源。通过对比研究,提取出咸宁方言词汇特征词语,并对这些特征词语进行充分的描写、分析和解释,从而揭示咸宁方言在词汇方面的特色和个性。最后结合语音和词汇两个方面的标准对咸宁方言的归属问题作一个阶段性的结论。本文研究的意义在于通过考察咸宁方言的词汇,全面(语音、词汇和语法)而深入地了解咸宁方言,揭示咸宁方言的个性及其与汉语各方言的亲疏关系,同时为解决咸宁方言归属问题提供词汇上的依据。本文分为八个部分:(一)第一章:引言第一节:咸宁市概况。从位置、政区、人口及民族、地形、交通、文化和历史沿革七个方面介绍了咸宁市的基本情况。第二节:咸宁方言概况。界定了本文的研究对象——咸宁方言,并对咸宁方言语音、词汇和语法三个方面的特点作了简要说明;全面介绍半个多世纪以来咸宁方言研究的现状与不足。第三节:汉语方言词汇研究的历史和现状。简单介绍了自扬雄《方言》以来汉语方言词汇研究的历史:检视了汉语方言词汇研究的现状与不足,认为应该在理论的指导下,加强汉语方言词汇的对比研究。第四节:本文的研究。说明了本文的研究范围、研究的理论依据和方法、研究的目的和意义、论文的结构,最后是相关说明。(二)第二章:咸宁方言词汇表按意义或功能分二十六类,系统记录了咸宁方言常用词语。咸宁方言词汇表是本研究的基础和前期工作,本文所得出的结论直接来自对本表数据所作的比较研究。(三)第三章:咸宁方言词汇的横向比较第一节:与普通话词汇的比较。从词的语音、语义、词形和功能等方面对咸宁方言和普通话的词汇进行了系统的比较研究。第二节:与周边方言词汇的比较。以列表的形式对咸宁方言与大冶方言、阳新方言、通山方言、崇阳方言、通城方言、嘉鱼方言、赤壁方言以及武汉方言的词汇进行了比较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咸宁方言的特色与个性,也清晰地展示了咸宁方言与周边方言的亲疏关系。第三节:与七大方言区代表方言词汇的比较。以列表的形式对咸宁方言与北京方言(北方话)、长沙方言(湘语)、南昌方言(赣语)、梅县方言(客家话)、广州方言(粤语)、福州方言(闽语)、苏州方言(吴语)的词汇进行了比较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咸宁方言的特色与个性,也清晰地展示了咸宁方言与各大方言区代表方言的亲疏关系,同时还为咸宁方言的归属提供了词汇方面的依据。(四)第四章:咸宁方言词汇的纵向比较第一节:咸宁方言词汇对古代汉语词汇的继承和发展。运用充分的方言事实说明咸宁方言与古代汉语是一脉相承的:咸宁方言词汇单音节化比较明显、咸宁方言词汇保留古语词较多。咸宁方言也根据自身的需要对古代汉语词汇有所发展。第二节:咸宁方言常用词考本字与溯源。结合《诗经》、《论语》、《楚辞》、《说文解字》、《方言》、《广韵》、《集韵》及其他古代文献,对咸宁方言常用词进行溯源并尽可能考清本字。(五)第五章:咸宁方言特征词语第一节:“汉语方言特征词”理论。系统介绍了“汉语方言特征词”理论,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汉语方言特征词”理论进行了必要的补充。第二节:咸宁方言特征词语。在纵横向比较的基础上,结合咸宁方言与周边方言词汇比较表、咸宁方言与七大方言区代表方言词汇比较表两方面的数据,筛选出咸宁方言特征词语,并对这些词语进行了充分的描写和说明。(六)第六章咸宁方言的归属第一节:单一标准下咸宁方言的归属。简单介绍了时人和前贤对咸宁方言归属的看法和依据。最典型的观点认为咸宁方言属赣语,但也有学者对咸宁方言的归属有新的看法,并对咸宁方言属赣语的观点有所怀疑。第二节:双重标准下咸宁方言的归属。结合语音、词汇两个方面的标准,对咸宁方言的归属作阶段性结论。本文认为,就目前而言,把咸宁方言归入到过渡带方言是比较合理的。(七)附录附录一:咸宁方言的声韵调系统附录二:咸宁方言的句法特点附录三:咸宁方言语料记音(八)参考文献
卢刚[5](2017)在《湖北大冶金牛方言语音及其比较研究》文中指出金牛镇地处鄂东南,属于湖北省大冶市,位于大冶市西南部,东南与咸宁市接壤,西边与武汉市江夏区为邻,北边跟鄂州市太和镇接壤,交通便利,商贸往来频繁。本文把金牛话语音做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田野调查法和描写法对现代金牛话的语音进行了比较全面细致的描写,整理出了金牛话的声母、韵母和声调系统,制定了比较详细的同音单位表格和音系要素配合表格,分析了金牛话的文白异读情况及其特点。金牛话有50个韵母、20个声母、6个声调。运用历时比较法,把金牛话语音同中古音进行对比,得出了金牛话古代的全浊声母舒声字现代读塞音、塞擦音的时候,不论平仄,都是读成送气清音;古代全浊声母跟次清声母合流;泥母和来母在洪音前相混,在细音前有分别;只有一套舌尖声母?、??、s;古代果假两摄字的今读大多分别是o和a;咸山两摄一等见系字跟二等见系字韵母不同;宕江两摄字的韵母基本已经合流;多鼻化韵;没有塞音韵尾;去声分阴阳;有入声声调等主要结论。运用共时比较法,把金牛话同包括大冶城关在内的鄂东南8县市以及周边的官话代表武汉话、鄂州话,赣方言代表南昌话的语音进行了对比。通过跟鄂东南8县市的对比得出的主要结论有:鄂东南方言可以分成东、西两片,金牛话属于东片;金牛话同大冶城关、咸宁、阳新等鄂东南东片方言相似度最高,同崇阳、赤壁、通城等西片方言的相似度最低等。通过跟武汉话、鄂州话以及南昌话对比,初步得出了金牛话同南昌话关系最近,基本可以确定属于赣语系统,但是金牛话在声母、韵母、声调等方面又明显受到湖北境内的强势方言西南官话和江淮官话的影响等基本结论。综合历时比较和共时比较的结果以及金牛话自身的语音特征,论文最终得出了鄂东南方言东片基本可以归入赣语系统,金牛话属于赣语大通片的基本结论。
王旭莹[6](2019)在《镇江姚桥方言语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对姚桥方言的音系进行了详细的描写,列出了姚桥方言的声韵调配合表和同音字表。在对姚桥方言音系进行描写的基础之上,将姚桥方言同吴语和江淮官话进行对比,指出姚桥方言的过渡性成分。将姚桥方言同中古音和普通话进行对比,找出姚桥方言同中古音和普通话之间的对应规律,指出姚桥方言的语音特征。笔者还对姚桥方言中[?]韵字的读音情况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韵字在不同年龄中使用频率,将普通话对姚桥方言的影响方式分为音值匹配和比例类推这两种,推论不同年龄层[?]韵字的使用差异是由这两种不同方式造成的。
詹伯慧,李元授[7](1987)在《鄂南蒲圻话的词汇语法特点》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十年前,我们在本学报发表了《鄂南蒲圻话的语音特点》一文(《武汉大学学报》1964年第一期)。该文曾引起日本语言学家的兴趣,1982年日本一位学者特地来华调查研究过蒲圻方言。为了进一步揭示蒲圻方言的面貌,深入地研究蒲圻方言,我们一方面对原来积累的蒲圻方音资料进行了核实,一方面将我们多年来积累的蒲圻方言词汇、语法材料整理出来,供国内外学者和读者研究参考。蒲圻话属湖北方言的"鄂南话"。湖北方
彭晓辉[8](2008)在《汉语方言复数标记系统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汉语方言复数标记为研究对象。文章在类型学理论、标记理论、词汇扩散理论、生命范畴理论、认知语言学理论等的指导下,按照由面到点、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突出典型、逐层深入的思路,采取静态分析和动态考察相结合、描写和解释相结合、历时考察和共时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汉语方言复数标记系统进行了较为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展示了汉语方言复数标记系统的基本面貌,深刻地揭示了汉语方言复数标记的特点。以此为基础,本文在人类语言的大背景下概括并总结了汉语方言复数标记的蕴涵共性,这进一步深化了对汉语方言数范畴特征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了汉语语法理论系统,同时为类型学的发展提供了事实依据和理论支持,初步建立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现代汉语方言复数标记研究体系。全文共分为6章。第一章简要地介绍了本文选题的缘由,汉语方言复数标记的研究现状,本文研究的目标、思路和方法,以及材料的来源等。第二章在深入讨论现代汉语数范畴的基础上,明确提出汉语方言存在数范畴的观点,重点探讨了汉语方言复数标记的界定标准,并具体提出了三条综合性判断标准。这一章还对标记理论、生命范畴理论以及名词小类的划分进行了简单地介绍。第三章从不同的角度给汉语方言复数标记进行了分类:从语义角度可以把汉语方言复数标记分为复数、准双数、准少量数标记;从构成角度可以把汉语方言复数标记分为附加型、屈折型、合音型。这一章重点探讨了汉语方言附加式复数标记,并从语法性质角度把它分为词缀标记和词汇标记两个类型。本章还从语音、语义、功能等多个角度对汉语方言复数标记进行了深入分析,并进一步系统地总结了汉语方言复数标记的特点。第四章首先对现代汉语“们”字研究进行综述,指出了当前研究存在的不足;其次在明确了“们”的性质后列出了语音类型,深入分析了“们”的语音特点;再次从多个角度分析了汉语方言的复数标记“们”的发展演变情况,重点对“们”发展不平衡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最后在词汇扩散理论的指导下对“们”的竞争演变过程进行了考察。第五章首先考察了湖南泸溪话的复数标记系统,着重分析了泸溪话复数标记系统的类型学意义:其次考察了湖南祁东话的复数标记系统,重点分析了复数标记“一各”的语法化过程以及表示双数的“两个”;最后考察了贵州贵阳话的复数标记系统,主要比较了复数标记“们”和“些”的构形功能,并重点对“们些”的形成机制进行了探讨。第六章从汉语方言数范畴内部、数范畴和名词范畴的相关模式的角度概括了汉语方言复数标记的蕴涵共性,揭示了汉语方言复数标记的类型和共性,着重探讨了汉语方言数量类复数标记的类型学意义。结语:对本文的研究内容和主要观点作一个简单的回顾,并提出汉语方言复数标记研究中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詹伯慧,李元授[9](1964)在《鄂南蒲圻话的语音特点(蒲圻方言研究之一)》文中研究说明 一、引言蒲圻是湖北东南角上的一个县。蒲圻話屬于湖北方言中比較复杂的"鄂南区"。根据汉语方言普查的材料,鄂东南几个县的話格外复杂难懂,它們不仅跟湖北省內另外两个区的方言("西南官話区"和"楚語区")迥然不同,而且同屬"鄂南区"中的各个方言点,彼比
陈莉琴[10](2009)在《赤壁方言双宾句及相关问题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以双宾句为研究对象,主要讨论湖北赤壁方言的双宾语句式及相关问题。赤壁方言双宾语句在宾语次序上与普通话有明显不同。本文在详细描写赤壁方言双宾现象的基础上,再对其进行拓展,运用历时探源和共时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方言倒置双宾句。在类型分布上,它们没有呈现出规律性分布特征。论文总共有五大章节。第一章简单介绍了方言双宾句的研究现状、论文的选题及其意义、研究方法和文中相关符号的说明。第二章、第三章是文章的主体,详细描写了赤壁方言双宾现象。这两章中主要运用了描写和比较相结合的方法,先对赤壁方言双宾动词进行分类,再将赤壁方言Ⅰ式(“S+V+O间+O直”式)、Ⅱ式(“S+V+O直+O间”式)双宾句进行对比分析,并对其中的介引成分进行分析。赤壁方言双宾句分为方所双宾句和非方所双宾句,能进入双宾句的动词很多。非方所双宾动词包括“给予”义动词、“取得”义动词、予夺不明动词、“叙称”义动词和其它动词,方所双宾动词包括“放置”义动词。赤壁方言双宾句存在Ⅰ式和Ⅱ式两种句式,这两种句式在双宾动词类型中呈互补分布,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转换关系,且Ⅱ式双宾句固定地表达“给予”的句法意义。赤壁方言介引成分具有多样性,有“搭”“拉”“得”“倒”,其中“搭”“拉”比较常见,它们来源于引进处所的介词。第四章是对Ⅱ式双宾句的拓展研究。先从历时的角度对其进行探源,该句式在上古汉语中是常见句式,到了中古及近代,比较少见了;再按方言区简要描述该句式的共时分布情况,该句式普遍存在于南方方言区;然后根据Ⅰ式Ⅱ式以及与格Ⅲ式(“S+V+O直+X+O间”式)句式存在与否,将南方方言区的双宾句分为五个类型。第五章是结语,对文章进行总结,说明存在的不足和继续研究的设想。
二、鄂南蒲圻话的语音特点(蒲圻方言研究之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鄂南蒲圻话的语音特点(蒲圻方言研究之一)(论文提纲范文)
(1)鄂东南方言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鄂东南方言 |
二、鄂东南方言研究 |
(一) 语音研究 |
(二) 词汇研究 |
(三) 语法研究 |
(四) 其他研究 |
三、优势与不足 |
四、展望和规划 |
(2)鄂南方言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鄂南方言语音研究 |
二、鄂南方言词汇研究 |
三、鄂南方言语法研究 |
(3)赤壁方言语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赤壁市概况 |
0.2 选题意义 |
0.3 相关研究综述 |
0.3.1 方言性质归属问题 |
0.3.2 方言语音研究方面问题 |
0.3.3 本文的研究 |
0.4 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 |
0.4.1 研究方法 |
0.4.2 语料来源 |
0.5 发音合作人情况 |
0.5.1 调查对象情况 |
0.5.2 作者方言背景 |
第一章 赤壁方言声母系统 |
1.1 声母 |
1.2 声母描写 |
1.3 与普通话声母比较 |
1.4 与中古音声母比较 |
第二章 赤壁方言韵母系统 |
2.1 韵母 |
2.2 韵母描写 |
2.3 与普通话韵母比较 |
2.4 与中古音韵母比较 |
第三章 赤壁方言声调系统 |
3.1 声调 |
3.2 声调描写 |
3.3 与普通话声调比较 |
3.4 与中古音声调比较 |
第四章 赤壁方言语音 |
4.1 声母特点 |
4.2 韵母特点 |
4.3 声调特点 |
4.4 文白异读 |
4.5 “赤壁普通话” |
4.5.1 “赤壁普通话”现象 |
4.5.2 “赤壁普通话”与赤壁方言 |
第五章 近八十年来赤壁方音的变化 |
5.1 二十世纪初期音系 |
5.1.1 声母 |
5.1.2 韵母 |
5.1.3 声调 |
5.2 二十世纪中期音系 |
5.2.1 声母 |
5.2.2 韵母 |
5.2.3 声调 |
5.3 声母的变化 |
5.3.1 古全浊声母和古次清声母今同读浊音的声母变化 |
5.3.2 日母字的演变 |
5.4 韵母的变化 |
5.4.1 止摄开口三等日母组字的变化 |
5.4.2 蟹摄开口二等见系组字的变化 |
5.4.3 梗摄开口二等泥知莊组和三四等帮端系组字的变化 |
5.4.4 通摄合口一三四等组字的变化 |
5.4.5 声化韵的出现 |
5.4.6 韵母变化原因初探 |
第六章 赤壁方言同音字表 |
第七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4)湖北咸宁方言词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咸宁市概况 |
一、位置 |
二、政区 |
三、人口及民族 |
四、地形 |
五、交通 |
六、文化 |
七、历史沿革 |
第二节 咸宁方言概况 |
一、咸宁方言 |
二、咸宁方言的研究 |
第三节 汉语方言词汇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
一、汉语方言词汇研究的历史 |
二、汉语方言词汇研究的现状 |
第四节 本文的研究 |
一、研究的范围 |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及方法 |
三、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四、本文的结构 |
五、相关说明 |
第二章 咸宁方言词汇表 |
一、天文 |
二、地理 |
三、时令、时间 |
四、农业 |
五、植物 |
六、动物 |
七、房舍 |
八、器具、用品 |
九、称谓 |
十、亲属 |
十一、身体 |
十二、疾病、医疗 |
十三、服饰 |
十四、饮食 |
十五、红白大事 |
十六、日常生活 |
十七、迷信、诉讼 |
十八、商业、交通 |
十九、文化教育 |
二十、娱乐 |
二十一、动作、心理 |
二十二、方向、位置 |
二十三、代词 |
二十四、形容词 |
二十五、数词、量词 |
二十六、各类虚词 |
第三章 咸宁方言词汇的横向比较 |
第一节 与普通话词汇的比较 |
一、咸宁方言词与普通话词的语音比较 |
二、咸宁方言词与普通话词的词形比较 |
三、咸宁方言词与普通话词的词义比较 |
四、咸宁方言词与普通话词的功能比较 |
五、咸宁方言与普通话词法的比较 |
六、咸宁方言词与普通话词造词理据的比较 |
第二节 与周边方言词汇的比较 |
一、咸宁方言与周边方言词汇比较表 |
二、咸宁方言与周边方言词汇的对比分析 |
三、咸宁方言与周边方言亲疏关系分析 |
第三节 与七大方言区代表方言词汇的比较 |
一、咸宁方言与七大方言区代表方言词汇比较表 |
二、咸宁方言与七大方言区代表方言词汇的对比分析 |
三、咸宁方言与七大方言区代表方言亲疏关系分析 |
第四章 咸宁方言词汇的纵向比较 |
第一节 咸宁方言词汇对古代汉语词汇的继承和发展 |
一、承传词 |
二、变异词 |
三、创新词 |
第二节 咸宁方言常用词考本字与溯源 |
第五章 咸宁方言特征词语 |
第一节 "汉语方言特征词"理论 |
一、"汉语方言特征词"理论的缘起 |
二、汉语"方言特征词理论"的具体内容 |
三、汉语"方言特征词理论"的不足之处 |
四、本文对"汉语方言特征词"理论的理解和补充 |
第二节 咸宁方言特征词语 |
一、咸宁方言特征词语的定义 |
二、咸宁方言特征词语的提取方法 |
三、咸宁方言特征词语 |
第六章 咸宁方言的归属 |
第一节 单一标准下咸宁方言的归属 |
一、咸宁方言的语音特征 |
二、时人和前贤对咸宁方言归属的看法和依据 |
第二节 双重标准下咸宁方言的归属 |
一、汉语方言分区历史与不足 |
二、对单一标准下咸宁方言归属的讨论 |
三、语音、词汇标准下咸宁方言的归属 |
附录 |
附录一、咸宁方言的声韵调系统 |
一、声母 |
二、韵母 |
三、声调 |
附录二、咸宁方言的句法特点 |
一、咸宁方言的句式 |
二、语法例句 |
附录三、咸宁方言语料记音 |
一、歌谣 |
二、谚语 |
三、歇后语、俗语 |
四、民间故事 |
参考文献 |
后记 |
(5)湖北大冶金牛方言语音及其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
1.1.1 研究内容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的方法和步骤 |
1.2.1 研究方法 |
1.2.2 研究步骤 |
1.3 相关文献利用的综述 |
1.4 大冶金牛地理、人口、历史沿革和语言使用情况 |
1.5 发音人情况 |
1.6 相关符号说明 |
2 金牛话的语音系统 |
2.1 语音系统要素 |
2.1.1 声调 |
2.1.2 声母 |
2.1.3 韵母 |
2.2 语音系统要素的配合关系 |
2.2.1 声母和韵母的配合 |
2.2.2 声母、韵母和声调的配合 |
3 同音单位表格 |
4 金牛话的文白异读 |
4.1 声调的文白异读 |
4.2 声母的文白异读 |
4.3 韵母的文白异读 |
4.4 文白异读和语音发展 |
4.4.1 声调的情况 |
4.4.2 声母的情况 |
4.4.3 韵母的情况 |
5 金牛话语音跟中古音的比较 |
5.1 声调的比较 |
5.2 声母的比较 |
5.3 韵母的比较 |
6 金牛话跟周边方言的比较 |
6.1 金牛话跟鄂东南8县市的比较 |
6.1.1 声调的比较 |
6.1.2 声母的比较 |
6.1.3 韵母的比较 |
6.1.4 金牛话与8县市语音的亲疏关系 |
6.2 金牛话跟武汉话、鄂州话以及南昌话的比较 |
6.2.1 声调的比较 |
6.2.2 声母的比较 |
6.2.3 韵母的比较 |
6.2.4 金牛话跟西南官话、江淮官话以及赣语的亲疏关系 |
7 结论 |
7.1 论文的总体结论 |
7.2 论文的创新和不足 |
附录 田野调查研究日志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的科研成果 |
(6)镇江姚桥方言语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1.1 姚桥镇地理位置、建置沿革和方言概况 |
1.2 相关研究简介 |
1.3 研究问题 |
1.4 研究意义 |
1.5 调查材料 |
1.6 发音合作人 |
1.7 研究方法 |
二、姚桥方言音系 |
2.1 声母 |
2.2 韵母 |
2.3 声调 |
2.4 声韵调配合关系表 |
2.5 姚桥方言的文白异读 |
三、姚桥方言同音字表 |
四、姚桥方言的过渡性特征 |
4.1 声母 |
4.2 韵母 |
4.3 声调 |
4.4 姚桥方言中的过渡性成分 |
五、姚桥方言和普通话的比较 |
5.1 声母的比较 |
5.2 韵母的比较 |
5.3 声调的比较 |
六、姚桥方言和中古音的比较 |
6.1 声母的比较 |
6.2 韵母的比较 |
6.3 声调的比较 |
七、姚桥方言[?]韵字的专题研究 |
7.1 不同年龄层[?]韵字的分布 |
7.2 普通话影响[?]韵字的不同方式 |
7.2.1 音值匹配 |
7.2.2 比例类推 |
八、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发音人基本信息表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8)汉语方言复数标记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第二章 汉语方言复数标记的界定及相关理论 |
第一节 关于现代汉语数范畴的认识 |
第二节 汉语方言复数标记的界定标准 |
第三节 生命范畴理论及其名词小类的划分 |
第三章 汉语方言复数标记的类型及其特点 |
第一节 汉语方言复数标记的语义及构成类型 |
第二节 汉语方言附加式复数标记的性质及类型 |
第三节 汉语方言复数标记特点的系统小结 |
第四章 汉语方言复数标记中的“们” |
第一节 现代汉语“们”字研究综述 |
第二节 汉语方言中“们”的性质及语音类型 |
第三节 汉语方言中“们”的发展演变情况考察 |
第四节 “们”的竞争演变过程:汉语语法的词汇扩散 |
第五章 汉语方言复数标记系统个案研究 |
第一节 湖南泸溪话复数标记系统考察 |
第二节 湖南祁东话复数标记系统考察 |
第三节 贵州贵阳话复数标记系统考察 |
第六章 汉语方言复数标记的类型学考察 |
第一节 汉语方言数范畴的类型和共性 |
第二节 汉语方言复数标记和名词的组合模式 |
第三节 汉语方言名词和人称代词“数”的规律性联系 |
第四节 汉语方言数量类复数标记的类型学意义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10)赤壁方言双宾句及相关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目前国内相关问题研究动态 |
1.2 论文选题及其意义 |
1.3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1.4 相关符号说明 |
第二章 赤壁方言双宾动词 |
2.1 赤壁方言概说 |
2.1.1 赤壁地理概况 |
2.1.2 赤壁方言内部划分及研究现状 |
2.2 赤壁方言双宾动词 |
2.2.1 “给予”义动词 |
2.2.1.1 “送把”类动词 |
2.2.1.2 “寄写”类动词 |
2.2.2 “取得”义动词 |
2.2.3 予夺不明动词 |
2.2.4 “叙称”义动词 |
2.2.5 其它动词 |
2.2.5.1 “该欠”义动词 |
2.2.5.2 “花用”义动词 |
2.2.5.3 “撕摘”类动词 |
2.2.5.4 “喷洒”义动词 |
2.2.5.5 “制作”义动词 |
2.2.6 “放置”义动词 |
第三章 赤壁方言双宾句式及介引成分分析 |
3.1 赤壁方言Ⅱ式双宾句分析 |
3.1.1 赤壁方言Ⅱ式双宾句双宾语的形式特征 |
3.1.1.1 Ⅱ式双宾句O 直的形式特征 |
3.1.1.2 Ⅱ式双宾句中O 间的形式特征 |
3.1.2 赤壁方言Ⅱ式双宾句的句法意义 |
3.2 赤壁方言Ⅰ式Ⅱ式双宾句分析 |
3.2.1 赤壁方言Ⅰ式Ⅱ式双宾句转换关系 |
3.2.2 赤壁方言Ⅰ式Ⅱ式双宾句对比分析 |
3.2.2.1 Ⅰ式Ⅱ式双宾句的动词分布 |
3.2.2.2 影响Ⅰ式Ⅱ式双宾句句式选择的因素 |
3.3 赤壁方言介引成分分析 |
3.3.1 赤壁方言双宾句中的介引成分 |
3.3.2 介引成分在赤壁方言双宾句中的隐现 |
3.3.2.1 双宾句式对介引成分隐现的影响 |
3.3.2.2 宾语长度对介引成分隐现的影响 |
3.3.2.3 时态对介引成分隐现的影响 |
3.3.3 赤壁方言中的“搭”“拉”“把” |
3.3.3.1 介引成分“搭”和“拉” |
3.3.3.2 关于“把” |
3.3.4 赤壁方言中介引成分的来源 |
第四章 Ⅱ式双宾句相关问题研究 |
4.1 Ⅱ式双宾句的历时探源 |
4.2 Ⅱ式双宾句的共时分布 |
4.3 方言双宾句的类型 |
4.4 Ⅱ式双宾句的发展趋势 |
第五章 结语 |
5.1 本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总结 |
5.2 本文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鄂南蒲圻话的语音特点(蒲圻方言研究之一)(论文参考文献)
- [1]鄂东南方言研究综述[J]. 王宏佳. 华中学术, 2019(01)
- [2]鄂南方言研究综述[J]. 甘紫丹.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11)
- [3]赤壁方言语音研究[D]. 王一冰.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8(01)
- [4]湖北咸宁方言词汇研究[D]. 王宏佳. 华中师范大学, 2007(04)
- [5]湖北大冶金牛方言语音及其比较研究[D]. 卢刚. 湖南师范大学, 2017(06)
- [6]镇江姚桥方言语音研究[D]. 王旭莹. 上海大学, 2019(03)
- [7]鄂南蒲圻话的词汇语法特点[J]. 詹伯慧,李元授. 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7(05)
- [8]汉语方言复数标记系统研究[D]. 彭晓辉. 湖南师范大学, 2008(12)
- [9]鄂南蒲圻话的语音特点(蒲圻方言研究之一)[J]. 詹伯慧,李元授.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 1964(01)
- [10]赤壁方言双宾句及相关问题研究[D]. 陈莉琴. 首都师范大学, 2009(10)